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外教结合历史的有关史实.说明殖民列强是怎样利用宗教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又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列强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简要说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历程. (2)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经济方面有何尝试?结果和影响如何? (3)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政治方面取得了什么成果? (4)在近代.先进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又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列强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简要说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历程。 (2)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经济方面有何尝试?结果和影响如何? (3)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政治方面取得了什么成果? (4)在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向西方学习,但始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富强起来了,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分)(2)洋务运动。(2分)结果: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1分)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3分)(3)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4)中国近代虽然不断地向西方学习,却始终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以无法富强起来;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富强起来,主要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繁荣富强。(4分)(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科目:初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法国到广州,从鸣枪上海到鸣枪南昌,从广东陆丰到香港油麻地,从遵义到延安,从西安到重庆,从南京梅园新村到上海周公馆,周恩来留下了一串让人说不尽的话题。 ——《伟人周恩来》解说词 材料二& 他(周恩来)是个伟大的外交家。&&&&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 请回答:(4分) (1)周恩来在广州时曾担任过哪一所学校的政治部主任?(1分) (2)材料一中的“鸣枪南昌” 是指哪一历史事件?(1分) (3)周恩来“从西安到重庆”先后两次同蒋介石进行周旋与谈判。其中,经过周恩来的努力,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历史意义?(1分) &(4)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请用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说明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外交家”。(写出一条即可)(1分)
科目:初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史料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时代主题。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毛泽东在某次党的代表大会(日)上指出: 在这条方针里面:“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就是说的组织队伍;……就是说的敌人;“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就是说的目标。 请回答:这是毛泽东在哪次党的代表大会上的发言?他说的“敌人”主要指谁?举一例党领导的八路军打击“敌人”的著名战役。党在这次会议后,为实现“目标”发起了哪些重大战役(举一例即可)?(4分) (2)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某次人民代表大会上指出: 在建设期间,工业发展的速度当然要低些,但是1953年工业总产值仍然比1952年增加了百分之33%。1954年预计现代工业的总产值将等于1949年的4.2倍。 请回答: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特征?导致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是1953年中央采取的什么措施?这次会议的哪一重大举措奠定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础?(3分) (3)时任总理的李鹏在《199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在这五年中(),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请回答: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我国实行的哪一重大战略决策?试举一例“这五年中”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1992年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是什么?(3分) (4)时代主题虽有变化,但都围绕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据上述史料反映的主题,指出党奋斗目标的核心内涵。(2分)
科目:初中历史
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班组织“党的会议”主题学习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列问题。 【开天辟地】 (1)中共一大确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是什么?(2分) 【生死攸关】 (2)长征途中党在哪里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2分) 【伟大转折】 (3)写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2分) 【高举旗帜】 (4)在哪次会议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分)
科目:初中历史
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年,结合所学知识探究相关问题。 (1)对内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农村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4分) (2)城市改革从1985年开始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请你说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改革内容。(2分) (3)举出一个经济特区,说一说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4分) (4)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假如请你组织一次现代化建设成就展(以展板形式反映成就),为此:(4分) A.请你确定成就展的主题内容: B.你收集材料的途径有: C.你收集的材料的表现形式有: D.此外,你认为还要解决哪些问题?
科目:初中历史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 请回答: (1)这次大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哪方面上了?(2分) (2)这次大会还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2分) (3)请结合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近三十年的实践简要评价这次大会。(4分) (4)这次大会以前所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谁?(1分)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是以谁为核心?(1分)
科目:初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材料题:(8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平均主义泛滥,供给制,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农家对联 回答: (1)材料一反应的是我国农村在&&&&&&&&& &&&&&&运动期间的现象,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严重失误。(1分) (2)“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中的“曾分田”是指&&&&&&&&&&&&&&&& 运动;(1分) “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中的“又分田”是指&&&&&&&&&&&&&&& 责任制。(2分) (3)请分别说出材料二中两次“分田”的重要意义。(5分)
科目:初中历史
据史料记载,1279年,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黄岩岛。当时给郭守敬下旨的应是 A.成吉思汗&&&&&& & B.忽必烈&& &&& &&& C.朱元璋&&&&&&&& & D.赵匡胤
科目:初中历史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卓越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近代以来中国一切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结果。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毛泽东这句话有关我国近代化探索事件是什么?(2分)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请完成下表横向对应的内容。(6分)
国共合作之路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扭转了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屡败局面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
建立新中国
A、&&&&&&&&&&&&&&&&&&&& &&B、&&&&&&&&&&&&&&& &&C、 &&&&&&&&&&&&&&&&&&&&&& (3)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村农业生产取得卓越成就。一些农民说吃饭靠“两平”,这“两平”分别指谁?(2分) &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国内史学界主流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若干论述(四)洋务运动
