为什么现在要反复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引领新常态
治国理政新实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如何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正确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如何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做好全年经济工作?新年伊始,权威人士接受人民日报专访,全面解读、深入阐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是什么?权威人士认为,从国情出发,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消除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就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这两种误解。
当前为什么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人士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晶。这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也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是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的根本之道。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工作重点应当怎么转变?权威人士表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要努力实现十个方面工作重点的转变。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以“十个更加注重”为标尺,对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对得上的事要加把劲干,努力化大震为小震,积小胜为大胜。
在这次改革中,如何正确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思路?权威人士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整体融合、有机结合、相互配合,是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哪些重点任务?权威人士指出,战略上要着眼于打好持久战,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致力于打好歼灭战,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既要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也要有立说力行、立竿见影的狠劲。
社会能否承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一些冲击?权威人士坦言,阵痛不可避免,但也是值得的。阵痛是可承受的,但切不可大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个窗口期,但窗口期不是无休止的,问题不会等我们,机遇更不会等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不得不迈过的坎、不得不闯过的关,必须加快步伐,加紧推进。
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问: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
权威人士: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有各种解读。从国情出发,我们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消除两种误解:
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供给和需求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当前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还有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搞新的“计划经济”。恰恰相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为此,要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形势下的完善和深化,绝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
当前最重要的是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同时,“放手”不是“甩手”,政府也要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
二问:当前为什么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权威人士: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这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这是客观要求。要发挥我国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发展、更高水平发展,这是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经的阶段。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就是要看到在当前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形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形增长阶段。致力于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有局限性,根本解决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这是我们不得不采取的重大举措。
三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各项工作重点应该怎样转变?
权威人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努力实现十个方面工作重点的转变。这就是: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
在工作实践中,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以“十个更加注重”为标尺,对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对得上的事要加把劲干。比如,放水漫灌强刺激、盲目扩建新城区以及强化行政对资源配置的干预等事情不能再干了,投资没回报、产品没市场、环境没改善等项目不能再上了。相反,有利于引导社会心理、化解产能过剩、提升技术水平、加快人口城镇化、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高扶贫精准度等事情要使劲地干,创造性地干,拙劲加巧劲地干。
四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正确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思路?
权威人士: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
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重点和力度有所调整。
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按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要求,通过功能性的产业政策加以引导,而不是政府去确定具体项目,或选择把钱投向哪一家企业,具体的投资机会还要由企业家来摸索和把握。
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把企业真正当作经济发展的主体,“放水养鱼”,让企业去创造有效供给和开拓消费市场。
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一项一项出台、一项一项督导,让各项具体改革举措落地,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的落实。
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从思想、资金、物资等方面有充分准备,切实守住民生底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五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权威人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完成好“五大重点任务”要做好“加减乘除”。“五大重点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要着力在“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上下工夫。当前,做“加法”相对容易理解,做“减法”困难会大一些,但必须做下去。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腾出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
完成好“五大重点任务”要全面深化改革,无论是处置“僵尸企业”、降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提升有效供给还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解决的根本办法都得依靠改革创新。同时要看到,完成这些重点任务,本质上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实践,只有进行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不失时机地进行技术创新,才可能有效推动这次重大的结构性改革。
六问:有人担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冲击,社会能否承受?
权威人士: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不可能皆大欢喜,产业会此消彼长,企业会优胜劣汰,就业会转岗换岗。特别是眼下一些发愁的企业可能会更愁,甚至关门倒闭,引发职工下岗失业、收入降低等。但这种阵痛是一朝分娩的阵痛,是新的生命诞生和充满希望的阵痛,是值得的!
阵痛是可以承受的,但切不可大意。具体推进的政策要有序配套、稳妥实施。比如,处置“僵尸企业”,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对破产企业尽量实行“安乐死”。要高度重视、全力做好职工安置工作,防范引发社会风险。更加细致地做好社会托底工作,比如,个别产能过剩严重的地区会出现职工集中下岗和财政支出困难,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和实施配套措施,认真拿出因应之策。
需要强调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个窗口期,但窗口期不是无休止的,问题不会等我们,机遇更不会等我们。今天不以“壮士断腕”的改革促发展,明天就可能面临更大的痛苦。
七问:如何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预期成效?
