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真寂寺内观住宿条件在哪个省哪个寺

净土寺(河南洛阳净土寺)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河南洛阳净土寺
(河南洛阳净土寺)
净土寺,又称东都净土道场,建于天赐元年(公元404年)。位于洛阳龙门石窟南伊水东岸,伊川长寿山巨型卧佛之中的白云岩上,山门前是由东向西流的“定盟泉”与“倒涧泉”合流处,称“二龙戏珠”宝地。北魏孝文帝陵与净土寺同处于一条南北中轴线。净土寺出土有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的“云山舍利之塔”铭文石刻,“云山”一词突出表明净土寺所在的白云岩,犹如天上吉祥的的白云,降落在此处。与《汉书 广成赋》所描绘的“大汉之初基也,宅兹天邑,总风雨之会,交阴阳之和。揆厥灵囿,营于南郊”相吻合。《旧唐书》记载:“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于东都净土道场。”《大正藏》卷50《慈恩传》卷上说:“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法教,因将诣道场,诵习经业。”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大理寺卿郑善果奉敕度僧27名,跟随二哥长捷在净土寺习佛的陈袆,被破格录取在兹寺剃度出家,时年13岁,法名玄奘。后由此到西天取经,“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文》说“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云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叙述了玄奘自幼在净土寺出家,又从净土寺“杖策孤征,往游西域”到西天取经的历史事实[1]
净土寺寺庙历史
净土寺创建自北魏天赐(404)年间,在隋唐时为皇家寺院,名为东都净土道场。
东都净土寺 香炉
净土寺的“净土”得名源于东汉,正式建寺是北魏天赐(404)年。
洛京伊阙南新城东南有广成泽,是皇家园林天邑灵囿禁苑。《后汉书》马融所作《广成颂》记载,在:“是以大汉之初基也,宅兹天邑,总风雨之会,交阴阳之和。揆厥灵囿,营于南郊。徒观其垧场区宇,天与地莽,遂栖凤皇于高梧,宿麒麟于西园,永逍摇乎宇内,.丰千亿之子孙,历万载而永延。礼乐既阕,北辕反旆,至自新城,背伊阙,返洛京。”当时“白马寺”有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翻译佛经,百忙之中朝廷请他们两位高僧到洛阳南郊皇家园林广成泽游玩,返回洛阳时走新城,路过鸾浴沟,见此处一条清清溪流自东向西流过,有很多鸾鸟在此溪水中沐浴。溪水旁是洁净的白色岩石,两位印度高僧不由赞叹道,此处真是难得的一方净土圣地。
据《魏书》等史料记载,十六国时期北魏天兴元年(398年),拓跋珪定都平城,称帝建元,史称北魏道武帝,欲向黄河流域河洛地区发展。但后秦姚兴却抢先要攻取中原古都洛阳。后秦隆安三年(399),后秦镇东将军杨佛嵩攻攻打古都洛阳,遭到东晋河南太守夏侯宗之的顽强抵抗,久攻不下,转而向东扫平柏谷(今河南偃师东南),并将周围一带的百姓二万余户尽数迁到关中。之后,后秦大军再度包围洛阳,此时东晋无力北顾,新任太守辛恭靖就派人请求北魏出兵解围。《魏书·太祖纪》:“天兴二年(399)秋七月,起天华殿。陈郡、河南流民万余口内徙,遣使者存劳之。姚兴遣众围洛阳,司马德宗将辛恭靖请救。八月,(道武帝拓跋珪)遣太尉穆崇率骑六千往赴之。未至,恭靖败,诏崇即镇野王”。
北魏天兴五年(402年),北魏大军攻后秦。数路魏军一齐攻击,兵锋所及,一片废墟。后秦举国震动,(402年)五月,拓跋珪将后秦军队反围在汾水东岸的柴壁(今山西襄汾南),后秦军队逐渐矢尽粮绝,姚兴向北魏拓跋珪求和,东晋更无力抗衡北魏,也拱手让出淮河以北地区。于是北魏兵不血刃取得洛阳及淮河以北广大地区。道武帝拓跋珪感谢上天把河洛大地恩赐于北魏,真是“天赐百福”,遂改年号为天赐。天赐元年(404年),北魏新城官府在洛阳南秦郑、秦楚、周楚古道交汇枢纽位置鸾浴沟之阳创建寺院,因此地为洁净白石岩,得名净土寺。
