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原因有哪些,收入分配不均怎么解决对社会发展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论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问题及对策分析毕业论文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本类论文推荐股票/基金&
美国财富分配不均使社会内部的流动僵化
作者:理财18
  纽约时报专栏作者Ezra曾写道:  在“贫富分化”的一般范畴里,收入分配不均比财富分配不均吸引了更多的社会注意力。但财富分配不均是更为严重的,通过不同的渠道,已经对社会结构构成了更危险的影响。尤其的,正是财富分配不均使社会内部的流动僵化了。  最富有的1%的孩子可能只有个别有能力赚取与他们父母一样多的财富。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通常已经获得了大量的惠赠,并把他们推向经济阶梯的顶端,给予他们政治理由去反对象递进税收政策这样的鬼东西。这类不平等并没有收入分配不均所带来的好处:巨额的遗产并不会令人们更努力的工作。这只会给他们提供完全不努力工作,并且尝试影响公共政策,这样就能成为在未来继续不需工作的理由。  我之前也写过类似的东西,但我已经修正了我的看法财富分配不均是一种重要的信号。在我列出这些问题将在未来变得重要前,我会先解释为什么财富分配不均暂时还并非致命问题。第一,财富分配不均的情况几乎一直如此糟糕不像收入分配不均,财富分配不均并没有显示出严重的恶化。实际上如下图所示,最富有的1%在的繁荣期出现了地位的下滑。  当然,财富的基尼系数在任何时候都要“差于”收入的基尼系数,但这就像把橙子与苹果比较一样。要分析原因,想想财富和财富分配不均是怎么产生的:储蓄和投资。在任何级别的收入分配不均情况中,财富分配不均都将上升,因为富人倾向于储蓄造成了第一阶影响(而资本资产又是重要的反馈)。  鉴于收入分配不均不断加剧,财富的分配一直如此稳定是令人相当惊讶的。难以认为,财富的分配不均不像收入分配不均一样存在一直变化的特征,真的存在如Ezra所形容的对政治行为的影响。就算象沃尔玛家族寻求的那么令人讨厌的政策,也最多只是固化当前的财富分配不均,并没有在收入上制造任何一阶效应。立足于财富分配不均本身会制造政策来保护财富分配不均的观点,进而认为财富分配不均是更重要问题的观点,是过分武断的。  对财富分配不均的关注也把货币政策的制定黑暗化了。虽然QE几乎肯定加剧了财富分配不均,但有理由相信QE其实也在通过令劳动力市场紧缺来改善了收入分配不均的局面(长期来说这将降低财富分配不均...)。实际上,过去十年的货币政策没有最大化的加剧财富分配不均的一个原因是,美国成本高昂的居者有其屋计划,其中包括了利息税收减免和担保贷款。  在一个更自由的房地产市场一个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将是更有效和更少道德风险的市场,很可能导致房屋的持有量更为集中,大部分中产阶级只能从富人那里租房。那么,21世纪初和第一个十年末的宽松货币政策将会更严重地加剧财富分配不均。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东西,也不应该作为任何政策行动的基础。  另一方面,一些关键的事情正在变化,财富分配不均在未来可能变得更加重要。正如经济学家Piketty和Zucman的研究显示,在经济的“大稳健时期(80年代中期开始商业周期波动的减少)”,富裕国家的财富与收入之比已经大幅上升,这与该比率长期是保持稳定的传统理论相冲突,也反映了更低的人口和生产率增速和更高的储蓄率。  然而在美国该比率的变化就没有这么明显了,美国的人口增长相对强劲,储蓄率低所以该比率上升得也没有这么明显。然而,在自动化和资本比重不断上升的年代,该比率的上升可能会变成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  尽管资产性收入怎么说都是一种收入。相比财富的回报问题,人们对于财富分配不均的担忧更多是由于资本税和收入税的不一致,这是一些进步人士一直担忧的,也是一直以来舆论所宣扬的问题。  财富分配不均的重要性归结于此。难以认为,这本身存在任何问题,因为财富分配不均在历史上一直大约维持在这么高的水平,在几十年前几乎没有人认为这是个问题。认为严重的财富分配不均会引起更严重的财富分配不均,不仅只是假设性的结论,而且并没有实际事实支持(虽然数字显示最富有1%人群的财富与财富中位数之间的比值已经大幅上升)。  认为财富分配不均事关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源自某些形式的收入分配不均,通常是资本增值的分配问题。这是形形色色贫富分化问题争论的核心。虽然财富并非无关紧要的,但在一个社会认识到深层的安全网和教育体系更重要时,流量应该比存量更为要紧,我们应该对遗产的流动征收,而不是收入,因为收入相对于资产的流动太微不足道了。  信息来源:华尔街见闻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外汇精品推荐
特色数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策划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当前位置: >>
论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问题及对策分析
类号 U D C密级 编号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论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问题及对策分析姓 学 年 院名: 号: 级: 系:蔡妃
2008 级 经济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 肖军 教授专 业 名 称: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二○一二 年 五 月一日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文中除了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 含任何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 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文献综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有了近三 四十倍的增长,其中 2009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174.7 元,而当年的农村居 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 5153.2 元。两者相差 2.3 倍。全国基尼系数也在 2000 年时达 到了 0.417,突破了“0.4”国际警戒线。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情况不仅说明我国财富 富集程度分配现状,也是我国物价水平稳定和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是我国居 民收入分配不均问题却在困扰着我国的经济健康稳健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关于我国 居民收入分配不均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现状的研究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主要表现为:社会成员之间、城乡居民之间、东中西 部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四个方面。 尹虹潘,刘姝伶(2011)指出,以
年的公开数据为基础,同时体现 地区、城乡和贫富“三大差距”的要求,按照地区、城乡、城乡内部差距的三大差距 细分数据为基础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全国总体基尼系数从 2000 年的 0.417 扩大为 2009 年的 0.482。研究指出总体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王安顺(2008)指出:今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年的我国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差额从 6486 元到 7241 元再到 8172 元, 而 2007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3786 元,同比增长 17.24%,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入为 4140 元,涨幅为 15.42%,差距拉到了最高点 9646 元。按照以往规律, 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走势。 王亚菲和李太后(2011)指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制度等原因造成地区 居民的收入差距,且该差距是国内劳动力长期往东部大量流动的主要动因。2009 年, 东部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0953.21 元,比西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14213.47 高出 6739.74 元。东部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比西部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 3816.47 元高出 3339.06 元几乎是后者的 1 倍。 东中西部人均 GDP 的显著差别的总体规律为东 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 冯少雅(2001)据资料显示:我国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工资性收入比从 1991 年的 1.78:1,1995 年的 2.23:1 扩大到 1999 年的 2.6:1.另根据有关测算,在高收入 行业收入中, 工资只占总收入的三成到四成, 而在低收入行业该比例达到了 80%-90%。 基于中国的大多数资源由少部分人占有的特殊国情, 导致行业的初次分配所属的不同 层次,从而决定了行业收入差距的先天性,造成该情况的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二、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问题的原因引发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问题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地域的原因, 也有政策的、 体制的原因。 李太后和王亚菲 (2011) 指出: 我国当前存在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在起点上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差距, 从信息优势到区位优势都是城镇居民占有的明显就 业机会。在起点不公平和机会不公平的综合作用下,导致了结果的不公平发展。 王安顺(2008)指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较早、市场化程度高经济也较 为发达。假定我国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若干年前最初的人均收入分别为 1600 元和 100 元;发达地区的人均年增长率为 2%而不发达地区为 9%,问几年后两地区人均收 入的绝对差距为零?列式为 100*(1+9%)N=1600*(1+2%)N。经测算约需要为 42 年。 同样的,王亚菲和李太后(2011)指出:市场经济力求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让能者 多得。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不健全,表现在资源配置领域依然存在较强的行 政色彩。使得权力寻租活动作为一种特殊要素参与到分配当中。垄断行业是类似的道 理从而形成了高盈利行业。 刘丽坚和姚元(2008)指出分配制度不健全,分配方式不规范,监管不力,分配 调节不到位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现状的原因。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形 式多样、数额无限制。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缺乏硬性约束, 单位私设小金库、乱分财产的行为屡禁不止。国有和集体企业在转制时资产流失现象 屡屡发生;工资管理松懈,名目繁多的工资性福利并未计入工资管理的范围,政企部 门的有关人员滥用私权从而引发了各种寻租现象等等, 这都是进一步加剧居民收入初 次分配不公的原因。三、 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的因素及实证分析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 (RGDP) 、经济结构效率 ( JGXL)、人力资本( RLZB)、政府的影响( ZF)和城市化进程( CSH)这五个主要因素。 