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管生产厂家入库就可以办户口吗,我是捡来的我今年20岁了,各门路都办不了户口

36种流行病学调查表_伤城文章网
36种流行病学调查表
第一章 概述第一节 一般疫情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设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必须收集与调查研究内容有关的数据,其中流行病 学个案调查表(简称流调表)就是准备收集数据的工具之一。 一张完善的 流调表,最能体现研究的实质内容,也最能反映调查研究计划的完善程度。 设想把一张粗制滥造的流调表塞在计划中, 事后定需进行修改, 造成人、 财、 物和时间的浪费。 由于调查研究内容各不相同,不可能有一张统一的调查表,因此每一次 都应根据本次调查研究项目的内容设计自己的调查表。 作为某一种已知疾 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由予疾病已经明确,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的内容大 致相同,因此表格的基本格式也大都相似,编制一份较为规范或较为完善的 某一种疾病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是可能的。 为此我们以传染病防治法所 列的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种类为主, 设计了涉及疾病控制范畴内各类主要疾病 的调查表袼,供基层卫生单位用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的基本格式 1.1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的的名称、编号。 1.2一般项目:如姓名 、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住址、电 话号码等。 1.3 主要临床表现:如发病日期、就诊日期、隔离日期、隔离方式、转 归及临床表现等。 1.4 流行病学史。 1.4.1预防接种史。 1.4.2居住条件。 1.4.3个人卫生状况。 1.4.4饮食卫生状况。 1.4.5有害因素暴露史(含接触史)。 1.5 小结。 1.6 调查日期、调查人、审查人。2.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的设计原则2.1在设计某病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时,一定要反映出该病的特征,-1- 包括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等。 2.2流调表的内容不要盲目贪多。 不需要的项目一个不要,需要的项目 一个不能少。随意增加不必要的调查项目,不仅增加工作量,更严重的是它 会影响必须调查项目的调查质量。 2.3每一个调查项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不是可有可无的,拟表者必须 自问,要通过调查得到什么,每一个调查项目能起到什么作用,各个问题能 否得到结果。 2.4流调表内所提的问题要明确、简单,尽量避免用专业的术语,便于 被调查者理解和回答。要避免模棱两可或可能被误解或多解的问题。 尤应 注意所提问题不能引起被调查者子便于表格中项目的填写, 表中所提的问题 最好都采用是非题或选择题的形式。 2.5为了便于表格中项目的填写,表中所提的问题最好都采用是非题或 选择题的形式。 2.6尽量用客观的、定量的指标。 如用“好、较好、差”这种概念式的 问题,调查员难以掌握,被调查者也难以答,如必须要问,表后应加以说明, 什么情况下为“好”,什么情况下为“较好”什么情况下为“差”。最理想 的是用定量表示,如在吸烟调查中,当问及现在吸多少时,可采用:“完全 不吸”;“偶吸1支,不是每天吸”;“每天经常吸烟:少于10支、10~20 支、20支以上”。 总之,流调表设计中所能提的各种问题,其答案必须准确无误,能进行 统计分析,这是最重要的原则。因此,一个完善的流调表不是一次就能编制 好的,往往需要通过多次试用、集思广益、反复修改才能达到逐步完善。3. 制定和填写流调表时须注意的事项3.1 流调表中把易于回答和易于引起应答者兴趣的间题放在前面, 把敏 感或者需要应答者回忆和思考的问题放在后面。 3.2 询间时注意不要带有暗示性或引导性,以免引出其他的意思,而造 成答案偏倚。 3.3 填写记录时不要有漏填项目。每个调查项目必须要有记载,不要留 有空白,否则难以判断该项目是漏填还是未调查,给资料统计、分析带来困 难。 3.4 填写时宇迹要工整、清楚,不要用铅笔填写,以免日久字迹模糊。 流调表要保持清洁,调查者最后要签名并写上日期以示负责,以备查询。 3.5 由于电脑的广泛应用,在编制流调表时,尽量采取能适应电子计算-2- 机录入、整理、分析的流调表。 3.6 在进行整理统计之前,应对每份流调表逐一重新进行检查,有无逻 辑错误、漏项、字迹不清楚,一经发现要即时纠正,如无法纠正应予以废弃。4. 填写流调表时的质量控制要求4.1 可靠性。 对流调表中的每一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可靠的, 无论是谁, 无论在什么时间去调查时,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应该是相同的,即可重复性。 4.2 真实性或准确性。对流调表中的每一个问题的回答是真实的。例如 当问及是否喝生水时,喝就是喝,不喝就是不喝,不要为顾及面子将喝生水 说成不喝生水而产生信息偏倚。这种偏倚在资料统计时是无法纠正的。 4.3 完整性。如流调表中有30个问题,每个问题都应调查并填写清楚, 如果其中发现有3项漏填,这样的流调表是不完整的。如果事后仅凭回忆填 补,或者不经重新调查而随意填写自己主观的结果判断,这样的流调表在形 式上虽是完整的,实质上是残缺不全的,这显然是破坏了资料的完整性,影 响了调查资料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4.4 逻辑性。例如对某地一次腹泻病调查时,资料整理统计结果发现, 不喝生水者腹泻病发病反而明显高于喝生水者,这显然不符合逻辑,说明在 进行流调时对喝生水与不喝生水问题的回答可能存在可靠性与真实性的偏 倚。5. 流调表的用途流调表是对病人及其家庭、周围环境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它是各种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基础。流行病学工作必须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就像临床 医师应熟练地掌握病史的询问和病历的书写与疾病的诊断治疗一祥重耍。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的目的与暴发疫情调查不一样, 前者是为了查明发病 原因及发生条件,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疾病传播、蔓延,而暴发疫情调查 是对已知病因的疾病,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确定具体暴发原因;对未知 病因的疾病暴发调查,则要探索病因线索,指出研究方向。无论是流行病学 个案调查或是暴发疫情调查,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迅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控 制疫情。 因此,无论哪一种调查所莸得的资料都是流行病学分祈的基础资 料。 例如,我们对某一种传染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时,只要个案调查表设 计周密,调查方法得当,获取的信息准确、可靠,通过对这些基础资料的分 析,可以获得许多有科学价值的结果。 5.1 对某一病例的个案调查, 往往可以追查出在此之前己发生的更多病-3- 例,还可在密切接触者中查出新病例或病原携带者。 5.2 通过众多的个案调查,可以计算出本病的潜伏期,推算出大致的感 染时间。 5.3 根据流调表记载的发病时间、就诊时间、报告时间、隔离时间等, 可以判断该病人的就诊、报告、隔离是否及时,对众多资料进行分析,对判 断本次疫情的传播扩散程度有重要价值。 5.4 根据病人隔离前的活动范围,可以判断病原体可能播散的范围,对 划定疫点、疫区范围提供科学依据。 5.5 如果在一个监测点内,常年对某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可以了 解该病在时间、空间及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不同时间流行趋势变化及有无周 期性、季节性改变;也可以了解该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与终止以及和周围环 境的关系等。 除了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外,还可以分析很多有价值的结果,这些结果 都可以通过流调表反映出来。 在资料分析时,流调表所记录的有关数据还存在着局限性。 如:①不 能做率的计算。因为流调表仅提供分子数值,无分母数值。 如要计算发病 率、性别、年龄、职业等发病专率,必须还要了解某一时间、某一地区(或 单位)相应的人口数及人口组成;②没有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流行病 学调查分析的关键是要设立对照。 例如,某地发生伤寒流行,我们不仅需 要调查伤寒病人,还需要调查没有患伤寒的人,在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调 查时也是如此,但是一般流调表上没有列人未患病的人,所以流行病学个案 调查表记载的资料对进一步深人分析是不够的。第二节 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表设计所谓暴发是指在一个集体单位(如学校、工厂等)或在一个局部地区, 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突然发生多例同类病例的事件,称为暴发。暴发都 具有共同的暴露因素,最常见的是水或食物等受到污染而引起的暴发。暴发 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易感人群饮用或接触被致病菌污染的水,或食用被 污染而又未经煮熟的食物后引起疾病暴发;也可由于自然因素的突变如水 灾、旱灾等灾害引发某种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也可由于工作的需要,大量易 感人群进人疫区而引起疾病暴发。因此,对已知病因的疾病,疫情流行病学 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能及时发现和确定引起暴发的因素及暴露的途径和方式, 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迅速扑灭疫情。 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除了对病人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外,还须-4- 进行与暴发有关的专题调查。 因此除了拟定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外,还要 根据专题调查内容设计专题调查表。 1. 暴发疫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暴发疫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简称流调表)可参阅前几章的有关疾病 流调表。但内容应根据本次暴发疫情的可疑因素再加以补充。 1.1 食源性暴发疫情流调表 在作某种疾病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时, 在原有的流调表中还应重点补充 饮食情况调查。 1.1.1 要掌握本次食源性暴发的食谱,根据己掌握的食谱,将每种食物 列在表内,询问时凡吃过的食品打“√”,末吃过的食品打“×”。 1.1.2 询间患者最喜欢吃的或吃得最多的食品是哪一种?列出食品名 称。 1.1.3 在就餐时觉得有异味的食品是哪一种或哪几种?列出具体食品 名称。 1.1.4 对有异味的食品是吃、末吃或者吃时发现有异味吐掉的? 1.1.5 凡参加就餐者,无论是患病或未患病者,都应作上述调查。 1.1.6 通过以上饮食状况调查,经资料整理、统计分析推断是哪一种或 哪儿种食品可能受到污染,或者是引起本次食源性暴发的原因食品。饮食状况个案调查表1. 姓名 性别 年龄(岁) 患病:是、否 2. 在下列的食谱中,您吃过或未吃过哪种食品?(吃过者在下列的食 品中打“√”,未 吃过者,打“×”) 食品名称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3. 在第二项所列的食品中,您最喜欢吃的是哪种食品? 请列出① ② ③ 4. 在第二项所列的食品中,您吃的最多的是哪种食品? 请列出① ② ③ 5. 就餐时,您是否发现有异味或变质的食品? 有、无。 如发现有异 味或变质食品,请 列出该食品的名称① ② ③ 6. 