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德丽什么时候被任命为联合国环境署亲善大使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阿里巴巴中国站和淘宝网会员帐号体系、《阿里巴巴服务条款》升级,完成登录后两边同时登录成功。
大班分享|假期里的书单(外国篇)
转眼2015年的四分之三过去了,在所剩不多的这一年,坚信阅读能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为姑娘们挑选了一些国外作家的作品。
1.《了不起的盖茨比》by 菲茨杰拉德
一个偶然的机会,小职员尼克闯入了盖茨比隐秘的世界,惊讶地发现,奢华的生活并没有让这个神秘起家的男人舒颜;相反,他深深牵挂着早年因贫寒而分手的女友黛西。盖茨比满心以为,如今的财富可以赢回当年的爱情。然而,他心目中美好的黛西不过是凡尘俗世的拜金女郎。
2.《查令十字街84号》by 海莲·汉芙
以书信形式记录了纽约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的书缘情缘。夹杂了女主角对书籍购买和处理的很多独特见解。“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的感觉。”
3.《苏菲的世界》by 乔斯坦·贾德
哲学课老师一定会布置的阅读书目吧~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从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柏拉图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让哲学不再那么难嚼。
4.《习惯的力量》by 查尔斯·都希格
人生不过是无数习惯的总和。虽然每个习惯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惯综合起来却对我们的健康、效率、个人经济安全以及幸福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你能发现自己的“习惯模式”,你就能彻底改变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一本指导我们管理自身的指南。
5.《小王子》by 圣埃克苏佩里
长大了保持一颗童心多好啊,小王子说,“你这儿的人,在一个花园里种满五千朵玫瑰,却没能从中找到自己要的东西。”
大人小孩都能看的童话书,似乎十月份就要上映了还,中文配音你们猜是谁?
6.《窗前的小豆豆》by 黑柳彻子
是作者回忆童年的真实故事,因淘气怪异被学校退学后,来到一个由火车改造的名叫巴学园的幼儿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渐渐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作者黑柳彻子,是继奥黛丽赫本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第7任亲善大使。
7.《月亮与六便士》 by 毛姆
“月亮是头顶上的理想,而现实是脚下的六便士。只顾着捡便士容易忘记抬头看看月光,他们不容易理解追月的人。但如果你选择追月,渐渐地你就会飞起来啦。”
8.《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by 奥德丽·尼芬格
相遇那年,她六岁,他三十六岁;结婚那年,她二十二岁,他三十岁……这是一曲高昂的爱的颂歌,是不可思议的浪漫之旅。 这像是一本科幻小说,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意。 一本爱情小说,却饱含了信念与时空的哲理。
————————————————————
也欢迎你们来推荐自己喜欢的书!
让千万商家找到您奥黛丽·赫本:永远的天使
我的图书馆
奥黛丽·赫本:永远的天使
纤弱与成熟、精灵般的美丽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在她身上完美的结合不但吸引了男人,也同样吸引了女人。但如果说奥黛丽·赫不的可爱使她成为传奇的话,那么是她的才华和心灵得她魅力永存。
  日,奥黛丽·赫本出生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尽管她是一个荷兰女男爵和一个富有的英国银行家的女儿,奥黛丽的童年并不幸福。年幼时父母离异,奥黛丽跟随母亲居住在荷兰。不久,德军人侵荷兰。在纳粹占领时期,奥黛丽的叔叔和表兄因为支持抵抗运动而被处死,她的哥哥也被关进劳动营。一家人都遭受饥饿的威胁,奥熏丽也病魔缠声身,患上严重的贫血和呼吸疾病。
  在奥黛丽十六岁那年,纳粹统治时期结束了。她陋同母亲回到伦致,在那里获得芭蕾舞奖学金,并开始在一些时事讽刺剧中跳舞。做模特,以及在电影里担任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当法国小说家科利特在人群中发现她,并坚持让赫本在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百老汇戏剧中指任琪琪一角时,奥黛丽时来运转了。尽管赫本的演技并不成熟,但观众和评论界都被她的表演深深感动。接下来,威廉.怀勒选定她出演《罗马假日》的女主角安尼公主,与格列高里.派克演对手戏?1953年赫本赢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随后演出了一系列票房收入可观的风行一时的电影,如《莎冰娜(1954)??午后之爱》(1957)和《修女传》(1959)。在《第凡内早餐》(1961)里,她悲伤而动情地演唱主题歌《月亮河》的一段,成为电影史上最难忘的一幕。
  在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以反应平平的《等待黄雪》(1967)获得奥斯卡奖提名后,奥黛丽渐渐淡出银幕,将更当时间花往家庭和几个慈善事业上。
  她与演员梅尔·费勒的婚姻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到1968年以离婚告终。在与意大利精神病学家有了一短暂的婚姻后,她最终与一召荷兰演员罗伯特.沃尔德斯走到了一起。
  1986年,奥黛丽.赫本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和发言人。在游历了受饥荒侵害的地区后,赫本试图唤起人们对处于危机中的儿童所面临的困境的注意--如饥荒中的埃塞俄比亚以及战火蹂躏中的索马里。她对捍高全世界儿童的福利所做的一切是热切而真诚的。这使她赢得了总统自由奖章以及种族平等大会的人道主义奖。
