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做了哪些努

  遵照江湖规矩,一楼给涯叔。
楼主发言:109次 发图: | 更多
  人人都有思考的权利,我这里先抛块砖,有玉的尽管砸过来,诚心向这里的大神、高人们请教,喜欢骂人的请绕道。
  全新视角解码中华文明的核心结构和基本特质  2016年,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关键一年。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崛起,本质上是其文明的崛起,因此,要思考、探索中国的崛起之道,必须首先要把中华文明的特点研究透彻。本文尝试以全新视角,从核心结构和基本特质等方面对中华文明进行解码,以此拓展解决中国崛起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思路,从而为伟大的民族复兴略尽微薄之力。  一、一些基本问题的探究。  1、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在有些人看来,“文化”和“文明”两个词意思一样,所以经常混用,特别是国外的学者。但本人认为这两个词是近义词而不是同义词,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从词素上来探讨,“化”,变化,是动词;“明”,精白也(《国语o周语》),就是神灵或魂魄的意思,这里是名词。由此可以看出,文明是比文化更深层的东西。本人的理解是,对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来说,文明是其心灵层面的东西,而文化则是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汉扬雄《太玄经?玄图》:“一阴一阳,然后生万物。”;《太平经》:“道无奇辞,一阴一阳,为其用也。”可见,文化和文明两个概念,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文化是阳,表层的显现;文明是阴,是内在的精神。也就是说,“文化”和“文明”是表与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文明催生文化,而文化又反哺文明,阴阳互动,和谐共生。如果打个比方,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就像毛与皮的关系一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理解了上面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是两个不能简单等同甚至混淆的概念。不清楚这一点,去研究中国文化或者文明方面的问题,就难以找到正确的理论和角度、方法,最后也只能得出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  2、中华文明发展的源动力探究。  弄清了文化和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那应该树立怎样的研究思路呢?首先要建立三个概念,即:人、文明、文化,这三个概念紧密联系,互相影响。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的国家都是由民族组成的,而每一个民族,又都是若干的活生生的人组成。马克思主义认为,产生民族有四个要素,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思想。本人认为,四大重要因素中,共同思想才是最首要的因素,因为人为万物之灵长,心灵产生的思想,才是人发展的源动力。进而可知,民族是由若干的人组成,那么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就是该民族优秀领导者的思想集合,并且这种思想能得到该民族的一致认可。一个民族有了灵魂,就会结晶出文明,进而就有了发展自己独特文化的源动力。以此类推,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各种先进思想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源动力,灿烂的中华文化就是在此基础上繁荣起来的。中华民族发展了,中国自然就能崛起了,这就是毛泽东说过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3、目前研究中华文明的现状和主流观点。  近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中央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念,给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文化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对中华文明的彻底认识上,那么近年来对中华文明的研究现状是怎样的?主流观点有哪些呢?  从现状看,全国上下,很多人积极投身中华文明的研究,从各个方向,不同层面,采取不同方法,努力去观察、认识、解构中华文明,以求取得较全面、准确的成果,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服务。  从主流观点看,目前一般都认为是中华文明是一种以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容道、佛思想的文明体系,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开放等优点的一种“和”文化。  那么,上面的观点对不对呢?当然是对的,但本人认为还不够清楚全面,还有继续探究的必要和空间,否则,我们就不能找到切实有效地解决当前社会的面临的危机的思路和方法。
  二、解放思想,更新思维模式,从全新视角研究中华文明。  国内学界过去30年来,始终未能在中华文明研究上取得重大的理论和思想突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思维僵化,导致研究思路混乱。国内的研究者,大都遵循西方的那一套治学思路,只从文化、历史等层面去研究中华文明,视角狭隘,只用精神去解释精神,思想解释思想,结果陷入了死循环,无有出路。这样的局面导致的结果是,中国在面对欧美国家的文化侵略时,应对狼狈,左支右绌,根本无法撼动对方占据国际话语权高地的优势。现在中国的崛起对全人类来说,事关重大,中华民族何去何从,全体国人都应加紧思考、探索。  那么,我们如何走出困境?纵观地球,从古至今,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影响较大的,当属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两大体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既然固执狭隘没有出路,那我们能否换个视角,将这两大文明体系互相参照,以此激发中华文明研究的新灵感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答案是肯定的。  近代著名的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尔,其创立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哲学。紧接着,德国不世出的科学天才莱布尼茨,开创了“数论”,企图找到用数学方法解决宇宙中一切问题的办法。而同时期的的英国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牛顿,也在做着与莱布尼茨一样的工作。这些卓越的科学家们,用理性而又富于创见的各种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开阔了世人的眼界,拓展了世人的思维,提升了世人的智慧,使得人类得以在文明层次上获得重大突破,人类最近400年来的发展历史,都足以证明他们的伟大。因此,研究中华文明,也应秉着谦虚、开放的原则,中西结合,以寻找新的突破口。  那怎么来结合?莱布尼茨认为,中国文化注重实用技术,经验总结,再配以被他称作为“自然神学”的儒家哲学,跟有科学理论与天启真理见长的欧洲思想、文化形成了互补。因此,他一再特别指出,单方面毫无保留地向中国传授欧洲的科学知识并非最佳的方法,而是在向中国人秘密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中国的知识,因为中国人“在观察方面高我们一筹,而我们的强项则是理论思维,中国人应当与欧洲人交换礼物,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明灯点燃另一盏明灯。”他还曾就一个文化多元互补思想的理论基础写道:“每个实体均是通过独特的创造而产生的。尽管如此,它们均是同一个宇宙、同一个普遍原因及上帝的不同表达。不同之处只在于表达的完美程度不同,如同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同一座城市或者从不同的点观察一幅画那样。”等等这些言论,既凸显了他宽阔的视野、高明的智慧和博大的胸襟,也给予我们后人深刻的启示——文明研究不能闭门造车。  因此,中华文明研究要想取得真正的突破,必须要与人类其他优秀的文明学习并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在人类文明发展到太空时代的今天,我们更应继承笛卡尔、莱布尼茨、牛顿、爱因斯坦等先哲的优秀思想,用科学的精神和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观照自己民族的文明,以求革故鼎新、开创美好未来。
  三、怎样结构的文明才是最合理的人类文明结构模式?  人类几千年来,曾出现过众多的文明体系,灿烂如星河,但最终大多都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之中。为何这些文明会消亡?怎样结构的文明模式才能长存?这些问题,是人类的精神困惑。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把目光转回到人类自身。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由无数的生命个体的思想凝结而成的,而这些思想,来自于每个生命体的本性。因此,要研究文明,就必须回归人性本源。  人性本源如何去界定?现代生物学可以助我们的思路豁然洞开。在现实中,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父母,如果追根溯源,最早的人类的的父母又是谁呢?毫无疑问,是天和地。就算是传说中的孙悟空,小说里也写到“盖自开天辟地以来,每天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可见,天地是人类最原始和最终的父母,按照生物学的基本法则,人类必定会从天地那里遗传和继承其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特性。那么,天地最基本的特性是什么?北宋名相王安石曾云:“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启示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来观天察地,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人类等生命之所以能在地球上产生、繁衍,是天与地提供了生存空间。仔细观察,生命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三个要素,分别是光、水、大气。光来自天空,水流于大地,光能生火,水火相激,就有了大气,于是生命才有产生的可能,这也是《易经》之《水火既济》卦的卦理。明白了这一点,探究的方向就很清楚了。  光来自天上,看起来是一团白光,但早在三百多年前,杰出的科学家牛顿和他的学生们,就已经通过观察、试验、论证,揭示了光的本质——白色的光可以分解为七种,但红、绿、蓝不能再分解,称为“三原色”,其他颜色都是由三原色两两组合而成。代表人类目前文明发展程度的工具——电脑,其显示原理也是基于这一光学理论,即RGB三原色。现代物理学也已经证实,光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是陆续不断的,而是一节一节的,具有粒子性,有质量、能量、方向。由此可知,光具有粒子性,其内核是三原色,相当于三轴,形成一个三维立体结构。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71%面积是水,人体成分的70%也是水。化学常识告诉我们,水虽然是我们生存的这个宇宙中最柔软的物质,但其内核却是世上最坚固的三维立体结构。水滴由水分子组成,其化学式是H2 O,即两个氢原子加一个氧原子,三个基本点的延长线在顶点会合,同样形成三维立体结构。水有三态变化,即液态、固态、气态,但无论那种状态,在显微镜下,其内核化学结构都是三维立体的。  由上可见,光粒子和水分子的内核,都是三轴结构。