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行存贷款利率监测水平

上一篇: 下一篇:您可以输入30字
您所在的位置:
提升债市利率传导效率 通过债市收益率影响存贷款利率
  为了进一步改善货币政策通过债券市场的传导效果,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快相关改革:完善国债发行结构、方式和品种,提高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发展国债期货和衍生工具市场,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本文论述后两个方面。
  进一步发展国债期货和衍生工具市场
  国债期货和利率期货为国债市场投资者提供套期保值功能。因此有较好流动性的国债期货和利率期货市场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速度和效果。重启国债期货市场之后,已经对提供利率风险对冲工具、提升国债市场的流动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未来应继续加大改革力度。
  我们建议,考虑允许银行这一国债现货市场最主要的投资群体参与国债期货市场,以进一步改善市场的流动性。首先,银行持有超过国债市场60%的现券,银行进入国债市场有助于降低国债期货定价与现货定价的背离程度,提高期货市场价格发现的有效性。其次,银行参与期货市场对冲利率风险,可以避免现货市场抛压过重,节省交易成本,尤其是在利率上行周期。第三,银行参与期货市场,多元的交易主体有助于帮助分散市场风险,稳定市场价格,避免国债期货市场过度投机,价格波动过于剧烈,阻碍货币政策信号的正常传导。
  还应考虑发展以3个月SHIBOR和7天回购为基础的利率期货产品,提高这两类短期利率的活跃度,为市场提供多元化的利率风险对冲工具。
  另外,应该进一步发展利率掉期产品。随着利率逐步市场化,企业、金融机构、投资者等市场主体出于对稳定融资成本及资产负债管理等目的,对利率风险管理的需求将逐步提高。因此,利率掉期产品市场的发展将越来越重要。发展利率掉期市场,不仅能帮助市场主体管理利率风险,也能有效反映市场对短期利率在中长期走势的预期。一旦与国债收益率曲线之间出现明显的偏差,利率掉期与现券之间的交易可以帮助管理预期,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
  货币政策传导的一个重要渠道是通过货币与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变化影响银行的存贷款定价,并通过存贷款成本影响实体经济。在美国,贷款利率一般用LIBOR加点或国债收益率加点的方式确定,因此市场利率对贷款利率的作用十分直接和显著。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现行的产品定价模式以及负债和资产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传导。
  大部分商业银行仍然以央行公布的存贷款基准利率而非市场利率作为定价基础。这些银行仍倾向于按央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的理由包括:第一,目前短期市场利率波动太大,不能代表央行的政策利率意图,货币政策意图更多地还是体现在存贷款基准利率中;第二,利率风险的对冲工具市场不发达,阻碍了使用市场化利率作为基准的动力;第三,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中市场化定价的比例不高,使得银行没有足够的冲动和压力采取市场化定价。比如,市场化定价的大额存单占大银行全部负债的比重不到1%,证券化的信贷资产占全部银行资产的比例不到1%。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债券市场反映出来的市场化融资成本信号难以通过商业银行较好地传导到实体经济,影响了债券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我们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
  一是建立“利率走廊”制度,稳定短期利率,逐步将某种短期利率打造为被市场接受的“政策利率”。我国商业银行不愿意用短期市场利率作为定价基础的一个主要理由是过去市场化利率波动较大。我们的数据分析表明,在2012年1月-2015年6月间,如果用变异系数(标准差除以平均利率)来衡量,我国隔夜SHIBOR的波幅是美元、日元、韩币和印度卢比隔夜利率波幅的约2-4倍。市场利率波动过大,无法代表货币政策的基调和趋势,就无法承担起“政策利率”的职责。为了逐步将某种短期利率(如七天回购利率)打造成有可信度的政策利率,为未来取消央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做准备,有必要建立“利率走廊”制度,用公开市场操作将短期利率控制在一个较小的区间内,并用法定的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作为上限、超储利率作为下限。最近几个月来,7天回购利率的平稳性有了明显改善,市场也开始注意到SLF利率作为未来利率走廊上限的可能性,这些变化都有助于逐步形成市场对未来政策利率和利率走廊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未来,在取消存贷款利率基准指导后,商业银行可以从增量贷款开始,试行以“政策利率”为基准加点为部分浮动利率产品定价,以国债收益率曲线以及债券市场各信用等级企业债收益率曲线为基准加点为中长期固定利率产品定价。各信用等级客户的贷款定价不应由基层信贷员决定,而应由总行统一定价,贷款利率应以客户信用记录、客户资质、行业数据等大数据为基础,依赖信用模型计算得出。
  二是进一步发展大额存单,提高银行负债方的市场化水平。大额存单市场扩容,争取5年内大额存单占银行负债比率提高到10%,逐步替代理财产品。大额存单的发行有利于开发标准度高、定价透明度高、二级市场流动性强的货币市场产品,帮助银行负债端的利率市场化水平。具体改进的方法包括:(1)扩大发行主体,涵盖各种银行主体,包括外资银行和中小银行;(2)提高各发行主体的市场发行频率;(3)允许大额存单灵活交易,考虑作为抵押品参与短期市场回购交易;(4)逐步建立以大额存单为基准的市场利率,鼓励存单定价因银行信用而有所差异。
