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张抗日时期由善后救济新闻出版总署期刊查询广东分署广州区难民证的旧证件真品,有哪位知道它现在的价值是多少?

当前位置: >
民国35年11月18日2《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第一工作队派令》(展开8开),S527&&&拍品编号:&
领 先 者:
起 拍 价:40元最小加价幅度: 5元
运&&&&&&费:
挂号印刷品:6.00,
快递:15.00
开始时间: 20:21:09
结束时间:
浏览次数:47次 出价次数:0次
线上收款方式:中介保护,即时到账
书店区在售的相关商品
拍品承诺:卖家保真作者: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年代:民国()页数:1页品相:六五品尺寸:(cm).
品相描述:无
最新20条出价记录
没有出价记录。
敬告: 您的出价表明已认同本站的 , 根据本网所售商品的特殊性及古旧书行业的具体情况,网站不支持7天内无理由退货。
请登录后再进行出价
如果还没有孔网账号请先
最新20条留言
暂无留言记录。
您不是注册用户或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进行拍卖留言! &&&
您最近浏览的拍品记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C) 孔夫子拍卖网  , All
Reserved 京ICP证110332号 京ICP备号-1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乱世飘沉录8(父亲刘孝叔的自传)------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
1945年11月我从昆明经贵阳到柳州,找到设在柳州的广西分署去报到。那时广西分署刚成立,只有一个署长和一个秘书。那里原来有一个“黔南办事处”,广西分署接收了全班人马加上我们去的这些人开始工作。广西分署下设四个组:总务组(下设人事科、会计室、总务科、秘书科);卫生组(下设难民医院);赈务组(下设难民收容所)和储运组(下设仓库、储运站、汽车队)。我和另外两个遣散的翻译官李书春、佘敏镜分到储运组下设的仓库。
柳州仓库在柳州河北岸鱼峰山旁边的乐群社内。原来是一个汽车房,我刚去时里边乱七八糟堆着美军扔下的医疗器材,包括医院的帆布床、被褥、病人的睡衣、床单枕头、手术台,还有少量药品和X光机等。我们的任务是看守和清理这些东西。库房相当大,一进门有一间小屋,我们三人住下正合适。仓库旁边停着几辆汽车,那是分署的汽车库,我们用车也很方便。&&&&&
第二天我们就开始工作了,李佘二人都是大学还没有毕业就自愿去当翻译,所以我很自然就成为领头人。我们都同意先弄清楚仓库里是些什么东西,然后再考虑怎样管理。
联合国善后救济分署也在柳州设立一个分署,他们也关注这个仓库。他们知道美军到中国之后打算在柳州成立一个战地医院。所以运来许多医院用的设备,器材包括许多生活用品都放在这个仓库里。医院还没有开张,日本人就投降了,美军也撤走了,留下那些物资在仓库里,他们建议我们清点那些物资,并建立物资卡,我同意这样做。仓库慢慢清理出来,物资分类排放,井然有序。这时柳州分署的储运组主任到任,储运组就是管分署的全部物资运输、储存、分发。他一看仓库的阵容非常满意,任命我为分署的仓库主任,他也住进我们三人的小屋,后来李佘二人搬到旁边的屋子让我和他两人住这小间屋,一直到分署结束我们才分手。
仓库主任的工作越来越繁忙,物资的品种多,数量大,白天进进出出的也很繁杂。仓库的工作人员不断增加,由三个人增加到十几个人,还不够,还有一批临时工专门做装车和卸车,由一个工头带队指挥。这工头很不错,无论是上班还是休息时间他都让工人即时装卸,决不允许有车停在仓库门前。
更重要的是一个记账员,他的名字我完全想不起来了,但我认为他是仓库里最重要最有贡献的人。他负责仓库每天的出入账和流水账,他制定一个日报表。仓库里一百多样东西,分门别类的每样单独一栏。原有多少,今天进多少、出多少、存多少都注明件数和重量(磅)。联合国救济署要我每周报一次柳州物资进出数量,我毫不费劲地按时报了,而且我坚持每天的帐必须当天结清。直到广西救济分署结束之日,仓库的存货我都清楚到一件不差、一磅不缺。这都是那位记账员的功劳。
仓库由一个库房发展到五个库房。这些分库设在郊区,最远的有十几里路。但我仍坚持每天的账当天结清,保证我对分库的情况了如指掌,这些分库都只存粮食,所以问题较简单。从广西分署开办到结束,每天要送日报表,柳州仓库没有发生过一件意外损失。
日本投降后,陈纳德还愿意留在中国,他的航空队称为CAT(China Air
Transport)中国空运队,主要是为善后救济署服务。我在广西善后救济署时坐过几次他们的飞机。有一回还遇到我在成都飞机制造厂告别的那位厂长,他好像是当了飞行员,但他显得比当厂长时快乐。
善后救济署广西分署职工共有一百多人,分署有一个食堂,但众口难调,许多人都不愿意在食堂吃饭。我同几十个翻译官加上几个难民医院的朋友决定另请厨师,利用分署食堂的厨灶另起一个小食堂,中午和晚饭在仓库里开饭。每天晚上我都在仓库洗淋浴,夏天到柳河游泳,生活过得很畅快。我同联合国救济分署的人相处很好,每年都利用他们的汽车到柳州的远郊去野餐。平时夜晚很多时候是去署长的家参加舞会。署长有两个女儿,还有柳州县长的女儿和一些“名媛”都来参加,生活很丰富。同时我也开始选择女朋友,在许多女子中,我认为最好的是难民医院的护士区慕洁小姐,现在证明我的选择正确,我终生受益。
1947年底,广西善后救济分署结束,我又面临失业问题。早在航委会时我就有过养鸡的念头,到这时更加强烈,我认为自己办农场,多劳多得,不要谁来升我的级。像美国西部小说中描写的那样,过一种完全独立自主的生活。所以这次我没有再找工作决定回家办农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战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善后救济述论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战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善后救济述论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金陵十三钗,不能错过的国产片(有剧透--E部落--每周上百个各类活动,汇聚数十万厦门上班族
暂无任何提示信息
欢迎来到E部落,您当前状态:游客。
[阅读:19042,回贴:34]
[离线] [] []
V会员(身份证认证)
发贴 29132 贴(资深元老)
《金陵十三钗》是2011年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影片筹备4年,投资6亿元人民币,是中国影史以来投资制作最大的一次。另外作为国难背景的题材,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了解落后就会被欺侮除了恨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更要反思中国人面对野蛮入侵的软弱剧情简介 · · · · · ·   1937年南京沦陷,日军屠城,尸骸遍地,血流成河。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十二三岁的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 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后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谁都知道,这将是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观后感 1:原本《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传出同期PK的消息之后,我是支持龙门的,毕竟徐老怪的实力有目共睹。武侠片对于徐老怪而言那可是驾轻就熟、信手拈来的事,而他的电影的故事性也很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领军人物这个称号可不是任何人能承受的起的。影片陆陆续续传出的预告片、人物造型、海报等等,更让我坚定了龙门必胜十三钗的信心。 反观十三钗的映前表现,神秘的选角、奥斯卡副影帝的加盟、若隐若现的海报、秦淮河边的女子、女主角的床戏文章...无一不是想告诉大家这是一部具有情色意味的电影,而南京大屠杀这个大背景却真的成了背景,一如庸俗的电影营销手段。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最大的看头就是本片是根据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改编的。严歌苓这个名字是《一个女人的史诗》和《小姨多鹤》成功的保证,也是《金陵十三钗》能讲一个好故事的保证。而张艺谋近年来的表现不尽如人意,除了调度大场面,除了越来越商业化,却出不了一个能跟《活着》《菊豆》相提并论的经典电影。 然而,看完《金陵十三钗》之后,我忍不住从龙门的阵营转移到了十三钗的阵营,忍不住就原谅了十三钗之前的提价行为。 真的是一部好电影,正如某网友所言“笑中有泪,泪中有恨,时而沉重,时而抑郁,时而幽默,时而感动”,那种感觉就像是在看反映二战的那部《美丽人生》。 刘恒和严歌苓的编剧就足以保证这部电影绝对能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不知道刘恒的百度去)。而不论是十三钗还是十四钗,或者伪神父或者女学生或者打着华丽丽酱油的李教官和汉奸父亲的表演,都让这部电影有了演技的保证。故事性与可看性,一部好电影的基本元素就达到了,更不用说电影的画面和配乐了。 爱死了电影开头的那场浓雾,十来分钟精彩而雄壮的激战在浓雾里的渲染下显得那么的惊心动魄;爱死了电影那灰蒙蒙的画面,偶尔出现的鲜艳的红就像一幅水墨画上点缀的那一朵娇艳的红梅;爱死了那摄影机的抖动,忍不住将那种逃命的紧张情绪代入;爱死了那帮风情万种、妖冶动人又心怀大义的烟花女子;爱死了那群清纯可爱、永远洁白无瑕的女学生;爱死了那个天然呆而又舍生保护学生的乔治;爱死了那个无亲无故而又出手相救的伪神父;爱死了那首“秦淮景” 爱死了那突然出现的字幕,对老谋子的敬佩油然而生。 于是我明白了,电影上映之前的所谓庸俗营销不过是老谋子的一个玩笑而已。宣扬的情色一点也不情色,那场床戏也就是床戏而已,而南京大屠杀却真真实实的重现了。就如同当年老谋子《三枪拍案惊奇》给众人开的一个玩笑,我相信这部耗资六亿打造的电影也是一个玩笑,不过这次针对的对象是总是以为张艺谋江郎才尽的诋毁者,比如本人。 好吧,向徐老怪道歉,我倒戈了。因为不期待打造视觉奇迹的武侠电影能够表现怎样深层的内涵了。--------------------------------------------------------------------------------观后感2:上午看的,看之前逛街,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心情大好~~看后出来,觉得阳光刺眼、惨白,不想说话。耳边还回荡着那呼啸的子弹、震心的爆炸声,还有天籁般的童声唱诗、清冽柔美的秦淮景~~震撼、凄美、残忍、疯狂、壮烈、选择等等等等...片中的各种眼神时常回闪,贝尔开始时贪婪、狡诈的眼神与结尾劫后余生那红红湿润的眼神;玉墨开始时孤傲、鄙夷的眼神与最后上车前坦然微笑的回视;书娟开始时惊慌、愤怒、恐惧的眼神与最后藏在车里仰望天空的期待茫然的眼神;佟大为开始时血性的、为手下士兵流泪的眼神与后来临死前从容、蔑视着日本兵的眼神~等等等等...
