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修净土法门门可否念诵《佛子行》

通灵佛教网&||||||
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二节课
5、修行人为什么要依止寂静的地方?请以教证、理证进行说明。
6、本论中作者依靠什么窍诀让我们看破今世?你对此有何体会?
7、请具体分析远离恶友的必要性,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8、为什么要依止上师?应该如何依止?请剖析你的依止方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9、为何说世间天神不是究竟的皈依处?你对三宝是唯一的皈依处能生起定解吗?为什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这次《佛子行》讲得不是特别广,只是稍微广一点,由于有些大德传讲时、有些居士自学时,理解得都比较简单,里面的深义没有特别去探究,所以稍微给大家介绍一下,希望每个道友一定要背诵。还要看一下《佛子行释》,它是上师如意宝的前世根桑秋扎仁波切造的,以前上师在讲义上给我们传过,那时候人比较少,我们喇荣山沟也非常清净。上师说里面有很多噶当派的教言、印度大德的教言,所以当时我觉得非常非常殊胜——在这么好的圣地,依止这么好的上师,学这么好的法,得到这么好的人身……那种感觉,现在回忆起来,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几年前,我把《佛子行释》翻译出来了,因为各种事情比较散乱,现在还没有校对完,但基本上没有大的问题。这样的法本非常难得,你们不要看作社会上的书籍那样来对待,社会上的书籍虽然在新华书店卖得很贵,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但它们只能令众生产生贪嗔痴,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而诸大德的这些善说,犹如如意宝般珍贵,这一点,有智慧的人应该清楚,不用我在这里罗嗦。
你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把每天所讲的内容对照《佛子行释》来修行,我不可能引用里面所有的教证,这也没有必要,翻译完了以后,你们可以自己学。其他城市里的道友,通过网络等方式一定要得到这个讲义,然后自己要勤学。现在很多人光是听一听、自己不下功夫,这样的话,闻思修行并没有如是实践。希望大家学任何一部法时,应该有种精进的态度,通过几种方式把经论的内容在自相续中串习成熟,一方面要听上师的教言,一方面要背诵和思维,同时还要参考其他大德的讲义,几方面的因缘聚合后,菩提心才会越来越增长。否则,我们从小就在散乱中度过,现在一下子依靠佛法来转变,就像石头上灌水一样,不会进入相续中去。
因此,学习方式千万不能搞错。我看到外面的一些道友,尽管学了个别论典,但学习方法完全是空白,自认为学了什么什么法,很殊胜,但我详细问他到底怎么学的、怎么背诵的、怎么思维的,回答就不容乐观了。所以,学一部法不要留在口头上,也不要停在形象上,应该踏踏实实地把所有内容想方设法融入自相续中。
丙三、依止功德源泉之静处:
离恶境故惑渐轻,无散乱故善自增,
净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静处佛子行。
为什么要依止寂静地方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功德,一是远离喧闹的城市和恶劣环境后,自相续比较清净,贪嗔嫉等八万四千烦恼会逐渐减少,乃至灭尽。很多人都是这样,在大城市里想得多,做得也多,心没办法归入佛法,但是远离了恶劣环境后,原来的贪嗔痴等烦恼就渐渐消失了。
二是没有经商务农等散乱之因,相续中的善法,如大悲菩提心、闻思修行等功德日益增长。很多人也感觉得到,在城市里面,整天浑浑绰绰的,什么善法都搞不上,而一到寂静的地方,心从早到晚还是归于法性,对众生生悲心,对上师三宝也能起清净心、信心、恭敬心。
三是远离不好的环境后,心极为清净,对佛法可以生起定解。证悟空性也好,深信因果、取舍善恶也罢,善法方面的定解逐渐增长,恶法方面的邪知邪见逐渐退失,乃至彻底消尽。所以,作为修行人,依止寂静的地方非常重要。
当然,依止寂静有几种方式,上等修行人应舍弃亲朋好友等一切的一切,到山沟里剃度出家,终生修行。但是这方面一定要考虑好,现在很多人不经观察,一听说佛法或遇到一个活佛,就马上出家,这种行为不一定可靠,不值得接受。要知道,出家是终生大事,一定要反反复复考虑,我看见有些道友,今天听说来了个活佛,觉得跟他的因缘很好,就不加思索马上出家,什么事情都不处理,急不可待地把头发剃了,通过各种方式来跟着他。
这种做法并不是很稳固,我经常强调,你们想出家的话,最少也要两三年、三四年好好地观察,看今后的人生若以出家身份来度过,能不能受得了这种苦行?能不能割舍对亲友的贪恋?出家后能不能精进地闻思修行?如果不能,那你当个清净的在家人也可以。有些地方的在家人,真的超越一些恶劣野蛮的出家人,现在个别出家人不如法的现象相当多,所以说,想依止寂静地方一定要观察。
当然,如果有了这样的缘分,那么依止寂静的功德确实非常大。佛陀在《月灯经》中赞叹了静处的很多功德,尤其是作为初学者,《宝积经》云:“初学者为使自心寂静调顺,当居寂静处。”阿底峡尊者也说:“没有得到稳固的境界之前,不能离开寂静的地方。”所谓的稳固境界,就是获得极喜地(一地菩萨),这时候才不会为外缘所转,在此之前,修行人一定要依止寂静处,否则,多多少少都会被外境转变自己的心。
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一定要喜欢寂静地方,远离城市等对修行不利的环境,《富楼那请问经》云:“是故一切菩萨众,恒时当依寂静处,切莫贪恋大城市。”这个教证,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也引用过,我当时就开玩笑说:“切莫贪恋大城市,那可不可以贪恋小城市?小城市散乱得可能不太严重,大城市真的特别可怕。”古人言:“五色令人盲目,五音令人耳聋。”古代有没有五色五音也不知道,但现在到了城市里,到街上去走一圈,色法令人眼花缭乱,噪音也是各种各样,有时候耳朵都快聋了。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戴眼镜,有很多近视眼?原因就是外面的五色太多了,眼根经常受到损害。
假如一直住在这样的环境里,信心恐怕永远都提不起来,所以最好远离喧闹的城市、杂乱的环境,选择清净的地方。倘若条件不具足,也不要整天随外境转。我们凡夫人没有控制能力,我看见很多人真的很可怜,整天沉溺在网上,日复一日迷恋于幻觉中,一直醒不过来。以前古人很清净,生活只要吃三顿饭,平时听得不多、看得不多,即使是在家人,也过得比较平淡,不像现在一样。
因此,修行人应该尽量远离杂乱的环境。到了寂静地方,有一种新的空气吸入体内,有种重新恢复的感觉,绝对会对佛法生起信心。说实话,我除了看病或办一些重要的事情外,确实不敢呆在城市里,如果呆的时间太长,今天减少一点功德,明天减少一点功德,善法增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修行人而言,离开静处也是一种违缘。昨天有个道友和他母亲对我说,他们想到城市里住一段时间调节调节,真能调节倒是可以,可是寂静地方不能调节,到城市里就可以吗?呆在静处三四年的人,最后要到城市里去,我心里总有一种担忧,希望他能早日回来,否则外面太乱了,不要说没有境界的人,就算境界很高的所谓的高僧大德,也会逐渐逐渐被染污的。
昨前天德巴堪布和我谈论了汉地的一些状况,我们都共同认为,现在年轻的修行人,最好不要到城市里去,去的话,不一定是弘法利生的目的,如果没有这个目的,真的很担心会被染污了。二三十年的老修行人也许好一点,但是也不好说,很多人的体会和体验都说明,在恶劣的环境中很难以转为道用。依止静处学习佛法是我们的福分,因此在座年轻的出家人,若想舍弃时,务必要再三观察自相续。有些人一点也不知道什么是正法、什么是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这方面我不广说了。
丙四、忆念无常而放下今生:
长伴亲友各分离,勤积之财留后世,
识客终离身客店,舍弃今世佛子行。
此处主要讲看破今世。通过观修无常,我们知道长期相伴的亲朋好友,最终都会彼此分离;辛辛苦苦积累的财产,死时要统统留在人间;意识也会舍弃身体,孤独无依地前往后世。思维这三种原因以后,我们理当看破对今世的贪执与牵挂,只有看得破,才能放得下,只有放得下,才能获得自在,只有获得自在,才能得到解脱,这也是禅宗和净土宗大德口口声声宣扬的教言。
《开启修心门扉》的第一个教言,就广泛阐述了看破今世的利益和功德。有些人可能想:“看破今世很困难啊,我怎么舍得亲友、财产乃至身体?”其实若从道理上分析,这些没什么值得贪恋的。父母亲眷、兄弟姊妹等关系密切之人,虽与自己相依相伴,但到了最后也是各奔前程,不可能一起前往中阴。有时候是他们先离世而抛弃我们,有时候是我们先离开,把他们留在人间,这是一个必然规律,谁也无法躲避。
至于财产,因为是自己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积累的,好像也舍不得。但就算再依依不舍,离开人世时,也如同从酥油中拔出毛发般,带不走一丝一毫。甚至有些人在还没死之前,依靠种种原因,就没有权力享用财产了。所以,我们不要成为财产的奴仆,这样并没有什么价值。
不仅是这些身外之物,就连心识的旅客,也要离开身体的客栈,孤独无助地去往陌生的地方。身体就像一家旅馆,心识犹如一位过客,客人在旅店中呆了一两天,就要离开,同样,我们在六道中不断流转,今生依靠这个身体而留在人道中,一旦离开了身体,身体被火葬或者天葬后,心识又开始转入下一世。
通过这几种原因来分析,我们应该知道今生所贪的身体、财产、亲友一定要舍弃,不然就不可能获得殊胜的定解。无常观在修行人的境界中非常重要,假如生起了对无常的感悟,知道生老死病、得失成败等都是正常现象,那么修行很容易成功。佛经也说:“三有无常如秋云,有情生死如观戏。”这个教证以前用过很多次。真的,有情的生死就像看戏一样瞬息万变,今天生、明天死,没有什么可靠的,只要懂得世界的虚幻本质,面对生老死病,很多人就不会特别在意了。但现在的世间人并非如此,有时候看到他们的行为,我们修行人确实有种不同的感受。尽管我自己也修行很差,但是跟长期受世间教育的人相比,某些方面还是有一点差别。
以前米拉日巴即将返回家乡时,上师送他一段金玉良言:“如果没有看破尘世,将世间法与胜法混为一谈,修法必将荒废。”也就是说,殊胜的佛法与看破今世是紧密相联的,倘若能够看破今世,那么修行一定会成功,否则是非常困难的。
当然,作为世间人,对财产和身体等不贪著是不可能的,但是也应该想一想这些道理,看看每天特别耽著的事物到底有没有意义。现在的世间人,要么对亲友特别执著,经常痛苦万分,要么对财产特别执著,尤其是开放以后,每个人的要求特别高,买房子、买轿车……享受的层次越来越提升,一直盲目地往前追,根本没有修行的机会和时间。但最后得到什么呢?只有劳累、忧愁、沧桑,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的?自己应该会明白。
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应该要观观无常,学会知足少欲。北京有个修行很好的知识分子,现在已经退休了,他以前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对新事物的判断和研究非常深,关于科学方面写过十几本书。他对佛教也有虔诚的信心,白天不断地探索科学知识,晚上一直修颇瓦法。他的生活相当简朴,整个屋子里,家具是古式的桌子椅子,除了一个电风扇和电话以外,什么现代化的东西都没有。电话是为了方便国外的孩子跟他问候,看他的身体怎么样了;北京比较热,夏天没有电风扇也不行,而其他的钱财,他全部用于慈善方面,自己没有被新时代所转变。
可我们不是这样,今天看到一个新产品——“啊,这个东西很好!是MP3、MP4、MP5、MP6……”就开始不断地求啊求啊,最后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步,反正是永无止境地往前追,拼命追。其实这是很累的,一切全都是幻化,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自己应该有控制能力,生活知足少欲,才不会很痛苦。但现在的人恰恰相反,一生中疯狂地往前冲,最终一无所得、空空归回,非常可怜!
