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3.0时代,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题库需哪些逻辑

九鼎投资蔡雷:所谓“私募”是指PE高门槛
美国PE行业:从“门口的野蛮人”到“总统俱乐部” PE,从名字就知道是个舶来品,来自美国。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三个从投行出来的人创办了一个小的PE机构——KKR,做杠杆收购,这就是最早的PE。 PE的诞生和发展与其生存的土壤——一个经济体的实体经济和体系息息相关。当时的美国经历了二战后的长期发展,出现了一些很重要的趋势和机会,开始是有一批家族企业由于接班产生的出售和收购。后来更多是有很多大型多元化企业,上市公司多年股权极其分散,被内部的管理层控制着,手上大量的资金和资产,但效率很低,股价不高。 这一历史背景下,PE机构登场,参与了很多针对大型企业的并购。最典型的就是八十年代KKR以杠杆收购的方式花了200多亿美元并购大型企业纳贝斯克,其收购规模的记录几十年后才被打破。 美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资本来源和最好的金融创新环境,让KKR等PE机构在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投融资行为如鱼得水。他们通过股权、垃圾等创新金融工具汇集了公司、经济等大型机构者的巨额资金,大举收购各类企业,然后改组管理团队,提高管理效率,让美国一大批传统成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 PE用金融资本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及VC把金融资本导入到创新经济,可以说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事实上,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进步的多个重要里程碑,比如、人工智能、宇航科技等的发展,都是VC和PE深度参与的结果。 因为杠杆收购的历史,PE在美国曾一度被贴上了“门口的野蛮人”的标签。但随着PE机构的规模不断壮大,积累的资源越来越多,PE投资也不限于杠杆收购,参股、控股、实业、地产、上市、非上市都做,但通常投资行业里最优秀的企业。现在说到美国最顶尖PE机构,一般人不会提“门口野蛮人”,改叫“总统俱乐部”了。比如凯雷,老布什曾是它的顾问,小布什曾是它一个子公司的雇员,它在欧洲的首席代表是英国前首相梅杰,在亚洲的首席顾问是当时菲律宾的卸任总统拉姆斯。另外一个机构贝恩,创始人罗姆尼曾经参选美国总统。 PE的是PrivateEquity的缩写简称。PE的本质就是Equity,就是没有上市的股权,投资周期较长,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度很高,所以说PE是最介入实体经济最深的金融资本。由于未上市股权的流动性不好,信息披露也不是很充分,就不太适合普通投资者参与,因此主要采取Private的私募方式,对于投资人的门槛要求很高。所谓“私募”不是说PE见不得光,而是高门槛的意思。 这是美国PE的大致情况,算是PE行业的前世今生。 中国PE三阶段:成长、上市、并购 PE在中国的历史不长,2000年左右开始,但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现在进入到第三阶段。正如PE在美国的发展历程一样,中国PE的发展也与中国经济与金融的环境特征高度相关。 PE1.0,成长型投资阶段 中国PE的第一阶段是成长型投资,时间大致从2000年PE导入中国开始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为止。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做投资,PE赚钱的模式可谓简单粗暴,找到好的企业投资进取即可,不需要多复杂的运作。当上企业的股东,就可以直接分享成长红利,被动获取高收益,这是一个人人皆可赚钱的“捡钱时代”。 这个阶段赚钱模型很简单,就是1变4,甚至更多。当时中国经济年均增速10%以上,好的行业能够实现20%的年增长,行业龙头企业能够实现每年50%以上甚至翻倍的增长。这样投进去三五年,企业的利润就可能增长几倍。