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们怎么看待有跳槽经历的华为员工跳槽去向来面试

职场高级人才如何跳槽
我的图书馆
职场高级人才如何跳槽
鲁白: 找工作的技巧——如何有效地展现自己的优势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的讲课录音记录)我今天来讲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怎么找工作。但是我希望我讲的不是太功利的东西,我想从找工作来讲人际交流的问题。这个问题我走过弯路,也有一些个人的体会。总结很多人的经验,我认为影响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见得是你有多聪明,也不是你有多少经验,更不是你的背景。我觉得有两条。一是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譬如写作,演讲;二是与人沟通的能力interpersonal skill。这两条有关联。怎么跟人打交道,跟领导沟通、和下级沟通;怎样跟同学, 同事沟通;到一个单位应聘,演讲写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尤其重要。一对一的沟通,在会议场合的演讲,等等。可以不过分的说,一个人在专业上有所成就之后,沟通的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到底可以走多远。有一句俗话说:“Everything you want in this world has been taken by someone else already,so you must get it from somebody”。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你想要什么东西,都已经被别人占有了。所以你想要的话得从别人那里要。你就要说服别人给你。这当然说得有点过分,但是强调沟通的能力是对的。找工作,就是说服人家把这个工作给你。这就需要沟通能力,我今天主要讲的就是这个交流沟通的能力。但是在讲之前我要给大家做一下市场分析。首先我要问一下在坐的超过三十岁的同学有多少?(有大概四分之一) 虽然不多,也差不多快奔三十岁了吧?光阴似箭。 Slide No.2-8. 现在三十岁的人面临着很多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学历贬值,大学生不值钱了,所以大家要念研究生。可是中国的Ph.D.最多,比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多。这Ph.D.能帮你找到理想的工作吗?不见得。因为太多了。第二个问题是经验饱和,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在经验更新方面,工作五年和工作八年的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这个社会发展太快,经验变得没用太多的优势。所以出现经验积累越来越少、人却越来越老的现象,第三个问题是精神压力。越是从事高级脑力劳动,精神压力越大。据说从事电脑方面工作的人压力很大,每天要处理无数的电话、电子邮件,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大量的程序。压力很大。长期的压力,紧张,自杀率会上升。所以说你要走上成功之路,如何对待压力是非常大的一个挑战。第四个问题是健康透支,有人说年轻的时候是拿命换钱,年老的时候就是拿钱换命。很多三十来岁的人长期处在亚健康状态。第五个问题是“钱”途渺茫,大家都在为赚钱奔波。有人做过一项统计,如果工作的收入是每个月四千块的话,那么需要七十五年你才有自己的房子,这简直根本就没希望嘛。年轻人面对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办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演讲,给大家一些帮助。每个人都要找工作,每个人都需要经历这个过程。Slide No.9. 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生活的步伐加快,个人所面临的职业更替的速度会更快。或者你被炒鱿鱼,或者你炒工作的鱿鱼。每个人在一生少不了要面临几次着找工作的过程。但有一个更基本的问题,就是你想要做什么,这是一个比找工作更重要的事情。有没有人读过一本书叫做“Good to Great (中文名:从优秀到卓越)”? (很少人举手)。 我建议大家抽出1%的时间去读一下这本书。它通过分析华尔街股票市场的两千多家公司,找出极少数能够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公司。 一、股票回报率比市场平均水平好三倍。二、这样好的回报率不是一年,也不是两年,而是连续十五年。有很多公司在有一个好的CEO的时候,可以有很好的发展,可是当这个CEO走了之后,这个公司就跨下去了。特别有名的例子就是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当年有一个CEO 叫Lee Iacocca, 硬是把该公司从破产的边缘救了回来,而且一度有高于市场2.9倍回报的骄人成绩。但Iacocca一走,公司最终跨下来了。所以,如果一个公司能够连续做好十五年的话,那么这个公司已经经历了两个以上的CEO,这种良性的持续的成长,说明公司已经形成一种制度,一种文化,有一些成功的必然因素。这本书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发现那些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有六个基本成功要素。 其中有一个要素叫做Hedgehog Concept (刺猬概念)。 即一个成功的公司往往是自始至终地聚焦在三个圆圈的交界处。这三个圆圈分别是:一、你必须要从事最感兴趣,最热爱的事业。如果你想从事科学研究,那你必须热爱科学,对科学的执着的追求。二,你必须要做你自己最擅长的事。这不容易,因为你首先要知道你所擅长的是什么。你要找一个职业,能够适合你的个性,发挥你的特长。三、你做任何事情都要创造价值,对你自己的价值,对社会的价值。只要你始终聚焦在这三个圆的中央,那么你的工作就和你的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这个时候你就一定会成功。Slide No.10. 现在我简单讲一下找工作(Job Hunting)的过程,一个公司缺少某一种人,会发布广告,然后就有很多人来应聘,他们会做一个初选。美国的一般大学招聘助理教授,广告发出后往往会有上百人来应聘,经过初选之后,排除掉一些明显不合格的人。剩下二三十个人,会被一个招聘委员会好好讨论一番。他们会仔细研究一下你的履历,发表的论文,推荐信,还要自我介绍,今后的研究方向,等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看看你的背景成就经历与招聘要求是否匹配。最后剩下四五个候选人,会被邀请来面试。 让应聘人来给大家做一个报告,然后与招聘委员会成员一对一的谈话。从早上到晚上,一个接一个。几周后招聘委员会开会讨论,确定最佳候选人。委员会主任会写一封信,说恭喜你被录取了,或者说对不起你未被录取,祝你下次好运。 这个过程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有很多奥秘。 为什么有些人被拒之门外?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Slide No.11. 作为一个招聘单位,首先想要知道的是你干过些什么,有什么经验,有那些成就。 在教学科研单位或生物医药公司的研发部门,往往要看应聘者发表过多少的论文,发表在什么杂志上;具有什么技能,有多少年的经验,干过什么相关的工作。接下来要推敲这个人是否具有能力。 首先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对专业有多少深刻的认识;另外一个要看这个人有多少技能。 然而最终确定你能够成功的不仅仅是上面这几条。你的交流技能极为重要,怎么才能够说服人家接受你。然而在中国的教育中不是很在意这种能力的培养。 此外我们的教育也缺乏培养个人的品格,教养,比如你愿不愿意从事一些公益性的活动,你的个性也许就会影响到是否获得成功。再有你是不是一个有趣的人,可爱的人呢? 有些人专业很好,人也很好,但just boring,很没趣味。当年我的一位老师在给我写的推荐信里面提到,我除了科学做的好之外,还是一个有趣的人,常常可以说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这也许对我当时找工作有不少帮助。 Slide No.12. 借此机会,我想讲讲作为一个教授,我是怎么选择我所需要的人,包括做研究生和博士后。 我大概有七个条件来挑选学生。首先我会把你的简历翻到最后一项,看你发表了多少论文,你发在那里。然后看你是什么地方出来的,那个学校,那个实验室,跟随那位导师。还有就是看你的专业知识,你到底学了什么东西,这个一般在简历上面不太容易显示出来,所以我就要跟你面谈一下。 交流沟通能力始终是非常重要的,这在面试时一下就看出来了。我把智商(intelligence)放在第五条,因为它不是那么重要的,只要有一定的IQ就够了。工作时是否能够考虑人家的需要,是否能够和人家相处也是很重要的。最后,对我来说,这个人是否有趣,有好的个性也蛮重要。每个人都希望找一个有思想有情趣的人,而不是一个非常高级的机器。有人问我:研究生培养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觉得一个理想的博士,应该有一些精深的专业知识,也应该有广博的普通知识。据说哈佛大学对博士的定义是“know som 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即对有些事知道一切,对一切事知道一些)。合格的博士一般会有一些特殊的技能,技术,以及学习新技术新技能的能力。还应该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能够分析工作的好坏。要有初步的实验设计,操作,完成,分析解读的能力。要学会写文章,还要有口头和写作交流的能力。博士毕业之后,如果要去申请美国的博士后,你应该有一个计划,三年或者五年之后你能够达到什么水平,要做什么。Slide No.13. 博士后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我也有一定的标准 马上要开张自己的实验室,你需要有挑选什么是“重要的课题”的能力。每个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时,如果你从事的题目都不是很重要,那么就没有意义了。此外你还应该具有独立性,你从老师那里毕业出来之后,要有一条明确的研究路线。 虽然会和自己的老师课题有一些类似,但是要独立出来,做自己独特的研究。还有就是有一些执着,有能力能把一个想法转变成为结果。此外我还是强调交流沟通能力,怎么能够和人家交流、怎么写文章、怎么写报告。最后,还要看一个人是否有上升的空间,不只是现在达到什么水平,要看将来会有什么发展,有这个了解就要倒过来要求自己。Slide No.14. 如何些简历?有一个残酷的实事:雇主看你的简历,一般来讲在30秒之内就会做出决定,是把它扔进垃圾桶, 还是留下来。人家关心的东西,你要写进去。首先,你从那里来、你的导师是谁,很大程度会影响到你是否被接受。其次,你做了什么,有什么经历,经验,也要写到你的简历里面去。最重要的就是Publication,你发过什么论文,发在那里。有什么重要发现,为什么重要。我看过一些很差劲的简历,只写杂志名,连论文标题也不写。然而更我们关心的是论文内容,不是影响因子。另外,你如果获得了什么荣誉,也要写进去,并且还要加以解释。最后,你要把你的特点,你的优势写出来。你想想有一百个人、一千个人同样在申请,你必须把你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写出来。如果你和别人差不多,人家为什么要选你?你的学位,经历和发表的论文,是不能更改的。只有在独特性上面做文章。你有什么不同寻常的成就,爱好?你经历过什么特殊的困难,挫折,危机?履历中要是有一些人性味道,有一段有声有色的故事,比较容易打动人。如果有个学生在给我的简历中,讲一段他登喜马拉雅山故事,我一定会对他刮目相看。因为登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运动。这个人一定有坚韧不拔的勇气和解决困难的能力。如果有人说他的摄影作品得过奖,我会觉得这人蛮有想象力。如果一个人在某个医院连续做了五年义工,我会欣赏他的执着和激情。Slide No.15. 你去单位应聘,往往会被要求作一个报告。而你的报告做完了,人家也基本上决定是要你还是不要你。 统计表明,一个求职的成功与否,80%都在于你的报告,说明了这个演讲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你必须要把最多的精力放在演讲的准备里面。而这里要强调的是一个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等一下让大家打一下分,对我的第一印象如何(笑)。很多人是带着光环来的,说是什么什么著名的科学家之类的,这不稀奇。