对有异味的食品您是吃、 未吃还是咀嚼时发现有异味而吐掉? (上-5- 述三种情况,您 属于哪一种,请在上面打“√”来表示) 1.2 水源性暴发疫情流调表 与食源性暴发疫情流调表一样, 在做某种水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个 案调查时,须补充饮用水状况调查内容。 包栝患者家庭饮用水源类型,如 井水(大口井、手压井)、河水、塘水、自来水等;接触疫水可能造成感染 的方式,如喝生水、直接用疫区内生水漱口、刷牙以及下河洗澡、游泳,直 接在河水、塘水内洗刷碗具、炊具及洗衣等。在调查时。不仅对患者进行个 案调查,对非患者也要作个案调查。 2. 专题调查 主要是弥补流行病学个案凋查内容的不足, 补充收集有关暴发疫情的资 料 以便于更好地分析本次疫倩的性质、确定暴发原因等。专题调查表应根 据专题调查目的和内容来编制,设计原则与流行病学个案凋查表相同。鉴于 每种专题调杏的目的和内容各不相同, 因此难以设计出一种统一的专题调查 表。现就对最常见的暴发食源性和水源性暴发为例,作一阐述,以供参阅。一般情况资料收集表1.暴发点名称(地区或单位) 2.暴发点总人口数 ,男 人,女 人 3.人口构成(根据需要分年龄组) 4.首例病人出现时间 年 月 日,报告时间 年 月 日,开始调查处理时间 年 月 日 5.截止到本次调查时已发生病例数 人,死亡 人 6.发病升高时间 月 日,发病人数 人 7.本次暴发疫情分布情况 7.1 男 人,女 人 7.2 发病年龄(岁):成人 人,儿童 人 7.3 病人的职业分布(根据本次暴发疫情情况而定) 7.4 疫情在本地区(或单位)的分布情况(哪些单位多?哪些单位少或 没有?) 7.5 周围临近地区(或单位)有无类似疫情 8.该地区(或单位)过去有无类似病例发生? 有、 无。 时间及发病 人数-6- 食源性暴发疫情资料收集表1. 一般情况 1.1 暴发地点 1.2 宴请者(或户主)姓名 1.3 办席桌数 1.4 设宴起止时间 1.5 设宴地点:露天、室内(餐馆) 1.6 聚餐人数 1.7 来客波及范围 个省 个市(县) 乡(镇或街 道) 个行政村(居委会) 自然村(或单位) 1.8 聚餐者追踪调查人数 ,发病人数 ,其中病原确 诊人数 ,临床确诊人数 ,死亡人数 1.9 聚餐者中病原携带人数 1.10 密 切 接 触 人 数 ,做相关病原或血清学检查人 数 ,结果 2. 食谱调查 2.1 第一天:就餐人数 ,桌数 ,早餐食谱 ,中 餐食谱 ,晚餐食谱 2.2 第二天:就餐人数 ,桌数 ,早餐食谱 ,中 餐食谱 ,晚餐食谱 2.3 第三天:就餐人数 ,桌数 ,早餐食谱 ,中 餐食谱 ,晚餐食谱 3. 现场卫生状况 3.1 食品采购时间及种类 3.2 烹调场所:露天、室内 3.3 熟食存放地点:室内、室外、加盖、不加盖 3.4 熟食存放时间:最短 小时,食品名称 ,最长 小 时,食品名称 ,吃前是否加热? 是、否 3.5 当地饮用水源类型:并水、塘水、河水、自来水及其他水源名称 3.6 苍蝇:有、无,检测结果 3.7 水源类型及检测结果 3.8 可疑食品名称及检测结果 3.9 烹调人员:人数 ,其中培训过 人,未培训 人, 有健康证 人,无健康证 人,本次暴发中发病:有、无,发病人 数 人,针对本次暴发的疾病作相关病原检查人数 人,培养结果 4. 引起本次食源性暴发原因-7- 水源性暴发疫情资料收集表1. 暴发地点名称 2. 暴发地点人口数 3. 暴发地点人口构成(按需要分年龄段、性别等收集) 4. 暴发地区内饮用水源类型:井水(大口井、手压井及其他)、塘水、 河水、自来水 5. 受污染水源类型 ,病原体名称 6. 水源阳性首次检出时间 年 月 日,末次检出时间 年 月 日 7. 饮用该阳性水源人数(根据需要分年龄段、性别等收集) 8. 追踪调查人数 , 其中: 发病人数 , 病原确诊人数 , 血清学确诊人数 ,病原携带者人数 ,临床确诊人数 ,死 亡人数 9. 首例病人发生时间 年 月 日,发病高峰时间 年 月 日,末例病人发生时间 年 月 日 10. 暴发地区内饮用其他水源人数 ,发病:有、无,发病人数 11. 阳性水源首次消毒时间 年 月 日, 维持消毒时间 天 12. 阳性水源首次转阴时间 年 月 日 13. 水源污染可能原因(根据其他专题调查综合分析)-8- 第二章甲类传染病第一节 鼠 疫 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耶尔森菌(旧称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 疫源性疾病。鼠疫传染性极强,病死率高,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烈性传 染病之一,属国际检疫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甲类传染病。 多种啮齿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以旱獭属和黄鼠属 最为重要。我国的主要传染源有17种。各型鼠疫病人均可作为人间鼠疫的传 染源,特别是肺鼠疫病人痰中可排出大量鼠疫杆菌,是重要传染源,通过呼 吸道在人间传播,可造成迅速流行。 人间鼠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蚤为媒介, 构成啮齿动物→蚤→人的传 播方式。流行呈局部散发或小暴发,8-10月份为高峰。人群普遍易感,临床 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鼠疫。 1. 腺鼠疫 此型最多,多见于流行期。除见于一般症状外通常感染后1-2天即出现 淋巴结炎,以腋、颈、腹股沟淋巴结炎为常见。肿大部位剧痛、红肿、发热, 常与周围组织粘连,使患者呈强迫体位。原发性腺鼠疫常有菌血症过程,可 继发肺鼠疫、败血症或脑膜脑炎型。 2. 肺鼠疫 可原发也可继发于腺鼠疫。起病急,高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数小时出 现剧烈咳嗽、胸痛及呼吸困难,开始有少量黏液痰,继之可有泡洙状或鲜红 色血痰。本病特征是体征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 如抢救不及时,可出现 意识障碍、休克及吸衰竭,病死率为70%-100%。患者临终前高度发绀,皮肤 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3. 败血症鼠疫 可有原发性,但多继发于肺鼠疫或腺鼠疫。起病急骤,病情迅速加重, 高热寒战或体温不升,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症状,面色苍白 ,神志不清或昏 迷,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皮肤黏膜及脏广泛出血,如不及时治疗,可于数 小时至3天内因感染性休克、出血而死亡。 早期足量应用效抗菌药物是治疗本病的关键。-9- 鼠疫个案调查表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 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1. 一般情况 1.1病人姓名 1.2性别 (1)男 (2)女 口 1.3年龄(岁) 口口 1.4家庭住址 地区(市) 县(区) 乡 (农场、镇、街道) 1.5职业 (1)农民 (2)民工 (3)渔民 (3)工人 (4)学生 (5) 干部职员 (6)医务人员 (7)做家务及待业 (8)不详 口 1.6父母姓名 单位 住址 单位 住址 1.7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1.8发病地点 1.9初诊日期 年 月 日 1.10初诊单位 1.11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1.12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1.13住院单位 1.14报告单位 1.15报告时间 年 月 日 1.16诊断 (1)是 (2)否 口 1.17死亡日期 年 月 日 1.18病程 天 2. 临床表现 2.1淋巴结肿大(部位: ) (1)有 (2)无 口 2.2(1)咳嗽 (2)胸痛 (3)泡沫痰 口口口 2.3呼吸困难 (1)有 (2)无 口 2.4皮肤黏膜发绀 (1)有 (2)无 口 2.5恶寒、高热 (1)是 (2)否 口 2.6最高体温( ℃) 口口 2.7剧烈头痛 (1)有 (2)无 口-10- 2.8(1)狂躁 (2)谵妄 (3)神志不清 口口口 2.9(1)皮下及黏膜出血 (2)血尿 (3)血便 (4)血性呕吐物口口口口 2.10血压 mmHg 2.11胸透2.12实验室检查 日 期 标 本 项 目 方 法 结 果3. 流行病学调查 3.1患者发病前10小时去过外地 (1)是 (2) 否 3.2该地是否有鼠疫流行 (1)有 (2)无 该地详细地址 3.3是否接触过疑似病人 (1)是 (2)否 3.4预防接种史:注射时间 年 月 日 菌苗种类 3.5过去健康状况 (1)优 (2)良 (3)差 3.6病家及院内人口数 3.7家庭中或院内有无其他人患鼠疫 (1)有 (2)无 3.8疫村情况 3.8.1户数 人口数 男 女 3.8.2地理交通情况(附地图) 3.8.3病死鼠发现倩况: 种类 ,只数 发现日期 年 月 日 发现地点口 口 口口 口口 口-11- 3.8.4病死鼠鼠疫检出情况: 种类 ,只数 检出日期 年 月 日 3.8.5蚤类检出情况: 种类 ,组成 ,只数 检出日期 年 月 日 3.8.6室内鼠密度 ,蚤指数 3.8.7室外鼠密度 ,蚤指数 3.8.8周围有无历史疫区(包括人类鼠疫疫区、地方性动物鼠疫疫区) 3.9疫源地处理3.10密切接触者登记 姓 名 性 别 年 龄 住 址 接触方 式4. 转归 口 5.并发症 6.小结痊愈 口死亡 口调查者单位 审查者调查者 调查时间年月日-12- 第二节 霍 乱 霍乱(cholera)是国际检疫传染病,是“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甲 类传染病之一,也是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中规定的检疫传染病。其发 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有散发、暴发、流行和大流行流行形式。病人 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其传播途径多样,主要有水传播、食物传播、接 触传播及苍蝇媒介传播等,人群普遍易感。本病的地区分布一般多以沿海为 主,特别是江河入海口附近的江河两岸及水网地带,也可传人内陆、高原和 山地,甚至沙漠地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霍乱发病季节一般在 5-11 月份, 而流行高峰多在 7-10 月份。 霍乱是由 O1 群的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以及非 O1 群的 O139 血清群引 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人感染霍乱后,潜伏期短者数小时,长者 5-6 天,以 1-2 天最多见。腹泻是霍乱患者的主要特征,多为无痛性、无里急后重,大 便次数每日由数次至数十次不等,粪便性状为黄色稀便、水祥便,少数为米 泔样便。病人大多先泻后吐,一般不发热,少数患者由于严重泻吐可引起水 和电解质大量丢失,以至产生脱水、循环衰竭、电解质平衡紊乱及代谢性酸 中毒。霍乱可依据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分为病原学诊断 和临床诊断,诊断要点见霍乱诊断的国家标准(简称国标) 。-13- 霍乱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 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1. 一般情况 1.1姓名 ,若为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 1.2性别 (1)男 (2)女 口 1.3年龄(岁、月) 口口 1.4职业 (1)幼托儿童 (2)散居儿童 (3)学生 (4)教师 (5) 保育员及保姆 (6)餐饮食品业 (7)商业服务 (8)医务人员 (9)工人 (10) 民工 (11)农民 (12) 牧民 (13) (船) (14) 渔 民 干部职员 (15) 离退人员 (16) 家务及待业 (17)其他 (注明) (18)不详 口口 1.5文化程度 (1)学龄前儿童 (2)文盲 (3)小学 (4)初中 (5) 高中 (6)大学及以上 (7)不详 口 1.6现住址 1.7户口地 1.8工作(学习)单位 1.9联系人 ,联系电话(或手机) 2. 发病情况 2.1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2发病地点 2.3首诊时间 年 月 日 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4首诊单位 2.5诊断医院 2.6报告时间 年 月 日 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7住院时间 年 月 日 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8出院时间 年 月 日 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9出院依据 (1)临床症状消失 (2)两次粪检阴性 (3)自动出院 (4)其他 口 3. 