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和二战德军与美军战斗力车辆正面相遇 最后鹿死谁手

  成吉思汗是古代蒙古民族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战略家。他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高原上的诸部落后,进而征服了半个世界,创立了横跨欧亚两大洲的蒙古大帝国。成吉思汗成就霸业的原因诸多:& & 首先成吉思汗本人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天才。他从小生活艰,形成了坚毅,勇敢的性格。他生活的年代动乱,漂泊,耳濡目染使他对于行军打仗非常熟悉。 第二,蒙古民族民风彪悍,团结,吃苦耐劳,蒙古士兵从孩提时就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据史载:“蒙古人从三岁起就手拿弓箭。”他们放牧、骑射、围猎,很早就孕育了灵敏的马上战术。  第三,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他在蒙古骑兵的建军、治军、练军和用军等各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先人的成功的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独创之处。  战略方面,成吉思汗有一套后人称为“大迂回”的战略。蒙古军的迂回战略源于蒙古族的围猎。他们把围猎中的技艺,娴熟地运用到战争中,许多坚固的城堡,变成了他们围困中的野兽。因此,蒙古军队大迂回战略的突出特点是:它不以击溃敌人就算达到战争目的,而是用猎人那双狡黠、深邃的眼睛,盯着敌人的后方,以左右包抄的方式,将敌人包围,从不给对方留下一条逃生的出路。即使留有一条生路,那完全是一种战术运用。这种大迂回战略,与古代其他军队的进攻方式大相径庭,它不直接对敌列阵挑战,而是更讲实际,手段更隐蔽。并力图在使用力量之前,先施“计谋”将对方制服。  大迂回战略能营造广阔的战争空间,以迂为直,避实击虚,使战场攻防结构发生突变,从而打乱敌人的部署,为己创造有利战机。大迂回战略离不开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蒙古军队之所以能在穿插、迂回中屡建奇功,就在于它“羊马随征,因粮于敌”。 蒙古军因粮于敌的具体作法一是抢夺牲畜以备后用。二是对坚壁清野的城堡,用软硬兼施的方法迫对方供给粮食。蒙古军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解决了军队的供应问题,而这种解决方法不像一般的军队让士兵负重过多,或在战斗序列后有很长的辎重队,而是在他们民族千年以来养成的饮食习惯中,以最轻便的方式加以解决。这种轻便体现在他们食用的羊或马,不需要特别的装备来运送,从而大大减轻了蒙古军队的负重,更有力量和能力,大胆向敌人的纵深穿插迂回,其距离的深远常常使他的敌人也难以置信,这就是为什么蒙古军队攻下一个个城堡竟是那么容易。  在战术上,骑兵大兵团宽正面密集队形冲击敌人,迂回包围,分进合击,诱敌深入,设伏歼敌,对敌坚固城堡采取变化多样的攻破战术,不给跑敌喘息机会,猛打猛追。这些战术细致巧妙,机智灵活的运用使成吉思汗的军队经常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第四,成吉思汗的建军要则:知人善任,勇于纳谏。只要忠诚并有才干则不分民族或阶层就重用信任,甚至不嫌战场俘虏和从他来投诚者,同样一视同仁,视其能力水平给予一定职位加以重用。  精心的组织工作。整顿军队,分别任命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万户长,使军队直接归属于自己掌管和嫡系亲信控制之下。军队体制上建立了护卫军组织,这支护卫军是成吉思汗战胜敌人的一个重要依靠力量。  制定周密细致的作战计划。他制定作战计划与军事指挥时力避盲目蛮干,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无准备之仗,决不含含糊糊草率从事。  严明军纪,赏罚分明。蒙古史学家多桑指出:&将军中如有人犯了错误,成吉思扦只要派去一名下级官吏传令,就准能执行不误。这个将领无论相距多远,虽统帅十万人马,也得坚决服从使臣的传令。如果处于鞭打,就得伏地受刑,如若处以杀头,就给割下自己的头。&而对做出贡献的有功人员,他终生不忘,永远信任,分别给予奖赏。  严格军事训练,重视改革武器装备技术,重视培养官兵的英勇顽强的思想作风。蒙古军队的武器装备由一般常规武器发展到能使用火炮、火箭发射器和火焰石油投射器等先进武器,平时行军安营扎寨,总是以战斗阵容驻防。有时召集各军营部队,考核军队训练,或者从各部队选拔优秀士兵搞武艺比赛和摔胶,优胜者给予鼓舞奖赏。  重视军队的后勤保碍工作。由于出征时携带的羊马很有限,为充分食用这些牲畜,成吉思汗还专门规定了屠杀的方法:“用牛羊的膀胱两个,吹满空气,把骨管伸进膀胱的管孔。骨管上刻有螺丝纹。在兽的第四、第五肋条之间,刺个穴口然后把骨管插进创口,压迫膀胱把空气注入肺脏。这样做的时候,兽立刻死去。死状好像是被电击一样。这个杀法的利益是肉量增加70%,滋养力充分,肉质柔软,味道也美,易于更长久的保存。”(《大统帅成吉思汗兵略》274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重视军队通讯联络和交通运输的畅通无阻。据史料载,差不多他每到一处,在五十、百里以内各设一释站,仅送信报息的驿站所备用马就达三十多万匹。成吉思汗当时对修筑桥梁、开山修路也非常重视。他出征花刺子模国,渡过伊力河时,垫木头、铺石子修的桥就达四十八座。察阿歹西征中渡过沙拉坦河时,就修了十八座桥,使全军安然渡河。除此以外,过山越岭时也修了许多小路,从而对来往人马、车辆、商贾、游客创造了极为方便的条件。这样两大洲各国之间的来往联系也更加方便,路程也缩短了。作战时军队之间相互联络信号方面,也都采取了妥善的办法和制定了必要的制度。例如制定往步和乘马联络外,用吹号、色旗互相联络等。  成吉思汗一生勒马跨鞋驰骋在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广阔战场上,创造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战略战术,丰富了世界军事科学史的宝库,给人类留下了宝贵遗产。
发布于日 16:51 |
阅读数(46)
  英雄有两种,打出来的和忍出来的。打出来的英雄生猛亮丽,如项羽,然秋后轧账,常不及忍出来的英雄收益广大,如刘邦。在汉末三国,若曹操、诸葛亮算前一种,刘备和孙权就属后一种,司马懿更是后者中的翘楚,此子老于忍耐,精于等待。汉末三国人物为了江山打得不可开交,到头来九九归一,三家归晋,统统姓了司马。  晋明帝曾向司徒王导了解晋王朝是如何得天下的,王导从司马懿的功绩和手段说起,渐次说到司马昭对付高贵乡公曹髦的种种劣迹,听得晋明帝大惭,俯卧床榻,以被蒙面,怯怯地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这透露了三个信息:一,司马家族的发迹史极为肮脏;二,该发迹史较少得到史家记录;三,史家著述阙如,对应着政治上的严酷。最骇人听闻的统治,从来不是群情鼎沸,千夫所指,而是万马齐喑,阒寂无声。《晋书》系唐人编修,编撰者房玄龄等人距司马懿已有三四百年之遥,执笔时当无忌讳。司马懿及其子嗣的残暴统治越有效,后世学者掌握的素材就越有限。大量司马家族不愿让后人看到的黑暗内幕,不仅被漂白,还可能像一只电量告罄的黑匣子,永久沉没在历史海底。  司马懿(字仲达),生于179年,小曹操24岁。这段年龄差非常要紧,与曹操、刘备等秉持封建道德观的旧人相比,司马懿堪称“末世新人”的突出代表。曹丕当政后,曾评论当朝三公——太尉钟繇、司徒华歆、司空王朗,赞道:“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三公年龄与曹操相若,曹丕小司马懿八岁,可算同代人。当年濡染于两汉四百年文治武功下的东汉旧臣,与汉朝覆亡、三国鼎立时那一代擅长火中取栗、乱中取胜的新人,会形成全然不同的道德观、价值观。  吕思勉曾感慨道:“从魏武帝到司马懿可以说是中国的政局、亦可以说是中国的社会风气的一个升降之会。从此以后,封建的道德,就澌灭以尽,只剩些狡诈凶横的武人得势了。”即以“夷三族”为例,它虽创于秦朝,且在西汉得到变本加厉的继承发扬,然逮至汉末及曹魏时期,此类恶法已大为收敛,当得势的司马懿对政敌动辄夷及三族,连出嫁在外的女子都不放过时,就引来见多识广的后代史家的惊诧。这类惊诧,好比清朝末年仍有凌迟,但鲁迅在民国二十二年从报上读到“十七岁的青年刘庚生”被“绑赴(天津)新站外枭首示众”时,已然大感诧异。处于“升降之会”时代,二三十年间的道德、风气格局,差异会大过舒缓岁月的三四百年。  司马懿出自一个颇有势力的家族,高祖司马钧曾为征西将军,曾祖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官至京兆尹。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因字中都有个“达”字,时人号为“司马八达”。据说,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服膺儒教”,“慨然有忧天下心”。当年个别擅长鉴定人物品级的老江湖,如南阳太守杨俊和尚书崔琰,均认定他前途未可限量。司马懿本人也孤高自许,所以,曹操“兄弟将”曹洪求助司马懿时,司马懿鄙视曹洪人品,假装腿脚不便,懒得搭理。曹洪向曹操告状,曹操征召司马懿,司马懿扔掉拐杖,疾驰赴任。无论司马懿对曹操怎么看,他坚信,欲展鲲鹏志,须抱曹操腿。  曹操与司马懿的关系,曾被说得格外玄乎。传闻,司马懿曾佯装风痹,拒绝曹操任命。司马懿当着曹操派来刺探的使者面,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一副绝症模样。又据说,曹操曾测试司马懿走路的样子,以检验其品行。当曹操要求司马懿“反顾”时,司马懿“面正向后而身不动”,颈部骨节的灵活性异于常人,这在相书上有个说法,叫“狼顾”,古人认为,有此相者,非奸即诈。曹操自此警惕司马懿,告诫曹丕道:“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曹丕是太子,日后还是皇帝,故曹丕家事等于国事、天下事。又据说,曹操做过一个怪梦:“三马同槽,”即三匹马在同一个马槽里吃草,大感不祥。日后曹操剿灭马腾父子,自以为这个灾难性的梦启得到了消解。后人认为,“槽”谐“曹”,“三马同槽”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马”吃掉了曹家天下。听上去是个既有趣又凑趣的解释,对于理性思维能力不足、巫术交感思维昌盛的古人,这类说法总有最大的说服力。  司马懿肯定知道曹操对自己的戒心,他的对策是:加倍小心,避祸为上。在自己任上,他勤勤恳恳,做小伏低,忠于职守,除了那位长远来看最值得投靠的人——太子曹丕,他避免站队,不轻易做出头椽子。他曾向曹操提过两个建议,其一是在曹操征讨张鲁时,随军的司马懿建议顺道伐蜀,曹操未予理睬,还回了句莫名其妙的话:“人苦于不知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其二是在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时,他不仅劝阻了曹操的迁都之念,还献了一条趁势离间刘备与孙权的计谋,曹操采纳了,遂有了孙权随后派吕蒙白衣渡江、掩杀关羽的那一出大戏。