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海军有没有类似于欧洲的中型美国海军战列舰列表

二战欧洲战列舰的发展与对比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二战欧洲战列舰的发展与对比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的位置:>>>正文
明朝有1350艘战舰 专家揭不向海外扩张原因
郑和宝船模型。
明成祖朱棣。
  欧洲政治上的地方分权也导致了军事的多元化,互相竞争的政治实体都有能力购买维护自己独立的军事物资,船上的武器也不断得到改进。当欧洲各国拥有装有大炮的远航船后,就开始控制海上贸易路线,侵略沿海各国。与郑和航队的访问不同,16世纪初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探险者是要用大炮和长枪改变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对比,通过不断的扩张获取更多的财富。后来,荷兰、法国和英国等国家也加入争夺海上霸权的行列,并且后来居上,非洲、亚洲、美洲的许多地区都成了他们的盘中珍肴。
  由于中国明朝、中东和亚洲的穆斯林帝国都没有出现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多元化以及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因此他们都停滞不前,而欧洲却前进到世界舞台的中央。
  学者观点
  禁造大船:明朝政府主动放弃海上贸易
  由于蒙古人的入侵统治和元末战争,使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受到很大破坏,科举考试断断续续,人口减少,田地荒芜。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通过实行移民垦荒、兴修水利、打击贪官污吏、废除奴隶制、编制黄册(登记人口的本子)和鱼鳞图册(土地形状图)、恢复科举考试等措施,发展社会生产力,重建中国文化,收到了很大的效果。至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全国户口达1600多万。&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办理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
  明海军有1350艘战舰
  尽管朱元璋死后发生了叔抢侄位的&靖难之役&,但明成祖朱棣上台后迅速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使国力进一步增强。当时的中国不仅农业发达,工商业也同样达到了先进的程度,此前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业流通和市场的发展,国内水陆交通发达,城市规模比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大得多。炼铁作坊每年炼铁十几万吨,供百万军队使用,比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铁产量多得多。火药在军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造船业也得到空前的发展,早在鄱阳湖大战时陈友谅所造巨舰已高达数丈,分上中下三层,船上设走马棚,&上下人语不相闻&。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明朝海军已拥有1350艘战舰,其中包括62艘大战舰和250艘远航舰。
  中国的航海技术也领先于其他国家,据《萍州可谈》、《梦粱录》等书记载,最迟在南宋舟师已开始使用罗盘航海。到了元代,人们航海都以罗盘导航,并专门编制出罗盘&针路&。所谓&针路&,就是将航行至各地时应采用的针位一一标明画出的航线。至明初,拥有先进航海技术的明朝海军已完全有能力向海外扩张。
  郑和遍历西南洋诸国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朱棣命令&三保太监&郑和及王景弘等率将士27800人首次下西洋,其舰队有大船62艘,小船225艘,最大的船长44丈,宽18丈,排水量达1500吨以上。舰队由江苏刘家港出发,&泛海至福建,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共七次率舰队远航,每次远航都携带大量金币,每到一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郑和的舰队曾在马六甲海峡与海盗作战,擒获企图劫夺明朝海军船只的旧港酋长陈祖义,沿途南洋各国均派使者随郑和入朝,有些国王还亲自来中国观光。
