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什么产品具有“绝对优势”或者是“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势”

什么是比较优势?什么是可能性曲线?什么是有效率点?什么是可实现的点?什么是无效率点?什么是不可能实现的点?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如果与生产其他商品的成本相比,一个国家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成本比另一个国家低,那么,该国就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与另一个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
生产可能性曲线(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curve)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用一定数量的资源所能够生产出来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
有效率点:DE曲线上任意一点。如b点。
可实现的点:DE曲线及DE曲线内任意一点。如a.b点。
无效率点:DE曲线内任意一点。如a点。
不可能实现的点:DE曲线外任意一点。如c点。
其他答案(共4个回答)
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供给和需求,为了表现整个国家能生产什么,常常使用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s)表明一个国家在充分和有效地使用所有资源时能生产的各种商品的组合。为了简化分析,假设中国只生产大米和小麦。用纵坐标表示小麦的生产量,横坐标为大米的生产量。如果我们将全国所余的土地和人力用于生产小麦,不生产大米,小麦的生产总量可达到w吨,...
相关信息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供给和需求,为了表现整个国家能生产什么,常常使用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s)表明一个国家在充分和有效地使用所有资源时能生产的各种商品的组合。为了简化分析,假设中国只生产大米和小麦。用纵坐标表示小麦的生产量,横坐标为大米的生产量。如果我们将全国所余的土地和人力用于生产小麦,不生产大米,小麦的生产总量可达到w吨,或将全部资源投入大米生产,可得r吨大米。这是两个极端的情况,比较实际的情况是我们生产一部分大米和一部分小麦。将w点和r点相连接,可以是一条直线,也可以是一条向外凸或向里凹的曲线,直线或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一种生产可能组合,这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曲线上的点就是可实现的点。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利益的驱动,主观上为自己服务的微观经济主体可以通过分工和交易,在客观上为社会工作的同时,实现自利和互利、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互联系。其实现的方式是,社会各微观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最终可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当这种交易活动超出一个国家的范围时,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产生了,这一理论被称之为“绝对成本”或“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是指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相对优势。
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
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者服务的过程中,与其他所有或者许多国家相比,由于是拥有特定的生产要素而具有的某种优势——比如肥夭的农田,适合农业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或者高科技制造业所需的高学历人才,一个国家享有绝对优势,意味着它较之于其他国家,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因此该国无疑将受益于专门生产和出口此类商品和服务,然而即使是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国家也同样能够收益于国际贸易,参见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由于地区特殊资源和区位状况而形成的发展经济的内在有利条件,是地区经济发展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之一。比较优势是一种存量优势和相对优势,
生产可能性曲线(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curve)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用一定数量的资源所能够生产出来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如果与生产其他商品的成本相比,一个国家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成本比另一个国家低,那么,该国就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与另一个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
生产可能性曲线(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curve)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用一定数量的资源所能够生产出来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
李嘉图比较优势贸易模型 1.李嘉图模型的假设条件
李嘉图比较利益模型是以商品与要素市场的完全竞争为基础,以不存在贸易限制、交易费用和规模收益等为前提条件,用两...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重商主义2.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贸易双方要出口各自有绝对优势的产品;2.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贸易双方出口各自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可...
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 经济 在灵活运用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得到了长足的 发展 。文章在 分析 比较优势 理论 的发展脉络的同...
传统贸易理论(Orthodox Trade Theory,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成本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定是:(1)完全竞争;
(2)国际贸易商品是完全同...
答: 但是需要让他学习一些知识啦,这样的话照顾娃的话应该是比较好一些的。
答: 我可以给你提供个想法,仅供参考咯~!
可以从培训人才和被培训人才的数据比例来说明拉,很有说服力哦~!
祝你好运!