胡倩(2010)提出这五个影响因素并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文章建立模型: G = RGDP, JGXL, ZFZC,LnRLZB, LnCSH )进行实证分析,进而确定影响的因素。1,人均 GDP, 透 过它来反映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2, 国有经济职工/ 总职工数来衡量经济结构效率。 3, 每万人大学生数代表人力资本水平。4,财政支出与 GDP 的比例作为度量政府对经济 参与程度的指标。5,城市化水平是通过统计上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 的。各指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并取对数以后测算。最后的实证研究表明经 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效率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状况,但经济结构效率的改善作用 不明显。 而政府支出、 人力资本和城市化变量的系数为正, 对收入差距的扩大有贡献, 而人力资本变量系数为正。本文仿照该思路重新设计变量。四、 解决我国居民收入问题的途径(一) 大力发展本国经济肖江平(2010) 提出,大力发展本国和地区经济是解决居民间收入不均的关键办 法。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关系。收入差距对即期投资有显著 地负相关影响, 从而对经济增长有负相关影响,同时经济增长有利于降低收入差距, 因此控制收入差距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所以反过来经济增长又利于收入差距的缩 小。因此,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我国生产力,促进就业,只有将我国经济总量做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居民生 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合理的收入分配。(二) 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城乡发展不均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 也是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 由此看来。 解决我国收入不均要首要解决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解决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 要从制度入手,要实现城乡统筹的制度。谷亚光(2010)指出,从实现城乡劳动力市 场的一体化、城乡税制一体化和政府指导思想的一体化三个方面入手。从抓“两极” 为改善的重点,通过法律、政策、道德和社会舆论来限制马太效应中的“富”的一级, 从科教文卫四个方面助动马太效应中的“穷”的一级。据有资料显示:世界银行根据 33 个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提出来人均一年消费 1 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并被广泛采 用。而 2008 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标准提高至 1196 元。最后要逐步提高劳动 者报酬,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占居民的总收入水平明显达到了一个较低的水平。从而形 成一个干的多拿得少一个社会不公的现象。 其次,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胡倩等(2010)提出,根据之前实证分析出来的 相关结果,提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大教育的投入和加大财政的投资力度来保障民 生的健康发展。改善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一是加强大城市对中小城市辐射功能如建 立城市圈等等。二是根据各个地区发展程度的不同,采用因地制宜地不同方法推进城 镇化, 例如在资源富足的地区建立起以资源为基础的完整产业链,从而推动城市化 的发展;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周边促进城镇向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向大中城市的发 展, 走网络模式的城镇化道路。三是不断完善收入分配政策, 持续增加农村居民收 入。加快教育的步伐,走占领新要素的致富之道。财政本身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近年来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明显扩大,政府应发挥好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第三把 手。 紧接着,是要改善我国的税收体制。刘丽坚和姚元(2008)指出目前税收是国家 用来调整我国居民收入的再分配阶段的有力手段。 目前, 我国的税收调解体系不健全, 使得我国居民在纳税量呈现一个“两头少,中间多”的胖子型纳税总量图。为此,国 家应该制定各项政策来完善税收调解体系从而使税收达到一个劫富济贫的基本作用。 一,加快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二,深化消费税的 改革。三,开征物业税、财产税和遗产税等税种。四,对低收入者实施积极的税收扶 持政策。(三) 加大区域发展力度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是劳动力大量向东部沿海流动的主要因素。刘娴婧(2010)指 出自1992 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沿海和内陆省份间在人均GDP上的差距。大部 分人认为影响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地理分布因素。在改革开放之初, 南方各省给予的优惠政策引导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同世界市场经济的一体化, 国外对华 的直接投资开始流入,现代工业也开始在这些省份建立。地理因素是指沿海地区的居 民从通向海外市场的较好地理条件以及较好的基础设施等优势中获益。 沿海的得天独 厚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发展出口相关的工业, 这些工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非常迅速的 发展。 东南沿海地区正因为得天独厚的海港位置加上国家绝对倾斜的优惠政策才拉大 了地区差异。(四) 统筹行业发展速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在当今行业收入差极度不协调的情况下出现了行 业就业人员数量的畸形发展,有些行业人满为患而有些行业无人问津的现象。要促进 各行业的和谐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调节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 愈肖云,肖炎舜(2009)指出统筹行业发展的办法,一是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 增长的机制和工资支付的保障制度。完善职工工资的宏观调控引导体系, 充分发挥 工资数目的指导员、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定位和行业人工成本的信息调节作用。逐步 在各类企业建立职工工资的集体协商制度,落实提高我国的最低工资制标准,完善劳 动价格定额的管理体制。二是垄断行业改革进程的推进,加强对垄断行业高收益的二 次分配调控。 通过市场引入新的竞争因素或者政策性扶持一些企业弱化垄断性经营的 力量, 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是健全垄断行业的特别收益金制度和国有资本经 营预算制度。加强对垄断行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的制度约束,切实实施职工收入水平 调控办法严格执行单位工资总额控制制度,确定经营者与职工收入的合理比例。加强 对垄断行业服务和的产品价格管理。(总的来说,政府应该在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充分发挥税收体制中的劫富济贫的重要作用、加快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政策的实施和统筹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调 节。 参考文献:[1]王安顺: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及相应对策》 , 《改革开放》,2008 年第 4 期。 [2]王亚菲、李太后: 《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探析》 , 《软科学》,2011 年第 9 期。 [3]尹虹潘、刘姝伶: 《中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 , 《中国人口科学》,2011 年 第 4 期。 [4]冯少雅: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分析》 ,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1 年第 5 期。 [5]刘丽坚,姚元: 《论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 , 《税制改革》,2008 年第 9 期。 [6]刘娴婧:《分析改革过程中中国收入分配现状、特点及反思》,《经济论坛》,中 国电子期刊网,。 [7]谷亚光: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状态、 原因及治理对策》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 年第 5 期。 [8] 胡倩:《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定量分析及政策建议》,《市场论坛》,2010 年第 5 期。 [9]愈肖云, 肖炎舜: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 问题、 成因与对策》 , 《经济学动态》 ,2009 年第 8 期。 摘要: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情况不仅说明我国财富富集程度分配现状,也是我国物价水 平稳定和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标志, 但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问题却在困扰着我国 的经济稳健发展。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性 的、体制性的也有历史的和地域的原因。本文通过对居民收入分配不均问题的现状分 析,找出影响的内在因素,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确定影响的因素,最后根据实证研究 结果找出解决改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大教育投资的结构来解决 这一问题,促进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及经济的稳健发展。关键字:居民收入分配不均原因途径 Abstract: Our country inhabitants’ income distribution that not only explaining the situation of china’s wealth accumulation degree distribution status quo, but also the important symbol of china is the price level in stability and economic steady development. However, our country inhabitants income inequality problem still in disturbing the country’s economic steady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resaons of our country inhabitants 'income inequality is in many aspects.both to policy, institutional andhistorical ,geographical reasons.