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出家五众以出家为重吗

出家人可以还俗结婚吗?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佛教也得这样,要还俗谁也强求不得,他要从僧团中自然淘汰出去,同时还会有人来补充,从目前来看补充量远大于淘汰量。
编者按:过去这几年中先后有几位方丈或住持级别出家人还俗,还俗之后有人马上举办婚事。对于僧人还俗乃至结婚这种现象,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是因为大多数人不懂佛门戒律,也不了解相关法律。从法律层面讲,所谓宗教信仰自由,原本就是双向自由,既能自由出家,也能自由还俗。其实不止僧人有此自由,即便居士学佛受戒,也可主动舍戒。
不能做一个好出家人,倒不如还俗做一个好居士。(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问:我是皈依了&&师父,师父能说会道,可以解答我们提出的任何问题,可两个月前他忽儿还俗了,我们一下子感到心里很空落。师父怎么能这样呢?
晓:师父为什么不能这样呢?这很正常呀!佛教允许,国法也允许。我们凡夫都有这么一个错觉,认为出家后重又还俗,这样&倒驾慈航&,是见不得人的。当然,做事不能够从一而终不是好现象,但知难而退也未尝不是勇气。不能够做一个好出家人,倒不如还俗做一个好居士。为什么呢?僧团中间有人要出去还俗,同时也还有人要出家来加入僧团,这样形成一个双向流动,才不至于使这僧团变成一潭死水。就像中国没有改革开放时,我们只有落后,当我们把国门向美国、向世界打开之后,人才双向流动,反而我们现在国力日益强大。佛教也得这样,要还俗的谁也强求不得,他要从僧团中自然淘汰出去,但同时还会有人来补充,从目前来看,补充量远大于淘汰量。佛教现在可以说是处于一种半开放状态,这才不正常。我有时出门,尤其是到北方,总有人问:&你年轻轻的为什么要出家?&人家都好奇呀!人们不了解佛教呀!其实这很不利于佛教发展。我们居士也这样看待还俗问题,这是佛教的悲哀。我们是佛教徒,然而在皈依三宝时根本就没有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皈依三宝,你皈依的是佛、法、僧,现在不说佛与法,单说僧。你师父不叫&僧&,&僧&是和合众,是六和敬精神,你皈依的是六和敬精神而不是你师父这个人,这种精神现在还存在呀,你师父他只是一个见证人而已,你绝不能因为你师父不是你理想中的从一而终引导你的师父就退失信心,这是你的正信不具足,你应该回头修皈依三宝。
问:假如每一个出家人都还俗,佛教还怎么发展?
晓:我刚出家时,沈君骂我,假如所有人都出家,社会还怎么发展?当时我说,你这假设毫无意义,因为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至少沈君你就没有出家,人人出家是不可能的。你现在的假设也是,至少我刚晓现在就没有还俗。文革时也不是个个都还俗,九华山就有一个老师太,我不知道名字(现在知道是香山茅蓬性妙师太),住在凤凰松那儿。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陈天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了解下:佛教出家需要什么条件_百度知道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了解下:佛教出家需要什么条件
我有更好的答案
非破内外道。保持僧团的纯洁与稳定,是续佛慧命的大事; & 以上是常见出家要求。父母同意。没有外债、种族等条件的限制。发心出家的动机要求纯正,应是正信发心出家,不为钱财,不为享受等而发心出家,然后又来佛教出家不予收留。)没有参加各种政府禁止的各种迷信行为,视为自动还俗,按还俗处理。&nbsp。在出家前的发心阶段非常重要,所以少年需要义务教育后方可出家。身体健康,六根具足完整。非国家在职军政人员。(杀戒指杀人。盗戒指盗五钱以上、出佛身血)、菩萨戒者,须没有犯过前四条根本重戒。没有残疾,没有精神方面病患,离去者与常住脱离一切关系。如在沙弥阶段离开。(若已经辞职者不在此限。)