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王居士讲五个佛法视频要看是不是合乎经典讲的,四圣谛四念处

已被0人收藏
&佛法即四圣谛,离四念处则离圣道,无八正道则无沙门四果
来自:保密
发帖:6+21
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
佛说,人生现在的生存的本质是苦,就是苦谛。佛说引起苦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因为集。
苦概括的说有八种,生是苦,死、老、病、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苦、这些都是痛苦。也就是说苦是一个群体,集合的概念。
道是灭的原因,灭是道的结果。前面集是苦的原因,苦是集的结果。
道是道路,方法的意思。什么道路和方法呢?就是人彻底解决烦恼需要走的道路和采取的方法。
-------------------------------------------------------------------------------------------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楼主...
来自:保密
发帖:21+2210
已然偏了教义,此乃小乘之道.
-------------------------------------------------------------------------------------------
假如我是你眼中的一滴泪,我希望它能流下来,让它亲吻你的脸颊,亲吻你的唇;假如你是我眼中的一滴泪,我希望它永远不会流下来,让你永远笑对人生!
来自:保密
发帖:6+22
佛说的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是正法。按照此方法可断尽烦恼。
具体在阿含四部中,而尤以《杂阿含经》为代表。所以先学习《杂阿含经》是了解佛教的前提。然后是南传五部经、经论、注疏,
-------------------------------------------------------------------------------------------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来自:保密
发帖:6+24
佛说的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是正法。按照此方法可断尽烦恼。
具体在阿含四部中,而尤以《杂阿含经》为代表。所以先学习《杂阿含经》是了解佛教的前提。然后是南传五部经、经论、注疏,
-------------------------------------------------------------------------------------------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来自:保密
发帖:23+2122
請問LZ,你現在如何修行?
-------------------------------------------------------------------------------------------
身高OUT,學歷OUT,賣相OUT,家境OUT,收入OUT
有五個O的特奧運動員漂過。。。。
我是一只OUT MAN,O啊OUT MAN
来自:保密
发帖:80+961
这个看似比较正统
-------------------------------------------------------------------------------------------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来自:保密
发帖:16+66
正信三宝,深信因果
-------------------------------------------------------------------------------------------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首先,请你以一种,团成一个团的姿势,然后,慢慢地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座让你讨厌的城市,或者讨厌的人的周围首先,请你以一种,团成一个团的姿势,然后,慢慢地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座让你讨厌的城市,或者讨厌的人的周围
佛法即四圣谛,离四念处则离圣道,无八正道则无沙门四果
热门文章排行
热门产品排行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扫描下载客户端
奖励分值:您今日还有 3 点分值可以奖励 [ 20 点奖分可自动换取 1 点PP]
请输入4位有相同表情的数字
&违反国家法律&&&&&&&&&含有色情内容
&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
&散布广告以及其它商业化的宣传
&干扰或混乱kds宽带山网络服务
&发布任何包含种族、 性别、宗教歧视性和猥亵性的信息内容
&恶意刷屏&&&&&&&&&&&&&&&内容重复&&&&&&&&&&&&&&&攻击管理员
&本人要求删除&&&&&&&&当事人要求删除
&与主题无关&&&&&&&&&&&水贴软文&&&&&&&&&&&涉及敏感政治内容
&被要求删除,你懂的&&&&&&&&&&&盗号并发布违规或广告内容
扣除hp值:
宽带山警务室
&恶意刷屏&&&&&&&&&水贴软文
&违反国家法律
&含有色情内容
&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
&散布广告以及其它商业化的宣传
&干扰或混乱kds宽带山网络服务
&发布任何包含种族、 性别、宗教歧视性和猥亵性的信息内容
&网页不能打开
&图片不能显示
已报名参加的人员:《四念处修行法要》.空海.(佛.四念处.讲义.问答)-共享资料网
《四念处修行法要》.空海.(佛.四念处.讲义.问答)
《四念处修行法要》 《四念处修行法要》 ...................................................... 2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z引言{ ........................................................ 13 z身念住{ .................................................... 15 z受念处{ .................................................... 79 z心念处{ .................................................. 102 z法念住{ .................................................. 131 z结论{依循?四念处? .......................... 187?四念处修行法要?问答 .......................................... 210 《四念处修行法要》空海法师 主讲前言:很难得我们解脱道的学员,又再同聚一堂禅修,这真的要具足 很多的殊胜因缘,如果你没有善根,就没办法与解脱道相应;如果 福德不具足,你没办法听闻到正法,没办法听闻到真正解脱的正法; 福德不具足,你也没办法来参加禅修;如果因缘不具足,我们的禅 修也没办法顺利举行;因缘不具足,我们也没有这么庄严的禅堂, 让大家好好的禅修。所以不要小看这样的聚会,不要小看这样的禅修,真的是要具 足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缘,今天大家都是为了学佛、成佛,为了解脱 而来,学佛就是要学习释迦牟尼佛,早日解脱自在。在一开始我们 都会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就是对佛陀的感恩与尊敬,感恩他示 现一条解脱之路,让众生能够出离苦海,但是我们不是把学佛当做 一个口号,不是把佛法当做佛学在探讨、研习而已,我们要具足闻 思,进一步要来到实修实证,所以刚才带领大家发愿─佛道无上誓 愿成,期许大家要有魄力、决心,学习释迦牟尼佛那一种大丈夫的 气势。佛道无上誓愿成,不要小看自己、不要低估自己,每个人都是 未来佛,而这个成佛之路,要多久呢?不是三大阿僧祗劫,不是几 百万年,也不是几十年之后,而是这一生这一世、现在啊!此生此 世啊!释迦牟尼佛都是如实的向我们开示,告诉我们涅 解脱之路 都是这一生这一世,要点是你必须掌握到真正的出世间法。而这出世间法呢,却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今天我们能够在基隆 月眉山灵泉禅寺禅修,要知道这已经是酝酿了几千年之后,才有今 天这样的聚会在这里一起禅修,不要小看这样的因缘,百千万劫难 遭遇,要好好珍惜啊!光是灵泉禅寺一百零三年来,历经了四任的方丈和尚的筚路蓝 缕,以及诸多护法菩萨、龙天护法,各种因缘不断的蕴酿,才能够 有今天的规模、有今天的庄严道场,来让大家专心禅修,这些因缘 都是不容易啊!空海〈惟传〉也是第一次在这大禅堂带禅修,协助 大家深入实修实证,所以刚才讲说这是蕴酿几千年,才有今天的因 缘。大家要成佛、要解脱,如果你光是抱著一个法门深入,而身心 不柔软、欠缺慈悲心,修行是不会有所成就的,你的修行也只是在 世间法里面练功夫而已。 在大家刚刚的发愿里面,不要忘了?众生无边誓愿度? ,要有这 一种誓度一切众生的大慈大悲大愿力,你的修行才会有成。要有这 样的魄力、有这样的决心、有这样的慈悲心,必须要先回到自己本 身能够深入闻思修证、为法做见证,所以把?佛道无上誓愿成?摆 在前面。真正的菩萨道是建立在解脱道上,如果菩萨道没有建立在贯彻 解脱道,所谓的菩萨道跟世间的善法、慈善事业没有什么差别。真 正佛教的特色是在于解脱道,佛教如果失去了解脱道的骨髓核心, 很容易只是沦为方便法、世间善法。大家能够来参加解脱道的禅修, 是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今天大家大部份都已经有 《阿 含解脱道》的闻思基础,然后进一步认真地实修实证,这就是?我 今见闻得受持? ,进一步?愿解如来真实义 ? 。这些都不是标语,大 家要进一步把所听闻的佛法要实修实证,你才能够了悟真理实相, 才能够为法做见证。我们要把平常大家习以为常的发愿及开经偈, 落入实际的动作, 它是动词、要实际去做,不要只是变成标语、口头禅,天天在那里 复诵、课诵,但是却没有真正落实去做。大家不要忘了?