  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只可惜1433年明朝海军的远航成为最后一次。三年后,明朝皇帝就传下圣旨,禁止再造远洋帆船,不久又下令禁止建造两个桅杆以上的帆船。郑和的大战舰都搁置起来,逐渐烂掉,航海图被焚毁。从此以后,明朝政府闭关自守,与海外隔绝。
  一直以来,历史学家们对明政府自废海军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认为是因为受北方蒙古人侵扰,为把军事力量集中在容易受攻击的地区,才放弃发展海军;有人认为明政府财政压力太大才决定停止远航。其实,明政府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并非偶然,在政治、经济、地理等方面是有其必然性的。
  《皇明祖训》
  从政治层面限制中国向海外扩张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打败各路起义军,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大明王朝。他身经百战,深知创业不易,守业更难,登基后&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每天天没亮就起床批阅公文,直到深夜。
  朱元璋辛苦一生,是想为明朝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他认为自己打下的江山已足够大,后代子孙的责任就是使江山永固,没有必要再向外拓展。他担心后代子孙中有人&不自量力&侵占&四方诸夷&,在晚年立下《皇明祖训》颁示中外,并刻在京都右顺门的西庑上。
  在序言中,朱元璋说:&创业之君,备尝艰苦,阅人既多,更事亦热,以视生长深宫之主未谙世故,及僻处山林之士自矜己长者,甚相远矣。&意思是说后代子孙从小生长在深宫之中,未尝试过艰苦的日子,阅世不深,不能和自己相比。朱元璋接着又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处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度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详;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详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以干天和,此甚不可。&朱元璋还下圣旨:&后世有敢言更制者,以奸臣论,毋赦。&
  从这段&祖训&可以看出,在朱元璋的心目中,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四方诸夷&都在山海之外,无论&得其民&还是&得其地&都无价值可言。如果&四方诸夷&来侵扰中国,当然要用军事手段来制裁他们,但如果他们没有不利于中国的举动,就没有必要对他们动武,因此他严禁后代子孙&无故兴兵&。朱元璋的《皇明祖训》是写给后代继承者和天下臣民的最高指示,这也是后来明政府实行闭关自守的政治根源。
  朱棣用兵安南,是因为安南侵扰中国边境,又袭杀由明朝军队护送回国的前安南国王陈天■之弟陈天平,并没有违背朱元璋的《皇明祖训》。朱棣派郑和率舰队下西洋,也并非为了向海外扩张,其主要原因是朱棣听说被他打败的侄子建文帝并未自焚而死,而是出走海外,所以命令郑和出海寻找他的踪迹,同时&耀兵异域,以示中国富强&。所以郑和的远航舰队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从来没有对南洋诸国进行武力掠夺,与后来入侵印度洋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及其他欧洲人有明显区别。欧洲人每到一处都以掠夺财富为目的,葡萄牙水手们甚至说:&我们不是来乘船,而是来开炮作战。&欧洲的崛起是依靠不断进行海外扩张,明朝中国的保守是因朱元璋看不到海外蕴藏的机会,从政治层面限制了中国向海外扩张。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24小时点击排行
24小时跟帖排行