临床资料 3.1临床症状-14- 3.1.1感染类型 (1)病人 (2)带菌者 口 3.1.2腹泻 (1)有 (2)无 口 3.1.3每天最多腹泻次数 口口 3.1.4粪便性状 (1)水样 (2)米泔样 (3)洗肉水样 (4)大块黏 膜 口 3.1.5腹泻方式 (1)里急后重 (2)通畅 (3)失禁 (4) 绞痛 口 3.1.6呕吐 (1)有 (2)无 口 3.1.7呕吐方式 (1)喷射状 (2)先泻后吐 (3)先吐后泻 (4)其 他 口 3.1.8发热 (1)有 (2)无 最高体温 ℃ 口 3.1.9腓肠肌疼痛 (1)有 (2)无 口 3.1.10失水情况 (1)重度 (2)中度 (3)轻度 口 3.1.11临床类型 (1)重 (2)中 (3)轻 口 3.2诊断依据 3.2.1感染者发现方式 (1)疫源检索 (2)腹泻病门诊 (3)乡镇级 医院 (4)个体诊所 (5)其他(注明) 口 3.2.2确诊依据 (1)临床 (2)病原学 口 3.2.3采样时间 年 月 日 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3.2.4送检时间 年 月 日 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3.2.5送样单位 (1)县以上医院 (2)县(区)医院 (3)乡镇卫生 院 (4)村卫生室 (5)个体开业 口 3.2.6检验结果报告时间 年 月 日 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3.2.7检验结果 (1)小川 (2)稻叶 (3)O139 口 3.3病人转归 (1)痊愈 (2)带菌 (3)死亡 口 4. 流行病学调查 4.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追溯(病前5天内) 4.1.1外出史 (1)有 (2)无 口 4.1.1.1去过何地 在该地有无下列活动 4.1.1.2住宿 (1)有 (2)无 口 4.1.1.3用餐 (1)有 (2)无 口-15- 4.1.1.4带回食品 (1)有 (2)无 食品名称 口 该地有无同样疾病 (1)有 (2)无 口 4.1.2外人来家 (1)有 (2)无 口 4.1.2.1来自何地 4.1.2.2该地同样疾病 (1)有 (2)无 口 来后有无下列活动 4.1.2.3在家住宿 (1)有 (2)无 口 4.1.2.4在家用餐 (1)有 (2)无 口 4.1.2.5带来食品 (1)有 (2)无 食品名称 口 4.1.3接触过同祥病人 (1)有 (2)无 口 4.1.3.1接触时间 年 月 日 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4.1.3.2接触地点 接触方式 4.1.3.3 同吃 (1)有 (2)无 口 4.1.3.4 同住 (1)有 (2)无 口 4.1.3.5 护理 (1)有 (2)无 口 4.1.3.6 其他 (1)有 (2)无 口 4.2饮食情况(病前5天内) 4.2.1饮生水 (1)有 (2)无 口 4.2.2水源类型 (1)井水 (2)河水 (3)塘水 (4)自来水 (5) 其他 口 4.2.3吃生冷食品 (1)有 (2)无 口 4.2.4生冷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4.2.5熟食冷吃 (1)有 (2)无 口 4.2.6熟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4.2.7其他可疑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4.2.8在外就餐史 (1)有 (2)无 口 4.2.9就餐地点 (1) 排档 (2) 个体餐馆 (3) 宾馆餐厅 (4) 其他 口 就餐地点名称 4.2.10同餐人数 口口口 4.2.11同餐日期 年 月 日 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5.疫点疫区处理 5.1防疫站接到报告时间 年 月 日 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16- 5.2防疫站到达现场时间 年 月 日 时 5.3疫点 个 5.4范围 户 个 5.5解除时间 年 月 日 时 5.6终末消毒时间 年 月 日 时 5.7病人隔离 (1)是 (2)否 5.8隔离地点 (1)住院 (2)在家 5.9解除隔离时间 年 月 日 时 5.10病人粪检情况 时间 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 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 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第五次6. 小结调查者单位 审查者调查者 调查日期-17- 第三章乙类传染病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 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它们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如突然发热、纳 差、恶心、腹部不适,随后几天部分病例出现黄疸,但在病原学、流行病学、 免疫学、致病性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在预防和控制上采取的措施亦不尽相 同。 根据传播途径可以将病毒性肝炎分为两种类型,即经粪-口途径传播的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经体液一皮肤(黏膜)传播(包括 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和接触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 炎和丁型肝炎。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均不形成病毒携带者和慢性肝炎;乙 型肝炎、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易形成病毒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 等。 甲型肝炎潜伏期为15-45天,平均为30天,传染期主要为发病前后两周。 戊型肝炎潜伏期10-70天,平均为40天,传染期尚不清楚,但在潜伏期末和 发病后两周病人粪便中均可检出病原体, 与甲型肝炎相比, 戊型肝炎重型多, 病死率高,尤其是孕妇,病死率可高达20% ,且免疫力不持久;成人发病 较多。 乙型肝炎潜伏期为30-180天, 平均为70天。 丙型肝炎潜伏期为15-150 天,平均为50天。 丁型肝炎的潜伏期尚未确定,可能相当于乙型肝炎的潜 伏期。 对经粪-口途径传播的肝炎,要把住“病从口入”关,对经体液一皮肤 (黏膜)传播的肝炎,要把住“病从皮入”关。 此外,要加强对甲型肝炎 和乙型肝炎易感者的疫苗接种工作。 1. 诊断标准 1.1症状体征: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 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巩膜、皮肤黄染或不黄 染。 1.2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血清胆红素升高或不升 高。 在排除其他原因(如药物性、酒精性等)引起的肝脏损害的情况下,可 诊断为病毒性肝炎。 2.病原分型诊断 2.1甲型肝炎-18- 2.1.1具备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依据。 2.1.2 HAV感染标志检测:病人血清中检出抗HAV-IgM或抗HAV-IgG双份 血清呈4倍升高。 2.1.3流行病学:发病前45天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 接触史等。 以上各项中2.1.1和2.1.2两项为诊断甲型肝炎散发病例的必备条件, 流 行病学证据作为参考。 对甲型肝炎暴发疫情病例,必须具备第一项诊断依据,首例病人或早期 病人必须具备血清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双份血清是4倍升高。具有与 首例病人共同可疑食物或水暴露史,在甲型肝炎最长潜伏期内,无其他原因 解释的肝炎病人,有或无血清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 高,均可诊断为甲型肝炎。 2. 2乙型肝炎 2.2.1具备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依据。 2.2,2 HBV标志物检测:①血清HBsAg阳性(包括单独阳性和复合阳性, 如大三阳、小三阳和HBsAg和抗-HBc同时阳性等);②血清HBV-DNA阳性或 HBV-DNA多聚酶阳性;③肝组织HBcAg阳性或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 以上任何一项阳性均可判定为乙肝病毒现症感染。 2.2. 3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 者,生活中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肝病人密切接触者,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 用避孕套者。 具备上述2.2.1和2.2.2两项,且既往无乙型肝炎病史,可诊断为新发乙 型肝炎病例。 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或乙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者可诊断为慢 性乙型肝炎病例。 流行病学资料作为参考。 2.3丙型肝炎 2.3.1具备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依据。 2.3.2HCV标志物检测:①血清HCV-RNA阳性;②血清抗-HCV IgM阳性。 以上任何一项阳性均可判定为丙型肝炎病毒现症感染。 2.3.3流行病学资料: 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任何医疗性损伤。 具备上述2.3.1和2.3.2两项,且既往无丙型肝炎病史,可诊断为新发丙 型肝炎病例。 既往有丙型肝炎病史或丙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者可诊断为慢 性丙型肝炎病例。 流行病学资料作为参考。 2.4丁型肝炎 2.4.1具备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依据。-19- 2.4.2HDV标志物检测: ①血清HDVAg阳性; ②血清HDV-RNA阳性; ③抗-HDV lgM阳性。 以上任何一项阳性,可以诊断为现症HDV感染。 2.4.3HBV标志物检测:①血清HBsAg阳性(包括单独阳性和复合阳性, 如大三阳、小三阳和HBsAg和抗-HBc同时阳性等);②血清HBV-DNA阳性或 HBV-DNA多聚酶阳性;③肝组织HBcAg阳性或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 2.4.4流行病学资料:同乙型肝炎。 具备上述2.4.1、2.4.2和2.4.3项,且既往无丁型肝炎病史,可诊断为 新发丁型肝炎病例。 既往有丁型肝炎病史或丁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者可诊 断为慢性丁型肝炎病例。流行病学资料作为参考。 2.5戊型病毒性肝炎 2.5.1具备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依据。 2.5.2HEV感染标志检测:抗-HEV lgM阳性或双份血清抗-HEV IgG呈4倍 以上升高者。 2.5.3流行病学:发病前2-6周内接触过肝炎病人或饮用过被粪便、垃圾 污染的或外出就餐,到过戊型肝炎高发区或流行区。 以上各项中2.5.1和2.5.2两项为诊断戊型肝炎散发病例的必备条件, 流 行病学证据作为参考。 对戊型肝炎暴发疫情病例,在具备第一项诊断依据的同时,首例病人或 早期病人必须具备血清抗-HEV IgM 阳性或抗-HEV 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具有与首例病人共同可疑食物或水暴露史,在戊型肝炎最长潜伏期内,无其 他原因解释的肝炎病人,有或无血清抗-HEV IgM阳性或抗-HEV IgG双份血清 呈4倍升高,均可诊断为戊型肝炎。 2.6未分型病毒性肝炎 具备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但未进行肝炎病毒感染标志检测或无法判定 为何型病毒性肝炎,均诊断为未分型肝炎。 2.7肝炎病毒携带者 定义:感染肝炎病毒持续6个月以上,无肝炎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 能检验指标正常的人称之为肝炎病毒携带者。 因感染病毒的不同分别称乙肝 病毒携带者、丙肝病毒携带者和丁肝病毒携带者。包括从未发病和发病后的 肝炎病毒携带者。 由于在日常医疗卫生服务实践中, 很难确定肝炎病毒携带者感染病毒的 时间,所以,无肝炎临床症状、体征且肝功能正常的人,若其体内检测到上 述病毒的感染标志,均作为肝炎病毒携带者。-20- 经粪一口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个案调查表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 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1. 一般情况 1.1患者姓名 1.2家长姓名 1.3性别(1)男 (2)女 口 1.4年龄(岁) 1. 