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个燃煤采暖炉热效率多少,再采多少吨煤可以超额完成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徐洪才:未来5到10年中国经济新挑战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徐洪才:未来5到10年中国经济新挑战》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徐洪才:未来5到10年中国经济新挑战》 精选一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正在召开,凤凰网财经特别推出系列策划,邀请专家学者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取得的系列成就以及一些未完成的改革任务,为十九大后中国经济建言献策。第七期我们特别邀请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主要谈过去五年中国经济成就、未来5到10年中国经济的变化趋势和新的挑战、东北振兴等问题。凤凰网财经:请您对过去五年的中国经济做一点评和总结。徐洪才: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加快进入新常态。党的十八大是转折点,党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科学判断,即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基本特点:一个是经济增长转向中高速,一个是经济结构迈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还有一个是“三期叠加”,即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换挡期主要针对经济发展的总量、数量而言,阵痛期主要针对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而言,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则是针对宏观调控的方向、手段而言,三者相结合勾勒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挑战,这为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提供了理论依据。五年来,中国经济运行始终在合理区间内。围绕到2020年两个“翻一番”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成绩显著,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成绩主要体现在:第一,经济平稳运行。经济平稳增长、充分就业,还有生态环保、老百姓收入增长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展。第二,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新动能初步显现。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超过50%,消费对经济拉动力超过60%。今年二季度,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59.1%,最终消费需求对GDP增长贡献为63.4%。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9%和11.6%,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只有6%。1到8月份,生态保护领域增长28.2%,增长24.3%,公共设施管理投资增长24.1%,道路运输投资增长17.6%,水利管理投资增长16.1%。这些都是短板领域,吸引了更多资金流入,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总体保持稳中趋缓。但1到8月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4.3%,达到4.3万亿元,说明新兴消费上升快。比如,体育娱乐用品消费增长14.9%,通信器材类商品增长12.2%,都体现了消费升级。传统衣食住行消费相对稳定,一般餐饮类消费8月份增长10.7%。但新兴消费上涨较快,境外旅游连续几年突破1亿人次。还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1到7月份,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6.8%和14.5%。凤凰网财经:最近这些年,我们也看到由各种前期政策导致的问题暴露出来,比如产能过剩,,房价高涨,实体企业经营困难,还有风险等。您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徐洪才:过去几年,我们经受住了局部金融风险暴露、释放的考验。我们经受住了2015年7月的股市异常波动和2015年“8.11”汇改之后的资本大量外流和异常波动的考验。一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和资产泡沫,以及一些企业债务违约得到有效管控。还有P2P等领域问题,也都通过加强监管,得到有效控制。我们主动性处置一些风险点,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前几年,全球贸保护主义甚嚣尘上,贸易摩擦加剧,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低迷。2016年以前,我们经历了5年时间的全球贸易增长低于全球经济增长,那是一段艰难的时期,都挺过来了。2015年和2016年,外贸一度出现负增长10%。现在苦难的日子度过去了。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喜人,达到正增长10%以上。从负增长10%,到正增长10%,确实是一个巨大变化。凤凰网财经:这可能是外部的因素,但我们内部的因素呢?问题肯定由多种因素引起,那些是主要因素?徐洪才:用工成本快速上升,资源消耗和生态环保标准提高,都严重影响了中国出口竞争力。在外部需求萎缩影响下,外贸形势一度恶化。过去的一年,随着外部需求回暖,加上政策正确引导,外贸形势开始好转。在大量制造业转移到海外情况下,通过开展双创活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支持小微企业和领域发展,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在僵尸企业处置和去产能过程中,妥善安置下岗员工,实现再就业等,连续几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300多万,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稳定。中国是人口大国,实现经济平稳发展和充分就业,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让老百姓分享了,是非常不容易的。凤凰网财经:中央定调是“三期叠加”,其中一个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好多学者说中国经济很多问题根源是货币政策和土地政策造成的。最近中央也在提货币不宽松了,包括M2跌破9%。您怎么看?徐洪才:过去在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盘活土地资源,吸引生产要素集聚,通常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吸引了国际国内的资本、技术、管理、人才,为我所用,产生了产业集聚效应,拉动了经济增长,因此就业增加、税收增长。我觉得,各地政府广泛采用这些手段,总体上行之有效。各地政府因地制宜,搞了很多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推动了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促成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融合,改变了过去城乡分割的状况。总体来说,土地财政是有其积极意义,不能全盘否定。但在新形势下,用旧的思路指导经济工作,显然不合适了。因为土地资源有限,要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中国是人口大国,还存在粮食安全问题。另外,粗放经营方式和依靠要素投入的发展方式也是不可持续的。现在强调产业转型升级,调整土地结构,促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各地都在搞城市群和特色小镇建设,这些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城融合的具体形式。过去片面发展房地产,导致空城鬼城现象。这里主要问题是产业化不配套。没有产业发展,自然不会增加就业,因此就不会增加收入,自然就没有购买力,从而导致一些三四线城市出现大量房地产库存。现在这些矛盾逐步得到解决。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现在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确权办证,三权分置改革已有初步效果。另外,配套的户籍制度改革,包括养老保障也在推进。但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扩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增加投入,补齐短板,都需要加大政策力度。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构成的三架马车。其中,房地产投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与此相适应,货币增长比较快。需要认识到,货币发行要与经济市场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很多生产要素进入市场交易,都需要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原来并没有完全市场化,一经市场化,自然就有了交易,需要货币增长。另外,金融市场发展也需要货币,导致货币需求上升。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需要货币增长与之相适应。央行职责就是稳定币值,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国广义货币存量多了,增长速度也快了,更不能简单地拿中国和美国比较。如果将中国货币发行和日本比较,日本的广义货币与GDP的比率比我们要大很多,而且增速也不低。各国融资结构、金融体系不尽相同,货币统计口径也不一样,不能简单进行类比。总体来看,本世纪以来中国、物价水平保持基本稳定。但最近几年,金融体系确实存在脱实向虚的情况。前几年,金融同业业务发展过快,还有体系扩张,一些非标准化的产品爆发式增长,都蕴含着潜在风险。监管部门已经察觉,而且通过有效处置,现在整体上降温了,潜在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现在M2增速下调,应该说是的结果。同时也应该看到,每个月新贷资金投放并不低。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在这一块总体来看是比较平稳的。另外,货币市场水平适度。尽管这一两年有温和回升,但总体比较稳定。未来,要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不变,但货币政策灵活性、前瞻性、针对性等还是要加强,货币政策工具也要进行调整,没有必要固守“逆回购+SLF、MLF”的政策组合。随着继续减少,适时降低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应该提到议事日程。目前,大银行16.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太高了,它是历史形成的,现在没有必要继续维持,这是资源浪费。降低一下,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经营成本,进而降低实体经济,这是从源头上降低融资成本。我曾多次指出,商业银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存在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支付给商业银行1.72%的利息,商业银行通过7天逆回购在公开市场从央行融通资金,支付水平是2.5%,实际上商业银行多支付0.8个百分点的资金成本。这个资金成本,对商业银行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必要的。同时,中央银行赚取0.8个百分点利润,是不当得利。而且,实施逆回购滚动操作对货币市场波动有很大影响,不利于商业银行提供长期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目前央行逆回购已有几万亿元的规模,频繁操作,操作成本增加。未来几年,应该逐步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到合理水平,至少有10个百分点的下调空间。凤凰网财经:未来5到10年,您觉得中国经济会有哪些新的变化趋势?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徐洪才:第一,老龄化社会渐行渐进,是最大挑战。目前,居民有70万亿元的储蓄存款,买房子、买汽车的贷款加在一起也就是20多万亿元,似乎不高,但是近年来速度太快。未来储蓄率会下降,老龄化社会的消费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对养老服务,健康消费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大增。从供给侧角度来看,这些服务产品供给是不足的,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公益性。这是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第二,新动能培育形势严峻。全世界都在搞结构性改革,美国搞再工业化,促进制造业回归美国;德国搞工业4.0;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要到2025年才可能成为制造业强国。这里面创新是关键,通过创新促进制造业、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竞争力。