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教官琅威理为什么会选择离开北洋舰队

鲜为人知的北洋水师“总教头”琅威理 ()
  年的甲午战争,最终以中国惨败而结束。总结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许多人都认为首先是“清政府腐败无能”;其次是日本蓄谋已久,突然袭击;再是中国军队经费小足,装备落后,指挥不当。事实上,北洋水师完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纪松弛。而北洋水师军纪松弛,就是从洋顾问琅威理离职以后出现的。说起北洋水师的军纪,公认以琅威理愤而辞职为分水岭。正是这位洋教头,在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琅威理的带领下,北洋水师的训练水平达到了巅峰
  北洋水师是新式现代化海军,从装备到战术都是从欧洲引进的。按照《北洋水师章程》的规定对舰队和单舰实施有效的管理和严格的训练,这是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及其手下学生官们的主要职责。但丁汝昌是不懂海军业务的外行,学生官们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故北洋水师中一直聘用外籍雇员作为高级顾问和一般教官。北洋水师曾先后聘用过数名外籍高级顾问,其中表现最出色、任职时间最长的是英国海军军官琅威理。
  1879年,李鸿章委托驻英公使曾纪泽为北洋舰队寻觅合适的外籍顾问,曾纪泽推荐了琅威理。琅威理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校,又在英国海军服役多年,经验丰富。他曾护送清政府订购的舰艇来华,深得洋务派官员郭嵩焘、丁日昌等人青睐。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及其亲信金登干都认为他“诚实和平,堪以留用”。
  琅威理将英国炮艇送到天津港时,李鸿章会见了他,觉得很满意,决定聘用。但英国海军部不放人,答应只能以停薪留职的方式来中国上班。经过一番周折,李鸿章在1882年把琅教练从英国“挖了”过来,头衔是副提督,月薪600两白银,后来增加到700两,和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月薪一样。1882年11月,李鸿章签发聘用琅威理合同,并特别注明:丁汝昌为北洋水师提督,具有指挥舰队任何船只及中外军官的全权;琅威理为副提督衔北洋水师总查,负责舰队的组织、操演、教育及训练工作。
  琅威理也确实对得起他的高薪。丁汝昌在给袁世凯的书信中提到,琅威理是所有洋教练中最得力的,人品顶呱呱。他制定的海军训练组织章程,与国际接轨,和英国一个样。丁汝昌认为,“洋员之在水师最得实益者,琅总查为第一……人品亦以琅为最。平日认真训练,订定章程,与英国一例,曾无暇晷。即在吃饭之时,亦复手心互用,不肯稍懈。去秋退处烟台,已经禀辞薪水,尚手订舢板操章,越两月成书寄旅。此等心肠,后来者万不能逮。”教练不懈怠,队员们当然也不懈怠,北洋舰队将士们以军舰为家,请假上个岸都不容易。
  在琅威理的督带下,北洋水师官兵操演认真,平时没人敢请假,亦无人敢出差错,故军中流传“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的说法。在其任内,北洋水师的训练水平达到了巅峰,令各国刮目相看。一次深夜,琅威理突然鸣警演习,各舰管带无不披衣而起,各司其职,从容不迫。几年下来,按照英国海军条令操练的北洋舰队,阵容严整,令行禁止。1886年5月,醇亲王奕譞巡阅北洋,对琅威理治军颇为满意,特授其二等第三宝星,并赏给提督衔。此后,李鸿章在电文中常用“提督衔琅威理”或“丁琅两提督”的称呼。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因英国政府保持中立,琅威理为避嫌而去职,改由德国人式百龄担任总教习。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接受海战失利的教训,痛定思痛,决定大办海军,日,成立中央海军机构海军衙门,所有水师系归其节制调遣。李鸿章遂电请琅威理回华复职,赫德等也极力恳劝,并请英国外交部代为敦促。琅威理要求在训练中采用英制,雇佣英人,并授予其训练全权,在得到李鸿章同意后,1886年再度来华担任北洋水师总教习一职。1886年5月,醇亲王大阅海军,因海军建设卓有成效,琅威理被授予海军提督衔。六七月间,北洋水师巡游朝鲜洋面,转赴日本长崎。中国水兵与日人发生冲突,致使北洋水师官兵死5人,重伤6人。琅威理力请对日开战,为丁汝昌劝阻。