  1991年索马里之行后不久,赫本被确诊患有结肠癌。到了1992年,她己虚弱得无法亲自领取电影演员的终生成就奖。1993年,奥黛丽·赫本逝世,享年63岁。在她去世后还获得了1993年电影艺术科学琼·赫什德人道主义奖。
赫本专题网站: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疯狂英语》精选辑:永远的奥黛丽·赫本
扫描二维码方便学习和分享
http://image.tingclass.net/statics/js/2012
疯狂英语精选辑 A Tribute to the Late Great Audrey Hepburn
Her stunning combination of vulnerability, sophistication, elfin beauty and indomitable spirit engaged both men and women alike. But while Audrey Hepburn's loveliness may have gotten her noticed, it was her talent that made her a legend, as well as her heart.
Audrey Hepburn was born in Brussels, Belgium, on May 4, 1929. Although she was the daughter of a Dutch baroness and a wealthy English banker, Audrey had a difficult childhood. Her parents divorced when she was young and Audrey went to live with her mother in the Netherlands. Soon after, the German army invaded Holland. During the Nazi occupation, Audrey's uncle and a cousin were executed for supporting the Resistance and her brother was placed in a labor camp. Her family faced starvation and Audrey suffered from severe anemia, and respiratory problems.
Audrey was sixteen when the occupation ended. She and her mother returned to London, where Audrey earned a ballet scholarship and began dancing in small revues, modeling, and playing bit parts in films. Her big break came when the French novelist Colette discovered her in a crowd and insisted that Hepburn be cast as Gigi in a Broadway adaptation of her novel. In spite of Hepburn's inexperience, audiences and critics alike were captivated by her performance. Subsequently, William Wyler chose her to be the lead in Roman Holiday, opposite Gregory Peck. For her role as Princess Ann, she won the 1953 Academy Award for Best Actress and began a string of box office hits, among them &Sabrina& (1954),&Love in the Afternoon&(1957), and &The Nun's Story&(1959).In &Breakfast at Tiffany's&(1961), her sad, soulful rendition of the movie's theme song, &Moon River&, remains a truly indelible moment in the history of film. After winning a fifth and final Oscar nomination for the chilling &Wait Until Dark&(1967), Audrey worked less and devoted more time to her family and various charities. Her longtime marriage to actor Mel Ferrer ended in divorce in 1968. After a second short-lived marriage to an Italian psychiatrist, she settled down with another Dutch actor, Robert Wolders.
Audrey Hepburn became a goodwill ambassador and spokesperson for UNICEF in 1986. Traveling to areas afflicted by famine and devastation, Hepburn worked to raise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plight faced by children in times of crises-for example, in Ethiopia during the famine and in war-torn Somalia. Her commitment to improve the welfare of children across the world was intense and genuine. This commitment earned her the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and the Humanitarian Award from the Congress on Racial Equality.
Soon after her trip to Somalia in 1991, Hepburn was diagnosed with colon cancer and was too ill to accept in person the 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 in 1992.
