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和巡航导弹潜艇核潜艇有多大通用性

攻击型核潜艇、巡航导弹核潜艇、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区别在哪里
攻击型核潜艇、巡航导弹核潜艇、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区别在哪里
核潜艇具有功率高、速度快、续航力大、配备武器多、可长期在水下活动等众多优点。同时具有比常规潜艇更优越的作战性能和更广阔的活动范围。因此,核潜艇可配备潜射弹道飞弹担任战略核威慑任务;或配备反潜、反舰飞弹、甚至攻地飞弹,担任远洋与攻地作战任务。不过,核潜艇技术复杂,建造与维持费用昂贵,并非一般国家能负担得起。核潜艇的现状与技术各国海军根据作战任务的需要,一般把核潜艇分为攻击型核潜艇、巡航导弹核潜艇、弹道导弹核潜艇,那么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下面小编来分析一下。攻击型核潜艇资料简介攻击型核潜艇是没有装备战略核导弹,不是用于执行战略核打击任务,而主要以各种常规弹头的潜射战术武器为主要武器,用于执行搜索,护航和攻击等任务的核潜艇。 与之区别的是战略核潜艇,即装备战略核导弹,主要用于执行战略核打击任务的核潜艇,航母战斗群和水面舰艇编队,为战略导弹潜艇、航母战斗群或海上机动编队扫清航道,以及战略战役侦察、海上护航、破坏敌方交通线等。攻击型核潜艇的噪音降至90分贝左右就可以“淹没”在浩瀚的海洋背景噪音中,就不是当代声纳所能侦测的。典型代表:美国“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世界最先进的攻击型核潜艇)“海狼”级是美国在冷战尚未结束之时开始研制的一级多用途攻击核潜艇,它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在深海大洋中与前苏联核潜艇进行全面对抗。据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近日发表了题为《美海军最超级秘密间谍潜艇》的文章指出,“海狼”级攻击潜艇被称为美国军火库中最秘密的武器,可执行反潜、反舰、攻陆、布雷、护航等多种任务,被世人誉为“21世纪的核潜艇”。然而,“海狼”生不逢时,前苏联的崩溃使它失去了角逐对手,高达十几亿美元的惊人“身价”就是让财大气粗的美国也难以承受。于是,在建造了3艘“海狼”之后,美国便放弃了原本建造30艘的计划。“海狼”级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水下杀手,这种潜艇水下速度快、下潜深度大、武器和电子设备先进,并具备在北极航区进行破冰的能力,因此,不愧于“海狼”的称号。正是因为它有许多令人瞩目的特点,可以说“海狼”级是世界攻击型核潜艇历史上噪声最低、装备最精良、机动性能最好和最能发挥战力的多用途核潜艇,是世界各国核潜艇中最令人畏惧的水下杀手。面对中国海军汹涌的发展势头,以及中国国产航母和核潜艇即将开始的全球之旅,在“亚太再平衡”战略幌子之下,“海狼”级被部署到西太平洋被用来对付中国海军,可能只是时间问题了。巡航导弹核潜艇资料简介巡航导弹潜艇是一种以巡航导弹为主要攻击力量的攻击性潜艇。在冷战东西方阵营中都有巡航导弹潜艇这个潜艇类型,但其作战任务是截然不同的。西方的巡航导弹潜艇主要装备巡航导弹,可以作为二次核打击力量或者战术打击力量的一部分。而苏俄的巡航导弹潜艇则装备反舰导弹,以攻击航舰战斗群等水面战舰为主。潜艇的噪音降至90分贝左右就可以“淹没”在浩瀚的海洋背景噪音中,就不是当代声纳所能侦测的。典型代表:中国清级巡航导弹核潜艇清级潜艇是中国开发的一种具备巡航导弹发射能力的常规动力潜艇,日于武汉造船厂下水,之后一年照片才为外界所知。迄今并无详细官方资料,除了“清”级的名称之外,还有被称为043型潜艇、“新元”等说法。有推测认为中国建造清级潜艇的意义在于,在下一代核潜艇成型前,拥有一种兼具“大洋黑洞”般新型常规潜艇静音能力和核潜艇的巡航导弹打击能力的潜艇。在元级潜艇出现仅隔6年之后,中国海军又推出了一款被称之为“清”级的常规潜艇。从拍摄的卫星图片分析,“清”级巡航导弹柴电潜艇的尺寸确实大得异常。与元级潜艇相比,二者的长度分别是87.27米,66.33米;围壳的长度分别为26.47米、11.70米;船体宽度分别为7.78米、6.32米。而俄罗斯基洛636柴电潜水艇的长度,在卫星图片上显示为62.32米。由此可见“元”与“清”级的尺寸都比基洛级潜艇要大,而清级又大于元级。“清”级潜艇采用柴电动力系统,且加装了明显不依赖空气推进装置。这表明“清”级潜艇能够靠近美国西海岸,潜入夏威夷西部海域之下,发射2到3枚“巨浪-1”或“巨浪-2”。它们也可能会携带射程更远的新型巡航导弹。