东都净土寺
净土寺殿脊正中向北一面是正面龙首雕像
北魏王朝迁都洛阳之前的太和七年(483年),净土寺所在的新城(伊川)县的官员,在伊阙龙门开凿出第一个古阳洞石窟,并造出主佛像。十年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冬十月戊寅朔,幸金墉城。诏徵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
同一时期或稍后,净土寺附近区域还建有嵩山(登封)少林寺、(伊川鸦岭)石佛寺、(嵩县田湖)铺沟石窟、(伊川葛寨)吕寨石窟、(偃师)水泉石窟、(渑池)空相寺、鸿庆寺、(宜阳)虎头石窟等著名佛教圣迹留传至今。
净土寺大殿和护墙的基础,均使用像白云一般的白石砌成,正合“出家人难得一方净土”的襌语。[2]
唐玄奘(公元600-664年),人称唐僧,著名佛学大师,在净土寺剃度出家,从这里迈出西天取经的第一步,他成为一千多年来妇幼皆知的佛教名人。
玄奘原名陈祎,祖籍洛州缑氏陈堡谷(今偃师缑氏陈河村),他的祖父陈康,在北齐曾担任国子博士。父亲陈惠曾任隋江陵县令。隋开皇二十年(600年),陈惠喜得公子,眉目清秀,脸面端正。崇信佛教的陈县令,将幼子抱到佛像前,请佛赐名,正巧佛像所披衣袍风刮起,连连飘摆,于是这孩子便得名“祎”,意为“佛的衣裳”[3]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在东都净土寺剃度出家。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旧唐书》、《新唐书》等古代文献及净土寺出土的石碑等的记载,大体梳理如下:
宗教活动场所洛阳净土寺
洛阳龙门口南伊川白元乡有著名的“五里三寺”,即夏宝村的清凉寺、水牛沟村的净土寺和白元村的金山寺。清人张文德有《春日游净土、清凉、金山诸寺》诗:“晚来汲露煮茗芽,古寺无人犬护家。座上真文余贝叶,阶前云气绕昙花。蒲团半纳随藜枝,舍利多珠隐木瓜。为问老僧何处去,白云深锁众峰斜”。三寺所在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从远处望去,一尊巨型观世音菩萨仰卧伊河东岸。净土寺选在龙门伊阙南一片天然的白云岩石之上,有“出家人难得一片净土”的意蕴,而且所处的方位与洛阳邙山北魏孝文帝墓同处于一条中轴线上。1978年在净土寺附近水渠出土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净土襌寺记》石碑,洛阳各县寺院主持和汝州风穴寺主持和均签名。《净土襌寺记》碑文记载:寺“剏自〇〇天赐延和间 历乎宋沿乎金元”。天赐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第四个年号。天赐这个年号自404年十月至409年,共六年。延和(432年-435年)是的年号,历时3年。寺前水渠还出土有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伊阳净土梵宇佛像记并颂》碑载:“洛阳管子休官林下,订盟泉右,瞻被水峪曰净土,万世上祀,宫墙庙貌。蜿蜒青龙,驯伏白虎,玄武垂头,朱雀翔至。”
唐 道宣《续高僧传》卷四《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云: “兄素出家,即长捷法师也。容貌堂堂,仪局瑰秀。讲释经义,联班群伍。住东都净土寺。以奘少罹穷酷,携以将之,日授精理,旁兼巧论。”。《大正藏》卷50《慈恩传》卷上说:“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法教,因将诣道场,诵习经业。”  陈祎天性喜佛,来到净土寺后,在佛学净土环境薰陶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以兄长长捷为师,潜心学习佛学。《大正藏》卷51录有唐?张说的《大唐西域记序》,其中记述说:“令兄长捷法师,释门之栋梁者也。擅龙象于身世,挺鶖鹭于当年,朝野挹其风猷,中外羡其声彩。既而情深友爱,道睦天伦,法师服勤请益,分阴靡弃。”  