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当下北方地区经济有这么不景气吗

最近几年来比较低迷大家有些困惑,在我看来确实现在中国经济比较低迷有点过于低迷,这个过于低迷就是低于正常增长它的表现就是通货紧缩。我们现在已经有40個月PPI为负的按CPI算是1.3、1.4,美国、欧洲都是把2%当做目标的我们只有1点几,严格来说也是通货紧缩了

  为什么过于低迷?基本原因是因為我们过去十年内两次经济过热大家都应该记得,不用多说但是稍微说说不同的原因,第一次过热2004年到2007年不是政府刺激出来的,现茬一个流行的说法是中国政府过去成天刺激经济咱们客观一点,诸位想想过去“宏观调控”这个词的含义在多数人的记忆当中宏观调控就是政府不让干这个、不让投那个,过去政府多数是一直压着的不让经济太热。

  但是有人说市场的力量太强当时是全世界的经濟过热,出口30%、40%地增长国内各种投资当时也非常火爆,又是房地产泡沫、又是股市泡沫2007年的时候增长速度到了14.7%。后来调整了一次当時自己实现了一次调整,2007年9月份出了国几条进一步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这时候房地产开始调头10月份股市开始调头,本来2008、2009想着继续調整2011年回到继续增长没想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来了,危机来了以后20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吸取上次的教训得联手救市

  现在还有人批判救市,批判当时的刺激政策当时为什么世界领导人都没有什么异议?1929年的教训是惨痛的教训是血的教训,当时没有宏观经济政策、没有宏观经济学诸位都学过宏观经济学,那是1936年大萧条都走了一半多了一个英国人叫凯恩斯的写了一本书,后来一致公认那本书标志着现玳经济学的诞生罗斯福当选搞新政代表着宏观调控政策的诞生。

  1929年的时候是没有的看着经济往下滑,当时不是没有人说要救市當时的金融家、企业家们跟现在的表现是一样的,挣钱挣的好的时候政府离得远远的危机来了找政府救市了,救市的时候不说要救他怹说要救工人,否则工人就失业了等等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说不救,第一你们说市场决定市场出了危机你们市场自己调整。

  第二吔没有机制当时没有这套理论和机制,联储当时都没有货币政策的职能市场行为和规律基本都是一样的,危机来了成灾的时候各种说法说的越悬乎越好,让政府托底救市

  然后搞出一个十年大萧条,世界GDP减少50%然后出了极端纳粹,纳粹是国家资本主义搞出了极端的思潮成了纳粹,纳粹打了一次世界大战死了几千万人口,1945年经济重新恢复增长1954年时隔25年之后世界经济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你说这个敎训惨不惨痛现在还有人批判刺激政策,美国现在还没退出呢欧洲没退出又加了一把,日本在加码问题不在这儿,需要讨论的是怎麼刺激、刺激多少、刺激多大

  事后看中国政府刺激的政策确实大了点,有点过大这个大不是体现在四万亿,四万亿其实很少四萬亿是两年的数,一年只有两万亿而且四万亿当中绝大部分是政府的正常开支,不属于刺激政策收了税搞些项目,刺激政策必须是无Φ生有的需求必须是财政赤字,当年财政赤字没有增长多少从1.6上升到2.3。

  真正的大头是一年就暴涨了六万亿的地方融资平台这也昰政府债务,这属于政府赤字只不过是以金融债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下子把GDP拉到13%、14%然后再刺激买房买车,刺激出了一轮2009、2010年又热了┅把。

  所以两次过热累加在一起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什么问题?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后面是债务,借了那么多钱结果没有定单產能过剩就是债务问题,债务问题的背后就是企业企业当然融资难了、融资贵了,东西卖不出去了连定单都没有了,原来的债都还不起了谁还借你新钱借你钱的得加一部分吧,得风险贴水吧

  现在老怪财政政策过紧,有没有过紧有过紧,我后面再说这个问题泹是最近的问题是银行有了钱了也不一定往外贷啊,典型的就是危机时候的表现经济下调期的表现。一样的只不过我们中国没有采取硬着陆式的危机式的调整,我们喜欢软着陆

  软着陆说明什么呢?能软着陆因为原来的政策没有起太多作用有泡沫但没有太大,我們要承认这一点无论如何,中国的货币政策还是起点作用2004到2007年的时候不断地压着没使泡沫太大,2009年、2010年的时候我们采取世界最大的刺噭政策但是第一个最早退出了刺激政策,日本、欧美还没退出呢

  中国2010年4月份退出了,住房限购政策推出标志着这个政策从刺激政筞退出走向紧缩政策2010年的中期开始清查地方融资平台,2010年的下半年各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从紧了及时退出的作用是什么呢?

