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北京华科中西医结合院政治制度的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高一历史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18:45:26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动态:   
复习:   
  新东方在线频道整理《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供高考考生参考,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新东方在线高考频道将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简章、等考生关注的热点资讯!
本文关键字:
新东方课程 全场买2赠1
一对一9折大促
高一数学秋季同步提升班【人教全国通用...
高一物理秋季同步提升班【人教全国通用版】
2018高考数学一轮基础+强化班( 周帅 )
高考数学期中点题冲刺班(周帅)
高一英语秋季同步提升班【人教版】
2018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强化班(国家玮)
高一化学秋季同步提升班【人教全国通用...
高二物理秋季同步提升班【人教全国通用...
高考语文期中点题冲刺班(国家玮)
高考英语强化提升班 【人教全国通用版...
高一语文期中点题冲刺班(国家玮)
高一生物秋季同步提升班【人教全国通用...
高二英语秋季同步提升班【人教版】(杨文...
高一地理秋季同步提升班【人教全国通用...
高一物理期中点题冲刺班(薛雨)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新东方在线"上的内容,包括文章、资料、资讯等,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其版权 均为"新东方在线"或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任何公司、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得到 "新东方在线"许可 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新东方在线" 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 文章、资料、资讯等 均为转载稿,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 " 稿件来源:新东方 " ,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与新东方在线联系。
高一网络课堂
实用 o 工具
交流 o 下载
高考课程排行榜
高考公开课
新东方在线高考微博2015备考-名校解析(历史)分类汇编11月第二期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5备考-名校解析(历史)分类汇编11月第二期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知识点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版含答案)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知识点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版含答案)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212次
资料类型:说课稿
文档大小:4.45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基本内容,神权与王权结合,国家制度受到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秦国统一全国后,逐步建立起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其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从汉至元,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调整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体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具体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明清时期,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并逐步发展到顶峰。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程标准]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轻巧识记]
1.由宗法制度产生的宗法观念
[易误指正] 
1.对分封制的几点认识
“封建”的原始含义,即“封”土而“建”国。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封建”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所说的“封建”,是指一种社会形态,如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依次递进的五大社会形态。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此处“西周贵族集团”不可误认为是“西周社会”,因为从整个西周社会看还有处于社会下层的庶民。
2.对嫡长子继承制的几点认识
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并非确立于西周。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故不可误认为西周宗法制下周王是唯一的大宗。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②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辨析比较]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国家大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都具有独断性。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中央集权”则是从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来看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区别于地方自治的一种国家体制,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
①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统治。
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自主探究——通过史实史料认知历史]
主题一分封制的特点
[史论形成]
分封制的特点
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主题二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根据图片和文字材料,宗法制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史论形成]
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1)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3)成为规范社会、整齐生活习俗的指导思想。
主题三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史料反映出秦朝时中枢权力体系的特点是什么?国与家的关系如何?简要分析秦中央官制的特点。
[合作探究——通过题源材料思悟历史]
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题源材料] 摘自2011年浙江高考T38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答案提示] 
[归纳升华]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要点提纲 史实阐释
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 此处的“早期”是指夏商周三代时期,其承接的是原始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制度必然性地带有原始的迷信色彩。如商朝以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就是这一特点的例证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二者互为表里,共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夏商周的政权虽然具有专制色彩,但分封制之下,各诸侯国有在领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等权力,可以说明这一点