环球今日推荐6被浏览512分享邀请回答6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1 个回答被折叠()中国外贸舰广受推崇,87年前有一欧洲强国向中国求购千吨级战舰
作者:虹摄库尔斯克
近年,中国外贸军舰活跃在国际军贸市场上,多次成为新闻头条,从导弹护卫舰到先进AIP潜艇,已经成为中国军贸一块响当当的品牌。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87年前的1930年,中国就曾经向一欧洲国家海军出口战舰,这个国家是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
图片:中国外贸舰已经成为品质和战斗力的保障。
中国现代船舶制造业发端于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但是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中国的船舶工业是难以保证自己海军舰船需求的,所以除了一些内河炮艇外,中国海军大型舰艇绝大多数都是外购,只有一小部分是按照国外图纸设计建造的。
图片:中国自行建造的“逸仙”号排水量和火力连驱逐舰都算不上,冠以巡洋舰的名号主要用来震慑地方军阀。
即使到了上世纪30年代,国产的大型水面舰艇在当时海军中仍然属于凤毛菱角,而且多是一些名不副实的舰艇。比如1930年开始建造的“逸仙”号巡洋舰,排水量仅为1545吨,主炮仅2门,只有炮舰的水平。而根据日本人图纸建造的“平海”号巡洋舰,排水量终于达到2400吨,装有6门主炮,2座鱼雷发射管,这才勉强算是轻型巡洋舰了。
图片:“平海”号排水量和火力勉强算是轻型巡洋舰。
而鲜为人知的是,在30年代中国船厂倒是接了一单为葡萄牙海军建造千吨炮舰的合同,这是一艘排水量1050吨的炮舰,舰名舰名“巴提亚”号(PATRIA)。
图片:中国求新造船厂在1930年接到了一笔为葡萄牙海军建造外贸军舰的大单。
这在当时看来不小的外贸军舰建造大单是位于上海的求新造船厂接的。求新造船厂的前身是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914年该厂承建了3000吨海船“美利”号和“美坚”号,两船合同100万两白银。为此,船厂向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贷款购置钢材开工造船,3年后两艘轮船完工交付。
图片:说到求新造船厂可能网友并不熟悉,其实中国第一艘022隐身导弹艇就是求新厂建造的。
但是,由于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钢铁原料奇缺,价格暴涨,工厂为了建造这两艘船实际上亏本了50万两白银。法国人的贷款到期后无力偿还,最后被迫把船厂的股权部分售于法国人。日,船厂改组为中法合营,更名为中法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对内称法中冶金机械工程公司)。
图片:葡萄牙海军为当时的中国船舶业送来的第一单千吨外贸战舰建造合同。
船厂在巴黎塞纳区商业登记注册,经理和总工程师都是法国人,还雇佣了15名欧洲籍职员和400名中国工人。或许是有法资这个背景,求新造船厂接到了不少欧洲舰船的修理生意。1930年,帮助葡萄牙海军修理了“阿达玛斯托尔”号战舰,该厂由于生产质量优良,受到了葡萄牙海军的赞赏。
图片:葡萄牙海军“巴提亚”号炮舰。
当时葡萄牙海军为了打击中国沿海猖獗的海盗,正在澳门建造一个海军基地和一个海军航空站,从遥远的欧洲调配军舰还不如就近建造新军舰。
1930年夏,葡萄牙海军找到了有过业务往来的求新造船厂,签署了为葡萄牙海军建造炮舰的合同。
图片:在中国沿海活动的“巴提亚”号炮舰,远处的帆船充满东方韵味。
新军舰采用里斯波纳兵工厂的设计方案,1931年开工,1932年完工,舰长67米,型宽10米,型深5米,吃水3米,航速11节,排水量1050吨,舰上配备有125毫米火炮2门,40毫米炮4门,7.7毫米机枪4挺,还装备有水雷投放装置。建成后命名为“巴提亚”号,在澳门基地服役。
图片:葡萄牙国内博物馆的“巴提亚”号炮舰模型。
“巴提亚”号炮舰排水量超过千吨,其火力与前面所述的中国海军“逸仙”号巡洋舰差不多,可以说是中国建造的第一艘千吨外贸军舰。而继“巴提亚”号之后,中国再次对外出口千吨级军舰要等到1984年,将两艘标准排水量1425吨的053HE“江湖”级护卫舰出口到了埃及。
图片:自向葡萄牙出口“巴提亚”号炮舰后,再次出口千吨级军舰要等到50余年后的中埃护卫舰合约。