而一个人要是真正厉害的话,你到纽约去跟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在一起,要是你在一半天之内能在这些乞丐里面脱颖而出,那才叫真本事。所以,你就要花相当的时间来准备你的开场白。我建议在做一个科学报告的时候,开场白要反复练习、熟悉,要连笑话都记住。 面对着这么多的人,常常你的脚就会发抖。 你必须要克服恐惧感,一定要给人家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很多人觉得做报告就是要把他做的科学成果讲出来就行。NO,你要把做报告当成是一场表演,这样你才会把自己的标准定得非常高。很多人是一直看着稿子在读,也不看听众的反应,这样是绝对不行的。你必须要用你自己的话来表达,不能把稿子背出来或者照着读。你一定要展现出你的自信。在你们没有太多经验的时候,我要给你们提几个建议,第一个是要有面部表情,要微笑。第二个是要相信自己believe yourself,要心里重复十遍“I am the best”,时间久了你自己就相信了。第三个是简单,明了,有个性。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要让人记住你今天讲话的要点是什么。 有很多人讲了一个很有趣的讲演,可是在他讲完之后大家都不记得他讲过什么,那就是失败了。所以我今天要提醒大家,一定要记住学会做演讲,太有用了。你在演讲的时候,不能马上就进入你的课题,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要像讲一个科学故事一样。当人们离开的时候,要能够记住你讲的要点,最好还有一丝兴奋,有一些激动,你的演讲就成功了。Slide No.16. 准备是非常重要的。第一项准备就是知道对方究竟想要找什么样的人what exactly they are looking for?有些人认为只要看广告就行,其实不然。你要从广告词中找出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可以通过蛛丝马迹来寻找、或者通过你的关系网来了解,也可以通过他们最近的文献,报道,网站来找到。你需要打造你的形象,成为他们最需要的人。第二项是回答问题。 你需要花很多时间来准备他们会问你什么问题。 一般来说问题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开放式的问题open-ended questions。 这类问题你不能通过简单回答yes or no来回答,这是最常见的。第二类问题是直接了当的问题direct questions,这个也是经常会问到,比如你有什么样的分子生物学技能呀?这比较容易回答。第三个是联想式问题reflective questions,会要求你通过过去的经验经历去思考将来如何做。比如让你说一下在过去什么事情可以证明你的事业心,有没有发起创导过什么项目,课题,如何展现你对困难危机的应变能力?等等。当你回答完问题之后,也会被要求来提问题。你得准备好,这样你可能加分。比如,你可以问,“是什么吸引你来这个地方呢What makes you come here?” 或者,“你最喜欢的是这里的什么What do you like the best of this place?” 对方的回答不仅可以使你更深入的了解这个单位的好坏,也使你们的距离拉近了。 面试中最怕的一件事情,是出现冷场(稍停,感受一下瞬间的冷场)。他没什么问题了,你也问不出什么,那最尴尬。你去参加面试,是被动的,是准备接受别人的提问的,并且需要小心翼翼的。快出现冷场时,你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引入你想要说的话题。这种机会给你的是不多的,也许只有两分钟,你要抓住这个短暂的时间。一般来说,去面试之前,你必须仔细研究一下你要见的都是一些什么人、什么专业,做过些什么工作,有过什么经历,是否有决定权,甚至有什么观点,等等。更重要的,是要准备好去主动展示你自己优势,最好是有生动的实例。 假如你觉得你有些短处,需要解释,也可以先发制人,在对方还没有问出这个问题之前,你就已经在跟他讲清楚了,以显深思熟虑,有备而来。还有,你要用一种非常得体的方式说服对方,你是最理想的人选,最佳搭配。 Slide No.17. 我在快做完博士后要找工作的时候,有一位年轻的教授告诉我,到一个单位面试,有两点要切记。第一是热情, be enthusiasm,你必须显示出你对这个地方非常有兴趣、喜欢,充满了热情,向往。但是enthusiasm是不能装出来的。你必须诚恳,要做一些功课,找到一些真实的理由来喜欢它,人家才会相信。每个地方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你去面试,一定会有人向你抱怨。不要被一些负面的东西影响你的情绪。如果你还没被录取,就对这个表示怀疑,那个东西不满,人家不会喜欢你的。有些存在的问题,他是主人,他自己说可以,你是客人,你不能批评。如有可能,说说你对这些问题的正面看法,你将如何面对挑战。因为人家也想听听你对一些不利因素的思想准备。说不定你的到来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或带来一种新的转机。第二是积极主动的交流,be interactive,你对人家讲的东西要感兴趣,经常的问问题。特别是在在一对一的场合,你要让人家知道你在用心地听。每个人做的工作都不一样,兴趣爱好不一样,你有较广的知识面,才能把谈话深入下去,变得有趣。如果你能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想法建议,那可以使你获得很好的印象分。但更重要的你的人生态度,你对别人的工作是否尊重,是否感兴趣。如果有一些幽默则可以使双方都能放松一些。如果你是一个只关注自己的领域,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他人的工作生活,对该单位的集体事业毫无兴趣的话,你的面试不会好的。面试谈话是双方互动的,任何你讲出来的东西,都反映了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会对你有影响的。Slide No.18. 无论是演讲报告,还是一对一的面谈,都要展示你的自信。有一次,一位孩子要考国际中学,也有一个面试,但有点紧张。我就跟他讲:你很出色,不用担心,只要显示你的自信,就一定能考进。他问这么做采能显示自信。我说,第一要看着人家的眼睛,让人家觉得你在倾心,你在注意。眼睛是最好的交流。我见过不少应聘者,眼睛老是往地上看,多少说明他没用太大的自信。第二要微笑,这也是展示自己充满自信的方法。笑脸相迎,让人家想打也打不下手。还有,小男孩一般比较喜欢动,常有一些不必要的小动作。我说你只要坚持不摇腿,就成功了。果然后来这孩子被录取了。当别人问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时,首先要说,这是一个好问题。如果一下答不上来,也可以先用你自己的语言重述一变。这样至少证明你已经听懂了对方的话。不懂也没关系。要善于问问题。有时人家先替你答了。问好问题,也能展现自信。问得巧妙,比绞尽脑汁回答要强一百倍。但更好的是能有机会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故事。从故事中展现你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最佳的境界是能恰到好处地幽默一下,那就一下子将距离拉近了。自信是不能装出来的。怎样提高你的自信呢?一种办法是反复对自己讲自己的优势。如果你重复十遍“I am the best(我是最好的)”,最后连你自己都会相信了 (笑)。还要相信虽然对手很多,但是我有优势,他们都没有。这里,善于发掘自己的独特之处,自己与别人的差别。或许人家有著名的导师,而我没有,但是我有他们所没有的东西。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出你和他们的不同。但是也要诚实,不能夸张、不实事求是。Slide No.19. 以下是面试时人家最经常问的问题。一、你做的最好的工作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想知道你到底做了哪些贡献,有那些成就,关于你的经历里面的种种,你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是你自己想出来、自己完成的,等等。二、你为什么要申请这个工作?因为现在工作的选择很多,他们也很清楚,你既然能够选择到这里工作,你也一定会有许多其他的选择。你就要说出你真正喜欢这个地方的原因。三、你今后五年有什么打算?这个问题是看你有没有什么长远的打算。一个人要有长远的规划,每个人都要想五年以后我要做什么。四、你是喜欢经常做不一样的工作呢,还是喜欢专心致志的做某一项工作?这个问题的回答没有好坏之分,要视具体工作的要求而定。五、你想要获得这份工作的动机是什么?很多人会回答,我可不是为了钱啊。这样回答很肤浅。人的动机是多样的,有各种不同的层次。他们想要看什么是对你最有激励的。即使你要来,他们也会用这样的东西激励你,让你做的更好。当你说到的某些激励因素在这个单位不存在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不合适,他们没有这种东西。六、你喜欢通过阅读学习,还是请教他人?七、你喜欢独立解决问题还是向别人询问?这两个问题是考验一个人的性格。内向的人趋于自己读书,自己解决问题。八、你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你怎么样处理?一个人如何面对困难和危机,决定着这个人能走多远。九、你怎样看待你的老板?这是给你个机会做个分析、说明你自己。如果你说你的老板的不好,那你就是在自找倒霉了。十、请你谈谈最近在工作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即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是给你一个机会,用实例来说明你的能力。十一、你为啥要跳槽呢?回答:我在现在的工作也很好,但是我发现你们这份工作会有更多的挑战,我喜欢挑战,所以选择了你们。或者说你们的这份工作可以学到更多新的东西。十二、你的弱点是什么?有一个标准答案:人家说我这个人太聪明。或者说人家说我这个人工作太努力。但我觉得这样回答不会现出与众不同。不如深刻地分析一下自己的弱点,再谈谈自己是如何克服这些弱点的。Slide No.20. 你在被面试的时候,需要换位思考。你要站在招聘委员会的立场,去了解人家问你的是什么,人家想要知道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问这些。在学术单位,一般最关心的是你的潜能。你如何开发出与自己导师不同的研究项目,如何展示你的独立性,你的研究是否能争取到资助,是否有激动人心的前景,等等。你一定要体现出你的优势,你的独特性。每一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所以当他在对你进行面试的时候,除了看你的资格,能力及是否与招聘要求相符之外,还会思考,此人来对我有什么好处? 更有甚者,一些心眼小的人会想,你对我有什么威胁? 如果你有一些特殊的技术,知识,专长,尤其是最新的技术,思路,能够给该单位带来一种新的氛围,或者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难题,你就会很受欢迎。如果你的研究方向与他互补,又愿意合作的话,就有可能加分。即使你不具有这些新技术,专长,领域也相差比较远,人们也希望你知识广博,常常能说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又愿意与人交流,或者是一个有趣的人物。你要让人家知道,你不是一个闭门造车之士。通过聊天,你们能够产生思想火花,或者给人带来愉快,那你就会格外受人欢迎。社交能力强的人,在面试时会显示极大的优势。人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总有一种无形的障碍,很难沟通自如。你怎么样在五秒或者十秒之内把这个障碍给打开,是非常有学问的。一种常用的方式是问Where are you from?如果你们是从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学校或者认识同一个老师,同事,朋友的话,你们之间的距离就被拉近了。如果没有这些共同点,那就找一些别的东西,比如兴趣、爱好之类的,或者表述一些社会观点等,这些事情也容易产生共鸣。总之,要找到话题,打开初次见面的障碍。Slide No.21. 面试之后,要尽快写信致谢,还要想一下你在面试时还有那些地方表现的不够好,或者别人对你还在有疑问的地方。致谢给了你一个亡羊补牢的机会。即便你被拒绝了,仍然要表达你的感谢和热忱,不能以简单的OK来结束,而是要有很好的心态,我从这里能够学到什么,为什么我会被拒绝,想一想我有哪些地方是我自己做错了,我有哪些地方以后应该改进。假如这么多人里面你被选上了,但又有其他更好的机会,你一定要及时婉转拒绝。一些同学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好。可能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以为拒绝别人是不礼貌的。但是实际上如果你不理会人家才是更不礼貌的。你有责任告诉人家你有其他选择。这很正常。你说了,人家最多难过五秒钟,而你不说,人家会气的要死,永远都不能再见面了。这就不仅仅是不礼貌的行为,更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你应该礼貌的和人家讲:你这个地方也很好,但是我经过反复的思考认为,另一个地方更适合我。我决定去另外一个地方,很遗憾不能来了,谢谢你给我的机会。好。今天就讲到这。祝大家好运。
