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看待甲午中日战争ppt

王志通:日本人眼中的中国抗日战争
导读:说到抗日战争,我相信每位中国人都不会陌生。无论是参加前线战斗的每一位中国军民还是身在抗战大后方加入到后方建设和支援的人来说,那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艰难抗争。直到今天,他们的后代对这段苦难没有不耳熟能详的,加之这些年来各种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走上荧幕,宣传也就越来越深入到每位中国人心中,无论抗战的细节如何,抗战的真相是怎样的,中国人都对之付出了惨痛沉重的代价。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日的卢沟桥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步步扩大,最后在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抗争中,1945年8
说到抗日战争,我相信每位中国人都不会陌生。无论是参加前线战斗的每一位中国军民还是身在抗战大后方加入到后方建设和支援的人来说,那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艰难抗争。直到今天,他们的后代对这段苦难没有不耳熟能详的,加之这些年来各种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走上荧幕,宣传也就越来越深入到每位中国人心中,无论抗战的细节如何,抗战的真相是怎样的,中国人都对之付出了惨痛沉重的代价。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日的卢沟桥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步步扩大,最后在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抗争中,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的密苏里号军舰上正式签署投降书。日9时,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现南京军区大礼堂)举行,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签署投降书,至此,长达八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抗战胜利结束,为之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中国人对抗战并不陌生,然而,日本人对中国抗战又是如何认识的呢?我相信大部分中国人并不知晓。其实,普通日本民众还是对侵华战争充满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既有真诚的忏悔,又有某种程度的怀旧,更有不能触碰的民族“自尊”——交织在一起。然而,并非所有的日本人都是如此。一个群体绝非存在思想一致的情况,因而对同一件事情就存着多样的看法。有的人对侵华战争充满了真诚的忏悔,他们痛恨战争,需要作深刻的反思。有的人对之充满矛盾,更有甚者,尤其是日本的右翼势力对在战争期间所犯的疯狂屠杀和大肆掠夺的罪行,采取回避、淡化、歪曲、篡改、抹杀等多种手段加以掩盖。后者的行为应当受到严厉批评。如果一个民族不能面对自己的历史有将如何面对现实呢?如果一个民族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又将如何去看待未来呢?如果一个民族不深刻反省自己的罪行,其他民族会原谅他们吗?如果这些基本的态度都没有只会使得被侵害的民族更加对其充满敌视和警惕;如果这些基本的态度都不能秉持,只会使得那些被侵害的民族更加深刻记住曾经的仇恨。历史虽然很难重蹈,但每个人都应该以之为警醒。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史学家们的态度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虽然说历史学家们应该更加依据历史事实来认识历史,用一份材料说一分话的严谨态度来研究历史。有历史学者认为日本侵华是出于他们的目的,日本国为了能够抗衡欧美列强,不再受到那些列强的欺负,而日本却是个弹丸之地,没有任何战略纵深,他必须拉一个靠山,这个靠山就是中国。当然,还有很多细节研究都不得不让中国人警醒,如北昭博是从“战争法”的法律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以后,得出了“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完全是一个“偶发的”、“孤立的”历史事件,根本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大规模“侵略战争爆发的标志”。