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百家外语学校骗贷教育的那个师资包就业项目我去咨询了,他们说可以贷款学,学完上岗转正后再从薪资里扣除学费?不

类&&&&&&&别:
美容/保健/健身
小&&&&&&&类:
美发师 美容师 保健按摩师 刮痧师
联&系&人:
微信扫一扫 随时问随时聊
商家地址:
- 大连开发区金马路华堂大厦院内
扫描二维码访问移动网站
扫描二维码下载商家APP
温馨提示:夸大的宣传和承诺不要轻信,谨防上当受骗,提供免考、代考、办证的均是违法行为,请不要误信。
脱产班 周末班 工作日班
& & & & & 国家职业资格《中医刮痧师》考证培训班招生简章国家职业资格分为社会通用职业和行业特有职业。《中医刮痧师》是目前**中医类别国家职业资格,其国家职业标准于2009年7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国家职业标准和教材中明确表明中医刮痧师可以开展48种常见疾病的治疗工作。高级《中医刮痧师》证书是我国目前在“治未病”中医养生保健方面**的从业资格证书。获得国家职业资格《高级中医刮痧师》证书就业渠道(个体行医或持证上岗、受法律保护)&医疗系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中心、“治未病科室”、中医(刮痧)科室&保健系统:中医养生保健连锁机构;&美容系统:中医美容(刮痧)服务连锁机构 主办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职业鉴定指导中心(中医师资格中心) 承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职业鉴定指导中心**职业技能鉴定站北京大学未名生物工程集团----北京特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招生对象:&一、计划或已经在医疗机构及中医预防保健美容机构内从事中医刮痧理疗、美容养生、减肥美体等工作的中医相关服务从业人员。&&二、重视中医养生保健,喜欢中医传统文化,希望学习中医刮痧疗法来进行自我养生、保健、美容的中医业余爱好者。&《中医刮痧师》培训班面向所有人开放,取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培训结业证书后,如果要报考《中医刮痧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连续从事中医刮痧等相关保健理疗工作10年以上;&2、取得《保健刮痧师》高级职业资格证书;&3、取得《保健刮痧师》中级职业资格证书4年以上;&4、取得医学类中专医学专业毕业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5、取得本职业高职以上毕业证书或医学类大专、本科毕业证书或高年级在校生。培训内容 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中医刮痧师》职业培训教程为基本教材,包括:&&1、人体生理解剖学&&2、人体经络腧穴&&3、中医基础理论&&4、中医临床诊断&5、刮痧等专业知识&&6、 常见病的刮痧治疗&&7、职业道德规范&&8、法律法规知识& 培训师资 ***专业讲师(部分为国家职业标准和教材编委会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专家)&培训学时 120学时 (不得低于120学时)
培训费用 3960元/期(包括报名费、培训费、证书费、考试费)& 培训方式 采用面授培训方式为主,本期未考过,下期免费再学,可循环灵活参加培训班。& 证书发放 学习结束后颁发中华中医药学会结业证书,参加考试合格者,颁发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签章的《中医刮痧师职业资格证书》,全国通用。&&报考资料&(1)、 身份证复印件4份&(2)、二寸蓝底彩色免冠照片4张&(3)、 学历/资格证书复印件4张&(4)、工作证明原件1份,复印件2份)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58同城看到的,谢谢!
服务一条龙
本地生活服务大全
热门推荐:
2005-版权所有| 京公网备案信息| |乙测资字| |违法信息举报:&&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去世_新浪网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于日去世,享年84岁。他曾说过,如果有机会向总理建言,我一定要说“三个不要轻言”,不要轻言经济过热,不要轻言房地产泡沫,也不要轻言人民币升值。
分享专题至:
萧灼基在经济理论界和金融证券界,有很高的知名度。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经济学家。改革开放以来,他撰写了多部著作,论文300多篇,主编专著20多部;参加了许多高层国际和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在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产权制度、金融证券、涉外经济等研究领域,发表了一系列创新观点,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萧灼基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专家之一,长期活跃在经济理论界的最前沿。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特聘顾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萧灼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日23时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今天(11月15日),北京大学经管院发布讣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萧灼基同志因病于昨晚逝世,享年84岁。萧灼基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曾指导李克强硕士论文。
他曾说过,如果有机会向总理建言,我一定要说“三个不要轻言”,不要轻言经济过热,不要轻言房地产泡沫,也不要轻言人民币升值。中国现代化的标志是北大教授拥有轿车和别墅。
萧灼基发表了一系列创新观点,颇具影响。金融证券市场是萧灼基教授近年主要的研究领域,他是中国较早从事证券市场理论研究的学者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发表的有关证券市场的重要观点,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建设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萧老师的辞世,是中国经济学界的重大损失,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重大损失,是无数热爱、敬重他的学生们的重大损失。当写下“萧老师的逝世”这一行字时,我再次泪流满面,这次跟恩师是真的永别了!
“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构成了萧灼基一生治学研究的两条主线,两条线脉络清晰又彼此交织、一体两翼。
他一直遗憾没留过洋,戏称自己为“土鳖饲养员”。他授课颇多,每周坚持给我们这些博士和博士后上一次课。有些师兄经常是周末打飞的从香港、山东来上课。
萧老师为我选定的研究方向影响了我一生的职业选择;他的教导影响了我一生的事业追求;他的激励成为我一生前进的动力。我深深感激萧老师。愿老师在天堂安息!
萧老师每个学期都会多次请我们所有在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一起吃饭,而且几乎每次都是在北大南门外的二楼烤鸭店,大家边吃边聊,海阔天空。这样的传统节目贯穿了我的博士三年,真是受益匪浅。
恩师是一位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师长,是集多种知识和才能于一身的文化大家,兼有经济学家之理性、政治学者之敏锐、智者之眼光、仁者之情怀。
证券历风雨,救市为前驱。而今大师逝,未名孤悲伤。音容宛犹在,流芳万古长!承泽二十载,何以酬师恩?无处托哀思,泪眼久折腰!学生叩首,恩师千古!
  日上午,著名经济学家,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第六、七届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特别顾问、民建经济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
萧灼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日23点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萧灼基先生逝世后,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张高丽、栗战书、汪洋、王晨、刘延东、李源潮、陈希、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李岚清、李长春、吴官正、尤权、杜青林、陈昌智、马培华、王刚、王光英、张榕明等通过各种形式对萧灼基先生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萧灼基先生病重期间,李克强、赵乐际、李源潮、温家宝、贾庆林等对他的病情十分关心。
“心倾马恩高节懋德垂遗范,思忧天下雄文典论仰先驱”,北大经济学院全体师生敬献的挽联悬挂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的两侧。灵堂内庄严肃穆,萧灼基先生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面容安详。灵堂正中,白菊簇拥着萧灼基先生谦和微笑的巨幅遗像,遗像下摆放着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献的花圈。
上午10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袁纯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毕井泉,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易纲,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北京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建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丘小雄,山东省青岛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杨军,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静漪,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前副校长张国有等,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萧灼基先生遗体前肃立默哀,向萧灼基先生遗体三鞠躬,并与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萧灼基先生生前的同事、学生、好友,社会各界仰慕萧灼基先生的人士,以及家乡代表400余人前来送别。
此外,送花圈的还有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茅,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戴均良,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林克庆,云南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宗国英,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恩华,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夏耕,广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云贤,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屠光绍,林业部原副部长蔡延松以及著名学者厉以宁、刘诗白、刘方棫、顾海良、林毅夫、海闻等。
来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微信公众号
  早晨到八宝山送别萧灼基老师,气氛庄严肃穆,萧老师静静地躺在鲜花从中,神情安详。不知为什么,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画面,更多地还是那张说起话来神采飞扬的面孔,依然那样鲜活。由此看来,所谓“精神不死”的说法还颇有些道理。
都说“时势造英雄”。八十年代初是中国改革的黄金年代,也是思想理论界最为活跃的时期,在激烈的观点交锋中,涌现出一批从中国经济现实问题出发,重新认识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对实际经济的指导意义,探索中国式经济转型道路的经济学家,在他们的努力下,意识形态的束缚被一点点突破,改革开放在实践中以不可抗拒的洪流之势滚滚向前。萧灼基老师就是这一群像中的一员。
1981年,我们考入北大经济系,有幸亲耳聆听萧老师讲授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即被他对《资本论》体系与内容的娴熟所折服。不仅如此,萧老师还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背景深有研究,著有《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在言谈之中,萧老师时时流露出对这两位革命家探求真理、不断进取精神的钦佩,对他们的主要著作、精彩论述以及性格特征更是如数家珍,这使得课程的内容丰富而生动。后来听说,萧老师一直有撰写由中国人自己写的《马克思传》和《恩格斯传》愿望,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博闻强记的他用大量的时间从堆积如山的资料中追寻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思想和从事革命活动的轨迹,又带着头脑中存储的信息专门赴欧洲考察,在马恩曾经学习、工作和战斗过的每一个地方寻找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感受他们所留给人类的精神遗产。在他的勤奋和努力之下,两本传记终于得以正式出版,系统概括了两位伟人的主要经历,揭示了其思想发展脉络和理论形成过程。这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同时也是对马恩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著作。