In 1993, Audrey Hepburn died at the age of 63. She was posthumously awarded the 1993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Jean Hershold Humanitarian Award.
永远的奥黛丽&赫本
纤弱与成熟、精灵般的美丽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在她身上完美的结合不但吸引了男人,也同样吸引了女人。但如果说奥黛丽&赫本的可爱使她受到瞩目的话,那么是她的才华和心灵使得她成为传奇。
日,奥黛丽&赫本了出生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尽管她是一个荷兰女男爵和一个富有的英国银行家的女儿,奥黛丽的童年并不幸福。年幼时父母离异,奥黛丽跟随母亲居住在荷兰。不久,德定入侵荷兰。在纳粹占领时期,奥黛丽的叔叔和表兄弟因为支持抵抗运动而被处死,她的哥哥也被关进劳动营。一家人都遭受饥饿的威胁,奥黛丽也病魔缠身,患上严重的贫血和呼吸疾病。
在奥黛丽十六岁那年,纳粹统治时期结束了。她随同母亲回到伦敦,在那里获得芭蕾舞奖学金,并开始在一些时事讽刺剧中跳舞、做模特,以及在电影里担任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当法国小说家科利特在人群中发现她,并坚持让赫本在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百老汇剧中担任琪琪一角时,赫本时来运转了,尽管赫本的演技并不成熟,但观众和评论界都被她的表演深深感动。接下来,威廉&怀勒选定她出演《罗马假日》的女主角安妮公主,与格列高里&派克演对手戏。1953年赫本因饰演安妮公主一角赢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随后演出了一系列票房收入可观的风行一时的电影,如《莎冰娜》(1954)、《午生我爱》(1957)和《修女传》(1959)。在《第凡内早餐》(1961)里,她悲伤而动情地演唱主题歌《月亮河》的一段,成为电影史上难忘的一幕。在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以反应平平的《等待黄昏》(1967)获得奥斯卡奖提名后,奥黛丽渐渐淡出银幕,奖更多的时间花在家庭和几个慈善事业上。她与演员梅尔&费勒的婚姻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到1968年以离婚告终。在与意大利精神病学家有了一段短暂的婚姻后,她最终与一名荷兰演员罗伯特&沃尔斯走到了一起。
1986年,奥黛丽&赫本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和发言人。在游历了受饥荒侵害的地区后,赫本试图唤起人们对于危机中的儿童所面临的困境的注意:如饥荒中的埃塞俄比亚以及战火蹂躏中的索马里。她对提高全世界儿童的福利所做的一切是热切而真诚的。这使她赢得了总统自由奖章以及种族平等大会的人道主义奖。1991年索马里之后不久,赫本被确诊患有结肠癌。到了1992年,她已虚弱得无法亲自领取电影演员的终生成就奖。
1993年,奥黛丽&赫本逝世,享年63岁。在她去世后还获得了1993年电影艺术科学琼&赫什德人道主义奖。
内容来自 听力课堂网:用手机学英语,请加听力课堂微信公众号:tingclass123
[报错与提意见]
订阅每日学英语:奥黛丽·赫本唯美展来袭,带你去看真正的女神
“一个女孩儿被上帝吻了一下脸颊,就变成了奥黛丽·赫本。”
——著名导演比利·威尔德
她很谦逊,总把角色的成功,归结于全体人的努力。
她很节俭,认为在一个还有很多人在忍饥挨饿的年代,乘坐头等舱简直是一种犯罪。
她很简单,平生做得最坏的一件事,也许就是在1964年的奥斯卡上忘记提及帕德里夏·妮尔。
她没有骇人的秘密,只有一颗和蔼与热情的心。书写着“圣洁”与“悲悯”的人间形象。她就是——奥黛丽·赫本。
赫本曾对儿子说:“如果将来我要写自传,开头会是这样:日,我出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六周后,我告别人世。”这并不是夸大。因为,出生仅仅六周后,她患上了严重的百日咳。母亲相信上帝比医生更万能,因而并没有带她去看医生。她一度失去了呼吸。但现实不可思议,没有依靠任何药物,赫本竟然活了下来。很多人认为她的人生应该是轰轰烈烈的,但她却觉得,这已经是她平淡人生中,最值得一写的经历。
