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辩才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汽言日王莽谦恭是什么动物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辨材须待七年期。

1. 君:这里指元稹狐疑:疑虑。

2. 钻龟:古代的一种占卜术钻刺龟里甲,用火灼烧根据其裂纹以断吉凶。祝蓍(shī):把蓍草焚烧,观察草灰的形状,从而判断吉凶。

3. 谦恭:谦逊恭谨篡(cuàn):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

《放言五首》作于白居易貶官途中。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作为好友的白居易上书请求追捕凶手不料却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闻訊,赠诗以表达对好友的深情厚谊白居易感慨万千,写下《放言五首》

这首诗写如何辨别事情的真伪。首联单刀直入言想要弄清事凊的真相有一好办法,不需要用龟卜和拜蓍颔联即是对“一法”的补充和解释——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須待七年期辨材须待七年期”这两句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以及“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类似,都是对人心的深刻总结古人认为,欲辨别玉石的真假须用火来烧,能够经得住烈火长时间的炙烤便是好玉;欲鉴别一块木头的好坏,要等到七年之后如果這块木头饱经风霜之后,依旧结实不腐就证明它是一块好木材。

“试玉”、“辩才”如此“实人”更是如此。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詩人又举了周公和王莽的史实,从反面进行论证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建立周朝两年后便死去从此周公开始辅助武王之子成王。他鞠躬尽瘁忠心不二,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而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起初他为人毕恭毕敬做事十分卖力,不知疲倦後来招买人心,拉拢势力等到汉平帝死后,便假拟遗照篡汉称帝。周公勤勤恳恳却被人怀疑有篡位野心;王莽谦恭毕敬,最后却做叻篡国之人

假使,他们没有活到最后便死去人们又怎能分清谁忠谁奸呢?很可能人们去听信流言,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作忠臣了。所以说考察一个人是否忠心,不能单从他短期的表现来看而必须进行长时间地考量。由此诗人认为自己和好友元稹都是受囚诬陷的,但他们一身清白必定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等到“三日”、“七年”之后朝廷定会明白他们的忠心。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辩才须待七年期。请讲出讲此句名言的人的名字
全部
  •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
     
  • 白居易有诗雲“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辩才须待七年期”
    从这首诗里我们至少可以得到如下一些启示: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考验,事物的本來面目才会显现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作者有原注:“真玉烧三日不热”“辨材须待七年期”,作者也有原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过去认为,豫与章这两种不同的树木小时不易辨识,必须长到七年才能区别开
      这两个例子都是强调时間的检验作用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同试玉、辨材一样要准确地识别一个人,也应该经过一定时间的“铨衡”、考察通觀其全部历史。草率从事是要失误的。
     今天看来这种考察方法和考察内容,不见得很科学很完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矛盾复雜的环境中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检验,对于甄别人才辨识本质,确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全部
  •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彡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是《放言五首》的第三首。它告诉人们:衡量一个人不能看一时的表现,而要经过长期的考验才能判断出他言行的真伪。这个见解是很对的这首詩,尤其是后四句过去很流传,话本小说中常引用
  • 你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 系统獎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成长值)

爱中国 也爱百度。


试一块玉只需要3天,须一头长发却需要7年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