PE投资案例几乎都是中国绝对的产业龙头,蒙牛、雨润、双汇、百丽等。显然,当时在中国做美国式的杠杆收购既无条件也无必要,成长型投资就是最佳选择。 这一段时间是PE在中国的导入期,参与机构绝大多数有外资背景。除了高盛、KKR、黑石等典型外资机构,当时的本土机构,如鼎晖、弘毅等也是募集美元基金来投资,相当于“准外资”。由于发展条件尤其是融资环境还不成熟,几乎还没有真正意义的本土PE机构。九鼎在2007年创立,算是赶上了第一阶段的尾声。 PE2.0,上市型投资阶段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也发生了很大调整,PE1.0时代的基本动力——高成长因素面临直接冲击,但中国PE机构的生存环境却因为一个特殊的原因得到大幅改善。中国PE进入到第二阶段——Pre-投资阶段,也可称其为上市型投资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是从2009年创业板推出开始到2013年左右为止,尽管也还在延续,但主要的机会期窗口期已经过去了。所谓改变中国PE机构命运的机遇,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大规模上市的浪潮,化的浪潮。 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极具规模,但逐步面临发展瓶颈。这时企业发展需要大额资本金的注入而非传统的银行信贷,大批创业股东也需要获得变现机会——IPO就是最佳选择。2004年深圳中小板开设拉开了中国各行业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的序幕,2009年深圳创业板启动则迎来了高潮。 一些聪明的PE机构在这一历史时期应运而生,它们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都极其敏感,在原来的简单靠企业成长获利的模型基础上形成了新的赚钱模式。也就是九鼎所总结的“2×2”模型。 第一个2,是要投资于增长较快的企业,每年增长15%到20%,三五年实现业绩翻一倍的1变2。 第二个2,是要确保企业可以上市成功,上市可以让企业估值实现至少翻一倍的1变2,实际上一旦上市就远远不止。这种模式下,投资1块钱就可以变成4块钱——这就是上市型投资的模型和奥秘。 2.0阶段PE赚钱的双因素模型较之1.0阶段的单因素模型,显然要复杂一些。 这一阶段要在中国做好PE投资,成长型投资的价值判断只是基本功,更重要的工作是要有能力到中国的大江南北去争抢优质企业资源,同时还要有能力跟中国的证券市场深度结合。高大上的外资机构显然不如接地气的中国本土机构更能适应新的环境。 九鼎就是在这个阶段发展壮大的。2009年创业板第一批上市企业有28家,其中有两家是九鼎投的。从那以后,几年时间内九鼎在全国接触了几万家,调研了两三千家,最后投了一两百家企业,在Pre-IPO投资的市场中占到了近10%的市场份额,一下子冲到了中国PE最前面的位置,一个个十倍股也给投资人创造了极为可观的回报。 但在中国任何模式都很难持久,短期赚大钱的生意更是很短命。上市型投资的赚钱效应和“四万亿”等刺激政策带来的充沛资金很快催生出“全民PE”的景观,中国似乎人人都能做PE了。在九鼎和其他PE同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绝大多数能上市的优质民营企业都被投资了,Pe2.0也就进入到尾声,“全民PE”也戛然而止。 这就是中国PE2.0阶段,所谓的“抢钱”时代,它的关健词就是“上市”。 PE3.0,并购型投资阶段 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时代背景,再次在中国PE发展历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长则看中国30年的增长模式面临转型,短则看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规模刺激后遗症开始显现,这就是“新常态”,以过剩、低速为突出特征的中国经济新阶段。 虽然仍有少量行业和企业如互联网企业在快速增长,但以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面临深层次的结构调整,大规模成长型投资的基础已经不在。尽管企业上市的赚钱效应还非常显著,但可供投资的未上市标的已经很少,且上市退出周期很长,大规模上市型投资也无以为继。中国PE必须再次转型,PE投资由此进入到第三阶段——并购型投资阶段。 