  三是进一步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高银行资产方的市场化水平。如果证券化的资产达到一定比重,那么,商业银行为使贷款资产能够实现证券化,在发放贷款时将会更多地考虑债券市场的利率水平。因此,发展资产证券化可以倒逼商业银行提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水平。目前资产证券化已经改为注册制,发展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内部,流动性充裕、优质贷款稀缺、资产证券化对于释放资本影响有限等因素使得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动力不足。同时,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规范化、标准化程度有待增强,应引导受托机构、发起机构根据市场投资人需要披露更多的信息,以提升资产支持证券市场的投资需求。
  四是进一步发展信用债券市场,通过债券市场与贷款市场的相互替代性推动贷款定价更加市场化。重点应规范信用债券市场的信用评级制度。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干货 | 存贷款利率走势分析与商业银行四大对策
我的图书馆
干货 | 存贷款利率走势分析与商业银行四大对策
来源:民银智库(msyhzk) 作者:王静文、刘杰内容提要日,央行在降息降准的同时宣布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标志着我国近20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走完最后一步。随着存款利率管制的放开,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走势将会呈现出新的变化,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产生重要影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基本上在降息周期中完成。随着存款利率管制的全部放开,首先,存款利率会在基准利率水平上出现幅度不一的上浮。直到市场出清之后,存款利率才会逐渐接近均衡水平;其次,贷款利率会跟随基准利率下降,但由于贷款需求相对旺盛以及存款成本的上升,贷款下浮空间相对有限;最后,受存款利率上升幅度扩大和贷款利率下降的影响,银行存贷利差可能会出现50个基点的收窄。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盈利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二是利率风险成为重要的风险源;三是定价能力可能无法适应市场需要。针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商业银行需从四个方面进行应对:一是找准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经营;二是发展中间业务,减少利差依赖;三是增强可持续负债,降低资金成本;四是加强利率风控,提升定价能力。以下为报告正文:日,央行在降息降准的同时宣布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标志着我国近20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走完最后一步。随着存款利率管制的放开,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走势将会出现新的变化,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产生重要影响。有鉴于此,本文将对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存贷款利率的走势进行研判,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的对策建议。一、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走势展望(一)放开管制后存款利率将出现上升从理论上说,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之前,存款利率大多处于管制状态,低于市场均衡水平。一旦管制取消,银行拥有了自主定价权,往往会向客户提供更具竞争性的存款利率以吸存揽储,从而推升银行业的资金成本。美国、韩国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存款利率均出现了连续两到三年的上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管制放开,存款利率也应声而涨。1.存款利率上浮呈现“三个区间”央行对存款利率上限采取了逐步放开的措施,由1.1倍、1.2倍、1.3倍、1.5倍,最后再按照一年以上期和一年及以下期分两步最终放开。此次央行放开的是一年以下期的存款利率上限,在拥有了自主定价权之后,部分银行迅速调整存款利率水平,浮动区间出现明显分化。在降息的次日,多数银行将各档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调整之后,各家行的存款利率浮动状况出现了明显分化。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例,国有五大行及招行的利率为1.75%,比基准利率上浮了约20%;多数股份制银行存款利率为2%,上浮约33%;哈尔滨银行、重庆农商行等农商行和城商行的利率上浮幅度更大,最高甚至超过80%。一年以下期的定期存款同样呈现出三种不同的上浮区间。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银行活期存款的利率在管制放开之后并没有出现明显上浮,五大行以及多数股份制银行甚至将活期存款的利率下浮至0.3%,低于基准利率的0.35%,其余绝大多数银行均与基准利率持平,只有极少数农商行和城商行逆势而上,借机上浮活期存款利率。而此前已经完全放开的一年以上期定期存款利率,此次上浮幅度并没有明显扩大。2.推动存款利率上浮的两大原因此次一年及以下期定期存款利率之所以上浮明显,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利率管制下存款利率低于均衡水平。目前货币市场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相同期限的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大致可视为均衡水平。从图2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水平要低于同一年期Shibor大约200个基点。因此,一旦放开管制,利率必然开始上升,向市场均衡水平靠拢。另一方面,存款增速的趋势性放缓加剧了市场竞争格局。以2009年年中为界,我国存款余额增速开始趋势性下降,2014年底已经降至9.1%这一改革开放以来最低水平。存款增速下滑,主要受人口结构老龄化带来的储蓄率下降,以及理财产品和互联网金融的分流影响。存款增速的下降,必然导致资金供给的减少,各家行尤其是一些中小银行必然会加大吸存揽储的力度,推动存款利率明显上浮。