大业八年(612年),炀帝为祈求征伐高丽成功,下诏在洛阳剃度27名和尚,主持剃度的大理寺卿郑善果亲临东都净土寺选择合适人选。小陈祎报名参加,因年仅13岁,不够录取资格。然陈祎在三年的习佛中,不仅已精通佛学要诣,而且还有独到的见解。他找到主持剃度的大理寺卿郑善果,恳请报名入选剃度。就问他:“你小小年纪为什么要出家呢?”陈祎答道::“远者继承如来事业,近者光大佛祖遗法。”郑善果为他远大的志向和不凡的器貌所感动,便说:“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郑善果又问了一些佛学问题,小陈祎对答如流。郑善果对长相端庄,聪明好学,佛学知识渊博的小陈祎心中已有好感,但资格不够,郑善果有意录取,但主持录取的几位僧人仍说“年纪太小。”不料,陈祎却说:“我提一个问题,众位老师如给我满意答复,我就不当和尚了。”他问:“人能不能成佛?成佛是在当世,还是遥远的未来?”众主持录取的几位僧人一下子被难住了。郑善果借机说“人才难得”,于是,就破格录取了陈祎,玄奘遂剃度出家, 取法号“玄奘”,意为“使佛学光大。”正式成为佛门释子。
玄奘在净土寺潜心钻研佛学时期,外界正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隋朝的横征暴敛使百姓无法生活下去,激起各地好汉揭杆而起。净土寺因远在城外伊川鸾峪沟而免遭战火蹂躏。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打起抗隋大旗,李世民在与隋军和王世充作战中,多次率军由洛阳山南道路过玄奘所在的净土寺,净土寺对李世民军队多有资助,其时净土寺属皇家寺院,下辖少林寺,少林寺派棍僧助李世民,救过李世民的命,李世民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9年)长玄奘3岁,李世民与玄奘结为兄弟好友。其时,农民起义军瓦岗军攻洛阳,王世充困守洛阳,城内无粮,十有三人饿死。
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国号唐。时王世充占居洛阳,唐军与王世充为争夺洛阳又打了四年战争,武德四年(621年),王世充降唐,大批不愿降唐者纷纷削发假扮成和尚躲入洛阳城各个寺院道场。李渊下令唐军废除洛阳城端门楼、乾阳门及阙楼。为了消除隐患,李渊又下令废洛阳城中各寺院道场,只留三十个僧尼,其余全令其还俗。
武德九年(626年)四月,唐高祖李渊诏令全国废除佛道,洛阳仅保留寺观各一所,其余全部废除,净土寺、少林寺也在废除之列。二十七岁的玄奘法师心急如焚,他想起与李世民的友情,遂由净土寺出发,涉伊水,走秦楚古道,亲赴京都长安,找李世民想办法,他哪里知道此时长安的唐皇室中正蕴藏着杀机。
武德九年六月,太子建成忌妒李世民功盖天下,乃与齐王元吉合谋欲除掉世民。李世民得知消息,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兵变,杀太子建成和弟元吉。八月,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改明年为贞观元年。刚夺得皇位的李世民正忙于军国大事,无遐顾及接见玄奘。
玄奘滞留长安,亲闻血溅皇门之事,深感自己所学浅薄,对此兄弟相残无能为力,他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去深造。于是上表李世民,请求西行,并对去印度的有关资料进行搜集,做了必要的准备。但李世民刚得到帝位,国家百废待兴,日理万机,对玄奘的请求那能顾得着。没得到朝廷答复,没有官方批准的通行证和资助,要远涉几万里、跨越无数关卡、邦国,去远方的天竺佛教发源地,显然是极困难的。玄奘几乎陷于绝望的境地。但想到在净土寺出家时立下“使佛教教义发扬光大”的誓言,决意靠自己的力量去印度求学佛法。
机会终于来了,贞观元年(627年)八月,长安一带遭受严重霜雹灾害。朝廷诏令灾民可随丰就食,各地关卡可给于方便。玄奘借此机会混在灾民队伍中,西出长安,沿途乞讨,经天水、武威、张掖、安西,出玉门关,沿古丝绸之路北道,过哈密、吐鲁番,又经乌兹别克的萨马尔城,阿富汗的巴弥场,翻越巴基斯坦北部的兴都什大山,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到达佛教发源地。