这条计谋不见得尽归司马懿,但考虑到该计谋的重要性,身为功臣之一的司马懿想必改善了与曹操的关系,与曹丕的关系更是进展顺利,这奠定了他的未来。他的未来取决于曹操之死,曹操去世后,司马懿被曹丕委任为类似“治丧委员会秘书长”的职责,全权负责曹操丧事。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宫廷更替惯例来看,司马懿熬出头了。  怎样才算真正出头呢?必须拥有兵权。司马懿此前一直是文官,他历任文学掾、丞相主簿,还做过黄门侍郎、议郎,从未握有实质兵权。现在,托庇于曹丕赏识,他的官衔不断提升,终于获得实质兵权。曹丕于公元222、224年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次年又改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司马懿长期压抑的野心,此时必怦怦乱跳,但表面上,他照例辞让一番,方始接受。曹丕不久驾崩,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共为辅政大臣。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司马懿的个人事业蒸蒸日上。  倘撇开善恶,单论事功,司马懿也算达到了某种极致,终极地位与曹操相同。然观司马懿一生,我们无法找到一条清晰的生命历程。他并非按照一种自我设计的信念来履践人生,后人无法根据他日后的所作所为,认定他之前对曹操、曹丕的辅佐缺乏诚意,也无法断言他早蓄奇志,意欲取曹家而代之。简而言之,他不是“吾道一以贯之”的人物,他依照某种“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方式,随机展开阶段性人生,像一位棋手,下一手下在哪儿,不取决于事先设计,而是依对方着手而定。——站在司马懿对手角度,这更加可怕,一个目的不明、见机行事的家伙,既可能是一个忠贞的股肱老臣,也随时可能翻脸不认人,谁吃得消他?  《三国演义》的读者,会对诸葛亮“空城计”津津乐道。那原是小说家言,与史不合。马谡失街亭时,司马懿刚在另一条战线上打败孟达,两条战线相距甚遥,好比二战时欧洲战场上的东线和西线,再能干的将领也不可能同时在两线作战。诸葛亮初出祁山时,司马懿的地位尚不足以自领大军,当时与诸葛亮对抗的,主要是曹操义子曹真大将军,及张郃、郭淮等一线战将。待到曹真病逝,升任大将军的司马懿才得与诸葛亮全面对抗。司马懿曾在致胞弟司马孚的信中,如此形容对手:“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口气大极,但实际上,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占有全面优势的司马懿,始终不敢与诸葛亮正面接战。  司马懿不是魏国宗室,升任大将军不是凭借累积的战功,在部下面前并无太大威望,那些久经沙场的战将常会不加掩饰地嘲笑司马懿胆小,在他们看来,司马懿的行为就像一支豪门球队在面对三流队伍时,不是全面出击,而是“摆大巴阵”,龟缩退守。司马懿不为所动,为平息手下不满,司马懿还与朝廷联袂演一出戏,他佯装发怒,上表请战。魏明帝不许,派大臣辛毗来做司马懿的军师,节制他的行动。当司马懿作势出兵时,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加以阻止。这套把戏被诸葛亮看得清清楚楚,他对姜维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话虽如此说,诸葛亮苦于粮食不足,不耐相持,情急之下,派使者给司马懿送来一套女人衣服,暗示司马懿不是男人。  过于谨严方正的人,总是无法准确拿捏小人心思,盖“以己度人”乃人之思维惯性,故面对司马懿时,诸葛亮谨严方正的个性反而诱发一种盲点,导致想当然。阴柔无比的司马懿,本是不耻于钻爬狗洞的混世豪杰,他根本不在乎当众穿女装。用激将法对付司马懿,那是把拳头打在棉花胎上。司马懿无比珍惜自己侥幸握有的那点军权,对诸葛亮又充满畏惧,他输不起,故拒绝与对方一决胜负。再说,有一点他至少判断对了:只要坚守,诸葛亮就会因粮草不敷而主动退兵。  古罗马将领费边在遇到迦太基名将汉尼拔时,曾采用相似的拖延战术,同样取得若干成效。现代政治术语“费边主义”缘此而来。和司马懿一样,由于无限制地拖延,费边当时也引来手下不满,他也被讥讽为“犹疑不决的人”。据罗马史家李维记述,费边小时候就有冷漠的特征,亦与司马懿相仿。  在诸葛亮面前尽显庸手、下手姿态的司马懿,遇到逊于自己的对手,立刻英明神武,焕然一新,俨若韩信附体,孙膑再世。他征讨叛将孟达、征伐辽东公孙渊的那两场仗,打得相当漂亮,我们只有回想起他在诸葛亮面前的窝囊相时,才恍然惊觉,那不过是两场实力悬殊的战役,就像世界冠军球队八比零屠杀鱼腩球队,场面好看,内涵不足。天生一副阴阳脸的司马懿,征讨孟达前,先写了一封充满善意的慰安信,令孟达放松戒备。然后麾动大军,用八天时间完成对方以为至少需要一个月的路程,兵临城下。最终,孟达尸身被“传首京师”,在洛阳的“四达之衢”烧成了灰。  司马懿征伐辽东公孙渊时,手段更是毒辣。为了树立威名,司马懿在确信自己有把握吃掉对方时,连投降机会都不给对方。公孙渊派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两位老臣前来求和,司马懿竟以两人“老耄,必传言失旨”为由,加以斩杀,同时发出檄文,要求对方再派“年少有明决者来”,公孙渊无计可施,只能另派年轻些的侍中卫演,前来商定送人质的日期。司马懿又换了套说辞,煞有介事地正告道:“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汝不肯面缚,此为决就死也,不须送任。”又拒绝了对方送人质的乞求,放手进攻。最终,公孙渊战死在梁水边,司马懿大获全胜。  司马懿入城后,高举屠刀,“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所谓“京观”,亦名“武军”,是一种野蛮的耀武方式,即用泥土夯实尸骸,在路边筑成恐怖高台,显耀武功,震慑他方。古语“坑”亦同此义,非指活埋。“京观”与“坑”的区别在于评价上的褒贬,而非方法上的差异。泯然于“处决”与“屠杀”之别,以屠戮代替正法,是古人常见的认知缺陷。  司马懿大开杀戒的襄平城,即今之辽宁辽阳,时天气严寒,随征军士衣衫单薄,他们见司马懿收缴了大量衣物,遂请求增衣御寒。司马懿心肠别致,竟一本正经地声称“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古来将领,往往视兵士为自己家财,倍加爱护,战胜后大加赏赐,几成惯例。对士兵不加体恤,不仅有损士气,还会带来风险,古罗马士兵经常在兵营里闹事,甚至直接导致皇帝被杀,起因多半在此。当初曹操否绝司马懿伐蜀建议,所持理由之一即是“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可见,悭吝、乖戾如司马懿者,百不有一。然与此同时,司马懿又上奏朝廷,把一千多名六十岁以上的士兵解除兵役,遣返回乡,似乎又表明他不是一味狠毒。不过考虑到这些士兵年满六十,即便不致战死,也会随着生理大限迫近而日渐凋零,我们仍然不宜将该举措视为善政。总之,这老怪物有着神出鬼没的道德感,极难一言以概之,难怪《晋书》作者感叹道:“迹其猜忍,盖有符于狼顾也。”“狼顾”是什么?说不清,至少不属于“人性”。  传闻,魏明帝去世前,司马懿做了个不那么像梦的梦:“梦天子枕其膝,曰:‘视吾面。’俯视有异于常,心恶之。”这句“心恶之”的解读,是古代史家的招牌点睛术,寓指司马懿自此有了异心。说此梦欠真,理由有二,一,“视吾面”之说,验证于日后真实发生的皇帝诏书,梦与现实已然合二为一;二,既是做梦,以司马懿之谨慎老辣,他断然不可能将不可告人的隐衷款曲,告诉他人,“心恶之”之说,他人何由得知?何况,载诸史籍的司马懿,位极人臣之时,仍表现得冲淡谦和,尝谆谆告诫子弟:“盛满者道家之所忌,四时犹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损之又损之,庶可以免乎?”  魏明帝死后,齐王曹芳即位,司马懿与曹爽并受遗诏,共同辅政。一山不容二虎,具有魏国宗室身份的大将军曹爽,成功架空了司马懿,司马懿明升暗贬,成为太傅。太傅即皇帝老师,不复握有兵权。司马懿满腹冤屈,但不吭不咋,示弱于敌。为了彻底打消曹爽戒心,就在曹爽、何晏等人图谋政变前夕,司马懿再次亮出独门绝技:装病。《晋书》作者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司马懿的演技:  (曹)爽之徒属亦颇疑帝。会河南尹李胜将莅荆州,来候帝。帝诈疾笃,使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帝不持杯饮,粥皆流出霑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帝使声气才属,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善为之备。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胜曰:“当还忝本州,非并州。”帝乃错乱其辞曰:“君方到并州。”胜复曰:“当忝荆州。”帝曰:“年老意荒,不解君言。今还为本州,盛德壮烈,好建功勋!”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他日,又言曰:“太傅不可复济,令人怆然。”故爽等不复设备。  装傻充愣,假痴不癫,在纯以诈力取胜的古代权力场上,不失为好办法,值得被先人郑重写入“三十六计”。这以后的故事,小说《三国演义》里有过精彩描绘: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谒高平陵,曹爽及其支党尽数随从,空出一座都城。司马懿僵尸复活,霍然而起,登高一呼,旧部云集;司马师曾“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司马父子以极为麻利的政变手法,把曹爽等人弄成了叛党,皆“夷三族”。自此,大权归于司马氏。  后人好言司马懿“以狐媚取天下”,言之有理,然“狼性”缺省不得。隐忍与跋扈,每自成因果,那些以隐忍起家的权力狂,得势时往往格外猖狂。司马懿的特殊之处在于,他虽时有暴虐之举,但隐忍才是其人生的主旋律。在有限的资料里,我们找不到司马懿意气风发、快意人生的场合,他从未有过属于自己的“青梅煮酒”时刻,始终在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状态下达成自己的事业,哪怕位高权重,流露的心态仍然是“待罪舞阳”。舞阳侯是魏明帝赐给他的爵号。司马懿证明,通向成功的道路,由一连串卑微、欺诈、委琐组成。一个从里到外、自幼及老从不曾体现英雄气概的人,仍可能在一场由顶尖英雄参与角逐的竞争中笑到最后。  史载,司马懿诛曹爽前,曾与大儿子司马师“深谋秘策”,直到事变前一晚,方告知次子司马昭。司马懿当晚派人观察二子动静,见司马昭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司马师鼾息沉稳,镇静如常。暂不考虑这项观察是否准确(司马师死于极大惊恐,死前竟把眼睛震出眼眶,实在吓人),身为父亲却专注孩子的阴郁性格,考察诸子的阴谋家潜质,不太像话。反观诸葛亮,在致兄长诸葛瑾的信里提到儿子诸葛瞻,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喜其天真,忧其早熟,与司马懿的育儿法正相反。曹操亦无与儿子相与密谋之习,更不会鼓励儿子的负面性格。曹植十岁时屡有妙文,曹操疑其代笔,问道:“汝倩人邪?”曹植答说:“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一派才子口气,曹操方始释然。  司马懿的成功,是阴柔奸雄战胜阳刚英雄的典范,汉末三国的故事令人悠然向往,司马父子的故事却让人颓然、扫兴。由司马氏结束曹魏政权而建立的西晋王朝,国运仅五十一年,“三分归一统”不久即生“八王之乱”,之后是“五胡乱华”和南北朝,直到三百年后的唐朝,中国才重归盛世气象。国人熟知的昏君典故“何不食肉糜”,即出自司马炎的白痴儿子晋惠帝司马衷,司马懿是其曾祖。  载《经济观察报》