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日中战争的爆发,应该从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以后算起。他的一个依据是中国正式对日宣战是在1941年美国对日宣战后国民政府才正式对日宣战的,中华民国政府主席林森于日签署了《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事实上,中国政府在此之前并未发布任何正式的对日宣战书,只是在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日完全处于战争状态,国民政府仅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其实北昭博用战争法角度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因为日本并未对中国正式宣战。在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召开会议讨论对日宣战问题,基于各种原因考虑,会议作出决定:对日不宣战,不断交。与此同时,本政府也召开会议,研究和讨论对中国宣战和断交等问题。会议结果是将其搁置起来,伺机而行,所以日本政府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后,向英、美宣战时,也没有对中国宣战。这样来看,历时多年的中日战争,双方正式的宣战书是中国政府先颁布,最后是日本签订投降书终止。事实上,战争并非在哪一方正式签署宣战书才开始,日本从最早的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再到后来的卢沟桥事变都是不宣而战,这也更加说明了日本的侵略战争之性质。中国方面在面对当时强大的日本军团,中国军队奋力抵抗,双方的战争状态直接可以说明战争的进行,而这些并不需要一张空洞的文书来说明。因而,北昭博的解释并不能让世人信服,完全属于歪曲事实的做法。日本国内还有很多类似的观点存在,如有人认为南京大屠杀完全属于军方所为,这与普通民众没有多大关系;认为中国并不属于战胜国,只认为自己输给了美国等等。历史需要真相,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民族和国家所承载的真实历史,即使是那些让人无法接受的历史真相也应该正视。如果一个人为自己有着黑暗和光明两面的历史坦然面对,毫不掩饰、避讳等,我将为之感到骄傲,我相信他自己也会为之感到自豪。其实,这应该是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做到的,然而这一基本要求并非很多人都能达到,所以在众人中的少数人做到了将被视为了不起,就是因为这种公正正直平和之心而做到的事情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许,包括那些也能做到或不能做到的人的称赞。如日本宇都宫大学的笠原十九司教授就应该值得日本人学习,1995年初,他曾几次收到日本右翼分子的恐吓信,警告他不准发表“有损于”日本大和民族形象的有关研究“南京大屠杀”和其他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事件的论文,更不准他发表客观地评论这些历史事件的演讲。最终笠原先生不惧恐吓,本着历史真相的态度发表了两篇旨在揭露和谴责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南京大屠杀”罪行的论文,并且还在当年8月来到中国,参加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等纪念活动,并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发表了揭露和谴责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制造“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谈话。社会就是如此,只有那些站在正确一面的少数人才会得到荣光,即使很多人都知道自己应该那样做,而自己却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做不到。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深度:日本人是如何理性看待甲午中日战争的意义|甲午|战争|中国_新浪军事
深度:日本人是如何理性看待甲午中日战争的意义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时光流转,又一个甲午年。&&&&
  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之际,日本国民更多的是不理解。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作为学生的日本,要对自己的老师――中国大动刀戈。据《明治大正见闻录》里记述,甲午战争开战那年,家住上州沼田的生方敏郎正好12岁。他家里有一道被视作珍宝的中国屏风,他家乡一年一度的夏日祭的山车上,高立着刘邦、项羽等中国豪杰的等身人像,他一直被父母和老师教授的是汉文典籍。他不明白日本为什么要与这样一个国家为敌。“当时的日本人,可没有谁敢自负说要比过中国人,我们只奢望不要太落后于中国就好了”。