毛泽东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论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这些情形,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的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的市场。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的论述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反太平天国战争后,中国的海关和对外贸易完全被帝国主义列强所直接把持。前面已经说过,早在咸丰四年(1854年),在上海,英、美、法领事已经从买办官僚手里取得了当地的海关管理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原任上海税务司的英国人李泰国,被清朝官方任命为总税务司。李泰国由于下面将要说到的为清政府到英国购买一支舰队的事件而于同治二年(1863年)去职,继任者是英国人赫德(他担任总税务司达四十五年之久,直到1909年)。在赫德手里建成了在外国帝国主义支配下的中国海关制度。按照这种制度,在同治三年(1864年),中国沿海十二个商埠(包括台湾的两个在内)和沿长江的九江、汉口的海关的税务司都由总税务司委派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和其他外国人担任,税务司以下的较高级职员也全是外国人。以后新增的海关都照此办理。税务司在名义上是清政府所派的海关监督的助理,实际上,各税务司都只向总税务司负责。总税务司设官署于北京,外交部性质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授权总税务司管理全部的海关工作。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所规定的&赔款&由关税收入中逐年扣交,所以这些洋税务司起着监督中国海关收入以保证对英、法的赔款如期偿清的作用。到了同治五年(1866年)已经偿清了这些赔款后,这种殖民地管理性质的海关制度仍然保存着,并继续起着这种性质的监督的作用,因为在和平时期,帝国主义列强仍以各种名义向中国进行勒索,一般都由关税收入支付。清朝官方向外国借债(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外债虽然还不大,但已有好几笔)也都以关税作担保,还有向外国购买军火的钱多半也是用关税收入支付。腐朽的清朝政府丝毫无意于改变这种海关制度,他们甚至认为与其由自己的官僚机构管理本国的海关,宁可让洋人管理为好。  海关由外国人管理,税率压在极低的水平上,航运由外国轮船公司所垄断,再加上外国人,无论是商人、传教士或任何其他人可以在全中国到处乱跑,&&这一切当然是资本主义侵略国家为自己创造的有利条件。在这种有利条件下,对中国的商品输出逐步增加。    (选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的论述  在六十年代以英国为首开始执行上述对华的&合作政策&的各侵略国家,曾经竭力&教导&清朝政府,使它懂得,要获得列强的支持,就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资本&&帝国主义支配全世界的国际关系,学会遵守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规矩。各国第一批进入北京的外交代表们就自居于这种&教导者&的地位。一个站在帝国主义立场上的美国历史学者马士这样说:&这些代表们并没有忽视他们的首要责任&&要约束中国人适当地履行条约条款,并且要保护交托给他们的那些国家利益;不过他们也认为他们还有责任去教导在崭新的国际关系中并无经验的那些中华帝国大臣,并且给以意思诚恳而且实际为了中国最大利益的劝告。&所谓&为了中国最大利益的劝告&是些什么,可以从当时担任中国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和英国公使馆参赞威妥玛专门为清朝政府写的两个文件中看到,这两个文件都在同治五年(1866年)由总理衙门送呈皇帝,并发交各省督抚讨论。  赫德写的一篇,题目叫《局外旁观论》。这个在中国创建了一套殖民地海关制度的帝国主义分子,在几十年中间,利用他的职权积极干预中国内政、外交各方面的事务。他的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之一是要清朝政府务必切实遵守条约,在对外事务中一切照&章程&办事,他所指的当然就是外国侵略者所立的章程。他恐吓说:&国中违背条约,在万国公法,准至用兵。败者必认旧约赔补兵费,约外加保方止&。&若违章,有动兵之举,国乱之灾&。他还&劝告&清朝政府及早把外国可能提出的要求主动地先办。他说:&违约者或因不肯照约,或因不能照约。若不肯,必有出而勉强者;若因不能,必有起而代行者。&&是以或有应办,或有请办,不如早办,不致日后为人所勉强也&。他所提出应&早办&的事内包括&准洋商合华商会制轮车电机各等事&。当时,资本主义列强开始提出了由外国资本在中国修铁路、办电报、开矿、内河通航等要求,虽然这些要求在已有的条约中并无规定。赫德的文章最后说:&若照行,泰西各国必致欣悦,无事不助,无时不合&。这就是说,这对于清朝政府是最有利不过的了。  威妥玛所写的题为《新议略论》的说帖是由英国公使阿利国送交总署的。这个说帖一方面恐吓说,如果不顺从外国的意志,就难免外国的&干预&;&一国干预,诸国从之,试问将来中华天下,仍能一统自主,抑或不免分属诸邦,此不待言而可知。&一方面又劝告清朝政府要&借法自强&,其实就是要清朝政府主动地把全中国向外国势力彻底开放。说帖中说:&类如各省开设铁道飞线(电报线),以及五金煤炭各厂开采,水陆各军安设操练,中华用项不足,约请借贷,医学各等项设馆教习,以上各等新法,中国如欲定意试行,各国闻之,无不欣悦&。为什么各国会欣悦呢?说帖中说,这除了因为要办这些新法,就会&约外国人相帮&并且要外国人投资以外,还因为&内地从此容易治平,外国民人来往通商,常行居住,易得保全,各国亦可无虑。其最为欣悦者此也&。    (选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的论述  慈禧太后的统治时期以联合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来镇压造反的农民大众而开始。&办洋务&的热潮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兴起来了。  当时所谓&洋务&指的是牵连到对外关系的一切事情,以至一切与外洋来的事物有关的事情。因此,外事交涉,订条约等固然是办洋务,派遣留学生,学习外洋来的科学,购买洋枪洋炮,使用机器,开矿办厂,雇用外国军官,按照&洋法&操练军队等,也无不属于办洋务的范围。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六十年代主持和提倡办洋务的,在朝廷里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实权的大官僚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在这些人中间,李鸿章经办洋务最多,时间也最长,因此他成为办洋务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这些从事洋务活动的封建官僚,可以称为洋务派。  在近代历史上,最早注意洋务的,应该算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林则徐。那时,不叫洋务,叫&夷务&。林则徐主张学洋人制炮造船,就这点说,洋务派是林则徐的继承者。但是洋务派屈服于外国侵略者的压力,这是同坚决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林则徐不同的。林则徐的朋友魏源所说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就是林则徐的主张。但这是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所做不到的事,因此林则徐只能受到排斥。洋务派的官僚承认西洋&船坚炮利&,必须向洋人学习,并且认为,为了维护国内的封建统治秩序,只能容忍外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以便依靠洋人的帮助来镇压人民的革命斗争。虽然在封建官僚集团中也有人怀疑和反对这种主张,但是洋务派的命运同林则徐迥然不同,他们成为当权派中有势力的一个集团。洋务派是在封建地主阶级日益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一个支柱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选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何振东   1944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写给郭沫若同志的一封信中说:&你的《甲甲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的经验,会是很有益的。&1总结太平军失败的经验教训,这是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大家若能把它解决好,就能如《甲申三百年祭》一样,有益于整顿我们的党风,使我们的革命工作避免&一次又一次吃亏&。衡量中国农民战争的成败得失,既应该区别两个不同的时期,又应该区别两个不同的尺度。在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次农民战争从曾否推翻封建旧王朝这个尺度来说,有的是成功的,如秦末的刘邦和元末的朱元璋等。其他大都可说是不同程度的失败了。若以曾否推翻封建剥削制度来衡量,那末从陈胜、吴广一直到近代的义和团,都毫无例外的失败了。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革命才在先进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推翻了反动的统治政权及其剥削制度。使广大农民获得了政治、经济上的解放。  过去史学界在分析太平天国失败原因时,虽说法不一,但可归纳为两个要点:探讨客观原因,认为太平天国后期,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地勾结起来,就大大加强了反革命的力量,造成了敌强我弱的不利因素。究其主观原因,认为太平天国领导人所以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归根结蒂是由于得不到如同现在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须导。以上分析确有不妥之处,主要是未能把衡量旧式农民战争中成败的两种不同的尺度加以区别开来。若说太平天国失败是指未能推翻封建剥削制度,历史证明农民起义只有在先进阶级(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出现之后,并在它们的正确领导下,才能推翻封建剥削制度,取得解放。而在太平天国时期,中国社会上虽然具有资本主义萌芽,而未能形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因此我们不能把历史上未曾出现的客观条件,当作失败的主要原因来分析。若说太平天国失败是指未能推翻清王朝,并把主要原因同样归结为没有工人阶级领导。这种论点不仅违背了历史事实,并且会影响正确估计太平天国在前期所取得的胜利成果,也会妨害我们去深入研究太平天国有关成败的具体经验和教训。这就&和那种以天真的革命精神笼统地抛弃以往的全部历史的做法&相类似,是我们历史工作者所不取的。  有些论者为了证实中国农民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工人阶级领导这个论断,就从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找根据。列宁的确说过:&恩格斯特别强调16世纪德国农民起义和1848年德国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的共同的经验,这个教训就是:被压迫群众因其小资产阶级生活地位的限制而行动分散,缺乏集中性。&&千百万分散的农村小业主只有在资产阶级或者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有组织地行动,才能在政治上有意识地行动并且具有取得胜利而必须的集中性。&2关于农民战争的领导权问题,斯大林说得更清楚:&为什么普加乔夫或拉辛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了呢?为什么当时农民没有能够把地主赶走呢?因为他们没有而且当时也不可能有象工人阶级这样的革命领导者。为什么法国革命是以资产阶级胜利和早先被赶走的地主的返回而结束呢?因为当时法国农民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象工人阶级这样的革命领导者,&&当时领导农民的是资产阶级自由派。&3这里列宁与斯大林都强调了西欧的农民革命只有在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这些结论是说当西欧的资产价级和无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以后,农民阶级只有在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克服在运动中所暴露的种种弱点取得革命胜利。可是这些正确的论断并不能用来证明,太平天国只有在中国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的结论。因为中国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年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未曾出现。因此就不存在它们去领导农民起义的问题。我们不能套用马列主义的某些词句,来论证自己那种脱离本国历史实际的观点。