5患者职业 (1)干部 (2)工人 (3)农民 师 (6)个体户 (7)医护 (8)献血员 (9)其他口 1. 6单位: 1.7集体居住地址: 1.8家庭住址: 1. 9联系电话: 1.10联系人: 2. 发病倩况 2.1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2.2就诊日期: 年 月 日 2.3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2.4就诊单位: 2.5临床表现 2.5.1纳差 (1)有 (2)无 口 2.5.2厌油 (1)有 (2)无 口 2.5.3恶心 (1)有 (2)无 口 2.5.4呕吐 (1)有 (2)无 2.5.5腹痛 (1)有 (2)无 2.5.6头痛 (1)有 (2)无 2.5.7巩膜黄染 (1)有 (2)无 2.5.8尿黄 (1)有 (2)无 2.5.9皮肤黄染 (1)有 (2)无 2.5.1发热 (1)有 (2)无 2.5.11体温℃ 2.5.12其他症状 (1)有:(2)无(4)学生 (5)教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21- 2.6诊断依据 2.6.1症状体征 (1)有 (2)无 口 2.6.2肝功能 (1)正常(2)异常(3)未做 2.7病毒感染标志 (1)抗-HAVIgM阳性(2)抗-HAVIgM阳性 2.8甲肝疫苗注射史 (1)有 (2)无 (3)不详 2.8.1注射年月:(mm/dd/yy) 2.8.2注射单位: 3.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前15-75天) 3.1进食冷饮史 3.1.1冷饮种类及品名: 3.1.2进食频次数量: 3.2零食嗜好 3.2.1种类及品名: 3.2.2购买地点或店名: 3.2.3迸食频次数量: 3.3在外就餐史 3.3.1集体就餐方式: 3.3.2集体就餐日期: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3.3.3集体就餐人数: 口口口 3.3.4发病人数: 口口口 3.3.5摊点地址或饭店名称: 3.3.6就餐频次: 口 3.3.7摊点进食品种: 3.3.8使用餐具: 3.3.9餐具消毒情况: 3.4生吃瓜菜史 3.4.1瓜菜品名: 3.4.2洗涤方式 (1)水冲 (2)用手或手帕擦抹 (3)其他 3.4.3 消毒 (1)有 (2)无 口 3.5饮用水倩况 3.5.1主要水源: 3.5.2消毒 (1)有 (2)无 口 3.5.3喝生水 (1)有 (2)无 口口 口 口口-22- 3.5.4频次: 3.5.5每次饮量: 3.6外出史 3.6.1地点: 3.6.2日期: 3.7传染源接触史 3.7.1与病人关系: 3.7.2接触日期(起止): 3.7.3接触程度: 3.7.4接触方式(1)饮食 (2)同住 (3)同玩 (4)护理 (5)其他方式 口 4. 小结调查者单位: 审查者:调查者: 调查时间:年月日-23- 经体液一皮肤(黏膜)传播病毒性肝炎病人个案调查表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 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1.患者惰况 1.1患者姓名: 1.2户主姓名: 1.3家庭住址: 1.4患者性别 (1)男 (2)女 口 1.5患者年龄(岁): 口口 1.6与户主关系(1)户主(2)夫妻(3)父子(4)父女(5)母子(6) 母女(7)兄弟姐妹 (8)其他 口 1.7患者职业 (1)干部 (2)工人 (3)农民 (4)学生 (5)教师 (6)个体户(7)医护 (8)献血员 (9)其他 口 1.8患者文化程度 (1)文盲 (2)小学 (3)中学或中专(4)大专 (5)大学及以上 口 1.9婚姻状况 (1)己婚 (2)未婚 (3)丧偶 口 结婚时间 年 月 1.10乙肝疫苗接种史 (1)有 (2)无 (3) 不清楚 口 1.11乙肝疫苗接种时间 第一针 年 月 第二针 年 月 第三针 年 月1.12初次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1.13首次就诊时间 年 月 日 1.14本次就诊单位 (1)省级 (2)地(市)级 (3)县(区)级 (4)乡(镇)级 (5)村级 口 1.15诊断依据 1.15.1症状体征(1)有 (2)无 口 1.15.2肝功能 (1)正常 (2)异常 (3)未做 口 1.15.3病毒感染标志 (1)HBsAg阳性 (2)HBeAg阳性 (3)抗-HBc 阳性 (4) HCV-RNA阳性 (5) 抗-HCV IgM阳性 (6) HDAg阳性 (7) HDV-RNA 阳性 (8)抗-HDV IgM 阳性 (9)未检测 口 1.16本次发病前是否是乙肝病毒携带者(1)是 (2)不是 (3)不清楚 口 1.17本次发病前是否是丙肝病毒携带者(1)是 (2)不是 (3)不清楚 口 l.18本次发病前是否是丁肝病毒携带者(1)是 (2)不是 (3)不清楚 口 以下项目仅调查既往无乙肝、丙肝、丁肝病史的初次发病的病人 2.有关因素调查-24- 2.1接受医疔服务情况 (发病前1个月至半年内) 2.1.1住院 (1)有 (2)无 口 2.1.1.1住院时间 年 月 日 2.1.1.2出院时间 年 月 日 2.1.1.3医疗单位(1) (2) (市) (3) (区) (4) (镇) 省级 地 级 县 级 乡 级 口 2.1.1.4住院科室 (1)内科 (2)外科(3)妇产科(4)小儿科(5) 传染科(6)其他 口 2.1.2手术 (1)有 (2)无 口 2.1.2.1何种手术: 2.1.2.2手术时间: 年 月 2.1.2.3手术单位 (1)省级 (2)地(市)级 (3)县(区)级 (4)乡(镇) 级 口 2.1.3受血史 (1)有 (2)无 口 2.1.3.1受血次数 次 2.1.3.2累计受血量: ml 2.1.3.3受血起止时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2.1.3.4医疗单位 (1)省级 (2)地(市)级 (3)县(区)级 (4) 乡(镇)级 口 2.1.4献血史 (1)有 (2)无 口 2.1.4.1献血次数: 次 2.1.4.2献血单位: 2.1.4.3献血类型 (1) 献全血 (2) 献血浆 (3) 两者均献 口 2.1.5静脉输液 (1)有 (2)无 口 医疗单位 (1)省级 (2)地(市)级 (3)县(区)级 (4) 乡(镇)级 (5)村(个体) 口 2.1.6针灸治疗 (1)有 (2)无 口 2.1.6.1医疗单位 (1)省级 (2)地(市)级 (3)县(区)级 (4) 乡(镇)级 (5)村(个体) 口 2.1.7肌肉、静脉注射 (1)有 (2)无 口 2.1.7.1一次性注射器 (1)是 (2)否(3)不清楚 口 2.1.7.2一人一针一管(1)是 (2)否 (3)不清楚 口 2.1.7.3医疗单位 (1)省级 (2)地(市)级 (3)县(区)级 (4) 乡(镇)级 (5)村(个体) 口-25- 2.1.8预防接种 (1)有 (2)无 口 2.1.8.1一次性注射器 (1)是(2)否 (3)不清楚 口 2.1.8.2一人一针一管 (1) (2) (3) 是 否 不清楚 口 2.1.8.3接种单位 (1)省级 (2)地(市)级 (3)县(区)级 (4) 乡(镇)级 (5)村(个体) 口 2.1.9拔牙 (1)有 (2)无 口 2.1.9.1拔牙次数: 次 2.1.9.2拔牙时间: 年 月 日 2.1.9.3拔牙单位 (1)省级 (2)地(市)级 (3)县(区)级 (4) 乡(镇)级(5)村(个体) 口 2.2家庭接触情况 2.2.1家庭内乙肝病人或HBV携带者 (1)有 (2)无 (3)不清楚 口 与患者关系 父子(2) (3) (4) (1) 母子 夫妻 兄弟姐妹(5) 其他 口 2.2.2共用牙刷 (l)有 (2)无 口 2.2.3共用刷牙杯 (1)有 (2)无 口 2.2.4共用剃刀 (1)有 (2)无 口 2.2.5家庭成员中痔疮患者 (1)有 (2)无 口 2.2.6月经血污染物品 (1)有 (2)无 口 2 3其他 2.3.1理发时刮面 (1)有 (2)无 口 2.3.2文眉 (1)有 (2)无 口 2. 3.3文身 (1)有 (2)无 口 调查者单位: 调查者: 审查者: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26- 第二节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简称 菌痢。 人群普遍易感,病人和带菌者是菌痢的传染源,被污染的水、食物 及日常生活接触、苍蝇等为主要的传播途径。 儿童发病率较高,夏秋季多 见,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发病率高,易引起流行。由于该病免疫力维持时 间短,菌型繁多,型间无交叉免疫,以及菌型易变迁和耐药菌株的出现,菌 痢的防治工作仍面临较大困难。 痢疾杆菌按其抗原结构的不同,目前可分为4群47个血清型。分别为:A 群,即痢疾志贺菌,12个血清型;B群,即福氏志贺菌,6个血清型和2个变 种;C群,即鲍氏志贺菌,18个血清型;D群,即宋内志贺菌,1个血清型。 不同国家、地区、年份菌群分布不同。国内流行的菌痢病原菌目前仍以B群 为主,占60%以上,B群中,以2a为多。人感染后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一 般1-2天。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主要是发热、腹泻、腹痛、脓血便或黏液样 便、里急后重等。本病至今尚无特异的预防方法,目前的预防对策主要是加 强监测,做好传染源管理,切断传播途径和开展卫生宣传教育。诊断可依据 流行病学史、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见细菌性痢疾诊断的国家标准。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 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1.一般情况 1.1姓名 ;若为14岁以下儿童,其家长姓名是 1.2性别 (1) 男 (2) 女 口 1.3年龄(岁、月) 口 1.4职业 (1)幼托儿童 (2)散居兀童 (3)学生 (4)教师 (5) 保育员及保姆 (6)餐钦食品业 (7)商业服务 (8)医务人员 (9)工人 (10)民工 (11)农民 (12)牧民 (13)渔(船)民 (14)干部职员 (15) 离退休人员 (16)家务及待业 (17)其他(注明) (18)不详 口口 1.5文化程度 (1)学龄前儿童 (2)文盲 (3)小学 (4)初中(5) 高中 (6)大学及以上 (7)不详 口 1.6现住址 户口地 1.7工作(学习)单位 1.8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办公室) (住宅)-27- (手机) 2.发病情况 2.1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2发病地点 2.3首诊时间 年 月 日 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4首诊单位 2.5诊断医院 2.6报告时间 年 月 日 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7住院时间 年 月 日 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8出院时间 年 月 日 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3.临床资料 3.1临床症状 3.1.1腹泻 (1)有 (2)无 口 每天最多腹泻次数 口口 3.1.2粪便性状 (1)水样 (2)黏液血便 (3)脓血便 (4)其他 口 3.1.3里急后重 (1)有 (2)无 口 3.1.4 恶 心 ( 1 ) 有 ( 2 ) 无 口 3.1.5 呕 吐 口 3.1.6 发 热 口 最( 1 ) 有( 2 ) 无( 1 ) 有( 2 ) 无高体温℃口口口 3.2诊断依据 3.2.1 诊 断 依 据 口(1)临床 (2)病原学 (3)临床+病原学-28- 3.2.2检验结果(请将检验结果填写于下表) 镜 检 培 养 日期 红细 白细 志贺 福氏 胞 胞鲍氏宋内3.2.3病人转归 (1)痊愈 (2)带菌 (3)死亡 口 4.流行病学调查(病前1周内) 4.1接触过同样病人 (1)有 (2)无 口 4.1.1接触时间 年 月 日 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4.1.2接触地点 4.1.3接触方式 4.1.3.1同吃 (1)有 (2)无 口 4.1.3.2同住 (1)有 (2)无 口 4.1.3.3护理 (1)有 (2)无 口 4.1.3.4其他 (1)有 (2)无 口 4.2饮食情况 4.2.1饮生水 (1)有 (2)无 口 4.2.2水源类型 (1)井水(2)河水(3)塘水(4)自来水 (5)其 他 口 4.2.3吃生冷食品(1)有 (2)无 口 4.2.4生冷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4.2.5熟食冷吃 (1)有 (2)无 口 4.2.6熟食名称 ,购买地点 4.2.7其他可疑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4.2.8在外就餐史(1)有 (2)无 口 4.2.9就餐地点 (1)排档(2)个体餐馆 (3)宾馆餐厅 (4)其他 口 就餐地点名称 4.2.10同餐人数 口口口 4.2.11同餐日期 年 月 日 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4.2.12同餐者发病(1)有 (2)无 口 同餐发病人数-29- 4.2.13饭前洗手 (1)洗 (2)不洗 口 4.2.14便后洗手 (1)洗 (2)不洗 口 5.