权威人士: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从目前情况看,对这个大逻辑的认识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认识逐步深入,适应更加主动,引领已经开始。这种情况在不断增加,这是好的。
第二种是认识还不到位,一知半解,适应不太主动,引领基本无为,流于口号化。这种情况还比较普遍。
第三种是很不适应,没有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的思维定势,结果行动上自觉不自觉逆向而行。
大家都要照照镜子,往第一种靠拢,认识不到位的要尽快抓提高,思想不适应的要尽快换脑筋。提高认识后,还要靠扎实的工作和顽强的毅力来完成这个历史责任。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排除干扰,心无旁骛,牢牢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重大原则:
一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三是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总之,我们要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合力。
据《人民日报》(1月4日2版)
[责任编辑:-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聚焦结构性改革怎么改:为何现在强调供给侧?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徐俊作
聚焦结构性改革怎么改:为何现在强调供给侧?
徐俊作(新华社发)
  最近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特别是对推进结构性改革进行了重点部署。
  即将到来的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推进?宏观经济政策应怎样为结构性改革护航?……从今天起,本版将推出系列报道,聚焦结构性改革怎么改。
  ——编者
  最近,“供给侧”火了。
  时政报道中,“供给侧”成了高频热词。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微信朋友圈也在热议“供给侧”。朋友出国回来,晒好包、好表……点赞之余,大家纷纷感叹:在国外扫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供给侧”没跟上。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旨在提高潜在增长率,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供给侧?大家耳熟能详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从经济学角度看,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与之对应的供给侧则聚焦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与注重通过刺激需求侧‘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不同,供给侧改革强调从供给侧发力,主张通过鼓励企业创新和结构升级,通过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等方式,促进经济供给能力的提升,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需求侧管理更多解决的是短期问题,在经济处于短期波动的环境下,旨在令实际经济增长率尽量贴近即期的潜在增长率,经济过冷了就刺激需求。而供给侧改革则重在解决长期问题,从根本上促进潜在增长率的提升。”潘建成说,一般认为,劳动力、资本、资源、结构变动以及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影响潜在增长率的六大要素。其中,制度创新从宏观层面看主要是改革。在所有的这些要素里,对目前中国经济来说,改革是最基础的,既可以使要素投入结构和增长更加合理,引导经济结构优化,又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动力的增强,进而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举例说来更明白。促进家电销售,需求侧管理的思路是推出“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补贴等政策,鼓励人们多消费;而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则是降低家电生产企业负担、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创新销售模式等,满足甚至创造需求,拉动消费。因此,有专家将需求侧管理比作对症下药、见效快的“西药”;而将供给侧改革比作治本除病根的“中药”。
  什么是结构性改革?潘建成说,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使我们的经济结构更加协调。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改善供给环境增强供给动力、提升供给效率、优化供给结构,进而促进经济更加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增长。
  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我们要更加注重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简政放权、减税、国企改革等都可以理解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本质上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潘建成说。
  为何现在强调供给侧改革?
  体现了从注重短期经济增长向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缓解当前我国经济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把脉当下中国经济,从需求侧看,
1—11月房地产与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双双下滑,出口也继续同比下降。需求不足的同时需求外溢明显,海淘、境外代购风生水起。另一方面,需求升级趋势明显,电信、文化娱乐、养老等消费快速增长,绿色、时尚、品质消费空间巨大。而从供给侧来看,我国既存在低层次产业的产能过剩,也存在着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的不足。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供给侧的滞后造成当前供需矛盾突出,供给不仅跟不上需求升级趋势,而且满足创造新消费、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的能力也不足,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在近期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经济论坛上,国务院研究室工业与交通司副司长张泰说,破除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通障碍、大量的过剩产能和经济结构性问题等,都是需求侧管理所无法解决的,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多做些工作,则可以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奠定基础。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面临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与问题有需求侧的,更有供给侧的,核心是体制机制问题。通过改革化解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是新阶段中国经济的必然选择。”迟福林说。
  “从强调需求侧管理,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的是经济工作思路从注重短期经济增长向注重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转变。”潘建成说。
  供给侧改革如何发力?