从“巴提亚”号到053HE,前后跨度达到五十余年。而今天,中国外贸军舰已经远销亚非拉,成为中国制造的化身。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是英国皇家海军为适应1936年第二次伦敦海军军备会议而设计的,是典型的条约型战列舰。 同级舰5艘:乔治五世国王号(King George V)、威尔士亲王号(Prince of Wales)、约克公爵号(Duke of York)、安森号(Anson)、豪号(Howe)。
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建造背景
20世纪30年代,冻结各缔约国海军军备竞赛的两大条约——《》与
条约时代七大战舰之一的“纳尔逊”号
《》,令帝国主义列强一度近乎疯狂的海军竞赛暂告结束,假日时期一度降临三大洋,但和平仅仅是暂时的。[1]
因为条约规定,如缔约国中未能就续约意见达成一致,条约将于1937年元旦开始自动失效。
1935年,各海军强国开始新的限制海军军备谈判。当时,英国尚未从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恢复,工业生产能力剧减,造船工人大量流失,因此在条约谈判期间主张减低新建的排水量和缩小主炮口径,英国曾力主与会国成员建造排水量25000吨,装备12英寸主炮的小型化战列舰;和14英寸主炮,排水量28000吨的中型战列舰[2]
(限制别国的战列舰,英国人自己的巡洋舰优势将彻底发挥,这对拥有漫长航运线的日不落帝国非常有利——这种提议当然不会得到列强的赞同)。
但英国与美国在关于“新舰将采用14英寸口径主炮”达成一致立场。由于美国考虑日本、意大利无意接受条约的限制,而且还有一个未参加条约的德国,因此在主炮口径选择方面留有余地,在设计中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上,预留了用16英寸主炮替代14英寸主炮的空间[3]
如果说皇家海军只是一个恪守游戏规则的乖孩子,显然是不合常理的。事实上,英国海军早已为规划中的“狮”级战列舰研制新型16英寸主炮(纳尔逊”级战列舰的16英寸主炮采用轻型射弹,远距离杀伤力不足);同时,皇家海军也在研发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14英寸口径新型主炮,以为备选。
但对于财力和技术流失严重的皇家海军而言,两种新型武器同时开发绝非易事,为了新的战舰赶在1937年初开始建造,等人只得取消了优先建造装备15英寸以上口径主炮战列舰的计划。1935年,英国海军为新的战列舰选定了14英寸主炮,以求“乔治五世”级能够尽快服役。
新方案计划采用3座4联装主炮,但实际考虑排水量原因装备了2座四联装炮塔,1座双联装炮塔,全舰共有10门14英寸主炮,每分钟可以进行两次齐射,依靠火力投射的密度来弥补火力强度的缺憾。
随着日本、意大利退出裁军会议,美国、英国、法国等国1936年签定新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名存实亡。加上列强早已暗地研制新的大口径主炮,事实上除了皇家海军之外,无人遵守有关14英寸主炮的协定。而开工时间最早的“乔治五世”级已然设计定型,反而陷入了尴尬——其装备的14英寸(356毫米)主炮,是同时代新建战列舰中主炮口径最小的。
意大利海军“维内托”级战列舰
另外,由于皇家海军坚持要求新造14英寸炮的威力必须超越效能不佳的旧16英寸炮,因此研发工作颇费时日。最后,火炮的交付时间又耽误了新舰舾装,导致“乔治五世”级最先建造,却最后下水,用牺牲吨位和火力换来的时间优势也被一拖再拖的进度彻底断送了。
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设计概览
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主炮火力
在条约时代,用集中布置武器、装甲的方式来节约宝贵的排水量,这一理念已被舰船设计师公认。乔治五世级最初设计采用12门14英寸口径主炮,新研制的Mark Ⅶ型14英寸口径主炮将采用史无前例的四联装主炮塔,分别安装于舰艏、舰艉,前二后一。
由于设计期间条约尚未失效,“乔治五世”级仍然受到严格的排水量限制。
“乔治五世”级的火力配置
直到开工建造时,方才发现原设计的排水量偏小,而武器系统重量过大,影响储备浮力和复原性。为了在不对设计图做大改动的情况下(当时全面设计已完成,如坚持大改,该级战列舰的服役或许要等战争结束了)保证防御能力,舰艏第2座主炮塔由四联装简化而双联装以节省重量(即便如此,双联装炮塔的重量仍然达到924吨),最终主炮数量减少到10门,与装备8—9门主炮的美日战列舰相比,火力密度的优势也荡然无存。
总之,对“乔治五世”级掣肘的最主要因素是没有合适的主炮:为了赶进度选择了较小口径的主炮,之后却因为种种因素丧失了先机,最后由于设计失误丧失了火力密度优势,可谓时乖命蹇。