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n the status quo of the problem analysis, in that way, found out the internal factors of the influence,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 out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in the effective ways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creasing the structure of education investment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promote the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of residents in our country and develop the economy steady.Keywords: The income of resident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ReasonsSolutions 目录一、 我国居民收入的概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一) (二) (三) 我国居民收入的界定范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我国居民收入概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我国居民收入与国民总收入的比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二、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现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一) (二) (三) (四) 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三、 引发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问题的原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四、 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因素的实证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一) (二) (三) (四) 经济发展水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城乡发展水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行业发展差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五、 解决我国居民收入问题的途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一) (二) (三) (四) 大力发展本国经济,促进就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加大区域发展力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统筹行业发展速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结束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附 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致 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普 遍提高,国民收入渠道的多元化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格局的多样化 ,带来了经济 利益在不同群体间的重新调整和居民收入分层的加剧。一、 我国居民收入的概述 (一) 我国居民收入的界定范围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规定,所谓居民,是指某个国家或者地区居住 期限达到一年以上者,否则不视为本国居民。居民包括居民法人和居民自然人。 本文中的我国居民指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居民自然人。 我国居民法人包括中国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成立的企业法人、社会团体法 人、 部队机关法人和事业单位法人; 境外法人的驻华机构也视为中国的居民法人; 在中国境内注册登记但尚未缺的法人资格的组织视为中国的居民法人。 我国的居民自然人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连续居住停留一年①或者一年 以上的自然人; 国际组织驻华办事机构的外籍工作人员及家属、外国驻华使馆领 馆;外国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境内的留学生和就医人员除外;中国驻外领 事馆领馆、常驻国际组织使团的工作人员及家属、就医人员(已取得境外居留权 的人员除外) 、在境外留学人员、及中国短期出国人员(在境外居留时间不满一 年) 。 本文中的我国居民收入是指代我国居民自然人在每个年度里的纯收入总和。 居民收入一般包括工资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个方面。(二) 我国居民收入概况改革开放三十一年以来, 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纯收入 在总量上有了非常显著的增加。 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997 年起 改为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343.4 元增长到 17174.7 元。增长了约 49 倍,年均递 增 13.45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133.6 元增长到 5153.2 元,增长了约 37.6 倍, 年均递增 12.51%。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情况可见下图 1.①概念补充:居住停留满一年中的“一年”指代从某年份的公历 1 月 1 日到该年末的 12 月 31 日为止。 1 (三) 我国居民收入与国民总收入的比较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 的劳动者新创造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即社会总产品的市场价值扣除 用于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余额。国民收入是由居民收入、企业收入和政 府收入三部分构成。 但是从近 10 年看, 收入分配出现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趋势。
年的 19 年时间里,国民总收入和居民纯收入均有明显的增长。 从总额上来看,国民总收入从 1990 年的 18718.3 亿元增长到 2009 年的 34346.7 亿元,增长了约 18.35 倍,年均递增率为 16.55%。居民纯收入由 1990 年的
万元增长到 2009 年的
万元,增长了约 13.89 倍,年均 递增率为 14.85%。虽然从总额上看两者都在倍增,但是居民收入的增长总额远 远不及国民总收入的增长总额。 我国居民收入不仅是说明我国财富富集程度分配现状的一个重要指标, 也是 我国物价水平稳定和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标志。 但是近年来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 入的比例在呈现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见图 2) 。2 二、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现状近年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 地增长。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异日益扩大,人民的幸福感在大幅 度降低, 收入的分配不均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不和谐因素。其不均现状 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社会成员之间、城乡居民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行业 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一) 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当前, 分析某一地区或者国家的收入公平问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即基尼系 数。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0 年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提出,日 后逐渐演变成经济学家们分析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工具。所谓基尼系数,是以横 轴表示人口量计百分比;纵轴为收入量计百分比。以人口与收入为指标.由低向 高形成人口――收入实际曲线(该曲线由美国统计学家劳伦茨提出,故称劳伦茨 曲线), 曲线与坐标系45 度线之间围成的面积形成A 区域,45 度线之下形成的 整个面为B 区域,则基尼系数g=A/ B 用来形象而量化地反映社会收入的不公平 程度。联合国有关组织的标准如下:基尼系数若低于0. 2 表示收入绝对平均;若 在0. 2~0. 3之间则表示比较平均;若在0. 3~0. 4 之间表示相对合理;若在 0. 4~0. 5之间表示差距较大;若在0. 5 以上表示差距悬殊,并把0. 4 这个数 值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从数据来看,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不容乐观。 “从五项检测指标上来看,2010 年的基尼系数略高于 2000 年的 0.412,实 现程度为 79.8%” 。在 2011 年末,来自国际统计局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3 程统计检测报告(2011) 》将公众的实现又聚焦到了衡量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上 面。目前,自从 2000 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的基尼系数为 0.412 之后,就再 也没有对这项统计公布过具体数字。 对中国 1985 年起的全国总体基尼系数, 国内外学者由于采用不同的计算全 国基尼系数的方法,所得出的数据不尽相同。 但是无论用哪种方法计算, 有以下 三点是一致的: (1)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居民收入增长是的伴随着居民 间收入差距拉大的; (2)
年 15 年间平均每年升高 0.096, 居民间收入 差距的扩大速度是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 (3)众所周知,文革结束后的 10 年内, 居民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带有历史的合理性,那到了 1989 年以后全国总体基尼系 数应该达到或超过“0.4”这条国际警戒线。近年以来, 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之 大在世界亦属罕见。在此,本文引用尹虹潘和刘姝伶( 2011 )的研究结果。
年的全国基尼系数如下表 1表 1
年按户籍划分城乡居民的全国总体基尼系数 年份 全国总体 基尼系数