[离线] [] []
V会员(身份证认证)
发贴 29132 贴(资深元老)
好片是经得住考验的,好导演是经得住诋毁的
10:46:18   来自:
5   还是想说几句,关于《金陵十三钗》。         看的时候笑中有泪,泪中有恨,时而沉重,时而抑郁,时而幽默,时而感动。这绝对是张艺谋最好的作品。回家的路上跟某人说,要是《十三钗》都拿不了奥斯卡,我觉得中国人从此真没必要凑那个热闹了。就像诺贝尔文学奖一样,中国人没拿过,就能说中国没有特别优秀的文学作品吗?我们多数时候是自己要硬往西方价值观的套子里钻。         昨晚很晚才睡。原因是睡不着。心里一直有各种复杂的感情作祟,主要是沉重。突然间有很多问题。关于人性,关于日本人,关于战争。我拉着某人给我讲历史,为什么南京最惨,后来中国怎么赢的。好像自己白学了历史一样,对抗日战争的概念淡化到竟然忘了这场战争打了 8 年。         《南京南京》上映的时候,我也是第一时间去看了,当时还是一个人去的。虽然有亮点——江一燕扮演的妓女很出色,但总体我是轻松地心情看完的。事后内心未起任何波澜。看《金陵十三钗》的时候,很多细节都让我哭了。并不是说导演在煽情,电影很克制,注意了情绪的调和,秦淮妓女的嬉笑挑弄和地道的南京腔都给电影增添了不少笑点。但是由于南京大屠杀的背景,整个故事基调始终无法轻松起来。观影时,内心一直处于痛苦的纠结中,以致于把他的手都掐疼了。         想想佟大为饰演的国军战士们如何用身体来抵挡坦克,我就心惊肉跳。想想豆蔻死的惨景,真的很揪心。那种惨,好像不是能够想象的,不敢看那些画面,那种仇日情绪一下子就在我心里翻腾。很多观众看到这里,大声嘲笑她们的傻,竟然会为了琵琶弦而跑出去送命,当时觉得这些公然藐视她们的男人很可恶,男人重命,女人却是重情。对于没有多少寄托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环和猫,都值得她们冒死追寻。这就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无关世间安稳和动乱。和平年代,她们也是边缘人,战争年代,同样没有逃脱边缘。从良家女子变为妓女起,她们就学会了在自己的世界里求生存。         在战争中,生命太卑微。活着既难又屈辱的,不是这些妓女,而是平凡人。是心灵纯洁的孩子。电影中设计的很好的一段是,把十二钗化妆为女学生之后,她们相互感慨曾经的纯真。玉墨说,她的生活就是在13 岁的时候被彻底改变了,从一个好女孩变成了一个坏女人。这些被逼良为娼的女人们, 13 岁的时候都是纯真烂漫的女孩,就像教堂里的女学生一样。受过摧残的她们更懂得保护年幼的女孩,所以她们挺身而出了。         那曲《秦淮景》,第一次是穿着学生服唱的,而在书娟的回忆里,却是穿着艳丽旗袍的十四钗。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秦淮河岸,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地窖里留下了她们最后的光彩。很凄美。很苍凉。         玉墨的表演不用多说,一代秦淮头牌的风情,全在她举手投足间。即便站立在姐妹们中间,一眼就能把气质不凡的她辨认出来。贝尔演活了一个半混混的入殓师如何转变为高尚的神父。床戏并非观众想象的那样,完全是剧情需要,感情发展到那一步,很自然的几秒钟。剧中香艳的脱衣画面也仅限于预告片中的那些,除了那几秒之外,没有更多露骨的描写。冲着香艳床戏去的观众肯定会失望了。         关于原著和电影谁更出色的问题。我觉得任何看过原著的人,公正地评价,电影比小说要出色得多,这个差距不是一点。可以印证关于改编的那句话:“三流的小说拍出一流的电影。” 在老谋子还 没买严歌苓小说版权 的时候,我就看过原著,短短的中篇,很普通,在严歌苓作品中算是中下等水平。 小说除了在妓女替换女学生和书娟的视角这两个方面对电影有绝对的贡献之外,其它情节和细节设置纯粹就是编剧的匠心了。电影比小说更充实饱满,色彩的运用体现了张艺谋独特的美学,教堂彩色的玻璃在电影中其实起到了很重要的视觉效果,玉墨的旗袍件件精心。更重要的是,电影情节很紧凑,一环扣一环,不像小说天马行空。作为电影来说,无论是情节人物设置,还是画面拍摄手法,大到战争场面,小到地窖里的十四钗生活,都看得到张导的用心良苦。全片几乎一半英文一半南京话,对于我这种长期习惯看英音中字的观众很是顺耳,呵呵,注意了一下,贝尔的英文对话都尽量简洁,句式简单,玉墨的英语则用了许多很漂亮的句式和词汇,显得她很有教养,毕竟是在教会学校呆过 6年,是班上英文最好的。从这一点上说,十三钗具备了国际大片的基本素养。         去豆瓣上看了一下评分,毫不,虚假的低, 7.6分 。         我说它虚假的低,是因为豆瓣上基本有一个不变的规律,随意给一星评价的人多半是根本没看过电影的。豆瓣高分电影多数是国外电影,国内除了少数被禁或者特立独行的迎合愤青口味的,比如《让子弹飞》能拿到相对高的分数之外,优秀国产电影一般会被压低,而垃圾电影还能占据一定位置。原因是,有些人见不得别人好。好的东西,非要说不好。生怕不能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水准。因为宣传的需要,总有一些枪手专门负责在豆瓣上攻击别人的电影,追捧自己的作品。            豆瓣的评分对于参考国外电影很有帮助,因为不涉及国内导演,也不会红了或者毁了自己人,大家都还算公正。牵涉到同类了,就特别不饶人了。鸡蛋里挑骨头的评论到处都是,各种奇葩。佩服众网友现在 YY的水平,一篇把大牌导演全数同性恋了一把的评论竟然能博得最多的支持和评价。不由得感慨,现在李毅吧的粉丝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早晨起来看新闻说,角逐最佳外语片的除了《金陵十三钗》之外,还有伊朗电影《分离》。《分离》是我看十三钗之前今年评价最高的电影,很朴素,但是很深刻。把两部作品放在一起比较,不带民族偏见地看,依然觉得《金陵十三钗》胜算更高。在中国观众眼里,十三钗是不耻的,因为我们的文化还没熏陶到民众懂得尊重边缘群体的人性光辉,大家看到的多数是南京大屠杀,是佟大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是大片的场面和气派。就在我那一场,两三百人几乎满座,很多男人都没有一点肯定十三钗的牺牲,反倒是频繁大声讥讽她们的身份。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棒子把人打死,妓女就是妓女,她永远不会比女学生纯洁。         可是,我想借用剧中她们抢厕所之争时说的一句话:姑奶奶倒要看看你是哪里比我干净。         学会尊重下层人民,这是文明人的基本素养。因为每天装扮得光鲜亮丽,人模人样的,未必背地里做的勾当就比妓女台面上的钱色交易更正当。“妓女是妇女最早的职业。”和那些被包养的女人相比,起码她们是靠自己谋生。这些人之所以比我们过的不堪,更多的不是因为她们自身的原因,而是被社会放逐了。我一直想有个导演把严歌苓的长篇《扶桑》拍成电影,那是我认为的她所有作品中最动人最深刻的一部。可惜因为题材敏感,主角是美国华人社区的中国妓女,充斥着第一波华人移民时期的暴力和色情纠纷,估计国内是不会有导演能拍的。国外导演也得要有十足的勇气,因为这个妓女扶桑,用她女性的包容和爱,让一个白人男孩爱上了她。后来有一天我认真研究中国神话渊源的时候,发现扶桑这个词初指地名,传说中天空有十个太阳,本来每天一个太阳上班,另外九个就歇息在扶桑之上。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严歌苓笔下的扶桑,是白人男人和华人男人的港湾,肉体和精神停靠的地方。         恰恰是这样一些边缘的女性,她们在关键时刻,用生命包容了这个世界的丑陋。《金陵十三钗》和《扶桑》,都是严歌苓对她们的赞歌。有评论说,奥斯卡大片都关注人性,关注边缘的人性光辉,老谋子是讨好奥斯卡。可是我想说,难得咱们的电影中高扬了平等和尊重的旗帜,为什么一定要觉得自家人的觉悟就是为了讨好那不看见摸不着的西方价值观呢?我们对自己为什么不能够自信点?别人拍的出来《辛德勒名单》《生死朗读》,我们为什么不会有自己的《金陵十三钗》。         搞艺术的,请不要用常人的世俗心态来揣度他们。不是所有导演都冲着金钱和利益而去,不是拍了个电影就是为了拿奥斯卡。他们想做的,无非就是拍一个好电影。一个首先是自己喜欢的电影,然后是能赢得观众喜欢的电影,最后才是评委喜欢的电影。真正的艺术家,不为别人而创作。他的创作,是内心的需要,是艺术的呼唤。      好片不怕被泼脏水,好导演根本就不在乎无道德的诋毁。                     PS:原本只是习惯性地,看完电影之后就随手写一下个人的想法,从来不指望有人会读,更没想到会有如此多的评论。下面的留言每一条我都认真地看了。感谢很多人中肯的批评,我写文章的时候确实很容易有失偏颇,因为只会考虑自己大脑里的想法,跟着感觉走,没有多想这样写会给读的人造成什么样的印象。谢谢大家的留言!(16日)      PPS:这两天亲自验证了豆瓣上的各种诋毁,本来坚持不改原文的,以为大家能宽容一点,理解我这篇文章只是一己之见,并无要左右别人观点或者强调地域差异的意思,结果还是被揪出来了不饶恕,所以我删了那句无心之失。对不起!      有人也许又会跳出来说,还不断的改贴,可见是枪手什么的。。。我已经不想在意了,我只想做我自己,同样的,我还是坚信,身正不怕诋毁,因为我不是枪手,也不是什么电影学院的硕士,大家真的抬举我了,我只是一个普通学校学英语的。这篇文章首先是发在我个人QQ空间上的,然后才是放到豆瓣上。当我把豆瓣的各种留言给家人好友看时,他们大笑,你收了老谋子多少钱了?我觉得我只能华丽丽地回答:我送了老谋子两张电影票的收入。      希望大家不要再给我这篇日志留言了,大家的支持我心领了。让它被碾过去吧。从平凡中来,回到平凡中去。有批评指正可以豆邮给我。(17日)         解释几个大家评论的比较多的内容:      1.很多人说中国人拿过诺贝尔文学奖,我是学英语文学的,你们说的高行健我并不是不知道。因为他拿诺贝尔文学奖时已经不是中国国籍了,是法国籍才拿的,所以我没将他算做中国本土的诺贝尔奖。他个人的政治遭遇大家都喜欢谈论,但是我还是认为评价作家主要看他的作品本身,建议读完至少一部代表作之后再来说他值不值得被认作“拿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中国流亡作家”,文学史上伟大的流亡作家很多,哪个国家都有,但是最终不是靠政治遭遇说话,而是靠作品本身。      2.《金陵十三钗》有很多个版本,很多人说我说它是个中篇有错,我想说明,我看的是最早的版本,当时还没有被严歌苓修改,是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版的。三年前我买了严歌苓当时市面有售的所有作品,她是我一直以来最喜爱的华裔作家,不存在诋毁她的动机,但并不意味着我要认可她所有的作品都是一流的,大家读过她的全部作品就会发现,其实她很多作品都是在重复说着一样的东西。我觉得评论一个作家的某一个作品在她所有作品中的地位,你没有读完这个作家,是不能随便下定论的。我是在读完了她的作品之后,才说十三钗(中篇)只是她作品中的中下等水平。我没有看过她后来修改的版本。事实上,我们很难说严歌苓的修改版没有受过其它编剧的影响,毕竟修改版是在张艺谋开始改编她的作品之后。PS:我当时说中篇是十几页,因为人在外地,手头没有书本身,是凭印象说的,确实不严谨,在此道歉。如果有读者手中有这本书,具体知道共多少页,请豆邮告诉我。我修改过来,以免误导更多人。      3.小说和原著的比较问题。文学作品和电影本身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所长。我们可以喜欢某一种方式,这是因人而异的。我也常常会发现,某些小说比改编的电影优秀,某些电影比改编的小说更好,这都是个人感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可非议。我想说的是,看别人的评论的时候,能不能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来看待个人发表的孰优孰劣的看法。你可以赞同或者反对我的观点,我也可以赞同反对你的观点,但前提是相互尊重。
[离线] [] []
V会员(身份证认证)
发贴 4879 贴(黄金长老)
哪里下载?