  撤旗事件与琅威理的去职
  1890年2月,北洋水师南下避冻。2月24日,丁汝昌率“致远”等四舰至南海一带操巡,琅威理、刘步蟾、林泰曾督带“定远”、“镇远”等舰在香港维修。3月6日,“定远”管带刘步蟾传令降下提督旗换升总兵旗,表明自己是舰上最高长官。
  当时,琅威理身为“水师副统领”、“赏加提督衔”,他认为提督离去,副督尚在,刘步蟾升总兵旗,乃是对自己的藐视和挑衅。琅威理责问刘步蟾:“丁提督离职,有我副职在,为什么撇下提督旗?”刘步蟾答:&“按海军惯例应当如此。”琅威理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污辱,故致电李鸿章,对自己的地位提出质问。李鸿章复电:&“琅威理昨电请示应升何旗,章程内未载,似可酌制四色长方旗,与海军提督有别。”。
  后来,琅威理北上,当面与李鸿章讨论此事,不欢而散,愤而辞职。琅威理显然不能理解李鸿章处理此事的暖昧态度。命制“四色长方旗”,既否认了琅威理是舰队“副督”,又否认了刘步蟾升总兵旗的行为。李鸿章态度如此暧昧,是因为在他看来,北洋水师既是他的之“私产”,又是朝廷“公器”。一方面,朝廷赏给琅威理“提督”,已明言只是“虚衔”,李鸿章绝不敢同意其以“实缺”资格升提督旗;另一方面,李鸿章及其代理人丁汝昌又须倚重琅威理,以制约军内刘步蟾等“福建帮”。另制“四色长方旗”,正是李鸿章欲维系琅威理军内地位的折中办法。这种二元体制下的复杂操作,非琅威理所能理解,他辞职时觉得自己仅仅是一介总督之私役。琅威理辞职,不但是北洋舰队军纪的分水岭,也是英国对华外交的关键节点。日本后来发动甲午之战的底气之一,就是获得了英国政府的默许。
  撤旗事件是中国北洋水师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北洋水师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积极支持琅威理供职海军,并说“海军衙门(的成立)是向前巨大的一步,中国需要琅威理”,“琅威理的前程光辉灿烂,只要他谨慎从事,他在中国海军中的地位,就会像我在中国海关中的地位一样”。因此,不少人认为英国向中国派遣海军顾问的目的便是为了控制中国海军,琅威理就职北洋水师正是英国政府这种企图的具体表现。琅威理辞职后,英国政府甚至命令英国海军学校驱逐中国留学生。因而,撤旗事件的处理表明了中国官方的正确立场,在主权问题上没有退让。北洋大臣李鸿章努力保持舰队不受外籍雇员的控制,在必要时甚至不惜采取断然措施,以回答外籍雇员的要挟。这一事件也充分表明,外籍雇员同清政府只是雇佣关系,不能越过此界获得更多的权利。
  琅威理辞职后,英国专栏作家干得利就此事评论说,“中国的一些军官相信自己能够管理自己的舰队,便发动了一次阴谋,迫使琅威理辞去指挥之职。”然而近代海军毕竟是个舶来品,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又是陆军出身,故平时的操练都由琅威理负责。从有关史料看,在撤旗事件后,琅威理的去职直接导致北洋水师整体训练的松懈和军纪的废弛,对北洋水师的发展带来了重大负面影响。琅威理是典型的注重个人名誉和待遇同时又对_一作非常负责的职业军人。他办事勤谨认真,治军极其严格,在培训北洋水师时严遵英国海军的条令,对北洋水师条令、礼仪的制定也颇有贡献。
  赫德认为,“琅威理走后,中国人自己把海军搞得一团糟。琅威理在中国的时候,中国人也没有能很好地利用他。”这一说法基本属实,因为在甲午战败后的清廷上谕中也说:“琅威理前在北洋训练海军,颇著成效。自该员请假回国后,渐就废弛,以致本年战事未能得力。”
  琅威理去职后,北洋水师军纪日益松弛