9 3 2 9①2年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略呈S形的变化轨迹(如下图3) 。近年来随着 经济发展基本面的变化,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有关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低收入 群体增收, 全国总体基尼系数逐渐趋于平稳发展,但总体水平还是呈现一个扩大 的趋势。①资料来源:尹虹潘、刘姝伶:《中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中国人口科学》2011 年第 4 期。 4 (二) 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在逐年扩大。 由于存在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的特 征,城市居民与农民在收入来源、收入变化趋势、数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失衡主要表现为(1)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是家庭 经营收入, 而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工薪收入, 分别占各自的总收入中约八 成和七成,并表现出一个令人担忧的逐步扩大的趋势。 (2)农村居民的各项转移 性收入(占总收入的 5%左右) 要远远小于城镇居民的各项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 的 20%以上)。 (3)由于数据统计或统计分析等其他方面的原因, 城乡居民的财 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约在 2%左右,都呈现出比较低的一个比例。 本文中的城乡居民收入指代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一般城乡居民收入中的 城镇居民收入指代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而农村居民收入指代农民纯收入。 其中, 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以用于储蓄和最终消费 支出以及其它非义务性支出的总和,即居民家庭中人均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 入。 它是家庭总收入除去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 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和调查户的 记账补贴后的收入。另外,目前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农民纯收入指标,是指农村居 民家庭全年总收入中,除去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 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 支出以及缴纳税款后剩余款,可直接用于积蓄、生活消费、进行生产性和非生产 性建设投资的那部分收入。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长期悬殊较大。据国家统计局199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当 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86.3.3元,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却 达到1510.2元,两者差额为823.9元,城乡比例达到1:2.2。2009年农村居民家 庭人均纯收入为5153.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17174.7元,城乡差额 扩大为12021.5元,扩大了约13.6倍。而城乡比例在2009年扩大为1:3.3。而世 界上多数国家的该比例为1:1.5, 超过1:3的国家还是极为罕见。由下表可以推 测,该比例有一个继续扩大的趋势。年中国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各 项数据可见下表2.5 表2 年 份 92 95 98 01 04 07
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比较表 城镇(绝对数) 农村(绝对数) 城乡差额①单位:元 城乡比例0.6 7.4 3.0 0.3 4.0 9.6 2.2 93.0 85.8 74.7686.3 708.6 784.0 921.6 7.7 0.1 0.3 6.4 2.2 4.9 0.4 3.2823.9 992.0 5.8 5.3 0.2 3.7 3.2 0.0 8.1 5.4 21.52.20:1 2.40:1 2.56:1 2.80:1 2.86:1 2.72:1 2.51:1 2.47:1 2.51:1 2.65:1 2.79:1 2.90:1 3.11:1 3.23:1 3.20:1 3.23:1 3.28:1 3.33:1 3.32:1 3.33:1(三) 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间居民收入 的人均 GDP 的差距。各个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来 说,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的发展速度。1990 年,东部地区的人 均 GDP 为 1964 元, 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均 GDP 分别为 1264 元和 1076 元.而到了 2002 年,东部地区的人均 GDP 已达 13337 元,与此同时,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 均 GDP 分别只有 6921 元和 5271 元, 西部地区的人均 GDP 水平还不到东部地区的 一半。 年我国的东中西部的人均 GDP 走势情况见下图 4.① 资料来源:2010 中国统计年鉴 6 从人均 GDP 看, 东部与中部、 西部地区的人均 GDP 之比由 1990 年的 1: 0.64: 0.55 演变为 2002 年的 1:0.52:0.40。 东部与中部的人均 GDP 的差额从 1990 年的 700 元扩大到 2002 的 6416 元,中部与西部的人均 GDP 的差额从 1990 年的 188 元扩大到 2002 的 1650 元。东、中、西部的地区间人均 GDP 差距的扩大,说明地 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水平也在日益加大。表3
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人均 GDP 情况比较表①单位:元年份 92 95 98 01 2002东部 33 77 83
中部 12 91 49 01 6921西部 18 42 52 42 5271东中差额 700 796 32 93 90 中西差额 188 338 194 320 500 749 990 87 50东部/中部/西部 1:0.64:0.55 1:0.60:0.54 1:0.56:0.50 1:0.54:0.46 1:0.53:0.44 1:0.54:0.43 1:0.56:0.43 1:0.56:0.43 1:0.55:0.43 1:0.54:0.41 1:0.56:0.43 1:0.53:0.41 1:0.52:0.40(四)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体现在各行业初次分配的盈利性使得行业收入 过分向垄断行业职工倾斜, 使得行业间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一个扩大的走势。据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居民收入在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平均工资比在 1987 年是①资料来源: 《东中西部地区人均 GDP 的差距变动及趋势判断》 http://www./web_db/sdzg2004/hardsolu/hard/sjzg16-01.ht 7 1.38:1;到了 1991 年该距离相差 1.55 倍;这一差距在 2002 年扩大到了 2.99 倍; 最高与最低行业的平均工资差距在 2010 年末已超过 10 倍。这说明我国行业 间收入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2010 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36539 元;而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 业人员平均工资只有 20759 元。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其数额为 70146 元;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只有 16717 元。两者之比为 4.2∶1。 年平均最高最低工资比较表如下表 4。上个世纪 80 年代,我国行业间工资收入 差距基本保持在 1.6 至 1.8 倍左右;而世界上多数国家行业间差距在 1.5 到 2 倍左右。另外,企业间工资差距更大。2010 年调查上海某银行员工工资及奖金 人均为 29.66 万元,员工的其他福利人均 6.08 万元,合计为 35.75 万元,是当 年城镇单位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 10 倍。表4 年 份 05 08 03-2010 年城镇单位分行业平均最高、低工资比较表①最高行业 30897(信) 33449(信) 38799(信) 43435(信) 47700(信) 54906(信) 60398(金) 70146(金)最低行业 6884(农) 7497(农) 8207(农) 9269(农) 10847(农) 12560(农) 14356(农) 16717(农)最高/最低 4.49:1 4.46:1 4.73:1 4.69:1 4.40:1 4.37:1 4.21:1 4.20:1注: (信)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金)指金融业。三、 引发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问题的原因目前,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既有历史的、地域的因素, 也有政策 的、体制的因素, 而且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互相作用, 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原因。 本文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简单分析:(一) 新要素的拥有情况是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一大原因我国居民的收入按来源来分可以分为就业收入、财产收入、转移收入和其他 收入四个部分。 其中, 就业收入占居民当年全部收入的80% 以上, 其他三项合计 约占居民当年全部收入的20%。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 我 国的收入分配关系面临着新的调整, 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要素参与到社①资料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8 会收入分配当中, 使得个人收入分配向高端知识分子或拥有资本的人群倾斜,譬 如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科技新贵” “金融新贵” ;使得贫富差距的重心已由过 去的收入差距转向资产差距导致资本要素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劳动占的比重越 来越小。从而导致了用资本赚钱越来越容易,赚得越来越多;用劳动赚钱越来越 困难,赚得越来越少的现象。因此出现了“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 “马太效 应”不断拉大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贫富差距。由此看来,拥有资产的数目已成 为影响我国居民间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二) 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显著1955年的《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的将我国城乡居民划分为“非农业户 口”和“农业户口” ,并规定了不同户籍的居民可以从事的职业种类、定居的地 方和各项享有的社会福利等等。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划分使得社会成员被制 度性地划分成为两个不同阶层,处于社会结构的不同位置,享有国家的各项资源 例如基础设施、住房建设、教育资源、社会保障等完全不对等。 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市场、技术、资金上的壁垒,阻碍 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并且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长期 以来,我国采取先工业后农业,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人后农民的各项政策,致使 我国形成了现代与传统经济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现代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高,其从业人员的收入也较高;而传统经济部门的生产方式落后,边际产出低, 其从业人员的收入也低。再者, 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也逐渐缩小, 形成了农村劳 动力大量剩余; 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的渠道,从而出现了低价劳动力 超额供给的格局。 