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大学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4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2积分
0人评价4页
0人评价1页
0人评价3页
0人评价5页
0人评价1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下载:2积分当前位置: >>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
人民日报:在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加奋发有为 ――一论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国经济社会领域正发生着一场深刻变革。 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 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 牢牢把握重大战 略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的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孕育新的希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 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 。这是对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对未来的关键抉 择。 经历了 30 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成功走过两步,在本世纪头 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赛程过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 “等不起、慢 不得”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峻切。 现实的压力让我们清醒地看到, 尽管改革发展的成绩巨大,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 不协调、 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 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 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 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突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在“后危机时代” ,围绕市场、 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 性问题更加突出, 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 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抢占世界经 济发展新的制高点, 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 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 势,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我国人均 GDP 已近 4000 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阶段既拥有继续发展的有 利条件,也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环顾全球,成功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不在少数,能 够持续推进现代化进程并最终获得成功却不多见。 不少国家在迈入现代化进程后, 最初的发 展势头相当不错, 后来却出现停滞甚至发生逆转, 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对发展方式作出调 整。对于我国而言,要成功应对挑战,保持现代化的连续性,就必须把握全局、抓住机遇, 使发展方式的转变,由市场的自发走向改革的自觉。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 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 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 整作为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 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 作为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 ,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体现了科学 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马克思在谈到农业领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曾经说过, 那些新近开垦、 以前从未耕种 过、相对地说比较不肥沃的土地,无须施用肥料、甚至只要进行粗放耕作,也能长期获得收 成。因此人们就会出于历史惯性和眼前利益,选择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从这个角度, 我们可以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倘若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体制机制 不改,倘若“以 GDP 论英雄”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变,倘若价格形成机制依然不能真正 反映资源稀缺和环境代价,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会“久推难转”“转而不快” 、 ,重速度 轻效益、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财富增长轻民生投入的现象,就难以得到根本扭转。这 也恰恰可以充分说明,为什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科学发展 的必由之路。 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都伴随着对生产关系的新的调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只有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努 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 才能着力构建充满活力、 富有效率、 更加开放、 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 通过深化改革, 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关键性作用,发挥政绩“导 向之手”的引领性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一定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其动力都来自于生产力的进步提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 力作为战略基点, 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大力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 力,提升知识、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积极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通 过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国际竞 争条件下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对社会主义中国而言,经 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顺应人民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 保证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 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人民从发展中共享成果,实现社会的公平正 义。 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无论从我们的发展经历, 还是从世界其他 国家发展历程来看,能不能抓住机遇,推动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 势、赢得未来。不断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发展的全 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造就国家发展新引 擎,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 机遇稍纵即逝,转变刻不容缓。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进入 21 世纪,我 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新形势、新环境、新课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把我国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必须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要求。 现代社会的宏观经济调控关注四大目标: 经 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大宏观经济目标并不是同时确立的,而 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逐步确立的: 在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中, 增 长是最重要的目标;当人类社会生产进入社会分工阶段、产品交换成为重要社会活动后,价 格稳定成为重要目标之一;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就业目标得 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各国间贸易、金融往来的日益频繁,国际收支平衡就成为宏观经济 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这四大目标能否概括经济发展的全部呢?20 世纪 60 年代, 罗马俱乐部及其他学者通过分析人口和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制约, 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纳入人们的视野。