弹道导弹核潜艇资料简介弹道导弹核潜艇是以洲际弹道导弹为主要武器的核动力潜艇,又称为战略核潜艇或战略导弹核潜艇。弹道导弹潜艇除前苏联第一代潜艇外,其余均为核动力推进。目前,世界上共有150余艘弹道导弹潜艇,前苏联最多,其次是美,英,法三国。它是核三位一体当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潜艇的噪音降至90分贝左右就可以“淹没”在浩瀚的海洋背景噪音中,就不是当代声纳所能侦测的。弹道导弹核潜艇是以洲际弹道导弹为主要武器的核动力潜艇,又称为战略核潜艇或战略导弹核潜艇。世界上仅有少数国家拥有弹道导弹潜艇。弹道导弹潜艇除前苏联第一代潜艇外,其余均为核动力推进。弹道导弹核潜艇归海军建制和指挥,但战略性调防,部署和导弹发射的批准权限在国家最高指挥当局。弹道导弹核潜艇与陆基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一起构成国家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因此,平时主要游弋于水下,对敌实施战略核威慑;战时,作为高生存力的核反击力量,负责摧毁敌岸基战略目标,政治经济高度集中的大中城市,主要交通枢纽和通信设施,大型军事基地和港口等重要目标。典型代表:美国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世界最强弹道导弹核潜艇)美国的潜射战略弹道导弹历经30年的发展,现在“三叉戟Ⅱ”D5型导弹成为世界上最可怕的潜射导弹,更为可怕的是,“三叉戟”的发射平台是潜艇,具有隐蔽性好、机动灵活的特点,二次打击能力惊人。这些潜艇遍布大西洋和太平洋,对世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有报道说,一艘这样的核潜艇就可以彻底摧毁一个中等国家。“三叉戟Ⅱ”D5型潜射导弹主要装备美国海军第四代“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该级潜艇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专为装载“三叉戟Ⅰ”C4而研制的,也是迄今各国海军中最先进的战略核潜艇。而其它海军大国最先进的核潜艇也只是处于二、三代的水平。美国海军现在拥有14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每艘装备20枚“三叉戟Ⅱ”D5型潜射弹道导弹。根据2011年2月开始实施的新的《战略武器削减条约》的规定,随着潜射弹道导弹、轰炸机和洲际弹道导弹及其战斗部数量的削减,美海军核威慑力量占国家核威慑体系的比例将从50%上升到70%,这意味着海基战略核力量已成为美国的主体战略核打击力量。美国“俄亥俄”级核潜艇火力非常强大。美国“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是世界上集成度最高的核武器系统。美国俄亥俄级潜艇为可以载24枚“三叉戟”导弹,每枚导弹可以有7~12个子弹头,如果按照8个弹头计,1艘俄亥俄级潜艇可携带192个核弹头,理论上可以攻击192个目标。一般潜射弹道导弹发射准备时间为15分钟,连射时间间隔一般不超过1分钟,以此计算,l艘俄亥俄级潜艇可在半小时内将一个中等国家全境打回石器时代,可以完全瘫痪一个大国。其杀伤破坏力的确不可小觑。所谓1艘潜艇摧毁一个国家的说法决对不是空穴来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第一时间为您解读全球最新军情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俄文:проекта 670 《Скат》,中文:鳐鱼,英文:Project 670 《stingray》,北约代号:Charlie-class,译文:查理级,简称:C级),是隶下的,是苏联继和之后发展的第三代巡航导弹核潜艇,也是苏联第一级具有水下发射导弹能力的核潜艇。本级艇具有较好的隐蔽性,更强大的攻击能力,同时也减少了发射时的暴露概率。[1]
本级艇由苏联天青石设计局设计[1-2]
,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制造,共有2型,首艇于日服役,末艇于日服役,共建造了17艘,已全部退役。其中K-43在1988年1月到1991年1月租借给改名为“查克拉”号,成为世界上第一艘租借国外的核潜艇。[1-7]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发展沿革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研发背景
1958年至1962年,苏联研制建成了5艘第一代(北约称E-I级),紧接着于1961年至1966