  琅威理离去后,丁汝昌失去了一位得力的助手。此后至甲午战争爆发前,北洋水师再未聘请高级顾问。以刘步蟾为首的闽系军官们终于达到了挤走琅威理的目的。北洋水师却为此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因为他们中还没有人具有取代琅威理的实力。他们作为受过正规训练的新型海军军官,非但没有将琅威理的敬业精神和先进的管理、训练方法学到手,反倒在封建毒素的侵蚀下沾染了许多不良习气,致使整个舰队日趋腐败。
  甲午战争之后,“来远”舰帮带大副张哲渫回顾往事时说:“前琅威理来军时,日夜操练,士卒欲求离船甚难。……自琅去后,渐放渐松,将士纷纷移眷,晚间住岸者,一船有半”,至于操练掺水、军令不应,更属常事。据北洋水师军官们甲午战争后披露:“我军无事之秋,多尚虚文,未尝讲求战事。在防操练,不过故事虚行……平日操演炮靶、雷靶,惟船动而靶不动”,并“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而行。码数已知,放固易中”。“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操演船阵时,先期预定阵式,“各管驾只须默记应操数式,其余皆可置之”。而且“一令即出,亦多催至再三,方能应命,用之已惯。”再如舰队管理,按《北洋水师章程》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但自琅威理离开舰队后,渐放渐松,将士纷纷移眷刘公岛基地,“晚间住岸者,一船有半。”
  1956年出版的《中日战争》一书对琅威理辞职后的北洋水师有详细的描述:“琅威理去,操练尽弛。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挚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每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
  这文字里透露一个情况,就是每年冬天北方海面结冰的时节,是官兵最快乐的时分,由于要移防南方地区军港,正好方便到上海、香港这些妓业发达的城市嫖玩。有时人去舰空,集体出去寻乐。当年的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是一位“风流首长”。不少驻守海防的士卒、舰上的水兵,则是“勇”字号嫖客。一次,丁汝昌率舰队南下上海时,曾经到名妓胡宝玉的香闺摆酒宴客。酒宴结束后,丁汝昌拿出100两银子作为宴席的费用。但胡宝玉对娘姨等人讲,这笔钱是丁大人赏给她们的。结果,丁汝昌只好在次日再拿出三百两银子以作酒资。北洋舰队军官生活大都奢侈浮华,嫖赌是平常事。刘公岛上赌馆、烟馆林立,妓院有七十多家。不只在国内嫖,有逛妓院习惯的北洋官兵有一次竟然嫖到了日本。1886年7月,北洋舰队第一次到访日本,在长崎港进行大修。8月13日,官兵上岸购物,个别水兵则跑到妓院嫖娼,与当地警察发生了冲突,导致1名日本警察受重伤,1名中国水兵受轻伤。四天后的8月15日,数百名日本警察将各街道两头堵塞,围住手无寸铁的中国水兵挥刀砍杀。当地居民则从楼上往下浇沸水、掷石块,甚至有人手拿刀棍参与混战。北洋水兵猝不及防,又散布各街,结果吃了大亏。双方共死伤80余人,中方水兵死亡人数多于日方。
  史料记载,此时的北洋水师“在防操练,不过故事虚行”,而且“平日操演炮靶、雷靶,惟船动而靶不动”,甚至“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而行。码数已知,放固易中”,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定远管带刘步蟾的同学、也是甲午海战的对手东乡平八郎曾上北洋水师军舰参观,上船后见甲板上供着关公神像.一地散乱的剩饭,炮管一摸一把灰,当时便说:这仗不用打了,中国输定了。
  琅威理离开北洋水师后,北洋水师训练日益松弛,军纪每况愈下。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日,清政府命赫德传谕琅威理迅即来华,以备任使,并选募洋员,酌带前去中国。但英国外交部认为在未得到中国的明确允诺之前,琅威理不能动身来华。此后,琅威理终未再得到来中国的机会。1904年2月,琅威理获皇家海军授予海军中将军阶。日,琅威理在英国逝世。