没有法律案件的纠纷,非在逃的嫌犯,现将在佛教常见发心出家的要求简述如下:佛教信仰虔诚,爱国爱教。(杀父。)若以前受过五戒、八戒,智力健全,无生理缺陷,属正常男子,非变性人等。没有牛皮癣、白癜风等皮肤方面的明显病变。(若已经治愈者不在此限。)佛制僧人必须依师修行,剃度以后未经师父及常住同意,不得离开道场,已经彻底改悔者可以发心。淫戒中五戒指邪淫。八戒完全禁止淫。妄指大妄语。)没有犯过五逆罪。应是本人自愿发心出家,非其他人所强迫。没有民族、杀母、杀罗汉、破僧。若以前参加,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修道。不为衣食  佛陀将住持佛法,能令三乘道果相续不断,正法得以久住。(在佛教出家,还俗后去“外道出家”。通常大多数寺院要求年龄不能超过六十岁。不同寺院对出家年龄要求不同。(现行法律规定,公民少年时需接受义务教育。若已经结婚者,需有离婚手续。发心出家,受持具戒、弘扬佛法的责任付与出家僧伽,不同寺院还会有所不同,其它未尽事宜
出家的条件佛教对于出家是有着严格规定的。一个人要出家,除了信奉佛教、真心愿意皈依佛门之外,一般来说还要符合以下条件:一、必须是一个自由人。为人子女的,要得到父母的同意;身有官职的要辞去官职;已结婚的,要解除婚姻关系等。总之,出家前要摆脱人的所有社会属性。二、要接受身体检查。一些患有疾病和身体有缺陷的人是不允许出家的。主要有:患有恶疾的人;“黄门”,就是被阉割的人,这样的人是佛教尤其忌讳的;男性或者女性性征不全的人,这样的人被佛教视为身体不净。三、没有犯过罪。尤其是犯过重罪的人是被禁止出家的。四、没有债务纠纷。出家的程序、仪式出家和受戒密不可分,出家就要受戒,一个人只有正式受过戒了才能获得真正的僧人资格。一般来说,汉传佛教的僧人一般要受三次戒:第一次是沙弥戒;第二次是比丘戒;第三次是菩萨戒。这三戒合称“三坛传戒”。第二次受比丘戒是成为一名正式僧人的根本戒律。也就是说,受了比丘戒.就有了正式的僧人资格。受比丘戒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受戒者必须年满20岁,并且曾受过沙弥戒。其次,授戒仪式上必须有足够数量的主持和尚和证明人。汉传佛教一般要求“十师”,或者称“三师七证”。三师包括:授戒的主师、教授师和羯磨师(羯磨,指佛事中的表白、告知等事)。三师缺一不可。七证则是七位受过比丘戒的僧人在旁为证。 “三师七证”如果数量不够或者其中有一个人犯过戒律,授戒仪式就不能生效。最后,授比丘戒的仪式还要在特定的地点举行,这就是“戒坛”。比丘戒受戒仪式的程序大体如下:首先,寺院鸣钟,将僧众和受戒者集中到戒台殿,然后十师由戒坛南面下层东阶登坛,在坛顶自东向北绕佛像一周,依次就座。其他的僧人都在戒坛的中下两层依次坐下,而受戒者则站在坛下南边东阶上,面向西方。这时候,威仪教授师引导受戒人先向佛像行三遍跪拜礼,再一一礼拜十师及僧众,接着合掌跪在草垫上,念乞戒文:“大德一心念我某某,今请大德为和尚,愿大德为我做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悲故。”接着,教授师下坛,向受戒人说明比丘必备的衣钵等六种物品的名称和样式。并询问:“今此衣钵是汝自己有否?”受戒者一一回答说:“有”。此后,教授师单独、隐秘地向受戒人查问“十三难事”和“十六轻遮”。“难事”是指不能受戒的恶事,“轻遮”是指身体具有某种缺陷,并不是做过恶事。对教授师的询问,受戒者要诚实地回答。这些“难事”和“轻遮”中,只要受戒者符合其中一条,就不允许受戒。如果考核全部通过,教授师将向僧众说明,这个受戒者是“遍净之身”。众僧同意后,受戒人进来,再次礼拜佛像、十师和众僧,然后登上坛顶,在羯磨师面前请戒。羯磨师在坛上当众再次查问受戒者是否犯有“难事”和“轻遮”。问完后,羯磨师开始做“四白羯磨”。这里的“白”是表白的意思,也就是羯磨师要向主戒的大德和其他僧众说明刚才询问的情况,请众僧表示是否同意。请示一共有四次,故称“四白羯磨”。最后一遍羯磨说完,众僧都不说话,就表示全体通过了。这时,羯磨师就宣布,此人可受具足戒。受戒完毕,十师和众僧依次下坛,比丘戒仪式结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以出家僧众为佛教重心的传统能继续维持吗_新浪佛学_新浪网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圆满
