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家承包荒山地机械整理几趟梯田机械化准备栽经济作物违法了吗?找谁评理?

表1-1 新津县主要河流水文特征_伤城文章网
表1-1 新津县主要河流水文特征
第一章第一节一、地理位置基本概况自然条件新津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南部边缘,地跨 103°42′13″― 103°55′59″E;30°19′49″―30°31′32″N。东连双流,西接邛崃、大 邑,南邻彭山,北毗崇州。幅员面积 331km2。 新津县交通发达,区位独特。县政府驻地五津镇,距成都市区 38km(老川 藏路),距双流机场 18km,川藏路、大件路和成雅(乐)路等国省级道路交汇于 此,成昆铁路穿境而过,设有火车站一座,交通便利,是成都西进、南下的 “大门”和重要的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古为“南方丝绸之路”第一站,今 有“成都南大门”之称(图 1-1,新津县区位关系图)。二、地貌新津县境内以平原为主,间有浅丘、台地。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 76.6%, 主要分布于县境东北、北部和西北部。平坝区在海拔 442―480m 之间,平均比 降仅 1‰。县境东南一脉为牧马山台地,占全县总面积的 9.3%,海拔一般为 450―500m 之间。县境西南为长秋山丘岭,属邛崃山余脉,海拔一般在 500― 600m 之间,包括天社、狮子、象鼻、九莲、朱家等山岗。其中象鼻山海拔 673m,为县境内最高峰。牧马、长秋两山在地质构造上均属于龙泉山褶断束。 占幅员面积的 14.1%。地表以金马河为界,河东由北向南倾斜,河西由西向东 南倾斜,平均比降为 2‰。海拔高度为 442―673m,高差 231m。三、气候新津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由于所 处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影响等直接因素,其本身气候特征为:冬无严寒,夏无 酷暑,春暖多变(时冷时热),秋多绵雨。年均温 25.6℃,最冷月 1 月平均气 温 5.7℃。无霜期年平均为 297d,年平均降水量为 987mm,相对湿度年平均为 84%,湿度较大。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119.1h,偏少。但大春作物生长期的 4 ―8 月,平均日照百分率可达 33%,足够作物生长需要,全年日均温≥0℃的总1 积温在 5763.1℃―6223.6℃之间,有 80%的年份积温在 5979.0℃以上,有利于 各种作物的生长,比同纬度的江浙、两湖地区的热量条件更为优越。相对而 言,气象灾害较少,雨热丰富,四季常青,历史上是“天府之国”的重要组成 部分。四、河流水系县境内金马河、西河、南河、羊马河、杨柳河五河汇聚,水网密布。岷江 五大干支流在县城东南汇合后流入岷江,五河汇口成为岷江水系出川西平原西 南的吞吐咽喉,是成都平原三大出水口中最大的一个。新津县主要河流水文特 征见表 1-1。表 1-1 新津县主要河流水文特征河流名称 金马河 羊马河 杨柳河 西 河 南 河境内流长 (km) 14.1 8.7 15.5 12.25 12.5河 宽 (m) 400-600 30-40 80-100 320-350 220-260高 程 (m) 480―442 480―465 475-452 478―455平均比降 (‰) 1.44 1.6 1.54 2.21 0.56年径流量 (m3/s) 336.4 17.5 21.6 55最大洪峰流 量(m3/s) 30 8707新津县河网密集,河流水面面积为 2040hm2,江河两岸岸线长 113.5km(杨 柳河因权属为东风渠管理处故不计入长度),当前已建成 20 年一遇高标准浆砌 堤防 47.135km,占总长的 41.53%;低标准堤防及自然河岸长 66.365km,占总 长的 58.47%,治理任务艰巨。 由于县城地势低,河道比降小,流速缓;而外来水多,且外来水坡降大, 水流急,致使夏季降雨积水快,而排水慢。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是新津县历史 上累遭水患的一个重要因素。五河中岷江(金马河)、西河和南河对县城的威 胁最大,因此,新津县城被省、市确定为重点防洪城镇之一。五、植被与生物资源新津县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境内植被除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外,仍有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和暖性竹林分布。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原始森林已遭破坏,现有天然林均为次生林,主要有马尾松、青冈林,人工林 主要有湿地松、墨西哥柏、慈竹林等。长丘山浅丘、牧马山台地为天然林、经 济林集中分布地区,平原区为以宅旁成片慈竹及道路、河渠、林带构成的生态 防护林。由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适宜生长多种植物,有林木 49 科 137 种,2 草本植物 30 种,其中以麻柳、马尾松、青冈、杨树等数量多,珍稀名贵古树有 桢楠、银杏、黄葛树、柏木等。 全县有林业用地 6750hm2,其中有林地 6370hm2,荒山荒坡 380hm2。有林 地中天然次生林 2657hm2,人工林 3713hm2。森林覆盖率 20.6%。 经济林木种类多,其中以水果为最,新津果树种类有 10 科 25 类 99 个品 种,著名水果有永商姜湾的梨,邓双狮子山的李,花桥蔡湾、顺江张勃山的 柚,牧马山的蜜桔等。 粮食植物主要有禾谷类的水稻、玉米、小麦,豆类的胡豆、豌豆、绿豆、 泥豆,薯类的红苕、马铃薯、白苕。 经济植物主要有油菜、花生、甘蔗、地瓜、生姜、茶叶、红心黑瓜子、茉 莉花及药材(如郁金、川芎,泽泻)等 18 种。 蔬菜全年都能生长,品种亦多,现已有 70 多种,夏季以瓜、豆、茄子、辣 椒等为大宗;冬季以青菜、萝卜等为大宗。 野生真菌也是新津的有名植物资源。 新津没有大型野生动物的繁殖栖息,中小型的野生兽类有黄鼠狼、野兔、 老鼠等。 主要饲养动物有 30 种,主要有猪、牛、山羊、鸡、鸭、蜜蜂、鱼等类型。六、土壤新津县的地带性土壤为黄壤,但由于全县土壤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极为强 烈,即第四系冲积物的大面积覆盖和白垩系红色砂岩的出露,使得黄壤在该县 分布反而不广。全县的土壤以水稻土为主,平原地表为第四系全新统河流冲积 物所覆盖。台地和丘陵,主要覆盖物有黄色粘土母质,也有部分黄色粘土层被 蚀后形成露出白垩系红色砂岩的残丘。因此,全县土壤类型主要有:平坝冲积 水稻土,平坝冲积性沙质土、紫色土,黄壤土四类。其中:(1)平坝冲积性水稻 土最多,主要分布于铁溪、方兴、龙马、太平、金华、普兴、永商、邓双等乡 镇,面积约 ,占农耕地的 83.3%。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 沃,灌溉便利,一般碳酸盐反应强烈,pH 偏碱性,有机质中等偏上,有效 N、 速效 P 中等,速效 K 中等偏低;(2) 平坝冲积性沙质土,主要为灰色冲积沙质 土组成。分布于金马河、西河、南河、羊马河及岷江沿岸,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 4%。土质含沙量高,土壤疏松,空隙度大,保水保肥性能差,肥力低,碳酸盐 反应强,pH 值中性,有机质中偏低,有效 N、速效 P 低,速效 K 中偏低。(3)紫 色土,又分为红泥紫色土和棕红紫色土两个亚类,红泥紫色土主要分布在邓 双、永商,棕红紫色土主要分布在永商,合计 1800hm2,占耕地面积的 9.9%。 (4) 黄壤土面积 506.67hm2,占耕地面积的 2.8%,分布在牧马山台地。自然土 壤厚度 0-20cm,多为梯田梯地。 全县的主要耕作土壤有水稻土,紫色土,黄壤和潮土 4 类,分别占耕地面 积的 90.3%、5.7%、3.3%和 0.7%,土壤 pH 值介于 6.0-8.5 之间。七、矿产资源新津矿产资源较为贫乏,除芒硝和沿河产沙金外,还有少量石油、泥炭, 其它矿藏均为空白,但作为建筑材料的河沙、卵石和页岩却比较丰富。 钙芒硝矿,探明储量 16 个矿段,储量达 98×108t,位居全国第二。矿区分 布在杨柳河以东的花园、黄渡、普兴和金华 4 个乡,相邻的花桥、兴乐和邓 双,也有分布,面积达 30 多 km2。 页岩矿(砖瓦用页岩),页岩资源丰富,储量在 10×108m3 以上,县内永兴、 黄渡、花源、普兴、邓双等均有发现。 矿石资源(包括河道砂石和非河道矿石):由于五河汇聚,历史形成的河道 改道等,县境内砂石资源十分丰富,可提供丰富的建筑材料。八、旅游资源新津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 “九莲胜景”观音寺和龙马宝墩古城遗址,以及被誉为“古今第一忠孝儒林” 的纯阳观、享有“道教胜地”的老君庙等历史文化遗产。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有:栖息上万只鹭鸟的“鹤的王国”斑竹林市级森林公园、“世外桃源”的梨 花溪风景区和风景如画的南河观光带等。在该县斑竹林森林公园和方兴“鹭 岛”每年都有 3 万只白鹭、绿鹭、灰鹭、麻鹭等侯鸟来此栖息繁衍,是川西平 原腹心地带难得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还有被誉为东方明珠的四川 省水上运动中心。不仅是当今国内、国际赛艇、皮划艇等多项水上运动训练和 比赛的理想场地,更是令人惬意的旅游消闲度假的好去处。4 总体而言,新津县自然环境具有几个明显特点:(1)典型的平原县,地势比 较平坦,除若干浅丘山岗外,属典型的冲积平原,是成都平原的一个缩影。(2) 自然垂直分异不明显,是比较典型的中亚热带气候和自然地理区,比较单一。 (3)区域分异不明显,县域内的内部差异主要是景观层次的差异。(4)河网发 达,水热丰富,农业自然生产条件优越。第二节一、行政演变与现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评价新津,古为蜀国域,秦为蜀郡地,西汉属犍为郡武阳所辖。东汉建安 21 年 (公元 216 年),犍为郡守李严开辟了沟通成都平原与眉嘉平原地新渡口。至南 北朝地北周闵帝元年(公元 557 年),析隆山县(今彭山县境)北部置县,县因 “新渡口”而名新津县,属犍为郡,县治六门水(今邓公场附近),。隋文帝开 皇 9 年(公元 589 年),新津隶蜀郡,县治六门水迁至皂里江(今金马河)东岸(今 旧县机场内)。唐大业三年,(公元 607 年),县治又迁至南河北岸即今县城所在 地。后世代相袭未变。唐朝至明朝时期,新津先后属蜀州、崇庆府,崇庆州所 辖,清朝直属成都府,清康熙 6 年(公元 1667 年),双流县并入新津,雍正 8 年 (公元 1730 年)复分置双流县。民国初至民国 24 年,(公元 1935 年)实行省县 制,新津属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即原温江专区)。1949 年 12 月 25 日新津解 放后,属温江专区,1950 年改属眉山专区,1953 年撤眉山专区后新津仍属温江 专区,1960 年 7 月 1 日新津并入大邑县,1962 年 10 月 20 日仍恢复新津县建 制。1983 年 7 月,实行市管县,温江专区北撤销,新津改属成都市辖县至今。 此后,行政区划经过多次变更,于 2000 年全县乡镇再次调整为 11 镇 5 乡, 即五津镇,花桥镇,金华镇,兴义镇,安西镇,方兴镇,花源镇,普兴镇,永商镇,邓双 镇,新平镇,兴乐乡,黄渡乡,万和乡,文井乡,龙马乡。共设 187 个行政村和 9 个 居委会,县政府驻地五津镇,全县幅员面积 331km2(图 1-2,新津县行政区划图)。二、人口及分布2002 年,年末全县总人口为 29.07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5.65 万人,占 19.44%,农业人口 23.42 万人,占 80.56%,其中男性人口 14.54 人,女性为 14.535 人。全年出生人口 1968 人,出生率 6.78‰,死亡人口 2081 人,死亡率 7.17‰,全 年净增长人口 763 人,人口增长率为 2.63‰。 2002 年,年末全部从业人数 17.52 万人,其中城镇个体劳动者 0.66 万 人。年末单位从业人员 1.94 万人,农林牧渔 0.03 万人,制造业 0.48 万人,电 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 0.04 万人,建筑业 0.35 万人,交通运输、仓储邮 电通讯业 0.05 万人,批发和零售餐饮业 0.07 万人,金融保险 0.06 万人,房地 产业 0.01 万人,社会服务业 0.03 万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0.14 万人,教 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 0.37 万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0.02 万 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0.24 万人,其他行业 0.01 万人。按三次产 业划分,第一产业 8.46 万人,占 48.29%;第二产业 4.40 万人,占 25.11%;第 三产业 4.66 万人占 26.60%。第一产业仍然是就业的主体。三、经济发展新津县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2002 年全县国内 生产总值达 34.36 亿元(见表 1-2),第一、二、三产业占 GDP 的比例分别为 14.3:49.6:36.1。财政收入 2.51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1818 元,在四川省 属于经济较发达的县(2002 年四川省人均 GDP5620.81 元)。1993 年经四川省 政府批准在该县设立了“四川省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现有的川浙合作工业 园区为其起步区),确立了民营立县的基本方针。现在民营经济占 GDP 的比重 已达 70%以上,纳税占全县工商税收的 75%以上,已形成了食品、化工、建 材、机械等支柱产业和包装、电子、皮革、医疗器械等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 好。工业发展迅速,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14.1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8.3%。 2002 年规模企业 40 户,实现工业增加值 6.34 亿元,增长 18.5%,占全口径工 业增加值的 45%,实现利税 13857 万元,增长 19.7%。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 97.4%,比 2001 年提高 0.5%。