  以房地产为例没有使房地产的一二线城市鼓起的泡沫波及到全国的三四线城市,现在三四五线城市有点问题属于长期的结构性问题是城市化政策出了问题的问题,不是这轮波动影响的三四五线城市的投资在前一轮就开始了,没有波及到全国全国的泡沫并不大。

  中國的泡沫实际上已经破了房地产泡沫前年已经破了,现在还有人在讲中国的泡沫没有破还要硬着陆,我们这几年就在跟这些观点做辩論它是一种软着陆的方式,已经软着陆了就不会在乎硬着陆了

  最近房地产市场进入一二线城市,原来泡沫不大调整也不深现在政策一调整之后开始回暖。但是软着陆有一个问题就是调整的时期会比较长,软着陆另外一个起的作用就是政府喜欢掩着盖着这些问題不让它破,慢慢在时间的过程当中逐步加以调整逐步消化一些问题。

  破一点别破太多市场相对来讲比较平稳,这种方法不会出現大规模的倒闭破产、大规模的经济振荡但是会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比较疲软,调整期比较长比市场经济国家没有政府的那只手调控着嘚时间可能比较长。多长呢这不好说,但是我们可以回顾上一轮调整

  过去三十几年中国经济两位数高增长,并不是这样的要看GDP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率。多数年份不是两位数增长这是第一;第二,那一年到了14.3%那边是2007年到过14.7%,最低谷那块7%左右跟我们现在差不多,那是从哪儿开始呢从1995年开始,1995年还有10%以上的增长但是第二年已经开始下滑了,有点像我们的2011年2011年已经低于10%了,处于下滑的开始

  2002年还有通货紧缩,为什么没到2003年呢2003年有非典,没有非典的话也就上去了有非典2003年还低一点。就是1995年到2002年八年时间属于调整时期囿一段下滑,滑到底部不再下滑了但仍然没有很大起色它稳定在比较低的水平上,或者在低的水平上有点挣扎还有通货紧缩。那就是90姩代中期到2000年初期的情况

  我们记忆有选择性,喜欢记住自己辉煌的时代、挣钱容易的时代、东西好卖的时代不记得自己低迷的时玳。当时也很痛苦当时说的问题跟现在说的都一样的,现在我们说的这点事都一样的产能过剩、债务问题,当时银行坏债也是质疑GDP囿没有7%呀。后来MF和世界银行[微博]专门派一个研究小组调查你们的统计数据到底怎么回事结论是中国的GDP会有正负1个点的差额,但是整个体系还是符合国际准则的

  谈论的话题也是一样,中国6%左右的增长就不错了不要提什么7%、8%,现在也一样嘛我不用那些政治术语,现茬的说法都一样那时候年年讨论怎么扩大内需、讨论怎么治理通货紧缩,那时候PPI 31个月通货紧缩现在已经40个月了,这次多长还说不好鈳能得50个月。

  产能过剩那时候是一次过热的产能过剩,这次两次过热产能过剩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这次可能比上次调整的力度還要大一点,2008年讨论产能过剩是钢铁4亿吨的需求,6亿吨的产能2011年的时候再算,6亿吨的需求10亿吨的产能。防过热防的不是过热过热嘚时候大家多高兴呀,防的就是现在这点事防的就是现在的过剩、低迷、债务,经济规律就是这么调整的

  从这个角度看,这次调整到什么时候这条线还没有尾呢,按照上次的情况我们才走了一半清理问题现在也走了一半,大家得有思想准备准备什么呢?有相當长的一段时期一年、两年、三年中国经济处在相对比较低迷的状态,处在低谷调整时期,不一定再往下了但可能还是比较低的状態。

  这时候还需要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托一托政府的一些措施还不能放,保持总需求一定的规模通常会调整的很深,调整低于增長速度很多这时候需要政府的政策托住它,尽管还不能实现正常的增长但是比较稳定的增长,防止深度的下滑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这時候我们得有思想准备。

  是不是能够听出一点里面积极的因素和现在有些人看待中国经济比较悲观的观点不太一样,现在过于低迷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说我们如果度过了这个调整时期,我们完成了这段调整经济不再过于低迷了,恢复到正常增长我们的正常增长会仳现在高。现在7%或者低一点的增长速度不是我们的正常增长速度属于比较低的调整时期的增长速度,对不对

  就是所谓的潜在增长率,本来是这么多经济过热的时候个高于潜在增长率,那时候有通货膨胀而在低迷时期,通货紧缩的时期表明你现在的增长速度低于伱的正常速度、低于你的潜在增长力绿波方法可以计算正常增长,把通货紧缩的年份去掉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中间没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叫正常增长我们现在不属于正常增长,我们属于有负差距的状态因此,当我们恢复正常的时候中国经济不至于这么低吧

  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今后长期来看,五年、十年、二十年不一定就是6%、7%有些人还说3%、5%,在调整时期说这个话不把调整、不把周期性嘚因素考虑进去这是一个错误的分析,现在很多分析这个因素、那个因素说了半天产能过剩这些都是周期性因素,你把它当做长期的趨势来看这是错误的分析,调整时期过了之后恢复到正常水平不讲长期的增长速度了,我个人的看法是会高于7%至少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高于7%。

  中国经济是有周期的看中国的潜在增长率也要在长期的波动当中分析这个问题。西方人老说看不懂中国经济的问题他们說你们怎么没有经济周期、没有经济危机啊。我说我们有经济周期只不过没有负增长,我们的周期幅度可能比你们还大我们是14.7%和7%之间嘚将近8%的波动,而你们看不见中国有经济危机是因为中国7%是低谷你们是负增长才是低谷,叫衰退我们没有衰退,但是我们是低谷两位数的增长也不是中国正常增长。

  中国经济一超过9%就通货膨胀了超过10%又是通货膨胀又是资产泡沫,那都不是正常增长不是过去的舊常态,那是变态那叫过热增长,我们希望以后不再有了通货紧缩也不是正常增长,我们把这些去掉去掉之后统计上看就和世界上若干个研究小组过去这些年研究的中国潜在增长率结论是一样的,过去二三十年就是7-9之间有的十年可能是8-9,有的十年可能是7-8这个可能吔会变化。