无上甚深 微妙法? ,佛法真的是与世间法不一样,佛法是出世间法,不是一般 的世间学问。不要以为自己学问高、学历高,或者社会的经历很丰 富,我是大学生、我是硕士、我是博士、我是医生……,认为这些 经文我都懂了,这些佛法我都懂了,自认为是老参,认为这些我都 知道了……,错了!除非你是个大安心、大自在的解脱者,否则你没有真正懂得佛 法,你只是从经典、文字、名相上面,去理解一些佛法,但那不是 佛法的真精髓,佛法是无上甚深微妙,不要被自己的意思意识所欺 骗,不要以为自己已经懂了、已经都会了。除非你是解脱者,不然 我们通通要归零,把过去的知见放下,把过去的法门放下,把过去 习以为常的论断、观念通通放下。迈向解脱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归零,如果你没有归零,还是会在 原地打转,就像一只瓶子,不是装得满满的,不然里面就是装著很 多污垢的水;不是装不进新的东西,不然就是当有新的东西装进去 之后,还是跟那些原来污垢的水混合。所以不要脚踏两条船,把过 去的观念知见归零、放下,一步一脚印的跟随著佛陀所走过的解脱 之路,一步一脚印的去做、去修,这是最快、最安全能够到达彼岸 的解脱之路,空海追寻解脱之路历经三十几年了,我今天也是毫无 保留的把它呈现出来,跟大家分享,而这一条解脱之路,不是空海 所创造的、所发明的,那是佛陀、历代的解脱者,他们所走过安全 又可靠的解脱之路。 大家不要小看这样的因缘,我们这一次的禅修,要跟大家分享 的主轴核心,就是四念处的禅修方法。北传佛教地区,通常很忽略 这个章节,这是我们北传佛教地区需要补强的地方,这几天的禅修, 我们会逐步、逐次的介绍,修行是有次第、有方法、有步骤。如果 你欠缺次第、欠缺方法、欠缺步骤,就如同你要建造一栋高楼大厦, 但是你却没有建筑蓝图,那你怎么盖大楼?结果,不是杂乱无章的 盖,不然就是盖一些违章建筑。这栋高楼大厦的设计蓝图,就是我们的闻思基础,如果你没有 闻思的基础,就像没有设计蓝图,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你光是天 天在那里祈求,天天在那里幻想要建造一座高楼大厦,能完成吗? 最后往往都只是落入空谈,所以修行的次第、步骤,就如同建造高 楼大厦,当有了设计蓝图之后,再来就是要好好的把过去那些违章 建筑铲除掉、把地整平,这就是归零。你如果没有把那些违章建筑 去除掉,你怎么建造得起来一栋高楼大厦?如果没有好好整地,你 怎么建造高楼大厦?如果你没有把过去的观念、知见、法门放下,就无法兴建高楼 大厦,所以除了有设计蓝图之外,再来就是归零,这已经是实际动 工开启的第一步,当把地整平之后,进一步就是要挖地基。如果没 有深厚的地基,你就急切著要兴建高楼,你能够盖多高呢?就算你 勉强的把大楼盖起来,这样会稳固吗?是没办法稳固的,是禁不起 考验的。所以进一步就是要好好的扎根,把地基挖好,你地基挖得 越深,地基就越稳固,就越能够盖起高楼大厦。越高的大楼,相对 的,它的地基一定是越稳固、越深入,请大家不要忽略这个次第、 步骤,不要急、不要慌、不要乱,不要马上想要从果地起修、马上 就要三级跳。如果地基不够稳固,你所建造起来的,就只是危险的大楼;如 果你没有打地基,或是没有扎扎实实、一步一脚印一层的建筑起来, 你的大楼若不是空中阁楼,不然就是一栋危险大楼,只要一遇到境 界的考验,马上就会跨掉。你要能够来到禁得起任何境界的考验, 一定是要有深厚的地基,而且一层一层、扎扎实实的建筑,没有偷 工、没有减料、没有马虎,如此建造起来的一栋大厦,就能够禁得 起任何的考验。同样的,在往后禅修的每一天都有不同的进度,会逐步带领大 家逐渐的深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很重要,请大家不要忽 略、不要草率,你越实实在在去做,越认真去做,把每一个阶段都 认真做好,这样你所建造起来的高楼大厦就会很安全稳固,而且也 是最快速。所以最快的方法就是一步一脚印,按照解脱道的次第、 步骤来实践,以下我们即将每一个阶段,一步一脚印的告诉大家如 何逐渐的深入。 解脱路上寻寻觅觅:除了解脱者之外,所有的众生都在寻找解脱之路,所有的众生 都在寻找出离苦海的方法,不管你有没有加入宗教,不管你有没有 信仰,每个众生都在寻找解脱之路。有的人拚命工作,有的人拚命 赚钱,有的人热衷于从事政治活动,有的人热衷于从事自己理念的 实践,不要忘了!这些都是在找寻解脱之路,当你慢慢深入去了解 就会知道,就算你在养儿育女,也是在找寻出离苦海的方法。有的人热衷于积蓄很多的金银财宝,也是在找寻解脱之路啊! 因为只要还没有来到究竟解脱之前,众生的内心世界一定有苦、有 不安、有烦恼、有贪心、有嗔心、有无明,当一个人还没有真正大 安心、大自在之前,内心一定有苦、有不安,也一定会透过各种方 式来找寻他所认为的安心之路。 所以不要以为世间人或是在家居士, 他们就没有在找寻解脱,错了!包括贵为总统也还是一样,是在找 寻他的解脱之路,只是一般人非常不容易区分出来,什么叫做真正 的苦海?以及这些苦海真正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一般人没办法清楚 的了解,就算你得一个博士或是两个博士学位,你还是一样没办法 正确而清楚的认识,苦海的形成原因来自于哪里?绝大多数的人都在世间法里面打滚而不自知, 他想要出离苦海、 想要找寻出世间法,但是一直寻寻觅觅在找寻的,却都是在世间法 里面打滚,仍然不知道。只是当他打拚奋斗一段期间之后,发现内 心里还是有很多的苦、很多的不安、很多的烦恼,这时候他又会继 续再寻寻觅觅。所以我们要清楚的分辨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 间法?这是不容易的,但却是非常重要。一般人很难有这样的智慧,能够分辨出什么叫做世间法?什么 叫做出世间法?而整个解脱道的课程,就是要让大家清楚的了解, 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间法?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不会浪费在世 间法里面打滚,才不会浪费在枝流末节上面打滚而不知道。曾经跟 大家讲过,半年的闻思课程,可以让你减少十年、二十年以上的盲 目摸索。其次,就算你进入宗教团体、修行团体,不管是任何宗教、 宗派,不要忘了都是一样要找解脱啊!每一个宗教,不管是迷信型或是信仰型,一样都是在找解脱, 但是却很少、很少有人能够清楚的分辨出来,什么叫做方便法?什 么叫做究竟法?而每个宗派、每个宗教师几乎都会跟你强调,他们 的宗教、他们的宗派,他们的法门是最好、最高、最快速。在《阿 含经》里列出来的【葛拉玛经】 ,都有清楚的叙述,几乎每个宗教师、 每个宗派,都会强调他们的是最好、最高、最快,因为有这么多热 情的宗教师,在弘扬各种不同的法门,让众生也疲于奔命,一个法 门学了之后没多久,又觉得还是苦啊!还是不安啊! 然后又再寻寻觅觅,有的人在一个宗教团体里面,一待就是十 年、二十年,然而还是苦、还是不安。因为很多人、很多宗教师, 他们很难分辨出什么是究竟法?什么是方便法?而他们一样都会跟 你强调这是最究竟、这是究竟法,空海没有意思要落入那些见诤, 我也不想跟大家强调四念处的禅修方法,就是最好、最高、最快、 最安全,因为大家已经听过太多这种话了。我们只是如实的呈现一条本身走过来,觉得真的是相当好的一 条解脱之路,而且也是佛陀他们所走过最安全的快速道路,我们只 是把它亳无保留的呈现出来跟大家分享,至于是不是真的非常的殊 胜、非常的难得?希望大家不是用信仰层面的就信以为真,而是希 望大家能够拿出科学家求真求证的精神来检验、来求证,修行不要 马虎,这样就是对不起自己。佛陀从来不希望大家停留在信仰层面, 而只是这样盲目的相信。佛陀都是鼓励大家要实修实证,你真正证悟到才算,因为唯有 你自己吃到东西,吃饱了!你的肚子才会饱;唯有你自己真正喝到 甘露水,你的口喝才会消失、才会止息,所以佛陀讲的法,是不是 非常的好、非常的高,也唯有你真的亲证到才算。也唯有你真的亲 证到,你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才会真的止息下来,所以法门的 好不好?究竟不究竟?不是从某部经典上面来看,也不是某位大师 一直强调,然后就信以为真,不是这样的。 真正的究竟法就是能够让你感受到很实用,你一天的闻思、一 天的用功,就有一天的效果;你一个月的用功、半年的用功,就有 半年的成长跟改变。真正的究竟法,能够让你内心的痛苦不安渐渐 消失,这都是可以检验的。如果你学习某个方法、某个法门,经过 半年、一年或是两年,却还是没有让你有很大的改变、很大的法喜, 就要重新检讨。尤其是五年、十年,还无法能够感受到安心自在、 法喜充满,就要重新评估。不要忘了!大家的目标是为解脱而来,而不是要成为宗教的信 徒,不是要成为宗派的信徒,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佛就是为解脱而 来,所以大家要一步一脚印的去走、去做,拿出科学家求真求证的 精神,来检验、来实验、来实修实证,你才会知道空海所跟大家介 绍的这一条解脱之路,是不是真的安稳又快速?是不是真的究竟? 也唯有实修实证,你才能够证明,不用空海多赘言。念处经在今天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地区,最重视的修行法门、 方法的核心就是四念处,但是在北传地区,却是对四念处的修行法 门非常陌生、非常忽略,到最近十几年来,经过南北传佛教的交流, 才渐渐有人深入了解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空海是在一九八九年,就到泰国去参访、去研习四念处的修行 方法。之前在就读研究所的时候,也就曾经深入原始佛法跟四念处, 经过廿、卅年的闻思修证之后,发现佛陀所走过的这一条解脱之路, 真的是非常殊胜,让我得到了很多法宝,所以今天把它毫无保留的 呈现出来跟大家来分享,所要跟大家讲述的,不是讲一些头脑的观 念、知见,而是真的可修、可证、可达。以下所要讲述的四念处课程内容,在仔细听闻之后,你要认真 的去做、去实践。在北传的《四阿含》里的《中阿含》九十八经, 就是【念处经】 。南传在《长部》里有【大念住经】 ,北传在《杂阿 含》也有记载,但不是很完整。在《中阿含》九十八经的【念处经】 , 非常的完整、相当好,请大家多珍惜这一经的开示。只要你按照【念处经】所讲述的?四念处?方法,逐步的去修、 去做,佛陀跟我们开了?支票? ,跟大家保证七年内,你至少能够证 到三果。如果因缘具足,你很有可能可以证到阿罗汉果。不要以为 证阿罗汉是不了义、是小乘的、是自了汉,这都是错误的观念、知 见,要把那些通通放下。因为佛陀本身就是走过这一条?四念处? , 而成佛、成道的。《阿含解脱道次第》196 页?念处经? 第一节z引言{?世尊告诸比丘: ,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 ,灭苦恼,断啼哭, 得正法, ,谓四念处。 ,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 , 心秽、慧羸, ,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 ,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 若有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 住于四念处, ,修七觉支, ,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我今现在如来、无 所著,等正觉、我亦断五盖、 ,心秽、慧羸, ,立心正住于四念处, , 修七觉支, ,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佛陀第一段就开宗明义的跟我们指出,有一条解脱道路,这一 条解脱道路能够?净众生? ,把众生内心的贪嗔痴、污垢都净化掉、 洗涤掉; ?度忧畏? ,你的忧悲苦恼、你的畏惧、你的不安,都可以 因为这一条?四念处?的解脱道路,而让把你内心的忧悲苦恼都消 除、消失。 ?断啼哭?就是你原来在苦海浮浮沉沈,种种的痛苦、种 种的烦恼、种种的不安,能够因为你实修 ?四念处?这一条解脱道 路,而得到解脱自在,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以及那些啼哭,也 都会消失。这是治疗我们心病最好的药,你能够得正法、见法,走 在正确的解脱道上,而这一条正确的解脱之路就是四念处。 佛陀已经很清楚、明显的告诉我们四念处的效果,再来他又拿 出历史上的那些解脱者来证明,说明过去的那些解脱者,也是如实 走过这一条?四念处 ?的修行方法,未来的那些解脱者,佛陀也很 清楚的告诉我们,他们也一定会走过这一条?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包括佛陀本人,他也清楚的告诉我们,因为这不是信仰、不是道听 涂说,如果我佛陀自己没有走过的话,我怎么能够证明这一条路的 正确与否呢?所以佛陀很笃定的告诉大家,我佛陀也是如实的走过 这一条?四念处?的修行道路,而来到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说明够清楚了吧?!这样的说明足以让大家产生信心了 吧?!过去的佛、未来佛、现在佛,他们都是很扎扎实实的走过这 一条?四念处 ?的修行方法,而来到究竟解脱。佛陀不会打妄语, 不会开空头支票,所以请大家放心!跟随著佛陀他们所走过的解脱 之路,依循著「四念处 ?所跟我们开示的修行方法,一步一脚印的 去做,这是最安全、最快速。因为我们是在禅修中讲解修行要领, 而不是在一般的摄影棚室, 或是一般单面式的讲经说法、单独片面的诠释。修行要领是很实用、 很实际的,而且是很生动、很活泼的,所以在禅修的时候,讲述?四 念处?的修行要领,才能够讲出活的那一部份─活生生的修行要领, 如果我只是在摄影棚里面讲的话,则其中很多的精华就没办法讲述 出来。况且修行要领是属于双向的互动,是一种磁场双向的互动, 你们的精进用功会激发我讲出更深的修行要领。第二节z身念住{?云何为四?,观身如身念处, ,观觉如觉念处? 。这个?觉?在《杂阿含》翻译为?受? ,感受的?受? , 《中阿含》 通常把这个 ?受?翻译为?觉? 。同样的, ?四念处?是讲身、受、 心、法,所以 ?观身如身念处,观觉如觉念处? ,也就是?观受如 受念处,观心如心念处? 。有的人把?处 ?读为处,处在什么情况 的?处? ,这样也是有很深的解释角度,下面会再深入解析。?云何观身如身念处?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 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寐则知眠寤。如是比丘观 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 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 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 ,行住坐卧、眠寤语默 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 见,有明有达……? 。这一段是修行的重点,以及非常重要的阶段,是?身念处?开 发的重要提示,也是一个核心重点。不要小看这一段,如果你真的 能够做到这一段,比你读了好几十部的大藏经都还更重要。如果读 了很多遍的大藏经,但是却没有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实修实际的做 到,则所研读的经典都只是一些空论,都只是一些头脑的知见。研 读了那么多的经典,不如把这一段好好的消化,然后实际的去实践、 去做到。?四念处?讲的就是身、受、心、法,它是有次第、有步骤的 由浅入深, ?心念处?讲的就是 ?明心?的阶段,讲的是起心动念, 但因为我们的念头是非常、非常的快速,而且很微细、很微细。如 果你在粗的身体动作、粗的相,看不到、看不清楚的话,则那些微 细的相,就更是不可能觉察到,要谈?明心?是更不可能的。因此, ?明心见性?之前,必须要?身念处?跟?受念处?先开 发出来, ?明心?是属于?四念处?第三阶段?心念处?的开发, 当?明心 ?之后才能够?见性? 。 ?见性?就是第四阶段?法念处? 的开展。所以?明心见性?是很具体、不会抽象的,如果没有正确 的理解,所谓的开悟不是真正的开悟;你所谓的?明心 ? ,也不是 佛陀所讲的?明心? 。?明心见性?是有次第、有步骤的,现在我们就依循著「四念 处?修行要领的课程,逐次协助大家到达?明心见性?的阶段,不 要小看此次禅修只是八天而已, 佛陀在这一经跟我们清楚的讲出来, 只要真的好好用功,观念、知见正确,你在七天七夜之内,都有可 能开悟、可能见法。所以不要忽略每一个阶段,禅修不在于时间的 长短,不一定要几个月才能够达到效果。如果观念、知见不正确, 再修个五年、十年,你还是在练功夫;你观念、知见正确,在七天 七夜之内,见法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所以现在大家身心柔软的按照次第、步骤逐步去做,很快就能 够来到?明心见性?的阶段。你要?明心?之前, ?身念住?的开发 就非常清楚具体的告诉我们,怎么样能够?明心??你的身体必须 要清楚的觉察。我们的身体都是活在当下,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动 作,包括讲话都是活在当下,但是众生的心呢?却都是跑到过去、 跑到未来、跑到九霄云外,你的心很少、很少跟你的身结合在一起, 你的心通常都是很散乱、很散漫,很少活在当下。如果你的心没有跟身体结合在一起,身心就是分离的,而分离 的身心就像行尸走肉一样,就是佛陀所讲的: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 如果你的解脱是寄望在遥远的未来,这也是在构筑一个不切实际的 梦幻世界。唯有你的身心结合,保持清醒明觉,你才能够见法,身 心才会清静;唯有你的心,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个当下,你的心才 可能成为?明心? 。当你真的能够清醒明觉活在当下、又能见法,才 能够真的远离颠倒梦想。 大乘佛教讲述很多崇高、美好的境界,真的都是相当好,但是 次第、方法却是相当欠缺、非常疏忽,一讲到要实修实证、按部就 班,就认为是小乘、是不了义的,是国小的、是小学生的,认为不 是很重要。讲的都是高谈阔论,像这样就算讲再久,都只是空谈; 讲再久,我慢还是看不到,贪嗔痴还是没有净化。真正的解脱是我慢的止息、消失,贪嗔痴的完全净化,如果学 佛修行没有回来净化我们自己的贪嗔痴、止息我慢,那都是在佛法 的门外、还在枝流末节上面绕。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四念处?是 小乘人在修的,它是真正能够帮助你醒过来,非常重要的法门、重 要的关键,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第一个阶段?身念住?的开发,佛陀就告诉我们?行则知行, 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寐则知 眠寤。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 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立念在身?就是把你这一匹心猿意马的一颗心拉回来、收摄 回来,放在你的身体上面,让你的身跟你的心对焦,让你的心清醒 明觉的活在每一当下,清楚觉察你当下的每一个动作。如果你的心 是跑掉的,要拉回来的是这一匹心猿意马,你最忽略的是这个身, 而心呢?都是散乱的心。如果你的身跟你的心没有对焦,就是活在 无明的世界,这一段就是让我们醒过来的重要关键,如果你这个步 骤没有做好,后面的步骤就是空谈。?身念住?怎么开发呢??行则知行? ,一般众生平常的走路跟 佛陀的走路,有什么不一样呢?一般众生的走路跟觉悟者的走路, 有什么不一样的内容呢?同样都是在走路,但是佛陀、觉悟者所展 现出来的走路方式是?明行足? ,而一般的众生是?无明行? 。一般众生走路都是又冲动、 又快、 又急, 赶快、 赶快、 赶快……, 脚步都是很急、很快,然而你的心却都是在想其他的事情,想东想 西、担忧东、担忧西,很少活在当下,也很少觉察到自己当下的每 一个脚步。而佛陀他们,不管托钵、游行或是其他的动作,每一个 脚步都会保持清醒明觉,这不是佛陀这样做,我空海才这样讲,如 果我本身没有做到脚步的清楚觉察,我不敢要求大家也这样做,这 些修行法要、修行要领,一定是我有经历过、我有做到,我才敢讲 出来。包括往后几天所要讲述的内容,如果我没有证悟到的,我不 讲;如果我没有做到的,我不讲。不要讲述自己做不到的,不要讲 述自己没有体悟到的。所以?明行?很重要,佛陀他们走路就是这样,我每一个脚步 都很清楚觉察,而且不疾不徐,在走路之中有安祥,走路之中一样 展现三妙行。但有急事要做的时候,不是脚步不可快,一样是可以 快,但是你一样都保持清醒明觉,走路的修行要领就是把你的脚步 放慢一点,跟你原来走路的脚步比较起来,把你的脚步再放慢一点。再者,随时保持清醒明觉。当你在上班或是平常在工作的时候, 一样左脚、右脚、左脚、右脚都清楚觉察到,这是属于在走路方面。 当然不只光是走路方面, ?行则知行? ,不单单只是走路而已,包 括手的动作、讲话、口行……这些也都是。 ?行 ?包括身行、口行、 意行,而?意行?是归属于?心念住?的开发。这里的?行? ,是著重在?身行? ,不单是脚步的走路,包括你 的动作、 扫地一样, 当拿著扫把在扫地, 当下一样是在动, 这个 ?行? 就是一个动作。动态的时候,诸如:脚的动态、手的动态,或是身 体的动态、动作,都要保持清楚觉察。这一点需要大家下功夫去调 整过去不良的习性,以往我们很少清楚觉察当下的动作,而修行是 要把我们冲动的动作, 调整为安祥、 柔和, 把我们无明的冲动、?