在我看来,萧老师这代经济学家一个非常可贵之处就是在信仰坚守的同时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保持思想的常新。这一点萧老师与我的父亲于光远有不谋而合之处。在改革开放时代大变革、大激荡中,新问题和新情况层出不穷,为他们这代人提供了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来叩问实践问题的操练场,激发出了他们更为活跃的思维能力,对实践着的社会主义进行新的理论探索。改革开放之初,由我父亲发起的关于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等一系列经济理论研讨会,成为思想理论界拨乱反正的先导,引起很大社会波澜。之后又在经济学界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大讨论。其中,由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所举办的“市场经济论坛”,在二十多年中举行了近百场,还有一年一度的首都经济学界新春论坛也连续举办多年。萧老师是这些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和支持者,经常在大会上做精彩发言,反响强烈。在他看来,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从传统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深入探讨,重新认识。而能够亲身参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理论界多个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是自身的荣幸,并感到异常兴奋。他认为应该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们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以指导中国实践。可以看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一贯的、真诚的、与时俱进的,不是僵化教条的,也不是受社会思潮左右的。他说:“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国内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从之前的盲目崇拜转为有意贬低,这是极端轻率的,也是极端错误的。这一切都不会也不能丝毫动摇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反而使我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003年萧灼基老师与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理事长何伟老师(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老师(右)在经济学界新春论坛上。
1999年7月萧灼基老师与我的父亲于光远合影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实践,还使得萧老师成为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他在宏观经济政策、民生问题、金融市场等现实问题上,尤其是在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方面,发表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还提交了不少有重大影响的提案。谁都知道萧老师忙,因为他不仅是北大的一名教授,还有许多社会职务——全国政协常委、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担任多个全国性的学术职务、地方政府的专家顾问、企事业单位或团体的顾问研究员等等。为国家大事建言献策、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发言、奔波于各个地方调研,还要著书立说、给学生上课……繁忙的工作使萧老师马不停蹄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但是,每次见到他都是精力充沛,毫无倦容。难怪他能够有那么丰富的学术成果,能产生那么大的社会影响!记得有一次见到异常忙碌的萧老师,我禁不住提醒他要适当控制节奏,注意身体。谁知他爽快地回答道“我这个人从来不考虑身体,活着干,死了算”,还说“于老比我大十几岁,都还从来没有停歇,他就是我的榜样”。
作为一个社会名人,萧老师从来没有架子,讨论问题时与学生关系平等,学生遇到困难则关心备至。我们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正是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阶段,许多单位都急需人才。在这方面,萧老师从来都是非常热心,把他认为合适的学生推荐到最能发挥其才干的岗位。1988年海南建省,希望能从北大选一名研究生担任省长秘书。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省长秘书,这份工作的挑战性可想而知。我们这届毕业生中恰好有一个同学参加考察后有留在特区发展的意向,据说萧老师的支持和推荐对他最终走上这一岗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后来在这位同学的带动下,又有多位北大经济系的同学到海南发展,投身到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去,经过多年摸爬滚打,颇有建树。对于那些工作不顺利的同学,萧老师也从来不吝惜自己的帮助。90年代前期,金融市场发展很快,监管却不到位,从事金融业面临严重风险。一位同学听说是因为在股票市场投资过程中严重亏损,无法偿还公司债务而被抓。许多人对此类事情避之不及,萧老师却主动了解情况,多方为其解释和疏通。他还亲口对我说,法人犯罪不同于个人犯罪,认为对这位同学的量刑偏重了。患难见真情,凡是听说过这个故事的同学都对萧老师的所作所为非常感动。
生病之后,萧老师不得不离开了他心爱的三尺讲台。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记得2010年春节我与同事洪宁老师一起到萧老师家探望时,看到一向健谈的萧老师已经不能言语,心中禁不住为他难过。同时得知他每天仍在坚持阅读大量资料,对国家经济政策发表看法,并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又对他的顽强精神由衷敬佩。交流中虽然只能笔谈,且他写起字来也比较吃力,但能明显感觉到他的思路非常敏捷,观点也依旧鲜明。如今我还保留着那天他给我写的纸条,关心学校和院里的情况,也谈了不少时政问题。萧老师还特别惦记着我的父亲,为他曾经遭受的不公平待遇鸣不平,还评价我父亲的秘书胡冀燕为人正派,忠心耿耿。2015年9月再次去看萧老师时,他将朋友们专门为他80岁生日和从事学术活动60周年制作的画传赠给我们,并兴致勃勃地与我们合影留念。如今睹物思人,不禁感慨万千。
萧灼基老师画传封面
与萧老师的最后一张合影
萧老师去世后,他的老同学,著名外交与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专家、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高级研究员俞邃先生与我在微信中谈到萧老师“博学多才,勤奋笔耕,成就不凡,且为人豪爽坦诚,发表观点时锋芒外露”,个人感觉这几个字生动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的确,萧老师个性鲜明,是一个敢于直言且不畏人言,甚至明知有些观点可能会招来批评和非议,也仍然敢于公开表达的人。据他自己说是受了北大兼容并包、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处于宽容、宽松的环境下,因此敢于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大胆探索,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再认识。我很喜欢他为人的四个原则“真理无国界、科学无禁区、探索无止境、争鸣无尊卑”,这篇文章的题目也是受此启发而来。
在萧老师送我们的画册中,收录着董辅礽老师书赠的条幅“有是非之辩,无名利之争”。原文出自杜牧洛阳长句中的“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意思是指心情与自生自长的春草一样悠闲自适,是非名利的纷扰变得若有若无。但在这个题词中,却被董老师赋予了更为积极的意义。董老师之所以专门写这十个字与萧老师共勉,说明他们二人有着共同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们那一代经济学家的品格和风骨。董辅礽老师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经济学家,他在封笔之作“守身为大”中指出 “保身” 和 “守身” 的区别,保身是不同流合污,出发点是保全自己;而守身则是坚守节操。其中特别强调,理论工作者能否敢于坚持真理,坚持改革方向,是对能否坚持学术节操的考验。如今,包括萧老师在内的一批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对我们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老一代经济学家相继离我们而去,似乎带走了一个时代。这是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群体,尽管他们性格各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很有魅力的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追求真理的信念、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能否在我们这代人传承下去,我们的后辈又会是怎样的一代人,都还需要拭目以待。
最后,以我们班微信群里同学们写的两条挽联送别萧老师,也表示学生对老师的敬重和永久的怀念(挽联承载了某种文化和精神,是概括逝者品格和表示哀悼之情的很好形式。可能是因为送花圈的人太多,来不及抄写,今天看到许多挽联被“萧灼基老师千古”所替代,多少有些遗憾):
研马列经典,谋国家复兴,学以致用堪为典范;溶百家之论,倡兼收并蓄,经世济民当作大师!(81政经班同学张志刚作)
马列经典改革前沿聆听教诲,大师风范音容笑貌永驻心间。(81政经班同学刘能元作)
作者:于小东& &北京大学《经济科学》杂志副主编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举行 送别现场老友眼含热泪
中青网前天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 11 月 20 日电(记者 张瑞宇 孙钊)上午 10 时,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于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上百名北京大学教职工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往八宝山送别萧灼基先生。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签到台。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在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现场,不少萧灼基先生曾教过的学生眼含热泪,对萧灼基教授的离去痛心不已。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先生于 11 月 14 日 23 点 34 分在北京去世,享年 84 岁。萧灼基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发展变革中的经济社会问题,曾出版了自己倾注毕生精力的学术巨著《马克思传》和《恩格斯传》,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在该领域的成功探索,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
市民沉痛悼念萧灼基先生。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先生还为改革开放作出了前瞻性的理论贡献,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专家之一,堪称市场经济的主要旗手。曾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国有企业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 两权分离 ” 的改革设想,为推动国企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并因此获得了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市民排队悼念萧灼基先生。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先生为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研究股份制经济的著作《股份经济学》和迄今为止关于证券市场最全面系统的权威性工具书《中国证券全书》,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悼念萧灼基先生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还是知名的社会活动家,担任过全国政协常委和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等职位,也担任过各省市的政府顾问或咨询委员。萧先生身体力行 “ 经济学家必须贴近实践 ” 的诺言,常年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工厂、科研单位等生产劳动一线考察,与当地的工人、群众、领导干部交流意见。
悼念萧灼基先生。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社会各界人士送别萧灼基先生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日上午,著名经济学家,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第六、七届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特别顾问、民建经济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
萧灼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日23点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萧灼基先生逝世后,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张高丽、栗战书、汪洋、王晨、刘延东、李源潮、陈希、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李岚清、李长春、吴官正、尤权、杜青林、陈昌智、马培华、王刚、王光英、张榕明等通过各种形式对萧灼基先生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萧灼基先生病重期间,李克强、赵乐际、李源潮、温家宝、贾庆林等对他的病情十分关心。
“心倾马恩高节懋德垂遗范,思忧天下雄文典论仰先驱”,北大经济学院全体师生敬献的挽联悬挂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的两侧。灵堂内庄严肃穆,萧灼基先生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面容安详。灵堂正中,白菊簇拥着萧灼基先生谦和微笑的巨幅遗像,遗像下摆放着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献的花圈。