中国制造业配套能力较强,规模最大,一些企业已通过国际合作走到海外市场了。这都是有利条件。中国有1亿多人口接受了高等教育,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发展潜力还很大。能否发挥出潜力,关键在落实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还有教育和科研体制改革。国企拥有资金、人才等诸多优势,但体制机制不活,创新动能难以释放。中国大学规模不能说不大,人才不能说不多,但是体制机制僵化,不能做到人尽其才,科技成果也很难应用。第三,金融方面。最近几年,主动处置了一些风险点,但很多潜在风险依然存在,并没有根本解决。这对改革创新提出了挑战。未来几年,要加大对外开放,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应对潜在风险方面,还是要按照精神,要建立预警机制,加强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金融调控现在也面临转型,比如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不通畅,价格信号并不灵敏,还有没有形成完整、光滑、连续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之间的协调性不够,有待加强。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满足企业多样性融资需要。会加快,但是我们应对新挑战的能力还不强。资本账户对外开放是必然趋势。最近几年,来自于外汇市场的扰动越来越频繁,不能掉以轻心。大型从目前以传统为主导,转向综合性经营还是比较艰难的。要加快发展,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推动金融创新,改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第四,农村城镇化。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占的比重还太高。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依然是城镇化稳步推进的时期,任务还很繁重。要彻底改变农村和城市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进入现代工业文明。现在城镇化和工业化、信息化是叠加在一起的,我们不可能从容地先推动城镇化,然后再工业化,再信息化,再国际化。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还加上农业现代化,相互交织,叠加发展,需要同步推进,不能顾此失彼。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是一个很大挑战。最后,高度重视生态环保。过去30-40年,这方面是有深刻教训的。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耗上升,必然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需要清洁、高效利用传统化石能源,提高新能源使用比重。既要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又要防止出现新的污染。城镇化会不断地破坏自然资源环境。怎么样实现统筹协调?这也是严峻的考验。面临五大挑战,任务繁重,不能掉以轻心。既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朝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努力前进,又要考虑后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履行国际责任,要率先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凤凰网财经:很多学者说城镇化的方向是朝大都市圈发展。您怎么看中国城市的分化以及对将来房价有什么影响?徐洪才:首先,大中小城市要合理布局。不能让大城市大到即将“爆炸”,大到病入膏肓。城市规划要有前瞻性,要注重产城融合,结合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做好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合理布局,搞好顶层设计。第二就是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提供,相关改革要稳步推进。医疗、教育、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到位,否则,推进城镇化是很难的。总体来看,一线城市房价像过去那样急剧膨胀、快速上涨势头不大可能再出现了。现在已逐步回归理性。另一方面,随着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三四线城市大面积地出现空城、鬼城的现象也不太可能发生。两极分化趋势不会加剧,只会缓解。随着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逐步建立,相对理性、健康的楼市、房市发展是可以期待的。凤凰网财经:最近像成都、郑州、武汉等城市都在争夺人才。很多学者也说中国还需要更多一线城市。你怎么看这个观点?徐洪才:我觉得,一些区域性中心城市肯定会加快发展,像成都、西安、武汉、郑州、合肥、南京等。这符合中国国情,其实也是分解了北上广深的压力。多搞几个一线城市,以这些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形成网状结构,有利于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土地集约化使用。产业集中度提升,因此产业转型升级会加快。要搞好顶层设计,做好规划先行和规划引领。不能任其无序发展。凤凰网财经:前段时间东北振兴产生争论,您怎么看东北振兴的不同观点,东北振兴应该怎么做呢?徐洪才:这是针对林毅夫教授的报告产生的争议。我觉得,双方观点、政策都不要走极端。首先,从实际出发,在全国乃至全球新的分工体系中找准自身位置,审时度势,不以过去狭隘眼光看发展,因为现在市场空间更大了。第二,创造条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目前来看,东北最缺的还是市场机制。东北地区,无论政府领导人观念,还是文化氛围上,市场基因都比较弱,一定要培育市场机制。在老工业基地搞计划经济是轻车熟路的,但是这一套现在不灵了。体制机制创新,理念转变要及时跟进。其实,东北地区产业基础、配套能力很好,自然资源优势也很明显。但是没有发挥出来,非常可惜。还是要差异化定位和竞争。不一定要搞轻工业,有些短板不补也罢。因为本来就是短板,再去补,后发劣势更加明显。在更大分工体系中,把某些领域做大、做强、做优,不一定面面俱到。比如,辽宁省的煤炭、钢铁、重工业有基础,在此基础上怎样转型升级?煤炭清洁化利用是趋势,不要只卖初级产品,可以搞点高科技的精细化工。钢铁也一样,东北特钢很牛,但还是有一些特种钢材需要进口,说明我们质量还不过硬。要围绕现有产业做文章,推动产业升级。吉林有重化工,旅游业、农业都有基础,可以挖掘这些潜力。黑龙江有石油,当然也有自然资源,要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补纺织业这块短板,我觉得恰恰是比较劣势,不是什么比较优势。搞反了,违背了比较优势理论。搞纺织业需要大量劳动力,但更需要工匠精神。东北要着力培养市场机制和政商关系,发挥市场作用。在简政放权方面,转变政府职能要加大力度。严格按照三个清单来推进改革。第一,政府权力清单,法无授权不可为。第二,政府责任清单,法有规定必须为。第三,,法无禁止即可为。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在东北,很多方面不是要加强政府管控,而是要松绑,政府要少管。政府到处插手,市场没有了生存发展空间,经济自然缺乏活力。有本事的人都跑掉了,人才净流出。要建立吸引人才的机制,像磁石一样,把各种生产要素吸引过来,而不是逃离东北。《徐洪才:未来5到10年中国经济新挑战》 精选二《中国金融这五年》系列专题片简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回望五年发展,我国金融业砥砺奋进,成绩辉煌。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如何让金融回归本源、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如何未雨绸缪、防范金融风险?如何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让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站在历史新起点,如何继续迈步向前翻开金融发展新篇章?推出十期特别节目——《发展与变革 中国金融这五年》,自日起在《首席评论》栏目播出,敬请关注!文字实录快速发展 金融业取得巨大成绩金融,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民经济的血脉。作为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和工具,它让资金通过市场机制去到了利用价值最大的地方。回望过去五年,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不仅有效应对了国际后的严峻挑战,利用金融资源配置功能,让经济运行平稳有序。同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从规模总量来看,2012年-2016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达到8.35%。。截至2016年末:我国银行业232.25万亿元,较2012年末增长73.81%,工农中建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雄踞全球十大银行之列,已经是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体系。全国共有证券公司129家,总资产达5.79万亿元;资管规模达51.79万亿元,同比增长31.4%。保险保费收入超过3万亿元,同比增长27.50%,总资产超过15万亿元,是2012年末的两倍。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大概就五六年的时间,整个规模翻了一番,要就一些部门来说,比如说,三倍。当然我们过去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中国经济成长很快,那么金融业作为服务业一般的规律是它会比它成长的更快,很正常。在我国金融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金融改革也有序前行,一系列“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举措相继落地,从无到有,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稳步提高,弹性不断增强。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稳步实施,试点不断铺开。徐洪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应该看到我们传统的金融服务的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了。特别是改革这一块是大步推进的,比如说利率的市场化。从原来的这种贷款的到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这也是有利于我们货币政策的完善和传导机制的疏通等等,提高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效率等等这些方面都是非常明显的。服务于我们实体经济方方面面从银行、证券、保险等等这些方方面面,我觉得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与经济体量不断增长相对应,我国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和金融业双向开放取得新进展。人民币已经是全球贸易第二大结算货币,全球金融第五大结算货币;持续稳步增长。沪港通、、的开通加强了两地资本市场联系。亚洲基础设施成功开始运作,都标志着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快速增强,已经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朱海斌(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人民币国际化,在过去五年,尤其在前三年应该说是非常快速的这么一个发展,包括人民币在贸易结算里头,在投资和储备货币方面,各方面的应用,包括标志性的一个事件,在2015年底,宣布将人民币纳入SDR(特别提款权),就是他们的提款权,今年6月份的时候将中国A纳入它的新兴市场指数。徐洪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很多一些金融业务走出去,和境外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对接,比如说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对接等等,包括我们国内的金融业务的发展,比如说,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等等这些方方面面,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也是不遗余力的,国际,结算体系等等,包括我们在境外的金融机构的网点的合理布局应该说也是今非昔比。过去五年,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从结构看,资本市场已建立起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在内的场内市场以及包括全国股转系统和地方区域性市场在内的场外市场体系。从规模看,总市值超过50万亿元,居全球第二位。截至今年6月底,总体量约为67万亿元人民币,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伴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融资结构也不断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高。2016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8万亿元,比上年多2.4万亿元。