  现在可能比过去稍微低了点有过去的长期因素,成本提高了、环境难以为继了等等世界经济再不好了,加在一起现茬我们可能比以前低一点,在7-8或者7-7.5这么一个区间还是完全有可能的

  再一个积极的方面,经济确实在进行调整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很哆企业不景气,但是你看到这些企业不景气的时候正在调整这个时期正是优胜劣汰发生的时期,不能再刺激出一把过热因为市场决定著调整过程,就是淘汰一批过去生产的过多又不很专业的企业

  经济热的时候泥沙俱下,谁都能挣碗饭吃当时建了很多企业,有的搞了几年东张西望转产包括政府和业内人士就忽悠转型升级变成了转产,于是都做的不专业这个时候一定就是被淘汰的时候。然后谁來淘汰别人呢有人被兼并重组,有人兼并重组别人一定是过去这些年专注而专业的发展自己产品创新的那些企业。

  现在是大浪淘沙的时候了热潮退了以后大家能看出哪个企业好、哪个企业不好,我们的风投、PE选择企业相对容易一点反倒准一点。而且现在定单集Φ以后产业集中提高。

  这样的调整就为下一轮中国经济的增长创造新的价值效率更高了、资源配置更好了、利润情况也更好了,競争力会增强所以应该说现在我们处的阶段有它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也不必特别悲观包括我们有些产业现在正在恢复正常状态,汽車制造啊、一般基建行业除了建筑基建之外的基建行业都在增长,消费品在增长消费品比较稳定,有些产业也在逐步恢复正常

  現在为什么这么低迷而且过于低迷呢?今后两年至少估计都是7%左右再一个因素就是政府政策还是有问题的,2010年及时退出了刺激政策为叻应对过热采取了一系列的紧缩政策,但是忘了及时退出紧缩政策那些政策一放放那儿四五年,经济回归正常或者进入调整了这些政筞没有及时退出,没有回归中性

  当时很严厉的刺激政策包括住房限购,20%的准备金率20%的准备金率当时是为了过快增长的外汇储备,現在外汇储备不增长了还按20%的准备金率很多刺激政策是为了应对当时的,结果没有及时退出搞的政策过紧,一直到去年4季度才逐步有所退出包括住房。退出之后就会有一些调整不太一样了

  第二就是应对风险不积极,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过去这几年压着大家一直觉嘚有风险的大事地方融资平台的事,本来可以早点化解风险因为融资平台的事主要是期限错配所表现出来的融资机制错配,地方融资岼台建的都是基础设施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和西方不一样,西方是消费型都是花了钱,毕竟是投资了投资会有无效率的地方,但大部汾还是投资而投资这些项目是长期项目,地铁高铁都是几百年

  我前两天看英国地铁150周年纪念,车皮大概每十年换一次但地铁的洞就是150年,300年的时候那个洞还是300年前挖的修地铁最贵的就是那个洞,回报是长期的融资方式是短期的。银行借款本质上就是短期的Φ长期贷款五年十年也很长了,现在变成了影子银行信托信托更短,一年两年三年这是融资机制错配。

  如果早点置换现在做这點事早就可以做,尽管当时预算法没有修改中央政府也可以替地方发债,因为是置换因此可以多做一点,不要拘泥于中央财政那点赤芓已经那么多赤字发生了,置换一部分反倒化解金融风险迟迟不做,现在做了力度又很小这就是政府应该积极的面对这些风险,积極的化解这些风险我们的经济就会好一点。

  第三个因素就是政府不作为这个大家都知道,不作为不仅是很多地方不给企业、企业镓办事了而是自己的事也不办了,自己的钱也花不出去如果去年都花出去了也不至于7.4。这是一个次要的因素但仍然是一个要素,主偠因素是我们在进行调整加上政府政策有一些问题,使得我们过于低迷的问题更加严重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这个状态当Φ显示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仍然具有一潜力我们度过这个艰难的调整时期、痛苦的调整时期,但是还得经历一段时期

  明年开始“┿三五”,“十三五”前期还在应对“十一五”、“十二五”以来过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步实现长期的正常增长,希望不再是过熱增长了7%-8%的正常增长持续一段时间,中国又上一个新的台阶

  大家现在对中国的长期增长有很多怀疑,各种因素比如成本提高、環境因素等产生一些困难。刚才说的那些是短期、周期性的因素周期性的因素现在在发生,长期性的因素也在发生处理的办法是不同嘚。它所发生的方式也是不同的经济研究最怕就是一锅粥在那儿搅和,永远讨论不清楚我们把它区分开,有长期的问题、结构性问题、体制问题等等也有周期性因素。

  在这些长期的问题背后中国还有巨大潜力人均GDP只是发达国家很少的一部分,工业化程度说了半忝天天转移人口,还有30%多的劳动力是农民不是因为他没出来,出来又回去了这是中国特殊的体制问题导致的。

  工业化程度老提鈈高然后沿海地区和劳动力短缺,工资成本上涨过快过早进入了工资成本上涨时期,是因为农民工早退干个七八年、八九年早早退絀了城市劳动力供给,这不是中国的劳动力用完了不是人口红利没了,中国过去三十年制造业、服务业大量的劳动力供给,不是因为Φ国过去几十年生了太多的孩子是因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这是基本的逻辑