3.存款利率走势展望可以看到,在利率管制解除之后,存款利率已经出现了幅度不一的上升,但总体来看,上升空间相对有限。首先,我国存款利率的放开是在降息降准周期中进行的,此时市场流动性较为宽裕,存款定价不易因取消管制而出现显著上升;其次,央行依然会向市场公布基准利率,并通过各种手段调节利率(如对五大国有行的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理性定价;最后,在取消存贷比等的指标监管之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紧迫性也出现了相应的下降。综合上述三点,大致估算存款利率放开后,存款利率可能有50-100个基点的上浮空间。其中,国有银行上浮比例最低,股份制银行居中,城商行和农商行最高。随着存款利率管制的彻底放开,市场力量会逐渐推动利率将均衡水平靠拢,同时,各行会加速调整业务结构,加大对中间业务收入的拓展力度,降低对于净利息收入的依赖。中期来看,存款利率将逐渐趋于稳定。(二)贷款利率以下行为主理论上,利率市场化初期由于放贷竞争加剧,在银行无法迅速调整贷款结构将贷款投向更具议价能力的领域之前,贷款利率会趋于下行。但这个阶段通常很短,因为随着存款成本的上升,银行会在经营压力的推动下抬高贷款利率水平。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贷款利率确实出现了下降,但下降幅度较为有限。1.两大因素推动贷款利率下降2015年2季度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04%,比一季度下降了52个基点,是2009年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推动贷款利率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央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导向。近几年来,决策层一直致力于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3年以来,央行已经先后6次下调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降至4.35%。从图5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贷款基础利率(LPR)与基准利率的走势基本一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虽然贷款利率已经率先实现市场化,但在降息周期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政策导向下,商业银行只能顺势下调贷款利率;二是客户的议价能力仍然较强。从图6可以看出,自2014年4月起,我国金融机构基准利率下浮10%以内的贷款占比以上升为主,特别是在2015年6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跃升,比5月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客户相对于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仍然较强。商业银行优惠贷款比例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体贷款利率的下行。2.贷款利率下降幅度有限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受以下两个因素影响,其下降空间同样相对有限。一是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仍然比较旺盛。自2013年初开始,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出现反弹,已经从2013年1月的42.1%上升至2015年9月的75.56%(图7)。其中固然有对影子银行监管收紧导致融资从表外转向表内的因素,但同时也反映出目前直接融资尚难以担当大任,银行贷款仍然是实体经济获得资金的主要方式。这也赋予了商业银行在谈判中的相对主动地位。二是存款成本上升的压力。近年来,以余额宝和T+0货币市场基金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金融快速兴起,将银行低成本的活期存款转化成高成本的同业存款,导致金融机构资金成本结构性上升。而在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将会系统性上升,从而会对商业银行的利差形成挤压。银行作为商业运营机构,必然会通过提高新增贷款利率予以转嫁。3.贷款利率走势展望从短期看,由于目前仍处于降息通道,预计银行贷款利率会继续小幅下降。当然,不同类型的银行面临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型银行拥有的优质客户相对较多,这些客户的谈判能力更强,会参考直接融资成本同银行进行议价,因而会使其面临更大的贷款利率下行压力;而中小银行的客户以中小企业或个人居多,银行在定价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预计贷款利率水平可能保持相对稳定。从中期看,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主导贷款利率走势:一方面,在我国货币政策逐渐走出降息周期后,贷款利率的下降趋势可能出现扭转;另一方面,存款利率上升带来负债成本的提高,会继续对贷款利率产生向上压力。只有存款利率接近均衡水平之后,贷款利率才会相对企稳,此后经济周期波动将会成为影响存贷款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三)存贷利差约收窄50-100个基点综合考虑存贷款利率变化趋势,预计在存款管制彻底放开之后,受存款利率边际上升和贷款利率边际下降的影响,银行存贷利差将会出现收窄。不过,鉴于占总存款比重约1/4的活期存款以下浮为主,一年及以下定期存款多数银行的上升幅度并未高于50%,因此粗略估计净利差约有50-100个基点左右的下降空间,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可能会出现更为明显的收窄。今年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净利差为2.76%,比上一季度扩大了42个基点,但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则分别收窄了9个基点和4个基点,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利率市场化的压力。