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鸦片战争争中鸦片是怎么摧毁的

帖子主题:三分钟看懂鸦片战争之一:鸦片唐代就进了中国,为何只有清朝人爱
共&1692&个阅读者&
军号:3198396 工分:902922
/ 排名:38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三分钟看懂鸦片战争之一:鸦片唐代就进了中国,为何只有清朝人爱
文/红枫(明清史研究团队作者)今天人如果多看书,会发现一件让人奇怪的事,鸦片这东西,其实唐代就作为贡品进了中国,早先是用来当药,之后逐渐成为奢侈品消费,跟我们今天抽烟一样,但都一直没造成清朝这么大的危害。那么,为什么只有到了清朝,吸鸦片的人才会那么多呢?实际上同时期的英国,本身也是把鸦片当一种正常消费的,绅士们同样吸鸦片,看福尔摩斯小说,会发现原著里福尔摩斯也是个鸦片鬼,经常用鸦片来提神帮助思考。19世纪的英国和欧洲,鸦片也是全民用品,不光是福尔摩斯这样的绅士阶级,在工人阶级里也是大量使用,就跟我们今天买口香糖一样普及,有一点点头疼脑热,人们都习惯来点鸦片,鸦片商们卖给男人,女人,甚至还有婴儿........据说婴儿吃了就不会哭闹了。给婴儿吃?不信看下面的广告。那为何其他国家和其他朝代抽鸦片不是大问题,只有清朝带来了这么严重的社会问题呢?第一个原因,其实是因为:大清国病了。 这个病,不是仅仅在于政治腐败,而在于民间其实也是腐败的。现代的有钱人,我们知道其实大多手中也没有那么多的现金,他的资金大量的都是固定资产,证券,股份等等,在家弄个地下金库把钱藏起来,只有土老帽才这么干。而清末的有钱人不同,由于社会缺乏投资渠道,大多数有钱人的钱除了买地买铺外还真有不少剩余的,这一方面导致他们手里有大量的现金留存,留着干什么?花呗~精神空虚,用鸦片度日,爽啊,而且是很好的交际手段,跟人拉关系,一起去鸦片馆好了。精神空虚手里多几个钱每天还无所事事就想寻求刺激,碰到鸦片的结果嘛。。。我们今天看看某些拆二代就知道了。干柴遇烈火。其实明朝也有这个特点,但为何明朝虽然也有抽鸦片的,还是没那么严重呢?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大英的资本主义的力量。首先我们看看,鸦片长什么样子。这黑糊糊的东西就是.......你吃得下去不? 这就是鸦片。其实要想让没尝试过的人去尝,实在有点困难。问题来了,怎么样才能让中国人吃下去这么难吃的东西?其实办法也有,告诉中国人:虽然这个难吃,但它是补药!没错,广告词是:这就是福寿膏!吃下去比神仙还爽!而且延年益寿!还能壮阳!然后清朝人就嗨了!大家一想,对啊,补品不都是难吃的么。而且像鸦片这样吃了以后立马见效感觉爽歪歪的补品,大大的好啊!嫌鸦片难入口?那就改进入口方式!把鸦片混合烟草一起吸,这下好了吧?有意识的去开发市场,改进产品,降低成本,让产品从少数人买得起的奢侈品,变成人人必需品。 这种有意识成体系的市场开发手段,只有到了近代以后的资本主义才做得到。于是就发生了我们都熟悉的抢购:'这抢购有多厉害?厉害到当时英国人一半以上对中国的出口,都转为了鸦片贸易。清朝对外贸易从每年有盈余的贸易顺差,转为逆差,最多一年逆差一千万两白银,国内白银大量流出,很短时间内银价上升了一倍。其实这才是最关键的,大清朝其实并不关心鸦片引入导致的健康问题, 他们最关心的,还是银子,比如当时盛行一种说法:“西洋进口的鸦片有毒,非禁不可,中国地土性质和平,出产的鸦片,吸食也不会上瘾”就连林则徐这位“反毒先锋”,其实也是这样,在经历过鸦片战争之后的1847年,时任陕西巡抚的林则徐在写给他的学生、江西抚州“署知府”文海的信中,居然提出可以种植鸦片:“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阿芙蓉,指鸦片),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不能使如绍兴之美醍,湖广之锭烟,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林则徐所担心的,只是消费者是否能接受国产货:“第恐此种食烟之人未必回心向内耳!”大清皇帝和大臣们所反对的,并非吸食鸦片,而是进口鸦片!被教科书骗了吧!!!他们真的关心老百姓健康吗?不关心!但他们很关心银子去了英国!这样就收不到税了!于是才有了虎门销烟。下次接着讲鸦片战争。赞赏0人赞赏过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三分钟看懂鸦片战争之一:鸦片唐代就进了中国,为何只有清朝人爱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28360 头衔:大明永历皇帝元年 工分:821897
