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历代祖师祖师,请问这是哪位祖师。

道教三清祖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道教三清祖师
&&中国道教知识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道教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dào jiào]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1]
道教道教概况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的,是一个崇拜诸多的原生的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之一,道教把原为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为太上老君。至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和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的方法。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为教主,并以老子的《》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与,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道教道教历史
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
道教发端起源
道教始祖轩辕黄帝
道教教祖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的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思想为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炼养生,老子、提出的、、等修道方法,被所继承发扬。
中期的兴盛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造就了“”的盛世。后,走向民间,与合流成,由政治信仰转变为。的被道教所兼容,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尊天明鬼、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与内容,被道教涵盖;《》是的基本经典,理论渗透到、和各方面;道士的学说,也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
黄老道教的《》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丹鼎道派的《》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道教的养生炼丹术。
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陕西咸阳道士及其弟茅固、茅衷于句曲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为“”,茅氏三兄弟被称为茅山道教祖师。得道于茅山,开。早于的创立近300年。[3]
汉末军阀伪称其祖于东汉顺帝年间,在蜀地鹤鸣山自称“授以正法,命为天师”,炮制其祖孙三张立教说以惑众。实际上是由被张鲁杀害的建立(),尊为教祖,奉《》为基本经典,[4]
修行符箓咒祝、。后篡教成功的张鲁在建立了地方割据的短暂政权。[4]
灵帝时期,教徒在中原地区创立,以《》为主要经典,在疾疫流行时用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发展了几十万信徒并建立三十六方来管理。在184年领导发动了,遭受统治者的镇压而失败,太平道销声匿迹。
道教发展成熟
魏晋时期,道教分化
葛洪炼丹图
为道教和道教。道人将道教神仙方术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体系,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老庄盛行,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
364年,上清祖师得南岳夫人授予《》等天书玉册,传承;同时期,传承,以传授洞玄灵宝部经而得名。民间仍然传播着通俗的道教,巴蜀地区继续发展,、领导的得到的支持;江南地区流行、和的。
北魏时期,封建史上第一位被皇帝承认的的——,称奉太上老君之命,以去除“”(、、)和礼教为原则对北朝道教进行改造,道教成为北魏,所以历代皇帝都得临坛受道家法箓,之教大行于天下;宋文帝时期,上清派传人吸收儒家、佛教仪式对进行改造。寇谦之和陆静修的改革,使道教教规教戒、斋醮仪范基本定型,各种规章制度全面系统。南朝梁时期,茅山大宗师继续充实道教的神仙学说和修炼理论,构建了道教神仙谱系,广大了,使之成为今后的。
佛教初来中土时有意和道家(道教)保持一致,而最早依傍而流行。佛教主要吸收道家义理与道教方术,而后在北魏僧人亦曾从道教真人学习“长生术”,唐代佛教思想的确立,也受到当时皇室推崇道教——老庄思想盛行的社会背景的影响。[5]
南北朝时外来的和本土的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在北朝表现为和的灭佛运动,在南朝只是《》、《三破论》等义理争辩。同时佛道之间也相互交流,借鉴对方的教义理论。[6]
道教繁荣兴盛
隋朝实行佛道并重政策,使用道教名词“”作为开国年号,苏元朗开启了内丹学说,隋朝是道教发展的转折时期。