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生存的这个宇宙,是立体的,是以天、地、人为基本点的,因此三维立体结构,也就是钻石结构,是这个宇宙最基本、最合理、最坚固的结构。对于这一点,人类童年时期中西方的数学家各自在三角形的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可以印证,近现代的数学家们的理论同样能够证明。当然,如果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讲,是因为这个世界并不是哪个全能的神创造的,而是众生共同的念力形成的。因为众生无明覆心,生出傲慢心,然后就有嗔、贪、痴三毒压身并引发各种妄念,于是世界就慢慢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所以,天地都有三轴结构并非偶然。  天与地,亘古长存;光和水,分秒不停。天地是人类的父母,亦是人类文明发展、繁衍的根基和物质基础,故此,本人认为,三轴多核文明引擎结构才能顺应这个立体宇宙,因此才是人类文明最合理的结构模式。中华文明为何能绵延5000年而不断,根本道理也在于此。这个道理体现在《易经》里,便是八卦皆由三根爻组成;体现在《道德经》里,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地本性,生命之纲,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华文明先天就有三维结构基因的内核,后来在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继续发展、完善,最终在唐朝演进成以儒、释、道为主轴的文明结构模式并向全世界传播而造福人类。所以,过去和现在,地球上还不曾出现过比中华文明更高级、更稳固、更博大的文明模式,将来也不会有。国内那帮崇洋媚外,言必称欧美日的所谓教授、学者,不学无术,还整天在各种媒体上对中华文明大放厥词,实在是愚昧至极,必将被国人唾弃。除中华文明之外的其他文明,囿于思想或宗教的桎梏,都是单轴文明,因此,兴而不久,昙花一现,是必然的结局。
  四、为什么只有中国才能产生三轴多核结构的文明?  如前所述,中华文明有别于地球上其他的人类文明,自成体系,目前已经进化成三轴多核结构的文明。那么,为何只有中国才能产生这种先进结构的文明体系?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繁盛,是诸多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细究起来,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特殊的地理环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会对人的思维习惯和情感产生重大的影响,进而也就会影响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地球上那些曾经辉煌过的各种文明,无不与大河或海洋相关,中华文明也不能例外,因此,仔细观照中华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研究思路就一定能获得突破。  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有着众多的河流,但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最大的三条大河,分别是黄河、长江、珠江,这三条大河流域的开发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主干。它们在中国的版图上,自北向南依次排列,并且都发源于中国西部的高原地区,也基本上都是由西向东流,最终分别注入渤海、东海、南海。中国南北长五千余公里,几条大河看起来相距遥远,但事实上,几千年来,滋润中华民族的几大主要水系,从南到北,最后都是互相贯通的。证据何在?请看:  中华文明早期的历史记载中,有大禹父子先后治水的故事,这传递给我们一个重要信息,即5000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对几条最主要的水系有了深刻的认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掘邗沟,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水系;  战国时期,魏惠王兴建鸿沟,沟通了淮河、黄河两大水系,至此黄、淮、江三大水系连通;  秦朝时期,秦始皇遣史禄开凿灵渠,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至此神州大地上的黄、淮、江、珠等主要水系正式连通;  隋唐时期,隋炀帝开挖大运河,再次强化了各大水系之间的连通;随后的大唐王朝也有对运河进行更好的发展;  元朝时期,世祖忽必烈建成京杭大运河,至此,中国腹心地区的主要水系,从北到南,全部连通,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一脉共流。(注:辽河虽未直接与其他水系连通,但它最终和海河一样,注入了中国的内海——渤海。)  明清时期,都在前朝的基础上,对大运河进行了疏浚,继续保持了神州水系的大连通。  中国从古至今,为何能产生一种追求大一统的文明?因为自古中国人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思想,并崇奉至今。换句话说,水系的特点会影响人的性格,反过来,人的性格又会影响自己对水的认识。神州大地上的大一统水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子民,使大一统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不断强化并深入骨髓,促使他们去努力创造一个统一的国家,就算是有几百年的分裂,但天下一统是民心所向,一旦时机成熟,统一便会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间完成。而一个统一的王朝建立后,统治者又会积极地去整治、疏通水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为发展农耕文明创造良好的条件。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的更迭历史,能有力地证明这一点。  再仔细观察,黄、江、珠三条大河的下游,现在各发展出了一个在全国都举足轻重的大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这三条大河,三个城市,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繁荣和传承,都有巨大的贡献。何出此言?有根有据:  从远古时代说起,伏羲氏居住在黄河中上游一带,他画出八卦,这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也是儒学的源头;西周时,又有周公旦,建都黄河之滨,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所以后世他被尊为儒学奠基人,也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现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坐落于黄河入海口附近,从元朝建都开始,到现在已经近800年历史了,因此,现在北京最大的特色,就是官僚文化,也就是俗说的皇城文化。  传说黄帝在长江边上的黄山得道升仙,三千多年后,道家思想兴盛,最终在长江流域产生了道教。翻查史书,我们就会发现,对道教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那些人,比如西晋葛洪、东晋陶弘景等,都出生长江流域。现在的道教圣地武当山,也是在长江边上。更巧合的是,长江尽头的上海市,百多年前还只是个籍籍无名的小渔村,而今已成长为有世界级影响的超级大都会。上海因何而得发展?因为开放。从上世纪旧社会的“十里洋场”,到前几年成功举办世博会,事实都证明,是开放的思想和胸怀让上海越来越繁荣。在产生道家思想的大河尽头,又产生了一个以开放包容为最大特色的超级城市,这是意外吗?  佛法最早来中国落脚是在黄河边上的洛阳白马寺,然而最终在中国扎根并影响极大的佛家门派是禅宗。达摩祖师上承迦叶尊者,禅宗是他东渡中国传下的法门,他最先在广州登陆,后北上传法。在达摩东渡百多年后,六祖慧能在珠江流域出生。考察六祖身世,能获得很多极有价值的信息。六祖的祖籍,据其自述,是在现在的北京,他生在广东,开悟后又去湖北求法五祖,学成之后回广东生活十余年,最后在广州升座讲法,利益众生。六祖慧能使禅宗思想发扬光大,法门兴盛,功德无量。六祖当年传法的主要区域是珠三角地区,现在已经从以前的南蛮苦地,变成了全国人民都羡慕的富庶之地,实是有幸焉。珠三角为何能先于全国发展、繁荣起来?从文明层面分析,是因为珠三角的人民,一千多年来接受佛法浸润,性格温和,等级观念薄弱,对于以讲公平为主的现代经济制度接受力最强,因此能很快找到发展经济的新思维、新路子、新方法,只用了二十年时间,就把一个少有人知的小渔村深圳发展成为举世皆知的国际化大城市,从而带动了整个广东、中国的发展。然而,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思想的误导,使得广东人民忘记了自己最重要的特色。广东因平等思想兴,现在发展活力大减,也是因为忘记了平等。  黄、江、珠三大河流尽头的三座城市,从历史传承上看,分别和儒、释、道三家思想对应,北京主要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上海主要体现的是道家思想,广州主要体现的是佛家思想。三大城市,各行其道,各司其责,但又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奉献。明证就是,近一百年来,凡是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过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人物的活动经历和重大历史事件,罕有与这三大城市无关的。  所以,只有中国才拥有三轴多核结构的文明体系,是因为自己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水系系统,能为三种思想提分别提供生存、发展、共荣的空间。儒、释、道三家各有特色,别有专攻,都自成体系并且博大精深,唯有神州这片沃土才能容纳、涵养、培植它们,除此之外,别无二家。
  四、2、《易经》的价值和作用。  中华文明最早的源头是《易经》,孔子赞之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老子的《道德经》里面包含的高深哲学思想,也是对《易经》的继承和感悟。《易经》中的八卦,是立体思维的结果,是象、数、理三位一体思想的体现。可见,从源头开始,中华文明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立体结构基因,这为日后真正发展成三轴多核的文明结构提供了可能。  《易经》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观天察地思考出来的,天生就有三轴结构,是顺应天道的,正是因为有它,中华文明才具有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和强大的生命力。那么,《易经》对中华民族到底有多重要呢?  首先,它对中华民族来说,相当于一部《社会发展指南》,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能从中获益良多。它让中国人养成了一种三轴多核的思维模式,形成了迥异于其他人类文明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种思维模式的好处在于,在遇到问题时,中国人会自觉从至少三个方面来思考,因此就算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中华民族遭遇重大危机了,也能找到办法,绝处逢生。  其次,它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易经》体现了异常丰富的哲学思想,比如善恶有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俱进、万物共生等等,这些都在五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具体来说,就是使得我们中国人做事不走极端,注重修身养性,勤劳勇进,讲究与人为善,追求平等,解决问题方法灵活等等,因此,中华文明才能发展成一种强调和谐共生的文明体系。  最后,它使得中华文明具有其他文明无法企及的强大凝聚力。中华民族发展至今,经历了很多次的民族融合,但最终都能和谐相处,共同生活在神州大地上。为何能如此?因为中华民族主要是靠自己的文明凝聚人心的,比如来自漠北的蒙古人入主了中原,但它的国号“元”取名自《易经》;来自白山黑水的满族人统治了中国,但他们也十分钦慕中华文化。正因为中国的民族主义并不很强烈,于是各族人民都能找到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这一点,与西方国家的那种以宗教和种族来维系的文明相比,是十分可贵的。  