/ 排名:48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无人否认,林则徐是一位正直清廉的好官,尤其是在大清帝国行将就木的腐朽之际,他的刚正廉洁之气是何等的高贵。但林则徐依然不能摆脱威权之下谎言的困扰,他在虎门销烟的同时,也本能地说些谎言。但就是这一系列的谎言,使得道光皇帝血脉高涨,龙威大震,并最终发布圣旨:断绝一切与夷人的贸易往来。于是鸦片战争的战火开始蔓延。日,九龙炮战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紧接着9月17日的穿鼻海战,首次交锋的清军以失败告终。但林则徐在向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却吹嘘到:“收军之后,经附近渔艇捞获夷帽二十一顶,内两顶据通事认系夷官所戴,并获夷履等件,其随潮漂淌者尚不可以数计……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道光阅后龙颜大喜,当即朱批:“可嘉之至……既已大张挞伐,何难再视兵威。”同时道光帝鼓励林则徐要:“计出万全,一劳永逸,”断不可“稍形葸畏,示以柔弱。”那么实际情况又是如何的呢?据史料记载,九龙海战,英兵无亡者,仅有四人受伤。哪来的“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穿鼻海战,英军无人员伤亡,清兵则死亡15人,而中国水师29艘战舰几近全毁。但林则徐却奏称:“夷人有数十人中炮,纷纷滚跌入海。”。有学者指出,林则徐谎报军情或许是轻信了属下虚假的上奏。如此猜测也不可谓离谱,犹如当下统计数字层层上奏中普遍存在虚报一样。但问题是,日后人们发现了林则徐当时的日记。关于穿鼻海战,林大人是这样记载的,从海中捞取的“夷帽”并认定“毙敌”的人数是十一个,但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却变成了二十一人。这多出来的十人无疑是林则徐有意加上去的。如此辉煌的战绩通过奏折被送到了紫禁城,原本无心交战的道光帝被频传的捷报所激扬。于是战争向纵深发展。同时谎言还在继续。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851770 工分:7143
左箭头-小图标
因为英国人要扭转贸易逆差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06080 工分:204244
/ 排名:6352
左箭头-小图标
看看林则徐写给道光皇帝关于禁烟的折子,就知道林则徐禁烟非为鸦片害人,虽然其中也有关于吸食鸦片造成身体素质下降,“几无可征之兵”,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鸦片贸易使得白银外流,国库空虚。但是教科书的对象是谁?基本都是未成年人,如果把历史原原本本地去跟这些未成年人去讲,一方面他们未必听得懂,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思想的混乱,所以也就只能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内容去讲了。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4条记录]&分页:
&对三分钟看懂鸦片战争之一:鸦片唐代就进了中国,为何只有清朝人爱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以下试题来自:
多项选择题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A.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经济势力侵入,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从此中国人民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双重任务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C.自命&天朝大国&,鄙视、抵制一切外部文化的&夷夏大防&观念