2002 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配合饲料 30.88 万 t,增长 13.1%;玻璃制品 5.87 万 t,增长 1.3%;红肠 1.13 万 t,增长 18.1%;元明粉 27.14 万 t,增长 23.4%;磁性材料 6636 万只,增长 0.7%。 从经济发展的态势上看,全县整体经济水平在全省属较发达县,在成都市 居中等水平(表 1-3)。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2002 年较 2001 年,GDP 增 长率为 14.5%,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在成都市各区县中也属较高水平。产6 业结构上,新津县的第二产业占 GDP 近 50%,其产业结构呈现工业化发展阶段 的特征。表 1-2 指 标 一、国内生产总值(现价) 其中: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其中:工业 第三产业 二、工农业总产值(90 价) 其中: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三、财政收入(全口径) 四、全部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 五、农民人均纯收入 新津县国民经济概览 单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元 元 位 2002 年实际 34.36 4.92 17.05 14.11 12.39 91 02 新津县虽然是一个幅员小县,工业资源并不丰富,但已形成食品、化工、 建材、机械加工为支柱的较有特色、符合县域区位条件、资源特点的特色产 业;近年,商贸业、房地产业、旅游业也蓬勃发展,正带动第三产业的腾飞。 因此,新津县虽然农业发展条件优越,一直是全省重要农业区和粮油菜生产基 地之一,但农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仅占次要地位,表明新津县产业和经济正 在向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方向迅猛发展。表 1-3人 新津县 龙泉驿区 青白江区 金堂县 双流县 温江县 郫县 新都县 大邑县 蒲江县 都江堰市 彭州市 邛崃市 崇州市 成都市 四川省 全国 口 (万人)22002 年新津县国民经济发展比较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GDP 农村人均纯收入 (亿元) (元) (元) 经济密度 (万元/km )2行政面积 (km )29.07 49.97 40.16 84.48 86.98 30.87 48.04 59.89 49.66 25.64 59.55 77.22 63.61 64.44 4.46 332 555 392 7 437 481 8 90
960000034.36 66.85 53.49 66.83 128.6 50.01 80.19 90.15 52.02 24.68 69.89 55.84 72.96 79.25 650.25 398778.03 0.75 00.19 52.60 5.59 1.29 98.26 9.96 7971.6393 27 52 57 77 4.50 .61 5.42 4.22 336.05 425.52 578.56 393.24 529.85 727.06 541.88 104.49 106.66 值得指出的是,新津县不仅是以私营为主体的经济,而且产业的集团化、 规模化经营更突出,正在逐步克服县域经济小而全的弊端,并逐步形成有发展 优势的著名品牌和龙头产业,正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例如,食品业已形 成希望、美好、三旺等著名龙头企业;机械加工业已形成路桥集团、新筑等企 业集团;建筑业已形成五津、锦辉、恒业、荣达等集团化企业;化工已形成和 昌化工、海宁化工及纳爱斯成都公司(西南最大洗涤用品生产基地);电子业 正形成以恒力磁材为龙头的西南最大软磁生产基地。因此,新津县的产业和经 济发展道路是正确的、有特色和有竞争力的。 就农业而言,新津县也正逐步摆脱传统农业的约束,向着农业产业化方向 迈进。其中,已改变历史上以耕作业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而形成以畜牧业为主 体的农业结构,牧业产业已占农业总产值的 49.4%,在成都市各郊县中,其比 重最高。其次,农业经营的基地化、规模化,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农村休闲 农业的兴起等,都表明新津县农业的市场经济特征日渐显露,是一个良好的势 头。四、社会事业及其它新津县教育、文卫以及城市公共设施地不断发展与进步,极大地推动了社 会事业的迅速发展。至 2002 年,有学校 35 所,其中普通中学 16 所,小学 19 所。在校学生共 39260 人,其中普通中学 16271 人,小学生 22989 人。全县建 有文化馆 1 个,全县计有医院、卫生院 18 个,床位数 652 张,卫生技术人员 1006 人。城市全年供水总量为 430 万吨,生活用水量 409 万吨。随着经济发 展,交通不断改善,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 653km,货物周转量 7426 万吨公 里,客运周转量 13551 万人公里,电话用户增加到 39386 户,城市电话普及率 30 部/百人,其中农村为 10 部/百人,村村通电话。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 高,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7400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3248 元。居民住 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均住房面积 11m2,农村人均住房面积 30m2,城乡居 民家庭恩格尔系统分别为 38.4%和 48.3%。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完善,参加基本 医疗保险的职工 17847 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 9814 人,参加失业保险的 职工 3004 人。全年联办组织劳务输出 1450 人,全县社会福利院、敬老院 118 所,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床位数 95 张,社区服务设施 20 个,享受居民最低生 活保障人数 2171 人。表 1-4 新津农业经济概览指标单位2002 年实际
84 21一、农林牧渔总产值(现价) 其中:农业产值 林业产值 牧业产值 渔业产值 二、农民人均收入 三、主要产品产量 粮食总产量 油菜籽 水果 蔬菜 糖类 烟叶 肉类总产量 其中:猪肉 牛羊肉 禽肉 全年出栏肥猪数 禽蛋产量 牛奶产量 水产品产量 蚕茧产量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元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头 吨 吨 吨 吨第三节生态环境现状及其评价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一) 土地资源利用与开发 根据 2002 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资料,全县幅员面积 32992.63 hm2,分类如 下: (1) 耕 地 18486.48 hm2 , 占 土 地 总 面 积 地 56.03% 。 其 中 , 灌 溉 水 田 14928.37 hm2,占耕地的 80.75%,旱地 3503.08 hm2,占耕地的 18.95%;菜地 55.03 hm2,占耕地的 0.30%。9 (2)园地 1878.4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5.69%,其中,果园 1506.87 hm2, 占园地的 80.22%;桑园 275.29 hm2,占园地的 14.66%;茶园 7.43 hm2,占园地 的 0.40%,其它园地 88.86 hm2,占园地的 4.72%。 (3)林地 1006.22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3.05%,其中有林地 787.02 hm2, 占林地总面积的 78.22%。 (4)牧草地 119.87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0.36%。 (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4801.22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14.55%。其中,建制 镇用地 838.17 hm2,农村居民点用地 2920.04 hm2,独立工矿用地 876.62 hm2, 特殊用地 166.39 hm2。 (6)交通用地 980.22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2.97%。其中,铁路用地 64.24 hm2,公路用地 385.82 hm2,农村道路用地 291.50 hm2,民用机场用地 238.66 hm2。 (7)水域面积 ,占土地总面积的 12.13%,其中河流水面 2048.54 hm2,占水域面积的 51.20%。 (8)未利用土地 1718.9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5.21%。表 1-5 新津县土地利用构成变化 年代
耕地 86.48 园地 8.45 林地 977.29 1006.22 草地 119.87 119.87 城镇工 矿用地 1.22 (单位:hm ) 交通 用地 852.54 980.22 水域 1.23 未利 用地 8.942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坝区,林地、园地主要分布在浅丘区和台地区,城镇及 工矿用地以平坝分布面积大,且较集中(图 1-3, 新津县土地利用现状图)。 土 地 开 发 利 用 率 为 94.79% , 土 地 垦 殖 率 为 61.72% , 耕 地 复 种 指 数 为 161.5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每公顷平均产量 6027 公斤。 存在问题:(1)耕地呈递减趋势,耕地质量有待提高。全县人均耕地 0.064 hm2,且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 83.5%。(2)建设布局不合理,土地浪费严重。 (3)土地利用效益低,土地垦殖率低,农作物种植单一,乡镇企业用地不够集 中,且占地多、效益差,交通用地利用率低;(4)综合因素的制约,土地潜力难 以发挥。10 (二) 水资源利用与开发 新津县水资源丰富,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 1.45 亿 m3;地下水资源为 1.38 亿 m3,其中可开采资源为 1.11 亿 m3,主要集中在平原区;境内五河汇 聚,地表水年过境水量 107.73 亿 m3。 新津县属都江堰灌区,自流灌区分为西河灌区、东风渠灌区、通济堰灌 区。目前,全县有水库 3 座,蓄水量 148.6 万 m3,山塘 1046 口,蓄水量 397.0 万 m3,其中,牧马山区 841 口,蓄水量 235 万 m3,灌面 3.05 万亩,长丘山区 205 口,蓄水量 162 万 m3,已建电灌站 208 座,装机容量 448.5 千瓦,出水量 3.47 万 m3/小时,灌面 4.58 万亩。建成堰、塘、库、电灌站、灌区配套输水干 渠 75.82km,支渠 151.95km,斗渠 326.7km,农渠 608.16km,井灌工程机井 31 口,出水量 0.223 万 m3,控灌面积 0.169 万亩。 (三) 矿产资源利用与开发 虽然新津县矿产资源种类不多,总储量也不丰富,但该县对矿产资源的利 用却能突出该县特有的少量资源优势,发展与之相关的产业。例如,钙芒硝矿 是我县主要矿产资源,现有钙芒硝生产企业三户,年共采矿石量约 130 万吨, 年生产元明粉 27.14 万吨,均采用水溶房柱法采矿新工艺。新津砖瓦用页岩矿 资源较丰富,现已建有 7 个页岩空心砖新型建材生产企业。其中,永兴页岩砖 有限公司承担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乡镇企业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项 目”中的砖瓦新型建材子项目。今后将进一步扩大页岩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 土地资源和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四) 旅游资源利用与开发 从资源条件上看,新津县地处平原,景观较为单调,缺乏象盆周山区那样 的天然大型风光景观区。但新津县毗邻大都市区,加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水 乡特色明显,农村风光秀丽,因此,旅游资源已得到较好开发。自 2000 年元月 新津县风景旅游局成立以来,在全县风景旅游规划、促销、开发、管理等方面 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新津县根据建设以旅游为主的“生态山水城市”和培育县 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总体要求,发挥特色,培育精品,挖掘潜力,深度开发, 推出“赏梨花、观壁画、品河鲜、游南河”四大资源概念,并以“会节”经济 这一特色旅游为龙头,以“梨花会”、“河鲜美食节”、“柚花会”、“荷花11 会”及“观鸟会”等重点旅游品牌,造就了新型的旅游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还推出了颇具新津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线路(观音寺―老君山―纯阳观)、休闲 度假旅游线路(梨花溪―南河风光带―宝资山公园)、特色旅游线路(“河鲜美食 一日游”),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自