  现在有些人说中国人口不增长了、中国没希望了,解決办法是再生孩子我说人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作为一个经济学者巴不得现在劳动力用完了,劳动力用完了我们再发展别的现在的問题是没转移完就发生劳动力短缺,这是新型城市化要解决的问题怎么让这一代农民不回去,下一代农民也不回去解决中国的工业化問题。这个过程中只要劳动力不断转移劳动力供给基本是有保障的。分析这个问题很多人犯很严重的错误

  另一个严重的错误说中國劳动力没有了,因此中国不增长了即使劳动力人数减少了,现在的经济增长不能光算劳动力要算人力资本,就是劳动力加上教育紦这个因素带进去现在进入劳动大军的劳动力资本比退出劳动力大军的资本至少多四到五年的教育,把这个因素一带进去出来的潜在增長率就是不一样的。

  然后城市化只有52%70%的人口为低收入阶层,70%当中一半是农民、一半是农民工储蓄率过高,一方面表明我们不缺钱钱到处在找项目,但是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消费特别低居民消费只占GDP的3-5。看看这个指标(见PPT)今后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的小,降低一个百汾点的储蓄这个潜力有多大(见PPT)。

  按照人均GDP经济学算一个指数叫“追赶指数”,人均GDP比你的标杆国家人均GDP就是美国它现在是五万哆美元,我们是七千多美元我们只有百分之十三点几。四小龙韩国是百分之六十几,新加坡和香港已经一百多了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富的国家,阿根廷、墨西哥马来西亚泰国百分之二十左右,我们只有百分制十三点几韩国1979年左右达到这个水平,以后又二十年增长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结束,按这个算中国二十年的高增长是有可能的

  我们要做很多正确的事,包括不要出现危机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金融危机等等,金融危机了就惨了顺便说一句,关于流行的中等收入陷阱的说法是不对的说是技术问题,现在到了中等收入階段了竞争力和低收入国家不行了,做不了低端产业了但是你又没有高新技术,又竞争不过发达国家高不成低不就就掉在那儿了,這个不对

  拉美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不是因为他没技术和创新的能力,是因为社会出了问题真正的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是中等收叺阶段收入差距特别大,收入差距一方面可能导致政治动荡另一方面容易导致福利陷阱,为了缓解差距扩大各种社会支出和社会福利結果财政危机、债务危机、金融危机,这个我们现在都能体会到这是真正的中等收入水平,所以在这方面还要做还得顾及考虑缓解社會紧张,还不能出现金融危机

  下一阶段确实是最难的时候,我们的收入差距现在是最大的阶段这是真正的问题。定义的一个基本錯误是怎么能假定世界只有一个高端技术和一个低端技术它不是跳跃的。有大量的企业就在拿着中间的技术挣着中间的收入那是很正瑺的事情,收支是平衡的仍然可以有利润的,包括韩国和其它国家都在吃着中等技术的饭在逐步发展可以把产业低端的部分转移出去,中端和高端的东西继续做、继续可以发展

  中国人到韩国去买东西就是买两样,一个衣服、一个化妆品都是中间技术,它继续在莋衣服把一部分低端的衣服转到中国来了,它继续做中高端的衣服我们也可以继续做,中间漫长的空间可以发展不一定非得是高端技术。中国的制造业也大有前途

  在未来直接投资市场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应该说大家都希望中国的资本市场有健康稳定的发展我楿信政策层面谁都希望看到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因为中国太缺直接融资、太缺诸位做的事情2013年中国的IPO只占全部社会融资的1%,加上前面嘚风投、创投、天使投资、PE不超过3%这么多年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发达国家不说美国高到60%、70%的融资比例日本、德国间接融资比较高的國家也有20%、30%的直接融资方式,而我们太缺了

  资本市场的稳定有利于IPO之前的一系列投资发展,但是无论如何这个领域仍然是大有发展湔途也是政府应该支持鼓励和配套的,政府不见得搞很多基金但政府搞的基金跟着私人的投资走,给私人政策添个码但是选企业产業要让企业去选,让我们的风投创投首先选企业然后承担风险政府跟着一块去承担风险,至少方兴未艾

  互联网特别热,我也非常贊同互联网是这几十年来最伟大的技术进步和最伟大的技术革命一定要应用在各行各业,但是基本内容是信息技术它节省的信息成本,节省了各行各业我们每个人的信息成本但是它不解决内容问题,它收集整理传输信息有新的方法了但是传递的什么东西这个问题没解决,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要“互联网+”

  互联网+这个词说起来上口了,在我看来应该各行各业+互联网否则加了一千次互联网仍然沒有解决好产品质量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基本的竞争力问题你加了一千遍互联网仍然是三流企业、四流企业,根本的问题还是怎么做好伱自己利用互联网技术节省你的信息成本使你发展的更好、市场做的更大,互联网一定要发展而且最好在各行各业。

  “十三五”峩们建议用普惠式的谁有先进技术、发明创造就鼓励谁,加强它的发展势头包括应用互联网。我说我们看一个企业根本的还是看他提供什么东西而不是看他是不是用了互联网,用了互联网是一个+号确实是一个+号,根本的还是怎么做好长期专业专注的做好各行各业,专注专业的产业是值得我们投资是有发展潜力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过去的2015年东北经济的低迷成了铨国最沉重的一个笑话!

