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教制度废除为什么不废除应试教育制度

本期作者:鸿影
教育媒体人,关注高等 教育,家庭教育
  新闻背景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公布了状元职业发展的调查报告,并查阅了1977年到2009年32年来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称“他们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顶尖人才”。职业成绩远远低于社会预期。
  另有一则案例:几经周折,2000年广东高考英语状元阿苑才通过家人托关系,去到新会一个小银行做客户经理,月薪只有千把元。
  编辑观点
  状元成长在中国,能够受到各方关注,既是他们的幸运,也是他们的悲哀。曾经炙手可热,今日备受冷落。这就是高考状元们的真实写照。高考状元的惨淡成绩也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必然。2012年又有哪些高考状元?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曾专门调研过云南近10年来的22名“高考状元”和奥赛获奖者,尤其关注他们毕业后的现状。可令他吃惊的是,这些“状元”、大奖获得者,在各自的事业上几乎都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与当初人们对状元的预期相差甚远。
  不少状元在国内读完大学后,最终选择去国外继续读研,其中以欧美国家居多,或者留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工作,回到地区就业的相对较少。其中一些状元本科毕业后就开始工作,并未在相关领域继续学习或研究。
  除此之外,罗崇敏还查阅了1977年到 2009年32年来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他们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
点此下载《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数据提供:中国校友会网
为高考出现各种雷人现象,打着点滴还在复习的“高考吊瓶班”,“提高一分,压倒千人”的雷人标语。
  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领军人物,关键是教育培养机制没有相应保障。中国学生从小的目标是考上理想的中学、高中、再至大学。一旦成为了老师眼里的尖子生,就会被特别关照。自己的希望再加上学校的期盼,双重压力就更加剧了考生的决心:争取更高分数。十年寒窗苦,一朝高考时。为了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十年寒窗苦根本不
算什么。。
  由此我们也看到了各种雷人现象,打着点滴还在复习的“高考吊瓶班”,“提高一分,压倒千人”的雷人标语。成为高考状元,就意味着是高分能手,掌握了很多深
奥的知识,但不曾想过,这些绝大多数是前人总结出来的。他们只是在复制知识。纵观世界各国的诺奖得主,成为顶尖人才不仅需要一定的复制知识,还需要掌握较多的创新知识,而创新知识来自于创新能力。在应试教育的紧箍咒下,素质教育依旧是萌芽状态,创新更无从谈起。
  在应试教育的魔咒下,中学把升学率当成了第一要事。以“状元加工厂”闻名的衡水中学为例,贴满清华北大学生照片的校园围墙,绵延近百米;校门口,还有两幅
巨大的高考成绩宣传展板。有老师称,衡中学生连等待打饭的时间都要被利用做题,把学生做题的潜力挖掘到极致了。试想,学生的时间都拿来做题,那其他方面的发展必定成为短板。
  或许网友们都知道“第十名现象”,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绩经常排名十名左右的学生,将来考大学或者工作以后往往会比读书时总是名列前茅的同学表现得更为出色。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等在考试中都难以得到体现,而这些能力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非常重要。考试考出来
的“第一名”,综合能力并不一定是最强的。
  更为可惜的是,社会只关注谁抢到了状元,却并未关注状元们走入大学后都有哪些发展。走进高手云集的大学,状元们再也品尝不到众星捧月的感觉,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这对于接受了长达十余年应试教育的学生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
衡中学生连等待打饭的时间都要被利用做题,把学生做题的潜力挖掘到极致了。
相比中国,在美国、英国、北欧等国家,从来没有“高考状元”的情结。
  相比中国,在美国、英国、北欧等国家,从来没有“高考状元”的情结。为什么没有?主要在于这些国家人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仅仅“分数高”,并不能证明就是优秀学生,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力、公益情怀、创造能力、领导能力方面有积极的建树。
  国内的教育尽管也强调多元评价,但分数好才是真的好,仍是最高标准。如果成绩不够好,就算你的社会协调能力和规划领导能力再强,也没有人赏识你。偏才怪才屡屡受到排挤,甚至被淘汰出局。此外,“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也使欧美国家不会像中国那样对“高考状元”情有独钟。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得到足够的社会尊重。当总统和当掏粪工,只是分工不同,都能获得丰厚体面的收入以及社会劳动保障。
  多元评价得不到落实,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高考状元”自然就被推上了金字塔的塔尖。所以说,人们不要单纯批评高考状元,更要看大环境是否符合状元的发展规律。应试教育一天不改变,笔者相信,这些高考状元们也注定难以成为领军人物。
您认为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期待下一期专题
还行,以后会继续关注
很差,编辑需更加努力
起止时间: 至
高考状元最青睐大学排行榜
香港中文大学
高考状元最青睐专业排行榜
高考状元最青睐港校专业排行榜
谈到教育,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话要说,每一个人都有
发言权;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和教育有关联。中国的教育就像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彷徨没有方向,落地就要挨骂,她需要更多专业的人来指导。
网易教育时评栏目《教育能见度》希望能凝聚这样一批热心肠的时评作者,以无限热情关注中国教育,以手中笔杆推动教
育进步。如果您热衷写教育博文,请在右侧提交您的博客地址,我们将择优进行推荐。
往期精彩内容
第35期:别怪状元无大成就 应试教育酿苦果
第34期:对农村考生单列招生只是权宜之计
第33期:"最美教师"成了中学补课的"牺牲品"
第32期:南科大转正后更需及时出台大学章程
第31期: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明星办学不再纠结
第30期:学校不欢迎质疑 中国如何冲击诺奖?
第29期:既然是公开体检 男公务员更该查性病
第28期:解决异地高考不能偏袒京沪考生权益
第27期:"伪娘伪男"横行 学校应管性别特征
第26期:北电筛查整容考生不合理也不合法
第25期:义务献血和评优挂钩是欺负高校师生
第24期:2011年中国教改“硬骨头”并未啃下
第23期:自造等级观念,教育让人互相瞧不起
第22期:不懂尊重人性的教育才是一塌糊涂!
第21期:校车是开回家,而不是开往天堂!
第20期:公务员道德考察不能说着玩更需法律监督
第19期:教师待遇等同于公务员,下辈子吧!
第18期:家长是造成孩子不快乐的真正“帮凶”
投稿信箱:lihongying@&
时评作者QQ群:评论:应试教育制度不改变 “减负”不会进行到底-中新网
评论:应试教育制度不改变 “减负”不会进行到底
  教育部拟规定小学生不留书面作业,取消百分制。教育部公开《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要求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一至三年级不举行统一考试,四年级后,语文、数学、外语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考。考试成绩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全面取消百分制。
  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我们的孩子没有了童年,这是大家都看到和认识到的一个问题。每个家长一边心疼孩子太累,一边逼着孩子学习,每个学校都在台上和标语上大讲特讲“素质教育”,却在实际中分什么重点班、平行班,不断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甚至冒出了“只要学不死,就要往死学”的口号。可见,我们的基础教育病得实在不轻。
  正当大家在问“为什么放弃治疗”的时候,《规定》适时出台了。乍一看,这个药方里的每一味都是良药,而且也特别对症,可是,是否能药到病除,从家长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大多数皆持悲观态度。晚报的报道引用了一所重点小学副校长的话:“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不是一两年了,但真正的素质教育并不敢放开手脚拿到教学中去。这里面的原因是,学校看重的是成绩,家长看重的也是成绩,社会看重的更是成绩,而教育部门考核的也是成绩。所有的人都向一个点看齐,哪所学校敢放弃这个点去执行‘减负’。那就是应试教育制度不改变,‘减负’就不会进行到底。”
  原因和症结都在这里。小学可以取消百分考试,但取消得了中考吗,取消得了高考吗?不能!而且依然是每分必争的态势,在成绩的指挥棒下,没有人不乖乖地成为驯服者。我敢说,小学生不留书面作业的规定很难落到实处。除了“成绩”这个指挥棒外,习惯了应试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能否一下子换了头脑中的教育理念,会不会有新的教育思维、教育技能来适应这一变化,也必须得打个问号。同时,家长们会担心,不留作业,孩子们会不会被放了羊,虚度了光阴。因为输在起跑线上,而最终在人生竞争中成为落后者。总而言之,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现行教育考评和选拔机制,素质教育就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一个完全尊重孩子独立性格,让孩子按自己兴趣发展的母亲,在女儿最终高考败阵后,怀疑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母亲。还有一段特有意思的话:一个人没有出息,自私自利,眼光浅短,夜郎自大,自欺欺人,变成社会的负担和祸患,却依然自鸣得意,有可能是从“你什么都不要管,只管考好学校”这句话开始的。
  两两相较,悲伤中有无奈,无奈中有悲伤。要成为成功的家长,让孩子考上好的学校,家长只能逼着孩子死学。但是,成功的家长,培养出的却是不成功的学生。成绩在天上,命令你歌唱,哪怕你最终跑了调,拐了腔。
【编辑:吴涛】
>教育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应试教育有什么好处?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应试...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应试教育有什么好处?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应试教育?
