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问题大一微观经济学论文哈哈哈哈

  两个国家的两个女人赚足了世人的眼球,广大吃瓜群众看热闹不怕事儿大,夜以继日地蹲守在屏幕前,等候最新的剧情。这太过分了,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导致审丑疲劳。因此,本人不嫌麻烦,趁机落井下石,来揭一揭西方经济学的老底,算是一道开胃菜,让吃瓜群众舒缓一下神经。
楼主发言:2653次 发图: | 更多
  话说这世上有两种经济学,一种叫做政治经济学,一种叫做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嘛,现在似乎已经完蛋了,各大学经济院系都不讲了,西方经济学快要一统天下。我称之为西方经济学,已经老套了。一般称之为主流经济学,或干脆就叫做经济学,以显示其正宗地位,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要揭老底,就要从西方经济学的起源说起。政治经济学起源于亚当o斯密的《国富论》。亚当o斯密名气大,西方经济学也要争这个祖宗,也自称起源于他。结果呢,就引用了一句话,叫做“看不见的手”。《国富论》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劳动价值论,早已经被西方经济学抛弃了。
  西方经济学的真正起源,是边际革命。这个东西,是奥地利学派搞的。如果用来分析需求,还有些道理,比如,可以推出向右下倾斜的个人需求曲线。当然啰,如果只沉浸在逻辑的想象中,不去接地气,也会闹笑话,比如吉芬商品(向右上倾斜的个人需求曲线)。西方经济学家居然还要去探讨吉芬商品是否真的存在,我只能认为这是自我洗脑的结果。
  板凳,等待你更新,支持。
  边际革命的质变,是美国的克拉克提出的边际生产力论。现在的美国经济学大奖叫做克拉克奖,就是为了纪念这个老几。先预告一下,这就是微观经济学的底,微观经济学就是建立在边际生产力论的基础上的。我要揭微观经济学的底,就是要告诉吃瓜群众,边际生产力论是胡说八道。不过,我还是先把西方经济学的脉络讲完再说。
  西方经济学的第一次集大成,就是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不过,《经济学原理》只讲了局部均衡。如果再加上一般均衡理论,差不多就是现在的微观经济学了。  在二战之前,西方经济学就只有微观经济学。这个经济学告诉我们,市场经济是有效率的,是可以达到一般均衡的,因而是和谐的、完美的。所以,资本主义制度根本没有什么周期性经济危机,那都是马克思瞎掰。资本主义制度是合理的、和谐的,并且是永恒的。
  那个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年世界经济危机宣告了微观经济学的破产,于是就有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斯告诉我们,市场经济不能自洽,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问题,因此必须由政府出面,进行经济刺激。这叫做凯恩斯主义。二战之后,西方经济学家集体倒向凯恩斯主义,叫做凯恩斯革命。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宏观经济学。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凯恩斯的见解毫不稀奇。有效需求不足不过是生产过剩的另一种说法,而政治经济学早二百年就说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算不算是凯恩斯抄袭或剽窃政治经济学的理念?有意思的是,南开大学的柳欣认为,凯恩斯是马克思的传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同路人。我认为有一定道理。
  就凯恩斯的本意而言,他要用《通论》终结微观经济学。可是,如果没有微观经济学,又怎能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谐型和永恒性呢?于是,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就把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拼凑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西方经济学。一个思维正常的人自然应该问:这明明是两个对立的理论,怎么能共存于同一个理论体系中?这个,有两种解释:(1)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2)微观经济学是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宏观经济学。你认为哪一个解释是正确的?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不足和财政赤字刺激。二战之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凯恩斯主义,这不仅是救了资本主义的命,而且还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期。不过,为了不至于与微观经济学形成直接的理论冲突,现在的宏观经济学已经完全背离了凯恩斯,不谈有效需求不足,而谈的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均衡”,好科学的字眼啊。  简单地说,如果说微观经济学还有一些貌似“逻辑”的东西,那么宏观经济学就纯粹是胡说八道。以后我将证明这一点。不过先不说理论。先说西方经济学家根据这个理论,已经无数次判定中国崩溃了,中国即将崩溃等等。结果怎样,有目共睹。
  西方经济学的脉络交待完毕,现在开始上演正戏。我们从微观经济学开始。  平心而论,微观经济学也有一些不错的东西,比如供需图、边际革命所产生的消费选择理论或消费者均衡理论、古诺均衡等等。它的一些局部理论,比如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等,都非常好。但它的核心理论,即基于边际生产力论的企业竞争或厂商理论,是完全错误的。其他局部理论是为这个理论打掩护的。所以,我说微观经济学是撒谎精。撒谎成精是什么意思?那就是韦小宝的独得之秘,说九句真话,但关键性的一句话却是假话,人们自然也就相信了。微观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论,就是这样的关键性假话。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边际生产力论。
  期待中。
  mark  
  楼主快更啊!  