  PPT下载: 本文引用地址:
日,当鲁白决定辞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神经发育研究室主任后回国定居,并出任中国葛兰素史克研发部副总裁时,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开始纷纷推测他在学术生涯顶峰时期作出这一重大转变的动机:工业界优厚的待遇?中年危机?……鲁白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1985年在上海第一医科大学读硕士,1990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年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3年至1995年底,出任美国罗氏公司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系助理教授,1996年到2009年,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儿童发育研究所神经发育研究室主任。十几年来,鲁白在大脑发育和精神健康领域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成为世界上有影响的著名神经科学家。为什么要放弃已炉火纯青的学术研究去从事药物开发?为什么在海外生活几十年后要回到中国?日,鲁白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题为《我决定回国的心路历程》的英文文章,讲述了自己作出人生中这一重大决定的动机。为了让更多的读者看到这篇文章,征得鲁白同意,本报全文翻译正式发表。当我回到上海,开始在一家跨国公司的研发部门工作时,许多人问我:在学术生涯的顶峰时期,为什么会作出转向工业界这样一个如此之大的决定?为什么在美国生活这么多年后要回到中国?这个看起来似乎是非常私人的决定,激起了人们许多的好奇和兴趣,甚至在最近的一次公开演讲中,一个学生也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位老朋友曾经打赌说,公司不可能聘请到我,“因为鲁白是一个铁杆的学院派人物”;许多同仁则表示了遗憾:科学界失去了一位很有潜力的科学家和虔诚的信徒;在我社交圈之外的人则猜测着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公司慷慨的工资和福利,诱惑我离开了并不富裕的学术界;部分所谓的知情人士则相信,这是解决我个人困境的一种方式。我无意为自己的动机辩护,但回顾一下我在作出这一重要决定时的心路历程,也许可以触动一些人的思考。在进入生命中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后,许多成功人士会经历中年危机,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中年危机表现在:离婚率升高,一些人离开了看似非常成功的事业,放弃了相当舒适的生活,开始做一些富有挑战性的甚至是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追求新奇是科学家的一个基本特质。但对我来说,这些理由都太简单了!我作出这种决定是基于一些更重要的因素。 首先,是我在更高层次上追求我对科学的兴趣。在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一直从事神经营养因子特别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研究。这种研究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一次是从基础研究(basic research)转向“临床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一直以来,好奇心驱动着我探索BDNF调控神经发育和脑功能的机制;2003年,我与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的同事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报告BDNF基因的一种遗传变异如何改变了人的记忆功能。这项研究被美国《科学》杂志选为2003年度“十大科技突破”的第二名,也激发了我将对BDNF分泌的细胞机制的研究“转化”为对神经性或精神性疾病的认识研究的想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创立了“基因、认知和精神疾病”项目,我被任命为项目副主任。这个NIH有史以来最大的“临床转化”研究项目加速了我的这次转化。之后,日复一日与第一流的临床科学家们打交道,我已经比较擅长将自己在细胞神经科学方面的知识和专长应用于疾病机理的揭示。现在已经很明确,BDNF与多种严重疾病相关,如帕金森氏症和抑郁症等。因此,我决定实现科学生涯的第二次转变:从“临床转化”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即药物开发的研究。我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利用自己在BDNF方面的知识和专长,开发出以BDNF为基础的药物,以治疗神经性或精神性疾病。然而,在学术界工作不可能做这样的事,我的挫折感日益增加。研制药物的梦想可以追溯到我的研究生时期。在纽约康奈尔医学院的第一年里,我在一位雄心勃勃的年轻科学家手下工作。不久后,他辞去教授工作,创办了一家名为Regeneron的生物科技公司。如今,这家公司在生物技术界已是大名鼎鼎鼎、众所周知。让我着迷的是:一位科学家如何从一个新的科学想法开始制定商业计划、寻找天使基金、风险资本并推动股票上市集资(IPO),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招兵买马、延揽人才,组成一个非常高效的公司,从事药物研发。后来,我遇见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一位对生物高科技颇有研究的教授,他建议我看一本书——《基因梦想:华尔街、学术界和冉冉升起的生物技术》。这本书描述了美国第一家生物技术公司Genetic Systems的兴起和衰落,故事复杂有趣,我因此得以纵览生物制药业的全貌,从而对这个令人着迷的行业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博士后训练结束后,我加入了罗氏公司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这是我学术职业生涯的开端。这个由制药业巨子罗氏集团所赞助的顶级研究所位于新泽西州的纳特利镇,与罗氏制药公司毗邻而居。通过与罗氏人的接触,我了解到,从靶标的鉴定、药物候选者的选择到临床试验,制药是一个异常复杂的事业。除了前沿的药物发现能力外,制药还需要医学化学、药物效应动力学、配方设计等知识,还需要同精通产业、商业、法律和金融的专业人士协同合作。通常情况下,一种新药的成功研发需要大约10亿美元的经费和10~12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个成功的药每年的利润收入也有近5亿~10亿美元。研制出第一类新药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力是巨大的,它给科学家带来的满足感有时不亚于诺贝尔奖。对真正解决与医学疾病有关的问题的学术兴趣,和对应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和专长帮助患者的愿望,点燃了我新的理想和抱负,促使我在职业生涯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加入制药业。因此,当机会来临时,我自然而然地迎接了它。作出这一决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希望发展自己的领导能力。一般来说,大多数科学家非常专一,对于其研究领域以外的事没有太大兴趣。而所谓领导者,则希望对一个组织机构以及社会有影响,并视该组织及部下的成功为自己的事业。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在职业生涯的很早时期,我就对领袖的观念和领导能力的培养比较注意。罗氏公司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前所长辛迪·尤顿弗雷德(Sydney Udenfriend)是一位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他曾就领导能力的话题与我有过一番讨论。他认为,人的一生中有为数不多的机会,可以跳跃式地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他说:“你必须准备好迈进下一个阶段,否则你就会错过成长的机会。几年后,你会发现自己与过去的同行已经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层次上了。”他还告诉我“彼特原理”:你应该向前看得远一些,但决不要一下子跳进自己现有能力之外的领域。他告诉我,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曾邀请他出任卫生部部长的职务,他拒绝了,因为他认为那是超出自己当时能力之外的事业。从1995年开始,我多次应邀帮助参与中国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包括制定科学机构的改革计划、招聘高级科学领导、创建新的科学机构等。我也曾参与国家的中长期科学和技术战略规划的讨论。少数几次,我发起和参与组织了一些项目、活动,如高登研讨会,海外学人评审自然科学基金,起草了重大改革的议案(建议书),等等。而大多数时候,我的角色是咨询顾问。在美国,从2003年起,我基本上每年都会被邀请担任科学领导职位,如大学的系主任、研究所所长,等等。我也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被置于一个需要处理危机或作出艰难决定的位置,我会做什么,怎么做?一天,有一位领导对我说:“鲁白,如果要有真正的影响,你应该坐在驾驶员的位置上。做一个顾问,无论你的想法、建议有多好或多坏,你都不需要为之负责。但是,如果你是作出关键决定的人物之一,那么你就生活在这个结果之中。当你作出的决定改变了一个机构或帮助改善了许多人的人生时,你所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奖赏。”这句话对我产生了震撼。我相信我的人生已经走到了一个需要跃进的阶段了。我应当将自己的领导能力应用于实践。如今,我很高兴,一个规模适中的机构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实践领导能力的非常好的机会。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回到中国,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一些长期性的工作。除了情感和文化的理由之外,我还有一个强烈的诉求。中国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她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很可能将看到中国发展到她历史的巅峰,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主席曾动情地描述:“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一天已经到来。每当我想到这些,我感到自己被一种超我的力量所驱动。我无法想象,作为一名华夏子孙,我没有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出自己的最好,或者没有成为这正在形成中的伟大历史的一部分。如果继续留在美国,我也许在科学上会有更深的造诣,并在个人事业上有更大的成就;而在中国,我会有更多的机会帮助别人。在中国建设现代化文明国家的今天,我能够更好地用自己的知识和专长,来推动中国科学及社会的进步。中国也将为我提供更大的舞台,展示和发展我的天赋与能力。想到我能帮助培育中国学生、营造科学的文化气氛,甚至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发展,我感到非常激动。(鲁白现为中国葛兰素史克公司副总裁
(面试技巧)网上成功求职技巧
作者:杰士迈 时间:
  (面试技巧)网上成功
  网上求职好处多多,网上求职信息量大,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等,但是怎样才能脱颖而出,赢得珍贵的面试机会呢?本文对网上求职如何成功中标进行了详细分析。
  网上求职信息量大,网上求职方便快捷,网上求职成本低廉,网上求职没有地域限制,网上求职不必劳顿奔波……
  网上求职好处多多,可种种的便捷面前横亘着一座大山——HR们每天要面对着数以千计的求职应聘信。为什么我的求职申请总没有回音?怎样才能脱颖而出,赢得珍贵的面试机会呢?