答: 小学科学教案|小学科学教案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答: 请说的明白点啊,你是要什么性质考试的啊,自考?成考?普通?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问题详情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假定在短期内每个国家的劳动力不能在产业间流动,因此每个国家一定是在封闭条件下的生产点生产,在这种情形下允许进行国际贸易仍然有利可图吗?为什么?你的答案与交换所得和专业化生产所得有怎样的联系?2请评价下面的说法:“李嘉图模型假设每个国家固定的劳动禀赋在封闭条件下或在自由贸易条件下都是充分就业的。该模型还假定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不会改变。因此,世界经济通过贸易不会生产出比自给自足更多的产品。”3假定A国和B国的劳动禀赋均为400。A国生产1个单位的X商品需要5个单位的劳动,而生产1个单位Y商品需要4个单位的劳动。B国生产1个单位的X商品需要4个单位的劳动,而生产1个单位的Y商品需要8个单位的劳动。4假设A国和B国的劳动禀赋为:LA=2000,LB=2000;两个国家生产X和Y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使用量分别为:aLX=10;aLY=20;bLX=20; bLY=10。
我有更好的答案
相关考试课程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区别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区别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2006年6月;第6期(总219期);中国工业经济;ChinaIndustrialEconomy;June,2006No.6;区域经济】【;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利益得失;曹明福,;李树民;710069);(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摘要]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令人信服;贸易双方带来的更大利益,但他们并没有对贸易产品的;[关键词]绝对优势;[
2006年6月第6期(总219期)中国工业经济ChinaIndustrialEconomyJune,2006No.6区域经济】【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利益得失曹明福,李树民710069)(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摘要]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给贸易双方带来的更大利益,但他们并没有对贸易产品的成本进行比较。本文紧接着斯密和李嘉图的思路,进一步探讨了国际贸易在增加贸易双方“产品利益”的同时贸易国的“成本利益”得失,认为基于绝对优势的国际分工和贸易产生的“成本利益”具有不确定性,而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和贸易带给先进国的“成本利益”一定为正,带给落后国的“成本利产品利益”和“成本利益”背离的原因以及发展中国家益”一定为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为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关键词]绝对优势;[中图分类号]F124比较优势;产品利益;成本利益;经济差距的缩小[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6)06-0068-07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国际贸易能够给贸易双方带来利益的理论,始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亚当斯密认??一国应该生产处于绝对成本优势的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存在绝对差异。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交换处于绝对成本劣势的产品。这样,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贸易中得到比本国自己生产更大的利益。由于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解释先进国与落后国之间的贸易现实,被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取代。李嘉图指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所需要的绝对劳动成本。即使一国在所有的产品上处于完全的绝对成本优势,也不应该全部生产,而应该有选择地生产更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这样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的利益更大;即使一国在所有的产品上都处于完全的绝对成本劣势,也应该有选择地生产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这样从国际贸易中仍能获利。绝对优势能够带来利益、比较优势能够带来更大的利益以及落后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分工可以获利,这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但以比较优势进行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是否会持续拉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的问题,却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议。