太上玄元皇帝——老子
唐朝尊为祖先,奉道教为,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规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释”,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搜集晋魏时期隐流、秘传的道书,普传大道。尊奉老子为“”。积极推动道教内部改革,让道教回想的辉煌时代,剔除巫术迷信色彩。发展道家义理,使道教在偏离道家之后,再次对的回归。如果说寇谦之对道教改革未完成与彻底,那么唐玄宗时期基本已经完成,道教发展到全盛,社会上的崇道之风发展到极致。高道辈出,的《》推动了的发展,的《乙巳占》推动了的发展,、和的重玄学说发展了道教理论建设,宗师、、的《》、《》、《》、《》、《宗玄先生文集》、《道德真经广圣义》等提出的修炼方法成为内丹学先驱,道教学者对教义、修炼、斋醮及科学技术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时的道派在理论教义和法术科
全真道祖师吕洞宾
仪上相互融合,以(前身)、为道教主流。[3]
中晚唐和时期,由于战乱兵祸道教相对低迷,中晚唐的统治者延续尊本崇道政策,也有帝王信奉道教。其中和尊道最为突出,同时也采取了废除的政策。此时一些道教学者为维护道教信仰而不懈努力,上清派对老学研究、神仙学说作了总结,修订完善了斋醮科仪;祖师和的《》促进了内丹学说的兴起;著名高道还有彭晓、谭峭、罗隐和韩国人金可记等。统治者继承了唐朝崇奉道教的政策,和为此奠定了基础。和掀起了两次崇道热潮,编修道藏,大建宫观,册封神仙。北宋时期符箓道法兴盛,以高道众多的实力最强盛。经过全真教的、等真人的发扬而流行,在易学、黄老、内丹三方面都颇有建树,祖师的《》是修炼术上一部承先启后的重要经典。
道教分化合流
12世纪中原地区,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汉族士人在山东、河北建立了新道
全真派祖师王重阳
教:辅极帝君创立的继承了钟吕二人的金丹法脉,并以“”、“、、”和“苦己利人”为特点,并逐渐包容合并了创立的和创立的,开启了道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南宋统治者对待道教的态度与北宋基本一致,积极推广劝善书《》。的“正一雷法”,得到北宋亡国之君的宠幸。另外,此时还衍生出了王文卿的、雷时中的、黄舜申的、宁全真的和何真公的等新道派。发展了内丹修炼,创立了先命后性、性命双修的金丹。
元朝前期,祖师真人以74岁的高龄,自山东西游35000里,在机遇“”,成就了“”的历史性创举与汉蒙佳话,获得成吉思汗崇奉而呼之为“”,拜之为,掌管天下道教,为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邱祖会见成吉思汗——一言止杀
继掌教,全真道进入鼎盛期,道门兴旺,宫观遍地。元朝统一全国后,全真道南下传教,并与金丹南宗交流丹道。两派有着共同的内丹理论渊源,提出的“五祖七真”传承系统得到共识,元惠宗时全真道和金丹正式合并为一。也融入全真道。1277年,册封张陵及其历代子孙为“”,命“领江南道教事”。茅山宗、太一道、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等符箓道派继续发展,宣扬“儒道合一”“忠孝净明”的也在江西流行。1304年扶植为“正一教主”,标志着的正式建立。.
道教走向世俗
诸帝都对道教采取了尊崇的态度:推崇和,在全国各地建设了成千上万座和;自诩
为的化身,对道士及其门派极为尊崇;、、都任命道士为礼部尚书;以奉道为首务,宠信道士,热衷方术,爱好青词,使道教的兴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1382年,设立总理全国道教,并正式罢黜授予张氏子孙为“”的称号,分全真、正一两种分别管理,标志着道教由官方正式划为、正一道两层次的道教。隐仙强调“归一”,提出了筑基修性、还丹修命的内丹学。[8]
效仿宣扬“”,申明道统源流、整顿不良道风,竭力将内丹与符箓统为一体,但收效甚微。正一道“嗣汉真人”在民间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到了第46代正一真人,据《》记载:“素凶顽,至僭用乘舆器服,擅易制书。夺良家子女,逼取人财物。家置狱,前后杀四十余人,有一家三人者。事闻,宪宗怒,械元吉至京,会百官廷讯,论处。
明朝道教最大的特点是世俗化和民间化。、发展了内丹学说,使丹道修炼走向民间。融通佛道创立(无为教),提出“无生老母,真空家乡”,受其影响的各种民间宗教雨后春笋般出现。民间宗教最初基本上由道教演化而来,道教思想教义、神仙谱系、丹道法术为其吸收。道教对的心学和明末四大高僧都有很大影响,儒者借鉴道教创立了(夏教)。在文艺领域,出现了大量以神仙鬼怪为主题的神魔小说和戏曲剧目。明朝道教的神仙信仰、伦理道德、科仪方术深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供奉、、、、、、、、等神仙的宫观祠庙星罗棋布于城镇街巷、乡村田野。
道教迈向近代
龙门中兴之祖——王常月大律师
国后接受了,对道教采取了严格的防范和抑制的政策。清初的、、从笼络汉人的角度出发,抑制程度较为宽松,雍正是唯一优待道教的皇帝。宣布为.,将正一教主的品秩由二品降为五品,以后的清朝皇帝对正一派限制不断加强。后,国家落后衰弱,西方思潮入侵,正一道更是江河日下。清朝地位很低,其中是唯一能以著述流传后世者。
大律师祖师,提出了“戒行精严”的修道思想,开创“”,促进复苏。全真道在阐发方面最是,有、、、等学者。清朝中后期,吕祖、、关帝、文昌、财神等各类民间信仰盛行,各种民间宗教也延续了明末的热潮,、、红阳教、混元教等教派层出不穷。建立后,取消了正一真人封号和财政支持,使道教思想受到极大冲击,1928年颁布神祠废存标准又沉重打击了,衰落得无以复加。胜利前夕,张陵第63代传人遗弃正一祖庭,随蒋潜逃。
