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谈念佛打哈欠:罪业真的能灭掉吗,还是佛的方便说

502 Bad Gateway
502 Bad Gateway  前言:净空法师说“人家问我的学生,我说我一个学生都没有,为什么?他不听我话,他不相信。”。为何净空法师认为没有一个佛弟子完全相信自己?因为佛弟子们基本都不知道如下33条佛学常识,导致他们总怀疑净空法师某些开示是不了义的方便说。  第一条:净空法师关于密宗的开示是正确了义的。净空法师、索达吉堪布、慈诚罗珠堪布、达真堪布相关开示见附录一。  第二条:念佛往生是否必须伏烦恼?相关佛经及祖师开示见附录二。  第三条:念佛往生,哪些部分靠自力,哪些部分靠佛力?相关佛经及祖师开示见附录三。  第四条:藕益祖师开示:真信切愿散心念佛的最后十念是欲界定或未到定,非刹那生灭散心 。印光祖师强调的信愿净念的净念似乎就是念佛成片。具体见附录四。  第五条:是否必须念佛成片,才有往生把握?否则就看临终缘分?佛陀及祖师开示见附录五。  第六条:净空法师关于中阴身的开示,是正确了义的。南怀瑾大德开示“顶热是否必定往生”,佛陀及祖师关于中阴身的开示均见附录六。  第七条:祖师是如何定义“真实信心”的?如何确立往生信心?祖师大德开示见附录七。  第八条:“念佛往生是否必须发利他慈悲心、利他菩提心?”,相关历代祖师开示见附录八。  第九条:往生全在信愿有无,为何“违犯净业三福等戒律者,阿弥陀佛等十方诸佛不护念。”?佛陀及祖师的回答见附录九。  第十条:历代祖师对临终十念相续是一心念佛还是散心念佛还是摄心净念的不同定义汇总。龙树菩萨、永明延寿祖师、莲池大师定义下下品念佛人临终十念相续为一心念佛,藕益祖师似乎定义下下品念佛人临终十念是非生灭之散心念佛,印光祖师似乎定义下下品念佛人临终十念非一心非散心的摄心净念。(正是历代祖师对临终十念相续有完全不同的文字定义,导致当代佛教净土知见分歧极大。)具体见附录十。  第十一条:为何汉传佛教净土宗不重视藏传佛教破瓦法?该如何理解“佛弟子跟晋美彭措法-王如意宝结缘的话,念佛一百万遍就保证往生了。”?佛陀及祖师的回答见附录十一。  第十二条:该如何正确理解藏传佛教见解脱、闻解脱等加持物?佛陀及祖师的回答见附录十二。  第十三条:藏传佛教主张广大闻思教理,净空法师主张“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他们各自的道理何在?佛陀及祖师的回答见附录十三及附录十九。  第十四条:藏传佛教主张密净双修方式,净空法师主张净土宗专修方式。他们各自的道理何在?佛陀及祖师的回答见附录十四。  第十五条:藏传佛教主张念诵“金刚萨哆心咒”忏悔业障,而净空法师主张专念阿弥陀佛佛号忏悔业障。他们各自的道理何在?佛陀及祖师的回答见附录十五。  第十六条:既然汉传净土宗是第一殊胜法门,佛陀还说“净土法门弟子是佛陀第一弟子”。那为何佛陀还要传八万四千法门?全都专修净土宗不是更好吗?佛陀及祖师的回答见附录十六。  第十七条:净空法师师徒完美证明大乘佛法定业可转、信愿念佛则终身无病苦或病苦消退。南怀瑾居士说“身体五脏六腑不清净多病则临终头脑很难清醒,就很难往生。”。具体佛经及净空法师师徒经历见附录十七。  第十八条:护生园动物听净空法师讲经,80%无疾而终、身体柔软、甚至顶热 。相关具体事件见附录十八。  第十九条:净空法师法门不同于其他宗派,是闻熏教理而非闻思教理。(大家都重视教理,但学习教理的方式不同。) 相关佛经及大德开示见附录十九。  第二十条:印光祖师、净空法师、省一祖师:未通达教理就修般舟三味,难免着魔退道。祖师大德相关开示见附录二十。  第二十一条:黄念祖居士、净空法师、印光祖师等高僧大德开示“念佛号该念四字还是六字?”。相关祖师开示见附录二十一。  第二十二条:净空法师关于往生人数多寡的开示,是有佛经及祖师开示依据的,相关佛经及祖师开示见附录二十二。  第二十三条:净空法师对当代佛教贡献的案例举例。具体见附录二十三。  第二十四条:净空法师关于大蒜及灾难的开示,主要是为了对治和化解日开始爆发或急剧恶化的全国性雾霾空气污染,大家每年冬天百度查询“北京今日天气”、“成都今日天气”、“广州今日天气”、“长春今日天气”等等,就可知道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雾霾污染。相关佛经及大德开示见附录二十四。  第二十五条:如何处理“视师如佛”与“依法不依人”的关系。佛弟子往往只看重法师表面戒律是否清净,而忽视法师见地是否正确,所以往往追随邪师。而佛云:灭佛者必是戒律极其清净、但广扬自身功德、非理贬损他人之大比丘。祖师大德开示见附录二十五及附录二十。  第二十六条:印光祖师、净空法师、佛陀谈:哪类大德可示现神通,哪类被禁止?佛陀及祖师开示见附录二十六  第二十七条:佛弟子为何必须修学弟子规,佛经中关于“不先学小乘而学大乘,非佛弟子。”的详细经文。佛陀及祖师开示见附录二十七  第二十八条:为何持名念佛是开悟最快的法门?祖师大德开示见附录二十八。  第二十九条:为何未开悟法师、居士只可复讲祖师大德开示?否则越弘法罪过越大?祖师大德开示见附录二十九。  第三十条:佛教徒如何通过梦境和日常行为判断自己能否顺利往生?祖师大德开示见附录三十。  第三十一条:达真堪布开示,如何判断净空法师是不是佛菩萨再来?。开示见附录三十一。  第三十二条:印光祖师似乎定义一心不乱为断见思阿罗汉境界,藕益祖师时而定义一心不乱是断见思惑阿罗汉境界,时而说一心不乱是伏见思惑凡夫境界。不同与印光祖师、藕益祖师之外的历代祖师。但近代净空法师、黄念祖居士也采取了事一心不乱为阿罗汉的名词定义。具体见附录三十二。  第三十三条:智者、永明延寿、莲池、藕益、印光、麦彭仁波切等六位公认佛菩萨再来祖师各自定义的往生最低标准。具体见附录三十三。
楼主发言:66次 发图:0张 | 更多
  附录一:  净空法师:所以在佛法里一个禅、一个密,密比禅还要好一点,确确实实禅宗不是上上根人不得利益。密也是这样的,但是密还有次第,先学显教,显教有一定的程度,显教就是教下,有一定的程度,他要参加考试。也就是显教里头,没有到大彻大悟,大彻大悟见性了,比大彻大悟低一阶,应该就是大悟,有小悟、有大悟;换句话说,清净心得到了。大彻大悟,用我们这个经题上标准,「清净平等觉」,觉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禅宗的条件,宗门的条件。在教下里面,你得清净心,给诸位说,得清净心就是见思烦恼放下了,执著没有了,当然智慧开了,清净心生智慧,这叫开悟。这还不是大悟,但是如果真的得清净心,见思烦恼断了,可不可以学密?可以,但是还不是密宗正式的学生。密宗正式的学生,还要向上提一层,大悟,不是彻悟,大悟。大悟是什麼?还要把尘沙烦恼放下,就是你能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这是密宗正科生了,你才有资格学习,不那麼容易。他大悟了,他还没有彻悟,为什麼?他还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没破。  索达吉堪布 学密者的资格   有法师根据《大宝积经》中佛言菩萨摄取生死“非诸声闻缘觉境界”,而推导出“八地不动地菩萨以下尚无资格修学密法”的结论。   这一结论将许多众生唬在了密宗门外,其实因为小乘是断生死后取涅盘,大乘密咒见乃直观生死轮回本性,证悟其本性,了知一切轮涅所摄的诸法,皆无取舍、无贤劣,因此此见已远远超越了声闻境界。以前也虽有到八地后方可学密的说法,但这八地并非指真正超凡入圣的不动地,而是根据印度圣天论师的《明灯论》,在加行道的暖位、忍位、顶位,世第一法位中各安立上中下三地,八地即是指中忍位,意即到此时便可相应行使密宗的甚深行为,此说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早已进行了解释。况且修学密法的人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无取无舍,直接摄取生死,而是相续中已产生智慧后,以智慧的深浅相应地摄取生死,未有智慧摄持时,一切身口语仍在无欺的因果范畴之中,因此学密乘的人对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同样特别防护。藏地自从有佛法起,便有静命菩萨等祖师们在弘扬密宗的同时弘扬显宗的经律论三藏,直到现在,藏地通达显宗三藏的大德仍到处可见,他们对显宗的精通熟稔程度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因此完全没有必要以怯弱的心远离密宗。  初步证悟大圆满也是加行道的第一个层次(暖法),也有人证悟大圆满就成佛,这个很少;也有证悟大圆满就登一地,这也很少。禅宗的明心见性,普通的境界也是加行道,并不是成佛,也不是一地。但是也可能直接证悟一地菩萨的境界,这个也不能排除。大手印等其他证悟也都是一样。我们不能以为证悟了以后就是成佛了,就不需要修行了,这是不对的。证悟了连一地菩萨都不是。凡夫像闭着眼睛走路一样,证悟了以后是睁开眼睛,已经看到要走的路,但是路只走了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凡夫只是别人跟他讲要走怎么样的路,他自己并不知道。普通的凡夫和资粮道的凡夫是不一样的。证悟大圆满的人不一定修四禅八定,但是已经证悟了。虽然是初步的证悟,但是以后的进步比显宗真正达到加行道的人要快。  大德慈诚罗珠堪布对“暖、顶、忍、世第一法”的注解:   加行道的本体还不是智慧,还是意识,是第六意识在证悟空性,所以要被智慧推翻的。它是有漏的无常的,有知觉的,但是证悟后执着要少一些。我们的意识没有办法直接证悟空性,但是通过间接的方法,我们的意识变成了类似于空性的念头。证悟就是六祖慧能大师讲的偈子,最重要的第一、三句:菩提本无树,本来无一物。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不是过去是存在的,通过修行,智慧把它消灭了,不是。本身就是不存在,叫做证悟。大圆满境界的基础就是这个。这个时候必须要有这种感受,很强烈的感受,叫做证悟,睁开眼睛看眼前的路,知道我将来要修什么了。在此之前,我们从来不知道,只是佛经上讲而已,就像一个盲人只是听别人告诉他而已,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证悟以前所有的听经闻法只是盲人听别人讲,佛经讲得再好,自己没有什么体会。但是,到了加行道的时候,有体会了,不是听佛讲,不是听上师讲,是我自己的感受,自己已经有了见解体会,就是睁开眼睛看到眼前的路。  什么时候达到这样子的证悟呢?前提必须加行修好,出离心、菩提心、忏悔罪过、积累资粮。阿底峡尊者也说过,一天有一百个念头的话,寻找一百个念头,每一次都是不可得,每一个不可得都是法界。阿底峡尊者讲就是七支供。五加行是一直要修的,传说华智仁波切修了25次。我们虽然没有这么多时间,但是一定要修一遍非常完整的、标准的加行。否则这一生证悟是没有机会的。自己可以直接体会到偈子的意思可以叫做开悟,证悟,不是大圆满证悟的全部内容,是最基础的。   第二,顶,虽然还没有修完,从此以后,不信因果不信轮回等等的邪见永远不会出现,邪见永远不会断除这个人的善根。  忍位,这个时候空性,远离一切执着的空性,怎么跟他讲,他都能够理解,就是空性。入行论说,能够承受空性就是忍。一切佛的坛城一切法都能够接受,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因为他已经自己亲身体会到了。从此以后,这个人永远都不会堕恶趣,地狱畜生恶鬼都不会堕了。忍法的后期,这个人永远不会退到小乘佛教,他一定会走上大乘佛教的解脱道,一定会成佛的。在这之前,凡夫虽然是在学大乘,也可能退转。证悟的时候,内在外在所有的空性都证悟了,但还是要修。在忍法的时候,内在证悟已到达中间的层次,外在的证悟已经是非常清醒了,一直都在进步。  世第一法,就是所有的世间法中是最殊胜的。这个时候的世间法是证悟了以后的境界叫做出世间,一地以下叫做世间法。这个人在这之前从来都没有产生过无漏的智慧,心里没有无漏智慧的种子,仅仅依靠有漏的修行产生了无漏的智慧,一个强有力的善根才能让他产生这个智慧。所以是世间第一,这时候已经是凡夫的最顶层,再过去就是菩萨,证悟菩萨的一地,就是见道。从此就不叫凡夫。  见道的时候就是真实证悟了,本质上已经发生变化了,一、变成无漏,二、转化为智慧。见道的时候,所有的遍计烦恼都已经断除了。菩萨已经很明显地看见了法界的本性,从此不会有任何的邪见,但还是有俱生的烦恼,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断除起来没这么容易。从一地到十地慢慢断除,他内心得到非常大的自由自在,所以他可以一瞬间幻化成一百个身体,每一个身体都可以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见道之后,显宗和密宗是一样的。就没有显密之分。  达真堪布:真正能修密法的人是已经开悟的人。  修密法的人容易堕落地狱吗  作者:达真堪布