在笔者看来,这些争议,固然是出于比较优势苛刻的假定前提和静态的分析方法,然而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李嘉图和斯密的理论中都有一个共同的遗漏:都没有进一步深究用以国际交换的产品成本和交换到的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国际分工和贸易确实使交换到的产品数量多于国内市场上的交换数量,即国际市场上的交换价格大于国内市场上的交换价格,但是,交换到的产品的成本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本国用以交换的产品的成本,他们都没有进一步揭示。难道从交换到的产品数量多于本国自己[收稿日期]2006-05-08[作者简介]曹明福(1969―),男,山东单县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树民(1953―),男,陕西蒲城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68生产的产品数量这一众人皆知的事实,就一定能推断出交换到的产品成本也一定会大于本国用以交换的产品成本?在本文中,笔者把依照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和贸易增加的产品数量称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产品利益”成本利,而把交换到的产品成本和用以交换的产品成本的差额称为“益”产品利益”必然为一正。根据斯密和李嘉图的论证,国际分工和贸易增加了贸易国的产品数量,“值。而根据本文的探讨,国际分工和贸易带给贸易国的“成本利益”却有很大的区别:贸易国依照绝对优势进行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成本利益”可能为正、也可能为零或者是一负值;而依照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成本利益”贸易国最,对先进国来说必定是一正值,对落后国来说必定是一负值。终能够获取到多少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利益,就既要考虑“产品利益”又不能忽略“成本利益”。为了方便下面的分析,我们假定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是两个国家―――A国和B国;两国提供两种相同的产品―――X和Y;国际贸易采取物物交换的形式;生产要素不再局限于劳动,产品的成本包括本国投入生产的所有要素;运输成本、交易费用为零。二、绝对优势未必获得“成本利益”假设A国生产X、Y的单位成本为Cx、Cy,B国生产X、Y的单位成本为C*x、C*y。A国在生产X上具有绝对成本优势,B国在生产Y方面具有绝对成本优势,CxC*x,C*yCy。从CxC*x,C*yCy可推出Cx/CyC*x/C*y。两国依据绝对优势(也符合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A国生产X,B国生产Y。在只有正常利润的情况下,产品的交换价格可以用产品的相对成本来表示。Cx/Cy表示A国生产X的相对成本,也是A国在国内市场上X和Y的交换比率。C*x/C*y表示X在B国的相对成本、相对价格。A国1个X在国际市场上可以交换到大于Cx/Cy而小于C*x/C*y的Y产品,或者说,X交换Y的区间是(Cx/Cy,C*x/C*y)。X的国际市场价格必定处于此区间之内。因为,如果X的国际交换价格低于区间下限Cx/Cy的话,A国就会自己生产Y;如果X的国际交换价格高于区间上限C*x/C*y的话,那么B国就会生产X。同理,B国的产品Y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换区间是(C*y/C*x,Cy/Cx)。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两国都能获利。对A国而言,1个X在国内只能换得Cx/Cy个Y,现在可以换取大于Cx/Cy而小于C*x/C*y的Y;对B国而言,1个Y在国内只能换得C*y/C*x个产品利X,现在可以换取大于C*y/C*x而小于Cy/Cx的X。国际分工和贸易使两国都获得了明显的“益”。下面以A国的产品X为例作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产品利益”图形(见图1)。图1中,横坐标是X的产量,纵坐标是X的交换价格。C*x/C*y是X在国际市场上交换价格的上限,Cx/Cy是交换价格的下限。RS表示供给曲线,RD表示需求曲线。世界市场的一般均衡要求供给等于需求,两种产品的交换比率应由供给曲线RS和需求曲线RD的交点E确定。图1产品利益”A国X的“RS是一条呈阶梯状的供给曲线。它表图3、图4同)。(图2、明,如果X的交换价格降到Cx/Cy以下时,X的供给就为零。A国将转而生产Y。当X的交换价格正好等于Cx/Cy时,A国无论生产X还是Y所获得的利益都是一样的。这时,A国可任意选择X、Y两种产品的相对供给量,从而出现了供给曲线RS在Cx/Cy上的水平段。当X的交换价格在Cx/Cy和C*x/C*y之间时,A国专门生产X,B国只生产Y。当X的交换价格等于C*x/C*y时,B国生产Y还是X都一样,从而出现了供给曲线RS在最后,当X的交换价格高于C*x/C*y时,A国和B国都只生产X,Y的生C*x/C*y上的另一个水平段。产量为零。注:作者根据保罗?克鲁格曼等(2002)的相关研究整理69图1中,A国的产品X以P点的价格交换B国的产品Y,交换比率大于A国国内比率而小于B国国内比率。产品利益”如果价格均衡点。A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了阴影部分PECD面积的“上移,阴影部分PECD的面积就会变大,A国的“产品利益”就会增加;如果价格均衡点下移,阴影部分PECD的面积就会变小,A国的“产品利益”就会减少。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交换到的产品数量多于本国自己生产的产品数量这一层面,我们还应该继续比较贸易产品的成本大小。A国用1个X可以换取(Cx/Cy,C*x/C*y)数量的Y,A国付出的成本为Cx,交换到的成本是(Cx/Cy,C*x/C*y)数量的Y乘以B国Y的单位成本C*y,也就是交换到的产品的成本范围为(Cx由于C*yCy,所以交换成本的下限Cx???C*y/Cy,C*xC*y/C*y)。