  在东京出生的作家谷崎润一郎也是如此。他在回忆录《幼少时代》里写道:“有一天,我在饭桌上问父亲日本为什么要对中国开战,父亲一边喝酒一边长篇大论的解释。可是不论父亲怎么说,我都无法点头称是。”
资料图:日本人写的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书籍
  然而,从这场甲午战争后,日本人的意识形态发生巨变,从谦卑、自矜逐渐膨胀成傲慢、自大,对中国、朝鲜也萌生了歧视心理。日本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驱者、评论家荒x寒村在《寒村自传》里记述,“在(甲午)战前,在日华人相当地受欢迎,在横滨卖衣服的来自中国的人,可比在横滨卖药的来自富山的日本人更受优待。”然而战中,“各地上演的甲午战争剧目里,扮演中国士兵的日本舞台剧演员一登场,就有观众向其扔花生壳和桔子皮,有的演员忍无可忍,甚至在舞台上对着观众大喊,‘我们也是满怀爱国心的日本人。’”
  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内村鉴三在《日清战争之义》中认为:日本和中国分别是“代表新文明之小国”和“代表旧文明之大国”。在他看来,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目的有三个:其一是“使支那惊醒”,其二是“使其知吾之天职”,其三是“使其与我合作从事东洋的改革。”
  曾任日本外相的陆奥宗光在《蹇蹇录》里也说,开战后,日本各大报纸都争相刊登有关战事的报道,这些报道里“过度地夸大清国官民的短处,满是谩骂诽谤,以不堪入目的词语毁谤李鸿章的身份。”日本媒体的这种做法无疑是煽动了日本国民对战争的热情,也催化了民族偏见。
  信夫清三郎在《日本政治史》一书中指出:日清战争(甲午战争)终于统一了日本的国民:“日清战争在使天皇‘君临在每个国民心中’的同时,也在‘每个国民心中’确定了‘臣民’意识。三国干涉则使国民的统一进一步加强。”显然,甲午战争前后,近代日本以臣民的方式形成了“国民”。
  著名历史学家远山茂树在《日本近代史》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并不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矛盾而爆发的战争,但在完成帝国主义世界体制和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形成过程中的开端,却是划时代的。”
  河原宏在《近代日本的亚洲认识》一书中指出:“由于甲午战争的胜利,日本朝野认为中国不再是日本近代化的竞争对手,所以对中国和朝鲜来说,无论是在文明方面,还是在军事装备方面,日本都已经成为一个应当崇拜和敬服的‘先进大国’,日本今后要充当‘东洋的盟主’。”
  著名思想史学家野鹿正直在《思想史论集》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后,日本国民由原先“极端的自卑”转为“极端的自负”,产生了一种以“强国”自居的“大国民”、“大民族”意识。以甲午战争为界,幕末以来只停留在知识阶层的中国蔑视意识已经完全渗透到一般国民之中。
  上个世纪30年代在上海经商多年并与鲁迅有深厚情谊的内山完造曾概括甲午战争后日本社会的“中国蔑视观”:“日本人一谈到对中国的常识,就是:中国人无国家观念,中国人不清洁,中国人若无其事地偷东西,中国人撒谎,中国人是卑怯者,中国人是迷信家,中国人重金钱身于生命,中国人喜赌博,中国人有数个妻子。”
  可以说,正是这场打败了上邦“老大国”的甲午战争,点燃了日本人的所谓“爱国心”,开始将为天皇而战视做至上荣光,为后来的军事扩大和侵华战争提供了精神鸦片和财政收入。
  就像日本保守派人士、《从日清战争中学习》的作者谷口光德所说,“对于构筑现代日本来说,日清战争(甲午战争)的作用大于日俄战争。”
  那么,在中日两国关系处于低谷的现阶段,在中日两国民间都有声音认为,会再来一场“中日甲午战争”的眼下,日本各界人士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前日本横滨市立大学校长、都留文科大学校长、历史学家加藤v三从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他认为,谈论甲午战争,得从日中两国的“开国”谈起。1840年,中国因为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而被迫打开国门,1853年,日本因为美国的“黑船来航”而被迫打开国门。从表面上看,日中两国都是被西方列强打开的国门,但实际上,却存在本质性的不同。中英之间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一个“败战条约”,一个“惩罚条约”,要求中国割地、赔款。自此以后,中国和外国签订的条约,都是“败战条约”,其中就包括支付了最高金额赔款的《马关条约》。而培理提督和日本签订的《日美和亲条约》,是美国和日本经过交涉后签订的一个“交涉条约”,一个没有经过战争的条约。尽管日中两国都没有成为英美的殖民地,但这些本质上的不同,就注定了日中两国在近代史上的命运不同。