D.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A.它是一种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形态
B.它与商品经济相对立,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乏动力
C.面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它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并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领域唯一的经济形态
A.西方资本一帝国主义国家国力强盛,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
B.中国综合国力衰弱,政治腐败,经济技术落后
C.中国推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不了解世界形势,落后于世界潮流
D.文化观念陈腐,夜郎自大,虚骄夸诞
A.1845年,英国最早在上海划定区域作为租借居留的地段
B.西方列强在租界内实行完全独立于中国的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以外的另外一套统治制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在近代中国,西方列强设立的租界仅集中于沿海城市
D.租界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中心基地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鸦片战争中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哪些主权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①领土主权 ②领海主权 ③司法主权 ④关税主权 ⑤贸易主权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只要提到清朝,提到鸦片战争,人们就会联想到一个词——“闭关锁国”,清朝被亿万人口诛笔伐,甚至上了小学作文题目。正是因为所谓的闭关锁国,所谓的“片帆不准下海”,中国在人类浩浩荡荡的历史进步中落后了,中国因此被打了,陷入了所谓的万劫不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于是,后人免不得为清朝哀叹,为中国哀叹,并以此反复告诫后人。但历史上,清朝真是一个闭关锁国的朝廷么?真是一个对外一无所知的“天朝”么?清朝是否存在海上贸易,它的规模有多大,是主动还是被动?透过本专题,能否略微探寻到“鸦片战争”爆发的某些原因?
提到清朝的海上贸易,就绕不过一个词:闭关锁国。这个分外沉重的词,是压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头的巨石,很多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如果满清没有闭关锁国,如何如何……”何谓“闭关锁国”?在东亚,闭关锁国的国家绝不仅清朝,就在隔海相望的近邻:日本,甚至比清廷更早的就搞了锁国令。那么这道锁国令执行的如何,对日本造成何种影响?
公元1757年,清乾隆皇帝下令将所有对外贸易关税的征收,归于广州海关一处,限制外国商船在中国的贸易地点。此后,清廷又连续下发若干文件,严格规范外国商船贸易。就在这一年,仅苏州港就有千艘海船出港,清朝的海上贸易呈蒸蒸日上之势。乾隆皇帝究竟出于怎样的考虑,才发布那道命令?
从清顺治年间开始,为对抗台湾郑氏等反清势力,清廷开始实行“迁界禁海”,对沿海各省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但这道命令从初见成效后,就有地方和中央官员不断上书欲解除禁海。为此,清廷内部支持禁海派与反对禁海派展开了一场大争论。争论的结果,是清廷在康熙二十三年解除了禁海。
乾隆皇帝下令限制外国商船的贸易港口,但这道命令的对象是外国商船,甚至说,仅仅是针对了来自欧洲、美洲的西洋人商船,不要说是中国人,便是来自日本、东南亚等国的商船,都不在这个限制之列。即使在乾隆皇帝严格规范海上贸易的时刻,中国商船也没停止出海贸易,与日本相比,这算锁国么?
2.如果没有战争,英国与清朝继续竞争,会出现何种结果?