民国时期最著名的道教学者是居士,他提出了独树一帜的“神仙学”理论,意在促进道教与时俱进。
道教重获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在法律和政策上保证了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1957年,在祖庭成立,道教第一次有了
中国道教协会会址——北京白云观
统一的全国性组织。“文革”时期,道教遭受极大的破坏。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重新恢复工作。道教研究得以延续,全真道“”法统有所恢复,宫观得到修建,斋醮、慈善活动开展,道教重获新生。根据2010年零点公司所做的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大约1.73亿人自称信奉道教,其中大约1200万人是明确的道教徒;还有大约2亿多人信奉祖宗神灵,大约1.41亿人信奉道教财神,大约2亿人信奉海神;大约1.45亿人相信风水堪舆,大约3.62亿人相信命理相学。根据2011年南岳上的介绍,大陆正规的全真住观道士有近3万多人,散居道士约6万多人,登记备案的道教活动场所3万多座,其中道教宫观约9000座,还有数不胜数、难以计数的民间信仰祠庙。道教的创立史载黄帝一边打仗一边学仙,道教所用的道历,就是从黄帝纪年开始的。今(公元二零一四年)是道历4711年。老子著《道德经》,奠定了道教的理论基础。
道教广泛传播
道教在明朝时期正式传入台湾。日占时期,道教备受打压,必须供奉才能保全,很多民众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因此道教备受打压,道教宫观屡遭损毁,必须兼供佛像或民间神祇才能得以保全,这种混杂现象延续至今,且导致台湾出现“佛道一家”的景象。台湾道教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道士分为红头司公和乌头司公,注重。台湾当局主张民间宗教
太上老君、重阳帝君与全真七子雕像合影
公开化,纳入道教范畴以便于管理,根据2012年台湾内政部公布的数据,台湾共有15211座登记在案的庙宇,其中道教宫观占78.3%,约有1.2万座,台湾的道教(含一贯道和民间信仰)信众超过1000万人。
香港道教在明朝开始活跃。1961年成立的道教联合会,是香港最大的道教组织。香港道教有先天道、、三大派别,供奉的神灵人气最旺的是、、、。香港道教(含民间信仰)信众超过200万人。1999年成立,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道教对少数民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和中南地区。道教在少数民族采取将道教信仰与本民族信仰相结合的形式。根据民族工作者统计,我国的少数民族信仰道教为主的有、、、、、、、土家、、等二十余个,信众超过1000万人。道教全真派也传入日韩朝、、等国,在、、、等拥有大量的信众,成为名副其实的。
道教玄门经典
道教认为,道经是——为拯救宇宙众生,使用自然妙气书写的先哲。道经藏于“七宝玄台”,神仙通过乩仙降笔等方式将经书传授给高道名士,再由他们传播布道于世间民众。道教经典卷帙浩繁,包罗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法术、斋醮科仪、传道弘道与风水推算等各方面内容。
道教基本经典
四大基本经典老子《》《》《》《》道教四子真经《》《》《》《》
道教重要经典
早期经典《》《》《》《》《》修炼经典《》《》《》《》《》度人经典《》《》《》《》《玉枢经》法术经典《》《》《》《》《》宗师  著作《》
《》《》《》《》劝善  经书《》《》《》《》《说报父母恩重经》相关  经典《》《》《》《》《》《》
《》《》《》 《》早晚功课《》《护命妙经》《度厄真经》《》《八大神咒》《诸真宝诰》《灵官咒》《邱祖忏文》《土地咒》《祝寿文》《三皈依》晚坛
《救苦妙经》《得道真经》《拔罪妙经》《诸真宝诰》《报恩宝诰》《十二愿》《结经偈》
道教神仙传记
《》、《》、《》、《》、《》、《》 、《》 、《》、《》 、《》 、《》 、《》 、《》 、《》 、《》 、《》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
道教历代道藏
的《》为道教经典的编纂创立了三洞、四辅、十二部的体例和原则,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四辅指太平、太玄、太清、正一,十二类为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奏表。道藏是古代的大,载有、、、、、、、、、、、、、各方面的丰富的内容。[10]
年,国内百位专家学者以明代正、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集中的人力和物力,编纂成了49册的《》。
道教神仙谱系
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神系纷繁复杂,神祇数量极多。“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教主要有四大神系:正统道教神系,民间信仰神系,上古神话神系,神魔小说神系(基本无用)。在道教中,“神”指先天自然化生之圣,“仙”指后天修炼得道之人。[7]
人们通常将神、仙二词合用或混用。正统道教之神称为“尊神”,民间信仰之神称为“俗神”,神魔小说中虚构的神仙一般不列在道教供奉范畴之内。
是道教的最高神与教主:、上清、太清,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三清三位一体,是“道”的化身。《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元始天尊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的“无极”状态,灵宝天尊象征“混沌始判,阴阳初分”的“太极”状态,道德天尊象征“冲气为和,万物化生”的“冲和”状态。元始天尊造化天地,为龙汉祖劫玉清教主;灵宝天尊度化万物,为赤明中劫上清教主;道德天尊教化世人,为开皇末劫太清教主。道德天尊亦称为“”,圣人是他的第十八个化身。[11]