其中,3万亿元,同比多605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1.24万亿元,同比多4826亿元。企业债和股票融资占比已经接近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四分之一。姚余栋(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现在整个体系中,大约银行占有75%,间接融资75%,直接融资25%,回想起来30年前,那可能银行是99%,现在已经做了很大的改进了。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和调控体系日益完善,金融机构的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我国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金融大国。未雨绸缪 防范金融风险金融业的迅猛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必然结果,也是金融业始终致力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然结果。但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也显示出过热的迹象,带来了一些问题。金融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通过评价、组合等来分散实体经济的风险。这一功能属性决定了,金融与风险好似“双生共同体”。曹远征(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金融本身的核心功能是。因为我们知道金融是一个投融资活动,然后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是不确定的,这就是风险。因此,金融首先是个风险配置机构。那么如果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首先,它得辨识风险,认识风险,然后这时才能支持实体经济。白重恩(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金融机构它去做资源配置的时候,往往它不是自己的钱,是别人把钱放到金融机构,它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来配置资源,这里面就会出现金融机构想要得到的利益和企业得到的利益,和把钱放在我这儿的得到的利益,它不完全一样。因为金融和其他的生产不大一样,就是它很复杂,而且一个金融活动跟另一个金融活动之间有很强的关联,只要有一点风险,它可能会比较快地传播,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金融风险就特别特别的重要。防范金融风险一直是各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关注的重点,总体来看,金融各个部门和环节运行平稳、风险是总体可控的。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实体经济部门进入了动能转换、结构调整的新时期,实体企业在产能过剩、库存增加、杠杆率提高和成本上升的压力下,经济效益有所下滑。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经济一直处于深度调整阶段,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因素还有很多,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我国金融风险有所积聚。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高杠杆、高债务、影子银行、违法违规行为、脆弱性、外部冲击、债务、务,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国企债务等等说了很多,说了这么多之后有一个总结,所有的问题根源都在高杠杆。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我们这一轮的增长减速更多的是新旧动能转换,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当中,肯定有很多产能要淘汰,也就意味着我们的金融风险比较高,曹远征(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金融经营方式跟实体经济是不太一样的,金融是杠杆经营的。那么杠杆本身有自我维持的问题,于是金融天然的要维持杠杆。那么如果实体经济出现困难,杠杆维持不足,金融就会单独的开始来维持杠杆而进行。那么这个过程又被人为强化以后,就变成了金融脱实向虚,变成了。那么金融危机就是虚拟经济泡沫破灭的一个过程。正如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到的:“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姚余栋(大成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不能等出了事再防范,这次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论就是主动应对,问题导向,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比别的很多国家高的,我们是主动地应对,不讳言我们的风险,那就可能会达到什么结果,就是由于我们主动反而没有风险了。八年前,一本畅销书《黑天鹅》让大家熟知了“黑天鹅”这个词汇,它是指所有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而“灰犀牛”这一新名词,让人们更多的关注到了那些大概率发生,同时又有潜在巨大影响的危机。它们都可能造成金融系统崩溃的重大问题。因此防风险,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白重恩(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一些黑天鹅事件,我们事先比较难以预料,它经常是突发的,这是一个。灰犀牛呢,可能是说我们知道它就在那儿,如果你仔细看,你应该可以预料。但是有的时候,因为我们可能短期内注意力在别的地方,这个已经存在的风险没有得到充分的注意,如果我们提高我们的风险意识,灰犀牛事件就可以更好地应对。曹远征(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所谓金融的,跟金融的特征是相关联的。我们知道金融特征就是杠杆,那么它的系统性风险就是高杠杆,然后到杠杆的不可持续,到这杠杆的崩溃。杠杆崩溃,就是金融危机。所有说如果系统性金融风险,就是杠杆是否可持续。在这个中间,实体部门最重要是要去产能,而去产能首先要来去僵尸(企业),只有把“僵尸企业”去掉,那个产能才真正能去掉,杠杆才能稳得住,然后才不会出现黑天鹅事件,从而不会导致“灰犀牛”的发生。我国成功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上有丰富经验,经过多年发展,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监管、金融法治和金融调控体系也日趋完善,银行、高,财政赤字和较低,可动用的工具手段较多,我们有足够的智慧、能力和底气筑牢风险防线。回归本源 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是要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条主线,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服务既是金融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金融如果脱离实体经济需要,搞自我循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曹远征(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回归本源,其实跟金融是一脉相承的。因为金融是从实体经济分离出来的,有了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才有金融的。于是,我们说金融是“枝”,实体经济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从现实来看,实体经济和金融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尽管大家都是商业机构,但是它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过去一段时间大家都在抱怨似乎金融不再像过去那样有力度地支持实体经济,那你也可以说是金融的效率在下降。为什么效率在下降?我们现在看到金融体系里头有很多,比如说过度地,有很多资金的空转,无论在影子银行,还是在衍生品市场,在互联网金融里头都有出现,确实出现了这样一些问题。资源配置不当,资金“脱实向虚”,部分地区发展过度依赖房地产,一些乱象丛生给金融系统的稳定埋下了隐患。相反,作为国家经济支柱的实体经济发展出现了发展放缓的迹象,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抗风险能力弱,小微企业发展缓慢等。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金融所以能产生,是因为实体经济需要定价,实体经济需要交易,实体经济需要筹资,你把这几个基本功能能够实现,这个金融就是好金融。最近这几年,就像中央所指出的,这么多的体内循环,到底在上面所说的那几个功能方面发挥了多少作用呢?定价、交易,实体经济的交易,以及筹资,显然在这方面是弱化的。徐洪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过去几年大家看到其实我们确确实实一定程度上存在脱实向虚的情况。比如说我们一些非标准的资管产品的快速膨胀,那么实际上在这种资管行业里面中间环节越来越多,抬高了资金的成本,有兜底条款,最终是提升了全社会的整体的无风险水平。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一个潜在风险。最近,英国密德萨斯大学两位学者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依赖于信贷是否流向实体经济部门。如果信贷规模膨胀速度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为负。因此,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一定要紧紧围绕实体经济来进行。半个多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实践也表明,无论是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还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抑或是2008年发端于华尔街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危机的很大原因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业发展创新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金融业过度自我循环。曹远征(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这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叫人们重新认识到它的深刻含义。金融危机就是金融脱实向虚,然后自我循环,最后才闹出这么大的事,现在金融危机都九年了,全球还在这儿艰难挣扎。那么是更体现了回归本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金融根本一个含义。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这次金融工作会议非常明确地指出,最近这几年金融业的问题除了杠杆率、债务率之外,有一个其实很深入的指标,就是说内部循环。当然这个体它是一个大体,就是整个金融业,金融业自己在做同业,银行之间,银行证券之间,之间,保险银行之间,反反复复都是体内循环,资金在金融机构内部转,资产是膨胀了,但是没有到实体解决中去,这是主要的问题。在金融机构内部在循环,而不进入实体经济。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多次成功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动荡所带来的冲击,没有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坚持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金融业总体上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轨道上运行。白重恩(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金融业的最本质的工作之一,就是怎么来把金融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实体经济中,包括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使得生产变得更有效率,消费变得更符合消费者的需要,这是第一点我认为重要的,现在强调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也是能为实体经济更好地配置资源。“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目前我国正面临经济增长换挡期,同时经济结构处于优化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民生建设、精准扶贫等方面都需要充分发挥金融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让金融活水更好浇灌实体经济之花,回归本源,真正体现金融作为经济“血脉”的价值,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徐洪才:未来5到10年中国经济新挑战》 精选三2014年中国经济巨变,不懂变化你将立即变穷人!5年前如果你不懂经济,还可以感受太阳照常升起的话,那么如今再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你就彻底出局了。