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战列舰的英国战列舰有哪几个级别,有几艘

二战最强战列舰之一:英国巨舰炸了几个月也没炸沉
云上的空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暗涛汹涌,各国私下打小算盘,提升海军舰船的技术含量和武器的威力。纳尔逊级战列舰包括“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两舰,装备406毫米重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一种战列舰。此图是该级舰二号舰“罗德尼号”。该型战列舰标准排水量33950吨,满载排水量38000吨。主机总功率45000轴马力,最高航速为每小时23节,舰载武器装备有406毫米口径主炮9门,由于吨位限制,只好将9门主炮布置在前甲板上。日,罗德尼号参加了围歼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行动。战斗中,罗德尼号对已经丧失有效还击能力的俾斯麦号发射了两发16英寸炮弹。其中只有一发命中,却立刻将俾斯麦正面炮群报销,可见其威力。苏联级战列舰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苏联级战列舰
苏联级战列舰(俄语: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英语:Soviet Union class,编号23号海军计划)。是苏联于二战前夕设计制造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级别的战列舰。该级别是当时斯大林时期设计的战舰。该级别的设计计划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提出,但从来没有服役过。最初计划建造该级别15艘战列舰,并计划于1947年完工,使之并成为苏联海军主要的攻击力量。但设计进度缓慢以及对于纳粹德国的过分信任导致了苏联不得不从新考虑这个过为乐观的计划。它的取消使得苏联成为二战后众多军事强国中少数没拥有过自行建造的战列舰的国家。
苏联级战列舰建造背景
年的胜利完成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取得了令人震惊的飞速发展。而当时的西方国家却正饱受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的折磨,国际形势日趋尖锐复杂。1930年的签订、日本挑起的“九一八”事变和希特勒在德国掌权等一系列政治地震强烈地震撼了斯大林。
嗅觉敏锐的斯大林认为法西斯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英法等老牌强国完全可能联合起来,对刚刚恢复过来的苏联再次进行干涉侵略,为摇摇欲坠的本国经济寻求出路。而海军却显然无法与任何一个潜在的对手抗衡。
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下属的海军部提交了一个重建海军的庞大方案,请求为海军建造8艘3毫米主炮А型和18艘26000吨。在后来的数年内计划几经修订,А型战列舰最终发展为苏联时代唯一一型开工建造的23型“苏联”级战列舰。
虽然苏联的重工业和在头两个五年计划内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仍然不可能独立完成如此宏伟的计划。苏联像沙俄时代一样,先后向德国、美国和意大利寻求帮助,试图在国外技术力量的援助下建造几艘战列舰。但苏联人的要求首先遭到美国的拒绝,美国人只是随便应付一下俄国人。
为此斯大林曾经在一封给美国大使的信中抱怨到,“我不明白为什么贵国就是不愿意帮助我们建造战列舰。我们很乐意以六千万至一亿美元的造价首先在贵国订购一艘406主炮战列舰,同时非常希望在首舰完成后,由贵国工程技术人员来苏联帮助我们再建造一艘姊妹舰”。