  任何经济学都是为某种道德服务的,,,人在病危的时候可以打一针吗啡,,但不能靠吗啡来维持生命,,正常的生命形式就是吃喝拉撒睡,周期循环。。
  战略顶帖
  边际生产力论的理论思维来自于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这是马尔萨斯和李嘉图发明的。假设有一块大田,一个农民耕种,有一定的产出,比如为100公斤粮食。现在假设增加一个农民来耕种。按照微观经济学,单位增量(1个农民)叫做边际量。增加的这一个农民就叫做边际劳动(西方经济学不区分劳动和劳动者)。因为这一块大田多了一个人耕种,自然可以更加精耕细作,因而粮食产量就会增加,比如增加为150公斤粮食。  这里的要点在于,增加一个农民所带来的增加的产出是递减的。如上所述,第2个农民加入后,产出为150公斤,增加的产出就为150公斤-100公斤=50公斤。换言之,第2个农民的加入所带来的增加的产出为50公斤。这就低于第一个农民的100公斤的产出。这就叫做边际收益递减。  以此类推,假设加入第3个农民,总产出就为180公斤,而由此增加的产出就为180公斤-150公斤=30公斤,低于第2个农民带来的50公斤,等等。  这,就叫做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好帖,楼主快更!  
  怎样评价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显然,这个规律的推导过程是一个思想实验。经济学与物理学不同,既没有实验室,也无法设计受控实验。因此,思想实验对于经济学来说,就非常重要。  所谓思想实验,就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进行逻辑推导,从而得到一定的结论,即相当于在思维中虚构一个受控实验。正确的思想实验包含几个要点:(1)作为前提的假设是合理的。(2)作为逻辑推理的背景知识是正确的、足够的。(3)逻辑推理过程是没有问题的。这样,得出的结论就可以认为是合理的或正确的。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思想实验类似于马克思所说的“思维把握世界的特定方式”。或者说,思想实验就叫做“理论”。
  对于“思想实验”这种思维方式,西方经济学家广泛接受的是弗里德曼的“工具论”。那大意是说,作为推导前提的假说是不重要的,甚至逻辑推导过程都不重要。这些都是“工具”。重要的是结果。只要结果正确,怎样假设或怎样推理都无所谓。  就事论事的话,弗里德曼的“工具论”本来也不错,也可以叫做科学思维。举例来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发表之初,不仅其假设有些不可思议(光速最快且不变),甚至世上就没有几个人看得懂那篇论文。“空间弯曲”是什么意思?“时间变慢变快”又是什么意思?让人抓狂。但爱丁顿的划时代实验证明了相对论是正确的,于是爱因斯坦一夜之间名满全球。自然科学领域的这些事例举不胜举。  经济学号称一门“科学”,自然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但作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一点根本不同就在于,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社会,而我们自己就是这个社会的“原子”。物理学研究原子结构,因为我们看不见,所以只能“假设”一种结构。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合,我们就说“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但对于社会科学来说,由于我们自身就是“原子”,“假设”是否正确,我们自己就知道。因此,正确的假设就绝非无关紧要,而是非常关键,是理论是否正确的基本前提。比如,如果谁假设人长了3条腿,并由此得出某种理论或某个结论,哪怕再“正确”,我们也不可能认可它。
  马克思的都能信 哈哈  
  板凳,等待你更新
  弗里德曼认为结果正确是最重要的。这本来也没错。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来判断“结果正确”?  判断“结果正确”,只有两种方式:实践和逻辑。如果实践结果达到预期或实践结果是理想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理论或“假说”是正确的。TG号召理论自信,就是因为中国现在成了暴发户,是TG理论正确的最好证明。当然啰,如果你要认为中国即将崩溃,中国的强大是肥皂泡似的虚幻,那又另当别论。  就西方经济学来说,用实践来证明其理论正确是没戏了。西方经济学的唯一成功的预测,就是弗里德曼本人预测菲利普斯曲线会失效。其实在我看来,这最多只能算是弗里德曼蒙对了,他的理论是错的嘛。以后谈到宏观经济学时,我会说明这一点。不过也许到时候,我可能已经忘了这件小事。  与西方经济学根本不能实证不同,政治经济学明确提出了“两个必然”的预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当然啰,包括波普本人在内,许多人都认为“两个必然”被证伪了,真的被证伪了吗?
  不考虑政治因素的经济预测就是耍流氓,所以经济学家的预测绝大部分以失败告终,他们的建议通常比不建议更糟糕。因为他们大多读傻了,一个个书呆子严重,不知道上层建筑对经济的影响力
  现代经济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在讨论人的行为逻辑的过程中,出于理论推导可能性的需要,将部分重要而且能够显著影响结果的因素去掉。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人之间是没有统一答案的。  
  如果我们不能从实践角度证明某个理论或某个结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那么,弱一点的证明方式就是逻辑。  逻辑的证明就是思想实验。这就要求逻辑前提是正确的或合理的,背景知识是正确的、完整的,逻辑推理过程是严密的、正确的,由此得到的结论就可以认为是正确的或合理的。这个结论无法由实践来证明(正因为无法用实践检验,才需要逻辑证明嘛。),但可以由这个结论来解释各种现象。如果对现象的解释越合理,或能解释更多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结论或这个理论是正确的。这就叫做理论的说服力。我们在网上打嘴仗,包括我这个帖子本身,都属于这一类,就看谁说的更有道理。  用逻辑来自我证明理论的正确性,也是很常见的。这是因为在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用实践来证明。举例来说,霍金的黑洞理论就为大家所认可,“黑洞”一词甚至成为人们的常用词,普通人都知道。这就说明黑洞理论很有说服力。但黑洞理论无法验证(黑洞吸收了所有信号,所以无法观测到),所以,尽管人们公认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但至今为止,他不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实证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基本要求)。
  就西方经济学来说,由于无法付诸实证,逻辑的证明就至关重要。也就是说,西方经济学要想成立,其作为逻辑前提的假设就要合理,背景知识就要完整,推导过程就要严密。但是,西方经济学并没有做到这几点,它遵守的是弗里德曼的“工具论”。在这里,我们简单谈一谈西方经济学的假设。  看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或西方经济学论文就知道,它动不动就“假设”。不仅有作为逻辑前提的“假设”,还有推理过程中的各种“假设”。在推理过程中进行假设,本身是合理的,那就是抽象掉次要因素,保留主要因素,从而得出逻辑结论。但为了满足数学应用的需要,西方经济学做了太多的假设,甚至抽掉了主要因素,从而导致结论毫无意义。这一点,我们从计量经济学及其应用就可以看出来:一大堆假设,一大堆数学公式,结果证明了一个预设的已知结论。这不是打着数学的旗号混吃混喝又是什么呢?