上午10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袁纯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毕井泉,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易纲,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北京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建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丘小雄,山东省青岛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杨军,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静漪,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前副校长张国有等,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萧灼基先生遗体前肃立默哀,向萧灼基先生遗体三鞠躬,并与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萧灼基先生生前的同事、学生、好友,社会各界仰慕萧灼基先生的人士,以及家乡代表400余人前来送别。
此外,送花圈的还有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茅,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戴均良,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林克庆,云南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宗国英,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恩华,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夏耕,广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云贤,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屠光绍,林业部原副部长蔡延松以及著名学者厉以宁、刘诗白、刘方棫、顾海良、林毅夫、海闻等。
  早晨到八宝山送别萧灼基老师,气氛庄严肃穆,萧老师静静地躺在鲜花从中,神情安详。不知为什么,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画面,更多地还是那张说起话来神采飞扬的面孔,依然那样鲜活。由此看来,所谓“精神不死”的说法还颇有些道理。
都说“时势造英雄”。八十年代初是中国改革的黄金年代,也是思想理论界最为活跃的时期,在激烈的观点交锋中,涌现出一批从中国经济现实问题出发,重新认识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对实际经济的指导意义,探索中国式经济转型道路的经济学家,在他们的努力下,意识形态的束缚被一点点突破,改革开放在实践中以不可抗拒的洪流之势滚滚向前。萧灼基老师就是这一群像中的一员。
1981年,我们考入北大经济系,有幸亲耳聆听萧老师讲授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即被他对《资本论》体系与内容的娴熟所折服。不仅如此,萧老师还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背景深有研究,著有《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在言谈之中,萧老师时时流露出对这两位革命家探求真理、不断进取精神的钦佩,对他们的主要著作、精彩论述以及性格特征更是如数家珍,这使得课程的内容丰富而生动。后来听说,萧老师一直有撰写由中国人自己写的《马克思传》和《恩格斯传》愿望,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博闻强记的他用大量的时间从堆积如山的资料中追寻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思想和从事革命活动的轨迹,又带着头脑中存储的信息专门赴欧洲考察,在马恩曾经学习、工作和战斗过的每一个地方寻找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感受他们所留给人类的精神遗产。在他的勤奋和努力之下,两本传记终于得以正式出版,系统概括了两位伟人的主要经历,揭示了其思想发展脉络和理论形成过程。这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同时也是对马恩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著作。
在我看来,萧老师这代经济学家一个非常可贵之处就是在信仰坚守的同时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保持思想的常新。这一点萧老师与我的父亲于光远有不谋而合之处。在改革开放时代大变革、大激荡中,新问题和新情况层出不穷,为他们这代人提供了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来叩问实践问题的操练场,激发出了他们更为活跃的思维能力,对实践着的社会主义进行新的理论探索。改革开放之初,由我父亲发起的关于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等一系列经济理论研讨会,成为思想理论界拨乱反正的先导,引起很大社会波澜。之后又在经济学界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大讨论。其中,由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所举办的“市场经济论坛”,在二十多年中举行了近百场,还有一年一度的首都经济学界新春论坛也连续举办多年。萧老师是这些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和支持者,经常在大会上做精彩发言,反响强烈。在他看来,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从传统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深入探讨,重新认识。而能够亲身参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理论界多个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是自身的荣幸,并感到异常兴奋。他认为应该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们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以指导中国实践。可以看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一贯的、真诚的、与时俱进的,不是僵化教条的,也不是受社会思潮左右的。他说:“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国内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从之前的盲目崇拜转为有意贬低,这是极端轻率的,也是极端错误的。这一切都不会也不能丝毫动摇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反而使我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003年萧灼基老师与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理事长何伟老师(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老师(右)在经济学界新春论坛上。
1999年7月萧灼基老师与我的父亲于光远合影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实践,还使得萧老师成为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他在宏观经济政策、民生问题、金融市场等现实问题上,尤其是在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方面,发表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还提交了不少有重大影响的提案。谁都知道萧老师忙,因为他不仅是北大的一名教授,还有许多社会职务——全国政协常委、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担任多个全国性的学术职务、地方政府的专家顾问、企事业单位或团体的顾问研究员等等。为国家大事建言献策、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发言、奔波于各个地方调研,还要著书立说、给学生上课……繁忙的工作使萧老师马不停蹄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但是,每次见到他都是精力充沛,毫无倦容。难怪他能够有那么丰富的学术成果,能产生那么大的社会影响!记得有一次见到异常忙碌的萧老师,我禁不住提醒他要适当控制节奏,注意身体。谁知他爽快地回答道“我这个人从来不考虑身体,活着干,死了算”,还说“于老比我大十几岁,都还从来没有停歇,他就是我的榜样”。
作为一个社会名人,萧老师从来没有架子,讨论问题时与学生关系平等,学生遇到困难则关心备至。我们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正是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阶段,许多单位都急需人才。在这方面,萧老师从来都是非常热心,把他认为合适的学生推荐到最能发挥其才干的岗位。1988年海南建省,希望能从北大选一名研究生担任省长秘书。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省长秘书,这份工作的挑战性可想而知。我们这届毕业生中恰好有一个同学参加考察后有留在特区发展的意向,据说萧老师的支持和推荐对他最终走上这一岗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后来在这位同学的带动下,又有多位北大经济系的同学到海南发展,投身到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去,经过多年摸爬滚打,颇有建树。对于那些工作不顺利的同学,萧老师也从来不吝惜自己的帮助。90年代前期,金融市场发展很快,监管却不到位,从事金融业面临严重风险。一位同学听说是因为在股票市场投资过程中严重亏损,无法偿还公司债务而被抓。许多人对此类事情避之不及,萧老师却主动了解情况,多方为其解释和疏通。他还亲口对我说,法人犯罪不同于个人犯罪,认为对这位同学的量刑偏重了。患难见真情,凡是听说过这个故事的同学都对萧老师的所作所为非常感动。
生病之后,萧老师不得不离开了他心爱的三尺讲台。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记得2010年春节我与同事洪宁老师一起到萧老师家探望时,看到一向健谈的萧老师已经不能言语,心中禁不住为他难过。同时得知他每天仍在坚持阅读大量资料,对国家经济政策发表看法,并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又对他的顽强精神由衷敬佩。交流中虽然只能笔谈,且他写起字来也比较吃力,但能明显感觉到他的思路非常敏捷,观点也依旧鲜明。如今我还保留着那天他给我写的纸条,关心学校和院里的情况,也谈了不少时政问题。萧老师还特别惦记着我的父亲,为他曾经遭受的不公平待遇鸣不平,还评价我父亲的秘书胡冀燕为人正派,忠心耿耿。2015年9月再次去看萧老师时,他将朋友们专门为他80岁生日和从事学术活动60周年制作的画传赠给我们,并兴致勃勃地与我们合影留念。如今睹物思人,不禁感慨万千。
萧灼基老师画传封面
与萧老师的最后一张合影
萧老师去世后,他的老同学,著名外交与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专家、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高级研究员俞邃先生与我在微信中谈到萧老师“博学多才,勤奋笔耕,成就不凡,且为人豪爽坦诚,发表观点时锋芒外露”,个人感觉这几个字生动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的确,萧老师个性鲜明,是一个敢于直言且不畏人言,甚至明知有些观点可能会招来批评和非议,也仍然敢于公开表达的人。据他自己说是受了北大兼容并包、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处于宽容、宽松的环境下,因此敢于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大胆探索,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再认识。我很喜欢他为人的四个原则“真理无国界、科学无禁区、探索无止境、争鸣无尊卑”,这篇文章的题目也是受此启发而来。
在萧老师送我们的画册中,收录着董辅礽老师书赠的条幅“有是非之辩,无名利之争”。原文出自杜牧洛阳长句中的“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意思是指心情与自生自长的春草一样悠闲自适,是非名利的纷扰变得若有若无。但在这个题词中,却被董老师赋予了更为积极的意义。董老师之所以专门写这十个字与萧老师共勉,说明他们二人有着共同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们那一代经济学家的品格和风骨。董辅礽老师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经济学家,他在封笔之作“守身为大”中指出 “保身” 和 “守身” 的区别,保身是不同流合污,出发点是保全自己;而守身则是坚守节操。其中特别强调,理论工作者能否敢于坚持真理,坚持改革方向,是对能否坚持学术节操的考验。如今,包括萧老师在内的一批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对我们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老一代经济学家相继离我们而去,似乎带走了一个时代。这是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群体,尽管他们性格各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很有魅力的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追求真理的信念、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能否在我们这代人传承下去,我们的后辈又会是怎样的一代人,都还需要拭目以待。
最后,以我们班微信群里同学们写的两条挽联送别萧老师,也表示学生对老师的敬重和永久的怀念(挽联承载了某种文化和精神,是概括逝者品格和表示哀悼之情的很好形式。可能是因为送花圈的人太多,来不及抄写,今天看到许多挽联被“萧灼基老师千古”所替代,多少有些遗憾):
研马列经典,谋国家复兴,学以致用堪为典范;溶百家之论,倡兼收并蓄,经世济民当作大师!(81政经班同学张志刚作)
马列经典改革前沿聆听教诲,大师风范音容笑貌永驻心间。(81政经班同学刘能元作)
作者:于小东& &北京大学《经济科学》杂志副主编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举行 送别现场老友眼含热泪
中青网前天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 11 月 20 日电(记者 张瑞宇 孙钊)上午 10 时,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于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上百名北京大学教职工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往八宝山送别萧灼基先生。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签到台。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在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现场,不少萧灼基先生曾教过的学生眼含热泪,对萧灼基教授的离去痛心不已。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先生于 11 月 14 日 23 点 34 分在北京去世,享年 84 岁。萧灼基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发展变革中的经济社会问题,曾出版了自己倾注毕生精力的学术巨著《马克思传》和《恩格斯传》,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在该领域的成功探索,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