3、独有的文字系统。  一种文明的传承,最重要的载体,便是文字。中华民族使用的汉字,是在《易经》的思想上发展出来的,因此也具有立体结构,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是世界上最高级、最先进、最实用的文字体系。它有几大优点:  ①稳固,因为是用符合自然规律的思维造字,故拥有合理的立体结构,所以金刚不坏,能超越时空。在中国,稍微有点文化的人,依然能够辨识三千多年前的一些常用的甲骨文,这在地球上别的文明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就算是素来以文化强国自诩的英国,不说别的,除了极个别的专业人士,有多少人能读懂三四百年前的莎士比亚的原著呢?  ②表意,即能做到见字即能思意。例如: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非常强调“谦”,这也是评判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标准之一。“谦”字,可拆成言、兼主要两个部件。“兼”,《说文》释曰:并也。何为“并”?就是合拢团结、一齐平排的意思。可见,如果一个人能随时提醒自己以平等、谨慎的心态说话、行事的时候,他就是真正开始做到“谦”了。又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用活字排列出来的“和”字,给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字标准的写法,右边的部件“口”字正对右边“禾”字的中间,即不上不下;“和”字又可拆分为千、人、口三个部首。这合起来的意思是说,大家都能平等地表达意愿并被尊重,社会才能“和”。一个小小的汉字,便能生发出这么多意思,这是拼音文字不可能做到的。  ③简约,能做到言简意赅,简约而不简单,印刷方便,利于传承。当今世界的科技领域,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的设计,普遍遵循模块化的设计思想。而这一设计思想,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时就运用了。由于汉字都是由偏旁部首有规律地组合而成,拥有三维立体结构,因此信息承载量极大,每一个汉字又都是一个先进模块,用来组词、造句,高效灵活,表意准确、精炼、丰富。汉字发展至今,最全的字典也才收录9万多个字,普通人用得上的有7000多个,常用的有3500个左右。反观欧美人引以自傲的英语等语言,由于是用字母拼词,效率低下。例如英语,现在已经产生了超过100万的单词,并且各个专业的英语单词,若非业内人士,难以辨识,遑论理解。  可见,虽然汉字和拼音文字各有特点,但汉字相对于拼音文字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这也被多项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所证实。据电脑统计,同样内容的英汉对照短文,汉字输入速度一般要比英文快了近一倍;日本东京电机大学和日本电信电话公司1996年初的研究成果表明,大脑对汉字反应的速度要比假名(日本表意文字)快三倍,并具有表音文字所没有的快速阅读优势;2012年2月,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张学新及其科研团队发布了其最新科研成果,证明中国人阅读汉字时跟西方人阅读拼音文字时,脑电波很不一样——人在阅读中文词后约200毫秒,会出现一种以脑顶、中部为中心,分布广泛且独特的脑电波,研究人员给它起名N200。(相关论文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科学通报》2012年2月第5期上。)  综上所述,唯独能在神州大地上产生三轴多核结构的文明体系,是地理环境、思维模式、文字系统等多方面客观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造成的,是历史的必然。在地球上其他文明产生、繁衍的地区,没有这些重要和必需的条件,就无法产生并发展出三轴多核结构的文明。
  五、儒、释、道思想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和存在价值是什么?  1、从科学角度论儒、释、道思想产生的最根本原因。  既然三轴多核结构的文明是顺应天地之道的,是人类文明最高级的模式,那么中华文明核心思想的三根主轴为什么是儒、释、道而不是别的?这三家思想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借助现当代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在自然科学中,生物学是直接研究生命本源的学科,从它入手,定能找到突破口。生物学的主干,是遗传学,而遗传学发展至今,产生了三大定律,分别由伟大的奥地利生物学家、“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第一、二定律)和美国生物学家、现代实验生物学奠基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摩尔根(第三定律)经过繁复、严密、科学的实验后发现。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无人能推翻这三大定律。因此,我们研究人类文明,也必须遵循遗传学的基本定律。那么,遗传学的三大基本定律与儒、释、道三种思想有什么内在关联呢?  遗传学的第一定律:分离定律。其本质是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的分离,即同源等位染色体和基因不能融合,必须分离。那么,如果这些染色体和基因必须要分离,是否需要一种法则来规范它们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一定律决定了人类必定会产生一种追求秩序以使社会稳定、和平发展的思想,这就是儒家思想产生最根本的原因。而事实上,孔子正是看到了当时“礼崩乐坏”,纲常尽废,整个社会道德沦丧的可怕现实,从而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儒,可拆成“人”、“需”两个部首,意为人类需要这种思想,因为其能为社会创造一种良好的秩序,使人们能安居乐业。儒家思想最核心的理念有三:仁(爱人)、义(助人)、礼(敬人),分别针对德治、人治、礼治三个方面,为教化人民,创造新的社会制度提供了最切实的理论基础。  遗传学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其主旨是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基础上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即非同源染色体可以自由重组,非等位基因互相交换。此定律能解释生物遗传为何会有多样性。随着遗传次数越来越多,人类的数量也就不断增加,那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人类共存呢?于是道家思想便应运而生。“春秋无义战。”老子看到当时比较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霸中原,肆意欺凌、兼并弱小的国家,致使小国人民处水深火热之中,痛苦不堪,于是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以劝谕天下。这部奇书,是在引导世人怎么正确地处理国与国、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其最核心的意思是什么呢?本人认为,其核心是“道”,又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即顺(道法自然,顺其自然)、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虚(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遗传学第三定律:连锁和互换定律。其基本内容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连锁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传递,称为连锁律;在生殖细胞形成时,同源非姐妹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称为交换律或互换律。为什么会产生连锁遗传和基因交换现象呢?其中必定有因果关系,因此佛家思想的产生就是必然的了。佛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讲因果报应,强调“菩萨畏因,凡人畏果”,既反对不顾后果地放纵,又反对灭绝人性的压制,讲究从根本上引导人领悟人生的至理,即我是谁、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  所以,儒、释、道三种思想的产生,不是意外事件,实乃天道所显,人性所需。故此,有幸生活在航天时代的我们,必须更新观念,科学认识儒、释、道三家思想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儒、释、道思想最基本的特质。  在弄清了这三种思想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之后,我们对其存在的特质和价值分析,方向就很清楚了:  儒家思想。纵观孔子主张的“为政以德”,亚圣孟子的“仁政”学说,荀子提倡的“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等等观点,可见儒家思想的中心任务是研究治国之术。也就是说,儒家的追求是建立一种合理的社会制度,然后用各种手段去管理、教化人民,使人民有秩序地生活,促进国家的发展。因此,儒家思想的最基本的理念是——有序。  道家思想。《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体现了道家思想最基本的理念——开放,因为大自然是开放包容的,所以能生万物。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如果思想开放了,就会生包容心,就不会封闭保守,而是胸襟开阔,彼此尊重,和谐相处。  佛家思想。佛家思想来自佛法,而佛法博大精深,一般人难窥门径,故现在信者少之又少。那么,佛家思想最基本的理念又是什么呢?本人认为是倡导“平等”。为何能这样讲?《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里“我相”是排在首位强调的,是说想要真正发心学佛,必须先要去除自己的傲慢之心,因为众生平等,而且傲慢心乃众生烦恼之源;《坛经》云:“见性是功,平等是德”,“自性平等,众生是佛”;《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云:“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代表佛家最高法门的《僧伽吒经》亦云:“时,世尊告一切勇菩提萨埵摩诃萨埵:‘一切勇,有二众生渴仰于法。何等为二?一者、于一切众生,其心平等;二者、既闻法已,等为众说,心无希望。”’  可见,三家思想各有特色,各有所长。