无 明行? ,转变成为?明行? 。包括在上、下楼梯,都要清楚觉察每一个脚步,当无明、冲动 的时候,脚步是很粗重的,上、下楼梯都是啪!啪!啪!这表示我 们心的粗糙。如果你的心是微细的、动作是柔和,上、下楼梯都会 有一份的安祥自在,走路也都有安祥在里面,而且会像行云流水。 所以?行则知行,住则知住? ,这个 ?住?跟前面的?行?是一个 对比, ?住?是你站立、静止不动的时候,前面的 ?行?是动态, 第二个?住?讲的是静态。当你在静态、站立、停止下来的时候, 一样保持清楚觉察,你当下的身体状态,以及当下附近周遭的情况, 都能够清楚觉察,就是?住则知住? 。?坐则知坐? :?坐则知坐? ,这个?坐?是禅坐、打坐或是端坐。包括你的打 坐姿势,以及酸痛的时候要换腿,当下都要清清楚楚的觉察。如果 你的观念错误,打坐就是在练功夫,如果你的观念是观念的,打坐 会变成很轻松。错误的打坐方式,身心会越来越僵化, ?我慢 ?会 增长;正确的打坐观念,你的身心会越来越安祥,越来越柔软。一般人提到打坐,通常不是害怕、惧怕,不然就是一打〈上〉 坐,就有很多的索求─要求开悟、要求禅相,这是不正确的打坐。 提醒大家几个打坐方面的要点:一、打坐的姿势要放轻松:脊椎、头部、颈部、背部跟腰部,让它保持自然的垂直,是要 挺直但是不用力,这一点很重要,这里所讲的挺直,并不是直直的 一条线,而是生理上自然的直线。我们的脊椎、背部、腰部,有一 个自然的弯曲度,配合这样一个自然的生理现象端坐,这样会最轻 松。如果你刻意去矫正它,有用力的话,你的腰背会很快就酸痛, 而且胸部也会闷。所以打坐的坐姿要放轻松,保持正直,头部不要 向前倾,也不要向后仰,要你自己去调整,调整到一个轻松的姿势, 这要靠自己去摸索,调整到一个最适当的角度,你坐起来才会很轻 松,而且全身能够放松。如果姿势坐不正,当你一放松,很容易就 会往前倾,或是弯腰驼背,所以打坐的坐姿,自己要调整一下,记 得!腰背是挺直,但是不用力。二、打坐的目的:打坐的时候,有的人就会强调当遇到腿酸痛时,不可以随便更 换姿势,你要在那里熬!熬!如果你硬是要跟腿的酸痛在对抗,这 样很容易形成一种练腿功、练功夫。盘腿方面不要刻意强求,北传 很强调要双盘,但是泰国他们重视的是单盘,缅甸则是单盘、散盘 都可以。所以北传的佛像都是双盘的佛像,但是在南传地区却是单 盘或是散盘。坐姿的重点不在于双盘、还是单盘,是以你自己觉得 轻松、自然为主,当然盘腿比没有盘腿要好。因为盘腿来打坐,身 体比较稳重,也比较容易宁静下来,打坐的时候,当姿势放轻松端 坐之后,然后按照出入息法,一步一步的深入,让你的心能够渐渐 的宁静下来、安定下来。 有些好高骛远的人认为:打坐不重要,光是动作就好、工作就 好,我们修行是要溶入一切……。修行要溶入一切境界里面是不错, 但是如果你的打坐基础不够稳固,你的心会是很散乱的。没有定力、 静不下来,你还是一样在苦海里浮沉,我们当然没有刻意强调一定 要打坐多久,打坐的功夫要多深,但是你要能够静得下来,每天要 给自己早晚至少半小时以上的打坐时间,打坐会让你的心渐渐的安 祥、宁静下来。如果你静不下来,而找很多的理由来忙碌,你是在透过各种忙 碌来掩饰自己内心的静不下来。如果内心静不下来,你的心怎么清 静呢?怎么?明心 ?呢?你这污垢的心怎么沉淀下来呢?打坐就是 让我们的心能够宁静、沉淀下来,所以不要小看这个坐姿,不要小 看禅修的禅坐。有的人很热衷于行菩萨道、行善布施,一跟他讲说要来禅修、 要来打坐,就很头痛、很头大,认为:哎呀!我坐不下来!那不重 要,我们只要好好去行善布施就是了……。但是几年下来,你还是 停留在佛法很肤浅的层面而已,你的身心都没有沉淀、宁静下来, 也没有把污垢的心沉淀下来,你还是看不到内心充满贪嗔痴、我慢 十个结。因此,真正的苦因在哪里?那更是看不到,而打坐就是要 让我们的身心宁静、 沉淀下来, 当你有这些基础之后, 下一步的 ?明 心?才能够开发出来。在?身念住?开发的阶段,不管我们是处在动态或是静态,在 打坐的时候,我的坐姿怎么样?一样要清楚的觉察,有在弯腰驼背, 你也要清楚觉察,当腿酸痛的时候,我要换腿可以吗?当然是可以 的,因为打坐不在于强调盘腿功。当你的双腿会酸痛的时候,有两种方式去处理:第一种方式是 不理它,继续你的观呼吸,放轻松、不理它,不要被那个境界牵引 著走。第二种方式是:当你坐久之后,酸痛会不断的增加,有时候 会像针在刺痛,这也很正常,如果你觉得真的很痛之时,会痛到干 扰到你内心的宁静,觉得有在用忍的跟这个痛在对抗的话,这样就 不正常、不正确。当你觉得这个痛会干扰到坐姿,是可以换腿的, 但是不要边换腿、边抱怨,然后觉得自己业障深重,人家可以一坐 好几个小时都不动,我坐半个小时就这么酸痛,是自己业障深 重……,就一直在那里埋怨、抱怨。这样你又错失掉很多修行的观念、关键,不要抱怨什么,每一 个当下都是最好的。当你的腿在酸痛的时候就换腿,但是重点是在 于换腿的过程,在松腿、要换的时候,一样要保持清醒明觉、清醒 觉察,这就是?坐则知坐? 。不是不可换腿,而是换腿的时候,保持 清醒觉察。一方面不要用责备的心来责备这个腿不好、没有配合你, 或是跟别人比较,觉得他们都坐的一动也不动,自己没多久就会换 腿、就变动,这样一比较起来就让自己感到很挫折,这些埋怨、比 较的心态,都是在耗费我们的生命。我们没有必要跟别人比腿功,打坐的要领要掌握到,酸痛的时 候可以更换姿势,但保持清醒觉察,还要用爱心、耐心善待我们这 个身体,用慈悲心善待我们这个身体,为什么呢?我们这个身体个 不是我的,它也是众生众因缘聚合而成,我们这个身体也是众生, 你发愿要度很多的众生,能不能先度化身体里面很多苦难的众生? 包括你的腿会酸痛、身体不舒服,都是我们这个身体的众生,正在 发出痛苦的信号,它们需要你用慈悲心来善待,需要你用爱心来包 容它们,所以不要责备它。这个身体就像做牛做马一样承载你,协助你做很多的事情,如 果当它在酸痛、发出痛苦的信号,就如同它在为你做牛做马,但你 却没有善待它,当它喊叫几声的时候,你又在责备它、不让它吭声, 这样是很不慈悲的。所以,不要责备身体不听话,反过来要用爱心 来对待它,则你这一期的打坐,会更得力、更顺心、更顺畅,这是 ?坐则知坐? 。?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 : ?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 ,很多人认为修行或是一提 到修行,就是要到禅堂、大殿里面才算,出了大殿就好像是下班、 下课了,或是一定要到哪里去打坐,才算是修行。有的人在自己家 里有打坐的小禅堂,认为预定的时间到了,就进去禅堂里打坐,这 样才是修行,当时间一过、出了小禅堂,就认为不是在修行,这是 错误的观念、知见,记得!真正的修行是溶入一切的境界,每天二 十四小时、任何时间都是在修行,你要把整个修行的品质,带入日 常生活之中,每一个历缘对境都是在修行,而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在 每一个历缘对境,你都保持清醒明觉,这是很重要的观念、关键。每天、每个动作、每个历缘对境,都保持清醒明觉,就是?Z 心一处,无事不办? 。 ?Z心一处?就是把我们的心安住在当下正在 做的事情,这样不但有泠静的思考,而且你会很安祥自在,如此你 做起事情来会更有条有理,更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好,所以说? Z心 一处,无事不办? 。要把修行带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你一切的动作都 是在修行,所以严格的讲,修行是没有禅堂内、禅堂外之分,修行 是没有上班、下班之别。今天的禅修是因为要把基础打好,在这个打基础的阶段,我们 有一间庄严的禅堂,来让大家进行闻思修证,这是很重要、有必要 的阶段过程,但不是到禅堂来才算是修行,我们要慢慢能够来到, 不管禅堂内、禅堂外都是在修行,所以没有上、下班之分。有的人 如果有上、下班之分的错误观念、知见,就会认为今天我很用功、 很认真修行,好了!现在下班、下课了,回到寮房之后,各种觉察 都忘掉、忽略掉了。佛陀跟我们提醒 ?卧则知卧? , 是众生很容易忽略、 疏忽的地方, 你一回到寮房,准备要睡觉的时候,在铺床单、放枕头、摊开棉被 的过程,都要保持清醒明觉。当你要准备到床上,要把鞋子脱下, 坐到床上要躺下,包括躺下的姿势这些,你都要保持清楚觉察,平 常很少、很少有人能够这样做到,通常都是:我好累!然后一看到 床铺马上啪!倒下去!没几秒钟之后就打起鼾来了,有的人睡不著 就在那里翻滚。如果能够掌握修行的要领,然后把修行溶入在历缘对境之中, 你的睡眠品质也会很好,而且失眠的问题也会解决。 ?卧则知卧?就 是当你准备要睡觉,到睡前的这个过程,都能够保持动作的觉察跟 清醒明觉,如果你躺在床上还没有睡著的时候,可以把你的觉察力 安住在呼吸上面,但记得一个要领:不要用力、要放松。你躺在床上观察呼吸,跟在禅堂里面的观察呼吸是不一样的, 在睡觉的时候观察呼吸,你可以把觉察度调低一点,这要你自己去 体会。如果你还保持很高的觉察力在觉察呼吸,反而容易形成一个 现象,尤其是初学者很容易因为紧张过度,觉察力觉醒过度,太过 用力的用力,反而会变成睡不著。以前倒是容易睡著,一在禅修的时候观呼吸,反而不容易睡著, 这是因为用法不当,还有太过紧张、太过用力所致,如果你有这种 情况,记得要放松!放松!所以睡前是清楚的觉察,然后在安祥之 中入睡。再者,以后我们还会讲到慈悲心的展开,如果你在睡前又 有慈悲心的展开、很安祥,你就会睡得很好。?眠则知眠,寤则知寤? ,你在睡觉的时候一样,睡眠的品质能 够相当好。当你早上一醒过来,记得不要马上动作很快,像现在禅 修期间人很多,就想著赶快要抢第一,赶快要冲到厕所去盥洗,动 作要抢在前面或是各种动作都要很快,要穿衣服、做其他的,或是 当一切准备好之后,就赶快到禅堂里面去打坐,这样你又忽略了每 一个当下。当你早上一醒过来的时候,不用马上起床,你可以观察当下的 姿势,当开始要动作的时候,一样要清楚的觉察。要下床,清楚的 觉察;要折棉被、要收卧具,过程一样都清楚的觉察,这就是?眠 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的几个要点,以上所讲的这几 个要点,如果你能够清楚的觉察、好好的去做,你就能够掌握到?身 念住?的修行要领。 不要以为这个很简单,当你真的好好认真去做,就会知道不简 单。做没多久,你心就跑掉了啦!不要自己不做,然后就认为:很 简单、那个没什么!因为你没有在做,所以才觉得这很简单。不过, 也不会很困难,不会比登天还困难,不会!只要我们一步一脚印的 去做,心跑掉了没关系!有耐心的把它拉回来,用爱心来包容它, 然后再拉回来,安住在每一个当下,以上所讲的这几个步骤,是?四 念处?开发很重要关键,希望大家好好的下功夫,现在就开始去做。今天在这里所讲解的?四念处修行法要?内容,将来都会流通 到世界各国,所以空海所面对讲演的对象,不只是在座的各位,面 对的是整个无量无边的法界众生,空海讲经说法,一定是对天地负 责、对宇宙负责、对众生负责。所以,真的,我们就讲真的;对众 生有益助的法,我们就毫无保留的把它呈现出来,跟众生分享。?