  琅威理是西方近代军事思想的一个代表,但北洋诸将的传统官僚性格同这种思想本身有很大距离。“华夷之辨”、“夷夏之防”的观念,也在某种程度上积淀成了国人的思维定势。琅威理的西方管理方式便与中国传统发生了矛盾,不能得到中国舰队普遍的认可与支持。这件事说明,一个落后国家,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艰难征途上,如何一面进行反控制的斗争,一面又努力汲取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始终是一个需要很好解决的课题。
  期刊架位号[1109]&&&&  
  (摘自《军事史林》&2014/12&何立波 文)
地址:南京市乐山路158号&&&&邮编:210019&&&&电话:&&&&邮箱:北洋水师顾问琅威理如果没被逼离开中国 甲午海战结局或将改写
来源:勇哥读史
日,近代中国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北洋水师正式组建成军。北洋水师拥有主力军舰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在当时排名东亚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舰队。
然而,有了定远号、镇远号等先进的铁甲舰,并不会自动形成强大的战斗力。那时候,自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以下,绝大部分军官都是陆军出身,没有水上作战经验。因此,在李鸿章的推荐下,清廷聘请了英国海军军官琅威理作为北洋水师的军事顾问。
琅威理是一位资深的海军军官。他14岁就进入皇家海军学校学习,16岁就进入英国海军实习,实习期满后就一直在英国海军服役,长达20多年。
琅威理最初来到中国,是因为中国从英国购买军舰,他负责将军舰带到中国。琅威理在华期间所表现出来的勤干明练作风,让李鸿章很欣赏。几经交涉,在李鸿章的推荐下,琅威理于1882年正式入职北洋水师,头衔是总教习、副提督衔,主要负责舰队的组织、操演、教育和训练。
毫无疑问,琅威理是一位优秀的军事顾问。他非常勤奋,日夜操练,“刻不自暇自逸,尝在厕中犹命打旗传令”,在厕所里都不忘工作,与那些尸位素餐的中国军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琅威理治军极严,北洋水师一度流传“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的说法。在琅威理的督促下,北洋水师官兵认真操演,没人敢请假,也没人敢出差错。
在琅威理的严格管理和训练下,北洋水师军容整肃,让英国、法国这些老牌的海军强国都刮目相看。
1886年,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队对日本进行友好访问。期间,发生著名的“长崎事件”。琅威理极力鼓动开战。他认为,此时北洋水师的实力远胜对手,“即日行动,置日本海军于不振之地。”
日本倒颇有自知之明,他们深知实力不及中国,就软了下来。次年2月,中日双方签订协议,日本赔付中国52500元,算是了结此事。
随着北洋水师训练水平的提升,刘步蟾、林泰曾等军官开始不满琅威理的管理风格,围绕指挥权发生了争执。
1890年2月,北洋水师南下期间,发生了“撤旗”事件。琅威理认为,这是刘步蟾、林泰曾等军官对自己的侮辱,向李鸿章提出辞职。李鸿章也不欲一个外国军事顾问过多染指舰队,随即照准。于是,琅威理就离开了中国。
琅威理离开中国后,英国专栏作家干得利这样评论:“中国的一些军官相信自己能够管理自己的舰队,便发动了一次阴谋,迫使琅威理辞去指挥之职。”
这种说法或许有些偏颇,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琅威理辞职后,北洋水师训练松懈,军纪废弛,舰队战斗力严重下滑,最终在中日甲午海战被日本重挫,一蹶不振。
这一点,连清廷都心知肚明。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后,清廷发布的上谕中说:“琅威理前在北洋训练海军,颇著成效。自该员请假回国后,渐就废弛,以致本年战事未能得力。”
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我们不妨猜想一下,假设北洋水师一直留用琅威理为军事顾问,坚持正确的训练方法,还会在中日甲午海战中一败涂地吗?