+ 加入我的果篮
这个问题我觉得知乎里的回答不错。
信息安全 法学
应试教育当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只不过在现在中国的人口条件下想要高效率的筛选出素质较高的人这是最简单和可行的办法,当然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充满了太多的铜臭味
会计学硕士生,摄影爱好者
应试教育的好处是让学生能通过考试。考试是当前主要的人才评价手段~~-----------------------个人观点,不是中国(政府、政策层面)“要实施应试教育”,而是中国人民(个体层面)根据中国当前的人才评价体系选择了应试教育——这是人民的选择。而中国当前的人才评价体系,除了传统与文化因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庞大人口带来的激烈竞争。假设某高校的一个招生季中,每个参与招生的教授根据报考者综合情况做出合理的录取判断的最大工作量是处理10份申请。那么如果报考总人数大约在该校参与招生的教授总数10倍左右的时候,该校才可以通过综合评价录取学生。如果报考总人数是参与招生教授总数的50倍,甚至100倍。通过教授评判录取学生就不现实。而考试的一个好处是,无论报考者有多少,只要调整难度系数,就可以筛选出值得录取的学生。这个过程不需要大量专家的参与,成本很低。此外,考试通过量化考核,可以比人工筛选更好地避免主观偏见和舞弊。根据我国的现实,考试几乎是唯一可行的人才评价方法。所以,考试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的指标。假设有学校不实施应试教育,其生源必将锐减。为了吸引优质生源,就必须实施应试教育。这就是我所说的,是中国人民选择了应试教育。对于应试教育的批评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1评价不全面,2会选出高分低能的人,3影响了教育本身关于评价不全面,这里有一个全面评价与评价成本权衡的问题。评价需要一个标准,或者专家做出,这就使得评价并不免费。此外,有些活动本身很难评价,例如一个学生去西藏支教,一个去尼泊尔支教,如何比较两者?关于选出高分低能,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是自身的缺陷。如果使用综合评价,很可能会选出“万精油”(什么都值懂皮毛),这对于输送专业型或者学术型人才来说不是好事。而且从比较宏观的角度,例如以省为单位考察,当前的应试教育的选拔结果,还是合理的。例如,本科生平均素质的确高于专科生。关于影响了教育本身,这在之前分析过了。虽然这是事实,但是,除非能改变中国当前竞争激烈的现状,否则无法改变人才评价的方式。
因为中国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用这种教育可以保证下层阶级、最广大人民学生的受教育权
杂牌工程师
没有更好的选择,全球都是考试,只不过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我们的变了味道.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中国教育制度到底有多不靠谱?---中国教育批判
中国教育制度到底有多不靠谱?---中国教育批判
【摘要】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没有思想,缺乏创新,毫无个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了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有人去想。最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一个奇迹!------【博主对中国教育的简单总结】:教育思想功利化、教育手段填鸭化、教育改革口号化、教育管理行政化、教育经费市场化、教学人员唯利化、管理人员官僚化。
文章目录:1,《中国教育批判》 2,《中国教育现象批判》 3,《易中天:中国教育不拿人当人》 4,《中国教育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5,《中国教育最大失败:功利压倒一切》
&&&&&&&&&&&&&&&&&&&&&&&&&&&&&&&&&&&
《中国教育批判》&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华民族真正到了紧要关头!因为我们的文化和教育体系都有很大的致命缺陷,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在经济的大潮中就会失去自我!一个教育惨重失败的民族,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只能随波逐流!中国人多的是好大喜功、孤芳自赏、谎话连篇、自欺欺人的人,现在中华民族最缺少的就是反思思想、忧患意识、批判精神和反对的声音,需要一大批为了民族生存和利益敢于立言和有为的勇士!教育,是一个民族希望的所在;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教育的兴旺就是一个民族的昌盛,教育的失败就是一个国家的落伍。
然而中国的教育,是泥古不化的科举教育,是见物不见人的考试教育,是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工厂”,是严重扼杀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的“物化”教育和“奴化”教育和“功利化”教育。我认为中国的近现代教育都是失败的,是与世界教育大潮背道而驰的。它在物质上是匮乏的、体制上是落后的、观念上是保守的、方法上是陈旧的、结果上是低效的。教育曾被誉为朝阳产业,而中国的教育已经夕阳西下,一年不如一年,已经民怨沸腾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走在世界前列,至少有100多项领先于世界的发明;而近现代科学技术却在中国没有发生,作为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竟然没有一项可以说得出口的发明。从1950年代叶到如今,中国的教育都没有培养出多少真正重量级人才,更遑论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了。另外,在综合经济实力上,我们的发达城市落后欧美50年,西北地区至少落后100年,对此我们应该感到羞愧。中华民族从来都不是一个缺乏创造力的民族,《墨子》中就有小孔成像的记载,周赧王时的偃师就造出了能应节而舞的“机器人”,公输般造出了连飞三日三夜而不落的木鸟,祖冲之设计了指南车、木牛流马、千里船……截止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占当时世界的65﹪。但这些都是我们祖先的发明创造,是我们祖先的光荣,却成了我们现代人的遮羞布。.我记得小时候,人们把火柴叫洋火,把铁皮火炉子叫洋炉子,把水泥叫洋灰,把煤油叫洋油,把土布之外的布都叫做洋布……说白了它们都是从国外引起的,另外水泥、塑料等的发明,自行车、蒸汽机、汽车、飞机、火车、火箭等交通和运输工具的发明,以及电、灯泡、电冰箱、电报、传真、电话、手机、收音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DVD、电脑、互联网等等的发明,甚至我们现代人生活中的大多数物品,都是外国人的发明,教科书几经改版,物理、化学课本上仍然尽是外国科学家的名字。.
我在疑问:中国的人才哪里去了?中国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我想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不然我们洋洋大国,何以没有一项发明创造呢?中国的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都贯穿着一种结论教育,就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如果我们的学生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背下去,中华民族将会是一个不会思考的民族,这是多么可怕的教育制度!我们的教育方法,多的是知识的灌输,少的是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们走上社会岗位后,不要说发明创造了,就连普通的工作岗位都很难适应。.国外教育理念的精髓是明确个体的权利与义务,培养独立的人格,养成自由的思想!而我们上学就是“读死书,死读书”,把学校办成了工厂,把学生当成了产品,至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都成了碌碌无为的庸才。不是吗?现在中国有几个思想家,有几个科学家,有几个文学家?为什么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中国人笨吗?不,有许多华裔科学家就做出了许多发明创造,而且有多人获得过诺贝尔奖,还有许多留学生就曾经是新中国建设的栋梁。..中国教育在道德教育上完全可以用一败涂地来形容。.一个人病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整个社会都染了病,那就很难治了。.我觉得中国的教师有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称。由于中国教育对人的“物化”,使人们普遍抛弃了精神追求,只求物质享受,已经到了“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和“笑贫不笑娼,有奶就是娘”的境地;由于教育对人的“奴化”,使人们都失去了一颗平常心,要么骑在别人头上当爷,要么跪在地上当孙子,因此当了官就成了土皇帝,作老百姓的就心甘情愿当奴隶;有钱人就成了“爷”,没钱人就成了“孙子”。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你不见妓女已经占领了每一座城市,赌徒早就遍布了每一个乡村吗? .领导骄奢淫逸,干部腐化堕落;知识分子追名逐利,无知者冥顽不化;富人为富不仁、一掷千金,穷人穷凶极恶、胆大妄为……近些年来,敌敌畏火腿、苏丹红食品、陈馅月饼、问题豆芽、毛发水酱油、石蜡火锅底料,劣质奶粉吃死人、工业酒精喝死人,还有许多致人死命的食物和药品疯狂倾销,以及卖官鬻爵、包二奶、贪污腐败、假公济私、假货猖獗、学术道德败坏、虚假文凭泛滥,就连“白衣天使”都变成了“白衣屠夫”;“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都变成了“吸血鬼”;而担负社会公正最后一道屏障的司法队伍,也执法犯法出现了信任危机……各类道德沦丧的事件层出不穷、罄竹难书啊!