市民沉痛悼念萧灼基先生。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先生还为改革开放作出了前瞻性的理论贡献,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专家之一,堪称市场经济的主要旗手。曾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国有企业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 两权分离 ” 的改革设想,为推动国企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并因此获得了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市民排队悼念萧灼基先生。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先生为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研究股份制经济的著作《股份经济学》和迄今为止关于证券市场最全面系统的权威性工具书《中国证券全书》,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悼念萧灼基先生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还是知名的社会活动家,担任过全国政协常委和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等职位,也担任过各省市的政府顾问或咨询委员。萧先生身体力行 “ 经济学家必须贴近实践 ” 的诺言,常年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工厂、科研单位等生产劳动一线考察,与当地的工人、群众、领导干部交流意见。
悼念萧灼基先生。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先生生平
来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全国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第六、七届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特别顾问、民建经济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日23点34分在北京去世,享年84岁。
萧灼基先生1933年12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先后就读于汕头聿怀中学、联合中学和第一中学。萧灼基年少时就树立了“追求知识、强国富民”的理想,当解放战争的炮火燃到这个南疆小镇时,他已经能够用通俗的语言向劳苦大众宣讲马列主义常识。在中学读书期间,他担任联合中学和第一中学学生会主席、汕头市学生联合会宣传部长、学联主席。1950年3月,年仅16岁的青年萧灼基当选为汕头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3年9月,萧灼基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期间,他认真钻研,各门功课全优。大学三年级因为品学兼优被推荐提前入读研究生班,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宋涛、苏星、张朝尊以及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学说史权威卡拉达耶夫等教授。在研究生班,萧灼基先生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和政治经济学,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获得了系统的经济学专业知识。1959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研究生班毕业。
毕业后,萧灼基先生来到北京大学经济系任教。自参加工作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任助教长达20年。他始终追求真理,坚守信仰,身处逆境也不放弃教书育人的初心。1979年6月晋升为讲师,1980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1985年9月晋升为教授。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特殊津贴。数十年来,萧灼基先生一直躬耕于燕园,著籍立说,教书育人。为北京大学争得了荣光,为中国经济学界赢得了自豪。
萧灼基先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
早在1956年,萧灼基先生就立下两个宏愿:一是要通读《马恩全集》,二是要自己写作《马克思传》和《恩格斯传》。2008年,萧灼基先生出版了倾注其毕生心血的学术巨著《马克思传》,并再版了他1985年出版的《恩格斯传》。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此领域的成功探索,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由一人独立完成两大革命导师的单独个人学术传记,这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萧灼基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既是矢志不渝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他在《马克思传》再版序言中写道:“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已经过时了。但是,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又骤然热销。实践再次证明,150年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仍然具有不朽的价值。”在数十年的教学研究工作中,萧灼基先生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发展变革中的经济社会问题。无论学术风气如何变化,从未动摇。
萧灼基先生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前瞻性的理论贡献。
他拥护改革开放,积极投身时代洪流、贡献才智和力量,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专家之一,堪称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旗手。1981年,萧灼基先生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一文中,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国有企业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改革设想,为推动国企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并因此获得1984年颁发的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他的“价格运行弹性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论”、“证券市场与社会主义适应论”等理论在学术界和经济实践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极富学术勇气地提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指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商品经济下要率先强化市场经济作用”等观点,如大海潮音,振聋发聩,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前瞻性的理论贡献。
萧灼基先生为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
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研究股份制经济和证券市场的专家之一,主编了国内首批介绍股份制经济的著作《股份经济学》和迄今为止关于证券市场最全面系统的权威性工具书《中国证券全书》,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研究鞭辟入里,对股市的真知灼见令众多海内外学者叹服,被誉为“萧股市”;他长期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对经济发展形势见解独到,被称为“燕园里的中国经济预测家”。1999年,萧灼基先生在政协九届二次大会《关于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的若干建议》发言中明确指出,金融发展要放在首位,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这次发言为深处困境的中国资本市场指出了方向。
萧灼基先生为我国经济领域人才培养和学术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教五十余年来,他始终热爱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在经济金融领域辛勤耕耘,教书育人,桃李遍布天下。他思想开明,坚持“真理无国界,科学无禁区,探索无止境,争鸣无尊卑”,认为创新是研究的灵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勇于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他一身正气,“从政为官要清廉,下海经商要守法,科学研究要创新,待人做事要真诚”的毕业赠言,成为历届学生铭记遵循的行为规范。他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倾注了无限的热情与心血,春风化雨,金针度人,提携后进,深受广大学生爱戴。他所培养和指导的许多学生在政、产、学、研各界都有突出表现,成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各条战线的栋梁之才。
萧灼基先生是知名的社会活动家。
萧灼基先生担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六、七届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特别顾问,民建经济委员会主任,第五届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副主席,北京、吉林、云南以及武汉、成都、汕头等省市政府顾问或咨询委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特聘顾问,《经济界》杂志社社长、主编、名誉主编等职务。他身体力行“经济学家必须贴近实践”的诺言,常年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工厂、科研单位等生产劳动一线考察,与当地工人、群众、领导干部交流意见。1992年10月,萧灼基作为大陆首位访问台湾的经济学教授,迈出了两岸经济学术交流破冰之旅的第一步,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学之大者,为国为民”。萧灼基先生心系家国天下,是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秉承“经世济民”的北大经院百年传统,抱有对党、国家和人民的赤子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系家国,鞠躬尽瘁。在参与政协工作之后,他的历次提案、大会发言等论述对关键政策的出台和深化改革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2003年政协第十届一次会议上,萧灼基先生发表了题为《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发言,提出大幅减免农业税,免费供应农村初中和小学生教科书、练习本和其他文化体育用品。三年之后,在中国延续了千年的农业税被废除,得到了亿万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即使在病重期间,萧灼基先生仍然关心学科建设和改革发展,针对金融安全、金融体制改革、新兴产业战略等问题继续建言献策。拳拳之心,可昭天地。
萧灼基先生自称“三书主义”者:“读书、教书、写书是我的人生经历,我通过一生的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好!”五十余年的教书育人,萧灼基先生著作等身,成果丰硕。他出版《中国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重新认识社会主义》、《萧灼基选集》、《纵论股金》、《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研究》等数十部著作;在《北京大学学报》、《经济研究》、《经济科学》、《人民日报》、《联合早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数百篇。荣获数十个奖项:包括“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陈岱孙经济学著作奖”、“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金三角’奖”、“全国十大财经英才奖”、“北京市优秀学术报告一等奖”、“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北京大学优秀社会科学著作奖”、“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奖”、“北京大学改革开放30周年百项精品奖”、“改革开放30周年60位经济人物奖”、“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中国证券市场20年最具影响力人物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北京大学终身教书育人奖”等。
虽有诸多荣耀接踵而至,但在萧灼基先生看来,最重要的却是:“有是非之辨,坚持真理,理论创新;无名利之争,淡泊人生,爱学生、爱朋友、爱亲人。”无论面对人生中的挫折还是辉煌,他都豁达淡然,胸怀坦荡。他是学术大师,改革的理论先锋,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和教育家;他是妻子眼里的好丈夫,儿女心中的好父亲,学生们永远的好师长。
萧灼基先生离开了我们,这是北京大学的重大损失,是中国经济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领域的沉重损失。先生之风,浩浩汤汤,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萧灼基先生千古!