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分封制和宗法原则在夏商周三代一脉相传,特别是宗法制原则的影响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可以证明这一点
实行族权政治血缘色彩浓厚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题源材料] 摘自2011年福建高考T38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问题设置] 材料中王夫之对郡县制有什么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答案提示] [归纳升华] 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分封制 郡县制
不同点 盛行时期 商周等早期社会 秦以后的各个朝代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受封爵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地位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的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共同点 (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3)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开放课堂——运用学科思维活学历史]
史法研究(一)分辨史料的类型
[方法阐释]
在史学家看来,凡是保留了历史信息的东西,都具有史料价值。按照不同的标准,史料可以分出很多类别,常见的主要有两种:
一是根据史料的实效或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前者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可信度,如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等;后者指距离时代较远,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能够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二是根据史料的载体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传史料和影像史料等类型。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等,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文献史料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史料,如经、史、子、集,著述等,是最主要的史料载体;口述史料是指各种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调查记、座谈录音等,是文字、实物史料的重要补充形式;影像史料是指图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运用感悟]
准确的判断史料类型、了解不同类型的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是运用历史资料探讨历史问题的基础。分辨史料类型、认识不同类型史料的特点成为当今高考命题的重要角度。因此,掌握辨别史料的相应知识、基本原理,已经成为迎战高考的必修课。
史料一 封建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史料二 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史证] (1)史料一为二手史料,因为是后人的研究成果,史料二为一手史料,因为是实物史料。
(2)史料一中的“封建”指分封制,反映出其实施的目的是拱卫王室、巩固西周统治,史料二中“海内皆臣”指秦实行郡县制,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典题印证]
(2013·浙江高考)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考古资料、文献资料的特点以及各自的史料价值。据此可作如下判断:A项说法错误,因为由同时代或者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人记录下来的文献资料往往也可作为第一手资料,也具有相当的“真实”性。B项说法错误,它否定了历史记载(文献资料)的真实性。C项说法不完全准确,文物虽然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但并不是任何史实都要由文物来证实。D项说法正确,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各有价值,若能互证,则可接近于真实的历史。
[五年考情统计]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5年17考)
分封制(5) 宗法制(9) 礼乐制度(3)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5年6考)
秦朝统一(1) 中央官制(2) 地方官制(3)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例1] (2013·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抓关键:战国时期秦国君主墓葬远高于其余墓葬,而其余则无明显差别。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随着经济发展,分封制瓦解 错误选项
B 分封制下,周王对地方诸侯控制力不强 干扰选项
C 秦国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说明战国时秦国出现了国君独大和集权统治 正确选项
D 战国时分封制遭到破坏 错误选项
[考题演练]
1.(2013·海南高考)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期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解题提示:①明确回答:对后世影响;②抓关键:“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
2.(2013·广东高考)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解题提示:①回答词:主要原因;②关键信息: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
3.(2013·山东高考)《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解题提示:①关键词:周礼,主要思想;②关键信息:建造的王城大小、形状、门、路和设置都清晰明确。
4.(2013·浙江高考)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解题提示:关键信息:图表信息可简化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例2] (2013·上海高考)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定时空:考查中国古代政治。
抓关键:关键信息“方国联盟”, 实施于商代,空余部分应为商朝之后的历朝模式。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郡县制度应在分封制之后
B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分封制之后
C 行省制度、郡县制度顺序有误
D 西周 “封邦建国”;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度
[考题演练]
1.(2013·浙江高考)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解题提示:①抓题眼:秦灭六国先后顺序;②关键信息:位于今天山东的齐国灭亡的时间最晚,以此为突破口。
2.(2012·海南高考)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解题提示:①回答词:首要目的;②关键信息: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
3.(2013·北京高考)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解题提示:①关键词:守、县;②关键信息:“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始为□县”等。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说明: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图是“封”字的不同写法,甲骨文、金文的封字似植树于土堆之上,其本意为培土植树,又有聚土成坟的意思,引申为堆、冢之义。古代帝王把土地或爵位赐给臣子就叫做封。此材料最能印证西周分封制(  )
甲骨文 金文 金文大篆 小篆
A.“封邦建国”       B.“建母弟,以蕃屏周”
C.“授民授疆土”
D.“立嫡以长不以贤”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信息“聚土成坟”可知,其与血缘宗亲有关,再结合“古代帝王把土地或爵位赐给臣子”可知,其按血缘分封意在拱卫王室。B项符合题意。