文章来源:/Article/sskq/xuexiuwenda//3507.html  答:无论修什么法门,修不好都会堕落地狱。什么叫修不好?若是你半途而废,违背戒律,舍弃誓言,修哪个法门都一样,都会下地狱。若不是这样的话就不会的。其实真正能够修密法的人是很少的,按标准来衡量,要求相当高。真正能够修持密法的人非常安全,基本上是不可能下地狱的。因为真正能修密法的人是已经开悟的人,基本上不会犯太大的错误,所以是不会堕落的。
  附录二:智者、藕益、印光等祖师开示:往生毋需圆伏惑业,但需临终自力暂伏烦恼感佛力圆伏惑业  智者大师开示:念佛往生人临终十念相续自力暂伏烦恼而感通佛力加持圆伏惑业得以往生。  净土十疑论(节录)
智者大师  1、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  2、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又如有人,一生以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  智者大师:天台宗祖师,印光大师:“智者大师世称释迦化身。其所证者,谁得而知?然佛为众生现身作则,故即以凡夫自居。南岳、智者,皆法身大士。其实证地位,谁能测其高深?”“智者著十疑论,极陈得失”  藕益祖师:念佛往生人临终十念相续自力暂伏烦恼而感通佛力加持圆伏惑业得以往生。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妙宗钞》开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  具体内容见下:  据下 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蕅益大师开示:  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藕益祖师这里说的很清楚:临终十念一念绝非生灭心。龙树菩萨下文说:非生灭心则现行烦恼就被折服。)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八十三开示:“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藕益祖师《阿弥陀佛要解》开示: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藕益祖师: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  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开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为散心念佛境界  关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种种议论。或以欲界无禅定,唯有散心,故所谓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禅定之前的阶段。或以欲界虽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称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续,消灭甚速,故又称电光定。然成实论卷十一,则谓欲界有确实之禅定,能发出无动智。〔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四十一、七帖见闻卷三末。迦旃延子尊者造,五百阿罗汉释。〕  印光祖师:念佛往生人临终十念相续自力暂伏烦恼而感通佛力加持圆伏惑业得以往生。  (1)《妙宗钞》:未能伏惑属下三品,下品下生定为名字初心,  (2)《印祖文钞·复陈薪儒居士书》下品下生:“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  (3)印光祖师: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4) 印祖对净念的定义:  ①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复幻修大师书(民国二十三年)》  ②则汝纵有净功,可以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作,破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续编·复觉明居士书(民国二十三年)》
  续上: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开示:  一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 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 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 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真信切愿散心念佛亦能往生的原理:  圭峰禅师开示:‘妄念若起,都不随之,纵有中阴,业不能系。’  蕅益大师修净土忏并放生社序::《占察善恶业报经》云:“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如是杂乱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  解:或谓闻白毫名字,功德不可限量。闻一佛二菩萨名,灭无数劫罪,岂现前恶法所能较敌。噫,误矣。不观占察经邪,经称地藏菩萨大悲愿力,诸大菩萨皆不能及。其言曰,能闻我名者,谓得决定信,利益行故。若杂乱垢心,称诵我名字,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故。  盖杂乱则无定,不与奢摩他相应。垢则无慧,不与毗婆舍那相应。不与二观相应,则不知地藏法身,诸佛法身与自己身,无二无别。故不名为闻也。智者大师释十六观经题,必约三德秘藏。释法华经题,乃以九旬谈妙。故曰若闻首题名字,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若不如所解释,安获无量功德。今杂乱垢心,闻犹不闻。现行烦恼,炽然不息。以此脱苦,杯水投车。逮临终无验,翻疑佛法不灵。自误误他,堕谤法罪。  藕益祖师开示:“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  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  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  为真念佛也。”  印光祖师: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  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  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  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  法师书一)  印光祖师关于“念佛折服现行烦恼”与“往生关系”的开示: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 一句佛号,不令间断。   或小声念,或心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   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   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   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   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印光祖师:所不生者,由情爱一起,正念即失,断不能生。勿道工夫浅,即工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与佛圣气分相隔故也。至疑工夫浅,戒品未全,不知临终一念之关系甚大。勿道向来做工夫,即向不做工夫之人,临终果能闻善知识开导,及他人助念,已随之念,其左右眷属善巧将护,不使其起情爱及瞋恨心,皆可往生。善导和尚临终正念文,当亦看过,何须致疑。  ---复章缘净居士书三  印光祖师:“良以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果能持戒,则贪瞋痴心,不发现行。戒定慧道,彻底圆彰。恒沙功德,无量妙义,不求自得,具现心中。所谓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过。况又加以真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相冥相契。现生固已心佛不二,临终不生净土,将何生乎。纵令根机陋劣,未能如是。