.赖昌星远华走私集团案,曾经使厦门特区“官场”大面积沦陷,一条龙走私的背后是一条龙的腐败。当打私风暴席卷厦门岛时,1000多人因涉嫌与走私分子相勾结或为走私分子保驾护航而被专案组“问话”,专案组共审查涉案人员600多人,成功抓获潜逃犯罪嫌疑人200余人,仅海关侦查部门的案卷材料就有2000多卷,摞起来有10层楼高。后经司法机关审理,共有300多名犯罪分子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中包括部级干部至少4人,厅局级干部23人,处级干部84人。另外,纪检监察机关还对196名涉案的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做出了党纪政纪处理,涉案干部之众创下了共和国经济犯罪案件的最高纪录。这是已经挖出来的大案,没有挖出来的大案还有多少呢?.目前我国的社会自行车保有量达到4.7亿辆,而据抽样调查,近几年来,全国每年被盗自行车近400万辆,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你能想一想那是多少个贼在作案吗?这不成了全民运动了吗?中国不成贼窝了吗?更让全世界的人都触目惊心的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文明社会里,在山西省洪洞县和运城县还有上百家奴隶砖窑,竟然非法倒卖拘禁着1000多名“黑奴”,而且大多数还是未成年的孩子。先不说黑窑主的丧尽天良、禽兽不如,那么多年光天化日之下的非法生产活动,难道当地政府就一无所知吗?难道当地群众就一无所闻吗?这是对生命的漠视,这是对人权的践踏,这是大众良知的丧失。
中国人的作风败坏,道德沦丧,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1998年的大洪水,就是中国人肆意破坏大自然的天遣;2003年的非典大流行,就是对中国人贪婪食用野生动物的惩罚。..科举是中国人的发明,选举是西方人的传统。.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而科举制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中国的教育都是一脉相承的,最早的是科举,后来是应试教育,再后来叫素质教育,但名词换来换去,却是换汤不换药,其实质内容并没有多大的改变。素质教育是个筐,没有什么不能装的。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完成的,现在素质教育的风过去了,什么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性学习又成为风靡教育界的新名词。聪明的中国人呵,就善于做这样的文字游戏!可怜的中国人呵,人人都会阿Q的精神胜利法!.中国的现代教育从形式上,曾经借鉴和模仿过苏联和日本的教育,现在又模仿美国,但骨子里还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一种照搬照抄不伦不类的教育。现在的素质教育实质上仍然是应试教育,因为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应付高考,如果“一考定终身”的高考体制不变,应试教育就无法改变,素质教育就不能真正实现。.应试教育是以纯粹的升学为目的的教育方式,衡量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教师和学生都只能为这个最终目的而努力奋斗,否则就会被它无情地淘汰。由于僵化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大学,在理科方面,还能勉强培养一些普通的技术人员,却培养不出有创新精神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尤其在文科方面可谓一败涂地,只是培养出了一些夸夸其谈,而不会动手写文章的人才。这种教育体制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高分低能,循规蹈矩,惟命是从,在工作岗位上很难有大的作为。.由于受到教育上的影响,在整个社会上都形成了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轻能力、重文凭轻实践、重资历轻实干,这种重物不重人、重外在不重实质的不良风气,曾经淹没了多少真正的人才,扼杀了多少中华民族的精英啊!一道道绳索织成了一张天罗地网,把一大批“学有专长、术业有专攻”的杰出人才拒之网外。
.假如孔老夫子生于今日,可能也会因文凭不达标而难以取得教师资格;如果是当今社会,仅仅读过一年书的齐白石,怎么可能当上大学教授,成为大画家呢?如果是现在,小学毕业的沈从文怎么可能到三所大学当教授,怎么会成为现代著名的作家呢?假如没有蔡元培执掌北大,就没有陈独秀、胡适在北大执教的可能,他们的新文学运动就很可能夭折。如果没有熊庆来的赏识,仅仅初一学历的华罗庚,怎么会当上清华大学的研究员,怎么会成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呢?
中国应该完全改变这种食古不化、食洋不化的教育,借鉴继承扬弃创新一种熔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体制,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崭新的教育体制,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民主思想、独立思考、挖掘潜能,以及怎么做人成材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心理状态上下功夫。..中国教育管理存在一个失误,就是行政干预太多,教育没有一点自主权。.关系教育发展的财权和人事权、规划权三大权力都掌握在政府官员手中。政府说给你钱就给你钱,给你多少就是多少,没有一点法律保障;政府想调谁就调谁,完全脱离了教育的需要,往往变成了权钱交易;教育的发展需要长期的努力,而政府官员为了任期内的政绩,常常对学校大撤大并,为所欲为,异想天开,以至把全国的教育都搞得一塌糊涂。.日至21日,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教育权报告员托马舍夫斯基,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考察了中国的教育状况。中国的教育经费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仅是联合国规定最低标准的三分之一,列在全世界倒数的几位,较印度和巴西等国也逊色,比非洲穷国乌干达还低。早在1999年,美国教育总投资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7%(当年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10%),达到6350亿美元;台湾在经济起飞之际,GDP的12%到22%都用来办教育了。.尽管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但10多年过去了,我国在义务教育方面的投入一直没达到4%这个比例。1991年至今,中国经济平均增长9.7%左右,但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只有2.6%。.在2006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殷鸿福痛陈,2005年已从%的峰值跌至2.16%,称“一边是财政收入逐年大幅度提升,一边是全国教育支出比例逐年下降。这个‘降法’应该有说法。”他接着说:“我查了一下,199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是5.2%,高收入国家平均在5.5%以上,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6%。国际上当人均GDP达到800美元至1000美元时,这个比例的下限是4%。”真是不比罢了,一比惊心。1993年定的目标显然毫不为过,到期落空、到迄今连10年前世界上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也没达到过,只能说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人大代表纪宝成算账,拿4%衡量中央和地方的投入,过去五年至少少了7000亿元;政协委员沈士团指出,对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有委员提的尽快实现4%的提案,财政部2004年9月回复说一定使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的增速高于财政收入比重的增幅、争取2007年达到7%。遗憾的是此后不但未见4%,等来的反而是跌入谷底。.全国政协委员王孝询提出了“教育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即国家对教育投入少,造成人口素质低,导致科技力量薄弱,创造发明存量少,影响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国家因此而贫穷,更无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形成恶性循环。在这个循环链条中,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是根本。
王委员表示,以前国家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只能把有限的投入集中到少数地区、少数单位,也就是大城市和重点校,实行的是“精英教育”。他认为“精英教育”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重点校进入投入多、设施好、师资强、升学率高、吸引力大、生源足的良性循环,而普通学校则陷入投入少、设施差、师资弱、升学率低、吸引力小、生源缺的恶性循环,使农村人口素质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全民素质难以提高。.全国政协委员连英俊说,高质高价理论在不少学校乃至少数领导中仍有市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基础教育对国家、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就是教育产业化思路在作祟。教育产业化不仅导致了教育不公,而且直接影响了教育评价体系,倚重升学率,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形成了极大的阻碍。
教育组织的衙门化、学校的机关化,校长的政客化,使教育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垄断知识、学历、文凭的官僚机构;在教育的实践中,政治目的代替了教育目的,政治规律代替了教育规律,用政治原则来组织和规范教育,致使教育的政治功能无限膨胀,教育本身所应该具备的功能在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实践中迷失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希望工程是个耻辱工程。.我曾经在北京街头上看到这样的怪现象:一大群幼年的孩子抱着行人的大腿要钱,而家长却躲在暗处坐享其成,这是家长的无能和无耻,这是丧失孩子做人尊严的乞讨行为。教育本是政府的首要职责,教育投入是政府的法定义务,而我们的政府并没有做到。还把这个责任转嫁给了社会,难道靠大家的善心捐款救助,靠富人的怜悯之心就能解决国家教育问题吗?既然是自愿捐款,还搞什么工程呀?可是再多的希望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啊!如果再这样下去,我看中国的教育就没有希望可言了!关键还是政府应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具有极大讽刺意味的是:没有整天喊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小国古巴、朝鲜等,却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实现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免费教育,而他们的经济条件比我们差得远是众所周知的。更让人脸上无光的是,就连穷兵黩武的“暴君”萨达姆竟然也做到了。另一个让人不愿意接受的现实是,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世界范围内早超过了5﹪,而我国却始终在2﹪左右徘徊。
.中国穷吗?每年仅干部公费出国(境)考察经费,就高达三百亿美元(约2550亿人民币),而义务教育总支出仅有1500亿元左右。中国每年的公车消费是3000亿元,占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还强。从省长到乡长,甚至村长也要有公务用车,而且档次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多。另据新华社发布的数据表明,即使在公务车改革的呼声中,各地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仍以超过20%的速度在递增。媒体报道,2006年,仅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汽车采购量就达11700多辆,比2005年增长33.8%。.先不要说政府官员的综合消费了,单这两项消费就达5550亿元,拿这个与可怜的教育经费相比,是否教育的投入少得让人心酸呢?写到这里,我不禁要问中国的官员怎么那么多、那么奢侈呢?他们都是教育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怎么就看不到教育的贫困呢?难道他们是一群狼孩吗?要知道,一个官员的豪车就可以建一座农村小学,汽油费就足够一年的开支了;一个官员的出境游就够一名教师一年的工资,一个旅游团的消费就够一所学校的开支了。如果把这些钱省一些放到教育上能建多少所学校,能给多少贫寒的教师发上工资,能让多少失学的儿童重新走进充满阳光和温暖的教室呢?.鉴于目前的教育形势,我认为教育系统应该形成垂直化管理,以法建立稳定有序的投资机制,制定长远有效的发展规划,以便于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而且要让教育界的人士来管理。教育应该完全遵循教育规律,绝不能让那些对教育一无所知的政客,为了升官发财而随意折腾,因为广大青少年经不起糟蹋,那可是一辈子的前程;人民群众不答应,那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的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都是无法实现的神话,甚至是一场虚张声势的政治运动,或者是一场劳命伤财的闹剧而已。.我国在九五期间,在高校教育中引进了211工程,实际上就是中国教育失败的真正开始。211工程的目的是通过国家的重点建设,让中国的若干高校和部分重点学科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成为世界一流。这实际上就是中国教育系统的面子工程。
进入211工程的各大学,为了自己的排名,合并其他大学,每个大学都想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由此引发的就是大学教育开始收费、开始扩招大学生,又开始乱招研究生、博士生,并由之引发的中国教育中的腐败,结果使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学校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可学生的文化素质却越来越低。.211工程的实施,在全国大学刮起了一场教育风暴。首先是学校升级成风,专科向本科、学院向大学、普通大学向重点大学、专科大学向综合大学……本来,学校升级是一个水到渠成、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中国却搞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学校升级本来有许多软硬指标,但在善于造假的中国人手里都不成问题,做一些表面文章也就应付过来了,上级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也全当睁眼瞎子了,在某种程度上这成了当局者领导下的一场集体舞弊行为!高校合并实际上就是一次大洗牌,就是一场教育资源的抢夺战,寥寥几所“著名高校”得到政府巨额资助,依靠合并迅速做大做强,并吸收了其它高校的优秀师资,连锁反应是在京的其它高校只能从省府挖人填补空缺,省府高校则从地方院校再挖人,造成本需急需扩充师资的地方和边远高校再度陷入无钱无人的贫弱境地!