发布于日 16:49 |
阅读数(72)
1、【文人煽颠】四川有个文人,献诗成都知府:“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鼓动四川割据独立。成都知府赶紧上报朝廷。宋仁宗说,“老秀才要官耳,不足治也。给他个小官。”六百年后,又有一个叫曾静的文人,鼓动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结果雍正掀起一场文字狱,然后,乾隆将那曾静咔嚓掉了。2、【大臣密奏】宋真宗问宰相李沆:“一些大臣有密启,为什么你没有?”李沆说:“臣有公事则公言之,何用什么密奏?搞密奏者非谗即佞,我深为厌恶,岂可效尤?”到了清代,官员则以获得密奏之权为荣,浙江布政使请求雍正:“藩臬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获准,像狗一样兴奋得直摇尾。3、【君主逼格】宋朝的仁宗皇帝似乎没什么主见,政事无论大小,都交给廷臣公议,议出一个结果来再施行。所以时人说仁宗「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清朝的乾隆非常有主见,什么事都由他说了算,又识武功、打仗、杀人、写诗(看到名画文物就题烂诗)、泡妞、制造文字狱,啥都懂,自号为「十全老人」。4、【伶人问政】宋徽宗时,有伶人演滑稽戏,讥讽宋朝的福利政策导致“百姓一般受无量苦”,徽宗听了,“为恻然长思,弗以为罪”。清时,内廷戏班演戏,因曲伎俱佳,获赏赐酒食。席间一伶人无意问,当今常州长官是谁?雍正暴怒:“你乃优伶贱辈,胆敢擅问官守?其风实不可长!”命人将那伶人打死了。5、【朋党风险】欧阳修写过一篇《朋党论》,为朋党正名,提出君子结党之说,开北宋政党政治雏形之理论先河,让宋仁宗“终为感悟”。六百年后,雍正对欧阳修之论特别不爽,专门写了一篇御制《朋党论》,驳斥欧阳修的“异说”,还杀气腾腾说,“设修在今日而为此论,朕必斥之,以正其惑世之罪”。6、【谥号风波】夏竦死了,宋仁宗赐谥号“文正”。刘原父很不爽,上疏质问皇帝:“谥者,有司之事,陛下奈何侵之乎?”最后改谥“文庄”。六百年后,尹嘉铨给乾隆皇帝上疏,为他老爹请谥,并请从祀文庙。乾隆大怒:你尹嘉铨算什么人,“竟大肆狂吠,不可恕矣”。下令凌迟处死。后开恩,改为绞立决。皇恩浩荡,没有犬决。7、【宰相职权】程颐对大宋皇帝说,“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宋朝皇帝也没觉得程先生说的有什么问题。六百年,乾隆对程颐这句话感到特别不爽,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批判程颐,意思是说,你一个臣子,居然敢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你这是目无君上,此尤大不可也!8、【士子尊严】宋神宗一次与程颢论及人才,神宗说:“朕未之见也。”程颢立即质问皇帝:“陛下奈何轻天下士?”宋神宗只好耸然曰:“朕不敢!朕不敢!”六百年后,我大清盛世,纪晓岚为协办大学士,尝论国事,遭乾隆叱斥:“朕以汝文字尚优,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议国事?”9、【义庄救济】范仲淹创立的范氏义庄,其中有条规矩:凡族人嫁女,给钱三十贯;出嫁的女儿若因故改嫁,给钱二十贯。可见宋人对女性改嫁是持怜悯态度的,尽可能给予人道资助。到了清代,范氏义庄的规则改为鼓励寡妇寻节:达到守节年限者可领双份米粮资助,如果“失志不终者”,则不予资助。这便是宋清两个时代精神的差异。10、【对外贸易】987年,宋太宗派遣使者,带着敕书金帛,分为四路前往海南诸蕃国,招徕蕃商来华贸易。大约八百年后,1793年,大英帝国派遣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希望中英通商。但乾隆老大拒绝了这一要求,给英王复信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想象一下,如果跟马戛尔尼相遇的是宋朝。11、【门户开放】南宋时,北至淮南,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南至广州湾、琼州海峡,整个宋境的海岸线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到了清朝,先是厉行三十年海禁,康熙后期才设四口通商,但他的龟孙乾隆又将四口通商改为一口通商,关闭江、浙、闽海关,只保留广州一个口岸与西洋、南洋通商。12、【重商轻商】或说中国传统社会有轻商倾向,但宋代的学者如叶适、陈耆卿,已提出“四民皆本”,宋代事实上也成为最重视商业的时代。明代的王阳明、黄宗羲等人也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工商皆本”之说。但满清立国,中国又重返抑末崇本、贱商重农之路,雍正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13、【奴隶制度】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人身依附的降低,唐及唐之前还有奴隶制,奴隶为贱民,属主家私产,宋代在法律上已废除贱民,奴婢跟主家不再是人身依附关系,而是经济结合关系。满元统治从草原带入主奴关系,满清入关,又再殖入主奴关系,“严分着主奴”,即使到晚清,满洲人内部仍保持着奴隶制习气。14、【城市人口】城市化是检验一个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宋代的城市化水平是历代最高的,北宋人口不会少于1亿,城市人口达20.1%,南宋的城市人口更是达到22.4%。六百年后,大清帝国的城市化水平下降到什么程度呢?7%左右,跌入历史谷底。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城市人口比重一直都未能恢复到22%的水准。15、【圣君塑造】宋人将宋仁宗塑造成尧舜那样的圣君,清人也将康熙、乾隆形容为尧舜式的圣君。看起来好像是同一回事,都是儒家在拍皇帝的马屁。但其实区别非常大。宋人是在仁宗去世后才将他塑造成圣君的,目的是要树立一个帝王准则,以约束眼前的君主。清人则是将活着的皇帝吹捧为圣君,目的是要树立皇权的绝对权威。16、【经筵差别】经筵制度在清代发生了非常荒谬的变异——宋明经筵均是由士大夫教化皇帝,清代经筵居然变成了由皇帝训导士大夫:当讲筵官讲毕,皇帝即发表一通御论,然后讲官们跪赞:“皇上圣学高深,发从前所未发,诚足羽翼经传,昭示万世。臣等不胜欣荣之至。”皇帝俨然已是“天生圣人”,君师一体。17、【道统政统】清代李光地曾大拍康熙的马屁:“伏惟皇上乘天之命,任斯道之统。”另一名经筵官也露骨地吹捧康熙:“(我皇上)治统、道统之要兼备无遗矣。”我们知道,在宋人构建的理学谱系中,从未将“三代”之后的君主列入其中,而清代士大夫却将康熙捧为“道统”的接班人。“道统”的独立性与高贵性从此丧失殆尽。18、【大臣气质】宋代士大夫是一群有脾气的人。仁宗朝时,张知白(一说是张昇)担任台谏官,“言事无所避”。一日仁宗皇帝找他谈话,大概是说他“孤寒”(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的方寸之类。张知白一听,回敬了皇帝一句:“臣非孤寒,陛下才孤寒。”仁宗问道:“何也?”张知白说:“臣家有妻孥,外有亲戚,何来孤寒?陛下只有宫女相伴,岂非孤寒?”说得仁宗神情黯淡,回到内宫,与皇后说起这事,忍不住流泪。为什么?因为仁宗年事渐高,而他所生育的儿子都夭折了,膝下确实孤单。张知白那番话,戳中了皇帝内心最痛苦的地方。但宋仁宗不能因此怪罪张知白,张知白还是继续当他的台谏官。清代士大夫呢?没脾气了。最典型者,就如大学士曹振镛的为官秘诀所言:多磕头少说话。
发布于日 16:48 |
阅读数(60)
谈起中国文明,后世中国人每每神往的是唐朝。历来强汉盛唐并称,两个朝代均定都长安,疆域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声威远播。但是细究起来,两者的精神气质有着本质的不同。汉强,唐盛。汉质胜于文,唐文质彬彬。汉雄浑凝重,唐辉煌壮丽。汉如质朴刚健的壮夫,唐如雍容华丽的贵妇。汉是初升的红日,朝气蓬勃;唐是正午的太阳,灿烂炫目。华夏民族在春秋战国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在汉代进入全面开拓时期,气势恢弘。唐代借助外来文化的强烈刺激,再一次显示出勃勃的生机和阔大的气象。可惜,这已经是最后的回光返照了。空前的胡汉文化的杂交,唐初的中国重新恢复了活力,大唐文化显得大气磅礴,异彩纷呈,灿烂夺目,甚至有点光怪陆离。在诗书乐舞全面成熟的背后,在长安酒肆的欢快嬉闹声里,在一片浮华和喧嚣之中,生活的幸福和文化的创造似乎都到达了定点。这个民族已经失去了深厚的内在力量,失去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失去了雄强凝重的品格,失去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野性。待到“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唐代国势即急转直下。盛唐之音,迅速转变为颓丧、伤感和孤高的晚唐之调,开宋代精神之先声。汉人武功远胜唐人。汉代全民皆兵,唐代主要是府兵。汉的远征军基本上是华夏子弟,唐则多用胡兵番将。汉前有匈奴、后有西羌之乱,均渐次荡平。唐最辉煌的军事成就是大破突厥,但是突厥只是松散的部落联盟,其政治组织力与匈奴相去甚远,到吐蕃、回纥兴起,唐军便束手无策,只能坐等敌人内乱。终两汉之世四百余年,汉帝国的都城从来没有被异族攻陷过,这种情况在中国统一王朝的历史上,除了短命的秦隋以外是绝无仅有的。而唐朝中后期有“京师三陷,天子四迁”之苦,为了平息安史之乱,甚至允诺回纥兵在长安洛阳纵兵抢掠作为报答。后来住在长安的回纥人以三百骑攻宫门,驱逐长安令,掠人子女,唐政府均忍气吞声。两汉时期,战国时代的总体战遗风犹存,兵民不分,有事则人尽可兵,事毕则兵尽还民。《汉仪注》中说,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战阵。每年秋后,各地要进行训练、比武、考核。贵族子弟或者家世清白的子弟(良家子)则可以加入期门羽林,担任皇室警卫。上至封君列侯,均有从军义务,即使是丞相之子也在戍边之调。当时,浓烈的尚武之风弥漫全国。