丙五、远离违缘之恶友:
交往恶人增三毒,失坏闻思修事业,
令成无有慈悲者,远离恶友佛子行。
平时修行过程中要远离恶友和恶知识,这就是佛子行。为什么要远离恶友呢?这也有三个原因,交往恶友增长三毒,失坏闻思修行,让人变得没有慈悲心。
无著菩萨的《佛子行》讲得非常殊胜,文字上不多,但是把一切修行要诀都归纳了。这里说依止恶友的话,贪心嗔心会越来越增上。很多道友就是这样,遇到一些修行不好的人,那人肯定想尽办法——“我们要不要去看电视,要不要到舞厅去啊?”自己没有定力的话,就跟他跑了,如此一来,贪嗔之心很容易增长。《俱舍论》中说,非理作意没有断时,一旦外面的对境现前,那时候因缘具足,烦恼马上就产生了。所以如果依止恶友,贪嗔痴为主的烦恼和业障很容易现前,这是一个。
第二个,闻思修行会毁坏无余。这一点,也是我们多年得出的结论,有些道友本来非常不错,后来遇到一个恶友,过两天就不想闻思了,整天跟他到处跑,再过一阵子,背诵、考试都没办法搞上,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跟某某道友在一起了。外面有些居士也有这种情况,刚开始非常非常精进,但是遇到一个特别散乱的人后,与他同吃同住,没过几天就被他同化了,最后根本不想闻思修行了,这种现象非常非常多。
更可怕的是什么?依靠这些恶友,大乘的根本——慈悲菩提心将逐渐隐没。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凡夫人不受环境影响是不可能的。以前阿底峡尊者问仲敦巴:“世间上最可怕的敌人是谁?”仲敦巴回答:“是恶友。”“男众出家人最大的违缘是什么?”“是女人。”
因此,大家应该看看自己有没有被恶人转化。上师如意宝讲过:“修行人最好是远离恶友,摆脱一切散乱,好好地闻思修行。如果实在无法离开散乱,那也应该跟上师和善友一起散乱,这样的话,没过几天,你就慢慢被转入闻思修的行列中了。”所以,你们想跟人聊天的话,不要找不喜欢闻思修行的人,应该去找法师、辅导员这些人,跟他们聊一聊,“我太散乱了,这几天没办法控制自己,中午可不可以到你家里吃顿饭?你有没有好吃的?”这位道友也会不好意思,不得不答应:“那好吧,你11点钟来,我给你炒个白菜。”这样通过和他接触,你一定会有所转变的。
我经常观察你们跟谁接触,跟坏人一起的话,肯定不久就变坏了。通过经常交往的朋友,也可以看出你的修行境界。因为恶人经常喜欢恶人,就像盗贼与盗贼为伍、商人与商人结伴一样,喜欢闻思修行的人,不可能常常跟散乱的人在一起。
前段时间我在昆明,依靠某些因缘,很想回来后马上讲《如意宝藏论》中依止善知识、远离恶友这两品,但现在回来以后,不要说《如意宝藏论》,连《现观庄严论》最近也讲不成了。无垢光尊者这方面的教言比较多,《大圆满心性休息》中也讲了一部分,但不是特别广。
其实,作为凡夫人,环境还是非常重要,《宝积经》云:“当依说法善知识,恒时切莫依恶友。”依止恶友的话,行为一定会变坏,所以如果想救护自己、帮助自己,要看看自己交往的人会不会经常毁谤别人,或者天天说些无聊的话、搞些无意义的事?是的话,则应该渐渐远离;如果那人特别喜欢闻思修行,对上师三宝很有信心,各方面修行非常精进,与他交往一定会有帮助的。
《涅槃经》中有个比喻说,人们特别害怕醉象,其实醉象并不可怕,最多只是毁坏你的身体,而最可怕的就是恶知识和恶友,他们不仅能毁坏你的清净心,还能毁坏你辛辛苦苦所造的善根及慈悲菩提心。因此大家交往朋友时,一定要好好看一下,有些人口口声声毁谤他人、说些无关紧要的话、对上师三宝没有信心,那尽量与他少接触,像怨敌一样离开。当然这并不是毁坏誓言,噶当派的教言中也说,不要接近这些恶人,应当像尸体一样远离。恶人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所以大家要注意!
丙六、依止顺缘善知识:
依止正士灭罪业,功德增如上弦月,
殊胜上师较自身,更为珍爱佛子行。
大乘佛子一定要依止上师,这样的殊胜上师,要比自己的身体还要珍爱。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如何?大家应该最清楚,稍微别人接触一下就不愿意,稍微说一句也不能接受,对这个身体特别执著。而修学大乘佛法的话,一切解脱的根本、功德的来源就是善知识,佛经中云:“诸法依靠善知识,功德生处佛所说。”善法全部依赖于善知识,善知识是一切功德的来源,这是遍知佛陀亲口所说,不是一般人的泛泛之语,所以要深信不疑,明白上师是一切功德的来源。
那么,依止上师有什么功德呢?罪业会逐渐灭尽,原来自己业力非常深重,贪嗔痴很厉害,但是依止上师多年之后,相续中的功德会像初一到十五的上弦月一样日日增上。尽管一两天不一定能察觉到,但若依止很多年,就会发现身心出现了许多功德。诚如《功德藏》所言,普通的一节树木落到玛拉雅山的檀香林中,经过数年之后,会薰染上栴檀木的妙香,同样,如果依止一位具相的高僧大德,纵然是业力深重的屠夫、妓女,久而久之也会薰染上他的功德妙香,身心中出现许多无法想象的功德。所以,这样的善知识,理应以最清净的恭敬心来依止,以三种欢喜来依止。
依止上师的方法非常多,按《毗奈耶经》的观点,刚出家的人一定不能离开上师,最少要在上师身边呆十年。但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今天“上师您可不可以给我剃头?我想把您当依止师,当根本上师我不愿意,只是把您当朋友一样依止,可不可以?”上师也是慈悲摄受:“可以可以,你可以把我看作依止师。”但明天他就跑了,无踪无影了,上师非常伤心:“我的弟子哪里去了?不知道方向了,名片也没有留。”因此,很多人依止上师的方法不对,恭敬心也没有,完全是一种形式。
如果没有恭敬心,很多成就不一定能现前。《钦则益西多吉密传》中记载,有一天尊者跟其他道友在一起,突然他专注地仰望虚空,只见一个叫索南加措的喇嘛直接前往铜色吉祥山(莲师刹土)。大家觉得非常稀有,尊者若有所思地说:“他一个字都不认识,之所以能趣往清净刹土,全是因为对上师的恭敬心所致啊!”
所以不管是依止哪一位上师,只要他具足法相,自己说话也好、行为也好,一定要有恭敬心。假如没有恭敬心,则是成就的一种障碍,若能把上师视为佛陀,自相续也会转变的。《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中说,第四世多哲活佛在12岁时,他上师递给他一个托巴,里面注满了酒,命令他喝下去。他抗议说饮酒违背戒律,不愿意喝,但上师一定要他喝。多哲活佛想:“上师是佛的化身,他要我这么做,我就应该这么做,他的话就是佛的命令。”然后就喝下去了。瞬间他的身心彻底转变,他开悟了。后来他在道歌中唱道:“今天佛陀亲自将这位僧人(指他自己),彻底内外上下地转变,使我明了大圆满的精髓,那与生俱有的大圆满。”
尽管从别解脱戒看,喝酒抽烟等不能做,但对方若是具法相的大成就者,对他的命令依教奉行,自己也有成就的机会。只不过现在有些人也如是效仿,自己本来没有善知识的法相,却披着老虎皮在外面乱搞,让弟子做非法的行为,这一点非常可怕,对佛教有极大的损害。
前段时间,在康定开了藏传佛教五大教派高僧大德“佛教论坛会”,四天的会议内容当中,大家着重讨论了假活佛对佛教的危害很大。萨迦派、噶举派、宁玛派、格鲁派等都认为,现在活佛的认定制度一点都不规范,母亲可以认,朋友可以认,上师可以认,自己也可以认,尤其最可怕的就是自己认自己,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当时有位大德说,某某地方有一个上师,表面上看来很慈悲,但他对谁的话都相信,很容易被骗,结果他的寺院有两百多个僧人,一百多个都是活佛。其来源是什么呢?有人专门调查过,比如某人的亲友说:“我这个儿子好像有点功德,他可能是活佛,您打个卦。”他打个卦后:“是是是,应该是。”别人说:“我做了一个好梦,可能是活佛吧,您看一看。”“应该是、应该是。”最后寺院的活佛已经超过了普通僧人的数目,真的变成了活佛世界。
汉地如今特别信活佛,就像八十年代的藏地一样,八十年代有位活佛说:“我非常惭愧,我是个活佛,从现在的情况看,活佛对佛教有一定的危害。在我们德格,八十年代一来了活佛,大家都崇拜得不得了,摸顶、灌顶、求加持。可是现在,来了一个活佛时,德格基本上没人来看了,更何况求灌顶加持了。”汉地确实像八十年代的藏地,一听说来了活佛,就争先恐后、蜂拥而上。有些活佛从小没有受过什么佛法教育,所以种种行为相当可怕。其实即使他不是活佛,若对佛教理论比较精通、具有大慈大悲心、能把佛法教义传给世人,那倒也可以,但很多人不是这样,而是依靠这个名义毁坏了很多人。
这方面的故事非常非常多,希望你们依止上师的时候,一定先要好好观察。汉地很多人没有闻思修行,头脑简单、很容易被骗,他们的信心是一种迷信,充满很多神秘色彩,听说某人可以飞、可以游,就觉得很了不起,一定要皈依他。实际上,这不一定了不起,开亚运会的时候,肯定有许多这类现象。甚至有些活佛连这些也没有,只不过有一封介绍信而已。
当然,我并不是否定所有的活佛,从历史上看,有些活佛对佛教的贡献非常大,但这大多是古代的,古代的认定制度特别严格,高僧大德们对佛教很负责任,没有一定的证相不会随随便便乱认。而现在并非如此,有些上师确实对佛教不负责,把了不起的名号随便加上一个坏人头上,但他的行为不可能依靠名称来转变,最后本质目暴露无遗时,对佛教有没有损害?大家应该值得三思。
依止善知识过程中,大家务必要注意,不要认为“他是上师,上师做什么我都要接受。上师抽烟、喝酒、作不净行,我规规矩矩地听从就可以了”。不是这样的,虽然在佛教历史上确有极少数这样的成就者,但在末法时代可能会有点困难。所以大家要以别解脱戒为主,如理如法地行持善法,这样对自己不会有危险,对佛教也不会有损害。
丙七、佛教入门之皈依:
己尚缚于轮回狱,世间天神能救谁?