  火钳刘明  
  留名,这要火妥妥的
  西方现在所面临的困境,是体制性的问题,根本没有办法通过自身的调节来解决。从学术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是非常好的。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拆穿西方市场经济的本质。西方的经济学本质其实就是为了让那些资本家能够敛财。从理论的角度上为他们的贪婪铺路。这一点一定要得到彻底的批判。
  这还罢了。对于经济学来说,作为逻辑前提的假设自然是最重要的。以政治经济学为例,亚当o斯密在《国富论》的开篇就写道:“劳动生产力上的最大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也就是说,政治经济学是把分工作为理论的第一个逻辑前提。这甚至不是假设,而就是一个基本事实。就凭这一点,政治经济学就已经立足于现实的经济生活,其理论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或合理的开端。  西方经济学自然不是这样。众所周知,它的基本假设就是“经济人”。在这里,我自然犯不着为此争论。看一看阿玛蒂亚o森的《伦理学与经济学》,就知道这个假设是个什么货色。  不过还是举个现实的例子。我手上恰好有一本张维迎教授著的《经济学原理》(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张教授的作为起点的假设就是“人的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幸福”。这就有些扯淡了。不说别的,就我们已知,有些人的目的不是追求幸福,而是追求死后上天堂。当然,如果把这种追求也叫做追求“幸福”,我就无话可说了。
  养肥再杀!
  继续顶帖。
  我们绕了一个大圈子,谈经济学的“思想实验”这个东西。现在回到主题上,来评价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在马尔萨斯和李嘉图时代,农业生产还是以劳动者为主要生产力,多一个劳动力就多一份产出。因此,从边际量的角度看待劳动力的投入产出关系,也未尝不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进行逻辑推导,也不是不行。  但是,当我们进行这样的推导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背景知识的正确性。尽管从逻辑推导过程看,在以劳动者为主要生产力的农业生产中,“边际收益递减”的逻辑结论没有什么问题,但这最多是一种臆想,因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并不是按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来组织的。  举例来说,现在农村在农忙季节(比如播种或收获季节)都要多雇人来干农活。雇主会根据自己的农业生产规模、时间长短(抢农时)、劳动者的生产率等等因素,从总量的角度考虑要雇佣多少劳动者。没有哪个雇主会发疯到考虑“边际劳动”或“边际收益”,没有哪个雇主会根据所谓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来雇佣劳动者。也就是说,背景知识不支持这个所谓的规律,它其实只是一种臆想。  这样一个臆想的逻辑推论之所以“暴得大名”,是因为克拉克借用这个逻辑,发明了边际生产力论。
  补充一点。背景知识是逻辑推理的现实基础,是逻辑推理是否正确的基本保证。如果不考虑或抛弃背景知识,逻辑推理就不能叫做“推理”,而叫做“做白日梦”,叫做“意淫”。比如,一个穷小子梦想娶了公主之后,会怎样怎样地飞黄腾达,这个“会怎样怎样”的推理,就叫做白日梦,因为他不可能娶到公主,或者,至少也要等他娶到了公主后,这个“会怎样怎样”的推理才具有现实性。不用说,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做过各式各样的白日梦。  所以说,不考虑现实农业生产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就是这样一种“白日梦”、这样一种“意淫”。以此推之,基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边际生产力论,以及基于边际生产力论的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又是什么东西呢?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才是人类最高经济学原理  任何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之相比,都是小儿科  
  天涯难得的好帖,收藏
  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边际生产力论。  边际生产力论本身是很简单的。它把投入生产的要素分为资本与劳动两种。这里先要解释一下。  第一,“资本”这个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是很混乱的。什么是资本?一言以蔽之,资本就是用来赚钱的钱。这个,我们大家都懂。  但西方经济学并不是这样理解的。它说的“资本”,有时候指的是用来赚钱的钱,有时候又指的是生产资料或生产工具,比如机器,有时候又指的是其他东西,比如人力资本(打工仔也是资本家?),非常混乱。如果做诛心之论的话,这是西方经济学有意泛化“资本”概念,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对抗,借以掩盖资本主义的本质。  西方经济学把“资本”泛化,刻意否定市场经济的这个最核心的范畴,当然会导致理论上的混乱。在这里,我们要分析的是边际生产力论,用不着一一指出这些混乱,只是指出,边际生产力论所说的“资本”,指的就是生产工具或机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二,政治经济学明确区别了劳动与劳动力(劳动者),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逻辑前提。西方经济学则不区别劳动与劳动者(劳动力),又要做诛心之论的话,那无非是要否定剩余价值概念,鼓吹“按劳取酬”的虚幻的意识形态。不过在这里,我们只需记住边际生产力论所说的“劳动”指的就是劳动力或劳动者,就足够了。