诸比丘,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 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这两行真是修行 的要领,你每天都要练习、都要做的,而且你每天一定都有这些动 作,修行是要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在《阿含经》 、 《四部阿含》 ,佛陀 一开始讲经说法,所有的对象都是以比丘僧为主,整部《阿含经》 都是针对出家众为主,出家众代表的是佛教的僧团,以及专业的修 行跟弘法的人才。所以要知道佛陀讲比较高深、较专精的这些法, 都是针对专业修行跟弘法人才的比丘、出家人而言,原来历史上的 事实就是如此。整个佛教僧团的骨髓、核心,都是扣住《四部阿含》来深入闻、 思、修、证,但是演变到后来, 《四部阿含》竟然都被冰冻下来,很 少人去探讨、很少人去研究,解脱道也就因此渐渐荒废掉了。今天 在场的是在家居士占多数,虽然出家众也有,但比例比较少,这正 是代表北传的现象,出家众反而比较少人去研读真正的解脱道,比 较少人去重视《阿含经》 , 。反而是在家众更能够有无限的视野、无 限的胸襟,能够去深读、研讨《阿含经》 ,讲这一席话也是勉励我们 所有的出家众,真的要好好重新对待《四部阿含》 ,不要低估它,那 正是解脱道的核心、佛法的核心。佛陀处处都是跟这些专业修行人,深入讲解?解脱道?的,至 于怎么样继续再深入呢?要?正知出入? ,不管你是出去或回来,所 有的进退举止动作,都要保持正知、正念、善观分别,你的身心要 结合在当下,对于你的言行举止动作,都要能够善观察、要有觉知。 你当然要有分别,不是一开始就没有分别心,很多修行人常常强调 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如果没有善观分别的话,你没办法来到真正 的没有分别, 所以要善观分别。 包括说我们的起心动念是善?是恶? 你要清楚分别,有没有嗔恨心?有没有嫉妒心?现在的心量有没有 狭窄?都要善观分别。 ?屈伸低仰? ,我们四肢的屈伸,或是身体的低仰,你都要清清 楚楚的觉察;在动态之中,你都要保持清醒明觉。 ?仪容庠序? ,你 的身、口、意或是威仪都要展现一种三妙行,从容不迫、行云流水, 而且在这之中,都要保持正知正念。?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 , ?僧伽梨?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就是 当你要?穿九衣 ?的时候,或是要拿衣钵出去托钵的整个过程,都 要清楚的觉察。我们一般人呢?你要穿衣服、卸衣服,都要正知正 念,你要吃饭、要盛饭,都要保持正知明觉。?善著僧伽梨? ,以目前佛教制度来讲,讲的就是九衣,出家众 的三衣是五衣、七衣跟九衣, ?僧伽梨?是褡九衣,适用正式讲经说 法的场合穿著。如果依照戒律、制度来讲,今天空海在这里讲经说 法,是要穿上九衣,褡九衣代表讲经说法的时候穿著,但是因为北 传的制度跟原始佛法有些不同。我们现在穿的是北传方面的短褂、 中褂、长褂,在正式场合的时候,看情况一样有穿上五衣、七衣、 九衣,还有后来的红色祖衣,像现在很多住持在穿的红祖衣,那是 中国人再创造、增加出来的,原来原始佛法里面没有红祖衣的,所 以这是随著时空的演变而增加出来的。如果以空海个人而言,我是觉得不要穿红祖衣比较好,因为那 个太亮丽,很容易长养一个人的我慢,有的人就会问出家人:你们 为什么要穿大红的祖衣呢?白圣长老就回答说:因为众生需要啊! 穿给众生看啊!众生也觉得穿这样才庄严,我认为这样的回答是对 一半而已。事实上,如果佛教没有制定这样的戒律、仪式,你没有 穿这样出来,而用其他的仪式或方式展现出来,众生也未必一定要 出家人这样穿,看起来才觉得庄严。今天的南传比丘,没有一个人 穿红色袈裟,穿的都是咖啡色系的,现场有一位南传比丘,穿的就 是今天南传比丘他们所穿的袈裟,都是这一色系列的,不管是不是 国际大师,都没有人在穿红色的。但是我们中国大乘佛教地区,在大场合都是穿红色的,我个人 觉得入境随俗是可以,但是红祖衣很容易变成在无意之中,长养我 慢的情况。当然我们尊重仪式、尊重现在这样的制度,但是我们真 的要回到实质的弘法、利益众生,而不是在穿什么袈裟才代表什么 身分、 权威, 如果依照这个制度来讲, 你要正式讲经说法, 是要穿 ?僧 伽梨? ,也就是说要穿九衣,但我是觉得穿那一件之后,有很多的动 作不方便,所以我想说可省就省,就穿我们的北传认为比较庄严的 长衫来讲经说法,这样而已。所以这也不是说我们随便,而是觉得 简单朴实就好,历史上的佛陀也没有穿红色的,他就是穿著简便、 庄重、庄严,这样就好。因为我们北传现在是形成这样的一种仪式制度,当然我们也是 尊重,我个人以后会不会穿著红祖衣?我是随顺因缘,如果说因缘 需要穿著的时候,我也会穿,只是能够不穿的时候,原则上我是不 穿,假如以后因缘情况需要,我也会随顺因缘、入境随俗。回到原 始佛教来讲,是简单、朴素、庄重就好,真正重视的是实质的内涵、 实质的内容,让大家能够真的闻法受益是最好,我们重视是实质的 效果。但我们重视实质的效果,也不必要跟传统的仪轨制度在对抗, 很多方面我们要展现柔软、展现入境随俗。我们讲经说法是不希望长养众生对于外相的执著,而是真正引 导众生对法的珍惜,所以空海个人对外相、对穿著方面,是觉得可 以简化就简化,简单朴素就好,也协助众生反璞归真。如果在家居 士的话,当你要穿衣服、你要褡衣,在这整个过程,你都要保持清 醒明觉。?及诸衣钵? , ?衣钵?就是出家人要出去托钵, 《金刚经》前段 有讲到佛陀要吃饭的时候,他是 ?著衣持钵? ,出去托钵回来,我 们现在呢?是在五观堂用餐,记得!在这整个过程,也都是要保持 清醒明觉,吃饭的时候也是一种修行。有的人认为在吃饭的时候,我就是这样吃、吃啊!这没什么! 吃饭哪里能修行?认为自己是业障深重,我才需要吃饭,吃这些是 无奈的。或是说赶快吃完,吃、吃!等一下要到禅堂,或是去经行 才算是,认为吃饭太麻烦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又浪费掉很多修 行的大好时机。你真的能够掌握到修行的要领,包括吃饭都是非常好的用功修 行机会,而且里面一样处处可以见法,吃饭怎么修行呢?当你准备 要用餐的时候,一方面要看到我们有没有贪念?当我们拿衣钵要去 盛饭、夹菜到碗盘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欲贪?还有,在这个过程、 这些动作,有没有清楚觉察到?你有没有安住在当下?当你盛好饭 菜回到座位,你在吃饭、在夹菜,以及吃饭把饭菜送到口中……, 这些过程,你有没有清楚的觉察到?真正的修行是这整个过程,你都要保持清醒明觉,所以你在夹 饭、夹菜、送到口中的整个过程,伸手夹菜一样都保持清楚觉察, 把饭菜送到口中、在咀嚼的时候,一样都保持清醒明觉,饭菜在你 的嘴巴变化、变化,从比较粗渐渐变成比较细,然后变成很细腻, 在这变化的过程有没有清楚觉察?再来,当要把饭菜吞咽下去的时 候,这个过程你有没有觉察到?一般人都是吃得很快、很快,动作 也很快,吞咽也都是囫囵吞枣,这就是处在?无明行?的情况。不要以为佛陀他们吃饭是吃假的,只是做样式给大家看而已, 以为他们吃饭好像有在吃,又好像没有在吃一样,是没有觉受的, 错误了!佛陀又不是木头人,有的人就要练习练习到在吃饭菜的时 候,不能够有任何觉受,以为有觉受就会有贪爱,如果你吃饭都没 有觉受,第一、你像木头人,第二、你的胃肠消化系统会很不好, 因为你没有觉受的时候,包括吃这个饭菜,你都会认为好像是苦的, 你唾液的分泌会不够,因为你心情不是开朗的,你唾液分泌的不够, 包括吃饭的时候,你没有喜悦的心、没有感恩的心,所以你吃下去 的饭菜,消化也会不良,过没多久,胃就会出问题。所以,我们在吃饭的时候,轻松、明觉、愉快,正知明觉每一 个过程,我们手部的动作,口、舌头的动作,你都保持清醒明觉, 你不要以为这没什么,修行真正的功夫是点点滴滴累积下来,不是 到禅堂打坐几个小时才算,真的是点点滴滴都要用功、都要累积, 这样你才能够觉醒过来。不要把成佛想得很抽象,佛就是觉悟者、觉醒者,佛陀就是觉 醒者, ?佛陀?只是个声音的音译而已,真正的含意是觉醒者、觉悟 者。你要觉悟宇宙的真理实相,活在觉醒的世界,第一步的功夫就 是要醒过来。一般人是活在无明的世界,活在不知不觉的世界里面, 我们今天要醒过来,就是把我们的身和心结合起来,清醒明觉的活 在每一个当下,所以修行不是只有禅堂里面,而是日常的工作、历 缘对境,包括吃饭,你都要能够保持清醒明觉,这样点点滴滴的累 积,你才能够真正的醒过来。醒过来之后,你才能够进行深度的止 观双运,也才能够开智慧而成为觉悟者,这都是有次第、有步骤。 在吃饭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以前佛教徒吃饭 的时候,都是先有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有这 种供养之心是不错,但是一般人却很欠缺感恩的心,包括吃饭在内, 如果欠缺感恩的心,你的生命不是很苦,不然就是在我慢的世界里 打转,如果你吃一餐饭能够有感恩的心,你的生命品质会不一样的, 为什么吃饭要有感恩的心?如果你能够先有感恩的心,然后再有供 养的心,你的整个生命会不断的脱胎换骨。吃饭的修行过程--感恩的心: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在每餐之中,如果你懂得用功要领,真的 可以把修行融入日常历缘对境的一切境界,尤其是吃饭,真是非常 好修行的时机,包括吃饭的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欠缺感 恩的心,认为是凭著自己的劳力去努力奋斗去赚钱买来的食物,这 是我能、我能够、我是、我能,为什么要感恩呢?这是我行,但是 这里面是含有我慢。有的修行人会认为接受别人的供养是正常的,是理所当然的, 但如果是这样的心态,也欠缺感恩的心,则不容易生起惭愧心。如 果没有惭愧心,身心不会柔软,就没办法见法,也没办法展现三妙 行,这些都是环环相扣。你的头低不下来、腰弯不下来,身心容易 僵化,以错误的心态来修行,很容易在修行的过程,无意中一直在 长养我慢,你这样错误的观念、知见,跟解脱道是背道而驰的,所 以就会变得越修越行、越修越厉害,认为自己修行很有成、境界很 高,接受别人的供养是理所当然,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当点点滴滴有所区别的心态不一样,慢慢累积下来就会有很多 的不同,为什么吃饭要有感恩的心呢?因为我们吃这一餐饭,要具 足多少世间的因缘,没有农人的耕作,没有社会上很多人士的付出, 包括很多菩萨的护持,我们哪来这一餐饭可吃呢?我们的色身需要 大自然提供给很多的营养食物,要有很多因缘的具足,我们才有这 一餐饭可吃。就算我有钱,如果很多的因缘不具足,你一个人到沙漠地区, 纵使身上带有再多的钱,你要吃什么?当一个人漂流在大海、漂流 在荒岛,你有再多的钱,你能吃到什么?我们能够有这些食物可以 吃,要慢慢去体会背后是具足多少的因缘,我们才有这一餐饭可以 吃。