故知殊胜无欺处,皈依三宝佛子行。
世间的天神、地神、水神、护法神等,自己尚且困于轮回的牢狱中,被业惑烦恼的镣铐紧紧束缚着,又怎么能帮助别人解脱生死呢?比如说东北的天仙、狐仙,虽然暂时能给你一些帮助,让你发财、事业顺利,但不能把他当作究竟的皈依处,不能皈依这些世间的天神、邪魔外道或者教主。
据统计,世界上有两千多种宗教,有些崇拜遍入天,有些信仰大自在天,大多数都是拜不同的天神。但世间天神自己也沉溺在轮回中,没办法解脱,就像关在监狱里的人自顾不暇,依靠他的话,怎么能让你获得释放呢?因此,要皈依的话,不要皈依这些,一定要皈依佛法僧三宝。佛陀是唯一功德圆满,具有能力、悲心、智慧,能把无量众生从轮回中救拔出来的圣尊;佛陀所宣说的法,也是可以皈依的;再加上修持佛法的僧众以及文殊、观音等大乘圣者,合在一起就是三宝,在三宝面前我们要虔心皈依,这就是佛子行。
皈依三宝的功德相当大,如经云:“何人皈依佛,不堕入恶趣。”皈依了三宝的人,就算以前造的恶业再严重,也不会堕入恶趣。《涅槃经》亦云:“皈依三宝者,速得佛果位。”如果皈依了三宝,很快就能获得佛陀的圆满果位。所以你们有机会的话,应该想方设法让别人皈依,假如别人不肯,那在旁生耳边作皈依也可以。
汉地的本焕老和尚就讲过一个公案:佛陀在世时,有一天带弟子去村里化缘,但走遍了村子也没人开门,所以没有化到缘。佛就把弟子带到附近的一个地方,看弟子中哪一个跟村里的人有缘,后来发现目犍连是有缘者,于是就派他去化缘。目犍连来到村子后,村民们高高兴兴地打开门,因此化到了很多东西回去。
很多弟子有点怀疑:“为什么圆满功德的佛陀化不到缘,钵空空地回来了,而小乘阿罗汉目犍连却搞得那么成功?”然后就问佛陀。佛陀说:“我没有跟他们结过缘,而目犍连却跟他们有很深的因缘。过去无量劫以前,有个农夫上山砍柴,有棵树上有一窝黄蜂,黄蜂见有人砍树动它们的窝,都飞出来了。农夫是个佛教徒,就给这些黄蜂念三皈依。黄蜂因为听闻了佛法,后来都转成人身。当时的农夫就是目犍连,那窝黄峰就是这个村子的人。由于目犍连当年跟他们结了缘,所以他们今世就欢喜供养他。”
因此,你们实在找不到皈依弟子的话,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有些人回去一趟特别失落,因为给亲朋好友讲了很多,想让他们皈依三宝,结果不但不皈依,反而被狠狠骂一顿,关系弄得很糟糕。如果你出去不成功,那可以到蚂蚁窝、餐厅、渔场给旁生念皈依,诵佛号,这样你可能也会变成像目犍连一样。
我们即生中遇到佛法、有皈依的机会,真的是非常荣幸,三宝永远也不会欺惑我们,永远也不会错的。世间上有邪知邪见的人,看到别人皈依三宝、出家修行,就觉得“你搞错了,不应该皈依”。不管他们想什么、说什么,实际上以正理观察时,皈依的功德和利益确实无法衡量。所以大家应该生起欢喜心,在有生之年,方便的话,尽量弘扬佛法。现在外面学习《入行论》的道友中,有些人很能干,一个人召集了很多很多不信佛的人,让他们信佛。我倒不是人越来越多,就越来越欢喜,但皈依三宝确实是一种妙药,这么好的妙药让可怜的“病人”都获得该多好啊,他们在轮回中如是痛苦、如是挣扎,若能得到这样的甘露妙药,身心肯定会非常快乐。因此,我从内心当中非常希望:芸芸众生都有皈依三宝的因缘,最终趋入真实的佛道!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齐美仁真堪布)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齐美仁真堪布&&宣讲
三宝弟子布楚&&恭译
语狮子之智慧心中现,修学普贤清净胜悲愿,
秉承诸佛菩萨圣事业,文殊上师尊前敬祈祷。
&&&&请在座各位,想到为使等齐虚空的一切众生,皆能证得无上利乐之圆满正等觉佛陀果位而听闻佛法。
&&&&今天所要讲解的是由佛子欧曲·妥美(无著)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颂》。《佛子行》在藏地十分盛行,很多人都知道这部论著,也有人把这部论著作为课诵,经常念诵,这是值得随喜的。但人的习性却是,对于容易接触和听闻到的东西不懂珍惜,却对稀少之物甚为珍视,这也不难理解,物以稀为贵。但是,正因如此,人们很容易有这样的过失,与真正的宝藏失之交臂。修习佛法也是这样,如果认真思维就会发现,《佛子行》实乃深密和重要的教法,却因为我们平常经常读诵,且能较容易地接触到,而对其有所忽略,没有思维个中的真正内涵,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就雪域藏地而言,浩瀚的藏文大藏经《丹珠尔》、《甘珠尔》,多达三百多函,要想博通经教,实修大藏经的全部内容,对于一名修行者来说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佛子行》却摄集了所有教法的要义和精髓,故而,此教法无疑是实修的便捷之途。不要说我们这样的普通修行者,即使是有证悟的大成就者或有名望的大学者亦有此共识。
&&&&这部论著的作者佛子欧曲·妥美(欧曲是大师所居之处的地名),是一位终生实修菩萨行的大成就者。他的传记中有这样的记述:他在欧曲山洞修行时,山洞旁的羊与狼一起玩耍,鹞鹰与小鸟一起嬉戏(一般说狼是羊的天敌,鹞鹰是专门捕食小鸟的猛禽),自然和生命安详和乐。实修菩提心的欧曲·妥美大师,不仅自己的心相续中升起了菩提心妙宝,也由于他修证菩提心的殊胜加持力,使他周边的旁生道众生的心相续上也升起了菩提心,改变了心性。我曾去朝拜过欧曲·妥美大师修行的圣地,它在妥美县扎什伦布寺附近,是一片美丽悦意的广阔草原,在这里我看见很多动物在自由自在地生活,友善相处,自在嬉戏,我仿佛回到了欧曲·妥美大师住世时的情境,心里真是充满了喜悦和感动。有关妥美大师的详细传记,我尚未拜读过,前两年有位朋友说,妥美大师的广传即将面世。那位博学的朋友感叹说:“雪域圣地大德的传记我拜读了许多,但是没有读过像《欧曲·妥美大师传》那样精妙的大德传记。”在拉萨,现在正大整理妥美大师的广传,即将出版发行,此传记是大师对《佛子行》实修的经验之谈,传记的全部内容都和《佛子行》的偈颂紧密结合,如果有幸得到这本书,诸位都应好好拜读一下。
&&&&无论以此论著的作者,这位具德上师本身来观察,还是以他所著的教言来思维,《佛子行》都是殊胜高深的法门。就我本人而言,即使是一般的佛法讲解,我都自认无法胜任,更何况是《佛子行》这样高深的教言。这不是我口头谦虚,实属真实想法。讲经说法,具有上师之德相,我不仅平时没有想过,就连睡梦中也未曾梦到过。但也许是个人的缘分,也许是学修的机会,自己领受了一些教法传承,作为出家人,为不辜负同修们的敦促,免之而为。所以说,这次给同修们讲《佛子行》,不是给大家作开示,指导诸位怎样做,而是希望和大家一起共同修学。虽然我与在座的出家人,落了发,换上了僧装,表面示现了出家相,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就是一个真正的出家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佛教徒,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认真思考,怎样如理如法地听闻、思维及实修,不妨大家一起来探讨。如能按佛法要求的去做,对改变心性是大有裨益的。反之,不管是德高望重的修行人,还是地位显赫的高官,抑或普普通通的凡夫,如果不会自我调整,仅仅依靠他力则难以改变心性。
&&&几年前图巴活佛从国外返回多智钦寺时,对一位同修讲的一番话,我听后十分感慨。当时,那位同修请图巴活佛传授修行窍诀,图巴活佛说:“我讲得再多对你也没什么大益处,最好是自己去认识心性,否则即使我讲了教导,你如果很快忘掉,不用心思维实修的话也起不了作用。与其如此还不如自我调服。”这既是大善知识的教言,更是实修者的经验之谈。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虽直接或间接地拜读及听闻了持莲大师为主的很多大德的教言,也在众多上师座前领受了灌顶和窍诀,但我们并未牢记于心,也没有与实修相结合,比如今天我们虽然宣讲了一些《佛子行》的教义,但很多人听过后很快就会忘诸脑后,到中午讲经结束出门时,若能忆念到今天所讲的部分内容,也都算不错的了。所以说,只有遵照佛法的教导,自我调服心性,这才是极为重要的修行。
&&&&应该怎样来调服心性呢?比如一个小孩由父母送到寺院出家,就以为自己已成为一名僧人。我们小时出家也是这样认为。在寺院虽然能读诵经文、参加法会、绕塔、礼拜、供奉等,但依靠这些善行是否就能斩断烦恼,调服心性呢?仔细自我观察,也许效果未能如已所愿,这一点不需我说,大家都心知肚明。那么,又该怎么做呢?殊胜的《佛子行》告诉了我们修法的甚深窍诀。
&&&&牧区有句谚语:“将冰冷的手放在热暖的心窝上,感受自知”。所以,如能经常拜读和念诵《佛子行》,并按《佛子行》的甚深教言去认真思维,调整修正自心,你就会发现当你遇到烦恼的对境时,当你处于迷茫之中时,其教言就会指导你如何对治,并像黑暗里的一盏明灯,指引着你前行。
&&&&当今很多人都认为,只要通达教理,就能改变自己的心相续。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没有调服自心,哪怕精通再多教理,也没有多大益处。所以,只有把自己所学的教理实际运用在修心上,才具有意义。就我而言,我只是学习了数年,懂得一些教理而已,但是光靠这些,心相续没有改变的话,要想成就也还是很难的。因此,在座的诸位即便没有系统地听闻教理,但只要如理如法地实修,也是可以调服自心的,千万不要以为只在寺院中学会了捏塑各种供品,使用法器以及跳金刚舞等法事仪轨,就能做出成就佛法的大事。
&&&&此外,我们还要经常思惟所读经文的内容,对照自己的不足,一点一点地调整心态。如果不能用上述方法实修,即使学佛几十年,心相续也不会有改变。就如同幼年养成的习气一样,嗔恨心强的人,几十年后仍然会嗔恨他人;贪婪心重的人,年纪虽在增长却仍然会贪得无厌。虽然从外相上有些改变,也在做一些善事,但对祛除不良习气,依然是很困难的。因此,希望在座的同修们,在听闻《佛子行》这样的甚深教言后,认真思考教义,改造心性,争取在修行之路上稳步前行。
&&&&不管是上师、一般的僧人,还是自称佛教徒的人,有些人已三、四十岁了,也有些人已五、六十岁了,可是问问自己在修行方面究竟有什么成绩?有些人可能念诵了很多经咒,有些人做了很多的大礼拜或绕了很多次佛塔,印了很多经文,建造了很多三密之所依,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今这样的善行已成为一种风气,被公认为善业。这样行善积德的方式固然很好,但是,我们仔细想一下,一年365天中,是否有那么一天,面对苦难的众生我们发自内心地生起了慈悲心?有那么一次,对上师三宝生起了真正的信心?我认为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如果我们不对自己有所要求,并且懒惰懈怠,不安排好实修计划,那就更不可能做到了。不要说是一年中的一天,就是一年中有一小时的时间,对众生生起了真正的慈悲心、对上师三宝和空性的见解生起了真正的信心,也是弥足珍贵的。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做到了?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只能说明我们虽然在形式上修习了佛法,但在所修的方法上还是有很大欠缺的。
&&&&修行最重要的是什么?哪怕普通的在家信众都会回答,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的确如此。假如在一年中,我们连一个小时实修心性都做不到,就说明遗失了修行的要义,也就意味着修行进入了误区。我经常想:我们每个修行人都有各自的课诵任务,每天都要花一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去完成,并认为这是不能间断的,这虽然很好,但能否像重视课诵一样,也规定自己每天不间断地花一定的时间打坐观修呢?
