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愿再来九百年完整版之人会知道自己是佛菩萨再来的吗/乘愿再来九百年完整版之

往生后要修到什么果位境界才可乘愿再来?再来人是否
往生后要修到什么果位境界才可乘愿再来?再来人是否
可以任意选择所投的胎和将来所生活的环境?并能预知,选择将来所要经历的?
这个问题只能大概说了,因为我不是再来人啊,经上好像也没怎么具体讲
通常释佛和菩萨及弟子也是乘愿再来的,但往生净土后的乘愿再来就不同了,根据善知识的讲解和我学佛所了解的资料来分析,再来人不一定到什么果位才来,既然是乘愿,那就主要是愿力,看愿力是什么,要随愿力行动,当然应该是有返回这个世界的度众生的愿力
如果是证果的就好办了,可以各种方式,有时也可以示现投胎及生老病死,若还没有证果的,由于度人心切,就很快从净土返回,也是可以选择所投的胎,由于还是凡夫,入胎后会迷,往生前的业种子可能起现行,
不过不管证没证果,他们都会明显的宣扬净土,并再次示现往生净土,没证果的再来人,出生后就迷了,不能预知了,但不要紧,诸佛菩萨和护法善神等,会帮助这个再来人成就他的愿力,会设法让这个人接触到佛法,接触到净土法门,他会即刻欢喜净土法门,一心不退,会很愿意大力宏扬净土法门,可他不一定知道自己是再来人,只要他还是凡夫的话
请遵守网上公德,勿发布广告信息
相关问答:
还没有做皇帝就想做起皇帝梦。
先保证能往生再说吧。
脚踏实地地努力才能成功!
菩萨乘愿,凡夫随业。不明白菩萨发什么愿人是怎么知道的,编的吗?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不明白菩萨发什么愿人是怎么知道的,编的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比如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观音菩萨普门品中的大愿,以及阿弥陀佛的48大愿,都是佛经中记载的大愿,才能知道菩萨的大愿。佛经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所以我们凡夫众生只有通过&佛&的转述菩萨发的大愿
采纳率:75%
高等通灵可以知道你家的环境。也许你没有那机遇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带你认识从古至今那些乘愿再来的佛菩萨们…
&&首推于&16.06.24
浏览(1089)|回应(0)
佛菩萨慈悲应化人间文:文道昔日,达摩尊者有师名般若多罗者,谓其曰:东土震旦(即中国),有大乘气象,可与传法。正因如此,很多的佛菩萨本着大乘精神,乘愿再来,应化中国,度众生无数。实乃中国人之福。梁代三大士:傅大士(弥勒菩萨)、达摩、志公(观音菩萨) 傅大士(497—569),姓傅名翕,字玄风,号善慧。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与达摩、志公共称梁代三大士。他在双林寺苦行修身七年后,渐渐地便有许多乡里人前来顶礼膜拜,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傅大士的灵异事迹愈来愈多,愈传愈广,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化身,是十地菩萨。志公和傅大士是同时代人物,但志公比傅大士年长,而且声望之隆,在傅大士之先。达摩大师到中国的时期也在志公与傅大士之间。南怀瑾先生说:“唯有志公、傅大士等中国禅,可称为中国大乘禅作略,才有透脱佛教的形式,滤过佛学的名相,潇洒诙谐,信手拈来都成妙话,开启唐宋以后中国禅的禅趣——‘机锋’、‘转语’。尤其以傅大士的作略,影响更大。”宝志,南朝梁时僧人。俗姓朱氏,金城(今甘肃兰州)人。齐宋之稍显灵迹,梁武帝尤深敬事,俗呼为志公。志公一生的事迹也充满着传奇色彩,例如以丹青驰誉于南朝的张僧繇,曾受梁武帝的诏请,为宝志禅师画像,宝志一时兴起,以指端轻轻地朝面门一剺,竟现出十二面观音像,妙相殊丽,或慈或悲。使素有第一佛像画家之称的僧繇,竟无法成笔。法顺大师:文殊菩萨的化身法顺大师,一称杜顺,雍州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十八岁出家,.唐太宗仰慕他的神德,引入内禁,隆礼崇敬。“佛祖统纪”载有唐太宗和他的问答,并说唐太宗称他为“帝心”,後世遂有帝心尊者之称。杜顺和尚年轻的时候,跟随道珍禅师修习定法,有很多神验。有一年,唐太宗生热病,下诏向杜顺问:“朕为劳热所苦,以大师的神力何以灭除?”杜顺说:“皇上以圣德统治天下,小病何忧?但颁大赦,圣躬自安。”唐太宗听从他的建议,下诏大赦天下,病马上就好了。太宗为表彰杜顺,赐号为“帝心”。从此,杜顺和尚的圣号就闻名于天下了。虽然杜顺这么伟大,到晚年的时候,还有弟子不能知道他的殊胜。在他晚年的时候,有一位追随他多年的弟子来向他告假,说是要到五台山去朝礼文殊菩萨的道场。杜顺听了,也不阻止弟子,而且微笑着准许了他的告假。临行还赠他一首偈: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只这是,何处觅弥陀?弟子还是不能领会他的意思,便收拾行囊向五台山出发了。