2.“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解析:选C 从材料信息可知,夏朝时期的秩宗,商朝时期的卜、巫、史,西周时期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官职,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他们权力较大,这反映了夏、商、周时期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3.(2014·质检)古代中国有“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农村家族组织历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  )
A.农民的宗法观念
B.血缘亲族的团结
C.“三纲五常”观念的流行
D.散漫自私的意识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中“家族组织”“异姓间相互排斥”,可以判断这些现象源于农民的宗法观念。
4.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
解析:选B 姓氏代表的是血缘,“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说明强调的是家族血缘关系。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因此B项正确。
★5.(2014·摸底)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说,西周社会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宗主为中心,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材料反映了(  )
A.西周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
B.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血缘性
C.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D.血统是西周等级制度的唯一标准
解析:选B 本题的主题是“宗法制”,根据材料“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可以判断选择B项。A项错误,此时仍是奴隶社会;材料并未涉及分封制,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宗法制的基本精神是血缘关系区别亲疏贵贱,并未提到是否是唯一标准,排除D项。
6.《礼记·昏义》曰:“昏(通‘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周代的婚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合称为“六礼”,包括从议婚到完婚的完整程序。这表明(  )
①婚姻制度可以维系宗族血缘关系 ②周代婚姻形成了一系列法定或约定俗成的礼仪
A.①②都错误
B.①②都正确
C.①正确,②错误
D.①错误,②正确
解析:选B 依据材料信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可知①正确。由“包括从议婚到完婚的完整程序”可知②正确,故B项符合题目要求。
7.据史料记载,周族的开基之祖古公亶父觉得自己的少子季历最为贤明,更为可贵的是,季历的嫡长子昌(周文王)有圣瑞之兆。太伯(古公亶父的嫡长子)和虞仲知道古公想立季历,以便将来能传位于昌,便逃亡到了荆蛮。这一记载从侧面上说明了(  )
A.西周王位世袭制度异常混乱
B.西周沿用禅让制推选首领
C.西周逐步建立起嫡长子继承制
D.西周初期王位争夺激烈
解析:选C 材料没有反映出西周王位世袭制度的混乱与对王位的争夺,相反,太伯(古公)和虞仲主动跑到了南方,让位给少子季历,A、D两项与材料意思不符。材料反映出西周此时存在王位世袭制,而且为了让季历的嫡长子昌顺利即位,古公把首领的位置传给了季历,这是嫡长子继承制的雏形,所以排除B项,答案为C项。
8.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二者均有弊无利
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解析:选B 从材料信息看,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官员流动大,分封制的弊端(封建之弊)在于官员的世袭。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利于地方发展,两者各有利弊,故A、C两项说法错误。郡县制容易造成皇权专制,分封制实行时期,皇权还没有出现,分封制对王权不利,故D项错误。分封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故B项正确。
9.(2014·质检)《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以判断,秦朝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10.从西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封现象至此不复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C.地方对中央威胁已经消除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解析:选D 西周政治是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典型代表的贵族政治,而秦朝则是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特征的官僚政治,选择D项。A项的分封现象秦以后仍然存在,B项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C项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始终存在,故A、B、C三项均可排除。
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秦统一六国后这样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
A.满足皇帝的私欲
B.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
C.强化君主的权力
D.彰显皇帝的权威
解析:选B 把握材料中的“政治目的”,秦迁六国贵族、富豪,是让他们与根据地分离,从而防止可能出现的地方割据,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故选B项。
★12.(2014·调研)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
A.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
B.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D.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解析:选D 从材料信息看,在县邑制形成之前,“有土之诸侯”控制之下的地方,王朝的政令都不能好好执行,其百姓也不能完全属于天子之民;实行县邑制后,则形成政令统一之世。即县邑制的出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三 秦朝对山东地区的管辖
(1)分析材料一,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8分)
(2)据材料二概括张传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6分)
(3)据材料三回答,秦朝在山东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从“卿大夫亦世其官”到“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可知;国家体制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归纳材料的中心论点,材料二是在阐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成因和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治制度的形成可以从经济、地理、民族关系等角度。第(3)问第一小问通过对图片观察,可以得出“设郡县,修驰道”;第二小问意义可以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角度作答。
答案:(1)变局: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平民布衣。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2)观点:中央集权制度符合中国古代国情。依据:以农耕经济为主;中国地域广阔;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
(3)措施:设郡县;修驰道。意义:加强了对山东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山东地区的发展。
★14.(2014·模拟)历史上对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礼记·大传》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秦人任智力以自雄,收万方以自私,敢于变百圣之大法,自速其年世,以遗生民气运世世无穷之大祸,祖龙(秦始皇)之罪上通于天矣!