并购型投资阶段的盈利模型,是上市型投资双因素模型的继续升级。这是一种三因素模型,九鼎内部称为“三个1.5模型”,即“1.5×1.5×1.5”。 原来的成长型因素、上市型因素还是需要,但动力明显减弱了,1变2下降为1变1.5。这个时期如果要继续做好PE投资,获得较高回报,就必须找到第三个增长因素,这就是并购,通过并购来重组产业和企业的资源,通过并购发挥整合者和被整合者之间协同效应,通过并购来实现企业新的增长。 第一个1.5是要继续投资于成长型的行业,但不追求过高的增长,每年增长5%-10%即可,几年后利润增长到1.5倍。 第二个1.5是要继续利用好中国资本市场一、二级市场间的价差,目标企业通过直接上市或间接上市实现从1到1.5的溢价。 第三个1.5就是通过整合并购提升效率,发挥协同效益,带来企业额外的增长,从1增加1.5。这三个1.5在一起仍然能够实现1变3到4的回报。 三因素模型尽管复杂,但九鼎也完成了一些符合这个模式特点的案例。2010年,我们曾投资了一家叫做众信的企业,做出境游服务,当时规模还不大,业务以北京区域为主,投资时估值三个多亿。企业上市后继续做行业整合,收购了北京的竹园国旅、上海的线上平台悠哉,又与九鼎等机构一起收购了地中海俱乐部,今年还收购了准备海外上市的华远国旅。通过这一系列收购,众信旅游基本确立了国内出境游企业的龙头地位,估值也变成了两百亿,5年增长了近百倍。九鼎当时的投资也赚了十多倍,这就是一个标准的并购型投资案例。 由于因素增加了,模式更复杂了,相较于过去的1.0阶段的“捡钱”时代、2.0阶段的“抢钱”时代,可以把3.0阶段称为“挣钱”时代。 在“捡钱”与“抢钱”时代,模式比较简单,来得快去得也快。而“挣钱”时代,尽管外部环境更加艰难,专业要求也更高,但却是一个更大的舞台,持续时间将会长很多。这完全是一个为有准备、有能力的PE机构展现才华而准备的时代,要求PE从简单的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进行进化。这个时代门槛更高、市场更大、玩家却会更少。 事实上,这才是中国PE发展的黄金时期。PE3.0阶段中国将可能创造出几家可与黑石、KKR相比的世界级PE巨头。 3.0时代,PE机构的四大关键能力 PE3.0阶段,主要玩家会是哪些呢?九鼎从2014年开始转型升级,我们在尝试。很多大型机构、央企、大型产业集团也在尝试。鹿死谁手虽未可知。在更加复杂的3.0时代,PE机构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我认为必须具备如下能力: 1、资本能力,快速找到大钱的能力。 做并购与此前做参股相比,投资规模会有数量级甚至几个数量级的提升。以前九鼎的参股投资规模大多是千万级别,从去年开始,九鼎单笔投资金额基本上已经以亿或者十亿为单位了,未来的投资规模会更大。一旦这个模式成熟,资金支持到位,未来中国很多企业的并购都会向十亿、百亿,甚至更大规模进军。 同时,并购投资的时效性要求很高。交易谈好后,哪个机构能够在一周之内决策提供十个亿,交易就给哪家来做。PE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的机会很多。 最近宝能花了几百亿收购万科,用了大量保险产品、银行理财的资金,其本质上就是一种美国式的杠杆收购。不论其结果如何,在我看来是让中国PE机构们很汗颜的事。PE机构说了十多年的杠杆收购,却让保险公司去干了。PE机构做不成,关键的原因还是资本能力不够。 2、产业深度,深度介入产业的能力。 1.0阶段和2.0阶段,不论是成长型投资还是上市型投资,实际上都是被动投资,企业经营好坏、盈利高低,主要还是由外部环境、企业原有的实际控制人和经营团队决定的,PE机构投资时,常常是签个对赌条款一赌了之,所谓增值服务只是点缀。 但PE的本质是股权投资,是主动性的金融资本,是要深度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当然这种深度参与不是说PE机构要去实际经营实体企业,而是要深刻认识产业的规律,作为控股股东或者主要股东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物色组建优秀的企业家团队,帮助企业做好分配和激励等等。 并购时代决定PE机构的成败优劣,如果说弄到大钱是第一个门槛,能不能当好大股东就是第二个门槛。 3、创新思维,PE机构要不断创新投资模式。 中国现在进入到并购时代,其实从世界范围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比美国人晚了一百年,美国已先后经历了五次大的并购浪潮,包括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杠杆收购和全球战略并购,中国才刚刚开始,但我们是把这五类并购混合在一起来做。 