赦罪天尊是众神之帝,全称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
道金阙云宫九穹历御万道无为通明大殿昊天金阙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统御所有仙佛神圣、人龙兽异、妖魔鬼怪,总管三界、四生、六道、十方的一切生老病死、兴衰成败、吉凶祸福。玉帝也是的最高神——,还是的最高神——,民间尊称为、、、、、、等。[12]
是辅佐玉帝、代天行化的四位天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统御万天的昊天玉皇上帝、统御万地的后土皇地祇、统御万类的东极太乙天尊青玄上帝、统御万雷的西极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灵的南极长生大帝、统御万星的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合称为六御(六合),代表宇宙广袤无限的空间。[13]
此外还有、、等天帝。
道教诸星曜神
:北斗众星之母,接引众生,超离诸苦
: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司命星君,司禄星君,延寿星君,益算星君,度厄星君,上生星君
:贪狼星君,巨门星君,禄存星君,文曲星君,廉贞星君,武曲星君,破军星君
星君,,,
道教琼台女神
:女仙领袖,理宇宙之阴气,养育天地
:泰山女神,掌管人间善恶,普济群生
:中华海神,保护航运,尊称天妃天后
,百花仙子,送子娘娘,,,,,
道教文化之神
:掌管功名利禄,护佑文风昌盛;
大君:司职考试功名,庇护独占鳌头[14]
天枢上相:,,,,,;
中华十圣:酒圣,文圣,史圣,医圣,武圣,书圣,草圣,画圣吴,诗圣,茶圣;
儒家四圣:至圣,复圣,宗圣,亚圣;
诸子圣人:,,,,,,,颜廷利,,,,。
道教忠武战神
:道教战神之首,涤荡宇内妖魔,明朝保护神;
:雷祖,统领雷部诸将,掌物掌人,司生司杀;
:神武善战,协天护国,扶正保民,驱邪除恶;
:,关帝君,,;
:道教第一护法神;,,;
,,,,,[15]
中华名将:,,,,,,,,,,,。
道教财富之神
黑虎玄坛赵公明元帅
正财神: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宜利和合,无不如意;
:无偏无私,办事公道,买卖公平,童叟无欺;
:善于理财,信义俱全,庇佑创业,护航经营;
:玄坛真君和招宝天尊、纳珍天尊、、;
准财神:,,,,儒商始祖,道商始祖[16]
道教吉祥之神
三元三官大帝感应天尊
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17]
;  :,,,,,,,;
,,,,,,。
道教医药之神
十大神医:,,,,,,,,,。
道教行业祖师
各行各业的多是道教神仙人物,如金属业、、戏曲界、纺织业、豆腐坊等。[18]
道教守护之神
祖宗神灵:祖先荫庇子孙后代,敬天法祖慎终追远;
十二生肖,六十太岁;
,,,,。
道教地方俗神
,,,,,,。
地方特有俗神:东北五大仙,,兰州金花仙姑,皖南汪公大帝,镇江,苏州张吴王,温州,福州,漳州,潮汕,台湾,河南天王,海南,香港、南安、等。
道教上古诸神
大帝:开天辟地之祖,创造万事万物,元始天尊的化身;
娘娘:大地之母,炼石补天,捏土造人,上古第一女神;
三皇五帝:轩辕黄帝,,,,;
创世之神:,,,,;
四方天帝:昊天玉皇大帝,紫微太皇大帝,勾陈天皇大帝,真武荡魔大帝
四大帝王:,,,。 [19]
道教高道真人
长春真人邱处机
道祖门下:,,,;
北极真人,,
纯佑帝君,,
紫阳真人,辅极帝君,
长春真人,显化真人。
道教幽冥鬼神
:东方长乐世界大慈仁者,寻声救苦,超度幽冥鬼魂;
寻声赴感太乙救苦天尊青玄九阳上帝
:幽冥界最高神,主宰酆都地狱,考校群鬼阴魂;
:统治泰山地狱,注死录生,掌握人间生死大权;
: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
:打鬼驱邪,斩妖除魔,赐福镇宅。
道教仙家人物
历史上,很多人物为道教的发展、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道教崇道皇帝
史上十大崇道皇帝皇帝名讳
毕生致力于派遣方士东海寻仙,五次大规模东巡求取长生仙药
封禅五岳,大量重用神仙方士,效法秦始皇大搞祀神求仙活动
实行道家无为治国政策,晚年热衷长生方术,喜好服食丹药
尊大圣祖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尊奉《道德经》为上经
掀起老君崇拜热潮,规定玄学道举制度,编纂《开元道藏》
尊奉赵公明为圣祖,热衷天书祥瑞,册封东岳大帝、碧霞元君
自号“道君皇帝”,加封玉皇大帝,首开册封关公、妈祖之先河
崇奉三山符箓,积极推广劝善书《太上感应篇》
自诩为玄天真武大帝化身,推崇张三丰,建设宫观大兴武当山
以奉道为首务,宠信道徒方士,热爱斋醮乩仙,迷恋丹药方术
道教先秦人物
道教秦汉人物
道教魏晋南北朝人物
道教隋唐五代人物
道教宋元人物
道教明清人物
道教现代人物
道教仙道文化
道教的常念圣号是:福生无量天尊。
道教主要派别
根据法术原理,道教可以分
为上层丹鼎派和下等符箓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这也是各种道派经过上千年的分化合流的结果。[20]
亦称为、,是由于末年建立的丹鼎道派。全真道建立了和,要求道士出家住观修行,不鼓励娶妻,不茹荤饮酒;其教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21]