不过,“乔治五世”级的14英寸45倍口径主炮并非威力不济,其穿甲弹重量高达721千克!威力远远超过美制14英寸50倍口径火炮使用的680千克穿甲弹,也超过了日本的14英寸640千克穿甲弹。相比之下,倒是四联装炮塔过于复杂的设计导致的糟糕可靠性[2]
,给该舰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副炮特点
与德国、日本、意大利始终缺乏高性能高平两用炮的境遇不同,“乔治五世”
舯部133毫米和40.5毫米高炮、航空设施
级装备的5.25英寸(约133毫米)高平两用炮性能优异,弹丸重、初速快、射程远、破坏力强,无论对海、对空,在射程、威力方面都超过了日本的127毫米40倍口径高炮、德国的105毫米65倍口径高炮、意大利的90毫米高炮等产品。只有美国的127毫米38倍口径高平两用炮因使用VT无线电引信,显得更加“专业”一些。
小口径高炮方面,该级战列舰使用英制两磅炮(40.5毫米口径),一般采用八联装安装,射速可达每分钟300发,火力猛烈,俗称“砰砰”炮[2]
,是当时各国防空武器中的新锐力量。尽管皇家海军在条约时代之后一直难有新锐战舰服役,但从战列舰到驱逐舰,都装备了比别国同行更先进的高炮,可见皇家海军设计部门对未来空中威胁的前瞻性。
不过,“乔治五世”级的两磅炮也存在性能不稳定、容易卡壳等毛病。这些技术指标先进、可靠性不足的新锐武器令该级战舰在日后的高强度作战中吃尽苦头。
八联装砰砰炮,火力猛烈,稳定性不足。
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船体设计
“乔治五世”级采用平甲板船型,干舷高度适中。为追求更加稳定的射击平台,适当降低了稳心高度,横摇周期为14秒[2]
,比看似更加平稳的“纳尔逊”号(横摇周期11秒)更有优势。但同时,为了追求0角度向前射击,舰艏上扬的弧度很小,削弱了适航性。
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防护体系
“乔治五世”级非常重视防御,舷侧主装甲带贯穿水线60%的长度,厚达15英寸(381毫米)的渗碳钢装甲(一说为374毫米)将前后弹药库、锅炉舱、机舱区域全部覆盖,在正常交战距离(米)可以抵挡德制380毫米穿甲弹(800千克、初速820米/秒)、及皇家海军装备的381毫米穿甲弹(879千克、初速750米/秒)。装甲带向艏艉方向递减至4英寸(约102毫米)。
为了抵御威力越来越大的穿甲弹,早在1927年,皇家海军就在“纳尔逊”号战列舰上安装了向内倾斜达22度的主装甲带[4]
,造成炮弹击中的入射角更大,更容易弹开,从而大幅度提升了防御效果。
集中配置武器和防御的“黎塞留”号战列舰
而在“乔治五世”级的图纸上,倾斜装甲被改为垂直安装,理由是如被经水面反弹的跳弹击中,反而会使入射角更加垂直,不利于防御。理论上说完全没错,但这种现象极为罕见。因此日本的“大和”级、美国的“衣阿华”级、“南达科他”级、“北卡罗来纳”级,法国的“黎塞留”级、“敦克尔克”级等当时各国最新锐的战舰,全部采用了内倾安装的主装甲带,在实战中也确实没有发生皇家海军担忧的问题。
水下防御方面,“乔治五世”采用“夹心”结构的多层防鱼雷隔舱,在双层船壳之间安装着纵横交错的水密隔舱,加上比“胡德”号更为优异的排水能力(具体数据未知,可参照“胡德”每小时2000吨的排水能力,排水量更小的“乔治五世”如有更强的排水能力,其抗沉性设计可见一斑),被皇家海军自诩为“不沉的战舰”。
为了追求防护隔舱的隔离范围,避免类似于意大利“维内托”级那样防护区域厚度渐减,导致艏艉抗沉性下降的后果,“乔治五世”的艏艉隔舱向内“推”了一段距离,优点是扩大了防护脆弱部位的隔离区域,缺点是在内部隔舱的过渡连接部位形成了“直角”,造成应力集中。如果这里被击中,二次毁伤效应必将大大增加[2]
水平防御是该舰在防护方面的亮点,“乔治五世”级拥有三层水平装甲板,包括厚达153毫米的中甲板装甲(主要承受打击的一层),是欧洲各国的末代战列舰中最厚的。要知道,即使是令人畏惧的“俾斯麦”号,其中甲板装甲厚度也仅有120毫米。尽管稍后建造的“大和”、“衣阿华”级都以200毫米以上的水平防护称雄,但这些战舰的标准排水量都在45000吨-68000吨,而以“乔治五世”仅有36000吨的标准排水量,却能拥有这样厚重的水平防护,足见皇家海军对空中威胁的重视。
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机动性
“乔治五世”级装有110000马力的主机(与美制“北卡罗来纳”级相仿),最大航速29.25节(试航),在战列舰中出于中游水平,优于“北卡罗来纳”级(28节)、“南达科他”级(27.5节)、“大和”级(27节),不及“衣阿华”级(33节)、“黎塞留”级[5]