因此,在中国做并购,我们要学习美国,同时也要超越美国。这就需要投资机构具有创新思维,不断推陈出新。比如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模式、共享经济等对于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很大,这方面就必须创新。再如,当前中国的资本市场环境较之美国,也有很大的不同,既有不利的因素如金融创新工具有限,也有有利因素如估值高流动性好。这些都可以成为PE并购型投资的创新来源。 4、全球视野,PE机构要主动参与全球竞争。 美国兴起并购浪潮时全球化还不明显,现在必须要考虑全球化的问题。战场仅仅在中国,不可能成就一个世界级的大型PE机构。 一方面是PE机构所投资的实体企业必须要考虑全球竞争,必须要实施全球整合。另一方面,PE机构本身也面临全球竞争,资本是没有国界的,金融资本之间的跨国竞争还来得更加直接和迅猛。对于PE机构来说,资金需要全球化,投资需要全球化,合作伙伴需要全球化,自身团队也需要全球化。 以上四点,就是3.0时代、并购时代PE机构需要的核心竞争力。
【版权提示】中商情报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5,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扫一扫、与您一起发现数据的价值
每日融资简报扫一扫、掌握资本市场最新情报
中商情报网始终聚焦科技、互联网+、创业、财经、产经大数据等,目前在全国财经网站中排名居前,旗下中商产业研究院专注产业经济细分市场研究,中商可以为用您提供一手的市场数据和高价值的商业资讯,欢迎沟通交流合作!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askc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商情报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以诺资本李小虎:PE3.0开拓者
  在繁华的上海(,)东路,李小虎将第二个“家”安在了这里的中保大厦,这个“家”便是在他倡导PE3.0模式之下成立的上海以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以诺资本”)。
  见到《投资者报》记者的时候,李小虎刚刚开完一个重要会议,俊瘦的脸颊上架着一副眼镜,猛然看上去,更像一个学者。或许,经过多年在工业界的打拼以及几年的创投生涯之后,那种在岁月中沉淀的学者风度依然不减当年。
  而今,李小虎已经看到了“投资俱乐部”似的中国PE(股权投资)公司将逐渐被取代的趋势,更确切地说,是中国市场更需要多元化和专业化的PE。所以,他将美国阿森纳资本合伙公司(Arsenal Capital Partners)的模式嫁接到中国,专注行业投资,向投资对象提供的不仅是资本,更有管理经验、全球资源和战略视野,与目标公司长期共同成长。李小虎将这种PE投资模式,比喻为PE3.0。
  化工学者转身投资
  这位PE3.0倡导者,曾在化工行业摸爬滚打了许多年。这难以扯上关系的两者之间,李小虎却找到了交集。
  他曾经是南京大学化学系硕士、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化学系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十几年的时间将自己完全投身在学校,从学化学到教化学,李小虎自己也完全没有想到未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如果说,走进拜耳聚氨酯新加坡有限公司是李小虎的第一次转折,那么从进入美国奥麒化工有限公司直至担任中国及亚太区总裁,则算得上是事业第一次升华。
  面对转型,从李小虎的脸上看到的是一种欣慰、一种无悔的表情。“最初学化学是希望能成为一名教师,但是十几年的学校生涯之后,自己的想法却完全改变,所以走进了工业界。”他扬了扬眉毛,回忆道。
  然而在工业界,李小虎并没有延续科研生涯,因为他更愿意将科研作为一种介入管理的载体而做一个商业领袖。就这样,他成为了拜耳聚氨酯新加坡有限公司的高级经理,从管理科研队伍到之后的业务开发,李小虎已经逐渐将化学和企业管理相结合,而这一切也使得他的职业生涯开始发生了化学变化。