但这里,意识形态上的争斗压倒了金钱利益:由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和德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美国根本不愿意和苏联讨论任何大于驱逐舰的水面舰艇。
苏芬战争爆发后,罗斯福总统宣布对苏联进行全面禁运和封锁。几个访问美国的苏联海军高级代表团无果而终,只得悻悻地无功而返。而德国和意大利的船厂正忙于自己的生意,无暇他顾,只有意大利安沙尔多公司于日应约完成了UP-41型战列舰设计。
42674吨、46200吨,垂线长236米,全长252米,宽35.5米,正常9.4米。武器为3座三联406毫米/L50炮塔和4座三联180毫米/L60副炮塔,12座双联100毫米高射炮和12座四联45毫米机关炮。侧装甲厚370毫米,倾角6度,上部装甲带厚150毫米,主炮塔面板400毫米、基座350毫米,司令塔370毫米。8座锅炉和4台蒸汽轮机,180000马力,航速32节。
安沙尔多公司当时正在建造的2号舰——“利托里奥”号。UP-41型实际上就是“维托里奥·维内托”级的改进型。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苏意海军的全面合作中断,但仍有部分意大利造船技术人员一直在苏联船厂工作到1941年6月份。苏联自己当然没有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外国。1935年12月,造船部下属的第一中央特别舰艇设计局的В·П·卡萨科夫和В·Л·贝琴斯基向上级提交了6个战列舰初步设计方案。
1号2号3号4号5号6号标准排水量/吨750006500057000490005500043000长/米330310300290300275宽/米3937363434.533吃水/米11.210.59.39.310.19.1主炮塔4座四联装457毫米主炮塔3座四联装457毫米主炮塔3座三联装457毫米主炮塔2座四联装480毫米主炮塔3座四联装406毫米主炮塔2座四联装406毫米主炮塔航速/节2626.52727.52728.5续航能力/海里500050005000500050005000防空6座双联130毫米平高炮和4座四联装45毫米高射机关炮6座双联130毫米平高炮和4座四联装45毫米高射机关炮6座双联130毫米平高炮和4座四联装45毫米高射机关炮6座双联130毫米平高炮和4座四联装45毫米高射机关炮6座双联130毫米平高炮和4座四联装45毫米高射机关炮6座双联130毫米平高炮和4座四联装45毫米高射机关炮侧面装甲(毫米)380380380380380380水平装甲(毫米)50+15050+15050+15050+15050+15050+150主机功率(马力)140000140000140000140000140000140000让人感兴趣的是除3号方案外,其余各设计均使用了四联装炮塔。苏联对四联装炮塔的偏好可以追溯到年间各大船厂的计划舰方案,那时俄国工程师们就在四联装炮塔的机械结构设计上花费了不少心血。
技术委员会认为12门406毫米炮要优于9门460毫米主炮方案,原因是炮管数量的增加可以获得更密集的齐射散布,同时单位时间的弹药投射量也比9门更大口径的主炮多。不久战列舰预研工作从海军移交给苏联部长会议下属的造船部执行,造船部很清楚自己实际的工业水平,他们将А型战列舰改称维23型,技术要求则降低到如下指标:
标准排水量55000吨,9门406毫米主炮和32门130毫米平高炮,24门37毫米机关炮和24挺12.7毫米机枪;侧装甲450毫米,上部装甲带200毫米,水平装甲总厚200毫米,航速36节,续航力15000海里/15节。
没过多久,设计指标又因故进行了大幅度调整。1936年8月,苏联成功的与英国达成了双边海军协定。苏联政府表示愿意遵守1936年3月的《第二次伦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关于战列舰排水量不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超过406毫米的限定。不过苏联人却巧妙的钻了条约的空子:几大海军强国中,只有太平洋上的日本未批准《第二次伦敦条约》。因此苏联认为,自己完全有理由为太平洋舰队建造406主炮的超条约型战列舰,以对抗日本可能发展的超级战列舰。日,红海军司令奥尔洛夫提出了未来战列舰的技术要求,41500吨,9门406主炮、12门152和100毫米副炮、40门37毫米机关炮;侧装甲380毫米、上部装甲带250毫米、水平装甲50+135毫米,航速30节,续航力海里,另有2具弹射器和4架水上飞机。这次苏联海军不准备另起炉灶,决定以UP-41型为基干进行扩大初步设计。第一中央特别舰艇设计局和波罗的海厂第四设计局奉命接手工作。当年12月,双方各自拿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