[离线] [] []
V会员(身份证认证)
发贴 29132 贴(资深元老)
我是在电影院看的制片人号称要冲击10亿票房(国内目前的票房纪录都是外国片阿凡达和变形金刚都是近10亿)希望我买票的钱能帮帮国产电影
[离线] [] []
V会员(身份证认证)
发贴 29132 贴(资深元老)
演员亮相《金陵十三钗》发布会  在南京大屠杀的史料中,关于妓女的记载不多,但这类事情的确是存在的。“著名演员秦汉的父亲孙元良就曾得到过妓女的救助。”  历时五年、耗资六亿元打造的张艺谋新作《金陵十三钗》15日全球公映,适逢南京大屠杀74周年纪念日之际,影片和这段民族伤痕一同成为预料之中的焦点。  影片改编自小说《金陵十三钗》,讲述南京大屠杀时,十几个教会女学生和一群青楼女子以及几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伤兵的遭遇和命运。《金陵十三钗》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小说?这个故事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吗?当年犯下滔天罪行的侵略者,有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  历史上是否确有“十三钗”?  小说作者严歌苓在谈及《金陵十三钗》的创作时表示:  既有史实 亦有感情  “我姨妈书娟是被自己的初潮惊醒的,而不是被日南京城外的炮火声。”  小说的作者严歌苓用一段极具私人化的描写缓慢开启了《金陵十三钗》。事实上,《金陵十三钗》只是个中篇,篇幅并不长,全篇四万余字,却讲述了一个震动人心的故事———1937年的南京,一座教堂里躲藏着的几个神职人员、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大家闺秀、13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6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伤兵。小说讲述了他们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可怕、最没有人性的屠杀。  在谈及《金陵十三钗》的创作时,严歌苓坦言是根据当年明妮·魏特琳女士日记中的一个章节改编的,“既有真实的历史,也有我自己的感情”。  “十几年前,我在美国第一次参加南京大屠杀史实研究集会,发现自己不愿意认真面对资料,宁可让一些细节在我印象中模糊存在。残酷的东西不给予正视似乎就似存在非存在了。”严歌苓回忆说。  严歌苓的母亲是南京人,她曾问母亲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得到的回答是“不记得什么了”。“大屠杀时她六岁,即便没有亲眼目睹,也该从长辈那里有所耳闻。看来长辈们本能地把它压进记忆深处,差不多就成了强迫失忆。”  严歌苓认为,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达观,不记仇:“正是因为我们整个民族长期以来没有理性地对待自身所受的一场场伤害,日本人对他们曾经的施虐也就从来没有诚恳的歉意。”  “我想我还会写南京大屠杀的故事。固然有政治和外交来伸张正义,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民间,是意识形态。假如我们不那么好说话,不在令人不快的历史上绕行,由强迫性失忆变为强迫性记忆,记住那些不忍回顾的历史,我们的民族才是健康的!”在《金陵十三钗》的后记中,严歌苓这样写道。  《金陵十三钗》描写了13个妓女为救女学生而牺牲自己,是否确有其事?  《魏特琳日记》中记载:“12月24日10时,日本某师团的一名高级军事顾问带兵前来,要求从1万名难民中挑选出100名妓女(作慰安妇)。他们认为,如果为日本兵安排一个合法的去处,这些士兵就不会再骚扰无辜的良家妇女了。当他们许诺不会抓走良家妇女后,我们允许他们挑选,在这期间,这位顾问坐在我的办公室里。过了很长时间,他们终于找到了21人。”当时,魏特林是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代理校长。学校收容了一万多名妇女和儿童。《魏特琳日记》中并没有详细交代这21名妓女是怎样挑选出来的,更没有人知道她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走出来的。  严歌苓解释自己的创作动机说,南京大屠杀期间有8万名妇女被强奸,因此那段历史在西方被叫做“南京大强奸”。实际上,这是一个外族对一个民族从肉体到心理的强奸,它比屠杀更残酷。  对于《金陵十三钗》所描写的故事,历史学家们给出了较为肯定的回答。“南京沦陷后,的确发生过妓女救助抗战将士的事情。著名演员秦汉的父亲孙元良就曾得到过妓女的救助。”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南京大屠杀研究专家经盛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南京失守后,孙元良就曾经化装躲进妓院得以存活,后来在妓女和相关人员的帮助下,才逃到了安全区。经盛鸿说。(来源:)
[离线] [] []
V会员(身份证认证)
发贴 29132 贴(资深元老)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一位美国人参与了营救被困女学生的行动,他的身影,折射着历史的痕迹——南京城陷之际,多位外国人为保护无辜难民、特别是女性的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其中,时年51岁的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林和德国人约翰·拉贝等共同发起建立了“南京安全区”,他们分别留下的《魏特林日记》和《拉贝日记》成为那段血腥历史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之一。《魏特林日记》中的记载不仅是小说《金陵十三钗》的创作素材,更是字字见血的控诉。  “安全区”  上海“八·一三”事变后,日军从8月中旬起对南京每日空袭。当时,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大部分师生都已撤到后方,自愿留下来的4名教师和11名职员组成了留守委员会。其中,学院教育系主任魏特林任代理校长。她先后4次收到了美国大使馆的撤离通知。她在日记中写道,自己有责任负起使命来,“就像在危险之中,男人不应弃船而去,而女人也不应丢弃她们的孩子一样”。   此时,自愿留在南京的,除魏特林外,还有20多位欧美人,多是传教士、教授、医生或商人。他们希望在南京按照上海的模式设立一个安全区,为平民提供避难场所。11月15日,由7个美国人、3个德国人、4个英国人和1个丹麦人组成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立。德国西门子洋行南京办事处负责人、同时也是纳粹党在南京的首领约翰·拉贝当选为主席。   11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发表《迁都重庆宣言》,当晚,南京安全区正式成立。它东起中山路,西到西康路,南至汉中路,北面到山西路与中山北路一带,占地约3.86平方公里。意大利和美国使馆、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机构都在其中。安全区内设有26个难民收容所。   兽行  12月13日凌晨,南京沦陷。据历史学家统计,当时城内约有50万平民和9万中国军队。入城日军则有5万。  从早上8点30分至下午6点,魏特林站在校门口,看着数以千计的难民涌入校园,脸上都带着惊恐的神情。为了接纳更多最需要帮助的人,她请求年纪大点的妇女待在家中,以便给年轻妇女腾出地方。  在这一天的日记中,魏特林写道:“迄今为止,学校的员工及建筑物均安然无恙,但我们对今后几天的命运毫无把握。大家都疲倦到了极点。”  16日一早,一百多名日本兵以搜查中国士兵为由,闯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架起六挺机关枪。他们手持斧头,遇到打不开的门就强行劈开。  日军进城第4天,拉贝在日记中写道:昨夜里1000多名姑娘被强奸,仅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就有100多名姑娘被强奸。  魏特林每天奔波在学校的各处,将校园里做实验用的鸡、鸭,教师宿舍里的牛奶、果酱和哭叫着的妇女,从日本兵手里夺回来。人们听见她隔老远就怒气冲冲地大喊:这是美国学校!  当时,一听到汽车声,南京的女难民们便用泥或锅灰擦脸,但日本兵却带有湿毛巾,挨个去擦难民的脸,看到年轻漂亮的就用白被单一裹,然后送到卡车上去。  12月17日,又有日本人来学校搜查中国兵。他们从大楼里拉走了12名妇女。“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情景:人们跪在路旁,玛丽、程夫人和我站着。枯叶瑟瑟地响着,风在低声呜咽,被抓走的妇女发出凄惨的叫声。”魏特林在日记中写道。24日,圣诞节前一天,日本人又来到学校,挑选了21名“妓女”。  关于这件事,魏特林的日记中只有短短几行字的记录。类似的情节分别出现在电影《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中。  哈金在《南京安魂曲》中写下了这一天发生的事:  谷寿夫指挥的第六师团后勤部副部长——一个胖脸中佐带着一百多名日本兵来到学校找妓女。  魏特林终于说:“我不知道你们怎么能看出来谁从前干那种工作。”  中佐发出一阵狂笑:“不必担那个心。我们在这方面很有经验,可以看出她们来,非常准确。”  中佐保证只找“自愿重操旧业”的,并且还会付给很好报酬。魏特林终于同意了。  但这时,四处都响起了尖叫声。原来,在中佐把魏特林拖在这里的时候,外面已经开始到处抓人了,被拖走的都是一些相对漂亮的年轻妇女。  “金陵永生”  最多时,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挤进了一万多难民。不但每一栋大楼里都住满了,连水泥地上都挤满了人。  日,日本人在南京成立了自治委员会,命令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把所有行政权和钱款、米粮移交给自治委员会。1月28日,日本人下令关闭难民收容所,限定难民在2月4日前回家。  在最后期限到来时,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还有4000多难民,多数是年轻姑娘。许多人回到家中,遭到蹂躏,第二天又回来。  每天仍有女难民来学校,魏特林顶着压力收容她们。  2月18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拉贝回国前在告别致辞里说,“我一定不会忘记,明妮·魏特林小姐是怎样率领400名女难民穿过全程,将这些人送进我们安全的收容所里的,这只是无数事例中的一个。”  在巨大的精神折磨中,魏特林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她决定回美国治疗。  日,魏特林回国后一年,独自一人在公寓开煤气自杀,时年55岁。  魏特琳被安葬在美国密歇根州的雪柏得镇,墓碑上刻有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剖面图,还刻着 “金陵永生”四个汉字。(来源:)