  3、儒、释、道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价值。  至此,三轴多核结构的中华文明最基本、最核心、最主要的特质就很清晰了,用三个词来概括,即有序、平等、开放。三者缺一不可,是一个整体,是和谐共生的关系。那么,这三家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和弘扬有什么作用和价值呢?  (1)、为中华民族培养三维立体思维模式提供了可能。  三维立体结构是最符合宇宙规律的,同样,用三维立体的思维模式才能客观、准确地观察、认识宇宙。那么,怎样才能培养三维立体思维模式呢?数学常识告诉我们,两点只能确定一条直线,而三点就能确定一个平面并构成三角形。三角形是宇宙中最简单的图形,然而最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它叠加而成的,在计算机领域中,复杂的3D图像,也是用这样的方法生成的,这就是“三生万物”的基本原理。  那为什么我们的思维也必须要有三个基本点呢?因为人类文明史上,虽然有林林总总的哲学体系,但所有的哲学,都必须要回答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问题的统一,才是完整的思维。儒、道、释三家思想,都倡导和谐共生,因此,从小的方面来讲,它们都能独立回答这三个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讲,它们又能分别回答这三个问题。但是,拥有三个基本点的思维模式。才可能有完整的思维结果,因此,儒、释、道思想的出现,为我们建立三维立体思维模式提供了可能。以这三者为三个基本点,以我们的心灵为顶点,三维结构的思维模式就建立起来了。“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钻石是世上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然而,自然界的钻石再坚硬、再明亮、再珍贵,最终也会磨灭和消失,世上没有人能真正拥有它。但是,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心田打造一颗“钻石”,那它不但将永驻心田,而且还会利益我们自己,使我们的心灵更坚强、更纯洁、更聪慧。这颗“钻石”,就是三维立体结构思维模式。只有用这样的思维模式,我们才能逐步认识宇宙、生命和命运的真相,才能准确理解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为创造美好未来找到一条可行之路。  代表中华文明之源的《易经》强调象、数、理的统一,而后神州大地上又逐步发展出了以儒、释、道为主轴的思想体系,说明这两者之间是有完整的传承关系的,这都促使我们中国人会自觉去培养三维立体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高度、深度、宽度,是平面线性思维模式望尘莫及的。也正因如此,中华文明才会那样发达、博大、精深,持续几千年并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即便是两三百年前由于各种原因而衰朽,亦能如凤凰一般浴火重生并历久弥新,而今的中华文明,也正走在复兴、升级的康庄大道上,未来也终将光耀全球。  (2)、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崇尚“真、善、美”,那么,儒、释、道三家思想与此观念能契合吗?完全能。试为析之:  儒家。上古时期的《周易》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三代圣贤,产生了两种思想,即“性善论”和“性恶论”,最终,是孔孟的“性善论”大行其道,为更多人所信奉。从“善”字的构造来看,先写两点,然后三横,再一竖,两点,一横收束,最后一个口字结尾,此书写顺序透露一条真理:懂得平和待人、平等说话,善心自然就出来了。孔孟思想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仁”,就是爱人的意思。可见,儒家是在教育我们做善人,即重点落在“善”字上;  道家。无论是老子的“道法自然”,还是庄子的“清静无为”,都是在强调天人合一,返璞归真,顺应天道,以自然、开放、真诚的态度面对世界。“道”字,可拆成“首”和走字旁,合起来可理解为昂首挺胸大方走路,;“真”字,从结构上来看,最上面一直一竖代表人的头颅,中间部分代表人的躯干,里面是三横,然后一横收束,结尾两点可以看作人的双脚,此书写逻辑同样表明道家是强调胸怀包容、自然地生活于天地间。故此,道家是在引导我们做“真人”,即重点落在“真”字上;  佛家。佛家理论认为,人因为中了贪、嗔、痴三毒而不自知,以致愁苦萦缠、饱受折磨,所以要用戒、定、慧三法祛毒净心,利己利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先讲平等,因为平等才能生真正的自信,人也才能变得勇敢起来,继而才能勇猛精进地修行,得福增慧,最终达到身心安乐的境界。“美”字,从构造来看,先两点是先讲平等,然后三横一竖构成一个“王”字,最后一个一横、一撇一捺构成一个大字,此字结构告诉我们:若有人能去除傲慢,以平等慈悲之心去做人、做事,那他最后一定能变得自信勇敢,并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即做自己心灵国度的“大王”。因此,佛家是在劝导我们做努力追求身、心俱美,重点落在“美”字上。  事实上,从究竟层面来说,儒、释、道三家都包含了对真、善、美的追求,每一家最终都能悟道,故孔子、老子、释迦牟尼都被尊称为圣人并万古流芳,因此三家思想从价值上来说无高下之分,必须同等对待。然而,芸芸众生,因为心性、意志、智慧等诸多方面的不足或缺陷,是极难仅靠自己的力量在儒、释、道某一家思想中悟道的,否则的话,圣人早就满大街了。《金刚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以,我们应退而求其次,将三家思想统一起来,一并学习并互相参照,逐渐增长智慧,以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来创造美好生活。  所以,儒、释、道三家都在对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进行传承和发扬,然而,神州大地,人民多且人心复杂,因此需要三家术业各有专攻,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服务,对这一点,南宋的宋孝宗已经有过精辟的总结,即“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因此,要公正平等对待三家思想,摒弃那种认为中华文明的精髓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错误认识。现在有一些人死抱着陈腐的宋、明、清“理学”不放,还高喊建立所谓的“新儒学”,这是典型的食古不化。近三十年来,国家投入巨资,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以缓解北方诸省的水荒,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也迫切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南水北调”工程,以滋润国人干涸已久的心田。
  五、3.(3)、三家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崇高理想的作用和价值。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有着一个崇高的理想,就是希望建立一个理想社会,使普天之下,人人都能过上幸福生活。这种社会理想,有一个让人神往的名字:大同。近代大学者康有为,学贯中西,并曾流亡印度,接受和学习佛法,最后精研中国文化,著就《大同书》。此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毛泽东都曾从此书汲取营养,依此思考、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并终生为之实践、奋斗。但是,很多人所说的大同社会,指的是儒家思想提出的“大同”。现当代很多学者研究大同思想,也基本上是以儒家为主体,少有人拓展思路,进一步探究。  那么,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研究思路,能真正探索出大同社会的建设之路吗?2000年来的中国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否定的答案了。从大同思想产生开始,便有无数的前人为之努力奋斗。然而,横扫六合的秦朝,没能实现大同;“独尊儒术”的两汉,也未能实现。两汉之间的王莽,是个极有想法的理想主义者,但是,就算他是当时的全民精神偶像,天下之人罕有不敬服他的,但他最终也未能带领时人,用儒术实现真正的大同,相反,他还死得很惨!两汉之后,统一强盛如隋、唐、北宋、元、明、清,也没有哪个朝代真正实现了大同。由此可见,痴想光靠儒家来实现大同理想,历史证明,此路不通。  真正的大同社会如何才有可能实现?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改变思路,博采众家之长,去芜存菁,然后再思考、实践。儒、释、道三家思想能在神州大地上共存共荣,是顺应天意的,那么,它们于大同社会理想又有怎么的作用和价值呢?  何为大同?孔子所著的《礼记o礼运》云:“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仔细观察,大同社会的三个标准,正好跟儒、释、道三种思想的专注方向一一对应:  儒家专注于仁政,追求有序。只有建设完善的社会制度,发展先进的社会管理理念,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纪守法,社会才能实现和平、稳定的发展,于是才会出现“盗窃乱贼而不作”的良好现象,人权也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如此社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兴盛强大。  道家追求自然,提倡开放。在当代,无论中外,判断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有无提倡开放。因为有了开放的心态,人才会生包容心,有了包容心,整个社会才能形成一种宽容、尊重、谦让的风气。如此社会,才能“外户而不闭”,社会发展也才会有更多的活力和动力,国家经济建设也才能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佛家提倡平等,追求自由。傲慢是人类的天敌,也是人类的原罪。它无处不在,并且形体庞大,大到我们都无知无觉,因为它是隐性的,这正是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有傲慢,人就一定会生各种烦恼痛苦,就如同住在高高的雪山之上,人的身心就一定会受到摧残一样。因此,我们必须先要用平等心去凿除傲慢心,克服自高自大和自卑怯懦的心理,培养真正的自信心,这样,我们才能逐渐勇敢起来,最终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获得真正的自由。因此,自由并不是无所敬畏,横行无忌,为所欲为,这样做,最终反倒必定不得自由。与我们中国有大因缘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无挂碍,就是教导我们不要胡思乱想,更不能想歪门邪道、伤天害理之事,也就是“谋闭而不兴”,如此社会才能出现真正的祥和安宁。  可见,要想使人民真正拥有人权、民主、自由,过上幸福生活,则必须先倡导道、儒、释的有序、开放、平等理念,因为它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中华民族思考如何实现真正的大同理想。  综而言之,儒、释、道三家思想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三轴,它们最基本的精神,是强调有序、平等、开放的精神,这三者平等施功,和谐共生。从思想的具体层面来说,它们是一分为三,从中华文明的高度来说,三又合一,一包括三,三终成一,一与三,从正反、上下、前后看,本质上是一体的。
  六、儒、释、道思想在中国发展、融合、完善的大致过程。  如上所论,在神州大地上产生一种三轴多核结构的文明体系,是客观环境和历史的必然,是天人感应的结果。那么,儒、释、道三种思想为何能共存共荣?它们经历了怎样发展过程?它们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价值何在?这些基本问题,必须要思考清楚。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弄清楚这三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脉络。对我们大多数国人来说,接受并学习儒、道思想,是天经地义的,因为这是产生于本土的。但是,对于佛家思想,不少国人持有成见、偏见甚至妄见,不愿意去接触、学习它。这是很不幸的事情,因为最珍贵、最高级的东西,很多人无缘接触,更不用说从中获大利益。  (一)、佛法与中国的大因缘。  近几十年来,由于我国对马列主义的价值过于拔高,国民教育过于强调意识形态,使得不少国人对佛家思想产生了许多错误认识,由此导致了我们在中华文明和文化研究方面出现不少严重失误,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国家现在整天强调要加强文化建设,纵观国内学界,在众多媒体上发表的成果多如牛毛,然而乏善可陈,为何?言必称欧美日韩,能有真知灼见吗?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到现在,同样管用。佛家也讲“心外求法,即是外道。”所以,我们必须静下心来,观照自己民族的思想发展史,进而悟出真理,指导未来的发展。  古语云:上天有好生之德。佛家思想已经存在2600多年了,如果它对人类有害的话,能生存下来并延续这么久吗?就连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天才科学家爱因斯坦等人,都肯定和尊重佛家思想,那我们当代人又为何不能客观、全面、正确对待佛家思想呢?更何况,佛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也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了,至今仍让无数人受益。因此,我们必须要纠正错误观念,重新看待和研究佛家思想对中华文明的价值和贡献。  佛家思想产生自佛法,那么,佛法诞生在印度,为何最后在中国扎根并弘扬光大?它与中国到底是怎样的因缘?它对中华民族有怎样的贡献和影响?等等这些问题,我们探究清楚了,研究中华文明,才会有全新的视角、正确的方法、正确的结论了。  1、佛法诞生的必然性。  