——颜元《习斋四存编》
(1)据材料一,指出材料所说的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4分)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他们的观点。(6分)
(3)据材料四,分析颜元反对郡县制的理由。(4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中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认识。第(1)问需要理解材料意思,从“百世不迁”,可得出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周天子的权威。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概括李斯的观点是分封子弟,后世疏远,导致相互攻击;结合材料三概括柳宗元的观点是分封制下统治者素质不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唐为了提高官员素质,实行科举制。第(3)问结合材料四,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收万方以自私”,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第(4)问应站在时代背景和个人的角度来分析其不同。
答案:(1)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联系具有向心力,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的权威,有利于西周王朝的统治。
(2)李斯认为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分封制无法有效运行;柳宗元认为在世袭分封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证。政治制度:郡县制、科举制。
(3)颜元认为郡县制是君主实现“自私”天下的手段。
(4)时代背景;看问题角度;个人学识修养等。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1.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易误指正]
“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如地方沿袭秦朝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封国制。
[轻巧识记]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①从汉到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从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调整地方机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方式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进程。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辨析比较] 唐代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不同
唐朝的中书省是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元代的中书省则为最高行政机构。
[轻巧识记] 三省六部制
[辨析比较] “三省六部制”与“三权分立”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①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根深蒂固。
[概念阐释] 八股取士
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轻巧识记] 
①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但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目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②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以隋唐为界分为两个大阶段:隋唐以前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以门第族望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隋唐至明清时期是以才学为选官依据,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
[轻巧识记] 明清政治制度
[辨析比较]
1.宰相制与内阁制
宰相和内阁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但二者的地位有很大差别。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地位巩固,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宰相为百官之首,位高而权重。”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虽然也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来自于统治者的个人信任与支持。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
2.中国明朝内阁与英国近代“内阁”有着本质的差别
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责任制内阁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①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②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新变化,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自主探究——通过史实史料认知历史]
主题一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史论形成]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相互牵制。
(2)职责明确,提高效率。
(3)协商政务,集思广益。
(4)制度约束,节制君权。
主题二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古代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官原则、选官基础上有什么发展变化?归纳总结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给我们什么启示?
[史论形成]
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主题三内阁制与宰相制的不同
中国古代的宰相与内阁有什么不同?
[史论形成]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不同
不同 宰相制 内阁制
地位 “百官之首”,地位巩固 仅是顾问侍从,权力源于皇帝个人信任
职权 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 侍从咨询,无决策权,无属官
性质 国家法定中央机构 始终不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
影响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对皇权无约束力
[合作探究——通过题源材料思悟历史]
一、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影响
[题源材料] 摘自2012年江苏高考T21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设置]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答案提示][归纳升华] 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影响
要点提纲 史实阐释
积极影响 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
巩固国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推动世界文明 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消极影响 重才轻品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有消极影响
禁锢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
[题源材料] 摘自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T28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问题设置] 上述材料表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提示] [归纳升华]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2.消极影响
(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开放课堂——运用学科思维活学历史]
史学争鸣(一)“唐宋变革说”
[史学前沿]
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首创“唐宋变革说”,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欧美史学界也多主张唐宋之际中国历史从中古转向了近世,认为在宋代政治、社会、生活诸领域中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学者对唐宋历史的变化也有重要认识。陈寅恪认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格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钱穆认为,中国文化分秦汉、汉唐、宋元明清三个时期,唐宋是第二、第三期的分界线。同时,国内学者对“宋代近世说”也提出质疑,认为这一观点对宋代的历史地位估计过高,宋代仍然属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唐宋时期的变革是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内部的推移演化。
中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是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宋元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
[典题印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日本发表了《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唐代和宋代在历史发展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依据这些差异(或变化),内藤湖南总结说:“总而言之,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由此他提出了“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的唐宋历史观”。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二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洲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摘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内藤湖南和钱穆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认识。