[离线] [] []
V会员(身份证认证)
发贴 29132 贴(资深元老)
两个数据1) 事变时中方守军人数有上万,关内驻军是数十万  而偷袭北大营的关东军 不过数百,关东军总人数当时才区区数万   事变前夕东北军与日军的兵力对比日军方面   兵力人数:    日军在东北的正规军已达1.5万余人(第2师团为缩编部队,每步兵联队缺1个步兵大队,每大队缺1个步兵中队,全师团约1.04万人;6个独立守备大队,每大队4个步兵中队,每中队160人,共约4000余人;还有旅顺要塞部队和重炮兵大队等),另外有在乡军人和警察等辅助部队约1万余人。总兵力约2.7万人。日军以沈阳为中心,部署于南满铁路沿线,以便于机动兵力。 中国东北军方面   兵力人数方面:     “九一八”事变前夕,在东北的正规军16.5万人、非正规军4万人,总计约20万人。当时的关东军只有10600人,而东北军是44.8万,其中正规军26.8万,驻在平津一带的精锐有11万左右,驻在奉天的精锐有6万左右,对关东军占绝对优势。  攻打北大营的日军有多少?有千军万马?没有,就独立守备队步兵第二大队川岛中队,就一个连,一百来号人!2)1937年七七事变时也是如此  七七事变时候,日本在平津一带的驻兵是5774人(精确数字),而中国驻北京兵力的总兵力是10万人,所以结论只有一个中国必须强大团结,才不会被外国欺负(1931年,1937年时中国的反政府武装好像很有声势的也让当时的政府领导人蒋先生说出攘外必先安内的话)-------------------------------------------------------------------------------------------------------   对于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一直是众说纷纭,各说各话,我啥也不说,只罗列点简单的事实,以此表明小日本不是太强大,而是病倒的中国雄狮,四分五裂,军阀割据,没有强有力的、统一的领导,各说各话,整个中国就是一盘散沙,对外就是软弱无能,对内就是凶残暴虐。九一八事变,小日本鬼子跟东北军的对比:/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1.整个东北兵力对比: 中方:东北军计27个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战斗师,300多架&作战&飞机,近百辆坦克。 日军:关东军一个师团加在东北移民武装合计近两万人。2.事变直接爆发地沈阳地区兵力对比: 中方:东北军北大营和东大营两个驻地共12000多人(沈阳的持枪警察的人数是1000人)。 日本:一个中队600人.日本媒体宣传是650人英勇的关东军战胜中国12000多人,兵力对比1:20;大日本帝国鬼子从此野心膨胀,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一盘散沙。(具体那份报纸记不清了)3.战果对比: 中方伤亡300余人,日方伤亡24人,基本上是因北大营第七旅620团未及时接到撤退命令稍做抵抗造成。东北军半月之内或溃、或散、或撤,全部退回关内,东三省全部由这一万多日军占领,3000万同胞沦陷,当时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和制炮厂,连同9.5万余支步枪,2500挺机关枪,650余门大炮,2300余门迫击炮,260余架飞机,以及大批弹药、器械、物资等,拱手送给了日军。4.向620团进行抵抗的军人致敬! 当然,上诉事实,粪粪们自然又有一番高论解释,蒋“民族英雄”和张“少帅”到底孰是孰非或是同是罪人,又或是蒋“民族英雄”的大战略、大智慧,我也懒得细究,粪粪们自己看得过去就是。【数字仅供参考,没有详细事实依据记载】七七卢沟桥事变/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根据何应钦的数据,抗战初期日本现役兵力38万人,海军190万人,飞机2700架。而中国现役兵力170万,海军6万人,飞机314架。八路军还有三个师(115师,120师129师)。  数量上中国军队比日军多,但是数量多不见得就是强。中国军队派别林立,矛盾重重。这还在其次。尤为重要的是士兵素质普遍较低,缺乏有效训练,战斗力不强。可以说,日军的装备远远超过中国军队。可是随着战争的发展,日本的缺点暴露出来,就是战线拉长了,兵力不足,就分散了,日军无法处处把守了。所以只能依靠伪军,很多地方是象征性的。日本自己也知道,他的力量无法对中国进行持久作战。所以想“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但这个想法失败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区域中国军队和鬼子的对比:/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七七事变时候,日本在平津一带的驻兵是5774人(精确数字),而中国驻北京兵力的总兵力是10万人,主要是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再看看九一八事件的时候,整个东北军有30万部队,而且装备精良,日本在东北的关东军总数才2万人。当时发动事变的关东军冲入北大营的日军士兵只有不到几百人,数字的对比起码可以说明,当时日本人没有做好全面和中国人开战的准备的,如果不是一系列各方利益代表的操控一盘散沙的中国军队,历史本来可以是另一幅面孔的。 没有哪一种的理想,或者哪一种正义,可以抵得上三千万条生命和国家的支离破碎这么大的代价……后记:数字对比没有真正的意义,数字的背后是病倒的一头雄狮,被小日本鼠辈偷鸡摸狗,咬得体无完肤;这个病不是一般的病,而是军阀割据,争权夺利,是毒瘤,是病入膏肓的扩散。650人对12000人,这12000人不是义和团,也不是手无寸铁的平民,是软弱无能的地方军阀代表,是刚刚实现国家名义统一的国民政府的小棋子,为了巩固政权,中国什么都可以和谐,对外软弱无能,对内异常凶恶。---------------------------------------------------------------------------------------------------------------------------------------------------- 1937年即侵华战争第一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234亿日元,其中军费33亿日元;产钢580万吨,生产步枪4.3万支,机枪2295挺,火炮744门,坦克325辆,军用飞机1600架,军舰5.2万吨;1941年即侵华战争第4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449亿日元,其中军费125亿日元;产钢684万吨,生产步枪73万支,机枪4.25万挺,火炮7300门,坦克1024辆,飞机3200架,舰艇19万吨。可见经过4年侵华战争,日本无论国民生产总值、军费开支、钢产量和陆军武器、飞机乃至舰艇均呈大幅度增长,可见所谓“中国对日本的抗战使日本的国力被大大地消耗”完全是无稽之谈。实际恰恰相反,日本通过侵华战争进行局部动员,并通过对中国占领区的掠夺,反而大大增强了战争潜力。日本国力的大幅度被消耗,是在太平洋战争中。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4年,占日本国力一半的海军主要盯着荷属东印度(派往中国参战的可以忽略不计),陆军中最精锐,最强大的关东军主要盯着苏联远东地区,可以说即使是在这4年,日本相当庆幸能碰到这么一群肉头呱唧的党政军战略高层指挥的军队,这么不经打?世界战史专家们说“这哪里是在打仗?简直是在赶羊和赶鸭子!”这还是汤恩伯的配备了德械美械装备的老蒋的嫡系军!
[离线] [] []
V会员(身份证认证)
发贴 524 贴(高级E友)
&。。。顺其自然。。。
[离线] [] []
V会员(身份证认证)
发贴 29132 贴(资深元老)
05:14:55   楼主分析的很透彻本人大部分赞同。那个同性的看过了之后只是觉得可笑,笑完就忘了。十三钗未上映之前搜索了关于十三钗的资料知道了故事的大概,在电影院看的时候还是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就算是我害怕的暴力血腥场面我也没闭眼,舍不得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因为十三钗,我失眠了。张艺谋的片子 我看的不多 ,在十三钗之前,我最喜欢的是 一个都不能少,不用说现在是金陵十三钗。从刚开始的战争场面开始感动,中国军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阻挡坦克保护南京市民逃难,可坦克毁了一辆又一辆,最后只剩下李教官。书娟说李教官完全可以换成便衣逃出去,但他没有那么做,而是守在教堂对面。当日本兵闯进教堂抓着那群孩子施暴时我哭了,便一发不可收拾哭到了结尾,每一处都让我感动。李教官为保护女学生牺牲自己,以寡敌众,最终女学生暂时安全了。也许你们会说为了琴弦耳环出去冒这么大的风险不值得,都说婊子无情,是真的无情吗,只因浦生是自己的小老乡,像自己的弟弟,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为他唱一曲,豆蔻香兰那惨死的悲壮场面。。折射出南京城那些妇孺悲惨的命运。南京这个沉重的话题。从艺术形式上我无法评价这部影片,我不是一个影评人,只是以自己的直观感受来说,这是一部很美的好片子!战争很残酷,人性很光辉!当时朋友发消息问我好看么,我说我不想也不敢再看第二遍,我很难接受这惨痛的南京历史,随着影片的进展,我发现自己手抖脚抖整颗心揪在了一起。不禁想起下午看到一教授抨击十三钗,说以情色爱国主义吸引观众的眼球,以国民悲惨的历史为卖点博商机。现在我想说没看过影片请不要轻易下结论。里面贝尔与玉墨的床戏仅几秒,而且丝毫没有色情可言。前面看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秦淮景。我很想说巾帼英雄梁红玉,捐全部家产助宋军抗金的李师师,床上救国的赛金花。。。都是妓女。不要以高高的姿态来看待这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其实你没有高贵到哪里去,你只是生在了一个比较不错的家庭而已。十三钗挺身而出代替女学生赴宴,明知此去无回,那绝望凌然的眼神。。如果这不是小说,秦淮就不止八艳了。其实我很感谢这部片子,我很惭愧,因为我忘记了今年是南京大屠杀第几周年。上学那会就讨厌近现代史,那被侵略的历史!如果要跟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提并论的话,十三钗更震撼,更感人。不管张导拍这片的目的是为了搏取商机也好,冲奥也罢,我认为大家都应该去看。一曲秦淮景,一部战争救赎史实。
[离线] [] []
V会员(身份证认证)
发贴 605 贴(高级E友)
我今天去看拉 感觉不错 爱国和保护主义体现
美国加州石油(国际)有限公司&美国澳美特润滑油全国招商中&美国澳美特石油(厦门)有限公司大陆机构电话邓生澳美特润滑油军工企业合作者。