  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一味抱怨毕竟起不了什么作用,不妨让我们共同来想想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取巧”求职,从而提高网上求职的成功率。
  网上求职技巧: 看清职场大势——虽说个人求职是个“微观行为”,可求职前大家必须掌握“宏观局势”,从而才能对面临的竞争、自身的估价和定位做出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我们有必要提醒大家看到数字背后的现实——现今的职场依然是“买方市场”的天下:今年第一届扩招的应届生掀起毕业求职的高峰; 80年代的“出国潮”演变成近来汹涌的“海归潮”,虽然现下海归的心理价位和市场价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海归族”求职相对来说还是能较为轻松地获得的面试机会的;再加上愈来愈庞大的研究生队伍以及洋产国产的MBA,才市中刮起了残酷的“知识失血、学历贬值”的寒风。求职人数这个分母在迅猛增加,而工作机会并未相对应地成正比增长。面对这样严酷的情况,你有充分的准备吗?
  网上: “多管齐下”——首先借助“多管齐下”的方式判断公司招聘的诚意,有些公司不止采用一种招聘方式,在网站、报纸、人才市场同时进行招聘,一般这类招聘的规模大,比较可信。其次,借助“多管齐下”的方式发送简历。习惯了网上求职的朋友,有时不妨可以选择多方求职手段结合的措施,面对自己心仪的公司或者把握较大的职位除了在网上在线投递简历外,也可以通过自己的邮箱发送简历,需要提醒的是这样做也有缺点——HR对于不熟知的邮件,会疑心是病毒或者“垃圾邮件”而不被受到重视。比较保险可靠的“一揽子”做法是,网上投递简历后,再以传统方式邮寄出自己的简历,如果公司留下电话的话,不妨再大胆一些,以电话形式跟进。
  ; 同时要提醒一下,有些公司在开展“多管齐下”的招聘方式时,经常还会利用公司内部资源进行内部推荐,而HR对于这种方式的信息重视程度又会高一些,因此求职者除了利用信息资源外,还要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亲友并不能时刻帮你留意招聘信息,当看到适合自己的职位时,还是要自己多多留意,主动联系相关的亲友,push一把。
  网上: 用多种关键词进行搜索——有些公司撰写的职位描述和归类可能并非完全和工作“搜索引擎”的搜索条件契合,这时你就要花点心思多用几个关键词去搜索,甚至有时候尽量做到模糊一点——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职位,“深挖洞”以后再尽情地筛选。
  网上求职技巧: 不要“贪多”&——有些求职者认为网上的信息来得方便,所以“拉到篮里都是菜”,发简历时秉承“多多益善”的原则,对自己心仪的公司从经理级别的职位到业务员级别的职位一个不拉地“全面发送”,觉得这样就可以增加保险系数。恕不知只求量的“广种田”收成不一定好。首先如果不合“硬”条件的话在第一轮过滤条件时就会被涮下;其次这样做会让HR认为你不明确自己的定位,缺乏明确的求职意向,不具备职业素质。所以,请把自己最好最适合的一点加以突出表现,有针对性地发送简历。在申请时还请留意一下该公司该职位的热门程度,做到适时调整、有效出击。
  网上: 不要“求高”——衡量一下自己所申请的职位要求是否和自己简历中的描述相称,不要抱有一步登天的侥幸心理。如果学历、工作经验、年龄、职称、认证、性别等条件仅有一至两项符合的话,很可能第一轮就被按照条件设置进行检索的HR们刷了下来。
  不要短时期内重复发送简历——尽量避免在三天之内重复发送简历至一家公司,这种行为很可能引起对方公司的反感从而过滤掉你的邮件。请记住每个公司招聘流程不尽相同,有些公司给出的回应较快,而有些公司可能会在1—2个月内甚至更长时间给出回应。对于公司来说,招人也不是说招就能招到合适人选的,而人到用时又不容等待,特别是做项目等有很强的时间压力或工作量的职位。鉴于此,公司非常重要的新对策之一就是建立储备人才信息库,自然回应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流程给出;还有些公司在第一时间已经收到了很多应聘信并且已经安排了面试,但可能经过面试仍未找到合适人选,因此给出的回应会更晚,所以还需要耐心等待。因此有时对某家公司或者某个职位特别感兴趣,可长期关注这家公司,并在1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以后再次发送简历,也许就此“撞”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网上: 关键词——你所申请的职位描述的关键词是否和自己简历中的关键词匹配?HR在查看简历时,最感兴趣的是工作经验。因此在填写简历时,以工作经验和能力为关键词,进而详细地描述你的工作内容和职责,直观地用数字和实例介绍自己(例如做项目的,要将该项目的软、硬件环境、使用工具写清楚,并详细描述你在该项目中的具体职责)。在这里要提醒的是英文简历中的专业词汇一定要用得恰当正确,否则很可能被火眼金睛的HR一下挑出毛病。
  如果你是专业技术人才,在简历中详细描述你的专业技能和项目经验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们充分显示了你的技术实力;如果是高级人才,请详细描述你取得的业绩的具体内容。 此外如果你想转行的话,也请务必在简历或者求职信中澄清你转行的优势和基础条件在哪里,请以学历、工作经验、职称、认证等条件具体说明,不要泛泛而谈。
  网上: 适时变动——可能有些求职者懒得或者是没时间更改自己的求职信,但是其实看清公司的招聘要求和特点,作一些相应的改动以证明突出自己是最适合的人选是很重要的。
  缺乏工作经验怎么办——应届毕业生因为缺乏工作经验,所以最吸引HR的无非是毕业学院及所学的专业。其次便是社团活动能力、是否学生干部等砝码。另外,有过兼职经验是件好事,但如果把类似促销家教这类比较普遍且和所求职位关系不大的兼职大肆渲染的话很可能会引起反感,不如把这些经历放到面试时再说,可以通过这些兼职事例表明自己的吃苦精神和应变、适应能力(如促销时碰到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方式、做家教的时候面对棘手的学生调整自己的教法等等)。最最忌讳的便是在简历中炫耀自己大学四年来打工无数的经历,而这些打工工作又无技术含量,这样会让HR认为你在大学中根本没用心学习专业课程。
  网上求职技巧: 兼职经历——不要忽略了兼职经历,更不要认为是兼职所以没必要写在简历上,尤其是有大公司的兼职经验的朋友们,不妨将你们的兼职经历写上,可能会吸引一下HR的眼球;另外对于一些有“职场空白期”的朋友,若是有兼职经历也请大胆地写上,填补一下空白。
  网上: 及时更新简历——及时更新你的简历,如有工作调动、职位调动、考证经历一定要适时更新进简历,甚至目前接受了任何形式的能力培训,也请不要吝啬,赶快写上。
  网上求职技巧: 简历公开程度——注意自己的简历公开程度,以便能有更多的被检索机会。网上求职技巧: 留下正确的联系方式——及时更新自己的联系方式并保持手机开通,另外有些公司可能会把电话打到家里去,因此一定要请家里人留意陌生来电情况。
  网上: 记录下应聘公司的信息——这点可能被许多朋友所忽视,而这点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一些“疯狂”发送简历的朋友。试想一下,当好不容易有了面试通知了,你却在电话那头一头雾水或者张冠李戴,这样会让公司觉得你投递简历的时候完全没用心,也不尊重对方,首先印象分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很可能就此取消面谈。当然你可以利用“工作申请记录”这个功能,可万一手头没有电脑的时候怎么办?比较保险的方法就是用一个小本子简单记录一下,这样再接到面试通知的电话时,心里就有底了,说不定还能给对方留下一个细致认真的好印象。  本文由杰士迈网收集整理
求职者是如何被“毙掉”的
南国早报&& &&&& &&&& ■ 本报记者 巫碧燕
  本报记者&巫碧燕
  求职者要想成功入职,面试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关卡。有人说,面试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或许一个很小的细节,就有可能打动面试官的心;相反,求职者的一个破绽,也有可能让面试官心生反感。有些人求职不顺,一次次被面试官“枪毙”,原因何在?我们来听听面试官的说法
  循规蹈矩的,“毙掉”
  面试官:凌俊&&就职企业:某饮料企业公司南宁分公司&&面试地点:公司办公室
  凌俊此次面试的是销售部门的储备干部,岗位要求善于处理上下级以及客户的关系,薪金将与业绩挂钩。前来应聘的都是本科学历。
  “死”因一:说前领导坏话
  “你为什么要离开前一家公司?”凌俊问求职者,这名求职者的前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物流公司。
  “业务都是领导接的,那些都是领导脸熟的老客户,没看见他做什么工作,单子就到手了。我就是打下手,没什么前途。”
  面试官解析:既然能坐上领导的位置,就说明其必有过人之处,这位面试者不屑地认为前任领导没有做过什么工作,我认为是因为他既没有留意观察,也不熟悉自己的工作。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就不对。
  “死”因二:答不出简历上的座右铭
  “你简历上的座右铭是什么?”凌俊看着求职者递来的简历问道。
  “……我一时想不起来了。”
  “你简历封面的图案代表着什么?”