中期来看,随着存贷款利率的逐步企稳,存贷利差也将逐渐趋于稳定,此后将主要随经济周期变化、宏观政策调整、金融市场情况而波动。分类型来看,大型银行贷款利率下行压力大但存款利率上行压力小,部分零售贷款占比高的中小银行存款利率上行压力大但贷款利率下行压力小。相比之下,那些零售贷款占比不高的中小银行面临的利差收窄压力会相对更大。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将会发生显著变化: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初期,存贷款利差会出现收窄,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较以往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金融脱媒”现象将会更加明显,商业银行的市场空间会被极大压缩。这一系列变化将对会商业银行产生重要影响。(一)盈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以存贷业务为主,中间业务占比仅为24%左右,而国际先进银行中间业务占比则达到了50%。从营业收入来看,存款利率的放开将导致存款增速(尤其是活期存款)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在存贷利差收窄和存款增长乏力的双重压力下,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开始下降;从经营成本来看,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会在高位运行,叠加存款同业化、理财化以及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储蓄搬家”效应,会使得商业银行的获客和留客成本进一步上升,从而推高银行的负债成本。因此,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已降至1.54%的极低水平。(二)利率风险成为重要的风险源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将更加复杂,利率风险将成为重要的风险源。利率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新定价风险。由于商业银行的资产(如定息资产、浮息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存在期限错配,利率的频繁波动会使得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在定价上出不匹配问题(如利用短期浮息存款作为长期定息贷款的融资来源),从而引起商业银行收益率的波动;二是收益率曲线风险。利率波动频率和幅度的提高将使得利率期限结构更加复杂,可能会影响商业银行的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三是期权性风险。该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的波动使得商业银行交易对手频繁调整持有的资产和负债(如提前还款、挤兑),从而对银行产生不利影响。(三)定价能力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在利率管制下,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定价主要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基准利率执行,这种定价机制存在许多缺陷:一是利率定价的被动性较强,缺乏量化定价模型和相应系统的支持;二是利率定价没有综合考虑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三是利率定价方式具有“一刀切”的特点,商业银行不注重对市场和客户的细分。利率市场化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定价自主权的提升将直接考验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能否制定科学合理的利率水平,是商业银行赢得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定价机制落后的商业银行将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被淘汰出局。三、商业银行的对策建议(一)找准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经营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呈现出高度同质化的特征,各家银行主要依靠价格战、规模战等“常规武器”来“贴身肉搏”。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和金融脱媒的加剧,商业银行必然面临发展分化。因此,找准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的经营策略,打破同质化局面,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战略导向。具体而言,大中型银行具有规模大、网点多、人才强的特点,应走一条“大而优”的发展路径,向集团化、国际化和专业化方向靠拢。而小型银行具有机制灵活,地缘和区域优势明显的特点,应向“小而美”发展,在微金融领域着力打造特色化、精细化和品牌化的银行。(二)发展中间业务,减少利差依赖从业务总量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业务质量上看,中间业务收入的提高更多依赖于业务品种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张。因此,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加大对中间业务的培育和拓展,缓解利差缩小对银行盈利能力造成的冲击;另一方面,应深化金融产品创新,推进中间业务由低层次(如支付结算类、代理类和银行卡类)向高附加值业务(如担保、承诺类和交易类等)发展。(三)增强可持续负债,降低资金成本利率市场化首先会造成商业银行的存款增速放缓,负债成本上升,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商业银行应当增强可持续负债能力,降低资金成本。具体而言:一是负债管理模式应由此前的负债决定资产,转为资产决定负债,确保资产收益能够有效覆盖负债成本;二是负债管理理念应从产品导向向客户导向发展,商业银行应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推出更多体现客户个性的负债产品;三是探寻低成本负债路径,大力发展交易银行,通过账户收付、流动性现金管理等方式实现资金沉淀和运营成本的降低;四是加大负债产品创新力度,将特定的附加服务内置到产品中(如结构性存款),实现负债产品由低端到高端转化。