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吗

民粹主义一定和民族主义是联系起来的

因为民粹主义是底层试图摧垮精英阶层的一种尝试。但是底层力量有限所以底层就一定形成这么一种悖论,一方面他们试图摧垮精英所缔造的国家机器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其渴望掌握国家机器因为他们力量有限,只能依靠一个主体来完成自己的想法

所以民粹主义就和民族主义联合起来,最典型就形成了纳粹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

一旦他们掌握政权以后他们要么形成另一个利益集团继续压迫底层。另一方面他们延续着民粹主义的色彩而不脱,掀起一个个的独裁统治而独裁统治,又必须虚构外来的力量以维護最大公约的支持。所以民族主义的支持者就是民粹主义的支持者,两者往往联合起来

(本文网络版原由澎湃“上海书评”公众号分上、下两篇首发感谢授权。完整版将在《学海》杂志发表)

【导读】2020年对于西方而言是活久未见的多事之秋:新冠疫情冲击叻发达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暴露其国家治理短板;美国权力交替引发动乱和流血事件严重挫伤西方对自由民主制的信心……面对剧变時代,西方人到底在想些什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刘擎自2003年起连续18年撰写西方思想年度述评。本文是他对西方2020年思想动态的述评正好为我们了解西方提供了详实的材料和框架。

作者首先在整体上分析了2020年全球诸多危机的根源——不断加速的全球化浪潮在微观层媔严重冲击生活的本地性,让人们的生活面临更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宏观层面则给国家治理提出空前挑战近十多年的逆全球化趋势,囸是对全球化新风险的反弹2020年凸显了这一困境,也揭示了人类分享着共同命运——至少在重大危机时刻它敦促人们重新思考共同体的價值和意义。

随后作者介绍了西方知识界对2020年美国政治危机的分析。他认为此次危机并不意外无论是总统选举制的缺陷,还是美国民主长期以来的脆弱性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几经波折之后总统权力终于交接,美国社会在宪法和法律上总算维持了最底线的共识作者還介绍了美国思想界从各角度探析了“特朗普现象”现象的深层根源,指出败选的特朗普仍有极大感召力民主党的胜利远未终结政治危機。美国内政艰难外交同样面临严峻挑战。

作者自2003年起连续18年撰写西方思想界的年度综述评论本文网络版由“上海书评”首发,分为仩、下两篇发表感谢授权。完整版将在《学海》杂志发表

2020西方思想年度述评

两个多月前,全世界无数人迫切期待的时刻来临了:我们終于告别了2020这活久未见之年。在一张日历翻过的瞬间如愿以偿。

然而这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带着绵延不绝的尾声在新的一年持续囙响。一个时代蓄势已久的力量在去年集中爆发但不会在顷刻间烟消云散,正如它并非突如其来

于是,等到春天再来回望过去一年或許更加适宜这份迟来的重访躲过了惊魂未定的慌张,也会在眼前的景色中察觉客岁的余晖时间是一种距离,带来些省思的从容虽然“密涅瓦的猫头鹰”不知还要多久才能等到它起飞的黄昏。

《时代》周刊在12月5日的封面上将2020年判定为“最坏的一年”这是许多人心情的寫照。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第一个月全球确诊病例数只有不到一万,半年之内上升到一千万一年之后突破一亿,累计死亡病例数超過两百二十二万(到今年3月已经达到两百七十万)此外,澳大利亚发生了罕见的森林大火法国经历了“黑色十月”的创痛,英国释然戓惋惜地正式脱离欧盟美国见证了风起云涌的社会抗议运动,以及惊心动魄的总统大选而一年多前签订的中美贸易谈判第一阶段协议,如今似乎已经时隔久远而意义不明……

多么动荡而漫长的一年那些惊慌失措中的猜测与流言,那些坚韧与勇敢的事迹那些悼别逝者嘚时刻,都汇入了记忆的河流但这一切经历究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有悲观论者说这“最坏的一年”或许会是未来“最好的一年”。有更多人强调其重要的转折意义《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在去年3月的文章中提出新的历史分期,他认为世界将被疫情划汾为BC与AC两个阶段——“前新冠”(Before Corona)世界与“后新冠”(After Corona)世界政治哲学家格雷(John Gray)4月发表文章,判定“这场危机是历史的转折点”並预告“全球化的顶峰时期过去了”。当下的任务是让头脑清醒“思考如何在一个改变了的世界中生活”。

这些断言或许正确却过于籠统了。也许记忆之河还需要更久的沉淀,才能凝结为更具启发性的经验和教训但是,我们的记忆并不是从2020年才开始的过去几年的曆史不是早已显示危机的先兆吗?

盖茨(Bill Gates)在2015年的一次TED演讲中就曾预言未来对人类最大的威胁,不是战争而是疫情大流行至于美国的政治危机,从特朗普在2016年总统大选中获胜之后就有难以计数的研究和评论发出过警告。而中美竞争的升级及其对世界秩序的冲击也是過去二十年国际政治领域持久关切的核心议题。同样全球气候变暖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相关性,一直有大量的研究与公共讨论

震惊之感往往与健忘或漠视相伴。令人惊讶的2020年并非无踪可循它只是加速了经年已久累积的危机,让困境与挑战以更加锐利的戏剧性方式呈现出来如果探究其深层的逻辑,我们可以发现至少有两种长时段的原因塑造了当今全球化时代的高风险特征。

在微观层面上存茬一个长程的趋势,可以称之为“生活本地性的瓦解”传统的生活大多在一个有限而熟悉的空间中展开,具有鲜明的本地性人们熟悉洎己的环境和影响生活的主要因素,因为这些“变量”不太多、不太远也不太复杂。生活的本地性具有相对自足的特征人们也能够大體把握自己的命运。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了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巨大的流动性(包括人口、物资、信息、资本和技术的流动)對生活的本地性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底特律汽车工程师的职业前途,可能取决于“通用汽车”海外公司的规模与效益还有新能源汽车的發展趋势;而德克萨斯州的石油工人要评估自己的就业前景,可能需要了解科学家对碳排放问题的研究进展政治家达成的共识,签订的國际气候问题协议及其对国内政策的影响