太平天国所以未能推翻清王朝而造成最后失败,其原因无论是客观的、主观的,主要的、次要的,都曾在斗争进程中不断地具体地表现出来。如以敌我双方阶级力量对比来说,在太平军方面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南京的三年时间中,力量是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的;而清朝统治阶级是节节败退。可是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这八、九年间,太平天国却由强变弱、由大到小,而清王朝反动势力与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变得强大了。产生这种倒退的变局,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在政治上军事上犯了一系列严重的错误,而这些错误的思想根源又是和农民阶级的劣根性分不开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德国农民战争的失败原因时就指出:&中世纪所有的大规模的起义都是从乡村中爆发的,但是由于农民的分散性以及由此而来的极端落后性,这些起义也毫无结果。&4&农民和小资产者一样,也是一个没有办法的阶级,不过他们有一点胜过小资产者,即他们比小资产者有勇气。可是在历史上他们完全不能从事任何首创活动。甚至他们从农奴制的铁链下解放出来也只是在资产阶级的保护之下实现的。&5  至于中国旧式农民起义为什么不能推翻封建剥削制度,使自己获得解放。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农民阶级本身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他们虽反抗地主,却不能也不懂得怎样去消灭地主阶级。他们虽有强烈的推翻封建政权的要求,但却不懂得去推翻作为封建政权的基础&&封建剥削制度。因此,在封建社会里,即使经过数百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他们虽然都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可是封建的经济关系和封建的政治制度,基本上依然继续下来。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尤其太平天国起义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探讨它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仅有它的历史意义,也有它的现实意义。现在,不妨略举一、二如下:  
(一)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光辉的文献,它把历代农民要求平均、平等的愿望具体化、制度化,充分表现了农民群众反封建的斗争精神。这个制度的主要内容:第一是颁布了关于土地分配的法令,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好丑各一半。&&凡男妇每一人自十六岁以尚,受田多逾十五岁以下一半。&第二是公有财富,即谓&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两母彘,无失其时,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苧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至于每家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以这几项主要措施来达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暧&的理想社会。  这个制度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平分土地的措施上,它强烈地反映了农民渴望土地和摆脱封建剥削的要求,因此它也起过动员和鼓舞农民群众去冲击封建势力的巨大作用。所以列宁说:&平等思想一般是反对旧专制制度中,特别是反对旧农奴主大土地占有制斗争中最革命的思想,农民小资产阶级所持的平等思想是正当的和进步的,因为它表现着反封建反农奴制不平等关系的斗争。&平均&地产的思想是正当的和进步的,因为它表现着一千万农民的要求。&6可是单凭平分土地的措施,并不能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也无法达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因为平分土地不仅不能改变小农经济的社会结构,反而会助长私有制的发展,贫富两极分化就会重复出现。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平均分配办法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甚至单是主张这种分配的思想,就能产生很多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结果。&7可见得平分土地的革命性和进步性是有一定的局限的。  《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尚能反映贫苦农民的要求,但是财产公有却完全违背了农民的意愿。太平天国初期有的占领地曾出告示:&天下农民米谷,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库,大口岁给一石,小口五斗,以为口食而己。&可是结果呢?此示一出,被惑乡民方如梦觉,然此令已无人理,究不能行,遂下科派之令。&81854年,杨秀清也只得在浩谕中承认这种情况:&在尔民人,以为荡我家资,离我骨肉,财物为之一空,妻孥忽然尽散,嗟怨之声,至今来息。&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有鉴于此,只能联名上奏:&建都天京、兵士份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良民,照仍交粮纳税&&。&当经洪秀全批准&即遣佐将施行。&9由于财产公有行不通,而军储却一日不可缺,无奈只得回到允许地主继续收租的旧秩序中来。历史是一个公正又无情的检验员,它不允许《天朝田亩制度》中某些措施施行,原因何在呢?它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一个&理想&的制度和措施,所以会在实际生活中碰壁,这主要不是人们的意识在作祟,而只能在经济关系中去寻找答案。《天朝田亩制度》中的主要措施:一面企图把社会经济改造成为齐一化的清一色的小农经济。另一面又企图在小农经济的上面强加一个原始的、落后的类似农村公社的组织,这就必然会产生原有的私有制和人为的公有化的矛盾。太平天国的英雄们为了均匀贫富,除了平分土地外,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农民多余的产品实行公有化。若平分土地所打击的目标是封建地主的话,那么财富公有化的对象就临到农民自身了。农民中谁劳动力强谁收获多,就谁被公有化得多。这就会出现&多劳少得,少劳多得&的不合理现象。农民&嗟怨之声&四起就在所不免了。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无处不均匀&的社会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憧憬。若勉强实行它,那末就会连&无人不饱暖&的目标都达不到。历史证明,财富公有措施在当时是违反经济发展规律的,是超出了历史所允许的范围的。&这种超出不仅超出现在,甚至超出未来,那末这种超出只能是蛮干的超出,空谈的超出,而在第一次实践试用之后,不得不退到当时条件所容许的有限范围以内来。对私有财产的攻击,对财产公有制的要求,都不得不烟消云散。&10历史的镜子启示我们,对私有制的攻击,对公有制的要求,并不是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革命的、正确的。在社会上私有制的退出和公有制的到来,它们的脚步总是按照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经济发展的规律行走的。若离开主客观条件,在所有制的问题上片面地求&公&,在生产组织上片面地求&大&,这往往会受到历史的惩罚和客观规律的报复。  
(二)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的重大事件,它是一个大乱子,一幕大悲剧。它使太平天国的一些领袖们,不是为农民起义的理想献出生命,而是在&天国&兄弟的刀锋下丧身。它使成千上万的身经百战的农民革命战士,不是牺牲在对清军鏖战的沙场上,而是倒在天京自相杀残的血泊中。这个大惨剧使一个方兴未艾屹立在东南半壁的太平天国,开始走下坡路。史学界一致认为,&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变衰的转折点。近年来史学界对&天京事变&的研究十分重视,为了弄清它的是非曲直,不仅在史料上详加考订,在评论中也力求客观公正。目前在讨论中虽还存在意见分歧,但这并不妨碍大家能从中得出有益的历史教训。  谁是&天京事变&的挑起者?谁是这次事变的罪魁祸首?史学界有二种说法:一是认为杨秀清飞扬跋扈,野心太大,逼封万岁意在篡位,被杀殉命,咎由自取。另外一种说法是认为洪秀全是事变的挑起者。这论点主要根据新本《石达开自述》中所载:韦昌辉请洪秀全杀杨秀清,洪秀全本欲杀杨,口中不肯,且故意加杨秀清为&万岁&,韦昌辉气愤把杨秀清杀了&&&。再根据有关史料所载,自从冯云山、萧朝贵相继牺牲后,韦昌辉就成为洪秀全的&心腹盟弟&。这些史料都为&天京事变&揭出了历史真相,洪秀全加封杨秀清为&万岁&,表面上出于主动,而实际另有所谋,借此一面可以麻痹杨秀清;一面可以激怒韦昌辉,最后达到借刀杀人的目的。若按前说杨秀清确是邀功逼封,挑起了事变,这足以说明&大胜更骄傲&的错误思想,也能掀起革命队伍分裂的险风恶浪。杨秀清的大骄傲驱使他去伸手要&万岁&,而洪秀全为了保全自己的&万岁&,不得不以杀戳回报杨秀清,从而演成了大惨剧。孙中山先生在总结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时说:&因为当时洪秀全、杨秀清争皇帝做,所以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那四部分的基本军队,都完全消灭。太平天国的势力便由此大衰。推究太平天国的势力之所以衰弱的原因,根本上是由于杨秀清想做皇帝的一念之错。&11可见得在农民革命领袖中,一旦发生争夺皇权的斗争,就会败坏整个农民战争的大局。若洪、韦联盟杀杨的说法能得到多种史料的证实,那洪秀全就成为天京事变通的罪魁了。洪秀全唯恐杨秀清&位高震主&,自己大权旁落,就不惜与一贯阳柔奸险、心怀叵测的韦昌辉结成联盟,把雄才大略、威名远震的杨秀清置于死地,使太平天国陷于混乱分裂,几濒崩溃。结果是这个&天国&的创造人,却成为&天国&悲剧的扮演者。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的所作所为都不是出于&一念之错&,而是农民起义领袖思想变化的集中表现。  
(三)    关于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史学界的意见虽有分歧,但对于太平天国政权后期封建化,大家的认识已接近一致了。旧式农民起义曾经建立过自己的政权,他们&往往是有过短时间的、暂时得到农村支持的劳动专政,但是却没有过劳动者的巩固政权,经过一个短时期,一切都又倒退了,所以倒退,是因为农民劳动者、小业主不能有自己的政策,他们经多次动摇之后,终于要退回去。&12太平天国政权也没有离开这个进程,经过一个短时期劳动专政以后,它倒退了,开始封建化了。太平天国是以反封建为起点,却以封建化为终点的。