年,旅游业得到 蓬勃发展,共接待国内游客 735 万次,旅游产业占全县 GDP 的比重由 1999 年不 足 1%上升为 2001 的 3%。二、生态破坏与土地退化如上所述,新津县地处中亚热带,自然地带性赋予新津县的天然景观,本 应是森林茂密、生物多样性丰富、地绿水清、鸟语花香的四季长青的景色。但 由于人类长期的开发,特别是不合理的开发,因此,虽然新津县具有良好的先 天条件,但也已出现若干较突出的生态问题。 (一) 林分质量差,生态功能低下 新津县由于人口密度大,人为活动频繁以及上世纪 50、60 年代大炼钢铁、 “人民公社”等对森林的破坏,天然植被几乎荡然无存。人工植被功能较差, 全县已基本上见不到原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现有的人工次生林覆盖率也 不高,1985 年仅为 11%,生态严重失衡。经过近 20 年植树造林,全县有林地为 9.56 万亩,其中湿地松、墨西哥柏等乔木林 1.31 万亩,经济林 3.21 万亩,农 村宅院竹林 4.34 万亩,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 20.61%。但森林林分质量较差, 主要树种为马尾松、青冈、湿地松、墨西哥柏、慈竹等,群落结构单一,涵养 水源、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功能低下。 (二) 野生动物种类少 由于林地面积的大量减小和人为活动的频繁,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环境受到 破坏,斑鸠、猫头鹰等野生动物已不多见。整个新津县现有各类动物 115 种, 动物种群主要为人工饲养动物等,包括猪、兔、鸡、鸭和鱼等。 (三) 丘陵台地区水土流失仍未得到控制 新津县总体上属于平原区域,水土流失并不严重。但区内长丘山、牧马山 丘区总面积 77.24 km2,由于山峦起伏,坡度陡,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加之自然 植被已遭严重破坏,虽经多年的努力有所恢复,但是由于人口稠密,人为活动 频繁,不合理的耕种等多种因素影响,到目前,全区水土流失仍没有得到有效12 控制,水土流失面积 54.5km2,占丘区的 71%。其中轻度流失区占 13.25km2,中 度流失区 38.2km2,强度 3.05km2,年总侵蚀量 46.77 万吨。 (四) 各种灾害威胁仍未彻底根除 尽管新津县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但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防洪工 作,加强河道治理,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该县尚未发生较大的洪涝灾 害。不过,由于五大河流中羊马河、杨柳河、南河尚有部分未得到彻底治理, 洪涝仍是对新津县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其次为旱灾,由于新津气候特点, 冬、春雨量偏少,冬旱、春旱频繁发生。其它自然灾害还有雹灾、风灾等。三、环境污染(一) 废水 由于受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水质污染, 2002 年全县有污染企业 114 家,工业废水排放量为 540.98 万吨/年,生活污水 排放量 619.00 万吨/年。其中,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量为 470.42 万吨/年,占 全县工业废水排放量的 87%,足以说明全县工业废水主要来源于重点污染源。 废水重点污染源主要分布行业是:造纸及纸制品业、皮革业、化工原料及 化学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食品及饮料加工业。所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有悬浮 物、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重金属等。 2002 年,投入废水治理设施 25 套,正常运行 25 套。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 540.98 万吨。废水治理设施的投入运行,将促进我县水环境的改善,减轻水质 污染。生活污水排放量 620.00 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 56.5%,生活污水化学 需氧量排放量为 1895.5 吨。 (二) 废气 新津县能源以煤炭、电力、天然气为主,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2002 年全 县煤炭消耗量 24.09 万吨,其中工业耗煤 22.68 万吨,占 94%,民用耗煤 1.41 万吨,占 6%。工业耗煤以非金属矿制品业、化学工业、食品、造纸及纸制品业 为主。 新津县工业排放的主要废气污染物是 SO2 和烟尘,其次是氮氧化物。废气包 括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排放出的废气以及汽车排放的尾气。2002 年对全县排放13 污染企业 110 家进行了调查、监测统计,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 197784 万标 m3。 工业废气污染物排放状况见表 1-6。表 1-6 项目 排放量 工业耗煤量 (万吨/年) 22.68 新津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燃料燃烧废 气排放量 3 (万标 m ) 131938 工艺废气排 放量(万标 3 m) 65846 工业排放废气中主要 污染物(万吨/年) 二氧化硫 烟尘 4.11废气排放总量 3 (万标 m ) 1977842002 年,新津县工业企业废气治理设施设备为 39 套,工业废气治理率为 92%,全县烟尘去除率为 19.9%,二氧化硫去除率为 14.7%。 (三) 固体废弃物 2002 年新津县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 13.89 万吨,其中粉煤灰 0.05 万 吨,炉渣 5.17 万吨,尾矿 6.67 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 13.89 万 吨,其中粉煤灰 0.05 万吨,炉渣 5.17 万吨,尾矿 6.67 万吨,综合利用率为 100%。四、环境质量评价(一) 环境空气质量 2002 年新津县城区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为: SO2 日均值浓度范围为 0.030-0.048 mg/m3,日均值为 0.040mg/m3;NO2 日均值浓度范围为 0.005-0.114 mg/m3 ,年日均值为 0.031 mg/m3 ;总悬浮物颗粒物(TSP)日均值浓度范围为 0.117-0.239 mg/m3, 年日均值为 0.178 mg/m3 ;全年日均值均未超标;降尘平 均浓度值为 6.43t/km2?月。 结合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GB),从单项污染指数看,新津县 2002 年度的 SO2、NO2 以及总悬浮颗粒物的日均值均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按 《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定》中的评价标准,降尘浓度未超过评价标准。 (二) 地面水质量 三河(南河、西河、杨柳河)地面水中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钾指数、溶 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粪大肠菌群。监测结果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 准(GB)》Ⅲ类标准执行,按各类污染物总和分类平均指数来看,三 河中,有机类、三氮类、三氧类属中度污染(PO=1.03, PN=0.58, PC.H=0.96),有 毒类(Pc=0.31)、重金属类属于轻度污染(PH=0.10);表明我县三河水质呈有机 污染特征(表 1-7)。 从三河的水质污染综合指数及污染负荷比来看,南河综合污染指数 P=0.55 属中度污染。西河污染综合指数 P=0.32,属于轻度污染,较 2001 年度(P=14 0.36)下降了 11%,表明西河水质较 2001 年有所好转,污染得到控制。杨柳河 污染综合指数 P=0.34,属于轻度污染,较 2001 年度(P=0.32)稍有上升,表 明杨柳河水质有变坏的趋势。表 1-7 主要河流污染物平均浓度季节变化统计表 单位:毫克/升 河流 南河 断面 南江渡口 季度 枯水期 丰水期 平水期 枯水期 丰水期 平水期 枯水期 丰水期 平水期 CODmn 12.0 8.3 4.4 6.7 2.7 3.3 6.4 2.5 4.0 BOD5 5.9 6.4 3.0 2.6 1.5 2.0 3.1 1.7 2.0 氨氮 2.561 1.473 1.146 0.394 0.406 0.821 1.116 0.578 0.739 挥发酚 0.003 0.004 0.004 0.002 0.002 0.003 0.005 0.003 0.003西河龙王渡杨柳河徐家渡(三) 声学环境质量 2002 年度城区噪声监测值为 56.5dB(A),比 2001 年度提高了 1.5 dB(A)。 从声源构成情况来看,影响新津县环境的主要声源是生活噪声,占 58.7%。从 污染强度来看,污染最重的是交通噪声,其影响范围居于第二位,占 34.6%。 功能区噪声平均值为 54.6 dB(A),比 2001 年降低了 3.3 dB(A),昼间超标 率 8.7%,夜间超标率 7.3%,其中文教区、商业混杂区、超标在 5.0 dB(A)以上 的有 5 个(属中度污染)。由此可见,2002 年度噪声超标污染有所下降。 各功能区污染强度排序为:交通干线两侧>居民商业混杂区>居民文教 区;季度变化规律为:二季度>四季度(表 1-8)。 道路交通噪声均值为 69.2 dB(A),比 2001 年高出 1.3 dB(A),低于国家标 准 2.1 dB(A)。但仍有 62.5%的路段(金三角、交通驾校路段)超过国家标准,属 中度污染范围,其主要原因是车辆流量大,从而加重道路负荷。表 1-8 功能区定期噪声监测结果统计表达式单位:dB/A Ld Ln Ldn Ld Ln Ldn Ld Ln Ldn Ld Ln Ldn 二季度 53.2 43.9 53.4 54.1 43.0 53.8 61.5 51.8 61.6 54.3 43.7 54.1 四季度 53.9 43.9 53.9 55.4 44.7 55.2 61.9 51.7 61.8 55.4 44.9 55.215一类区二类区四类区全县全年 53.6 43.9 53.6 54.8 43.8 54.5 61.7 51.8 61.7 54.8 44.3 54.6功能区面积% 25.069.45.6 第四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环境保护(一) 环保机构 新津县环境保护局由局办公室、规划与财务科、环境监督管理科和现环境 监测站组成。现有人员 56 人,其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 25 人,具有工程师职 称的 7 人。 (二) 环境执法
年,全县大力宣传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认真执行《中华人 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 干问题的决定》等法律、法规。2000 年新津县环保局按照成府发〔1999〕64 号 文件和新津府发〔1999〕21 号文件要求,狠抓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方案的实施 工作,对全县列入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治理计划的所有企业开展了季度督察和 联合执法检查工作,强化对重点治污企业的指导与服务,促成新津制革厂、邓 双造纸厂等重点污染源完成了污染治理工程。全县 4 家市控企业全部实现达 标;9 家县控企业中有 5 家经过治理实现达标,3 家企业倒闭或转产,另有 2 家 企业处于停滞状况,县控以上重点排污企业达标率达 100%,全面完成了工业污 染源达标排放目标任务。新津县环保局强化环境监督管理,把控制新污染与治 理老污染相结合,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有污染项目,严格查处环境污染 事件。全县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水环境质量有恶化趋 势,城区噪声基本稳定。 (三) 环境综合治理 1997 年以来,先后关闭了新津县造纸厂、新津县氮肥厂两家省市重点污染 源企业及 8 家“十五小”企业,全面完成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任务,工 业废水 COD 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比例达 85%。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 准,地面水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国家Ⅲ类水域标准,县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优于 国家二混区标准,固体废弃物处理率达 95%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 27.8%,人均 公共绿地面积 8.8m2,城市气化率 81%,生活垃圾处理率近 100%,烟尘控制区覆 盖率 100%,工业企业废水主要污染物达标率达 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6 90%以上,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全县森林覆盖率 20.6%,矿山土地复垦 率 14.35%。全县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 70%,农膜回收率 70%,秸秆综合利用率 70%。 (四) 环境宣传 1999 年结合 4.22 地球日和 6.5 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大力宣传环保地方 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及科学知识,散发宣传资料 1300 余份,悬挂标语 20 多 幅,设咨询点多个,在全县掀起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高潮。 2000 年大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配合实施“一控双达标”、机动车排气污 染管理、农作物秸秆禁烧等环保工作。涌现出了邓双中心小学、华润学校、五 津一小等环保宣传教育典型,有力带动了新津县中、小学校的环境教育工作。 邓双中心小学在县环保局的指导下,开展了以“环保”为主题的系列活 动,教师和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环保”教育。电视台专题报道后,在全县 范围内产生了热烈的反响。 2001 年 4 月,县环保局、教育局组织五津一小、华润学校、邓双镇中心校 30 名学生参加了全国中小学生“施乐杯”环保绘画比赛,产生了较大影响。二、生态建设(一) 植树造林 林业建设已被列入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借助于国家实施“天然 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契机,制定了《新津县生态环境 建设规划》( 年),《新津县林业发展“九五”计划和十年规划》、 《新津县高标准平原绿化规划》、《新津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 年)、《新津县