[答案] (1)同:都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在宋代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异:钱穆认为宋代以后中国古代社会由封建贵族社会转化为封建平民社会;内藤湖南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
(2)认识:宋代社会发生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重大变化。
政治方面:①选官制度:科举取士进一步扩大,以科举制为基础或途径,平民兴起,底层不断上升。(或北宋重文轻武。) ② 阶级关系上: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
经济方面:①城市经济繁荣。②四川地区最早出现纸币“交子”。③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④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到宋代日益普遍化。
文化方面:精英的宮廷文化让位于通俗的娱乐文化。表现为:①文学方面:文学由诗的兴盛到词的兴盛,词更能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反映了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 ②绘画方面:由宗教政治画到山水花鸟画、由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演变。(或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
③思想方面:由唐至宋,学术思想由禅学到理学即新儒学。
[思考感悟]
中外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关注和探求唐宋之际所发生的巨大社会变革,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及论证。如何正确评估唐宋社会变革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在现今仍然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将这种史学上的争论引进课堂,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开放思维的养成,能够多角度客观的认识唐宋时期历史的变化,以避免极端的或以偏赅全的评价。只有通过对各种制度、各种社会现象等相关史实上做深入细致的探究,庶几可以接近唐宋变革的本来面目。
[五年考情统计]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5年30考)
三省六部制及演变(7) 选官和谏议制度(12) 汉到元地方制度演变(11)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5年15考)
明朝君主专制加强(9) 清朝君主专制加强(6)
考点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例1] (201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定时空: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
抓关键:关键信息“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唐朝三省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制下,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审议副署才可以 正确选项
B 门下省掌封驳审议 错误选项
C 中书省执掌诏令草拟 错误选项
D 表述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干扰选项
[考题演练]
1.(2013·福建高考)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解题提示:①抓题眼:功名利禄;②关键信息:“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
2.(2013·山东高考)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解题提示:①回答词:总体趋势;②关键信息:“自秦汉至宋元”,联系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两种趋势。
3.(2013·北京高考)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中国古代部分都城分布示意图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
解题提示:关键信息:图表题关键是看文字。通过已提供的“洛阳、南京”文字信息,来判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地名。
考点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例2] (2013·)《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定时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抓关键:关键信息“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推知内阁开始出现,并开始参与国是。
第二步:析选项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材料“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可知在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但不是内阁 错误选项
B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推知内阁正式成立,开始参与国是 正确选项
C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决策机构 错误选项
D 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的内侍机构 错误选项
[考题演练]
1.(2012·江苏高考)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解题提示:①抓题眼:“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②关键信息:“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2.(2013·山东高考)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
A.中书省         B.内阁
解题提示:①抓题眼:“清代档案”;②关键信息:“内阁奉上谕”, 不是内阁起草。
3.(2013·江苏高考)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 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解题提示:关键信息:“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说明: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
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解析:选B A、D两项与史实不相符合,刺史只监督地方官。C项是错误的表述。B项符合史实,也符合“转折”的含义。
★2.(2014·联考)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后,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是因为(  )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后国力转趋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巅峰,后代难以超越
C.宋代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
D.宋代以后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唐宋地方州县所修城郭、街道和官署的差异,这事实上是唐宋地方权力尤其是财权差异带来的,宋代以来地方设置转运使,地方财政收归中央,导致地方无钱可用,自然“城郭、街道和官署”就相对简陋了。
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世卿世禄制
解析:选B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大体经过了“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察举制”“科举制”。 军功爵制顾名思义按军功授爵,根据材料信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排除A项;世卿世禄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材料信息“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可排除C项;察举制以才能和品德为选官标准,自上而下地推荐人才为官,政权相对开放,符合材料信息“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政权逐步解放”要求,虽然科举制也符合材料要求,但在时间上晚于察举制,故B项最有可能。
4.据《晋书》记载:“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威,犹有乡论余风。”另据《宋史》记载:“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借世资,用相陵驾。”两则材料对九品中正制评价的相同点是(  )
A.该制度实行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该制度选官用人只重门第
C.该制度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该制度具有封闭性、凝固性
解析:选A 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解读能力。从第一则材料“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说明九品中正制不拘爵位;第二则材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说明九品中正制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由此可见,两则材料共同点是认为该制度实行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5.唐太宗一次对侍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便,皆须执论。比来唯觉阿旨顺情,唯唯相尚,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  )
A.匡正皇帝的过失
B.传达、执行皇帝意旨
C.替皇帝草拟政令
D.审批、决策机要事务
解析:选A “诏敕”是指帝王的命令。由材料可知,中书门下可以对皇帝的“诏敕”进行讨论,并指出不妥当的地方。故A项正确。