不妨观察一下,若是二十多年中每天抽出时间观修慈悲心和寿命无常,与二十多年中每天完成一、两个小时的课诵相比,看谁的心相续得到改善,谁的心相续上生起了出离心和慈悲心,看谁修的好,成为一位真正合格的修行者?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一定是经常观修寿命无常,生起出离心和慈悲心的修炼心性者。
&&&有人请我帮他出主意,他说:我比较富有,可以修建一千座佛塔,那么,我是拿出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去修建佛塔呢?还是在一年中修菩提心更好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坚定地回答:修炼心性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改变心性,即使是在大地上建满了佛塔,也不见得能解决生死轮回的根本问题。
&&&&诸位请相信,只要能认真听闻和实修《佛子行》的教导,就可以说是受用不尽。这个法门在藏地流布很广,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不管是讲经者还是听闻者,只要宣讲者认认真真地宣讲,听闻者认认真真地听闻,并努力实修法义,每个修行者的心相续都一定会得到很大的利益和安乐。
现在开始宣讲《佛子行三十七颂》。
甲一、首义分二:一、礼赞&&&二、著论之誓言
乙一、礼赞分二:一、总的礼赞&二、分别礼赞
丙一、首先是总的礼赞
&&&&那莫洛格夏(日阿)雅
丙二、分别礼赞:顶礼与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的上师
&&&&虽然谛观诸法无来去,然唯精勤利乐众生者,
&&&&殊胜上师怙主观音前,三门恭敬恒常敬顶礼。
&&&“那莫洛格夏(日阿)雅”,意为向世间自在圣者观世音敬顶礼。本文作者欧曲·妥美大师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主修的最胜本尊是观世音菩萨,他在幼年时就具有慈悲心,且终生专修慈悲心,是一位修慈悲心达到究竟而获得成就的上师。
&&&&首先,第一首偈颂是向本尊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的上师恭敬顶礼,赞颂根本上师与最胜本尊大悲体性圣者观世音菩萨的功德。“虽然谛观诸法无来去”,这句偈颂教导我们,如果以慧眼详细观察和抉择,就能了知万有诸法没有来、去、生、灭,皆是空性。空性是甚深的法门,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以及《大藏经》佛语部一百多函之内容归纳起来,主要讲的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与慈悲的教理,了解和体悟空性是很重要的。当今世界除佛教外,尽管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诸多宗教,亦有各种各样的文化传承体系,但在诸多宗教与文化传承中,与其他宗派不同、最有特色、最为殊胜和究竟的教理和见地,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空性法门。
&&&&空性正见的教理宣讲的是:以我们凡夫的眼光来观待,以为外境之柱子、瓶子、山川、岩石等所有色法皆是永恒实有;而以佛教之真理来抉择,就能体悟到一切万法都不是永恒实有的。比如就一座殿堂来讲,如果对其认真分析,那么柱子不能称为殿堂,横梁也不能代表殿堂,墙壁及其他建筑部分各自也不能称为殿堂。除此之外,也没用其他的殿堂存在。经过教理的认真抉择,就能了知,殿堂只是假名安立而已,不是永恒实有的。同样,就我们的身体而言,我与我的身体也是假名安立,这个身体也仅仅是由假名的眼、耳、鼻、舌、手、足、血、肉、骨头等组合而成。对此,如果一一思维抉择,就能了知根本没有永恒实有的我与我的身体。但由于凡夫贪着实有的习气力量太大,故难以接受和体悟空性的教理。比如我们在睡梦中的情景并不是实有的,但是却执着地将梦境执为实有,甚至从梦中似醒非醒时,仍然被梦中的情境所左右,好梦即高兴欢欣,噩梦即伤心难过,可见,人贪执于虚妄的习气有多么重,因为这种贪恋执实,就很难认识到事物的真相。
&&&&&实际上,如果我们认真去思维和修学的话,空性正见也并不是非常难学且无法理解的。在这里,妥美大师开示说,诸法的本体皆是空性,没有来和去。他的根本上师就是体悟了诸法皆是空性这个甚深真理的。
&&&&“然唯精勤利乐众生者”这句偈颂提示我们,证悟了诸法空性之正见的根本上师与众生怙guigdongaoini主观世音菩萨等圣贤们,是看见有无数众生错误地执著于诸法实有,迷而不悟,十分痛苦,而自然生起了无限的悲愍。如果片面错误地认为诸法无有来去,也没有人去做利益众生和利益自己的事,一切皆为空无所有的话,这不是空性正见的真理。
&&&&我们观修慈悲心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观想一切众生皆做过我的母亲,他们做我母亲时,对我都有养育之恩,初修者在尚未修学空性正见的教理时应如是观修;第二种方法是经过修学,对空性正见的教理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即应着重观修空性正见。这样努力起修,看见众生愚昧无知,造积很多罪业,蒙受无限痛苦时,就会自然生起慈悲心,就能任运成办利生事业。与广学各派的教理相比,理解一些空性的教理,对于我们来说有着直接和便捷的利益。
&&&&往昔,大成就者一世敦珠法王驻锡色达喇荣沟时,主要专修和弘扬法王自己的伏藏法门《净化所现》。一世敦珠法王终生修持空性正见,他摄受了很多出家和在家的弟子,使很多具缘弟子证悟了空性,其中有十三位虹化的成就者。由于法王经常宣讲空性,以至于周围的一些普通人称他为“空性口”。我们应像敦珠法王及其弟子们那样,努力如此观修。
&&&&在这首偈颂中,妥美大师赞颂自己的上师时,没有赞颂上师如何有名气,名气在他看来并不是很重要,当然更没有赞颂上师的弘法利生事业有多大,而是赞颂上师如何以慈悲心和空性见来做利生的事业,赞颂其与圣者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的功德。毫无疑问,这样赞颂上师是最殊胜的赞颂,这意味着妥美大师真正认识了上师的伟大。我们应如妥美大师那样,学习上师的殊胜功德,争取使自己的心相续上也生起慈悲心和空性正见。这就是我们修学的要点。
乙二、著论之誓愿
&&&&众生利乐之源诸佛陀,皆是实修正法而成就,
&&&&重在了知修行方法故,于此宣说殊胜佛子行。
&&&“众生利乐之源诸佛陀,皆是实修正法而成就”,是说世界上最为殊胜难得、真正利乐众生的源泉就是伟大的佛陀之果位,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都是经过实修正法而成就的,这也是修行人追求的终极目标。从显宗来讲,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成就。如果长时间的修行,其目的就是希望获得佛陀的果位。从金刚密咒果乘来讲,有即生成就佛果的殊胜方法。修习金刚乘之生圆次第的目的,也同样是希求佛陀之果位。但如果不努力修行,也不知道修行的方法,光是想获得佛陀果位,那就只能是想象而已。比如我们修建一座房屋,如果不知道建筑的方法而付诸行动,也未能有步骤地准备建材、组织工匠,着手施工等等,光是凭空想象显然是得不到房屋的。又如想学会绘制佛像唐卡,只有学会绘制方法,然后一笔一笔地绘制,才能如愿以偿,否则躺在那里空想,是得不到想要的唐卡的。同样,我们修行人要想证得佛陀的果位,就必须要懂得修行的方法并付诸行动。
&&“重在了知修行方法故,于此宣说殊胜佛子行。”
作者进一步宣讲这两句颂词的内容:求证佛陀殊胜果位的实修方法,就在《佛子行》的三十七颂里。这一首偈颂也是妥美大师在发心撰写这部论著时向上师与本尊祈祷并发的誓愿。
甲二、正文分三:一、前行&&二、正行&&三、结行
乙一:前行宣讲入佛门之方法分七:一、暇满人身&&二、抛弃三毒根源之故乡
&三、依止功德源泉之清净处
&四、忆念无常而舍弃今生&&&五、远离违缘之恶友&六、依止顺缘之善知识
&七、佛教入门之皈依
丙一、暇满人身
获得暇满人身大舟时,为度自他出离轮回海,
昼夜恒时努力不懈怠,勤于闻思修是佛子行。
&&&&这首偈颂告诉我们,要想成就佛陀之果位,首先要获得修习佛法的暇满人身。据统计,当今世界约有六十八亿人口,信奉佛法的佛教徒大约只有三亿多人,在这三亿多佛教徒中,有些修学小乘教法,有些修学大乘教法或密乘教法等等。但还有一些只是对佛法有信仰,没有去起修。在全世界,只有雪域藏地之藏传佛教比较全面系统地继承了如来释教的显密教法,综上可见,遇到真正佛法的人真是少之又少,所以藏地的有缘信众们获得的是最好的修行机缘。
&&&&&如果问怎样修学佛法,那么“昼夜恒时努力不懈怠,勤于闻思修是佛子行”这两句颂词教导我们,修行人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不能懈怠懒散,应恒常勤于闻思修。如果不努力修行,就不能成为合格的佛教徒。
&&&&要想如法修行,首先要多听闻佛法,可以在某一位上师处听闻。在没有上师、善知识的地方,如最初理解不了高深的教理经论,可以拜读一些浅显易懂的大德传记,就如同藏地很多在家男女都能阅读《史诗
格萨尔》一样。只要认真学习,历代上师教言都是不难理解的。应各自安排时间,每天闻思修习,请诸位不要辜负我的期望。虽然很多人每天都在完成规定的课诵,但是我希望大家还应承诺每天坚持闻思修,哪怕是每天只能闻思起修一页经文的内容,比如大德的传记、或者华智仁波切的《前行引导文》,或者上师的教言等等都可以。这样试修一年,我可以保证,诸位肯定能体悟到自己心相续的改善。
&&&&闻思修的“思”,指的就是:经过听闻后,认真思维经文中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报应等内容,反复思维就能逐渐减少对世俗的贪著。如果我们一点都不去思维佛经的内容,即使是外相表现为修行人的形象,内心却充满妄念分别,这样还比不上那些没有修行的,一般在家的善良人。事实上,作为凡夫,尤其是处在安乐的环境时,患得患失的烦恼会日益增盛,反之,处在逆境时,贪嗔痴等妄念反倒不会那么强烈了。身处逆境,身心感受痛苦时,那些思维因果和无常的人,就会想到这是往世的业缘,此时就很自然地祈请三宝,消除灾难,当然分别妄念和贪求欲望也会随之减少。从另一个角度说,我认为越是养尊处优,对修炼心性越是不利。很多福报浅薄的人,越是处在安乐的环境,贪欲就越多,不是贪求这个,就是需要那个,一个欲望满足了,另一个欲望又马上生起,不是这里不对,就是那里看不惯,催生出很多五毒烦恼。我们观察这种人,其表情都是冷漠和痛苦的。因此,修行人处在顺境时,就越发应该认真思维,提起正知正念。