其修炼要旨是,去情去欲,修心炼性,养气炼丹,以含耻忍辱为内修真功,以传道济世度人为外修真行,功行两全,证圣成真,谓之“全真”。经的推动而壮大了全真道,现为宗派,有、、、、(派)、金丹等支派。[22]
正式形成于大德八年(1304)册封为‘正一教主’,以扶乩巫蛊等迷信活动为主要谋生手段。中相当一部分有家室,不住宫观,吃荤饮酒,不守戒规。此外还有许多民间道教派别,如福建、香港先天道、台湾一贯道、韩国、越南、东南亚等。
道教中国道教协会
是全国道教徒联合的爱国宗教团体和教务组织。其宗旨是兴
办道教事业,传扬道教文化,发挥道教在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总部位于祖庭,中国内地省、自治区一级的道教协会有27个,市、县道教协会300多个。地区和一些海外国家也建立了很多道教组织。[23]
1912年,北京成立了以全真派为主的“中央道教会”,此为道教界筹划建立近代式教会组织的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年全国道教界成立了仍以为主流的,此后各地又陆续成立了地方性道教组织。
道教玄门弟子
道教弟子大致可以分为信士、居士、道士、法师四类,民间道教人士还有方士、术士、隐士等。是指没有经历正式的宗教认定仪式的信仰者;是指皈依道、经、师三宝并受持全真五戒而获得皈依证的正式弟子;是指经受全真和获得道士证的神职人员;是指修习科仪奥秘并在斋醮法事中担当领导角色的全真高戒位和拨过职的道士。[24]
道教斋醮科仪
在宫观中,人们常常看到道士们身着道袍、手持法器、演奏仙乐、吟唱
道教高功仗剑做法
道曲,在坛场翩翩起舞,这就是,亦称为道场、法事、科教。“斋”指斋戒洁净,“醮”指祭祀祈祷,斋醮即供斋醮神,以求福免灾,其法为清心洁身、筑坛设供,书表章以祷神灵。斋醮是包罗方技术数、礼仪舞蹈、道具法器、书法绘画、和的综合艺术,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斋醮科仪分为阳事和阴事,即清礁和幽醮。清醮有祈福谢恩、却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太平醮之类的法事。幽醮有摄召亡魂、沐浴度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济幽度亡之类的法事。另外,宫观道众每逢朔望之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这些常行的仪规统属斋醮科仪。在道教官观内,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就是法事。
道教叩拜礼仪
道教礼仪源自《》,涉及宗教活动、日常生活各方
面,包含叩拜、供养、诵经、戒律、服饰等内容。信众对常人行拱手礼或作揖礼,而对神仙、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道教叩拜方式分为一礼三叩、三礼三叩、三礼九叩三种,其基础是拱手礼和作揖礼。亦称为,分为两种:一种是儒家礼仪,两手相抱,举于胸前,立而不俯;另一种是左手抱右手,负阴抱阳、蕴含五行,内掐子午诀,外呈太极图。作揖礼动作为:一面躬身,一面抱拳,自下而上,向人行礼。[25]
道教宗教节日
各洞神仙圣诞、得道之日,皆为道教节日。道教节日既传承上古华夏民俗,又与中国传统节日密切联系。主要节日有:三清节:日圣诞,日圣诞,二月十五圣诞。: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宵节),七月十五中元节(鬼节),十月十五下元节。五腊节:正月初一天腊之辰(春节),五月初五地腊之辰(端午节),七月初七道德腊之辰(七夕节),十月初一民岁腊之辰,十二月初八王侯腊之辰。诸神圣诞:正月初九圣诞,二月初三圣诞,二月初六日圣诞,二月十九()圣诞,三月廿八圣诞,三月初三圣诞、圣诞、圣诞,三月十五财神圣诞,三月廿三圣诞,四月十四圣诞,四月十八圣诞,六月廿四圣诞,九月初九圣诞、圣诞(重阳节),十一月十一圣诞。其他节日:正月初五接财神,祭祀祖先清明节,六月十九观音成道,八月十五嫦娥奔月(中秋节),腊月二十三祭灶节(小年)。[26]
道教道教服饰
冠服:道士平时穿戴的冠裳和免簪帔以及在斋醮仪式中穿着衣帔的总称。早期道教对于冠服之规定甚为简单,从南朝刘宋陆修静起,道士的冠服制度趋向严格,冠服区别愈加明显。据南北朝《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卷五,对各类道士的冠服作了明确规定。书称:“服以象德仪形,道士女冠,威仪之先参佩经法,各须具备如本法,不得叨谬。违夺算三千六百。”唐道士张万福《三洞法服科戒文》中的道士冠服分类已趋简化,按法派分为六类。
道教道教称谓
在历史上,随着各朝代文化的影响,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诣,以及担任的教职,配以相关的称谓,择要简述如下::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称谓,亦可称“住持”。方丈是受过三坛大戒,接过律师传“法”,戒行精严,德高望重,受全体道众拥戴而选的道士。:亦称“当家”、“住持”。由常住道众公选,为道教丛林中总管内外一切事务者。当监院大任者,必须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义谦恭,宽宏大量,弱己卫众,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备。:负责接待参访及迎送宾客,《三乘集要》记载:“知客应答高明言语,接待十方宾朋,须以深知事务,通达人情,乃可任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于斋醮科仪,善于踏罡步斗,沟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灾,拔度幽魂,主持斋醮法会的道士,是经师的首领。:最初与方士同义,最早出现于《汉书·京房传》。道教创立后,道人一词曾专指道士。南北朝时代,则以道人专指沙门,而区别于道士。唐朝以后,又以道人泛指有道术之人,或指道士。:是当今教外人士对出家道士的尊称,而不是职称。:精通经戒、主持斋仪,度人入道,堪为众范的道士,叫法师。精通道法,能养生教化,为人师表者叫法师。:起初多指修习上清法者,后泛称修炼丹法达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各道派的创始人曰祖师;各派传道的首领称之为宗师。: 通常尊称那些体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早期道教徒崇尚黄色,故世人根据道士衣冠颜色,称道士为黄冠。:亦称“羽士”、“羽人”。以鸟羽比喻仙人可飞升上天,引申为神仙方士,进而专指道士。后世道士多取以自号。:道士的尊称或谥号、赐号。:信奉道教的俗家信众。