控制措施 5.1病人隔离 (1)是 (2)否 口 5.2隔离地点 (1)住院 (2)家庭 (3)其他 口 5.3 家庭隔离期间的消毒与治疗 5.3.1病人的饮食用具 (1)分开 (2)未分开 口 5.3.2饮食用具消毒方法 (1)煮沸(2)清洗 (3)使用的消毒液名称 口 5.3.3排泄物 (1)未处理 (2)处理 处理方法 口 5.3.4治疗倩况 (1)连续服药(2)间歇服药 (3)未服 口 5.4患病期间暂时调离工作岗位 (1)是 (2)否 口 5.5密切接触者登记 与患者联 接触方 发病日 姓名 性别 年龄 系方式 式 期6. 小结调查者单位 审查者 第三节 伤寒、副伤寒调查者 调查日期-30- 伤寒和副伤寒(typhoid)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通过被污染的水、 食品、 苍蝇及日常生活接触等而传播, 食用被污染的水、 食物常易引起暴发。 伤寒、副伤寒的流行较为广泛,至今仍是农村地区常发疾病之一。本病全年 均有发生,以夏秋季为甚,以学龄儿童最高,其次为青壮年及学龄前儿童。 暴露机会不同会导致年龄、性别和职业间的发病率差异。 1942年氯霉素问 世后,伤寒的病死率大大降低,但2口世纪7口年代出现抗药菌株后,给伤寒 的防治增加了相当大的困难。 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含有菌体“O”抗原及鞭 毛“H”抗原,部分菌株含有“Vi”抗原。伤寒起病多徐缓,可有乏力及食 欲减退、全身不适、头痛、腰酸背痛等前驱症状。少数病例则有畏寒、发热、 起病急骤。 典型伤寒病程4-5周,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四期:初期、极期、 缓解期和恢复期。初期缓慢起病,有发热,常伴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咽 痛及咳嗽等症状,体温呈阶梯形上升,于1周内升至39-40℃;极期主要表现 有五大特点:持续高热、相对缓脉或重脉、神经中毒症状、玫瑰疹和脾肿大; 缓解期可出现各种并发症, 如肠出血、 肠穿孔、 支气管肺炎及心功能不全等, 如无上述并发症,患者体温呈弛张热型下降,症状渐减轻,病情开始好转; 恢复期体温多已正常,症状消失,食欲恢复,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 近JL年来, 伤寒的临床表现趋于轻症化和不典型。 伤寒诊断可依据流行病学、 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分为临床诊断和实验诊断,诊断要点见伤寒、副伤 寒诊断的国家标准。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 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1.一般情况 1.1姓名 ,若为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 1.2性别 (1)男 (2)女 口 1.3年龄(岁、月) 口口 1.4职业 (1)幼托儿童 (2)散居儿童 (3)学生 (4)教师 (5) 保育员及保姆 (6)餐饮食品业 (7)商业服务 (8)医务人员 (9)工人 (1口) 民工 (11) 农民 (12) 牧民 (13) (船) (14) 渔 民 干部职员 (15) 离退人员 (16)家务及待业 (17)其他(注明) (18)不详 口口 1.5文化程度 (1)学龄前儿童 (2)文盲 (3)小学 (4)初中-31- (5)高中 (6)大学及以上 (7)不详 口 1.6现住址 1.7户口地 1.8工作(学习)单位 1.9联系人 联系电话(办公室) (住宅) 2.发病情况 2.1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2发病地点 2.3首诊时间 年 月 日 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4首诊单位 2.5诊断医院 2.6报告时间 年 月 日 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7住院时间 年 月 日 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8 出院时间 年 月 日 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3.临床资料 3.1临床表现 3.1.1发热持续 天 口口 3.1.2最高体温 ℃ 口口.口 3.1.3热型 (1)稽留热 (2)弛张热 (3)不规则 口 3.1.4有无如下症状与体征 3.1.5发热 (1)有 (2)无 口 3.1.6畏寒 (1)有 (2)无 口 3.1.7头痛 (1)有 (2)无 口 3.1.8头晕 (1)有 (2)无 口 3.1.9腹痛 (1)有 (2)无 口 3.1.10腹胀 (1)有 (2)无 口 3.1.11便秘 (1)有 (2)无 口 3.1.12腹泻 (1)有 (2)无 口 3.1.13便血 (1)有 (2)无 口 3.1.14恶心 (1)有 (2)无 口 3.1.15呕吐 (1)有 (2)无 口 3.1.16表情淡漠 (1)有 (2)无 口 3.1.17谵妄 (1)有 (2)无 口-32- 3.1.18昏迷 (1)有 (2)无 3.1.19相对缓脉 (1)有 (2)无 3.1.20玫瑰疹 (1)有 (2)无 3.1.21脾大 (1)有 (2)无 3.1.22肝大 (1)有 (2)无 3.2有无下列并发症 3.2.1肠出血 (1)有 (2)无 3.2.2肠穿孔 (1)有 (2)无 3.2.3其他(注明) 3.3病人转归 (1)痊愈 (2)带菌 (3)死亡 3.4诊断依据 3.4.1确诊依据 (1)临床 (2)病原学 (3)血清学 3.4.2检验结果 3.4.2.1培荞(细菌型别) 日期 血 粪 尿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其他3.4.2.2肥达反应 日期 OHABC3.4.2.3 白细胞计数、分类 日期 中 性 淋 巴 嗜酸性 其 总数 粒细胞 细胞 粒细胞 他4.流行病学调查 4.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追溯(病前1个月) 4.1.1外出史 (l)有 (2)无-33-口 4.1.2去过何地: 4.1.3在该地有无下列活动 4.1.3.1住宿 (1)有 (2)无 口 4.1.3.2用餐 (1)有 (2)无 口 4.1.3.3带回食品 (1)有 (2)无 口 4.1.3.4食品名称 4.1.3.5该地同样疾病 (1)有 (2)无 口 4.1.4外人来家 (1)有 (2)无 口 4.1.4.1来自何地 4.1.4.2该地同样疾病 (1)有 (2)无 口 4.1.4.3来后有无下列活动 4.1.4.3.1在家住宿 (1)有 (2)无 口 4.1.4.3.2在家用餐 (1)有 (2)无 口 4.1.4.3.3带来食品 (1)有 (2)无 口 4.1.4.3.4食品名称 4.1.5接触过同样病人 (1)有 (2)无 口 4.1.5.1接触时间 年 月 日 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4.1.5.2接触地点 4.1.5.3接触方式 4.1.5.3.1同吃 (1)有 (2)无 口 4.1.5.3.2同住 (1)有 (2)无 口 4.1.5.3.3护理 (1)有 (2)无 口 4.1.5.3.4其他 (1)有 (2)无 口 4.2饮食情况(病前1个月) 4.2.1饮生水 (1)有 (2)无 口 4.2.2水源类型 (1) (2) (3) (4) 井水 河水 塘水 自来水(5) 其他 口 4.2.3吃生冷食品 (1)有 (2)无 口 4.2.4生冷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4.2.5熟食冷吃 (1)有 (2)无 口 4.2.6熟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4.2.7其他可疑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4.2.8在外就餐史 (1)有 (2)无 口 4.2.9就餐地点 (1)排档 (2)个体餐馆 (3)宾馆餐厅 (4)其他 口-34- 4.2.10就餐地点名称 4.2.11同餐人数 4.2.12同餐日期 年 月 4.3预防接种 (1)有 (2)无 4.3.1最近一次接种时间 年 4.3.2接种 次 5.疫点疫区处理 5.1防疫站接到报告时间 年 5.2防疫站到达现场时间 年 5.3疫点 个 5.4范围 户 个 5.5解除时间 年 月 日 5.6终末消毒时间 年 月 6.小结日 月时 日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 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 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 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月 月日 日时 日 时调查者单位 审查者调查者 调查日期-35- 第四节 艾滋病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新 发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淋巴结肿大、厌食、慢性腹泻、体重减轻、发热等 全身症状为特征,逐渐发展至各种机会性感染、继发性肿瘤、精神神经障碍 等疾病而最终导致死亡。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即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艾滋 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10年,处于潜伏期的称之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 病则称之为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毒的感染主要与个人行为有关,同性恋或 异性恋有多个性伴侣史者、有性病史者、静脉吸毒者、既往职业献血浆者、 输入过末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制品者、 配偶是艾滋病病毒感染 者或艾滋病病人以及其所生子女都属于艾滋病的高危人群。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确诊必须要有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的阳性结果。要避免在没有特异性实验诊断依据的情况下,凭临床症状做出 判断。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进行个案调查时,应该遵循保密、不 歧视的原则,同时咨询应贯穿于调查前后的全过程。HIV/AIDS个案调查表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 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1.一般情况: 1.1个案编号 口口口口 1.2首次确认抗体阳性时间: 年 月 日(或HIV抗体阳性报 告编号: ) 1.3姓名: (若同时有几个名宇,均填上) 1.4性别:(1)男 (2)女 口 1.5年龄(周岁): (或出生日期: 年 月) 1.6居住地址: 市 县(市、区) 乡(镇) 行政 村 自然村 户 1.7身份证号码: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1.8民族 (1)汉族 (2)回族 (3)其他(请注明): 口 1.9职业 (1)农民 (2)工人 (3)个体商 (4)驾驶员 (5)娱乐-36- 餐饮服务员 (6)无业 (7)干部 (8)其他(请注明): (9)不详 口 1.10文化程度 (1)文盲 (2)小学 (3)初中 (4)高中 或中专 (5)大专或大学及以上 (6)不详 口 1.11受教育年限: 年 口口 1.12婚姻状况 (1)未婚(2)已婚或同居(3)离异或分居(4)丧偶 (5)不详 口 2.供血史 2.1有无献血(浆)史 (1)有 (2)无 选“(2)无”者,跳 至3.1 口 2.2献血类型 (1)全血 (2)血浆 (3)全血+血浆 口 2.3首次献血(浆)时间: 年 月 2.4首次献血(浆)地点(1)本县 (2)本市 (3)本省 (4)外省口 2.5最近一次献血(浆)时间: 年 月 2.6最近一次献血(浆)地点 (1)本县 (2)本市 (3)本省 (4) 外省 口 3.受血和血液制品史 3.1有无受血史 (1) 有 (2) 无 选 (2) 者, “ 无” 跳至4.1 口 3.2首次受血时间: 年 月 3.3首次受血地点: 3.4最近一次受血时间: 年 月 3.5最近一次受血地点 3.6有无使用过血液制品 (1) 有 (2) 无 口 3.7最近一次使用血液制品时间: 年 月 4.性行为 4.1有无性病史 (1)有 (2)无 口 4.2有无嫖娼或卖淫史 (1)有 (2)无 口 4.3除配偶外,有无其他性伴 (1)有 (2)无 选“(2) 无”者,跳至5.1 口 4.4性伴为 (1)同性 (2)异性 (3)双性(同性和异性) 口 4.5性伴数(除配偶以外的数目): 人 口口 4.6性伴来自何地 (1)本省 (2)外省 (3)不详 口 4.7是否使用避孕套 (1)从不用 (2)偶尔用 (3)每次都用 (4) 拒绝回答 口-37- 5.