  至于这一切化学反应最剧烈的部分,应该算是他在美国奥麒化工有限公司的那段日子。在那里,李小虎负责中国及亚太区的营运和业务发展,并在2000年至2004年间,主导美国奥麒化工完成了一系列行业收购业务。也就是在这一系列的兼并重组中,他接触到了资本,认识到了资本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在精细化工领域积累了深厚的人脉资源。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脉资源也就意味着项目资源,而项目资源又能进一步巩固人脉资源。那个曾经引领着新能源方向的无锡尚德,就是李小虎推荐给时任摩根士丹利中国区CEO竺稼(现任贝恩资本总裁)的。
  有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李小虎的这一推荐,让竺稼看到他身上散发出的另一种潜质,“其实,你应该有更好的机会,你的人脉、你的资源、你对行业的认识,可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竺稼的这番肺腑之言,让他有些触动,潜意识里他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有些不同,或许是对未知的憧憬,再或许是对人生挑战的渴望。
  之后,竺稼去了贝恩资本,而李小虎也在一番PE运作的熏陶下心生离意。“的确,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干投资这一行。”言语之间,虽能听得出他对于转型的意外,但更多的是一份故意藏起来的自信。
  嫁接美国式PE3.0
  对于李小虎而言,这样的转型也并非完全没有交集。在工业界的那段日子,他所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化学所能解决的问题,还有战略和管理,以及行业资源。而这一切的一切,对于专业的PE公司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2006年,李小虎加入美国阿森纳资本合伙公司,这是一家投资中型企业追求整合发展的股权基金公司,在此期间,他参与了投资dG3、NOVOLYTE、Charter Brokerage等一系列项目。
  “曾经在化工领域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对于在阿森纳做投资是不可或缺的经验。”作为美国一家专业锂电池和储能设备电解液、高性能溶剂的生产商NOVOLYTE(诺莱特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诺莱特科技”)来说,其主要产品是电解液,电解液的上游是六氟磷酸锂(LiPF6),由于成本占据较大比重,因而选择该产品的供应商就显得尤为重要,权衡中国、日本和韩国公司的利弊之后,最终诺莱特科技同韩国领先的锂电池特种锂盐全球生产商Foosung成立新的合资企业平台。
  由于深谙化工行业之道,在选择这些上游供应商方面,李小虎的专业背景使其同诺莱特科技的沟通更具优势。换句话说,投资于诺莱特科技的不仅仅是阿森纳的资金,更是阿森纳整个团队能在后期为诺莱特科技带来的附加效应,而这些附加效应的体现,也不仅仅局限在其上游供应商的选择,更包括公司未来兼并收购的战略发展方向。而这一点,现有的很多中国PE无法做到。
  曾经有一家在香港上市的精细化学公司董事长对他说,“在我所见到的基金经理中,没有哪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像你这样懂化学,懂我们企业”。
  的确,而今的私募股权投资已经不再是PRE-IPO的天下,越来越多的股权正在从PE1.0向着PE3.0迈进。在美国,专注于二级市场套利的股权私募基金几乎难以存活,而在中国,90%以上的股权私募基金都在进行着二级市场套利,真正为企业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PE不超过20家。
  美国的经验告诉李小虎,如果从未来的十年至十五年的跨度来看,中国也需要像阿森纳这样一只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基金,更确切地说,PE3.0将逐渐取代PE1.0的时代。在李小虎看来,PE1.0的公司以财务性投资居多,缺乏对企业资金以外的资源支持,较少参与公司内部管理,难以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得投资价格偏高,整体投资收益率偏低,而PE3.0的公司具有专业的技术和行业背景,提供完整的产业咨询和外部资源帮助,并深度参与企业管理与发展,从而降低了投资风险。