太平天国起义从反封建开始,后来退回到封建性政权,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是受什么力量支配的。历史证明农民领袖们的思想蜕变,往往是政权封建化的起点。  洪秀全的思想在金田起义前,是以&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的反清思想为主的。同时也能与将士共甘苦,过着那种&寝食必俱,情如骨肉,旦有事聚商于室,得准便行,机警迅速,&&&13的战斗生涯。可是,与此同时,洪秀全的思想深处都已萌芽了封建帝王思想。如在金田起义前一年,他就曾表述了自己胸怀&&&明主敲诗曾咏菊,汉皇置酒当歌风,古来事业由人做,黑雾收残一鉴中。&14这里洪秀全显然是以刘邦和朱元璋为自况的。稍后在发动起义初期,经常用封官许愿等封建思想来鼓舞士气,他曾说:&目下苦楚些,后来自有高封也。&&凡一概同打江山功勋等臣,大则封丞相、检点、指挥&&,累代世袭,龙袍角带在天朝。&只要全体将士能&各做忠臣劳汗马&,就能保证大家&金砖金屋光焕焕,高天享福极威风,最小最卑尽绸缎,男着龙袍女插花。&15可见得,封建统治思想不仅已经占据了领袖们的头脑,并且已在毒化自己的部下。  定都南京后,太平天国的政权建制,无论在职官制度、等级制度上,还是在礼仪制度等方面,基本上都是沿袭封建专制政权的模式的,虽然这也是促使政权封建化的重要因素。可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由于太平天国领袖们思想蜕变的程度。他们无法摆脱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束缚。他们把革命中夺取来的权力很快演变成自己的封建特权。其事例是俯拾即是的:根据&天条&规定,一切官兵百姓,均不得嫁娶婚配,但天王和各王,却可以&广置姬妾&,&妃嫔在武昌选四十人,至江宁选百八人,陆续增添,大约不满二百人。&16&东王、北王、翼王及各王驾出,侯、丞相轿出,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17洪秀全在天京修建的天王府是:&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18洪秀全把自己关在&林苑芳菲,兰桂迭妍&的宫墙之内,过着&金玉堂中快乐多&的生活,无聊之余,只能写一些自我歌颂和训戒后妃的顺口溜,如&万方万郭万来朝,万山万水万飘摇,万里万眼万钻至,万知万福万功劳&。19他一再重复自己是&日&是&太阳&,要求后妃们&速照本心对太阳&,&各莫鬼迷过太阳&。20他动辄训斥自己的后妃:&尔对夫主心常真,金砖金屋住尔身,尔对夫主心常假,难上高天难脱打&。由此可见,政治思想的封建化是与生活上的腐化相伴而生的。
洪秀全未能在腥风血雨的,&天京事变&中总结有益的教训,相反,却从此不信外姓。他先是逼走了翼王石达开,接着便大权独揽,宣布&主也是朕做,军师也是联做&;在朝中大搞任人唯亲,第一重用他的外甥萧有和,第二重用是他的长兄洪仁发、洪仁达。萧有和还只十岁的时候,权力已经达到&幼西王出令,有不遵幼西王者,台朝诛之&的地步。后来,洪秀全竟要把太平天国变成一个&父子公孙&、&江山万年&的国家。
太平天国原以&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反封建思想为出发点,而却以&肃体统,大一尊,一人垂拱于上,万民咸归于下&21的封建政权为归宿。愿望与归宿竟然会如此南辕北辙相背离,如何解释这种矛盾的历史现象呢?  政治现象不管如何曲折与复杂,但其&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农民阶级在封建社会里,他们首先是被剥削者被压迫者。当他们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与压迫无可忍受时,敢于挺身而出,组织起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甚至推翻封建王朝。可是农民又是小生产者、小私有者,他们既分散又落后,&好象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一个个马铃薯集合成那样。&&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形成一种共同关系,形成一种任何全国性的联系,形成任何一种政治组织。&22农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来代表他们,来主宰他们,而这个主宰,在农民的知识辞典里除了&帝王&外,就找不到别的了。因此,旧式农民起义的领袖们,往往用平等思想来打天下,而以帝王的思想来坐天下,这就不足为怪了。  既然,历史上的太平天国会出现封建化的结局,那末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中国会不会出现封建化的现象呢?从局部来说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前几年林彪、&四人帮&大搞社会封建主义就是明证,当然这两种历史现象有所区别:前者带有历史的必然性;而后者只不过是历史发展潮流中一个旋涡而己。可是后者给我们的教训却又超出前者。  中国经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国后的土地制度改革运动,虽然彻底铲除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和封建势力,可是依靠暴力革命和政治运动并不能彻底扫除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传统。而&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封建残余的存在,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大障碍。在今天继续批判封建主义思想,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严重的历史任务。要铲除封建残余首先在经济领域里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生产力的相应发展才能消除封建意识再生产的经济基础。同时,在思想政治领域里要彻底肃清封建主义的流毒。    (选自《徐州师院学报》1980年第3期)
《资政新篇》新在哪里  沈嘉荣    在太平天国经过天京事变之后,&人心冷淡,锐气减半&的艰难年头,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从香港辗转于1859年来到天京。洪仁玕在香港的七年流亡生活,学习天文、地理、历数、医道,加入了伦敦布道会,担任过教会牧师和汉文教师。根据他在香港广泛接触到的西方资产阶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会,撰成《资政新篇》一书,作为治国安邦的纲领,呈献给洪秀全&以广圣闻,以备圣裁,以资国政&。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和世界都处在一个历史大转折时期,就世界说,西欧、北美等地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走到了尽头,殖民地的开发,国际市场的兴起,从商品输出发展为资本输出。汹涌澎湃的时代潮流,冲击着每一个角落。古老的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终于被资本主义列强的炮舰轰开了。与侵略者的主观愿望相反,鸦片烟本是作为麻醉中国人的毒品,却起了刺激中国人觉醒的作用。中国向何处去,如何解救中国的苦难?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索并为之奋斗解决的课题。太平天国运动正是肩负着这一历史使命兴起的。在太平天国大量文献中,大放异彩的当推《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来临的征候。它比《天朝田亩制度》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所提供的新东西,主要是:  一、主张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本国生产力;提倡正常贸易,但严禁鸦片进口。&凡外帮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但严禁鸦片进口,&先要禁为官者,渐次严禁在下。绝其栽植之源,遏其航来之路,或于外洋入口之烟,不准过关。走私者杀无赦。&早在建都天京之初,太平天国就反复向外人阐明这一严正立场,英国公使文翰感到日后如与太平军通商,&鸦片将被严历禁绝,非同现在只有禁烟之虚名,将必实行禁绝也。&1  二、明确生产资料私有制,允许个人获利致富,实际上鼓励自由竞争。《资政新篇》鼓励富民投资工商业自由经营,国家在工商发达的水陆码头、交通枢纽之区设立税收机关加以管理,而不是象《天朝田亩制度》中所规定的&物物归上主&,&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出资兴办银行的&富民&,&准每两取息三厘&。国家和企业经纪人之间实行分成制,如开矿,凡有民探到矿藏者,&准其禀报,爵为总领,准其招民采取。总领获十之二,国库获十之二,采获者获十之六焉&。主张对外开放,与外商也实行自由竞争的办法:&与外人并雄之法,如开店二间,我无租值,彼有租值,我工人少,彼工人多,我价平卖,彼价贵卖,是我受益而彼受亏,我可永盛,彼当即衰,彼将何以久居乎?&从《制度》取消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到《新篇》鼓励商品生产、商品流通,甚至自由竞争,这个经济政策的转变,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这是从先前行政干预经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教训中,也是从外帮经济发展的经验中得出来的。  三、奖励发明创造。在&兴车马之利&条中称:&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其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在&兴舟楫之利&条中规定:&首创至巧者,赏以自专之利,限满准他人仿做,若愿公于世,亦禀明发行。&在&兴器皿技艺&条中又规定:&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他人仿造,罪而罚文。即有法人而生巧者,准前造者收为己有,或招为徒焉。器小者赏五年,大者赏十年,益民多者年数加多,无益之物,有责无赏。限满他人仿做。&这些条款显然有利于科技进步、生产发展的。  四、承认贫富差别,允许雇工剥削。《新篇》中多处出现&富者&、&富民&、&有财者&、&商贾士民&、&百万家财者&等字样,对于他们,不是限制,而是鼓励其投资于兴办实业,获利致富;对于&穷民&、&贫者&、&灾民&,不仅仅作一点施舍,而是&令其作工&,&自养其身&,&自食其力&。为了保证发展工商业所必需的自由劳动力,《新篇》提出了&禁溺子女&、&禁卖子为奴&等条款,内称:&家贫卖子,只顾眼前之便,不思子孙永为人奴,大辱祖考;后世或生贤智者不得为国之用,反为国之害矣。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生女难养,准为女侍,长则出嫁从良也。&  五、提高商贾社会地位。封建社会中一般都以农为本,以商为末,所以四民的序列为&士农工商&。《新篇》一反传统,改为&商贾士民&,而且政府给以种种支持,如办&新闻馆以报时事常态,物价低昂&,&商农览之得以通有无&;办银行、发行纸币则&大利于商贾士民&;制造&火船气船,一日夜能行二千余里者,大商则搭客运货&。  六、在农村建制上也有所改革。设丈量官,负责兴修水利,丈量田亩,规划建房;设乡官乡兵,负责农村社会治安、公共卫生。这些条款实际上是对《制度》规定的把全体农民编制起来过军事共产主义生活的一种否定。  《资政新篇》的问世,说明了在农民起义领袖中不乏有识之士,他们顺应历史潮流,试图变贫困落后中国为繁荣富强的中国。李秀成进军苏常后,在其所辖地区内推行工商业自由经营的政策,但工商业户必须领凭交税,实行公平交易,不得哄抬物价或垄断渔利。如1861年发给金匮县荡口镇黄兴和头绳花布店的商凭说:&一切货物,务须公平交易,既不得奇货自居,亦不得抬高市价,如敢垄断渔利有害民生者,准尔铺户指明禀究。&2太平军攻占浙江温岭,&交易甚公平,有取醋而不给钱者,店主诉诸头目,即斩以殉。&3太平军在宁波促进物资交流,米、糖价格都有所下跌。  史实表明,太平天国后期所采取的保护和发展工商业的政策,成效是显著的,&自江浙以达上海,帆樯林立,来去自如。&4  苏州:&百货云屯&,5&虎丘为甚,食物俱全&。6  吴江:同里镇&市上热闹,生意繁盛,较平时数倍&;7夹浦关&停商船二百余条&,&日税数千两&。8  常熟:&生意极盛,河海各船稠密&;9&禾苗布帛,均出以时,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平租佣之额赋,准课税之轻重&。10  无锡:荡口镇&货财充斥,增设市廛&。11  宜兴:大浦&左右设卡尤密,商贾云集,交易日数万金&。12  常州:&市面经商亦得利&。13  丹阳:&商不缀业&。14