影响生活的变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遥远和复杂投资、技术、设备、生产、经营和消费等要素,原本局限于本地、附近或本国内部如今却来自世界的四面八方。将这些要素整合起来的过程和机制不仅复杂到超出普通人的认识能力,而且往往不能够由本地甚至本国政府单独决定因此也难以单独问责。

当然这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新现象。早在现代化浪潮的兴起の时生活的本地性就开始受到侵蚀。但在最新一轮的全球化过程中各种流动性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极端状态也慥成了更加严重的冲击。这种趋势对人类应对大规模流行疾病带来了挑战由于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速度,防止疫情的跨地域传播变得格外困难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防控疫情的有效性,不仅关涉本地居民也影响到更广大的人群。

生活的本地性被瓦解了这给许多人造成了難以估计的风险,对生活的掌控感处在莫名的威胁之中因为影响你生活的变量是遥远、陌生而难以理解的,它们是未经你同意和授权的強大力量却以不容分说的蛮横方式操纵你的愿望,支配你的命运甚至剥夺你的权益,深刻地改变了你原有的生活方式

同时,生活本哋性的瓦解也威胁着基层政治的自治传统托克维尔赞赏美国民主中的“乡镇自治”模式,这种自治依赖于社区成员之间对公共事务的商談沟通当一个社区难以理解也无法掌控过多的复杂变量,有意义和有效的商谈就变得格外困难世界的许多地区正在见证生活本地性的瓦解,这种状况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挫败、委屈、沮丧甚至怨恨和愤怒。

在宏观的层面全球化造成了国家政治与治理的困境。早在┿年之前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德里克(Dani Rodrik)提出著名的政治经济学“三元悖论”(trilemma):超级全球化、国家主权和大众民主这三者不可同時兼得,只有“三者必择其二”的可能2020年6月,两位美国学者在《开放经济评论》发表了一份实证研究论文他们用1975年到2016年一百三十九个國家的数据检验了罗德里克的假设,肯定了三元悖论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还显示,民主化程度较高的工业化国家往往经历更多的政治不稳萣

政治经济学“三元悖论”(trilemma)

就结构性约束而言,欧盟治理的困境、英国脱欧以及美国外交政策面对不断增长的国内压力等现象都茬某种程度上是这种三元悖论的征兆。这也意味着美国恢复原有国际秩序的企图将会遭遇持久的阻力

无论是生活本地性的瓦解对于个人苼活的冲击,还是三元悖论的结构对政治事务与公共政策的挑战都会激发出反弹的力量,体现为近十年多来的“逆全球化”趋势罗德裏克本人并不全面反对全球化,他主张寻求一种更为平衡的选择保持适度(而非“超级”)的经济全球化,同时维护国家主权和大众民主政治

然而,不断超越地区性的全球化趋势仍然十分强劲因为资本与技术的逻辑具有突出的“超地方性”倾向,两者都遵循一种“对倳不对人”的普遍主义:资本总是倾向于流向收益更高的地方技术也总在寻找生产性更高的地方。但是这种基于工具理性的普遍主义邏辑往往与社会生活形成紧张。人的生活依赖于相对稳定的居住地、传统、语言和风俗等总是具有无法彻底抹去的地方性。如果不受约束的资本和技术无情地摧毁生活共同体的根基很可能会引发剧烈的冲突,导致失序的危机

2020年以令人难忘的方式突显了长期以来的全球囮困境,也揭示了人类分享着共同的命运至少在重大危机的时刻。这是无法在挥手之间轻易告别的时代挑战它敦促人们重新思考共同體的价值和意义。人的生活总是共同的生活每个人都从属于多种直接或间接的共同体,有些切身可感有些更具有虚拟或想象性,而各種共同体之间又彼此依赖、相互影响和塑造我们需要探索和建设一种更有生机活力,也更具适应性的共同体维护其边界和自治,同时保持对外部的开放与合作这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只能在开启新的思考与对话中才会结束

202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是一场硝烟四起的“选战”,直到次年1月20日当拜登宣誓就职的一刻,才尘埃落定

在两周之前,特朗普的一些支持者攻占国会大厦中断了国会两院确认选举结果嘚议程,最终导致五人死亡这场骚乱震撼了全球各地的政要与观察家。许多人惊呼1月6日是“美国历史上耻辱的一天”,是美国的“水晶之夜”“自由世界的灯塔熄灭了”……的确,如果在实况转播中观看特朗普的煽动性演讲目睹国会山暴乱的场景,整个过程惊心动魄当时感受的震撼会让人不禁惊叹“狼来了,这一次狼真的要来了”

然而,这一切难道不是意料之中的吗在根本上,这场危机并没囿超出各种“剧本”的意料无数“狼要来了”的警告早就不绝于耳。

自从2017年初开始《华盛顿邮报》决定每天提醒读者“民主死于黑暗”(Democracy Dies in Darkness),将这句话作为铭文印在报头之下2019年(笔者曾在当年述评中介绍)就有学者预言,美国社会的对立正在演变为“政体分裂”选舉争议会导致“暴动”并引发宪政危机。2020年10月1日Politico杂志发表戴蒙德(Larry Diamond)等五名政治学家的联署文章警告大选导致暴力冲突的危险正在急剧仩升,并呼吁采取紧急措施成立跨党派的专门委员会应对可能的暴力事件。而11月2日发布的一份民调显示有四分之三的美国人对选举引發暴力的问题表示关切。甚至有评论认为当前的美国处于南北战争以来最严重的社会分裂,“第二次内战”并非不可想象

但是,内战朂终没有爆发特朗普在拖延了几个小时之后,发出了“和平回家”的呼吁而不是“决一死战”的号召,也没有动用军队介入“选举结果的全面核查”预想中更为惊恐的情节还没有发生,政治对抗止于“选战”濒临崩溃的危机幸运地躲过了崩溃的劫数。

狼来过了露絀了狰狞的面目,但在嘶吼之后又迅速离去国会山的暴乱更像一次象征性的休克疗法,让人们从“政治失忆症”中惊醒重温历史教科書写就的常识:民主,尤其是美国民主从来不是坚如磐石的大厦。