历经艰难险阻后到达天竺后,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过许多有名的僧人,他停留过的寺宇包括当时有名的佛教学习中心-那烂陀寺,他向该寺的主持,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佛经。及后玄奘更加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在佛学讲座中名扬全天竺,在印度求学佛法十四年的玄奘已成为著名的佛学高僧,他阐发的佛学理论连印度的高僧也为之折服,玄奘思念祖国,惦记着故乡洛阳的净土寺,牢记着在净土寺许下的誓言。
贞观十七年(643年)玄奘决定回国,他搜集了印度最好的佛经,带着印度人民的深情厚意,次年,到了于阗(今新疆和田)。于阗地方官对这位饮誉印度的著名唐人高僧表示欢迎,立即派人将玄奘写给太宗的奏表送达长安,太宗诏令于阗、敦煌等地方官迎接护送玄奘法师回京。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到达长安,此时太宗已在洛阳,即将率军出征高丽、闻报,即诏请玄奘到洛阳相见。在阔别故土近二十年后,玄奘终于又回到洛阳。唐太宗在洛阳宫隆重欢迎玄奘法师,亲自安排太子李治(后来的高宗)为玄奘建造译经寺院。之后,玄奘得以到梦绕魂牵的净土寺探望,并回偃师故里省亲。
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子李治在长安建专门译经院。显庆二年(657年)春二月。驾幸洛阳宫。法师亦陪从。
洛阳的净土寺又是唐太宗主张大唐宗教文化三教(儒、佛、道)合一,和谐共处的典型。在其佛寺大殿内建筑砖笆上,历代重修,仍保留着既有儒家“天人合一” 字样图案,还有道家特有的阴阳太极图砖笆(见图),这在其他佛寺中是极为罕见的。
净土寺大殿砖芭图案
净土寺大殿中轴线阴阳鱼芭砖图案
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在洛阳,曾敕慈恩寺僧人义褒、西明寺僧人慧立等到洛阳,并在合璧宫召见,“叙论称旨”,唐高宗留他们住东都净土寺。义褒曾在净土寺讲经。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僧人应召在东都洛阳。他曾多次出入宫中,还曾在东都净土寺讲经,众人踊跃往听。不久,义褒因病卒于净土寺,享年51年。
可以看出这座寺院在当时倍受关注,反映出它在当时佛教界的重要地位。玄奘法师13岁时在净土寺剃度出家,在洛阳净土寺学习,奠定了他“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雄心,在这里形成自己的观念、思想,是他西行取经求法人生之路起步的第一站。玄奘从印度带回大量佛教经典并以毕生精力翻译成中文,太宗皇帝赐号三藏法师,并为玄奘翻译的佛经亲撰《大唐三藏圣教序》,使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大。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将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以及政治、历史、宗教、文化遗迹、轶闻详尽纪录,不仅对中国绘画、塑像、古建、做道场、音乐艺术带来创新发展,也成为了研究中亚、南亚史地和社会风俗以及中西交通史、文化关系史等,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成为必读经典。  玄奘舍身求法,百折不挠、不慕荣利、刻苦奋斗的一生,彰显了中华民族高尚优秀的品德与精神。
在经历一千多年风风雨雨和几遭禁毁之后,净土寺五间后大殿大得以保留下来。培育出闻名中外佛学大师玄奘的净土寺,永远是人们向往的一方净土……
净土寺位置
河南省龙门口南白元乡有著名的“五里三寺”,即夏宝村的清凉寺、水牛沟村的净土寺和白元村的金山寺[3]
。净土寺,又名净土道场,位于龙门石窟南二十多公里,伊川县白元镇鸾浴沟(今水牛沟村)内,名列《中国历史文物图集·河南分册》。
净土寺地位