年林业用地规划》、《新津县秀美山川 工程》、《新津县 2003 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案》、《新津县
年竹 业产业化规划》等专项规划,正有计划地进行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给荒山荒 坡披绿妆,使山川更秀美。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共实施人工成片造林 2218hm2, 森林覆盖率由 70 年代的 11%增长到现在地 20.6%,建成了万亩雪梨基地和万亩 脐橙基地等优良果树基地。17 (二) 水土保持与灾害防治 新津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42 km2,水土流失等级降至微度,取得了良好的 生态效益。近年来,新津水利建设以“防洪保平安、抗旱夺丰收”为重点,狠 抓江河治理、水利建设、防灾增效。自 1998 年以来,累计完成水利投入近 1.5 亿元,新修河治理江河堤防 22.3km,整治牧马山干渠等大中型渠道 9.89km,修 建集雨节灌池 903 口,推广应用“U”型槽 56.2km,发展喷灌、滴灌 610 亩, 连续三年获成都市水利建设先进县。 (三) 生物多样性保护 新津县境内拥有市级森林公园―斑竹林,园中有省二级重点保护树种桢楠 近 200 株和数百年树龄的古银杏,还有国家级保护野生鸟类白鹭和灰鹭万余只。 同时,与县城仅一河之隔的宝资山森林公园中四季花卉、盆景以及森林植被等 已初具规模。森林公园的设立,将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县境内的生物多样性。 (四) 生态产业 近年来,充分利用丰富的水体资源和毗邻大城市消费市场优势,新津生态 产业得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主要以优质、绿色、高效的粮油基地、蔬菜基 地、果树基地、无公害水产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庭院绿化和花卉基地开 发为主。利用生态农业的规模开发和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了一大批 诸如鹤的王国斑竹林、张大 名柚园、银杏园、荷花风情园、梨花溪风景区、喻槽垂钓园、南河风光带、宝资山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区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 区。三、现状评价结论与发展趋势预测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新津县人民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全县的生态环境现状总体是好的, 尤其是在平原绿化、道路和农田林网化方面,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土保持方 面,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产业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同时也要看到, 新津县的基础设施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丘陵、台地区的水土流失仍未得到控 制,森林植被的生态功能低下;城镇的生活污水未加以治理,水环境除受县内 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外,还受县外来水的制约;洪旱灾害仍未彻底根除。18 近年来,新津县政府在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强 化生态环境规划和建设,抓基础设施建设,抓污染治理,新津县的经济正稳步 快速的发展,生态环境将得到更有效的治理。随着中国的入世和西部大开发的 进一步深入,新津县的民营经济将得到更大的发展,生态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 地位和作用将更为突出。第五节新津生态示范区建设功能评价一、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为落实党中央的“污染控制与生态保 护并举”方针而发动的群众性生态建设活动。它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 指导,以协调环境与发展为目的,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开 发和永续利用为重点,根据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总目标,统 一规划,综合建设,使示范区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并辐射带动其它地区 的工作。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多是以县为单位,其建设模式强调了实现以生态 可持续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自 1995 年启动至 2000 年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批准了 212 个生态示范 区建设试点单位,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我国生态示范区的模式大体上有生 态农业型的生态示范区、农工商一体化型的生态示范区、生态旅游型生态示范 区、乡镇工业型的生态示范区、城市化的生态示范区及生态破坏恢复型的生态 示范区等几种典型类型。其建设内容包括发展生态经济,乡镇工业合理布局和 清洁生产,自然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减少农用化学品使用、保护农田生 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治理恢复退化生态区域,美化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开 发、培育、壮大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自然保护产业等。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并举和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进一步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实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坡耕地治理、 水土流失治理、实施区域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大力发 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住宅,建设生态示范区,实现可持续19 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大计,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 键。二、新津县生态示范区建设意义新津县生态示范区的示范功能是多方面的、综合的,既有广泛的代表性, 又有突出的典型性,原因在于: (1)新津县在四川属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的县,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 发展时期,是全省可望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县。在这种自然-社会-经济背 景下,如何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生 态示范县的建设,正是为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优化协调铺平道 路。因此,它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 然要求。同时,新津县作为成都的卫星城,通过探索特大城市卫星城镇生态示 范区的建设途径与模式,既促进卫星城镇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 善,同时将为特大城市建设成为生态市积累经验,促进地区乃至全国可持续发 展。 (2)探索农业资源县工业化的道路与环境的协调。新津县工业原料种类较 少,且开发规模较小,在严格的环境管理政策和工业资源短缺情况下,如何发展 新型工业,实现工业化是广大平原、丘陵地区发展中共同面临的问题。新津县 积极利用区内外资本、技术,开发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工业,为工业的跨 越式发展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3)平原区农业产业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示范。新津县的地貌特征以平原为 主,由于农业开发历史较为悠久,加之作为特大城市郊区,是我国西部地区农 业发达区的一个典型代表,其特点是既有较高产量、较好经济水平的优势,又 面临耕地锐减、水源污染、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困扰;农业产业化已具初步条 件又缺乏新的推动力;劳动生产率有巨大提高但劳动力过剩等多种矛盾,既是 成都市郊区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许多城市郊区乃至广大农村共同面临的问 题。郊区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新课题,新津县生态示范区从传统农 业生产和发展模式向生态型农业生产和发展模式转变的试验与实践,可为类似 区域所推广应用,具有普遍的实用意义。20 (4)郊区休闲生态旅游模式。缺乏高山大川的农业县如何发展旅游业,在发 展旅游业中,如何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协调?这不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 且是实现农业发达县三大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问题。新津县依托成都这个巨大 的消费市场,开发和组织了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了一种全新的郊区生态休 闲旅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通过生态示范区建设,提 高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层次和效益,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和示范作用。 (5)建立一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可持续发展观念已深入人 心,但以区域为整体,将社会、经济和生态作为一个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通 盘考虑,系统规划、合理建设,涉及到政府、科研、生产等众多部门。在生态 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建立合理的协调机制,保障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 发展,养成群众的参与意识,为更大规模的生态县(市、省)建设奠定较好的基 础。三、新津县生态示范区的生态示范作用正是由于新津县的特征,通过创建生态示范区,可以从生态经济、生态工 程、生态意识和生态人居等方面起到典型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一) 生态经济模式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能够很好地结合 起来,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环境建设,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实现两 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说这是个理想目标,那么建设生态示范区则大大 有助于去接近这一目标。因为生态示范区要制定和实施不同于传统经济发展规 划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该规划的指导思想符合生态系统理论及持续发展观, 在实际操作中不但注重社会资源作用于自然资源,而且也注重自然资源的可承 受度,进行人工科学调控维护,在双向反馈中寻求稳定发展。因而规划中能够 更好地遵循自然规律,突出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强调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能 够综合发展的产业结构,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重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 集约型的转变,充分挖掘物质循环转化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潜力,明确把生 态建设、环境保护作为目标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 求得适宜与平衡等。因此,生态示范区的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社会发展都将21 严格按照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运行,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融为一 体。 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生态示范区建设中,要十分关注 建设生态产业的问题。