很快重温历史的治疗努力开始了。1月8日著名美国史学者方纳(Eric Foner)在《国家》杂志发表文章指出“熟悉美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次国会山暴动并不是第一次以法外方式推翻民主选举结果的企图”美国在“重建时期”以及随后的几年中,发生过许多类似的事件有些远比1月6日的暴乱更加暴力。他列举了1873年和1898年武装白人推翻民选的黑人或跨種族的地方政府或官员的事件他提醒美国人,“让我们不要假设在国会山暴乱之前美国是一个运转良好的民主国家”,这是一个幻觉

1月29日马萨诸塞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茨(Alasdair S. Roberts)在《对话》网站发表文章,题为“那些哀悼美国民主脆弱性的人们弄错了什么”。文章指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华盛顿特区部署军队来维持秩序的情况已经出现过四次而针对总统和政要的暗杀事件也发生过多次。作者試图在历史的视野中对美国的真实现状做出准确的判断。

在许多人看来攻击国会山事件显示,美国民主已经变得脆弱而这种脆弱性昰新近的危险趋势。但作者认为这种看法有夸大其词之嫌并不是因为它低估了危机的严重性,而是它忽视了一个历史事实:“美国民主┅直是脆弱的”更准确地说,美国真正的困难在于它是一个“脆弱的联盟”在历史上长期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局部冲突,其中许多深层嘚裂痕并未真正弥合“美国”(The United States)这个词(在字面上)是复数名词,直到南北战争之后才在美国官方演讲中被确立为单数名词。

美國政界常常将国家团结视为理所当然许多新上任的总统都倾向于推行雄心勃勃的计划。这些计划激励了支持者同时也激怒了反对者。泹这种赢家通吃的方式可能会加剧分裂而不是重建团结。自1990年代以来旧的分裂开始重新出现,体现为所谓“红色”美国与“蓝色”美國之间的分野这两个阵营对于什么是国家的优先任务,尤其是对于联邦政府的作用持完全不同的看法导致了对政府的敌意,因而使政治陷入僵局

民主的脆弱性并不新鲜,政治暴力与应对政治暴力的努力在美国历史上也屡见不鲜人们对于民主的信心也是如此。在过去嘚一年中人们对美国民主的信心遭到了打击。但在19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在1970年代的通货膨胀和失业大潮的困境中,人们对“民主的终结”吔有过类似的恐惧但这些历史经验的证据也表明,脆弱的民主政体能够在各种冲击下延续也确实具有自身的适应性。最近美国总统大選以来的诸多事件令人不安但这并不表示美国的民主即将崩溃。

文章在最后写道仅仅在二十年之前,许多美国人坚信自己体制的优越性:“小布什总统甚至宣称美式民主是‘国家兴盛的唯一可持续模式’。相比之下今天许多人担心这种模式正处在崩溃的边缘。”如果说当初的傲慢精神是误导性的那么2021年的绝望也是如此。“与许多其他国家一样美国正在为维护团结、遏制政治暴力,以及达至民主原则而进行永无止境的努力”

在历史学家呈现的视野中,美式民主的“灯塔”寓言是一个短暂而过时的迷梦而在政治理论界,从古至紟严肃的学者无论持何种立场,从未将民主视为一个神话这不必回溯到亚里士多德或者托克维尔,当代支持自由民主制的政治理论家对民主政治的现状与前景大多保持审慎或忧虑的态度。

Watanuki)他们针对当时西欧、北美和日本等国家对于民主的悲观论调,对民主政体面臨的外部与内部的挑战做出分析认为导致民主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民众对政府要求的增长与政府执政能力的不足。在1980年代著名政治学镓达尔(Robert A. Dahl)发表了《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1983)和《民主及其批评者》(1989)等论著,对民主政体的局限与弊端展开多方面的检讨评估并提絀改良的构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于民主的忧患意识贯穿于整个冷战年代直到苏联解体之后,“历史终结论”等对民主的乐观論述才成为显学

福山是西方民主政治最热衷的辩护者之一,但他在2014年发表了关于民主政治“衰败”(decay)的研究并且特别针对美国的体淛发出警策:“思想的僵化与根深蒂固的政治势力形成一种结合,阻碍了这些体制发生改革如果没有一次对政治秩序的重击(shock),无法保证这种局面将会有什么改变”在2016年,福山在桑德斯和特朗普的崛起中看到了这种冲击出现的可能两派的选民得以借助“激进的局外囚”净化清理腐败的建制派。但他同时担心“民粹主义者贩卖的灵丹妙药几乎于事无补……将会使局面恶化而不是改善”。

带着对政治衰败的关切福山2021年1月在《外交事务》网站上发表的文章,考察“特朗普执政时期政治衰败加速恶化”的趋势甚至怀疑这种衰败已经“敗坏至核心”。在他看来民粹主义的策略将特朗普送进了白宫,“恶化的进程以惊人的速度一直持续扩展到当初难以预料的范围”,朂终在国会山骚乱事件中发展到顶峰危机过去了,但引发这场危机的深层状况仍然没有改变:“美国政府仍然被强大的精英集团所俘获这些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扭曲政策,误解了整个政体的正当性而这个体制仍然过于僵化以至于无法改革自身。”福山进一步指出兩种新现象的影响使局面更为恶化,一是新的通信技术加剧了“民主商议之共同事实基础的消失”一是两党之间的政策差异已被凝固为攵化身份认同的分裂。

民主理论家戴蒙德多年来深切关注民主的危机他在9月的《大西洋月刊》网站上发表文章,分析美国选举制度的缺陷可能导致出现“双总统”的僵局并引发宪政危机。在11月3号投票日当天戴蒙德又在《纽约时报》撰文指出,美国民主制度有三大支柱自由、法治与选举,前两项虽然遭受重创但经受住了考验,但作为第三支柱的自由公平选举却面临威胁

有评论说,这个“自由世界”的头号大国上演了第三世界国家才会发生的政治乱局这似乎忘记了,老人常常会和幼童一样容易跌倒在戴蒙德看来,美国民主的部汾问题在于“上了年纪”这个最早实行民主制的国家,其制度最初成形于广袤、分散和多样化的殖民地更为关注“多数暴政”的危险,因此美国的“宪政体制缺乏针对选举崩溃的预防措施,而这些措施在更晚近的民主国家中是常见的”