《河南佛教胜迹》记载伊川县的佛寺有:净土寺、皇觉寺、龙驹寺、周佛寺、慧光寺、复兴寺、斑竹寺、法华寺、圣水寺、佛泉寺、罗汉寺、龙兴寺、佛兴寺、吉祥寺、演法坪寺、大觉佛寺。净土寺位列伊川县域诸寺之首。
七十年代初期,净土寺曾出土有精美绝伦的隋唐时代的文物,有祭祀用法器和唐三彩器物等,文物虽已流失,然而由此表明,当年的净土寺是有相当显赫地位的,属皇家一级寺院。《旧唐书》记载:“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于东都净土道场。”
在玄奘法师剃度洛阳净土寺1400周年之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特为洛阳净土寺题词,并撰文纪念:
释永信实地考察洛阳净土寺
释永信玄奘法师揭碑
洛阳净土寺
纪念玄奘法师净土寺剃度一千四百周年(碑文)
东土华夏,天中佳域。文明发端,寻根圣地。净土襌寺,创於北魏天赐延和。东依嵩岳,少林为伴。西邻伊水,昆仑脉延。南瞻九皋,鹤鸣天室绕紫烟。北望龙门,五都荟萃伊洛间。云山最胜处,鸾凤浴沟溪。古道要冲地,丝路纽带连。孝文都洛,葺净土宝刹,开龙门佛龕。吉壤灵地,净土皇家寺院美名传。玄奘法师,名陈禕,隋开皇二十年生於洛州缑氏县,兄长捷出家东都净土寺。褘九岁父亡,兄怜弟罹穷酷,携褘别缑山故土、出大谷,越水泉、循鸾水达云山梵宇。翘心净土,诵习维摩、法华。大业八年,大理寺卿郑善果受皇命度僧,以褘幼少不取。褘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果赞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此子必为释门伟器。特准褘十三岁破格剃度,法号玄奘。时净土寺有景法师讲涅槃经,严法师讲摄大乘论,奘励精无怠。其後隋唐剧变,帝城遭劫。奘情达变通,武德元年与兄离净土寺,沿秦楚古道达长安大觉寺就岳法师,游学成都空慧寺,荆州天皇寺。北游相、赵,谒深法师。钩深致远,独悟幽奥。为解惑辨疑,贞观元年乘危远迈西天佛国,遍游五天竺,功成那烂陀,历十七年而东归。太宗皇帝赐号三藏法师,亲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赞玄奘幼怀贞敏,翘心净土,净土禅寺名扬寰宇。壬辰乃玄奘法师净土禅寺剃度一千四百周年,时逢盛世,政通人和,农不纳粮,城乡巨变。追思先贤,信众合力振宝刹,使净土禅寺殿阁巍峨、宝莲炫目、巨佛雄伟、法相庄严、云山舍利宝塔金光灿然。净土寺,永远是人们向往的一方净土……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 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撰文
中国佛教艺术杂志社社长张校笙书丹
河南洛阳净土寺主持 释如琛
河南省佛教协会伊川县人民政府 立石
岁在壬辰龙年壬子十一月初九冬至吉日
佛历2556年公元吉日
玄奘净土寺剃度1400纪念碑揭碑
净土寺国家宗教局 唐三藏纪念碑碑文
大唐三藏玄奘法师,俗姓陈,名(祎),为世家之后。幼习儒典,长饫佛经。年十三,披剃于洛阳净土寺。游历讲肆,洗耳净心。年二十一,成都受具,坐夏学律,练志菩提。既遍谒贤,备餐其说,惑宗途之异,遂誓游西方。贞观元年,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经行数万里,游学百余国,目晓耳闻物产风土之差、习俗山川之异。归作《大唐西域记》,成就世界文化名著。奘师游学,转益多师,栖迟名寺,那烂陀寺,僧徒常有万人,并学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书,因明、声明、医方、术数亦俱研习。奘师于此依止戒贤法师研习唯识诸典,造《会宗论》等。贞观十四年,奘师遄返中华。途经曲女城,因戒日王之请,“无遮”大会上,讲述《制恶见论》要旨,竖立“真唯识量”论式,获“大乘天”、“解脱天”之美誉。回归中土后,奏陈翻译,敕住弘福、慈恩等寺,译《瑜伽》诸典。所译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并译《道德经》、《大乘起信论》为梵文,远传天竺。惠泽遐流,照古腾今。