自迈过了茹毛饮血的时代,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类对于自身终极命运的思考就开始了,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智慧也越来越高,各种思想不断产生,于是距今2600多年前,佛法在北印度产生,稍晚的时候,中国也诞生了老子、孔子等大思想家。因此,佛法的产生,不是意外事件,而是人性的需要。那么,当时印度那么多宗教,为何最后是由佛法而产生的佛教影响力最大?因为当时印度流行的众多宗教,主要有及时行乐和艰苦修行两种指导思想,一个是彻底的放纵,一个是彻底的禁制。而佛教反对这两种极端思想,提倡中道思想,可见,佛教之所以能在当时印度的众多宗教派别中脱颖而出并一枝独秀,归根到底是佛法对人生的指导是最根本、最彻底、最全面的,因此,佛法的诞生和广泛传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是符合人类本性需求的。  佛法到底是什么?有些人研究了一辈子佛法,也不能说清楚。其实,光看一个“佛”字便能悟到真谛。在最早的甲骨文中,没有“佛”字,《说文解字》曰:佛,从人从弗。“弗”字的最早意思是矫正(《说文》曰:弗,矫也。),因此“佛”字最基本的意思是教人悔改,因为不悔改便会有灾祸加身。怎么去悔改呢?“佛”字,可以拆分为人、弓、三竖,注意这个“弓”的方向是对着人自己的,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启发我们,人只有勇敢地对自己放箭(三竖),射死缠缚我们心灵的三条大毒蛇——贪、嗔、痴,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进而使自己身、心俱美,安乐恒在。因此,“佛法”一词最本质、最通俗、最确切的解释,就是“心灵矫正、治疗之法”。  那佛法既然这样珍贵,为何是先诞生在古印度而不是中国?这其中是有好多原因的,归纳起来,大致有这几点:  首先,古印度早有出家修行的文化历史传统。这是因为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让社会底层的百姓看不到希望,于是寄希望于来生,对于出家苦修完全能接受。  其次,古印度的地处热带气候,又有大平原,物产丰富,这在佛经里面多有体现。这样当时人们的基本生活能够保证,这是能够出家修行的物质基础。  再次,古印度当时有很多国家,也有战争,但并不普遍。比如《仁王护国经》里面就讲当时有16个国王共聚一堂,向佛请教如何治国,这说明普通百姓的生命还是有所保障的,否则无法修行。  再次,释迦牟尼佛的修行方式非常适合古印度人。释迦牟尼佛的证道方式就是苦修,多部佛经都有强调这一点,如《金刚经》里说自己当初曾做忍辱仙人,《无量寿经》里说他勤苦六年,《僧伽吒经》说自己“我行苦行”。当时很多古印度人坚持出家苦修,佛陀的修行方式他们接受度很高。  最后,佛陀证道圆满,德高望重,民众相信他。佛陀出家前本是太子,享受的福报世间少有,但他为了利益众生,毅然放弃了尊贵的生活而出家苦修,并且证到了无上正等正觉,因此民众都很爱戴、亲近他。
  六、2、佛法与中国的大因缘。  由于中国当代的教育理念的偏颇,使得我们很多国人,一提到佛家思想,就觉得很神秘,不敢去碰。还有一些人说佛法是从印度传过来的,现在印度都没了佛教,所以肯定没那么好。更有一些人,因为对中国古代几次大的“灭佛”运动不能客观认识,便对佛家思想有了偏见。诸如此类的想法和观念,都缘于这些人没有正确深入地去研究,认识不到佛法与中国的大因缘。不然,世界上那么多国家和民族,佛法偏偏能在中国扎根并发展壮大呢?细究起来,佛法与中国的大因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最初因缘。  古代印度和中国虽然由于青藏高原的阻隔,交通极为不便,交流也比较少,但是双方对彼此都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古代印度称中国为“震旦”,多部佛经里面,都有提到“震旦国”,并且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曾预先授记说:“震旦多大乘根器”,后来的禅宗祖师们也多爱引用这一句话。  那么,古代中国对印度有了解吗?当然有。在中国古代留存下来的各种典籍中,关于印度和释迦摩尼和佛法的记载,均有迹可循。例如:我国上古时代的《山海经》云:天毒之国,偎人而爰人。(西晋郭璞传曰:“古谓天毒即天竺,浮屠所兴。”)对释迦摩尼的诞生和灭度,《周书异记》有详细记录。《列子》中也有“周穆王时,西极有化人来”的说法。《佛祖统纪》卷35记载:“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西域沙门室利防等十八人,赍佛经来化,帝以异其俗,囚之。夜有丈六金神破户出之。帝惊,稽首称谢,以厚礼遣出境。”自汉代以后,相关记载就数不胜数了。  由上可见,古代中国和印度,虽然受限于地理交通等条件,但相互之间是有所了解和交流的,这为日后佛法传入中国,种下最初因缘。  ②、佛家思想和中华民族的哲学思考高度、深度、广度是一致的。  《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根基,因此,对它的认识和理解是首要和必须的。但是,对于《易经》为何以“水火未济”卦结束,千百年来,争论不休,难有定论,这也困扰了很多研究易学的人。对于这一点,如果能结合佛家思想参照对比来理解,思路则豁然贯通。无论是《易经》还是佛家思想,它们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人类服务。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科学家研究发现,地球已经存在46亿年,并且它也是有寿命的,不可能永恒存在下去。因此,从地球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最终的本质是“空”。明白了这一点,就能理解前面的问题了,因为“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相激,世界乃成,然后诸多元素相继产生,最后才能有生命诞生。反过来讲,如果地球上没有人类,就算放上百千万亿本《易经》,又有何用呢?所以,《易经》以“水火未济”卦结束,是中华民族祖先对宇宙最终本质的观察、思考结果,是符合宇宙规律的。而佛家思想的核心要义,也是强调世界的本质是“空”,并且这个“空”,是真空而不是假空、顽空。例如,在中国最流行的《金刚经》,其基本思想是“缘起性空”,《心经》也有“诸法空相”的说法。  可见,佛家思想的核心要义与中华文明的根基——《易经》的哲学思考方向是一致的,并且二者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也是一致的,因此,佛家思想才能被中华民族广泛接受。  ?、基本精神的深度契合。  佛法在产生之后,不断向四周传播,古印度、西域、东南亚等地区的诸多国家和民族都曾受益良多。但是,从西汉末年佛法正式传入中国到现在,为何正统的佛法只有在中国才存在?佛法为什么能在中国扎根并能被不断弘扬?佛家思想为什么能被中华民族广泛接受?本人认为,是因为佛家思想与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是深度契合。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中华文明是一种温和的农耕文明,因此,中华民族自“三皇五帝”时代的上古神话传说开始,就逐渐形成了谦和自省、开放包容、平等博爱的民族精神。佛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强调众生平等、慈悲宽容、博爱共生,因此,这两种精神从内涵上来说,是没有冲突的。例如,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的神农氏,为了发展农业,利益人民,“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这种博爱利他的伟大精神,与佛家倡导的慈悲济世思想,是深度契合的。  其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提倡“知行合一”,积极生活,锐意进取。而六祖慧能在《坛经》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也是在教导世人不要空想、妄想,踏实努力地生活,反对消极的人生态度。佛家也强调,所有的佛之所以能成就圆满,那是因为都曾发下宏大誓愿并且一步步修行将各种誓愿都做到了,也就是说要“愿行合一”,这与中华民族的追求别无二致。  第三,佛家思想能在中国扎根,是因为能和我们本土的儒、道两家思想兼容。三者虽然各自关注研究的领域有所不同,但都讲究和谐共生,并无太大的理念冲突。比如,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强调“百善孝为先”。儒家有《孝经》,把孝当作至德要道,将之提升到天地人的高度地位:"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章》);道家的《道德经》第18章说:"六亲不和有孝慈”。在老子看来,孝慈之心是人的自然性情,根本不需教导即有。佛家也大力弘扬孝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并称之为"佛门第一孝经"。甚至,从原始佛典《长阿含经》中发展出《盂兰盆经》,提倡盂兰盆节,标榜目犍连救母的精神,于是留下了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传统。因此,佛家也是倡导“孝道无边”的。再比如说“水”,儒家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家讲“上善若水”,佛家讲“慈悲若水”。  总之,佛家思想与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深度契合,这是它能在中国扎根并弘扬的根本原因。  3、佛法在中国扎根的物质基础。  佛法是指引人类如何正确认识宇宙和人生的学问,因此佛家思想强调的是立体思维,和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完全一致,这使它在中国扎根成为可能。  佛家思想的影响扩大,最主要是靠佛经的传播。由于佛法的博大精深,因此记载佛法教义的佛经,也具有了博大精深的特点,其文字言简意深,比如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心经》,总共才260字,读会它只需要几分钟,但是一般人要想参透其中玄机,没有几年、几十年的功夫,是不可能做到的。由于这个特点,导致佛经如果用拼音文字记载,是很难久远流传的,因为随着时代的推移,人类语音会有很大变化,导致后人会念不懂前人写的佛经,然后佛法就会慢慢消失,古印度佛法的兴衰史就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但万幸的是,佛法传入中国之后,它碰到了世上最可靠的传承载体——汉字。中华民族使用的汉字,具有立体结构,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是世界上最高级、最先进、最实用的文字体系。它有几大优点:稳固、表意、简约。正是由于汉字有这么多优点,所以成为了佛经传承最可靠的载体。汉化的佛经,既能保持本义以免误导大众,又能让人看、读、思相结合,更快地开启智慧,更能使佛经长久传承且不变样,这些作用是其他用拼音或符号记载的佛经所不能比拟的。  中国改进了造纸术,这对于佛经的保存十分重要,相比之下,那些刻在树叶或者兽皮还有其他器物上的佛经,不但篇幅受到限制而且很容易坏灭。  在唐朝及后世,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等相继被发明,让佛经的流通、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