不懂中国经济的变化与走势,你的储蓄可能会打水漂,你的资产也可能会贬值。在经济泡沫来临之前恶补一下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在机会面前你将会多一个选择。知名吴晓波近日接受采访时谈到,2014年是中国第四个改革周期的开始之年,巨变将在2014年发生。他特别强调,中国未来要想在世界上站住脚就要靠制造业,而制造业面临巨大的问题,一定要转型,城镇化也面临问题,也需要改革,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中国经济就面临一个巨大的泡沫。此外,对于电子商务、移动互联、金融等,吴晓波又有怎样的态度与观点?这篇文章会让你对未来有一个清晰地判断。以下为采访实录:一、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中国经济就面临巨大泡沫1、问:近日多地房价传出下跌的消息,您如何看待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吴晓波:在过去十多年我们买了很多的房子,我本人也有十套房子。以后,房子可能仍然是一个保值性的商品,但是未来的房子能不能继续保持增值,我不能肯定。但另一方面要注意的是,财富在未来一定是不安全的,中国经济以后要发展,一定要保持温和型的调控,我们的GDP可能保持在7%左右,但每年的货币增发量是经济增速的两倍。所以我提出,一定要重新思考理财观念。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未来的财务问题是无法解决的。2、问: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中国经济有没有泡沫?吴晓波:在经济学里面,什么是泡沫是没有答案的,能回答好这个问题,可以得诺贝尔奖。格林斯潘曾说过,什么是泡沫,只有当它破裂了,才知道是泡沫。比如温州、鄂尔多斯房价下跌,就是有泡沫,南京房价有没有下跌?没有,它就没有泡沫。制造业和城镇化是驱动中国未来发展的两轮马车,但制造业面临巨大的问题,一定要转型,城镇化也面临问题,也需要改革,如果转型和改革到位,中国经济发展就没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中国经济就面临一个巨大的泡沫。3、问:互联网金融如今很热,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变化?吴晓波: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已经开始,可能三五年后,我们不需要现金,不需要银行卡,有银行家说过,银行在20年后可能消失,我认为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4、问:如何看待?吴晓波:不可能,货币是什么呢?是一个国家捍卫自己国家经济特权的武器,像一个红卫兵式的产品,他希望打败各个国家的货币霸权,哪个国家愿意被它打败呢。一些互联网从业者和工程师的一个小型试验,替代实际货币是不太可能的。按照我国现行的规定,比特币是违法的,中国是国家,腾讯一年发行的Q币在250-280亿之间,但它是不可逆的,你只能用人民币购买Q币,但不能用Q币去兑换人民币。5、问:人民币汇率近期走势比较动荡,能不能分析下人民币未来的走势。吴晓波:美国退出QE3以后,所有新兴国家的货币受到了挫伤,如巴西、阿根廷。中国算是坚挺的。在2013年最后一天我记得没错的话是6.09。我认为,会长期角逐在6左右,这是全球央行的一个心理线。但如果各位手上有很多人民币现金的话,要注意一个节点,就是如果达到1:5.5的话,人民币会变得十分脆弱。但短期内不太可能。二、2014年是第四个改革周期开始之年改革,这个词已经很久没有听到了。在2003年的时候,当时中国有一个概念叫做“胡温新政”。提出两个目标,第一个是宪政下的社会主义。第二提出要转化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增长道路。但是很可惜,2003年开始的十年是中国改革停滞的十年,我们的广义货币M2增加了5倍。到今天我们看到中国的改革,从1978年算起的话,我们现在进入到改革第四个时期。到去年11月份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政府重新提出来要搞改革,在各个领域里面,在三中全会里面是有60大领域里面进行改革。所以从36年来的中国经济改革历史来看,2014年是第四个改革周期的开始之年,所以从改革角度来讲是非常非常重要。巨大的变化将在2014年发生。三、真正能活下去的是那些专业性公司我跑企业20多年,经常是制造企业老板驾驶汽车开到厂房里,告诉我,这是亚洲的最大厂房。这种情况,今后可能越来越少。长期来看,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有人提供三年以上的熟练产业工人,中国未来要在世界上站住脚就要靠制造业。那么制造业现在发生什么变化?制造业会由原来依靠成本优势大规模制造的模型变成这样一个模型,叫做“专业化公司+信息化改造+小制造”。我认为从今往后在中国十年之内,有50%-60%的传统制造业企业迈不过这个槛,但是迈过槛的这些企业在未来有非常大的前景。未来真正能在中国活下去的是那些专业性公司。另外你还需要用信息化革命手段改变两件事,第一是改造企业所有内部流程,进行内部所有信息化改造。第二用信息化手段再造你和消费着之间的关系。四、如果不懂电商,肯定没有未来很多年前电子商务还是高科技领域,在今天做生意的人,做企业的人,无论是卖鲜花的,还是卖彩电的,如果不懂电商,肯定没有未来。举个例子,褚时健在中国非常偏远的地方种橙子,种了十年橙子,现在85岁了,在那有8000吨橙子,过去一年全部卖掉,是通过网络上卖掉的。聚划算三天内卖这个橙子165吨。现在做企业的人,首先要想你和BAT的关系是什么。第二,我是中国银行,我是中国移动,我的敌人是谁?我现在可以肯定中国银行的敌人一定不是中国招商银行,就是未来击败这些大家伙的人,都不在你的视野中,所有都被击穿掉了。很多瓶颈都被电子商务击穿掉了。一个微信,你们要知道中国互联网公司是什么时候发明微信的?是类似微信的产品。2004年丁磊就已经发明了这个产品,在北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提出我要成为中国虚拟电信运营商,结果两天后政府找他,把它关掉了。大家知道,全世界三大移动端社交,两大是亚洲人发明的。五、想不清和手机的关系,三年内一定会死掉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一个季度在8千万到9千万之间,是美国的三倍,今年会推出4G。今年4G手机出货量会达到1亿台左右。在手机端会有四个现象出现:1、消费者关系的新建。2、中国将进行支付信用体系的新建。京东最近推出一个产品叫做“先消费再付费”()。因为你在京东所有消费记录都被留存下来,所以他敢于打白条。未来中国个人信用消费体系,未来可能是这些电子商务公司帮我们建立的。3、模式的新建。4、个人学习模式的新建,所以手机会改变一切。无论是快速消费品,还是慢用消费品都要想清楚,我和手机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想清楚,三年之内一定会死掉。六、未来,80后主导世界宗庆后是1945年出生的,柳传志是1944年出生,这批人是改革的第一批先驱者。中国现在亿万富翁大概10万人左右,平均年龄是1966年出生的,中国千万富翁大概是在1972年左右出生的这一波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人,用我们的价值观建立了中国现在的商业世界。但是现在出现了什么问题呢?现在出现了1980年出生的人已经成为职场主力,90年的人去年开始找工作了吧。前一阵子我参加一个活动,在坐的有三个80后,一个做乐视的,一个做途家网的,一个做的,可能五零年以上的人会觉得非常陌生,5年以前他们根本不在人们的视野里,而现在他们出现在中国最顶级的企业家圈子里。当他们成为中国消费最主要人群以后,就面临一个问题,他们对60年代、70年代所建立的商业世界就会不习惯。80后从中国人群来讲是新人类。当新人类目前开始出现以后,我们就看到所谓的新四化:1、所有商业都将互联网化。2、一切品牌都将人格化。3、一切消费都将娱乐化。未来一个不会讲营销的企业会很麻烦。4、一切流行都将城乡一体化。原来我们做产品,第一个市场是北上广深,第二个市场是二三线城市。但是在80后状态下,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无论你是苏州的男孩子,还是宁夏甘肃的男孩子,同一时间段可以买到一个耐克限款鞋。原来所建立金字塔型的品牌模型和营销模型被彻底颠覆掉了。七、第四关健词:重新思考金融如果中国有产阶级在未来十年内不懂得投资,那么你所有现有资产会大幅度缩水。因为你要知道,你今天拥有一千万块钱,十年之后,它的购买能力可能只有现在的20%或者30%。也就是你现在现有一千万资产,如果你的企业不进行很好的金融化改革的话,可能会变穷人。
属于您自己的
www.benbaodai.com《徐洪才:未来5到10年中国经济新挑战》 精选四日清晨,数万民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国庆升旗仪式。 视觉中国 图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过上美好生活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然而,至今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进而实现现代化,依然是个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中国攻坚克难,尤其过去五年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转型发展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是世界性难题当前,全球发展呈现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和发达国家掉入“发达陷阱”并存的格局。“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由世界银行提出,系指:一个国家从低收入阶段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区间,普遍表现为经济的持续减速或保持缓慢增长。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实现现代化的一道坎。至今,全球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由中等收入演变成发达经济体的国家并不多。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五十多年来全球一百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仅有日本、韩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阿根廷、马来西亚等南美、东南亚诸多国家还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中等收入陷阱”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也是一个世界性的发展难题。20世纪60年代的菲律宾和70年代的巴西、阿根廷、马来西亚等国家,当时都进入到了中等收入阶段,但目前仍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在各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践中,总结成功的经验,主要是:实行“技术立国”、“教育立国”战略,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创新,通过引进、模仿和消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尽快走上自主创新道路,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提高居民收入和缩小收入差距;政府强有力的引导作用。不成功国家的教训,主要表现为:有的国家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出口自然资源,而这些自然资源的价格波动很大,当价格较低的时候,增长就会放缓或停滞;有的国家主要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发展制造业,这种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消失,也会导致经济的衰退或滑坡;有的国家是由于政治不稳定,国内社会矛盾突出,导致经济停滞;还有的国家是由于政策失误,没有处理好金融危机或债务危机,出现了经济萧条。归结起来主要是:发展模式没有很好地实现转换;产业无法有效升级;创新能力不足,没有通过创新形成新的增长点;腐败多发以及贫富两极分化引发社会动荡;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国家战略和政府政策偏差;泡沫经济造成金融危机。中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程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与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托廉价劳动力优势,紧紧抓住全球化机遇,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经过近四十年艰辛努力,迈进了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GDP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人均GDP达8000多美元,实现了国家的原始资本积累,成为全球工业品生产制造基地和世界工厂。尤其是过去年来砥砺前行,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中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与新挑战。一是严重少子化、老龄化已成为最重要的新基本国情。人口少子老龄化是人类面临的新挑战,也是21世纪中国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近年来,不少国家民粹主义泛起、新保守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弥漫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症结在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而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根源在于主要经济体老龄化在加深。