C*y/Cy一定小于Cx,而交换成本的上限C*x小于、也?C*y/C*y=C*x>Cx。就是说A国交换到的B国产品的成本可能大于、可能等于本国付出的成本。同理,B国产品Y的交换成本区间是(C*?由于CxC*x,yCx/C*x,C?yCx/Cx)。所以C*y??Cx/C*x一定小于C*y,CyCx/Cx=Cy>C*y。就是说B国交换到的A国产品的成本可能大于、小于、也可能等于本国付出的成本。下面以A国的产品X为例作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成本利益”图形(见图2)。在图2中,横坐标是A国产品X的产量,纵坐标是X交换到的成本,即X交换到的B国Y的成本。?X的交换成本上限C*xC*y/C*y大于X的单位成本Cx,下限Cx?C*y/Cy小于Cx。再从上下限之间取一点F,当A令其数值为Cx?C*y/C*y,即Cx。国X与B国Y的交换价格是图2A国X的“成本利益”Cx/C*y时①,也就是X交换到的成本为Cx?C*y/C*y=Cx时,A、B两国公平交换”成本利益”都为零。这时,两国获,两国的“X、Y的贸易,正是两国付出的成本完全相等的“得的“产品利益”就成了两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取的全部利益。如果价格均衡点恰好位于图1中交换价格的下限Cx/Cy处的C点,此时X交换到的Y的成本也正好位于图2中交换成本的下限?CxC*y/Cy处的H点,X的单位成本大于交换到的成本,A国以较多的资源换取到了B国较少的资成本利益”为负,A国成本的相对损失为图2中阴影部分EFGH的面积。A国获得的总利益就源,“是A国的“产品利益”加上负的“成本利益”产品利益”加上正的“成本利,B国的总利益是B国的“益”。如果价格均衡点恰好位于图1中交换价格的上限C*x/C*y处的B点,此时,X交换到的成本也正好位于图2中交换成本的上限C*x?C*y/C*y处的L点,A国以较少的资源换取到了B国较多的资源,“成本利益”为正,A国成本的相对收益为图2中阴影部分EFKL的面积。A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取的总利益就是A国的“产品利益”加上正的“成本利益”,B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的总利益就是B国的“产品利益”加上负的“成本利益”。由此来看,即使按照绝对优势分工,生产的是本国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也未必是以相对低的成本交换到了相对高的成本。如果两国付出的成本不等,那么,尽管国际分工和贸易增加了贸易国的产品数量,提升了贸易国的财富总量,但一国用较少的资源换取到了对方较多的资源,贸易双方财富的相对增长出现了差别。虽然两国生产的产品都具有绝对优势,但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分工和贸易却拉大了两国的差距。①由于CxC*x,C*yCy,Cx/C*y一定处于图1中交换价格的上下限之间。70三、比较优势拉大了贸易国的差距现在,我们假设A国和B国不再彼此具有一种产品的绝对成本优势,而是A国先进,在X、Y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成本优势;B国落后,在X、Y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成本劣势。我们仍然用前文中的字母来代替A、B两国产品X、Y的单位成本,不过它们之间的关系已发生了变化。在这里,CxC*x,CyC*y。假设Cx/CyC*x/C*y,即A国生产X的相对成本比B国小,B国生产Y的相对成本比A国小。两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这样,A国、B国生产的都是相对成本最小的产品。A国的X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换区间是(Cx/Cy,C*x/C*y),B国的Y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换区间是(C*y/C*x,Cy/Cx)。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A、B两国都获得了在封闭经济状态下所无法获得的“产品利益”。我们紧接着比较两国贸易产品的付出成本。A国1个X可以换取到B国(Cx/Cy,C*x/C*y)个Y产品,A国付出的成本为Cx,交换到的B国的(Cx/Cy,C*x/C*y)个Y产品的成本区间为(Cx?C*y/Cy,???C*xC*y/C*y)。由于CyC*y,因此成本区间下限CxC*y/Cy一定大于Cx;成本区间上限C*xC*y/C*y=成C*x>Cx,所以,占绝对成本优势的A国用相对较少的资源交换到了B国相对较多的资源,A国的“本利益”为正,B国的“成本利益”为负。对B国而言,1个Y可以换取A国(C*y/C*x,Cy/Cx)个X产品,B国的付出成本为C*y,交换到的成本区间是(C*y??Cx/C*x,CyCx/Cx)。由于CxC*x,因此成本区间下限C*y??Cx/C*x一定小于C*y,成本区间上限CyCx/Cx=CyC*y,所以,处于绝对成本劣势的B国只能用相对较多的资源换取A国相对较少的资源,A国的“成本利益”为正,B国的“成本利益”为成本利益”图形①(见图3、图4)。负。下面分别作X、Y的“在图3中,A国X的单位成本Cx(Cx??C*y/C*y)位于交换成本下限CxC*y/Cy以下。显然,即使A国的X交换到了可交换的对方付出的最低成本―――交换成本区间的下限,A国的“成本利益”也是正值。假如X、Y的价格均衡点在E点,那么,A国获得的“成本利益”就是阴影部分PECD的面积。在图4中,B国Y的单位成本C*y(C*y??Cx/Cx)位于交换成本上限CyCx/Cx以上。显然,即使B国的Y能够交换到所能交换到的对方付出的最高成本―――交换成本区间的上限,B国的“成本利益”也是负值。假如Y、X的价格均衡点在G点,那么,B国的“成本利益”受到的损失就是阴影部分ABGH的面积。我们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从静态的角度来看,按照比较优势进行的国际分工和贸易虽然给贸易国带来了更多的产品,但由于成本不对等的交换,先进国和落后国之间的差距必然越来越大。