这样也就抑制了传统部门劳动者的总体收入的快速提高。 最后, 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人才等各种要素都在向城市流动,也导致城乡 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显著。(三) 地域差异在客观上会导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拉大不同的环境会导致区域间的收入有差距, 也会使得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出现明显的差异。 东部地区水陆交通都比中西部地区发达、城市密布、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 自古以来与日本、 韩国及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联系较为密切。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和传统的经济、社会、文化优势, 东部地区自然成为我国开放的首选区域。西部9 地区由于深居内陆,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差,现有基础薄弱,社会经济发育程 度较低,先天性地制约了经济开放的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各项政策激发了东部地区劳动力潜在的商品市场, 东部 地区迅速接受来自海外的产业、 资金和技术等并使之转化为区域的生产力。东部 地区的经济率先发展,使得其职工收入增长速度快, 从而拉大了与内地的差距。 近年来, 在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东部地区可以继 续获取较高的资本和劳动边际收益率,继续吸引国内外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 要素,进而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欠发达、 运输设施落后, 制约 了东西经济的联动。加上中西部地区面积广大, 人口分布和产业分布过于分散, 缺乏经济增长性, 不利于发挥规模效益,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 发展, 加之与东部地区相比,市场化进程缓慢,国有经济比重大、历史包袱重, 改革改组改造的步伐相对缓慢。导致职工收入增长缓慢。 由此看来,与东部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自改革开放以后开始被逐年拉大。(四) 初次分配不均是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今天,因改革还不到位, 旧体制遗留的行政 权力因素严重干扰甚至限制市场的作用。 目前很多行业都是以合法的方式进行收 益的,或者在当前的体制与政策体系下并不能充分证明其非 “合法化”的各种 方式。但是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平等、公平的竞争原则。突出表现为一 些部门、 行业甚至是个别的社会成员, 能够通过垄断经营或竞争初始条件的不平 等分割,例如石油、电信、电力能源等行业获得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而其他群 体或个人则不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作业。这些获得的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除了上 缴财政的部分,剩下的大部分利润形成这些部门的职工的较高收入(这里指的收 入既包括工资性收入,又包括各种工资以外的各种收入例如各种福利、奖金) 。 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方面是合理且合 法的差别。 这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带来的收入差别, 例如经营者的经营管理 水平和个人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等的不同造成的收入差别。 另一方面是合法但不 合理的差别, 这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和市场体系不健全造成的利益收益差距, 如部分行业通过垄断经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的金融、 烟草、水电气供应、电力和石油等行业的职工人数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 8%, 但10 职工收入(包括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一半以上。 而在玩具、建筑施工、电子、制衣制鞋、商业服务等吸纳农民工较集中的行业, 2005 年农民工的年工作时间约为 9.5 月,平均月工资为 1045 元,年收入不到 1 万 元。 最后一方面是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的差别, 例如变相侵吞公有资产、 偷税漏税、 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走私欺诈等非法行为造成的收入差别。其中的第二和第三 方面均属于非法收入、 非正常收入造成的收入差别, 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 的收入分配不公的范畴。四、 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因素的实证分析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 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产业差距四个主要因素对以上 四个方面分析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决定因素。(一) 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选取了人均 GDP 和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作为衡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 指标。 1.1 人均 GDP 人均 GDP 相对 GDP 具有比较优势,它消除了 GDP 受人口数量的影响,是经济 发展水平比较科学的一个衡量指标。目前我国的人均 GDP 已经超过 1000 美元, 已经迈入了经济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这里引入的人均 GDP 是为了反映我国经 济发展水平,该指标也是与居民最终收入联系得最紧密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 根据附表 1 数据,利用 SPSS 软件研究人均 GDP 于基尼系数的相关性。 利用样本数据计算相关系数, 样本相关系数以数值的方式很精确的反映了两 个变量间线性相关的强弱程度。 利用相关系数进行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分析通常需 完成以下两大步骤①: 1) 计算样本相关系数 r A. 相关系数 r 的取值在-1 到 1 之间。 B. r&0 表示两变量存在正的线性相关关系;r&0 表示两变量存在负 的线性相关关系。 C. r=1 表示两变量存在完全正相关关系;r= -1 表示两变量存在完 全负相关关系;r=0 表示两变量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①资料来源:薛薇: 《统计分析与 SPSS 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266 页。 11 D. |r|&0.8 表示两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r|&0.3 表示两 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较弱。 2) 对样本来自的两总体是否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进行推断 由于存在抽样的随机性和样本数量较少等原因,通常样本相关系数不能直接 用来说明样本来自的两总体是否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而需要通过假设检 验的方式对样本来自的总体是否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进行统计推断。基 本步骤是: A. 提出原假设,即两总体无显著的线性关系,存在零相关。 B. 选择检验统计量。 C. 计算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和对应的概率 P 值。 D. 决策。如果检验统计量的概率 P 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 A,应 拒绝原假设,认为两总体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反之,如果检验 统计量的概率 P 值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 A, 则不能拒绝原假设, 可以认为两总体存在零相关。 两总体的相关性如下:表5 人均GDP与基尼系数的相关性①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Pearson 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N 人均GDP Pearson 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N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20 .889**人均GDP 1 .889**.000 20 1.000 20 20由上表可知,人均GDP与基尼系数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899,r&0.8,说明两 者之间存在正的强相关性。 由表中可知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都近似为0。 因此, 当显著性水平A为0.01 时,应拒绝相关系数检验的原假设,认为两总体不是零相关的。所以,人均GDP 与基尼系数有显著的相关性。 1.2 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①资料来源 SPSS 运行结果。 12 政府部门干预市场经济可能会降低市场机制在各种资源要素在社会配置中 的作用,从而降低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还可能伴随着一些权利寻租活动的 发生,造成大量资源的非生产性消耗。此外, 政府的财政支出对民间的投资会扩 大其挤出效应的份额, 从而降低地方的经济活力。本文采用政府的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作为衡量政府对经济的参与程度指标, 这个比例越大说明政府对经 济的参与程度越高。 分析方法同上,具体数据见附表 1.表6 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基尼系数的相关性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Pearson 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N 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Pearson 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N 20 -.199 .401 20 20 1①财政支出 -.199 .401 20 1由表可知 r= -0.199,两者呈现负的弱相关性。相关系数旁无星号和没有显 著性水平,说明两总体无显著的相关性。(二) 城乡发展水平衡量城乡发展的指标主要有三个:城乡 GDP 差额、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比重和城乡教育投入。 2.1 城乡人均 GDP 差额表7 我国城乡GDP差额与基尼系数的相关性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Pearson 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N 城乡GDP差额 Pearson 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N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20 .930** ②城乡GDP差额 1 .930**.000 20 1.000 20 20①资料来源 SPSS 运行结果。 ②资料来源 SPSS 运行结果。 13 分析方法同上,具体数据见附表 2. 由上表可知,城乡GDP差额与基尼系数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93,r&0.8,说明 两者之间存在正的强相关性。 由表可知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都近似为0。