新津县在生态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将大力发展生态农 业,开发建设优质、绿色、高效的粮油基地、蔬菜基地、果树基地、水产基地; 在生态工业方面,以地方特有资源和现有工业为基础,加快引进新兴工业部 门,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态工业;在生态旅游业方面,结合当地的平原河 流景观、山丘自然或人工林地景观,生态农业景观等,大力发展休闲与观光旅 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热点,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可持 续发展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 (二) 生态工程技术 现在许多生态示范地区在总结原始生态农业经验的基础上,正在探索建立 现代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产业,探索和应用建立了多样化的现代生态经济模 式和生态工程技术。新津县在生态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将会采用大量的生态 工程技术,进行生态工程建设。 新津县推进农业生态建设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1)实施秸秆综合利用,为 提高土地生产力,重点在全县 16 个乡镇实施以覆盖还田、沃土免耕、厢沟埋 草、堆沤还田等为主要内容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2)加强农作物病虫灾害综合 防治。减少病虫害的危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 治率,到 2005 年全县将达到 60%。(3)加快生态有机肥应用和农用薄膜的回 收。为加速无公害蔬菜基地发展和优质粮油基地建设,我县将逐年降低化肥在 土壤中的施用,增加生态有机肥、生物有机菌肥等有机肥料的施用量,防治土 壤退化和农田污染。(4)实施坡耕地治理。重点在丘陵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 业生态环境,抓好坡耕地改梯地、梯田,坚持改造、培肥、产业结构调整与综 合开发利用相结合,改善生产条件与耕地深度开发和高产栽培相结合。(5)实施 庭院经济系统。新津县将在五津、永商、龙马等乡镇发展水果、花卉、苗木、 食用菌等庭院经济作物,这对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美化人居环 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生态工业方面,近年来,新津县坚持建设项目审批会办制度,严格执行 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严格环保监管,结合技术改造,调整工业布局,22 确立了“依靠科技进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经济调整力度,优化发展第一产 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推进两个根本转变,促进经 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食品、饲料、电子、机械、建工 建材、医药包装、医疗器械等无污染或轻污染行业。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 环境保护规定的,坚决一票否决,逐步淘汰粗放经营、能耗物耗高、效益低下 的项目,关停并转一批重点污染源,取缔“十五小”企业 8 家。在规划与发展 “四川省个体私营经济示范区”和“新津县川浙合作工业园区”的过程中,严 格执行园区行业的环保限制,坚决拒绝污染型企业,积极推动企业依靠科技进 步,实行清洁生产;积极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和环境标 准认证工作,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在此过 程中涌现出成都希望食品有限公司、事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一批花园式工 厂,取得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可喜局面。 (三) 生态意识 生态破坏从抽象意义上讲,都是人的不当行为的结果,具体讲这种不当的破 坏行为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个人的破坏行为,比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乱 捕乱猎、毁坏花草树木、乱扔垃圾等;二是粗放型经济方式;三是政企不分的 行政管理体制;四是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 生态意识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所反映的思想、情感、意志、知觉和行为规 范的总和,是人类对客观生态环境的主观能动的反映。生态意识包含认识意识 和参与意识。它不仅是一种生态认知现象,也是一种环境行为规范。 它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意识。 “地球不是人的财产,而是一个有机共同体,是生存的单元。地球不属于我 们。相反,我们属于地球。”因此要维护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尊重 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重新审视和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朋友、伙伴关系”。 2、环境意识。环境意识就是要求人类从思想上、行为上尊重环境、关心环境、 热爱环境、理解环境,进而形成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和行为规范。3、资源意 识。资源意识是合理开发、节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意识。4、人口意识。人口 意识是指从“质”和“量”上认识到人口爆炸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以 及给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所带来的压力。5、协作意识(包括全球观念和国际意 识)。协作意识是在思考和处理生态问题的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23 团体之间的沟通、理解、合作与交往意识。6、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就是通过对 生态问题的理性思考,从而产生一种对“人类持续生存和自然持续发展”的道 德和责任感。以上各种生态意识并不是孤立和分离的,其中“尊重生命和自 然”的意识是生态意识的核心,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和人口意识是生态意识的 重要基础,协作意识和忧患意识是生态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彼此互相渗 透、互相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了生态意识的主体。 生态意识不仅是一种生态认知现象,也是一种环境行为规范。反映上述生 态学思考的生态意识大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废气物的无害化和 最小化排放;第二,物质的全过程管理;第三,资源节约;第四,自然保护与 生态恢复。上述几点是生态意识的最低纲领。 借助于生态示范区建设之机,生态意识的觉醒和深入人心,可以从根本上 促使人们在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时,无论是人民群众,企事业主体或管理者与 决策者,都要主动地适应生态经济发展之需要,做出科学、民主的生态示范区 建设区划,并建立广泛的群众参与机制,落实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四) 生态人居 生态示范区建设还有利于改善示范区内人居环境,建立一种生态人居的理 念,即创建优质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验收暂行 规定》全国生态示范区验收指标与标准中,就明确制定了部分生态环境与生活 环境指标。 近年来许多生态示范区的试点单位大大增加了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建设的 投资,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城乡范围内大力开展生态建设以及环境污染治 理,使生态与环境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新津城市建设以道路贯通、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为目标,对城 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铺开道路骨架,开发住宅新区、保护饮用水源, 扩大供水能力,整治排水管网,处理生活污水,发展洁净能源,建设垃圾无害 化处理场,开辟公共绿地系统,提高绿化水平,建成了省级卫生城市。新津县 还将建设占地面积 33hm2 的城市广场和生态公园以及日处理 200 吨垃圾的垃圾处 理场、日处理 2 万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等环境整治工程。目标是将新津建设成 为成都最适合居住的生态山水城市和休闲副中心。村镇建设则以创建社会主义24 新型小城镇、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和生态示范村为突破口,加强环卫设 施建设,疏浚河道,铺设下水管网,铺装硬化路面,发展绿地系统,大搞农田 林网建设,使镇容村貌大为改观,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长期以来,新津县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 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基本遏制了生态环境 破坏加剧的趋势。目前,全县正在落实中共新津县委十届六次全委会提出的加 快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质 量,提高城市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水平,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生态 山水城市”目标,力争通过十年的建设,基本实现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 良性循环,把新津建成山水一体、风景怡人的生态山水城市。 一大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实施,也必将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建造 一个山川秀美的新津:具有较高的植被覆盖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 ) 大,城镇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理率、城镇噪声状况 达到功能区标准。 在物质文明大发展的同时,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也将得到不断进步和完 善。新津县将改扩建县文化馆、体育馆,以及建立农村图书室等设施,不断改 进全县人民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2第六节生态经济分区(生态功能区划)要对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科学调控,建立高效、和谐的区域生态经济系 统,首先必须根据县域生态经济的地域性差异进行综合区划,提出各区相应的 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的措施。一、生态经济分区原则生态经济区划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特征认识的反映,它 是对生态经济要素和生态经济活动在空间存在状态的分类。通过这种区划,目 的在于查清县域内各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基本特征以及生态 资源和经济资源的现状,揭示出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功能特点及其与区域 综合发展的关系。县域生态经济区划主要以生态经济条件的相似性、开发利用25 方向的一致性等内容为原则,最大限度地体现由不同区域各生态经济要素及相 关因子的差异性和同一区域内各因子的相似性,从而使区划结果更具有科学性 和实用性。 (一)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 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生 态环境本底的差异是影响生态经济系统差异的客观基础。在进行生态经济区划 时,保证各区分类单元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基本一致,有利于正确地判别区域内 与区域间生态经济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而找出改善生态经济系统 的有效途径。 (二)社会经济特征相对一致性原则 在一定区域内,生态经济系统功能水平的高低,集中表现为区域内的人 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程度,即在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 下,社会经济特征所处的发展状态。因此,这种区域内社会经济特征的相对一 致性是生态经济区划的重要依据。 (三)区域综合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原则 流域内各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要求通过研究区域 发展的内部规律,揭示出区域综合发展方向,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措施,使环境 建设、资源利用、经济增长服务于各区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 (四)乡镇行政区界的完整性原则 区划过程中,除了依据野外考察中获取的直观认识和经验外,重要的是依 据各类资料整理、统计分析,而这些资料主要来源于乡镇级行政单位。