  前面说过,边际生产力论的理论思维来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假定一种生产要素(通常是资本)不变,相当于一块固定面积的大田,另一种生产要素(通常是劳动)递增,叫做边际生产力,由此带来的增加的产量是递减的。就这么一个意思。  这个东西,是微观经济学厂商理论的核心理念。据此,微观经济学把企业生产分为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形成一个二分式的理论框架。所谓短期,是指一种生产要素(通常是资本)不变的生产状态,所谓长期,则是指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变化的生产状态。长期生产理论是从短期生产理论推导出来的,所以微观经济学先要叙述企业短期生产理论。  这里要注意,微观经济学的“短期”、“长期”并不是时间概念,而只是代表不同的假设的生产状态。但在进行供需图分析时,微观经济学却又偷换概念,把“短期”、“长期”视为时间期限。换言之,微观经济学的供需图分析其实根本不成立!我们以后会具体地说明这一点,不过,现在我们继续分析边际生产力论。
  up  
  如何评价边际生产力论?简单地说,这个理论是错误的,而错误的根源就在于无视分工这个社会生产的基本事实。  我们在前面说过,亚当o斯密的起点就是分工。《国富论》第一章“论分工”,讲分工对社会劳动生产力进步的决定作用。第二章“论分工的原由”,讲分工与贸易的相互决定、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三章“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讲市场规模的大小对分工与社会劳动生产力进步的决定性作用。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从分工与贸易引出货币,初步解答了货币之谜。他从一开始,就抓住了社会生产的本质。这就是亚当o斯密的伟大之所在,这就是《国富论》的伟大之所在,而分工也就成为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并成为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西方经济学号称起源于亚当o斯密,但它并没有遵循亚当o斯密的理论,并没有沿着亚当o斯密开辟的道路前进,其实是扯大旗做虎皮。举例来说。西方经济学就不愿意谈“分工”,而宁愿使用“专业化”这个术语。而即便谈到“专业化”,也只是一带而过,犯忌讳嘛。  西方经济学讲市场,讲贸易有好处。茅于轼先生进一步发挥,说贸易创造价值,而劳动则未必。在我们看来,贸易当然有好处,没有贸易就没有分工,就没有社会劳动生产力的进步。但西方经济学不愿意谈分工,而要用埃奇沃思盒子(Edgeworth Box)来证明贸易的好处。
  所谓埃奇沃思盒子,就是两个交易者的无差异曲线图的对接。就事论事的话,埃奇沃思盒子的逻辑并没有错。两个交易者的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达到帕累托最优,双方都获得与以前相比的更大的效用。这个相切点就构成贸易点,而所有相切点相连,就形成契约曲线。这就证明了贸易的好处。见下图。(不太清楚埃奇沃思盒子的筒子,只好自己去查书进行脑补了。)
  西方经济学从根子上就是开叉的,开篇立论就分成两派,一派是需求派,一派是供给派。不过因为需求派的理论比较得资本家老爷们的喜欢,因此成了显学,大大小小的学者都可以攀附于上证明出一些“成果”然后名利双收。因此各类“原理”,“公式”犹如过江之鲫。  供给派就显得式微许多,一种说法是供给派的理论成果越是深入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越是像,有些甚至是一体双面互相印证,这就不讨资本家老爷们的喜了。所以被资本家老爷们把持的各大院校历来供给派是小众……
  埃奇沃思盒子错在哪里?错在初始状态的确定。它的初始状态,就是给定两个交易者已经拥有的用于交易的两种物品的数量(某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某个点)。通过物物交换,双方达到更大满足程度的无差异曲线。那么,这个给定的初始状态代表现实经济生活的什么情形?它只代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旧货市场(二手货市场、跳蚤市场)。你拥有了某种消费品,但你不喜欢,愿意用它换取自己更中意的产品。如此而已。西方经济学喜欢用战俘营里的交易做例子,来说明贸易的好处,但战俘营的交易恰恰是典型的二手货交易。  当然啰,二手货的现货交易既不涉及分工,也不涉及生产,是纯流通领域的事情,确实符合西方经济学的心愿。
  从一般贸易的角度看,贸易只能起源于分工。分工导致的专业化生产与人们的多样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就催生了贸易。从分工的角度看,生产者所生产的物品对于生产者来说是没有用的。鞋匠生产鞋不是为自己做的,香烟生产者可能自己根本不抽烟。产品对于生产者本人没有使用价值或效用。他们进行交易的目的,就是卖钱,用政治经济学的话说,叫做实现商品的价值。这些都是常识。西方经济学用埃奇沃思盒子这个二手货交易模型来证明一般贸易的好处,无非就是想抹杀这些常识,搞乱人们的思维,而西方经济学这样做,在理论上自然也是错误的,叫做驴头不对马嘴。
  马克  
  好贴,支持楼主继续讲。。。。