675型巡航导弹核潜艇
年,又建成了29艘第二代(北约称E-II级),它们被北约统称为“Echo class”,即回声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回声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作战任务是在大洋和海上运输线上打击敌水面舰船和商船,如果需要前往攻击敌岸/陆上纵深处的目标也可以换装为可携带核弹头的舰对陆型巡航导弹,因此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海军也第一次拥有能够威胁美国航母战斗群的潜艇部队。659型巡航导弹核潜艇装载的P/П-5反舰巡航导弹(北约称“沙道克”)只能打击陆上固定目标,不能打击海上移动目标。之后的675型巡航导弹核潜艇装载的P/П-6反舰巡航导弹(北约称SS-N-3A)射程有所提升,而且能够攻击活动目标。但不论是P-5巡航导弹还是P-6巡航导弹都只能在水面发射,发射后潜艇仍需对导弹的飞行进行控制,在导弹经过中段轨迹校正和末端引导信息送往第三引导方后才能下潜,这使得潜艇一旦发起攻击遭到追踪和报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从而降低了生存性,作战效率也因水上发射导弹违背了“隐蔽攻击”这一战术原则而受到影响。[1]
日,苏联政府下达了有关“设计水下发射型反舰巡航导弹(P-70型)”的命令,这种被称为“紫晶石”的P-70反舰巡航导弹(北约称SS-N-7)是当时世界上首型,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进行水下发射,并采用了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与此同时,苏联还开始了(北约称P级)的研制,由于其首次使用了钛合金建造,在缺乏相关技术经验的情况下,前后共历时11年才建成,由于造价昂贵最终仅建成一艘。在此期间,更为廉价且性能优良的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项目正式启动。[1-2]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设计建造
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海军总司令部从所有设计局提供的方案中选定了第112中央设计局(即天青石设计局)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侧视图
的技术方案,并于日委托该设计局负责设计,该设计局比较“年轻”,创建于1953年,是在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设计科的基础上,并调来的人员组建成的,和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同在(现称),曾设计过613型潜艇(北约称W级),这次是该设计局首次设计核潜艇。尽管如此,在总设计师В·П·沃罗比叶的带领下,很快完成了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的设计工作,其设计风格不同于设计675型的。[1]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的设计建造前提是用于装备能够进行水下发射的P-70反舰巡航导弹,这就意味着其设计建造是以为参考的,另外还吸收了(北约称V级)的优点。1963年7月,苏联政府通过了670型核潜艇的设计方案,由苏联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建造,为此该造船厂进行了大幅度改建。日,首艇K-43在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开工,日下水,日服役,1965年至1973年期间的五年该造船厂共制造同型艇10艘,总计11艘。所建造的潜艇都用专门的船坞沿着内河航道(伏尔加河、白海-波罗的海运河等)运送到苏联西北地区的北德文斯克市,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进行舾装、竣工。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有两型,最初建造的11艘为670原型,北约命名为查理I级或C-1型。年,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又建造了6艘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苏联内部称为670M型,北约命名为查理II级或C-2型。