伏波将军马援有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穷困潦倒的贫民依然拥有一把利剑,“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平民拥有兵器是如此广泛,以至于“洒削”(磨剑、修剑削)也能成巨富,司马迁曾为之慨叹:“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那时的人们,有一种听之见之则征服之的气概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蛮力。&(这和现在的拥有普遍持枪权的美国何其相似,美国现在2.5亿只枪,几乎人手一枪,人民以射击比赛为乐,老太太都可以击毙上门抢劫的歹徒,而我们被剥夺了持枪权,但是暴力犯罪依然遍布神州大地,老百姓遇见歹徒不是被惨杀就是忍气吞声遭受凌辱,哪有什么骨气和血性可言?说实话,被剥夺了自卫的权利,我们就是一群绵羊,就是一群只能干活的奴隶)&面对未知的、广阔的、无限的世界,面对艰苦的战斗和艰难的人生,后世的中国人或远观,或麻木,或逃避,或沉溺于奢靡之中。汉人则不同,他们马上就会行动起来。如蒯通所言:“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听说海上有仙人,他们的船队就拔锚起航,连皇帝也数次三番地泛舟于万顷波涛之上。听说遥远的西边有宝马,有财富,有其他的文明,汉朝的使节、军队和商人就源源不断地奔赴无边无际的沙漠和群山。于是有了博望侯张骞的凿空西域。张骞和他那支小小的队伍,在既无经验,又无补给,强敌拦路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向那茫茫不可测的大漠挺进。他被匈奴扣留了十一年,娶了匈奴妻子,但是一旦逃出,还是继续向西,一直在阿姆河流域找到大月氏国。在汉代,象张骞这样的人,决不是少数。张骞出塞百余人,惟二人得还,可谓九死一生,但是史书记载:“自骞开外国道以尊贵,其吏士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那个时候,汉人把所有已知的世界上天入地求之遍。听说从四川有道路可以通往身毒(今印度)和西域,汉人就翻越崇山峻岭,冒着热带瘴气节节挺进,灭且兰,降滇国,定七郡,拓地千里。听说西边有个强国叫大秦,甘英就一路跋涉到波斯湾,而汉朝的海船则一直航行到今天的印度和斯里兰卡。
发布于日 16:46 |
阅读数(57)
& & & & & & & & &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地大物博,鍾靈毓秀,自古迄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高人異士,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韓詩外傳》裏面提醒說,君子要小心翼翼地躲避三種鋒利的東西:武士的鋒端、文士的筆端、辯士的舌端。東漢人王充說天下有四種毒物,辯士是其中的居毒。他說:美酒雖然醇香,但難以多飲。蜂蜜雖然香甜,但不利于消化。勇士能夠打勝仗,但難以相處。美女使人愉悅,但難以在壹起生活。這些說法使我們相信,在書籍文字大規模普及之前,舌端是當時的第壹上層建築,是整個社會普遍崇尚、又普遍畏懼的壹門絕技。&&1、晏嬰 :(前578-前500)& & &晏嬰,(前578-前500),字仲,益平,又稱晏子,漢族,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齊國正卿。生來身材矮小,約合今壹米四左右。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子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晏嬰頭腦機靈,能言善辯,使楚時曾舌戰楚王。內輔國政,屢谏齊君。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爲管仲。晏嬰曆任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的卿相,輔政長達50余年。當政期間力倡節儉,禮賢下士,以智慧超人、辯才卓越名滿天下,以致同時的孔子願以完事。他曾奉命出使楚國,楚人爲羞辱他,讓他從大門旁邊的小門進城,他說:“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楚人只好開門請他。見到楚王後,楚王說:“齊國缺少人才嗎?怎麽派妳來當使者?”晏嬰回答:“臨淄人張袂成陰,揮汗成雨,人才多得是,但齊王規定,其賢者出使賢明的君主,不肖者出使不肖的君主。我最不肖,所以出使楚國。”楚王自取其辱,無言以對。接著,楚王款待晏嬰,至酒酣耳熱時,兩個此士兵綁著壹個人從席前走過,楚王問:“他犯了什麽罪?”答:“偷盜。”又問:“哪裏人?”答:“齊人。”楚王故意問晏嬰:“是不是齊人本性善偷呢?”晏嬰從容回答:“桔生淮南則爲桔,生于淮北則爲積。雖然葉相似,其果實味道卻不同,幟的味道和桔差遠了。這是因爲水土不同之故。齊人在齊不盜,入楚則盜,說明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偷盜。”楚王連忙大笑說:“對聖人是不能輕侮的,寡人這是自作自受。”晏子利用他的智慧和辯才爲齊國贏得了榮譽。在國內,他直言敢谏,爲政清廉,多施德政,深爲後人仰慕,司馬遷表示願爲之“執鞭”。到戰國中葉,後人集其言行,編成《晏子春秋》壹書。&2、鄒忌:(约前385---前319)&& & & 鄒忌,(约前385---前319),戰國時齊國大臣。以善辯、英俊而聞名。當時,齊威王在位,立志改革。因爲威王受好音樂,他鼓琴自薦,以其超人的音樂才能引起威王注意,乘機就國事提出出色建議,受到威王器重,三個月後便被任爲國相。他任相後,爲了齊國的強盛,勸威王招才納谏。他對威王說:“我雖然很美,但自知不如城北徐公美。可我的夫人、侍妾、客人異口同聲說我比徐公美。這是因爲夫人偏愛我,侍妾懼怕我,客人有求于我。現在齊國方圓千裏,城市百余,宮裏人偏愛陛下,大臣畏懼陛下,國內之人有求于陛下,陛下受蒙蔽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齊威王聽後,茅塞頓開,下令懸賞招谏,诏令下達,進谏者:“門庭若市”。威王采納了各種良好的建議,改革協政,使政治修明,人才輩出。壹年之後,國政已相當完善,已經沒有什麽可建議的了。鄒忌還建議威王整饬軍紀,厲行法治,使齊國面貌爲之壹新,國力日強,致使當時的強國燕、趙、韓、魏“皆朝于齊”,齊國成爲霸主。3、淳于髡 :(約公元前386年~前310年)& & &淳于髡,(kūn)(約公元前386年~前310年)戰國時齊國大臣(今山東省龍口市)人。略晚于鄒忌。師承晏嬰、鄒忌,以“滑稽多智”知名于時。他跻身政界時,齊國威王當國。威王好酒,夜以繼日,通宵達旦,委政事于大臣,致使朝政荒亂,國勢衰弱,諸國乘機發兵侵齊,齊國發發可危。但衆臣懼怕威王,莫敢進谏。淳于髡和威王喜好暗示之語,便以隱語諷谏:“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威王思而答曰:“此鳥不飛則已,壹飛沖天;不鳴則已,壹鳴驚人。”立即召見72名地方長官,賞壹人,殺壹人,全國震動,奮鬥圖強,國力強盛。遂發兵出擊,奪回被諸侯侵占的土地,使諸侯畏服,稱霸達36年之久。威王八年,楚國大舉攻齊,威王派淳于髡使趙求救。淳于髡以其三寸之舌,說動趙王,趙王派精兵十萬,兵車千乘援齊,楚國聞之,連夜撤兵,齊國免除了壹場戰亂。此後,由于國家強盛,威王故態複萌,又興長夜之飲,並召淳于髡相陪。威王問他酒量,他說:“臣飲壹鬥亦醉,壹石亦醉。”威王不解,他乘機向威王闡明“酒極則亂,樂極生悲”的道理,勸威王居安思危,威王猛省,從此痛改舊習。即使宗室飲酒,也命淳于無監酒,使飲酒不誤政事。淳于無以其卓越的辯才對國家的內政外交作出了重大貢獻。4、張儀:(?-前309年):& & &張儀,(?-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戰國時縱橫家,貴族後代。早年與蘇秦壹同師事鬼谷先生,蘇秦自謂不及張儀。後遊說諸侯,到楚國與楚相飲酒,楚相丟失壁玉,其門人懷疑張儀偷玉,大加拷打,張儀不服,被釋放。因此事,妻子勸他停止遊說,他說:“只要我三寸之舌在,就足以雪恥揚名。”這時,受趙王倚重的蘇秦請他到趙國會面,他到邯鄲,蘇秦拒不見面,讓他吃奴仆的飯,給以羞辱。同時,暗中助以車馬,他憤而西上見秦惠文君,指陳天下大勢,惠文王大喜,任爲客卿。他以“連橫”的戰略,聯合韓、魏,共擊齊、楚,蠶食諸侯土地,使秦國疆域不斷擴大。秦惠文君十年(328),被任爲相,封武信君。四年後,秦國愈益強盛,他助惠文君稱秦惠王,迫使魏國獻上郡土地給秦國。張儀到楚國,勸楚懷王與齊絕交,秦即送還楚商淤土地六百裏。楚果與齊絕交,又任張儀爲楚相,派人隨張儀接受返還的土地。這時,秦國危機已解除,張儀卻說:“我說的只是六裏。”懷王大怒。于前312 年發兵攻秦,但因與齊國絕交,秦軍強大,楚軍大敗,死兵七八萬,失漢中郡。前310年,惠王死,太子繼位爲武王。武王做太子時就厭惡張儀的爲人,這時衆臣都說張儀反複無常,秦國重用見笑天下。張儀離秦至魏,被任爲相,不久死于魏。他著有《張子》十篇,今佚。&5、蘇秦 :(公元前337年 - 公元前284年)& & & 蘇秦,(公元前337年 - 公元前284年),字季子,漢族,東周戰國時期的雒陽(周王室直屬)人,戰國時縱橫家。早年與張儀壹同就學于鬼谷先生。後遊說諸侯,毫無所成而歸,受到家人人譏笑,使他大感羞漸。從此發憤讀書,讀書發困時,以錐刺股,繼續苦讀,鑽研姜太公《陰符》達壹年之久,自感深有心得,離家複出。遊說周、秦、趙均未能如願。至燕,受到燕昭王賞識,昭王助其車馬金帛赴趙,新即位的趙肅侯深信蘇秦六國合縱共同抗秦的戰略,以大量黃金、白壁、錦鏽,資助蘇秦遊說齊、楚、韓、魏諸國,向諸國國君分析天下大勢,他說:強秦掘起,乃“虎狼之國”,只有六國合縱,才能抵抗秦國的東侵,否則則會被強秦各個擊破。諸國信服,推蘇秦爲縱約長,佩六國相印,並相六國。使秦兵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東向。並相六國後,蘇秦車駕過洛陽,儀仗前呼後擁,全城轟動,他的妻子,嫂嫂見蘇秦時,都葡匐于地,不敢仰視,蘇秦散千金賜宗族朋友,志得意滿,備極榮耀。後來,他與趙奉陽君李兌合謀,使韓、趙、魏、齊、燕五國聯合攻秦,迫使秦國廢去帝號,歸還魏、韓的地,因功被趙國封爲武安君。此後,他入齊離間齊、秦關系,樂毅率兵攻齊,謀泄,蘇秦遭車裂而死。他著有《蘇子》31篇,今佚。他是與張儀齊名的戰國著名辯士。他的兩個弟弟蘇代、蘇厲也是戰國時有名的辯士&6、郦食其(yì jī)(?~公元前203年)&& 郦食其,(yì jī)(?~公元前203年),秦朝陳留縣高陽鄉(陳留,今河南開封市開封縣東南。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西南)人。秦漢之際辯士。出身貧家,好讀書,爲解衣食之憂,作了裏監門吏。然性格狂傲,縣內豪門都不敢役使,被稱爲狂生。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將兵過高陽的農軍首領數十人,郦食其見他們心胸狹小,隱而不出。後,劉邦率軍攻陳留,駐守城郊。他聽說劉邦雄材大略,求賢若渴,便通過給劉邦當騎兵的同鄉求見劉邦。當時,劉邦對儒生有偏見,在郦食其求見時,讓兩婢女爲自己洗腳,態度輕慢。食其長揖不拜,不卑不亢,責其這樣“倨見長者”,等于幫助秦朝攻擊諸侯,食其義正詞嚴,劉邦敬服,立停洗足,優禮相待。他獻計幫劉邦攻下陳留,搶占敖倉,使劉邦有了雄厚的軍需,爲以後東征西戰打下了基礎,被劉邦封爲廣野君。此後,郦食其以其口辯之才,常出使諸侯。前203年,他自請使齊,遊說齊王田廣,他說:劉邦禮賢下士,“豪英賢才皆樂爲之用”,“今又據陳倉之粟,塞成臯之險,距蜚狐之口,守白馬之津,天下後服者先亡矣。”