诚乃中印两大文明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之开拓者,勋业昭昭,师不愧为世界伟人也。  乃为颂曰:  乾坤正气,河岳英灵。文明先驱,和谐典型。  天竺求法,东土传薪。名王率领,外道咸宾。  京都际会,著译真虔。鸿名绝后,懿德光前。  兄弟中印,贞石高崇。慈光永在,依恋无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宗教事务局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是以翘心净土。法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是对玄奘在净土寺剃度出家之处净土寺的赞誉和肯定,道出了玄奘大师由净土寺出发到西域求法取经的历史真相。连天下闻名的少林寺,也没如此能有唐太宗亲撰碑文提到“翘心净土”的荣耀。使净土寺永远在历史的典籍中留下闪光的名字,这是历史所有的寺院所难有最有意义的品牌价值。
2016年 9月 4日 中国邮政玄奘西行求法特种邮票在玄奘当年迈出西行求法第一步的洛阳净土寺举行原地首发仪式,中国邮政向净土寺赠送全套原版《玄奘》邮票。[4]
中国邮政向净土寺赠送原版《玄奘》邮票
中国邮政在净土寺首发原版《玄奘》邮票
中国邮政在净土寺首发原版《玄奘》邮票
净土寺东都净土
净土寺历史久远,据说是著名佛学大师玄奘首次剃度出家之处,唐太宗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文中所写:“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概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文内“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是说净土寺的松、水和风光条件,虽不足以比得上陕西的华清池,但其独特的仙露,却培育出了像玄奘法师这样的明珠。“翘心净土”,是对佛学大师玄奘首次在净土寺剃度出家之处的赞誉和肯定,使净土寺永远在历史的典籍中留下闪光的名字,这是中国所有的寺院所难有的最有意义的品牌价值。“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概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太宗皇帝对玄奘大师在净土寺精研佛学情景的精彩描述,为后世留下了当年玄奘大师在净土寺出家行时的珍贵史料。“翘心净土,往游西域”。道出了玄奘大师由洛阳净土寺出发到西域求法去经的历史真相。
伊川净土寺大元至元二十二年云山舍利之塔
《洛阳市志》记载:“玄奘,俗姓陈,本名袆,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玄奘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少时因为家境困难,跟着他二兄长捷法师住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十一岁(611)就熟习《法华》、《维摩》。十三岁时(613)洛阳度僧,破格入选。”  《大正新脩大藏经》第四十九册《释氏稽古略》载:“(唐高宗)七月诏迎玄奘法师入居西明寺。四年十月。帝以玉华宫为寺。追崇先帝。诏玄奘法师居之。五年帝幸东都。敕召僧义褒慧立等赴洛京,见帝于合壁殿。叙论称旨。留住东都净土寺。”
净土寺出土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净土禅寺记》石碑,记载该寺曾由当时的“布政司、县政府、以及伊阳、嵩县的僧会,会同洛阳乾明寺、汝州风穴寺、洛阳龙泉寺、嵩县龙泉寺等众多的寺院主持---大明嘉靖十一年岁在壬辰孟冬望日后十日立碑”。
净土寺洛阳东都净土寺颂
洛阳净土寺,又名东都净土道场,位于洛阳龙门伊阙南二十多公里伊河东岸,伊川县白元乡鸾浴沟村。始建于北魏天赐元年(404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一十多年的历史。
乃为颂曰:
巍巍昆仑 龙脉东延
邙麓洛阳 五都聚联