  阿森纳带给李小虎一段美国式难忘的PE经历,但是阿森纳毕竟是美国的PE3.0,李小虎更希望能将此模式嫁接到中国市场,帮助更多的国内企业家。
  就这样,以诺资本应运而生,美国上市公司亚太区总裁李小虎转身成为一个创业者,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而今,与张家港政府共同设立的一只规模10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也即将募集完毕。而精细化工和新材料、清洁技术、医药卫生和生物技术将是以诺资本重点关注的领域。
  当然,这些领域过去的投资中也不乏经典案例,香港上市的兴业太阳能就是李小虎及其合伙人曾经主导投资的项目之一。当时兴业太阳能9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传统的建筑设计行业,仅仅很小一部分收入来自于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看到BIPV的前景,我们就投资了,”李小虎很果断地说道,“之后便帮助他们发展BIPV业务,而且在此后的两年中,从这项业务中取得的收入大幅增加。”2009年兴业太阳能在香港上市,一举获得69倍超额认购的同时也给投资人带来四倍左右的回报。即便退出之后,李小虎及其团队仍旧扮演着兴业太阳能财务和战略顾问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未来在同兴业太阳能战略合作中,还可能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投资机会。
  尤里克拉公司,中汽资源收购世界四大汽车空调压缩机生产商之一,也是以诺资本团队实现制造业跨国并购以及公司整合效应的经典之作。
  实际上,在中国的PE行业里能超越pre-IPO赚快钱的模式,从战略、市场、人力资源以及资源整合乃至上市的角度为企业提供全方面服务的PE确实很少,但是这个市场又相当庞大。李小虎瞄准了这个机会,“虽然我是学化学出身,但是在外企从科研到战略扩张,直至整个公司的亚太区总裁,实际上也横跨了较多行业,对于而今的投资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化学,李小虎没有丝毫的后悔,更多的则是感激,感激那些枯燥乏味的化学字母,感激那段教书育人的大学生涯,感激在化工企业的工作沉淀。更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一帮能够朝着PE3.0这个目标共同前进的团队成员,其中包括有着15年金融及投资经验的合伙人林晓峰,曾负责陆家嘴B股、武汉锅炉和茉织华的上市的汤裕约熬哂惺甏匆稻退哪晖蹲实恼藕L蔚鹊取
  而今,得到众多化工领域公司的认可之后,李小虎只是付之一笑,“希望将上帝给我们的恩赐充分发挥出来。”他在每一个全新的尝试中,都全力以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点击头像看看他们在说什么)
信诚基金市场部基金专家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高级私募少帅操盘手、知名基金上海薄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启明乐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01/06 08:4601/06 06:4012/30 17:1412/30 14:2712/30 05:1812/29 21:3712/28 13:5112/28 02:22
感谢您的参与!查看[]
股票/基金&pe3.0时代 私募股权投资需具备哪些逻辑_百度知道
pe3.0时代 私募股权投资需具备哪些逻辑
我有更好的答案
也万变不离其中.0时代我觉得不管什么时代,哪怕10,团队稳定、互补,投资无非就是找市场前景好,有爆发力,安全边际高
主营:项目投资及所投资的项目进行管理;经济信息咨询;企业管理咨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诺远·评天下 | 中国私募股权进入并购时代 PE3.0的钱怎么赚?