[离线] [] []
V会员(身份证认证)
发贴 1573 贴(白银长老)
同意,这部电影比我想像中值得看,抛开别的都不说,这段历史不能被忘记
时间从指缝溜走如细沙般飘逝,剩下的汇聚成土的是整个生命生生不息,不用怕有一天我们都会老
[离线] [] []
V会员(身份证认证)
发贴 29132 贴(资深元老)
总觉得除了一如既往地痛恨日本侵略者之外还应该痛恨孱弱的手无缚鸡之力的1937年的中国军队堂堂首都很快被攻破也就罢了城破后地方政府全数逃走将60万难民交给一个美国女子建立的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突然想起了汪伪汉奸政府的历史作用:
中国新闻周刊:金陵的救赎 《金陵十三钗》原作者严歌苓说,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的8万妇女被强奸的事件,比屠杀更残酷。但大强奸的后面,有震撼心灵的大拯救  本刊记者/杨敏  1937年,南京的平安夜。   日军的烧杀抢掠仍在持续,城南与城东火光冲天。  这一晚,魏特林在日记中写道:“再过一天就是圣诞节了。10点,我被叫到办公室,与日本某师团的一名高级军事顾问会晤他要求我们从1万名难民中挑选100名妓女。他们认为,如果为日本兵安排一个合法的去处,这些士兵就不会再骚扰无辜的良家妇女了。当他们许诺不会抓走良家妇女后,我们允许他们挑选过了很长时间,他们终于找到了21人。”  彼时,魏特林是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代理校长。学校设立的妇女儿童难民收容所中,收容了一万多名妇女和儿童。  2005年,华裔作家严歌苓将《魏特林日记》里的这几行文字,发酵成小说《金陵十三钗》:13名妓女自愿代替女学生充当日军慰安妇。她解释自己的创作动机说,南京大屠杀期间有8万妇女被强奸,因此那段历史在西方被叫做“南京大强奸”。实际上,这是一个外族对一个民族从肉体到心理的强奸,它比屠杀更残酷。  华裔作家哈金看过《魏特林日记》后,收集大量史料,写成小说《南京安魂曲》。  明妮·魏特林当年工作过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后来并入南京师范大学,现成为该校的随园校区。《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学校看到,几栋精美的中式建筑被粉饰一新,在冬日的萧瑟里显得格外斑斓耀眼。  74年前,这几栋建筑,以及学校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南京妇女的救命安身之所。  5次拒绝撤离  1937年秋的南京,充满了躁动惶恐的末世气息。  上海“八·一三”事变后,日军从8月中旬起,对南京每日空袭。政府命令市民将红顶白墙粉刷成灰色或黑色,以防空袭,并在地下开挖防空洞。时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心理学老师张小松回忆:“城市好像在举行一场盛大的葬礼。”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大部分师生都已撤退到后方,自愿留下来的4名教师和11名职员组成了留守委员会。其中,学院教育系主任、51岁的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林任代理校长,舍监程瑞芳和总务主任陈斐然协助她。  8、9月间,魏特林4次收到了美国大使馆的撤离通知。  第2次收到撤离通知后,她在日记中写道,自己有责任负起使命来,“就像在危险之中,男人不应弃船而去,而女人也不应丢弃她们的孩子一样”。  此时,自愿留在南京的,除魏特林,还有20多位欧美人,多是传教士、教授、医生或商人。他们希望在南京按照上海的模式设立一个安全区,为平民提供避难场所。  11月15日,由7个美国人、3个德国人、4个英国人和1个丹麦人组成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立。德国西门子洋行南京办事处负责人、同时也是纳粹党在南京的首领约翰·拉贝,当选为主席。  安全区东起中山路,西到西康路,南至汉中路,北面到山西路与中山北路一带,占地约3.86平方公里。意大利和美国使馆、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机构都在其中。安全区内非军事化,设立26个难民收容所。  南京国民政府给予全力支持。南京市长马超俊把安全区的行政责任交给了国际委员会,还提供了450名警察、4万担米粮和面粉,及8万块现款。美国大使馆附近的五台山上,高射炮很快被撤走。  11月17日,宋美龄将一架陪伴自己多年的钢琴送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魏特林知道,她也要离开了。  11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发表《迁都重庆宣言》。  在通过美国大使馆和日本当局进行了交涉之后,12月1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收到日方通知:只要与日方必要的军事措施不相冲突,努力尊重此区域的中立。  也是在这一天,日军当局下令:“攻占敌国首都南京。”  当日晚上,南京安全区正式成立。国际委员会宣布,在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魏特琳是17名会员之一)的监督下,为最贫者提供食物。  安全区成立的当晚,魏特林召集学校3人紧急委员会开会,决定组织一个由6名工人组成的治安小组,并为他们制作臂章。  她又向美国大使馆借来一面9英尺的美国国旗,升起在学校中央,后来嫌小,让工人买布制作了一幅30英尺大的美国国旗。校园内共升起8面美国国旗。  接下来的一周,魏特林和教工们把大部分家具从中央楼、科学楼、音乐楼和实验楼里清理出来,也清理了宿舍,准备安置难民。魏特林还专门安排了几个少年,为难民带路。  几天后,魏特林第5次收到美国大使馆的通知。她有3个选择:现在就走;过些时候再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走。  她选择了第3项。  “安全区变成了日本人的妓院”  12月12日晚的南京,没有电灯,没有水。魏特林和衣躺在床上,听着重炮轰击着城门,和城内激烈的枪声,一夜未眠。此时的南京,不通电话和电报,没有报纸,没有广播,与世隔绝,是一座将死的城。  次日凌晨,南京沦陷。据历史学家统计,当时的南京城,约有50万平民和9万中国军队。入城日军则有5万。  12月13日这一天的天气好得不近人情。魏特林5点起床,去校门口探看究竟。校园里处处是国民党溃军丢弃的军装,看门人说凌晨时分有大批撤退的军队经过,有些人还乞求给他们一些老百姓的衣服。  南京的大街上,商铺紧闭,除了日本兵,看不到其他人。不少老百姓家里挂出了日本国旗,以求平安。  安全区的街上则挤满了人。  从早上8点30分至下午6点,魏特林站在校门口,看着数以千计的难民涌入校园,脸上都带着惊恐的神情。为了接纳更多最需要帮助的人,她请求年纪大点的妇女呆在家中,以便给年轻妇女腾出地方。  在这一天的日记中,魏特林写道:“迄今为止,学校的员工及建筑物均安然无恙,但我们对今后几天的命运毫无把握。大家都疲倦到了极点。”  16日一早,一百多名日本兵以搜查中国士兵为由,闯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架起六挺机关枪。他们备有一把斧头,遇到打不开的门就强行劈开。魏特林想起楼上地理系办公室还放着数百件妇救会为伤兵做的棉衣,急中生智将他们带到别的地方。天黑后,这批原本打算留下来给难民御寒的棉衣被烧掉。  这一天,也即日军进城第4天,拉贝在其日记中写道:昨夜里1000多名姑娘被强奸,仅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就有100多名姑娘被强奸。一位美国人说:安全区变成了日本人的妓院。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所教授张连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1999年曾和参与过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兵东史郎会面,东史郎告诉她,当时他们这些驻扎在南京的士兵都知道,“金女大”里收容了许多年轻姑娘。  张连红访谈过很多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收容所的幸存者。门房杜师傅的妻子赵政莲回忆,她当时睡在门房里,经常能听到卡车开进来的声音。当时,一听到汽车声,女难民们便用泥或锅灰擦脸,但日本兵却带有湿手巾,一个一个去擦难民的脸,看到年轻漂亮的就用白被单一裹,然后送到卡车上去。  魏特林每天奔波在学校的各处,将校园里做实验用的鸡、鸭,教师宿舍里的牛奶、果酱和哭叫着的妇女,从日本兵手里夺回来。人们听见她隔老远就怒气冲冲地大喊:这是美国学校!  平安夜的罪恶  12月17日,又有日本人来学校搜查中国兵。他们强迫所有人跪下,检查男人的手和肩膀,看有没有枪炮留下的痕迹,并要将3个校工带走。魏特林急忙上去解释,被打了耳光。  这时,有尖叫声和哭喊声传来。日本兵从大楼里拉走了12名妇女。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情景:人们跪在路旁,玛丽、程夫人和我站着。枯叶瑟瑟地响着,风在低声呜咽,被抓走的妇女发出凄惨的叫声。”魏特林在日记中写道。  次日,在美国领事馆的协助下,魏特林去了日本大使馆,从田中副领事那里拿到一封可随身携带、当挡箭牌用的信。田中同意她在学校门口张贴告示,禁止日本兵无理闯入。“回来时我高兴得难以形容。”  在她的争取下,领事馆还派来25名宪兵维持秩序。但这一晚,两名妇女被宪兵强奸。  24日,圣诞节前一天,日本人又来到学校,挑选了21名“妓女”。  关于这件事,魏特林的日记中只有本文开头那短短几行字的记录。  总舍监程瑞芳的日记里,也记录了这一天发生的事:“今日有参谋官带几个中国人来此找妓女,若是有这些妓女在外面做生意,兵就不多到收容所,以免良家女子受害,这些话也是有理。在此妓女是不少,所以让他们找,内中有几个中国人认识妓女的。”  张连红1999年走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时,一位叫屈慎行的老人回忆了事情经过。当年14岁的屈慎行是南京下关区安乐村村民,当时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里避难。  “日军在学校里每个地方都找遍,有20多名妇女被拉到卡车上。这些女子大都反抗不肯去,高喊救命,但是在卡车上有人拉,下面有人往上推。卡车上有帐篷,没有人敢跳下来。”屈慎行告诉张连红。  哈金在《南京安魂曲》中写下了这一天发生的事:  谷寿夫指挥的第六师团后勤部副部长——一个胖脸中佐带着一百多名日本兵来到学校找妓女。  明妮终于说:“我不知道你们怎么能看出来谁从前干那种工作。”  中佐发出一阵狂笑:“不必担那个心。我们在这方面很有经验,可以看出她们来,非常准确。”  中佐保证只找“自愿重操旧业”的,并且还会付给很好报酬。魏特林终于同意了。  但这时,四处都响起了尖叫声。原来,在中佐把魏特林拖在这里的时候,外面已经开始到处抓人了,被拖走的都是一些相对漂亮的年轻妇女。  “金陵永生”  最多时,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挤进了一万多难民。不但每一栋大楼里都住满了,连水泥地上都挤满了人。  安全区总部里,不断地有人进来向拉贝报告抢劫强奸的消息,并把他拉到现场。大多数情况下,他都会大喊一声“德意志”或“希特勒”,日本兵就会突然变得礼貌起来或像老鼠一样逃跑。  日,日本人在南京成立了自治委员会,命令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把所有行政权和钱款、米粮移交给自治委员会。1月28日,日本人下令关闭难民收容所,限定难民在2月4日前回家。  在最后期限到来时,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还有4千多难民,多数是年轻姑娘。许多人回到家中,遭到蹂躏,第二天又回来。  每天仍有女难民来学校,魏特林顶着压力收容她们。  2月18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更名前一天,拉贝回国。在告别致词里,他说,“我一定不会忘记,明妮·魏特林小姐是怎样率领400名女难民穿过全程,将这些人送进我们安全的收容所里的,这只是无数事例中的一个。”  5月底,日军再次要求所有的难民所解散。  国际救济委员会决定,将30岁以上的贫困妇女安置在大方巷,而将那些30岁以下的贫困女子、住在城里危险地区的女子和无法安排的女子安置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并为她们开展一个教学项目,以备她们今后可以自谋生路。  这段时间,魏特林忙于应付日军当局的压力和士兵的骚扰,以及繁重的学校校务。“我累得精疲力尽,不想再思考任何问题,心情也不好。”  这一年年末,魏特林愈发感到疲倦不堪。12月11日,她写道:“真不知这星期怎么熬到头。”  但她没想到的是,更大的挫折还在后面等着她。  据《南京安魂曲》中所写,1940年4月初的一天,也即汪精卫伪政府在南京成立后不久,《紫金山晚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真正的罪犯》的文章,将矛头对准了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西方人。  自称“真相卫士”的作者还特别提到了日晚,日军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带走21个女子的事情。文章写道:“让我们看穿那个所谓慈悲女菩萨吧!明妮·魏特林其实是一个人贩子,一个出卖中国人的叛徒。我们必须揭露她,必须把献给日军的那些妇女和姑娘们的账算到她头上。”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实际负责人丹尼森夫人看到后,无比愤怒。一直和明妮·魏特林不和的她,听不进任何解释。  几天后,魏特林递交了辞职报告。她的健康状况一天比一天糟糕,患上了严重的精神抑郁症。5月,她回美国治疗。  日,魏特林回国后一年,独自一人在公寓开煤气自杀,时年55岁。她的遗书上写道,她在中国的传教失败了,与其受精神之苦,不如一死了之。  在哈金《南京安魂曲》中文版的序言中,作家余华写道,明妮·魏特林这位勇敢、执著而无私的女性,最后却遭受了妒忌和诽谤,让人感伤之后是感叹:“人世间的可怕不只是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还有命运的无情冷酷。而命运不是上帝的安排,是人和人之间制造出来的。”  魏特琳被安葬在美国密歇根州的雪柏得镇,墓碑上雕刻着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剖面图,并刻着 “金陵永生”四个中文字。  6月10日,蒋介石国民政府颁布了嘉奖令,以褒扬魏特林在中国的特殊功绩。 ★
[离线] [] []
V会员(身份证认证)
发贴 29132 贴(资深元老)
图说:1938年,约翰·马吉(前排中间)与鼓楼医院工作人员及患者合影(资料图片)   “……这一天正是日军进城的日子。任何人由于恐惧或受惊而逃跑, 任何人天黑以后在街道或小巷被流动巡逻兵抓住,几乎都会被就地处决。而文雅的( 日本) 官员演说却宣称:唯一的宗旨是为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向暴虐的中国政府宣战。简直令人作呕。”  这是1937年第一篇对南京大屠杀的现场目击记录,作者是金陵大学历史系美籍教授贝德士。12 月15 日,四名西方记者将这份记录带往上海。12月16日,最后一名西方记者离开南京,临走前他收到基督教南京青年会牧师费吴生的信函。记者以《美国传教士叙述的南京恐怖统治》为题,将信函内容发表在日的《纽约时报》上,成为最早向世界揭露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之一。  日,日军攻占南京,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大屠杀开始。国民政府已迁都重庆,各国使馆纷纷撤侨,英美记者被迫撤离。南京成为与世隔绝的地狱。有22名西方人自愿留在南京,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保护了大约25万中国人,并想方设法把日军屠城真相送出重围,使日本政府在国际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将大屠杀主要责任人松井石根及以下将校80 余人撤换回国。在南京城外栖霞山江南水泥厂难民营,还有两名西方人保护了3万多难民。  得到西方侨民救护的南京千千万万难民感激地称赞他们是“活菩萨”、“守护神”。难民们说:“使中国人免遭彻底毁灭的惟一原因,就是南京有为数不多的外国人。”    贝德士:冲破封锁只身回南京    图说:辛德贝格在江南水泥厂难民区举着丹麦国旗(资料图片)  日,日本驻中国第3 舰队司令官在上海向各国使节发出通告,宣称日本空军将于9 月21 日正午12 时以后对南京采取轰炸或其他手段,要求各国人士迅速离开南京。各使馆为保全国民从1937 年8 月中旬就开始撤侨。  当时金陵大学历史系美籍教授贝德士全家正在日本度假,他非但不庆幸自己躲开浩劫,还与家人分别、冲破封锁只身回到南京。年期间,他曾7次访问日本,代表基督教教会,利用当地资料研究亚洲现状、日本社会状况及政府政策动向。从贝德士遗稿可以看出,他在1937年之前就向国际社会发出警告:日本军国主义必将推进大规模侵略战争,当时只有极少数美国学者认识到这一点。  和贝德士一起留下的,还有美国长老会牧师米尔斯,金陵大学社会学教授史迈士,农艺学教授里格斯,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办事处负责人约翰·拉贝,美国圣公会南京德胜教堂牧师约翰·马吉,美国基督教南京青年会牧师乔治·费奇(又名费吴生),金陵大学鼓楼医院美籍代院长特里默,医生威尔逊,德国礼和洋行工程师克勒格尔等。这些西方人在南京生活多年,以“老市民”自居。其中有15人来自美国教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北美学生海外布道运动兴起,一批年轻的传教士应此潮流来华,在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任教。这些学者型传教士自称“南京帮”,将大半生精力都投入到南京高等教育事业。    1937年11月,日军攻陷上海,大举西进,直逼南京。金陵大学董事会董事长杭立武邀约留下的这些外侨,决定效法上海,成立南京“安全区”,供难民避祸。东至中山路,北至山西路,南至汉中路,西至西康路。这是一块只有4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区,位于南京市西北角。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鼓楼医院,美、德、英、日大使馆及许多政府机构、高级公寓、私人洋楼都在安全区范围内。  德国人拉贝被选为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杭立武被推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兼安全区主任。后来杭奉命护送朝天宫古物西迁,离开南京,总干事一职由贝德士继任。经杭立武推荐,乔治·费奇被国际委员会聘为副总干事,兼安全区副主任,主持安全区的实际工作。总稽查由约翰·马吉牧师兼任。安全区为体现人道、中立,去除政权色彩,挂的不是青天白日满地红,而是民国初年使用过的五色旗;徽章上画着黑圈红十字。大批难民涌向红十字庇护的区域。到12月16日,难民所已发展为25个,后来居住难民人数达25万。日军为使安全区崩溃,百般刁难米煤供应。为养活这几十万人,国际委员会成员一方面与日军谈判争取,一方面偷偷出城购买。贝德士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不再吃面包,和难民一样喝稀饭,以节约粮食。  西方侨民在救护中国难民期间,还在安全区的难民所甚至自己家中救助了一些中国军队高级将领与军官。按照国际惯例,安全区应当保持中立,只收容难民和解除武装的军人。掩护抗日军官,如被日本人发现,极有可能给国际委员会和整个安全区带来灭顶之灾。但同情中国的外侨决定冒险。第72 军军长兼第88 师师长孙元良被魏特琳隐藏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女难民中;教导总队参谋长邱清泉被贝德士藏在金陵大学管理大楼最顶层密室;教导总队第二旅参谋主任廖耀湘被卡尔·京特与辛德贝格藏在江南水泥厂的难民营中;南京卫戍司令部卫生部部长金诵盘先被藏在美国大使馆,后被转移到金陵大学美籍教师宿舍楼;南京卫戍司令部的参谋龙应钦与周上校被藏在拉贝住宅的二楼。西方侨民将他们安全送出南京,保存了中国抗日的精英力量。    费吴生:将胶卷缝在大衣衬里带出南京  12月13日,南京沦陷。拉贝和乔治·费奇立刻来到安全区最南边的汉中路同日军交涉。费奇在地图上用铅笔划出标记,告诉日军安全区的位置。日本军官说:“请放心!”拉贝和费奇信以为真。没想到他们还未离开,就亲眼看到日军击毙20名惊慌逃跑的难民。接着日军又闯进安全区,强行抓走大批已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费奇痛心疾首地给友人写信道:“我们忙着解除他们的武装,表示他们缴械后可以保全生命。抱歉得很,我们是失信了。不久他们有的被日军枪杀了,有的被戳死了。他们与其束手待毙,不如拼命到底啊!”  在这些外侨中,费奇与中国的缘分也许是最深厚的。他还有一个名字叫费吴生,因为他生于苏州。父母是传教士,早年从美国来到中国。1913年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中,数十万难民涌入上海,费吴生所在的基督教南京青年会立即开展救济工作。在这期间他与孙中山、唐绍仪、伍廷芳等人有深入交往。可以说费吴生不仅是中国通,还算得上中国革命的元老。  日,费吴生与贝德士、史密斯博士一起到金陵中学,看到一个姑娘正被三个日本兵和一个骑马的日本军官追赶,费吴生一把将姑娘推进自己的汽车,关上车门就向校门外开去。日本军官悍然横马挡在车前,但是马害怕汽车发动机声闪到一边,费吴生等人便开足马力飞驰而去。