  如果进一步论证的话(这里只好省略掉),贸易的理论基础就是基于分工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但这是西方经济学不愿意谈的,原因很简单,比较优势理论是标准的劳动价值论。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证下去,必然得出劳动价值论是正确的结论。
  话又说回来,西方经济学在谈到国际贸易时,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比较优势理论了,因为比较优势理论同时又是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但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筒子难道没有察觉比较优势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体例格格不入吗?或者说,西方经济学本身就是一个什锦拼盘?  顺便提一下,作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这本西方经济学“圣经”的挑战者,曼昆教授的《经济学原理》终于用比较优势原理来证明贸易的好处了,算是一个进步。但也仅此而已,曼昆教授可没有胆子沿着这个路子继续走下去,毕竟饭碗要紧。
  西方真正靠经济学强国或者发动战争的并不多,中国历史上倒是很多
  @liu225yi
09:15:09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不足和财政赤字刺激。二战之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凯恩斯主义,这不仅是救了资本主义的命,而且还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期。不过,为了不至于与微观经济学形成直接的理论冲突,现在的宏观经济学已经完全背离了凯恩斯,不谈有效需求不足,而谈的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均衡”,好科学的字眼啊。  简单地说,如果说微观经济学还有一些貌似“逻辑”的东西,那么宏观经济学就纯粹是胡说八道。......  -----------------------------  所谓“均衡”这些术语,最早是抄袭自然科学里的理论,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社会科学,其中包括经济学,但这到底是不是科学,其实不好说,最多只能说用了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来分析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
  @liu225yi
09:15:09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不足和财政赤字刺激。二战之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凯恩斯主义,这不仅是救了资本主义的命,而且还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期。不过,为了不至于与微观经济学形成直接的理论冲突,现在的宏观经济学已经完全背离了凯恩斯,不谈有效需求不足,而谈的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均衡”,好科学的字眼啊。  简单地说,如果说微观经济学还有一些貌似“逻辑”的东西,那么宏观经济学就纯粹是胡说八道。......  -----------------------------  @游击兔
22:21:12  所谓“均衡”这些术语,最早是抄袭自然科学里的理论,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社会科学,其中包括经济学,但这到底是不是科学,其实不好说,最多只能说用了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来分析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  -----------------------------  先要问“科学”是什么?
  ????  
  在上面的帖子中,我们强调了分工对于经济学的意义,强调了亚当o斯密的伟大,并从分工的角度对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了评析。但亚当o斯密的分工论有一个重大缺陷:他没有区别社会分工与工厂内部分工。做出这一区别的理论工作,是由马克思完成的。  在上面的帖子中,我们所说的分工就是社会分工。不同的生产者生产不同的产品,并相互进行交换,就叫做社会分工。也就是说,社会分工是贸易的前提。但除了社会分工之外,生产者内部还存在着分工,这就是工厂(工场)内部分工。
  今天晚上酒喝得多了点,发了上面这个帖子,觉得虽然表达了意思,但叙述得非常生涩,自己都失望。算了,今晚不能再动笔,明天多写几贴,作为弥补。敬请原谅喔。
  前面说了,亚当o斯密的分工论奠定了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但他的分工论存在着一个重大缺陷,就是没有区分社会分工与工厂内部分工。现在来谈一谈工厂内部分工。  看《国富论》就知道,亚当o斯密已经认识到了生产者的内部分工,尽管在他那个时代,还只能叫做工场内部分工。在《国富论》第一章,亚当o斯密以扣针生产为例,讲述了内部分工所带来的生产力的惊人变化。如果由一个人生产扣针(个体户),那么这个人可能连1枚也生产不出来,即便最熟练的工人,在一天内的生产数量也不可能超过20枚。但在一个有10余个工人的工场里,扣针生产工艺分为10余种操作(工序),每个工人只负责自己的操作(特定岗位),即形成内部分工,结果工场每天可生产48,000枚扣针,人均日产量超过4,000枚!