  第四设计局第一中央特别舰艇设计局标准排水量(吨)5590054900满载排水量(吨)61000不详长(米)255(全长)248(水线长,推算值,下同)宽(米)32.633.5吃水(米)9.59.6武器装备3座三联装406主炮、12门152和100毫米副炮、40门37毫米机关炮3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12门152和100毫米副炮、40门37毫米机关炮侧面装甲(毫米)380380水平装甲(毫米)220200主炮塔面板(毫米)  420425主炮塔顶部装甲(毫米)250250司令塔侧面装甲(毫米)425不详司令塔顶部装甲(毫米)250250司令塔水平装甲(毫米)30+20+15050+135主机功率(马力)200000180000航速(节)3030续航能力7000海里/14节7000海里/14节(航速预测值)乘员(名)1360不详经过初步论证,苏联海军选择了第四设计局的方案,同时要求将水平装甲加强为30+50+180毫米,允许排水量适度增加到4吨。由于大清洗的缘故,如此重要的战列舰计划的总设计师居然是位年仅32岁的秋利金。但是不久,第四设计局设计师们就碰上了排水量超标的严重问题,即使略微降低水平防护,标准排水量还是不可避免地要达到48415吨。日,战列舰计划交给斯大林审批。秋利金和他的同志们已经准备好接受死刑判决了,但情况却完全出乎意料。其实早在四五月份,海军司令奥尔洛夫和造船工业部部长穆克列维奇就已经商定,将战列舰排水量放大为55000吨以满足其在防护性能上的要求。斯大林对此表示满意,还进一步将战列舰排水量放大到57000吨。1938年2月,23型设计定型,最后脱颖而出的是III号У型:
58420吨标准排水量,武备同第四设计局原方案,侧装甲320毫米、水平装甲25+140+60毫米,普列赛水下防御系统,最大宽度7.5米,主机功率201000轴马力,最大航速28.5节。
日,海军副人民委员伊萨科夫向国防会议提交了请求建造23型的报告。经过讨论,国防人们委员会同意了海军的请求,并决定在日开工建造首舰。23型在设计中先后制造了一百多个模型以求获得最优的舰体线形,后来还在赛瓦斯托波尔建造了КМ-1和КМ-1号1:10大比例动力模型进行航行试验。但试验结果给设计师泼了一头冷水:推进效率比设计值低了10%左右,最大航速不得不就此于1938年11月调低到27.5节。好在后来中央特种舰艇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开发出了更高效率的螺旋桨,预计可以将最大航速提升至28节。船厂还建造了23型的全尺寸舰体不完全木质模型,供设计师修改总体布置用。整个1938年,仅23型试验就花去了两千七百万卢布!
苏联级战列舰总体布置
“苏联”级日的技术指标如下设计标准排水量59150吨、满载排水量65150吨。全长269.4米,水线长260米,最大宽度38.9米,水线宽36.4米,满载吃水10.4米,型深16.7米,在主尺度上和“大和”级有着惊人程度的相似, “苏联”级采用了长首楼型舰体,从上至下依次为首楼甲板、上甲板、中甲板、下甲板、平台甲板、支撑甲板和内底,上甲板为强力甲板。艏舯艉部干舷高分别为9.6、6.35和8.95米,设计初稳性高3.4米,舰体长宽比7.14:1,比较肥胖。主炮塔前二后一布局,外观及总体布置明显地类似UP-41。由于UP-41本身是“维内托”的改型,因此西方国家无不戏谑的将“苏联”级称为“维内托斯基”,倒也不算太过分。舰员编制1664人,其中包括112名军官、226名海军准尉和1281名水兵(一说1292人,包括66名军官、175名海军准尉和1051名水兵,这一乘员组编制人数对于“苏联”级来说显然太少)。