但更多时候,他们根本无力阻挡野蛮的烧杀淫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悲愤地将暴行如实记录。费吴生在日到1938 年1月11日期间的日记,于日由德国人克勒格尔秘密带往上海,立即广为流传,引起中外舆论界震动。日,芝加哥《视野》杂志刊登了费吴生的日记。此文后来又经缩写,刊载在当时美国发行量极大的《读者文摘》。从1946年东京审判到今天,这些材料一直是指控日本军国主义罪责的铁证。  1938 年1月23日,费吴生获准离开南京,他将一份胶片缝在驼毛大衣的衬里,带往上海。这份长达400英尺、分为8卷的胶片,放映时间达105 分钟,是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影像文献资料,由牧师约翰·马吉拍摄。费吴生和正在上海的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田伯烈,对影片进行了剪辑,并给影片的各部分加了英文标题。然后送交上海柯达公司制作了4份拷贝带到英、德、美国。   图说:一名中国女子在田间劳作时被日本兵胁迫,反抗逃脱时遭到枪击,教会的车正要将她送到医院(资料图片)  约翰·马吉:拍下南京大屠杀唯一的影像资料  约翰·马吉1884年出生于美国一个律师家庭。他在耶鲁大学和麻省剑桥圣公会神学毕业后,1912年作为牧师被美国圣公会派往中国。南京大屠杀期间,他担任国际安全区总稽查。目睹日军暴行,马吉感到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痛苦”,他拿起了以前用于拍摄福音传播的贝尔牌16mm家用摄像机,在鼓楼医院一带拍摄纪录片。当时日军对外籍人士行动严格控制,摄影摄像绝对禁止。马吉牧师在影片的引言中写道:“必须小心谨慎地行动,摄影时千万不可让日本人看见”。  2007年11月初,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反诉日本右翼作家名誉侵权案一审宣判,日方败诉。审判中有一件重要证据即是马吉拍摄的纪录片,画面中有当时才8岁的夏淑琴。她被日军连刺数刀昏死过去,待她醒来时全家9口有7人惨遭杀害,只有她和年仅4岁的妹妹侥幸生还。当年,夏淑琴和妹妹到难民区进行难民申报。她的悲惨遭遇引起了马吉的注意。马吉去了中华门内新路口5号——夏淑琴一家惨遭杀害的现场,用摄影机摄下惨状。70年后马吉拍下的证据为夏淑琴讨回公道。  马吉的记录片有4份拷贝。送到英国的拷贝,被传教士穆里尔·莱斯特小姐带到了日本放映,但很快遭到禁止;1938年4月,拉贝回到德国柏林放映了马吉拍摄的这部纪录片。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也观看了这部片子,“盟友”日本的兽行令戈培尔都震惊,据说看到那些惨不忍睹的镜头时他还呕吐了好几次。  1953年,马吉牧师在匹兹堡去世。1991年8月,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从家中地下室里存放的父亲遗物中,找到了马吉牧师当年拍摄的胶片拷贝和使用的那台16mm摄影机。这成为南京大屠杀证据搜集史上一个里程碑。日,大卫·马吉将摄影机捐赠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马吉牧师曾经传教的道胜堂教堂,现在是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图书馆。日,南京市下关区政府特将其命名为约翰·马吉图书馆。    辛德贝格和京特:送抗日名将廖耀湘过江  在马吉拍摄的录像中,有15个江南水泥厂难民营的镜头,是丹麦人辛德贝格协助马吉完成的。1937年11月,刚刚建成的江南水泥厂正准备运营,传来了淞沪失守的消息。工厂进行了紧急人员疏散,但机械设备无法运走。设备来自德国和丹麦,德国是日本的同盟,丹麦是中立国,董事会成员请求两国以债权人身份派员入驻。于是两国分别派来了卡尔·京特和辛德贝格两个员工。  江南水泥厂外侧有一道有刺的篱笆墙,宽一尺;还有一条约10米宽的护厂河。日军进城后,难民蜂拥而至,辛德贝格和京特决定把这些难民收容下来。他们设立了一个工厂保护区,面积甚至比南京城内的国际安全区还要大。1938年3月,丹麦一家报纸上发表文章,题为《最大的丹麦国旗飘扬在中国南京》,文中引用辛德贝格这样一段话:“我让人在厂房屋顶上用油漆绘出一面约1350平方米的丹麦国旗,从空中就能清楚地看到。我想这一定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面丹麦国旗。”  日,辛德贝格想将几名受伤的难民带到南京城医治,遭到日本兵阻拦。不久,难民区一个五六岁的小孩被手榴弹炸伤,辛德贝格决定豁出去了,骑着摩托车带孩子进城,闯关成功,把孩子送到鼓楼医院的美国医生威尔逊手中。威尔逊不仅及时救治了孩子,还给了辛德贝格药品、绷带和两个护士。京特出生在中国,知道中国人信任中医,于是想办法请了几个中医进厂。就这样,辛德贝格和京特在江南水泥厂的单身宿舍办起了一个小医院。  在江南水泥厂难民营附近有一个栖霞寺难民营,深受日军的骚扰和威胁。20多名和尚代表难民写了5封抗议信,请求辛德贝格把信翻译成德文和英文,再进城分别转交给了拉贝和德国使馆。栖霞寺难民营当时有一个重量级 “难民”——抗日名将廖耀湘,南京失守后他来不及撤退,搭一个农夫的马车躲过日军搜索,藏进栖霞寺。后来,栖霞寺的和尚与辛德贝格和京特取得联系,他们偷偷将廖耀湘用小船送到长江北岸。    东京审判出庭作证  在救助难民过程中,国际委员会成员受到日军威胁甚至殴打是家常便饭。他们的日记中都有详细记录:日晚上,贝德士被喝醉的士兵从床上拖起;18日在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被士兵用手枪威胁。农艺学教授里格斯12月16日在阻止日军将平民带走时遭到日军殴打;日晚上在自己住所附近被士兵用刺刀威胁。医生威尔逊12月18日遭手枪威胁;12月21日中午“差一点被枪杀了”。  据社会学教授史迈士记录,一天晚上,传教士们坐在一起吃晚饭,有几个人说:“我们之中谁最先被杀死,我们就把他的尸体抬到日本使馆门口放着。”有几个人则说:“我愿要么做那个被抬的,要么去抬别人。”  这些国际友人万幸度过劫难,他们最终等到胜利,在东京审判中出庭作证。  日,马吉牧师在东京出庭作证,向法官陈述了他在南京亲历的种种日军暴行。南京军事法庭审判大屠杀主犯谷寿夫时,放映了弗兰克·库柏编导的影片《中国的战争》,其中有很多马吉拍摄的镜头。  美国医生威尔逊,大屠杀期间在鼓楼医院独自承担全部外科手术,胳膊累肿了也不能休息。他还坚持几乎天天写日记。他在东京审判书面证词中写道:“日军入城后不久,送往鼓楼医院救治的平民人数急剧上升??日军针对城中平民的暴行在持续六周多后才开始减退??我保证以上所述完全属实,日。”  贝德士在法庭上指出,国际委员会在大屠杀持续6个星期内送交日本大使馆70个报告,具体记载了数千起暴行案件。在最初三周,他本人也几乎每天带一份报告前往日本使馆,而这些报告的内容迅速经使馆送往东京,外相广田宏毅、上将松井石根、参谋长武藤章等高级官员不可能不知晓。日,这三名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给这些帮助过中国的外国朋友颁发了勋章。对于贝德士和费吴生等人来说,他们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在中国度过,又和中国人经历了这场生死与共的大劫难,他们也许想在中国待一辈子。但1949年,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贝德士曾试图在他的宗教信仰与中国共产党的“为人民服务”中寻找共通之处,他觉得自己可以在新政权下继续从事教育和研究。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使一切成为泡影。作为金陵大学少数被“礼送”而不是被驱逐的美籍教师,他离开了工作30年的大学。费吴生在1940年甚至受邀访问延安。由于信仰和政治观点的不同,费吴生对共产党抱有成见,他早年在中国的事迹也便不再被提及。1967年,费吴生撰写了一部回忆录《我在中国八十年》,在台湾出版。这部回忆录中详细记录了年他在南京的亲身经历,时至今日还是指控大屠杀的有力证据。
[离线] [] []
普通会员(手机认证)
发贴 352 贴(高级E友)
现在的人把很多的历史都已经遗忘了
[离线] [] []
V会员(身份证认证)
发贴 17173 贴(资深元老)
国耻不能忘
&& 02-11 |
[离线] [] []
普通会员(手机认证)
发贴 1305 贴(青铜长老)
昨天本来说去看的 结果到电影院了 一个朋友说是个悲剧 就没看这个  就看了 龙门飞甲`
&&&&&&&&&&&&&&&&&&&&&&&&小鸟虽小,玩的却是整个天空。&&&&&&&&&&&&&&&&&&&&&&&&&&&&&&&&&&&&&&&&&&
[离线] [] []
V会员(身份证认证)
发贴 29132 贴(资深元老)
反思大屠杀的背景和前因后果不能只纠缠于侵略军如何兽性也不能用妓女献身救少女的悲壮掩盖落后就挨打的残酷现实把日后6周发生的一切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不能不注意到前后的几个时间段:1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欺压直到1900年中国首都北京首次被外国军队(八国联军)攻破,  接着发生的屠杀强奸同样惨烈;2 1911年皇帝倒了,军阀混战直到日军乘机发动满洲事变而占领东三省,张少帅的不抵抗而溃退;3 1937年77卢沟桥事变国军再次溃败直到8月13日的淞沪会战4 日~1938年12月汪精卫叛国艳电,1940年3月汪伪政府成立5 1940年~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6 1941年~日日军投降 ---------------------------------------------------------------------- 单独讨论南京大屠杀也细分为两个阶段:南京的恐怖局面一直持续到1938年的夏天,虽然明显的在3月中旬以后,屠杀和奸淫的程度逐渐减少。可以说三月中旬到5月底是“小屠杀”时期。南京虽早在1938年元月一日即有汉奸自治委员会的成立,以陶宝庆及孙淑荣为正副会长,但未能使日军的烧、杀、奸、掠稍搁,以致“小屠杀”继续到1938年的夏天。南京的秩序直到1938年11月梁鸿志的“维新政府”(3月成立于上海)还都南京时,始得恢复。客观地判断,“南京大屠杀”的期限应该说是“半年”,或者说三个月的“大屠杀”和三个月的“小屠杀”,才与事实符合。
[离线] [] []
V会员(身份证认证)
发贴 29132 贴(资深元老)
14年被日军侵略中国国防军是怎么抗日的正面报道在官方教育体系中写的不多记得很清楚的就是皖南事变,西安事变后来网上大肆渲染的武汉会战,承德会战在gcd的历史书上很少了解国民党军队的真实抗战作用不妨看看1937年后的伪政府和汉奸,伪军们看了这些才对金陵十三钗的被迫献身有更深刻的认识(之所以说是被迫,是因为如果十二钗不主动出来救女学生她们被搜查出来的可能性也很大) --------------------------------------------------------------------------