道教不仅明文规定了各种修持戒律,也在祀神、修真、拜师、斋醮、参访、饮食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宗教禁忌。
四不吃:道教徒不吃四种肉食——牛肉、乌鱼、鸿雁、狗肉,因为牛、乌鱼、鸿雁、狗分别代表忠、孝、节、义。[27]
道不言寿:道教重生恶死,忌讳询问年龄,所以问老道长高寿是不礼貌的行为。
:道教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戌、戊午、戊寅、戊申、戊辰),不烧香、不诵经、不朝拜,不建斋设醮。
道教仙山道观
道教神仙境界
道教的神仙境界主要分为六种,三十六天、神山仙岛、洞天福地是神仙
道教发源地——崆峒山
的居所,名山大川、幽冥地府、人间宫观是仙境的延伸。三十六天:从上到下依次为无极大罗天、三清天、四梵天、无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和欲界六天。神山仙岛:主要有、蓬莱三神山、大小方诸山和十洲三岛。[28]
:洞天,指山中有洞室通达天界,贯通诸山;福地,指得福之地,居住于此能够受福度世、修成地仙。洞天福地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29]
:幽冥地府是鬼的世界,需要神仙监管,所以地狱是特殊的仙境。幽冥地府主要包括酆都地狱、泰山地狱和十王殿。[21]
道教发源地
甘肃,周至,江苏
道教道家名山
名山大川吸取天地灵气,是修炼的绝佳场所。
五岳独尊——泰山
中华五岳: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符箓三山:江苏,江西龙虎山,江西
四大名山:江西龙虎山,四川,湖北,安徽
东北名山:黑龙江,辽宁,辽宁
华北名山:北京,北京,北京,山西,山西,河北,河北古武当山
西北名山:陕西,陕西,甘肃,新疆,青海
华东名山:苏州,杭州,山东,山东,江西,上饶,安徽,安徽,淮南,台州,绍兴,温州,福建,泉州
中南名山:河南,洛阳,南阳,襄阳,咸宁,长阳中武当山,英山,湖南,广东,南海,海南
西南名山:新津,宜宾,大理,腾冲
道教著名宫观
人间的宫观是神仙的象征性住所,是向神灵的地方,道教活动场所主要称谓有宫、观、庙,还有院、殿、祠、堂、坛、馆、庵、阁、洞、府等称谓。
道教祖庭:[14]
天下祖庭——重阳宫
北京、芮城、户县——全真道三大祖庭
全真派祖庭——
句容——上清派祖庭
龙虎山——正一道祖庭
翠华山——祖庭。
阁皂山——灵宝派祖庭
上清派祖庭——茅山道院
天台山——全真南宗祖庭
乐山紫霞宫——金丹西派祖庭
西山——净明道祖庭
子午峪——韩国道教祖庭
神仙祖庙:
鹿邑、涡阳——太上老君祖庙 天山天池——王母娘娘祖庙
万荣——后土娘娘祖庙 仙都——轩辕黄帝行宫
武当山——真武大帝祖庙 梓潼——文昌帝君祖庙
——关圣帝君祖庙 泰山——碧霞元君祖庙
泰山——东岳大帝祖庙 ——天后娘娘祖庙
金华——黄大仙祖庙 ——保生大帝祖庙[24]
增城——何仙姑祖庙
华北名观:北京,金融街,天津,唐山,曲阳北岳庙,鹿泉,承德,恒山,绵山,北武当山道观,呼和浩特,涉县娲皇宫
东北名观:沈阳,千山,吉林,松峰山海云观,长春长春观
西北名观:
周至,西安,长安,西安,华
道教祖庭——楼观台
山,华阴,宝鸡,佳县白云观,留坝,紫阳真人宫,兰州,天水,天水,崆峒山太和宫,西宁
华东名观:泰山,崂山太清宫,昆嵛山,烟台蓬莱阁,,上海,上海,上海苏州,穹窿山,周庄,无锡,镇江,金坛,常州,扬州,丰县天师观,杭州,玉皇山,乌镇,会稽山禹庙,新昌,慈城,天台山,雁荡山,合肥,涂山,齐云山,南昌,庐山,龙虎山,三清山,葛仙山,南安郭山庙,南安云山宫
中南名观:嵩山,鹿邑,淮阳,南阳卧龙岗,开封,武汉,武当山,九宫山瑞庆宫,衡山,张家界,广州,广州,广州,花都,,南海,罗浮山,文笔峰
西南名观:重庆太极宫(老君洞),成都,鹤鸣山道观,都江堰,青城山,青城山,三台云台观,,昆明太和宫,巍宝山,腾冲云峰山道观,四川金华山 道观
港台名观:台北,台北,鹿港,高雄,香港,,澳门妈祖阁庙,
海外名观:新加坡顺天宫,马来西亚柔佛古庙,越南河内真武观,日本横滨天后宫,美国纽约天后宫,加拿大多伦多蓬莱阁,西班牙巴塞罗那清净宫,澳大利亚纽省青松观
道教玄道影响
曾作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30]
英国汉学家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
道教学术思想
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31]
道教作为传承道家思想的主力,先后产生了魏晋、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在哲学上,道教无中生有、道生万物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在古代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32]