苏联级战列舰火力系统
“苏联”级装备了3座三联装Б-37型406毫米主炮塔[1]
,该炮塔是以沙俄时代的406毫米炮塔为基础设计的,由列宁格勒的“街垒”和“布尔什维克”厂生产,到1940年才进行了第一次试射。炮塔使用一套包含150个203毫米直径滚珠的滚珠轴承装配到圈座上,另有204个垂直滚柱用于承受火炮射击时对炮塔的后坐力。火炮独立俯仰,固定在+6度实施装填。将火炮俯仰时间计算在内后,火炮在小于20度、20-27.5度、 2.75-30度和 30-40度仰角时的持续射速分别为2.6、2.5、2.4 和2发/分。炮塔弹药基数300发,另有306-312个全当量药包。3门炮之间用2道60毫米装甲板分割成独立的防火战斗室。Б-37型406毫米炮预定生产38门,但直到“苏联”级计划取消,总产量也不过区区4门。曾经在设计阶段讨论的457、480、500和533毫米主炮均因技术难度太大全部取消。列宁格勒保卫战期间,406毫米火炮曾经参加了对德军远程炮兵的炮战。
23型装备有6座双联装152毫米副炮,装填角度+8度。仰角16度以内射速为7.5发/分,30-40度之间的射速降低到4.8发/分。另有4座双联装100毫米高射炮,1941年1月,又在后甲板加装了2座双联装炮塔。“苏联”的轻型防空武器很有魅力,她装备了8座带稳定器的46-К四联装37毫米机关炮。而当时其他国家还没类似的先进设计。
23型武器性能如下所列:
炮塔编号  МК-1МК-4МК-1246-К火炮型号Б-37Б-38Б-54-口径(毫米)406.4152.410037身管倍径45575667.5炮身重量(公斤)180087506038390高低射界(度)-2—+45-2—+45-2—+45-2—+45射速(发/分)2.57.516145炮身类型层紧层紧活动身管单肉身管寿命(发)3004508002000炮尾类型螺纹螺纹  楔式楔式装填角度(度)+6+8& +85& +85瞄准镜МБ-2МБ-3МБ-4МКБ炮塔防盾装甲厚度(毫米)1804030-面板(毫米)4951006525被板(毫米)410656525侧面(毫米)23010010025顶部(毫米)230100  10025基座(毫米)425100--炮塔重量(吨)28671406516炮塔总重(吨)296414669.716.5定员(名)100  321713备弹(发/管)1001704001800(注:这里的МК不是西方通用的Mark意,而是Морскаиа Корабелнаиа“海军舰用”的缩写)
口径(毫米)弹种重量(公斤)装药重量(公斤)406/45穿甲弹130825.5406/45半穿甲弹130888.6152/57半穿甲弹554152/57榴弹556.2* 全部为型弹
主副炮发射药及射程
口径(毫米)  装药类型装药重量(公斤)初速度(米/秒)最大射程(米)460强装药—1022—460正常31083045670460减装药—720—152正常2495030215152减装药16.580023722高射炮弹药性能
100毫米炮/37毫米机关炮
弹种  1928型爆破杀伤弹1928型时间引信榴弹对海杀伤弹1式照明弹榴弹穿甲弹弹丸重量(公斤)15.815.615160.7320.758装药重量(公斤)1.231.242.8—0.038—药筒重量(公斤)3029.824.728.61.4841.522发射药号正常减装药正常特别减装药特别减装药正常发射药重量(公斤)5.32.55.30.533.70.21初速度(米/秒)895617900250647880最大射程(米)2海里)1海里)海里)海里)海里)海里)“苏联”级的火控系统在很长时间以内一直是个迷,相当数量的资料解密后,才得以有机会窥豹一斑。“苏联”级装备有3座КДП-8主炮射击指挥仪,其中2具位于前后司令塔顶部,另一具布置在前桅楼顶端。其中司令塔顶部的为Ⅱ型,其侧装甲厚度为50毫米,另2座Ⅰ型指挥仪装甲厚20毫米。指挥仪配备了2具ДМ- 8-1式体视式测距仪,外观独特。1具测距仪用来对目标进行测定,另一具负责观察本舰射弹偏差。舰内射击指挥所装有1套ЦАС-0机电弹道解算器和1台ПК-3型座标自动变换器。整套主炮火控装置可以对25海里范围以内,航速不超过42节的目标进行全向解算。另外每座主炮塔也备有1具ДМ- 12测距仪,ДМ- 12基线长12米,是苏联制造的基线最长的光学测距仪,采用了部分德国技术。副炮由4具КДП-4т-Ⅱ型指挥仪提供射击诸元,每座指挥仪有2具ДМ- 4测距仪。在КДП-4т-Ⅱ的控制下,副炮既可以射击水面目标又可以对付低空低速的飞机。100毫米高射炮群由3座带稳定器的СПН-300高射炮射击指挥仪指挥。СПН-300布置在上层建筑的首尾线上,有1具ДМ- 4测距仪。由于装备了稳定器,СПН-300可以在舰体严重摇摆的情况下对360度内空中目标进行有效稳定的跟踪。