[1-2]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服役部署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最初打算配备于苏联,后来由于海峡问题等政治原因放弃。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11艘原型艇都是先编入北方舰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
队,然后又转到太平洋舰队服役,其中有10艘艇都有跨越北极地带穿过冰层下航行的记录,只有一艘K-201艇是绕过非洲,经过马六甲海峡航行到远东太平洋舰队的。其中K-201艇于1974年5月编入太平洋舰队,K-429于1977年编入太平洋舰队,K-87于1978年11月编入太平洋舰队,K-325于1978年编入太平洋舰队,K-320艇1979年9月编入太平洋舰队,1982年4月至1987年12月进行了中修。K-121于1983年10月编入太平洋舰队,K-25于1984年编入太平洋舰队。K-313艇最初先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执行作战任务,1981年12月至1985年5月中修,1986年9月编入太平洋舰队。K-308艇1982年9月至1984年5月中修,1985年10月编入太平洋舰队。K-302艇于1985年4月至1988年3月进行了中修,1988年9月编入太平洋舰队。K-201艇于1981年8月至1988年11月进行中修。[1]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K-43艇,先是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一带执行作战任务,1973年11月至1979年11月进行中
修,1980年12月编入太平洋舰队,1983年7月至1984年12月又进行中修,并进行了改装,装上了空调,装修了新的军官室和艇员住舱,拆下了通信和指挥控制的保密设备。1984年12月从苏联舰队除名,日在海参崴租给了印度,直到日前该艇称为“查克拉(Chakra)”编入印度海军,用作培训艇员和取得操作核动力装置的使用经验,成为世界上第一艘租借国外的核潜艇。日,K-43艇又重新回到苏联舰队,仍编入太平洋舰队。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在年完成退役。[1]
670M型巡航导弹核潜艇都在北方舰队服役,没有转到太平洋舰队去。K-452艇于1986年6月至1992年7月进行中修并进行了改装,K-479艇于1991年9月进厂中修,K-503艇于1985年4月至1986年6月中修,K-508艇于1990年1月至1991年2月中修,K-209艇于1993年1月进厂中修。670M型的“命运”不如670型,仅有K-452艇服役了25年,其中中间有6年在中修改装,其余几艘艇服役都不满20年,而且有2艘K-479和K-209都是中修时就因经费不足而退役。[1-2]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技术特点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外型结构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采用水滴型艇型,艇体从艏至艉直径逐渐缩小直至艇艉单螺旋桨处;导弹发射筒设在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侧、剖、俯视图
艇体艏部紧凑布置,而前水平舵布置在发射筒之后,指挥台围壳前一点;指挥台围壳为“小轿车”型位于艇身中部略微靠前,后水平舵与艉垂直舵组成十字舵。考虑作为单桨的备用和改善艇的回转性能,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左右舷还各有一个备用的喷水推进器。为了降低水的阻力,潜艇非耐压艇体的孔和开口都用导流装置封闭,所有升降装置的围壳也采用了阻力较小的“小轿车”型。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的横剖面为圆形或近似于圆形的占大部分,在艇艏端长约1米的横剖面则为8字形,这样的结构受力和施工成形都比较复杂。但是,这样做可以将8枚P-70导弹和基平面成32.5°角紧凑地布置在舷间空间内。[1]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不同于675型的双壳体结构,而“大胆”采用了混合结构型式,在艇的艏艉端是双壳体,