  六、(二)、儒、释、道思想在中国发展、融合、完善的大致过程  说到中国古代历史的演进过程,《三国演义》开篇的那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说法,对一般人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只是简单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吗?看起来好像是,不然也不会有“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满蒙非中国论”之类的歪理邪说产生和流布。然而,《易经》告诉我们的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是:这世界从根本上来说,大的转变,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意外。  (1)上古时期。三皇五帝及各种神话传说,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距今约5000年历史;其中,黄帝、炎帝、伏羲三皇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人接受道、释、儒影响深远。  (2)夏朝。夏者,《说文》曰:中国之人也。夏朝的创建者名“启”,这是个很有意味的名字,昭示华夏文明从此正式开始发展了,中华文明开始从上古时期的“神天下”进步到“家天下”的新阶段。《易经》在夏朝时被名为《连山》,以艮卦开头。为何以艮卦开头?神话传说中,上古时期,有滔天大洪水,危害人民。尧帝命鲧治水,九年不成,鲧也被斩杀;尧帝接着又命鲧的儿子禹继承父志,大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平定大洪水,并赢得世人的传诵。从上面的说法可以推论:因上古洪水泛滥,当时的人民只能居住在地势比较高的山上,夏朝建立后,洪水也尚未完全消退,还有很多的人还必须生活在山上,因此当时人民的思维立足点是“山”。八卦中的艮卦,代表的是山,正好与夏朝的地理、历史现实对应,于是就有《连山》之名。  (3)商朝。商者,《说文》曰:从外知内也。《易经》在商朝被名为《归藏》,此处的“藏”读音应为zàng。藏,有隐匿、藏腑、宝藏等多重意思,这些意思综合起来,与前面“商”字的意思是相通的,即都是强调由外到内。《归藏》以坤卦开头,是何道理?从逻辑上可以来推断:在大禹治水约500年后,神州大地上遗留的洪水消退殆尽,大地也终于展露出了辽阔、深厚的面貌,天朗地清,使当时的人民获得了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从诸多史料来看,由于获得了更多的适于农耕的肥沃土地,商朝的农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并由此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大发展,中华文明也因此有了大进步。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大地,能藏万物,亦能生万物,故商朝《归藏易》以坤卦为首。  (4)周朝。周者,《说文》曰:密也。这个密字,可理解为紧密,即神州大地的人民联系更加紧密;可理解为周密,即周朝的社会制度等比前朝更加完善;可理解为奥秘,即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人民的心智逐渐觉醒,开始思考生命的奥秘了。《易经》在周朝被名为《周易》,以乾卦开头,是何道理?《易经》有“易”与“不易”两层意思,“易”是指《易经》也要与时俱进,调整内容,适应世人的需求,比如《连山》、《归藏》、《周易》的变化;“不易”是指《易经》的核心内容不能变,比如,虽然八卦顺序可以有变化,但八卦本身是不能变动的,还有八卦之间的演算规则也不能变化。中华文明经夏、商两朝约1000多年的发展,周朝时,各方面都有大幅度的进步,文明大模样已经成型,《周易》的完备便是标志。因为完备,故而“不易”,两千多年来,《周易》都一直是乾卦开头。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以乾卦开头,昭示当时人民心智已经开化到新阶段,开始穷究天、地、人的关系了。  中华民族5000年来都以龙为图腾,并以龙的子孙而自豪。夏、商、周三朝的历史,如果从龙的发展角度来解读,可以这样理解:夏朝时期,中华民族这条巨龙诞生,龙形初成,龙飞在天,其状如群山连绵起伏,故曰《连山》;商朝时期,经过几百年发展,中华巨龙筋骨更加强健,魂魄更加健全,故曰《归藏》;至周朝,中华巨龙形、神都已完备,即将迎来大发展,故曰《周易》。  (5)春秋。春,《说文》曰:推也;秋,《说文》曰:禾谷熟也。从这两个字的本义解释来看,春秋时代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怎样的推动作用呢?西周灭亡后,东周虽立,然王室衰微,难以服众,社会发生剧变,推动当时的人们不得不展开思考,于是就有了中华文明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现象。诸子百家提出了各种学说、思想,然后全民进行大思考、大讨论,使得中华文化迎来了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中华文明从此也有了新气象。我们应该注意到,老子和孔子先后在春秋中期诞生,在比老子还早约50年左右,佛祖释迦牟尼在古印度诞生。百家争鸣持续了两百多年,儒、道等各家思想的互相学习、融合、发展,便是中华民族在春秋时代最重要的收获。  (6)战国。战,《说文》曰:斗也。战国两百余年,以七雄为代表的各国,对诸子百家的各种思想进行了思考和实践。先后有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秦国商鞅变法、赵国武灵王“胡服骑射”、齐国拜邹忌为相实施改革、燕昭王筑黄金台广招贤士等重大的改革行动,都各自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秦国的变法最彻底,因此它才能在如马拉松一样漫长的战争竞赛中笑到最后。  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长达500余年,是因为中华文明还处在启蒙时期,聚居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也需要时间。这次民族大融合,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也为后世形成大一统的国家奠定了民族基础。  (7)秦朝。《说文》曰:秦,伯益之后所封国。秦人的祖先最早主要生活在黄河上游地区,早期的秦国,实力并不强大,并且还因为弱小和落后,长期被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嘲笑、鄙视。然而,秦人又是坚韧的,他们在先后31代国君的不懈努力下,在立国约550年之后,最终统一了神州,建立秦朝,并奠定了此后绵延2100多年的封建国家的基础政治制度。历史就是如此有趣:上古时期,大禹晚年继续推行禅让,然而他指定的继承人伯益,威望和权力都不如大禹的儿子“启”,因此,被夏启夺权上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约1800年后,伯益的后裔由小到大、从弱变强,最终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的大一统封建帝国,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秦”,这个字本身也很有意思,它可以拆分为“三”、“人”、“禾”三个部首;三人者,众也,意为大家统一在一起来种庄稼,安居乐业。秦人能一统天下的原因很多:七雄中最彻底的政治、经济改革;开放的社会(韩非子、李斯等有大功者都不是秦国人);最先进的手工业生产技术(秦朝的军队使用的是当时最先进、最符合空气动力学规律的三棱流线体箭头,具有极强的威力)等等。秦朝之所以短命,是因为治国思想出了问题,过分强调了法家思想,以严刑峻法治国,“刚极必折”,因此,不可一世的秦朝,仅历两世就灭亡了。秦朝虽然短暂,但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政治、经济、地理等各方面的大一统思想;三公九卿制度;文字、法律等方面的创新等等。秦始皇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因此,他的皇陵在2000多年后,都保存完好。  (8)西汉。《说文》曰:汉,汉水也;上流曰漾。可见,“汉”字,既是名词,也是动词。西汉王朝的最大的贡献,就是奠定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基础,并在近200余年的时间里,扩大了汉民族的影响力。西汉的治国思想,开国之初主要是推崇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使百姓能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等人大力鼓动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术”,是应该的,本无不可,然而坏就坏在一个“独”字上,因为“一花独放不是春”。因此,“独尊儒术”的提法,虽然顺应了封建帝王的统治需求,但是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来说,却是一大祸事,武帝时期发生的“黄河夺淮”现象,便是明证。刘氏家族虽然在长安立国,但他们的家族之根却在淮河流域,故此,黄河夺淮,并不是偶然,这是真正的“天人感应”。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并不是正确的治国之道,所以,出现西汉末年民谣所唱的“举孝廉,父别居”社会怪象就不足为奇了。特别要提到的一点是,西汉末年,佛法正式传入中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  (9)新朝。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大厦将倾,人心思变。于是,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的王莽则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可见,王莽是个理想主义者,然而他最致命的地方,也就是太过理想化了。王莽称帝后,继续独尊儒术,并企图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达到他治国安天下的理想,于是仿照周朝的制度开始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这是典型的“刻舟求剑”式思维。然后,他又制定、推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造成了社会的大动乱。最终,王莽只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凄惨下场,这个结局,也再次证明独尊儒术的治国之路是行不通的。  (10)东汉。“允冠百王”的光武帝刘秀,以布衣之身,起兵南阳,殚精竭虑,用了12年的时间克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四分五裂、战火连年的神州大地再次归于一统。光武帝偃武修文,励精图治,使得东汉政权在制度、文化、科技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东汉时,蔡伦革新造纸术,“字圣”许慎著《说文解字》,明帝“永平求法”并建白马寺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昭示了中华文明又发展到了新阶段。在东汉,佛教已经开始较大规模传播,然而,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依然是独尊儒术,因此,东汉王朝虽然比起西汉有许多新气象,但其国运却不到200年。
  六、(11)三国时代。按照学术界的一般说法,三国时代始于公元220年,终于公元280年,共持续60年。这是一个很有玄机的数字,因为从易学角度来看,60,刚好是一个甲子数,有开始就有结束,结束又是开始,循环往复。有人说三国时代是乱世,但为什么会乱呢?少有人说的清楚。就连日本人,他们自诩对中华文明研究很透彻,特别迷恋三国这段历史,并通过影视、游戏等方式来强化这种迷恋。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三国这段乱世呢?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层面上来观察,答案就很容易找到了。三国乱世,从根本层面来分析,是因为思想之乱。自秦朝大一统以来,两汉共持续了400余年时间,但是,这么长的时间里,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并未能创造出真正符合“大同”理想的社会制度。社会该何去何从?因此,三国的历史,从文明发展层面观察,就是当时社会精英对于中华民族发展方向的一次思想讨论和实践的历史,这一次思想的讨论和实践,持续了60年。在三国时代,儒学经两汉的大发展,成就卓著;黄老思想在社会上也有广泛的受众;经过两汉200年的传播,佛家思想亦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东汉末年,儒、释、道三家思想均已成为当时社会最主流的思想了。但是,怎样用这些思想来治国平天下呢?于是,经过一番斗争,最后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吴国的建立者孙权,其父孙坚,其兄孙策,皆是当时天下有名的俊杰,都做过比较大的官,因此,孙权的帝业,很大程度上,是继承父兄的遗产,可以说,吴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是曹操,他的身上,道家思想体现的比较突出,例如他以开放的思想治国,先后三次发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豪杰,他的书法讲究自然(“衮雪”中“衮”字的写法可见一斑),他的诗歌造语质直、刚健清新。蜀国的建立者刘备,临终前对儿子刘禅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他受佛家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因为这两句话体现出来的思想境界,与佛经中所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境界,是一样的。所以,三国吴、魏、蜀的历史,就是时人对儒、道、释三种思想的思考和实践,最后的结局是,道家思想占得先机。  (12)西晋。