(四)加强利率风控,提升定价能力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波动频率和幅度较以往大幅提高,这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和定价能力带来了巨大冲击,商业银行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应对:一是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具体包括:调整风险管理战略,将利率风险管理提升到与流动性风险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同等地位上来;设立利率风险管理机构,将金融产品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的职能集中在同一部门,并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采用先进的计量方法(例如情景模拟法和VaR/EaR法)动态衡量利率风险;提高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规模的匹配程度,减小利率敏感性缺口。二是提升利率定价能力。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提升精细化定价能力,在确定存贷款利率时,应区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风险状况,综合考虑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客户让利幅度、综合收益以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而导致价格调整等因素;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研判,摸清影响利率走势的相关因素,提高市场敏感度,建立利率预测模型,确保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调整利率水平。(本文为《民银智库研究》第8期,原标题:王静文、刘杰: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走势及商业银行对策。)
馆藏&28061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利率市场化下如何提升经营行定价能力
下载积分:2990
内容提示:利率市场化下如何提升经营行定价能力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3|
上传日期: 21:58:5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99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利率市场化下如何提升经营行定价能力
关注微信公众号股票/基金&
基层行应积极应对贷款利率放开
  近日,发布公告:自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央行将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等。  贷款利率的放开,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加快推进,倒逼业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切实推动转型升级。因此,基层行要加快经营转型,大力发展不依赖信贷规模扩张、不影响贷款收息率的中间业务,努力培育新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点,提高与资产业务关联不大的新兴业务收入占比,推动整体中间业务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加速传统银行业务向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转变。  贷款利率的放开,意味着银行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基层行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应大胆开拓,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实行差异化营销策略,加强贷款定价精细化管理,力求贷款利率灵活适用。笔者建议,基层行在信贷营销中,首先应及时掌握同业对优质客户的定价信息,从客户拓展、资产安全、价值创造等多个角度确定贷款是否应该投放,严格控制利率下浮贷款比例,针对优质客户和大型项目,应采取银团贷款或俱乐部贷款方式统一定价;其次应坚持审贷必审价、审贷必审资本回报的原则,开展价值创造测算,确定定价谈判底线,防止出现“一浮到底”和“整数浮动”的粗放做法。基层行可将贷款定价嵌入信贷政策,对不同行业、客户、产品实施差异化定价;再次应明确信贷投放优先权,优先发展个人非住房、贸易融资等低占用、高回报信贷资产业务,优先发展信用等级较高的贷款客户以及综合回报水平较高的信贷业务。对基层行而言,在支持核心客户、高价值客户的同时,尤其要加大县域和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有效实施“蓝海”发展战略,提高定价“话语权”;最后,应注重增强风险管理能力,降低经济资本占用。特别是对收益较高同时风险也较大贷款,基层行要高度重视信用风险管理,防止因贷款质量恶化导致信用成本上升。  贷款利率的放开,意味着存款利率放开的脚步更近,商业银行竞争将更加激烈,负债成本也将进一步加大。因此,商业银行应着手眼前,努力丰富金融产品,满足和创造客户需求。同时,基层行更应努力提升服务水平,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以此绑定和吸引客户,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保有和壮大客户群体,降低负债成本。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银行精品推荐
特色数据库:
精品栏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层组织建设保障水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