所以,以前佛陀时代的这些出家众,他们实行拖钵乞食的生活, 就是要消除掉那些我慢的心态,消除掉那些应该的心态。不是别人 应该供养我们,乞食里面是含有乞讨的那种心,我们要一口饭、要 一碗水,都要向世间乞食、向大自然乞食,如果以这种心态,你的 我慢很快会消失,而且慢慢你会体会到有这些水可以喝、有这些饭 菜可以吃,你内心就会真的充满著感恩。有了感恩的心,当你在弘法、所做的,你是以一种知恩、报恩 的心来回馈世间,你的弘法也是以一种回馈的心在弘法,而不是我 是、我能、我慢,认为自己多么行、佛学多么丰富、多么会讲经说 法、辩才无碍……,这些都是我慢。真正的修行、真正的解脱之路, 是来自于我们的慈悲心、感恩的心、柔软的心,弘法也是以一种回 馈的心来回馈世间,以报恩的心来回报世间、回报众生。所以,吃饭的时候,我们能先有感恩的心,而今天有这一餐饭 菜可以吃,我也愿意跟法界众生分享,会有一种供养的心,供养佛、 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你先有感恩的心再来供养,供养 里面的品质会非常好,如果你欠缺感恩的心,则只是一种供养的话, 这里面会有两种情况,那种很微细的心态中,你还是会有这种:我 行啊!我赚很多钱、我拿很多食物、我来供养……,这里面还是有 我慢。认为我供养的东西比别人多,里面还是有微细的我慢。再来,当你在供养的时候,你又会认为这是有功德的,在潜伏 的心态里面还是有求功德的心,如果跟你说:供养没有功德,你马 上会把那些供养品收回去,没功德我为什么还要供养什么?!达摩 一句话:没有功德!多少人就翻脸了!从此不供养、不布施。事实 上达摩那一句话真的是很高标准的要求,你要布施,真的要有三轮 体空的布施, 《金刚经》里面清清楚楚的讲明:你有所求的布施,功 德就不大了。当真的能够做到无所求、三轮体空的布施,那才是真 正的法布施,而且才是真正的功德、很大的布施。所以,包括吃一 餐饭,都是非常好修行的时机,不要错过了这个修行的好因缘。?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如是 比丘观内身如身, 观外身如身, 立念在身, 有知有见, 有明有达……? 眠寤语默的修行,讲话要怎么样修行??口行?的修行是非常重要。?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 ,这里讲到内身、外身, 《杂阿含》里面一样有讲到内身、外身、内外身,但是很多人都没 办法正确清楚的了解内身、外身。 ?内身?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每 一个人的五蕴身心就是我们的内身,不是身体的内部。 ?外身?不是 身体的外部,你的身体内、外加起来,个人五蕴身心称为?内身? 。 ?外身?就是我们的法身,这个含意很深,简单的讲就是,除了个 人的五蕴身心之外,外面其他的这些,统统都是我们的法身。讲个比喻,其他的,你们可以以此类推,在座的各位都算是我 的外身。慢慢的再扩大,你的体悟有多大,你的法身就有多大,所 以说?法身无量无边 ? ,如果你能够体会到所有的众生,跟我们是 同一个身,这时候你所有的界线就会消失。而且你会以爱己之心爱 护每一个众生,你会以尊重自己之心来尊重每一个人,你会将心比 心去体谅每一位众生,如果你能够真的体会到内身、外身是一体, 你的贪心会消失,你的嗔恨之心会完全的消失。嗔心的消除不是来 自于用对治,不是来自于压抑、不是用忍的,嗔心的消失,来自于 我们正确的闻法、正确的理解,事实它本来就是这样的存在,只是 你不了解而已。当有一天你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存在的时候,你大 彻大悟,深层的嗔心、我慢之心,就会真的完全的净化、完全的消 失。当你能够体会到内身、外身合一,内、外身一体的时候,真的 来到一体的世界,你会以平等之心、慈悲之心善待一切众生,就是 佛教所讲的解脱涅世界,没有嗔心,内心十个结缚完全净化、消 失的世界,没有任何的我慢、也没有任何的自卑,那是无上正等正 觉的世界。不要小看经文里面所跟我们分享的,里面含意都很深, 但我们一步一步地去做,有一天你就可以体悟到那不是幻想、想像 的世界,是实相实际的存在。如果你觉得跟众生有对立、有隔阂, 这个人很看不顺眼,你看不顺眼,是你个人的问题,你个人的心量 狭窄,个人的智慧眼没有打开,是你在自讨苦吃,你容不下别人, 是你在塑造你自己的苦海,真的一切众生跟我们都是同胞、同一体, 佛陀就用内身、外身来比喻,慢慢要体会到内、外身都是一体。我们在讲经说法的一开始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对部分的 人是比较生鲜,有的人甚至还不太能够适应,如果以空海个人而言, 我是站在超越宗派、超越宗教的立场来弘法,真理实相本来就是超 越宗派、宗教,你可以不用贴上宗派、宗教的标签,因为真理实相 就是法尔如斯,是超越任何宗派、宗教的,为什么我们一开始要念 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呢?这是对曾经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足迹,而大 慈大悲示现一条解脱之路的智慧者,我们心怀感恩之心。这是一种 感恩,如果有的人认为不希望接受佛教这种仪式,信仰的是其他的 宗教也可以,或是你喜欢称的是其他佛、菩萨的名号也可以,你心 里一样可以默念所想要念的名号都可以,因为这释迦牟尼只是一个 人类的智慧者的代表,我们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也是对这些智慧者 的慈悲、大智慧,以及普度众生的这种悲愿,我们怀著一种感恩的 心,所以大家不用在意我们念的名号是什么,因为这是一个感恩跟 纪念。出入息法: ( ?阿含解脱道次第?197 页)?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 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 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 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 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 。这一段经文看起来是很简短,在佛陀讲出来之后,包括到后来 辗转变成文字,又翻译成汉文的整个过程,里面很多的修行法要都 遗失掉了,所以其中的精髓、精神很不容易看出来。如果光从经典 文字上看,你不觉得这一段很重要,而且这要实际去修、实际去做 也不容易做到。这段确实讲得很简短,但实际操练、实际练习起来, 可没那么容易,而且因为翻译得很简短,你要真正清楚的看出来也 没那么简单。因此,我们在解脱道课程里面,有跟大家补充从南传 的<清净道论>所摘录 ?安那般那念? 。安那般那念?安那般那念?就是出入息的十六阶、十六个步骤,在此次的 禅修也会讲述到,然后一步一步引导大家如何去体悟、练习。修行 打坐要配合?出入息法? ,你的心才能够宁静、深入,而逐渐的清明 微细。佛陀所讲的种种修行方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一种治病 药物,不是越多越好、越贵越好,而是能够对症治疗最好,所花的 钱最少、又有效果的最好。所以,不要在法门上面较量谁的高下,能够真正帮助我们把身 心安定下来的法门,当下对你来讲就是最好的。所有的方法都是方 便法,这些法门是帮助我们把身心安定下来,不要又以方便为究竟, 一直执著在那个法门上面,这样就是本末颠倒了, 。便法让我们把心 慢慢的宁静、稳定下来之后,进一步是要止观双运,所以 ?出入息 法?是既简单又很实际,这个方法到哪里都可以用上,又不用花费 钱,不必浪费很多钱要去设立一个好好的坛城,都不用这些;也不 用花很多的钱去买很多的法器、法宝。?出入息法?是不管到哪里,这个工具都是随身携带、随时可 以应用法门,而佛陀在指导弟子应用各种方法里,其主轴、核心最 重视的还是?出入息法? ,包括佛陀本人也是一样,常用?出入息法? 这个方法。z安那般那念{?诸比丘!此安般念─三摩地修习与多作时,实为寂静,殊胜, 纯粹与乐住,对已生的恶不善法即能消灭与寂止??安那般那念?就是出入息法,当多修习、多做这个法门的时 候,你的身心很快就会宁静下来,会觉得法门很单纯、很殊胜、很 纯粹,而在且修习没多久,你的法喜就会产生,所以就能够乐住。?对已生的恶不善法即能消灭与寂止?在修习?出入息法?之 后,当你的身心安定下来, ?诸恶不善法?会渐渐的远离。当你的身 心宁静下来之后,就有止观的能力,这时要断诸恶容易,断诸结缚 也容易,各种缠缚、结缚,你马上就能够有力道去照见而净化、断 除。?世尊这样赞叹之后又说: ,然而诸比丘, ,云何修习安般念三 摩地?,云何多作, ,实为寂静、殊胜,不杂与乐住及 -已生的恶不 善法,即能消灭与寂止?,诸比丘! ,兹有比丘,去阿练若, ,或去 树下, ,或去空闲处, ,结跏趺坐,正直其身, ,Z念面前, ,而彼〈比 丘〉或念入息, ,或念出息。 , 〈一〉出息长时, ,知‘我出息长’ ,或 者入息长时, ,知‘我入息长’ , 〈二〉出息短时, ,知‘我出息短’ , 或者入息短时, ,知‘我入息短’ 。 ?为什么佛陀会称赞这一个方法呢?因为?出入息法?很殊胜的 地方,是不用浪费钱而且很简单、很单纯,只要能够把我们的疾病 治好,不用花费很多钱、副作用又少,这个药就是最好,这个法门 不用花费很多钱、没有其他副作用,你携带又很方便,到哪里都可 以应用,就是最好、最殊胜的方法,而且不用其它道具的配合、很 单纯,这个宝藏人人具备、每个人都有,不要浪费你这与生具有的 宝贵资源,因此?出入息法?是非常殊胜的。我们该怎么做呢?佛陀就告诉我们?诸比丘!兹有比丘,去阿 练若,或去树下,或去空闲处? 。 ?阿练若? 就是能够让我们专修的 道场,就如同今天能够到灵泉禅寺的禅堂打坐 、专心用功,这就是来到?阿练若?的地方来专修。 ?或是去树下? ,大家在闻思、 体悟之后, 再实际去练习, 有时候到户外打坐, 就是到树下打坐。 ?或 是去空闲处 ? ,在比较安静、宁静的地方打坐; ?正直其身?把打坐 姿势调好了之后; ?Z念面前? ,注意这几个字: ?Z念面前? ,打坐 不是在那里打妄想,不是在那里求禅相,不是在那里枯坐,这时候 要把你的念头、觉察力、觉知,放到你的面前,这不是很抽象。?放到你的面前?就是把念头、觉察力、觉知拉回到当下,而 主要的力量放在你的脸部、你的面前,就是把觉察力收回来。本来 你的心是心猿意马,到处东飘西飘、跑东跑西,现在把你的觉察力 收摄回来、拉回来,觉察力只要放在你的脸部面前、具体的地方, 就是放在鼻腔、人中、上唇附近。 ?Z念面前?就是把你的觉察力 放在面前。?彼(比丘)或念入息,或念出息? ,这个?念?就是觉察,清楚 觉察你的入息或是出息,出入息法的总要领。至于实际怎么做呢? 是由浅入深,由粗而入深、入微细,十六个步骤是环环相扣、逐渐 的深入。