以出家僧众为佛教重心的传统能继续维持吗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佛教从印度到中国,乃至到韩国、日本和越南,两千五六百年来,没有发生过这个问题。但是在一百年前,日本佛教由于明治天皇时代实行维新政策,并且为了增加人口,以从事对外扩张,所以对于佛教的出家僧众,用种种的压力,使他们娶妻吃肉,从此之后,日本佛教渐渐转变为在家人住持寺院的风气。因为他们是专业的寺院经营者,所以仍被视为僧侣。到了二次大战之后,韩国也出现了在家的佛教教团,迄今为止,韩国就有出家和在家两派共存而不互容的事实。我们中国以及星马和北美地区,也渐渐有了独立的居士佛教组织。他们虽不反对出家僧团,也不一定做为出家僧团的外护者。当然,由于一向的标准观念,居士不能代表僧宝,所以还没有人以居士的身份,名目张胆地接受信徒的皈依。然而,这种现象还能够维持多久而不变质?这需视出家僧团弘法力量的强弱,以及人才人数之多寡而决定。如果僧中无人才,无能领导四众的弟子,则中国佛教转为以在家居士为中心的时日不会太远。
  在佛的时代,以及佛涅后几百年中,僧中龙象辈出,在家居士依止僧众修学佛法是正规现象。到了大乘佛教抬头之时,就有以在家居士为中心的观念出现,比如《维摩经》的维摩诘居士,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国在明末之后,居士佛教也渐渐抬头。民国初年以来,居士的人才也出了不少,甚至印光大师多以居士为摄化对象。想其目的,也在于与其让居士脱离僧众,不如以一代大师的身份,专门摄化他们为三宝弟子。今后的僧众是否能够维持传统的地位,要看僧众之中是否有人能够感化居士,摄皈其为三宝弟子。
  据我所知,今日有不少的大德居士,虽然也学佛,但不请求僧众举行皈依三宝的仪式。因为在《六祖坛经》里言:“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致使一般自视较高的居士,不愿向僧众稽首顶礼,自称弟子。另外,根据净土教典,往生西方不一定要以皈依三宝作为条件,虽然《观无量寿经》主张中上品以上者需要受持三皈依,具足众戒,但是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没有规定要受三皈,只要临命终时,恳切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可。
  当然,中国是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正统,历数千年而未尝衰竭。信佛而崇儒,或崇儒而信佛,都是抱着和僧众为方外交的态度,虽然曾经有过皇帝、皇太子、宰相、大臣,如梁武帝、则天武后、唐宣宗、张商英等,对大德高僧执弟子礼,但总是少数。因此,历来中国佛教信徒虽然很多,真正皈依三宝,称为三宝弟子的比例却不多。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教团以三宝为中心,不以特定的个人为对象。但是中国人一向持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观念,以人为重,以法为轻,若有学行俱优、智慧与慈悲并重于世的高僧出现,自然形成以僧宝为佛教中心的局面。
  不过,今后的情况可能更为艰巨。因为面临科学文明、民主思潮、自由情执,要使僧众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与皈敬,必须提出相等的努力和代价。其实,是不是能够保持僧宝为佛教的重心,应该不是问题。如果重视僧才的培养、储蓄和适当的应用,僧众因为没有家室之累及世务之缚,无论在学问和修持,智力和悲愿,平均应该优于在家居士。我们不必为将来谁是佛教的重心而争论、担心,但看我们僧众对未来社会的前瞻和因应,能否掌握住不变随缘的方向而定。
佛教万年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剃度出家仪式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