测距仪性能
型号  ДМ-12  ДМ-8-1ДМ-4ДМ-1.5У测距仪基线长(毫米)12000800040001500放大倍率14/2814/2814/2818有效作用距离(链)36-30024-25012-2504-120测距仪重量(公斤)16001200475130
苏联级战列舰防护性能
23型采用了极为强大的装甲和水密防护结构,其装甲总重达23306吨,甚至超过了装甲重23262吨的“大和”级。“苏联”级的装甲防护体系为独特的不完整双装甲舱式,结构极其复杂,在中央的主装甲舱前后装甲隔墙外,还分别布置有1道厚度更大的外围艏艉装甲隔墙。在艏部和艉部的两道装甲隔墙间,仍然布置有侧装甲带和水平装甲。这样看,“苏联”级的装甲防护体系仍然可以算得上重点防御类型,但其有效防护体积显然比一般的但装甲舱式更大更有效。
主装甲舱装甲厚度及结构如下,主装甲带全长148.4米,从一号炮塔前的第64号龙骨延伸至3号炮塔后的196号龙骨,占水线长度的57%左右。装甲带高6.27米,其中1.77米位于设计水线以下。由于预计的弹着角不同,装甲带的厚度也按照命中角度进行了厚薄不同的分布设计。动力舱外侧的装甲带厚375毫米/倾角5度,2号炮塔弹药库处侧装甲厚度增加到390毫米,2号炮塔和1号炮塔之间装甲带厚406毫米,1号炮塔弹药库外侧舷装甲加强到420毫米。406和420毫米装甲带的长度分别为17.5和11米,3号炮塔弹药库侧装甲相应削薄至380毫米。主装甲舱前后装甲隔墙厚度分别达到了230和365毫米。在舰首30号龙骨位置,还有一道厚285毫米的2号大角度倾斜横隔墙,2道艏横隔墙间的水线侧装甲厚220毫米,可以抵御203毫米弹的攻击。3号炮塔弹药库处的侧装甲带一直延伸到2号艉装甲隔墙,2号隔墙装甲厚度不均,从上至下依次为180、365和360毫米。“苏联”级的装甲板全部使用了比较坚固的企口连接。
“苏联”级的水平防护由3道甲板构成,最上面是25毫米厚的首楼甲板,155毫米厚的上甲板作为主水平装甲板,下面则是50毫米厚的中甲板。前后司令塔装甲厚度分别为425和220毫米,桅楼上的信号舰桥有75-100毫米厚的装甲防护。
“苏联”的水下防护体系也是混合式的,其64-153号龙骨间是普列赛双重圆筒式防鱼雷系统,全长123米。圆筒舯部深度达8.15米,艏艉减少到7.0米。由于普列赛系统宽度太大,不利于舰体水下线形的平滑过渡。“苏联”级因此将艉部153-170号龙骨间改成多重防鱼雷舱结构。圆筒外板厚11毫米,内层的两道筒壁厚7毫米,中央圆筒直径3.15米,外面包着一层1.2米左右的油-水层。内部没有重型装甲防鱼雷纵隔墙,只有一道10毫米厚的放水支撑板和一道35毫米厚的轻装甲纵隔墙。舰底为双重纵骨结构,主炮弹药库下部是三重底,有一定的防爆能力。
按照设计要求,“苏联”的装甲可以抵御406毫米穿甲弹和5000米高空投掷的1000公斤炸弹的攻击。其水下防御系统更是强大无比,防鱼雷系统能够防御750公斤TNT的水下爆炸!设计师们认为,“苏联”级还可以达到任意相邻5舱进水或舰底命中2条鱼雷不沉没,1舷命中3条鱼雷不丧失战斗力的惊人生命力。
1939年1月,对БКПЗ(巴尔瑙尔锻造工厂)制造的1/20结构模型进行爆破实验,证明了苏联级TDS设计的有效性。
苏联级战列舰动力系统