  加藤v三教授还指出,英国跟中国是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之争,而日本和美国是海洋国家之争,调节、交涉起来比较容易。在商船担负贸易,军舰支撑军事力的时代里,海洋国家发展势力相对有利。从日中两国的政治体制分析,日本当时处在幕府时代到明治维新时代的转变期,与西方国家的发展目标一致。而中国则是一个皇帝下,有多个民族和多个因册封体制产生的藩属国。1884年的中法战争,是法国从中国夺取了越南这样一个藩属国的战争。这场战争对于日本很有参考意义,到了1894年,日本就想让中国的藩属国朝鲜“独立”出来,于是开始了这样一场甲午战争。
  株式会社BBT董事长兼CEO、庆应义塾大学环境情报学部特聘教授藤原洋,则是从科技进步的角度分析了甲午战争的结果。他认为,日本早在德川幕府时代,就已经开始工业革命,特别是在铸铁等方面。由于日本避免了和欧美进行全面性武力冲突,因此能够从欧美进口科学技术,比当时的中国要先进。日本把科技发展的成果,用于增强军事力,所以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
  财团法人国语作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及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宫川俊彦,从对外关系领域分析甲午战争。他认为,甲午战争不是日本打胜了,而是清朝打败了。如果当时清朝能再坚持两、三年,日本就会败得一塌糊涂。他指出,中国是把甲午战争当成对外关系领域的一件事情来处理,没能全力以赴的对应。日本则是用举国之力来对应中国,认为这是一场文明与野蛮的战争。宫川俊彦教授特别指出,自称是文明国家的国家对其他国家行使武力,其实就是野蛮国家。
  大江洋平法律事务所代表大江洋平,通过日本人的意识变化来认识甲午战争。他说,直到明治维新,日本人都把中国视为“圣人君子之国”,称甲午战争是场“文明之战”。但在这场“文明之战”胜利后,日本人在自诩是文明人的同时,开始轻视中国,认为中国代表的是野蛮。当时日本的知识分子代表内村鉴三也是这么看待中国的。但现在,日本人的“中国观”正在转变,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日本人也开始变得非常地重视中国。今后,伴随着日中两国的交流,日本人会越来越尊重中国的。
  有意思的是,就“当代日本人怎样看甲午中日战争的问题”,笔者还采访过一些日本平民百姓。他们有的“谦虚”地表示:“我的历史知识不够,说不清楚”,有的则说:“120多年的事情了,谁还能够记得”。在东京的东乡神社里面,所展示的东乡平八郎的事迹中,甲午战争根本不被提及。一位日本媒体记者告诉我:“那场战争,日本胜利了,所以日本不愿意过多地提及,避免刺激中国”。
  往事并不如烟。如今,中国正在崛起,而日本也不再是“小日本”。一场大梦谁先觉?(作者署名:蒋丰)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新浪军事)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50631人参与
3259人参与
你遣词造句的风格受谁影响最大? · 1067人参与
江歌遇害案庭审在即 · 13125人参与
13671人参与
······
浪潮工作室的日记
撰文 | 张帆 出品 | 网易浪潮工作室 欢迎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订阅查看 如果你有一些...
&&&&&&&&&&&&
&&&&&&&&&&&&
······
&&&&&&&&&&&&
15355 个成员
44502 个成员
22084 个成员
22653 个成员
10417 个成员
110013 个成员
93449 个成员
91753 个成员
31702 个成员
3821 个成员
15542 个成员
&&&&&&&&&&&&
〔美〕丹·西蒙...
〔美〕卡罗尔·...
〔日〕盐野七生...
原创数字作品
&&&&&&&&&&&&
平静的黄土地
流派: 民谣 Folk
72396人关注
流派: 摇滚 Rock
流派: 流行 Pop
96887人关注
流派: 摇滚 Rock
流派: 摇滚 Rock
38795人关注
豆瓣新碟榜
&&&&&&&&&&&&
&&&&&&&&&&&&
你不在的那些年,至少还有你...
MUSIC EX MACHINA
你在我心里
ERICD原创设计以传统服装制作工艺为主导,结合当下最流行的...
每周五定时上新,注意关注偶
不用装修,NaNaZ home 也能你家变得更美一些。
卖我会穿的打底,做你会爱的姑娘
&&&&&&&&&&&&
无锡 · 本周热门活动
&&&&&&&&&&&&
无锡市体育中心体育馆 无锡...
无锡市人民大会堂 无锡市南...
无锡市人民大会堂 无锡市南...