英国最终会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这是工业化大生产的优势
中国会将英国商品排斥,因为传统农业社会不会轻易解体
双方互相僵持,继续维持原状
3.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为鸦片,教科书上写的
为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工业资本家需要扩大市场
为钱,英国人想从中国抢钱
1757年洪任辉闯关事件
在天津,洪任辉通过行贿手段将一纸诉状送到直隶总督的手中,并由后者转呈乾隆皇帝御览。洪任辉在诉状中控告粤海关官员贪污及刁难洋商,希望清政府改变外贸制度。抱有侥幸心理的洪任辉还幻想这一招会收到奇效,但他大错特错了。乾隆皇帝看了他的诉状后,勃然大怒。他认为洪任辉不听浙江地方官的劝告,擅自赴天津告状,有辱天朝的尊严。
关于清朝的运输,尤其是南北运输,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漕运,是内河航道。没错,靠内河水系的运输,清朝每年消化6000万石的粮食运输量。人们从未注意到的,清朝每年利用海上贸易,所交易的粮食竟达到了2050万石之巨。不仅如此,清中期苏松地区所生产的4500万匹布,大部是经上海出海,分向南北两个方向销售出去。清朝沿海贸易,不容小觑。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海上贸易历史悠久,虽然在清朝厉行禁海的二十余年中,双方贸易萎缩下来,但是当禁海令被废止后,这条航线迅速繁忙起来。解除禁海令的第二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四年,抵达日本的清朝商船就有85艘,到康熙二十七年,跃升为193艘,以后逐步稳定下来,平均每年41.4艘。
随着禁海令的解除,清朝商人主动向外拓展贸易航道,这种行为完全不受1757年一口贸易禁令的限制,比如,在仅仅嘉庆二十五年(1820)前后,驶往东南亚的帆船就有295艘。日本只允许荷兰商人和中国商人入港交易,比占据巴德维亚的荷兰更具备地理优势的中国,很快成为东亚的贸易枢纽。
根据1840年以前一百多年的海关关税定额数字记录,这一百多年间,清朝四大海关的关税基本是呈上涨趋势,尤其是承担了对外贸易大宗的粤海关,从康熙年间的4万余两白银,暴涨到道光年间的定额近90万两,实收150万两之巨。如此巨额关税收入,难道还不足以证明清朝对外贸易的繁盛?
黄启臣: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商人不受所谓“只许在广东收泊贸易”之限,可从四海关出海贸易。乾隆二十二年(1757)后,从福建、浙江、江苏沿海港口出海贸易的商船仍是不少。道光十年(1830)从广东的潮州、海南,福建的厦门,浙江的宁波,江苏的上海、苏州等地驶往日本、菲律宾群岛、马六甲群岛、新加坡、马来亚半岛、暹罗、安南、柬埔寨等地贸易的中国船只达到222艘。
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贸易后,山东、河北、辽宁的港口“轻舟”贩运也十分活跃。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开放给中外商人进行贸易的大大小小的港口计有100多处。
嘉庆二十五年(1820)前后,驶往东南亚的帆船共295艘,总吨位85200吨。道光十一年(1831),到南洋各国贸易的商船达275艘,吨位在120吨至900吨之间,平均为300吨。
说广州是针对欧美的独口通商的口岸,这实际并不准确。作为海关粤海关,它确实承揽了全部对欧美贸易征税的任务,但,早在遥远的张家口,因为对俄国贸易的免税,每三年还有一次规模甚大的中俄贸易。这种贸易方式和地点,恰恰说明清朝当时并非闭关锁国,甚至在与西方的联系上,除去来自海上的联络,还保有一条来之不易的陆路商道。
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传统硬通货,茶叶盒丝绸一向是占据大宗,它们的价值非常高昂,无论是日本、俄国、英国、东南亚诸国,都需要手中最值钱的东西来交换。日本拿出的是真金白银,东南亚诸国用的是所有他们能够拿得出手的东西,象牙、香料、棉花乃至鸦片。有些来自欧美的海商拿不出趁手的货物,于是空船只装银元或者银锭来中国,装满后再回程。
为扭转出超的地位,英国人将鸦片输入中国,时间是十八世纪中期。虽然取得一定成效,距离目的还差得远。当时间进入十九世纪后,随着机械大工业的逐步普及,英国生产出了极为低廉的棉布,并用这种海量的机械制成品打入中国市场,一举替代鸦片,成为对华贸易最大宗,紧随其后的是棉花,二者每年的贸易量达到600余万元。鸦片贩子们一转身,又变回了温情脉脉的合法商人,再不利用简单初加工产品争夺市场。这种变化是机械大工业对传统农业社会的必然改变。不过,这些源源不绝的机械制成品,能否成功打入中国这个庞大的农业社会国家,占据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还是个未知数。