包括到后面的十三到十六阶都是见法的阶段,现在我们把 这一章节摘录出来,就是 ?出入息法?跟?四念处?的完整结合。?出入息法?十六阶,第一阶到第四阶这四个步骤,就是属于 ?身念住?的范围,第五阶到第八阶是属于 ?受念住?的范围,第 九阶到十二阶是?四念处?的第三阶段--属于?心念住? 的开发 阶段,而十三阶到十六阶是属于见法的阶段,也就是?四念处?的 第四阶段--?法念住? ,这都是完整的结合。所以,大家在这段禅 修期间,要好好应用这个法门、逐渐的深入,你的身心很快能够稳 定下来,而且很快就能够见法。实际上要怎么去做呢?在此,没办法在半小时或是一小时内把 全部讲完,必须要逐次、逐渐分段的讲解。首先介绍第一跟第二个 阶段怎么样去练习?第一个阶段: (一)出息长时,知‘我出息长’ ,或者入息长时, 知‘我入息长’ 。 (二)出息短时,知‘我出息短’ ,或者入息短时, 知‘我入息短’ 。1、 ?安那般那念?的第一、二阶段:在禅修的第一、二天,大家在打坐的时候,先把这第一、二个 阶段先练习好。这第一、二的阶段要练习好、做到了,后面的第三 跟第四个阶段,你才能够做到、才能够深入。第一阶段?出息长? , 跟第二阶段?出息短? ,就是第一阶段在你打坐的时候,观察我们正 常的呼吸,如实观察呼吸的进出。吸气的时候,清楚知道我现在正 在吸气;呼气的时候清楚知道我现在正在呼气,而你觉察力的重点, 第一个阶段是放在人中、上嘴唇的地方,或是鼻腔附近,因为这是 你的气息必须进出的要道、关卡。把觉察力放在这重要的关卡,一方面你容易摄心,一方面也可 以帮助你见法。所以第一个阶段,当你坐下来的时候,你就仔细清 楚的觉察现在呼吸的进出,第一个阶段的呼吸是比较粗糙、比较粗, 称为长呼吸。当慢慢打坐一段时间之后,你的心会渐渐宁静下来, 身心也渐渐的安祥下来,你的呼吸就会渐渐进入比较微细,微细, 慢慢也会拉长,所以微细阶段的呼吸,就是所讲的第二阶段--短 呼吸的阶段。有的人把呼吸的长短,变成刻意在那里拉长,或是刻意急促的 呼吸,除非你在昏沉而须要予以对治,你才造作的有意拉长或缩短, 不然要让它放松,回复到自然的呼吸。在自然呼吸的情况下,你才 能够维持长久;如果你的呼吸有用力、有造作,很快就会觉得呼吸 困难或是胸闷,所以觉察呼吸的很重要观念,就是观察自然的呼吸, 我们只是一个客观的觉察者,就只是保持清醒明觉。吸气……嗯!我知道现在气息正在吸进来;呼气……喔!清楚 知道我正在呼气;长呼吸,清楚的知道我现在正在长呼吸;呼吸很 微细,我也清楚的知道现在呼吸很微细;当吸与呼之间,如果有停 止,我也清清楚楚的知道现在处在停的阶段。把觉察力放在第一、 二阶段的时候,你的心很快慢慢会收摄、宁静下来,如果加上你能 够懂得放松的要领,你的身心很快就会轻安起来。所以第一、二个 阶段,须要大家多花点时间去练习,但一般初学者很容易产生用力 或是紧张,就好像小孩子在练习骑脚踏车,总是抓得很紧,或是大 人在学开车,总是把方向盘抓得很紧。当要观察出入息的时候,通常一开始都会绷得比较紧,但也唯 有你去做了之后,才知道什么叫做放松?什么叫做紧?一定要去练 习,不要怕失败、不要怕挫折,没有经历过错误,不知道什么叫做 正确。观察出入息的时候,觉察力第一个所要放的重点,就是在鼻头, 如果你没有懂得放松的要领,就会绷的比较紧,而且在练习一段期 间之后,你的气血甚至会往上冲。因为你的觉察力在上面、又紧的 时候,气血会往上冲,所以有的人会修的火气大,造成满脸的青春 痘或是满脸通红,这都是因为用力加上聚集在一点,所产生的一些 副作用,所以我们自己要调整。 其次,觉察的著眼点,除了鼻头、人中附近之外,自己可以看 情况移到腹部丹田,如果你觉得在鼻头觉察一段期间之后,已经能 够清楚觉察到了,就把注意力转移到我们的丹田腹部,它会随著我 们的吸气而膨胀,随著我们的呼气而收缩。丹田的觉察反而更容易, 因为它的起伏幅度会比较大,曾经有不少学员质疑,腹部丹田的缩 收,还是不容易觉察到,为什么会不容易觉察到呢?因为你没有放 松、绷的很紧,只要你一放松,腹部一定会随著你的呼吸而起伏。如果练习了一段期间,你还觉察不到腹部的起伏,要记得提醒 自己放松、放松,觉察不到是因为你的紧、你的僵化,让腹部自然 的起伏被压抑下来,只要你一放松,它就会自然起伏。看看小孩子 或是婴儿,他们腹部的起伏都很明显,因为他们的身心很柔软。所 以,你可以把觉察力放在鼻头,也可以把觉察力放在丹田腹部,这 两个点可以随著你的情况而调整、更换,觉察力可以放在上面或下 面,两个步骤视情况在调整,你也比较不会把气血凝聚在一个地方, 而产生一些副作用,这是可以有调整的作用的。注意一点,随时要提醒自己:呼吸要放轻松、放松,因为很容 易在无意中又会绷紧。再来,当打坐一段期间之后,可能会觉得怎 么又胸闷呢?如果你有呼吸胸闷这种现象,两个主要的原因有:第 一、当坐姿有弯腰驼背、不正确的时候,我们胸部有受到压迫,也 会产生胸闷。第二、因为太用力,要观察出入息是很轻松、很简单 的一件事,但是你因为不熟悉,而变成不是一个客观的觉察者,很 快就会加入主导、主宰,当你有主导、主宰的时候,它就会产生用 力,进而干扰到呼吸的正常进出,没多久就会觉得不顺畅而产生胸 闷。所以,如果你有这种现象,请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有这两种 情况?自己就要调整、检查。 再来,你在打坐而身心渐渐宁静下来之后,没多久可能会容易 陷入昏沉,这时候可以用两种方法来配合:第一、如果觉得呼吸不 容易觉察到或是容易陷入昏沉的时候,你可以深呼吸几次,深呼吸 几分钟、几分钟,当下深呼吸就又是变成长呼吸,清楚观察我现在 深深的吸气,儿身体胸部的变化情况,你也清楚觉察到。深深的呼 气,你也清楚观察呼气的情况,以及胸、腹部的变化,这是深呼吸, 这也可以驱除掉你的昏沉。就算你没有昏沉,但是当它渐渐的微细,你的心也很容易跑掉 或是觉察不到,甚或是忽略了,没多久又变成在那里只是枯坐、空 坐,这时候请你配合四个字-- ?生、灭、变、异?的要领来修行, 这四个字含意很深,除了能够帮助我们摄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 的作用,就是能够帮助你很快的见法。?生、灭、变、异?怎么样跟呼吸配合呢?当在吸气的时候, 就在自己内心配合默念一个 ?生? ; 当呼气的时候, 就配合默念 ?灭? , 因为呼气就像一个现象生起来,然后消灭,所以我们配合这个?灭? 字。再来,当吸气的时候,又配合变化的?变? ,默念?变?字;在 呼气的时候默念异常的?异 ? ,所以在一吸一呼、一吸一呼,两次 的呼吸之间,你就默念这四个字--生、灭、变、异。 记得!是现象发生之后,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你才默念那个字, 而不是用你所理解的那个字去引导呼吸,不是用你的意念去引导呼 吸,不是用觉察力去引导、去影响它。看到现象我们才默念,先默 念这四个字除了能够帮助摄心之外,也是要帮助大家见法。就像小 孩子先背唐诗三百首,最初朗朗上口的在背、在背: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直到他们很会背,但还不了解真正的意思。但是 当慢慢他长大,就可以很快体悟到:哦!原来那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所以, ?生、灭、变、异?这四个字,只要你身心宁静下来,又 有闻思的基础,你很快就可以体悟什么叫做?无常 ?法印?什么叫 做?无我?的法印?在这个简便的方法里面,已经隐藏著协助大家 见法的要领,不要小看这些步骤。不要想一些奇奇怪怪的法门招数, 例如持一些咒语或是念一些佛号、符号,或是一些奇怪的修行法门, 认为才算啊!认为刚刚以上所讲的好像很单纯,没什么特殊、没什 么稀奇。宇宙最奥妙的真理实相,都很平凡、平实、平淡的呈现在大家 的眼前,真正最奥妙的,它是用最平凡、平淡的展现出来。真正最 好的法门是很简单、很单纯、很朴实无华,不会哗众取宠,不必耍 花俏、不必耍花招。跟大家讲的都是干净俐落的修法,不用花什么 钱,又很快速、很有效果。 出入息修行的第三和第四个阶段,要等实际去做练习之后,才 能够进一步跟大家分享,所以后面的阶段,下一次会再跟大家分享。 2、经行的要领?经行?就是走路,不要以为走路,就觉得我已经会走路啦! 怎么还须要练习呢?谁不会走路?!这太简单啦!就是因为你认为 太简单,所以忽略了。是因为你忽略了,因此你还处在?无明行? 的世界,能不能把我们无明的冲动转为?明行 ? 、 ?明行足??不要 以为很容易就能够成为?明行足? ,这是佛陀十个法号之一,也是解 脱者、觉醒者的特征、特色。所以,不要小看?经行? ,经行是有次 第、有步骤的,不要以为这很简便、我都会,这样很容易被自我意 识所欺骗,被自己欺骗都不知道。大家要归零,从不会、从现在才 开始学习,这样最快、最安全,不要以为自己已经会了。经行,掌握几个要领步骤:第一、把你的脚步放慢一点,我们 本来的脚步都很冲动、很快,而且又急、又粗重,你都没有觉察到, 这样你的觉性没办法开发出来,要学习佛陀那一种?明行足? 。看佛 陀或那些解脱者在走路,觉得他们如行云流水在走,好像没什么, 但是你必须要开发,然后你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明行??讲个比喻:如果有位打太极拳的高手,他比一招、划一招,把 整套的十八式、廿四式,或是六十四式的这样打一遍给你看,这样 行云流水的打过,你觉得:哇!很好看、很不错!当他打一遍过了 之后,问你:你会了吗?还不会?好!再打一遍给你看,然后你说: 我看第二遍,嗯!我会了啦!或是你跟著他依样画葫芦,再比几次、 再学几次,这样你就能够把太极拳学起来吗?不要说全部十八式或 是二十四式从头打,现在只要一招,从头这样表演一次,然后你也 依样画葫芦,以为这样我已经学会了,但是有那么容易吗?如果没有经过分解动作,没有经过一个动作、一个步骤去学习, 表面上好像会依样画葫芦,会一样在那里比划,但是其中的精髓、 核心, 就是展现不出来, 也许似乎会比个架势, 但是你有没有力道? 明眼人一看都很清楚啊!包括你要开车或是要学习其它的运动,都 是要从分解动作开始。所以,现在要把?无明行?转变为?明行足? ,请大家从分解动 作开始,这是最快的。怎么分解动作呢?当你在走路的时候,现在 慢下来,在经行的时段尽量慢下来。首先,要先站立好,之后就默 念,先有口令再有动作。第一、 ?提? ,下达 ?提、移、落、触?口 令,你的脚步才跟著动作,当下达?提?的时候,你的右脚才提起 来,提起来还不要马上往前冲动。提起来,当你下达?移?的时候, 你的脚掌才向前移动,下达口令?落? ,你的脚掌才往下落下来。 再来?触? ,你的脚掌才触地,触地之后,你本来的重心是放在 左脚,现在重心要转移到右脚,你的身体才能够往前,在重心转移 的过程,你的右脚脚掌触地之后,重量会慢慢的增加,请你去感受 脚掌触地,以及重量增加的过程,包括你腿部的一些变化。腿部、 脚部从承受五公斤、十公斤,到廿、卅、五十公斤的重量,看它有 什么样的变化?这已经是?身念住?跟?受念住?的开发。再来,当把重心转移到右脚之后,然后你再下达口令: ?提? ! 左脚跟才提起来; ?移? ! 左脚再往前移; ?落? ! 脚掌再往下落; ?触? ! 