而以严持佛戒之清净身心,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迨至临终,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使带业往生,固已永脱轮回,高超三界。常时亲炙弥陀,自可速证法身。况已业尽情空者哉。其有自诩高明,藐视戒律,及与净土,谓自性清净,有何善恶持犯自他净秽。但任天真,即如如佛。从兹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听其言,则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则卑入九地之下。生为法门之败种,死作泥犁之主人。较彼带业往生者,尚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况上焉者乎。其有欲现生亲得实益,临终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自可不虚所望矣。”(《增广印光法师文钞》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疏注节要跋)  净界法师:念佛人往生有把握的最低标准,以折服现  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这个一心不乱,我们解释一下。一心容易,不乱难。  我们在打佛七的时候,你说,两件事,打得念头死,  建立弥陀佛。刚开始先建立弥陀佛,先把佛号建起  来。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把佛号建立起  来,在心中慢慢地运作,建立一个佛号的力量。但是  我们心中,原有住在心中有很多妄想。很多人念佛他  不调伏烦恼,这是错误的。邪正不两立,你不调伏  它,妄想就调伏你了。所以憨山大师把念佛法门的  人,他划出一个最低标准,他说念佛人往生有把握的  最低标准,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现行烦  恼。我们的烦恼很多,有的烦恼是在种子位,在睡眠  状态,你有烦恼,不表现出来,那你不要管它,种子  位的不要管。就是我今天看到某一个人事起烦恼,这  个时候,把你的法宝现出来,一二三四,数到三四,  看看你的佛号能不能调伏它。你的佛号没办法调伏  它,那就麻烦了,这件事就麻烦了。就是说你的心中  佛号不是最大的力量,有比它更大的力量,那临命终  就靠不住了。我们不要求断烦恼,但是念佛一定要调  伏烦恼,折服现行烦恼。你不要断,要断不容易。就  是说你心中可以有烦恼,但是你必须有调伏它的力  量。临终的时候你很多妄想现前,但是你佛号现前的  时候,这些力量都被你压住了,佛号是最大的力量,  就可以了。不能说没有烦恼,一定有烦恼,但是你佛号  是最大的力量,强者先牵。如果你心中的佛号它不是  最大的力量,有其它的烦恼比它大,那这件事情就比  较麻烦。  在憨山大师的《念佛法要》说,很多念佛人犯一  个毛病,他念佛的时候很专注,从佛堂出来的时候打  妄想的时候也很专注。那到临终的时候,佛只听念,  妄想只听长,它这两个从来是相安无事的,你念你的  佛,我打我的妄想,到临终的时候两个同时现前。妄  想是熟境界,无始劫来熏习所成,佛号是今生所成,  叫生境界,结果妄想把佛号吃掉了,失败了。你好不  容易创立的归依境,你相信可以往生,你也发愿一定  要往生,但临终的时候心随妄转,被妄想牵走了,在  趋向于所归境的时候,中间被贼抓走了。你对贼太包  容,你太纵容他了。所以,虽然是带业往生,但是憨  山大师划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底线,以折服现行烦恼为  修心之要务,你要折服它。所以这个不乱,你建立一  个一心的佛号,你这个佛号要不为烦恼所乱,换句话  说你能够调伏烦恼。所以这个不乱是很重要的,不为  烦恼所乱,所以你在用功的时候,你不要管说你念多  少,重点是你能够调伏烦恼,你就有把握了。  未完待续:
  续上: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最怕的是什么?  问:为何忏公师父常常在佛七法会的时候,鼓励大家要证得一心不乱,并说:假若未得一心不乱,临终的时候是否会往生,就是碰运气,没有保障?这种一心不乱,须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对往生有保障?  答:这个一心不乱,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讲得很清楚,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的一心不乱,它的范围是很大的,包括调伏烦恼、断除烦恼,乃至伏除见思惑。伏,调伏;断,断这个标准太高了,我们讲一心不乱就断烦恼,但起码是伏。  一个人要调伏烦恼,第一个你先不动,不为妄想所动,比如说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妄想还在,但是我不动,我不跟你动。我们的内心跟人事的因缘接触的时候,第一个百分之百是妄想,第一个念头,就直接性的、等流性的就是妄想,你跟它动,那当然不知道怎么调伏。一个人要调伏妄想,有二个次第:第一个,你先跟妄想脱离,你动你的,我不动,然后我再来调伏你。当然你要脱离,那是观,所以我们修行是先观后止。妄想起来的时候,先知道它是妄想,然后你动你的,我不动,然后我再用念佛来消灭,先保持不动,然后再调伏它。这个于诸妄想,内心不动,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妄想起来的时候,你跟着它动,那你就没有办法修行的。所以我们说不乱,不为烦恼所乱,简单的讲就是不为烦恼所动,烦恼不能马上消灭,但是我不为你所乱,你乱你的,我心安住在空性,我观察你是因缘法;然后慢慢地,再用佛号、持咒对治它,让它慢慢地消灭。所以说这个一心不乱的范围很大,但是起码的标准,彻悟禅师讲一句话非常深刻: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你要有调伏它的力量。  你每一次烦恼起来,你都随顺它,你这个就是为烦恼所乱,那你就没有把握了。我有烦恼,但是我不为烦恼所动、不为烦恼所乱,那就可以了,所以我们不要求断烦恼,断烦恼就不是带业往生了。身为一个凡夫,一定会有情绪,但是净土法门最怕的是什么你知道吗?  净土法门它不怕你有烦恼,它也不怕你有罪业,它最怕的是你起颠倒。  烦恼起来的时候,你认为它是真实的,你认为这是一个真实的相貌,你一定要随顺它,那就完了,你起颠倒了。所以我们讲随念往生这个正念,第一个就是你不颠倒。我不颠倒,我清楚知道这个妄想是不真实的;虽然这个妄想没有断,但是它不能影响我,这个就是一心不乱,因为我第一个佛号很清楚,第二个我不为你所乱,虽然我没有断烦恼,但是我不为你所乱。所以修净土的人,他这个不颠倒的标准是很重要的,要保持不颠倒。当然你临命终要不颠倒,你平时就要不颠倒。所以我们在讲的时候,讲到念佛三昧,还有一个真如三昧,这二个都很重要,事修、理观。  净空法师开示--念佛只要有一两分钟伏住烦恼的功夫,就可以往生。  有同修问我:要不要研究《楞严经》、《华严经》这些大经?我就摇头,不必了。你要是研究那个,一生研究不了!用一生的光阴去研究,一点用处也没有,毫不相关!我劝他一部经下手,好好的回去念五年、十年,其他的都不要搞,把心念清净。果然心清净,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通达。清净心就是佛心,清净心的运用就是无量智慧、无量佛法,这是学佛的秘诀,许多人不知道!   现在问题症结就是如何做到「我无一切心」,一切心就是一切妄心、一切分别心、一切执著心、一切贪心、一切愚痴心、一切傲慢心、一切嫉妒心,统统都没有。你没有这个一切心,释迦牟尼佛对到你也就哑口无言,他什么法也没有了。就好像医生一样,你有病,他是医生,他给你治病;你没有病,他对你,他不叫医生了。我没有病,你怎么可以说医生?我有了病,才有人叫医生,才有药;如果人没有病,他没有医生也没有药,都没有了。你的心清净了,一切诸佛就没有法,没有佛法。你才晓得,佛法修学就是修清净心而已。  修清净心,要那么多经典吗?不需要。这么多经典,统统是修清净心的方法。为什么佛说这么多方法?因为每个众生根性不一样。「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一切法门里面,不管是哪部经、哪部论,你只选择一门,用我讲的方法去修学,统统都得清净心。  既然「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随便念什么经就好,你为什么偏偏叫我念《无量寿经》?平等无有高下是从理上讲的,真正念到清净心,真的没有高下。问题就是你去念,念个五年、十年,是不是真的念到清净心?如果五年、十年清净心还得不到,怎么办?那你就不如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心虽然不到真正的清净,有个一、二分相似的清净你就能往生。其他的法门、其他的经典,一定要得到真正清净心,你才能成就。  清净心的等级,在佛法里大分为三等,最下等的是把见思烦恼念掉。见烦恼: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个没有了;思烦恼:贪心、瞋恚心、愚痴心、傲慢心、对圣教的怀疑心,这五条也没有了,这是得到下品清净,超越三界,小乘里面讲证阿罗汉果。你有没有能力得到这样清净心的标准?中等的标准是要把尘沙烦恼断掉,证得菩萨的果位,上品的清净心是要把无明烦恼断掉。无明烦恼断掉成佛,尘沙烦恼断掉成菩萨,见思烦恼断掉成阿罗汉。你自己试著办,看你能达到哪个标准。  最下的标准达不到,换句话说,你还是六道轮回,你不能超越。不如学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带业往生,阿弥陀佛帮助你。没有清净还能往生?行!长期清净不容易,一、二分钟清净可以,一、二分钟没有贪瞋痴慢可以,长久了不行,烦恼会发作,我把它短时间压住,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如果临命终时,二、三分钟当中你压住了,那不就往生了吗?这个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你,首先佛光照注,得到加持的力量,使你的清净心得到真正的清净。  罗什大师译《阿弥陀经》,译「一心不乱」是有道理的,梵文原文是「一心系念」,罗什是义译。什么时候得一心不乱?佛来接引你的时候,你本来是一心系念,佛光一照就变成一心不乱,把你的功夫加一倍提升,这样往生的。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叫净缘。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七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177  慧律法师:临终暂时伏惑就能往生  见思惑还没有断的人,也可以往生,这个叫做带业往生。这重点在哪里呢?还没有断见思惑,  有一种叫做伏惑,伏惑就是临命终的时候暂时不起惑,  这个往生极乐世界才有希望,这个才是重点。