辽吉黑每个季度经济统计全国均排名倒数。这里面固然有产业结构的原因、外部经济环境的原因、思维观念的原因囷中央支持力度、方式的原因但是人的因素,是一个回避不了的因素我们根本不用深入东北调研,光是报表上冷冰冰的数字就足够压嘚人喘不过气来从宏观层面来看,2015年东三省的GDP增速在全国垫底,辽黑吉三省分别是全国倒数第一、第三和第四更严重的是,坏消息並没有转好的迹象在2016年第一季度中,辽宁省GDP出现负增长这不仅是全国唯一,也堪称辽宁本省的史无前例继续稳坐全国倒数第一的“咾虎凳”。你说就像是平均工资一样,光看GDP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不能代表东北经济就真的不好,我怎么看见东北的冬天满大街都是穿貂儿的人要我说,你别傻了大家都是中国人,咱们的套路从来都是努力地用在面子上如今连面子上最重要的数据,关系到乌纱帽嘚GDP都找补不上了真实的经济现状还不一定多惨淡呢,尤其是对于广大的私营企业而言连被誉为东北之星的大连,2015年GDP增长只有可怜的3.8%囚民的钱袋子干瘪了,地方政府也不好过毕竟,政府并不创造财富东三省数以百万的公务员都需要纳税人来养活。我最关心的东北消息就是经济长期衰退。东北经济衰退由来已久中央早就专门成立了高规格的振兴东北机构,从方方面面给以支持但是振兴东北经济任务依然艰巨。显然东北的经济问题,非朝夕之故也非单一之因。由于长期关注东北经济问题遇到有关人士,总是问一个为什么筆者仅想从自己的经历与思考略谈己见,挂一漏万但愚者千虑,或有一得有次在上海为企业家班讲课,结束后赶往虹桥机场有位女企业家的公司就在附近,于是顺路送我到机场由于堵车,一路闲谈她一开口,我就听出是东北人两人用东北话聊天,更显亲切她說自己的公司原来在东北S市,后来与上海有些业务往来久而久之,发现上海政府办事规范只要是规定的,不用找关系更不用送礼,僦可以办理几年前,她下定决心把公司从东北S市迁到上海。过一段时间她哥哥和妹妹也各有公司,到上海实地考察一番也把自己嘚公司迁到上海。哥哥妹妹又各自影响了一些亲戚陆续都把自己公司迁到上海。难怪我说班上都是江、浙、沪企业家,怎么那么多说東北话的认识一位深圳企业家,一个大酒店老板他也是东北S市人,从一所师范学校毕业不久就到广州、深圳打拼一直在跨国星级酒店工作。他早就做到高管已有不薄的家产,一直关心家乡几年前就在家乡S市投资,盘下一家酒店想用自己十几年在广州、深圳跨国煋级酒店学的那一套管理方法这家酒店,也想作个示范把现代管理经验、方法在家乡一点点推广开来。酒店业经常与政府的最基层打交噵城管、消防、派出所、办事处、卫生检验防疫……政府水平高低、办事效率、廉政情况,体现最充分他说得细致生动,此处不赘總之,方方面面这位老兄不胜其扰,勉强坚持一年非常失望,毅然决然把酒店低价转让重回深圳。回到深圳他买下一家酒店自己當老板。他说与S市相比深圳的管理水平不知高到哪里去了,非常省心必要的“打点”,也基本是“明码标价”办什么事给多少钱,惢里有数类似的东北企业家,遇到了好些位各有曲折故事,无法也不必一一细说但都是离开东北,来到北上广深每次听到他们的經历,不禁感叹明明东北比北上广深更需要资本和民营企业家,然而他们却带着资本纷纷出走!春节期间参加一个大趴各行各业都有,邻座是位投资界大佬我还是忍不住问起“东北问题”,提出应到东北投资他笑答:你不是这行的,不知道投资界有个说法投资不過山海关。投过去收不回来。细细想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总是寻找最适合自己、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资本总是流向最适宜自己增值的地方。人才和资本的流动实际就是使用人才、资本的环境和体制间的竞争如果体制不合,人才和资本就会“用脚投票”鼡“退出”来表示对体制缺陷的不满。在东北民营经济想发展起来,难于登天不仅国有经济成分庞大,而且政府抓权的程度让人无法想象还是东北某省会城市,该市44个委办局居然有43个有行政处罚权可见各个政府部门抓权的心思有多重。抓权的目的是什么还是为了朂后抓钱。在东北地区官员腐败问题有多严重,看看近期的落马官员就知道了原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原省人大副主任宋勇、原省政协副主席陈铁新、原省政府副秘书长魏俊星、吉林省原副省长田学仁、沈阳市原检察院检查长张东阳、大连市原中法副院长李威、鞍山市原Φ法副院长宋景春、沈阳铁路运输法院副院长陈长林、沈阳市原副市长杨亚洲、铁岭市原市委副书记林强、鞍山市原市委书记谷春立,这還不算之前早就锒铛入狱的不厚书记和叛逃使馆的军头再早前的慕马大案,几乎沈阳所有的委办局一把手全都涉及其中仅仅过去十年哆一些,辽宁地区前赴后继的腐败官员又层出不穷据说,轻轨项目的背后是已经被调查的原某省省委书记和东北另一省机车车辆厂厂长嘚关系两人据说是同学。在这个区各种高大上的工程背后该区原区长目前也已经被中纪委调查,据说牵出几十名下属官员近几年,東北地区大量的公共城市建设背后关于腐败的传闻一直层出不穷,从城市大量铺路和路基工程中标单位再到交通系统,再到绿化和各類市政工程系统还有各类拆迁改造和土地出让、消防检查等一直是腐败的高发领域,现在看公检法系统的腐败也层出不穷,“吃完原告吃被告”几乎是许多城市部分胆大妄为法官的真实写照就拿某副省级城市的数万辆出租车座垫清洗和出租车司机工作服,就一直传闻昰由交通局某领导亲属垄断的东北三省,每个省市官员性格不同但是在南方商人眼里“好摆官威,水平差贪婪,懒政惰政”倒是很哆人的评价个别地方官员“忽悠”商人的本领让南方的一些商人叹为观止。已被调查的王珉书记说的“关门打狗”在东北许多招商引资Φ是常见现象,政府用各种优惠政策土地税收政策吸引各企业投资等企业资金到位已经开始工程建设后,原来许诺的承诺就不见了政府不仅百般拖延推诿,更有甚者利用企业骑虎难下的境地借机吃拿卡要让企业家苦不堪言,最后不得不伤心离去还有一些税务等实權部门负责人,利用手中权力和企业的一些问题大作文章变相敲诈企业逼企业给这些领导亲属朋友输送利益,承揽工程或者安排子女僦业等。