其次是以适应社会的名义,大兴增设学科之风。许多大学不管自己师资情况如何,也不管对该学科有无实际研究,只要是能赚钱的学科就盲目上马。一时间,各个大学竞相开设广告专业、影视专业、商品学专业、经济管理专业、文秘与公关专业等等,造成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大量涌向社会,就业希望越来越渺茫。恰恰是这样的学科竟然成了当今大学的招牌,似乎没有这样的专业就没有市场,就不是现代化的大学。究竟这样的专业对社会有多大贡献,社会需求量有多大,大学是不会去考虑的。随着学料泡沫的膨胀,出现的是学位过热和文凭过热现象。大家都深恶痛绝的文凭买卖和交易,大学是始作俑者。..教育产业化是一个错误,教育一旦产业化,必然会商业化,这就把人民教育办成了金钱教育,成了唯利是图的行业,而违背了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初哀。.教育的产业化必然会出现变质和腐败,学校就会变成赚钱的工厂,把教育人才作为次要的,而把经济利益作为主要的目的。所谓的产业化,就成了不择手段地向学生收费的借口。当今世界上除了中国,还没有哪个国家把教育当作商品投入市场竞争,把受教育者当作榨取暴利的对象!.中国从1989年开始实行大学收费制度,当时每学年学费是200元,是当年城镇居民平均收入1376元(国家统计局数字)的1/7,加上生活费和其他学杂费开支,平均以每年600元算,供养一个大学生的费用占居民年收入的50%左右。到了1995年,高校收费被形容为“井喷”,于是穷人孩子读大学开始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大学学费一般在5000元到1万元不等,比起1989年,增加了25-50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新华网报道,按照国际通行的高校学费标准,学费一般占人均GDP20%的比例。中国一名大学生的费用相当于中国人均GDP的80%左右,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尽管从绝对值(如换算成美元的数额)来看,中国似乎不比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多,但中国高等教育平均收费与中国国民平均收入之比例是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6倍以上!.有分析表明,我国老百姓教育开支占收入的比例,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较高的。一名大学生的花费等于一个一般中国农民13年以上的纯收入,对于相对贫困线下的农民则需要40多年的积累。据高校自己统计的数字,贫困生占学生总数的20﹪。也就是说,现有的高校收费标准,让20﹪的家庭难以承受。教育部前副部长张保庆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高校学费收费过高,超过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他说,他和他夫人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也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大学。
中国的教育经费本来就捉襟见肘,政府又将数百亿教育经费投放到少数名牌大学,而更需要投入的基础教育却资金严重匮乏。政府搞了危害国计民生的教育产业化以后,普通民众在教育支出的重压下苦不堪言,尤其是广大贫困农民和中下层人民的孩子就被卡在高校门槛之外了,因为他们根本交不起学费!教育的高收费已经严重阻止了底层人民通过“教育”改变其子女命运的希望,堵塞了社会正常的人才流动渠道,这样就造成了社会阶层的严重分化,穷人的孩子很难有出头之日了。.教育的产业化,以及商业化的脱变,必然会出现教育的不公平。由于受到经济的影响和制约,一些富家子弟将会受到高等教育,而穷人子弟只能接受一般的教育,现在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录取就是一个例子,它已经引起了社会大众的普遍质疑。当那些富人们把子弟送到贵族学校,甚至国外读书、留学、深造,作为洗钱的一种方式的时候,而穷人的孩子还在为一日三餐发愁,挣扎在饥害交迫的边缘(马加爵的悲剧,就是典型的例证),他们必然会在教育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地位。.教育的产业化,使许多低素质的人滥竽充数成了大学生,从而整体上降低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搅乱了整个人才市场。而且在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许多优秀的大学生因无钱、社会关系较差无法就业,而学习较差但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由于社会关系好却顺利就了业,这样就造成了人才的不公平竞争,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埋下了障碍,造成了新一轮的社会矛盾。把神圣的教育事业当作产业来发展,虽然经济上会有暂时的收获,但它必将付出无法挽回的惨重代价。..高校扩招是一个错误。教育是一个文化事业,其发展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搞一夜间就建起一座高楼大厦的蠢事。.从苏格拉底的大学理念开始,大学一直是作为一种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空间而存在的。她的职责是以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关怀、创新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独立个体为目标,为理性的国家培养合法的公民。大学,她不应该只是培养工具的场所,也不应该成为一个交易市场。大学最不应该成为一个道德普遍堕落的场所,一个被迫放弃良知的前沿阵地。.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说,如果斯坦福的校园面积增加一倍,学生的人数也增加一倍,那么,这所大学要花20年才能达到原有的教学质量。中国在十多年间就完成了高校扩招,硬件很快就上去了,而软件却迟迟没有跟上,没有优秀的教师,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大学毕业生的文化素质普遍下降了,老百姓都说现在的大学生连以前的高中生都不如。.大学纷纷扩招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财富,生源实际上就是市场的代名词,高昂的学费成为大学滚滚财源的保证!但是这样的结果就几乎是放弃了教育。由于大学扩招,有的大学研究生人数几十倍地增长,而教授人数却不可能这么快地增长,因此有的教授一个人就要带40-50个研究生,这样好像不是教授,都成了中小学的班主任,像这样的带法,能带出合格的研究生吗?
2005年8月,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大师讲了一句“中国大学办得很成功”,立即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不满。在中国青年报和新浪校园频道的联合调查中,4802人投票表态,同意杨大师观点的仅占2.1%,不足百人;赞成另一位大师丘成桐观点的则占92.3%。丘的观点是,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正在下降。.实际上,大学扩招就是教育产业化的恶果,它把大学变成了交易批发文凭的市场,而不是培养人才的圣地,使大学校园里充斥着铜臭味,因此从这里出来的大学生就很有水分了。大学扩招只能成为一个泡沫,一个笑话,如果再不悬崖勒马,后果不堪设想啊!现在已经把大学弄得乌烟瘴气,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还会把整个教育搞得一塌糊涂。..高校扩招的初衷是推迟就业,但就业人数的总量并没有减少,而且问题还越积越多,尤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就业的难度。.现在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体力劳动的岗位偏多,而知识分子的就业岗位偏少,也就是说农民和工人的就业岗位比较多,广大农村和基础产业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另外,中国要跨入工业大国的行列,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批的有技能的产业工人,因此高中(包括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一般不会成为难题。.与此相反,许多大学生的就业却成了难题,由于大学重理论而轻实践,他们到社会上后反而高不成低不就,很难找到心满意足的工作岗位。现在的公家单位都人满为患,而高科技企业又少之又少。如果让这些人去干苦力,就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对国家包括家庭财力的巨大浪费,况且他们自己还不愿意去干那些有失大学生身份的工作。而且现在的学生一到社会上就成了书呆子,缺少创业精神和能力,只能依赖于单位与家庭,这样他们的就业机会就会更少了,这样一大批高学历的人才一旦不能就业,就必将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一项对全国近百所高校进行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多的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仅仅有33.7%。根据人事部进行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2006年大学生的需求量将大幅下降,将由去年的214.1万个岗位下降至166.5万个,降幅达到了22%。同时,今年整个中国内地共有413万名高校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比去年增加了22%,但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而在广东,去年有24.5万万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而今年增加到了30万名,这个比例上升了22%。
随着高考升学率的直线上升,大学生的就业率将会猛跌,这个反比例是谁也无法改变的,那么谁该对此负责,谁该反躬自省呢?高校扩招,必将形成大学生的就业高潮,也就是新时代的知识青年问题,但时代不同了,不能用“上山下乡”的简单办法来解决。如果社会不能顺利地接纳他们,不能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职业,有的人就会去犯罪,那可不是一般的犯罪,而是高智商的犯罪,现在已经在社会上初露端倪,以后将成为社会的一大隐患。.从十多年来中国大学扩招中的混乱无序,盲目的升级运动,忽视和牺牲掉的大学精神,虚假繁荣背后所潜藏的人文危机,对大学教育体制被金钱、权利锈蚀后的种种弊端,道义和真理的放弃等等乱象来看,中国的大学已经病入膏肓!.无论是211工程,教育产业化,还是大学的扩招,这都是一场虚张声势的闹剧,是教育的现代神话,都是浮夸风、放卫星,是教育上的大跃进,它必将给教育界、国家和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中国的教育投资在侧重点上发生了偏差。那就是过度重视高等教育,而忽视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作用,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1999年,在义务教育经费总量中,政府预算内拨款占50%-60%,但对于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政府却负担70%以上。中国大学生人均拨付经费9000元,而小学生人均只有530元。2001年,中国义务教育总投入的增长率为18.2%,低于非义务教育总投入的21.3%和全部教育投入20.2%的平均增长率。.