宜兴市体育中心体育馆 宜兴...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号
京网文[8号
&&新出网证(京)字12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电话:12377中日关系战后该如何去;中日关系源远流长,中日有史料记载的交往也有两千年;一、中日战争回顾;第一阶段:1898年―20世纪前20年自日本明治;第二阶段:1931年―日;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获取战争资源;第三阶段:日―日;这一阶段是中日战全面争阶段;二、战后中日关系;在战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受冷战思维的影响,中日两;
中日关系战后该如何去
中日关系源远流长,中日有史料记载的交往也有两千年之久。历史上的日本在长久的时间里与中国历代都保持着联系,并表现的友好。在近代,中国在封建制度的桎梏中难以自拔,西方列强开始了对华的殖民侵略,进入“两半”社会,但随着日本开始走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两国在国家实力上发生变化,日本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积极推行其“大陆政策”,对华进行侵略,揭开了其对华侵略的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而战后的中日关系长期处在战争的阴影下难以得到平复
一、中日战争回顾 第一阶段:1898年―20世纪前20年 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步入入了近代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开始了垄断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期。这一阶段日本积极推行其政策调整,对内实行高度的集权统治;对外,为了维持发展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大量资本,开始积极的对外扩张策略,推行“大陆政策”。开始对东亚以及东北亚的殖民扩张运动。1898年,中日甲午战争迫使当时清政府割让台湾;1907年,日和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日本从沙皇俄国得到库页岛;1910年,日本接进入朝鲜之际,通过不平等条约,完全控制朝鲜半岛。至此,日本为了进一步推进其“大陆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战争爆发两年之后参战,对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殖民势力进行打击,取得成功并通过战后巴黎和会成功取代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客观上扩大在华势力。 第二阶段:1931年―日 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获取战争资源。日本再一次扩大了在华的势力。日本一直希望扶植一个亲日的在华代理人,但结果失败,日本策划柳条湖事件谋杀当时中国最高统帅张作霖,并侵入中国东北,策划北满的建立。同时,在华北,日本企图仿照东北建立“华北自治区”,此时,日本已经深入到中原大地,中日矛盾进一本加深。 第三阶段:日―日
这一阶段是中日战全面争阶段。日本开始全面的侵华战争,并在1938年10月前,一年多时间迅速占领中过华北、华中、东南等大片国土。1938年末中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日本由于其恶化的国内经济和扩大的战争消耗再也难以在华组织凌厉的攻势。1945年5月之后,日本在华军队遭遇了彻底的打击,国民政府开始对日本反击,在东北的日本精锐关东军,遭遇了来自苏联红军的毁灭性打击。至此,由日本在华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的反法西斯战争以日本的投降而告终。
二、战后中日关系 在战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受冷战思维的影响,中日两国长期处在对立的境况之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后,中日关系开始破冰走向正常化。但在这建交之后的四十多年当中,由于战后遗留问题,中日两国在政治领域的关系一直处在反复当中。就其原因从两方面而言: 一方面从中国而言,我们国家长期就对日侵华问题上就没有改变过基调,一直要求日本承认其在华的战争罪行,国内教育则不断强化民族主义。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警醒着中国人不要重蹈落后的覆辙,但同时也强化了民族敌对的情绪,不利于开展互信的平等外交。 另一方面从日本角度,撇开日本政府不谈,就日本国民对于战争责任认识的层面而言,对于战后日本社会出现的关于侵略战争的模糊和错误认识的根源进行分析:日本人一般习惯从自己在战争中经受的苦难经历来理解战争,即站在“被害”立场认识战争,缺乏“加害”责任意识。 综合以上两种情况,中日在对于战争认识的价值导向上的区别就决定了两国在战争问题的处理上的不同,从而引申出两国的政治外交上的对立。
三、如何客观的看待战争 战争作为国与国之间博弈的最高政治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最为激烈的斗争形式。就战争本身而言,并没有错对之分。因为当代政治的出发点不会是出于个人意志,更多的战争爆发于国家利益的冲突。而导致其利益冲突爆发的根源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由于人性理智的有限性;二是由于公共资源本身具有排他性。 在政治活动中,人们不可能对自己周围环境所蕴含的信息作出完全和准确的接受、分析和判断。这样,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在决策活动中,出现有悖于人类道德和理性准则的行为也就有理可循。 战争的根源是利益之争,争夺有限的生存发展机会,多一份资源就多一份竞争优势。在理性制约的前提下,国家关系总是能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在这个平衡中各方的势力都得到制衡,战争也就难以爆发。战争的爆发起源于“狼多肉少“的现实。假设一种状况:有限地区内,一群人之间总是维系在一个平衡的关系中,成员之间彼此制衡,势力弱者之间形成结盟应对强者势力的压力,在这个关系里每个成员在其中按实力分的口粮,但有一天一位成员强大起来了,但得不到与其实力相等的口粮,就会出现一下两种情况:一、从强者手中夺;二、从弱者手中夺。不管以上那两种局面,都不是其他成员乐意接受的,一旦平衡打破就不得不靠战争来削弱一方,亦或强大一方,从而形成新的平衡。所以,就战争本身而言,并不存在对错。战争双方的矛盾来源于对现实失衡利益的维持和争夺。 在战争中,从战争的双方来看,都有其倾向性。 从日本来看,日本面临着当时严峻的国内形式,他需要通过战争来释放聚集在国内的压力,避免国内矛盾的激化。基于这个基础,日本选择战争的可能性就存在,同时由于周边的国际形势和日本长久以来的国策,对中国发动战争就具有其必然性。 从中国而言,我们一直把日本发动的对我国战争视为一场不道德的战争,把自己置于战争受害者的地位上,企图给日本以压力。其实,这种做法不仅无法争取日本政府的道歉,还会给其口实引导日本国民对华的反感。就双方而言,大家都是受害者,中国希望得到对方的认错可以理解,但是我们声讨的对象是谁,这个我们必须客观的看清,杜绝民族情绪。