进入 21 世纪,在资源环境、气候变化等问题日趋严 峻的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节能减排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党中央、国 务院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到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 顺应了 人类社会进步的要求,反映出我们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对改革开放事业认识的深化, 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大国中首屈一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社会 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社会中原有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 步暴露出来,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在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同 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 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同时, 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 制障碍依然存在; 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同时,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没有得 到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在产业协调发展取得进展的同时,农业基础 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 任务十分艰巨;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的有效保护相对滞后;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使我们 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 决不能满足于经济总量增长取得的巨大成绩, 而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方面有所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存在的不平衡、 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总结和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主要 任务。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 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因此, 党中央、 国务院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 既提出 “保 增长” ,又提出“调结构” ,通过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较快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这 是我国经济能够在世界经济中率先实现企稳回升的重要原因。 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由 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同时,后国 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已刻不容缓。 因此, 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为保持宏观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收入分配结构是否得到改善,是判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效果的关键。这是因为,促使我 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诸多矛盾,如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以及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 都可以从收入分配不合理上找到根 源。 目前, 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二是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 到有效遏制,中低收入阶层数量过大,收入增长缓慢;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地区收入 差距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起飞初期都不同程度地实行过高积 累、高投资的政策,并以此取得经济成功。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把经济搞上去, 在积累和消费结构上需要适当向积累倾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社会财富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在这种形 势下, 分好社会财富这块 “蛋糕” 就变得越来越关键――这不仅是做大 “蛋糕” 的根本目的, 也是继续做大“蛋糕”的必要条件。 党的十七大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 任务,明确提出一系列全面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 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 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等。 这是我们在新时期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而关键的内容。 十七大提出的收入分配政策落实 得如何,将直接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质量和进度。在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工作中,各级政 府发挥好应有作用尤为重要。首先,应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为增加居民收入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 其次, 制定和落实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 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具体措施, 监督社会各方面认真执行。 第三, 通过实施相应的财政税收和转移支付政策, 在收入再分配过程中注重实现公平, 提高低收入 群体的收入水平。 第四, 在社会保障、 医疗卫生、 教育等社会事业方面提供覆盖面越来越广、 规模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的公共服务,保证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妥善处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 而宏观调控更加关注短期宏观经济目标, 在有些情况下,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宏观调控 之间可能存在矛盾。 要想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就必须注意处理好加 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第一,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搞好宏观调控、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把保持经 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坚实基础。 只有更加积极主动地调整经济结构, 才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只有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为加快经济 发展方式转变奠定物质基础。 没有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难以顺利 进行。 第二,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而宏观调控的直接任务是保持中 短期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更多的是战术性问题。 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宏观调控 的关系,要求我们在经济工作中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注重远近结合、标本兼 治,既克服短期困难、解决突出矛盾,又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 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宏观调控关系的实质, 就在于在保持经济平稳较 快发展的同时,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充分空间和良好环境, 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 较快发展、 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核心。 要对国际国内经 济状况及时作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既把握阶段性大趋势, 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和连续; 又及时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提出有效对策。 在国际国内环境出现重大 变化时,还应科学有效地作出政策调整。 