①关于X、产品利益”图形,请参照图1。Y的“71四、“产品利益”与“成本利益”背离的原因国际分工和贸易给贸易国带来了“产品利益”成本利益”却未必为正,尤其是,但与之相孪生的“按照比较优势分工和贸易的落后国家,“成本利益”一定为负。为什么在产生“产品利益”的同时“成本利益”却可能受损,二者发生背离的原因究竟何在?我们再回到前面的分析,“产品利益”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两国国内的交换比率、相对成本的不同。李嘉图在1817年就已经把这一点讲得明明白白。但“成本利益”之所以相孪生,就没有“产品利益”这么直观。以A国专门生产X为例,我们对X交换到的成本范围(Cx??C*y/Cy,C*xC*y/C*y)的上限和下限进行适当的变化。下限Cx??(C*y/Cy),即X的单位成本乘以B国Y与A国Y的相对成本(我们不妨把C*y/Cy=Cx国际相对成本”),A国X的单位成本Cx是否大于交换成本区间的下限取决于YC*y/Cy称之为Y的“的国际相对成本是否大于1。上限C*x??(C*x/Cx),即X的单位成本乘以X的国际相C*y/C*y=C*x=Cx对成本。成本区间上限与X的单位成本Cx的大小比较就取决于X的国际相对成本是否大于1。当B国Y的国际相对成本C*y/Cy小于1(B国Y的单位成本小于A国Y的单位成本),B国X的国际相对成本C*x/Cx大于1(B国X的单位成本大于A国X的单位成本)时,X的单位成本Cx就一定处于交换到的成本区间内。在此区间内,用以交换的成本和交换到的成本才存在相等的可能,当然也可能不等;当B国Y的国际相对成本C*y/Cy大于1,A国X的单位成本处在交换成本区间下限以下,A国以较少的资源换取到了较多的资源;当B国X的国际相对成本C*x/Cx小于1,A国X的单位成本处在交换成本区间上限以上,A国以较多的资源换取了较少的资源。我们不妨改用文字这样叙述:贸易国的“成本利益”如何取决于两国同种产品的国际相对成本。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有点拗口的来源:“产品利益”来源于两国产品的国内相对成本的差别,而成本利益”则取决于两国产品各自的国际相对成本是否大于1。两国同一产品的国际相对成本就“产品利益”来源于两国同一产品的是两国同一产品的绝对成本之比。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表述:“国内相对成本的不同,而“成本利益”来源于两国同一产品的绝对成本的不同。或者干脆说,“产品利益”来自于比较优势,“成本利益”来自于绝对优势。由此看来,一国能否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取产品利益”“,要看该国与贸易方是否存在相对成本上的差异;而一国能否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取成本利益”“,则要看该国是否有着绝对成本上的优势。如果两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各有绝对优势的话,一国能否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取“成本利益”,那还得看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状况。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那些既有比较优势又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才可能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取产品和成本方面的双重利益,而基于绝对劣势产生的比较优势在获得“产品利益”的同时则是“成本利益”受损。五、贸易国经济差距的缩小以上分析表明,虽然国际分工和贸易给贸易国带来了绝对利益,但贸易国的相对利益未必都在增加。尤其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贸易势必拉大贸易国之间的经济距离。这和从贸易条件角度论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中心―外围”理论以及国内的“比较优势陷阱”说看起来相当一致。不过,落后国虽然在成本交换上受到了损失,但它还是获得了产品数量上的利益,比封闭条件下“产品利益”和“成本利益”都为零的状态是一种改善。尽管如贸易条件恶剪刀差”走势,但这只是说化论所说,发达国家(先进国)和发展中国家(落后国)贸易产品的价格呈“发展中国家获得的“产品利益”有下降的趋势,“产品利益”仍然为正。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看重的绝不是这种日益微薄的静态利益,它们会采取积极措施来扭转在国际贸易中交换成本的不利局面,尽可能地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下面,我们以图形加以说明(见图5)①。①为了更贴近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现实,图中两国并未只专注于一种产品的生产。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结论。72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应用写作文书、专业论文、文学作品欣赏、行业资料、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利益得失86等内容。 
 浅谈如何正确对待利益得失问题_思想汇报/心得体会_党团工作_应用文书。浅谈如何看待军人的利益得失问题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如何看待军人的利益得失问题?分析这则案例我...  篇三: 个人得失 个人得失?民族利益 个人得失,很显然是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主义,而民族利益,便属于追求民族独立富强 的民族主义(或是集体主义也无妨)了。讲讲它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活中比较优势的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