太平天国辖区,外贸也有所发展,丝茶出口增加了。  建都前后 出口年份 生丝(包) 茶(磅)  建都前 134   建都后 137   754    49  264   但是,必须指出:《资政新篇》并没有真正实行或全面贯彻。为什么?这里有主客观的多方面原因。战争环境,政局不稳,这是客观原因;就主观原因上看:  一、洪仁玕总理朝政,由于前期没有战功,不孚众望,并未握有实权,指挥不灵,由他来推行新政是有闲难的。洪仁玕曾自我表白说:&本军自粤来京,诞膺王爵,天恩已重,众望焉孚。但例之以陈平进而绛、灌有言,诸葛尊而关张不悦,韩信拜将,一军皆惊,理所固然,夫何足怪!惟是丈夫是命,宁捐躯以殉国,不隐忍以偷生。况乎时势至此,再一隐忍姑息,我辈并无生理,惟有如诗所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而己&。&15  同治三年十月二十八日供词说:  &那五主将看见伪天王未及一月,封了小的王爵,均有不服之色,伪天王就传令到教堂齐集众官,令小的登台受印。伪天王对众饬谕,京内不决之事,问于干王;京外不决之事,问于英王。小的见众人不服,愿不肯受。伪天王说,风浪暂腾久自息。于是小的登台受印,对众说了些道理。&16  连留美归来,访问天京的容闳都发现,洪仁玕虽有才干,但很孤立,没有人支持他推行新政。
洪仁玕总理朝政不久,因西线战事失利,安庆失守,被革职除爵,朝政复归洪仁发、洪仁达,洪仁玕仅管外交事务。但&在1861年至1862年上半年,我掌处理外交之事,直至有某事发生令天王不悦,乃令我移交章王掌管之。&17  那末,依靠洪秀全来推行新政行不行?从洪秀全在《资政新篇》上的批示来看,有三点可以提出的:1.洪秀全对这个文件很重视,审阅是认真的,所加三十一条批示中,有两条表示缓行,两条表示反对,其余二十七条分别签署的是&饮定此策是也&、&此策是也&、&是也&或&是&的字样,有所弃取,说明系认真思索所致。2.反映洪秀全后期思想也有所前进,看到了历史趋势,考虑调整太平天国内外政策,以适应时代潮流。3.所批&反对&和&缓行&的各二条,反映了洪秀全的敌情观念较强。洪仁玕在《资政新篇》&刑刑类&里依据&勿杀之圣诫&,提出&下有不法,上可无刑&或大罪&以吊死&的条款,洪秀全批示为:&爷令圣旨斩邪留正,杀妖、杀有罪不能免也&,&爷诫勿杀是诫人不好谋害妄杀,非谓天法之杀人也&。这二条批示的意思是说,凡邪恶、妖魔、有罪,该杀者仍然要杀。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法法类&里提出,为了实观&权归于一&、&上下情通&、&人心公议&,建议&准卖新闻篇或暗柜&、&兴各省新闻官&。洪秀全批示为:&钦定此策杀绝妖魔行未迟&,&此策现不可行,恐招妖魔乘机反间,俟杀绝残妖后行未迟优,各省再举。有事各省总目公议,呈明决断。取士、立官、补缺及议大事,则限日月,置一大柜在中廷,令凡官民有仁智者,写票公举,置于柜内,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但洪仁玕却根本不准备对太平天国政权进行民主制度的改革。当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一系列运动,批判神权,君权,倡导科学、民主,强调人权、争取个性解放的时候,洪仁玕却喋喋不休地宣扬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宗教蒙昧主义,封建特权主义。
洪仁玕怀着&报知遇之恩&、&竭力效忠&的赤诚之心,对其族兄洪秀全的美化神化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在回答天王不称皇,不称帝的原因时说:  &盖谓系王于天,所以大一统也。此天王尊号前代无人敢僭者,实天父留以与吾真圣主也。&&今吾真圣主天王于天酉年转天时,蒙天父暗置一朱书在燕寝门罅中,批云:&天王大道君王全&七字,是君王父寻着的,邻县邻乡是人皆知。故吾主天王受天真命为&天王大道君王全&非自称,非人称,又非古书所称,实天父真命封为天王也,而较诸古之僭称自称,为至正至顺焉。&19  洪仁玕用神话加梦话论证天王是&太阳&,幼主亦是&太阳&。他把革故鼎新,开创新天地新世界新局面的重任,寄希望于真主、幼主:  &所谓世之变革者,以真圣主天酉年转天时,受天新命,食天新果,饮天新汁,因有自新之学,用以新民新世。今又蒙天父、天兄下凡带真主、幼主作主,而天地更新也。&20
洪仁玕起草,经洪秀全修定的《敬避字样》浸透了繁琐的封建等级制、特权制。其所谓&圣怀&、&圣虑&、&圣也&。这两条批示的意思是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分内外,不别上下地使用新闻报导、检举箱来试图揭露奸谋,或者明赏罚、定褒贬,容易被敌人钻空子。笔者认为,上述四条批示基本正确,无可厚非。问题是,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元首是否能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政&?《资政新篇》以太平天国的官书正式颁布一年之后,《天朝田亩制度》又重新刊发,这两个文件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毕竟是对立的,两个文件的并举,反映了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最高领导层的思想反复性、摇摆性以及推行&新政&的艰巨性。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在宗教迷信化的泥坑里越陷越深,皇权主义,洪氏家天下思想恶性膨胀,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逐渐失去理智,很难在安邦治国上再有很大作为。李秀成对洪秀全一生功过是非的评述,有褒有贬,较为公允。他认为洪秀全后期,在组织上,专任同姓,不信外臣,不用贤才,以致于&谗佞张扬,明贤偃避,豪杰不登&;在政治上,不问政事、国事、军情,不严章法,不修德政,一味蛮为;在思想上,言天说地,一味靠天,不听人言。18这样的精神状态怎么能推行新政?  二、洪仁玕即使握有大权实权,由于他的严重封建主义意识,也不可能在发展资本主义上有多大建树。许多太平天国史的论者一谈洪仁玕,就是资本主义,甚至称之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在笔者看来,这未免是一种言过其实的溢美之词。且看下列史实:  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只有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下才有可能。《资政新篇》中虽然介绍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政权模式:&邦长五年一任,限以俸禄,任满则养尊处颜&、&圣德&、&圣恩&、&圣寿&,规定为洪天王和他的了孙们世袭的专用词汇,洪秀全的父亲的名字也列为&圣讳&,&不准用&。  许多人过高地估价了洪仁玕的反迷信,其实他仅仅力图用皇上帝取代泥菩萨,&去偶象而拜上帝&,&拆妖庙而建礼拜堂&,即用一种迷信代替另一种迷信而已。
洪仁玕确实主张&戒浮文巧言&,倡导&文以纪实,语语确凿&,无&半字虚浮&,实际上他是以&合天情&、&符真道&为前堤的。只要翻一翻洪仁玕竭力宣扬的天父天兄一套洋迷信的文字:&上帝创造天地人物,无一而非真也&,21&天王是太阳能照天下&,22&吾主亲承天父天命,亲觐天父天颜,字字句句,都是切近真实的&,23就可知其所谓&真实&、&确凿&也者,不过是宗教语言,并非以客观存在为依据的。据不完全统计,太平天国避讳字就数以百计,如:爷改牙,火改伙或伙,华改花,耶改乎或也,稣改苏或甦,基改居,督政总或统,洪改鸿或宏,秀改绣,全改泉,皇改黄,上改尚,天改添,清改菁,朝改潮,贵改桂,福改复或馥等,云改芸,山改珊,昌改玱,辉改晖,正改政,圣改胜,神改辰,老改考,年改岁,月改期,丑改好,卯改荣,亥改开,等等。杨秀清的头衔为&劝慰师圣神风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九千岁&,李秀成的爵职称谓拥有四十二字之多:&殿前支部又副开朝真忠军师御林兵马亲提调奉旨令专弘剿忠义宿卫军顶天扶朝纲忠王荣千岁&。这种繁琐的文字游戏,难道就不是&浮文巧言&么?问题还在于,人们透过&游戏&,看列的是封建主义的血污。  由此可见,洪仁玕的思想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他在香港的七年流亡生活,接触了资本主义,还不能说理解了资本主义,更不能说他已经摆脱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眼光,超越了封建知识分子的固有局限,赫然已成为一个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了。  三、《资政新篇》存在着使自身无法实施的种种弱点。《新篇》只是大讲了要发展资本主义,而很少甚至没有讲怎样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要发展资本主义,如果不时两股势力进行坚决打击,那就根本不可能。这两股势力就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势力和封建势力。  《资政新篇》提出&与番人并雄之法&,洪仁玕天真地认为,由于我民族企业无租金,工人少,价格低,这样就能挤垮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洪仁玕不懂得,外国资本主义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搞的是大机器生产,它所生产的商品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大大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本低,价格低,物品美,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决不是当时我国手工业产品所能抗衡的。鸦片战争以后,首先在五口通商口岸,继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着一个由洋纱取代土纱、洋布取伐土布、机械汽船取代木质民船的过程,使广大小手工业农户频于破产的困境。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迄今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江南地区,由于&洋布盛行,价当梭布而宽则三倍,是以布市消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商贾不行,生计路绌。&24&惟近年中国通行汽船,操此业者为汽船所夺,故江苏一带河面上,民船已渐淘汰。&25这些史实,正如经典作家所指明的:&机器产品的便宜与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是夺取国外市场的武器&,26&英国发明的新机器,一年后就会夺去中国成百万工人的饭碗。&27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介绍各国情况时提到与英吉利、米利坚、日耳曼等邦传教士有二十二人&与小弟相善&。这反映了他对外国侵略势力认识不足,警惕不高。&相善&者当然有,但为数不多,多数充当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他们对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怀有敌意,或参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或以&传教&为名,对中国人民进行精神奴役;或赤膊上阵,直接参与绞杀活动。如理雅各,洪仁玕于1855年至1858年期间在他主持的英国伦敦布道会里任传教士,曾一再阻挠洪仁玕去天京;如艾约瑟,他不仅抛出《上帝有形为喻无形乃实论》,与太平天国挑起论战,而且阻挠太平军进攻上海;如罗孝(全),在天京呆了十六个月,因阴谋未得逞溜出天京,后大骂洪秀全&是一个狂人&,太平军&是一群强盗,必须受到外国人的剿杀&;28如卑治文,在1854年5月作为美国公使麦莲的译员到天京,搜集太平天国政治军事情报,分析太平天国的动向;至于高先生(高第丕)、晏先生(晏玛太)则是插手绞杀上海小刀会起义的刽子手。洪仁玕临终前认识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29但已悔之晚矣。  《资政新篇》没有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偶然疏忽还是故意回避,姑且不作深究,但毕竟是阻碍新政实施的一个严重问题。