《说文》曰:晋,进也。日出,万物进。进,就是长进、进步的意思,意味着中华文明在西晋时又有进步了,其中一重大文化事件,就是道教的诞生。  (13)东晋。西晋灭亡后,中原士族“衣冠南渡”,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并随后统一了南方。中华文明在东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例如:汉字发展到了楷书阶段,汉字体系步入成熟完善期;道教在陶弘景等人的努力下,理论体系也逐渐完备,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明证就是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使中华文化有了清新气象;佛法进一步传播。而在北方,与东晋同一时间内,先后出现了十多个政权,在经过百余年的民族大融合之后,进入中原的那些少数民族接受了先进的汉文化并融入了中华民族,北方汉语大体形成,为后世的普通话奠定了基础;鸠摩罗什大师在姚秦翻译出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阿弥陀经》及最流行的《金刚经》。东晋时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即书圣王羲之挥毫写就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此事影响深远,后世有无数人花费毕生精力,企图写出可以媲美《兰亭集序》的作品,但1600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做到。这是为何?王羲之能写出那样的绝世之作,就是因为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他头脑里圆融无碍,使得他能拥有最自由的心灵,所以他才能写出那样的惊世之作。证据何在?王羲之的名字,据国学大师陈寅恪考证,其中的“之”字是天师道的标志,黄老思想是王家的祖传学问;王羲之学书卫夫人,而卫夫人的老师是当时名满天下的钟繇,可见,王家的儒学传统是十分厚重的;王羲之对佛法也是十分虔诚,他不但留下了小楷的经典之作《佛遗教经》,晚年还把宅院捐献给佛寺。可见,《兰亭集序》这样的作品产生,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在王羲之身上共同作用的结果,三家并重,融会贯通,最自由的心灵,才能产生《兰亭集序》那样的神品。后世的众多学书法之人,只顾着研王羲之的“技”,而不去究其“神”,当然不能找到登堂入室的真正门径。另外,东晋国祚只有百年,最大的原因是两汉以来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衍生出了门阀政治,并在东晋达到了鼎盛时期,致使皇权衰落,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难以稳定持久。  (14)南北朝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延续169年的南北朝时期,南朝先后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方先后有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五个朝代。这是一段分裂的历史,但这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由之路,是黎明前的微光。自魏晋以来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在南北朝时基本完成,南匈奴、东突厥以及羯、氐、羌、柔然等新鲜血液先后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从文明发展的角度观察,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文化事件,是佛法的繁盛。自达摩东渡中国,并传下禅宗一派后,佛法开始了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佛家思想的传播规模达到到一个新的高度。当时,南北各地均出现大量修建佛寺以及绘制佛窟壁画的热潮,尤以北方地区的佛教石窟汇集了佛教艺术的无数珍品。南朝梁武帝提出了儒、释、道“三教同源”的说法,对儒、道、佛三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了一个初步的总结,对南北朝后的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  (15)隋朝。《说文》曰:隋,裂肉也。这个分裂,是细分、分蘖的意思,是说在隋朝,中华文明即将迎来自西晋以来的又一次重大的内核结构的更新。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依托背后强大的关陇政治集团势力,建立了隋朝,并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大范围内的多民族的统一,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首次实行了一直沿袭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开创了科举,制定了当时最为先进并影响后世基本立法的律法《开皇律》;隋文帝大兴佛法,极大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隋炀帝即位后,先后“修建东都洛阳”、“迁都洛阳”、“修通运河”、“西巡张掖”、“开创科举”、“开发西域”等,功绩非凡。特别是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人民的重大贡献。隋朝为何能统一天下,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诸多方面有新思路、大突破?从文明层面来分析,儒、释、道三家思想不断紧密融合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这种融合,当时的人民,盼望天下统一、稳定,不然三四百年间,为何只有隋朝实现统一并强盛?科举制度之所以在隋朝产生,也是因为这三种思想的广泛传播,开启了民智,进而促进了社会的大变革。试想,如果没有魏晋以来几百年道、佛两家倡导、宣扬开放包容、平等慈悲等进步理念,光靠儒家,能在隋朝发展出“任人唯贤”的科举制度吗?肯定是不能的。隋朝的灭亡,在于隋炀帝的治国思想太过激进,不能在三家思想之间取得平衡,“过犹不及”,所以他最后身败名裂。但无论怎么说,隋朝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的贡献,与秦朝相比,也不遑多让。  (16)唐朝。《说文》曰:唐,大言也。从国名就可以看出,唐王朝的主要特点,就是大气磅礴。这种大气,从根本上来说,是来自文明核心结构的升级。中华文明从上古时期的单轴多核结构,到两晋时发展成为双轴多核结构,到唐朝时终于进化到了三轴多核结构(《六祖坛经》的产生,标志着佛法完成了在中国的本土化),完成了对自身发展的一次革命性更新。中华文明能在唐朝有大进步,主要有这样几个因素:唐朝和隋朝统治者都是依靠关陇政治集团的强力支持上台的,因此唐朝对隋朝遗产的继承,并无多少抵触;唐朝皇族李氏因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子孙而立道教为国教,又继承了隋朝的科举等制度并使儒学更加兴盛,唐朝帝王大都崇奉佛法,这样,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唐朝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和谐共生。中华文明内核结构的升级,表现在文化层面上,就是使大唐王朝各个方面都出现前朝不曾有过的新气象,比如辽阔的疆域、开放包容的社会思想、灿烂活泼的文化、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等。唐王朝国运长达289年,是封建王朝中最长的,这不是偶然的现象。
  六、(17)五代十国时期。唐朝灭亡后,因“藩镇割据”的影响,神州大地上出现了延续近80年的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在这段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也展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北方的党项、契丹等民族先后崛起,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开始;文化方面,词的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禅宗也进入全兴期,由于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经》而保存许多儒学经典。这个时期,有个重大事件被经常被忽视,就是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天下重宝之一的和氏璧,自秦始皇命人将其制成传国玉玺之后,后世历代中央王朝莫不视之为镇国神器而万般珍重。但是,在南朝陈国灭亡后,此物下落不明,北宋朝廷多次搜寻查找无果,至今仍旧是千古之谜。出现世间约1500年的重宝,为何在新的千年历史大幕即将揭开之时,离奇失踪?从千余年之后我们后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上天的一次示警,暗示即将开始的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会偏离方向,中华民族自身将遭受深重苦难。后面的历史众所周知,的确如此。  (18)北宋。宋赵匡胤出身军人世家,后又借“陈桥兵变”夺权上位,他深知武人擅权的后果,因此,立国后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另外,赵匡胤未作皇帝之前,与道士有所交往,在夺取后周政权时,也曾利用  “符命”制造舆论。特别是华山道士陈抟,曾帮助他积极争取群众。所以,宋称帝以后,尽管戎马倥偬,也立即对发展道教给予极大的关注。由于这些原因,北宋历代君主都推崇道家,强调儒道结合,对佛家虽不反对,但也不提倡,甚至还有诸多限制,比如宋真宗和宋徽宗就推行了许多崇道抑佛的措施。不正确的治国理念和国策,使得北宋王朝发展成一只“跛脚鸭”: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繁荣的朝代之一,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发明都出现在北宋,然而,北宋却又是“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一个朝代”,坐拥庞大的军队和先进的武器,在与辽国和西夏对抗中却长期处于劣势。错误的治国思想也误导了北宋的文人,使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儒、释、道三家思想各自的特色和价值,治学只片面地强调儒家为主。比如领导编纂中国第一部官修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就曾向皇帝谏言:“释、老之教,无益治世,而聚匿游惰,耗蠹良民”。可见,理学在北宋中期产生,是由于当时偏激的社会思潮导致的。北宋理学,独尊儒术,企图用儒家思想统治道、释两家,这是僵化的、不正确的思维,其理论体系也是不够完善的。因此,理学思想会束缚人的思维,禁锢人的灵魂,最终使人失去活力。两条重大的史实就能证明理学的危害:违背人性的女性缠足之风,在北宋兴起,并遗祸后世几百年;天会七年(1129年),刚灭掉北宋的金太宗下旨:凡女真人皆留辫发,这一习俗,500年之后,又被女真人的后代满族从白山黑水带到了关内,并推行全国近300年。由上可见,中华文明发展到北宋的时候,更为成熟,然而因为理学的产生,导致发展方向出现了问题,为后世留下祸患。  (19)南宋。北宋灭亡后,赵氏皇族唯一的幸存者康王赵构,南渡江淮称帝,建立南宋。南宋偏安东南,虽然经济发达、科技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但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归根到底,是理学的继续发展,阉割了民族的精神,削弱了人民的斗志,降低了社会的活力。对儒、释、道三家思想地位和价值的争论,南宋孝宗皇帝赵昚所说的“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观点,是中华文明研究的第一次官方结论,也广为世人接受,然而遗憾的是,此观点缺乏配套、系统的理论支持和严谨的科学论证,因此不能取代当时兴盛的理学。  《说文》曰:宋,居也。此字表示房屋周围有树木。魏征云: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因此,两宋合起来的320年,就是中华文明的固本时期。在这一时期,无数人在思考、实践,虽然方向有偏差,但这是进步的代价,是历史的局限造成的。  (20)元朝。经过两宋的发展,中华文明的三轴内核结构更加稳固,引擎动力也越来越澎湃了。