脚掌再触在地上。当触地上之后,同样的,再去感受重量的逐渐增 加,你左脚整个重心转变的过程,你的双腿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些 都要去感受到。当重心移到左脚之后,再提、移、落、触,右脚同 样的再按照这个方法继续练习 ……。练习这些是让我们的觉察力,清醒明觉、活在当下,而且它会 开发出你的觉性,让你逐渐地觉醒过来。为什么我们要先下达口令 才有动入作呢?因为平常我们身体的各种动作,都是有先下达口令, 后面才有跟随动作,就好像电脑要先下达指令,才会随著你下达的 指令而工作、而动作,我们的身体、身心,都是意念在前引导,都 是先有起心动念才会有动作,但是因为平常连结得太紧密、冲动的 太快,所以你看不到意念在前引导、起心动念。 通常你都是不断的在冲动、冲动而已,你要把这个冲动慢下来! 因为你一开始不容易看到意念在前引导,所以希望大家做慢动作、 分解动作。当这个阶段熟悉之后,下一个步骤再协助大家深入,如 实去观察到意念在前引导。但是对于第一个步骤,你不可以马虎, 一定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练习,我们现在只是把本来就存在的 现象扩大,就好像把它放大看得比较清楚。本来就是意念在前引导身体,我们只是把它强化或是放大,让 大家清楚看到,一方面帮助大家摄心,一方面帮助大家去看到实相, 当你现在认真去练习、去做到之后,再来就能够协助大家进一步去 开发更深层的?明行足? 。所以,告诉大家的这些方法,都是很简便、 很实在、很实用,是无价之宝,都已经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好好 的练习、认真的去做。当再过几天逐渐深入的时候,你就能够体会 到修行深层的骨髓,以及甘味,到时候你要开发出 ?明心?就容易 了。 ###################################3、 ?安那般那念?的第三、四阶段:当你进入到第三、第四阶段之后,会慢慢进入禅定的世界。禅 定是后面的第五到第八阶段所叙述的,是属于禅定的世界。 ?安那般那念?的第三阶段: (三) ‘觉知全身我出息’及‘觉 知全身我入息’ 彼如是学。 (四) ‘安息身行我出息’及‘安息身行 我入息’彼如是学。这个?学 ? ,一方面除了学习之外,你还要有 觉知,最主要是你能够清醒明觉, ?学?是包含有觉知、觉察。第三 个阶段是来到 ‘觉知全身我出息’ ,就是在吸气的时候,能够清清 楚楚的觉察到吸气跟全身是有密切关系的,怎么去体会呢?当吸气 的时候,要去觉察到身体有什么样的变化?身体有没有稍微的膨 胀?第二个阶段是观察丹田,当在吸气的时候,丹田会随著你的吸 气而浮起来,在呼气的时候,丹田会随著我们的呼气而凹下去。现 在要把觉察的范围再扩大到全身,在吸气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有没 有随著吸气而稍微膨胀一点?在呼气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有没有随 著呼气而稍微收缩一点?身体有没有像汽球这样,吹气的时候它膨 胀一点,消气的时候它稍微收缩一点,要去清楚觉察到全身的变化, 你的呼吸跟全身有没有连带关系?要如实客观的去觉察,也就是把 我们的觉察力从原来鼻头、人中这一点,慢慢地扩大到丹田,把觉 察的范围慢慢地扩大,然后就像觉察丹田一般的觉察全身的变化。如果以呼吸的四个阶段来讲,就是点、线、面、空间。从点, 鼻头这个点来到丹田这个线,然后再慢慢扩大全身这个面,你一定 要逐步把你的觉察范围,一开始是要先缩小到一点,然后慢慢地, 再以这样清醒明觉的品质,再把觉察的范围慢慢扩大、扩大,然后 再慢慢地扩大到全身,这是一个满重要的阶段,当这个阶段做好了, 你才能够进入到后面第四个阶段--溶入虚空。如果这个阶段没有 做到,或是你的觉察、你的修行、观出入息,几年来都还只是守住 一点,你的觉知范围没办法扩大,没办法来到溶入空。修行、觉察范围一样是有次第、有步骤,从点、线、面、空逐 次的扩大,现在协助大家的是来到点、线、面,面的阶段。把我们 的觉察力,从原来鼻头、人中这一点扩大到丹田,现在再把它放大 到全身,当全身都很放松的话,就会慢慢体会到那股波动、脉动, 我们的呼吸,会影响到我们全身、我们的脉动,一样你可以清楚的 觉察到,这必须要你的身心宁静下来,就可以清楚觉察到我们的呼 吸跟身体的密切关系。再来,进一步去体会、去觉察到,我们的心律、心跳、脉动跟 全身的密切关系,全身不但有随著呼吸的韵律在收缩膨胀,也随著 我们的脉动在起伏、起伏、波动,慢慢地你会看到,我们的身体就 像个海洋,我们看大海、海浪一直在波动、波动、波动,在流动、 流动,我们的身体也是一个小海洋,它也是在波动、在脉动、在流 动,而我们这个身体的小海洋不是单独的存在,它是跟整个法界完 全密不可分,跟整个大自然完全密不可分,就像海里面的鱼它能够 活著,不是鱼单独能够存在,它是跟整个大海有完全密不可分,大 家慢慢去体会。这已经逐渐地协助大家把身心宁静下来,然后慢慢要去见法, 这引导方式都是协助大家,当身心宁静之后,进一步就是要来止观 双运,去开悟、去见法。如果你的打坐基础跟宁静度不够的时候, 第三阶段‘觉知全身出息’ ,你一样可以用随息的方式,吸气的时候 从我们的鼻头开始,然后你就想像它从鼻头进来、进去,到经过胸 部、腹部到丹田,就一个管道。呼气的时候,空气从丹田、腹部、 胸部到鼻腔出来,就像一个呼吸的全程,这也是第三阶段的另外一 个含意,全身的意思,也就是呼吸的全程,这样也可以让你的觉察 力更加稳定在你身体上面。吸气,你的觉察力随著吸气进来到丹田;呼气的时候,觉察力 从丹田、腹部、胸部到鼻腔,这样你会更加能够摄心。当你能够这 样摄心的时候,就把全身放松,把你的觉察放在全身,这时候慢慢 地稳定下来之后,就会进入到第四个阶段‘安息身行’ ,这时候你的 身心会很柔软,身体会很稳定,而且慢慢地法喜、喜悦就会出来。 第五个阶段的喜觉支就会慢慢地出来,这都是有关键、有诀窍、有 步骤。出入息法的第一阶段是长呼吸的练习,第二阶段是短呼吸,也 就是微细呼吸的熟练,第三个阶段是来到学一切身息入,也就是觉 知呼吸跟我们全身的关系,大家要逐次的去练习,从点、线、面、 空慢慢的扩大,前面最重要的是点、线、面要好好的熟练,至于第 三个阶段,怎么样从点、线,也就是从鼻头、人中移到丹田,然后 再扩大到全身,把我们的觉察力放开、放大而已。你觉察的范围,从原来一个小点再扩大、扩大,如果你没有一 个根据地,你的觉知会很散漫、很散乱,你从一个点开始,逐渐的 扩大,它有一个中心点,从这个中心点再扩大,这样你会很稳定, 不会散乱掉,就好像在大海之中,航空母舰是那些飞机的著力点、 休息点,有这样一个航空母舰的一个根据地,它就可以飞翔,如果 你有这个点可以让你的心安住,你的心就能够可小、可大、可进、 可退。所以凝聚力、觉察力要集中从一个点开始,然后慢慢再扩大、 扩大,现阶段扩大到全身。从丹田到全身,有一个诀窍就是可以把 全身当作是丹田,当作是小腹、腹部,腹部,它起伏比较明显,全 身收缩膨胀比较微细,但只要你心宁静下来,就可以觉察到。当你 能够掌握到放松的要领之后,你很快就可以进入到第四个阶段,就 是你的?身行?会止息下来,身行的冲动都会止息下来。当止息下 来的时候,就是渐渐的进入初禅,也就是第五阶段喜觉支就会呈现 了。 4、初禅五支、禅定初禅五支、禅定: ( ?阿含解脱道次第?197 页)如何入禅定??阿含解脱道次第?197 页中间几行,很多人在打 坐、在修行,但是不容易入禅定,一方面因为观念不正确,或是方 法不正确,导致打坐好几年、修行好几年,但还是没办法入禅定, 或是有的人一打坐,虽然能够入定,但是他内心渴求的就是禅相、 异相,这些是不正确的,也是因为没有正确的闻思基础所导致。 《阿 含经》里面,佛陀对禅定有相当具体的界定,告诉我们初禅是怎么 样的情况?二禅、三禅、四禅是怎么样的情况?只要你熟练了初禅, 懂得进入初禅的要领,然后你又熟练了初禅,则后面的二禅、三禅、 四禅,你就知道怎么样进入了。当你能够进入四禅,则你也知道五定到八定怎么样进入了。关 键是在于你怎么样能够进入初禅?进入初禅必需具备五个条件,以 现代的翻译是:寻、伺、喜、乐、一心,以前早期《阿含经》的翻 译,都是翻译为觉、观、喜、乐、一心。如果你能够具足这五个禅 支,这样就可以称为进入初禅,经文里面讲的很简短,如果你光看 经文而没有实修实证,你还是看不懂禅定到底讲的是什么?怎么样 入禅定?你还是看不懂。?复次,比丘观身如身。 ,比丘者,离生喜乐, ,渍身润泽, ,普 遍充满于此身中……? 。 ?离生喜乐? ; ?定生喜乐? 、 ?无喜生乐? 、 ?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 ,这里所描述的就是初禅、二禅、 三禅、四禅的境界,但讲的很简短。修习禅定:?阿含解脱道次第?廿七章--?修习禅定? ,在《杂阿含》 , 佛光版是三百四十六经,大正版是三百四十七经。佛陀对初禅到四禅的界定是怎么样??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 ?初禅的界定就是这么的简单。?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 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 ?这是初禅到四禅的叙述,经文是非常的简短,因为太简洁扼要, 所以很多人看不懂,要深入禅定真的不容易。你只要懂得初禅五支, 怎么样进入初禅,后面的二、三、四禅就能够清楚了解。 《阿含经》 讲的初禅五支就是觉、观、喜、乐、一心,以现在的翻译,觉观翻 译成为?寻伺? ,有寻、有伺、喜、乐、一心。当你具足这五个条件, 称为初禅。二禅,是前面的觉、观停止了,无觉无观,所以意思就 是剩下后面三个禅支,喜、乐、一心,这叫做二禅。三禅呢?把喜 觉支也舍下,剩下乐跟一心,就是来到三禅的境界。四禅呢?再把 乐的禅支再舍下,剩下一心、舍念清净,就是来到四禅的境界。简单的跟大家讲初禅到四禅的重要区别, 这是相当重要的说明。 初禅五支怎么样去修?怎么样去做??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 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 ,佛教常讲三界,一般众生在滚滚红尘里 面,称为欲界;你离开欲界之后,专心用功、禅修,然后能够进入 初禅,这叫做进入色界;进入色界,你能够经历初禅到四禅,然后 进入五定到八定,就是进入无色界。在禅修过程,你可以清楚的了 解自己是在欲界打滚?还是已经来到色界?还是已经可以进入到无 色界?如果你没有禅修的基础,这些都会只是变成一种名相而已, ?离 欲、恶、不善法?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你要离开欲界才能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居士讲五个佛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