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树建经济制度的基础。因为:1.决定着封建社会中不同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土地是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谁拥有土地多,社会地位就高,谁拥有土地少,社会地位就低。所以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在中世纪的封建国家中&,&政治的权力地位是按照地产来排列的&;2.决定着封建社会中人们的分配关系,地主占有土地就意味着拥有无偿地占有农民提供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特权,所以恩格斯说:&在整个中世纪,大土地占有制是封建贵族借以获得代役租农民和摇役租农民的先决条件。&303.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性问题。马克思说:&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31不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让广大农民依旧束缚在土地上,那么,发展资本主义所需要的自由工人,从何而来?  《资政新篇》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新与旧的矛盾说明了,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驮平天国时期,商品经济虽有一定发展,但还没有强大到成为瓦解封建经济的物质基础。《资政新篇》中所称&富民&,不过是大土地所有者或高利贷者,而不是资产阶级。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经济上需要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并进行产业革命,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工业;在政治上要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权,确立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在思想上要持续开展批判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的诞生大叫大喊。所谓反对封建,实质上就是&城市反对乡村,工业反对土地占有,货币经济反对自然经济的斗争&。32这一历史任务决不是单纯农民起义所能实现的,&只有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除掉封建社会的物质根蒂&。33洪仁玕当然不会在中国没有资本主义、没有资产阶级的背景下,荣任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基于同样理由,《资政新篇》当然也不会是一个全面推行资本主义的纲领。资本主义的微光终于为封建主义的乌云所遮盖。过去几十年,一些人总是把&反封建革命&的桂冠挂到从陈胜吴广到太平天国的名下,从鼓动的意义上说,有其暂时存在的理由,但毕竟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论断,相距甚远吧。  (选自茅家琦主编:《太平天国史研究》(第一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三、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加剧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加剧和洋务运动
毛泽东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论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这些情形,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的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的市场。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的论述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反太平天国战争后,中国的海关和对外贸易完全被帝国主义列强所直接把持。前面已经说过,早在咸丰四年(1854年),在上海,英、美、法领事已经从买办官僚手里取得了当地的海关管理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原任上海税务司的英国人李泰国,被清朝官方任命为总税务司。李泰国由于下面将要说到的为清政府到英国购买一支舰队的事件而于同治二年(1863年)去职,继任者是英国人赫德(他担任总税务司达四十五年之久,直到1909年)。在赫德手里建成了在外国帝国主义支配下的中国海关制度。按照这种制度,在同治三年(1864年),中国沿海十二个商埠(包括台湾的两个在内)和沿长江的九江、汉口的海关的税务司都由总税务司委派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和其他外国人担任,税务司以下的较高级职员也全是外国人。以后新增的海关都照此办理。税务司在名义上是清政府所派的海关监督的助理,实际上,各税务司都只向总税务司负责。总税务司设官署于北京,外交部性质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授权总税务司管理全部的海关工作。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所规定的&赔款&由关税收入中逐年扣交,所以这些洋税务司起着监督中国海关收入以保证对英、法的赔款如期偿清的作用。到了同治五年(1866年)已经偿清了这些赔款后,这种殖民地管理性质的海关制度仍然保存着,并继续起着这种性质的监督的作用,因为在和平时期,帝国主义列强仍以各种名义向中国进行勒索,一般都由关税收入支付。清朝官方向外国借债(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外债虽然还不大,但已有好几笔)也都以关税作担保,还有向外国购买军火的钱多半也是用关税收入支付。腐朽的清朝政府丝毫无意于改变这种海关制度,他们甚至认为与其由自己的官僚机构管理本国的海关,宁可让洋人管理为好。  海关由外国人管理,税率压在极低的水平上,航运由外国轮船公司所垄断,再加上外国人,无论是商人、传教士或任何其他人可以在全中国到处乱跑,&&这一切当然是资本主义侵略国家为自己创造的有利条件。在这种有利条件下,对中国的商品输出逐步增加。    (选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的论述  在六十年代以英国为首开始执行上述对华的&合作政策&的各侵略国家,曾经竭力&教导&清朝政府,使它懂得,要获得列强的支持,就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资本&&帝国主义支配全世界的国际关系,学会遵守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规矩。各国第一批进入北京的外交代表们就自居于这种&教导者&的地位。一个站在帝国主义立场上的美国历史学者马士这样说:&这些代表们并没有忽视他们的首要责任&&要约束中国人适当地履行条约条款,并且要保护交托给他们的那些国家利益;不过他们也认为他们还有责任去教导在崭新的国际关系中并无经验的那些中华帝国大臣,并且给以意思诚恳而且实际为了中国最大利益的劝告。&所谓&为了中国最大利益的劝告&是些什么,可以从当时担任中国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和英国公使馆参赞威妥玛专门为清朝政府写的两个文件中看到,这两个文件都在同治五年(1866年)由总理衙门送呈皇帝,并发交各省督抚讨论。  赫德写的一篇,题目叫《局外旁观论》。这个在中国创建了一套殖民地海关制度的帝国主义分子,在几十年中间,利用他的职权积极干预中国内政、外交各方面的事务。他的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之一是要清朝政府务必切实遵守条约,在对外事务中一切照&章程&办事,他所指的当然就是外国侵略者所立的章程。他恐吓说:&国中违背条约,在万国公法,准至用兵。败者必认旧约赔补兵费,约外加保方止&。&若违章,有动兵之举,国乱之灾&。他还&劝告&清朝政府及早把外国可能提出的要求主动地先办。他说:&违约者或因不肯照约,或因不能照约。若不肯,必有出而勉强者;若因不能,必有起而代行者。&&是以或有应办,或有请办,不如早办,不致日后为人所勉强也&。他所提出应&早办&的事内包括&准洋商合华商会制轮车电机各等事&。当时,资本主义列强开始提出了由外国资本在中国修铁路、办电报、开矿、内河通航等要求,虽然这些要求在已有的条约中并无规定。赫德的文章最后说:&若照行,泰西各国必致欣悦,无事不助,无时不合&。这就是说,这对于清朝政府是最有利不过的了。  威妥玛所写的题为《新议略论》的说帖是由英国公使阿利国送交总署的。这个说帖一方面恐吓说,如果不顺从外国的意志,就难免外国的&干预&;&一国干预,诸国从之,试问将来中华天下,仍能一统自主,抑或不免分属诸邦,此不待言而可知。&一方面又劝告清朝政府要&借法自强&,其实就是要清朝政府主动地把全中国向外国势力彻底开放。说帖中说:&类如各省开设铁道飞线(电报线),以及五金煤炭各厂开采,水陆各军安设操练,中华用项不足,约请借贷,医学各等项设馆教习,以上各等新法,中国如欲定意试行,各国闻之,无不欣悦&。为什么各国会欣悦呢?说帖中说,这除了因为要办这些新法,就会&约外国人相帮&并且要外国人投资以外,还因为&内地从此容易治平,外国民人来往通商,常行居住,易得保全,各国亦可无虑。其最为欣悦者此也&。    (选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的论述  慈禧太后的统治时期以联合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来镇压造反的农民大众而开始。&办洋务&的热潮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兴起来了。  当时所谓&洋务&指的是牵连到对外关系的一切事情,以至一切与外洋来的事物有关的事情。因此,外事交涉,订条约等固然是办洋务,派遣留学生,学习外洋来的科学,购买洋枪洋炮,使用机器,开矿办厂,雇用外国军官,按照&洋法&操练军队等,也无不属于办洋务的范围。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六十年代主持和提倡办洋务的,在朝廷里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实权的大官僚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在这些人中间,李鸿章经办洋务最多,时间也最长,因此他成为办洋务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这些从事洋务活动的封建官僚,可以称为洋务派。  在近代历史上,最早注意洋务的,应该算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林则徐。那时,不叫洋务,叫&夷务&。林则徐主张学洋人制炮造船,就这点说,洋务派是林则徐的继承者。但是洋务派屈服于外国侵略者的压力,这是同坚决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林则徐不同的。林则徐的朋友魏源所说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就是林则徐的主张。但这是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所做不到的事,因此林则徐只能受到排斥。洋务派的官僚承认西洋&船坚炮利&,必须向洋人学习,并且认为,为了维护国内的封建统治秩序,只能容忍外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以便依靠洋人的帮助来镇压人民的革命斗争。虽然在封建官僚集团中也有人怀疑和反对这种主张,但是洋务派的命运同林则徐迥然不同,他们成为当权派中有势力的一个集团。洋务派是在封建地主阶级日益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一个支柱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选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对洋务派与顽固派斗争性质的再认识  喻盘庚&  在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洋务派和顽固派进行了长期而又激烈的斗争。