清前期国际贸易中内外商待遇不公
当时西方学者对于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作了两个方面的认定:一是清朝前期对外贸易政策具有闭关性,二是清朝前期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排外性。而正是这种对外国人的排斥性决定了清朝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闭关自守性。西方学术界的这种观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基本上被我国学术界所接受并认同。
向中国推销工业品的产业资本家,经营中英印贸易的商业资本家,从事欧亚航运的商船资本家,在英国内外市场上进行活动的银行资本家群起鼓噪,一致叫喊中国贸易不自由”。
即使是清朝海关在征收其他的杂税时,也存在着本国商人重于外商的情况。如粤海关在对船料征加耗银时,规定外国商船不另加征,而本国商船则要加征10%的耗银。
清朝在制订本国商人出海贸易的政策和管理制度时,依据的是“重农抑商”观念;而在制订外商来华贸易政策和管理制度时,依据的则是“怀柔远人”的思想。理念的不同,导致中外商人在清朝海外贸易政策待遇上的差异。
随着清朝海上贸易的繁盛,一大批海商迅速发家致富,甚至成为海商世家,他们或多或少的控制若干条海船,有自己的商行,家产以千万论,就比如广州怡和行的吴浩官的财产价值2600万元,同文行的潘启官从其父手中继承了超过2000万元的遗产,在1860年时财产超过1亿法郎。在当时的世界上,相信吴浩官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亿万富翁之一。
据时人的记载,清代海上贸易不仅出现作为中介机构的“牙行”。牙行之间出于竞争,将各自的服务做的越来越具人情味,越来越趋于完备。一条海船入港后,海商只消在牙行高卧,自有牙行的中介将从报关、缴税、卸货,乃至找到买家谈妥价钱等事宜办妥,如此服务周到,即便现代社会也看不到。
虽然在禁海问题上有些反复,但清廷总的方向还是开放海禁。只是,对于海船的管理,清廷表现出相当的负责态度,订立了严格的制度和规范,无论船户还是海商,从中做手脚的机会都大大减少。不仅如此,出于保护海船和商人的目的,一向对民间武力极为仇视的清廷,甚至允许海船上装有炮位!
清政府制定和实行这套管理制度,具有历史的正当性。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证明,所谓完全的“自由贸易”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在发展海外贸易上,均有权规定实行什么样的管理制度。中国清政府当时对海外贸易所建立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并没有越出一个主权国家的权利和范围。
清代“广东十三行”的贸易制度演化
粤海关作为官僚体系的一部分,并不参与贸易,具体贸易之事由官商负责。这种制度的出现并不完全是政府设计的结果,民间贸易在海禁松动的情况下有所恢复,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且已经有了一个包揽贸易的组织。
清政府开禁后的贸易制度具有历史上朝贡贸易体制的特点,也继承了官商的传统:官僚政府和外国商人以官商为媒介进行贸易。官商,既是官员,又是商人。不可否认,以其为贸易桥梁是吸纳商人为大一统的政府效力的一种制度创新。它满足了商人的经济发展要求。
为了保证国家税收,“保商”制度进一步演化为“承商”制度,在保商之后,还有一个行商作为承商,防止漏税。这个制度使得行商屡有倒闭,外商也受到盘剥。嘉庆十八年(1813年),制度进一步演化为总商制度。
事实证明,清朝并非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清朝的原罪并非什么闭关,也非锁国,它的最大“罪恶”,就是对自己的海关和贸易管理太行之有效,让许多英国的新晋工业资本家不舒服,让英国的船主们不舒服。面对一个庞大的老大帝国,这些海上冒险家无法、也不敢,像对付殖民地土邦一样,耀武扬威的打开对方的海关,进入到想象中的广阔市场,去推销刚刚从机械上生产下来的棉布或其他产品。于是这群疯子想到了战争,鼓动政府与清帝国作战,帮助他们打开中国的国门,打开中国这个市场。但是,当一场名曰“鸦片”实则并非为了鸦片的战争结束后,后续的发展真如这些冒险家所愿么?敬请期待《碎片o晚清经济系列之二: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半殖民地经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鸦片战争资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