其中艉端的双壳体有点象纺锤体,而艏端则是椭圆体。从潜艇的横剖面图上可以看到在艇的中部指挥台围壳区域只有耐压艇体裸露在下部,耐压艇体的上半部才有非耐压的上层建筑,虽然是混合结构形式,但是储备浮力仍有27%。670型耐压艇体用高碳钢制成,非耐压艇体用低磁钢或铝镁合金制成,声呐导流罩和艇尾部的透水部分、尾翼则用钛合金制成,在非耐压艇体、上层建筑、指挥台围壳以及耐压艇体的外表面都敷有反声呐的橡皮涂敷层,此外,潜艇还安装了消磁装置。由于艇体采用了混合结构,因此装备了较大功率的单反应堆,并采用了一些新研制的设备,使得同样装8枚导弹的670型排水量比675型要小近1000吨,670原型艇的水下排水量和675型的水上排水量相当,670型的最大长度只有95.5米,而675型则为115.4米,短了约20米。[1-2]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舱室设备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不同于675型的10个耐压舱室,全艇分为7个耐压舱室。1舱为首舱,包括导弹和鱼雷舱;2舱为住舱;3舱为中央舱;4舱为辅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结构图
机舱;5舱为反应堆舱;6舱为汽轮机舱;7舱为尾舱。苏联为670型专门研制了大功率的反应堆,由于是单桨双堆,反应堆舱也没有水泵室,因此670型是苏联最早的单桨单堆的一型艇。此外,传统布置在反应堆舱的回路冷却泵,在670型上则布置在了与反应堆舱相邻的一个舱室内,这使得潜艇在断电或某一舱室有较大事故时也能冷却反应堆,同时用于冷却能源设备的舷外海水管路,也因为不再像传统那样需要经过舷间空间的跨管而大大简化。670型上所有机械及其基座都装有隔声减振器,舱室隔壁和甲板铺板也都有减振敷层。[1]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装备有P-70导弹发射控制系统,“西格玛-670&导航系统,“刻赤-670&声呐系统,“闪电”通信系统,РЛК“信天翁/海鸥”或MPK-50“梯形瀑布”综合雷达系统,МРП-21A“港湾-П”搜索雷达,MT-70电视系统和ПЗНГ-10潜望镜,以及装备在上的“破雷卫”拖曳天线。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上的作战装备和技术设备装有高度自动化和检测的控制系统,海军将其称为“半自动艇”,艇上装备的作战情报综合系统可自动维持潜艇的深度、航向,并能够自动上浮、潜航和发射导弹等,这同时也有利于减少艇员人数。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还装备有САЭТ-60和СЭТ-65型鱼雷,САЭТ-60是潜用反舰鱼雷,银锌蓄电池,声被动自导,速度42节,射程约13千米,射深2-14米,1961年列装。СЭТ-65是潜艇和水面舰艇两用反潜鱼雷,银锌蓄电池,双平面声主/被动自导系统,速度40节,射程15千米,射深将近400米,1965年正式使用。在后来的现代化改装中,670型有4艘艇K-313、K-308、K-320和K-302在中修时将“刻赤”换成了“卢比康”声呐,由于首部的正浮力偏大,因此还在升降装置围壳前装上了水动力稳定装置,即带负攻角的平面板,以压低首部。此外,在使用过程中,还将所有艇的5叶螺旋桨改用为各有4叶的双重反转低噪声螺旋桨(直径分别为3.92米和3.82米),一前一后在桨轴上串起来。[1-2]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导弹系统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在艏部的耐压壳外部两侧各斜置安装四座反舰导弹发射装置,携带了8枚P-
70反舰导弹。P-70导弹是由第52实验设计局于1959年开始研制的,1968年开始装备部队,总设计师是B·H·切洛梅伊。[1]
P-70导弹长7米,直径0.55米,射程65-70公里(也有80公里的报道),飞行高度60米,是一种低空飞行导弹,虽然射程较短,但同样预警与反制的机会也变少了;P-70导弹采用固体燃料,已经没有P-6导弹那样挂在弹尾部下面的助推器,飞行速度310米/秒,起飞重量3650千克,可装核弹头或爆破弹头,由于射程短,所以用艇上的雷达也可以保障全程发射,解决目标导引问题,但雷达是暴露性器材,使用雷达对潜艇的隐蔽性不利。P-70导弹使用惯性导航系统,在弹道末段使用弹上的主动雷达自导头制导,自主导向目标,并能自动选择打击目标队形中最大的目标。当必须有选择地击毁某一目标时,艇上控制系统装有相应的逻辑系统,予以确定。导弹发射前可同时检查4枚导弹的情况,分2次齐射,将8枚发射出去。因可用本艇声呐对目标进行搜索、实施导弹攻击,所以能跟踪航母,这主要靠的是本艇的低噪声和P-70导弹飞行高度低和较短的飞行时间,大大增加了敌方组织