&&&&那么,如何提起“昼夜恒时努力不懈怠”的精勤之心呢?不妨如是思维观想:我们每一个人获得的暇满人身并不是永恒的,也许明天或下一刻就会遭遇变故,所以就要用寿命无常的观修来恒时提醒自己。例如打坐观修寿命无常时,思维自己小时候的情景,思维长到十五、六岁的情景,以及老年时的模样。思维他人,想到我在儿童时代认识的那些人,有年幼的、年轻的和年老的,他们中有些人胸怀远大理想,整天忙于成办很多世俗事务,然而壮志未酬身先死,有的生病夭折,有点遭遇意外而离去。回忆这些逝去的人们,思维轮回苦海中的众生是如此的痛苦,世事无常,人们如同商贸集会中的商客,虽暂时会集,瞬间又要分离,没有定数。所有这些都会带给我们触动,也会让我们认真思维世事的变迁,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如能这样思维,就自然会有紧迫之感,促使自己精进修行。
&&&&一些修行人都看到过身边的人死去,却很少能意识到自己也要死,自己的寿命也是无常的,其实,那些已经死去的人,生前和我们的想法是一模一样的。显然,只是观想别人的死亡并不能带给自己深刻的触动,只有经常思维自己也有随时死亡的可能,继而才能对轮回苦海生起厌离心。不妨规定自己每天观修五分钟、十分钟或十五分钟,这样就会逐渐成为一名真正的修行人。即使是六、七十岁的老年学佛者,只要按上述的方法,观修一两年后,在修行方面也会有很大的收获。如果不能安排好自己应修的教法,没有管好自己,懵懵懂懂地混日子,几十年过去还是老样子,没有丝毫的进步,那就不是一名真正的修行人。
&&&&不仅如此,我们周围一些在家男女,也由于各自的业缘,自从堕入轮回的苦海之后,仅仅为了衣食住行就要付出很多艰辛和劳碌,生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流逝了,这无疑是很令人痛心的。鉴于此,我们能有机缘修行,就更应该珍惜,《佛子行》教导我们要努力听闻、思维、观修,白天、黑夜都要谨慎而行,努力而不懈怠,以精勤实修来改善自己的心性。
丙二、抛弃三毒根源之故乡
贪恋亲方如同水沸腾&嗔恨敌方犹如烈火盛
遗忘取舍愚痴昏昧者&舍离故乡乃是佛子行
&&&&这首偈颂教导我们说,要做到如理如法地闻思修,就应具备一些条件,首先要远离对修行有诸多违缘的故乡。故乡不仅仅指亲友居住的地方,还包括在其他处所定居后,结交了很多朋友的地方。如果结交了许多朋友,就会产生攀缘执著、放逸散乱,成为修行的一大障碍。作为修行人,依靠三宝和自己内心的修持,就能撑住自己,而不需要依靠更多的外境,比如朋友、亲属、同事等等来过日子。不管身处何地,都应尽力减少外缘,并把这样的修行当做生活的一部分,把生活和修行融为一体。
&&&&修行是日积月累的,闭关静修如此,出关后,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要随时提起修正的正知正念,就像一块铁在火中烧红后,拿出来就会马上变冷,我们的修行一定不能变成那块“迅速冷却的铁”。如此,每天不仅要抽时间来修,而且要把抽时间所修的法要,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不放逸散乱,修行上就会有很大的受益和进步。
修行人如果能远离家乡,放下一切世俗杂务到深山区持之以恒地静修,那固然好。但因人口激增而产生的过度开发,使生态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地方都已面目皆非,再者,如今交通发达,人们今天去拉萨、明天去汉地、后天去印度,以至于到处都是放逸散乱奔忙的人,往昔那样清净的修行净土是越来越少了。但对于真正想修行的人,如能在属于自己的住所,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安住静修,对改造心相续一样有极大的助益。
当今的有些修行人最初总是以清净发心为开始,但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却逐渐把其单纯的理解为工作,并没有把它和修法联系到一起,都想抛头露面了,这都是调伏心性不到位的缘故。回头总结后就会发现,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未达到自己最初的发心目标,后悔之心也就会油然而生,显然这样是不可能获得修行成就的。如能在家中经常观修寿命无常、慈悲心和空性正见,即便别人并不知道你在实修,也不会对你大加赞许,但如此低调隐秘的实修,定然生起稳固的正知正念。一些人把外相上修行看得很重,好像自己修行就是做给人家看的,这都是由于没有实修和正知正见的缘故,也是当今不良风气太重的缘故。
&&&&这里讲到的远离故乡,指的是修行人应远离故乡,这对出家人是容易做到的。对在家居士而言,即使是不能远离故乡,也应远离嘈杂环境、减少攀缘执著,每天有计划、有次第地的在家静修,并经常做修行总结。譬如,今天我用一个小时观修了寿命无常,晚上临睡时应将今天观修的与昨天观修的作比较,看哪天观修得好,这样修行十多天后再观察自己是否有进步。经常这样总结,势必有所收获。政府的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到年终都要做总结,回顾一年的业绩,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制定来年的工作计划,修行也是如此。但我们许多佛教徒都很少做修行的总结,即便总结,也就是诵了多少经、做了多少善事,这也都算是好的了。实在是极少有人进行修心的总结,也没有修心的愿望和制订修心的目标。这样的话,肯定对自己没有多大帮助。今生修行的时间是有限的,寿命也是无常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业缘,不管高低贵贱怎样的人,都不容易掌握和修炼心性。我想,修心的殊胜事业在于精进,因此应在总结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没有谁比自己更了知内心的进步和变化的了。
&&&&要想如理如法行持善法,每日、每月、每年都进行修心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应观察,去年有人对我辱骂伤害,我都是难以忍受的,对世俗贪欲心也是很强烈的,执著于钱财、地位和名声等世间八法,是个分别妄念很多的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我,改正了不少缺点,心态也平和了很多,这是修行进步的一大表现,应如是地观察自己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语言行为。
&&&&即使不能按照《佛子行》的全部内容去起修,只要能按照其中几首偈颂的内容去实修,也可得到极大的利益。如果连《佛子行三十七颂》中一首偈颂的内容都没有起修的话,就不符合大乘教法的要求。即便我们很多人在少年时就熟悉并念诵很多大乘经文,也听闻过比如普巴金刚、阎曼达噶等高深的教法,实际上我们内心的修持也没有达到《佛子行》中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说,这意味着根本没有进入大乘的门。
&&&&《佛子行》是检验我们是否堪称大乘修行者的标准。比如现在学生升学考试,小升初、中考、高考都有年龄和文化水平等方面的考核。如果达不到,就不能升学。同样,我们能否是修学大乘教法者,也是以《佛子行》作为衡量标准的。一名修行人如果至今尚未修学《佛子行》,尚未有修学《佛子行》的计划,那么无疑是身处如意宝洲却对珍宝视而不见,实在是太可惜了。
&&&&&一旦发现自己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并能及时改正,那就对自己有很大的好处。若发现了自身的缺点,理应有改正缺点的想法和勇气。反之,明知不对又不去悔改,假以修行之名虚度光阴,虚生浪死,白发苍苍时,修行仍然没有一点点进步和改善的话,那真的是辜负了难得的人身了。我虽然这样讲,但我和你们一样也是凡夫,我的话是否能起作用,还不知道,但无论如何,关键在于我们每个人都能各自去领会和体悟这些殊胜的教言。诸位如能如理如法地实修数年,就能认识到修行是有次第和方法的,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实修,修行也不是想象的那么难。
&&&&我常常想,一方面是得到成千上万人对你的好评和赞扬,一方面是自己心相续上刹那间生起一次真正的慈悲心和信心。如果两者比较取舍,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虽然我还不配给诸位讲经说法,但是我想,假如给一百人宣讲佛法,其中四、五个人能认真听闻、实修,并对众生生起慈悲心、对上师三宝生起信心,对空性生起正见,并如理如法地修炼和改善心性,也会使我非常欣慰,也是我拜读经文修学佛法的真实目的和意义所在了。我虽然不具备渊博的佛学知识和内修的证悟功德,但我是依据佛经教导来宣说的,是无欺的真实语,希望诸位能认真思维。如果你们觉得对,就各自按教言如理如法地改造心性吧。
&&&&改善心性,主要靠各自向内认真实修。外在的修为,大家互相知道,一个藏地的出家人露着长发,穿着长裤,其他人看见就会觉得不如法,会有一些人指出他的错误,但一个人内心怎样,别人却难以知道。比如说,有些人虽然外相上手持念珠、口诵经咒,做放生、供灯等善行,但如果心中一直充满贪嗔痴的话,虽然别人不知道你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你的评价也较高,但实际上你并不是一个佛教徒。所以修行人应随时提起正知正念,谨慎而行,明白取舍,认清利害关系,发现不善念头的生起时,及时对治。
&&&&一个真正具有清净信心、慈悲心和空性正见、并具内证功德的修行人,并不会张扬自己的功德,也并不希望让别人知晓其功德,甚至不会得到他人的赞誉,但对修行人自己来说,最重要、最好的是内在的修证。如果通过修行还不能改变自己的心相续,那只能说明还没有走上修行的正道,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就像我前面讲的那样,当今很多人都注重外相的修为,对于外表的行为和宣传,都会认可赞叹、信以为真。一个向内修心人的功德和一个内心肮脏的人,从外表上他人是难以了知的,但实际上,一个没有丝毫证量和把握的所谓修行人与有实修实证的成就者相比,却有着天壤之别。正如华智仁波切教导的那样:“欲修出世法关键在于修自心,其他身口等外相修法都无济于事。难道不是吗?”但在实际修行中,很多人很难将实修心性作为重点而起修。不要说那些老年居士,不少上师和僧人们也很难将实修心性作为修行之重点。