因此,当显著性水平A为0.01 时,应拒绝相关系数检验的原假设,认为两总体不是零相关的。所以,城乡GDP 差额与基尼系数有显著的相关性。 2.2 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过程是增加农民纯收入的过程。 城市化推进和城乡结构的调整不仅有 推动经济增长的意义, 还具有推进社会公正意义。 本文是从统计上用非农业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分析方法同上,具体数据见附表 2.表8 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基尼系数的相关性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Pearson 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N 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重 Pearson 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N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20 .988** ①非农业人口 1 .988**.000 20 1.000 20 20由表可知,r=0.988 且|r|&0.8,两总体呈正的强线性相关,因为检验统计 量的概率 P 值近似于 0,所以当显著性水平 A=0.01 时,应拒绝相关系数检验的 原假设,认为两总体不是零相关的。因此,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与基尼系数具 有显著的相关性。 2.3 人力资本 教育是内生于经济体的经济与财政状况的产物 , 可以预期人力资本与经济 增长正相关。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实践都已证明, 个人收入的多少和所受教育程度 成正比。本节用城乡居民教育的投入的差额来代表人力资本。 分析方法同上,具体数据见附表 3.①资料来源 SPSS 运行结果。 14 表9 城乡的教育投入差额与基尼系数的相关性①城镇与农村教育投入的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Pearson 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N 城镇与农村教育投入的差额 Pearson 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N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20 .765**差距 1 .765**.000 20 1.000 20 20由表可知,r=0.765,两总体呈正的线性相关,因为检验统计量的概率 P 值 近似于 0,所以当显著性水平 A=0.01 时,应拒绝相关系数检验的原假设,认为 两总体不是零相关的。 因此, 城镇与农村教育投入的差距与基尼系数具有显著的 相关性。(三) 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是体现在中部与东部地区的人均 GDP 和中部与西部 的人均 GDP 的差额。本文选取中东部地区的 GDP 差额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均 GDP 差额作为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指标。 分析方法同上,具体数据见附表 4. 3.1 中部与东部地区的人均 GDP 差额与基尼系数的相关性表8 我国城乡东中部人均GDP差额与基尼系数的相关性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Pearson 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N 东中部人均GDP差额 Pearson 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N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13 .976**东中部人均GDP差额 1 .976**.000 13 1.000 13 13由上表可知,城乡东中部人均GDP差额与基尼系数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976, r&0.8,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的强相关性。①资料来源 SPSS 运行结果。 15 由表可知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都近似为0。因此,当显著性水平A为0.01 时,应拒绝相关系数检验的原假设,认为两总体不是零相关的。所以,城乡东中 部人均GDP差额与基尼系数有显著的相关性。 3.2 中西 GDP 差额与基尼系数的相关性 分析方法同上,具体数据见附表 4.表11 我国城乡中西部人均GDP差额与基尼系数的相关性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Pearson 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N 中西部人均GDP差额 Pearson 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N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13 .968** ①中西部人均GDP差额 1 .968**.000 13 1.000 13 13由上表可知,城乡中西部人均GDP差额与基尼系数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968, r&0.8,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的强相关性。 由表可知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 P 值都近似为 0。因此,当显著性水平 A 为 0.01 时,应拒绝相关系数检验的原假设,认为两总体不是零相关的。所以,城乡中西 部人均 GDP 差额与基尼系数有显著的相关性。(四) 行业发展差距行业发展差距主要是体现在产业间的差距。 本文选取第一二产业 GDP 差额和 第二三产业 GDP 差额作为地区差异与基尼系数的比较的指标。 4.1 第一二产业 GDP 差额与基尼系数的相关性 分析方法同上,具体数据见附表 5.①资料来源 SPSS 运行结果。 16 表12 我国第一二产业差额与基尼系数的相关性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Pearson 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N 第一二产业差额 Pearson 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N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20 .901**第一二产业差额 1 .901**.000 20 1.000 20 20由上表可知,第一二产业差额与基尼系数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901,r&0.8, 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的强相关性。 由表可知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都近似为0。因此,当显著性水平A为0.01 时,应拒绝相关系数检验的原假设,认为两总体不是零相关的。所以,第一二产 业差额与基尼系数有显著的相关性。 4.2 第二三产业 GDP 差额与基尼系数的相关性 分析方法同上,具体数据见附表 5.表13 我国第二三产业差额与基尼系数的相关性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Pearson 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N 第二三产业差额 Pearson 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N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20 .741** ①第二三产业差额 1 .741**.000 20 1.000 20 20由上表可知,第二三产业差额与基尼系数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741, 0.3&r&0.8,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的相关性。 由表可知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都近似为0。因此,当显著性水平A为0.01 时,应拒绝相关系数检验的原假设,认为两总体不是零相关的。所以,第二三产 业差额与基尼系数有显著的相关性。①资料来源 SPSS 运行结果。 17 五、 解决我国居民收入问题的途径本文研究了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四个方面的主要因素, 实证研究表 明经济发展水平中的人均 GDP、城乡差异的三个指标、地区 GDP 差额的两个指标 和行业发展的两个指标相关系数为正, 对收入差距的扩大有贡献。 根据研究结果 和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 为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提出以下政策 建议:(一) 大力发展本国经济,促进就业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关系,众所周知,收入差距对社 会的当期消费和投资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从而对经济增长有负影响,经济增长是 收入提高的基础,经济的增长有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因此,我国要缩小居民收 入差距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本国经济。 发展经济是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根本途径。发展才是硬道理,分蛋糕首 先要把蛋糕做大。 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 标,就务必要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保 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除此之外,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收入是我国绝大多数社会 成员的基本生活来源。经济发展了, 就业增加了, 国民收入和劳动报酬的“蛋 糕”才能做大,才能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去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 也才有可能在更一高层上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的公平竞争。因此,我国 政府必须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努力使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同时带动 扩大就业; 多形式、多渠道地创造就业岗位, 促进适龄人员的充分就业从而增加 居民收入。 1.提高就业者的社会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就业者提高收入的关键 进程。 要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 在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收入增加的协调发展。 2.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培育出更多的世 界知名品牌的企业。 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中小型企业, 加大对服务业的发展力 度。 注重提升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产业 和新行业。 3.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尽可能多地增加就18 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4.完善和落实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以创业带动就业。政 府部门要继续完善金融服务,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减少收费,维护灵活的就业 人员。(二) 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城乡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的人均 GDP 差额、 城乡人口组成比例和城乡 居民家庭对教育的投入。 