过去,人们在评价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时,往往强调洋务派与顽固派同是封建地主阶级中的派别,它们之间的斗争不过是地主阶级内部的斗争,不存在谁是谁非的问题。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洋务派与顽固派虽然同是封建地主阶级中的派别,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方面有一致的地方,但它们之间的斗争还具有革新与守旧斗争的性质,同时也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下面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是革新与守旧的斗争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在地主阶级内部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是经常发生的。分辨一个派别是革新的还是守旧的,一个主要的标准是要看这个派别的主张、政策是有利于还是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分析洋务派与顽固派斗争的性质当然也不例外。  为什么说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是革新与守旧的斗争呢?主要在于:  第一,洋务派要破成法,而顽固派要守成法。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组织的大规模向西方学习的运动。洋务派办洋务一开始就懂得破除成法的重要。因而,他们一直以&破成法&相号召,大声疾呼:&通商以来,中国万不能闭关自治,即周、孔复生亦不至鄙夷洋务置而不讲。&1李鸿章说:&今日情势不同,岂可狃于祖宗之成法。&2&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骛空文,绝无实济。&3郭嵩焘更明确表示,办洋务要&循用西洋之法,以求日进于富强。&4事实也是这样。洋务运动的兴起、深入和发展都是在破成法的过程中进行的。当然,所谓&破成法&有的是指改变具体的规章制度,有的是指改变某些固有的思想观念。例如,开展洋务运动,首先就碰到一个向外国学习的问题,而在当时要做到这一点却有很大的阻力。因为&严夷夏之防&是当时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心理。因而,要把洋务运动推向前进就必须破除这种陈腐的观念。又如,办洋务事业需要一批掌握西方近代科技的人才,而培养近代科技人才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不能延袭封建教育那一套,这就公然对传统的封建教育制度(即成法)进行一番改革。同时,洋务学堂毕业的学生有个选拔、录用的问题,这又对科举制度提出了挑战,产生了&另开洋务进取一格&的要求。5总之,洋务派每兴办一项洋务事业都必须冲破&成法&的牢笼。无论是兴办近代军民用企业、创建新式海陆军,还是设立新式学堂,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等等,不破成法就会寸步难行。  从顽固派方面看,他们攻击洋务派最激烈的一点,就是认为洋务派破坏了祖宗成法。对洋务派办的洋务事业,他们&动云祖宗时所无&6,极力加以阻挠。叫喊&毋庸日思变法,失我故步也&7。&祖宗成法&简直成了顽固派手中的一根棍子,常常使洋务派陷于被动。譬如,顽固派攻击郭嵩焘、丁日昌等人是&创建邪议,专以用夷变夏,破坏中国数千年相承之治法&8,使郭嵩焘、丁日昌不能为士林所容;攻击李鸿章、刘铭传倡议修建铁路是&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9,以致铁路建设延误了许多年。在顽固派看来,在祖宗成法面前是不能越雷池半步的。因此,他们总是百般加以维护。  总之,破成法还是守成法,这是洋务派与顽固派长期论争的一个焦点。洋务派呼吁破成法,目的是为洋务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以便把洋务运动推向前进,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而顽固派守成法则是妄图把社会拉回到鸦片战争以前闭关自治的状态中去。因此,洋务派与顽固派之间破成法还是守成法的斗争,其实是革新与守旧的斗争。  第二,洋务派扶持新生事物,而顽固派要扼杀新生事物。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深入,从外国学来的新生事物越来越多。对于这些新事物,顽固派开始是极力阻止它们出世,后来见阻止其发生不成,就企图将它们扼杀于摇篮之中。而洋务派眼看自己苦心经营的洋务事业有遭受夭折的危险,自然要千方百计地加以维护。这样,就构成了洋务派与顽固派斗争的又一个内容。  譬如,1872年内阁学士宋晋既不看仿制轮船的重要性,又无视仿造轮船已取得明显的实效这一事实,却抓住福州船政局开支的经费超过原定计划而发难,大肆攻击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局,要求清政府停止制造轮船。面对以宋晋为代表的顽固派的攻击,洋务派也不示弱,他们纷纷上折清廷,对宋晋的迂阔之论进行了驳斥。他们认为,&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实以西洋各国恃其船炮横行海上,每以其所有傲我所无,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10并强调制造轮船是关系到&自固藩篱,为民御灾捍患&的大事。11论争的结果,洋务派取得了胜利,福州船政局这一洋务运动中出现的新事物得以保护下来。  又如,洋务派与顽固派就修铁路一事进行的长期而又激烈的斗争,也表现为保护新生事物还是扼杀新生事物的斗争。早在1874年,李鸿章、丁日昌等人就提出过修铁路的主张。1880年12月,前直隶提督刘铭传又再次提出了修铁路的建议,并得到了李鸿章等人的支持,但却遭到顽固派的群起反对。侍读学士张家骧首先发难,指斥铁路有&三大弊&。侍讲张楷也断言铁路有&九不利&。御史洪良品说铁路有&五害&。这样,刘铭传关于修建铁路的建议也被打入冷宫。后来,洋务派在创办开平煤矿时出于运煤的需要,冲破顽固派的重重阻力,修成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一段铁道&&唐胥路。这时,顽固派见阻止修铁路已不行了,于是又极力阻挠洋务派延伸铁路的计划。如内阁学士徐致祥曾四次上奏,要求清政府&宣示中外,已开之铁路姑旦存之,未办铁路立予罢之&12。特别是当津沽铁路建成,准备接造天津到通州的铁路时,遭到顽固派更为强烈的反对。一时间,河南道监察御史余联元、掌山西监察御史屠仁守、户科给事中洪良品等&或信道听途说,或竟凭空结撰,连章论列&13,坚决反对修建津通铁路,并将铁路之害概括为三条:一曰资敌,二曰扰民,三曰失业。力此,又把修建铁路的论争推向了新的高湖。对于顽固派的攻击,洋务派针锋相对,进行了有力的驳斥,并提出修铁路有三大利:一是有利于陆战;二是有利于海防;三是有利于河运,&至于通货物,销矿产,利行旅,便工役,速邮递,利之所兴,难以枚举&。14因而坚决不同意停建津通铁路。这时,两江总督曾国荃、福建台湾巡抚刘铭传等人也为奕譞、李鸿章助威呐喊。总之,当时两派争论得相持不下。后来张之洞提出了暂停津通,改建芦汉铁路的折衷方案,被清政府采纳,这场争论才慢慢平息下来。由此可见,洋务派与顽固派关于铁路之争,从某个角度讲,是保护新生事物还是扼杀新生事物之争。  有的论者或许会说,李鸿章等人所说的&变法&并不是要改变封建政治制度。这种意见无疑是对的。是不是只有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变法&,才具有革新意义呢?恐怕不能这么说。笔者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变法,只要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新东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它就具有革新的意义。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运动。它虽然未触及到封建政治制度,但其范围涉及到军事、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其革新意义是不能低估的,更是不应抹煞的。譬如一大批近代工业的兴办,新式海陆军的出现,新式学堂的兴起,铁路、轮船、电报等现代交通通讯设施的建立等等,都是洋务运动的产物,也是近代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促进了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过渡。&(二)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是中西文化冲突的反映  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说到底是将西方近代文化引进到中国来。由于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同类型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心理状态,因此,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引起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对立和冲突。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冲突。由于这个问题涉及的面比较广泛,这里只择其要者来说明。  首先,顽固派严华夷之辨,视华夏文化为普天下文明存在的唯一形态,以师夷为耻;而洋务派却初步摒弃了华夏文化优越意识,不将西方列强以&夷狄&视之,主张奉夷为师。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出了自己灿烂的文化,但是这种文化&是在没有广泛吸取其他古代异质文化信息和文化营养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以独创的方式萌发并成熟起来的&15。与此相联系的是,古代中国人不具有世界各种异质文化多元并存这样一种文化心理,而把自己的华夏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包含的价值规范,作为普天之下文明存在的唯一形态。因而只能是四夷向慕和学习华夏文化,用夏变夷,而不能允许有中国向蛮夷学习之事。十六世纪,耶苏会传教士利玛窦曾对他所见到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进行过一番描述。他说:&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的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作是野蛮人,而且看成是没有理性的动物。&16利氏这段描述虽有不确切之处,但对中国人这种文化上的自我中心意识的议论却是深刻的。  在洋务运动时期,顽固派仍死抱住这种意识不放。他们仍然以以尊临卑的傲慢态度,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同中国历史上的周边一些国家同样看待,把那些挟带着商品和大炮到中国来的西洋人看作是&不谙礼义,不通文教,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长&17,即不懂&礼乐教化&的野蛮人。譬如在同文馆延聘西人教习正途的问题上,之所以遇到了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关键是顽固派固守着&华夏文化中心&这样一种观念,不愿意承认西方文化也有比华夏文化优越的地方这一事实。倭仁说:&同文馆延聘夷人教习正途一事,上亏国体,下失人心。&18&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阿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19杨廷熙则认为,&延聘西人在馆教习,此尤大伤风教&,叫喊&华夷之辨不得不严,尊卑之分不得不定,名器之重不得不惜。&否则,&忠义之气自此消矣,廉耻之道自此丧矣&。20妄图在国人心目中保住华夏文化中心的地位。顽固派似乎也预感到,&奉夷为师&的风气一开,必然会危及到&华夏文化中心&的地位,&今以重洋人机器之故,不能不以是为学问、为人才,无论教必不力,学必不精,&&恐天下皆将谓国家以礼义廉耻为无用,以洋学为难能,而人心因之解体,对从而习之者必皆无耻之人,洋器虽精,谁与国家共缓急哉?