第四, 无论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是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都必须通过深化改革 来推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 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 由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宏观调控的侧重点不同,在不同环境中会出现“两难”问 题。例如,近年来出现的某些地方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现象引起社会较大关注。如何使广大 居民的住房需求得到基本保障并逐步改善和提高居住条件, 同时又保持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 展, 继续发挥其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 就需要从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宏观调 控关系的角度来权衡和判断。又如,如何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培育新的增长点, 淘汰落后产能,防止重复建设,增强增长的可持续性,也需要从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与宏观调控关系中去寻求答案。 在很多情况下, 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宏观调控 的关系,就能够把“两难”变成“双赢” 。1.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其中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代替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虽然十七大报告中只改了一个词, , 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一般是对产出总量而言, 强调的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指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是质和量 的统一。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我国为转变经济增 长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多年来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实践 表明,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粗放型 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 GDP 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 济结构、 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 “物质化” 把 的发展转变到 “人本化” 的发展, 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中心环节,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 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 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广泛应用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努力打造拥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 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坚决抑制高耗能、 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 减排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情况与 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 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 积极促进产业 结构优化升级,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发展由主 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我区经济增长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问题比较突 出, 2005 年单位 GDP 能耗全国最高。 因此, 我区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的过程中,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处理好产业转型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加快 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 追求当前利益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 决不能走浪费 资源、污染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努力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由 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由就工业抓工业向跳 出工业发展工业转变。从更广视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把工业化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来抓,准确把握工业与服务业、农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之间的 依存关系,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三化”的良性互动。在推进宁夏跨越式发展的 进程中,注重追求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 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历史来说,在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 高产量。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 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所以,在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本 质上蕴涵了人与自然对立的理念。近代欧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进、货币 向资本的转化,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日益凸显。这一时期,西方学术界和公众认同的一个基 本观点是, 社会发展离不开人对自然的统治和奴役。 有工业主义精神之父之称的圣西门曾明 确指出,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把人力作用于物” 。由此,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判断 社会的进步主要依据经济指标的量度, 它意味着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 机器转动次数的多少, 烟囱冒烟有多长,产品的利润有多高。这种单一的、片面的增长方式,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投 资、大规模生产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富悬殊、社会 不稳定、 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 而平民教育、 社会福利、 医疗保健、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进步因素,则被当作经济增长的代价而牺牲掉了。显然,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 长远看来不利于人类自身文明的进步和生存条件的改善, 需要引起检讨 和反思。 我国经济发展也如世界工业化国家一样, 经历了一个对经济发展规律从自然遵循到自觉遵 循的长期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国策、方针指 导下,蕴藏在人民群众和产业结构中的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百废待兴,几乎走上 崩溃边缘,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的基础上,刚刚复苏的中国经济,必然强调快发展大发展, 必然强调国民生产总值。 正是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伴行,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展状 况也有了很大改观,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社会公平得到 有效保障和体现。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但是,与此同时,还存在着问题的另一方面,我国 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先天脆弱性;人口数量压力巨大,活动频繁,规模庞大; 资源和生存空间相对紧张;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资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 均的一半。此外,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继续增加,以城市为中 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并逐渐向农村蔓延。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些企业或单位片 面追求 GDP 数量的增长, 只注重经济效益, 极力推行掠夺性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 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从总体上看, 以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质 资本和劳动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70%,加之我国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产业结构层次 都比较低,经济体制不合理,导致地区间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原因,造成经济增长投入大、消 耗高、效益差,对环境污染加剧。