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从短期看,是由于当前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彻底难以为继。从长期看,根本原因是人口结构严重失调,未富先少、未富先老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目前,中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6.6% ,大大低于26%的世界平均水平,比美国的19%还低。中国的少子化程度已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大大超越了经济发展阶段。而老龄化则在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10.8%,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比重将超过30%。当前,中国劳动力供给不足已拉开序幕。2012年至2016年这五年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1900万人。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2011年的69.8%下降到2016年的66.7%,减少了3.1个百分点。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推算,20~59岁劳动年龄人口到2030年只有7.64亿人,将比2010年减少6900万人,降幅达8.3%。其中20~34岁的青年劳动力(这是劳动力的主力军、生力军,也是创新和消费的主体)2020年后将出现悬崖式急剧减少,2022年至2025年4年间,每年将净减1100万人以上,到2030年只有2.21亿人,将比2010年减少1.04亿人,下降幅度达32%。劳动力供给持续下降带来劳动成本的迅速上涨,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困难,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年均上涨10%左右,农民工工资年均涨幅在15%左右,劳动者的工资上涨速度大大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当前企业投资缺乏动力,与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有直接的关系。此外,人口结构失衡也弱化社会创新能力,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 ,削弱消费能力,影响内需,给社会养老造成空前压力,从而引发产业竞争力下降,制约经济增长。至今,全球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或地区都是在人口结构健全情况下取得的,然而,目前中国在中等收入阶段就已进入了少子化社会、老龄化社会,这将给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跨越之后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二是房地产泡沫、高房价。严重少子老龄化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制约因素,而房地产泡沫则使经济下行雪上加霜。发达国家房地产泡沫高峰都是在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之后,进入高收入阶段才出现。但是,中国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与膨胀大大超前于城镇化、工业化水平,在未进入高收入阶段,中国就出现较严重房地产泡沫。经过十多年的房价大幅度上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较严重的泡沫。房地产抑制了消费和内需,造成实体经济空洞化,弱化了创新动力,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制约了生育,拉大了贫富差距,孕育着金融危机风险。劳动力短缺造成用工成本刚性上涨叠加高房价推升企业的商务成本,在这样的双重不利因素夹击下,近年来,实体经济出现不少困难。三是资源、环境难以为继。中国是世界工厂且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消耗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这带来了过度消耗能源资源以及严重污染生态环境问题。当前,中国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到四倍。目前,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全球首位,占四分之一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量也名列全球首位。四是全球变老、外需疲软长期化。当前,全球老龄化进一步加深,全球正在变老,国际需求疲软将呈长期化,这影响到中国的出口,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及跨越之后的发展十分不利。四大潜力将助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尽管中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新挑战,但也要看到,中国拥有体制优势,经济发展的韧性好、回旋余地大。当前中国还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市场化程度低、服务业化滞后及城镇化水平低下的发展瓶颈。创新能力、市场化程度、服务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中国在这四个方面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在市场化、服务业化、城镇化水平方面也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既是约束条件也是发展潜力所在,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有效推动中国发展。创新潜力。当前人类发展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了劳动力、资本而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具有第一位的、决定性的作用,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世界各国纷纷将科技创新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强创新能力和加快重点领域技术突破,以期引领未来发展,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目前,由于人口结构严重失调,中国劳动力优势开始丧失,且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只有大力推动创新,才能提高效率,应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当前,中国拥有巨大创新潜力。中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达到1.2亿人,每年有六百多万大学毕业生,教育经费投入已占GDP的4%,研发人员总量达300多万人,居世界首位,发明专利申请也居世界首位。市场化潜力。近四十年来,中国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基本取向,市场经济成为改革的主体内容和方向,但当前,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仍在半程中,商品领域的市场化发展起来了,但要素领域和服务领域的市场化还相对滞后,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要素价格存在着一定扭曲。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来看,农业基本市场化,工业除部分资源品未完全市场化外,也已基本市场化。但服务业市场化程度却相当较低。除传统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较高之外,众多服务业领域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服务业化潜力。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制造业环节只占产品价值的不足20%,而研发、营销等服务环节则占据着产品价值80%以上的份额。服务业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服务业实力在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中占据高端位置,拥有竞争优势,获取大部分利益。当前人类发展已由工业文明迈向知识经济文明,全球经济已经演变成以服务为主的经济,但中国服务业化水平低,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2015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1.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份额,也比同等收入水平发展中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就业比重也明显偏低。中国要成为国际大国和强国,必须在研发、文化、信息等服务业领域上发力,成为服务业大国和强国,以改变目前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低端的状态。否则,只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继续充当打工仔角色,获取廉价利益,付出的是高昂环境代价。十八大提出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经济就需要长期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从三大产业来看,农业与工业再保持高速增长将相当困难,而服务业众多领域却供不应求。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当人均GDP超过时,服务消费将会出现快速增长。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达8000多美元,服务业将呈现加快发展态势,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服务业已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发挥了主要支撑作用。在今后相当长时期的发展中,服务业作为潜力最大的产业能否继续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城镇化潜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大潜力所在,也是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城镇化可以引发消费需求,推进城镇化发展,变农民消费为市民消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为服务业发展创造需求基础,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取决于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规模;城镇化还可以刺激投资需求,有利于加快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给建筑和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需求,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城镇化率57.4 %,而实际城镇户籍人口只有41.2%,与发达国家80%水平相差甚远,也大大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在进一步推动城镇化方面,中国仍大有潜力可挖。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在放缓,但6.5%左右的增速在全球依然十分亮丽,中国经济仍然是全球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维持在30%左右。因而,中国有望在2024年左右实现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基本经验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进程中,中国积极借鉴了国际上的经验教训,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坚持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旗帜,“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通过改革开放,中国解放了思想,激发了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构建和不断完善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认识、处理了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更好发挥了政府作用,有效克服了市场失灵的风险。中国的改革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敢于向体制机制中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加快破除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经济,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已成为“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对外开放,中国打破了闭关锁国,大量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与资金,与中国巨大的劳动力优势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发展奇迹。