6.(2014·临沂质检)“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这种现象是指(  )
A.汉初形成“布衣将相”之局
B.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
C.科举入仕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D.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有利于巩固统治,C项说法符合题意。
7.(2014·江西联考)南宋时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其规定:官员在非乡贯“州县寄居已及七年,虽未及七年,而有田产物力及三等户以上,并不许注授本处差遣”。南宋实行回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管理控制
D.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解析:选C 材料对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的目的就是防止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选择C项。A项不是主要目的;B项与回避制度无关;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涉及的是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
8.下图漫画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它的实施从本质上说明了(  )
A.郡县制因不利于统治而被废除
B.封建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强化
C.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得到消除
解析:选C 漫画中的信息是代中书省去管理地方,这是元代的行省制度,这一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A、B两项与漫画的主题不符;D项叙述错误,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没有消除。
9.(2014·临沂一模)黄宗羲在《原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二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
①中外朝制度 ②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 ③二府三司制
④元朝的一省制
A.①②④         B.①④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意思是政治机构实行互相牵制。①中外朝制度使得重大事务避开三公,②形成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③分割宰相财权、军事权,故①②③正确。
10.《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B.六部职能的衰退
C.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宰相权力的反弹
解析:选A 明太祖时已经废除丞相制度,故D项明显错误。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受皇权制约,排除C项。六部虽地位下降,但职能没有变化,依然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排除B项。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内阁地位的上升,折射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A项是最佳答案。
★11.(2014·测试)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解析:选A 本题关键信息是地方行政制度。从政治制度的类型来看,D项可首先排除,因三省六部制是中央行政体制;分封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不利于中央集权,A项说法正确;B项“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说法错误,应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项“满洲族”说法错误,应是蒙古族。
12.“(清代)军机处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谕旨,所递片单,均钞钉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均责成章京检覆无讹,按季清档,月折及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值日者亲手题封,谓之‘封柜’也。”这说明军机处实质上(  )
A.防止了大臣专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取代了内阁权力
D.扩大了统治基础
解析:选B 材料信息反映了清代军机处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这种保密制度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到唐代,则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材料三 。
——《元典章》卷四《朝纲一·政纪·外省不许泛滥咨禀》
(1)材料一中“省”的含义由官禁向中枢的转变体现了什么?(2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代行省的权力构成。(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实施的影响。(12分)
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的尚书、中书、门下从内廷官变为外朝的执政官,这反映三省职能由内政变成了外事。第(2)问把握材料中的“中央派出机构”“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等即可归纳。第(3)问依据材料“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可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地方自主权的发挥等方面分析。
答案:(1)体现:唐代政府对皇室内廷干政的削弱。
(2)构成:中央派出机构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行省具有地方上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3)影响:有利于地方充分发挥自主权;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14.唐代的中央官制成熟完善,宋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图2展示了唐代和宋代的中央政制和架构。
材料二 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还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
——[日]竺莎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有什么特点?(6分)
(2)根据图2和材料二,你认为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宋代中央集权制如何导致“君主独裁体制”形成?(6分)
解析:本题以唐宋中央官制的变化为主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注意从地位下降和职权分割两个角度归纳特点。第(2)问,可从加强皇权、降低行政效率、增加财政开支等角度分析影响。第(3)问,注意省略号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可根据“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和“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分析“君主独裁体制”的形成。
答案:(1)宋代宰相只是众多高级官员中的一位,而不是总领百官的首长;行政权被分割,丧失了军事和财政的权力,处处受其他部门掣肘。
(2)扩大了决策部门及决策者的数目,达到互相制衡,加强了皇权;既能集思广益,却也会降低行政效率;官员数目大增,导致国家财政支出上升;宰相处理的民政经常涉及军事和财政问题,如果宰相与枢密使和三司使未能有效地沟通和合作,政策便难以施行。
(3)中央各常设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由于掌管各种政务的官员职级相同,部门之间如有冲突或合作,需要君主介入和仲裁,这就提高了君主在日常决策上的地位。
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
一、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演变过程、趋势和本质
2.历史影响
(1)积极方面:
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
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二、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
(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
三、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特点与影响
(1)西周:推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
(2)秦朝: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3)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4)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
(5)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
(6)元代:地方推行行省制,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不可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7)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
(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四、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时期 汉 魏晋南北朝 隋至清末
科目 常科:孝廉,茂才;特科:贤良方正、明经
进士、明经等
方式 推荐与考试相结合 推荐 考试
标准 德、行(突出德) 家世、道德、才能(家世渐成唯一标准) 考试成绩
利弊 否定了世官制,鼓励士人重视气节,敦品励学,促使社会风气淳朴,崇尚德行。但以官取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容易出现徇私舞弊等现象 世家大族把持用人权,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把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
常用六大中国古代文史常识[编写缘由] 。
一、古代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