  附录三:佛经及净宗十一祖省庵祖师开示:往生哪些靠自力哪些靠佛力  《佛说无量寿经》若我作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  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众  僧,住其人前,魔终不能坏斯等正觉之心」  《悲华经》:  愿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其余无量、无边、阿僧?诸佛世界所有众生,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修诸善根,欲生我界者,临终之时,我当与大众围绕,现前人前;其人见我,即于我前,得心欢喜,以见我故,离诸障阂,即便舍身,来生我界。  世尊。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十方无量无边阿僧祇世界中所有众生。若闻我声发愿欲生我世界者。是诸众生临命终时。悉令见我与诸大众前后围绕。我于尔时入无翳三昧。以三昧力故现在其前而为说法。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其心喜故得宝冥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  《佛说阿弥陀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善导大师: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号,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师开示:  《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  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  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设使临终  一念颠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途难免。佛虽大  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是故修净业人,不可一念  远离善友,亦不可一念生颠倒心也。”  印光祖师:净土既是唯心所造,当云唯心,不当又言净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祗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三编·复顾宗况居士书》  印光大师开示:自力感召佛力的往生原理是“水清月现”  大师在《初机净业指南》序中,以月喻阿弥陀佛接引—切念佛众生之理。他说: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 复黄涵之居士书三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  ◎ 复温光熹居士书十  汝何不知事务,一至于此。光何人斯,何可以与莲池大师并论乎。汝作此说,以为恭维光,不知其为毁谤光也。以后不得如此以凡滥圣的恭维吾。吾见此语,如打如嘲,愧不能支。  (一)心清月现,何可死执以论。须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现,声闻有声闻之清现,菩萨有菩萨之清现,唯成佛方为究竟清现也。若如法说,其余一切皆非清现,唯佛方是清现。莲池大师所说,便成错谬。不知自己完全未开正眼,故有此种盲论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现,乃观行之清现。声闻断见思,乃相似之清现。菩萨在内凡位,从初信至七信,亦与声闻同。八九十信破尘沙,证法空,何可云破法空乎。初住即破无明,证法身,此分证位之初位。至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等觉、乃分证位之后位、分证位、凡佛所证者、皆证之、但未圆满究竟证耳、)四十一位,乃分证之清现。唯佛方为究竟清现。即一位中,尚有无量无边浅深之不同。譬如外国人到中国,一到中国界上,即可云已到中国。而从兹尚有数千里之途程,可到中国京都。在汝意既云到,即无所谓途程。既未得道,说清现便成错谬。且于仗佛力带业往生之事相违。其咎在汝好充通家,非莲池大师所说有不恰当也。以后认真念佛,少张罗所说。要是如此以凡滥圣的恭维光,即是教天下后世人唾骂光。何苦作此种有损无益之事。  ◎初机净业指南序  或曰,阿弥陀佛,安居极乐。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世界中念佛众生,亦复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一切念佛众生乎。  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见,推测佛境。姑以喻明,使汝惑灭。一月丽天,万川影现,月何容心哉。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无不各现全月。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则有一月当乎其人。百千万亿人,于百千万亿处看之,则无不各有一月当乎其人。若百千万亿人,各向东西南北而行,则月亦于所行之处,常当其人。相去之处,了无远近。若百千万亿人,安往不动,则月亦安住不动,常当其人也。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舍,其不现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镇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著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佛实未曾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见其来此接引以往西方也。怀此疑者,固非一二。因示大意,令生正信云。  印光祖师开示:与佛相应之人,临终破坏净念决定不能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农之书,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犹以文人习气未除,几致不得实益。今则实行其事,犹不知自利利他之相关甚巨。且勿论外人,即自己丈夫,儿女,媳妇,孙等,均当教以常念佛号。一则令彼等同种善根,当此大乱之世,若不以佛为怙恃,则危险可虑。二则不于平时令彼等操练熟习,一旦汝欲谢世,彼等以世俗知见,预为瞎张罗哭泣。则汝纵有净功,可以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作,破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续编·复觉明居士书(民国二十三年)》  幽溪大师:  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佛陀曾开示说:破戒者,阿弥陀佛等十方诸佛不护念。  佛经云:如是人者一切十方无量诸佛所不护念。虽名比丘不在僧数。何以故。入魔界故。持禁戒者即佛弟子。毁禁戒者即魔弟子。又持戒者即出世道。破禁戒者即入世道。我都不听毁戒之人,受人信施如葶苈子。何以故。是人远离如来法故。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三十一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附录四:藕益祖师开示:真信切愿散心念佛的散心是欲界定或未到定,非刹那生灭散心   祖师开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为散心念佛境界”  關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種種議論。或以欲界無禪定,唯有散心,故所謂欲界定,係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禪定之前的階段。或以欲界雖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稱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續,消滅甚速,故又稱電光定。然成實論卷十一,則謂欲界有確實之禪定,能發出無動智。〔阿毘曇毘婆沙論卷四十一、七帖見聞卷三末〕  蕅益大师关于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十念往生的开示: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  藕益祖师《阿弥陀佛要解》开示: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妙宗钞》开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具体内容见下:  据下 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藕益祖师关于散心、定心的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藕益祖师对《妙宗钞》的评价见下: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净空法师:未到定或欲界定是念佛往生所需之最低功夫  如果在净土法门,说实在的话,连那个初禅的定我们达不到,我们也能往生,这我们放心,得大自在!初禅是真得定。我们要什么样的功夫?我们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没得定。没得定是什么?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这种定在佛教里有个名词叫「未到定」,虽然修定没成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还只能在欲界。但是我们念佛这个功夫能够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们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禅天,我们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带业往生。