中国的发展是改革与开放并举,奉行的是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中国经济发展已为世界带来巨大的溢出效应,更加开放的中国更能造福世界。在全球经济衰退,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逆全球思潮弥漫全球的情况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等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机制,体现的是中国的大国担当,通向的是共享共建的世界治理新秩序。中国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化的领军者、推动者,正有力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第二,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并注重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恒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习总书记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在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前,中国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要求中国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中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根本上讲就是抓住了这个第一要务和中心。尤其是过去五年来,中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从根本上说,都以发展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为基本前提。没有发展这个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寸步难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尤其是过去五年来,中国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重,实现了“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相互促进、统筹联动,不断谱写出中国道路的新篇章,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发展已不仅是经济总量增长的问题,更是全面的发展,其中绿色发展是重中之重。中国是世界工厂,且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这带来了过度消耗能源资源以及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问题。中国的能源资源需求已成为世界能源资源需求的主要推手,如果还沿用粗放型增长方式,不着力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仅中国的能源资源将快速枯竭,全球的能源资源也将难以为继。实现绿色发展显得十分紧迫,这不仅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也是对全球发展负责。在这关键时刻,中国及时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和战略。人口是最宝贵的资源,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提高。严重老龄化已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挑战。进一步健全人口结构,应对老龄化挑战,是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过去五年来,中国进一步完善了人口发展战略政策,释放了生育潜力,减缓了人口老龄化压力,确保了人口安全。第三,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无法迈向高收入国家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就十分重视科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大力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机器人、基因工程等方兴未艾。创新驱动是世界大势所趋,已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过去五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提出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强调创新应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了创新驱动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过去五年来,中国坚持问题导向,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努力赶超,在一些关键领域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形成了比较优势。中国强化了激励措施,大力集聚创新人才,激发了一大批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的创新激情。中国正在健全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使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目前,中国科技创新已由以跟踪为主步入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在电信设备、能源设施、铁路、船舶制造等重工业领域中,中国企业已可媲美甚至反超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创新驱动战略的大力实施,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第四,大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没有很好地实现转换是众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本采取了出口导向、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这种发展模式对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很大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在既无资本又无技术,只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历史背景下,这种选择也是必要的。但是,实施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环境代价也是相当巨大的,造成了过度消耗能源资源以及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问题。目前,中国GDP占世界总产出份额为16左右%,消耗的煤炭、一次能源和淡水却分别占世界消耗总量的50%左右、22左右%和15%左右,依存度达65%。因此,二十年多前,中国就提出要改变增长方式。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深入,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此外,当前全球正在变老,国际需求疲软将呈长期化。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处理得不好,中国就有可能掉入“后中等收入陷阱”,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将长期出现停滞甚至倒退局面。过去五年来,中国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重处理好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问题,转型发展开启出了新历史篇章。出口导向、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正加快向内需为主、消费拉动、创新驱动的以服务业为中心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在保持制造大国优势的同时,中国正在向制造强国、服务大国和服务强国转变。中国正以大力推动创新为抓手,加快转型升级,以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应对要素投入增长的放缓,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应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推动经济发展走向中高端,实现有质量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精准脱贫、共同富裕。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大因素。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步。扎实推进扶贫工作是扩大内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优化经济空间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初始,中国就高度重视消除贫困问题。与此同时,中国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有效避免了“两极分化”问题。通过近四十年的努力,中国有7亿多人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由改革开放之初的97.5%降至4.5%。到2020年,中国将全部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十几亿中国人将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的局面。《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国家,对人类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反贫困斗争取得的巨大成就、成功经验,为全球反贫困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徐洪才:未来5到10年中国经济新挑战》 精选五进入7月,各地对于下一阶段加快投资、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力度,仍不敢有丝毫放松。7月17日河南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认为目前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同一日,甘肃省政府召开会议,认为上半年经济是运行总体平稳。此前7月13、14日,陕西、山东省分析上半年经济,也认为经济正在叠加,呈现出总体企稳的趋势。不过,不少省份也表示为了保持总体平稳的趋势,未来还要在加、促进招商等方面下大力气,尤其很多省份都提到了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鼓励。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地情况不一样,以财政部公布的来看,山东城市综合开发项目,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多,陕西是市政工程、交通、生态项目多,甘肃是旅游、交通项目多,河南的水利、保障房、交通项目多。各地判断经济总体平稳目前各地判断上半年经济,给出了出稳中向好的判断。7月17日,河南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判断,河南经济“稳”的格局不断巩固,“进”的态势更加明显,“好”的基础逐步夯实,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同一天,甘肃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分析全省上半年经济时指出,上半年甘肃省经济形势运行总体平稳,呈现出同比形势依然严峻、环比止滑势头明显的特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判断,原先预计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是6.8%,实际是6.9%,所以经济超过了。目前对经济总体判断,就是延续了稳中求进、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原先我们担心(经济增速)跌到6.5%以下,现在看来我们有充分的信心。”他给出分析。7月13日,陕西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认为二季度以来,全省经济总体延续了一季度良好态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动力增强、持续向好。省经济运行的利好因素正在叠加,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进一步增强。7月14日,山东省的分析认为,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 呈现出总体企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特点。