(32节/30节)、“维内托”级(30节)。
续航力方面,“乔治五世”级的燃料舱总容量超过4000立方米,一般情况下搭载3500吨燃料,理论续航力10000海里(10节航速)。但是,由于舰艏造型导致的适航性下降带来的额外消耗、以及大量电子设备对电力的依赖,都让“乔治五世”级的燃料入不敷出,实际续航力不到理论值的3/4,大约7400海里。这一数据比起美国战列舰毫无优势,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工业制造能力更强,可以生产出更加精良的传动机构,大大减少了动力系统的损耗。
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雷达
和美国的同类战列舰一样,“乔治五世”级在建造之初即装备了各类对海、对空搜索雷达,级主、副炮火控雷达,电子设备的性能也高于意大利、法国、日本。在击沉“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的战斗中,该级“约克公爵”号的雷达优势尽显无遗。而在“威尔士亲王”号支援东南亚时,新加坡附近的日本海军也未敢采取习惯的夜战手段,足见其火控雷达的威慑力。
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航空器
“乔治五世”级采用舯部布置弹射器,上层建筑容纳机库的结构,
“海象”式水上飞机
共搭载3-4架“海象”式水上飞机(用于侦察、校射),配备1部大型弹射器、2台起重机。飞机由垂直于舰体中轴线的大型弹射器弹射,由两舷的大型起重机收回。[2]
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总评
由于《华盛顿条约》的限制条款,及英国经济衰退、预算减少、大战迫近等内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皇家海军在设计“乔治五世”级的时候非常保守。例如坚持主装甲带恢复垂直安装的设计、船头零角度平射等过时的指标,与其说是追求稳妥,倒不如说是迫于压力导致的保守。面面俱到的设计思路让该级战舰变得极为中庸,缺乏特点。
“乔治五世”号
总体而言,“乔治五世”级的技术参数虽然缺乏两点,但体现了临战时期的务实原则:争取时间、力求实用。尽管饱受主炮研发进度拖沓的折磨,但该级战列舰仍然是第一批服役的条约型战列舰。
客观地说,从研发过程看,“乔治五世”可谓“时乖命蹇”;从其服役的时机看,又不啻“生逢其时”。例如,其首舰“乔治五世”号于1940年服役,正值法国溃败,英国困守孤岛的艰难时刻。当时美国尚未参战、法国投降其海军罢战,而敌对的意大利蠢蠢欲动,德国袭击舰四处袭扰。“乔治五世”级甫一服役便成“救火队员”,其先进的雷达也令其足以胜任北极护航、暗夜搜索等复杂天气下的任务,令多数对手不敢轻举妄动,护卫了盟军脆弱的海上血脉。
纵观将近5年的服役历程,“乔治五世”级几乎参加了皇家海军1940年末以来的历次重大行动,尽管使用中曾多有故障,也付出了战沉的代价,但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日上午,“乔治五世”号及姊妹舰“安森”号,与美国、法国的“条约型战列舰”一起在东京湾见证了战争的结束。
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服役大事记
“乔治五世国王”号
维克斯·巴罗船厂建造,1940年12月完工,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亲自主持了以其父名乔治五世命名的新型战列舰的下水典礼。服役后担任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旗舰。服役初期曾在一次北极护航任务中遭遇大雾,与躲避暗礁的驱逐舰“旁遮普人”号相撞,后者当即重伤,而“乔治五世”号的舰艏也撕裂了长达二十米的大裂缝,被迫回国大修。[2]
日,“乔治五世”号取得了服役期间最大的战果——她与“BIG SEVEN”的传奇角色“罗德尼”号战列舰一道,击沉了德国海军最强大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对手力早已不从心的情况下,“乔治五世”却遭受着火炮故障的困扰,以至于她几乎从未进行10门主炮的齐射。
1945年上半年,“乔治五世”号协同“衣阿华”号等盟军战舰游移于日本近海,炮击室兰制铁所等日本工业设施。
日,“乔治五世”号在东京湾参加了日本投降仪式。
1950年退役,日出售解体。
“威尔士亲王”号