近年来,VC/PE支持的并购规模持续大增,标志着中国私募股权从成长型投资PE1.0、上市型投资PE2.0正式进入到并购型投资PE3.0时代。在并购市场,股权投资机构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时代的变迁注定了私募股权投资要发生根本的理念转变。在“新常态”背景下,难以找到快速赚钱的项目,私募股权必须形成新的中国价值观,优中选优,从做大做强产业的长远目标出发,与被投企业共同长期成长。
这也要求中国的私募股权机构结束了过去坐等收钱的好日子,反之,进入了要大力提升资金募集能力、产业整合能力和海外并购能力的专业时期。只有“三观”端正,认真做好“功课”的学生,才能得到市场这位老师的嘉奖。
时代变迁 PE进入3.0并购时代
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迄今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从主要盈利方式来划分,中国PE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成长型投资PE1.0、上市型投资PE2.0、并购型投资PE3.0时代。对这三个时代的简要回顾分析,有助于了解今时今日中国PE面临的新处境和应对之道。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GDP增速令世人瞩目,一度超过10%的水平,这就直接造就了一个“咆哮年代”。可以说在PE1.0时代,最重要的就是拿项目,为什么呢?因为拿到项目就是拿到钱。在经济狂奔突进的年代,任何一个像样的企业都能给PE们带来甜头。
今天,PE们还会思念那个年代的百丽国际、雨润食品、蒙牛乳业等,这三家企业在创立最初5年的净利润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58.23%、74.67%和56.3%。那个年代PE没有什么复杂的,典型的“投钱、坐等、拿钱”的简单粗暴模式。
但2008年金融危机给全世界一记警钟,高速GDP增长受到打击。中国经济出现调整,增速放缓,直接导致中国PE1.0时代的终结,不过中国PE行业却迅速找到了新的增长动力,即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所带来的企业大规模上市机会。在2009年至2013年期间PE机构挖掘Pre-IPO(上市前投资)的制度红利,使整个行业出现新一轮快速增长。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让A股市场于2006年末基本完成这项任务而实现“全流通”,以及2009年创业板开启,改变了PE以境外上市为主要退出方式,打通了PE机构投资企业境内上市退出的渠道。这个阶段成功的PE机构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均十分敏感,不仅懂得寻找好的企业,还了解如何促成企业成功上市。因此在PE2.0阶段PE形成了新的上市盈利模式。
时间进入到2014年,中国进入了“新常态”的新时期。新的主题变为更加注重经济质量、结构合理、创新效率。一系列的监管措施对企业IPO的严格管制,对退出机制的新规定,致使PE2.0时代戛然而止。尤其是2015年股灾给人警示,投机性的快速退出会引发市场崩盘式的下滑,也因如此,PE靠Pre-IPO的玩法也不太灵了。
新的要求使得PE进入3.0时代,按照中华全国工商联并购协会创始会长王巍先生形象的比喻,今天已经不再是过去那样的投资时代了,过去投资几乎是利益投资,那时候解决饿了能吃就行。现在不是,是所有东西都有,关键是选择,怎么才能吃的更好,就是并购时代。
的确,现在的中国PE承担了更多战略性的责任,比如怎样通过投资去做大做强一个产业,提升这个产业的创新效率,进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大规模的并购整合成为不二之选,据统计,2012年-2016年前三季度,VC/PE支持企业并购的数量分别是208、446、972、起,交易金额分别是343亿、2311亿、4589亿、5894元、7394亿元人民币,无论是并购数量还是交易金额,5年来持续保持着强劲增长势头。
PE3.0时代来临,更多的产业整合、并购重组仍将借助PE来主导完成,这一趋势在未来几年将更加明显。
“新常态”下要树立中国价值观
任何一个领域在经历了前期的实践之后,都会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理念作为指导。世界上凡是出色的投资大师,其背后代表的往往是一种投资思想,一种独特的价值观。比如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索罗斯的哲学思想等等。