根据上节实证结果表明,三者对我国城乡居民间的收入 差距都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对此,本文给出以下建议: 1.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是统筹城乡发展从而解决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 不均问题的主战场。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历史阶段,必须坚 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力度;坚定不移地实 行“多予少取”的方针,不断完善农业农村的支持保护体系。 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从而提高农民收入,首要任务是要 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农民的收入不可能有 很大的增长, 因为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人们收入的增加也不会对农产品的需 求量有很大增长, 农民受到工业品的卖方垄断和农产品的买方垄断的影响,农产 品处于产业链的价值最低端。首先,要改善农民收入就要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 展农业多种经营方式, 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 扩大养殖业的规模,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推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 头企业发展,提高乡镇企业、家庭工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拓展农民非农产业 增收的空间。其次,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对农业的支持要 向重点产区倾斜,向提高生产能力倾斜。最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 降 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主产区农民的收入。要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 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实现农业增长、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的统一。 2. 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从财政的保障来讲, 县级以上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该高 于财政经济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 农村。一是提高农业财政支出力度, 不断强化农村水利、农村道路、安全人饮、19 校舍校车安全等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是通过财政支农, 还可以将资源由城市、 工业转向农业、农村,促进农民增收。要坚持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进一步加大对 农民实施直接补贴的范围和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 农资综合直补;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对低于社会贫困线的低收入者和丧失劳动能 力的农村居民,以非货币或货币形式提供住房补贴、医疗补贴、现金补贴等等。 三是全面普及全体劳动者参加并共同分担费用社会保险项目,包括工伤、医疗、 失业、 残疾、 养老和职业病保险等等; 调整财政支出中城乡的社会保障支出比例, 构建覆盖整个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对农村的社会保障支出的数额,促进城 乡的和谐发展。 3. 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城乡二元制度是城乡居民不公平的起点,所以需要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让农民走出农村变农民为市民。这需要人口自由流动,需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但是建国后我国为了实现赶超战略,采取了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战略,通过户籍 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农村, 农民不得擅自入城从事各种非规定的行业。城市居民享 有就业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方面的特权,而农村居民就没有。从城 市化进程来说, 一方面要加强大城市对周围中小城市的辐射功能,例如建立城市 圈等。 另一方面要根据各区域发展特点的不同, 因地适宜采用不同的方法推进城 镇化的进程, 如资源要素充足的地区建立以资源为基础的完整产业链,并以带动 城市化的发展; 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促进小城镇向中小城市, 中小城市向大中城 市的转变,走网络式城镇化发展道路。最后要不断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 农村居民纯收入。 4.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我国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转移培训和就业指导,组织农村劳务输出, 增加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 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加快制定低费率、广覆盖、可 转移、 与现行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 扩大工作、 医疗保险覆盖范围。 从教育投入来说,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的根本。由于中国的人 口年龄结构分布正在向老龄化社会大步迈进,所以当务之急是改变当前教育经费 的投入结构。 总体来说是扶持落后地区的教育、科研和职业训练, 提高劳动者的20 素质。 一是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抑制教育投入差距对收入差距扩 大的正向作用。 国务院通过立法来延伸义务教育的年限,特别是普及农村高中 阶段的义务教育。 二是加大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的机会, 参加各种教育培训机构 培训使落后地区的劳动者有更多提高劳动技能的机会,同时获得增加收入的机 会, 从而促进劳动者收入分配的均等化。三是强化政府对各级学校的教育质量 的监督管理能力, 地方各级财政以专项专款的补助形式资助各级学校;国家财政 投入必要的资金对城市贫困劳工和失业者进行再就业的培训, 帮助低工资收入者 提高劳动技能,切实增加居民的收入。(三) 加大区域发展力度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源。由上节实证可知,中部 与东部的人均GDP差额和中部与西部的人均GDP差额对全国基尼系数都是显性正 相关的。 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也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中的一个突出现象 对此,本文在改善这一环节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 东部由于其地理和政策上的优势,已经成为经济率先发展的 地区。当前,在继续鼓励和支持东部地区发展的同时,也要对中西部等后发展地 区进行政策上的扶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 增强对落后地区财 政政策的扶持力度。 从中央对省级地方政府的财政体制、区域税收政策和区域投 资的倾斜政策等方面给予落后地区更大的扶持力度,激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优 势,增强这些地区吸引外资直接投资的能力,改善本地区的财政收入状况。加大 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对中西部地区的税收返还比例,平衡东部和中 西部的财力差距; 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中央财政的 分享比例, 完善现有所得税分享政策;在增加对中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 和补助的基础上, 适当从东部地区集中财力,建立一个针对中西部地区的特殊转 移支付制度。 2. 优化国土的开发格局 政府要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优化国土的开发格局。缩小区域的发展 差距, 必然要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分配,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在各区域 内的合理流动。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重21 新布局全国的经济格局。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突破行政界线的划分,形成若干 带动力强、 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重大项目的的布局要考虑支持中西部的 发展, 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加大对革命老区、 民族地区、 边疆地区和特别是贫困区的发展和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 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后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四) 统筹行业发展速度行业发展不平衡是导致行业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源。由上节实证可知,第一 与第二产业、第二与第三产业的人均 GDP 差额对全国基尼系数都是显性正相关 的。对此,本文在改善这一环节提出以下建议:1.打破行业的垄断从总体上说,垄断行业的高利润性决定了我国各行业发展极度不均的现状。 在上节的实证分析中也验证了, 行业收益不均严重影响着居民的收入情况。在我 国, 打破垄断行业对于居民收入分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要加强对垄断行业和 高利润行业的收入的控制情况。 垄断行业的收入明显高于普通的竞争行业,因为 它占据着大量的资本。 垄断行业可分为自然垄断行业和行政垄断行业,对于自然 垄断行业要加强管制, 限制其工资水平和产品的价格水品,从而调节收入分配不 均。但是在中国,大部分垄断行业为行政垄断行业,如电力,铁路等等。市场力 量难以打破行政垄断行业, 而且成为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主要障碍,所以 国家要从行政手段上打破行政垄断。若要打破行政垄断行业的垄断现状,要从所 有权的角度实现政企分家,取消政策性保护,消除行业垄断。取消垄断行业的政 策性保护,运用经济、行政手段,将超额利润收归国家财政,杜绝将国有资产转 化为个人财富;比照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政策,由国家确定职工工资标准,形成 合理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 行政性垄断只应存在于非营利性公共产品中。而竞争 性行业,应该通过规范的企业改制、扩大民营成分的市场准入,从而形成公平的 市场竞争。 以此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经济市场,政府应该只是扮演管制者的角色 只在适当的时候调控市场经济。 2. 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随着人民币升值等各种原因,国内通胀现象已经初露倪端。为此,我国应该 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从而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在当22 前职工工资水平总体较低、 劳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在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处 理好初次分配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就必须扩大职工工资在增加值中的份额,建 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这也是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 全面建立职工工资集体协调制度。 