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认为,各地判断经济趋稳,但是仍感到经济下行压力大,是因为目前投资资金不足。日前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于投资控风险提出严格要求,各地不能随意举债,预计地方政府一些举债行为可能还会被加强管控。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不过,各地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仍强调防范经济下行,需要做工作。对此学院教授焦建国认为,各地促进投资增长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即投资资金是主要靠政府投资举债,还是靠放开市场进入。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PPP有大量的项目待投资,“只要给一定的回报率,市场就很容了。”山东省提出要聚焦聚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等,要聚焦聚力防控金融风险,政、监、金、企协调联动,打好组合拳,推动金融改革发展稳定互促共进。河南提出要着力,集中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强化招商引资,优化,再引进一批重大项目,促使签约的项目尽快落地。要强化资金保障,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大对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陕西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狠抓工业促投资稳增长,统筹推进能源工业稳定增长与非能源工业加快发展。要狠抓项目建设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强化要素保障和协调推进机制,健康发展,不断。甘肃提出,要把“重大产业培育、重点项目落地、重要政策落实”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作为政府系统抓好工作落实的总抓手。徐洪才判断,今年上半年区域投资的结构有所优化。但是中央项目的投资下滑的比较明显,需要引起注意。从财政部公布的各地PPP项目看,各省市区存在不同需求。比如东北主要是加强交通和基础设施、市政工程,西北地区是需要加强教育、旅游、保障房、生态等投资。沿海地区则要强化市政工程和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等。从国家发改委PPP项目库看,各地投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西北一些地区水利项目多,沿海地区交通和市政建设需求大。上半年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9.1%,中部地区增长10.1%,西部地区投资增长10.7%,东北地区投资11034亿元,同比下降9.5%。具体到各个行业,各地的房地产投资增速放慢明显。其中除了中部外,今年上半年东部和西部房地产投资增速分别为8.4%、6.8%,东北位-14%。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夏丹认为,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虽未言及地产,但是强调意味着房地产投资将面临融资压力。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融资渠道将继续呈现不同程度的限制和收紧,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行趋势确立。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认为,鉴于国家强化了对于地方随意举债的管理,这个时候,地方可以创造好的环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确保经济平稳增长。(编辑:姚建莉,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返回专题】聚焦丨 中国经济动力切换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徐洪才:未来5到10年中国经济新挑战》 精选六最近出炉的2015年主要经济数据折射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发展势头。该如何评价这份“成绩单”?2016年中国经济走势如何?各项宏观政策和改革举措需作哪些前瞻性安排?1、6.9%是否在合理区间?王保安表示,2015年国民经济仍运行在合理区间。他表示6.9%是一个不低的增速,并称“这个数字来之不易,全世界名列前茅”。王保安说,首先判断这个速度的表现要看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取得的。从国际环境看,当前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乏力,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际贸易下降,金融风险增加,这些都不可能不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王保安说,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型期,三期叠加,在这种情况下,资源环境条件、市场环境条件、供需条件都发生了变化,中国能够取得6.9%的增长速度,确实是来之不易的。尤其是在当前的国际环境条件下,中国6.9%的速度还是一枝独秀,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是在25%以上。2、GDP还会回到7时代吗?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中国经济的困难,主要不是周期性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春夏秋冬是个周期,冬天冷可以熬过去,但结构性问题不行,必须通过改革解决问题。他表示,对中国问题千万不要以为,可以跟2008年一样实现V形反转。中国目前的经济是L形,会面临很长一段时间的结构优化调整。十三五期间要保持基本平稳,经济增速要维持在6.5%到7%之间,着力把结构调整好。这期间重回7比较容易,但没必要这么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从目前的水平来看,十三五的后期GDP可以达到7%以上的水平。3、2016年经济走势如何?王保安预测,2016年中国经济仍然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尤其是2016年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行业可能还会延续下行状态。他表示,另一方面,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新的商业模式蓬勃发展。比如新的业态,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去年增长了31.6%,远远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新兴产业也在蓬勃向上。综合这些因素,2016年中国经济仍将平稳增长。张立群认为,2016年第一季度的水平不会低于去年第四季度。这之后的经济增长水平不会再下降,体现“稳中向好”。从2012年开始的稳增长的效果已在累积,并逐步浮出水面,今年经济水平不是下降趋势,而是“低开稳走”格局。4、股市对经济的影响怎样?2015年,出现多次波动,这对经济有何影响?王保安认为,股市一会儿涨上去,一会儿跌下来。但是GDP核算是依据交易量,从这个角度来讲,交易量的增加就是正贡献。姚景源认为,股市本身占GDP比重不大,是第三产业一小部分,第三产业中商业、服务业是大头。虽然2015年中国股市波动比较大,但在核算时是以交易量为主,总体的影响非常小。张立群预测,从目前来看,股市的变化和制度建设以及投资者理性增强,股市开始向正常合理的轨道上转变。张立群表示,我国股市制度建设上的缺陷比较明显,波动比较大,投机性的色彩比较明显。5、房地产今年走势如何?王保安表示,去年房地产的投资增速在回落,但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比2014年增长,综合来讲,对GDP影响不大。张立群则认为,房地产是近几年投资增长下降的主要原因。房地产投资下降趋势在2015年继续延续,是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来源。张立群表示,房地产的投资收缩,最重要的问题是存量房的数量太大。到去年底,存量房面积将近7.2亿平米。这和过去“造城运动”相结合的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扩张是有紧密关系的。他分析,存量房的消化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房地产市场回暖带来的积极作用。去年房地产市场的销售形势还是明显改善,如销售额和销售面积都出现了增长。这改变了2014年房地产城镇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都是负增长的格局。张立群表示,房地产存量房的消化也是今年政府工作的一个重点任务。而去库存很重要的是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以及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进程相结合。通过中小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包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改善等,以此来支持区域居住率的提高,来支持存量房的消化。6、东北房地产投资堪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97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其中东北地区投资下降28.5%。东北也是全国各大区域中唯一房地产投资增幅负增长的区域。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东北的结构比较单一,加之受大宗商品价格下滑影响比较大,因此相对其他地方,东北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幅度更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东北经济以重化工和能源主导,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是受到影响最大的区域。目前东北的问题在于缺少产业发展的支持,这必然导致东北的人气度下降,所以房地产的需求不振。7、人民币会持续贬值吗?王保安表示,内外有两种因素,一方面是美元的升值带来人民币的贬值,人民币的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会太大或者不是那么明显,因为中国有3万多亿。他认为,从中长期看,人民币没有大幅贬值的基础,中国经济有四个“没有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关键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提速对经济增长潜力的表现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贬值不会成为一种趋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人民币贬值要从两个角度看,首先货币的适度贬值,给出口企业减轻了压力,过去几年因为升值压力,出口企业辛苦赚的钱没了,适度贬值有利于出口提高竞争力,何况现在出口压力确实比较大。姚景源说,另外货币贬值也会出现问题,比如资本外流,如果持续贬值,还会影响大家的信心。比较而言,人民币保持稳定比较好。8、“去产能”会导致失业潮?数据显示,去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此外,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水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000万人的目标。为什么去年就业能保持稳定?对此,国家统计局局长王保安表示,“双创”对于推动稳定就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新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2015年登记注册的企业平均每天增长1.2万户。今年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整治是否会增加失业?王保安表示,我国就业政策、的完善,尤其是一系列推进就业力度的政策,就是为了保证去产能过程是一个平稳的过程,而不至于出现明显的失业现象,以保证中国经济的平稳、中高速的增长。9、调结构稳增长成效如何?目前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本届政府稳增长的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王保安表示,有的研究者说2015年的刺激程度不亚于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时采取的措施。本届政府没有实行过多的刺激,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不搞强刺激。他认为,实施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主要是针对调结构的目标要求来的。在调控的方法和运作上都实施了一系列的创新,没有搞大水漫灌。王保安表示,从具体措施来讲,在实施宏观调控力度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更多的是推进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创新驱动,打造新的增长极,打造新的增长动力。他认为,推动了区域的协调发展。2015年,从投资的角度讲,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增长了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快于东部。