中国在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的情况下,高教比重偏高。教育经费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是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在欧洲的一些高福利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基本上全部依靠公共资源,即使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基础教育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公共资源所占的比例也达到75%以上。
.纵观当今中国,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不需要那么多的高知识分子,而更需要大量的既有一定文化,又有一定技术的劳动人才,高中(包括职业教育)是最合适的人选,因此我们应该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建设上,而不是大学教育上。.从教育宏观调控上,政府应适当缩小高等教育的财政投资规模,加大对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投资力度,调整财政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增加财政对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投入,这对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使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步入良性循环都是大有益处的。.另一方面,现在的小学生都能很顺利地升入初中,有一半多的高中生都能考入大学,而现在的中考却难上加难,大部分初中生都会被淘汰掉,竟然比考大学还难,这成了中国教育的瓶颈问题,严重地制约着中国教育的大力发展。.2006年,全国880万人参加高考,本专科录取530万,录取率达60.23%,录取率如此之高,能挑选出好学生吗?两个人赛跑,就连瘸子都会得亚军,这个道理不会不懂吧!然而由于高中学校相对较少,大多数青少年初中毕业还未成年就失去了上学的机会,或者回家当笼中鸟,或者走向社会成了童工,这又造成了一个社会隐患和非法用童工的问题。教育就像一座金字塔,由小学、初中而高中、大学,应该是从大到小,这样建筑起来的塔才固若金汤,如果头重脚轻、基础不牢,那个塔迟早是要倒塌的。跳过高中教育而大力发展大学教育,这是违反教育规律、得不偿失的行为,必将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在应该是大力普及和发展高中教育的阶段,而大力发展大学教育还为时尚早。.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靠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而非数量有限的所谓“精英”。只有一个国家的民众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表明这个国家的实力和发展的潜力。日本和德国在战后获得的高速发展,就是得宜于广大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所以说我国目前的教育投资的重点必须加以调整,要加大对中小学及职业技术学校的投入。.教育的根本所在就是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我认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我们不能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就万事大吉,国家应该适当压缩大学的规模和数量,加大高中教育规模,把义务教育普及到高中,把精力放在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上。以此来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也就是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中国政府历来都是非常看重任期内的政绩,而不重视社会长远发展的,其实老百姓的心中都有一杆称,如果哪一届政府将教育经费提高到GDP的8%,实行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的全免费义务教育,中国人民将会永远记住他们的丰功伟绩的。.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中国教育的缺陷和失败,缘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者:马成福
《中国教育现象批判》
一、重点学校:非民主与平等的教育
民主与平等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而教育则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传播。当教育的目的与实质有违于民主与平等,成为阻碍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桎棝,这种教育制度就该休矣!当教育有识之士振臂高呼取消重点学校教育制度时,欣闻上海市将取消重点学校的举措,广大的学生及家长不禁拍手称快。
重点学校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的特殊产物。穷国要办大教育,在经费不能兼顾整体教育的情况下,集中财力物力,办好部分学校,重点学校便应运而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它的存在是合理的,为教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它是“应试教育”、“贵族教育”!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与义务教育、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已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绊脚石!
重点学校制度导致教育资源的畸形聚集,其实是对财政收入的挥霍,是对老百姓血汗的盘剥。地方政府官员为追求升学率与所谓的政绩,加大对重点学校的硬件与师资投入,重点学校大修楼堂馆所:什么多功能讲演厅、多媒体教室、高档学生公寓……而更多的普通学校中,有些学校则全校找不出一块瓷砖。重点学校吃成“肥头大耳”,普通学校则“面黄肌瘦”!人为地制造教育的两极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某市区政府2000年投资七千万修建一重点学校新校,现实却给了他们一个血淋淋的教训:该市区同年年底却发生一普通小学校危房坍埸事故,所幸的是,只砸伤二十余名学生。
重点学校制度人为地制造教育资源、受教育机会的不民主与不平等。重点学校制度人为地将同类学校划分等级,重点学校教育资源垄断,造成教育硬件、师资、生源不均,普通学校便输在起跑线上,导致教育的恶性竞争。普通学校为了与重点学校竞争优质生源,便办
“重点班”,以此成为自己的卖点,吸引学生与家长。所以,重点学校制度极大地打击了普通学校师生的极积性,是对多数普通学校师生人格与自尊的严重伤害与践踏。试问有多少普通学校师生与家长能在别人问及自已或子女工作、学习的学校时,能昂首挺胸,面带骄傲与自豪?
重点学校是滋生教育腐败的温床,是教育的一颗毒瘤。重点学校把政府重点投入的资源优势,轻而易举变成招收“择校生”谋利的工具。在人们普遍的意识中:要找好工作,就要上重点大学,要上好大学就得上重点高中……乃至幼儿园也要上重点。因为家长们谁也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重点学校毕竟是少数,招收生数量也有限,重点学校的招生就成为了一种钱权交易和谋取福利的手段。某市重点学校校一个年级招收八个班,可只有两个班是计划内招生,其它则为“择校生”,每生少则一、两万,高则五、六万,只择校收入该校就达八百多万,这笔巨额经费用来干什么?所以才有某重点学校校长上任才三月,就风风光光地到国外去考察学习了一翻!也才有招生期间重点学校里领导的“条子”满天飞!也正因为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教师收入的巨大反差,教师削尖脑袋往重点学校挤,“没本事”挤进去的,便变着法子“挣”钱,搞有偿“家教”。某地不是曾出现教师课堂教学“留一手”,课后有偿“家教”补的现象吗?
如果我们的教育不瞄准每一个学校,不消除学校之间的差距,公民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力将始终受到损害,何谈社会文明与进步?
让我们担心的是:上海在取消重点学校时,将代之以“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称谓,会不会是“换汤不换药”,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二、教育怪胎:“带薪就读”与“钱学生”
每到七至九月的招生考试季节,各初中学校便热闹非凡,学校校长和班主任有时要接待几批招生学校的说客或招生“串串”,招收优秀生源,劝说中考尖子报读自己学校。你减免学费,我便减免学费、书本费,他更甚,一切全免,每月还补发少则百十无,多则三、四百的生活费,于是便有了“带薪就读”生。为了挖到优秀生源,各学校费尽心机,纷纷使出自己的“绝活”,以各类手段在媒体大势渲染或大肆吹嘘自己的的中考或高考成绩在全市、全省排名第几。让人奇怪的是:有时不同学校会同时出现几个第一。仔细一打听,原来各校计算的方法不同。你算升学总人数,我便算重点上线,他算本科上线……你语文单科第一,我则有数学状元,他是优生率第一……当然是怎么算对自己有利便怎么算,搞得学生和家长们一头雾水。更可笑的是,某市一学校在电视上打出这样一条广告:热祝贺XX学校在市X诊考试600分以上XX人,全市前十名我校占X名。这样的宣传,无疑成为了一种噱头!更有甚者,为了抢到优秀生活,在中高考装点学校门面,有些学校在中高考前夕,不惜以重金诱惑,少则一、两万,多则五、六万从其它学校挖优秀学生,弄得一般学校的校长、毕业班班主任夜不成寐,食难甘味。
是这些学校真正富裕了,发了“善心”要扶持中国的教育,救济贫困生?如果我们这么想,就大错而特错了!那么,这些“带薪就读”生,巨额广告费谁来买单?学校不是傻子,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一方面是许重金诱惑优秀生源,花巨额广告费作宣传;另一方面则以“双语”教学、“实验班”、“火箭班”、“小班”教学等为幌子,大量招收“钱学生”(高价生),每生少则一、两万,多则七八万。“单”当然由“钱学生”们来买!