&&&《佛子行》的主要内容,就是教导我们如何实修心性,而《佛子行》的三十七首偈颂,每一首都是告诉我们实修心性的窍诀,因此希望大家好好学习,认真起修。争取将《佛子行》的教言融入到自己的心相续上,并落实到言行中。
丙三、依止功德源泉之清净处
&&离恶境故烦恼逐渐少,无放逸故善功自然增,
&&心识清澄于法生定解,居清净地即是佛子行。
&&&&这首偈颂教导我们,修行佛法应远离不清净的恶劣环境。由于时处末法时代,动乱时期寺庙受到严重的破坏,僧团也遭遇了违缘,如今虽有修复,但仍需行持清净的优秀佛教徒做楷模,而这样的楷模已不多见了。修行佛法者有上、中、下三种根器,上根的修行人,即使身处恶劣环境,也能将恶劣的外境转为修行的增上缘,即顺缘。
&&&“文革”期间,雪域藏地的佛法遭受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藏地的僧人们遭受有史以来最沉重的打击和考验。不准穿僧装,更不许诵经念咒,不准举行供佛顶礼等宗教活动。稍不注意,就会有被剥夺生存权的危险。很多上师都受到了冲击和迫害,当然这也是对修行人的考验,一些修行人如同火种红莲,傲然挺立,如如不动,这很值得赞叹。这样艰难困苦的恶劣处境,对那些真正修行的人来说反而转为了道用,逆境成了增上缘。当时有一位名叫噶曲的喇嘛,他是一位真正的实修者,具有不可思议功德的出家人,我曾写过他的事迹。当他无辜地被抓去批斗时,他告诉自己:今天又要被带去蒙受殴打和批斗了,对于批斗我的那些人,我决不能生起刹那的嗔恨心,面对他们我要观修忍辱。在批斗现场,有人打他耳光,有人踢他,更多的人辱骂他,他蒙受着百般侮辱。但他想:今天早上我被带来时就发愿修忍辱,现在备受折磨就修忍辱吧。对那些无故伤害他的愚昧无知积造恶业的人,他的心中生起了无限的悲愍。他说:每次批斗被送回家时,就会默默地念诵《普贤行愿品》,回向给这些伤害他的人。面对逆境,噶曲喇嘛就是这样实修的。拨乱反正后,国家宗教政策得以落实,佛法得到恢复,过去曾经批斗过他的那些人向他道歉说:当时由于我们无执曾批斗过您,犯了很大的罪过。他回答说:“那个时候你们批斗我,是给我提供了修忍辱的机会,对我修行善业没有带来一点障碍,根本不要紧。”当时藏地有很多类似噶曲喇嘛这样不失本色的实修者。这样如法的修行人,即使走到喧嚣的城市中,即使遇到任何恶劣的环境,他都不会因此退失道心,也不会收到各种外境的诱惑,从而蜕变和放逸散乱。
&&&&初入佛门的修行者,就如同幼儿园的孩子一样,心随环境的好坏而上下沉浮,如果遇到好的朋友或具备德相的上师,有好的榜样或依怙的话,自己的心就容易趋入佛法,就会主动地实修佛法,向合格的佛教徒标准靠拢。相反,如果没有遇到很好的同修和上师,耳闻目睹的都是世俗的、充满贪嗔痴等物欲横流的、使人产生很多分别妄念的恶劣环境,那么他就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而走不上正道。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想如理如法地学修佛法,就应尽力减少内心散乱和世俗杂务,自己的住处与修行处都应选择不嘈杂、清净的环境,即使是在一个家庭中生活,如果有条件用一间陈设简单的房屋作为修行的地方,关起门来静修,对于减少妄念、修行增上都有一定的作用。如果处在物质条件充裕、纷扰不净的环境,心就很容易被外境所转而妄念纷纷。所以,修行人应该尽力减少外缘,择清净的环境收心静修,亦不要于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应与对修行有益的好人交朋友。能实修佛法固然很好,如果一下子不能实修,哪怕是减少闲言碎语也可以逐渐改善心性。这样慢慢起修的话,修行就会有进步。
&&&&虽然在座的诸位能住在清净的寺庙或修行场所,没有城市里那样的喧嚣干扰,但仅仅这样还远远不够,还要与如法的上师、僧人或同修们相处,经常安住于努力实修心性的境界中。实际上,这对我们的修行也是极其重要的。
&&&&通常,我们不如法的念头和言行,并不是他人强加给我们的,归根结底还是源于我们自身。因为初入门的修行者,由于业障和习气的缘故,不由自主地违犯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及密乘戒中的戒律或誓言,犯戒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很好的修炼和调伏自己的心相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课诵、顶礼及绕塔等善行,但最重要的是应向内收心,认真思维:忙于轮回苦海的俗事是否有真实意义?世俗事务值不值得我们去贪恋和依靠?此生终结,来生又在轮回苦海中漂流,如此三世、四世、生生世世在轮回的苦海中流转有没有意义?
&&&&世间人有很多的愿望和企盼,憧憬美好的未来,为之执著地奔波劳碌,到了老年回忆起大半生的经历,才意识到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付出了很多艰辛,却依然改变不了轮回的宿命,下一世如果又转生为人,还会沦入苦海;一个儿童如果在比较富裕的家庭,得到父母的关爱,看上去很幸福,但仅为一个玩具,也会痛哭流涕,所以,世间就没有什么纯粹的幸福可言。
&&&&针对这些轮回过患,如果我们认真思维,就能减少和断除对世间的贪恋,就会认识到修行并不是那么艰难的事,奉持戒律也没有那么困难,修行也就容易获得成就。
&&&“离恶境故烦恼逐渐少”就是进一步教导我们,只要不贪着于影响我们修行的各种各样的外境,妄念就会逐渐减少。如果眼睛去看五花八门的外境,耳朵听闻各种不清净的言词,心中就会浮现各种分别妄念。这样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就没有修行佛法的机会了。如果我们放松心情,不去追忆过去,亦不设想未来,当下放下一切攀缘执著,任运安然而往,使心性清澈明了,面对上师三宝生起虔诚的信心,面对苦难众生观修慈悲心,随时提起空性正见,那么,真正的信心、慈悲心和空性见就会生起。所以,除修者首先应远离恶劣的环境。
&&&&恶劣的环境有很多种,有些是设置障碍的敌人,有些违缘在远处,也有很多违缘在自己的周边,甚至很多违缘是在家中,为什么这样说呢?贪嗔痴的违缘是偶尔的,无记的念头却是长期的,正因为是长期的,也就成了我们修行中最大的障碍。总之,如能断然远离使我们生起各种各样妄念的外境,抽一定时间独处的话,对修行还是很有好处的。即使是住在家中,如不适当地放下,就会觉得这个事应该做,那个事也不能不做,搬运东西、打扫卫生、这里看不惯、那里要整理,总有做不完的事情,时间就这样流逝了,所以,除了必须要做的事务外,如不适当放下,那就根本没有时间打坐修行。
&&&&有些时候,我觉得不需要做什么俗事时,会到金刚寺后面的白杨林去坐一会儿,身心放松后,就觉得清明舒适,安然自在。据说以往多智钦寺的丹比尼玛活佛,在他修行的小房中,连糌粑盒都不准放。他说:“在修行的房屋中,不要放置太多的东西,连糌粑盒都不要放进来,否则的话,东西太多就会使人产生很多的分别妄念。”这是真正的修行人。如果我们也想成为一个如法的修行者,就应像丹比尼玛活佛那样。否则过多的攀缘世俗杂事,就不可能潜心实修。以上主要宣讲的是修行人应远离一切恶劣环境。
丙四、忆念无常而舍弃今生&
长伴亲友缘尽将分离,所积财物最终要舍弃,
&识如旅客终离身客店,放弃今生俗事佛子行。&
&&&&这里所讲的“长伴亲友缘尽将分离”,是告诉我们,虽说是长时间陪伴的亲友,但终有一天还是要分离。当我们回忆起那些少年时在一起玩耍的朋友,有的长大后成家立业,有的远离了家乡,也有一些已经去世。我们的父辈,如今也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了,他们年轻时的伙伴,多数已经所剩无几。而我们曾交往的同事和朋友,有些在一起一年,有些在一起两年或三年,其后就要变迁分离,长期在一起是很难的。
&&&&出家人也是如此,当今交通发达、咨讯畅通,有些出家人去印度,有些去汉地,有些去其他的地方,长伴身边的少之又少。我们看一下电话本就会感慨万分,许多人的名字都陆续地从上面删掉了,有些已逝去,有些不再联系,同样,我们的名字也会在别人的电话本上彻底消失,亲朋好友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分离了。对于每个人来说,终究有一天都要离开这个世界,死亡是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甚至死神会突然而至,因毫无准备令人措手不及。虽然很多人认为自己会活很久,认为今年在、明年在、后年还在,计划着自己以后做这、做那,充满想象和期望,但寿命是无常的,并不能按自己的主观愿望那样永恒长住。就拿我来说,我现在四十多岁了,有时回顾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往事,好似就在昨天,也恍如梦境。即使我能活到八十岁,算起来还有四十年,未来的四十年也会像过去四十年一样转瞬即逝,仔细思维的话,这四十年也是很短暂的,弹指一挥间。人生如梦如闪电,这就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光是口头感慨生命的短暂还不行,要认真思维这个问题。只要认真思维,就会触及心灵。
&&&&那么,具体如何思维呢?我们可以回忆孩童时代和青年时代有哪些朋友,叫什么名字,长得什么样等等,一个一个地像过电影一样回忆,当时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和理想,虽然也曾经努力过了,到如今也不过如此,更多的并未达到自己当初设定的目标,这样去思维的话,心中就会生起强烈的出离心,就会认识到,我们虽然对世俗的事情寄予很多美好的愿望和企盼,但到头来却毫无意义、令人失望。如果能这样对世俗生活生起一次真正的厌离心,这就是善行中的大善行。如此,我们观修无常的效果就与一般形式上的观修完全不一样了。如果认为花较多的时间去观修无常还不如去拜佛、绕塔,那就根本不可能在心相续上建立修行佛法的基础。
&&&&有时我们检视自己,虽然在外相的修行上做了各种各样的善事,但为什么修行的成效却很微小?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做善事时不会善用其心以及发心不正确等造成的。直到现在,如果你的修行虽然没有走上正道,但只要用心改正错误,认真起修,经过三、四年的时间,就会达到外现的行持、内证的功德等各方面与佛法相应的境界。如果一点也没有改正错误和实修心性的决心和意志,对轮回苦海也没有生起恐惧和出离心的话,到死亡突然降临时,就只能是因痛苦而追悔莫及了。作为一名修行人,应经常认真思维寿命无常。关于寿命无常的修法,我们后面还要详细讲解。这就是“长伴亲友缘尽将分离”这句偈颂的真实内涵。