好不容易走到五台山下,他向一个老人问路说:“我想到五台山去顶礼文殊菩萨,不知要怎么走了?”老人说:“文殊菩萨现在不在五台山,而是在终南山,就是高僧杜顺和尚呀!”弟子听了心头一惊非同小可,因为杜顺和尚不正是自己的师父吗?于是兼程赶回终南山。等他赶到终南山时,杜顺已经在十一月十五日坐化了,甚至无缘见到师父的最后一面。善导大师(阿弥陀佛):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西元613—681年)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唐贞观中到并州去拜谒道绰大师,接受念佛往生的法门。进入长安广度民众,写了数万卷《阿弥陀经》,画了三百卷的极乐净土图。最初住过终南山常常来光明寺说法。大师本迹不可测度。古今共尊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莲池大师说:“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印光大师说:“善导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圣人。”“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说善导大师所说同于佛说,金口诚言,千古不易,其利无穷。丰干(阿弥陀佛)与寒山(文殊菩萨)、拾得(普贤菩萨)丰干、寒山、拾得丰干、寒山、拾得是唐代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关于寒山子,世人既不知其来历,也不知其姓氏,见过他的人都说是个“疯狂之士”。他隐居在天台唐兴县西七十里号为“寒岩”的地方,经常往来国清寺。平时以桦皮为冠,布裘破敝,木屐履地,形容枯悴,或长歌徐行,或叫噪凌人,或望空独笑,或沉思玄想。但出言吐语,都颇具哲理,口中常唱咏道:“咄哉,咄哉!三界轮回。”他与国清寺的拾得十分友善。这拾得本是弃儿。有一次,国清寺丰干禅师外出,在道边听见小孩啼哭,循声寻找,见一数岁孩儿,无家可归,就带回寺院,于是众僧便随口称他为“拾得”。起初,拾得在寺内掌管食堂香灯。有一天,竟登上佛座,与塑像对盘而食。僧徒急忙将其赶下座来,随即罢免了他的堂任,叫他厨下干活。拾得时常把寺里的残食盛放在粗竹筒里,让寒山带回充饥。两人唱诗吟偈,放浪形迹,怡然自得。话说闾邱胤即将赴任,忽然头痛难忍,医药无效。恰逢丰干禅师前来拜谒,察见病情,声称不必忧虑,吮水一喷,病人顿觉神清气爽,头疾霍然而愈。闾邱胤心里甚觉奇异但向丰干禅师询问台州有何名贤。丰干曰:“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欲见之,不得取相,乃可见之。”并告之国清寺寒山、拾得实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闾邱胤到任三日后就去国清寺,在厨房见到“状如贫子”的寒山、拾得,躬身礼拜。两人连声吆喝,呵呵大笑,说道:“丰干饶舌!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携手出寺,归寒岩而去。闾邱胤又到寒岩谒问,并送衣裳药物。两人缩身遁入岩石穴缝中,说道:“报汝诸人,各各努力。”岩缝泯然而合,从此杳无踪迹。他赶紧回去找丰干,丰干也不见了! 闾邱胤命僧人道翘搜寻遗物,在林木岩石及村墅屋间抄得诗歌三百馀首,编成《寒山子诗集》,流传于世。澄观法师:华严菩萨的化身澄观法师(738—839),唐代高僧,被尊为华严宗四祖。宣化上人讲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时曾说:为什么说他是华严菩萨呢?他著作一部《华严疏钞》,专讲《华严经》。等到他圆寂之后,在中国和印度的交界处,有一位阿罗汉,见到有两个很年轻的菩萨,在虚空里头走。这位阿罗汉有神通,他就用神通令这两位青衣的童子,也就是这两位年轻的菩萨,不能走了,问他们:“你们是谁?到中国做什么去啊?”这两位说:“我们是北印度文殊堂神,到中国五台山去请华严菩萨的牙齿,回到我们的国土去供养。”这位阿罗汉一听,说:“哦,是这样,那你们可以去了。”两位青衣童子走了之后,这位罗汉以后也到五台山去,就对着一般人说他见到怎么样的一个境界。这时人们就把清凉国师的棺木打开来,一看,果然他两颗牙齿没有了。这两颗牙齿就是被两位年轻菩萨请去供养了。所以在佛教里,一般人都知道这位澄观法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金乔觉(地藏菩萨):金地藏的来历据《神僧传》记载,佛灭度1500年后,地藏菩萨降诞于新罗王家,姓金,号乔觉。祝发出家后,航海来华,卓锡九华山,“遂证道于斯”。金乔觉99岁示寂时“山鸣石陨”,“寺中扣钟,无声堕地”,“堂椽三坏”。金乔觉的肉身“趺坐函中”,3年后,僧徒开缸,见颜状如活时,“舁动骨节,如撼金锁”。按佛经上说的“菩萨钩锁,百骸鸣矣”!于是,僧徒们便说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并建造肉身墓塔供奉。从此,九华山就成为地藏菩萨的“应化”之地。