市场经济下的教育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本无可厚非。但当这种竞争在教育“产业化”的误导下,以“利”字当头时,这种竞争便沾上了浓重的“铜臭味”,变成没有规则的恶性竞争,严重扰乱了教育教学秩序,使我们的教育变了味。一网友在网上撰文一针见血指出其危害:“一是使不少学校不得不拿出人力、物力对付这种恶性竞争,以保护自己的利益;二是使一些学校不练内功走邪路,千方百计在不正当竞争上打主意,不利于教育水平的真正提高;三是误人子弟,一些学校恶性竞争得逞,造成了教学质量高的假象,蒙骗了一些不知情、不懂教育规律的家长和学生,使他们不惜花钱上所谓的好学校,影响了孩子的学业;四是导致资金、学生等教育资源畸型聚集,影响了一般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教育承载着人类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传播,它是公益性事业。当我们把办学作为一个投资产业,当我们的学校和教师钻进了“钱”眼时,恐怕遭殃的就不仅仅是学生和学生家长了……
笔者想说: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请加强教育监督,规范教育竞争;家长,面对纷繁的教育宣传与招生广告,请睁开你的慧眼,捂紧你的“钱袋子”!
三、双语教学:不能成为民族文化传统与精神的异化和背叛
在改革开放,中国“入世”的大背景下,外语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越显重要。当有人提出“懂计算机、会驾驶和掌握一门外语”是适应未来生存发展的三大基本技能时,我们的基础教育便为了迎合人们从众的胃口,掀起“双语”教学的狂潮!放眼望去,一夜之间,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冒出诸多外国语学校、双语学校、国际学校……有的学校或开设“双语”教学实验班。这些学校(班)的共同特点是“双语”教学(大多以英汉教学为主),宣传与国外学校有长期合作关系,就读学生毕业可报读合作学校或公或私留学,以此为卖点,吸引不少家长不惜高价让子女就读。
学习和掌握外语的重要性,勿庸为疑!但凡事皆有度,超过了这个度,便成了坏事,害事!我们的教育从来就重视外语教学,基础教育从初中开始便开设了外语课程(城市从小学),高校也有外语学院,培养外语高级人才,难道还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入世”之需吗?如果不能,可以加大外语教学的课时量,也没必要搞什么“双语”教学!这样的“双语”教学又如何理解呢?是不是上语文课、数学课教师、学生要一句汉语一句外语?这样的课堂又是不是有违学科教学的性质与特点呢?如果不是以上形式的教学,仅是开设一门外语课程,增加课时量;或多学一两个版本的外语教材,便称“双语”教学,这样的“双语”教学又是不是“挂羊头卖狗肉”,欺世盗名呢?
现实的“双语”教学,其实是“乱收费”的一个幌子,一块遮羞布!不管是公立或是私立学校,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学生要进“双语”教学校(班),就得掏价格不菲的“择校”“择班”费,这笔费用便成了学校福利的主要来源。它已成了“教育腐败”的一种主要表现!
当我们的教育大兴“双语”教学的同时,我们看到的却是民族文化传统与精神的异化与背叛!现实生活中,汉民族传统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七夕节等还有多少节日的气氛?相反,却引进了诸多的洋节,什么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不一而足,热浪一浪高过一浪。笔者在某外国语学校宣传橱窗上见到这样一行文字:“学校每年最隆重的节日——圣诞节”。如果中国的土地上最“隆重”的节日不是国庆节,春节,我们还是汉民族吗?所以,有识之士便发出这样的呐喊: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
民族语言与文字是一个民族的象往,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可我们的文字与语言却正受到外国语言与文字的污染和侵略。不信?请上街头路尾看看形形色色的广告招牌,还有多少是我们的方块字和汉语拼音?又有多少人开口闭口不是“yes
no”?更有甚者,笔者竟然在网上看到“汉语是婴幼儿语言”这样的观点!笔者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但一个民族到了自己的语言与文字遭受异化与侵略,而我们的教育还无动于衷,甚至推波助澜时,难道我们的教育不值得反思?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语言与文字都不能保护,这个民族在偌大的地球上,还能挺直自己的身躯吗?
爱国主义作家都德在小说《最后一课》中借老师韩麦尔先生之口在亡国时这样呐喊道:“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笔者不愿去评说哪个国家的语言最美,我想:有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的人,都会认为自己民族的语言最美。只是,我们应该感谢都德,他提醒我们:“双语”教学,不要弄丢了中国人钥匙!
这绝不是哗众取宠,绝不是危言耸听!
四、减负,谁来为教师减负?
当我们慨叹中小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呼吁为他们“减负”,让他们绽开阳光般的笑脸时,殊不知我们培育祖国花朵的辛勤园丁也正不堪负重,气喘吁吁!谁来为我们的教师减负?
广大的一线教师不堪工作压力重。尤其是中学教师。工作时间长:早上五、六点起床,带早操,守早自习披着星星;晚上九、十点归家,守晚自习,将学生带回寝室睡着戴着月亮。时不时还要值班守学生午餐。更不用说几个班每周的几十节课,要备课查资料,上课,全批全改作业与试卷,遇上月考期考统考,累得直不起腰。这还只是劳形之苦。更要承受劳心之苦:优生要巩固,中等生要提高,弱差后进生要转化,于是谈话、家访苦口婆心;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因为一不留神,教育教学质量上不去,中高考质量下滑,大小领导便小会批,大会点名,更有甚者还会被裁员下岗,遭末位淘汰。
不堪经济负担重。我们承认教师的待遇有所改善与提高,但与所有行业与部门比,其收入仍居中下水平,没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尽管中央再三强调不得拖欠教师工资,但仍有一些地方,半年十个月领不到救命糊口的薪水。年青教师工资低,中老年教师上有老,下有小,也经常捉襟见肘。进修学历一年两三千,教师常规培训一年几次,培训一次教材费、培训费几十上百;职称评定计算机、普通话要考级,论文要鉴定,答辩,最后还有三、四百的评审费。职称评下来少则五、六百,多则上千;还有各种摊派与硬性捐款:与教学无关的报刊要订,修桥铺路要摊派又几十上百不等,灾区、老少边穷地区、贫困学生要捐款又是几十上百不多,等等不一而足。教师一年的工资有几个几十几百甚至于上千。教师成了唐僧肉,谁都可以割一块下来。
不堪安全责任压力重。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学校乃育人之地,安全责任牵涉千家万户,关系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学校和教师从不敢懈怠。在传媒报道各地发生的一系列安全责任事故后,学校及教师们尤有视草绳如毒蛇之感,个个杯弓蛇影。于是,学生上学放学要接送,校门口的无证饮食摊点要驱赶,学生上下楼道、就餐就寝要守护,教育违纪学生要“润物细无声”,面对有些家长的不解与无理责难要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否则,一旦发生安全责任事故,轻则赔礼道歉书面检讨,扣发那点可怜的奖金,重则通报批评记过处分,下岗待业。笔者当地一乡镇中学,学生中午违纪翻墙外出游泳溺水而亡,学校本无过失,可最终调解下来得承担无过失赔偿高达近四万元的费用。安全责任就这样地令学校与教师不尴不尬。
下面是笔者在网上以“教师健康”为关键词搜索得到的一组枯燥数据:
到2030年,中年以上人口的死亡率将以每年4%的速度上升,死亡人数从500万增加到1700万,这其中的1/3是早亡的中年人,而这1/3中的绝大多数是教师等脑力劳动者。
杭州市教科所对市区30所学校的近20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毕业班的教师大于非毕业班教师。
在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育工会的支持下,上海瑞美医疗保健中心历时3个月,对985名中小学和大专院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进行了健康体检,其中男性701名,女性284名,平均年龄48.9岁。结果提示:教师群体罹患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最高;其次为罹患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再次为罹患肿瘤的危险性;本次教师体检发现罹患肿瘤危险的教师人数为占25.5%;罹患心血管意外危险的人数47.6%;罹患脑血管意外危险的人数占48.9%。教师们的以下健康指标也不容乐观:脑供血不足的人数为482人,机体疲劳缺氧状态的人数为218人,高血脂的有214人,高血糖的有21人,高血压的为136人,患有脂肪肝的有214例,男性教师中患有前列腺肿大的有341例,女性教师中患有妇科疾病的有209例。相当多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睡眠障碍的355人,疲劳状态的218人,检查结果显示有肺功能不足并影响肺部血液循环的人数有189例,有消化道功能不全的人数有805例,咽炎和鼻部过敏的人数有731例,有颈椎病的人数更高达616例。
教师乃教育的脊梁,可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却以本已脆弱的双肩承受着如此之重。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脊梁不堪负重而轰然坍塌,我们的未来还有多少希望?