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辟概括。宋朝大儒、、、的学术思想源自高道陈抟,程朱理学将道教的宇宙图式论和儒家纲常名教结合构建了“天理”哲学体系。明朝的心学处处把“良知”说和内丹学相比拟,充分汲取了道教玄学理论和修养方法。[33]
两千年来佛、道两大传统宗教不断地进行互动。东汉时期被人们视为的支派,南北朝时佛教的传播借助了老庄玄学的影响,禅宗的宗旨方法深受庄子学说的启发,密宗的修行方法大量借鉴了神仙方术。[34]
道教政治经济
道教认为“身国同治”、“”,是治国和修身的通用原理。细读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汉朝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朝仁宗盛世,明朝洪武之治、仁宣之治,清朝康乾盛世,这些鼎盛时期都使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方针。[35]
道教“”的思想,与西方“”的市场经济思想不谋而合。事实上,每当统治者以黄老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时,,轻徭薄赋,垂拱而治,就会“天下自正”,生产恢复发展,经济繁荣发达,出现。[36]
封建统治者常常利用道教为巩固统治服务,祈求国家长治久安,秦皇汉武热衷神仙方术,唐宗宋祖尊崇扶植道教,明朝盛行崇道之风;另一方面,民间道教经常成为农民起义的思想武器和组织形式,从汉末起义、南北朝起义,到元末起义、清末运动,各种起义络绎不绝,“替天行道”成为农民起义的鲜明旗帜。[37]
道教与兵家有渊源关系,军事谋略和道教修炼法门相互影响,《》、《》常被视为兵书,“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以奇用兵”等思想被兵家研究应用,奇门遁甲等道术也在军事中实践使用。[38]
道教文学艺术
道教的玄妙思想、神仙境界、奇异方术、
王羲之书《黄庭经》
逍遥精神、贵生伦理渗透到文学艺术领域的方方面面,道教的自然情怀、深深影响着传统文艺的审美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南北朝以来的《》、《》、《》等志怪小说与道教密切相关,唐宋传奇《》、《》等包含大量的道教元素。受道教渲染形成了古奥华丽的风格,中大量词牌名源自道教,元曲中神仙飞升题材的曲目十分突出;包括四大名著都蕴含道教神学思想,形成了“智者形象道士化”的传统。此外还有独特的道教文学形式被衍生出来,如李白的、明朝盛行的,以及《》、《》等神魔小说。当代流行的修真小说以丹道为主题,玄幻小说、盗墓小说、仙侠小说也与道教紧密相连。[37]
、”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追求写意、神似、自然的风格和神韵。、、、、、、、、等书画家都是道教徒,其作品深受道教思想浸润。的曲调、唱腔促进了音乐戏曲的发展,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都充分汲取其营养。天人合一思想、风水堪舆道术影响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选址、布局和建造。[39]
道教科学技术
道教具有征服自然的精神,各种追求突破生命极限的方术实践推动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道教术数学与古代数学有不解之缘,也在光学、磁学、声学、天文学领域颇有建树;中,源自道士炼制外丹,和的发明也和道教密切联系;道教在炼丹实践中促进了冶炼技术的发展,道士为实现“御风而行”推动了机械制造的进步;道教为酒、水泥、颜料的制造做出了贡献,是淮南王炼丹的产物;道士炼丹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炼丹术西传到欧洲成为现代化学的先驱。[40]
通仙道,道教为追求延年益寿、长生久视而极大地推动了医药学、养生学的发展,、、、、、等众多高道都是医学家。道教治未病、天人同构、自然无为思想成为中医的指导思想,外丹术开创了化学制药的先河,道教在生理学、经络学、解剖学、药物学、性医学、心理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服食、行气、、导引、调息等方术以及内丹学成为养生的主体内容,道家养生衍生出各种强身健体的武术气功,、、都源自的。[41]
道教国民性格
道教对国人的性格心理、伦理道德和民族凝聚力的塑造是无与伦比的。认为:“平常讲中国宗教的人,总说有儒释道三教,其实儒教的纲常早已崩坏,佛教也只剩了轮回因果几件和道教同化了的信仰还流行民间,支配国民思想的已经完全是道教的势力了。照事实看来,中国人的确都是道教徒。”道教尊道重道和唯道是求的人生哲学,激励国人刻苦磨练、知行合一,为求道得道而努力探索、不懈奋斗;道教贵生乐生、逍遥洒脱的精神,塑造了国人热爱生活、求真务实的品性;道教、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的性格心理;道教阴阳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决定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式;道教奉行“知常容,容乃公”的准则,形成了宽容谦让、包容开放的民族性格,促使中华文明经久不衰。[37]
“”是中华文化的最高准则,道教既奉行“尊道贵德”,又提倡“忠孝仁义”,把道德践履作为修仙条件,积极推广传播各种劝善书,对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道教大力宣扬始祖,使得海内外华人都尊黄帝为祖宗,形成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和战胜一切困难的民族凝聚力。
道教民间信仰
认为:“从我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道教的信仰看来,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42]