你说完全没有,没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个二、三十分,这样程度才能往生,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的,不至於在这一生把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机会错过。所以一定要修,要认真的修。  元音老人:所谓有‘深信切愿念佛,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者,乃行人习障深重,今虽具深心切愿,而妄想习气一时不能净除。即贪恋世间的粗妄想虽已断除,而微细的习气妄想,仍时来侵犯。古德所谓:‘风停浪犹涌,理现念犹侵。’此种妄念虽属微细,但由于佛外有念,不得不谓之‘散心’。虽属散心,以微细故,念来即觉,而不颠倒攀缘,故只要将佛念一提,妄念即当下销殒,复归清净。此种随来随照、随照随消的功夫,圭峰禅师谓之‘妄念若起,都不随之,纵有中阴,业不能系。’因业不能系故,所以能发愿往生。反之,若是贪恋娑婆、妄念颠倒、攀缘不息的人亦想援例往生,那真是白日做梦了。  说明:元音老人确为当代大德,提前五年预知时至。得到禅门泰斗本焕老和尚和虚云大师传人净慧法师一致认可,绝不会误导我们。  净空法师:如何理解藕益祖师“临终念佛有妄想不能往生”与“真信切愿散心念佛也决定往生”的矛盾观点?  净空法师:下面说了,纵然你不能一心,散心,「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何况一心不乱!一心称念还得了吗?《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的「一向专 念」,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专念,福德不可思量!这里讲的散心,不是讲散乱心。散乱心念佛,福德当然也不可思量,古大德给我们讲喊破喉咙也枉然,这是散乱心。散乱心是什麼?心里面打妄想,口里念阿弥陀佛,心里面打妄想,这个不行。  此地这个散心,不是一心,但是也不打妄想,也没有妄想,这叫散心。或者是你的精神意志没有办法集中,念佛的时候怎麼办?想阿弥陀佛的佛像,想像,加观想在里头;想莲花,这都是办法(你不想不行!不想就有妄想来);想佛的白毫、毫光,都行。这是心力不能集中,用这个方法。这样念佛,善根福德也不可思量。当然最好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难,太难太难了!所以《无量寿经》讲的是「一向专念」,一个方向、 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这个行!  印光祖师:未达一心不乱的临终念佛状态是什么样的:“《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陈薪儒居士书》)  印光祖师开示:《观经》下品下生,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  未完待续:
  续上:  印光祖师开示:真信切愿与念佛成片的关系  (1) 印祖开示什么叫净念?净念是否就是成片?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复幻修大师书(民国二十三年)》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文钞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文钞续编上复郁智朗居士书)  《印祖文钞·复陈薪儒居士书》下品下生:“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  印光祖师: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印光祖师《临终三大要》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  《印祖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 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 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印光祖师:《观无量寿佛经》示三种净业正因,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十一事,或有一二,加以信愿念佛,悉得往生,况崔母之将及全备者乎。又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令念佛,或至十声,或止数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往生下下品中。况崔母五六年来,日夕系念。临终不起爱恋,密默念佛,竖手示敬,端坐而逝,即此数端,便是往生之相,况没后全身已冷,顶门犹热,及至入殓,面貌如生,征于经论,谓顶圣眼天生之说,其往生又何疑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七第1346页 崔母孙夫人往生传发隐)  (2)【印祖开示】与佛相应之人,临终破坏净念决定不能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农之书,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犹以文人习气未除,几致不得实益。今则实行其事,犹不知自利利他之相关甚巨。且勿论外人,即自己丈夫,儿女,媳妇,孙等,均当教以常念佛号。一则令彼等同种善根,当此大乱之世,若不以佛为怙恃,则危险可虑。二则不于平时令彼等操练熟习,一旦汝欲谢世,彼等以世俗知见,预为瞎张罗哭泣。则汝纵有净功,可以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作,破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续编·复觉明居士书(民国二十三年)》
  附录五:是否念佛成片方有往生把握?是否散心念佛,可能往生成功也可能往生失败?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开示: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 宿,净土之大门。若未得一心...犹尚未跨入此门,终非 稳妥。净业行人,可不勉力乎哉。)  【印祖开示】与佛相应之人,临终破坏净念决定不能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农之书,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犹以文人习气未除,几致不得实益。今则实行其事,犹不知自利利他之相关甚巨。且勿论外人,即自己丈夫,儿女,媳妇,孙等,均当教以常念佛号。一则令彼等同种善根,当此大乱之世,若不以佛为怙恃,则危险可虑。二则不于平时令彼等操练熟习,一旦汝欲谢世,彼等以世俗知见,预为瞎张罗哭泣。则汝纵有净功,可以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作,破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续编·复觉明居士书(民国二十三年)》  印祖开示什么叫净念?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复幻修大师书(民国二十三年)》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文钞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文钞续编上复郁智朗居士书)  《印祖文钞·复陈薪儒居士书》下品下生:“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  印光祖师: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印光祖师《临终三大要》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  《印祖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 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藕益大师&弥陀要解&:散心称名能除罪否?能往生吗?  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寧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復叁军能制耳。然称名便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眾皆谓无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為虎偪。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观之。法华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岂不信哉。伏愿緇素智愚。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勿视為难而輒生退諉。勿视為易而漫不策勤。勿视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為深而弗敢承任。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卽心故)。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卽佛故)。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读者当知此优曇钵罗出现时也)。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摘自《弥陀要解》)  李炳南居士:【问】:念佛者为求往西,倘不得一心不乱能往生否?(王居士)  【答】:往生分九品,且有边地,一心者得上品,不一者列下地,一心者有把握,不一者恐生障碍,如临终不生障碍,不起颠倒,亦得往生。凡事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生死大事,安可图徼幸,而不求把握耶?  藕益祖师:“欲决定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真,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原文:在《灵峰宗论》卷四《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中)  藕益等祖师开示:真信切愿散心念佛的散心并非刹那生灭之散心,而是欲界定或未到定散心  祖师开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为散心念佛境界  关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种种议论。