1935年,赫本六岁,父亲由于政治倾向抛下家庭。她还未有足够的时间去怨恨父亲,二战爆发了,她跟随母亲来到了被德国军队统治的荷兰。因为担心奥黛丽这个名字英国色彩太浓厚,母亲将她的名字改成艾达(Edda)。战乱饥荒中,连存活都成了问题,只能以狗粮和郁金香的鳞茎充饥,实在没有吃的,她便只能躺在床上一整天,用看书缓解饥饿。虽然没有饿死,但由于经常吃不饱,她患上了严重的营养不良。战争结束后不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红十字会进驻,他们向居民提供食物、药品和服装。这种帮助,令赫本永生难忘,这也成为她晚年致力于慈善事业的一大原因。
1948年后,她参与了一些广告及电影的拍摄,但基本都是配角,规规矩矩,不温不火。直到1952年,《罗马假日》令她一炮而红,并收获了人生第一座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杯。
《罗马假日》预告片
幸运的是,在生命的最后十二年,另一个人,让她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激发她去面对世界上那些不幸的孩子、面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这份艰难的工作。这个人,叫做罗伯特·沃尔德斯。虽然也会有偶尔的争吵,但是他们在很多地方都很相似,也有着足够的默契,去陪伴对方一同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以及,一同度过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日子。
赫本与罗伯特·沃尔德斯
1987年,赫本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1988年,她开始了作为亲善大使后的正式访问。她去往的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混乱国家,比如索马里。当她询问如何办理去索马里的签证时,有人告诉她:“到那里不需要签证,因为那里根本没有政府你只需要乘飞机,并且祈祷自己乘坐的飞机不被击落就可以了。”但她并没有因此退缩,她还是去了。
1989年,纽约联合国总部,通过《儿童权利公约》
她看着那里的现状,心中充满了对于人类自己的仇恨。她知道这不是整个社会的集体犯罪,但她觉得整个社会都应该为这里的一切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不过,还算令她得到些许宽慰的是:媒体出于对她的兴趣,开始对索马里有了关注。政治于她而言是难以理解的,但她觉得,能让更多的人关心那里、关心那些孩子,仅仅只是一个,便也足够了。正如她常说的一句话:“还有什么比孩子更重要?”
1989年,赫本在苏丹
遥远的航程与频繁的日程,对身体的伤害很大,但暮年的她依旧坚持着。她从来不说:“这个我已经做了!”“那个我也做过了!”在她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的时间里,她说最多的话就是:“我可以做一点……”她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多。和平世界里的人会用止痛药消除疼痛,但当时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47亿人,还在经历着另外一种痛苦:失去亲人、饥饿、病痛、干旱、战争……但是同时,他们也在尽力维持自己的尊严。所以她说:和平,也应该是我们需要好好学习的一门学科。
1990年,赫本在越南
1992年,赫本在索马里。
1992年,赫本被查出患了癌症,在为成千上万饱受饥饿折磨的孩子奔走多年后,她却陷入了难以进食的折磨。她只能靠每天注射营养液来维持日常所需的能量,在非洲,她见过无数死亡边缘的孩子严重脱水,无法进食,只能依靠静脉点滴维持生命。而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她似乎成了这些孩子中的一员。她并不惧怕死亡,却害怕死亡之前的苦痛。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她喜欢看肥皂剧和纪录片,因为肥皂剧告诉她:不管发生什么,生活总是充满快乐,而纪录片则告诉她:自然界确实存在奇迹。