“苏联”级预装备安装6座三锅筒高发热量燃油锅炉和3台冲动式单级齿轮减速蒸汽轮机,蒸汽轮机工作参数37个大气压/380℃。涡轮机总功率201000轴马力,2小时紧急过载功率231000轴马力,军舰相应的最大航速分别为27.5和28.5节。由于后来改进了螺旋桨,最大航速于日修改为28和29节。不过当时苏联还造不出功率如此大的涡轮机,只得向国外购买。狠心的英国人趁火打劫,开出了70万英镑的天价。囊中羞涩的苏联海军不得不另辟蹊径,他们联系上了瑞士的布朗-勃法瑞公司。这家公司的单价只要40万英镑,完全可以让人接受。苏联首先进口了4台,其中3台准备装到“苏维埃俄罗斯”号,剩下的1台交给哈尔科夫汽轮发电机厂进行测绘仿制。后来证明苏联人的选择是相当明智的,布朗-布威公司的汽轮机不负众望,在试车中发出了78906轴马力的强大功率。23型的动力舱为奇特的交错式布局,首先是2排4个水密锅炉舱,各布置1台锅炉,第2排锅炉舱后是3个并列的独立水密轮机舱,然后又是1排2个锅炉舱。其中4个前锅炉的烟道汇集到前烟囱,虽然内部烟道和排烟量完全不同,但两个烟囱的外形尺寸却完全一样。“苏联”级的竖直烟囱顶部带有防雨罩,外观比较陈旧,和流畅的舰体线形不太相称。
关于“苏联”级的动力装置配置曾经有许多误解,最深刻的当数“使用了150000马力涡轮-电动动力”一说。当然西方的这种误解并不是空穴来风,它起源自日苏联政府通知英国自己准备建造战列舰的一份正式照会。在这份通知中,苏联把23型缩水为44190吨、242米X36.3米X9.15米,采用150000马力汽轮-电动动力的条约型战列舰。虽然后来有许多情报说明了23型的真实情况,但所谓的电动装置直到今天仍然在一些文章中不断出现。另一个普遍的误区是对23型3轴布局的错误解释。许多西方资料称苏联曾经在苏德蜜月期间获得了“俾斯麦”级的图纸,并根据“俾斯麦”的设计将原有的4轴方案改为3轴。这个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其实第四设计局1936年下半年的初步设计中就采用了三轴布局,原因还是普列赛系统宽度太大,没有足够的舰内空间并列安置4台重型涡轮机,只得采用3轴布置。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任何确切资料证明23型曾经根据德国战列舰布局进行修订设计。
23型的最初多设备设计采用了单主舵+双副舵形式,但是在后来的船模试验中发现,一旦主舵被卡死,副舵根本无法修正舰体偏航。经过讨论,最终于1939年确定采用双主舵系统。预计的战术直径约4.5个船长,即1170米左右。“苏联”级油舱贮油量5280吨,不同航速下的续航力如下:1890海里/28节、4300海里/21节和6300海里/14.5节。辅机是4台单台功率1300千瓦的涡轮发电机组和4台单台功率65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组。
“苏联”级的长艏楼尾部设置了2个飞机库,可以搭载6架КОР-2水上飞机,后甲板上有2座飞机弹射器和2座吊车。
苏联级战列舰建造情况
经过2个五年的计划,苏联造船工业有了长足进步,沙俄时期遗留下来的4家大船厂经过几轮扩建。
现名原名保密代号位置  奥尔忠尼启则波罗的海船厂波罗的海船厂189厂列宁格勒  А·马蒂船厂海军船厂190厂列宁格勒  А·马蒂船厂尼古拉耶夫造船联合体198厂尼古拉耶夫  61巴黎公社社员船厂法俄船厂200厂尼古拉耶夫  另外,斯大林还亲自选择在阿尔汉格尔斯克附近的莫洛托夫斯克(今天的北德文斯克)再兴建一个大型造船厂。几万名劳改营犯人硬生生在坚不可摧的北极花岗岩上凿出了2座300米长、42米宽、7.5米深的巨型钢筋混凝土船坞。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第402北方船厂,至此,苏联时代的三大造船中心格局形成并一直延续。
日,甚至在新战列舰尚未定型以前,苏联政府就决定于当年开工建造4艘23型战列舰,预定在1939年内下水,1942年前建成服役,头2艘下水后,马上再开工2艘。日,首舰“苏联”号在189厂的船台举行了开工典礼,但此举不过是取悦于斯大林的应付场面而已。真正的工程一直拖到1939年1月份才正式开始。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苏联”级的姊妹舰相继开工。