所以, 以乡镇为分区单元,既可满足高层次决策的需要,也便于行政地区的综合治理 措施的实施。二、生态经济区划与分区概况(一) 生态经济分区方法 根据上述分区原则,以新津县行政区域的 16 个乡(镇)作为样本,根据一般 对生态特征描述的指标体系,选择了部分指标作为分区的评判指标。这些指标 包括地貌类型、林草覆盖率、人口密度、人均纯收入、第二(三)产业占国民生 产总值比重等,它们基本可反映新津县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分布、社会经济26 情况等。我们采用图形叠加分析,即将各要素图层重叠在一起,并进行适当的 合并,即得到生态经济分区结果。 (二) 区划结果 将新津县划分为:台地(牧马山)粮果养工生态经济区、丘陵(长丘山)林果 观光旅游生态经济区、五河沿河经作养殖观光农业生态经济区、平坝粮油养殖 区以及县城综合生态经济区等 5 个生态经济区(图 1-4,新津县生态经济分区 图)。 (三) 分区概述 1、台地粮果养工生态经济区 该区主要包括黄渡、普兴、金华等乡镇,土地总面积 75.4Km2,2002 年总 人口为 41697 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 2527 人。该区地貌上属于牧马山台地,土 壤主要为黄壤和紫色土。区内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粮食产量较高,经济作物种 类较多,辣椒、地瓜、白苕等均为县内独特产品。经济林木及多种经营发展全 面,柑桔生产为全县之冠,桃李等果类较多。在养殖业方面,人均饲养毛猪数 量和出肥率都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本区有钙芒硝矿和页岩矿(砖瓦用页岩)分 布,储量较大,是成都平原最大的化工原料生产基地。区内交通基础设施良 好,成雅高速公路和成昆铁路从境内穿过,距双流航空港仅 10 多分钟行程。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区在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1)土地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生态景观遭 到较为严重的破坏,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2)灌溉基础设施薄弱,旱 灾时有发生。3)乡镇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小城镇建设急待加强。4)农业产业 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化需要加强。 (2) 资源利用方向和发展重点 建立台地区域生态建设模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调整 区域经济结构。以农业产业化、三高农业发展为突破口,提高农业发展效益; 以矿产资源的深度开发促进乡镇工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以当地的名、稀、特 农产品资源优势,以生态建设为契机,发展农村休闲观光旅游,带动第三产业 的发展。该区的发展重点为:1)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防护林工程和 封山育林工程的实施,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改善当地生态环境。2)以保土耕 作、坡耕地治理、名特优农产品基地建设、秸秆综合利用、庭院经济建设、农27 村能源建设以及其它生态农业技术的综合利用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治理水土 流失,改善生态环境。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4) 发挥钙芒硝矿和页岩矿资源优势,进行深度开发,提高矿物资源利用的技术含 量和效益,促进乡镇工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同时,利用普兴建有火车站的 优势,发展仓储与加工工业。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度发展小城镇,重点加 强普兴镇的建设,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并带动第二产业和第 三产业的发展。 2、丘陵林果旅游生态经济区 该区仅包括永商镇,土地总面积为 30.3km2,2002 年总人口 17191 人,其 中非农业人口 2153 人。地貌上属于长丘山丘陵区,土壤主要为紫色土、紫色土 性水稻土、紫色冲积土。该区人均耕地资源相对较少,但林果资源相对丰富; 加之,地处山区,景观多样,适于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其农业产业化和第三产 业发展势头良好,第三产业已成为该区域的支柱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良好,已 实现社社通电话,村村通水泥路。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区在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历史上的森林砍伐以及不合理的农业 耕作方式,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尽管已在一些区域采取了一些治理措施, 但整个区域的水土流失仍未得到控制。2)土层薄,涵蓄水分能力低下,加之, 水利基础设施相对缺乏,农业发展受干旱的影响较大,旱灾时有发生。3)该区 北部为县城发展规划区,其开发应注意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防止盲目开发 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2) 资源利用方向与发展重点 该区集中有梨花溪、老君山、观音寺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加之近年来 各种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建设,为发展以观光、美食为主题的农村休闲旅游奠定 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因此,该区在现有旅游业得以较好发展的基础上,还应加 强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对自然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 化景观的保护与建设;配合县城规划区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进一步调整 区域经济结构。该区的发展重点为:1)以优质水产品、畜禽产品和名、特、 优、新林果基地建设,坡耕地治理与综合利用,庭院经济建设等工程的实施以28 及其它配套生态农业技术的运用,发展绿色、有机食品,避免传统农业发展对 生态与环境的破坏。2)加强池、塘、堰、库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社会 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水资源保障。3)以坡该梯、保土耕作措施、退耕还林、封 山育林、人工成片造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治理水土流 失,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4)该区为全县旅游发展的重点 区,应加强自然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建设,加强旅游基础设施 建设,促进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5)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 配合县城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促进该区域的产业发展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3、沿河经作养旅生态经济区 该区包括邓双镇、花桥镇、兴义镇、兴乐乡、花源镇、文井乡和万和乡共 7 个乡镇,土地总面积为 150.3Km2,2002 年总人口为 119471 人,其中,非农业 人口 8862 人。该区地势低平,主要分布在岷江金马河段、西河、杨柳河以及县 境内岷江河段沿岸地带,灌溉条件好,土壤主要为河流冲积土、冲积性水稻 土。该区人均耕地资源在各区中属最少的,但水域面积相对较多。经济作物种 植和水产养殖已有一定规模,乡镇工业相对发达,农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也具有 一定规模,公路交通发达,其它基础设施也建设良好。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区在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受洪涝的危害相对 较大,是本县防洪排涝的重点区域。2)水面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水产品养 殖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与相对较多的水面资源不相适应。3)城镇化水平、小城 镇发展规划与乡镇工业和经济发展相比明显滞后。4)尽管通过平原绿化工程的 实施,植被覆盖率已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总体生态环境状况与区域社会、经济 发展尚不协调;同时,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除受区域自身发展的影响外,受 区外特别是县外来水质量的影响特别大。 (2) 资源利用方向与发展重点 该区域应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和区域经济结构,加大特色经济作物、水产 品的种、养殖比重,进一步加大乡镇工业的发展力度,提高工业发展的技术含 量、发展规模、效益,通过生态城市、生态小城镇、生态村的建设,提高城镇 化水平,并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载体,切实改善人居环境。该区的 发展重点为:1)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种植传统和效益较高29 的经济作物和发展高档蔬菜,建立优质蔬菜和黑色食品基地,加强经济林示范 工程建设,逐步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提高经济效 益,减轻传统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在养殖方面,利用广阔的水域面积,开 展名、优、特、新水产苗种基地和生产基地建设。2)该区为城市生活用水的水 源保护区,应依据国家、省、市的相关保护条例,对一级区、二级区、准保护 区分别加以相应的保护。3)新津县川浙合作工业园区 B 区位于邓双镇境内,规 划面积 3.92km2,其处于城市下游,离高速公路入口近,在新津县产业格局中有 着重要和特殊的地位,适宜发展对交通条件要求高和污染性较强的二、三类工 业。通过该园区的建设,提高乡镇工业的发展档次、发展质量,并集中建设污 染物处理设施,减轻二、三类工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4)邓双镇应配合县城的 总体规划,加强生态城市建设;花源镇应进一步加大生态城镇建设的步伐;并 有重点的发展一批中心村进行生态村建设。5)进一步加大江河治理力度,加强 农田防护堤、村镇防洪堤建设,整治原有灌排渠道设施,减轻或消除洪涝灾害 的危害。6)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利用斑竹林森林公园等一大批休闲观光 旅游景点,数量众多的农家乐、度假村,适度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在发展的同 时,要加强对斑竹林森林公园的保护,建设以古树明木、鸟类保护为主题的自 然保护点。7)加强江河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结合农村能源改 造、秸杆多级综合利用以及其它生态农业技术的运用,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质 量。 4、平坝粮油养生态经济区 该区包括方兴、龙马、新平、安西等乡镇,土地总面积为 52.1Km2,2002 年 总人口 52212 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2700 人。地貌上属于平坝区,土壤主要为潮 土性水稻土、黄壤性水稻土。该区农业自然条件优越,是全县重要的粮油作物 基地,养殖业发展也较为迅速,工业较为发达,已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上千 万、甚至上亿元的企业、企业集团,如泰华实业、成都事丰、新津复合肥等, 第三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良好。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区在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土地资源相对不足,作为全县重要的 粮油生产基地,由于粮油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下,农业内部进行结构调整的压力 较大,同时工业、第三产业以及其它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基本农田保护面临较30 大的矛盾。2)相对于工业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和小城镇建设明 显滞后。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事业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不协调,生 态环境面临较大的压力。 (2) 资源利用方向与发展重点 作为全县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稳定粮油生产、保 护基本农田。