其实,日本海军在成立之初,也聘请了许多外国军事顾问。其中,英国人英格斯上校居功至伟。
英格斯在日本期间,日本政府对他非常尊重,还封赠他为贵族,给了他很大的权力和地位。直到日本海军真正成熟后,日本政府才请他以体面的方式告退。而且,当英格斯走后,日本海军还坚持他的训练指导方法,使得舰队战斗力持续增强。
在《凤囚凰》中,无比忠心于小暴君刘子业的恐怕只有沈庆之将军了…
宋前废帝刘子业,小字法师,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第六位皇帝,是历史…
《和平饭店》的故事背景是在1935年东北沦陷时期,陈佳影所在的南铁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冥府文武四大判官一直都非常神秘,倒不是说…
说起文字狱,大家可能认为文字狱最严重的时期是在清朝。毕竟以“…
若是问起古代大书法家,90%的人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王羲之。王羲…
公元1928年,北洋军阀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死,少帅张学良继…
最近一段时间热播的《军师联盟之虎啸龙吟》,摆脱了以往三国故事中,…
每个人年少时或多或少都做过一些冲动的事,据说留侯张良的智商…
关注微信 获取最新资讯!百年往事:北洋水师兴衰启示录
百年往事:北洋水师兴衰启示录
故事发生在1894年9月的一天,在日舰围攻下的致远舰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就要走入覆没的边缘。由于战中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
战斗焦灼,这已是最后希望,必须全力阻止日舰!只见致远舰调整船体,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日本人吓呆了,致远舰炮弹已经打光,舰长邓世昌在舰首坚毅地望着“吉野号”,“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全舰官兵决意与敌同归于尽!
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奇迹没有发生。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
回望这段历史,留下了太多遗憾和悲凉。
一、世界第九大舰队
日清晨,海面上微风徐徐。包括旗舰定远舰在内的北洋舰队10艘主力舰,停泊在鸭绿江口大东沟外的深海区。定远舰上的水兵们照例凌晨4时30分便起床了。他们洗漱、点名、用“圣经石”打磨甲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管带刘步蟾和海军总教官、德国人汉纳根,在军官餐厅边用早餐边讨论着舰队的日常事务。
9时15分,水兵们在甲板上集合,开始了每天例行的战斗操练,像每一个周而复始的早晨一样。谁也不会想到,几个小时后北洋舰队将经历组建以来第一次,也是最惨烈的一次血战。
一个多月前,由于缺乏护卫,中国运兵船高升号被日舰浪速号击沉,800多名官兵葬身大海。这些天,平壤战事吃紧,急需增援。为了避免惨剧再次发生,李鸿章派北洋舰队护送载着4000多名清兵的运兵船,前往朝鲜。
此时,运兵船已顺利抵达中朝边境的大东沟。定远舰的信号横桁上挂出了准备回航的信号旗。就在舰队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一名正在瞭望的哨兵突然发现,西南方海上飘着一缕诡异的薄烟。半个小时后,烟柱越来越多,一支日本舰队浩浩荡荡地驶来。
其实,早在两个小时前,日本军舰就发现了冒着黑烟的北洋军舰了。起初,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佑亨以为碰上的不过是三四艘护送运兵船的军舰而已,可当他发现遭遇的竟是北洋舰队的全部精锐时,心里也有点儿打鼓。
据《日清战争实记》记载,为了平复水兵们不安的心情,伊东佑亨当即下令开饭,甚至还允许水兵们饭后在甲板上随便吸烟。
也难怪日本人会心里发虚。当时,中国海军实力号称世界第九,亚洲第一。因为有定远舰、镇远舰两条铁甲舰,吨位上远远超过日本海军。
19世纪初的中国,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大清帝国再也不能以“天朝大国”自傲,面对着水师的次次败绩、同胞的鲜血、国土的沦丧,朝野上下有识之再也清朝旧式水师师船坐不住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等主张充斥中华大地,清廷面对对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
1866年,清廷批准了闽浙总督左宗棠的奏折,在福建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并开设造船厂和水师学堂,迈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第一步。不久后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由抗英名将林则徐的外甥沈葆祯接任,沈葆祯接任后一面扩大马尾船厂规模,一面加紧制造战舰、培养海军人才“成一船即练一船之兵、配一船之官”,经过其数年苦心经营,马尾船厂成为了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而福州船政学堂培养出的人才更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的骨干中坚,马尾由此成为了近代海军的发源地。
1875年(光绪元年),朝仪海防大讨论,依洋务派《筹议海防折》,光绪特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通过总税务司R.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即伦道尔炮艇),此为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之始。