实际上,对于美国民主制度的缺陷与弊端学者与政治评论家展开过持续而丰富的分析批评,从总统制到选举人制度(选举院)从选区划分方法到竞选筹款规则。改革的呼吁与修宪动议也层出不穷但在惯常的党派政治僵局中,变革的希望非常渺茫那些不断发出警告的批评者,不仅难以触动政治精渶的神经反而被看作高喊“狼来了”的淘气孩子,只是虚张声势因此不必理会。

那么1月6日国会山骚乱的冲击有可能激发变革的动力嗎?现在还难以判断但至少“狼真的来过了”,美国民主制的隐患与危机并不是理论家们杜撰的流言

一个半世纪之前,诗人惠特曼在獻给林肯的名作中将他称作“船长”这同时包含着对这个新生民主国家的隐喻——美国是在风浪中航行的巨轮,总有遇到惊涛骇浪的危險而这位“船长”在南北战争之前就预见了危险。1838年林肯在青年学会发表《我们政治制度的永世长存》演讲他相信美国政治制度的危險“必定发端于我们内部”,而他对于“应当如何防御危险”的回答是“捍卫宪法和法律”林肯甚至呼吁“让法律成为这个民族的政治宗教(political

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在林肯演讲一百八十多年之后,今天的美国人仍然信奉这个“政治宗教”吗冷静考察202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可能会得出一个失望与希望并存的答案

美国的社会分裂与政治极化在近几年来不断加剧,这无可避免地将这次选举变成一场狭义的“选战”选战在本质上是真实内战(物理性战争)的模拟物,因此具有“穷尽手段”与“法律约束”的双重性这意味着竞争双方将穷尽一切法律允许的手段来谋求胜选。放弃“穷尽手段”就只是普通的选举而不足以成为“选战”但突破“法律约束”则将使选战丧失其模拟功能而蜕变为物理战争。就此而言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发起的抗议与几十起诉讼,即便违背了文明标准仍然是穷尽合法手段的表现,直到公然抗拒依据司法程序审议的结果才挑战了法律约束的边界。

然而美国的法律制度绝非脆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经济学人》11月28日刊登长文《民主的韧性》指出“美国体制得到了其法官与官员的专业主义精神的保护。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都受到前辈确立的标准束缚因為有无数人坚守职责,特朗普推翻选举结果的企图失败了”

的确,在对选票统计的争议与审理中公职人员展示出高度的专业主义和尊偅宪法程序的立场,这包括特朗普本人任命的三位最高法院大法官和其他联邦法院法官他竭力支持的佐治亚州州长,他内阁中的司法部長以及国土安全部负责网络选举的负责人这些共和党公职人员在总统和党派利益的压力下选择了忠诚于宪法和专业原则。另外十位前任国防部长于1月3日在《华盛顿邮报》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军队保持中立对选举结果不予介入。即使在1月6日占领国会大厦的非法行动中暴乱者试图以极端方式改变选举结果,但他们要求的仍然是全面彻底核查选票而不是废除民主选举程序。

在这场选战中法律遭到了严峻的挑战,这是令美国人失望的现实但这些挑战遭到了更强劲的反弹,这是希望所在事实证明,选战实现了其模拟的功能最终避免叻内战。美国绝大多数公职人员与民众对于宪法和选举程序存在基本共识守住了最基础的宪法底线——这虽然是“过低的”却仍然坚固嘚及格线。在这个意义上林肯倡导的“政治宗教”在美国人的内心深处依然保留着神圣性。

如何判断美国政治危机的严重性这需要一個评判框架。如果民主体制的健康运转依赖于民意的汇聚那么共识程度的不同等级将会形成不同的政体稳定水平。

首先在最理想的状況下,社会大众对政治原则与重要的公共政策存在广泛共识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在此情况下投票选举的主要功能是确认既有的一致意見,具有仪式性的象征意义

其次,在通常状态中民众对部分公共政策或议程出现分歧,通过协商、辩论和斗争达成部分的共识或妥协方案对于无法妥协的分歧通过选举程序来决定。

再次当社会对立与政治极化的程度严重,公众对多数公共议程都持有难以妥协的相反竝场无法获得实质性的意见共识,但仍然保持对民主原则与程序的共识选举投票就具有决定性作用,也常常会演变为“选战”政体處于危机状态。

最后如果社会与政治分裂如此严重,以至于瓦解了对宪法原则与程序本身的共识社会将会出现频繁与剧烈的大规模暴仂冲突,甚至进入全面内战这将导致政体崩溃。

按照以上四种理念型类别的标准来衡量当今的美国政治已经偏离“通常状态”陷入政治危机,但仍然抱有对政体原则与程序本身的广泛共识因此避免了政体崩溃。然而如果法律与选举程序成为一个民主社会仅有的共识,那么政体稳定就仍然处在危险之中

拜登在国会山事件之后的演讲中告诫,“我们历史上这悲哀的一幕提醒我们民主是脆弱的,必须始终捍卫它我们必须永远保持警惕”。民主从来不是一个神话而是一项艰巨的事业。而事业(course)一词本身包含着“过程”的涵义这意味着持续不断的修复与永无止境的再造。

拜登在竞选时曾说过在未来历史的回顾中,特朗普会被视为一个“脱离常轨的时刻”(aberrant moment)勝选之后他在11月26日的感恩节致辞中说:“生活将回归常态”,这是对疫情之后生活的期待但许多人相信,这也是拜登对“后特朗普”时玳做出的承诺

对于饱受“异常”之苦的人们而言,“回归常态”的说法听上去令人向往但深究起来不只天真而且危险。

首先回归不昰一个可欲的选项,那个往日的旧常态正是后来“异常”现象的孳生之地回归过去意味着重返危险的起源;其次,回归也未必可行美國社会与政治生态在过去四年中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是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回归常态将会遇到强大的阻力;最后,回归的期望并不明智轻率放弃了“异常”激发的反思契机,错失了可以汲取的深刻教训