作者:老操戈
本文网址:/news//.html
《中国教育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教育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一开始便问这个问题显得自己很傻逼,因为在我看来,教育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得清的东西,或者说,能一两句话解释得清的通常都不会是什么好教育。而我之所以不做这种解释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学校经常热衷于做这样的工作。好比说,我记得自己读小学的时候,学校的教学楼的外围墙壁上便挂着一排排金光闪闪的四字成语的东西,排在最靠前的一个写着的是,学会做人,后面跟着的几个都是学会什么,学会什么之类的,至于后来几个都学会了什么,我已不记得了。这几行训导式的句式给我的最初印象是,它的内容是不容置疑的,你若想前程什锦,照着我说的去做便可以了。客观的说,学会做人这四个字似乎也没多大的错,关键在于要学会做什么样的人。做人二字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意思,好比说我妈经常也教导我要学会做人,但她说这句话的意思多半是在告诉我要多拍拍别人的马屁,多耍些小聪明,别整日那么木讷,以后别想着能在社会上生存。换句话说,这种做人方式的精髓恰恰不在于让你去表现你之所以为人的高贵品质,而是让你明明是一个人,却要收起你之所以为人的一切证明,好好的干着做牛做马的工作,好像是在告诫你,要小心翼翼的把你人的特征隐藏起来,否则便会有危险。我估计,我们的学校领导在想出学会做人这句话的时候,压根就不知道自己想要说明什么。但我敢肯定,他们最终要我们成为的,便是那干着做牛做马的工作,但却有着人的一切特征的人。
我一直都以为,学校不是最适合学习,最适合一个人去认知自我的地方,换句话说,真正的学习其实最终的都是自学的过程。在一个不民主的社会里,更是如此,因为教育到最后都是在培育统治者希望我们学生成为的那一类人。
我们的学校似乎很喜欢向学生强调团队协作以及领导能力的重要性,这些概念本身都没有错,美国的学校同样很看重学生的这两点特质。但正如其他国家好的东西再引入我国之后便完全变质了一样,团队协作在我们的学校异化成了集体主义,领导能力异化成了要对某人,或某个团体的绝对服从。在班里,我们要对班长服从,在学校,则要对学校的规则绝对的服从。规则制定出来要遵守,乃至服从,都是对的,但前提条件还得看规则的制定者是谁。在美国,学校的规则是学校的管理层,学生家长的代表以及真正代表学生的学生会共同制定出来的。但我国的学校,大的方面由教育部一并包办,小的方面,由学校的高层制定,但都别指望学生能有机会从中插上一脚。经由这样的途径制定出来的规则,不遵守往往是对的,遵守了,反而只能说明你盲目服从。
从小,我们便被灌输要有集体主义的精神。而班主任便是这一主义的精神导师,全体同学都要紧紧的环绕在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集体中。一个老师,一旦当上了班主任,便自然有了一种道德上的权威。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老师的道德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假如你怀疑老师的道德观有问题,只能说明你本人道德有问题。反正,说什么,老师的道德都不会有问题,说什么,老师的道德都不能有问题。一升格为老师,便自动占领了道德的高地,可以随心所欲的对学生进行道德的说教。还记得自己的初中班主任对某一个即将误入歧途的学生进行道德说教的场景,即使所谓的歧途仅仅只是连续两天没交作业。她通常会在早读的时候走到该生的座位前,眼睛直直的盯着该生,忧心忡忡的对他说这样下去会怎么怎么样之类的危言耸听的话,直至教该生怀疑自己是否还有必要再在这样世界上生活下去为止,但最后,该生都无一例外的活得好好的,且多半都遵循着自己之前的做事风格。道德说教虽说收效甚微,但我们的老师似乎都能一如既往得将其贯彻到底,除了真的是处于好心的原因,大概还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都能获得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所带来的快感吧。
我一直都不太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放学的时候都要集体排队,得等全班人都到齐的时候才能集体出校门,这种做法除了增加学生的反感之外,对学生的团队精神似乎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记得自己上幼儿园的时候,一到中午,全体幼儿都要被强制午休,一天中午,我实在睡不着觉,便试着睁开了眼睛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正好被监督的老师看到,并被她狠狠的盯了一下,吓得我连忙闭上了眼睛,至此,一到中午,我便不敢再尝试去睁开眼睛,好像到了这个时段,整个幼儿园都务必去遵循某种宗教仪式。我们的学校似乎很善于去提炼一种行为规范供学生无条件的遵守,违反它便等同于违反整个宗教仪式的神圣性。好比说,我们会被规定在早上打铃的某个时间,集体到操场,集体听从广播,做一套由教育部规定的集体操。据说这种规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学校的领导却可以轻而易举的取消体育课,也不会轻易暂停每天必行的广播体操。我还记得初中的操场前面就是篮球场的位置。而校队的训练时间跟我们做操的时间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这些非校队的学生每天在操场上做操的时候,眼睛就正对着球场的位置,无论自己愿不愿意,都得看着篮球场上的队员训练时的英姿,脸上挂着的是一种由衷的快乐,反观操场上的我们,各个愁眉苦脸,某一个动作,本要求要将手臂张开到90度的位置,但最后都普遍张了仅仅只有一度,还能张开一度,也算是给足了学校领导的面子了。
对中国的教育批判,只有永远的开始,没有永远的结束,此一篇,便是我的开始。
这个社会已开始进入说谎话不脸红的时代,从过去50年代开始的一次次政治运动开始,这个国家便开始惯常流行种种的口号,种种的标语,虽说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它所留下的痕迹依旧随处可见,可以说,现在大陆人的生活方式都是在经过政治运动的洗礼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也就是说,大陆人的生活方式跟建国前的中国人是不一样的,跟台湾的中国人也是不一样的。台湾的中国人遇到公共利益可以大声呐喊,而待人处世却是彬彬有礼,慈眉善目,大陆的中国人则恰好相反,遇到事关自身利益的,恐惧于权势,而息事宁人,待人处世上则更趋于咄咄逼人。当然,现在大陆的年轻人开始逐渐与前者靠拢,这多半是靠了互联网的启蒙,要是没有互联网的出现,现在的年轻人多半还是不成摸样,何故,皆源于如今主导整个社会,制定社会规则的人多半还是那个历经政治洗礼的那一代。不是说那一代什么都不是,而是说他们已惯于口号以及标语的环境,所以到了现在,依旧只知道喊着他们的口号与标语。
说这些并非脱离本文的主旨,因为这恰恰是中国教育之所以失败的一个原因所在。君不见,每次教育部信誓旦旦的说要改革教育的时候,首先要做的都是发一个改革的草案,而这个草案的开篇多半都是废话连篇的政治语言,阅读通篇,不知道教育部到底想对教育改些什么,革些什么,本该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东西,非得把他说得不知所云。这让我想起大一那年的开学典礼,典礼的前天我们被告知,要在7点钟准时到操场集合,通知的最后依旧加上“不到记旷课”之类的属于恐吓言语的话,典礼当天才知道,早早起床竟然只是去听院领导的讲话,话里通篇都是号召大家响应党的号召,建设和谐社会,三个代表,该领导的话还未讲完,场下便已开始骚动不断,若是此时学生手头上有鸡蛋和剩菜剩饭之类的东西,估计这领导就得下不来台了。读书十几年,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会议成百上千,每周,以及每星期开始得升旗仪式是例行的公事,从每次坐的位置必能看出谁是校长,中间者便是,也可从发言者顺序看出谁是校长,最后压轴演讲者便是。我们的学校领导,擅长多此一举,化简为繁,一两句话便能说清的问题,他能给你托出一个多小时来,似乎不这么去做,不足以表明他的态度。而演讲的内容多半都是在列举学校前年所取得的丰功伟绩,伟绩的背后都是学生模糊的血迹。初此之外,演讲者都会不止一次的提醒同学们要珍惜时间,与会议的浪费时间对比,这句提醒显得异常讽刺。
一直以来,我都能佩服我大学的一位同学,他因恐惧于会议不到会被记旷课而不得不参加会议,但同时又会给会议设定出自己的时间,到了他的时间,无论上面的领导讲没讲完,他都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乘乱破门而出,扬长而去,他也曾多次怂恿本人模范他的行为,但因本人天性胆小,故记忆中仅有一次是这么做过的。记得年级大会的主持人正准备说出会议解散这几个字,全场同学还未等他说出,便已离开了座位,朝门口涌去,那场景,像极了逃生,且个个脸上露出一副解脱的喜悦,那刻,我明白了,快乐其实很简单。
我宿舍有几个宿友是学生会的干事,分属不同的部门,他们给我的印象就是每天似乎都很忙,但仔细追问,无非也就是忙着开会,每次宿友X接到今晚要开会的短信,都会破口大骂,“X,又要开会。”,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厌恶开会,相反,有会开说明今晚有事做,有事做今晚就不用呆在宿舍,不呆在宿舍证明本人很忙,很忙是一种光荣,当他开会回来,你问及他开会都讲了些什么,他都会回答,无非就是那些话。我知道,那些话指的是废话。那可以不去吗?我问。他答,可以啊,很多人都没去。那你干嘛还去啊,我问。他答,反正也没事。我们宿舍的一个入党积极分子次次会议皆不落下,因为一落下,就说明这人不积极了,不积极还怎么入党啊。哪怕开会者多半都视演讲者为透明物,径直低头玩他的手机,但领导依旧热衷于开会的形式,且次次不忘提醒旷会者将以旷课论处。一个短信便能将明的事,领导绝不采用,仿佛不用到会的形式宣读他的废话,不足以增加废话的宗教仪式感,而废话皆着这种仪式,便一朝间出人头地,化为神圣宣言了。
开会本身没错,美国国会多半时间都在开会且电视直播,哪个议员赶在上面讲废话,浪费时间,估计选民就得让他下台走人,试问,我们的学生,能因为学校的领导在台上讲废话,浪费大家的时间而让他们收拾包袱回家吗?若是有学生敢这么做,大学里的会商制度以及心理辅导室在等着你。美国的大学其实也开会,但他们一般不轻易开会,不得不开会的时候都是事先准备好讲什么,开会时便直入主题,且与会者都有得到公平的发言机会。我也不能说我们学校的会议没有学生发言的机会,但多半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代表才有机会上台发言,名曰学生代表,但却只代表他个人,代表身份并非得到全体学生的授予,讲白了,就是属性与我国人大代表基本相同。
近十年来,跟教育有关的口号吹得最响亮着莫过于教育经费要占GDP的4%,这个数字其实是跟国际的标准接轨,但该口号自93年提出,化了将近十年时间,才在2012年接上了轨。判断一个承诺是否实现,不在于最后的结果,而是实现的过程。任何承诺拖到了世界末日,都无异于是在违背诺言。
清华百年校庆的时候,清华大学再次提出口号说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但建立一流大学的前提是首先得是大学,或者,得像个大学,真正的大学不会在发布建校以来的有名校友海报的时候,按照校友的官阶大学从上之下排列,而那些民国大师却只能屈居其下,假如清华方面承认自己的身份只是一间衙门,自然没人对你说三道四,但如若是一间要建立世界名校的大学,就不免要为世人耻笑了。