P-70“紫晶石”反舰巡航导弹
反击的难度。[1]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与回声级核潜艇相比,增加了卫星数据链,截获敌方目标位置的手段更加可靠,而且携带的P-70导弹可以在潜艇的航速不超过5.5节,海浪5级的情况下从水下30米处发射。675型的P-6导弹要靠外界的飞机、卫星等提供目标信息,而670型的P-70导弹的发射控制系统是和艇上的“刻赤-670”声呐、“西格玛-670”导航系统和“拉多加П-670”鱼雷射击指挥仪配套使用的,发射控制系统从这些观导设备中获得目标的方位、速度的变化、目标距离及目标的运动航向、航速参数以及本艇的航向、航速和纵摇角等数据。[1-2]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670M型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改进升级
670M型作为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的升级型号,其作战
670M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外型侧视图
任务与670型相同,但其换装更先进了P/П-120反舰巡航导弹(北约称“孔雀石/塞壬”SS-N-9反舰导弹),这也是最大的改动。[1]
670M型的长度增加了8米,变为104.5米,排水量比670型增加了700余吨,在艇艏艉端和升降装置围壳处的非耐压艇体外形也有一些不大的变化。[1]
670M型的结构型式和670型相同,仍是混合结构型式,储备浮力也有24%,全艇分为8个舱室,比670型多了一个居住舱室,分别为1舱首舱,2
670M型巡航导弹核潜艇艇体透视图
舱住舱,3舱住舱,4舱中央舱,5舱辅机舱,6舱反应堆舱,7舱汽轮机舱,8舱尾舱。670M型的机械设备仍采用670型的,导弹发射筒的布置形式也和670型的一样。在非耐压艇体上敷了反声呐涂层。[1]
670M型的动力装置和670型相同,单轴单低噪声螺旋桨;备用动力有1台500千瓦柴油发电机,有2×152块块蓄电池,2台喷水推进器,电机功率370千瓦。[1]
670M型装备的8枚P-120导弹也是采用固体燃料水下发射的巡航导弹,导弹长8.8米,直径0.80米,射程120-150公里,飞行速度0.9-1马赫,飞行高度60米,起飞重量3800千克,于1972年装备部队,由于P-120导弹的长度和直径都比P-70导弹大,所以用于发射P-70导弹的发射筒不能用于发射P-120导弹,而要经过改装或
P-120“孔雀石”反舰巡航导弹
制造新的。[1]
P-120导弹与P-70导弹一样,也是飞行高度低,飞行时间短,而且有较完善的雷达选择系统,能自导并选择打击对象。不仅如此导弹的雷达头还有“大鸨(Дрофа)”红外传感器,装在其外部的吊架上,这个传感器在弹道的末段,就象雷达一样,起导引作用。此外,P-120导弹抗干扰能力也较强,通过新型的“卢比康”声呐提供目标指示,采用“多瑙河-670M”数字计算机导弹发射控制系统,保障了发射前的准备工作自动化,而且发射前的准备时间比P-70导弹缩短了1.3倍,同时这一控制系统可以同时对8枚导弹进行控制,保障了其发射效率。[1]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艇电武装
670M型艏部设有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携带并发射533毫米的САЭТ-60、СЭТ-65和СЭТ-53M鱼雷,以及
670M型巡航导弹核潜艇侧、俯视及内部配置图
RPK-2“暴风雪”/“海星”火箭助推鱼雷(北约称SS-N-15反潜/舰导弹,又称“暴风雪-53”导弹)。鱼雷和导弹共可携带14枚,或者携带24枚AMD-1000水雷。СЭТ-53M反潜鱼雷是苏联第一型533毫米的反潜鱼雷,它是将СЭТ-53上的铅酸蓄电池改进为采用银锌蓄电池,采用双平面声自导系统,航速29节,射程14千米,射深20-200米。[1]
“暴风雪-53”导弹[12]
是苏联第一代反潜导弹,口径533毫米,弹长8000毫米,重量2200千克,发射深度50米,射程40-45公里,战斗部为200kt当量的核弹头或40型鱼雷,核装药和惯性制导系统。其前身为苏联研制的81R火箭助推鱼雷,是一种水中-空中-水中型的火箭鱼雷,类似美国于1964年服役的“沙布洛克”,[12]
采用固体燃料,从鱼雷发射管中用高压空气发射出管,出管后火箭发动机将其送出水面,然后在空中飞行,直至发动机停机,火箭继续以惯性飞行;在轨道的末端,533毫米的火箭放出核弹头,在预定的深度爆炸。对火箭的控制都是由弹上的惯性系统来进行的,和反潜鱼雷是不同的,因此又可称为反潜导弹,“暴风雪-53”导弹也装备在原型及改进的PT型艇上。[1]