  “图案?有图案吗?”
  面试官解析: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求职者没有认真地对待此次面试,还可以看出求职者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更谈不上职业规划。
  “死”因三:没有做过疯狂的事情
  “你在大学里都参加过什么活动?好像你很少参加社团活动。”凌俊有意问道。
  “是啊,参加社团其实学不到什么东西。”
  “大学里有没有做过疯狂的事?”这是凌俊每次面试必问的问题。
  “好像没怎么做过。”“想不起来了。”这位前来应聘的大学生摇摇头,表示自己从来都是循规蹈矩。
  面试官解析:不要以为循规蹈矩就是好事,销售岗位是很需要激情的,如果没有做过什么疯狂的事情,就显得整个人过于理性了,不容易被激励,这可是领导所不愿意看到的。
  不懂装懂的,“毙掉”
  面试官:庄先生&&就职企业:某企业软件公司南宁分公司&&面试地点:广西区人才市场
  庄先生就职的是一家软件公司,面试招聘的岗位包括软件销售及售后的技术支持。
  “死”因一:不切实际
  坐在庄先生面前的,是一位在快速消费品行业里干了两年后跳槽的求职者。
  “你期望的薪水是多少?”
  “我期望底薪是3000元,加绩效每个月5000元以上吧。”
  面试官解析:这一答一问暴露出求职者的两个问题:一是不了解南宁的行情。在南宁,销售人员的底薪一般是800元到1200元,就算是我们这家全国性的软件公司,南宁分公司的总经理底薪也就是800元;二是不了解软件这个行业。与快速消费品行业不同,软件行业的回款周期慢,每成交一单的周期也长,有时候一个月都做不了一单,像他认为每个月都有固定2000元以上的提成,是不现实的。
  “死”因二:不懂装懂
  “如果你成功入职,你打算怎么开展工作?”庄先生向眼前的应届毕业生求职者问道。
  “我会做宣传。”
  “这个想法不错,但是怎么做呢?”
  “在电视台和报纸上发布广告……”求职者信心满满地一通阐述。
  面试官分析:企业管理软件专业性强,而电视、报纸面对的是大众,在上面做广告就是白砸钱,暴露出求职者对行业的不了解。更重要的是,求职者不懂装懂地“满嘴跑火车”,招致反感。
  “死”因三:胡拍马屁
  “您是什么大学毕业的?”求职者问面试官。
  “我是广西大学毕业的。”
  “哇,你混得不错啊,才毕业几年就面试别人了。今后请师兄多多关照。”求职者见到庄先生不作答,又继续把从公司主页上搜索到的企业简介背了一遍:“你们公司真是好,和微软都有合作,全球五百强都用你们的软件……”
  面试官分析:做面试官没有什么不得了;企业官网主页的介绍都是使劲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没有哪个企业是十全十美的。内心清醒的面试官,往往会对溜须拍马者心生反感。
  无团队意识的,“毙掉”
  面试官:廖海江&&就职企业:深圳某装饰公司南宁分公司&&面试地点:广西区人才市场
  廖先生此次是为公司物色合适的客服文员、业务员以及设计师,根据行业的特殊性,面试时有自己的标准。
  “死”因一:反着递简历
  尽管前来应聘文员的应届女毕业生的衣着正式得体,但是当她将简历递给面试官时,却是反着的。“简历但凡反着的,我一律不看。”廖先生事后对记者说。
  有些求职者在面试的时候,身体一直没有坐直,背都是靠在椅背上;当有人给他们倒水时,没有表示感谢;离开时将椅子推开后,没有扶正——这些表现都不会获得通过。
  面试官分析:客服文员的职责是接待到访客人,这就要求举止得体,让客人感觉到足够的被尊重,否则就是不称职。
  “死”因二:没有团队意识
  “如果接到了一个大项目,你会怎么去完成它?”廖先生有意问道。这位求职的设计师先前已经通过能力考核。
  “我会加班加点,拼劲全力去把它完成好。”求职者信誓旦旦地回答道,他觉得这应该是完美的答案。
  面试官分析:事实上,在设计行业,大单子并非是一个人加班熬夜就能完成好的,寻求团队的合作才是最佳途径。
  “死”因三:说话太被动
  “说说你的工作经验吧。”廖先生对这位前来应聘业务员的求职者建议道。
  “跳过两次。”求职者的回答很简单。
  “为什么跳槽呢?”
  “不适合。”
  “你对这次应聘的工作有什么想法?”
  “很期待。”
  面试官分析:业务员与人沟通的能力很重要,所以,面试时,首先要看求职者的言谈举止是否合适,如果因为太紧张或者怕说错话,连话都不敢多说几句,面试官就只能说抱歉了。
  总结:面试要遵守三大原则
  有人说,相对于其他的应聘环节,面试有着更多的不确定性,说不定一个谁也没注意到的细节就打动了面试官。这是否意味着,面试就要“听天由命”呢?&
  南宁一家广告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黄莹表示,其实,在面试中,不管应聘者如何发挥,都应该坚持三大原则:
  一是注意基本的礼貌。这包括从着装和言谈举止,都要表现出对面试官的尊重。&
  二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包括面试单位的行业背景、相应岗位的用人需求,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公司是人力资源部门担任面试官,有些是用人部门担任面试官,后者与求职者的对话会更实际也更专业,更需要好好准备,才能提高胜算。&
  三是要表现出良好的品性。面试是一个以小见大的过程,面试官会通过种种细节推敲出求职者的个性、特点。说谎很容易露出破绽,在通常情况下,谦虚坦诚比虚伪的夸夸其谈更能赢得面试官的好感。
2011年,你被猎头盯上了吗?
&&&& 浏览108次&&&&
据诺亚招聘网近期职位发布显示,各行业中高级人才的需求一直存在,且呈现出“企业高薪揽才,人才一将难求”的局面。基于此,招聘网站上出现了许多诸如“某猎头机构代理招聘职位”、“某网站高薪委托职位”等“新”岗位。据记者了解,由于中高级人才难觅,越来越的企业选择了“猎头”这种选才方式。对于求职者而言,能够进入猎头的视野则意味着与高新职位不再遥远了。
什么样的人容易被猎头“盯上”?
曾被认为是“打地洞”、“挖墙角”的猎头,正在职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需要借助猎头公司来寻找合适的候选人;求职者希望借助猎头公司来谋得好职位。那么,究竟哪类人才是炙手可热的“猎物”呢?据诺亚招聘网调查数据显示,猎头看好的人才大多是各行业的专家和管理人员,销售人才占据31%;技术人才占据17%;财务专家比去年同期上涨2个百分点,达到11%。
据河北诺亚高级猎头专家张成钢介绍,猎头接受的任务直接聚焦中高级人才,这类人才具备较为深厚的专业背景及行业高度,从事本行业达到五年以上;专业技术功底深厚,并且掌握着本行业相关资源,往往是企业的核心人才。此外,还包括各行业的稀缺性人才,诸如法务翻译、高级电路设计工程师、汽车行业高级研究员、资深策划师等职位。
怎样吸引猎头的目光?
猎头其实就潜伏在你的身边,衡量高级人才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其过去的工作经历。张成钢借此建议广大中高级人才,不要回避与猎头打交道,与猎头顾问保持联系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而且可以获得专业的职业发展指导,在保证职业安全的情况下寻找新的发展机遇,获得与老板平等的话语权。
那么,如何让猎头公司盯上你呢?首先,要在所在行业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积累可圈可点看得见的实战业绩。其次,避免频繁跳槽。人才的品德是猎头考察的关键标准,频繁跳槽者是不受猎头欢迎的,多结交朋友,多帮助周围的人,在行业内建立良好口碑;此外,不妨在公众场合适当露面,经常在行业内发表论文和文章,媒体、网站、电视都将成为展示自己的有力渠道,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
如何与猎头“面对面”?