四、中日关系如何冰释前嫌走出困境 中日两国的国家关系对于中过而言亦或是对于日本而言,其重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但相比于21世纪前的中日关系,进入新世纪之后的中日关系似乎更显脆弱。这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冷战之后经过十几二十多年,中国和日本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日本追求大国地位,经济经历了长期的低迷;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经济有较大发展,对外政策积极活跃。这些变化导致中日两国关系原有的一些心理平衡被打破,对此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都需要一个适应调整的过程。所以,面对艰难的中日关系我们要保留在沟通渠道上的畅通,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创造可能性。 一般而言,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机制缺失可能导致“相互不信任”的行为。比如军事上的摩擦,外交上发展第三国关系等等。但就中日而言,一直保持着“政冷经热”的局面,从某个侧面而言,这是两国在某个层面上的默契,体现了双方关系和缓的可能。 中日关系需要正常化,两国都需要为此而作出让步。 第一,建立互信机制。战争没有对与错之分,只存在合理不合理。因为,就战争的残酷性和人类的道德而言,没有那一次战争是对的。所以一味纠缠于“让日本为战争认错”的问题,不是太合现实。放下战争留下的仇恨,双方都需要建立一个互信的平台,放下防御伪装,坦诚的沟通,这是两国走向和平的前提。 第二,消除意识形态的偏见,承认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而且必须和平相处。中日两国,在战后由于美苏两国的对立,冷战背景下,中国一直被双方孤立,20世纪末冷战格局被打破,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但由于两国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差异,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上依旧存在摩擦。我们就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承认两国在社会意识和价值观上的差异,但是不宜将这种差异夸大到相互对抗。对于中日两国关系而言,更重要的是确认练过价值观的共同之处。 中日关系的修复不是一个简单的用时间就能衡量的过程,其间定然会出现反复。相信两国的领导人能认识到两国关系对与双方的重要性。所以,进一步增强两国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可能性,促使中日两国再次走向正常化是当下两国政府的共同选择。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行业资料、各类资格考试、如何客观看待中日战争64等内容。 
 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与如何正确看待当今 的中日关系学号: 姓名:郑善敏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1103212 摘要:分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  如何看待当今中日关系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3.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犯下滔天罪行,侵占中国大片领土...要想对这 个问题有一个客观而公正的认识,首先必须...  如何客观看待中日战争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中日关系战后该如何去中日关系源远流长, 中日有史料记载的交往也有两千年之久。 历史上的日本在长久的时 间...  如何看待当今中日关系摘要 经历了多次现代战争以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对世界各国...另外, 维护中日和平友好是两国的共同责任。 双方都要理性、 客观地看待对方的...  应该因为侵华战争全盘否定日本人而忽略日本人的优点,不学习其长处,这是非 常有害的,大学生应该杜绝这样的思想,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日本人,看待 日本,看待中日...  中国年轻一代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抗日战争胜利 69 周年之际,...去认识目前日本安倍内阁倒行逆施所带来的危险性;对日本整体,仍然 应全面客观地...  在此前提下,我国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 偿要求。 展望未来, ...而我们当下大学 生,更应该客观的看待中日关系,理性看待中日关系。我们青年一代...  如何看待当今的中日关系_社会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历史问题,继承村山谈话和小泉首相对战争受害者 道歉...最后, 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对方, 走出中日关系的歧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午中日战争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