将相对分散的乡镇工业进行集中发展,促进乡镇工业规模和效益 的提高和城镇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集中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减轻乡镇工业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小城镇、中心村的集中发 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带动乡镇工业的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在发展社会 经济的同时,要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进行生态建设,使生态环境与社 会、经济处于协调发展的状态。该区的发展重点为:1)以优质粮油基地建设替 代传统粮油种植,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以及其它生态农业技术,生产绿色 食品、甚至有机食品,提高粮油生产效益,减轻对环境的危害。同时,应对粮 油生产实施政府补贴,以提高粮油生产的比较经济效益。2)发展优质畜禽、水 产品养殖,培育养殖大户,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并通过集中养殖和废弃物的集 中处理,减轻对环境的破坏。3)配合新津县川浙合作工业园区 A 区建设,将 相对分散的乡镇工业进行集中建设,使工业企业上档次、上规模,提高工业经 济效益,减少土地占用,并通过对废弃物进行集中的无害化处理,减轻对环境 的危害。4)新平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应加强生态城市建设;安西要进一步加 强小城镇建设;并在区内建设一批中心村。通过生态城市、小城镇、中心村的 建设,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5)通过实施 平原绿化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提高植被覆盖率,结合农村能源建 设、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基地建设,改善区域环境质量。6)龙马宝墩古城遗址 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要进一步加强保护与建设,在保护的同时,发展以 历史文化和乡村休闲观光相结合的生态旅游。 5、县城综合生态经济区 该区是新津县城所在地五津镇。土地总面积 21.9Km2,2002 年总人口 60164 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40282 人。位于第二、三、四区交界地带,区内地势平 坦,土壤主要为河流冲击土、冲积性水稻土、潮土性水稻土,农业自然资源条 件优越,建材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化和二、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31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区在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1)城镇新区开发随意性大,用地零星分 散,不利与城市形态的形成和完善以及土地的合理利用。2)县城仅有城南的宝 资山公园,人均公共绿地仅为 8.8m2/人,低于国家标准,居住小区绿地缺乏, 居住环境有待改善。3)环境基础设施缺乏,至今尚无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 厂。4)县城防洪基础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 资源利用方向和发展重点 五津镇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发展生态城市是该区所有工作 的中心。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山水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发展战略,依托“省级个 体私营经济示范区”,以新津县川浙合作工业园区 A 区建设为契机,发展无污 染和轻污染工业企业,建设园区污水处理厂,推行清洁生产,促进第二产业的 大力发展。以休闲、观光、宗教和美食旅游等,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该区的 发展重点为:1)做好并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限制城市建设随意占用耕地。 同时也要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 城市转移。2)抓好“新津县川浙合作工业园区 A 区”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第 二产业。该园区规划面积为 8km2,南片为以劳动密集型的食品加工业为主,北 片以科技含量较高的化工、电子、综合加工为主。由于该园区处于城市上游, 靠近城市水源保护地,应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排放,严禁污染型工业入内。3)大 力开展城市绿地建设,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抓紧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建 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4)新津县城是省、市重点防洪城镇之一,要加强县城 的防洪基础设施建设。5)以“三高农业”为主优化调整种植业和牧业的内部结 构,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以休闲、观光为主题的农村旅游业发展,调整农村产 业结构,并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6)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高社会公众对 保护生态与环境的意识。32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条件分析可持续发展既是一种社会发展模式,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社会发展目标; 既是一个实践的社会过程,也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对于新津县的未来发展而 言,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思维和方式,寻找适合该县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 路、模式和具体措施,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宗旨。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无限追求的不可终极的理想目标,可持续发展在不同的 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体现;可持续发展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发展模 式。新津县是一个幅员小县,一个平原郊区县,一个在较为发达农业基础上正 在全力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人口稠密县。在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有其 特定的县情,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的制约因素;既面临发展的机遇,也面 临较多的挑战。科学的分析其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客观条件和发展态势,是正 确制定规划和发展战略的基础。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一、自然条件较好如上所述,新津县地处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是其发育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的天然条件;降水和热量丰富,不仅为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而且十分有利于植被和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许多被破坏的植被,只要封地 育林,就能在较短时间内成林;即便人工造林,成活率也较高;只要不受人为 破坏,发育乔、灌、草多层次、结构复杂、生态系统较稳定的群落植被和自然 景观的条件都是存在的。新津县地势较平坦,灌溉网络较完整,属历史上都江 堰灌区的受益区,“水旱从人”是历史传统,虽然受外来水的影响,还时有洪 水发生,但总体上水资源的保障率高,既无山地灾害,其它气象灾害如冰雹、 雪灾、霜冻、风灾等也极少见,旱涝保收的机率高。与之相应,新津县土壤以 冲积土为主,平坦而肥沃,加上耕作历史悠久,形成大片高产稳产农田,是其 它丘陵、山区所不具备的优势。33 二、交通枢纽,区位独特新津县地处成都平原南部边缘,距成都 28 公里、双流国际机场 20 公里。 地处交通要冲,扼川藏、成(都)乐(山)成(都)雅(安)交通之咽喉,自古为川西重 要的物资集散地,是“南方丝绸古道”第一站,素有“成都南大门”之称。该 县是四川省经济技术向西南辐射和西南地区物资向东、中部流转的必经之地, 优越的区位优势使其在成都向东南延伸战略中处于主导地位。境内有机场、铁 路,川藏、成乐、成雅高速公路等 7 条国、省级公路纵横交错,成昆铁路 2 个 货站物资年吞吐量可达 1000 万吨以上。岷江水系五河汇聚,可达乐山、通长 江。其经济辐射面近至眉山、乐山、雅安等地区,远达西藏及云、贵等省区。 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在新津汇聚,使其在成都及西南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境内公路密布,交通发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位和基础条件。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显著新津县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拉 动经济增长的机遇,坚持全方位开放,实施“四换三让”的招商引资策略,筹 集了大量建设资金,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旧城改造、城市交通、水利、 电力、邮电通讯、自来水以及天然气管网改造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实 施,使新津县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投资环境相对优越,制约经济发展 的“瓶颈”得到缓解,极有利于吸引各类企业和投资项目。目前,全县公路通 车里程已达 653 公里,其中国、省道 61 公里,二级以上公路 134 公里。基本形 成以国、省道为骨架,以县道为干线,以乡镇道路为网络的公路布局并基本实 现了村村通水泥公路。四、农业产业化基础良好在西部大开发和四川省、成都市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以及中国加入 WTO 的新形势下,2002 年新津县被批准为全国第七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 县。该县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 件,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加快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 伐,发展生态农业、商品农业,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逐步形成了“市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 的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化格局。34 五、体制优势明显,特色经济鲜明新津县经济体制改革已有了新的突破,目前全县企业已基本改制完毕,所 有制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在体制改革的同时,全县还推进了依法治县进程,法 制环境良好;推进了综合配套改革,市场体制基本建立,初步构建了社会保障 体系。 新津县县域特色经济鲜明,是四川省个体私营经济示范县,被誉为“四川 的温州”。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迅猛,迄今为止,全县已有闻名中外的希望集 团、美好及三旺、新筑路桥、恒力磁材、泰华、中业等营业额上亿元的私营企 业,被列入成都市的 30 强私营企业及 50 户科技开发企业。全县私营经济对 GDP 的贡献率已达 70%以上,纳税占全县工商税收的 76.6%,对财政的贡献率 已达 55%,私营经济已成为发展的主体、改革的主体、开放的主体、优化结构 的主体、投资的主体、农民增收的主体。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这里所提出的制约因素或不利条件,或者说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是从 发展的视野而提出的,是从可持续发展的高要求、高标准而提出的。实际上, 是新津县从一个层次向另一个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它 既预示着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也预示着克服这些困难后或解决这些问题后将出 现一次新飞跃。如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不可终极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 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过程。因此,所谓制约因素是面向未来,面对发展 而提出的。