670M型对电子设备也进行了改进,装备了新的“多瑙河-670M”导弹发射控制系统,艇上的观导设备和670型上
670M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剖面图
的基本相同。670M型的水声设备为新的“卢比康”声呐系统,但在4艘艇K-209,K-452,K-503和K-508上装备了更新型的МГК-500“鳐-M/KC”综合声呐。“鳐”声呐是第三代声呐,它的搜索系统更优越,除了重量和尺寸外,在搜索水面舰艇方面,其性能与当时美国最先进的声呐相当,达到美国同类系统的水平。在正常水文条件下,发现目标的最大距离为230-250公里。[1]
声呐系统的基本工作流程是探测——判别目标的类型——确定活动目标的坐标和运动参数,其中“判型”与“敌我识别器”中的“识别”相区别,是现代水声学中最复杂和最迫切的问题,是声呐系统必须解决的三大经典问题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是靠声呐兵的主观听力来“判型”的,但由于目标距离的增大和其他原因,声呐技术必须解决客观“判型”的问题,而“鳐”声呐就有用于“判型”的分系统,具有判别目标性质的能力。670M型的导航系统、通信系统、拖曳天线、搜索雷达、电视系统、潜望镜均同670型,但综合雷达用的是MPK-50“梯形瀑布”型。[1-2]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导弹升级
670M型K-452艇上还装备了另一型P/П-800反舰巡航导弹(北约称“缟玛瑙”,苏俄代号3M-55“红宝
670M型K-452艇
石”),在K-452进行中修时将发射P-70导弹的发射筒拆除,改装为可发射P-800导弹的运输发射箱,每个发射箱装弹3枚,8箱共24枚。[1]
P-800导弹飞行速度2.5马赫,末段飞行高度可降至5米,采用复合导航系统,巡航段为惯性导航,末段为有源雷达制导,可使导弹的命中精度达到4至8米,拥有突防快,暴露征候小、超声速巡航和发射后不用管的优点,依据发射弹道不同,最大射程分别为120公里和300公里。[1]
在20世纪俄有关资料中,没有提到670M型上装备P-800导弹,反而提到了改装的P/П-1000“火山”反舰巡航导弹(苏联代号3M-70),该导弹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据称可以在水下和水上发射。P-1000导弹在675MKB型
P-800“红宝石”反舰巡航导弹
(675型改进型号)上是用作水上发射,而在670M型上则是用作水下发射,这样发射P-120导弹的发射筒也可以用来水下发射P-1000导弹了(改装发射筒时已考虑到P-1000导弹的外形尺寸),P-1000导弹或许存在某些问题,所以在21世纪俄资料中未曾再提过该导弹装备670M型的问题。[1]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性能数据
艇体参数艇长95.5(670型)
104.5米(670M型)
艇宽9.9米(670型)
10米(670M型)
吃水7.5-8米(670型)
6.9米(670M型)
排水量水上3574吨,水下4560吨(670型)
水上4300吨,水下5350吨(670M型)
航速水上12节,水下26节(670型)
水上12节,水下24节(670M型)
≤5节/喷水推进器
潜深240米(标准)
300米(极限)
自持力60天(670型)
70天(670M型)
艇员编制100/102人(670型)
90人(670M型)
传动齿轮传动,单轴单五叶桨或单轴、按一前一后布置的双桨动力系统1座ВМ-4-1/VM-5压水反应堆,功率89兆瓦
1台OK-350汽轮主机组,18800马力
2台汽轮发电机,2×2000千瓦
柴油发电机1台500千瓦
28CM型铅酸蓄电池2×112块
2台喷水推进器,电机功率370千瓦
艇电武装导弹8具导弹发射筒
携带8枚P-70导弹(670型)
携带8枚P-120导弹(670M型)
携带24枚P-800导弹(K-452艇)
鱼雷艏部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共携带14枚САЭТ-60、СЭТ-65和СЭТ-53M鱼雷,以及“暴风雪-53”导弹,或者携带24枚AMD-1000水雷。
雷达РЛК“信天翁/海鸥”综合雷达(670型)
MPK-50“梯形瀑布”综合雷达(670型和670M型)
МРП-21A“港湾-П”搜索雷达(670型和670M型)
声呐“刻赤-670&声呐系统(670型)
“卢比康”声呐系统(670型和670M型)
МГК-500“鳐-M/KC”综合声呐(670M型)