据诺亚招聘网调查显示,在接到猎头的邀约电话后,40%的职场人会委婉回绝,11%的职场人表示稍后可做考虑,只有4.5%的人愿意与猎头进行进一步交谈。张成钢提醒广大职场人士,在接到猎头电话时,不要认为其打扰了眼前的工作而一口回绝,说不定不久的将来猎头将为你下一步职业生涯铺路引航,带来新的机遇。在与猎头接触的过程中,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职业精神。能够吸引到猎头的目光就已经说明你在猎头眼里已经具备一定的实力,因此,不必刻意夸大工作业绩、趾高气昂。此外,不妨就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与猎头进行沟通,不仅可以评估眼前的职位空缺是否与自己相互匹配,还可以借助猎头的专业性来帮助自己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驰骋职场增加筹码。
事业选择:学术界与企业界科学家的区别&
已有 9735 次阅读 <font color=#1-1-2 22:27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
(根据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讲座录音整理)
谢谢大家,我要站着讲不坐着讲,和大家有个互动,我想感受下做超级歌星的滋味。(笑声)大家都是研究生,研究生都要做科研,大家一定在想,今后要做什么?走上科研的道路, 一般比较多的是两条路,一个是学术界,一个是工业界,也就是在大药厂或生物高科技公司做药物的研究开发。大家对在学校在研究所做研究有相当的了解,但对在医药工业界如何做研究,怎么做,却不太清楚。我自己也是长期以来一直在学术界工作,但现在在药厂从事药物的研究开发,有很多体会。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学术界与企业界做科研,到底有多少差别和类似的地方。学术界和工业界,对学生对科学家有什么不同的要求。
不管你今后要做什么,有一个基本点,就是怎样选择最适合你的事业。中国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即使你今天你觉得以后要做什么,但过10年、20年后再看看,到底有多少人会坚持最初的选择?社会在进步,对人的要求在改变,人的兴趣也会改变。现在比较好的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像过去是分配工作的。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样做出选择。
Slide #2 为此我先向大家推荐一本书《From Good To Great,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对华尔街上市的2000多家公司进行分析,找出了仅有的12家所谓&#8221; 优秀到卓越&#8221;公司。它们的业绩比所有公司的平均值高三倍,而且不是高一年二年,而是连续高15年以上。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公司有些共性。其中有一个是Hedgehog concept,就是刺猬概念,认为无论是公司还是一个人,在选择要做什么的时候,要考虑兼顾三个基本要素。所谓注意集中在三个圆圈的交界处:
首先你要做你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事。如果你对一件事情本身不感兴趣,纯粹是为了赚钱,为了谋生,那你不可能做的很好。所以你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在那里,激情在那里。但是你感兴趣的事情不一定是你做的最好的事情。比如:你对唱歌特别有兴趣,但你天生是个破锣嗓,你能成为歌星吗?所以,第二点你要考虑的是你的长处,你要做你擅长做的事情。有些人擅长和动物打交道,有些人喜欢分析,有些人喜欢看书,有些人喜欢和病人打交道。所以你必须要找到你自己特别喜欢又特别擅长的东西。这是两个基本要素。还有第三个基本要素。你自己喜欢并且也很擅长的是不一定有价值,有意义。有没有价值,能不能对人类对社会提供价值,能不能对你个人发展提供价值,这是第三条要考虑的。刺猬概念要求三条都要兼顾,缺一不可。
所以你从现在开始时时刻刻都要想,我有没有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有没有了解你自己的个性特长做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做的这些事情能不能对自己对社会产生价值,这些问题是我们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
Slide #3 我听过一句孔夫子说过的话&#8220;choose a job you love, and you will never have to work a day in your life&#8221;。翻译一下,即从事你喜欢的工作,就没有一天让你觉得是在工作。因为你在enjoy。你自己会很开心。我在想,孔夫子讲过这话吗?后来去查原文,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概是翻译把自己的想法套在上面了。不过也没关系,大意就是做你喜欢的事情。
Slide #4 刚才讲的是第一点。第二点是发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和长处。这点比较难。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科研会做的很好,以后可以得诺贝尔奖,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到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雪莉&#183;蒂尔曼(Shirley Tilghman)在谈到大学教育的目标时说。第一是Discover your true passion,发现自己最喜欢、最热爱、最有兴趣的事情。其实上多少课不重要,学多少知识不重要,学多少技能也不重要。在大学四年,最后在读研究生的时候能知道自己最最喜欢的是做什么事情,这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慢慢发掘的。第二是Understand your character,发现、了解你自己的个性、特长,素质, 长处和短处。只有你自己最能认识自己是怎么样的。然后慢慢开始Develop your skills and capacities开发自己的能力。最后on the look out for emerging fields。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有很多新兴的行业出现,只有你跟上潮流的发展你的事业才会是最好的。
Slide #5 有一点我要讲的是工作不等于事业,career不等于job。最好的工作是事业和工作结合在一起的工作,每天上班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pursue your dream。就拿学术生涯例子来说,一般本科生和研究生都非常向往学术生涯。而做教授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事业。自己是自己的老板,想什么时候上班就什么时候上班,很自由。经常讲学,周游世界,遇见一些很有趣的人。一个人经常能遇见非常有才华,有能力,经历奇特的人,是人生一大乐趣。你可以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学术生涯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这里我要特别提到一个人,叫Richard Feynman,他是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得过诺贝尔奖。他写了一本书,《The Pleasure Of Finding Things Out》我强烈推荐给我的研究生。如书上所说,做科研最大的乐趣在于发现未知。假如在座的各位没有这种激情,只是为了要出名,或者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那么我劝你趁早改行,因为你肯定不会成功。做科研最大的乐趣,最大的满足、最大的原动力,是你可以发现新的事情。如果你没有这个激情,那么科学生涯实在是太苦了。
Slide 6 接下来我想花点时间讲一下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这个问题很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科学家不能光追求自己的兴趣,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心。拿生物医学来讲,就是如何研究开发新药,治疗疾病,改善健康。举个例子,神经科学突飞猛进,发表的论文逐年增加。但是神经科学领域内,每年做出的新药却在逐年下降。2008年只有6个药被美国FDA批准。每年这么多文章发表,为什么药却做不出来呢?原因有很多。除了制药本身的困难之外,科学家对成果转化的努力不够,也是一个原因。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这是个非常值得我们奉献青春的领域,因为它的空间很大。需要大批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才能把科学知识变成延长我们生命、治疗我们病痛的药。
Slide #7 2007年FDA一共批准了57个药,其中在神经科学领域有5个药,有4个不是完全新的药,真正的新药只有一个。2008年情况好不了多少,2009年就一个都没了。这是现在的情况。我再举一个老年痴呆的例子,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成功的先例。最近好几个药在临床二期三期失败了。这对整个领域打击很大。其中有一件事情可能你们不能体会。很多药不是因为它没有效果,而是因为它有毒,有副作用,过不了安全性这一关。50%的药不是因为它没有效,而是到了一定的关口发现它不安全,就宣告失败。一般来说,一个新药大概要10年,多至10亿美金来开发。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 (NIH) 每年的投资也不过是300亿美金。而GSK,我所在的英国医药公司,每年做研发的钱是90亿美金。一个药厂投资的钱就是NIH的三分之一。可见做药有多贵多难。但是做药也是一个非常获利的行当,一个好的药一年平均就有10个亿的收益。生物医药业是一门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支柱产业之一。
Slide #8 那么一个新药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一般有这么几步:target validation即靶点证实。做药往往要有一个细胞靶点,这个靶点呢可能是一个酶或受体,离子通道,等等。我们做基础研究,除了发现一些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过程外,对新药开发的贡献就是新的靶点的发现,证实。很多论文在研究一些分子的功能。这些分子如果与疾病有关的话,就有可能是一个药物的靶点。很多人都在做,但真正能做出好的新药的靶点,就很少了。有了靶点后就需要找一个与之结合的分子即药物候选者。药物有大分子,小分子,有抗体,有蛋白,它们要与靶点结合。药物与靶点的结合,要有很高的亲和力,特异性,还要能被人体吸收,转运,并在体内有一定时间的存活,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所以要进行大规模的药物筛选,往往是从近百万的分子库中筛选出几百到上千个hits。这些hits再经过很多轮的二级三级筛选,选出一小部分叫做lead,将其做化学优化。称为Lead optimization。再通过一系列的细胞学,药代动力学,以及在体动物试验,最后找到一个药物特性好功能也好的分子,即candidate selection。拿到candidate候选者药之后,还要做preclinic development即动物安全实验。严格的实验证明该药物对动物没有毒性或副作用,你就可以向药检局申请IND(Investigational New Drug)。被批准后才能开始在人身上试验了。