一 、主要自然因素(一)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狭小 新津县作为一个平原为主的幅员小县,一方面自然环境优越,资源开发难 度较小。另一方面,平原缺乏立体空间的多维结构,可利用的表面积远小于山 区。加之,人口众多,随着城镇化、工矿企业、交通等占用耕地,造成耕地数 量减少;而人口却不断增长,造成人均耕地面积的下降。1996 年末总人口 283823 人,人口密度为 857 人/km2,全县耕地面积为 ,占土地总面35 积的 53.43%,人均耕地面积 0.070 hm2;2002 年末人口 290735 人,人口密度为 878 人/km2,实有耕地面积 18486.48 hm2,人均耕地 0.064 hm2。7 年间人均耕 地减少了 0.006 hm2,减少率达 8.57%。属于国内、省内人口稠密、人均耕地较 少的县。因此,土地容量的限制有可能成为未来县域发展的瓶颈。另外,新津 县的自然资源总体上讲较为单调和贫乏。缺乏对国民经济贡献大的战略性、关 键性资源。主要矿产资源为牧马山的芒硝和五河河床上每年集聚的粗砂和砾 石。其中芒硝资源储量 98 亿吨,位居全国第二。但总体说来,新津县境内矿物 资源的品种较少、资源匮乏,限制了资源导向型工业的发展。 (二)现存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脆弱 新津地带性植被应为常绿阔叶林带。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原始森林已遭 破坏,现有树种都为次生人工林。宏观上,景观较单调,平原主要为人工农业 生态景观,丘陵区残存少量人工林景观;微观上,全县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 种多样性也较贫乏;而现存植被生态系统又缺乏多组成、多层次的结构和功 能。因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较差。按植被分布,全县可分为平坝、 丘陵两区。平坝区开发历史早,长期以来都有都江堰灌溉之利,成为水田农业 区。林地主要为“四旁”林木。丘陵区的天然植被已遭到破坏,成为农田、疏 林灌丛交错分布。牧马山台地也有个别小片马尾松林。现存的几个寺庙附近也 有小片风景林,如老君山顶的柏树。尽管 2001 年森林覆盖率已达 20.61%,但 主要为残次林,造成森林对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较弱,包括蓄水保 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低下,加剧了自然 灾害造成的损失。例如,在降雨季节,森林对降雨的拦截和削减洪峰能力降 低,使得洪涝灾害的频率越来越高,经济损失也逐渐增大。因此,在生态示范 区的建设过程中,大力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四旁植 树”工程及大面积人工林的营造外,还需加大低效残次林和灌木林等的改造力 度。 (三)局部区域水土流失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新津县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丘陵台地区,水土流失面积 54.5km2,占丘区的 71%。其中轻度流失区长 13.25km2,中度流失区 38.2km2,强度 3.05km2,年总侵蚀 量 46.77 万吨。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1)降水集中、强度大;(2)山峦起 伏,坡度陡;(3)地面组成物质破碎松散,植被稀疏;(4)人为因素,人口密度36 大,垦殖指数高,采石、开矿、取土制砖、建房、修路等。严重的水土流失, 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1)土壤贫瘠化。随着水土流失,表层土壤被冲蚀, 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造成土壤的瘠薄;(2)水土流失造成江河及堰、塘、 水库等水利工程泥沙淤积,既影响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又造成其行洪能力大 幅度下降;(3)大量的泥沙淤积,还可能造成河床水位的抬升,威胁到成都平原 新津以下的生态安全。 (四)洪旱灾害仍未彻底根除 五津镇位于川西平原西南端五津汇流处,五河汇口以上集雨面积为 28501km2。因此,城东五河汇口,成为岷江水系出川西平原西南的吞吐咽喉。 每年汛期多暴雨,是省、市重点防洪县城之一,又是成都平原三大出水口中最 大的一个,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据统计,若以洪水等于和高于解放渠进口水 位 6 米为重灾标准,从
年共 171 年间所发生的重大洪灾就有 12 次之 多。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该县加强防洪排涝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洪涝灾害 对该县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大大减小,近 20 年来基本未形成重 大洪涝灾害。但是,该县的洪涝灾害尚未彻底根除,在
年间,县内 仍然发生相对较大的洪灾 2 次,分别为 1999 年“9.11”洪灾,城区及沿河 12 个 乡镇内涝成灾,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083 万元;2001 年“8.19”洪灾,全县 16 个乡镇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 4465 万元。 新津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冬干春旱的气候特征。尽管新津有 自流灌溉和提灌,但丘陵地区仍受到干旱威胁。 此外,连阴雨天气也是新津县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在全年各月都有出 现,但以秋季出现机会最多,影响秋收、秋种和秋耕。冰雹和大风偶有发生。 因此,真正实现“风调雨顺”尚需时日。二、社会经济因素(一)经济发展处于中间状态,赶上先进,任务艰巨 2002 年新津县国内生产总值 34.36 亿元,人口 29.07 万人,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 11818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40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248 元, 已经达到生态示范区 3000 元的标准。各项人均指标在整个成都市位居中等水 平,与四川平均水平和我国西部平均水平相比,属较发达的县份。但与国内发37 达地区相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分别为东部平原地区平均 值的 80.48%、75.64%,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比差距更大。因此,要实现较 高水平的持续发展,尚需长期努力。 与此相应,2002 年国内生产总值 34.36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 4.92 亿元,第 二产业 17.05 亿元,第三产业 12.39 亿元,一、二、三产业占 GDP 的比例为 14.3:49.6:36.1。基本上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该县工业成为经济的主体。 这包含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与三二一的倒三角形产业结构尚有较大距离;二 是工业为主的经济是在缺乏工业自然资源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易受到资源的 制约;三是工业为主的经济易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不断优化产业结 构,协调产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还任重道远。 进一步分析新津县的第一产业,其产业化程度较低。2002 年农业总产值 92876(现价)万元,其中种植业 41633 万元,林业 894 万元,牧业 45905 万元, 副业 4000 万元,渔业 444 万元,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的比例为 44.83、0.96、49.43、4.31、0.48。在农业产业结构内部,林业和渔业产值比 重低,表明新津县对约占区域面积 12%的广大水域,以及对牧马山台地和长丘 山的林地土地开发利用不够。因此,尚需不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尤其是减少 台地区和丘陵区的坡地垦殖,做好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紧密结合。 最后,新津县大力实施“工业富县”发展战略,通过抓大扶优扶强,精心 培育和发展民营经济,业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支柱产业主要是 饲料、食品、机械和化工无疑是正确的。就新津县的第二产业发展内部结构而 言,技术含量不高、市场应变机制不力,一些企业面临经营危机乃至破产的危 险。产品结构中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名牌产品不多,特别是绿色名牌产品更 少,企业经营观念落后。因此,新津县仍需进一步加强工业的发展,工业发展 的核心是加强企业集团、名牌产品建设,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而不是建立门 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二)城市化水平不高 2002 年年末全成都市总人口 1028.48 万人,非农业人口 365.73 万人,以非 农业人口计算的城市化水平为 35.56%。2002 年年末新津全县总人口 29.07 万 人,非农业人口 5.65 万人,以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市化水平为 19.44%。与全成 都市和新津的工业以及经济发展相比,新津县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城市化水38 平不高,城市及城镇功能不完善,影响了乡镇工业、建筑业和运输业等的发 展,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削弱了工业和第三产业以及市 场空间的扩大,滞后了县域城乡经济一体化、现代化的进程。 (三)发展资金短缺 2002 年新津县全口径财政收入 25102 万元,地方财政支出 21903 万元。 2002 年新津县引进到位市外资金 3.30 亿元,引进到位外资 123 万美元。由于当 前全县正大力发展城乡交通、给排水、电信等多种基础设施建设,各种生态环 境建设工程以及产业结构的改造与升级,资金紧缺是生态示范区和小康社会建 设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资金不足的原因在于:(1)企业自身产品附加值低, 盈利能力差,包袱重,积累薄弱,融资能力低;(2)融资渠道少,缺乏有效吸引 民间资金,尤其是农户闲散资金的能力;(3)对外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名牌。正 是由于在县域形象和工农业产品方面对外宣传力度较小,没有形成真正的品牌 效应。不利于吸纳市外与国外资金。资金短缺的不利影响在于:影响农户和企 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制约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新产品的开发,也影响区域 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生态环境建设进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下,经营者容易陷入一种资金短缺―经济收益低―融资能力差―新一轮的资 金短缺的恶心循环的怪圈,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到整个县域的经济发 展,也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难以获得大力的资金支持。三、技术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建设生态示范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 科技进步。但全县整体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技术人员较少,行业拔尖人才缺乏,总体素质不高。全县每 10 万 人中拥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1938 人、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 9406 人,在成 都各区县中处于倒数第六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 的需求。尤其缺乏开放型经济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懂经营、会管 理的现代化企业队伍尚未建立起来。 2、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高新科技成果引进推广应用政策机制不配 套,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不高。全县清洁生产技 术推广缓慢,缺少高科技企业和产品,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39 体;农业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种少,档次低。高新技术产业化基础薄弱,优 势不突出。高新技术成果引进、推广转化率较低。 3、科技投入较低。全县 2002 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费用(R&D)经费支出 134 万元,仅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 0.04%,远低于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的 规定,不能满足科技事业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梯田机械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