据统计,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 平的 3、8 倍,美国的 4.3 倍,日本的 11.3 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 5%.因此,这样 的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大,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这些情况表明, 传统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 我国的经济社 会发展战略不能再仅仅靠 GDP 数量的增长,而应当纳入到社会这一大系统中去统筹兼顾, 要有更为全面、更为辩证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 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 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 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 特别是强调了从粗放 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为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但随着经济社会 的发展,特别是对新的世纪经济运行特点的认识的深化,十七大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 这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现代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 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指的是 GDP 或人均 GDP 的增加,强调的是更多的产出, 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更多的产出和量的增加,更注重质的提高,是质和量的统 一, 包括经济增长、 结构改善、 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环境的改善等等。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方法、 路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 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 GDP 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 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 把见物不见人的陈旧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 更加注重不断提 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切实维护和实现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辨证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没有经济增长就 谈不上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标,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对我国来 说, 一方面,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 要积极地扩大经济总量, 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城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 平衡问题等等都难以解决;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没有 一定的增长速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难以充分体现。但同时,另一方面,我们所要实现的 增长速度是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讲求效益前提下的增长速度, 是扎实的没有水分的速 度,是有过硬的发展后劲的速度。就是说,我们要实现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我们要走的 是一条既有较高发展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从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意义上来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 精神总体是一致的,都要求从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化。但是,具体来说二者 还是有递进性、发展性的区别的。首先,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但不是简单的 等同于经济增长概念。发展是积极的推动,更强调经济发展对社会的正向作用和影响,而经 济增长方式更多地强调数字的量度, 它对社会既可以产生正向作用又可以产生负向作用。 所 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表述较之经济增长方式的表述,正向作用更清晰更准确。其次,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较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更高、范围更广,更注重经济质量意识,更注重经济 发展的安全度与和谐度。 最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注重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内涵, 更全面更直接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体现了发展的偶合性、关联性、价值性和人文性 的统一。为此,我们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就是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 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保持合理适度的人口增长;维护社会秩序,为 人民提供安全、公平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身体和 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这样的 发展实际上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内容。 这样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对转 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全景式覆盖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也有很多, 比如,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方针性指导作用的主 要有;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内需、环境保护、 耕地保护、 引进来走出去等等, 在这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经济发展的重 要方针和战略。是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对经济全局而言的,是关乎整体经济发展大 局的, 对各项具体工作方针起指导作用的总方针, 所以是重要方针。 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向的, 关乎我国经济大局长远和未来走向的, 对各项经济方针政策起统领作用的总战略, 所以称为 重要战略。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又体现在各项具体经济发展任务之中。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 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 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 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更为注重经济 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节能减排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 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城市 相比,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之间和区域之 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需要坚持城乡和 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坚持不懈地实施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 在继续推进城市 化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中 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 和基本立足点,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水、 气等公共设施的投入。 电、 从提高居民的收入, 完善社会保障,加快城市化步伐,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着手提高消费率,扩大消费需求。要 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 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 不断拓 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 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 略。