&&&&接下来将“所积财物最终要舍弃”。我们在世间上做了一些事业,也积累了一些财富,但寿命终结、大限到时,所积累的财物、房屋、受用等等都要遗留下来,一针一线都带不走。金刚寺的大殿虽然建得如此庄严、雄伟,但再过五、六十年,我们在座的都要死去,离开这个世界,曾努力建造的大殿和佛像等,却要遗留下来。同样,其他的、被认为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到最后也是不得不舍弃的,无论多么舍不得放下,一命呜呼时也只能无可奈何。
&&&&色达有个一个很能积攒财物的老人,他病重临终前我去他家看望他。他虽然是个临终的人,但却放不下积攒一辈子的钱财,手还在摸索着抓钱包。在他住的房间里堆放着三十多袋青稞,这应该是个比较富裕的家庭。旁边还有正在修建的新房,他原本打算以后搬进新居的。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深有感触,悲愍之情油然而生:世间这些贪著钱财、放不下的痛苦众生,是多么可怜啊。也许他本人根本没想到死亡,以为要长久的活着,也以为自己辛苦一辈子攒下的财物,会继续伴随着自己,结果死亡突然降临了,他显然是丝毫没有准备的。
&&&&几十年后我们在座的都将不在人世,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什么东西能带得走呢?人们积累的财物各不相同,非常富有的人有巨额的财富积攒,比较富裕的人有相应的房屋和钱财的积攒,即使是贫穷的人,也会有微小的积攒。但不管高低贵贱,任何人大限来临时,都不得不舍弃辛苦一生积攒的所有财物,一丝一毫都带不走。在汉地,有些子女还会为父母遗留的财产争执打斗,甚至闹到法庭。既然如此,修行人是不是从现在起就要舍弃所有的财产呢?也并非绝对如此。人活在世,每天都要吃饭、穿衣,这些都是起码的生存条件。但我们很多在家和出家的佛教徒,除了解决温饱外,为了名利还过多追求毫无意义的世俗杂务,浪费着宝贵的时间,这就不值得了。
&&&&观修后应该认真地发愿和回向,回向发愿的方法是:向上师三宝或自己主修的本尊祈祷,祈请加持自己所修之法圆满。祈请自己的心相续上生起正念,如果今天没有生起的话,祈愿明天能生起,如明天未能生起,祈愿后天能生起。这样经常认真地祈愿,就能逐渐改善我们的心性。就像世俗中做生意积攒钱财,是一角、一元地逐渐积累的,如是每天、每月、每年,经过数年的努力,才能积累几万元。钱财需要一点点地积累,修法也是这个道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请大家谨记于心。
&&&&那么,如果你发现一天中连一分钟都没有实修心性,就应该忏悔改过,发愿明天一定要抽时间实修了。倘若今天有一分钟生起了出离心和菩提心,就应心生欢喜,勉励自己今后要更加精进。如此,修行肯定会有很大的进步,就能体会到,只要认真努力修行,获得成就并不是很难的事。这不是我说的,这些教导是往昔具德上师们的修行经验。
&&&“识如旅客终离身客店”,是说我们每个人的躯体就如同客店一样,神识就如同旅客一样,旅客住店有的住一、两天,有的住三、四天,有的时间短一点,有的时间长一点,但终究都要离去。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一个人的生命结束时,神识与躯体分离,神识随着业力去投生,身体则要遗留下来。我们都很珍爱自己的身体,都希望自己的身体美观,着意打扮,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整天忙碌、劳累还沾沾自喜。其实,一个人仅仅为了满足吃、穿等欲望而忙碌一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们每个人都会一天天衰老,平时亲朋好友一年或几年不见,一见面时就会感慨对方又变老了。实际上,我们的身体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成长并走向衰老。就像炎热的夏天,将一块肉放在外面很快就会腐烂、生蛆发臭,此时即使努力地去清洗和处理,也无济于事。同样,每个众生的业报身都离不开生老病死的痛苦。所以说不管你在世间上如何的富裕、地位如何的高、权势如何的大、与亲友的感情如何深厚,到最后都是要不由自主地分离和舍弃的。这个道理年轻人一下子难以接受,但对一些学佛法的老年人来讲,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就能体悟到佛陀的教言的确是真理,并会认真思维这个道理,结合自己的经历,想到这一生中很多认识的人和亲人都已离去,自己也已衰老成这个样子,面临死亡,这种亲身经历使其认识到生老病死之苦,从而生起悲哀和厌离之心。
&&&&无论什么年龄段的人都要面对这些痛苦,要想跨越或回避这些痛苦是不可能的。因此,作为佛教徒,就应该尽力减少和断除对今生世俗的贪恋、执著。若能如此,将会给你带来幸福和愉悦。放下对今生世俗的贪执,会不会不快乐?当然不会。那么,又是什么导致我们心灵痛苦呢?这就是人们为了满足财富、荣誉、地位等无止境的欲望而互相争斗,心怀企求和贪恋却又求而不得所致。如果面对现实随顺缘分,不过多地贪求,心情自然就会清澄愉快。
&&&&湖水的波纹是风带来的,所谓无风不起浪,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安住平静才能轻松愉快,但如果过多地向外追寻,势必会烦恼丛生。一个人如果觉得这里不顺心那里看不惯,每天心中都充满妄念执著,不要说来世解脱,就连今生的每一天都会沉浸在烦恼痛苦之中,得不到安宁,他人对自己的一句辱骂或一件不顺心的事都耿耿于怀,被人诋毁了一分钟,却烦恼了一个月甚至一年,以至于别人都忘了当初说了什么,我们自己还念念不忘,这种烦恼和不愉快都是自己造成的。要想对治这些烦恼和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观修寿命无常,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法门。
&&&&&往昔噶当派的上师们很多都是主修寿命无常而获得成就,并成为修行人的优秀楷模。当时,噶当派的大德们都是秘密传授这个法门的。比如当今像大圆满等这样高深的法门,很多上师都只传给少数具备根器能实修的弟子。同样观修寿命无常这样的修心窍诀也不是广为宣讲,也只传给具备根器能发心实修的弟子,这个殊胜法门是由噶当派的上师们,一个传一个口耳相传延续下来的。当时有位名叫金安瓦的噶当派上师,他给弟子们传授观修寿命无常等修行窍诀时,让他们各自在山洞中闭关自修。金安瓦上师有个朋友,秉性顽劣,经常惹是生非,当上师给弟子传这些法门时,他在旁边偷听了修心的内容,这个修心法门让他受益匪浅,他逐渐地改变了自己的性情。过段时间后,他去金安瓦上师住处,上师观察他的言行后说:“你的性格怎么比原来改善多了?”这个人回答:“你给弟子讲经时,我在旁边偷听到了你所讲的内容,得到了很大的益处,改善了我的心态。”金安瓦上师听到他的回答后就想,如果能把这个修心法门内容记录成文字,将能利益更多的众生。于是,他就将这个口耳相传的法门写成了文字,并将另外一些修心法门汇编,成为噶当派的修心口传经典。妥美大使就是根据噶当口传修心经典撰写了《佛子行三十七颂》。
&&&&如前面所讲,要能思维寿命无常、观修几分钟死亡的情景,则可以起到一点敦促我们努力修行和减少对世俗贪恋的作用,遗憾的是很多人尚未认识到此功德。佛陀在经藏里讲到,在弹指之刹那短暂的时间观修寿命无常的善行,胜于天神在一千年的漫长时间供养三宝的功德。我们一般会认为仅观修一下死亡的情景,是不会有多大的功德的,其实并非如此,修心的善行功德是非常大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观修死亡并不是让自己悲观,而是去认真起修,从中得到很好的串习。
&&&&丙五、远离违缘之恶友
近交恶友将使三毒增,坏失闻思修行善事业,
并使丧失慈悲菩提者,远离恶友故为佛子行。
&&&&修行佛法者不应与恶友交往,比如一名修行人如果与狡诈凶恶、欲望太多、忙于很多俗事的恶人交往的话,就如同这首偈颂中讲到的那样“近交恶友将使三毒增”。如果经常和贪欲心强的人交往,就会被传染贪欲的想法和言行;如果与嗔恨心强的人往来,就会沾染上嗔恨心,看见恶友的粗暴言行,还会认为很好的随喜恶行。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注意结交朋友。
&&&&关系密切的朋友之间,彼此的思维方式、言行举止,甚至说话的语气都会熏染到对方。结交品行好的朋友,就会受到好的熏染,结交不好的朋友就会受到不好的熏习和传染。古代“孟母三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此时,孟子的妈妈才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
&&&&后来,人们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和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曾去四川省藏文学校,那里的师生们言谈举止都很温和,对人恭敬,彼此交谈和称呼都用敬语。省藏校师生们的美好品行,应归功于土登尼玛上师为主的许多大善知识的培育以及学生们彼此良好的影响。土登尼玛上师的优良品德曾教化了很多人,他的言传身教,改变了很多人的劣行,使其逐渐为善。
&&&&《佛子行》教导我们,结交朋友要非常注意,如果与恶友结交,不仅要影响我们听闻、观修佛法,影响了生死求解脱的大善事,还会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增加很多不良习性。因此,修行人在一开始就应意识到,如果因结交了恶友而染污了自己,就会造积恶业,心里也不会得到安宁。如此,认识到结交恶友的过患,就能有所取舍,今生来世都会获得安乐。往昔噶当派大德认为,不要说凡夫,即使到了资粮道都要注意结交朋友。所以,哪怕是同修道友,如在交往过程中发生不愉快,也许自己不对,也许对方不对,无论怎样的情形,只要障碍了修行,我们就要舍离。
&&&&丙六、依止顺缘善知识&
依止善士能减诸罪业,功德俱增如同上弦月,
故对殊胜上师较自身,尤为尊重方为佛子行。