坎贝尔·莱德船厂建造,1941年3月完工。早在其尚未完成舾装时,便遭遇了德军飞机的轰炸,导致部分区域浸水。5月23日,测试调试进入最后阶段,“威尔士亲王”号突然接到德国海军“俾斯麦”号离开锚地的紧急军情,只得中断调制(带着工人和施工材料),匆匆跟随“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出航
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
搜索“俾斯麦”号。
日,“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在丹麦附近发现“俾斯麦”号,随即展开炮战,史称。双方从26000米一直打到22000米,“胡德”号中弹沉没,“威尔士亲王”号中弹3发,雷达操作室、舰桥被毁,航空设施、救生船甲板遭到破坏,但也命中“俾斯麦”号3弹,打穿了对方舰艏的一个油舱(让“俾斯麦”号损失了1000吨燃料,又迫使其尽量顺风航行以免增加进水,机动性优势大减)。随后,饱受“伤”“病”折磨的“威尔士亲王”选择了撤退,未参加后续的追击行动。
1941年8月期间,“威尔士亲王”号运载首相出访美国,签署了著名的《》。
日,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威尔士亲王”号以及“反击”号战列巡洋舰组成“Z舰队”开赴新加坡,作为对日本的威慑力量。对于仅有两艘“金刚”级战列舰可以调动的日本海军,两艘英舰的威胁非常大,但英国人很快发现,在毫无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军舰在这里的活动极其危险。
日“威尔士亲王”号、“反击”号在马来亚海域(3-30'N,104-30'E)遭遇日军飞机空袭,两舰先后沉没。舰队司令官菲利普斯上将和“威尔士亲王”号舰长里奇上校阵亡,英军高级军官仅有“反击”号舰长威廉-坦南特上校幸存。
“约克公爵”号
约翰·布朗船厂建造,1942上半年服役,成为皇家海军上将托维爵士的旗舰。
日,“约克公爵”号迎来服役期间的最大战果——在北极航线的护航作战中,率领3艘巡洋舰、8搜集驱逐舰搜索并击沉了德国海军“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6]
此役,“约克公爵”号的雷达发挥了巨大作用,得以在暴风雪和骇浪中数次发现将要逃脱的对手,显示了现代化军舰的战术价值。
1949年退役,日出售解体。
“安森”号
斯旺·亨特船厂建造,1942年下半年服役,由于美国的正式参战,该舰得到了美国的技术支持,拥有姊妹中最先进的电子设备和防空火力。大战末期曾加入皇家海军新的亚洲舰队,担任防空舰,抵挡过“神风特攻队”的自杀飞机。
总体而言,该舰经历相对平静,服役期间未经大战事。
1949年退役,日出售解体。
法尔费德船厂建造,经历与“安森”号相似,但由于服役较晚,盟军对战列舰的需求不再那么迫切,因此改装程度不及“安森”。服役期间未经大战事。1950年改为训练舰,1955年退役,日出售解体。
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性能数据
基本数据  舰长(米)  227  舰宽(米)34.2吃水(米)标准8.5、最大10.8排水量(吨)设计35000、满载  动力  4x 帕森斯型齿轮传动式涡轮机
8x 三锅筒式水管锅炉
四轴三叶螺旋桨推动,总功率110000马力
航速(节)29编制舰员  人  续航力  15000海里/10节、6300海里/27节  武装  2x 四联装 14英寸/45倍径Mark VII主炮
1x 双联装 14英寸/45倍径Mark VII主炮
8x 双联装 5.25英寸/50倍径Mk.I 高平两用炮
8x 八联装 40mm/39倍径 Mk.VIII 砰砰炮
10x 博福斯40mm高炮
36x 厄利孔20mm高炮
舰载机4x 海象侦察机  装甲侧舷装甲 13.7-14.7英寸、首尾水线 4.4-5.4英寸
甲板 5-6英寸、主炮塔 12.75英寸
炮座12.75英寸、司令塔 3-4英寸
装甲总重量12612吨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兵器》2005年10期《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专题CN11-4419/TJ
《兵器》2002年5期《衣阿华级战列舰》专题CN11-4419/TJ
《舰船知识》2003年3期《二战中的皇家海军战列舰》CN11-1007/U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洲三剑客战列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