  亚当o斯密发现的这一惊人事实,在马克思那里得到全面而系统的阐发,这就是《资本论》第1卷第11章“协作”、第12章“分工与工场手工业”和第13章“机器和大工业”。有兴趣的筒子直接去脑补,看一看什么叫做马克思主义!我这里只做简短归纳。
  马克思写道:“资本主义生产实际上是在同一个资本同时雇佣较多的工人,因而劳动过程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并提供了较大量产品的时候才开始的。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这里的关键在于:这较多的工人并不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的一群下大田干活的农民,也不是传统手工业作坊里的一群学徒,而是根据内部分工原则严格组织起来的“总体工人”。
  “总体工人”是个什么东西?总体工人首先是集体生产的产物。  人类的生产可以分为个体生产(个体户、夫妻店、家庭联产承包制下的个体农民等等)和集体生产两种。个体生产当然有它的特定优势,在特定的情形下也能产生效率,这也是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但一群人在一起劳动的集体生产,才是代表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我们现在看到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等等,对远古时代的人们展示的惊人智慧和力量赞叹不已,而这些人间奇迹不言而喻,都是集体生产的产物,是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
  靠期货获取定价权,期货是未来的价格,是没有发生的价格,靠没有发生的价格制导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价格,本来非常离谱,再通过杠杆无限放大,大小通吃,  
  美联储是操纵全球市场的总头目,可是美国人口口声声声称别人操纵市场  
  集体力量大。这不仅是因为一群人在一起工作,可以完成单个人完全无力承担的任务(一个人把建造埃及金字塔的石头砌上去?),同样重要的是,人是社会的动物。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大多数的集体生产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而管理学中著名的霍桑实验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集体之所以力量大,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生产集体形成了内部分工。一种产品的制造被分为几十道工序,生产集体中的每一个工人只在自己的特定岗位上,从事特定的操作。产品从原材料开始,经过一道道工序的加工,最终成型为产品。因此,生产集体就转变成“总体工人”,产品就是“总体工人”生产的产品。每一个个体工人再也不是独立的劳动者,再也不能独立生产出产品。他只是这个“总体工人”的一个局部,执行一个具体职能、一个特定的操作。也就是说,他只是一个局部工人。  这就是马克思的理论。事实上,不仅马克思充分阐述了这个理论,管理学中的泰勒的“科学管理”,讲的也是这个东西。
  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发展为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生产,又是一个飞跃。这就是工业革命,这就是工业化。机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如果说在过去的时代里,劳动者还是生产的主角,生产工具服从于劳动者的话,那么在机器时代,机器成了主角,而劳动者只是配角。劳动者要服从机器,从而沦为机器的附庸。  在机器时代,机器本身为劳动者设立了特定的岗位、特定的劳动时间、特定的操作动作、特定的劳动者人数和特定的劳动者组合,从而形成了机器时代的“总体工人”,形成了工厂的内部分工。工厂的由机器决定的内部分工原则,并由这种内部分工原则所决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组合在数量上的固定比例关系——马克思称之为“保持比例数或比例的铁的规律”,就是政治经济学所说的资本技术构成。
  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技术规律,一种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在这里,机器或机器体系是一个整体,若缺少任何一个部分或零件,都不能够运转,或至少不能正常运转。劳动者也是一个服从机器、与机器搭配的整体,是总体工人。若缺少任何一个总体工人的部件即局部工人,生产都不能进行或不能正常进行。就像俗话说的,一个萝卜一个坑。这样一个生产整体就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在一定的时间内,对一定数量的原材料进行加工,从而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
  支持楼主,粗略看过西方经济学,感觉说得是有些道理,但模型太简单,而且忽略资本会通过政治等明里暗里的手段造成垄断,从而偏离其要论证的自由经济使资源配置最优的结果,回避资本家靠压榨剩余价值的事实,不见货币与社会财富增长关系的研究,纠结于用各种简单模型公式证明些细支末节的东西,却对如何使社会总体财富增加和公平分配这种提纲契领的东西缺乏根本的认识。私以为在生产过剩的背景下社会财富的增加主要依靠三方面,一是生产力的提高降低成本,二是产品和服务多样化,三是分配的合理,否则会出现底层有需求无实力消费,顶层对自己生产的东西需求又不足转而向更高端的消费,进一步加剧了生产过剩,势必会缩减生产规模造成社会总体财富的减少。  另外还有几点没想明白,一是社会创造的多余财富是如何存储的。我们知道大多产品都有保质期,过期就没用了,我们通过存储货币存储财富可当要兑现时当时产品却早已不在了,怎么样才能保证兑现时社会上有与当初等值的财富?储蓄又对货币和社会财富产生何种影响呢。不懂胡言乱语一通
  政治经济学是生物学。。西方经济学是医学。大家可以类比一下。
  这样一种工厂生产与传统的农业生产和传统的手工业作坊有什么不同?它代表着生产力形式的质变,代表着生产力的质的飞跃。这种飞跃的实质,是文明的质变,是文明的飞跃。  现在网上喜欢谈“文明”,谈东西方文明之区别,谈传统文明的继承与发展。但“文明”究竟是什么?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文明”的首要的和最根本的因素,就是物质文明,就是生产力形式和生产方式及其变化。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把人类文明史分为三阶段,即原始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如果说原始渔猎文明还够不上“文明”的话,那么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也只分为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