  “苏联”“苏维埃乌克兰”“苏维埃白俄罗斯”“苏维埃俄罗斯”工程代号299352101102开工日期建造厂189厂198厂402厂402厂从一开始,“苏联”级的工程进度就显得相当缓慢,原因则是多方面的。虽然苏联造船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一下子从万吨级的“基洛夫”巡洋舰直接跳到60000吨的超级战列舰,跨度实在太大。船厂根本没有没有建造如此旁然大物的经验。其次,“苏联”级在建造中不断遇到原材料短缺的困扰。1939年的施工计划要求列宁格勒的日丹诺夫伊诺拉工厂和马里波夫钢铁厂提供10000吨装甲钢,但实际上只有1800吨交货。1940年的材料紧缺情况渴望获得改观,但最多只能希望能够得到计划规定一半的钢材。无论是伊诺拉工厂和马里波夫厂对生产厚度超过230毫米的装甲板都很不在行。而实力最强的基洛夫厂却忙于该КВ和Т-50坦克项目,无暇他顾。结果到1940年12月,伊诺拉和马里波夫厂再也无法保证优质大厚度装甲钢的连续供应。不得已,设计人员只得将所有厚度超过200毫米的高强度渗碳钢改为简单的表面硬化钢。在动力系统上也碰上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安装预定计划,苏联应该于1940年仿制出6台汽轮机,在年间再生产12台。而实际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哈尔科夫厂也没有造出1台涡轮机来。锅炉本来想在1938年9月进行首轮岸上试验,结果到1941年初全部测试才完成。由于本国企业负担太重,苏联不得不向荷兰和德国订购包括螺旋桨在内的大量重要部件。尼古拉耶夫的炮塔制造场到最后也没能组装出1座三联装炮塔。
1940年中,在402厂建造的“苏维埃白俄罗斯”号发生了严重的质量事故,技术人员在其舰体上发现了70000多个不合格的铆钉和螺栓。由于既没原材料又没时间进行返工,“苏维埃白俄罗斯”号的工程就此停止,并一直拖到当年10月19日正式下马,消耗了2648吨型材。当天,斯大林不得不取消了2艘后续舰的建造计划。首先开工的“苏联”和“苏维埃乌克兰”号预计1943年6月份下水。最后开工的“苏维埃俄罗斯”却因祸得福,由于“苏维埃白俄罗斯”号被意外下马,使得402厂可以集中力量建造她。同时进口的汽轮机也运到了阿尔汉格尔斯克,舰体下水后就可以马上装上现成的动力装置。因此“苏维埃白俄罗斯”号预计下水日程甚至从1944年提前到了1943年三季度。同时,苏联海军司令库兹涅佐夫确实曾经考虑过暂时停建“苏联”和“苏维埃乌克兰”,首先将“苏维埃俄罗斯”号建成完工,为“苏联”和“苏维埃乌克兰”号积累经验。
战前的工程进展如下:
日期  “苏联”“苏维埃乌克兰”“苏维埃白俄罗斯”“苏维埃俄罗斯”0.16%0.37%未开工未开工5.964.0%未开工未开工19.44%14.91%2.57%0.97%
苏联级战列舰工程下马
到日德国入侵苏联时,即时是最乐观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情况下,哪怕是将“苏联”号下水都是不可能的。苏联海军全身心的投入战斗,船厂忙于防空备战和修补破损舰艇。“7月10日,3艘“苏联”级的建造工程正式停工,9月10日,拆毁工作开始。
3艘“苏联”级中只有远在北极的“苏维埃俄罗斯”没有遭受战火侵扰,但最终只完成了5.04%的工程,用去了2125吨钢材。在日的海军造舰计划会议中,斯大林突然提出应将“苏维埃俄罗斯”号建成。日,“苏维埃俄罗斯”又重新获得舰籍注册。
“苏维埃乌克兰”号完成了17.98%的工程,消耗了13001吨钢材,其中包括4558吨装甲。苏联人最初想尽快将其舰体推下水,并拖往高加索沿岸比较安全的港口。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她未完成的舰体内甚至还装进了几个С级中型潜艇的耐压艇壳。但德军的进展实在太快,在苏军还没有来得及破坏 “苏维埃乌克兰”号时,尼古拉耶夫就沦陷了。后来曾有部分德国造船技术人员前来检查“苏维埃乌克兰”号,德军将“苏维埃乌克兰”号的艏艉部分钢板拆掉了约4000吨,用作海岸防御的装甲板。日德军撤退以前,炸毁了“苏维埃乌克兰”号在船台上的支座,舰体遂向左倾斜5-10度,已经无法补救了。