  供给侧改革是要下功夫的精细活,要有耐心、有信心、有决心
  潘建成说,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应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影响潜在增长率的诸多要素来看,劳动力方面,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下降,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延迟退休、加强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等,见效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靠资源和资本的投入短期内提升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空间也不大——严重的产能过剩制约了投资增长,资源环境更形成了长期的瓶颈制约。
  在潘建成看来,现在提升供给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突破:一是继续推动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二是推动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梯度接续转移,并在转移时注重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三是鼓励创新。“最核心的是制度创新,包括通过打破垄断、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重要行业的门槛来激活民间资本,通过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土地资源;通过金融改革充分发挥资金效率、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这些都是在各个方面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提高市场化效率。”潘建成说。
  从眼下的情况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优先解决好去产能、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去杠杆等几大关键问题。
  一是化解产能过剩。“现在化解产能过剩,要更多从供给侧着手,促进产业升级,坚决淘汰僵尸企业。”潘建成说。此外,推动去产能,还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的兼并重组,通过优势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对生产力重新整合,提升整个产业的供给效率。
  二是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需要打出“组合拳”,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财务费用等,目前还需要特别关注如何有效减轻企业缴纳的社保费用。
  三是房地产去库存。当前楼市库存较大,一大原因就是结构性供需错位。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四是补短板。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问题、“三农”问题、生态问题、基础设施等都是短板。补上这些短板,才能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带来新的机遇。
  五是尽快解决金融供给结构与融资需求不匹配问题。在保障金融体系安全的基础上,促进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的提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融资便利度,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供给侧改革是精细活,需要下功夫,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要有定力,不能急躁。因此需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心态,要对改革有耐心、有信心、有决心。”潘建成说。
欢迎关注“南方新闻网”公众号(微信上长按二维码识别 )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为什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事关新常态全局(2)_经济观察_人民论坛网
为什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事关新常态全局(2)
一连串三个群体事件表明什么?中国过去稳增长得心应手的投资,在新的阶段上受挫,在不少项目上没有操作空间了。如要从结果来说,这里面似乎有输有赢,输的肯定是政府,而且一线领导你再也不要想受到重用,为官一任没有造福一方,还惹了这么大的事,不能保一方平安,不能够守土尽责,谁还敢重用你?但说其他人谁赢了?老百姓的诉求似乎得到满足,那你从长远来看,专家早就认证了,钼铜项目、PX项目、重化工项目,我们的工艺完全可以控制污染,跟国际经验对比,与中心区隔了多少公里,人家多少年就在那里运转,中国怎么就不行?但说什么都没用,老百姓就是不接受。看起来老百姓似乎在这方面还胜出了一盘,但实际上想一想,在什邡这样的地方,这么好的一个项目丧失之后,未来多少年,当地的就业机会、经济增长的景气支撑,付出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的,实际上还会影响到当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落实。通过投资支撑发展过程的受挫,老百姓其实绝对不是赢家,从根本意义、长远利益上看,是受损的。另外还有一个&软柿子&,这方面最有苦说不出来是谁?企业。如讲法治社会,一个项目前期做了多少投入,有多少研究认证,合同是签了字的,但是不得已给了一句话&永不上马&,前期所有投入就都打了水漂。这事情就等于我们现在说的&两轮自行车&在一个一个具体项目运作过程中间,过去没想到的约束已经收得非常紧,这种约束过不去的话,一切的什么稳增长效应免谈。我们现在想&好字当头&软着陆,但是一旦出现硬着陆迹象和压力,就不得不采取一些我们过去比较得心应手的措施,比如说投资,但现阶段投资却又屡屡受挫。