在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阶段,科学发展需要各部门、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整体 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调整增长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一般的资金、资源、人力的 投入, 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的因素实现增长。 而经济发展从整体上不仅需要调整要素投入比 例,还需要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工业内部的冶金、石化、机械、电子等行 业的协调发展;制造业中传统加工业与精细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以便推动产业 结构的高级化。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 需要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 要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 合利用资源, 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转向以环境优化增长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 双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 线。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人均矿产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50%。石油进 口依赖程度已经超过 40%。 而在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方面,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 距。与此同时,我国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任务十分艰巨,因污染物高排放引起的重大环境 事件,危及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节能减排不仅是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问题,更关系 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等科学发展的全局。3.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其中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代替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虽然十七大报告中只改了一个词, , 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一般是对产出总量而言, 强调的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指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是质和量 的统一。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我国为转变经济增 长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多年来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实践 表明,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粗放型 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 GDP 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 济结构、 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 “物质化” 把 的发展转变到 “人本化” 的发展, 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中心环节,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 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 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广泛应用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努力打造拥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 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坚决抑制高耗能、 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 减排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情况与 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 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 积极促进产业 结构优化升级,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发展由主 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我区经济增长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问题比较突 出, 2005 年单位 GDP 能耗全国最高。 因此, 我区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的过程中,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处理好产业转型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加快 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 追求当前利益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 决不能走浪费 资源、污染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努力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由 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由就工业抓工业向跳 出工业发展工业转变。从更广视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把工业化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来抓,准确把握工业与服务业、农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之间的 依存关系,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三化”的良性互动。在推进宁夏跨越式发展的 进程中,注重追求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10 年深化改革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要推进电力、天然气、水 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制度改革, 进一步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完善污染者付 费制度;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 相协调;要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更加注重激发市 场主体活力。要从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继续推动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完善对 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等方面入手, 着力拓展非公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 加快大型国有企业特 别是中央企业母公司的公司制改革, 加大力度推进三网融合, 深化或推进电力、 铁路、 盐业、 邮政等行业改革, 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 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 激励约束机制。三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推进医 药卫生体制改革, 抓紧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深化文化、 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四是更加注重提升开放水平。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引 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为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有利条件。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两难”问题,究其实质,就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要遇到的重重障 碍。 形成两难处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没有处理好当前和长远、整体和局部的关 系问题,经济体制改革滞后,甚至出现了更为强化的行政主导和扩大资源占有范畴的开倒车现 象,呈现出垄断和行政权力对资源配置起关键作用的状态,政策红利随意转向,寻租环境不断 扩大,民间资本壁垒重重,让市场优化配置资源成为一句空话,由此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经济结 构失衡。 推荐阅读 “中国式拉菲”诞生记:刷标后进口葡萄酒变脸 美制造业 5 年内重超中国 电网主辅分离改革有望年内完成 美国为拉登烧掉 1.28 万亿美元 今夏极有可能出现大面积 拉闸限电 浙江多名儿童血铅超标(高清图) 美国滥用软实力的后果很严重 实盘炒股 高手 赚多少你就赚多少 本轮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最大冲击,实际是对经济结构和发展方 式的冲击。