该制度重点是在非公有制企业范围内全面建立 平等协商机制, 促进职工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的增长相协调发展。二是深化国有 企业的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 完善国有企业的工资决定机制, 实行工资成本预算 管理制度和效率挂钩的工资制度。理顺企业内部各员工间工资分配关系,打破内 部分配中的身份限制, 切实解决大部分行业普通职工工资偏低和同工不同酬的基 本问题。 加强对垄断企业工资分配的管理和控制。 三是健全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 建立最低工资标准的评估机制。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和城乡居 民消费价格指数等因素, 每年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并规范按最低工资标准发 放职工工资企业的行为。 四是建立企业工资支付的保障机制。 规范企业工资支付 行为并对重点加强对企业拖欠工资的行为监控。 逐步建立欠薪保障基金制度和工 资保证金制度。 五是加强各级政府对企业工资分配政策的宏观引导。国家发布企 业工资增长基本信息制度、 劳动力市场的指导制度和完善工资指导制度,增强政 府在促进企业按规章提高普通行业职工工资收入中的引导作用。 推动行业组织制 定发布行业劳动定额标准,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注意发挥工会 的组织作用,维护员工合理合法的要求,促进职工工资水平的正常增长。结束语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导致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一直是我国广大人民所关 注的问题, 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和专业书籍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 的现状, 提出了适用的分析影响我国收入分配不均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并运用 SPSS 软件对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影响我国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对 于改善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但是,由于时间 和本人的研究能力有限, 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对我国的城乡人口内部的差异和税收 体制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 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这将作为我未来进一步研究的主 要方向和课题。23 参考文献:[1]王安顺:《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及相应对策》 ,《改革开放》,2008 年第 4 期。 [2]王亚菲、 李太后: 《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探析》 , 《软科学》 ,2011 年第 9 期。 [3]尹虹潘、刘姝伶:《中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中国人口科学》,2011 年第 4 期。 [4]冯煜:《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学术视点》,2010 年第 9 期。 [5]冯少雅:《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分析》,《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01 年第 5 期。 [6]龙h等:《国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成因和对策》,《时代商业》,2008 年第 6 期。 [7]刘柄秀:《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改革与开放》,2007 年 第 2 期。 [8]刘红珍、 徐少明: 《关于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研究》 ,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7 年第 4 期。 [9]刘云忠,徐映梅:《我国城乡教育差距与城乡居民教育投入差距的协整研究》,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0 年第 9 期。 [10]许跃辉,赵晓南: 《我国收入失衡与政府职能转变》 , 《华东经济管理》 ,2008 年第 9 期。 [11]李童、 李欣: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简析》 , 《东方企业文化? 百家讲坛》 ,2011 年第 6 期。 [12]肖江平:《我国收入分配的基本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特区经济》,2010 年第 12 期。 [13]张嘉熙:《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与对策分析》,《晋中学院报》,2011 年第 12 期。 [14]罗曰镁: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公问题问题与对策分析》 , 《统计观察》 ,2005 年第 6 期。24 [15]罗曰镁:《从基尼系数看居民收入差距》,《统计观察》,2005 年第 6 期。 [1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 年。 [17]胡倩:《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定量分析及政策建议》,《市场论坛》,2010 年 第 5 期。 [18] 薛薇:《统计分析与 SPSS 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266 页。25 附录:附表 1: 年全国总体基尼系数、人均 GDP、财政支出/GDP 比例分布表 年 份 全国基尼系数 人均 GDP(元) 财政支出/GDP92 95 98 01 04 07 0.0 0.0 0.0 0.0 0.0 0.0 0.9 0.2 0.0 0.511 46 96 22
0.5 0.139 0.2 0.5 0.9 0.1 0.3 0.2 0.9 0.3 0.2241注 1: 全国基尼系数数据来源:
年来自, 罗曰镁: 《从基尼系数看居民收入差距》 , 《统计观察》 ,2005 年第 6 期。 年来自尹虹潘、刘姝伶: 《中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 , 《中国人口科学》2011 年第 4 期。 注 2:人均 GDP 数据来自于 2010 年中国统计年鉴 注 3: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由 2010 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来。26 附表 2: 年全国基尼系数、城乡 GDP 差额、非农业/总人口比重的分布表年份全国基尼系数城乡 GDP 差额(元)非农业/总人口(%)92 95 98 01 04 07 0.0 0.0 0.0 0.0 0.0 0.0 0.9 0.2 0.0 0.5823.9 992.0 5.8 5.3 0.2 3.7 3.2 0 8.1 5.4 21.526.41 26.94 27.46 27.99 28.51 29.04 30.48 31.91 33.35 34.78 36.22 37.66 39.09 40.53 41.76 42.99 43.9 44.94 45.68 46.59注:资料来源: 由 2010 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来。27 附表 3: 年中国全国居民基尼系数与城镇/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投入金额分布表 单位:元 年份 城镇教育投入 农村教育投入 城乡差额 全国居民基尼系数83 86 89 92 95 98 01 04 200538.52 33.84 33.60 39.60 75.48 76.80 75.05 101.51 114.69 117.37 128.76 147.45 194.01 250.75 312.71 374.95 448.38 499.39 567.05 627.82 690.00 902.28 934.38 7.464.64 4.93 5.48 6.53 12.45 11.44 20.15 27.05 16.54 31.38 36.44 43.77 58.38 75.11 102.39 132.46 148.18 159.41 168.33 186.72 192.64 219.97 246.38 259.14 308.7433.88 28.91 28.12 33.07 63.03 65.36 54.90 74.46 98.15 85.99 92.32 103.68 135.63 175.64 210.32 242.49 300.20 339.98 398.72 441.10 497.36 682.31 688.00 773.66 788.72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3 0.3 0.4792注:资料来源:刘红珍、徐少明: 《关于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研究》 ,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7 年第 4 期。28 附表 4: 年全国基尼系数和东中、中西人均 GDP 差额分布表 年份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中差额 中西差额 全国基尼系数92 95 98 01 200233 77 83
12 91 49 01 692118 42 52 42 5271700 796 32 93 90 188 338 194 320 500 749 990 87 500.0 0.0 0.0 0.0 0.0 0.0 0.4653注:数据来自于《东中西部地区人均 GDP 的差距变动及趋势判断》 http://www./web_db/sdzg2004/hardsolu/hard/sjzg16-01.ht29 附表 5: 年差额与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分布图 年 份 全国基尼 系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单位:元 二三产业 差额 一二产业 差额92 95 98 01 04 07 0.0 0.0 0.0 0.0 0.0 0.0 0.9 0.2 0.0 0.52.2 3.8 35.8 41.9 70.0 81.3 81.7 20.0 27.0 26.02.2 54.4 79.5 43.0 33.6 12.3 36.3 98.1
7.1 15.7 78.5 88.1 73.4 61.6 04.7 19.3 351.9
0.0 0.7 43.6 01.1 63.6 31.0 54.6 78.1 04.4
5.1 8.7 1.0 54.9 0.1 0.7 1.6 78.8 79.4 6.7注:资料来源:由 2010 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来。30 致谢在本论文完稿之际, 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肖军老师。 肖老师在论文的 整个写作过程中始终给予我悉心指导,从最初的选题,到开题报告的完成,再到 初稿的形成,直至论文修改,肖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耐心修改下,我的论文才得以 完稿。 同时也要衷心感谢林小又同学的帮助。林小又在论文的正文写作过程中给 予了我极大的帮助, 从论文分析数据的寻找,到数据的SPSS分析最后到论文的审 核都给予了许多有用建议。感谢吴川武同学的参考文献寻找。还要谢谢武文婷、 老哥、陈云喜给予的许多帮助。此外,还要感谢自己在论文期间的坚持作业。 最后, 我还要感谢在我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给我们授课的老师们及辅导 员余江涛老师, 跟我一起成长的同学们,他们的教诲使我的经济理论知识得到进 一步充实,使我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收益匪浅。31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收入分配不均怎么解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