或以欲界无禅定,唯有散心,故所谓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禅定之前的阶段。或以欲界虽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称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续,消灭甚速,故又称电光定。然成实论卷十一,则谓欲界有确实之禅定,能发出无动智。〔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四十一、七帖见闻卷三末〕  蕅益大师开示:临终十念相续至少是欲界定或未到定境界  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  藕益祖师《阿弥陀佛要解》开示: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宋朝知礼四书大师《妙宗钞》开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  具体内容见下:  据下 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藕益祖师对《妙宗钞》的评价见下: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藕益祖师关于散心、定心的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净空法师:未到定或欲界定是念佛往生所需之最低功夫  如果在净土法门,说实在的话,连那个初禅的定我们达不到,我们也能往生,这我们放心,得大自在!初禅是真得定。我们要什么样的功夫?我们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没得定。没得定是什么?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这种定在佛教里有个名词叫「未到定」,虽然修定没成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还只能在欲界。但是我们念佛这个功夫能够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们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禅天,我们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带业往生。你说完全没有,没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个二、三十分,这样程度才能往生,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的,不至於在这一生把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机会错过。所以一定要修,要认真的修。  未完待续:
  续上:  印光祖师:未达一心不乱的临终念佛状态是什么样的?  “《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陈薪儒居士书》)  印光祖师开示:《观经》下品下生,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  净空法师:念佛不成片、成小片、成大片的三种往生方式:  净空法师2011年开示:自己没有功夫,那就是缘分,这个缘分是什么?临终的时候三个条件,你想想能不能具足?第一个条件,头脑清醒。临命终时迷惑颠倒,那就没有办法,那业障很重,佛光照了,照了你也不知道,你也感受不到。所以不能够昏沉。最怕的是老人痴呆症,这个事情麻烦,那真是谁都帮不上忙。所以我们人活在这个世间,最重要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不要去享受。什么时候享福?临命终时头脑清楚,那是真正的福报。为什么?往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  净空法师1984年开示:没有清净还能往生?行!长期清净不容易,一、二分钟清净可以,一、二分钟没有贪瞋痴慢可以,长久了不行,烦恼会发作,我把它短时间压住,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净空法师2012年开示:「《安乐集》」,就是道绰大师,「破之曰: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这个剧是超过,「甚于」。你看猿猴,我们居住这个山上就有,常常下来,你能看哪一个猴子坐在那里不动,看能不能有一分钟,不可能,决定坐不了一分钟。古人将野马、猿猴比喻作动荡不安,它安定不下来,我们凡夫的念头就像这样的,妄念纷飞,前念灭后念生。  这念头是些什么?无不是攀缘六尘,眼对色尘,耳对声尘,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念头对法尘,六根对的色声香味法,什么时候停止过?眼可以不见,耳可以休息也不听,第六意识像野马像猿猴一样,它不停,它能想过去,能想未来,能想此界,能想他方。睡觉还会作梦,睡觉那个梦从哪里来的?第六意识,我们叫下意识,说明它停不住。这是事实,只要我们稍微冷静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念头就知道了。  因为念头太多,所以定不下来,净念相继,我们做不到。经题上告诉我们修行的标准,清净、平等、觉,最浅的是清净心,我们的心何尝有过短暂的清净?不要说长,短暂清净,五分钟、十分钟,有没有?一天能够有几次五分钟到十分钟是清净的,功夫不错了。清净是什么?没有妄念,只有阿弥陀佛这一念,除这一念之外没有第二念。  一天当中有个十分钟五分钟,这可以说是有一点功夫了。能有这个基础,希望你把这个清净的时间拉长,从五分钟十分钟,能到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能够延续到半个小时,你决定得生。只要你每天有这么长的时间,清净心现前,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智慧,不生烦恼。从五分钟开始练,练到每天能有半个小时,真的就有把握。  印光大师开示---临终欲不昏沉,必须平常有真行持。 临终欲不昏沉,必须平常有真行持。平常泛泛悠悠,临终何能清白。朱荣鑫事,若非虚说,决定可以往生。一因其宿有善根。二因全家助念。助念之事,利益甚大。若不为助念,便成破坏正念。勿道无功夫之人不能往生。即有功夫之人,由家人破坏,亦不能往生。故当深劝家人同修净业,方可不致功败于垂成。或仍沉沦于生死苦海也。  南怀瑾先生开示:他临命终时头脑很清明,自己都能够知道。他临命终时,自己能够看得到,好像他要生的那个天宫,在他眼前就显现出来,因为他五脏六腑很清净,调理好了。 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身体如果非常差,五脏六腑里面的功能很紊乱,临命终时,头脑都不能清醒,迷迷糊糊的,怎么可能往生? 头脑不清醒,容易入三恶道。所以身心都是相依的。 我们要能够把身调理好以后,将来清醒地走,一定能够生善道,乃至于生极乐。迷糊地走,要生善道的机会就很少了。  印光祖师似乎定义一心不乱为断见思阿罗汉境界,藕益祖师时而定义一心不乱是断见思惑阿罗汉境界,时而说一心不乱是伏见思惑凡夫境界。不同与印光祖师之前历代祖师。  印光祖师: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  印光祖师:“念佛至一心不乱”是观经上品上生的境界。"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观经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念佛居士书)  《妙宗钞》开示:三心六念或闻或修。未能伏惑属下三品。以此伏惑入中三品。能破二惑方预上三。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藕益祖师时而定义一心不乱是断见思惑阿罗汉境界,时而说一心不乱是伏见思惑凡夫境界。  藕益祖师《佛说阿弥陀佛要解》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  藕益祖师:〖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开示: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  幽溪大师《圆中钞》定义《佛说阿弥陀经》念佛七日一心不乱为伏见思烦恼境界。  《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疏》若者。不定之辞。利根一日一念。钝根或至七七日。行成。纵未破惑。定为往生之因。  《钞》经文既云若矣。又增数至于七日。是则往生之因。要在持名。阶于一心不乱。而人根利钝。日数限乎七等。若利根者。一日成乎一念。钝根至于七日。而解中又增云七七者。此或约极钝根者为言。或约行门逾增胜者而说。然则持名一心不乱者。因也。得一念者。约行成而为言也。纵未破惑。定为往生之因者。此言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也。盖言若能伏惑。临终正念自然现前。往生净土必矣。  印光大师开示:《佛说阿弥陀经》,得莲池《疏钞》、藕益《要解》、幽溪《圆中钞》,法无不备,机无不收.  莲池大师:心无杂念即是事一心念佛  念念念佛。更无杂念。是名一心。夫无杂念者。止得事之一心。”  “又云虽念亦无能念可念。皆指理一心也。”  “论云专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者。此双含事理而言也。”  “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  “永明谓九品上下。不出二心。一者定心。如修定习观。上品上生。二者专心。如但念名号。得成末品。今谓既云但念。但之一字。正唯得事。未得理故。”  未完待续:
  续上:  紫柏大师开示:  问僧海州:“你念佛常有间断吗?”   “合眼睡时便忘了。”海州回答说。  “合眼就忘了吗?!”大师震威一喝,说:  “这样念佛,念一万年也没用!从今以后,直须睡梦中念佛不断,才有出苦的希望。  “若是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了。一开眼时,应该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流血,或念千声万声,尽自己力量便罢。这样做了二三十次以后,自然能在大昏睡中念佛不断了。  “世上很多念佛人,有的念了二三十年,有的尽一生都在念佛,可是到了临终,却是没有用。  “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在睡梦中不曾有念佛的念头。要知道,人活着如觉,人死了如梦,所以梦中念佛的人,临死自然心不散乱,一心往生了。  “念佛的心真不真,勘验关头,须在欢喜、烦恼中取得证明。这时,真假的心,很明显地可以辨别出来。  “大抵上,真心念佛的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还是念念不间断的。因为欢喜动他不得,烦恼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然不能动,那么,死生境上,自然不会惊怖。  “现在人念佛,遇到一些微小的或喜、或怒景象,就把‘阿弥陀佛’撇到脑后去了,怎么能得到念佛的灵验呢?  “如果依照我的方法念佛,真的能于爱憎关头不忘失这句‘阿弥陀佛’,假使在目前日用中得不到受用,临终又不得往生,我的舌根必然坏烂!”   紫柏大师(西元一五四三——一六○三)俗姓沈,名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门人称尊者。吴江(江苏)人。紫柏大师与莲池大师、憨山大师和藕益大师并举,被誉为明代四大高僧而载入史册。
  附录六:历代祖师关于中阴身往生难易的开示,及南怀瑾大德开示“顶热是否必定往生”  净土宗祖师及部分藏传佛教大德关于“中阴身”的开示:  一,莲池大师:中阴身发心来的及吗?  问:设有一人,前生念佛勤笃,机感未应。今生虽作散善,意常在佛,而为事所绁,不能依法修持;一期报尽,又无所感。此人于中阴身,种子忽萌,十念完就,得见佛往生否?  答:前生以勤笃而植因,今世由怠缓而失果。若使临终克念,生或可期。待乎中阴发心,势已无及。愿诸仁者,早为之图。《答净土四十八问》  经言人欲终时,闻钟磬声,增其正念。而杭俗亡者气绝良久,方乃召僧击磬,已无及矣。又讹为之说曰:‘磬之鸣也,促亡人行赴阎罗也。’其谬一至于是。《竹窗随笔》  二:善导大师:余多见世人。於平常念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及致病来。却又怕死。都不说著往生解脱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鸣钟。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也。死门事大。须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若无事时。当以此法精进念佛竭力受持。是为临终大事。可谓一条荡荡西方路。径直归家莫问津。  三:印光祖师开示: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亳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四:印光大师开示---念佛者临终失正念.永无往生之望矣
又念佛之人.必须劝家中眷属.同生信心.同常念佛。以备彼等于父母.及诸眷属之有命终者.为之助念。否则.不但不助其正念.反令起嗔恨爱恋等念。(预为洗澡换衣.则失正念。若搬动致疼痛.则生嗔恨。嗔恨.则或致堕于毒虫之类。若对之哭泣.则生爱恋。均属失正念.而永无往生之望矣.哀哉。)不念佛者.尚不至大有所损。念佛者.一经破坏.正念全失.将欲往生.竟莫能得。从此长劫轮回六道.皆此等眷属之所致也。  五:七:索达吉堪布:活着时贪执什么,中阴时就会以九倍的程度贪执
  如果活着时执著诸法实有并贪执不已,只是口中说临终不贪执是没有意义的。生前你对自己的房屋特别贪执,天天想着它,临终时要放下恐怕有点困难。为什么呢?因为梦中的神识比醒时的神识清明,进一步来讲,中阴的神识又比活着的神识清明九倍,所以活着时贪执什么,中阴时就会以九倍的程度贪执。而且那时只要稍微一忆念,立刻就会投生为低劣之身。比如你贪执某个动物或人,一瞬间就会转为恶趣众生。因此从即日起我们就要放下一切,专心忆念往生极乐世界。   所谓的修行,就是将自己的心转入正道,如果在有生之年念念不忘往生净土,这就是一种最好的破瓦法。大家每天一边用中观对治贪执,一边观想:我不贪财、不贪人,什么都不贪,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其实这就是破瓦法,所谓破瓦法不一定非要大吼:“啪的”。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境界的人来说,除此以外再没有断除中阴的更好窍诀了。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以及传统的破瓦法需要复杂的观想,很多人没有这样的能力,因此如果能做到什么都不贪执,死的时候自由自在地往生净土,这就是最殊胜的破瓦法。  六:益西彭措堪布:法-王如意宝说:“《行愿品》中的‘临欲命终’指外气已断尽,内气尚未断尽之时。此时愿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行者面前,放光加持赐予安慰,消除一切障碍,使行者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安祥愉悦,不经中阴,被佛接迎刹那间化生到极乐世界胜莲花中。即刻花开见佛,聆听法音,顿悟无生,成就辩才、神通、陀罗尼、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一切功德,得大解脱,获大自在,尽未来际,遍十方一切刹,任运度化无边众生。如果于此时不能往生,入中阴境界,见阎罗王,受彼审问,经历中阴种种险境,身心不得自在,往生还是很困难。所以修行者或助念之人,在此时应特别注意,提起正念,力求此时顺利往生。”  七:李炳南居士:中阴身能否依赖平时念佛之力而往生?  请问死后神识没有马上往生,中阴身在四十九天之内能否依赖平时念佛之力而往生?   生西在临终后刹那之间,临终后不能往生,希望就很渺茫了。中阴身转生并不是一定要经过四十九天,只是说最迟不会超过四十九天。凡是诚心念佛的人,第八识田中都落下了种子,永远不会丧失,但到什么时候萌芽、生长、成熟,就要看那个人功夫。只要改恶向善,一心念佛,临终自然没有障碍,一刹那间就往生西方了。中阴身念佛往生,要有善缘帮助,但念力是不是很强,所以要感佛接引,就没有把握了。  李炳南居士:中阴身回忆起了佛号,可以往生吗?   问:因为平时念佛熏染,中阴身突然回忆起了佛号,可以往生吗?   答:古德的著作中,有中阴身往生的说法,但这个人的念力如何,大有问题,中阴身是否能够回忆佛号,就更成问题。因此要在平时养成净念相继的习惯,不要有在死后侥幸取胜的想法。  净空法师开示:  问:临终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即可往生西方,指的是临终最后一口气,还是神识离开身体的最后一念?   答:神识离开身体最后一念,这个才是真的。当然最后一口气也必定是阿弥陀佛,这是我们能够相信的。   净空法师开示:问:中阴身期间,会遇到哪些状况? 答:地藏经云「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冥冥游神,这就是他的魂魄,我们佛法里面讲的阿赖耶识,世俗人讲灵魂。游神就是灵魂,佛家讲的游神很正确,讲灵魂,那是恭维的话,为什么?决定不灵,他要灵,怎么会到恶道里面去!他到恶道里去,可见得他不灵。所以孔老夫子在《易经》里面讲的话,也很有道理,他称游魂,我们这里讲游神。这讲得很有道理,因为他的速度很快,飘浮不定,确确实实是游魂。《易经》里面讲,「游魂为变」,变就是他去投胎,他又去换一个身体。「冥冥游神,未知罪福」,这时候真的是「如痴如聋」,痴痴呆呆的,在七七日内是这个状况。佛讲中阴身,中阴身是迷迷糊糊的,看外面空间就像大雾一样,又黑暗、又看不清楚。哪个地方有缘分,他就看到那里有光明,他循著那个光明,他会去找,那是缘分。光的色彩、大小都不一样,这就是六道的差别。青莲祖师《地藏经科注》云:“神者,大论云:凡夫人忆想分别,随我心取相,故计有神,即中阴身也。如天人陆玄畅云:人禀七识,识各有神,心识为主,在黑闇中,游行虚空。所谓三涂极迍而杳杳,四流无际而茫茫。故云冥冥游神。”   未完待续:
  续上:  哪类人入中阴能正念不失,那类人入中阴就丧失正念而忘失自我?见下面的佛经:  佛说入胎藏会第十四之二  谁是正念入住出。  如有一类凡夫有情。性爱持戒。数习善品。乐为胜事。作诸福行。极善防护。恒思质直不为放逸。有大智慧临终无悔。即便受生。或是七生预流。或是家家。或是一来。或是一间。此人由先修善行故。临命过时虽苦来逼受诸痛恼。心不散乱正念而终。复还正念入母胎内。了知诸法由业而生。……由上利根故正念不乱。  难陀。谁是于母腹正念入住不正念出。  难陀。如有一类凡夫有情。性乐持戒修习善品。常为胜事作诸福行。其心质直不为放逸。少有智慧临终无悔。或是七生预流。或是家家。或是一来。或是一间。此人先修善行临命终时。虽苦来逼受诸痛恼。心不散乱。……由是中利根故入住正念。不正念出。  难陀。谁是正念入胎。不正住出。  难陀。如有一类凡夫有情。性乐持戒修习善品。常为胜事作诸福行。广说如上。乃至临终无悔。或是七生预流等。临命终时众苦来逼。虽受痛恼心不散乱。复还正念入母胎中。由是下利根故。入胎时知住出不知。广说如上。乃至谁当乐入如是胎中。  难陀。谁是入住出俱不正念。  如有一类凡夫有情。乐毁净戒不修善品。常为恶事作诸恶行。心不质直多行放逸。无有智慧贪财悭悋。手常拳缩不能舒展。济惠于人恒有希望。心不调顺。见行颠倒。临终悔恨。诸不善业皆悉现前。当死之时猛利楚毒痛恼逼切。其心散乱。由诸苦恼。不自忆识我是何人。从何而来今何处去。难陀。是谓三时皆无正念。广说如上。  南怀瑾大德开示:念佛人死后顶热是否肯定往生?  假使这个人,这一辈子的善恶的行为,来生还能够变人,人中再来的,他死的时候,最后一口气一断,你把他全身一摸,这是个科学,什么地方都冷了,最后这里还暖和的(南师手示心脏部位),来生一定变人,人道中再来,善恶兼半,这种人临死的时候一定,有些人更高级的,很清爽,家里的事情都吩咐好了,然后眼泪掉掉,没有,无可奈何就走了,胸口最后还温的,那个是人道中再来,如果有些高血压的心脏病,全身都冷完了,摸这里还热的,天道,不过天道里头或者阿修罗道,他脾气大,死了以后也是天人,阿修罗变这一种的,有些,慈眉善目的,窝囊兮兮的,那个算是好天人,所以好人跟坏人,分不清的,阿修罗、天人是同等的,都是上面,如果头顶最后还暖的,往生西方的,不过有时候走了,半路又走到东方来了,这是真的,不是跟你说笑话的。  净空法师2011年的开示:哪类人可以被超度到极乐世界!宝志公超度梁武帝的妃子,这个妃子造了地狱罪业,堕地狱。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再来,我们在《高僧传》看到他的传记,他那个示现神通次数很多这《神僧传》里头有的。他把梁武帝的妃子,从地狱里面超度到忉利天,不是一般人的力量能做得到。为什么不能超度到极乐世界?她缺乏念佛的善根。如果过去生中曾经供养诸佛如来,曾经修过净土法门,那就有办法了,超度到极乐世界。  密宗红教祖师”华智仁波切”超度一位藏人中阴身升天而非往生极乐世界的例子:(华智仁波切是密宗历史上最伟大的上师之一!)