齊王欲保社稷,只有先降劉邦。田廣畏眼,撤去戰備,以七十余城降漢。不久,韓信率大軍攻齊,田廣懷疑他與韓信通謀,將他烹殺。劉邦統壹天下後,念郦食其之功,封其子爲高梁侯。7、蒯[kuǎi]通 生年不詳&蒯[kuǎi]通,生年不詳,秦漢之際辯士。本名蒯徹,後因避漢武帝劉徹諱,故稱蒯通。範陽(今河北故城鎮)人。秦末,陳勝揭竿起義,自立爲王,派部將武臣攻取趙地。蒯通聞知,見範陽令徐公,向其分析自身利害,指出秦亡勢在必然,拒守不如投降,晚降不如早降,早降可得富貴,徐公同意。然後,又說動武臣以車百乘、馬二百騎迎接徐公,封之爲侯。燕趙之地官吏知道後,紛紛仿效,使武臣不戰而得趙地三十余城。其後,項羽、劉邦逐鹿中原,韓信作爲劉邦的大將,戰功卓著,被封爲齊王。所部雄兵數十萬,舉足輕重。蒯通自稱相士,拜見韓信,說韓信之相“貴不可言”;他說:“將軍戴震王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勸韓信與項、劉“三分天下,鼎足而居”。韓信因劉邦待其甚厚而猶豫,他指出春秋時越國文種、範蠡“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烹”。韓信自以有功于漢,不聽其言,蒯通佯狂而去。劉邦統壹天下後,韓信果然遭忌,先被貶爲淮陰侯,後被呂後誅殺,臨死對天而歎:“悔不用蒯通之計!”劉邦下令搜捕,蒯通被捕,劉邦下令烹殺,蒯通大叫冤枉。劉邦問他何冤之有?他說:“當時只知韓信,不知陛下。陛下總不能把不投陛下的天下英雄都烹殺吧!”劉邦遂免其罪。後來,他被曹參請爲賓客,勸曹參任用賢能,被采納。他著有《隽永》81篇,今佚。&&8、陸賈(約前240~前170)&& & &陸賈,(約前240~前170),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其先爲楚人。劉邦起事時,以陸賈有口才、善辯論,常派他出使諸侯各國。以賓客從劉邦平定天下,以其幾辯之才受到信用,常奉命出使,均能不辱使命。劉邦統壹全國不久,南越尉趙倫平定南越,自立爲越王。劉邦派陸賈出使南越,賜趙倫越王印。趙倫自以雄居壹方。見陸賈時態度傲慢。陸賈不卑不亢,責其失禮,對比雙方實力後指出,南越不過漢之壹郡,皇帝派壹偏將率十萬兵足可滅亡南越,令趙倫敬服,留居飲酒數月,向漢稱臣。出使歸來,拜爲太中大夫。他向劉邦講說詩書,劉邦不悅,他說:“陛下馬上得天下,可馬上不能治天下,文武並用才是長久之術。”劉邦悅服,令他著《新語》12篇,總結秦朝滅亡的教訓,認真吸取。劉邦死後,呂後當政,爲諸呂封五做准備。陸賈遭忌,稱病家居。接著,諸呂封王,專擅朝政,更欲奪劉氏自立。陸賈勸右相陳平以五百金爲太尉周勃上壽,又勸周勃回報陳平,將相和協,諸呂欲篡權而無能爲力。接著,陳平助以巨資,陸賈往來于大臣問,爲平定諸呂做准備。呂後死,諸呂叛亂,周勃率禁軍將諸呂鏟除,迎劉邦之子代王劉桓,立爲文帝,爲漢朝轉危爲安立了大功。呂後當政時,趙倫風聞先人墳墓被掘,派兵進攻長沙,自稱南越武帝。文帝即位後,又選人出使南越,他受陳平推薦,再度出使,趙倫壹見而驚恐,立去帝號,向漢稱臣。陸賈歸來,文帝大悅。後壽終于家。&9、紀曉岚 (1724-- 1805) && &紀曉岚,紀昀[ jǐ yún] (1724-- 1805),字曉岚,壹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中國河北獻縣)人。清朝大臣、大學者。其人除文才軒昂外,縱性放欲的個性在文字獄盛行的有清壹代也非常有名。他文情華瞻,慧黠敏捷,是個對句奇才,天地萬物、古今詩賦無不可入對者,信手拈來,出口成趣,渾若天成,其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夫讓人歎爲觀止,關于紀曉岚對聯的故事,筆記、野史中多有記載,在民間也流傳頗廣。&10、曾紀澤()& & 中國古代十大辯士曾紀澤(1839年-1890年),中國晚清著名外交家,字劼剛,號夢瞻。湖南雙峰荷葉人,漢族,是清朝中興名臣曾國藩的次子(曾國藩長子曾紀第在其兩歲的時候因得天花早殇),襲封壹等毅勇侯。曾國藩眼光遠大,特重教養子女,時時督促紀澤兄妹自幼學習中西文化,以圖“師夷長技以制夷”。紀澤早慧,26歲即爲傳烈亞力和李善蘭合譯的《幾何原本》作序。30歲開始攻讀英文,爲汲取西方知識打下了基礎。38歲開始任駐英法大使。1880年,清政府因權貴崇厚與俄國擅訂《裏瓦幾亞條約》,許俄國增開商路,賠款五百萬盧布,喪權辱國,回國後引起公憤,崇厚被革職定罪。清政府命紀澤兼任駐俄大使,赴俄國重開談判,修訂條約。他接到新命後,賦詩言志:“倉卒珠盤玉敦間,待憑口舌鞏河山。”在談判時,紀澤以其廣博的知道,超人的辯才,凜然正氣,據理力爭,將崇厚許與沙俄的領上壹壹爭回。沙俄惱羞成怒,將賠款增至1200萬盧布,並以戰爭相威脅。紀澤國名將左宗棠重兵駐守新疆,毫不畏懼,說:“開戰則勝負未可知,如我國戰勝,貴國也要向敝國賠償兵費。”沙俄只好讓步。事後,沙俄代表說:“曾先生威武不屈,又熟悉世界政治,使我方計劃嚴重授挫。”曾紀澤以其口舌之才祖國的利益做出貢獻。後來,又與英國談判洋藥稅厘,爲清政府每年增加收入白銀數百兩。後,曆任戶、刑、吏等部侍郎。在清末國勢日衰、外交日困的情況下,曾紀澤以其過人的才華以令洋人刮目相看。著有有《曾惠敏公全集》。
发布于日 16:44 |
阅读数(67)
TOP10:大明炮神——袁崇焕(明)& & 他始终是女真人难以逾越的万里长城。宁远一战击毙敌人可汗,连霍去病卫青等都没做到的事情他做到了,不过那是守城战,女真人败的不服。宁锦战役,刚刚整顿不足几月的明朝新军就大破满清八旗,还是在女真人所骄傲的野战里。谁说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战?女真人还是不服,毕竟明朝还有火器的优势。好吧,北京战役,袁崇焕九千骑兵成功阻击了满清八旗十万大军,这一回女真人没有什么话说了。他们承认不是袁将军的对手。什么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战,这话应该倒过来说:袁家军不满万,满万不可战。女真人服了,于是才有了那个谋害袁将军的阴谋。  但袁将军虽死,他留下的宁锦防线依然牢不可破。女真人始终没有打下山海关,最后还是靠了吴三桂的卖放才得以打进来。& & 这是一个岳飞式的悲剧将领,他既有岳飞一般的军事才略,也重复了其悲剧的命运。更为不幸的是,岳飞虽然蒙冤被害,但毕竟青史留名。而袁崇焕的清白,直到他被害百年后才得以昭雪。在一个战乱纷飞的年代里,平凡人与英雄所受的苦难原本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普通人选择了默默的忍受,英雄选择了奋战一场,以孱弱的身躯在历史的黑夜里擦出点点灿烂的火花。袁将军就是这样的人,他的壮怀与忠烈,他的苦心与努力,在经过了百年岁月的洗涤之后,依然在我们的胸膛里,激荡起无比壮阔的波澜。&TOP9:岳飞(南宋)契丹人有句老话,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战。此话印证了女真人战斗力的强大。但如此的神话却被一个叫岳飞的中国人打破了。谁说女真满万不可战,十万金军照样在岳家军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而且还是女真人最擅长的野战,而且岳家军每次的参战兵力还远远少于女真人。    今天的人很难想象,当时的岳飞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抗战的,今天的人更难想象,堰城大战两万岳家军击败女真人精锐的辉煌是怎样书写出来的。那是中国人勇敢反抗外来侵略的铮铮铁骨,那是中国人在忍受了近百年异族欺压后发出的强国之音!    岳家军的组成有些类似东晋时候的北府军,都是由南逃的北方农民组成的,士兵们各个与敌人有血海深仇,因此求战情绪强烈,士气高涨,加上良将指挥,因此战斗力空前强大。然而遗憾的是,与北府军一样,岳家军也用在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战场上,造成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悲剧。但北府兵缔造者谢安最终得以善终,而岳家军的领袖岳飞却遇害风波亭,遗恨千秋。    有人说岳飞用兵足智多谋,事实上打仗虽然靠计谋,但与游牧民族作战,关键拼的是谁凶谁狠,谁更不怕死,以硬碰硬才是取胜之道。霍去病的成功就说明了这点。而岳飞更是杰出的代表,岳飞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士兵的精神鼓动力,他不是以什么封建伦理纲常去说教,而是真正从士兵的切身利益出发,鼓舞他们北度黄河,收复家园。因此他的战士们士气高昂,杀敌勇猛。金朝大将金兀术感叹“从军二十年,未遇如此之劲旅也。”女真人更是在民歌里悲哀的唱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作战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从来不受所谓阵图的摆布。其实宋军不是不能打,宋朝有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武器装备,和规模最大的常备军。只要给前线充分的自主权,发挥将领的指挥能力和自身优势,则必然发挥百倍战力。可惜宋朝的军事制度象一条无形的锁链,捆住了宋军将士自己的手脚。而岳飞却从不遵守此等陈规。收复襄阳战役,他没有按照阵图要求原地待命,而是主动出击,乘金军主力空虚的机会一举拿下襄阳,迫使金军回援,再于运动战中杀伤敌人,使金军损失惨重被迫撤退。堰城大战更是陈步兵于阵前,引诱金军精锐铁浮图出战,再以骑兵于敌人两翼发起反击,将敌人阵型冲乱,笨重的金人骑兵在岳家军轻骑面前首尾不能相顾。被岳家军骑兵大肆砍杀,终至全军覆没,此战岳家军伤亡数千,但主力尤在,金军精锐阵亡数万,被迫北撤。(当时的金朝全国的女真人军队只有不到十万人,此战打击可谓惨重)此战开创了宋金战争的最好局面,当时宋军进抵黄河一带部队多达十万,金军却只有数万残余部队,只要坚决进兵,何愁山河不能光复。    至于岳飞的被害,无疑是秦烩的陷害,但根子还是在宋高宗。在宋高宗看来,光复山河虽然好,但是一旦迎还二帝,他这个代理的皇帝往哪里摆,江山与皇位二者只能选其一,选皇位则要牺牲岳飞,于是岳飞就顺理成章的被害了。如此看来,今天在岳飞坟前跪着的,不应只有秦烩,还应有宋高宗本人。&TOP8:薛仁贵(唐)& & &是个酷哥,曾经的寒窑爱情故事家家尽知!自幼贫寒,习文练武,有臂力,善骑射长成务农武艺高强,善骑射。& & &唐贞观末年时要远征高丽,644年,薛仁贵参加了张士贵(又是让小说冤枉的好人)的部队,张士贵部行至安地时,郎将刘君印为当地武装所围,薛仁贵闻讯后,单枪匹马前往营救,击斩敌将,系其头于马鞍,降伏余众,救君印回营,第一次出手就勇冠三军。& & &645年4月,唐军前锋进抵高丽,不断击败高丽守军,6月,至安市,高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率军20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这时,薛仁贵自恃骁勇强悍,想立奇功,穿上与众不同的白衣白甲,手持方天戟,腰挎两张弓(装酷)大呼陷阵,高丽将士纷纷倒伏,杀开一条血路。唐军随之继进,高丽军被打得大败。这一战看的李世民也非常高兴,回师时道:“不喜得辽东,喜得虎将”。& & &高宗在位时薛仁贵屡次击败高丽,契丹人。661年,以前的回纥首领婆闰死,继位的比粟转而与唐为敌,薛仁贵率兵赶赴天山,回纥九姓拥众十余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先选数十骁骑挑战,他张弓连发三箭,射杀三人将,其余人慑于神威全都请降。