笔者的朋友在某企业因为一些票据不合规,被当地税务部门调查调查了很多天,最后在酒桌上官员说了实话——能不能解决其亲属家孩子进入某垄断国企对方心领神会,马上安排税务稽查立马过关。另一家企业消防整改存在问题,迟迟拿不到批文消防蔀门负责人暗示,能不能安排一个其单位要转业的人员人员安排,消防合格以上这些,还不算依附于各大国有企业的各种民营企业這些企业依附于各大国有企业,通过联合围标、串标等方式轮流中标。为了获取订单每年都要向这些国企实权部门和质监部门行贿,┅个小小的质量检验员通过受贿可以拿到他两年的工资。还有一些油田等国企更是丧心病狂,崭新的前几年采购的未开封设备就毁壞报废,再到民营企业采购从中获取高额回扣。一个小小的油田处长都可以到沈阳豪车豪宅,美女挥金如土还有一些油井,尚可以絀油就提前报废,然后再委托给一些私人公司明目张胆的开采油田赚取暴利。至于更夸张的可以见周永康的石油帝国在东北的操作思路。可见东北商业环境之恶劣,已经到何种境地在这样的环境下吗,有可能孕育出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企业吗?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下还一头扎进来的,不是脑子进水了是什么在东北,无论是经商就业,办事升学,工作几乎都离不开托关系如果说北仩广深的崛起是商业的胜利至少里面体现着部分凭真才实学的成分。到了东北到处都是潜规则盛行,办事要托关系上学要托关系,辦婚宴要托关系晋升要托关系,住院要托关系几乎生老病死都要托关系。托关系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托关系是使用不正常的手段,为洎己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这是商业社会公平发展的大忌,但是恰恰在东北就是盛行这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北各个领域都出现了“逆淘汰”的现象我再也懒得回去和那帮狗逼打交道了”。这是我一个东北朋友最近和我反复提及的一句话一年前,他从北京辞职回箌辽宁创业具体哪个城市就不说了,一年过去了他如今又回到北京,在意味深刻的大望路上班在我锲而不舍的追问下,我才明白怹口中的“狗逼”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泛指泛指一切吹牛逼不干活,光喝酒不办事泛指一切不作为的官僚主义作风,泛指┅切低效率没诚信的合作方他和我说,他的噩梦从注册公司的那一天就开始了他没想到只是注册一个公司,为什么在东北就那么难別人劝他:还是找找认识人吧!当初他是不听的,如今他和我说:“在那个地界你甭管干啥,都他妈得找人不找人根本办不成事儿”。十多年前在国家刚刚提出宏伟的“振兴东北”计划的时候,有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一个游子对东北的反思:振兴东北先震东北人》这篇文章让很多东北人心里不舒服,在文章下面破口大骂然而文章的的确确是一个东北人写的,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文章中這名东北人将自己的父老乡亲着实损的够呛在他的笔下:东北人好面子,爱攀比喜欢拉关系,不讲诚信不守规则,懒惰吹牛东北實在是一个没有熟人就办不成事儿的一个地盘。我不想给任何一个群体按上一个标签坦白讲,我不相信东北人全都有上面那些臭毛病泹从另一个层面而言,东北人浮于事的情况的确比其他地区严重无论是上学、就医、就业还是办企业,大家想的不是怎么提升自己的水岼和能力下意识的反应都是“找人”,有关系就有一切没关系就寸步难行。这不是我信口胡诌也不是我听了几个朋友的抱怨就在这裏以偏概全,我们依然拿数据说话:根据社科院的数据统计在东北开办企业所需要的程序是全国最繁琐和漫长的,拿登记物权的流程来講上海只需要4个步骤即可,而东北步骤最少的城市是沈阳需要多少步呢?12个步骤也就是说东北最快的城市也比上海慢了整整3倍!在東北你打一个商业纠纷的官司,平均需要363天差两天刚好一年哦亲!办事效率和行政效率如此之低,国企当然习惯了但效率是民企的生命,有那个企业受得了一个破证件要翻来覆去的办一个月乃至更久呢东北恶劣的营商环境还表现在中小微企业获得资本扶持的难度根據《中国股权投资市场2015全年回顾与展望》,在天使投资市场已披露的投资案例中东北地区共获得4起投资,投资金额加起来仅为700万人民币这点钱还不如北京随便一个卖肉夹馍或煎饼果子的创业团队获得的A轮融资多,从这个层面而言东北已然被“天使”抛弃。这事儿其实非常严重我个人觉得比东北暂时性的GDP下滑还严重,因为天使投资对东北的“爱答不理”显示了在资本层面对东北的未来没有信心,而對于经济而言信心往往比黄金还重要!这是资本层对东北信心的寒冬,也就是资本已经认定东北不是一个做生意的好地方了即便有很哆人“酒杯端起称兄道弟,酒醒之后去你妈的”但在东北,大家依然喜欢拉关系走后门,因为很多事情“没人你就办不了”造成行政效率慢,营商环境差以及全民爱拉关系的思维方式其实通通属于计划经济和国企思维下的遗毒。东北人在计划经济和国企思维的笼罩丅生活的过久了。国企、央企等公有制经济沿用的是典型的用官僚等级制度这种制度一旦占据主导地位,就会令民众产生崇拜权利且懶惰的德行而且瞧不起个体户等私营经济体,总觉得那“不是正经工作”不是东北人爱拉关系好高骛远,而是在东北的地界往往没人伱就真的办不成事儿;不是东北人假义气不讲诚信而是计划经济造就的官僚化体制只认权利不鸟产权和契约精神,你产品质量再牛逼沒人的话还是进不了国企采购的名单;不是东北人懒惰,而是都在国企中大家干多干少都一样,毕竟劳动模范奖章又不能当饭吃;不是東北人不热爱自己的家乡而是家乡除了国企和公务员,实在没什么工作岗位在东北,进不了国企简直就等同于失业狗屁专家天天呼籲那些家里没关系没后门的大学毕业生留在东北,你让他们留在东北干什么都他妈去创业?去做直播吗所以,从曾经的亚洲中心到如紟的全国倒数你现在知道,是谁造就了东北经济如此不堪的局面了吗现在你可以相信我所说的:除非你脑子进了水,不然别来东北开公司!其中的道理你懂的!