当有人指着中国的某一间大学给你看的时候,请你不要愚蠢的相信这真的是一所大学,它不过是碰巧长得像个大学,且名字里刚好有大学二字罢了。
《易中天:中国教育不拿人当人》
首先,教育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让人成为他应当成为的人。天生我材必有用,而教育应该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最适合干的事,然后帮他朝那个方向前进。其次,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和批判精神,它的功能是把人脑独特的价值引导出来。最后,老师和家长必须平等对待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权利和自由。
其实,我,还有许多人,也都不原谅。
不原谅谁? 中国教育。
中国教育有问题吗?有,而且很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严重到连我们有什么问题,或者问题出在哪里,都不知道。
比方说,不少人都在讲,泱泱大国,居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岂非说明教育失败?这种逻辑,其实是很可笑的。现在没有,不等于将来没有。我看用不了多久,没准就会有。屠呦呦她老人家,不就得了拉斯克奖吗?那可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其实并不差,我们完全不必有杞人之忧。该忧虑的反倒是:真到有人获得诺奖的那天,中国教育的批评者,会不会一夜之间变成礼赞者?我们会不会举国欢腾,普天同庆,兴奋得就像当年申奥成功?
这倒是要深思的。我们应该想一想:诺奖这玩意,得了怎么样,不得又怎么样?我看都不怎么样。世界上,没得诺奖的多了去,也没见他“国将不国”。那些得了的,也未必就多牛。这就正如许多国家,连奥运铜牌都没得过,难道他们的国民都是病夫?
显然,金牌,不该是体育的目的;诺奖,也不该是教育的目标。发展体育运动,应该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发展教育事业,则应该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老百姓的身体健康,远比奥运金牌重要;青少年的茁壮成长,才是教育的头等大事。盯住这奖那奖不放,把能不能得奖看作成败的标准,恰恰证明中国教育出了严重的问题。
什么问题? 丟掉了根本,搞坏了脑子。
脑子被搞坏的表现之一,是不但不会分析问题,甚至也不会提出问题,包括不会反问、批驳、质疑。比如有人说:杀人的事,天天都有,到处都有,你凭什么把药家鑫案归罪于中国教育?这就让人哭笑不得。没错,我们确实不能说,但凡出了杀人案,就是教育有问题。杨佳案就不是,杀童案也不是。事实上,我也没把所有的账,都直接算在教育头上。但,发生了这么多不正常事件,肯定是某个地方、某个领域出了问题。这个地方和领域,可能是司法,可能是分配,也可能是教育。既然如此,又怎么就一定不是错在教育呢?
显然,正确的方法,是驴归驴,马归马,杨佳的归杨佳,药家鑫的归药家鑫,各自找到对应的原因。总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笼而统之一句“杀人的事从来就有”,可是驳不倒对方的。这其实是不会辩论。
不会辩论,是因为不会思考。不会思考,则是因为我们的学校,从来就不教这个。学校里教的,永远是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怀疑是不可以的,批判是不允许的,分析和实证则是不训练的。至少,文科的课堂里没有,老师们也不会。文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靠中学时代平面几何打下的底子,还得当时就喜欢这门课才行。
甚至就连理科的课堂,也往往只有科学手段(技术和技巧),没有科学方法,更没有科学精神。因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成材成器”。能获诺奖最好,起码也得是“有用之才”。这就必须打牢基础。也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质量不差。但他们忘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固然重要,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就更重要。没有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包括诺奖在内的那些东西,永远都可望不可即。何况,那还不该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什么是科学精神?我以为,就是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和实证精神,是这四种精神之总和。不能怀疑,不准批判,不会分析,也想不到要去实证,当然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果是,文科生变成字纸篓,理科生变成机器人。谁都不会独立思考,每个人都丧失了自我。
自我的丧失,必然伴随着道德的沦丧。因为真正的道德,必须也只能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如果自己对自己都不明不白,又怎么可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事实上,老吾老,才能“以及人之老”;幼吾幼,才能“以及人之幼”。同样,也只有首先弄清楚什么是“己所不欲”,才知道什么该“勿施于人”。自我,岂能丧失?
受教育者丧失了自我,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丟掉了根本。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了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有人去想。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一个奇迹!
这就不能原谅。所有不愿被异化的人,都不能原谅。
原谅也可以,前提是必须改正。怎么改?回到根本,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这里,自由比全面更重要。事实上,中国教育至少在口头上是讲“全面发展”的,但从来不讲“自由发展”。然而没有自由,又哪来的全面?更何况,没有自由的所谓“发展”,就算“全面”,那也至多只能制造“全能机器人”。
再全能的机器人,也不是我们的理想、愿望和追求。相反,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每个人都成为“真正的人”。这就必须让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而且,只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别忘了,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更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我相信教育当局,也会跟我们一样完全同意。
那么,中国教育,你愿意改正吗?
中国教育,你能够改正吗?
我们正拭目以待!
《中国教育最大失败:功利压倒一切》
近日,北京大学院长张维迎说:“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不是抑制了青年人的创造性,消灭了他们的好奇心,而是使人变得虚伪,说假话不再脸红!”一时间,又引起人们对中国教育的反思。有评论称,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在于功利压倒了德育,评价体系错乱的大环境下,作弊、造假就不足为奇了。有观点认为,放宽教育领域、融合民间资本,或许能够成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尝试。
对于张维迎的叹息,中国学者罗志渊11月5日在《中国新闻周刊》上刊文称,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国教育制度弊端越来越明显。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老师的优劣和学生好坏,都需要“看成绩”,这就导致评价体系错乱,从而忽视道德教育,误导学生以成绩为读书目的,不择手段提高应试成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弊、造假就变得不足为奇了。
考试是一个选拔人才机制,而不是教育的目的。作者指出,中国教育之最大失败,是败在幼儿启蒙教育,现在热传的浙江“虐童”事件可见一斑。教育本身而言,不仅要教,更要育。“育”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中国的教育一直走偏了方向,学校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在讲演时拿一把米,硬塞给鸡吃,鸡怎么都不吃,然后把米放地上,鸡自然就吃了。他要说明的是:教育也是如此,不是硬塞,而是引导。
近年来,中国教育改革也提了多年,但一直没有成效,很多人都能看到中国教育制度下的弊端,但又有无能为力之感。学者资中筠也开始发声:“如果中国的教育再不改变,中国的人种都会退化。”那么,中国教育应教会学生什么?作者认为,首先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然后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如果只教会学生考试,只教会学生如何作弊说谎,那么,中国的社会就必然沦为假话连篇的社会。
一般来说,一个社会风气之根源在教育,教育好,社会风气便好。所以,教育关系到社会和谐,也关系到国家发展。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的时候,病榻上的钱学森坦诚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学森之问应引起所有人关注,这也为中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作者称自己十分赞成复旦大学陈云副教授的大胆建议:“教育是一个大家都愿意热情付出的领域,国家能否开放这个领域,如何可以的话,融合民间资本进来,将大大改善目前教育现状!”以民间办学为补充,不仅可提高教学质量,还可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
总之,教育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中国强。作者认为,现阶段,中国必须走“教育立国”路线,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建造一个更强大的中国提供支撑。一方面要自上而下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要放宽教育领域,融合民间资本,推动中国教育发展。在教育理念上,要从“教”引导到“育”,而且必须从娃娃抓起,重视幼儿教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应试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