从城乡看,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的收入实际增长速度要高0.9个百分点,城乡差距在缩小。这都说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性在降低和缩小。10、“”怎么做?近期,供给侧改革成为经济领域的高频词汇。张立群表示,供给侧改革是2016年经济稳中向好的最重要支撑。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提到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可以全面化解现在转型调整当中面对的一些关键矛盾,使得企业发展向着良性循环转变,使得各级政府的财税收入向着可持续的方向转变等。张立群表示,从当前的市场需求特点看,一是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二是对价格的关注下降、对质量和品牌信誉的关注提高。综合看,从强调“有没有”转向强调“好不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引导企业从满足“有没有”的粗放低水平数量扩张,转向满足“好不好”的集约和质量效益型发展。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关注,立即开启财富之路量子贷(微信号:liangzidai)新手注册就送,快来参与吧量子贷官方网址:http://www.liangzidai.com量子贷-西部最专业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量子贷期待与您共创美好明天!《徐洪才:未来5到10年中国经济新挑战》 精选七网址:http://www.51licaiqu.com理财热线:400-676-17772015年,中国经济全球瞩目,从夏天的股市暴跌到12月以来的人民币贬值、从实体经济下滑风险加大到资本外流引发不安,种种现象都指向一个命题:2016年,中国经济到底怎么走?同时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种种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正面临9个超级大变脸。变脸一:“超高速增长时代”结束在过去30多年中,中国经济总体是呈周期性波动。在周期性波动中,一般说经济下滑到底部后还会反弹到原来的高度,但这次不一样,不仅有周期性的波动,且经济增速在换挡。这意味着经济下来后不一定能反弹到原来高度。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中国经济在2010年第一季度GDP增速达到了一个阶段性峰值:12.1%;此后开始下行,一直下滑到2014年的7.4%,2015年第一二季度,进一步下降到7.0%。也就是说,中国经济持续下滑了5年时间,GDP增速下降幅度约40%。从宏观经济来看,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增长都是总量放缓的过程。也就是说,高速增长的时代结束了,经济进入新的增长阶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英期间表示,中国经济年均超10%的高速增长时代已经结束,迈入了增长放缓转而寻求稳定增长的“新常态”。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德怀特o帕金斯认为,当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介于10,000美元至16,000美元之间时,经济增长放缓是正常的。现今绝大多数高收入国家都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之所以会出现增长放缓,与经济结构调整有关系,例如农村劳动力过剩状况的终结、以及经济从制造业为主逐步转向服务业为主等。而且,从某种程度上看,如今中等收入国家不再能单纯复制高收入国家当年的成功经验,必须更多地依赖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也不可避免地走弯路。导致中国经济放缓有诸多原因。从供给方面看,之所以增长放缓,是因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正在放缓,而随着劳动力增长的放缓,要想GDP保持近两位数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必须实现增长。上世纪80年代以及21世纪的前几年,由于对交通基础设施以及住房的需求旺盛,和全要素生产率得以保持较高的水平。然而,在目前和未来数年,投资在GDP占比过高带来的将是投资回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降低。帕金斯预计,在2006年至2025年的20年时间里,投资占GDP的比重将会略微下降,增加的资本投资产生的效率将大不如前。而这意味着,要保持GDP增速在9%左右,未来10到20年时间里,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增速必须在3.6%至4.9%之间。然而,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全要素增长率要比这一水平低得多,目前在1%左右。如果将总体劳动力开始下降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加上投资占比不再上升,GDP增速要维持6%左右的增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必须达到2.1%的水平。帕金斯认为,这并不是一个预期,而是要表明,如果要实现这样一个经济增长目标,中国必须要保持较高的生产率水平。从需求方面看,由于家庭收入占GDP比重较低,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在交通基础设施以及住房方面保持异常高的投资率,才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这两个领域快速增长的时期已经终结,从而拖累了经济的增长。帕金斯预计,在未来一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GDP增速可能维持在5%-6%的水平,如果未来几年内政府推出财政刺激政策,增速也许会更高一些。变脸二:“三驾马车”让位于“三大发动机”长期以来,很多人根据宏观经济学特别是凯恩斯理论的基本原理,将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反复在增加出口和扩大内需上做文章。其实,“三驾马车”只是GDP的三大组成部分,只是应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需求边短期动力,只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三大发动机”是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根据自己提出的人本发展理论(或“五人理论”,即满足人、依靠人、制度引导人、资源装备人、分工安置人),对经济发展动力的新概括。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与新一届中央领导强调的、推进结构调整、强化创新驱动(简言之,改革、转型、创新)是基本吻合的。制度变革即制度改革,这里的制度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则、政府等组织、市场机制、宏观政策等有形制度、文化制度等无形制度,以及各种制度的实施机制。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优化(新型工业化、产业转型升级等)、区域结构优化(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消费结构优化(消费结构升级)等。要素升级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和信息化等。要素升级与要素投入有区别,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投入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要素升级则是技术、人力资本等要素的质的提升。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向新常态过渡的关键时期,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向新常态过渡的关键,如何找准新动力又是寻找新动力的关键。找准新动力不能想当然拍脑袋,或仅根据经验进行判断,还要将找新动力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李佐军认为,过去一段时期,我们囿于既有的部分理论,将视野局限在需求边短期动力——“三驾马车”上,外需不行了,就扩大内需,投资不行了,就扩大消费,结果是过度依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等来拉动经济增长,虽然带来了短期立竿见影的增长,但也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和后遗症,以至于现在不得不花较长的时间对前期刺激政策进行消化,不得不全力应对高房价、高负债、高产能过剩等经济风险。鉴此,当前和今后我们要优先推进经济发展动力结构的转型,从主要依靠“三驾马车”转向主要依靠“三大发动机”,特别是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部署,紧紧抓住全面改革这个“牛鼻子”,推进经济全面转型,强化创新驱动,努力使中国经济较快地进入到一个好的新常态中。变脸三:移动互联网颠覆传统领域在传统的商业观里,只要在繁华地带有个场地,随便开个衣服店,书店,也许你就能造就一个伟大的企业,就像书店一样,靠关系和地域优势,打造了一个辉煌的企业。传统企业垄断着地域优势,就垄断着产业链上的供应商,对供应商来说,我的渠道销量最大,你不和我合作,你就损失很多用户,对于用户来说,卖书的就在最繁华的地段,有很大的位置优势,没有其他竞争对手,所以只有去特定地段购买。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地域优势将越来越弱化,随着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倍增,移动端购物将成为主流,手机就像一个入口,通过这个入口用户不用花费高额的外出成本和时间,就可以完成购物需求。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研发特别是应用领域也有不错的表现。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7.3亿人,较上年增长11.8%,市场规模达13437.7亿元,增长183.8%。移动互联网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和冲击,对几乎所有行业特别是传统行业(如商业、传媒、通讯、出租车、金融等)带来了颠覆性影响和冲击。中国社会的消费人群年龄正在发生转变,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的消费人群年龄主要是50后,60后,70后,这群人受教育,文化,经济科技的发展影响,消费观念和需求是比较弱的。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曾经的消费人群逐渐老龄化,而80后,90后,00后正处于消费的增长期,一方面要得益于当今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使得这三代人的教育水平普遍比较高,同时得益于信息科技的发展,使得这三代人对信息的获取更加便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80后,90后,00后的消费需求正在成主流,50后,60后,70后的消费需求逐渐变的边缘化。而传统企业的消费观念和管理体制,还有产品观念都是非常陈旧的,比如过去的时代对产品的追求是“有”就可能满足了市场,“卖出”就代表着产品已经销售,“听话”就是管理等观念等这些观念还在传统企业里占据着主要地位。因为传统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是50后~70后,他们无法接受当今80后,90后,00后这些消费人群的观念,产品也无法契合他们的审美,而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企业产品,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所以必将赢得市场。所以说,传统企业要么顺应时代进行自我颠覆,要么就是下一个“诺基亚”。变脸四:城镇主导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在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城镇化是中国的最大潜力,主要是指城镇化所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这个潜力的释放主要在于人口城镇化,在于人口集聚效应而带来的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国的城镇化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优势,就在于虽然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但是城镇化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空间巨大。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2.57%,实际的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5%,远低于2011年世界52%的平均水平。如果能打破政策与体制掣肘,每年就有可能提高1.5-2个百分点。到2020年,人口城镇化率就有可能接近目前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30年,有望进一步提高到65%-70%的峰值,基本实现人口城镇化。就是说,未来的20年左右,中国人口城镇化率有望实现倍增。人口城镇化能够有效释放消费潜力并引致相关的投资需求。初步估算,到2020年中国人口城镇化进程将带来百万亿级别的内需规模,成为7%~8%中速增长的重要支撑。以农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燃煤锅炉热效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