一般生物医药公司都要有一个具有不同时期药物研发链,即pipeline。因为做药是个连续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做研发,推出新的候选者药。否则药物的专利一过期,药厂就不能维持生存了。Pipeline中的东西有一部分是靠自己从头研发的,一部分是从本公司其他部门转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和学术界合作,或者是从其他药厂,小的医药公司,生物高科技公司买来的。这就是所谓BD(business development)。这里讲的是制药的一个过程。很多研究论文发现了新的药物靶点target。经过大量的研发工作,我们把它变成candidate。大概100个validated target可以出10个candidate,10个candidate可能最后会做出1个药。 如前所述,一个药物candidate申请到IND后,可以上人体临床实验。临床有一期,二期,三期。一期是安全实验,主要考虑药物安全,药代动力学等问题。大概是50人左右,不一定是病人,正常人也行,大概要六个月左右的时间。第二期叫Proof of Concept (PoC),规模也比较小,有一部分是看安全性,还有部分是看它有没有效果。尤其是二期临床的后面,着重看药效。大概是1.年半到2年的时间。药无非就是这两件事情,第一是安全,第二是有没有效。最后是三期,是大规模药效检测。可以有很多人,可以到几千个人,要花2年3年甚至5年的时间才可以出来。所以做药要这么多钱。等到做出来全部都是成功的,安全又有效的话,可以向FDA申请NDA (New Drug Application)。经FDA批准后,医生就可以开给病人用了。这就是药物研发的全过程。
Slide #9药物研发,失败率是非常大的。第一个失败的地方是target attrition。很多target你在做研究的时候觉得很好,做到一定程度后,发现它不能做药。或者因为它在细胞内不太可及地方,或在细胞内浓度太高不易阻断,或在体内有其他功能,会有靶点本身带来的毒性。第二个失败的地方是molecule attrition,有些target是不错,但找不到分子去激活它或抑制它。尽管我们现在已经有很多很多分子,但就是找不到特定的分子构架,可以与该靶点结合。或者找到了结合分子但是它有毒性。第三个失败的地方clinic attrition,药物在动物身上的效果非常好,但是用到人身上效果就不行了。动物和人不一样,在动物身上有效,但在人身上没效,或者在人身上有某种特殊的毒性,不能吃了。所以我们花很大的力气去把失败率降低。我们选target的时候,就要考虑减低失败率,选molecular、做clinic的时候也是一样。
接下来我要比较一下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差异。
Slide #10先讲产出Output。大家都知道,你们做科研工作,就是发表paper。一个好的科研工作,一篇好的文章,基本上要有三条基本原则。第一条:你必须要做一个科学上重要的(significant)课题。你的课题不是那么重要的话,你根本就做不了好文章,上不了好杂志。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但是很多情况下,大家是知道什么事情是重要的。所以第二条原则是创新。 你做的东西有没有独特性,有没有创新思维,是不是creative,是不是novel,世界上有没有人想到这个课题想到同样的题目。所以做课题你在方法思路观点等方面,一定要有创新。最后一个原则是扎实可靠。你做课题一定要是非常solid and rigorous。做一个问题要反复的从不同角度去做实验,要经得起推敲。这三条缺一不可,有了这三条后就基本有可能做好课题,写好文章了。这是学术界的要求。它的产出是paper,paper一定要有新意,语不惊人誓不休。在制药界就完全不一样了,它的产出是药。做什么事情都围绕一件事情,就是药。它考虑的是安不安全,有没有效,有没有市场。假如说有个药非常安全,但效果不佳,或者有很强的副作用,病人是不会愿意吃的,医生也不会开。假如一个要很有效也安全,但保险公司不给报销或者市场很小也卖不了高价,那也是白搭。
Slide #11 再从研究风格style上来看。在学术界你首先想到的是假说hypothesis driven,你先设一个假说,然后去证明或否定它。项目评审是教授要申请一个基金,先提交一份提案,送到基金会由专家评审,评审通过后拿到钱,这个叫&#8220;开初评审&#8221;beginning review。freedom是做学术研究的精髓,你有比较大的自由度,想做什么,怎么做,都由你自己决定。 做学术还非常强调第一first,你要争做第一个发现者,第二就没意思了。总之,学术生涯的一个基本点就是independence,强调的是独立性。工业界就不一样了,你首先想到的是任务,是mission oriented,有一个任务目的,我是根据目的来决定我的行为的。评审也和学术界不一样,工业界是&#8220;最后评审&#8221;的end review。先给你点小钱让你先做出来,做出来之后再给你更多的钱,往往是在最后才做评审的。工作作风方面强调严格的纪律discipline。能做第一也不错,但不是那么强调。更为重要的是合作,因为做药不是一个人,一个小组就能做出来的。需要很多很多人,需要合作。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强调不是独立性,而是团队精神team work。
Slide #12 另外一个是关注点。学术界关心的是好奇心驱动的发现curiosity to discover。而工业界感兴趣的是怎样将一个想法实现materialize ideas。学术界强调的是机制mechanism而工业界强调的是effect即有什么作用。在学术界强调的是创新creativity,你的东西要和别人不一样。而工业界强调的是严密,精确,可靠rigor。在学术界,你发表一篇文章,一共只有几个评审专家通过即可。很多文章结论是错的。即使结果是错的,也不会马上有恶果。但做药不一样,每一步都来不得半点假,每一个结果都必须是非常非常可靠。整个团队都依靠你这个结果继续往下做。如果前面结果有一点点不可靠,下面花再大的努力都做不出来的。而且越往下做,花钱越大。总之,学术研究,你必须要有一个故事tell a story。但到底有多少东西会被历史承认呢?比如《NATURE》上的很多东西,过几年就被证明是错误的了。不是说是在做假,是认识有限,实验技术有限。而工业界强调做决定to make go-no go decision,做实验为的是帮助我们作出判断,是继续往前走还是不走。
Slide #13 再来比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学术界是一个金字塔形的关系。教授带领一个团队,下面有instructors,postdocs,students。教授往哪里走,大家都往哪里走。教授的限制也比较少,想往哪走就往哪走。这个团队里人与人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上向经营,对上负责manage up。你要正确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要深刻理解体会导师的意途,课题设计思想,理解你的责任。你不太需要担心和师兄师弟之间的关系。在工业界就不一样,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网络关系,矩阵关系Matrix。每个人做事都是互相关联的,你做的每一件事,任何一个决定,都要影响到人家,或靠人家帮忙。所以人际关系是dynamic and interactive,每天都要和人打交道。都要想办法说服别人往哪个方向走,或者被人家说服。这就是一个互动的模式。Matrix本身就是一个change。经常会有change。这就是公司的模式。
Slide #14 &做药经常会做些似乎令人厌烦boring的事情,要注意非常细节的事情。比如,药物研发很注重计量关系dose response。在学校做科研你不会关心一个药在什么浓度什么时候发挥作用。又如,找到一个基因,要看它在那儿表达,什么时候表达,表达量多少,等等。Pharmacokinetics(PK),就是药吃进去后多少时间被吸收,多少被代谢掉,这都叫PK。还有我们要看药物有没有和靶点作用target engagement,而我们做学术只看效果就行了。中枢神经系统药,一定要能穿过血脑屏障Brain penetrate。还有就是toxicity,如果有毒就算它有效也必须放弃。这些问题在学术界可能看不起,至少不会很重视,但做药的时候却特别重要。
Slide #15&下面我讲两个在工业界工作最重要的能力。一个是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skills。需要团队合作,考虑别人的感受,因为你需要和别人一起工作。还要能说服别人。如果大家意见一致当然最好,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可能一直一致的,所以你要具备说服别人的技能。更难一点的是conflict resolution,很多时候存在冲突,会有争论,你得不到你想要要的。要学会give-take也就是给一点拿一点,这就是协商,谈判negotiation。有时还需要有一个mediation就是说双方争执不下时需要第三方介入调解。Conflict在公司是非常常见的,所有你需要有协商的能力,要Open-minded,相互让步达到妥协。还有就是people management,如果你领导一共团队一起工作。你不能今天拿鞭子(惩罚),明天拿奖金(奖励)。惩罚和奖励是可以用的,但都不是很好用,到一定程度就不管用了。你要找到这个人的动机在哪里,然后发掘他的动力。还需有一个反馈feedback,你要经常反馈给别人哪些方面做的好或不好,别人也要及时反映你哪些方面表现不错,那里需要改进。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寻求接受反馈,是一个优秀领导人所必须的。还有是危机应变能力Crisis management,经常会有突发事件。比如突然有人辞职,药物出现毒性,等等。那如何处理就需要应急应变的能力。中国有句古话:骤然临之而不慌,无故加之而不怒。能做到这点就有大将风范了。
Slide #16 第二个是语言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这个太重要了。interpersonal skill和 communication skill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今后能走多远。主要是说与写的能力。你做实验,想问题解决问题是一方面,但最后还要看你说与写的能力,能否表达出来表达的好。写不接线员写paper,在公司里每个月每年每个阶段都得写报告,开完会也要有个总结报告,和别人交流也有一个e-maill communication。那怎么写好,写的流畅,逻辑清楚、有说服力、印象深刻都是很重要的。另外一个就是Presentation skill,也就是你怎样做好一个演讲,可以是很小的报告会,也可以是大的演讲。你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占80%。在面试时往往在第一次演讲后,就决定了你能否录取。Think of it as a performance,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想做一下歌星,要把每次演讲当成一种表演,要做好演出的准备,要有这种态度。很重要的一条是demonstrate your confidence你的自信要在你的演讲中流露出来。演讲结束后要让听者知道你讲要点是什么,走后要能记住这些基本点,所谓take home message。一对一的交流也很重要,你要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信息,要能表达出来。还要,在小组会里,经常会有讨论甚至争论,你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争取多数支持,说服少数反对者,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Slide #17 再讲两个工业界很关心,而学术界不关心的问题。第一是&#8220;关键步骤&#8221;Critical Path。 你在写论文的时候要有hypothesis,然后你会制定一个计划,根据计划来做一些实验,有些实验是必须的,其他实验可以是画蛇添足或是锦上添花的。最后把所有的实验结果放在一起,写成一篇文章,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做药不是这样的。一般会反复讨论,制定出一个critic path,这其中每一步都是必要充分的,即每一个实验都是必不可少的,又没有多余的,可有可无的。一旦写进critical path,就一定要通过的。一个分子在任何一步通不过,就要被淘汰。例如,我们要筛选一个受体的激动剂,首先是做in vitro receptor binding assay看看能否与受体结合,第二步是cell-based signaling assay看看能否激活蛋白激酶PKA,第三步是cell-based functional assay 看看能否增加细胞的存活率。以上几步成功后就要分析在大鼠上的药代 PK,看看老鼠体内这种药物的作用时间是否足够长,药物能否达到足够的浓度,胃肠是否吸收等问题。接下来进入在体动物模型实验,看看在动物身上到底有没有用,一般做两个动物的模型。最后是安全评估,评估完后就达到了candidate。我要强调的是这些过程中,只要有一步不通过就宣告失败了。所以说critical path是研发的指南针,非常重要。