&21因此对西方文化的传入表现出忡忡忧心。  洋务派通过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接触,比较客观地认识到西方列强与中国历史上的&夷狄&&情形绝异&22,西方文化有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譬如郭嵩焘等人就能比较正确地摆正华夏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不将它看成普天之下文明的唯一形态。他说,&西洋以智力相胜,垂二千年,&&质有其文,视春秋列国殆远胜之。&又说&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具有本末,与辽、金崛起一时,倏盛倏衰,情形绝异。&23由于洋务派对西方文化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因而能冲破陈腐观念,不但大胆主张奉夷为师,而且将其付诸实践。如在同文馆中聘请西人教习正途,在洋务企业中聘请洋匠,还派幼童出国留学等等。当然,当时洋务派因受历史的局限,接受西方文化主要在器物文化方面。  事实也证明,随着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旋涡,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奉夷为师&,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无论顽固派怎样重弹&严华夷之辨&的老调,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华夷之防的堤坝无可奈何地崩溃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乃至文化心理都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  第二,传统文化重义理,洋务派却重功利。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是重义轻利的。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对梁惠王也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汉代董仲舒的&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话,则成为后世儒者的至理名言。到了宋明理学家那里,更是把义理之辨推到了极端,叫&存天理,灭人欲&。简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是反功利主义的。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与顽固派都讲&自强之道&。但是如何自强?两者的主张是不同的。洋务派认为,要自强,就要师夷之长技,设机器局,造船制炮,开矿,修铁路等奕譞说:&识时务者莫不以采西学制洋器为自强之道。&24李鸿章也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25&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26。曾国藩在江南制造局造出第一艘轮船时则说,&中国自强之道或基于此&27。从洋务派的这些言论中,我们闻不到重义轻利的气味。在他们看来,要抵抗外国侵略不能靠空谈性理,而要靠实力,&仅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等词,谓可折冲樽俎,足以制敌之命,&&实未敢信。&28这种观念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里是难以找到的。  当时的顽固派攻击洋务派的大量言论则是基于传统文化重义轻利原则来立论的。譬如倭仁反对同文馆延聘西人教习正途时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29杨廷熙说&修德行政,实千古临御之经;尽人合天,乃百代盛强之本。&30总之,在他们看来,&中国之所恃者民心也。&31要自强,只要&正人心&就可以了,因为&洋人以势力胜,中国以礼义胜&32。这与孔孟以及宋明理学家的说教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传统文化重&亲亲&,洋务派却不重&孝&。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宗法制度的文化。中国伦理以家族为本位。一切社会组织均以家庭为中心,人与人的关系亦由家庭关系扩大而成。由中国传统家庭衍射出来的道德价值网络,首先是儒家所创造的亲亲原则和由此产生的孝的价值观念。因此,&亲亲&与&孝&是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核心。有人干脆称中国传统文化为&孝的文化&。这种&孝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祖先的顶礼膜拜。洋务运动的开展也强烈地冲击着这种文化心理。譬如铁路是西方近代文明的标志,被洋务派视为自强之一端。为此,洋务派在洋务运动兴起之后不久就主张修铁路,但是一直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顽固派反对修铁路的理由很多,其中一条重要理由就是认为修铁路毁坏坟墓。他们诰问洋务派:修铁路&沿途居民能不骚扰,坟墓田舍能不迁移?&这是&干天地之和,戚生灵之命&。坟墓在西方人看来可能是不重要的。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祖先崇拜的象征,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心理。洋务派虽然强调修铁路可以见坟墓绕道走,不会毁坏坟墓,但事实上是很难做到的。因为&铁路取径宜直,又宜平,势必铲墓拆庐,蹂田堙井&。这就说明,洋务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中国的&孝&文化,洋务派&孝&的观念在逐渐淡化。  第四,传统文化以农为本,洋务派却重工商。  中国素称以农业立国。历代王朝及其思想家们都非常重视农业,而认为工商业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活动。&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害之原也&。33因而主张&杀正商贾之利,而益农夫之事&。34  洋务派的洋务实践是有悖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他们大力提倡发展工商业,提倡与西方列强进行商战,挽回利权。譬如他们花了很大一部分精力从事开矿、修铁路、创办招商局、电报局以及机器织布局等,目的是为了&求利&,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为了&兴中国永远之利&。35此外,他们还要求清政府&体恤商情,曲加调护,务使有利可获,官吏毋许需索,关津不得稽留&36,等等。还主张&以商敌商,鼓励沿海义民仿照外国凑集公司,前往贸易,收回利权。&37这些都表现出一种重商的思想,它是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结果。顽固派也往往抓住洋务派重商这一点攻击洋务派。譬如洋务派认为修铁路可获大利,但顽固派反对说,这是与民争利。说什么&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君不言利者也。&修铁路&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38又说&铁路一开,大众失业,&&朝廷矜恤为怀,常欲一夫不失其所,何忍令失业之民动逾数工乎?&39从顽固派这些言论中,既可以看到重农抑商的倾向,也可以看出&恤民&、&仁政&、&王道&的思想,一言以蔽之,这是一种农业社会的文化心理。    (选自《求索》1989年第3期)
略论洋务企业的性质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姜铎    洋务企业的性质,牵涉到对整个洋务运动的评价,牵涉到旧中国是否存在官僚买办资本和民族资本等等,是当前洋务运动论争中较为重大的问题,有提出讨论的必要。
一  洋务企业究竟属于早期官僚买办资本(以下简称官僚资本)性质1,还是属于早期民族资本性质,是论争的焦点。我在1961年发表的第一篇有关洋务运动文章《论清朝官办近代军事工业的性质》中,即认为洋务企业的性质应属于早期官僚资本主义,迄今仍继续坚持这个看法。丁日初、沈祖炜同志发表在《历史研究》1983年第6期的《论晚清的国家资本主义》一文(以下简称丁文),明确主张&早期中国的资本主义都是民族资本主义&,并声明本文所说的&早期中国资本主义包括晚清洋务企业和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经办的企业&。我对丁文这一主张是不敢苟同的,曾于去年《文汇报》10月22日发表的《旧中国有没有官僚买办资本》一文中,提出过初步商榷意见,这里想再作些较详细的讨论。  丁文是按垄断性、买办性和封建性加以论述的,我也按这个次序来谈。先谈垄断性。丁文认为洋务企业根本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言之有理的。中国官僚资本形成垄断,是四大家族时期的事,洋务企业确不够条件,因而垄断性不应成为洋务企业早期官僚资本性质的主要标志。但是,洋务企业的垄断排它倾向,抑制了私人资本的自由发展,也是客观存在,不应否认的。1882年,商人叶澄衷请求组织定名为&广运局&的轮船公司,李鸿章立即批驳,&不准独树一帜&2;同年又有李培松、郑观应等准备成立一个航行苏、杭、淮、扬一带的小型内河轮船公司,也未能获得招商局的允许。这是招商局凭借专利权抑制民族航运业兴起的实例。上海织布局和后来的华盛纺织总局,同样凭借专利权,抑制民族纺织业的兴起。清政府给与这些新兴近代企业的专利权,本意是为了保护和鼓励,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变成妨碍民族资本自由发展的封建垄断行为了。  次谈买办性。丁文从购买外国机器和借用外资、雇用洋员、吸收买办参加经营、抵制外国资本等四个方面,论证洋务企业完全不存在买办性。买办性是洋务企业属于早期官僚资本性质的主要标志。过去有些论者,把一般的购买外国机器、借用外资、雇用洋员、同买办结合等等,都说成洋务企业的买办性,确有些简单化,不够实事求是。但丁文所说,又偏向另外一面。洋务企业果真完全没有买办性,那当然应属于民族资本,问题在于历史的事实并非如此。仅就个别洋务企业来说,表现买办性的实例便不少。  江南制造局在机器原材料供应和生产技术上即长期倚赖外国。从年的38年间,该局逐年向外国添购机器设备的费用总数达规银2,077,356两,向外国购买原材料的费用总数达规银14,765,130两,两项支出共计规银16,842,486两,平均每年支出规银40万两以上,成为外国资本家的一个阔绰主顾。该局从创办开始,生产技术上一直由收买下来的旗记铁工厂美国老板科尔当家,后来换了一批英国技术人员,直到二十世纪初,生产技术上仍完全依赖国外技术人员。1903年该局总办赵滨彦在向上级报告中曾感慨地说:&江南制造局,军实所系,事至重大,举凡炼钢、制械、造药,在在需要专门良工。而中国向无制造学堂,欲求此项人才而不得。故局中除粗工外,一切精要,惟洋工师自恃。&&中国目前只有工匠而无工师。&&职局制造军械,即就军械论,欲求一深明此中理法而能与洋工师抗衡者,殆渺不可得,自总办以次,惟洋工师自恃,职道实深耻之。&3偌大一个办了近四十年之久的江南制造局,居然没有培养出一个本国工程师,一切仍惟洋工程师自恃,确属可耻。这个局在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供应以及生产技术上长期依赖外国的结果,就不能不形成一种很不正常的对外国依附关系。事实上,当时的外国侵略者,早已把这个局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和附属工厂。1905年该局局坞分家初期,清政府委任德国工程师巴斯管理江南船坞,英国人大为吃醋,代表英国利益的《字林西报》便大声疾呼:&德国势力进入江南船坞&、&克虏伯(德国军火厂)代替了阿姆士脱朗(英国军火厂)&4。这个局对外国依附如此严重,总不能说它完全没有买办性吧!
福州船政局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供应,同样是长期依赖外国,而在培养本国工程技术人才方面的工作则做得较好。1873年后,该局聘用的外国技术人员便陆续撤走,由新培养出来的本国技术人员主持全局生产技术工作,并选派一部分优秀人员赴欧洲各国留学深造。这些人学成回国后,已能胜任该局生产技术的领导。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外教结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