  从人类文明两阶段的角度看,我们也就知道英国工业革命的伟大意义,也就知道第一批工业化国家与其他落后民族、落后国家的本质差别,也就可以理解李鸿章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叹。在这里,我无论如何要表扬TG几句。有时候,我觉得“中国GCD”这个名称其实不准确,它的真正名称应该叫做中国工业党(网上大神leemz2002也是这么认为的,没准儿是我抄袭了他的观点)。正是这个工业党的自建国以来的近70年的矢志不渝,对工业化偏执到极点的追求,才使得中华民族终于凤凰涅槃,浴火再生,终于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走向了现代工业文明。不管它曾经犯过什么错误,不管它现在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个工业党,中华民族现在会是什么境况,我是不敢想象的。
  @liu225yi
22:33:00  从人类文明两阶段的角度看,我们也就知道英国工业革命的伟大意义,也就知道第一批工业化国家与其他落后民族、落后国家的本质差别,也就可以理解李鸿章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叹。在这里,我无论如何要表扬TG几句。有时候,我觉得“中国GCD”这个名称其实不准确,它的真正名称应该叫做中国工业党(网上大神leemz2002也是这么认为的,没准儿是我抄袭了他的观点)。正是这个工业党的自建国以来的近70年的矢志不渝,...  —————————————————  认同。这个问题我也是近几天搞明白,tg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是工业,往大了说,实现共产主义也要靠工业,这条路走得很坚决。  
  在明白了这一切之后,再来看边际生产力论,它的错误就是显而易见的。  边际生产力论来自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就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而言,它其实是对农耕文明时代的传统农业生产和传统手工业作坊的逻辑推论。在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下,劳动力是生产力的主要形式。而最重要的是,传统生产方式,不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手工作坊生产,不存在内部分工。在这种情形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逻辑上确实是成立的,尽管现实生产过程并非如此。  在工业文明时代,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是生产力的一般形式,而内部分工就是工厂劳动力组织的基本形式,从而形成总体工人。在这种情形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逻辑上就不成立了。举例来说,在现代化工厂的生产流水线上,究竟应该设置多少岗位(需要多少劳动者),每个岗位应该进行什么样的操作,都是由流水线的工序流程决定的,由机器决定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减少其中1个劳动者,那么流水线就无法运行,或至少无法正常运行。如果多增加1个劳动者,那么这个劳动者就毫无用处,只能闲置在一边。
  由此可见,当克拉克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直接引申出边际生产力论时,其实是把农耕文明时代的逻辑推论应用于工业文明时代。如果不做诛心之论的话,我只能认为,他没有看到文明两阶段的生产力的质变,没有看到文明的质变。《财富的分配》是1899年出版的,而在此之前30年(1867年),《资本论》第1卷就出版了。我好意猜测一下,或许是因为1899年的美国还是一个大农村(没有去查美国史,算是瞎猜),而1867年的英国早已经是一个发达(19世纪的“发达”哟)的工业化国家了。  就这样一个时空穿越式的错误理论,却被西方经济学家奉为镇宅之宝,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难道那些经济学家是瓜娃子?难道哈佛耶鲁芝加哥的大教授们的智商如此之高,高达250?当然不是。无他,要抵挡剩余价值理论,只有这个东西,再加上各种牵强附会、一堆数学方程式和其他局部理论打掩护,一番梳妆打理后,还勉强拿得出手。
  因此,微观经济学在叙述边际生产力论时,就费尽心机了。  微观经济学教科书想要举例说明边际生产力论。它不举现代化大工厂的例子,而喜欢例举手工式生产,比如农场的手工摘苹果劳动。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假设农场生产是“大呼隆”式的传统农业生产。但事实上,即便在这样的臆想例子中,农场老板也绝不会神经错乱,想到雇佣一个什么边际劳动者来摘边际苹果。他要雇佣的劳动者的数量当然是从总量角度来考虑的。至于说到使用大型机械的现代化农场,那就更没戏了。现代化农场就是遵守内部分工原则的农业工厂,就更与边际生产力论不沾边了。  顺便说一下,我看过多少本微观经济学教科书,就看过多少次手工摘苹果啊。幸好,前面说过的张维迎教授著的《经济学原理》给我们提供了新鲜例子。张教授例举的仍然是农业生产(总之,不能谈遵循严格内部分工原则的现代化工厂,一谈就露馅。)。他假设农业生产中其他要素不变,只改变化肥使用量。随着化肥使用量的增加,产量就会先增后减。先增的原因是肥力增加,后减的原因是化肥过量会烧死部分作物。但是拜托,一亩地撒多少化肥,是有专门的农业技术规范,不是张教授随口胡诌,想撒多少就撒多少。化肥少了,产量固然会下降,而哪位农民伯伯疯了,会撒大量的化肥把自己的庄稼烧死,什么叫做“理性经济人”啊!
  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不敢研究大工厂,而喜欢研究鸡毛小店。比如,曼昆教授的《经济学原理》举的例子就是蛋糕店。实际上,他所说的蛋糕店就是传统的没有内部分工的手工业作坊。但即便是这样的鸡毛小店,如果实地考察一下,而不是随口胡诌,其实也是有内部分工的。  以路边小餐馆来说。一个厨师,一个服务员,冰箱里放着鸡鸭鱼肉等做菜材料,几张桌子加板凳。食客来了,厨师开始炒菜,服务员端菜待客。现在食客多了,忙不过来了,怎么办?再雇一个厨师?可厨具只有一套,再雇一个厨师是多余。再请一个服务员?可厨师忙不过来,多雇一个服务员毫无用处。如果你是餐馆老板,也只能对食客说声对不起;而如果你是食客,则最好到另一家餐馆去看看。这里面哪有什么边际生产力?
  @liu225yi
21:27:00  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不敢研究大工厂,而喜欢研究鸡毛小店。比如,曼昆教授的《经济学原理》举的例子就是蛋糕店。实际上,他所说的蛋糕店就是传统的没有内部分工的手工业作坊。但即便是这样的鸡毛小店,如果实地考察一下,而不是随口胡诌,其实也是有内部分工的。   以路边小餐馆来说。一个厨师,一个服务员,冰箱里放着鸡鸭鱼肉等做菜材料,几张桌子加板凳。食客来了,厨师开始炒菜,服务员端菜待客。现在食客多了,忙不过来了,怎...  —————————————————  很有见解。  一直很想读经济学方面的著作,但是各种主义让人眼花潦乱,一直犹豫不决,今天看了楼主的见解,一句话就说明了背后的逻辑。  楼主有经济学方面书籍推荐吗?  