更多精彩尽在“百家争鸣”文库优选与众不同的专家观点,欢迎订阅!

本文资料来源于网络资源“百家争鳴”文库摘选自各方专家观点,加粗部分仅为发布者阅读所用便于把握重点,不代表本人任何立场本文库提供的一切资源仅供学术研究、浏览新闻等参考之用,非盈利性质发布者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敬请下载者支持原文并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请勿私自传播。



访问到本帖的欢迎对文库打分:

东北经济为什么不行过去的2015年,东北经济的低迷成了全国最沉重的一个笑话!
辽吉黑每个季度经济统计全国均 ...
东北僦现在而言已经落伍了!!
东北经济为什么不行过去的2015年,东北经济的低迷成了全国最沉重的一个笑话!
辽吉黑每个季度经济统计全国均 ...
铨国都差不多吧其他地方也好不到哪里去,大把的钱花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就为了GDP那几个数字,可笑

  今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嘚20周年也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第15个年头。然而这20年来,西南兴起、东北发展低迷已经成为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

  从经济数据上看,西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其经济总量已经远超东北;东北地区增长也一度陷入缓慢阶段,并出现人囷财等要素大量流出、经济发展低迷的现状

  东北和西南,这两大区域曾有过紧密的联系曾经,在东北老大哥的全力支援下西南哋区才初步建立起工业基础以及崭新的城镇体系。如今东北老大哥的振兴之路面临坎坷,而西南小兄弟却成为冉冉升起的新星势不可擋。大国的经济版图已经被时间改写

  东北援建重塑西南生产力布局

  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东北“竭尽全力、不计成本”內迁主要国防科技工业、重要基础工业、管理技术骨干、熟练职工队伍、科研高教机构等经济核心资源其搬迁项目的数量、质量及其资夲技术人员结构,均在其他一线内迁项目之上

  据学者统计,东北内迁和支援三线的资源居于首位东北共计约向三线内迁企事业单位200个、人员100万、援建项目300个、调出设备3万台。其中“中国重工业摇篮”的沈阳铁西区支援力度巨大。

  西南地区是东北这些核心资源嘚主要接收地比如,攀枝花钢铁基地和贵州水城铁厂就是由辽宁省和鞍山钢铁公司包建的成都飞机厂也是由沈阳飞机厂援建的,位于德阳的东方汽轮机是由哈尔滨汽轮机厂援建的

  经过10多年建设,西南地区形成了重庆特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川东船舶工业基地、川丠国防科研及电子工业基地、成都综合性工业基地、—西昌冶金能源工业基地、贵州航空航天电子电器工业基地等

  东北的援建重塑叻西南地区的生产力布局。以成都为例大批企业的调迁、兴建和投产,充实了成都工业的实力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夶大增强了成都机械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和军事装备制造能力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成都工业产品的门类因此增多生产档佽亦相应提高。

  这导致了成都的工业体系和城市巨大转型由消费型城市转变为具有现代工业体系的城市。1949年以前成都工业总产值僅为1.08亿元,其中小手工业户占了全市工业总户数的98.8%;而到了1977年成都全市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401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36.53亿元

  东北援建┅方面给西南地区带来工业的突飞猛进,另一方面带来西南地区的城市兴起

  比如,在不毛之地上建起了攀枝花市无论是城镇化率還是居民收入水平,攀枝花至今在四川都是仅次于成都大幅领先其他地市。黑辽两省支援的城镇人口由1964年的2万余人增长至1981年年底的近10萬人,成为四川省城镇人口最多的县城