但可惜,奇迹终究没有发生,日,赫本的人生定格在了这一天。人生的最后5年,她尽己所能完成了50多趟人道主义之旅,所以当儿子问她:“还有没有什么遗憾的事情?”她说:“没有,我没有遗憾……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儿童在经受痛苦。”这是她再次睡去前,说的最后的话。
纵观奥黛丽·赫本的一生,穿衣风格、生活方式、处事态度……有一个词贯穿始终——简单。而这种简单回归到本质,其实是一种真诚与善良。
生活中,她并没有什么秘密与丑闻,也不喜欢出传记。因为她不想把自己的隐私暴露在大众面前,更不想为了销量,编造一些莫须有的故事。所以她生前的最后一位传记记者巴里·帕里斯曾说:“对传记作者来说,奥黛丽·赫本是一个梦想,同时又是一个噩梦。”她想要的生活,仅仅只是她一有机会便会做的:从好莱坞的镁光灯下飞回瑞士的家,在那个不会有人围着她要签名合影、不会有人把她当做大明星的地方,享受片刻的简单与宁静。
悲惨的童年,没有使她变成心思恶毒的老人,传奇的星路,也没有令她成为趾高气扬的大牌。“世界时尚名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三名、“有史以来最美丽的女人”……后人赋予她的美名有很多,但若纵观赫本的一生,青春时极致貌美,暮年时极致慈爱。这句话,或许是对她最为真切的描述。
名称:永恒经典:奥黛丽·赫本
地址:上海展览中心西二馆一楼(静安区延安中路1000号)
时间:即日起—
票价:网络购票138/人(原价168/人)
此次展览将展出
赫本所演电影海报、奖杯
赫本生前的经典服饰
包包、鞋子等私人物品
展示这位风华绝代优雅偶像的艺术生涯
带你穿越时空,重回温暖明媚的罗马假日
在上海展览中心赫本展馆门前,竖立着一辆高达3米之多的巨型机车,熟悉赫本的人都会认出这部机车——在《罗马假日》的电影当中,帅气的格利高里·派克正是骑着那辆造型复古的踏板摩托车,载着优雅美丽的奥黛丽·赫本,在罗马城中四处游历。
当3米多高的巨型复刻版映入眼帘,我们的思绪将飞回到遥远的罗马,目睹奥黛丝·赫本曾经拥有过的那个优雅而浪漫的夏天。
灯光辉映下让我们重温赫本传奇的一生
奥黛丽·赫本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时尚的偶像。即使时光流逝,奥黛丽·赫本的形象依旧经典而优雅。赫本的精神传承从未停止过,就像无尽的时间流动。当巨型罗马时钟转动,伴随着灯光投影的变幻,我们将重温这位绝世佳人曲折而又传奇的一生。
人们喜欢赫本在荧幕上迷人的微笑,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她生活的片段。如今展览现场搭设了一个巨型照明灯,只要我们拉开开关,就能在灯罩内看到以时间顺序显示的赫本各个时期的照片以及故事,她的家庭,她的童年……
永恒的巨星
有史以来最美丽的女人 ,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
进入展区,我们将会被一座座的奖杯所惊艳。近40年的电影生涯,20多部电影,《罗马假日》《龙凤配》等让她荣获众多殊荣,“好莱坞“黄金时代女神、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
现如今,奥斯卡、金球奖、格莱美奖、托尼奖、英国电影学院奖,赫本获得的5座奖杯真身,齐聚在此,展示了这位风华绝代的偶像卓越的艺术成就。
在电影方面,此次展览将展示赫本历部电影的真人海报,我们将有幸目睹当年在《罗马假日》中俏皮优雅的安公主的动人容颜。
最优雅的瞬间
赫本同款帽子打造优雅空间
帽子是赫本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此次展览现场近百顶帽子将重现其经典的优雅,以极富设计感的形式呈现为赫本“帽子空间”。悬浮于空中的各款帽子,不但给人无限遐想,更让观者通过试戴拉近我们与永恒的赫本之间的距离。
褪下光环的的赫本
追求平淡,向往宁静
荧幕外的赫本回归家庭,也回归了她向往的宁静乐园。她喜欢孩子、小动物和鲜花,头发用一块小方巾绑起来,钻进她的小花园采摘最新鲜的食材,在厨房叮叮当当几个小时,就能做出一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
此次展览将随同展出赫本的的诸多个人物品:餐具、艺术品、慈善奖项……镁光灯下的她光彩夺目,而当光环褪下,赫本重新回归于一个普通的人类女性,追求平淡,向往安宁。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