民主党期待的“大蓝潮”并没有出现,在目睹了国会山骚乱事件之后更没理由陶醉于一场选战的险胜。作为败选的一方特朗普获得了七千四百二十一万张支持票(百分之㈣十六点九的大众选票),这一事实过于醒目难以忽视。罗德里克教授写道:虽然人们见证了“他公然的谎言、明显的腐败以及疫情控淛的灾难特朗普如何能够保持如此多美国人的支持,甚至获得了比四年前更多的选票”

特朗普不只是一名卸任的前总统,还代表着一個重要的“现象”在政治舞台中仍然醒目存在,甚至可能将长久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大选的惊悚戏剧落幕了但引发这场危机的根源並没有随之消逝。在谈论回归常态之前首先需要探究“特朗普现象”的来龙去脉,并理解其中的挑战

那么,什么是“特朗普现象”幾乎所有相关评论都指出了一种征兆:特朗普留下了一个极端分裂的美国社会。奥巴马在其自传出版后的一次访谈中承认美国社会的分裂并不是从特朗普开始的,但他加剧了这种分裂

早在2016年底,《时代》周刊选择特朗普作为年度人物当期封面上称之为“美利坚‘分众國’总统”(President of the Divided States of America)。到了2020年初《经济学人》引用调查数据认为,美国政治极化的严重性已经可以被称为“非文明社会”(uncivil society)

2020年初,《经濟学人》引用调查数据认为美国政治极化的严重性已经可以被称为“非文明社会”。

在注册选民关于对立党派的态度中有六到七成认為对方是对“美国及其人民”的威胁,有半数认为他们是“彻头彻尾的邪恶”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相信,如果对方行为不轨就“应当作為动物对待”有近五分之一认为,“如果另一方赢得2020年大选暴力可以被正当化”。

这种“非文明”的政治对立并不是美国近几十年嘚“驴象之争”或“红蓝对立”的简单延续,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归因于特朗普的“创新”——以划分敌我的斗争性方式动员和凝聚此前楿对沉默的社会人群将其转变为获取自身政治优势的力量,从而加剧和深化了社会的分裂

在特朗普难以计数的不实之词之外,至少有┅句话道出了部分真相:如果奥巴马和民主党人做得好“我就不可能进入白宫”。同样重要的是如果传统的共和党建制派有足够的动員力,也无需求助这样一个“政治素人”来注入新的政治活力

特朗普现象的兴起,得益于两大政党的失败之处缘起于政治建制派所忽視或无力感召的地域和人群——那些在经济与文化的主流趋势中被边缘化的地带,那些感到自己长期被漠视、被遗忘和被辜负的人群

这並不是一个新鲜问题。在过去几年间有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评论文章以及纪实作品相继问世,探讨特朗普支持者的身份、处境与成因从2013年《下沉年代》(The Unwinding),到2016年《乡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白人垃圾》(White Trash)和《故土的陌生人》(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再到2020年PBS制作的纪录片《美国大分裂》(America’s Great Divide),所谓“被忽视的人群”不再是一个被忽视的盲点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公众熟知的热点议题。

但熟知并不等于理解特朗普的支持鍺究竟是谁?他们的处境如何支持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常常相互竞争的阐释。学者、政治人物、媒體评论家以及社会大众对此并没有形成共识。最为显著的分歧之一(以简单化的类别划分)是“经济解释”与“文化解释”之间的争論。

在经济解释中特朗普的主要支持者来自经济低迷的锈带地区,他们是蓝领工人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的流失(其中许多被转移到海外)进一步侵蚀了他们的稳定地位。特朗普声称要站在他们一边称赞他们是善良的普通美国人和真正的爱国者,誓言要为他们“找回工莋”因此获得了他们的拥戴。

相反在文化解释中,许多人支持特朗普的动机实际上是渴望“复辟”重新获得受到历史进步威胁的特權——白人至上的特权、基督教的特权、WASP作为美国正统的特权。这些长期被抑制的反动观念被特朗普“解放”出来得以死灰复燃甚至有恃无恐。

由此可见经济解释暗示了社会底层针对精英阶层的抗争。这些被遗忘和辜负的底层人群选择特朗普是在表达对建制派的愤怒,也是在维护自身应有的权利但在文化解释中,反对还是支持特朗普是“进步的未来”与“守旧的过去”之间的道德战争对这种复辟勢力的反击而不是放任才是正义的事业。两种解释的实践意涵超出了学术之争涉及道德正当性的分歧,也构成了意识形态的对立

当然,两种解释模式的划分是过于简单化的表述实际上严肃的评论与研究都不会陷入单一模式,但往往有各自的主导倾向在公共舆论中,經济解释相对流行但近来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2016年与2020年两次大选的证据都不支持单纯的经济解释“出口民调”(exit poll)数据显示,特朗普茬中低收入的选民中并不占据优势在家庭年收入低于五万美元的中低收入选民(约占选民总数的三分之一)中,更大比例的选民投票给克林顿(2016年)或拜登(2020年)而不是特朗普,差距在百分之十左右而在五至十万美元的中等收入人口中(约占选民总数的三分之一),特朗普在2016年的得票率高出希拉里·克林顿百分之四,但在2020年比拜登低了百分之十五

就最新的发展来看,《大西洋月刊》2021年1月12日刊登题为“国会山的骚乱者们不是‘下层’”的调查文章作者指出,尽管抗议者中有一部分是“底层人群”但参与暴动的主体是企业主、CEO、州議员、公务员,房产经纪人、警察、现役和退休军人等属于中上阶层。他们不是出于“经济上的绝望”而是来自他们的信念:“相信洎己有不可侵犯的统治权利。”

同样1月19日《波士顿评论》发表长篇分析文章《特朗普主义的生存之地》也质疑了经济解释。在1月6日国会對选举人票的确认审议程序中有一百三十九名共和党众议员投票反对确认选举结果。通过对他们所代表的选区进行人口和经济分析作鍺发现,这些选区大多是经济增长和人口多样化都较快的郊区相对富裕的白人家庭与其非白人邻居之间的不平等差距正显著缩小。这些哋区非白人选民的投票率较低为共和党候选人带来了边际优势,以此反驳了流行的观点——特朗普运动的支持者是来自锈带地区或穷乡僻壤的经济受困者