如果不能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所有体制性框架和相应制度,科学界定政府在 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职能、责任和作用,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有效推进经济发展方式 的转变这一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 最具挑战的选择 “两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保速度还是保质量?保增收还是保结构?保垄断行业还是保 中小企业?保当前还是保长远?保局部还是保整体?保国家统一掌管财富还是让利于民? 如何正确处理全社会流动性泛滥和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求资若渴的矛盾?是下决心转 变发展方式还是防止二次探底继续原有的低层次重复? 而最为“两难”的,就是破除垄断还是拯救中小企业。这是中国在金融危机之后最具挑 战性的选择。 因为,这将涉及到一系列结构调整,不仅仅限于经济结构,而是广泛涉及全民利益和分配 结构的重大调整,资本市场的重大职责调整和服务方向,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向调整等等,特别 是金融业能否真正彻底摆脱和破除实际是国家包办全民买单的藩篱保护,在旱涝保收局面彻 底打破后如何在全球竞争下生存和发展,依靠自身能力真正展开自负盈亏的新的历史一页。 这些两难问题的症结,主要是由于行政主导下的垄断所致。原因很简单,现有的垄断行业, 属于行政主导、体制框定的产物,完全不是在市场机制下通过优胜劣汰而成长起来的,更不是 大浪淘沙下崛起的能够呼风唤雨的巨无霸企业。 因此,就垄断企业自身,先天就缺乏善于竞争、 敢于竞争的能力和魄力,只会惯于寻找政策红利和行政垄断特权尤其是垄断定价权等,以求实 现额定的利润目标,他们收入超常也就很好理解。 因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疯狂状态下的流动性注入,使得全球经济实体和金融系统流动 性泛滥。 但是,国外的金融系统由于处于充分竞争的市场状态下,其资金不仅注入了金融系统, 也相应地注入了实体经济。但是,在我国却事与愿违。原因在于,决定我国金融政策和资金流 向的主要银行依然是垄断性银行,其贷款流向自然也绝大多数流向了垄断循环圈内的企业,即 充裕的流动性仅仅限于在垄断行业自身的圈子里流动。 大量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依然被各种 限制条款挡在银行门外,民间资本的禁入又阻隔了民间庞大的流动性无法进入自己所期望进 入的行业或者是实体,迫使这些资金始终呈现无序泛滥的状态。 央企地王频出,意味着国家大量资本进入了本不需要资金的垄断企业,炒作楼盘自然就是释放 资金收获利润的必然选择。在这种下意识的误导诱因下,不务正业现象飙升,而由于变相化垄 断导致国家大量资金进入到房地产行业,且推高了地产价格狂飙,在形成趋势后,民间资本自 然考虑到风险首先是由国家资金担着,因此,这一成因又翻转过来诱使大量民间资本毫不犹豫 地跟进,进而彻底断送了我们期望的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进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的目标。 这是我国和其他国家同样处在金融危机下流动性过剩所发挥作用大不相同的根 本原因。 推荐阅读 “中国式拉菲”诞生记:刷标后进口葡萄酒变脸 美制造业 5 年内重超中国 电网主辅分离改革有望年内完成 美国为拉登烧掉 1.28 万亿美元 今夏极有可能出现大面积 拉闸限电 浙江多名儿童血铅超标(高清图) 美国滥用软实力的后果很严重 实盘炒股 高手 赚多少你就赚多少 各国收缩流动性政策之后,国外可能基本解决了企业流动性不足的 问题,而我国的问题依然存在。也就是说,占我国企业总数 99%的中小企业,在资金问题上仍然 处在嗷嗷待哺饥渴难耐的状态,一旦宽松政策谢幕,他们的生存环境将比以往更加困难。甚至 最大的使命就是为保生存而疲于奔命,根本无力去从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充分说明,我国在金融危机下孕育的充裕流动性,由于垄断阻滞,根本没有解决政府和 决策者所期望的问题。一旦退出这些政策环境,一切又将恢复原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基 很不可靠。 当前央行所做出的回收流动性措施,已经被市场看作是货币政策的实质性转向,殊不知正 好是房价上涨失控和政府主导的扎堆涨价等因素返过来迫使这些政策出台。 当前要严防重犯 2007 年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开始蔓延时,各国都在降低利率或者是增加流动性,而我国央行却 采取了 6 次提高利率、10 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样的时滞决策。当年如果不犯这样的错误, 我们就不会反手再否定掉自己的决策,再次掉头转入下调利率和准备金率的轨道。 更为严重的是,当投机时段显著结束的标志出现时,各种极为容易引发一个行业产生严重 衰退的因素将会成倍放大,进而引发连锁反应。 以房地产为例,由于投入其中的大量资金因租售比时限的大幅延长和投资回收期的深幅 延滞,必将催生那些在特大城市、 中小城市的 38%~50%的大量空置现房的投资者成为决定这 一行业在某个时候突然出现掉头向下拐点的决定因素。这些空置房源将大量投放市场,对房 地产市场形成突然性的毁灭打击。同时,由于各国在这场危机中向市场注入了巨额流动性,全 球流动性泛滥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如何掌握运用以规范有序的流动性抑制疏导泛滥无序的流动性,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 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必须学会以充裕、规范、有效畅通的流动性来疏导泛滥无序、盲目 跟风、追逐热点的流动性,密切结合实施拉动内需的重大战略,引导全社会追逐热点的庞大资 金进入国家世纪工程,切实让拉动内需的战略决策在具体实施中得到后续资金的积极跟进,有 效克服地方和民间资金跟进的时滞效应,全方位形成扩大内需的资本市场支撑机制,有效改观 “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 如果我们还不能从想当然的乐观思维中解脱出来,不彻底根除行政性垄断问题,将会给我 们新世纪(002280,股吧)新的十年的发展埋下重大隐患。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争论,自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在过去 10 年里就不曾间断过,只不过在高速增 长的 GDP 面前,争论就只是争论罢了。但 2008 年,就在国人畅想未来黄金十年的时候,一场席 卷全球的经济危机首次让我们在增长方式问题上达成共识:当油价冲破 150 美元/桶,跟着外 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滑落,特别是今年经济刚刚有起色而中国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310368,基金吧)――人口红利又遭遇民工荒时,每个憧憬未来的中国人都明白,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不能再等了。 推荐阅读 “中国式拉菲”诞生记:刷标后进口葡萄酒变脸 美制造业 5 年内重超中国 电网主辅分离改革有望年内完成 美国为拉登烧掉 1.28 万亿美元 今夏极有可能出现大面积 拉闸限电 浙江多名儿童血铅超标(高清图) 美国滥用软实力的后果很严重 实盘炒股 高手 赚多少你就赚多少 今年两会上,中央政府高瞻远瞩、 旗帜鲜明地提出要转换经济增长方 式。除了已经推出的汽车家电下乡、区域经济振兴、新能源、物联网等政策外,我们预计后 续配套的政策仍将陆续到来,包括财税政策及产业政策等。春江水暖鸭先知。资本市场晴雨 表的作用此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内需、新能源、互联网、区域经济等板块争先恐后以鲜红的 k 线描画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宏图,而代表过去发展方式的周期性板块则被贴上“高增长结束” 的标签,遭到无情抛弃。喜新厌旧也好,顺应市场也罢,资金的本质是逐利的。 但转变增长模式真的就这么简单和顺利吗?不然,前进的道路从来就不平坦,中国经济增 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任重道远。 比如内需:汽车家电下乡后,内需总不能再依靠农民了吧,以后长期增长就得看人民收入 增长的快不快了,这就需要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和配套社会保障体系;再说民间投资,以温州为 代表的民间资本因热衷炒房一向为群众不齿,但细想下也情有可原,他们前些年倒是投资了煤 矿的,后来不是又被退出了吗?高收益行业持续国进民退,竞争激烈的制造业本来就不好做, 背上民企身份还容易遭银行白眼。所以,民间投资的关键还要看国家让不让投,以及让到什么 程度。 再看各级地方政府。区域振兴计划显然寄托了中央对地方的殷切希望,地方政府才是增 长方式转变的具体实施者。 受此激励,各地宏伟的发展规划相继问世,高潮则是湖北推出的 10 倍于全省年 GDP 的 12 万亿元投资计划。比较这些规划的内容,基本都是:基建开头,引进企业 在后(央企和大型出口加工企业尤其受欢迎),最终实现出口。而建设资金来源则无一例外: 主要依靠土地运作。 所以,在转换模式上,需要人民的地方,人民已经尽力了;而需要地方政府努力的部分,我们 看到仍是旧模式的延续:居民用积蓄买房推高地价,让政府能够从土地出让中获得建设资金, 修路建房引进大企业出口,进一步促进 GDP 的增长。这种筑巢引凤的模式我们已经相当熟悉 了。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中央政府的决心和决策。比如在治污和能耗问题上,通过传统产业的 产能控制和行业整合已初见成效。但对转换经济增长方式而言,这些显然还不够,还需要理顺 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模式、收入分配机制、行业准入问题、民企融资问 题乃至社会公平问题等等,而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和勇气的。 因此,现阶段我们必须回归现实,在进出口形势不明朗、甚至可能出现贸易逆差的情况下, 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最现实的依然是居民的住房消费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更何况,悬在银 行头上的坏账之剑,也需要靠经济增长去逐步化解,否则无论是经济增速陡降还是房价暴跌, 都会在瞬间把坏账做实,这个结果恐怕没人愿意看到。 转型是大方向,但受体制的制约,见效没那么快。周期性行业不讨喜,但在总产能受约束、 需求仍在增长的情况下,盈利继续好转。 而且,即使悲观地认为中国的重工业化阶段快结束了, 其他第三世界国家还排队等着搞基建呢,中国经济已经外向了多年,不能一说转型就立刻关门 只给内需供货吧。 所以对资本市场而言,这是个两难的问题,当然这也是股市的常态,市场先生时常都徘徊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现实中忙累了,需要梦想来振奋;梦做久了也总有醒来的时候。 所以,巴菲特 的师傅才会说市场先生的情绪特别容易波动。但其实市场有时更像位纯情的姑娘,特别钟爱 有理想的青年,哪怕现阶段是穷小子。而家底殷实的那些人,显然是土财主了,没情趣。 那么现在市场处在什么阶段呢?说到这儿,便想起前些日子聊天时某兄弟激动地说的那 句话:“那些小股票我死都不卖”,当时就想,咋那么耳熟呢,肯定在哪儿听过。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