永明延寿大师(阿弥陀佛)永明延寿大师唐末五代十国时僧人。净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大师在当时深受吴越王钱俶的礼敬,尊奉他为国师。有一天,吴越王想开个无遮大会——就是打千僧斋,只要是出家人来应供,皇帝是一律平等供养。打完千僧斋,大家都散去了,吴越王就问永明大师:“我今天供斋,有没有圣人来应供啊!”吴越王认为如果有圣人来应供,他的福报就大了。永明大师说:“有啊!” 他说:“什么人啊?” “是定光古佛今天来应供。” “哪一个?” “坐在首席的那个大耳朵和尚就是。”吴越王听了之后心里就很欢喜,赶紧派人去追。 派去的人就一路到处去打听:“你们有没有看到一个耳朵很大的和尚,从那一条路走了?”后来打听到长耳和尚是在一个山洞里面修行,找到之后,吴越王派的人就顶礼膜拜,请他到皇宫里面来供养。长耳和尚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阿弥陀佛多嘴啊,泄露我的身分!长耳和尚说完就圆寂了。这些人看到长耳和尚圆寂,就呆在那边:“定光古佛是找到了,却圆寂了。”想想他刚才讲的“弥陀饶舌”,说长耳和尚是定光古佛的人是永明大师啊,那“弥陀饶舌”不就是在说永明大师,原来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吴越王听到定光佛圆寂的消息,当然很失望,但知道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这下欢喜得不得了。就赶紧去见永明大师,快步往外走,走到门口,刚好一个报信的人慌慌张张地从外面跑进来,几乎跟吴越王撞在一起。吴越王问他:“什么事情这么慌慌张张?” “永明大师圆寂了!”这是阿弥陀佛示现作永明延寿大师的一段公案,后来世人便把大师的生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定为阿弥陀佛的圣诞。布袋和尚(弥勒菩萨)布袋和尚,明州(宁波)奉化人,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布袋和尚应化事迹不胜枚举,在这里略举一二,若有人问怎样做才不可堕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有人问和尚有法号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问大师有行李否?又以偈答曰: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他在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上,留有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有人曾赞其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印光大师(大势至菩萨)印光大师(),法名圣量,字印光,号常惭愧僧。印光大师早年遍参南北众多丛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闭关阅藏数十载,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专修净土。又创弘化社,广弘法化。办灵岩山净土念佛道场,为末法十方伽蓝之表率。其文字般若,更度众生无以计数。倡导老实念佛,自号‘常惭愧僧’。所有供养亦捐善举,慈善救济,资助流通法宝数百万册。临终预知时至,荼毗后,更示现舍利无数。弘一大师赞曰: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由于印光大师晚年往来弘法于民国江浙和上海等地,他对现代社会众生根性最为了解,留下的《印光法师文钞》等著作,被誉为“小三藏”。实为末法之慈航,暗夜之明灯,是现代众生修习佛法尤其净土法门的最佳指南。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如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点击
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
此投稿已是精品!
不再接受推荐
退出以后,该精选社将不会显示在您的首页
您发布的内容超过140字了,试试投稿功能吧
您发布的不能超过500字了!
您发布的内容已经超过500字了,您只能使用投稿功能发布
别忘了点击发布哦!
发布成功!
成功发布到审核区!
你为什么要举报此投稿?
举报说明:(可选)
成为小编才能给社长推荐哦!
我要当小编
举报成功!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您还没有认证为原创作者
若您先提交此文章,稍后认证,我们会将其自动添加到您的原创
先投稿稍后认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愿乘再来900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