&&&&&这个偈颂教导我们说,修行人如果有幸依止具德的善知识,就能逐渐减少和灭除自己的罪业,就会逐渐学会调整心态。了知闻思、修行佛法的方法,能使我们的修行功德如同上弦月一样日益趋向圆满,所以,对于这样殊胜具德上师或对我们修行有帮助的人,都要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珍爱、尊重他们。一般人都会认为,在自己生病或有困难时,非常感激对自己施以援助的人,却对改善自己的心态、消除心灵痛苦等方面给予帮助不太重视和感恩。实际上,世间没有比心灵的痛苦更苦的了;在安乐方面也没有比心灵安乐更好的安乐。因此,与资助几万元的善行比,能够改善我们心性的善妙功德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利益,这是诸位应该了知的道理。
&&&&有些人会认为,在一位上师处获得灌顶或念诵等传承是很重要的,这固然很好,但是接受传法灌顶与修炼心性相比较,重要的修行还是改善自己的心性。
&&&&忆念上师等善知识的恩德,对具德上师及善知识生起极大信心,并祈愿生生世世逢遇具备德相的上师。不然的话,当今末法时代的一些众生是很容易生起邪见的。今天,我们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情形:有些人遇到了不具功德的上师,成为弟子后却没有得到闻思修方法的传授,每天被上师安排做很多世俗杂务,如同被役使的奴仆一样,因忙于世俗事务根本没有修行的机会。与之相反,有些人结识和相处的朋友虽然不是上师,但是因这个朋友对众生怀有很好的慈悲心和对上师三宝的不退转的信心、深信因果、为人正直、品德优良,故而与这样的人长期相处后,就会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都有所改善,这就是交往良师益友的好处。
&&&&对每一个修行人来说,得遇具德上师是十分必要的。即使有些人在这一世没有机缘,也应祈愿来世逢遇具德上师。如果依止了前面所说的不具德的所谓的上师,就学不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任何修学知识,不仅无丝毫功德,反而还会沾染上不具德相上师的不善品行。还有些上师很随意地给弟子传很多灌顶,到最后又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好,指责这个违反誓言,那个毁失戒律等诸多不是,致使弟子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到底违犯了什么。我认为,我们依止上师前应认真观察,谨慎从事;依止上师后,应求学修行的方法,并努力起修。当年米拉日巴六年里为玛尔巴辛苦做事,只为求取善妙的佛法窍诀,最终如愿以偿,反之,如果我们依止上师后如同奴仆一样整天忙于世俗杂务,除此之外并未得到与修行有关的指引和教诲,那么对于我们的修行无疑是没有多大意义和帮助的。
&&&&这次我应几位同修的要求,讲了《佛子行》。虽然结下了一点法缘,但我希望大家把我当成一个普通的修行者,在金刚寺的草坪上,大家看见我走过来,都站起来表示恭敬,我心里很是不安,我只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希望自己能帮助每一位同修心向佛法,成为一名合格的佛教徒,如果大家能在我的这次宣讲中有所启迪和收获,我就会很欣慰了。
&&&&我们很多在家人有这样的习气,当生活困难、生病、事业不顺等痛苦出现时,都能承受,但却很少有人去体悟思维并寻找产生痛苦的根源。结合生活中的痛苦,如果认真去思维佛法的道理,就一定会获得真实不虚的答案,遗憾的是,却极少有人认真去探索这方面的道理。汉族和其他民族中,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在家修行人,比较喜欢探索教理。但还要认识和思维到,如果整天与很多人接触,忙于世俗杂务,心灵就会很疲惫,而心的安乐是极为重要的。即使家财万贯,也不如内心安乐,这才是真正的幸福所在。身心安乐之源,就是对殊胜佛法生起信心,只有佛法才能消除贪嗔痴等诸多妄念所引发的烦恼痛苦,带给众生真正的安乐。
&&&&我们知道,较完整的显密圆融的教法在藏地,但是由于传统习俗,虽然藏族很多在家信众对佛法很虔诚,很注重身、口等外相的修行,却不太去探索和学习修心的教理。实际上修行的重中之重在于修心,安乐中的真正安乐是心的安乐。一个人解决了温饱以后,如果能知足,并放松心态地安住下来就不会有这里不如意、那里放不下等诸多的烦恼痛苦。如果心不知足,哪怕拥有很多财富,都不会感到满意,心灵也得不到安乐。因此,修行人应依止具德的上师善知识,认真依教奉行,既使暂时依止不到具德的善知识,也应认真地学习和思维佛教的道理来改造自己的心态,这才是幸福的根本。
&&&&丙七、佛教入门之皈依&
&&&已尚被缚轮回苦海之,世间天神谁具救护力,
&&&唯有殊胜无欺可信处,虔诚皈依三宝佛子行。&
&&&&那么修行佛法从哪里开始呢?就是从皈依发心开始。本偈颂讲到:“已尚被缚轮回苦海之,世间天神谁具救护力”。世间天神指的是尚未获得解脱之山神、土地神、各种天神以及世间护法神等。这些世间神自身尚在轮回之中,没有能力拯救其他的众生出离轮回,也就成不了众生的皈依处,也不能视之为修行的助伴和增上缘。世界上虽有很多博学之学者、地位显赫的官员、大名鼎鼎的政治家、能统治世界的领袖人物,但如果提到了生死得解脱的事,他们根本说不出什么,更不能成为漂泊无依的世间人的怙主。所以,纵然金钱斗量、富可敌国,权势之大,可以呼风唤雨,但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一切都毫无用途。人们修建寺庙、建造佛像、印制经文、建造佛塔,这些只能是积累功德,为修习佛法创造条件,要想真正修持佛法,就必须收心向内,有次第地实修。
&&&&最初起修时,应观察自己心灵深处对上师三宝有多大的信心,要发自内心、虔诚地皈依。请相信,不管何等低贱的人,何等罪业深重的人,假如你能真正从内心生起视上师如佛陀般的信心,就可以清净多生累劫的业障,也不会漂泊在三恶道中,这是毋庸置疑的。由心所生的善业的力量真的很大。也许这些道理我们都明白,但很多时候并没有做到发自内心的,于一切时处皈依上师三宝,只是在遇到苦厄危难时,才想到上师三宝。比如我们从山坡上摔倒滚落下来或者突然遇到其他的危险时刻,都会不由自主地呼喊上师三宝的名号,祈求护佑。然而我们很多人在吃穿不愁、幸福安乐时,却很难忆念上师三宝,也不会经常想到皈依。甚至给寺庙供养诵经功德款时,也认为现在自己没有病痛,没有什么不顺利,而不愿意做种福田的善行。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没有忆念寿命无常、没有出离心的明显特征。如果对轮回苦海生起恐怖的话,就会恒时不断地向上师三宝祈祷、皈依。
&&&&只有认识到轮回是毫无意义的,一切诸法是无常的,从而生起强烈的厌离心。认真思维自己从幼年时代到现在经历的如梦幻般的若干变化,思维自己将要承受的衰老和死亡等诸多痛苦,要有次第的,像放电影一样的一遍遍地思维这些场景,这样,我们就会生起厌离心,并进一步认识轮回苦海的过患,体悟轮回苦海是毫无意义的,就会思索寻求解脱的方法。
&&&&在念诵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等皈依偈时,要时时刻刻思维轮回苦海的过患,自己何时才能从轮回的苦海中解脱。但实际上,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念诵皈依和发心偈,但又有多少人是怀着强烈的出离心、虔诚的信心、无偏的慈悲心做念诵?可能有些修行人在念诵时,只想到希望我的某某亲属或朋友的疾病能康复,某人曾有恩于我,他现在处境困难,祈愿三宝加持,消除他的违缘等等。
&&&&那么,如何做到如法的皈依呢?在念诵皈依发心偈时,应对轮回苦海生起恐怖心和出离心,对三宝生起真正的信心,怀着这样的心情去做转经或顶礼等善行,其功德就是圆满的。应该思维自己每天所做善行的动机:是想到寿命无常而念诵经文?还是想到必须完成每天的课诵任务或者想到诵经的功德很大而诵经?如果只是想到完成任务或贪图善行功德去诵经或礼佛、饶塔等,没有以出离心或慈悲心摄受的清净发心去做善行,就算不上如法修行,功德也不大,修行也不会有进步,所以,很多人形式上修行了几十年,心相续一点都没有改善,到现在还是老样子。
&&&&如果能在每天早上抽出一个小时观修寿命无常,中午也抽出一个小时,晚上也抽出一个小时,每天能有三个小时打坐观修,这是最好的。坦率地说,对于修行人,每天24小时都应是修行的时间,既使做不到这一点,每天至少应该抽三个小时来修行,这在全天24小时中也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很多人自诩为修行者,口头上说得很漂亮,然而难以付诸行动。藏族有一句谚语:“有些高贵的官员和喇嘛的口如同大铜号一样,给别人发号施令的声音很响亮,然而自己是否能做到却很难说。”时时检视我们自己的言行和心念,才能在修行上有进步。
&&&&观察一下世俗人,有些是为了生存养家糊口,有些是为了满足无止境的贪欲而日夜劳碌,不惜流血流汗,身心疲惫。有一次,我坐出租车时询问司机的作息时间,司机回答说:“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出车,半夜1点钟才能休息睡觉。”这些世俗人为了积攒钱财是何等的辛苦。每天的二十四小时中,只有几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其余的大多数时间都用到奔波劳碌上去了。作为僧人,住在寺院里真是安闲舒适,不用做饭,自有施主供斋,不需像世俗人那样奔波劳作,忙于杂务。如果有些僧人再出于贪心去做生意或俗事的话,那就真是太令人失望了。因此,作为修行人,如果每天连三个小时的时间都抽不出来实修佛法的话,就真该感觉愧疚了。
&&&&在草原上放牧、在田间做农活等世俗事务,都不是出家人应做的事,如果一个僧人仅仅忙于这些世俗杂事,就不能算是一位好的出家人。作为僧人应住在清净悦意的道场中,收摄六根,内修心性,做弘法利生之事业,引导众生走向解脱,这才是出家人的责任。
&&&&在这里,我主要想强调的是:要想真正地皈依,光是口头念诵皈依偈,心相续上是生不起皈依信解的,如果心中没有生起定解的话,做任何事情都不会究竟。比如强行让一个人做事,如果他心里不愿意,当着你的面他会勉强做一点,背着你的时候,他肯定不会认真地去做。但如果他发自内心地愿意帮你,那他就会很积极地帮你办理各种事务。我们修诵皈依也是如此,什么时候能发自内心想到要皈依上师三宝,这时候的修诵皈依,就是真正如理如法的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子行念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