“苏联”号命运最让人惋惜,到正式停工前,她已经完成了21.19%的工程,用去了包括4287吨吨装甲钢在内的15818吨钢材。德国空军对其进行了多次轰炸,虽然舰体屡遭命中,但其主体结构却安然无恙。苏联海军决定在击退德军后,就立即下水“苏联”号,同时将被遗留在阿尔汉格尔斯克的3台汽轮机运到列宁各勒,尽快将“苏联”号完成。战争期间,苏联海军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盟国战列舰情报,逐渐发现了“苏联”型存在的不少技术缺陷,“苏联”级没有雷达,没有消磁线圈,航速也不足以与新式战列舰抗衡。战后,苏联又开工了5艘68比斯“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也没有多余的精力泡在“苏联”号上。日,苏联部长会议决定立即拆毁“苏维埃乌克兰”和“苏维埃俄罗斯”号。“苏联”号还等待最后判决,苏联政府还是于日命令拆毁“苏联”号。6月15日,解体工程开工。但其108-114号龙骨间舰体最终被送下水,用作水下防护试验。1956年,残存的舰体被当做反舰导弹靶船击沉。
苏联级战列舰总体评价
能够比较独立的设计并开工“苏联”级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苏联”级的火炮威力和火控系统上达到了国外同期战列舰的水平。“苏联”级的侧面装甲防护比较强大,完全可以承受德国380和意大利381毫米穿甲弹的命中。“苏联”级的航速也不低,虽然续航力稍小,但足以保证其在波罗的海和黑海那样的封闭海域内使用。基本上达到了设计目标。但我们同时应该看到,“苏联”级在总体布置和不少关键系统上严重依赖外国技术,其建造规模又远远超出了本国船舶、钢铁工业的水平,变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苏联”的防护水平虽然很高,却存在不少漏洞。战后的试验表明,从4000米处投下的500公斤穿甲炸弹可以击穿苏联的水平装甲。其普列赛水下防御系统内侧无法布置防鱼雷装甲纵隔墙,一旦内侧支撑板破损,后果不堪设想。由于侧装甲带只延伸到水线下1.77米,舰体下部难以防御敌水下弹的攻击。而“大和”型和“衣阿华”级采用了完整的装甲舱防御,水线下亦有比较厚的装甲防护。“加富尔公爵”的沉没和美国海军进行的爆破试验明白无误的证明,多重船底对水下爆破基本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防御能力。“苏联”级的防空火力相对比较薄弱,最初设计中使用平高炮作为副炮和重型高射炮到最后却被放弃了。战争中的实践证明,重型高射炮可以当做对海射击的副炮使用。美国和英国战列舰率先采纳了单一副-高炮思想,简化火力配置,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其水下防御系统内侧仍然没有布置重装甲防御隔墙,23НУ型的内防御板只有50毫米厚,相对国外优秀战列舰来说实在太薄。
其首舰“苏联”号的预算造价达十一亿八千万卢布。虽然后续舰造价降低到八亿五千万卢布。“苏联”级工程占用了当时海军造舰计划中70%以上的原材料、资金和熟练工人,回头看看当时的苏联的整体扩军计划,就会发现“苏联”级建造无非是一次更大规模大跃进的一部分。远远超过了苏联经济和工业的承受能力。
年间苏联海军战列舰建造计划
计划名称 通过日期 计划完成周期 预计建造舰艇 备注
大洋舰队建造计划 日 1937年-1943 年 8艘А型战列舰和16艘Б型袖珍战列舰 1937年开工艘4А型和4艘Б型舰,1942年前完成
红海军战斗舰艇建造计划 1937年9月 1938年-1947年 6艘57000吨А型战列舰和14艘35000吨Б型战列舰
年间海军战斗及辅助舰艇建造计划 日 1938年-1945年 15艘23型
海军造舰计划1号案 日 1938年-1947年 海军要求10艘23型,国防委员会建议7艘 海军最终要求16艘23型,国防委员会批准14艘
3号案 - //- 1938年-1942年 - 海军最终要求8艘23型,国防委员会批准6艘
4号案 - //- 1943年-1947年 海军要求10艘23型,国防委员会建议7艘 海军最终要求16艘23型,国防委员会批准14艘
年造舰修正案 日 1940年-1942年 - 6艘23型
1941年军事造船计划 日 1941年 - 1942年前完成3艘23型
.Navy Weapons.[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日本战列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