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九姓回纥大败,所降全部坑杀。接着,薛仁贵又越过碛北追击败众,擒其首领兄弟三人,军中遂有歌:“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 &后薛仁贵因败给吐蕃人以及在任时因违法而被数次免职,最终又被朝廷起用,682年,突厥阿史那元珍反唐,他率兵出击,在云州遇敌。敌方问:“唐将为谁?” 曰:“薛仁贵。”突厥人惊问:“ 我们听说薛将军流放象州已死,怎么可能复活了?”仁贵摘下头盔,突厥人大惊,下马罗拜后逃跑。仁贵追击,斩首万余级,俘2万余人。& & &薛仁贵作战勇猛,并且善用奇兵,屡败北方各族,还曾任安东都护数年管理朝鲜一带,理政才能也是不错的,不过杀戮过多,做官又玩忽职守,纵容手下,与演义中的人物相比武功并无多少夸大,人品则显不足。不过他在演义中的结局更是窝囊,居然被自己的儿子薛丁山误射而死,不仅死不得其所,还让他儿子背上一世骂名。&TOP7:封狼居胥——霍去病(西汉)& & 元朔六年 (前123年),随大将军卫青参加漠南之战,以票姚校尉率800轻骑远离大军数百里寻歼匈奴,斩获2000余人,战绩卓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三月,为骠骑将军,率万余骑兵出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转战六日,深入千余里,斩获近9000人。夏,领数万骑兵出北地郡(治马领,今庆阳西北),迂回至祁连山(今南山)一带,袭破匈奴浑邪王、休屠王两部,斩获3万余人(河西之战),以功益封5400户。&& & 自此恩宠有加,与大将军卫青地位相等。秋, 以 果断行动促使浑邪王率4万人归汉。元狩四年(前119年) 春,率5万骑为东路军,由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出塞2000余里,重创匈奴左部,斩获7万余人,封狼居胥山(约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带,一说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临瀚海(今内蒙古高原东北呼伦湖与贝尔湖,一说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而还。此战与卫青西路作战合璧而称漠北大捷,是西汉王朝对匈奴作战的丰碑(漠北之战)。与卫青同为大司马。属下校、尉以至吏卒亦多受封赏。一生以除边患为己任,有“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之壮言。前后六次出击匈奴,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作战勇猛,果敢深入。但少年得志,不恤士卒。&&TOP6:李牧(战国 赵)& &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 一句话,李牧名将的形象跃然纸上!& & 李牧的赫赫功业开始是对匈奴的战绩上,李牧真正意义上的与匈奴一战只有一次,但仅仅是这一次,就打的匈奴几乎十年不敢南下。此战中李牧将孙子兵法的智慧发挥到及至,先是连败五阵,丢弃牛羊辎重无数,将匈奴主力从他们擅长的草原引诱到汉人所擅长的长城外围来进行决战,并以示弱于敌的手段麻痹对手。接着火速出击,深夜集合人马,夜袭匈奴大营,把那些在马上纵横的匈奴骑士在睡梦中杀死。同时重装战车包围匈奴营地出口,以密如蝗虫的箭矢射杀匈奴逃亡者。此战打的匈奴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几年难以恢复元气。更重要的是,此战是汉族军队步骑车兵协同作战的经典战例,为日后汉政权与匈奴作战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 后来李牧被调防守秦国,面对秦国的绝对优势兵力,李牧出奇计两次击破秦军,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重大胜利。由于在肥之战及此战中损失惨重,赵国军事实力丧失殆尽。但此战为赵国赢得喘息时间,获得短暂的稳定。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尾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 可惜李牧这位纵横沙场的名将最终死在了他所誓死保卫的祖国君臣的手中,李牧事先已经知道赵王要杀他讨好秦国,单骑出逃,结果逃到半路居然被赵王派来的追兵追上并杀掉,死不得其所。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灭亡。李牧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TOP5:“兵仙”——韩信(西汉)& & 韩信汉初军事家自幼熟读兵书,怀安邦定国之抱负。因家境贫寒,常食不裹腹。曾受乡间流氓欺凌而受跨下之辱。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楚霸王项羽,但不受项羽重用。后又投奔汉王刘邦。初始刘邦看不起貌不惊人,曾受跨下之辱的韩信,经丞相萧何力荐,才始拜韩信为大将。& & 韩信拜将不久,即率军沿南郑故道东出陈仓,一举拿下了关中地区,使刘邦得以还定三秦。第二年,出函谷关,将兵锋逼至楚都彭城。& & 此后,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外线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以一万之众大破二十万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攻占齐地后,韩信被封为齐王。& & 公元前202 年春,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决战,韩信独当中军,他先令两翼部队对楚军实行侧击,再令中军推进,很快完成了合围。入夜,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终使楚军丧失斗志,被汉军一举聚歼于亥下。项羽眼见大势已去,慷慨自刎于乌江边。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夺得天下而告终。& &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软禁于刘邦身边。在这一段索寞的日子里,他与张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兵书整理,为我国军事学术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楚。公元前196 年,吕后诱韩信至长乐宫的钟室,以谋反罪名杀之。一代名将,死非其所,实堪哀伤。&TOP4:人屠——白起(战国 秦)& & 整个战国期间军队共战死200万人,白起一人就歼灭了165万,无一败绩,后世谓之“人屠”!& & 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绝不逊色于德军对苏军的基辅围歼战,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24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13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2万,攻韩于陉城斩首5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TOP3:陈庆之(南北朝 梁)& & 陈庆之开始只不过是个陪着皇帝下棋解闷的,但是皇帝一道不合时宜的命令,陈庆之不合时宜地带了兵,拉起了一场不合时宜的北伐,从此陈庆之不合时宜的地一发而不可收拾。& & 陈庆之在仅有7000兵的力量,没有任何兵员补充的情况下开始了北伐(皇帝仅仅是想让他做做样子,打打酱油而已),先后竟然击破了北魏数十万大军!!收复了中原大片失地而无一败绩!!& & & &(1)先克荥城,然后进军睢阳,大破北魏军七万& & & &(2)破考城守军两万,攻下考城,生擒元晖业,“获租车七千八百辆”& & & &(3)全歼荥阳七万守军,攻破荥阳& & & &(4)不久元天穆等引20万援兵围荥阳,陈庆之仅率3000出战,结果20万胡骑几乎全军覆没& & & &(5)陈庆之率3000进军虎牢关,虎牢关1万守军弃城而逃,又攻洛阳,洛阳守军不战而降& & & &(6)陈庆之又进击大梁、梁国,皆克之& & & &(7)尔朱荣倾北魏自己控制之下的几乎全国之兵,号称百万,从北边南下攻打洛阳,陈庆之与之大战三日,尔朱荣的北魏军损失惨重,只好撤兵& & 陈庆之以7000之众,从铚县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无一败绩,洛阳城中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当时陈庆之和部下穿白袍作战)。但陈庆之兵力太少,守城是不可能的,最后只得撤回国内,撤军时北魏军队只是尾随其后与陈庆之保持一段距离而不敢攻击。但悲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这支百战百胜的7000人部队没有损失在战场上,而是在渡河时被突如其来的山洪冲走了......陈庆之本人也只好乔装成和尚潜回国内。&TOP2:武悼天王——冉闵(五胡乱华时期 冉魏)& & 一千六百年前拯救过汉民族的民族英雄。曾五次下达杀胡令!对胡人作战连战连捷。若无冉闵,汉族可能会绝迹在历史里,中原汉人险些被屠戮殆尽!若无冉闵,中华可能会像埃及、巴比伦、印度一样被外族尽毁!& & 五胡乱华的时代,匈奴、鲜卑、羯、羌、氐人源源不断涌入中原,肆无忌惮地残食着汉人,那些胡人抓捕数十万的汉族少女作为军粮和泄欲的工具,他们将数十万汉族男女老少赶到狩猎场中疯狂屠杀,其残忍程度恐怕日军也要逊色三分。后来中原胡人的数量竟然超过了汉人!而此时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不思进取,汉族人面临着亡国绝种的危机!& & 而时势造就了汉民族英雄冉闵,他先后五次颁布历史上著名的《杀胡令》,号召天下汉人对胡人进行报复,冉闵本人也对胡人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和血腥屠杀。& & & &(1)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匈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匈奴首三万;    & (2)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 & & &(3)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    & (4)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 & & &(5)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 & & &(6)六战又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十战十捷! & & 冉闵凭借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将胡人重新逐出了塞外,并且对生性残暴的羯族人进行了种族灭绝的大屠杀,经历几次数十万的屠杀后,羯族这个民族在历史上落下了帷幕....& & 后来冉闵被鲜卑人打败而俘杀,但冉闵打出了汉族人的威风!冉闵死后,被鲜卑人追为武悼天王。五胡重新进入中原,但他们看到了以冉闵为首的汉民族血性,再也不敢无休止地屠杀汉人,而是尝试着融入汉民族文化中。& & 冉闵,为汉族的存在作出突出贡献。但在学生正规历史教科书上却没有一席之地,甚至很多历史系的大学生都不知道,除非对这段历史特别喜爱。很少有一个历史人物像冉闵这样充满争议,以致于主流教科书因为无法定论而不得不将他忽略。在那个扭曲的时代,他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扭曲的。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他?捧杀还是棒杀? 五胡乱华,汉人传奇英雄冉闵,却没有得到历史应有的评价。&TOP1:西楚霸王——项羽 (秦末)&& & 世界公认的战神,不必多说,光是巨鹿之战5万大破秦军40万,彭城大战3万大破汉军56万这两场战役,足以让霸王荣登榜首。这个在今天被英国人尊为全球第一战神的人,已经成为了一个神话。后世之人无出其右。