  (华智仁波切)在青海德穷山洞静住时,达西地方的一位老人经商途中不慎掉进河中溺水而亡。同伴们将其尸体带到德穷山洞前,请尊者及僧众为他念往生仪轨作超度。念到中间时,尊者突然哈哈大笑,停止了念诵。后来在石渠,他对少数弟子说:“那次我们超度的那位老人,仪轨尚未念完,他的神识早已去三十三天转生为小天子了。当时看着眼前白发苍苍的尸体,我不禁心想:一个老人竟然跑得这么快!因此便不由自主地笑了。”
  未完待续:
  续上:  净空法师: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一一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39-0111&lang=zh_CN  真正往生,一断气就走了,那往生快。有的人凭助念,他断气他并没有走,他灵魂还在身体的附近,这个时候念佛的功德是非常非常之殊胜,让他声声都听到佛号,最后也跟著佛号走了,这个好。要知道,念佛送往生的很多,许许多多往生真的是要靠助念,所以助念要如法,要是不如法这个麻烦就很大。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十六集) 檔名:02-039-0026  这个讯息传到我这边来,我们感到无限的欣慰,《弥陀经》上讲的不假。为什么短时期接触到他能成功?我们知道他能够听到就接受,不怀疑,马上就干,过去生中修过这个法门,那一生没修成功,这一生在临终时候听到,把宿世的善根引发出来,勇猛精进,万缘放下,没有一丝毫留恋,所以他很顺利就成就了。更希有难得的,人一生不信佛,死了也不信佛,死了以后中阴身闻到佛法,他搞明白了,跟著这些助念的,那都不是人身,中阴身跟著助念也能往生。这个因统统都是宿世善根,在这一生当中没有缘闻到佛法,一听到他就觉悟。像这样的人,意志、信心这么坚定,魔的磁场不能影响他。他的念头这一动,阿弥陀佛的毛光他就受益,只要念头一动都加持到了,所以这里头感应不可思议。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一三卷)   至於临终,人过世之后家亲眷属,这是佛经上教导我们的,四十九天之内一定要给他诵经,给他超度,很有效。因为一般在四十九天之内,他在中阴身他还没有去投胎,我们这时候叫游魂。他没有去投胎,每隔七天他有一次很痛苦,这是讲变易痛苦,所以叫做七。做七这《地藏经》上讲的,这个七天给他诵经、拜忏,给他超度,他能得利益。如果他的善根深厚,他的中阴身没有离开超度的道场,跟著大家一起来学习,很可能也会往生,也能够往生。  如果说是善根差一点的,纵然不能往生,要自己发愿,别人帮不上忙的;别人只是劝他,劝他念佛往生,他肯不肯接受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肯接受那是非常好,不肯接受他也减少痛苦,一定得好处,所以这个七七非常重要。  大恩上师关于超度----普巴扎西仁波切  有者问:既然高僧大德的超度能够令众生往生极乐刹土,那么修行还有什么用呢?答:佛法中是有很多方便密意的。高僧大德的加持力固然不可思议,但是试想一个尚有宝贵人身的众生,即使值遇佛法正教与善知识仍不生信,中阴界的众生更犹如飘落的羽毛,你叫他停,他身不由己,怎么停得住呢?往昔善星比丘对释迦牟尼佛祖讲授的正法不仅未生毫许之信心,还诽谤佛法,结果堕入地狱。业报现前时,他无法承受地狱的痛苦,方知佛语不虚,于是一心祈祷释迦牟尼佛,表示愿意修持正法,以解除痛苦,祈请佛陀赐予加持。于是释迦牟尼佛现前,对善星比丘说:“我给你讲授皈依的修法,至于是否依教奉行,还是观待于你自己。”由此可见,即使是佛陀本人,也无法像把石头扔到房顶一样,将善星比丘迁转到清净刹土,而以讲法的方式,使弟子精进修持,获得加持。故我等亦当圆满信心,依教奉行,恒常具有对上师的无伪诚信、无勤生起对于无怙众生的大慈大悲、真实相信丝毫无欺的因果法则。因此,虽然超度的确为众生种下殊胜的解脱之因,然真正要获得即生成就,必须要依止清净具德的善知识,精进如法行执守戒律,方为解脱之要道。自身精进修行与希冀超度往生二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大德索达吉堪布开示:登地菩萨才有能力超度亡灵。但凡夫为亡人助念,也能令其得人身。  有一次,阿底峡尊者的弟子,向尊者请教:何时才可超度亡灵?”尊者答:“获得见道之后,方可超度亡灵。”超度亡灵并非易事,必须要有得地的功德。不过大家也不必怀疑助念,道友们为亡者助念,即使不能完全超度,也可以帮助他脱离恶趣、得到人身,这方面有极大的利益。  印光祖师关于超度往生的开示汇总:  今以纯孝慕亲之心,若能发弘誓愿,称念佛名,(四弘誓愿,必须普为法界众生,以不发此心,乃凡夫情见,不易感通。)以此功德,为亲消除罪业,增长福慧,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而心与道合,心与佛合。何待彼与母同生,当必母先往生,彼后往生耳。  慈悲道场忏法(俗称梁皇忏)随闻录序  惜帝未悉净土法门.故于述成之时.郗氏特现天人妙庄严身.而为致谢。使帝详知净宗.则其夫人当必仗佛慈力.往生西方.高预海会.登不退地.又何得资此大法大心.竟以生天结其局哉。  三编·复陈莲英女居士书  念佛法门,如如意宝珠,能随人意,雨一切宝。但能恳切至诚念佛,自然消除罪业,增长善根。超度先亡,俱生西方。何不可云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又问当如何修,能令父母往生西方,汝如此问,太不明理。念佛之人,每日早晚,尚须以己修持功德,回向四恩三有,并及法界一切众生。何况父母,而不能令往生西方。  但须恭敬至诚之极。又须发普度一切众生之心。凡一切有缘之人,皆以此法相劝。以自己修持之功德,及回向一切众生之功德,及劝人之功德,为父母回向。决定能令父母往生。然须真实力行,方可。若泛泛悠悠,非无利益,恐未必即能往生也。
  附录七:祖师大德对“真实信心”的具体定义,以及如何确立往生的信心?  藕益祖师《弥陀要解》开示:“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藕益祖师开示:信心不足怎么办?  蕅益大师 示玄著  佛知佛见、无他,众生现前一念心性而已。现前一念心性,本不在内外中间;非三世所摄,非四句可得;只不肯谛审谛观,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便成众生知见。若仔细观此众生知见,仍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不属三世,不堕四句,则众生知见当体原即佛知佛见矣。倘不能直下信入,亦不必别起疑情,更不必错下承当,只深心持戒念佛;果持得清净,念得亲切,自然蓦地信去,所谓‘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也。此棒打石人头,曝曝论实事。若要之乎者也,有诸方狐涎在,非吾所知也。偈曰:  众生知见佛知见,如水结冰冰还泮;  戒力春风佛日晖,黄河坼声震两岸。  切莫痴狂向外求,悟彻依然担板汉。  蕅益大师关于"真实信心"的定义:  或谓闻白毫名字,功德不可限量。闻一佛二菩萨名,灭无数劫罪,岂现前恶法所能较敌。噫,误矣。不观占察经邪,经称地藏菩萨大悲愿力,诸大菩萨皆不能及。其言曰,能闻我名者,谓得决定信,利益行故。若杂乱垢心,称诵我名字,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故。  盖杂乱则无定,不与奢摩他相应。垢则无慧,不与毗婆舍那相应。不与二观相应,则不知地藏法身,诸佛法身与自己身,无二无别。故不名为闻也。智者大师释十六观经题,必约三德秘藏。释法华经题,乃以九旬谈妙。故曰若闻首题名字,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若不如所解释,安获无量功德。  今杂乱垢心,闻犹不闻。现行烦恼,炽然不息。以此脱苦,杯水投车。逮临终无验,翻疑佛法不灵。自误误他,堕谤法罪。  后汉译《无量寿经》下辈往生经文云:念佛精进但无往生信心者,佛在临终托梦赐予信心。《佛说无量清静平等觉经》(后汉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 译):  其三辈者。其人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若无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烧香散华然灯悬缯彩作佛寺起塔饮食沙门者。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寿终则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可复尊极智慧勇猛。佛言。其人作是已后。若复中作悔心。意用狐疑。不信作善后世当得其福。不信往生无量清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空法师谈念佛打哈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