禹辟伊阙 肇华夏第一王都
汤得伊尹 开商祚五百享年
周武盟津依天室雄起宏图
秦汉魏晋 循故城虎踞龙蟠
宅此中国 广成皇苑
庄周梦蝶泉不老
上皇杜康聚众仙
伊水东岸 巨佛仰卧白云岩
昔东晋衰微 後秦攻洛 帝京危难
北魏道武兴仁义之师
息中原战火 救百姓于倒悬
天赐元年开创净土寺庄严
孝文迁洛 开龙门万千佛窟
隋唐东都 直天阙宫室联天
白马少林 吕寨水泉
虎头铺沟 龙门石佛共璀璨
胡商贩客 日奔塞下
秦楚秦郑 丝路古道
驼铃悠扬 马队连绵
隋兴东都 皇家道场数净土
大德经声醒世
圣僧玄奘 幼怀贞敏
翘心兹寺 大业剃度脱俗凡
胸怀大志 乘危远迈
独赴西域佛国
修成正果回归东土
省亲缑氏 回访净土
安放舍利贝叶云山间
翻译佛经 太宗书序
荣耀千载三藏法师功垂远
鸾浴宝刹 水波岩柱
金龙舞凤 巨石香案
盟泉官林 莲花牡丹
三教和谐 图案奥玄
天地太极 仙人望远
龙王护佑 大唐盛世民阜安
水陆巍峨 韦陀庄严
中佛宏伟 观音伽蓝
六祖天王 金刚地藏
殿阁鳞次风穴诸寺同声赞
舍利宝塔映伊水东都净土道场天下羡
喜逢改革盛世政府资助 倾斜大殿得修缮
壬辰龙纪 玄奘净土剃度一千四百载
永信亲临 撰文立碑铸鼎记念
大德高朋 信士百姓
万众欢聚庆盛典
媒体网络电波迅传
帝都辉煌河洛重振王者风
魅力伊川 日新月异大发展
净土宝刹创建一千六百一十载
华夏神州齐誉赞
众手重绘新蓝图
同心同德谋发展
鹤鸣九皋 伊川一方净土美名传
净土寺守望净土寺
曾经,不知道你的故事,任时光悠远而去。如今,第一次走进你的世界,你所剩下的只有苍凉。站在简陋的寺门外,我抬头仰望你寂寞的容颜,沉默成了瞻仰你的唯一方式。
多少时光,你静默鸾水河畔,聆听鹤鸣九皋声闻于野的清亮,不为生命的圆满,只为守候世间那一份纯净。直到北魏天赐元年(公元404年),你的名字“净土寺”才第一次镌刻在河洛大地上,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都洛,赋予你皇家寺院的美名。
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风雨洗礼,一路走来,你凝固了多少岁月的光阴,却无人知晓你的心事。或许是前世的回眸,又或许是今生的等候,当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玄奘”的法号横空出世,“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精神便在你身边环绕。只有你懂得,或许只有玄奘这种“幼怀贞敏,翘心净土”的大师,才会更加懂得珍惜你拥有的非凡和脱俗。
望穿你眼中的流年,你的等待不曾失望。当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在印度饱学佛法的玄奘回到阔别二十载的故土洛阳,他并没有忘记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当他把费尽千辛万苦获得的佛舍利分出一部分安放在你的身旁,沉寂许久的净土寺啊,你可曾为这一刻由衷地感到高兴;当唐太宗李世民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撰写:“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对玄奘法师在你这里出家给予了崇高的赞誉,从此,你终于在历史典籍中留下了轻轻一笑。
当历史的余晖散去,长存在流光溢彩之中的浮华,也终将尘埃落定。你静视逝去的那份璀璨,遥想玄奘大师纤尘不染的从容,于是,在千年的悠悠岁月中,你低眉观望着后世的几方碑刻铭文,于寂寞的暗夜,独自品咂那旷世的悲哀和寥落。
我没能见证你的辉煌,却目睹了你的落寞。轻轻地走进你的故事,站在你的檐下,回忆你飘然远去的往事,心灵深处不可触摸的柔软,与古老泛黄的风铃平淡地撞击着,悠悠声回旋耳畔,和着不灭的鸾鸟鸣声,如泣,如诉。
净土寺香炉瑞云
.价值中国.[引用日期]
.价值中国.[引用日期]
.价值中国[引用日期]
.价值中国.[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慈寂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