发布于日 16:43 |
阅读数(64)
&博主按:封建社会的地方官,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亢,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能否断案,能否公正执法,是老百姓评价官员好坏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廉己恤民,刚正不阿,身体力行,勤于政事的官员,他们所到之处惠及一方,在民众中极富威望,深受民众爱戴,在民间素有“青天”之誉。中国的历史之所以能延续至今,中国的文化之所以能保存至今,这样的官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博文依据史书记载,评出中国历史上十大断案高手。本博文拒绝野史、戏曲、小说、演义、民间传说,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下一篇博文《包拯,一个被神话的断案高手》就谈这方面问题,类似的还有《施公案》施世纶、《彭公案》彭鹏、《刘罗锅传奇》刘墉、《大清神断—张问陶》等。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独到计策——赵广汉& &宽大教化——黄 &霸& &断案如神——狄仁杰& &专职法官——徐有功& &刚毅清正——寇 &准& &法医鼻祖——宋 &慈& &为民伸冤——况 &钟& &刚直不阿——海 &瑞& &正直敢言——袁可立& &廉吏第一——于成龙&Top1 独到计策——赵广汉[转载]中国历史上十大断案高手(上) & 【人物简介】& &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涿郡蠡吾县(今河北博野县)人,一代名臣.执法不避权贵,生活的年代大致在汉昭帝后期及汉宣帝前期(公元前73年前后)。《汉书》说:“广汉为人强力,天性慧于孝职。”他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权贵,嫉恶如仇,以强有力的手腕治理地方治安,处置豪门权贵,深受百姓爱戴,同时,善于思考,非常讲究策略和方法,他的一些办案和惩恶计策独到而有效,深得百姓赞颂。赵广汉身为京兆尹,清正廉明,威制豪强,由此得罪了皇亲贵戚。后来,赵广汉又因办案得罪了当朝丞相和司直,他们罗织罪名,诬陷赵广汉,最终使得赵广汉惨遭腰斩。临刑时,长安的无数百姓和官员,自发聚集在皇家宫殿前,齐齐跪下,他们有的神情肃穆,有的低泣,有的则大哭,前来送别广汉,出现了万人集结为之送行的动人场面。其最终遭朝廷腰斩处死的结局,更为其不平凡的经历增添了一层迷离的色彩。& &赵广汉年轻时做过郡吏、州从事,以廉洁和礼贤下士出名,先被推举为秀才,担任管理物价的平准令,后又被察廉为阳翟县令,因政绩突出,迁为京辅都尉,不久擢升为守京兆尹(代理京兆尹),之后调任为颍川都的郡守,约两年后调回长安任守京兆尹、京兆尹,直至被朝廷腰斩。& &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 &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赵广汉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资治通鉴》所记“京兆政清,吏民称不容口”,是对赵广汉最好的评价。& &【断案经历】& &宣帝登基的第一年(公元前73年),赵广汉被调往颍川郡担任太守。颍水郡治所大致在今河南省范围,因境内有颍水而得名,阳翟为郡治所,赵广汉曾做过阳翟的县令,对那里的情况较熟悉。颍川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需要一位政绩优良、作风凌厉的官员前去治理整顿,赵广汉无疑是一位合适的人选。& &诛杀首恶,峻邢立威。初到颍川任上,便着手调查研究,发现不少豪强贵族势力交结庞大,官员与地方富豪结为朋党,社会乌烟瘴气。恶名昭著的原氏、褚氏两大家族,更是结为姻亲,胡作非为。赵广汉经过明察暗访,搞清了本郡豪门大族的基本情况,果断采取“擒贼先擒王”的方法,把原氏、褚氏两大家族中作恶的头领抓了起来,在公布了他们行盗全贼、为害一方的罪状后,立即斩首。赵广汉诛杀首恶,一时威震全郡。赵广汉手下的官员杜建,资格老,根基深,为人一向霸道。他参加昭帝陵墓的预建工作,指使门客从中非法牟取暴利。赵广汉根据举报掌握了这些事实,他先是警告杜建悬崖勒马,但杜建当面唯唯诺诺,背后不思悔。赵广汉见规劝无效,便将杜建逮捕归案。这下为杜建说情的人便纷至沓来,其中有宫廷太监,有豪绅官员。赵广汉知道处置杜建会有很大的阻力,但为了维护国家法纪,他毫不留情。赵广汉通过内线掌握了杜家人劫狱的密谋,先派出手下官吏去警告主谋者:“如果你们真的想这样干,将依法把你们灭门!”然后,赵广汉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果断将杜建斩首弃市。此招震慑力不言而喻,百姓交口称赞。& &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据《后汉书》记载:“又教吏为缿筒,及得投书……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为了有效地抑强惩恶,为民除害,赵广汉受“存钱罐”的启发,他令手下人制成瓦质的“缿筒”,奖赏告密。“缿”筒,类似古代储钱或接受告密信件的器具,形状如瓶,有小孔,口很小,投放简牍,可入而不可出,谓之“受吏民投书”,这种“缿筒”,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举报箱。有了这种举报箱,官吏、民众相互揭发,赵广汉扩大了视听,社会上各种消息都能很快地传到他的耳朵里,根据得到的线索,组织力量及时查处,极大地稳定了社会治安。& & 巧用“离间”法,瓦解强豪。颍川的豪强既与官府勾结,又互相连姻,结成帮派。赵广汉巧用离间之法,分化瓦解豪强权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后汉书》中所说:“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赵广汉奖励一些可利用之人,让他们接受自己的指令举告不法,在收到告发信以后,一经核实,便依法治罪。赵广汉还故意泄漏一些揭发材料,同时故意隐去揭发者的姓名,一旦有人投书揭发,就削去揭发者的名字,而假装成某一豪强大族子弟所写,让大族间互相猜疑埋怨,相互告发,以引发他们的内讧。自此后,豪强内部果然出现了分裂,这样,一个个地击破,从而使奸党散落,风俗大改。由于赵广汉实施了各种强有力的监管措施,一些不法分子也因此再不敢顶风作案,因为一旦作案,赵广汉也很快就能把他们抓获。& &公元前72年,宣帝重新任命赵广汉为守京兆尹,一年后,转为正式京兆尹。赵广汉声名在外,这次复任京兆尹,京城百姓很是高兴。赵广汉精力充沛,办事认真,接见百姓废寝忘食。赵广汉治理京兆六年,执法如山,连皇亲国戚对他也有所畏惧,不敢造次,因而辖区内豪强敛迹,治安状况良好,政清民和,百姓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官员及百姓皆称他“发奸摘伏如神”“以为自汉兴,治京兆者莫能及”。& &运用“钩距”法推问破案。他善于运用“钩距法”寻找线索、灵通信息。据《汉书·赵广汉传》记载》:“﹝广汉﹞尤善为鉤距,以得事情。鉤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準,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所谓“钩距”就是旁敲侧击,辗转推问,被问的人都稀里糊涂的了,赵广汉却脑子转得飞快,马上就判断出打听出来的结果是不是合理准确。运用这种方法,使赵广汉对不轨之人的来历、根基、巢穴都清楚了解,对官吏收取、贪污的不义之财的来历和数量,都细致掌握。别人都想学他这一招,但没有一个人能学得像他那样精通。& &赵广汉最让人吃惊的是他的信息非比寻常地灵敏。经常能把藏匿的坏人坏事揭露出来,就连一些隐藏得很深的情况也能了解得非常清楚,上上下下对此都非常佩服。& &【断案故事】& &运用“钩距”法推问,蛛丝马迹破绑架案& &有一次京城发生了一起绑架案:有两个劫贼了解到宫中侍卫苏回很有钱,便在半路将他劫持,接着向他的家人敲诈勒索。  接到报案,赵广汉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最后找到了劫贼的住处,马上带着官兵赶去。他想到硬冲进去抓人可能使人质受伤,为了稳住罪犯,赵广汉自己在庭院站下,叫长安丞龚奢敲门通告。龚奢敲门后对里面的劫贼说:“里面的人听着,京兆尹赵君要我传话,劝你们千万不要杀害人质。他是皇帝的侍卫,杀了他,你们也完了。如果你们现在自首,将得到良好的待遇,万一有幸碰到大赦的机会,说不定还可以获得宽大!”两个劫贼素闻赵广汉威名,想想也没其他出路,知道无法逃脱,被迫放了人质,开门叩头请罪。赵广汉也有礼貌地说:“幸好你们让人质活了下来。”他们被关进监狱后,赵广汉实现诺言,叫看守好好对待他们,并送酒肉给他们吃。  按当时法律,犯这种大罪的人要被处死,行刑时间在冬天。赵广汉就为他们预先安排好了棺材以及安葬用品,并派人告诉他们安心服刑。两个劫贼被赵广汉的举动所感动,叹服:“死无所恨!”表示死后决不怨恨。& &&Top2 宽大教化——黄霸[转载]中国历史上十大断案高手(上) & 【人物简介】& &黄霸(公元前51年~公元前130年)西汉宣帝时大臣。字次公,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生活于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因为通晓文法、明察秋毫、为官清廉、文治有方,性情又温良懂得谦让,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推行教化,治为当时第一。