  社会各界人士送别萧灼基先生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日上午,著名经济学家,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第六、七届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特别顾问、民建经济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
萧灼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日23点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萧灼基先生逝世后,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张高丽、栗战书、汪洋、王晨、刘延东、李源潮、陈希、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李岚清、李长春、吴官正、尤权、杜青林、陈昌智、马培华、王刚、王光英、张榕明等通过各种形式对萧灼基先生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萧灼基先生病重期间,李克强、赵乐际、李源潮、温家宝、贾庆林等对他的病情十分关心。
“心倾马恩高节懋德垂遗范,思忧天下雄文典论仰先驱”,北大经济学院全体师生敬献的挽联悬挂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的两侧。灵堂内庄严肃穆,萧灼基先生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面容安详。灵堂正中,白菊簇拥着萧灼基先生谦和微笑的巨幅遗像,遗像下摆放着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献的花圈。
上午10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袁纯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毕井泉,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易纲,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北京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建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丘小雄,山东省青岛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杨军,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静漪,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前副校长张国有等,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萧灼基先生遗体前肃立默哀,向萧灼基先生遗体三鞠躬,并与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萧灼基先生生前的同事、学生、好友,社会各界仰慕萧灼基先生的人士,以及家乡代表400余人前来送别。
此外,送花圈的还有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茅,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戴均良,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林克庆,云南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宗国英,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恩华,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夏耕,广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云贤,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屠光绍,林业部原副部长蔡延松以及著名学者厉以宁、刘诗白、刘方棫、顾海良、林毅夫、海闻等。
陈云贤撰文缅怀恩师萧灼基:从师德为先
来源:南方+& 文/陈云贤
编者按:11月15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发布讣告: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萧灼基因病医治无效,于日23时34分在北京逝世。
今天,萧教授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陈云贤(广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特撰文缅怀恩师。
从师德为先
——缅怀一代宗师、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二三事
人生路子的转折,有时就在于听进了那么一两句话,有时就在于碰见了那么一两个人。
出生于广东潮阳、学习于中国人民大学、就教于北京大学的萧灼基教授,就是我、就是学生、就是众人路子中碰见的那么一两个人。从师德为先。务虚,脚踏实地;务实,高屋建瓴。
一、第一个当博士生导师的,自身一定没有拿过博士学位
师从福建师大陈征教授,硕士论文研究财政固定资产折旧补偿的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毕业分配到福州大学财经学院从教。借乘国家改革开放春风,我迈上了北京大学继续求学之路,博士导师就是萧灼基教授——其作为“文革”后北京大学恢复聘任的第一批经济学博士生导师,要求我们、带领我们以国家改革发展为重任。
(1)知识在于创新。早期我国经济学家,多以马克思《资本论》为基础构绘我国改革蓝图。萧灼基老师也是其中之一。但他研究运用《资本论》,又不囿于此,带领我们同时研究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比较研究西方经济学,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地提出新观点,解决新问题。其敏锐思想、真知灼见,时年誉称“改革经济学”、“新闻经济学”。他也打趣称自己没有拿过博士学位,但有一批博士团队,哈!“高徒出名师”。
(2)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知识在不断更新。一个人的视野眼光是有限的。萧灼基教授允许我们这些学生去跨门越户拜教陈岱孙、陈振汉、胡代光、范家骧、张友仁、厉以宁、刘方棫等一批北大的经济学教授,让我们带着知识的疑问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疑难,获解于众著名师的智慧之中,沐浴在高山仰止的巨人们辛劳汗水之下。说实在的,这在他校他处确不多见。然而,总是面带笑容哈哈哈的萧灼基教授就是这样,一笑遮百碍,“心胸有多宽,事业有多大”。培养出学生“广纳百家,博采众长;以我为主,自成一家”。
(3)资本应纳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发挥作用。大家都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政治经济学,生产要素只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所谓“三要素”;大家更知道,其时资本市场姓“社”姓“资”的问题更在争议中。我的博士论文——比较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金融体系、探索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模式,同样在挂忧中。其瓶颈:“资本”能否纳入生产要素?“金融”能否成为经济之血液?正是萧灼基教授,也正是陈岱孙教授、厉以宁教授等,给了我分析,给了我肯定,从而促成了我的论文提炼出证券投资三大假说:预期收益说、风险溢价说、持有期偏好说;并揭示出资本市场三大定律:预期收益引导规律,收益风险同增规律,证券货币共振规律;其作为“填补了空白”、“开拓了先河”的论文结论得以问世,从而在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引下得以实践与应用。
二、年轻人就怕不忙
生逢其时。1988年,国家作为探索区域金融发展,批准设立了广东发展银行和福建兴业银行;1990年12月,批准设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1991年5月批准设立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作为改革开放后培养出来的第一批研究资本市场的金融博士,我南下广东筹建广东发展银行证券部。
(1)白天骑单车卖国债,晚上开展对整个广东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分析。结果吓一跳,广发银行证券部排在广东各证券业务机构第九名左右,名落孙山。
(2)迅速拓展了深圳、上海业务,并抢争企业上市“头啖汤”。此时又发现,证券业务没有独立法人寸步难行。
(3)1993年抢批了“广东广发证券公司”。我们迅速地“立足广东,纵横开拓(上海、北京等地),拓展海外”。
(4)证券市场还在“试一试”,规则不明显,违法乱象多。1995年,我们提出广发证券“集团化、股份化、国际化、规范化”目标,对标美林证券、高盛、摩根斯坦利,做中国首屈一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投资银行……
结果事件发生了:祖籍广东,一辈子奔波忙碌的萧灼基教授,好不容易或多载难逢地带着夫人、我的师母卢楷弟女士来到广东,我没有去接,我没空去见,我……恩师师母满腔热望,心爱弟子的“没空没情”,“没心没肺”,给了萧灼基教授心灵的极大碰撞。他她眼含泪花了!然而过后却安慰我说:“年轻人就怕不忙”。他在想着国家,想着改革,想着弟子的发展。而我回过头来却自骂:“你陈云贤太没德性了!”正是萧灼基教授的安慰和鼓励,我们奋战在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线,并结合国家改革开放、秩序整顿等举措,研究完成了《证券投资论》、《投资银行论》、《风险收益对应论》三本系列著作。我们不承认自己在“下海”。
三、务虚,脚踏实地;务实,高屋建瓴
2003年初,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培养和重托,我离开了广发证券只身赴佛山,履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职责。紧接着,佛山市委决定我去兼任顺德区委书记一职。我一听头都炸了,堂堂一个中国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人物,怎么一下子要到中国社会基层的第一线去?!“我不去”。我思想转不过弯来。在时任省委常委、佛山市委书记黄龙云同志的开导下,我最终还是去了。此时,萧灼基教授出现了,2005年,他亲临顺德,讲到中国改革开放、讲到中国进入WTO,讲到中国如何从一穷二白的国土站起来、富起来,并逐渐走向强起来,这其中,需要一批既有德、又有才的领导干部。你们这些头戴博士帽子的人士,更需“务虚,要脚踏实地;务实,要高屋建瓴”。紧紧贴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热土,俯身前行,有效引领。
导师啊导师,您热爱祖国,听党的话,投身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发挥自己的专长,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您又亲力亲为,手把手培养出一个个硕士博士研究生,成为国家各领域各行业各高校的栋梁之才。也正是在党的培养下,在导师的谆谆教诲中,我严格要求自己,踏实工作,不断进步。同时,也借助顺德、佛山、广东和国家改革开放的实践,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我先后完成和与他人合作完成了《超前引领》、《政府超前引领》、《区域政府竞争》和《中观经济学》等系列中英文版著作,核心观点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成熟市场经济。
现在,萧灼基教授要走了。11月19日上午10点,我来到了北京协和医院B1楼,详端着尊敬的萧灼基教授的面容,我对他说:“萧老师,您安心地走!家里师母已经把一切都安置好了。您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很懂事,事业有成。您的学生们都……”。这时,我自己都变得不安静了。我控制不住。我嚎啕大哭。怎么一转眼您就要去另外一个世界??!!您难道就不能多活长一点,亲眼看看明年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发生着喜人的翻天覆地地变化吗!萧老师,您慢点走!
11月20日,我没有去参加八宝山的告别仪式。可尊可敬、德为人先的一代宗师、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要离开我们了,我于心不忍,真正的于心不忍!!!