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1)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2)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会出现奇偶相组合的现象。
(3)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提示] 历史命题中常考的是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较为简便的换算方法是:
求天干的方法: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为乙,依此类推: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求地支的方法: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依次类推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示例] 在中国古代历法中,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固定的顺序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构成了干支纪年法。比如1901年为辛丑年,1911年为辛亥年,1951年为辛卯年。
辛亥革命诞辰100周年即2011年的时候,天干地支相配应为(  )
A.辛亥         .甲子
[解析] 中国古代历法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的顺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经过60年又回到甲子、乙丑等。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951年是辛卯年,60年后的2011年也应该是辛卯年,而辛亥革命100周年正好是2011年。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康熙元年等。有时,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的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示例] 学习历史必然会涉及历史时间,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秦朝建立于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②民国26年全面抗战开始 ③康熙五十年是康熙皇帝五十岁那年 ④中国近代史开端是庚子年
D.①②③④
[解析] 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即公元前三世纪晚期;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民国纪年+1911=公元纪年(民国26年+年),公元纪年-1911=民国纪年(1938年-1911=民国27年);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1840年是庚子年。清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出生于1654年,康熙这一年号使用于年,故③错误。
二、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年号
1.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表贬的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其余人(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
2.庙号是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大体上来说,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一般简称谥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等,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3.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年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示例] 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D.清康熙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等史学常识的掌握。年号是古代封建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据材料信息“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可推知汉武帝为谥号。
三、古代地理方位之称谓
1.阳:山南水北;阴:山北水南
(1)古语“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这是因为中国位于北半球,以我们的视点来观察太阳会是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山的南面是向阳坡,山的北面是背光坡。南面的日照一定较北面充足,所以“山南谓阳,山北谓阴”。
(2)由于中国位于北半球,地势西高东低,江河多自西向东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南岸较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蚀,形成南湿北干的情形,故称“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2.左:东为左;右:西为右
“左”与“右”相对,如面向南,则西为右,东为左;面向北,则东为右,西为左。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3.区域名称
(1)“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2)关中:“关”指古代的函谷关,以东为关东,以西为关西。
(3)江南:由于长江流到今九江后折向东北,因此古代以这段江为界,来区分东西或左右。古代的江东或江左,即今之长江下游江苏南部一带;江西或江右,指长江下游现在安徽省中部地区。江南现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4)岭南:岭指五岭,岭南泛指五岭以南地区,又名岭外。
(5)塞北:塞北即长城以北地区,其自然条件比较差。塞北亦称塞外、口北、口外等。
(6)关内、关外:明清以后,“关”主要指山海关,今东北三省称为关东、关外。
(7)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
[示例] 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历史小城也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衡阳,湖湘文化发源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淮阴即淮安异名也。”按古代地理方位为地名命名原则来看,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衡阳:衡山之南;淮阴:淮水之北
B.衡阳:衡山之北;淮阴:淮水之南
C.衡阳:衡山之北;淮阴:淮水之北
D.衡阳:衡山之南;淮阴:淮水之南
[解析]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四、姓氏来源
我国姓氏繁多,通常所说的百家姓,只不过是集中了全国的100个常见姓氏。究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氏族的名称演化为姓。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姓大都和生物或自然现象有关。如熊、牛、云等。
2.以国名为姓。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居住地为姓。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
4.以官职为姓。如司徒、司马、司空等,有些姓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
5.以职业为姓。如巫、卜、陶、匠、屠等。
6.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7.以谥号为姓。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8.因避讳而改姓。如邱是讳孔丘之丘等。
[示例] (2009·全国文综卷Ⅰ)古人在分析姓氏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
[解析] “司马、司徒”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根据材料的推论可知,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官名。
五、古代称谓
1.人名称谓
(1)人名:古人有名、字、号,曾居高官的人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
(2)一般称谓: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与尊敬。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
(3)谦称: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仆、不地、不佞、愚等,女子自称妾,晚辈自称小子。
(4)敬称:对君王称陛下、大王、皇上(已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大人,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如先妣(去世的母亲)、先考(去世的父亲)。
(5)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有: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等。“仙逝”现也用于称受人尊敬的人物的死;一般人的死称过世、谢世、终等。
2.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之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指未成年的小孩(又叫“总角”);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弱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期颐之年指一百岁。
(5)尊称:自家父母称“高堂、双亲、膝下”,别家父母称“令尊、令堂”,老师称“恩师、导师、夫子”,他家房居称“尊府、贵宅”,自家居室称“草堂、寒舍”。
[示例] 中国古代的称谓多种多样,有称字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官名和爵名等,下列称谓属于称官地(为官所在地)的是(  )
A.称王安石为王临川
B.称康有为为康南海
C.称魏征为魏郑公
D.称陶渊明为陶彭泽
[解析] A、B两项均为称籍贯;C项为称爵名,魏征被封为郑国公;D项为称官地,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故选D项。
六、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有时是第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而放火烧山,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
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示例] 下列诗句所反映的中国传统节日,相比而言,在一年中最晚度过的是(  )