吸毒行为 5.1是否吸过毒(1)是 (2)否 (3)拒绝回答 选“(2)无”者, 跳至6.1 口 5.2开始吸毒时间: 年 月 5.3目前吸毒方式 (1)口吸 (2)静脉注射 (3)口吸和静脉注射口 5.4开始静脉注射吸毒时间: 年 月 5.5是否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 (1)经常(2)偶尔(3)从不 口 6.就医及其他行为 6.1有无手术史 (1) 有 (2) 无 选 (2) 者, “ 无” 跳至6.4 口 6.2最近一次手术时间: 年 月 6.3实施手术的医院是 (1)乡级 (2)县级 (3)市级 (4)省级口 6.4是否拔过或修补过牙齿(1)是 (2)否 选“(2)否”者,跳至 6.7 口 6.5最近一次拔牙或修补牙齿的时间: 年 月 6.6最近一次拔牙或修补牙齿的地点 (1)私人诊所(2)乡镇卫生院(3)县级或以上医院 口 6.7有无文身 (1)有 (2)无 口 6.8有无穿耳洞 (1)有 (2)无 口 6.9其他(注明): 7.临床症状 7.1目前的临床表现及首次出现相关临床症状的时间7.2有无下列症状或疾病 7.2.1进行性体重下降>10% (1)有 7.2.2持续或间歇性腹泻至少一个月 (1)有 7.2.3发烧(间歇或持续)至少一个月 (1)有 7.2.4口腔炎症或溃疡 (1)有 (2)无 7.2.5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 (1)有 7.2.6持续咳嗽一个月以上 (1)有(2)无 (2)无 (2)无 (2)无 (2)无口 口 口 口 口 口-38- 7.2.7单纯疱疹或带状疱疹慢性反复发作(1)有 (2)无 口 7.2.8全身瘙痒性皮疹 (1)有 (2)无 口 7.2.9妇女浸润性宫颈癌 (1)有 (2)无 口 7.2.10反应迟钝或痴呆 (1)有 (2)无 口 7.2.11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排除外伤等与HIV无关因素) (1)有 (2) 无 口 7.2.12反复感染 (1)有 (2)无 口 7. 2.13儿童生长发育迟缓 (1)有 (2)无 口 7.2.14结核 (1)有 (2)无 口 8.体格检查 8.1身高: cm 口口口 8.2体重: kg 口口 8.3体重指数 (1)消瘦 (2)正常 (3)超重 (4)肥胖 口 2 [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 ] (评价:<20消瘦;20-23.9正常;24-27.9超重;>28肥胖) 8.4一般状况 (1)较好 (2)中等 (3)较差 口 8. 5皮疹 (1)斑疹 (2)丘疹 (3)疱疹 (4)玫瑰疹 (5)其 他: (6)无 口 8.6皮肤紫癜 (1)有 (2)无 口 8.7皮肤感染 (1)有 (2)无 口 8.8诊断 (1)HIV感染 (2)ARC(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3)AIDS口 8.9是否死亡(1)是 (2)否 口 8.10死亡日期: 年 月 8.11直接死因: 9.配偶或性伴基本情况 9.1配偶或性伴姓名: 9.2配偶或性伴性别 (1)男 (2)女 口 9.3配偶或性伴年龄: 周岁(或出生日期: 年 月) 9.4配偶或性伴民族 (1)汉族 (2)回族 (3)其他: 口 9.5配偶或性伴职业 (1)农民 (2)工人 (3)个体商 (4)驾驶员 (5)娱乐餐饮服务员 (6)无业 (7)干部 (8)其他 (9)不详 口 9.6配偶或性伴是否有以下暴露因素。 9.6.1口吸药瘾 (1)是 (2)否 口-39- 9.6.2静脉药瘾 (1)是 (2)否 口 9.6.3卖淫或嫖娼 (1)是 (2)否 口 9.6.4多性伴 (1)是 (2)否 口 9.6.5性病病人 (1)是 (2)否 口 9.6.6是否有供血(浆)史 (1)是 (2)否 口 9.6.7是否受血或输注血液制品(1)是 (2)否 口 9.6.8其他: 9.6.9配偶或性伴侣是否抗体检测 (1)是 (2)否 选“(2)否” 者 跳至10.1 口 9.6.10性伴或配偶检测结果 (1)阴性 (2)阳性 (3)可疑 (4) 不详 口 9.6.11配偶或性伴检测时间: 年 月 9.6.12配偶或性伴HIV抗体阳性报告编号: 10.子女情况 10 1有无子女 (1) (2) 有 无 选 (2) 者, “ 无” 跳至10.9 口 10.2最小子女的年龄为: 周岁(出生日期: 年 月) 10.3最小子女性别 (1)男 (2)女 口 10.4子女有无进行HIV抗体检测 (1)有 (2)无 选“(2)无”者, 跳至10.9 口 10.5子女检测结果 (1)阴性 (2)阳性 (3)可疑 口 10.6子女检测时间: 年 月 10.7子女HIV抗体阳性报告编号: 10.8个案表报告日期: 年 月 10.9若送检者为儿童(<15岁),母亲有无HlV或AIDS (1)有 (2)无 口 10.10母亲检测时间: 年 月 10.11母亲HIV抗体阳性报告编号: 10.12个案表报告日期: 年 月 调查者单位: 调查者: 审核者: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第五节 淋病-40- 淋病(gonorrhea)是由淋病奈瑟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的化脓性感染, 也包括眼、直肠、盆腔和播散性淋球菌感染。 有症状和无症状的淋病患者是淋病的主要传染源。 淋病可以通过性交感 染,也过接触淋病患者的分泌物而被感染。 淋病的感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其中多数为性活跃的中青年。淋病可分 为三种,即单纯性淋病、有并发症淋病和播散性淋病。 男性单纯性淋病主要表现为急性淋菌性前尿道炎。潜伏期2-1口天,平 均3-5天。典型症状开始为尿道口红肿发痛,尿道分泌物增多,24小时后症 状加剧,分泌物由黏液性或黏液脓性逐渐变为脓性,随后发生尿痛及排尿困 难等症状。女性单纯性淋病,病变始于宫颈,感染后10天内表现为阴道分泌 物增多或异常,经期不规则出血。有相当一部分女性患者感染后不表现有任 何症状。幼女发生淋菌性感染主耍表现为弥漫性阴道炎继发外阴炎。患淋病 女童多与患淋病的父母密切接触而被感染,少数因性虐待所致。 淋病的实验室诊断,男性急性淋菌性尿道炎涂片捡查有初步诊断意义, 女性应进行淋球菌培养,以证实淋球菌感染。淋病患者个案调查表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 病例编码口口口 1.一般情况 1.1姓名: 1.2性别 (1)男 (2)女 口 1.3年龄(岁): 1.4民族: 1.5职业 (1)农民 (2)工人 (3)个体商 (4)驾驶员 (5) 娱乐餐饮服务 (6) 无业 (7) 干部 (8) 其他 (请注明) (9) 不详 口 1.6文化程度 (1)文盲 (2)小学 (3)初中 (4)高中、中专 (5) 大学或以上 口 1.7婚姻状况 (1)已婚 (2)末婚 (3)丧偶 (4)未婚同居 口 1.8工作单位: 1.9家庭住址: 2.流行病学 2.1外出史(1)有(2)无(跳至2. 3) 口 2.2外出地点 (1)国外 (2)省外 (3)市外 (4)县外 口 2.3既往性病史 (1)有 (2)无(跳至2.6) 口-41- 2.4病名: 2.5患病时间: 年 月 2.6配偶性病史 (1)有 (2)无(跳至2. 9) 口 2.7病名: 2.8患病时间: 年 月 2.9最近一次与配偶性接触时间: 天 2.10婚外性接触史 (1)有 (2)无(跳至2.13) 口 2.11婚外性接触时, 避孕套使用情况 (1) 从来不用 (2) 偶尔用 (3) 每次用 口 2.12最近一次婚外性接触时间: 天 2.13父母性病史(女性儿童) (1)有 (2)无 口 3.主要临床表现 3.1出现症状时间: 年 月 日 3.2尿道口或宫颈是否有红肿 (1)是 (2)否 口 3.3是否有尿痛 (1)有 (2)无 口 3.4是否有尿频 (1)有 (2)无 口 3.5是否有尿急 (1)有 (2)无 口 3.6尿道或阴道是否有脓性分泌物 (1)是 (2)否 口 3.7其他: 4.实验室检查 4.1淋球菌涂片检查 (1)阳性 (2)阴性 口 4.2淋球菌培养 (1)阳性 (2)阴性 口 5.小结:调查者: 调查日期:调查者单位: 审查者:第六节 梅毒-42- 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几乎 可侵犯全身各器官,并产生多种多样的症状和体征。梅毒也可以长期处于潜 伏状态。梅毒主要通过性交传播,也可以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而发生胎传梅 毒(先天梅毒)。 梅毒的传染源是梅毒患者, 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和胎传。 另外, 输血、 哺乳、接吻等途径也可以感染。 梅毒螺旋体可通过破溃的皮肤及黏膜侵人人体,经过2-4周的潜伏期, 在侵入部位大量繁殖,通过免疫反应引起侵入部位的皮肤或黏膜破溃,即硬 下疳,此称之为一期梅毒。 随着局部免疫力的增强,硬下疳经3-8周自行消失。出现硬下疳后,梅 毒螺旋体由硬下疳附近的淋巴结进人血液播散至全身,经过6-8周,几乎所 有组织和器官都受到侵害,此时称之为二期梅毒。一部分二期梅毒的患者, 其症状可不经过治疗自行消失,进人潜伏状态称为潜伏梅毒;还有一部分二 期梅毒的患者,如不经过治疗,可进展到三期梅毒,发生心血管与神经系统 损害以及皮肤、骨、内脏的树胶肿损害。 早期先天梅毒,通常于出生后2-8周出现临床症状;晚期先天梅毒发生 于2岁以后,最常发生于7-15岁。 梅毒的病程长,症状复杂,诊断时必须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检和实 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诊断。梅毒患者个案调查表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 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1.一般情况 1.1姓名: 1.2性别 (1)男 (2)女 口 1.3年龄(岁): 1.4民族: 1.5职业 (1)农民 (2)工人 (3)个体商 (4)驾驶员 (5)娱乐 餐饮服务 (6) 无业 (7) 干部 (8) (请注明) 其他 (9) 不详 口 1.6文化程度 (1)文盲 (2)小学 (3)初中 (4)高中、中专 (5) 大学或以上 口 1.7婚姻状况 (1) 已婚 (2) 未婚 (3) 丧偶 (4) 未婚同居 口 1.8工作单位:-43- 1.9家庭住址: 2.流行病学 2.1外出史 (1)有 (2)无(跳至2. 3) 口 2.2外出地点 (1)国外 (2)省外 (3)市外 (4)县外 口 2.3既往性病史(1)有 (2)无(跳至2. 6) 口 2.4病名: 2.5患病时间: 年 月 2.6配偶性病史 (1)有 (2)无(跳至2. 9) 口 2.7病名: 2.8患病时间: 年 月 2.9最近一次与配偶性接触时间: 天 2.10婚外性接触史 (1)有 (2)无(跳至3.1) 口 2.11婚外性接触时, 避孕套使用情况 (1) 从来不用 (2) 偶尔用 (3) 每次用 口 2.12最近一次婚外性接触时间: 天 2.13父母性病史(小于15岁的儿童) (1)有 (2)无 口 3.主要临床表现 3.1出现症状时间: 年 月 日 3.2生殖器部位有暗红斑或丘疹 (1)是 (2)否 口 3.3生殖器部位以外有暗红斑或丘疹 (1)是 (2)否(跳至3.5) 口 3.4出现部位 (1)肛门 (2)乳房 (3)唇、舌 (4)手指 (5)其 他 口 3.5单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1)是 (2)否 口 3.6皮疹 (1)有 (2)无 口 3.7扁平湿疣 (1)有 (2)无 口 3.8梅毒性脱发(1)有 (2)无 口 3.9梅毒性白斑(1)有 (2)无 口 3.10其他: 4.实验室检查 4.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1)阳性 (2)阴性 口 4.2 RPR/USR/VDRL检查 (1)阳性 (2)阴性 口 4.3 TPPA(TPHA)检查 (1)阳性 (2)阴性 口 5.小结:-44- 调查者: 调查日期:调查者单位: 审查者:第七节 脊髓灰质炎-45-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 染病,以下简称脊灰。 人体感染脊灰病毒之后, 绝大部分表现为隐性感染, 临床上无任何症状, 一部分人可出现发热、咽痛、乏力或恶心、腹泻等类似感冒样症状。仅有少 数感染者, 由于病毒侵人中枢神经系统, 引起脊髓 (尤其是脊髓颈段或腰段) 前角神经元的病理改变,导致肢体发生不对称弛缓性麻痹,这是麻痹型脊灰 的主要临床特征。个别重症病例病变累及脑干和大脑,危及生命。此病多见 于婴幼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或“婴儿瘫” 。 我国是脊灰高发地区,经过几十年艰苦防治,已达到无脊灰状态。在这 个达标过程及巩固成果过程中, 我国坚持并将不断坚持系统而敏感的监测工 作。把对类似脊灰麻痹的一组可致急性弛缓性麻痹(AEP)病例作为监测报 告对象,保持对15岁以下儿童AEP监测报告率≥1/10万,以便使真正由脊灰 野病毒所致的脊灰病例通过这一系统而被发现, 从而加速了无脊灰状态的实 现及今后的巩固工作。 急性弛缓性麻痹(AEP)病例是指病因不明的任何急性弛缓性麻痹,包 括15岁以下临床初步诊断为吉兰-巴雷(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例,作为脊 灰疑似病例进行报告、调查和处理。AEP指症状,不是指疾病。