萧灼基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追忆萧灼基:股民的最大利益是赚钱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于11月14日去世,享年84岁。这位来自广东的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证券市场、产权制度、涉外经济等学术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1988年,李克强以《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一文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指导老师正是萧灼基。
斯人已成千古,对一名学者的最好纪念莫过于重温其学术主张,萧灼基先生生前因推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敢于为民建言而被尊称为“萧股市”,他曾幽默地表示,这个绰号“还不错”。作为我国较早从事证券市场理论研究的学者之一,萧灼基先生曾主编500余万字的《中国证券全书》,是迄今为止有关证券市场最全面系统的工具书;主持过国家重点研究课题《股份经济研究》《证券市场研究》等。
但“萧股市”最为外界所熟知的观点,则是其在2006年,针对宏观经济良好、股市却大幅下跌、长期低迷的反常现象,开出的6剂良方,其中有一条:保护股民利益,尤其是中小股民利益。股民的最大利益是赚钱,因此一切政策设计、监管措施,都应以股民利益为准则。提高上市公司素质,保证证券市场发展和股票指数上升的势头,使股民投资股市的获利高于其他投资项目,至少不亏损。
“保护股民利益,尤其是中小股民利益”“股民的最大利益是赚钱”“不能为规范而规范”等论点掷地有声,至今仍颇具启发意义。肖教授的学生在追思文章中称,前两年,萧教授在病榻上用颤颤巍巍的笔画布置了些研究工作,并认为,当前的金融过度强调效率,需要加重对于公平的考虑,建议西方理论应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这些,不仅是未来金融学术研究的方向,更是金融体制改革应当秉持的价值核心。
萧灼基先生也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专家之一。国有企业所有权(经营权)两权分离的理论就是由他最先提出的。1989年,在《商品经济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等文稿中,萧先生又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必须突破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不是商品”的理论。
作为潮汕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十分关注家乡,多次把脉广东经济。2002年,萧灼基亮出了对珠三角发展的最新观点:经济全球化对珠三角的冲击可能比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大,珠三角企业家在企业发展战略上必须转变。针对于此,萧先生提出了珠三角要从地缘优势转向经济优势、从无序竞争转向有序竞争、从不规范竞争转向规范竞争转变等十大建议。他对家乡的箴言,在近年来逐一得以验证,成为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方向。
就在萧灼基去世消息公布的当天,在笔者的微信群里,一位老领导发了他与萧灼基在东莞一次论坛上的合影,并称,萧先生在论坛上列举了民营企业的诸多“无奈”后大声疾呼:中国民企不应该因为不姓“公”受到包括道德、理论、法律、体制以及实际运行中的各种歧视。
这个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家?萧灼基认为,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应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维护失地农民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实现教育平等、加大医疗援助力度、发挥社会救助功能……实际上,古今中外的经济学家都把人文关怀视为经济学的最终归宿,这或许才是萧灼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作者系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首席经济学家)
  身为人师&& 行为世范
———悼念恩师萧灼基教授
15日清晨,刚刚起床的我打开微信看到的第一条短信便是“萧老师走了”,虽然只有短短的五个字,却如雷霆万钧般撞击着自己的内心。下意识的抄起手机给师弟鲍延磊拨打电话,甚至在拨通等待的过程中,我的内心仍然在祈祷,祈求一丝希望,希望这一切皆是虚幻。直到电话那边传来师弟低沉而沙哑的声音,我才相信,这一切真的发生了,萧老师真的离开我们走了。那一刻,巨大的悲痛袭上心头,震惊、痛苦、沉闷、压抑。
吾师如父,恩重如山。
2005年,我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成为萧老师的入室弟子,承蒙不弃,有幸成为了他的学术秘书,这使我有更多的机会陪伴在老师身边,跟随老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出席多个权威论坛,并到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讲课、实践、调研,亲耳聆听老师教诲,亲身感受老师风范,这极大的开阔了我的眼界,增长了我的见识。
2009年,在我临近毕业之际,尽管当时老师已经身患重病不能用语言正常交流,但是,对于我的工作去向依然十分关心,积极向他的同事、朋友、学生写信,大力推荐我。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成行,但时至今日,我仍然心存感激。
四年的朝夕相处,十二年的师生情缘,老师于我,亦师亦父,既有学术理论上的倾心指导,更有人生发展上的倾情指点,在我的工作生活面临挫折之际,老师会给予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在我稍稍顺利而流露出得意之际,老师又会及时提醒并严格要求。
老师的一生,经历坎坷,波澜壮阔。穿上绿军装、当过解放军,扛上铁锄头、修过十三陵水库,关过禁闭、蹲过牛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两权分离理论之后,在当时封闭保守的大环境下,又面临极大的政治压力,等等。但这一切,都没有压垮老师,反而使他愈挫愈勇,经历大风大浪之后反而更显淡定从容、处惊不变,更加坚定的沿着自己的学术追求与事业理想阔步前进,从未停止。
老师的一生,至真至诚,矢志不渝。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毕生致力于《资本论》的钻研与挖掘,他坚信,即使是改革开放走到今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依然对当下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对真理的孜孜追求,对事业的严谨坚持,对同事学生的宽容豁达,对自己个人的严格要求,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堪称当世楷模,特别是对年轻一代,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可谓“身为人师,行为世范”。
萧老师是一个信仰坚定的人。
从195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经济系开始,便踏上了毕生追随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生旅程,他潜心钻研《资本论》,把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作为终生任务,从未动摇。
老师的寓所,最大的房间是客厅,说是客厅,其实已经被老师“霸占”为自己的书房。书房里最显眼的便是那巨大的书橱,占据着北面和西面整整两面墙,书橱里面绝大部分是有关两位革命导师的书籍,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套、《资本论》4卷套,以及关于两位导师的各种版本的传记。一到学习时间,师母和家人便要被“撵”到餐厅或是其他房间,而老师独坐书房,读书做笔记,与两位革命导师进行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读到深处,兴致所至,老师还真的会拍案惊起,仰天长笑,为书中的精彩观点大声叫好。弄的屋外的家人,满脸迷茫,一头雾水。
老师对有关两位革命导师的书籍非常痴迷。记得那是2006年7月,我陪老师到西部某省开会,前一天下午到达后,一位省直部门的领导请我们共进晚餐,席间,该领导无意中说到最近在读一本关于马克思的相关书籍,老师一听书名、作者和出版年代,了解到是最近刚刚出版的,还没有读过,于是“书瘾”大发,“反客为主”,“主持”饭局草草结束,从那位领导处借到这本书之后,便一头扎进房间认真阅读起来。第二天早晨,老师显然对书中的主要观点已经非常熟悉,在和那位领导吃早饭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以至于差点耽误了上午九点的正会。
君子立长志。老师在1956年读研究生时,便立志要为两位革命导师撰写学术传记,自此,矢志不渝,坚守终身。无论条件如何艰苦,世事如何动荡,工作如何繁忙,他都不曾放弃自己的信念,不停地读书、写书,读书、写书,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终于,1985年《恩格斯传》率先出版,2008年,在历经50余年、马克思诞辰190周年之际,《马克思传》也终于结集出版。由一个人独立完成两位革命导师的单独个人学术传记,这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老师是世界第一人,独享尊荣。
萧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北京大学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影响着这里的每一个人,这一点在老师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老师宽容大度、平易近人,对待同事、朋友、学生总是和颜悦色。老师爱笑,笑声爽朗,底气十足,这笑声往往也效力十足,它能消除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感,增进感情。
记得在北大学习期间,最让我们期待的就是老师每两周给我们来一次集中授课,通常会选在周六,课程一天,8小时时长。上课地点总是定于老师在海淀蓝旗营的寓所。其实,老师当时在社会已经很有威望,要想在北大协调一个教室或者会议室简直轻而易举,但老师却一直没有这么做。他始终认为,在家里上课有一大好处,就是能够让同学们感受到轻松自在,自由讨论,即使观点说错了也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每次上课,老师总是首先会将这段时间的经济政策,结合经济理论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给大家条缕清晰的讲出来,然后,临到课程结束之际,老师会留出一段时间,鼓励大家大家充分讨论,自由发表意见观点。如果说的正确,老师会鼓励你继续深入研究,争取系统化、理论化,如果说的有失偏颇,老师会用幽默的语言及时给你指出来,春风化雨般的化解尴尬,让你完全感受不到所谓的“以势压人”。那段时光,思想的火花在碰撞,新颖的观点层不出穷,“蓝旗营”极大的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求实创新的精神。
即使是对从未见过的年轻人,老师也总是报之以微笑,这一点,我深有感触。2005年4月份,通过北京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之后,我来到经济学院参加面试。对于这次面试,我准备的比较充分,可以说还是很有信心的,但是,等我推门进入面试会议室时,竟然发现萧老师坐在众多面试考官中间,顿时傻眼了。以前只是在网上或者电视中见过老师,像这样如此近距离的、面对面的接触老师,还是第一次,我没想到社会声望极高、工作异常繁忙的萧老师也能来参加这种博士生的面试,一霎那间,我感受到了压力,压力导致了紧张,大脑一片空白,甚至是连何小锋老师问的第一个问题“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是什么”这种最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了。沉静了十几秒之后,是萧老师率先打破了这种尴尬局面,他微笑的说了一句“小伙子,别紧张,先喝一口水”,这像一剂还魂妙药一样,让跑到九霄云外的答案又纷纷跑回来了,还算顺利的回答了老师们的所有提问。面试结束后,在电梯里又偶遇萧老师,他拍拍我的肩膀,微笑着说“小伙子,表现的不错”。我借机表达了对老师的谢意,老师的微笑变成了爽朗的大笑,说了一句“是你自己优秀”之后就走了。老师啊,您可知道,您的一个微笑,一声鼓励,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2018年,如果萧老师还健在,他一定会非常兴奋,因为这一年,是他穷尽一生心血研究、学习的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诞辰整整200周年,因为这一年,是他贡献毕生心智、亲身参与、躬身实践的我国改革开放整整40周年。可惜,萧老师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将永存,并将继续指导着学生们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
愿您在天国安息!