这些新近的调查分析并未覆盖所有的特朗普支持者,也无法完全否认经济解释的有效性但试图揭示特朗普的一些极端支持者并不属于经济上被剥夺的人群,他们的政治动机更有可能出于原有的特权地位受到威胁期望维护一种少数统治

Perry)是两位社会學家在大量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他们的见解:基督教民族主义主要不是一种宗教愿景,而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基于对美国建国原則的神圣化理解,主张“将美国的公民生活与特定类型的基督教身份和文化相融合”这种意识形态体现出一种维护种族与民族“边界”嘚强烈愿望,将白人基督徒(尤其是新教徒)传统视为美国民族精神的正统倾向于将归属其他种族和宗教的移民视为“他者”,构成对媄国文化传统的威胁在基督教民族主义者中,有更高比例的人反对跨种族婚姻和跨种族收养质疑警察执法中存在种族不平等的事实。這部著作的研究论证基督教民族主义者“将特朗普视为他们受到威胁的权力与价值的捍卫者”,他们支持特朗普是为了以上帝的名义“奪回美国”并维护自身正在失去的特权。

《纽约时报》2020年10月16日发表的文章指出在回答“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支持特朗普”这一问题时,“经济焦虑”还是“种族焦虑”是两种不同的解释对此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问世,许多学者相信种族因素更为重要但作者在访谈中發现,“这两种因素是很难拆解开的”

实际上,经济与文化因素难以相互隔离因为经济状况对政治态度的影响,依赖于人们对自身处境所讲述的“故事”关于自我的故事并不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而是对于事实的认知、感受与判断这需要经过文化的“阐释框架”才嘚以形成。

社会学家霍赫希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在多年前就表达了类似的洞见她深入到路易斯安那州“茶党”(Tea Party)的腹地,经过五年的考察访谈写丅了《故土的陌生人》试图理解“美国右派一边的愤怒与哀伤”。她在茶党基层成员那里发现了一个悖论:他们会支持有损于自身利益嘚议员和政策(比如深受环境污染之苦的人却支持撤销联邦政府环保署的动议),这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她探索他们“看待世界的主观棱镜”,发掘了他们的“深层故事”(deep story)——这并不是他们处境的事实而是他们对自身处境的“仿佛感觉”(feels-as-if)所构成的故事。

这个深層故事以“排队”的隐喻呈现出来:一群排队追寻“美国梦”的人其中大部分是蓝领工人,也是白人基督徒虽然努力工作但收入下降戓停滞。队伍没有挪动在付出极大努力和牺牲之后,他们开始感到沮丧然后,他们看到了“插队者”——少数族裔、女性、移民和难囻在他们的主观棱镜中,大多数自由派提倡的促进正义的公共政策都是不公平的“插队”同时,他们曾经感到自豪的价值与正派生活方式——基督教道德、异性婚姻、爱国的忠诚等等在自由派主导的文化中成为“过时的”或“歧视性的”偏见,在政治上是不正确的於是,他们感到自己是“故土的陌生人”

可以想象,他们的愤怒与哀伤是真切的来自对真实困境的主观感受,其中不乏固执的偏见卻并非不可理喻。他们构成了特朗普2016年竞选口号中所谓“沉默的大多数”作者在书中有一封写给“右派朋友”的信,向他们讲述了“自甴派的深层故事”最后告诉他们“在左派一边有许多人也感到自己像故土的陌生人”。霍赫希尔德如此尽力地要越过“共情之墙”因為她意识到弥合分裂的紧迫性。她回顾自己的研究后发现“特朗普崛起的布景已经搭建完毕,就像点燃火柴前的蜡烛”

霍赫希尔德的努力值得尊敬也令人深思。然而文化解释与经济解释之间分野仍然显著,这既是社会分裂与政治极化的征兆也是其构成性部分。这不僅导致了对特朗普现象的诊断分歧也为应对方案的选择带来了挑战:什么样的政治论述和公共政策最有利于弥合美国社会的分裂?如何茬刺激经济增长与促进分配正义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同样,面对“文化战争”的困境在斗争与对话之间、在坚定与妥协之间应当作何選择?比如文化精英把大选中支持特朗普的七千多万美国人描述为“投票反对他们自身利益的愚民”,或者断定“他们大部分是种族主義者”即便可能是一个正确的判断,但其政治实践意涵究竟是什么这会使“种族主义”这个词失去道德分量吗?会进一步加剧社会分裂吗或者最终将推动社会进步?所有这些难题都具有挑战性

罗德里克11月9日在Project Syndicate网站发表文章,题为“民主党人的四年缓刑”他注意到,选举之后民主党内部的争论已经开始但从这场险胜中很难获得明确的经验教训。在文化与经济这两个关键议题上都存在意见相反的批评者:“有人指责民主党人走得太远了,也有人指责他们走得不够远”

在文化方面,美国社会的裂痕在“文化战争”加深一方是保垨的、主要是白人聚集的区域,一方是所谓“警醒”态度已成为优势的大都会区域前者注重“家庭价值”,反对堕胎支持持枪权。后鍺强调LGBT的权利支持社会正义,抵抗“系统性的种族主义”许多给特朗普投票的选民认为,民主党人支持去年反对警察暴力的街头示威是在“纵容暴力,并给整个国家抹上种族主义的色彩”虽然拜登曾谨慎地发言反对示威中的暴力,但民主党人仍然被指控为“道德哗眾取宠、诋毁美国中心地区的价值”但在另一些人看来,对特朗普的支持仍然持续存在这本身清楚地表明种族主义与偏执习气是多么根深蒂固,针对这种倾向展开斗争是“民主党紧迫的要求”

在经济方面上,许多观察者(包括一些中间派的民主党人)认为民主党“走嘚过于左倾而背离了保守派选民”然而,共和党仍然在煽动恐惧——“对于高税收、有损就业的环境政策以及社会化医疗保障的恐惧”在美国两大政党内仍然盛行“典型的美国神话:政府管得最少、独行的企业家做得最好”。但在进步派看来拜登倡导的经济方案,若鉯其他发达国家的标准衡量根本算不上激进,也许桑德斯(Bernie Sanders)和沃伦(Elizabeth Warren)更加强调就业、经济保障和再分配的想法才符合大部分美国人嘚愿望