武器系统P-70导弹发射控制系统(670型)
“多瑙河-670M”导弹发射控制系统(670M型)
“拉多加П-670”鱼雷射击指挥仪
综合系统“西格玛-670&导航系统
“闪电”通信系统
MT-70电视系统
ПЗНГ-10潜望镜
海洋监测卫星数据链
“破雷卫”拖曳天线
参考资料[1]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服役事件
1968年夏天,P-70导弹交付苏联海军,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从1972年正式开始执行作战任务,其中配备于北方舰队的第1核潜艇舰队第11核潜艇师的670型核潜艇参加了数次大规模演习。670型核潜艇首先前往地中海执行了一项以美国海军第6舰队为目标的作战任务,美国海军对670型核潜艇带来的威胁极为忧虑。
1972年5月,K-313艇在地中海举行了导弹发射训练,美国海军通过监视其训练情况,掌握了670型的攻击力,并对部署在地中海海域航母特混部队的战术进行了大规模改动。
1972年6月,K-320艇在巴伦支海于水面状态和675型巡航导弹核潜艇K-131艇相撞,艇的首端轻微受损。
1974年,K-452艇进行了P-120导弹试验,1998年前按计划进行战术训练并进行新型的P-800导弹的试验。
日至5月6日,K-201艇和K-314艇及1134A型大型反潜舰“伏罗希洛夫元帅”号,由北向南绕过非洲,经过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在突破法罗群岛-冰岛防潜带后,潜艇以战术群的形式,保持水声通信联系,1艘在100米深度、1艘在150米深度处航行,最终到达。
1977年和1979年,K-429和K-302分别经由北极到达,配备于太平洋舰队的第2核潜艇舰队的第10核潜艇师。
1980年,670型核潜艇对美国航母CV64“珊瑚海”号航母特混编队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监视。
1981年,K-43艇在和K-184艇共同进行作战训练时两艇相撞,非耐压艇体受损。
1983年6月,K-429艇在厂修后出航验收战斗训练时,由于人为疏忽未关闭舱门导致在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附近水域进水,沉在39米水深处,16人丧生,其余艇员都出艇到达海面而获救,艇长被判刑10年。1984年8月,K-429艇被打捞出水,1985年9月,由于操作中违反了要求,艇又再次沉没。1986年打捞出水,停泊在港口,成为一艘教学训练用艇。
1984年3月,K-201艇和大型反潜舰“弗拉迪沃斯托克”号一起,对以CV63“小鹰”号为首的美航母战斗群进行了跟踪。[1]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本级艇
1988年外租,1992.7退役
K-87/K-212
670M型K-458
因材料磨损报废
参考资料[1]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总体评价
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的作战任务是探测、跟踪并用巡航导弹和鱼雷打击敌战斗舰艇和护航队中的舰船,是苏联第一型能从水
下发射飞航导弹的核潜艇。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安静性能优于675型,并且能够水下发射导弹,易于突破反潜防护网,因此能够将P-70导弹射程距离短的缺点转化为优点加以利用,也就是说在接近目标60-70公里后发射导弹,敌方能够进行反击的时间很短,在作战使用上曾有过协同攻击型核潜艇和大型反潜舰跟踪美航母战斗群的记录,是当时作战能力较强的巡航导弹核潜艇。[1-2]
舰船知识杂志社.二战后苏俄潜艇全记录 [J].舰船知识,2006,(增刊):78-82
.三海一核科普网[引用日期]
樊爱玲.苏/俄核潜艇秘史[J].现代舰船,2007,(1A):40-43
.ship.bsu[引用日期]
.环球网军事[引用日期]
.military.wikia[引用日期]
樊爱玲.苏/俄核潜艇秘史[J].现代舰船,2006,(12A):33-36
.三海一核科普网[引用日期]
.三海一核科普网[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搜狐网[引用日期]
.三海一核科普网[引用日期]
.环球网军事[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风级核潜艇有多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