  @liu225yi :本土豪赏(5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这两天美国大选太吸引人,搞得我也偷懒不写本帖。干脆,我也写一遍小文章,来评析一下特朗普当选的事情,歪一下楼,算是一个弥补。
  草根对资本的胜利——论特朗普的当选  我平常没有关心本届美国大选,只觉得这次美国大选的丑陋对美国和西方世界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这个打击不是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打击,而是对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毁灭性打击,而这个打击比其他任何打击还致命。要知道,苏联就是遭遇了价值观的毁灭性打击,而不得不解体。所以,我很开心。  大选结果是特朗普当选,我倒感到意外。这倒不是说我做了什么预测,而是因为我有时候看看民调,好像希拉里具有压倒性优势。所以,对特朗普当选,我自然也感到意外。但立刻觉得,这是美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使得美国得以保存。如果希拉里当选,没准儿真要爆发内战,结果就不可知了。  这段时间忙着写本帖,没有去看我平常跟踪的几个时事帖子。现在去回看,有意思的是,发现这几个帖子都预测特朗普会胜出,或至少预测希拉里不可能当选,神!但看了一下预测的推断,发现其论据和推证还不太能够说服我。有鉴于此,我也想在这里说说我的看法。
  我认为,这次特朗普胜出,与英国脱欧在性质上是相同的,那就是草根对资本的胜利。或者反过来说,资本太自信了,结果玩砸了。这是根本原因。网上有说是美国本土资本战胜了华尔街犹太资本,又有说是犹太资本取胜(特朗普的女婿是犹太人,女儿改信了犹太教),还有说各种阴谋论,比如共济会阴谋等等。我认为,这都有些臆断,或至少没有概括准确。  从选民统计结果看,特朗普取胜的关键在于以压倒优势获得了白人男性的选票。而我们也知道,这帮白人男性就是被特朗普的“政治不正确”的胡说八道的大嘴唤醒的。这才造成美国所有主流媒体的预测失败。这帮白人男性,就是我说的草根。
  草根反抗资本。我看过的几个帖子,都把特朗普的胜利归结为不同资本之间恶斗的结果。这种马克思主义式的看法,自然比西方媒体和GDJY的看法深刻得多。但尽管如此,我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当然,特朗普是个亿万富翁,大地产商家加大资本家。从这个角度看,他的胜出似乎是资本胜出。但其实不是。他在党内初选中打败共和党建制派的围剿而胜出,就表明他与共和党所代表的资本决裂,更不用说民主党所代表的资本了。所以,他的当选,不是得力于资本的支持,而是得力于白人草根的支持。换句话说,他这一次算是“背叛了自己的阶级”,站到了白人草根这一边,可以叫做“投机革命”,而且成功了。  如果教条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我们很容易把草根反抗资本说成是无产阶级反对资本,说成是阶级斗争的结果。这个说法本没有错,但若不是把它当做一种理论思维,而是当做一个标签来贴,那其实是一种理论官腔。我们需要根据具体实际来具体分析。
  要正确认识当今西方世界,还必须看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不过,毕竟又过了一百多年。与列宁的著作所反映的时代相比,当今西方世界至少发生了两点根本性的变化:(1)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金融资本主义,华尔街的金融资本已经与产业资本隔断,沦变为纯粹的吸血鬼,从全世界吸血。(2)产业资本受逐利本性所驱,在全球化背景下,流向发展中国家,从而导致母国产业空心化。  这两点根本变化,就导致了西方世界变成了列宁所说的“食利国”的升级版。在“食利国”模式下,资本尤其是金融资本,赚得盆满钵满。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则发生了激烈的分化。少数人转化为“精英”,即恩格斯和列宁所说的“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这些人已经与资本、资本家合流,或为之经营,或为之出谋划策、摇旗呐喊,从而也可以从“食利国”的资本获利中分一杯羹。而无产阶级的大多数则也可以享受“食利国”从全球所获得的利益,从而过上不愁吃穿,并且还有选票的发达国家的体面公民生活。
  但人不是猪,不能说有吃有穿就会感到很幸福。人是社会的动物。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就是人之常情。金融危机和产业空心化导致了西方世界的萧条,导致了大多数无产者的生活趋于困顿,失业率上升,而主观认可的平等(比如一人一票)、反对对少数族裔的歧视和政治正确等等反而变成了对主体下层白人的逆歧视。由于主流媒体被资产阶级和精英阶层等等既得利益者控制,这些主体下层白人(再加上智商高又勤奋工作的华裔)一直被漠视。直到出现一个特定时刻或一个特定事件,他们才爆发出来,才显示出自己的力量。这就是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的原因,也是资本家、精英和主流媒体判断失误的原因。也就是说,资本太自信,用于忽悠广大人民的普世价值把自己给忽悠了,结果玩砸了。  由此可见,这里面包含三层原因:(1)“食利国”模式走向衰落。(2)资本家、精英与草根阶级的分裂与矛盾。(3)草根阶级的内部分裂与矛盾。这三层原因加在一起并爆发出来,就导致了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并对西方世界的普世价值观给予了毁灭性打击。  明白了特朗普当选的原因,再来预判特朗普就任后会如何行事,或许就有谱了。在这里我就不想预测了,一句话,特朗普将会很难,或许,已经无力回天了。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