PE 3.0时代到来之后,对PE机构来说,最首要的事情不是强调赚钱,而是观念的转变和中国价值观的形成。这是中国现在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正如一个人,贫穷的时候想到的只是吃饭,富裕了之后自然有更高的追求。
PE 3.0时代,中国已经经历了一波强势增长,企业经过快速扩张之后已经放缓脚步,因此PE更多考虑的应该是企业长期价值的释放,以及企业所处行业的未来。
著名投资机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两位掌舵人巴菲特和芒格就对波动产生的价值不屑一顾,而是专注企业本身的模式是否长期有效,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回报。巴菲特在谈到买可口可乐公司时强调了这点。
最近,中华全国工商联并购协会创始会长王巍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中国PE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现在社会已经到了小富即安,这个时候仅仅是财富增值不是一个追求了,要看到整个可持续性,看到文化,包括教养,包括一个企业的内在的长期生长能力的培育,这个比钱更加重要,因此这一代投资人看指标就是远远超过钱这么简单单的价值观。
特别是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许多优秀的PE管理人都拥有先进的国际经验,其专业水平可谓世界一流。但是在面对全球不同地区独特的政治、宗教、文化习俗等众多因素时,仅仅从金钱角度去衡量企业、项目就变得非常不可取。任何一个地方需要的都是长治久安而非短期的投机躁动。
认真学习提升能力与实力的PE才能生存
PE 3.0带来的挑战是什么?对机构来说可谓是全方位的,有服务、专业、风控、管理、合规等种种因素,可说好比一个学生要经历一场大考一样,假如没有过硬的本领,很难合格获得回报。
要有挑选好公司的好眼光
对项目、公司的选择仍然是第一位的,选好公司就像和人谈恋爱。可能你觉得好我觉得不好,那么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家都看不到,一批人看着很好,一批人看着很烂,所以才出现市场博弈,才在博弈中各施援手去进行调教,慢慢就调教出好企业来。
因此每个PE人都要学会保持好奇、学习、关注,参与所有的能推动事物变化的事情,这就是一个好的心态,在这个过程中能找到一些好的公司,没有什么规则可言。看起来有点拼感觉、拼手气的味道,但投资有时的确是一种艺术,很难精准地说你要怎么怎么干,然后一定选个好公司。
募集巨额资金的实力
并购需要什么?钱,而且是大量的钱。在参股投资时期,PE机构的投资规模多为千万级别,进入并购时代,要做好一个项目的整合,往往需要上亿甚至上十亿的资金规模,因此PE机构的募资能力也须快速增强。
募集的对象过去讲个人,现在更注重机构客户。这绝非偶然,而是有先例可借鉴的。比如美国的先进PE,黑石、凯雷、KKR等背后均有主权财富基金、养老基金、大学捐赠基金、家族基金等大型机构的支持。中国PE应加紧拓展这方面的资金募集业务。
拥有宏大的产业格局观
过去的投资大多数是微观获利,投资一个企业,看重它的成长盈利,然后拿取回报。进入并购时代之后,就要从产业高度出发,没有宏大的格局观是不行的。尤其是在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大量企业在“三去一降一补”的过程中面临重组,传统企业需通过扩展业务版图实现向“新经济”的跨越,它们都需要通过合理的并购方案,实现规模整合或产业链延伸。
要想得到一件东西,最重要的是让你配得上它。这句投资名言也适用于并购时代的PE,能不能操盘这么大的局,决定了PE到底能多赚钱。近年来,国外的药企合并、食品巨头合并都超过了1000亿美元规模,对所属产业影响可谓决定性。
国际化能力
目前中国PE虽已进入快车道,但是与国际大PE们比起来仍然还有很多要赶超的地方。先做好中国市场才是正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延伸,海外并购是大势所趋。虽然近段时间对企业海外胡乱投资有所打击,但合规合法的海外并购仍然是鼓励和保护的。
这其中既有雄厚实力的国企,也有大量扩张需求的民营企业。这对PE来说是一种机遇,之前中国企业的一些海外设厂不顺利的案例启示我们,进行海外并购、投资需要专业机构的支持。假如双方能联起手来做好这件事情,那么对做强做大中国产业品牌和金融品牌都是有利的。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私募股权投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