Slide #18 第二是&#8220;时间表&#8221;timeline。工业界尤其是制药界非常强调timeline。首先,每个药都有专利期,早一天完成早一天上市,就多一份盈利。其次,做药往往是多个团队协同作战,一环扣一环的。你团队做的工作如果花时间太长,就不能与别的部门配合协调前进,就可能拖后腿使整个进度慢下来。举例来说,第一个assay是在4月份做完,第二个assay是在5份做完,第三个在6月,同时对已筛选出来的分子的质量检测QC也要在这个时间段完成,动物模型则必须在7月内完成。
Slide #19为了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企业非常强调所谓的&#8221;项目管理&#8221;project management。 每个课题或项目,都有一位项目管理经理,他的工作是保证项目按时间表推进。 每次项目讨论会末,他都要列一个行动计划plan,执行任务action items, 时间表timelines, 及可交付项目deliverables。 然后要按时检查进度。 项目管理经理的主要功能是,协调各部门的工作coordinate multiple departments。而他最重要的管理方法是,抓住各项任务的指定负责人accountability。分配到各部门的工作。就得在规定时间完成。否则指定人就得承担责任。这样的管理体制非常有效。我觉得如果大学,学术单位也用这种管理制度,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当然项目管理人还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ability to adapt to changes,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计划。
Slide #20 最后我总结一下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差别。
产出:学术界是论文,而工业界是产品;
人际关系:学术界是金字塔型的关系,工业界是网络关系,矩阵关系;
工作风格:学术界强调独立性,是假说导向的,特点是开初评审,强调自由,竞争求第一;而工业界强调团队性,是任务导向的,特点是最后评审,强调纪律,合作。
关注点:学术界希望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强调好奇心,发现,机制,创新性。 而工业界则注重怎样做出向前-终止决定,强调将想法变成现时,开发,效果,可靠性。
对人才的要求:学术界强调的是科学洞察力,技术天赋;工业界强调的是人际关系,语言沟通能力。
项目选择:学术界强调的是想象力和逻辑分析力;工业界强调的是关键步骤critical path和&#8220;时间表&#8221;timeline和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影响力:学术界主要影响智识生活;工业界影响物质生活。
今天我的演讲就讲到这,谢谢大家!(掌声)
领袖的素质及科学领袖的特点
已有 9534 次阅读 <font color=#0-11-7 10:28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
科学界急需领军人物。但什么是领袖?一个优秀的领袖具备哪些特点?科学领袖与其他领袖相比有何不同?有一种误导,将官衔,职称与领袖等同。我想以一个科学家和管理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尝试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探讨。&
&#8220;纽约贫民窟考试&#8221;&
所谓领袖,就是带着大家一起向前走的人。&
设想一个人在某个社团担任领导,他拥有一定的名望、掌控着一定的人事权、资源和财富,这些因素足以使他在社团内外赢得一定的地位,服从和敬重。但是,拥有领导地位的人,并不一定是真正的领袖。而衡量领袖的标准并不是其权力大小、职位高低、掌控资源的多少、或他所带领团队的阵容。 这些只是展示领袖地位的不同侧面,而他在一个团队中是否真正是领袖,在于他是否起到了领袖的作用——带领团队走向成功,并为其团队谋福祉。&
有人说,要通过类似&#8220;纽约贫民窟考试&#8221;,才算真正的领袖。即把你放到纽约一群无家可归的贫民乞丐中,没有任何人认识你。如果你可以在几天之内不被揍扁或赶走,并证明自己各方面的实力,成为群龙之首,&#8220;丐帮帮主&#8221;,那就算你有本事,你绝对是个领袖。这虽然是个玩笑,却说明如果一个人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 不是靠其官衔,、学位、过去的成就和地位,而是靠其真正的领袖素质,在很短时间内脱颍而出, 赢得众人的尊重、信服和支持,这个领袖才能算名副其实。&
还有一种误解,认为领袖就是管理者。总裁与经理之间有什么区别?领袖需要远见,构想并向大家表述其蓝图,掌握发展方向。经理呢,他需要理解蓝图,制定实现蓝图的工作计划,并设置最终期限,保证一个个目标顺利实现。领袖在精神和团队文化上有着无形而巨大的影响力,比如鼓励创新和交流;而经理的作用则更加有形,例如督促工作进行,促进团队合作的人。这两类人并没有截然的分水岭,但在一个团队中却通过不同的方式,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来看两段广告:一段说&#8220;寻一位有远见能激励人心的篮球教练,带领球队扭转困境,走向成功&#8221;。另一段说&#8220;寻一位以结果为导向,能按时并在预算内完成任务的产品经理&#8221;。领袖和经理的差别,跃然纸上。&
作为一个真正的领袖,前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司杰克&#8226;韦尔奇(Jack Welch)对什么是领袖有过经典的归纳。在他看来,领袖应当有远见卓识并使他的团队共享其见、充满活力并能感染整个团队的激情,还应当敢于尝试具挑战性的任务,作出艰难却有意义的决定。&
曾有人作过这样一个调查。请2615个来自不同公司的员工,从若干形容词中选出在他们心中最能刻画一个领袖的词语,从而归纳出得民心领袖的主要特征。有趣的是,员工最看重的领导品质,远见卓识并不在首位,最重要的是正直、诚实(honest and integrity)。这之后依次是能力(competence)、前瞻性(forward-looking)和鼓动性(inspiring)等。&
可见,不同阶层的人,因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利益关系,对于&#8220;领袖&#8221;的定义有着一定的差异。&
就我个人的看法,尽管身处领域千差万别,几乎所有的优秀领袖都拥有三个基本特点,三个标签:远见,个人魅力和勇气。
远见(vision)。这是一个人之所以为领袖的灵魂。&
一个有远见的人,他是先想象将来应该是怎样,从将来倒过来看现在,然后制定制定基本战略,还有短期,中期,长期计划,来实现未来的宏伟蓝图。这是很难的,需要深思熟虑,还需要独具慧眼,看到人家看不到的东西。对现有的错综复杂的情况做出综合的分析,判断,然后认准了大方向走下去。譬如说,当年邓小平认准了中国必须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制定了改革开发两大基本战略。现在回过头来看,他是多么有远见的领袖。&
未来30年,环境,能源,健康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教育,科学技术何去何从? 各行各业都非常需要有远见的领袖人物。&
拉里&#8226;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8226;布林(Sergey Brin)创立谷歌(Google)公司的故事,是一个反映远见卓识的经典例子。这两个人在斯坦福大学读研究生时,各做了一件现在看来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事情。佩奇把个人电脑(PC机)横向连接起来,使得电脑的信息处理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布林有个爱好,就是收集网站。这两个好朋友的两个&#8220;怪癖&#8221;奇妙的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8220;搜索引擎&#8221;这一全新的概念。他们看到了这种搜索引擎和同类产品相比的科技优势。同时,他们还有一个信念,就是搜索引擎在将来生活中必不可少。我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丰富,人的脑子应该用在做创造思维,解决问题,而不应该老是用在去找东西上。所以他们坚信搜索引擎的含金量和商业潜能,就毅然中断博士学业,期而不舍地去开创谷歌的事业。今天的你坐在电脑前,还能忍受没有谷歌的日子吗?&
在生物学界,有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几乎可以完美的诠释&#8220;前瞻性&#8221;,那就是已去世的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西莫尔&#183;本则尔(Seymour Benzer)。他的远见在学术界很罕见。本则尔的博士论文是物理学,但是他读博士的时候,受到物理学家薛定谔的名著《生命是什么》(《What&#8217;s Life》)的影响,认定生命科学是未来科学界的领军和生长点。所以在博士学习期间就开始思考生物现象内在的深刻规律,产生了兴趣。博士毕业以后,他在德尔布吕克(Delbruck)的影响下开始学习分子生物学,并通过遗传突变的研究,作出了相当重要的发现,证明基因是一个可以由实验手段探测到的分子实体,而非理论推测的概念。&
当他身处的分子生物学向巅峰发展之际,他又做了一个&#8220;荒谬&#8221;的决定——离开分子生物学,转向当时还不存在的神经行为学。他首先提出用简单动物模型,通过遗传学手段来研究行为的基因基础。他称作神经行为学之父。在他的实验室开始了最早的、开创性的果蝇行为学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第一个调节生物钟节律的基因Per ,与学习记忆相关的基因Dunce。而今,神经行为学已经成为神经科学里最有生命力的领域之一。&
由此可见,本则尔经常走在时代的前沿,是一位真正的科学领袖。&
勇气(courage)。这是领袖的生命力所在。&
许多人并不是没有远见。他们的判断能力,组织和执行推动能力,应变能力都很强。但他们缺乏胆略,不敢冒风险,没有叱诧风云的气概。凡事患得患失,精于算计,害怕失去眼前利益。这种人可以做参谋,也可以在一个成熟的单位做一位有效的执行官,经理,但不能成为扭转乾坤的领袖人物。&
在功成名就的人士,有勇气去另辟奇境,更上一层楼,更是难能可贵。勇气应与鲁莽区分。真正的勇气是成熟与智慧的集中表现。路易斯&#183;郭士纳(Louis Gersdtner), IBM的救世主。当年IBM濒临破产,请他出马扭转乾坤。他做企业主管多年,成绩骄人。但对软件电脑业却一窍不通。上任前,他做了一番调查,觉得只有20%的可能性能救活IBM。为此他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他的那些已成年的孩子们都反对, 说你是个功成名就的人,已经65岁了,过去的历史只有成功的记录,为什么要在事业的最后一程,冒这个险呢。然而,郭士纳是那种力挽狂澜者,所谓救火队队长(crisis manager)。越是在危机关头,就越能显示他的才华。最后,经过深思熟虑,他仍然决定奋力一搏。历史证明他成功了,IBM至今仍在叙写它的神化。今天的我们其实很难完全领会他当时的勇气是从哪儿来的。我想,不断地去冒险,挑战自我,在小概率事件中变不可能为可能,已经鲜活的诠释了他的领袖精神。&
在生物学界里也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科学勇气的佳话。洛克菲勒大学的罗德里克&#183;麦金农(Roderick MacKinnon),是做膜蛋白结构的第一人。但他既不是分子结构出身也没有蛋白生化专长,而是做离子通道的生物物理学的专家。他早年先学医,不感兴趣,就转去做科学了,在克里斯&#183;米勒(Chris Miller)实验室做博士后,离子通道生物物理方面的颇有建树。之后在哈佛做助理教授,发表了很多优秀的文章。&
 正当他的生物物理事业如日中天时,麦金农发现要真正搞清楚离子通道的功能,必须把通道的结构搞出来。但是他不懂蛋白纯化,他也不懂怎么做分子结构,只有一个激动人心的想法。这时,他碰到洛克菲勒大学的校长,伯乐识才,愿意资助他这项研究。于是他就从哈佛辞职,并跟实验室的人说:&#8220;我现在不再做离子通道生物物理学了,放弃许多发表《自然》, 《科学》论文的机会。我准备从头做起,将离子通道的分子结构做出来。你们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跳槽抢前老板客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