引起AEP的疾 病包括:脊灰、吉兰-巴雷(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脊髓炎、创伤性神经 炎、非脊灰肠道病毒感染、多神经病、神经根炎、单神经炎、神经丛炎、周 期性麻痹、肌病、急性多发性肌炎等,这些疾病均可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 状。 1.诊断标准 现采用消灭脊灰后期阶段的病毒学诊断标准,将报告的AEP病例分为确 诊病例、临床符合病例和排除病例三类。 1.1确诊病例:分离到脊灰野病毒病例。 1.2排除病例:有合格粪便标本,脊灰野病毒分离阴性;经省专家诊断 小组排除的病例。 1.3临床符合病例:无合格粪便标本,发病60天后残留麻痹或失访、死 亡;经省专家诊断小组诊断的病例。 2. 疫情处理的主要措施 2.1病例和疑似病例: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 调查、早采样、早送检、早检验。 2.2确诊为脊灰病例后,立即采取“扫荡免疫”等措施。-46-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个案调查表填报单位 1. 编号 a. 病例编号: TlA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b.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TlB 口口/口口/口口 c. 调查单位 (1)县级 (2)地级 (3)省级 TIC口 d. 调查人: 2. 基本情况 a. 病人姓名: b. 性别 (1)男 (2)女 T2B口 c. 民族: T2C口口 d. 出生日期(公历): 年 月 日 T2D 口口/口口/口口 e. 如无出生日期,年龄: 岁 月 f. 居住状况 (1)散住 (2)集体(托、幼、学校) (3)流动人 口 (4)其他(请注明): 9.不详 T2H口 g. 病人详细地址: h. 家长姓名: i. 家长工作单位: j. 家长电话号码: k. 病例报告单位级别 (1)村级 (2)乡级 (3)县级 (4)地级 (5)省 级 T2M口 l. 病例报告单位名称: m. 病例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T2O口口/口口/口口 3. 临床症状和体征 麻痹出现前症状 a. 发热 (1)有 (2)无 (9)不知道 T3A 口 b. 腹泻 (1)有 (2)无 (9)不知道 T3D 口 c. 颈项强直 (1)有 (2)无 (9)不知道 T3E 口 d. 肌肉疼痛 (1)有 (2)无 (9)不知道 T3F 口 e. 3天内注射史 (1)有 (2)无 T3Nl 口 f 麻痹出现日期: 年 月 日 T3R口口/口口/口口-47- 麻痹部位及程度 g 左上肢 (1)不能运动 (2)轻微运动 (3)能水平运动 (4) 能垂直运动 (5)能抵抗外力运动 (6)正常运动 (9)不详 T3G口 h. 右上肢 1.2.3.4.5.6.9 (与3g左上肢编码相同) T3H口 i. 左下肢 1.2.3.4.5.6.9 (与3g左上肢编码相同) T3I 口 j. 右下肢 1. 2.3.4.5.6.9 (与3g左上肢编码相同) T3J 口 k. 呼吸困难 (1)严重 (2)中等 (3)轻微 (4)正常 T3K 口 1. 肢体感觉障碍 (1)有 (2)无 (9)不详 T3N2 口 m. 大小便失禁 (1)有 (2)无 T3N3 口 n. 巴彬斯基反射 (1)有 (2)无 (9)不能判断 T3P 口 o. 踝阵挛 (1)有 (2)无 (9)不能判断 T3N4口 p. 深部腱反射 (1)消失 (2)减弱 (3)正常 (4)亢进 (9)不 能判断 T3Q 口 q. 最初麻痹时伴发热(1)有 (2)无 (9)不详 T3S 口 4. 麻痹后就诊情况(含本次就诊) a.就诊次数 (1)1次 (2)2次 (3)3次 (4)≥3次 T4Nl 口 b.本次就诊日期: 年 月 日 T4N2口口/口口/口口 c.本次就诊的诊断结果 (1) AFP (2) 非AEP (9) 无临床诊断 T4N3 口 d.麻痹后第一次就诊 ‘ 1)就诊单位 1.村级卫生所 2.乡级医院 3.县级医院 4.地区级医院 5. 省级医院 T4Al口 2)就诊日期: 年 月 日 T4A2 口口/口口/口口 3)诊断结果 (1)AFP (2)非AFP (9)不详 T4A3 口 4)是否报告 (1)是 (2)否 T4N4 口 e.麻痹后第一次到县及县级以上医院就诊 1)就诊日期: 年 月 日 T4N5口口/口口/口口 2)诊断结果 (1)AFP (2)非AFP (9)不详 T4N6 口 3)是否报告 (1)是 (2)否 T4N7 口 f.如住院治疗-48- 1) 医院类别 1.村级卫生所 2.乡级医院 3.县级医院 4.地区级医院 5. 省级医院 T4El 口 2)医院名称: 3)病案编号: 5. 初步调查结果 a.是否是AFP病例 1.是 2.否 T5A 口 1)如是 1.脊髓灰质炎 2.吉兰一巴雷综合征 3.横贯性脊髓 炎 4.创伤性神经炎 5.其他(请注明) 9.待查 T5B 口 2)如否 1.外伤 2.肌肉疼痛不能行走 3.痉挛性麻痹 4.骨关节病 5.其他: T5C 口 6.免疫史 a.累计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次数: 次(99.不详) T7A 口口 b.服苗依据 1.接种卡 2.接种证 3.询问 T7Nl口 C.最近一次服苗 1)日期: 年 月 日 T7N2口口/口口/口口 2)服苗形式 1.常规免疫 2.强化免疫 3.其他: 9.不详 T7N3 口 d 未全程免疫的主要原因 1.未接到通知 2.生病不能接种 3.无 接种人员 4.家长拒绝 5.其他: 9.不详 T7I 口 7.实验室资料 a.第一份粪便标本 1)采集日期: 年 月 日 T9Al口口/口口/口口 2)采集人姓名: 3)采集人单位: 4)省级实验室收到粪便日期: 年 月 日 T9ANl 口口/口口/口口 5) 标本是否带冰运送 1.是 2.否 T9AN2 口 6) 标本状态 1.好 2.差 T9AN3 口 7)标本量 约 克,99. 不详 T9AN4 口口 8) 是否进行病毒分离 1.是 2.否 T9AN5 口 9)标本接种日期: 年 月 日 T9AN6口口/口口/口口 10) 是否进行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分型1.是 2.否 T9AN7 口 11) I型病毒 1.是 2.否 T9A4口 12)Ⅱ型病毒 1.是 2.否 T9A5 口-49- 13)Ⅲ型病毒 1.是 2.否 T9A6 口 14)其他肠道病毒 1.是 2.否 T9A7 口 15)检验结果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T9AN8口口/口口/口口 16)国家实验室收到分离物日期: 年 月 日 T9AN9口口/口口/口口 17)收到国家实验室结果日期: 年 月 日T9ANl口口/口口/口口 b. 第二份粪便标本 1)采集日期: 年 月 日 T9Bl口口/口口/口口 2)采集人姓名: 3)采集人单位: 4)省级实验室收到粪便日期: 年 月 日T9BNl口口/口口/口口 5)标本是否带冰运送 1.是 2.否 T9BN2口 6)标本状态 1.好 2.差 T9BN3口 7)标本量约 克,99. 不详 T9BN4口 8)是否进行病毒分离 (1)是 (2)否 T9BN5 口 9)标本接种日期: 年 月 日 T9BN6 口口/口口/口口 10)是否进行脊髓灰质炎病毒分型 1.是 2.否 T9BN7 口 11)I型病毒 (1)是 (2)否 T9B4 口 12)Ⅱ型病毒 (1)是 (2)否 T9B5 口 13)Ⅲ型病毒 (1)是 (2)否 T9B6 口 14)其他肠道病毒 (1)是 (2)否 T9B7 口 15)检验结果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T9BN8 口口/口口/口口 16)国家实验室收到分离物日期: 年 月 日T9BN9口口/口口/口口 17)收到国家实验室结果日期: 年 月 日T9BNl0 口口/口口/口口 c. 国家实验室鉴定结果 1)毒株性质 I型脊髓灰质炎野病毒 1.是 2.否 T9CN1 口 Ⅱ型脊髓灰质炎野病毒 1.是 2.否 T9CN2 口 Ⅲ型脊髓灰质炎野病毒 1.是 2.否 T9CN3 口 I型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 1.是 2.否 T9cN4 口 Ⅱ型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 1.是 2.否 T9CN5 口 Ⅲ型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 1.是 2.否 T9CN6 口 其他肠道病毒 1.是 2.否 T9CN7口 待定 1.是 2.否 T9CN8 口-50- 2)国家级实验室鉴定报告日期: 年 月 日T9CN9口口/口口/口口 8.最后诊断及分类(省疾病控制中心填写) T11A 口 1.脊髓灰质炎确诊病例 2.脊髓灰质炎排除病例 3.脊髓灰质炎临床 符合病例 4 待定 a. 如为脊髓灰质炎临床符合病例,依据 1)无合格粪便标其或无标本(1)是 (2)否 T11N1 口 2)发病60天后无其他病因仍残留麻痹 (1)是 (2)否 TllB5 口 3)病例失访 (1)是 (2)否 TllB6 口 4)病例死亡 (1)是 (2)否 TllB7 口 5)省级专家诊断小组认定 (1)是 (2)否 TllN2 口 b.如为排除病例 1)病毒学分类依据 1.合格粪便标本,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阴性 2、 临床不怀疑为脊髓灰质炎 (省级专家小组认定) T11D 口 为脊髓灰质炎(省级专家小组认定) 贯性脊髓炎 3 创伤性神经 2)临床分类 1.吉兰-巴雷(格林-巴利)综合征 2.横贯性脊 髓炎 3.创伤性神经炎4.其他: T11N4 口 炎 4.其他(请注明)-1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 2.输入脊灰野病毒 c.如 为脊髓 灰质炎 确诊病病 例 ,依 据: 1.本土脊 灰野病毒 病例 2.输入脊灰野病毒病例 3.输入脊灰野病毒再传病例 4.待定 T11N3口 省级疾病顸防控制中心收到本表的时间: 年 月 日T0 口口/口口/口口 单位负责人(签字): ,填表人: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麻痹60天后随访调查表-51- 填报单位: 1.编号 a.病例编号: TlA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 基本情况 a. 病人姓名: b. 性别 1.男 2.女 T2B 口 C.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T2D口口/口口/口口 d. 病人详细住址: 9. 麻痹60天后随访 a. 是否进行病例随访 1.是 2.否 Tl0A口 b. 随访单位 1.县级 2.地区级 3.省 Tl0B 口 C. 随访日期: 年 月 日 Tl0C口口/口口/口口 d. 随访名人名称: Tl口E 口 e. 病例死亡 1.是 2.否 T10E 口 f. 病例失访 1.是 2.否 Tl0N1 口 g. 是否残留麻痹,麻痹部位 1.是 2.否 T10G口 h. 左上肢 1.不能运动 2.轻微运动 3.能水平运动 4. 能垂直运 动 5 能抵抗外力运动 6.正常运动 Tl0G1口 i. 右上肢 1.2.3.4.5.6(与9h左上肢编码相同) Tl0G2 口 j. 左下肢 1.2.3.4.5.6(与9h左上肢编码相同) Tl0G3 口 k. 右下肢 1.2.3.4.5.6(与9h左上肢编码相同) Tl0G4 口 l. 肢体感觉障碍 (1)有 (2)无 (3)不知道 Tl0N2 口 部位: m. 如有大小便失禁,持续时间: 天 Tl0N3 口 n. 巴彬斯基反射 1.有 2.无 9.不能判断 Tl0H口 o. 踝阵挛 1.有 2.无 9.不能判断 Tl0N4 口 p. 肌肉萎缩 1.有 2.无 9.不能判断 Tl0N5 口 部位: q. 深部踺反射异常 1.是 2.否 9.不能判断 Tl0N6 口 如果异常 跟腱 1.消失 2.减弱 3.正常 4.亢迸 9.不详 Tl0N7 口 膝 1.消失 2.减弱 3.正常 4.亢进 9.不详 Tl0N8 口 肱二头肌 1.消失 2.减弱 3.正常 4.亢进 9.不详l0N9 口-52- r. 行走能力 1.不能行走 2.协助下行走 3.不需协助但跛行 4. 未到行走年龄,不能判断 5.正常行走 9.不详 Tl0K 口 s. 检查医师 1.防疫站医师 2.儿科医师 3.神经科医师 4.其他(请 注明) Tl0L 口 t. 随访表送达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期: 年 月 日 Tl0M口口/口口/口口 单位负责人(签宇): 填表人: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个案调查表》说明 1. 调查目的:收集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个案及随访信息。 2. 填报单位: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 报告日期:省级计划免疫监测机构将本调查表及其麻痹60天后随访 调查表录入计算机,每月12-14 日报中国疾病控制中心。 4. 填表说明 4.1《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个案调查表》 4.1.1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个案调查表(简称个案表)由调查记录部分 (左栏、中栏)和计算编码部分(右栏)组成。