1879年,向英国订造了两艘撞击巡洋舰扬威号、超勇号。
1880年,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
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
1880年在天津设立负责海军事务的机构——海军营务处。
1881年,派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英人琅威理、德人式百龄先后担任海军训练。又设立北洋水师学堂,修筑旅顺和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大部分还到过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中法战争后李鸿章加速购置舰船,扩充北洋海军。
1885年,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设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了两艘穹甲巡洋舰致远号、靖远号与两艘装甲巡洋舰经远号、来远号。
日,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从此,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当时东亚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舰队(这里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的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法、俄、普(鲁士)、 西、奥(斯曼)、意、美 )。
二、一次彻底的溃败
随后的甲午黄海海战,中国海军彻底失利。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相比,无论吨位和火力都不比日方差,甚至还略胜一畴。中国为什么会战败?其实道理非常简单,一个腐败的政府,一支腐败的军队,怎么能够不打败仗呢。
1.技术原因。1888年以后,由于翁同龢户部”减省开支“导致舰队经费大幅减少,多被政府挪往他处。晚清政府觉得可以一劳永逸,不知道海军是一个要持续投入、持续发展的军种。在户部尚书,即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主张下,严禁北洋水师再添加新的“舰、炮、军火”。李鸿章只能通过在天津的兵工厂,给北洋水师生产炮弹。
经费的大幅度削减,令北洋水师举步维艰。首先是燃煤问题。丁汝昌曾向开平煤矿的总办张翼写了一封信:“......煤屑散碎,烟重灰多,难状气力。”但是张翼根本不予理会,一是北洋水师的报价太低,根本买不起优质煤;二是朝廷大员和张翼多有瓜葛,甚至连直隶衙门也有开平煤矿的股份,丁汝昌根本拿他没办法。
随之而来的是锅炉问题,北洋水师的军舰舰龄较久,在甲午战争前夕,大部分军舰的锅炉已经到了报废年限。1893年丁汝昌多次申请更换锅炉,但是局限于户部的政令,此事基本不具有可行性。“锅炉汽管本皆旧朽,经此震动,多有渗漏”则是对于“靖远”舰当时的描述。
三是炮弹问题,北洋水师所使用的炮弹,多是天津机械局生产的实心弹,“穿而不炸”已经见怪不怪,而且多有尺寸不合格,无法使用的。确实难以想象,在两支舰队激战的时候,一方发出去的很多是这种“铁疙瘩”,根本无法爆炸。而日舰发射的炮弹含有烈性炸药,命中后爆炸产生更大伤害,同时飞溅的弹片可以杀伤舰上人员,并且可以燃起熊熊大火。
最后的影响则是战舰无法更新,原有战舰“济远火炮尚未齐备,经远、来远尚缺尾部主炮,定、镇两巨舰,应添快炮六尊,威远前膛旧炮,不甚灵动”,同时北洋水师也买不了新的战舰。而日军在甲午战争前“以国赌运”,购买了大量新式战舰,中日海军力量的对比也发生了逆转。
2.战略军备。 “武器本身并不是战斗力,哪怕是再先进的武器。任何武器的效用,皆要通过人去实现” 。十九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
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李鸿章也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
3.腐败原因。有书记载,李鸿章去北洋舰队巡视,发现方伯谦正在搂着自己的小妾睡觉;刘步蟾在舰里抽大烟;许多舰员聚众赌博;有些舰员私自登岸找乐子。此外,用北洋舰队的船只走私货物中饱私囊;官员用煤渣冒充弹药,购买弹药的费用私藏自己口袋。
慈禧为了给自己过六十大寿,大修颐和园,其中大部分的修园经费都是从水师经费中调出的。结果造成北洋水师无力训练,甚至连买炮弹的钱都没有,这样就导致了甲午海战的大溃败。
1894年,当时日本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但北洋水师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已多年未置新舰,部分应进行的更新工程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虽火力远在日舰之上,但无论航速、射速、火炮数量、弹药积累等方面皆落后于日本海军。北洋海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1896年始后逐渐购置舰船,大有恢复。
1909年(宣统元年)南、北洋海军被改编为巡洋舰队与长江舰队,从此北洋水师之名亦不复存在。
北洋舰队覆灭不到二十年,清王朝也随即沉沉落幕。此后的日子里,城头变换大王旗,但中国人仍在夹缝中寻找重振海军的可能性。
三、现代启示录
那段历史是短暂的,亦是永恒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悲壮的历史,让我深感,在市场经济这场无硝烟战争中,诸多国有大型企业当作如何反思?