南京汪伪政府成立    汪精卫公开叛国,与华北伪临时政府、华中伪维新政府、伪内蒙自治政府一道,成为日本的爪牙。日,酝酿了一年三个月的汪伪中央政权终于成立了。原来的国民政府的建筑在沦陷中给日军捣毁得支离破碎,故汪氏的“国民政府”,迁入了战前考试院的旧址。这天清晨,礼堂挤得满满的,没有热烈高兴的气氛,全场一片冷静。汪氏出现了,许多居高位的武官是军装,文官是蓝袍黑褂,唯有汪氏穿着一套晨礼服,仍然如当年的丰采,但开始显得有些苍老和憔悴。  汪氏的演说,一向是充满煽动性,生动而有力,可今天他声音很低,讲话无力,这也许是他一生中最失败的一次演讲。他讲话的大意为:(1)大亚洲主义是中山先生北上过日时所提出的最后主张;(2)历史上决元百年不和之战(3)收拾山河,拯救苍生。典礼在他讲完以后,匆匆地结束了。在礼堂门口,全体合摄了一张照片。一切外交上常例的各国使节的祝贺形式都没有,日本也并没有象周佛海所力争的派出了常驻大使。连日本驻华最高司令官西尾等也是到了翌日上午,才往汪政府作形式上的周旋。汪政府的成立颇为凄凉。  同日.重庆国民政府发表了一百多人的通缉名单,自汪精卫起,包括汪政权的院部会正副长官以及所有次长在内,一网无遗。日,以汪精卫为首的伪国民政府在南京粉墨登场。同日,汪伪国民政府发布《华北政务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国民政府为处理河北、山东、山西三省及北京、天津、青岛三市境内防共、治安、经济及其他国民政府委任各项政务,并监督所属各省市政府,设置华北政务委员会。”还规定在防共、治安、开发资源、调节经济、对外贸易等方面均“得为便宜之处置”,“为维护华北治安得设置绥靖军并指挥之”。  同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发表《还都宣言》称:“国民政府改组还都宣布两端,实现和平与实施宪政,均与临时政府素所揭橥并无二致,旨趣即属相同,统一可期奠定,故3月30日国民政府还都典礼之际,即行宣言解消。”(15)华北政务委员会同时发表《成立布告》称:“前临时政府所办事项,本会当继承,暂维现状”。  抗日战争时期的“伪军”和汉奸    “二战”中日本陆军有四大战略集团,即在日本本土的“国内军”(含驻台湾、朝鲜的日军),太平洋战场的“南方军”,以及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和关内的“中国派遣军”。    1931年,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全东北,此时东北的抗日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是东北义勇军,高峰期达到30万人,另一支是中共领导的抗日联军,最多时接近5万人。但在关东军残酷清剿下,前者30年代上半期已大部覆灭,少数退入关内;后者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后主力基本被打散,1940年残部退入苏联编成1个旅,只有1000多人。这就是说,中国八年抗战的战场,主要就是在关内与日军“中国派遣军”作战的战场。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战争的规模空前扩大,面对美军越来越猛烈的反攻,战略重心逐渐转移,“南方军”自当成为最精锐的战略集团。为抗击美军可能登陆本土,“国内军”也通过总动员而使自己空前膨胀。关东军全部精锐师团和“中国派遣军”大部主力师团都调往太平洋加强“南方军”和“国内军”,成为战略预备队。此后的“中国派遣军”只有27个师团,而“南方军”和“国内军”合计约120个师团,不但占日本陆军师团总数171个的70%,而且云集了绝大部分精锐师团。    至日本投降时,日军总数为720万,其中“中国派遣军”105万,不到15%;向苏军投降的关东军68万,占9%。在太平洋战场向以美军为首的盟军投降的“南方军”和“国内军”合计约550万,占76%。由此可以看出,在日本军部的部署中,中国战场并不是日军的主战场,投放在中国战场的军队,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也不是其精锐师团。许多战斗场合,中国人不是在与日本人打,而是中国人在打中国人,或者是中国人的“单打”在对中国人、日本人的“混合双打”。淞沪会战时就屡见这样的场景—伪满洲国的军队在坦克车前面冲,日寇则跟在坦克车后,都穿一样的军装,使一样的武器。只有当他们被俘后,我方士兵才清楚这些人高马大的家伙是来自松花江畔的东北人。    为“分而治之,渐之殖民化”,日本侵华后,先后在沦陷区扶植了五个较大的伪政权,即:伪满洲国、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伪华北临时政府、伪德王蒙疆政权和伪汪精卫政权。每个伪政权都有自己的军队。再有从1941年起,随大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丢失,国民党敌后武装开始急剧衰落,出现了被中共方面称之为的“降官如毛,降将如潮”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原国民党第69军军长、冀察战区察哈尔游击总司令石友三的投敌。一时间,招牌林立,山头各异,如治安军、兴亚同盟军、蒙古军、剿共军、皇协军、防共军、绥靖自治军、联防救国军、和平建国军、绥蒙联军……据中共方面的资料,伪军总数由1941年的35万人激增至1943年的80万人。(莫岳云、郭铁仓:《试论国共两党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关系》,载《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1期)在这乱世,中华文化里“有枪就是草头王”的绿林哲学,被各路宵小强人用得淋漓尽致。其中,华北的伪军最多,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地雷一响,炸死三个鬼子,十八个伪军。” 至八年抗战结束,为日寇作战的伪军已超过一百六十万之多。  根据不完全统计,华北方面的伪军的主要头目有:华北伪治安军总司令齐燮元,伪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孙良诚,伪第三方面军总司令吴化文,伪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庞炳勋,副总司令孙殿英,伪暂第十五军军长荣子恒,伪兴亚同盟军总司令王胜武,伪蒙古军总司令李守信,伪东亚同盟救国军总司令白凤翔,伪山西“剿共”军总司令×××(名字不详),伪东亚皇协军总司令蔡雄飞,伪绥靖警备队司令丁其昌,伪绥蒙联军总司令王英,伪“剿共”第一军总司令李英,伪满军总司令×××(名字不详);    华中方面,伪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任援道,苏北绥靖公署主任汪精卫所辖李长江第一集团军,杨仲华第二集团军及其他各部,伪武汉行营主任杨揆一,鄂中伪清乡军司令潘尚武,伪苏皖边区绥靖军总司令胡毓坤,伪和平反共兴亚建国第三军军长徐继泰,伪第二军军长刘培善,伪护国救国独立师师长刘夷;华南方面:伪闽粤绥靖军总司令黄大伟,伪广州绥靖主任陈耀祖……如阿Q身上的虱子,伪军在一些地方密到了什么程度呢?在阿Q的故乡绍兴,“汉奸之多,全省第一,伪军之多,全省第一”。绍兴的伪军,在全盛时期有伪“陆军第13师”、伪“南岸地区自卫纵队”、伪“浙东自卫纵队”、伪“中顺部队”及伪“浙东保安队”,加在一起,有两万余人,分布在日寇据点外围的交通线上,番号林立,妖形万象。一个叫黄阿宝的鸡鸣狗盗之徒四处找来几条烂枪,又请日军一个上士曹长在信纸上划了几笔,便算是有了委任状,也可以称“司令”做“队长”……    站在前面的是伪军,躲在后面的是汉奸。看得见的是伪军,看不见的是汉奸。与伪军比起来,汉奸的为祸之烈,从华北到陕北,从长江沿岸到东部沿海,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战场,更是遍布国中!  1937年9月下旬,日军西进一路主力在平型关惨败后,改变了作战部署,其先头部队在汉奸的带领下,从平型关和雁门关之间的隘口—菇越口越过长城,置我军防线于其后,而此地是晋北御敌主阵地之要点。日军突破后,一面南下直趋太原,一面威胁平型关、雁门关之后侧翼。战区内汉奸到处活动。他们给日军指路,白昼发射带烟信号弹,晚间乱照手电筒,暴露国民党军阵地与八路军埋伏地点,致使坚守平型关一线的八路军第115师连夜向五台、代县一带撤退,未能进一步扩大战果。    1942年,中共抗日根据地最困难之际,侵华日军大肆收罗汉奸,破坏中国抗战,“除了军事行动之外,日寇还暗地派特务到我们根据地活动。4月27日,集总(指十八集团军总部)通报说,近日敌人正在收买大烟鬼和流氓,进行短期训练,然后派他们到熟悉的地方散布鼠疫菌,刺探我军情。保定日本特务机关开办的‘日华训练队‘,为配合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已经提前毕业。据最近的情报,已知派出50多人,大部分是青年学生。他们化装成商人、难民和学生,潜入我根据地,任务是配合日寇的军事扫荡和散布慢性毒菌……据说,日本特务要刺杀的第一个,就是‘独眼将军刘伯承’,连相片、履历书他们都印好。”后来,八路军从缴获的日军文件中发现了一个袖珍折子,每一页上都贴着129师主要负责同志的照片。在邓小平政委的照片下面还加上了“在太岳”几个字。折子上的照片和姓名绝大部份是准确的,只是错把卢仁灿的照片当成了罗瑞卿。(见李达著《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129师》)    潜伏在山西辽县桐峪的特务汉奸要三寿、王献林、阎祥云等人,利用收买女色探刺军情和暗杀八路军首长。阎祥云与当地妇女杨新莲通奸后,以50元收买她加入特务,指使杨新莲勾引警卫员王满兴,阴谋毒害彭德怀副总司令,并以“不执行任务,特务机关就暗杀”相威胁。被拖下水的王满兴不敢或不忍下手,又慑于汉奸特务的要挟威胁,不敢报告揭发,最后选择了“自杀身亡”。杨新莲、黄改香还腐蚀“军民饭馆”厨子王文福,要其假扮进步,以送饭菜之际与干部接近,寻找机会到干部住室或办公地方偷窃文件,刺探秘密。当他被捕时,从他家中搜出各种机要文件20多种。由此,敌人“扫荡”搜山时,往往拿着照片、地图等重要资料,寻找八路军活动的行踪,给太行根据地军民造成很大损失。    在冀中平原广为传颂的抗日英雄甄风山,是晋察冀军区三分区第一游击队第五大队队长。日寇指示定县伪县长出面收买甄风山,此计未成,敌人再选了一位20多岁颇有姿色的女人,充当特务,假装到第五大队参军,企图勾引甄风山,被甄识破。敌人又收买了五大队的战士杜长春,寻机谋害队长。杜叛变后,一次见甄风山外出回来晚了,便假献殷勤,在给甄做饭时偷偷放上毒药。巧的是,这时来了客人,甄只顾与客人谈话没顾上吃,司务长将凉面条喂了狗,不一会狗就死了。杜的阴谋未能得逞,引起了甄的注意。同年的一天,第五大队开庆功宴,杜长春乘伙夫不备将毒药放在锅里,致使警卫连部分战士中毒。甄风山马上追查投毒药的人,并派人到每个班逐一搜查,结果在杜的铺下搜出一包毒药。在事实面前,杜只好低头认罪,后被执行枪决。  1943年3月左权县军角等十余村5000余人曾发生集体中毒,时称“军角中毒案”。八路军某师卫生部一次就破获了20多名放毒的小汉奸。汉奸投毒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联合国救济总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