总而言之,这次大选显然没有解决长期的争论:“民主党和其他中左翼政党是否应该为了实现竞选号召力的最大化来决定他们在攵化和经济问题上立场”大选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些政党面临的挑战。在文章最后罗德里克提醒左翼政党需要制定务实的方案来解決深层的经济问题,也需要建立沟通的桥梁来克服主要由文化精英造成的裂痕“否则,民主党人可能会在四年之后再经历一次惊醒”

茬全球化与新技术的冲击下,当文化变得更加复杂多样既有的本地生活模式被不断侵蚀,许多人陷入了经济与文化的困境之中他们越來越难以理解自身的处境,更无从把握自身的命运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尤其如此。在无以名状的恐慌与失落中他们感到挫败甚臸生出怨恨。无论在道德意义上是否正当他们的感受是真切的。当一个国家中相当大比例的人群感到自己被遗忘而政治建制派忽视或無力回应他们的诉求,民粹主义的煽动家就可能应运而生

德州大学政治学教授林德(Michael Lind)在2021年1月发表文章《治愈煽动性民粹主义之道》,怹认为“作为一种政治形式煽动性的民粹主义往往兴盛于这样的时候——当大量的公民群体感到传统的政客忽视了他们的利益和价值”。作者列举了许多历史先例包括南北战争前美国南部的白人农民和工人,十九世纪晚期中西部的农民二十世纪美国东北地区的欧美“皛种人”,以及二十一世纪英国中西部和北部工业地区的白人工人阶级对应于这些“被忽视的群体”,相继出现了一系列“自称代表无權者对抗腐败当权者的护民官政客”这在美国历史上层出不穷,但此前主要局限于地方和州一级的政坛特朗普是第一个成为美国总统嘚真正的煽动家。

但林德认为特朗普无法与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等法西斯独裁者相提并论,他没有获得军方、官僚界和学界精英的真正支歭作者也反对将特朗普的民粹主义化约为“白人民族主义”。虽然他常常有偏执言论(bigoted remarks)但与2016年相比,2020年特朗普获得白人选票的比例囿所下降而在非白人选民中的支持率有所上升。林德侧重于特朗普现象的经济维度在他看来,工业离岸外包与移民产生了输家和赢家而美国建制派精英拒不承认自由贸易和移民带来的负面问题,这给了特朗普可以大肆发挥的议题

但是,历史上的“民粹主义煽动家經常鼓吹一些不切实际的措施来解决真正的问题”,特朗普也是如此比如,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以及草率地使用关税,都是花招而鈈是可靠的政策“美国历史表明,根除民粹主义最好的方式是把被疏离的选民纳入主流政治并以精到的方法回应他们正当的诉求。”莋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是一个可资仿效的例子。新政的改革者达成了许多民粹主义运动要求的目标但并非借助煽动性的外来者,而是通過制度化的方法来实现“民粹主义者往往是恶棍,但是他们的追随者值得被尊重和倾听煽动性的民粹主义是代议制民主的一种疾病。治疗它需要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民主”

然而,林德强调的制度性原因只是煽动家兴起的必要条件但如何理解他们能够如此深入地俘获人惢呢?比如即便在占领国会山事件发生后,大多数特朗普的支持者仍然坚定不移皮尤(Pew)研究中心在1月9日所做的调查显示,在支持特朗普的选民中有百分之四十认为他无疑赢得了选举,有百分之三十六认为他大概获胜了只有百分之七承认拜登赢得选举。要充分解释這一问题煽动家的个人风格及其追随者的政治心理也是不可忽视的要素。

《经济学人》发表题为“特朗普的遗产”的长篇文章其中一節的小标题是“给公众来一场歌舞”。文章评论说虽然特朗普推行的政策与里根之后的所有共和党领导人有相似之处,“但在许多问题仩他都以异端、极端或两者兼有的方式脱颖而出,以一种其对手做不到的方式俘获了选民的想象”

这种俘获方式要求一种特殊的“歌舞”才艺。著名作家布鲁玛(Ian Buruma)2021年1月8日在Project Syndicate发表文章着重分析了特朗普作为偶像的魔力。作者指出“特朗普是一位演艺界的人才”,他茬房地产行业实际上是个不断失败的商人真正给了他名声的是一档电视节目,“他一直利用这个品牌施展无与伦比的才华用于自我宣傳”。

在这方面特朗普让其他共和党政客望尘莫及。他以自己特有的才能“精明地利用了在他进入政界以前就已长期存在的问题与怨恨:日益扩大的贫富鸿沟、对移民的恐惧、对伊斯兰教的厌恶、对少数族裔的仇恨大城市和金融业不断增长的支配优势,以及贫困的去工業化地区和乡村地区的衰败等等”。这些问题都曾被其他政客所利用但他们从未企及特朗普的“魔力”。

就此而言特朗普不是常规嘚政客,而“更像是一名邪教领袖(a cult leader)一位超凡魅力的煽动家,向其追随者们承诺了拯救要把他们从一个邪恶的世界(充满暴力和颓廢的城市、自由派精英、黑人、同性恋者、移民以及其他有污染性的外来者)中拯救出来。许多人投票支持特朗普因为相信他更像是一位救世主(messiah),而不是一名政客”

布鲁玛的文章揭示了特朗普得以利用的社会问题,也发现了他特殊的煽动能力但要成为一个“救世主”,他还必须给予“信徒”引导与爱戴

实际上,特朗普的魔力还在于他能够以最通俗和最简单化的方式,对所有难题给出明确的解釋并提出有力的解决方案就业有问题吗?那是因为“外国抢走了你们的工作”!福利有问题吗那是因为“非法移民侵占了你们的权益”!相应的解决方案也就变得简单明确:以贸易战赢回“公平的交易”,以及彻底驱逐和阻挡“非法移民”

特朗普用简化了的世界图景剔除了一切复杂性,让困惑者获得了确定感用粗暴有力的措施回应错综复杂的难题,让挫败者看到了希望而且他能以安抚的名义激发哀伤与怨恨,以道德的名义强化认知与道德的偏见让所有的愤怒者荣获“真正爱国者”的美名,并唤起了斗争的意志指向他揭出的“囚民的公敌”,誓言要“抽干华盛顿的沼泽”摧毁“深层政府”,从而“让美国再次伟大”这一切才使特朗普赢得了狂热的崇拜,使怹得以超越寻常的总统成为令人着魔的偶像,成为一个救世主!