少学律令,醉心仕宦,武帝末补侍郎谒者,任河南太守丞。宣帝时,任扬州刺史、颖川太守。后为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  黄霸为人精明聪敏,熟悉文法,性温良有智谋,善于领导,议处合法,受到吏民的尊敬。武帝末年地方官吏多以严酷为能,而黄霸独以宽和知名。宣帝时任扬州刺史、颖川太守,在任期间,“使郵亭乡宦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於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精力能推行之。”“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见《汉书·本传》)。后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宣帝五凤三年(前55)代丙吉为丞相,封建成侯。黄霸长於治民而不善为朝政,任丞相时多不称意。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卒,谥曰定侯。  后世将他与龚遂作为“循吏”的代表,称为“龚黄”。“循,顺也,上顺公法,下顺人情也。”& &【断案经历】& &汉武帝后期,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制定了极其严酷的法令,同时建立了察举制度,并任酷吏,以严刑法。昭帝继位后,朝中严格遵循武帝时期的法律制度,以严刑峻法来控制各级官员。于是一些世俗官吏为迎合皇上旨意,就以在执法上能尽量采用严刑酷法作为一种有才能的表现,以能吹毛求疵作为衡量能力的标准。  反观黄霸断案却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受人称颂,并处理了不少疑案,因此官位屡屡上升,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 &黄霸为治理天下,多次颁发刑律均告之于民,达到家喻户晓,使犯罪率大大降低。同时他还制定安民条款,规劝黎民遵章守法,弃恶从善,勤事农桑,节约资财,就连平民的家常琐事,他也考虑得周到得体。他常派官员微服私访,并亲自以平民身份,深入民间,了解官吏情况,关心百姓疾苦。在颍川仼职八年期间,政治较为清明,故一时间,颍川出现了“太平盛世”。朝廷下诏赞扬:“黄霸能上达圣意,下顺民心,加强教化,孝子,悌弟,贞妇,顺孙增多,耕者让垄,家庭和睦,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赡养孤寡,赞助贫困,八年内无重大案犯。”朝廷下诏称黄霸可作“国家栋梁之材”,然后给他加俸禄,御史大夫。& & 【断案故事】& & 智断争儿案& & 前汉时期,颖川郡有一家富户,兄弟俩在一起生活,他们的媳妇都怀孕了。兄长的媳妇生了个死胎,但是一直隐瞒着不告诉别人。弟弟的媳妇生了个男孩,兄长媳妇便生了恶念,将孩子强夺过来并声称是自己所生。双方各执一词,一直论争了3年都未能断决。  颖川太守黄霸听闻此事后,派人把孩子抱到法庭中间,命令她们妯娌俩上去争夺,表示谁能把孩子抢过去,便将孩子判给谁。兄长媳妇争夺时用力很猛,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反观弟弟媳妇,既想把孩子争回来,又恐怕会伤着孩子而不敢使劲儿用力,表情极为悲伤。看到这里,黄霸顿时明白了其中缘由,斥责兄长媳妇说:“你只想得到儿子,怎么会顾虑到用力争夺会使孩子受到伤害呢?孩子是谁所生,这件事已经非常明白了。”随即把孩子归还给了弟弟媳妇,兄长媳妇只得认罪。& &&Top3 断案如神——狄仁杰[转载]中国历史上十大断案高手(上) & 【人物简介】&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号德英,唐代并州太原府阳曲县(今山西太原阳曲县)人。为唐朝武周时的著名宰相,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以身护法。死后葬于神都---国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中,立有一碑,上书“狄公仁杰之墓”。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内史。& &狄仁杰为官,正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1.7万人,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先后举荐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及姚崇等数十位干练的官员,皆为唐朝中兴之臣,朝中政风为之一变。狄仁杰曾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续立唐嗣,李唐得以维系。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可谓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之一。一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为国贡献卓著。&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闻讯泣言之:“朝堂空也!”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后又封之为梁国公(所以后世称其为:狄梁公)。狄仁杰墓地在今孟津老城西二公里的邙山脚下,梁周村。& &【断案经历】& & 因为狄仁杰在地方工作出色而勤恳,特别判案方面才能十分突出,在地方上积累了将近20年的断案经验后,上元二年(675年),也被调到中央,当上了大理丞。这个官职品级不高,只是从六品,但地位重要,负责京师案件拘审判断罪,同时也复核全国各地的判案。& &狄仁杰刚到大理寺上任的时候,积压的案件已经非常多。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夜以继日,笔不停批,整整奋战了一年,就把积压案件全都清理了,涉案人员达17000人之多,事后竟然一个喊冤的都没有。数量之多,质量之好,在当时传为佳话,在今天看来也堪称神奇。他明察善断,循律准确,拆诉冤狱,颇得时人称赞,一时名声鹊起。狄仁杰的这段传奇经历,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经后世文人的艺术创作,成就了狄公的“神探”之名。& &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狄仁杰当上了“侍御史”。侍御史是御史台官员,属于监察系统。狄仁杰非常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侍御史,也是负责审讯案件的,只不过对象不是普通人,而是百官。可以说,御史就是官员中的“宪兵”,御史的别称就叫“宪衔”。在任职期间,狄仁杰很不客气地弹劾了高宗的两个宠臣、权臣。一是司农卿韦弘机,此人为高宗修了很多宫殿,都特别宽敞壮丽。狄仁杰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泰,韦因此被免职。另外左司郎中王本立因为受宠,恃恩用事,也被狄仁杰毫不留情地揭露弹劾,而且狄仁杰对皇帝的说情也一点不买账,最终将他拉下了马,“一时朝廷肃然”。从六品的狄仁杰,硬是为朝廷整了一回风。当然,这也仰赖高宗对他的支持和宽容。& &这时期的狄仁杰,给世人的印象是能力超强,判案如神又铁面无私,很像后来人们心目中的包公形象。这大概就是狄仁杰会被认为是“神探”的重要原因。& &今天很多人把狄仁杰当做“神探”,这有一定的民意基础。据史料载,他长期在政府司法部门工作,主持过很多案件的审理。此外,狄仁杰确实爱民如子,也得到老百姓极大的爱戴,是人们心中的青天大老爷。最后就是他性格刚强,不畏权贵,在“危机”面前既有智慧,又善于灵活应变。以上种种,都是“神探”的潜质。& &狄仁杰具备的破案的天赋。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严谨科学的思考力、精巧缜密的推断力、超乎寻常的想象力、负责认真的态度。& &【断案故事】& & 断指案  据载,狄仁杰任官期间,屡破奇案,惩凶雪冤,在民间广为传颂。  传说,狄仁杰早年在洛阳任洛州刺史,一次他带着马、乔二人外出微服私访。途中经过一个松滕交织、群猴嬉闹的山坡,他发现一只猴子在摆弄一只戒指。出于职业敏感,狄仁杰留心察看,在不远处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一具男尸。验尸结果发现:男尸左手四指均被切断,其中一指上留有戴过戒指的痕迹。狄仁杰断定:那只猴子弄的戒指,必与这具男尸有关。  为查明案情,狄仁杰一行三人沿山路继续前行。不久他们到了洛阳城外,狄仁杰猛然看到路边一家药材店正在加工药材。他看到一名药工正在用锋利的切刀切药,心里一动就走过去,想试用一下切刀,老板董掌柜立刻说:“别动它!一不小心,就会把手指切断的!”狄仁杰一惊,直觉告诉他,这切刀可能刚刚切断过指头,很可能与男尸的断指有关。  于是狄仁杰就在药店附近展开调查,逐渐使案情大白:原来,一位在东都卖艺的女艺人,被从长安来的后生贾公子爱上了。她要求贾公子断去小指一截,以表真情。正在两人谈情之时,恰恰药店老板董掌柜的公子经过这里。董公子也看上了这位女艺人,便上去调戏纠缠,贾公子见状,怒打董公子一顿,两人从此成了死对头。  几天以后,贾某来到药店,请董掌柜为他断去一截小指,以表达对女艺人的忠心。这时恰巧被董公子撞见,出于报复。他抓起药杵从背后猛击贾公子头部。不想,一下子竟把贾公子打死了。黄掌柜在惊慌之中,一刀下去切断了贾公子的四个手指。他们父子为了掩盖罪行,连夜抛尸山洞中,抛尸中,贾公子所戴的戒指掉到地上,被玩耍的猴子拾到。  最后,黄公子在人证物证面前认罪伏法,被斩首示众。  漆屏案  传说,狄仁杰在御史任上,曾审理过一个发生在江夏的奇案。故事是这样的。巡按御史狄仁杰到江夏时,正好碰到衙门血案交接审理。案情是:江夏县令滕侃,酒后人室内休息时,忽觉头晕目眩,昏倒在地,醒来后发现,夫人的胸口插着自己的雕花匕首,惨死在床;而外间的丫环对此情此景却全然不知。滕县令见狄御史后,就请他代理自己审理夫人被杀一案。  狄仁杰接案以后,就到滕夫人墓地祭奠。在墓地,狄仁杰觉得案情复杂,就决定先和县令谈谈关于夫人的情况。在县令的书房内,滕侃向狄仁杰讲述了自己书房内四扇漆屏的故事。第一扇是一位书生梦见四位仙女,他想娶其中最美丽的一位为妻;第二扇是书生赴京赶考;第三扇是书生考中进士,衣锦荣归,路过一座阁楼,楼上小姐与他梦中的美丽仙女一模一样,后来后俩成了亲;第四扇是洞房花烛。这四漆屏就是县令生活的写照。后来,第四扇漆屏被修改了。书生手中的笔换成了一把匕首,直插夫人的前胸。县令解释说,他患有一种癫狂症,第四扇是他病发时亲手修改的,他极害怕这一切成为现实,但最终还是在他病发时出现了“衙内血案”。  狄仁杰发现案情中有很多疑点,就开始围绕疑点开展调查。他首先查清,县令所说全是谎言,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德军和美军战斗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