河北渤海投资集团党委书记 董事长董继华
于北京海淀
  音容笑貌犹在& 思想精神永存
------敬爱的萧灼基老师,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一、首访恩师& 热情真诚
1990年秋,我来北京采访。当时我爱人在中央党校学习,五岁的女儿没人管,我只好带着女儿一起来京。看好爱人没课的一天让他带孩子,我约好了采访萧灼基教授。萧灼基教授是北大著名教授,是灸手可热的著名经济学家,经常飞往全国各地演讲,他的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紧张。能约上他的采访,自然是很荣幸的。可临到采访的前一天晩上,爱人突然说,明天学校有重要活动,必须参加。嗨!真能帮倒忙!我当时傻了。怎么办?请求釆访的是你,推辞采访的还是你吗?焦虑、欠疚、纠结,我不知如何是好。时间一点点逼进,再也不能拖了。我不情愿地拿起电话,向萧老师说明不能去采访并向他道歉。萧老师热情爽朗的说,你带你女儿一起来啊,没关系的,我很喜欢小孩。可我觉得首次采访,还带个孩子去,也太不严肃、太不尊敬人家了吧?萧老师再三平息我的忧虑,说时间是特意挤出来的,而后他马上又要去外地。我很受感动,带着女儿去了
女儿是个活泼爱动的孩子,开始还记得叮嘱她的话,自己在那看画本,可过一会儿就坐不住了。萧老师一会儿拿出冰淇淋,一会儿拿出水果哄她。女儿竟然很喜欢这个“姥爷”,一声声的叫着,并问他自己好奇的事。俩个人似乎很投缘。直到十二年后,我女儿考入北大,在思想,生活,学业诸方面,萧老师都及予她热情的关注和有益的指教,那是后话。
就这样,在萧老师的帮助下,我完成了对他的首访。
以后,他被聘为本刊顾问,本刊又开设了"萧灼基专栏"。
以后,我又多次采访他,多次听他那深入浅出、条条精到、字真句灼、毫无废话、神采飞扬的演讲。在萧老师和诸位友人的帮助配合下,我完成了多年“两会”经济学界和企业家界的采访。
再以后,我做了他的访问学者。我和我们家与萧老师及萧老师全家保持了至今27年的友谊。
二、提携后辈,鼎力相助
1998年12月底,在哈尔滨冰雪节开幕之际,本刊开办了《中外企业家论坛》。邀请了萧老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李泊溪、著名经济学家唐丰义、人民日报公关部主任著名策划家崔秀芝、欧盟公使参赞迪丽女士五位嘉宾演讲。省领导、省内专家学者,企业家都很重视积极参与。就在演讲嘉宾和全国各地企业家既将飞赴哈尔滨之际,天公偏偏不做美,纷飞大雪下个不停,航班一次次被延误。我们办会人的心那个揪啊!后来,老天爷总算开恩,开幕前夜,雪终于停了!可我们的演讲嘉宾和企业家们都是历经了多次航班延误的煎熬飞来的,辛苦和困倦可想而知!论坛如期举行。简短的开幕式,省领导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后,嘉宾开始演讲。萧老师第一位演讲。开口没几句,整个会场情绪就调动起来了,困顿倦意不翼而飞,场内响起阵阵掌声!三天的论坛,五位嘉宾除精彩演演外,还有专家与企业家的交流对话。在交流和对话中,几位专家就某些问题的观点产生了分歧。萧灼基、李泊溪、唐丰义三人唇枪舌剑。一边言辞激烈,一边哈哈大笑,个个雄辩好手,好不精彩!在他们精彩的论辩中,问题得到了深化,认识得以升华,论坛获得满堂喝彩!三天的论坛,萧老师用他精彩的演讲、雄辩的口才,热情洋溢和平易近人赢得一片赞誉,也使论坛获得了极大成功。萧灼基来了,自然有人不肯放过。政府机关,大学,证劵公司……都来抢人了。在兼顾各方要求后,以某证券公司名义在工人文化宫的千人礼堂,萧老师为各界朋友做了晚场演讲,又一次精彩爆棚!三天论坛及此次大型演讲,省市大报小报争相报道,街头巷尾争相传闻。
冰城冰雪节,萧灼基格外的火!
三、改革先锋& 两会明星
纵观改革开放的历程,可以看出萧灼基的经济观点具有鲜明的超前性和创新性。他一直活跃在理论探索的前沿,努力突破陈旧思想的束缚和致力于打碎僵化体制的桎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考着如何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的很多观点以快取胜、以新取胜、以准服人,在当时都显得十分大胆,有时被一些人视为异端邪说。但萧灼基认为,观点可以商榷,解放思想却不容置疑。在一些单位,他曾留下了这样的题词:“真理无国界,科学无禁区,探索无止境,争鸣无尊卑”,这也正是他自己思想和学术的准则,即使在师生之间,他也提倡平等交流,惟真理是从。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常委,萧灼基教授是受人关注的“明星”。新世纪元年的 “两会”开幕式的早晨,寒风凛冽,萧灼基刚一迈上人民大会堂台阶,就被几十名记者团团围住,什么B股市场、国企改革、三农问题、扩大内需等等,一步一个问题,萧灼基边走边回答,36级台阶走了半个小时,最后还是由会议工作人员把他“抢救”出来。那些年,几乎年年“两会”,萧灼基等著名学者均经历了在台阶上被近百名记者围追堵截的场面,其热烈程度让政协委员中的电影明星们望尘莫及。特别是他作为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多次在大会上发言,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建言献策,他因此获得了“台阶委员”、“明星委员”的称号。对此他很高兴,因为他看到了公众是多么关心改革开放与现代化事业,他也感到作为一个政协委员的重大社会责任。
四,教书育人,率先垂范
萧灼基这位大教授、著名经济学家的随和是出了名的,以至于后生晚辈初见之时即被他的平易近人所感动,相识日久甚至可以如朋友一样谈笑。但教授也有发脾气的时候。某次他去参加一个会议,萧灼基从实际出发,坦率地谈了与主办方相左的意见。有关方面却再三引导、示意他应该说什么,萧灼基很生气地回敬说:“我不需要别人教我说什么。”随即拂袖而去。也许这不应该叫脾气,而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真理与学术的忠诚。
十多年前,北京的房价已经价格不菲。萧老师位于蓝旗营的那个精心设计装修的家,却成了他的博士生、访问学者们奢侈的专门的教室和课堂。学生们都期盼着每次上课能听到导师那严谨而富有哲理的讲授,分享老师从全国各地带回的调研成果。老师是好多城市的顾问,好多城市的设计规划往往也请他咨询。他每到一地,演讲是必须的,但他抓紧一切时间考察市场,调硏经济。既使是在饭桌上,他也要问问菜价、歺价。他说,从歺价,可以折射出一个地方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水平。
每次上课有个间歇。师母卢楷第早已为大家准备好上好的菜叶、咖啡,糕点,水果……哈哈,一帮神仙学生:课上听鼎鼎有名的大师讲课,吸取精神食粮,课间有惬意的茶歇。还有呢,每次下了课,老师执意自掏腰包请学生们一起聚歺。歺桌上,比那顿美餐更美的是老师那激情四射、神采飞扬的一段段话语。老师会给我们讲好多见闻。老师有能把纷繁复杂的事儿,提纲挈领,很快归纳出精准的几条的“神功”,纷繁复杂马上变成简洁明快。老师也常发出看问题点穴精道的神来之语。这些闪光的思想和观点你会受到重陶来启迪收获无价的珍宝。为了提高我们的学术能力,萧老师还带着我们一起调研、编书。我们跟着老师学做人,学学问,学做学问。能做老师的学生,是我们之偏得,我辈之幸也!
五、重病之躯& 仍铸伟业
日,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废寝忘食的拼搏劳累后,积劳成疾,病情再次重度发作,萧老师倒在了演讲的讲台上!严重脑出血,从此不能讲话,不能走路,不能吃饭,靠鼻饲维系生命。 多少人担心他从此会一蹶不起,可他却偏是不服输的人。他以顽强的毅力练习康复,用颤抖的手笔耕不缀。
记得2008年5月的一天,我和爱人出差到北京,探望了正在病中的萧老师。当时他虽然已经不能讲话,但是头脑仍然很清醒,正坐在轮椅上听博士生董继华念一篇稿子,间或停下来用颤抖的手在身边的草纸上写下需要修改的意见。后来他示意学生把文章的内容告诉我们并要听听我们的意见。这时我们才知道,这是他在给中央领导写一份关于我国必须高度重视、防范世界金融风险的重要建议。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怎能不动容?看到轮椅上重病的他这种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对人民群众的福祉永远萦绕在胸、务求鞠躬尽瘁的责任心、使命感,由然生出我用文字和语言无法尽叙的无限敬意!