固本之后,方能培元,于是一个强大统一的元朝应运而生。现在有些人,被日韩人鼓捣出的歪理邪说蛊惑,不承认元朝是中国,实在是愚蠢至极!元朝的国号“大元”,来自《易经》中“大哉乾元”一句,可见,元朝统治者自认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和光大者,因此他们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几大贡献:实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南北大统一,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蒙元时期,西藏地方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切实行使了有效的统治,使中华民族的第一次拥有了对自己“水塔”地区的控制权;定都大都,使政治重心北移,不但扭转了中华民族自五代两宋以来的被动生存态势,也使得北方经济得到了大发展,这一重要举措,影响至今;元朝向西方的征服行动,重新打通了自九世纪末以来不够通畅的陆上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所以,元朝虽然历史短暂,但地位也是重要的,因为它完成了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纠偏。有些人总说元朝是异族统治者的政权,这是偏颇的说法,蒙古族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21)明朝。《说文》曰:明,照也。明朝是继汉、唐朝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统一、大气、强盛的王朝,其鼎盛之时,如日中天,朗照四海,万邦咸服。明朝国祚276年,封建王朝中排第二,并且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为后世子孙所敬仰,是何原因?最根本的一点,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的治国理念,是符合中华文明的发展要求的,是正确的。朱元璋因年少时曾寄身佛寺数年,因此登基后,推重儒、释、道三教并举的政策。他说:“尝闻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三教之立,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认为三教虽侧重不同,表现各异,但其出发点与最终目的则是根本一致的,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三者互相补益,不可或缺。这个见解,无疑是十分高明、正确的。他的这种治国理念,也为明王朝的长久国运奠定了思想基础。明朝的文化、经济、科技等诸多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和成就,这些优秀的文明成果,通过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的大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明朝,中央政府对西藏、西南等边疆地区的管理更加切实有效,强化了边疆地区和中原的联系;对东北的地区的管理和开发,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稳定了领土版图。但遗憾的是,朱元璋的治国理念,没有被很好地继承,明朝后期,理学因为符合统治者集权的需求被大力扶持而流毒四方,致使国人心田逐渐干涸,精神逐渐萎缩,意志也日渐消沉。明朝末帝崇祯,勤勉有加,励精图治,但亦不能“扶大厦之将倾”,最后自吊于煤山,何故?“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人心为何会散?独尊儒术的理学思想的毒害。
  六、(22)清朝。清,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可见,清朝的国名,本身是美好的,但是现在很多人因为受日本人包藏祸心的“满蒙非中国论”的蛊惑,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王朝。清朝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和意义,可以从“清”字的含义来解析。清,有清新、清醒、清除等多种意思。  一曰清新,在康熙、乾隆等雄主的纵横捭阖下,台湾、新疆相继纳入版图,对西藏的管理更加有效并制度化,对其他边疆地区的控制也进一步加强,这些都使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得到拓展和巩固;  二曰清醒,与清朝同时代的欧洲、美洲,先后出现了又一次民族大觉醒运动,启蒙运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美洲独立浪潮等重大事件,使整个世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此时清朝统治者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省,魏源等先行者们的大声疾呼也未能唤醒他们,中华民族也因此承受了苦难;  三曰清除,在全世界都在进行文明升级的时候,清王朝的统治者却顽固地坚持封建专制,特别是慈禧太后擅权后,不敬儒、释、道,反而迷恋鬼神、扶鸾,祸国殃民,罪莫大焉,因此,他们最终被历史清算,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被踢进了垃圾堆。  中华文明发展到清朝为何遭遇瓶颈,中华民族也因此蒙受百年屈辱和苦难?有些人把这些归罪于外国的侵略,这样讲是没错的,但还没找出最主要的原因。《左传》云:“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因此,我们必须反躬自省,查找原因。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闭关自守,不思进取,最终导致治国思想的混乱是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思想不清,人心就会不稳,人心不稳,社会如何能安定?那么,造成思想混乱的罪魁祸首又是谁呢?是顽固坚持以儒学为主体的理学。自两宋兴起的理学,经过明朝一群腐儒的研究,到了清朝时发展到了顶峰,其对人性和社会的毒害也到了顶峰。我们的祖先,为何会留下汉字等文明成果?是为了让后人藉此不断学习,开启心智,提升智慧,最终找到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也就是说,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各种优秀文明遗产,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让世间人,无论男女,经过努力,都能福德圆满,幸福安康。可是,理学带来了什么?在清朝,男人被迫剃发留辫,这一留就是近三百年;女的被迫缠足,这一恶俗至民国还有流毒。如果社会发展到男女的身心都被摧残的时候,我们难道不该思考,是哪里出了大问题吗?清朝男人扎辫子,是分三股,最后在末梢打结,有“结”,就不畅通;女人缠足,是用一条狭长的布袋,将妇女的足踝紧紧缚住,从而使肌骨变态。这两种现象的出现,就是理学对人性束缚、戕害、摧残的结果。男为乾,女为坤,男女都被束缚,正如《天地否》卦的卦辞所说的那样:凶:万物闭塞之象。国民都失去了意志,变得麻木不仁;社会也失去了活力,如一潭死水,这样的政权该存在吗?压迫有多重,反抗就有多大。正是因为清朝统治者推行的封建专制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迫害,所以二十世纪初中国才会出现世界主要大国中最彻底的反封建革命。
  六、(23)民国时期()。这段历史主要内容,是国共之间长达22年的斗争史。对于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过程和结局,如何客观准确看待?国内外研究这段历史的人多如牛毛,但少有切中肯綮者,相反,在境外某些势力的资助和唆使下,国内有不少所谓的精英学者,炮制种种歪理邪说,误导国人。近些年来,国内否定毛泽东思想的言论甚嚣尘上,大有黑云压城之势。有那么一撮无良的学者、新闻人、文艺界人士,为配合境外邪恶势力的对华攻势,整天忙着罗织材料,为蒋介石的民国政权涂脂抹粉、穿金戴银,在他们眼里,民国政府时期才会有“黄金十年”,才能出大师,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事实真是这样吗?历史的真相会狠狠地扇这些人耳光。  国共之争,最终共产党胜利,是何缘故?这世上的重大变故,没有偶然。国共之争,从表面看,只是一场普通的党争,所以现在龟缩在弹丸小岛上的国民党始终不肯正视自己的失败,把一切归结于运气不好。然而,从最根本的层面来看,国共22年的斗争史,本质上是文明之争。国共两党,最开始都是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国民党是美英日等势力支持的(国民党两代党魁孙中山和蒋介石都信奉基督教,孙中山有留美经历并有娶日本妻子,蒋介石有留学日本经历后又娶了有浓厚美国背景的妻子),而中共是得到苏联指导帮助的。因此,国共两党的产生,是当时国内先行者引入西方文明的先进成果并在中国实践的产物,但是,正因为是西方的文明成果,在引进中国后,都出现了各种水土不服之症。蒋介石在取得孙中山信任后,通过各种手段,逐步控制了国民党,并通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台,但一直到1949年垮台,在长达22年的时间里,他始终无法使国民党摆脱美英日等势力的控制和影响,因此也无法使中华民族实现独立解放。他治国不能退外敌,治党不能清吏治,治民不能谋福利,最后“胜利转进台湾”,是必然的下场。  反观中国共产党,在被蒋介石和汪精卫的血淋淋的屠刀刺激并惊醒之后,走上了漫漫求索之路,当然,由于经验不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历经艰辛建立起来的江西中央苏区,由于共产国际的过分干预和瞎指挥,遭受重大损失,根据地被蚕食殆尽,只好仓皇转移,结果闯进了蒋介石的口袋阵,湘江一战,八万红军折损大半,浴血突围至贵州后,更是面临党亡军灭的巨大危险。在此危急时刻,共产党内的清醒者,主动出击,以壮士断臂的勇气,清洗了共产国际在党内的代理势力,并拥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本土革命势力执掌全党全军,从而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得以化险为夷,峰回路转,重获生机。毛泽东同志出身平凡,亦无时人艳羡的留洋经历,但他从小志向远大,扎根于中华文化,勤学不辍,并对中华文明进行了精深的研究,长沙、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都留下了他奋斗的足迹,这些经历,使他获得了一般人难以达到的大视野、大智慧和超强的工作能力。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才能在毛泽东同志的运筹帷幄下,一扫颓势,重振声威,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四渡赤水”的高妙指挥,让红军获得了战略主动权,此后红军连战连捷,至强渡大渡河之后,彻底杀出了包围圈,使中国革命打开了新局面。同样是要强渡大渡河,类似的天气条件,而且石达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还比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小得多,但为何结局迥异?对这一个话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从中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十分清楚:石达开16岁便名动四方,引得洪秀全亲自登门延揽,加入太平天国之后,贡献极大,尤其是军事方面,让清廷上下对其才干敬服不已,然而他为何最终在大渡河边折戟沉沙?大渡河所在的川藏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而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是一只以借用西方宗教部分教义而拼凑的邪教思想所武装的军队,试想,这样的军队妄图在中华文明的源头地区打开通路,老天会答应吗?当然不可能。相反,毛泽东领导的红军,其兵员主要来自工农,其指导思想虽然也是产生于西方,但共产主义是当时最先进、最科学的,并且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还在不断将其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与中国文明的发展方向结合,所以,毛泽东领导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