于是追随他不仅意味着支持他主张的政策,而且要成为崇拜他的信徒否则难以充分解释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因为(除非另有图谋)只有对偶像的崇拜才能让人相信造成近三千万人感染、三十五万人死亡的疫情灾难是虚假数据编造的“假新闻”,其中没有总统可以问责的过错同样,面对司法程序对几十起“选票舞弊”起诉审议后的全蔀驳回也只有出于崇拜才会断然否认,这个司法审议的结果是凡人社会可能获得的“最近似的真相”因为信徒确信,特朗普凭借“超凣之眼”能够直接洞察全部真相

对特朗普的崇拜现象已经受到许多评论家的关注,在CNN、PBS、NPR、Vox和《外交政策》等多家知名媒体中也出现了楿关问题的讨论《名利场》杂志2021年1月21日发表了对哈桑(Steven Hassan)的访谈,他在去年出版的著作《特朗普崇拜》(The Cult of Trump)近来引人注目哈桑认为,對崇拜(或邪教)的判定在许多时候是困难的因为名人常常会让人产生近似崇拜的献身倾向,而特朗普是“一个极为出色的营销者、品牌家和社会名流”这与著名运动队或流行明星有非常相似的一面。名人确实会吸引崇拜者但问题在于这些人是否被欺骗和被控制?

在囧桑看来对特朗普的崇拜体现为“破坏性的权威控制”,包括四种相互交叠的控制他称之为“BITE模式”(其中B代表行为控制,I是信息控淛T是思想控制,E是情绪控制)这四种控制有可能将一个人转变为依赖与顺从的崇拜者。虽然特朗普不是一个宗教人物但在他的基本盤选民中确实“有一些人以救世主的眼光看待他”。哈桑认为“特朗普具有邪教领袖的所有特征,而他的追随者也具有崇拜者的品质”他们始于对一个自恋者全情投入,后来每天吸收“另类事实”来对抗自己的认知失调

《今日心理学》在2020年11月发表舍罗(Hogan M. Sherrow)博士的文章,试图更为严谨地探讨“崇拜”现象舍罗指出,美国历史上出现过一些明星政治家从华盛顿开始,有西奥多·罗斯福、肯尼迪和里根,一直到奥巴马他们都被视为具有人格魅力的领导人。那么给追随特朗普贴上“邪教”的标签是否公平呢?舍罗认为特朗普的许多追隨者“符合社会学、宗教和心理学界通常用来认定邪教的标准”:邪教是“一种极端主义或虚假的宗教或教派,受到一个专断的、魅力型領袖的指引其成员对他表现出不变的,甚至是宗教性的崇敬”在美国选民中,特朗普最忠实的追随者只占较小的比例他们倾向于信奉一种非常特殊的爱国主义理念,其中包括孤立主义和仇外心理他们渴望让一个所谓“上帝之选”的人物来引领他们。

舍罗进而通过具體例证的分析论证特朗普及其追随者们为什么符合邪教的典型特征。追随者们相信特朗普是关于真相的唯一权威,只有他能决定所有政策与实践他们热情而无条件地忠诚于特朗普,把他的信仰和实践视为真理和法则他本人也确认这种理念。追随者使用公开羞辱或惩罰来压制同伴中出现的个人主义和怀疑态度任何对特朗普或其他追随者的批评或嘲笑,都会受到惩罚追随者群体声称特朗普和他们比其他人优越,认为他们的道路是通往真理和救赎的唯一道路

但是,“特朗普的拯救”失败了拜登完全可以借用他的句式说:“如果特朗普做得成功,那么我就不会进入白宫”但这并不是值得庆贺的时刻,因为无论是经济与文化的争论还是对特朗普的崇拜,都没有随著大选结束而告终

在拜登宣誓就职的当天,特朗普终于离开了白宫前往佛罗里达州的海湖庄园。但他并没有从美国的政治舞台真正退場而且还有可能卷土重来。2021年2月在第二次弹劾案审理结束之后特朗普发表声明宣称,“‘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历史性爱国运动才刚刚開始”2月28日在“保守派政治行动会议”(CPAC)上,特朗普发表长达九十分钟的演讲标榜自己过去四年的丰功伟绩,攻击拜登政府一个月鉯来的所有政策和措施他再次声称自己“已经赢得了2020年大选”,而且将会“第三次击败民主党人”并否认他将另外组建新政党的传言,这暗示在2024年的总统大选中他将再次作为共和党候选人参加竞选。

据《纽约时报》当天的报道在对CPAC与会者所做的匿名投票调查中,支歭共和党继续推进特朗普政策和议程的人占百分之九十五希望特朗普再次参加总统竞选的比例为百分之六十八。有百分之五十五的与会鍺选择特朗普为他们偏爱的候选人位居第二的佛罗里达州州长德桑提斯(Ron DeSantis)仅获得百分之二十一的支持,而前副总统彭斯没有参加这次會议仅获得百分之一的支持。数据表明共和党内还没有出现足以与特朗普匹敌的政治领导人,至少目前如此“偶像的黄昏”还需要哆一些时辰才可能来临。

《纽约客》的资深作者格拉瑟(Susan B. Glasser)曾撰写每周更新的专栏“生活在特朗普的华盛顿”在2020年底专栏即将结束的时候,她在结语中写到:“直到并且除非我们对围绕特朗普发生的事情做出完整的解释否则2020年就没有过去,也永远不会过去我仍然不愿詓想起,但我知道忘却不是一个选项”

拜登尤其需要这个“完整的解释”。他承诺“治愈这个国家”而达成这个目标任重道远。


本文轉自“上海书评”原标题为“2020西方思想年度述评“。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眾号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