为能控制物价,很明显需要压景气,但同时还要考虑,要让就业这方面过得去,如果就业压力较大就还要抬景气,这又是一个两难。你要靠市场上形成的压力淘汰落后产能,就要有严格取向,往往还要帮企业,还要呵护以求保稳定,不可以太严格。这些种种的&两难&和&多难&合在一起,实际上的问题是市场它本来有&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可以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挤出落后、过剩产能,但我国实际生活中,在市场作用还发挥不了特别大的时候,政府就不得不介入进去,要使用&看得见的手&了,而这个看得见的手处理不好,就变成&闲不住的手&,实际操作过程中间种种不合理的地方,又被人们所批评。中国&两轮自行车&的把握、权衡,过得去还是过不去,跟别的经济体大相径庭。比如说到日本,进入高收入国家阶段以后,后边跟着的是二十多年的停滞,增长速度归零了,有的年度是负增长,所以现在总量上被中国甩到后面去了,但你看日本的老百姓还不断地出手买本国的公债,虽然他们的媒体上也说什么日本列岛沉沦、日本经济崩溃,也有这种说法,但普遍社会心态已经接受了这样的一个调整。你得承认,日本至少是4个轮子、6个轮子的车辆。美国人金融创新走过了头,闹出金融海啸,又升级为冲击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大家看一看,美国自己内部也曾折腾得很热闹,什么占领华尔街等,但是闹完了以后,看看这些运动,一无纲领二无领袖,泄一泄愤,然后大家该干什么干什么去,自调节机制接着走。现在美国已经在运行过程中作为发达经济体率先告别了复苏阶段,在退出量化宽松之后,转过去开始对付通胀压力,进入升息通道了。美国人在自己惹了祸以后,全世界却把美元资产作为首选的避险资产,这是一个很荒谬的事情吗?实际上它符合逻辑,美国人金融创新走过了头、惹了祸以后,全世界风雨飘摇,结果大家一看,手中持什么东西最可靠?欧元、日元不行,还是得持美元资产。中国人也是这样,我们三万多亿美元当量外汇储备,有一大半是美元资产,别无选择。美国那个调节机制有这么一个弹性调节空间,从正面说,这叫所谓国家治理现代化。美国的情况可以认为是一辆十轮大卡,它的速度高一点儿、低一点儿,或者停下来,它不会关系到翻车的问题,中国还做不到。所以我们一定要审慎处理两轮自行车这样一个特定阶段上面的速度底线。在这底线之上,你要说到我们具体发展中间的运行掌握,更是有一大堆的矛盾。
我们的城镇化,本来是&引擎和动力源&,但是怎么才能在城镇化建设、城市中心区域不断扩大、未来几十年还要有4亿人进城这个过程中间,保证我们的基本农田守住&红线&,以使我们一系列的征地拆迁补偿能够相对平稳运行,不要动不动激化一个极端事件?农民工进城以后,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前面已累计差不多3亿人里面,80%以上是两地分居状态,而且两地分居多少年,后面的社会问题可想而知;他们90%的孩子,是不能跟父母在一起,是&留守儿童&状态,后面的社会问题这几年也是屡屡冲击我们的神经,这些都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问题。短期你要平衡,要妥协、迁就,而中长期化解深层矛盾,要不妥协不迁就。这些处理不好,那带来的就是一大堆的两难和多难,于是在&两只老虎赛跑&这方面,我们看到的形势是不是会越来越严峻?改革和社会问题两只老虎赛跑,最早是一位&海归&&&证监会研究部主任用过的比喻,他说中国社会有两只&老虎&,一只叫改革,一只叫社会问题,这两只老虎看来各自要素齐全,彼此似乎也看不清楚对方,但是都在往前跑,哪只老虎跑得更快一些,将决定中国社会的命运。对他这样一个比喻,我是高度认同的,实际上就是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看到我们的矛盾凸显隐患叠加。不克服隐患,我们可能往前走的路越走越窄。政治家过去比较谨慎,这方面说得少,现在五中全会之后,从总书记到总理到有关部门,大家其实都在说,我们要怎么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意味着非得要解决我们现在矛盾凸显的现实问题不可。
这些是基本的宏观视角,从短期看到长期,再说到全局,我们所要解决的深层问题。在政策方面,大家都已经注意到,货币政策虽然表述不变但是排序放后了,从开始说的稳健,到现在说的松紧适度,其实货币政策的&紧&已经无所指,就是怎么松的问题。估计2016年还会再有降息降准通道内的操作。财政政策排序提前、强调稳增长,而且要求有力度,要加力还要增效,组织收入方面还得加上一系列的结构性的考虑,支出方面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瞻前顾后的关系管理,更是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这些又联系到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的改革,政治局首先审批通过财政配套改革方案,其他的配套改革再陆续推出。大家可能注意到已有司法改革,还有户籍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价格改革、我们的电力部门改革、发展中间一系列的自贸区改革,等等。此外,在生态平衡、走创新型国家道路方面,有特定的部署;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已下达文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战略等,都有新谋划;还有外交的新举措、新战略等。这些事情合在一起,从宏观经济层面上我们可以先做个小结了:一个一个年度走下来,经济在持续下行,&新&已明朗而&常&未实现这个背景之下,中央给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而这个战略布局里我们要抓住不放的是在认识、适应新常态之后,还要引领新常态。怎么引领?这就要说到现在非常关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了。
把总书记的几句话放在一起,我觉得这里已是一个完整的逻辑关系。可以注意到,第一句话,&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是肯定我们过去总量调控反周期的这种需求管理仍然具有它的必要性,而后面跟着的新的着力点,是在供给侧,一个是&结构性改革&,一个改革带出整个&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目的何在?为的是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要转型到新的动力体系状态,实现生产力解放带出我们的升级版,就是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这里面包含的主要的指导精神,我们认为体现了最高决策层在经济工作思路和宏观调控思想方面新的思维。合乎逻辑的指向,以一开始说的&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这个表述,是通过创造新供给引领和释放新需求。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有一个特别的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显然对于供给侧的重视,具有它的学理支撑,要以这种学理支撑来促进我们的政策优化设计和科学决策。在供给侧迅速成为高频热词之后,应该如实看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确是事关我们引领新常态对接现代化目标的全局。
[责任编辑:焦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