日是马克思诞辰190周年纪念日,老师想起自己写了多年的《马克思传》由于这多年紧张的工作,频繁地外出还未来得及完成,于是他带着鼻饲,开始投入整理出版《马克思传》的工程。天地为他所感动,他终于如愿以偿在马克思诞辰190周年之际出版了《马克思传》并整理再版了1985年出版的《恩格斯传》。这是老师一辈子的心血。百万多字,在一年内整理出版和整理再版,对健康人已够沉重了,何况被重病磨难之人!在老伴和学生的协助下,第一套“由中国人写的”《马克思传》和《恩格斯传》终获如期出版和再版,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影响,成为国内此领域研究的重大突破!
六、向师母和孩子们致敬
十年零十个月,是人生不短的时光。重病折磨中的老人和家人,又何尝不是一日三秋!看着倍受煎熬、相濡以沫的老伴,本就是情感丰富、热血情长的老师在纸上写下了:“你是我生命的承载!”是的,师母卢楷第受之无愧!十多年如一日的精心耐心安排、照顾重病中的老伴。师母只比老师小三岁,如今也是八十多岁的人了,白天张罗家里家外的大事小情,照顾萧老师的生活起居、医疗、康复乃至时不时的住院治疗;晚上还要几次起来看看是否盖被,是否睡姿影响呼吸等等,十多年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可她把萧老师的命看得比自己的命更重要!也曾多次被累垮住院。好一位坚强的猛士,锲而不舍,爬起来继续战斗!卢楷第老师,这位精明干练、才思敏捷,写得一手好字,接人待物热情周到,让家充满阳光和温暖的师母,象爱护眼珠一样看护老师的生活和健康。每次去探望萧老师,都会感到卢老师的温暖热情,萧老师的快乐。尤其是老师生命的最后八个月,萧老师再度发病处于昏迷中,住在重病监护室,除护士护工外,卢老师率女儿萧端,萧阳和儿子萧凌轮流值班,严看严守!这其中的辛苦、艰难、那境遇,那心情不置身其中,不经历那撕心裂肺的痛是难以感受体验到的。这样的老伴,这样的儿女,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老师,有这样好的老伴,这样好的孩子们,您得到了最好的治疗,最好的照顾和服伺。可病魔纠缠着你,你受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好让人心疼啊!
老师,您的洪亮的讲课声,您豪爽的朗朗笑声,您那潇洒帅气,你那父辈般的慈爱,您的真诚关心指教,我们怎能忘记?您的这一切,我们挥之不去,不能忘怀啊!
老师,好想您啊!从惊闻噩耗,五雷轰顶,到既将为您送别,泪,情不自禁的流;心,难按捺的抖!
老师,如今你解脱了,自由了!愿您腾云驾鹤,愿您霓为衣兮风为马,天国之路,任您驰骋潇洒!
敬爱的萧灼基教授千古!尊敬的恩师一路走好!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外企业家》,任社长总编 袁晶明
  音容宛在 师恩永存----追忆我的博士导师萧灼基老师
光大兴陇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刘向东
1984年十几岁的我考入北京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八十年代的北大校园,萧灼基老师在改革开放初期敢于实事求是直面中国现实,提出经世济民之道而走向盛名,我有幸聆听萧老师的课程和讲座,领略北大教授的风采。
九十年代我在北大攻读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老师是萧老师,有两件小事让我记忆深刻。一是我和他一起参加海淀区政协会议,他现场发挥条分缕析逻辑清晰观点鲜明对策建议切实,尽显大师风范;二是论文答辩后萧老师请我们在学校食堂吃饭时,突然间暴风骤雨,老师担心家里没关窗进雨匆忙冒雨赶回家。
2003年我三进北大,考入金融学专业攻读萧老师的博士研究生。为此我还在北大校刊2004年招生版发表了“青春的十九个瞬间”。回首三年的北大博士生活,体味最深的是感恩和珍惜。在我的博士学习阶段,第一年里,萧老师坚持每两周把我们召集到家中上半天课,他的课古今中外,旁征博引,风趣睿智,使人如沐春风。他对马列经典著作博闻强记,出口成章,对现实问题敏锐洞察,卓见真思。记得他曾经和我讲到,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学家刘易斯研究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模式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指导研究生论文时提出:你们谁能破解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李克强选择了《中国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作为硕士论文。我上两届博士答辩时,萧老师大病初愈,还是坚持如期主持了学生们的答辩。我的博士论文的选题、提纲到成稿后的反复修改,都是在萧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他的意见促使我无论是对论文的结构、观点还是论文中的一个用词、标点符号都尽可能去精心对待,认真斟酌,使自己的论文不断规范完善。每一次到他家七十岁老人的他都坚持下楼目送我们远走。他使我深感大师之大,不仅在于学识渊博,更在于德高为范、可供敬仰的人格魅力。
在这个周末,我在雾霾笼罩的西安城给信托业协会做两整天的培训,今天讲了一天课,夜深人静,我深深怀念萧老师。萧老师一辈子读书、教书、写书,一生探寻经世济民之道,成为改革开放时代的一代经济学宗师。而我,自2010年开始在工作之余负责编写《信托公司经营实务》,2012年正式出版,2013年7月启动信托行业全员培训,近两年修改实务教材,作为一名信托公司高管,在繁重的公司工作之余,我一直坚持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全员培训课程的讲授,7年来历经多少艰辛,我只希望不辜负讲台,坚持为信托行业培养人才。萧老师曾说:名师出高徒,高徒出名师。秉承北大的精神魅力,致力于中国信托业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努力为信托行业发展作出贡献,或者是我对萧老师师恩最好的回报和怀念!
日夜于西安
  追思“萧股市”:追求金融效率更需兼顾公平
11月15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发表讣告,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于11月14日去世,享年84岁。
萧灼基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经济发展战略、金融与证券市场。1988年,李克强以《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一文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指导老师正是经济学家萧灼基。
萧灼基教授被誉为燕园里的中国经济“预测家”。因其在推动中国证券市场方面的巨大贡献,与厉以宁“厉股份”和吴敬琏“吴市场”其名,敢于为民建言的萧灼基被尊称为“萧股市”。
他认为,中国应该实行积极股市政策,经济的发展可以借助资本市场的繁荣。股市的政策设计和监管行为需要服从经济发展,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他提出,要大力提高上市公司的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他率先提出,保护股民利益,尤其是中小股民利益;而股民的利益是从股市上赚钱。他建议,要增加机构资金的来源,要敢于引进外资,提高股市投资的有效需求。
这些论点掷地有声,至今颇有价值。
我是1997年萧老师指导的国际金融专业的唯一一名本科学生。百忙之中的萧老师不仅从方向上为我的本科论文予以掌舵,而且几度亲自动手为我修改论文。本科毕业后,我在萧灼基、吴树青和林毅夫等名师的举荐下,前赴伦敦大学直接攻读金融学博士。期间,萧老师来英访问,要求我带他去看“马克思墓”。并且,多次提起他一定要完成《马克思传》一书。萧老师年轻时,深入研究《资本论》,能够信手拈来第几章第几页的论述。这两本学术研究性的专著开辟我国马列主义研究的先河,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萧灼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局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述之中,而是通过还原他们的人生轨迹,试图贴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内心深处,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内涵。
故而,萧灼基能够活学活用,在学理之下,提出了“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理论”,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提出要维护失地农民权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提出要实现教育平等、要加大医疗援助力度、要发挥社会救助功能;提出公平要依靠税收、财政和市场来实现;提出在发展中解决中国基尼系数过高的问题等等。这些在当年的创新观点记录于他的12部专著,20多部主编书籍和300多篇论文中。萧灼基一生著述合计高达1500万字,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证券市场、产权制度、涉外经济等学术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萧灼基认为,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研究经济学必须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结合。他参加了我国经济理论界多个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直接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留英赴美之后,我以保留海外兼职的状态回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任教,前往萧老师家中拜见。当时,他已经中风,不能言语,行动不便。
萧灼基虽然长期患病,社会听不到他的声音,但是他对于国家大事和学生发展还是一如既往的关心。本是研究资本论出身,此后大量论述证券市场。萧教授多次告诫我,万勿照搬生套,为研究而研究,为发表而发表。他希望我们青年学者绝对不要只是仰望天空,而要脚踏实地。只有有所担当,实事求是地直面现实问题,才有可能做出顶天立地的学问。真正的学问不是发表在哪个顶级刊物上,而是对于国家和世界的发展做了什么样的贡献。
前两年,萧教授在病榻上用颤颤巍巍的笔划,给我布置了些研究工作和规划了些发展前景,他认为,当前的金融过度强调效率,需要加重对于公平的考虑,建议要西方理论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不想短暂一别,斯人已成千古。但萧教授的观点,是未来金融学术研究中、金融体制改革中值得注意的方向。
(作者系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
  玉树临风不等闲
——缅怀硕士导师萧灼基先生
早就知道这一天要来,却一直逃避。也许是害怕直面英气逼人的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师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