A.宋朱淑真:“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B.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D.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解析] A项反映的是正月十五的上元节;B项反映的是九月九日重阳节;C项反映的是七夕节;D项反映的是清明节。上述四个节日较晚的是重阳节。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反映西周政治是(  )
A.神权政治        B.皇权政治
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
解析:选C 材料信息表明,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国多为兄弟之国和“姬姓之国”,体现了明显的血缘关系,体现了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分封制属于以血缘为纽带的族权政治,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政治,皇权政治和官僚政治是秦朝正式确立的。
2.《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B.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D.神权与王权结合
解析:选D 在古代,统治者崇尚迷信,一切行事都要由史官占卜(卜筮)。“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占卜的官员,他们起着神的作用,是神权的代言者。统治者正是这样凭借神权实现其政治目的。
3.(2014·月考)“封建制”本意即为“分封制”,是指古代帝王裂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土。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此处所指“封建制”的是(  )
A.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
B.汉高祖封长子刘肥为齐王
C.明太祖封七子朱榑于青州
D.康熙封四子胤稹为亲王
解析:选D 根据分封制的含义,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地,而康熙封的亲王,只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为王爵的第一等,但没有封地。
4.(2014·广东六校联考)文王世子之制,是指周文王在位之时便指定周武王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当时这种制度还处在初创时期,其后,这种世子制度逐渐成为成文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也逐渐明确起来,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B.解决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稳定统治
C.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D.防止内部纷争,加强君主专制
解析:选B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立子以贵,用血缘关系亲疏来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以巩固统治。故B项是最佳答案。
5.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  )
A.确立正统地位
B.树立专制权威
C.制造暴政依据
D.宣扬君权神授
解析:选B 本题以皇帝的称谓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题干反映秦始皇认为皇、帝都不能彰显自己,故将两者合二为一,皇帝只能是君主的专用称谓,其主观目的应是树立专制权威,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说法错误。
6.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即不实行分封制,“使后无功伐之患”,避免了诸侯之间的彼此征伐,这是对秦朝实行郡县制的肯定。
7.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这说明(  )
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
B.汉初丞相位望隆重,皇帝也礼让三分
C.丞相申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
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
解析:选B 从材料信息看,汉代初年,丞相权力较大,文帝求情后赦免邓通一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故选B项。
8.在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有皇帝家仆的性质;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时期取消丞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这一变化过程体现的古代中国政治的发展趋势是(  )
A.公天下意识不断加强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家天下”意识不断强化
D.皇帝治理国家的能力不断下降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家国同治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整个封建时代皇权不断强化,而官僚机构只是皇帝旨意的执行机构,据此及材料可知C项正确。A项与题意相反,错误;中央集权的强化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故B项与题意无关;家族式统治并不能说明皇帝治理国家能力的不断下降,故D项错误。
9.司马光在评论古代中枢权力演变时写道:“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而西汉公卿稍以失职矣。及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来,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据此,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西汉丞相为百官之首,大权在握
B.东汉的尚书逐渐侵夺公卿权力
C.曹魏时,中书的权力开始超越尚书
D.东晋以后,门下分割中书的权力
解析: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演变。由“西汉以丞相总百官……汉公卿稍以失职矣”不难看出A、B两项叙述正确;由“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可知D项叙述正确。曹魏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只是说明中书与尚书分工不同并没有体现出中书权力超越尚书,故答案为C项。
10.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解析:选D 宋朝禁止官员入酒肆,不让王公贵族“取食于四方”的做法有利于约束权力的滥用,故D项说法正确;A、B两项说法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
11.对下表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解析:选A 汉代实行察举制、征辟制,选官依据是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即需德才兼备。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注重“以文取士”而非科技素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有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12.(2014·)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以下机构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
A.中书门下 内阁 军机处
B.中朝 内阁 军机处
C.中朝 中书门下 内阁
D.尚书台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解析:选B 根据题干所述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其发展趋势应该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汉朝的中朝制度是为了削弱外朝三公九卿的权力;明朝内阁制是废丞相,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4·山东烟台质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政治制度多有创新,而且体系完备、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
——(唐)杜佑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唐太宗
材料三 隋统一全国后,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
材料四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清人赵翼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的制度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历史进步性。(6分)
(2)基于材料二的认识,唐太宗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优越性。(6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作用。(4分)
(4)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有哪些新举措?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4分)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可知为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第(2)问考查了唐代三省六部制及其进步性;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可以尽可能防止决策失误,是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第(3)问直接考查科举制的作用。第(4)问则是对明清时期强化专制设立内阁、军机处及其消极影响的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1)创新:实行郡县制。进步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2)制度:三省六部制度。优越性: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可以尽可能防止决策失误。
(3)加强了思想上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4)举措:明太祖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