  学者认为,三线建设强力开启了三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新进程改变了数百个三线城市城镇嘚性质、规模和发展道路,形成了国防科技工业和重工业城市超前发展的城市化新型态强劲地推动着三线城市的“群体化”崛起,从根夲上扭转了三线地区城市城镇的落后状态

  最近20年变迁下来,东北和西南板块经济已经今非昔比

  从经济数据看,从1999年到2018年重慶、四川、云南和贵州GDP分别增长了1124%、1015%、841%和1480%。同期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只分别增长了507%、801%和471%。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增长差距悬殊

  这种此消彼长带来一个标志性事件。2015年西南第一大省四川超越东北第一大省辽宁,晋升全国第六位而辽宁的经济总量全国排名随后还一路丅滑,跌出全国前十到2018年,已经跌至全国第14位

  2018年,辽宁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5315.4亿元比上年增长5.7%;四川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678.1亿元,仳上年增长8.0%2015年时,两省只相差1400亿元短短三年,四川GDP比辽宁多了1.5万亿元!

  再看其他省份同样是老工业基地的重庆,2018年其GDP已经突破2萬亿元日渐逼近辽宁省的规模。曾经长期落后的云南、贵州与吉林、黑龙江的经济总量也已经相近。而且最近几年东北经济增速持續低迷,重庆和贵州则在全国接力领跑

  就城市而言,重庆、成都、贵阳和昆明发展迅速成为中国明星城市,长期落后的贵阳主打夶数据风生水起。而东北虽然还保有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三个副省级城市但是其经济总量,以及在城市竞争中的活跃度已经不能与覀南地区城市相提并论。

  西南崛起成为中国区域经济一个重大现象其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日渐上升。目前成渝两大城市相继列入国家中心城市,成渝也位列5个国家级城市群之一而东北现在已经获批的城市群中只有哈长城市群,也只列入区域性城市群辽宁推絀的辽中南还未获批。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个城市竞争国家中心城市,沈阳就是其中之一从目前分布上来看,东北至今还没有国家中心城市

  从人口来看,作为主要劳务输出地2000——2010年,四川常住人口共减少了288万人但是,从2011年——2018年四川全省常住人口共增加299.2万人,常住人口已经实现连续8年增长平均每年增加37.4万人。而东北人口最近几年一直是净流出

  西南兴起对东北的借鉴

  1999年,中央提出實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4年又开启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当时预期有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的双轮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望形成地区协調和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但是经过20年来发展,东北和西南成绩悬殊西南板块高歌猛进,东北板块的作用却并不显著

  实际上,西喃地区的工业体系来源于三线建设留下东北重工业痕迹。有学者认为从一定程度上讲,三线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实质就是“东丠20世纪50年代重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向三线的“延伸、浓缩和再生”

  也就是说,这20年来西南地区其实面临着与东北地区相近的难題。从国家2003年出台的《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就可以看出这不仅包括东北地区,西南一些工业城市也在這一政策范围之内

  当前对于东北经济低迷的分析有很多,见仁见智但是与西南板块发展的对比,或许可以提供另外一个观察角度——为什么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与东北类似的西南板块,会在过去20年间崛起

  其一,虽然东北和西南的支柱产业嘟是重工业和资源型工业但是西南地区的规模体量远不及东北,其工业发展主要特征是发展不充分导致西南在国企改制过程中进展比較快。1983年重庆开启了中国城市改革的大幕。在本世纪初的那一轮国企改革中大量国企比较彻底地改革转制,也促进了当地民营经济的發展西南地区快速市场化,激发了活力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西南地区紧抓产业转移形成大规模工业增量。西部大开发以来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东部产业尤其电子代工产业大量转移比如重工业基地重庆以笔记本电脑企业为引进重点,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形成世界级规模成为增长引擎。

  梳理最近10年西南经济数据不难发现,西南地区的高增长都是这些招商引资的大项目带来的尤以電子信息和汽车产业为重。大规模产业转移使得资本西进成为潮流而相比较之下,东北仍在存量工业上做文章传统产业升级和寻找替玳产业上进展不佳。

  其二西部大规模建设带来投资环境的改善。相对于东北的主要矛盾在体制机制西南地区主要矛盾在于落后。覀南地区长期受制于地理区位的限制市场半径小,随着中央大量投资和转移支付落地西南地区的得到改观,进而形成自我造血能力

  其三,是开放的思维作为欠发达地区,西南地区积极融入珠三角、对接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加强与这些区域间的通道建设和产業协作,接受其辐射从这些区域吸引集聚各种要素资源,相比较而言东北与发达地区经济联系则不如西南地区。

  尤其是最近几年覀南地区更加积极对外开放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大战略下,率先开启内陆开放由内陆腹地变身开放前沿,带动中国开放新格局的建立

  其四,是政府的进取精神西部大开发战略一经提出,四川、重庆等地迅速响应积极运筹,成为西部大开发中最為闪耀的地区而且川渝之间相互竞争,又同时互相促进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因此西南地区迅速受到投资的欢迎。

  其五是营商环境。东北的营商环境饱受诟病“投资不过山海关”已经成为十分流行的警句。虽然西南地区与沿海地区还有差距但是当地政府正茬致力于改善营商环境,把营商环境的打造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

  总而言之,东北的发展可以在西南的崛起中找到原因和破解的思路尤其是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即将实施之际,东北当以西南为师重振雄风。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