道教对民间信仰的一些内容进行
拉斯维加斯财神
吸收、改造,并将其重返民间来深刻影响民间信仰。道教积极“收编“民间俗神、吸取神话传说,纳入道教神仙谱系,如盘古、女娲、关公、妈祖、观音等,使民间信仰融入浓厚的道教色彩。[43]
道教影响着明清时期兴起的民间宗教,各种民间宗教的最高神“”源自《道德经》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真空家乡”的世界观借鉴了道教的生成论,修炼方法来自于道教内丹学,并承袭了道教的信仰方式和组织形式。[44]
中国的基本上是属于道教的,道教信仰深深积淀在传统民俗里,影响着信仰习俗、祖宗崇拜、节日习俗、娱乐习俗和方术活动。本命年拜太岁,祭祀先人烧纸钱,春节、、、、、,这些习俗都起源于道教。[45]
道教与各种方技术数都以、为思想基础,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道教的理论、神仙、法术、科仪深刻影响着玄学方术。
道教国际影响
海外全真道教界人士
亚、东南亚广泛流传,日本、天皇信仰、民间信仰深受道教影响,韩国、越南是在道教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宗教,道教全真派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重要宗教。在欧美,《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在译成外文的名著发[32]
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等哲学家,、等科学家,、等文学家,、等政治家都从中获得巨大启迪。内丹养生、星相医卜等道教文化也风靡全球,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练太极拳者达1.5亿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也带给环保主义者很大的启示和思考。全真教为世界道教的主流。[40]
.人民网[引用日期]
.道教之音[引用日期]
.中国道教(第二卷)[引用日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中国民族宗教网[引用日期]
.历史上的今天[引用日期]
.明史[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吾喜杂志[引用日期]
胡孚琛.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马书田.中国道教诸神:团结出版社,2002:36-46
胡孚琛.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马书田.中国道教诸神:团结出版社,2002:110-118
马书田.中国道教诸神:团结出版社,2002:300-383
徐迅.财神:岳麓书社,2012
.道教之音[引用日期]
.中国网[引用日期]
.中国历史故事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张梦逍.图解道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6-217
.道教之音[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中华太极城道教网[引用日期]
.道教之音[引用日期]
.江西民族宗教事务局[引用日期]
.中国民族宗教网[引用日期]
张梦逍.图解道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4-207
张梦逍.图解道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8-209
.老子天地网[引用日期]
.中华老子网[引用日期]
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丹道(增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5-45
李绿野.道教图文百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李绿野.道教图文百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35-537
南怀瑾.老子他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7
.新法家[引用日期]
.中国民族宗教网[引用日期]
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41-43
.中国民族宗教网[引用日期]
.江西文明网[引用日期]
李绿野.道教图文百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69-571
许地山.道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41
李绿野.道教图文百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580-582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25-427
李绿野.道教图文百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80-59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祖师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