调查记录部分除特别注明的 项目外均采用画圈的形式,由调查人员填写。 编码部分由省级负责监测工 作的人员根据文字记录资料完成。 4.1.2个案表部分项目与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麻痹60天后随访调查表” (简称随访表)中的内容相同,如“1.编号、2.基本情况”等均与个案表相 同。 4.1.3病例编号:共11位数,第1-6位为县级国标码(行政区划代码), 7、8位表示AFP病例发病年份,9-11位为县级单位的病例顺序编号。将编码 依次填写在相应栏内。所有国标编码应根据1999年发行的国标码手册填写。 4.1.4详细说明略。 4.2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麻痹60天后随访表 随访表是个案表的一部分,是由个案表的“1.编号、2.基本情况”和本 表的“9”两部分组成,即本表是个案表的第九部分。在完成病例调查后, 填写个案表,随访表则保留在县级卫生防疫机构,在进行60天随访时填写本 表,并于75天内寄送到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计划免疫部门的工作人员 将个案表和随访表装订在一起,形成一份完整的调查表。详细说明略。-53- 第八节 麻疹麻疹(measles)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麻疹病人是本病的惟一传染源,人类为惟一自然宿主。其传染性极强, 人类普遍易感,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麻疹疫苗使用前麻疹流行季节明显,病例集中在冬末春初,患者年龄绝 大多数在5岁以下,临床症状典型,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 麻疹疫苗大规模使用后麻疹流行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 流行间隔延长而 周期不明显,流行高峰削平,发病年龄后移,临床表现不典型等,发病率和 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1. 诊断标准 1.1临床症状 1.1.1发热(38℃或更高) 1.1.2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眼结膜炎。 1.1.3发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 日)在口腔黏膜见到麻疹黏膜斑 (Koplik氏斑)。 1.1.4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 过。 1.2流行病学史 与确诊麻疹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有6-18天。 1.3实验室诊断 1.3.1一个月内末接种过麻疹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 1.3.2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 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1.3.3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 酸。 2. 疫情处理的主要措施 2.1针对疑似病人和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2切断传播途径:采用日晒、石炭酸及来苏儿等消毒剂迸行消毒。 对 于病室要经常湿式清扫和通风,进行终末消毒。 2.3保护易感者:采取个人防护,如戴口罩、远离病人法;尽可能早地 应急接种。-54- 疑似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表省 地 县 乡 村 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 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一. 病例调查情况 1.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3.病例姓名: ,联系人姓名: 4.性别 1.男 2.女 9.不详 口 5.居住地址: 6.是否为流动人口 1.是 2.否 9.不详 口 如果是,则来自哪个省: 口口口口口口 7.出生日期: 年 月 日(或年龄 岁或 月龄)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8.出疹 出疹日期: 年 月 日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9.发热 发热日期: 年 月 日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10.咳嗽1.是 2.否 9.不详 口 11.卡他症状 1.是 2.否 9.不详 口 12.眼结膜炎 1.是 2.否 9.不详 口 13.是否死亡 1.是 2.否 9.不详 口 14.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 1.是 2.否 9,不详 口 如果接种过,则 a.免疫史来源 1.接种证 2.接种卡 3.家长回忆 9.其他 口 b.接种剂次 1.1剂 2.2剂 3.2剂以上 9.不详 口 C.最后一剂接种时间: 年 月 日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15.是否暴发 1.是 2.否 9.不详 口 16.是否采集标本 1.是(填写实验室检测部分) 2.否(到笫三项)口 二. 实验室捡测 17.采集血标本 1.是 2.否 (到第20项) 口 a.实验室级别 1.省级 2.地市级 口 b.采集日期: 年 月 日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C.收到标本日期: 年 月 日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d.标本状况 1.合格 2.不合格 9.不详 口 e.实验室结果 麻疹IgM l.阳性 2.阴性 3.待定 口 风疹IgM l.阳性 2.阴性 3.待定 口-55- f.实验室报告结果日期: 年 月 日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g.是否送上级实验室检验 1.是 2.否 口 如果是,为哪级实验室 1.省级 2. 国家级 3.其他实验室 口 上级实验室结果 麻疹IgM l. 阳性 2. 阴性 3.待定 口 风疹IgM l. 阳性 2. 阴性 3.待定 口 18.采集第二份血清标本 1.是 2.否(到第20项) 口 a.实验室级别 1.省级 2.地市级 口 b.采集日期: 年 月 日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C.收到标本日期: 年 月 日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d.标本状况 1.合格 2.不合格 9.不详 口 e.实验室结果 麻疹IgM l. 阳性 2.阴性 3.待定 口 风疹IgM l. 阳性 2.阴性 3.待定 口 l.实验室报告结果日期: 年 月 日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g.是否送上级实验室检验 1.是 2.否 口 如果是,为哪级实验室 1.省级 2.国家级 3.其他实验室 口 上级实验室结果 麻疹IgM l. 阳性 2.阴性 3.待定 口 风疹IgM l. 阳性 2.阴性 3.待定 口 19.采集病毒分离标本 1.是 2.否(跳到第三项) 口 a.实验室级别 1.省级 2. 国家级 口 b.标本类型 1.血 2.尿 3.鼻咽拭子 4.其他 口 C.采集日期: 年 月 日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d.收到标本日期: 年 月 日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e.标本状况 1.合格 2.不合格 9.不详 口 f.病毒分离方法 1.B 95A 2.Vero细胞 3.其他 口 g.细胞融合病变 1. 阳性 2.阴性 口 h.实验室报告结果日期: 年 月 日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i.是否送上级实验室检验 1.是 2.否 口 如果是,为哪级实验室 1. 国家级 2.其他实验室 口 麻疹病毒鉴定 1. 阳性 2.阴性 3.待定 口 基因型鉴定结果 1. Hl 2. A 3.其他 口 三.分类 20.病例分类结果 1.确诊 2.排除 3.待定 9.不详 口 如果是确诊病例,依据 1.实验室确诊 2.流行病学联系 3.临床确诊 口-56- 如果是排除病例,依据 1.风疹 2.其他 9.不详 病例调查员: 标本采集员: 实验室结果报告员: 《疑似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表》说明口1.调查目的:了解我国麻疹病例的有关信息,以采取适当措施控制麻疹 发病。 2.填表单位及报送日期 2.1医疗卫生单位或人员发现麻疹疑似病例后, 如在城镇应于12小时内, 如在农村应于24小时内向发病地区的卫生防病机构报告; 卫生防病机构接到 报告后48小时内利用本调查表对疑似麻疹病例进行调查。 2.2每月向国家级相关机构进行报告。 3.本表供所有省份开展疑似麻疹病例调查 (包括麻疹个案调查和麻疹暴 发时个案调查)时使用。开展血清学捡测的城市或省级麻疹实验室工作人员 将实验室检测结果填人本调查表的相应部分。 4.填表说明 《疑似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表》说明 省、地、县国标码:为6位县国标码,前2位代表省,中间2位代表地市, 后2位代表县,该编码由县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统一填写。 4.1第一部分:病例调查情况 4.1.1报告日期:为县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乡卫生院防保科负责调 查人员以任何形式(书面、电话或口头)收到病例报告的日期。 4.1.2调查日期:为县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组织调查的日期。 4.1.3病例姓名:患者如为儿童,同时填写联系人姓名。 4.1.4是否为流动人口: 这里指以县为单位居住不满3个月或无当地居住 证的人群。如果为外省流动人口,则填写来自省的省名和相应的国标码;如 果为省内各地区、县之间流动的人口,则写来自本省,后面的方格内填写县 国标码。 4.1.5出生日期:如果出生日期为阴历,则应转换为公历日期。如果出 生日期不详则填写估算年龄或月龄。 4.1.6出疹日期。 是指皮肤开始出现红色斑丘疹的日期。 4.1.7发热日期:指病人体温超过37℃时的日期。如未测体温,可以家-57- 长判断为主。 4.1.8如果有咳嗽、卡他性鼻炎、结膜炎等症状,则在相应项目选择 “是” ;无相应症状,则选择“否” ;症状不详,则选择“不详” 4.1.9否死亡一项中, “不详”是指调查时失访病例。 4.1.10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如果末接种疫苗或接种情况不详,则直接 回答第15项。 4.1.11免疫史来源:如果接种过麻疹疫苗则耍查找或询问接种史来源, 除“接种证” 、 “接种卡”和“家长回忆”以外的其他来源为“其他” 。 4.1.12接种剂次: 如为麻疹疫苗接种按实际接受麻疹疫苗接种次数进行 选择,如接种次数不祥,填“9” 。 4.1.13最后一剂接种时间:是指发病前最后一次接种麻疹疫苗的日期。 4.1.14是否暴发:指是否为某一起暴发中的病例。 4.1.15是否采集标本:指是否采集血清学或病毒学标本。如果未采集标 本,则直接回答第2口项。 4.2第二部分:实验室检测 4.2.1采集血清标本:指麻疹疑似病例出疹后是否采集的血标本。 4.2.2实验室级别:请选择第一份血清在哪级实验室进行检测的。 4.2.3采集日期:县级防疫人员采集病例标本的日期。 4.2.4收到标本的日期:进行血清学检测的实验室(省级、地市级)收 到标本的日期。 4.2.5标本状况:“合格”指在患者出疹后28天内采集,血标本无明显 溶血现象,无污染,分离的血清量大于50ml,标本冷藏运输(4-8℃)或冷 冻保存(-20℃)。上述条件不符其中任何一条则为“不合格” 。如果标本 采样日期、有无污染或溶血等情况不明则为“不详” 。 4.2.6实验室结杲:如尚末进行麻疹、风疹IgM检测或结果可疑选择“待 定”。 4.2.7实验室报告结果日期:地市或省级麻疹实验室检测结果向同级麻 疹流行病学监测组报告实验室检测结杲的日期。 4.2.8是否送上级实验室检验:指本级实验室是否将标本送往上级实验 室。 4.2.9上级实验室结果:指上级反馈的实验室检测结果。 4.2.10第二份血清标本: 第1份血样采集后7-10天收集第2份血样以重复 检测, lgM在下列情况下需采集第2份血样-58- 4.2.10.1第1份血样在出疹4日内采集的,而ELISA检测IgM为阴性,实验 室需要采集第2份血样来重复IgM检测以排除第1份样品中出现假阴性的可 能。 4.2.10.2 lgM捕捉ELISA检测结果可疑。 4 2.10.3临床需要对个别初诊为阴性的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treck采血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