日本已磨刀霍霍蓄谋已久
1885年,日本就已开始对中国海上力量的骤变表示担忧,并开始设计剿灭计划。10年磨一剑!当前,
日本已磨刀霍霍,
安倍长期呼吁日本应废止和平非战宪法,将不能对外宣战的条例取消,使日本拥有主动宣战权。外紧内松,我们还沉浸在娱乐八卦的头条新闻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
启示二:军事理论需要发展
我们已经50年没有打过仗了,过去十年,军队遭受了深刻毒害,从思想观念到战争理论,已经跟不上现实的发展。不知道有没有进入到纸上谈兵的地步,军队迫切需要走入深海接受磨炼和考验。我们不缺乏借鉴性学习,但是却缺少创造性学习。我们要反思,怎样才能提升我们的理论创新能力,乏此能力,何以致存?何以致胜?何以致强?
启示三:重视基础能力、基础素质的训练
为何战舰变阵不成,为何鱼雷发射失误,为何指挥信号失真?我们需要扎实、到家的基本功。在现代企业战中,诸多管理者出口闭口皆是战略、前沿管理理论,却不知道如何应用于实际的企业作战中,如何将其系统地融入到企业战士的常规训练之中,战略是无根的战略,理论是蜃楼式的理论,行为依旧,改变的仅是嘴巴,而不是真正的思想和行为。
启示四:不能忽视精神的力量
敢战方能言和。我们的军人必须有统一的一致的作战之心。就像习大大说的,要时刻准备打仗。
在军事战争中,瞬息万变,依靠统帅一人的思考,千军如一人,每人独立思考,一人如千军。
为了民族的伟大,为了民族尊严。在合理的容忍范围之外,我们的战士要时刻做好战死沙场的准备,我们的国民要时刻做好参战的准备。
启示五:腐败不除,未战先败
甲午战败,重要的原因是败在贪腐。行贿、受贿,买官、卖官,权钱交易。当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躬身反省,最大的教训之一就是吏治腐败猛于虎,逆向淘汰,精英流失,贪腐成风。罗援:没哪个国家能打败中国,除了自身出了问题。
四、坚船利炮强国梦
镜头在回到邓世昌和致远舰。就在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时,其随从刘忠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按犬首入水,自己亦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从邓世昌最后的眼神中,看到他不屈的精神,是这种精神支撑中华民族走向最后的胜利。
日,在忍辱负重百余年后,我们迎来了国产001A航空母舰正式下水。它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这是我们中国人 第一艘 国产航母。
全世界有航母的国家十三个,有能力独立建造排水量5万吨以上航母的国家只有三个:美、俄、英。而现在,中国用这艘6万吨航母,已跻身列强之中。
别人的武器再好,也是用来欺负你的,自己的武器再落后,也是用来保护你的,而如今祖国日益强大,我们的征途也变成了星辰大海。但我们不能走北洋水师的覆辙。
除了国产001A下水,算上从乌克兰买回来的训练舰“辽宁号”,目前祖国已经拥有两艘大型航母,不知何时,将会有第三艘、第四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