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须弥山掌真的存在吗

须弥山:传说中的世界中心的几个面孔
日 08:12来源:兰州日报
须弥山(图片来源:新华网)
须弥山位于六盘山余脉。须弥山东麓有100多处石窟,总称&须弥山石窟&。古时,山下的寺口子河被称为石门水,水上曾设石门关,是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原汉王朝与西域各少数民族争战与修好的重要关防。如今,关址已荡然无存,只有分布在8座山崖上的石窟,仍然焕发着艺术的光辉。随着笔者的脚步逐渐深入其中,随着参会专家的精彩言论纷呈,须弥山的多元面孔渐渐清晰。
面孔之一:传说中的世界中心
须弥山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名山,在佛教中具有非凡的意义。佛教经典中所说的须弥山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高达200多万里,相当于200个地球摞起来那么高。而且须弥山有日月环绕,山顶为释帝天,四面山腰为四大天王所居。敦煌、云冈等石窟的许多佛教造像和绘画都以须弥山为题材,以此来表示天上的景观和仙境。
了解了佛教中关于须弥山的传说,很多人不禁感到好奇:宁夏须弥山之名源自何处?从早期的石窟壁画来看,须弥山一名由来已久,基本是伴随着佛教东传,即与佛教经典的翻译、石窟的开凿、佛本生故事及石窟壁画的出现而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须弥山石窟如同佛教神山,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耐人寻味的是,我国的石窟开凿由西向东,沿丝绸之路展开,如明珠一样星罗棋布,却为何将&须弥山&之名冠在固原?研究佛教文化的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炳灵寺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已是盛名远扬,只有以佛教圣山命名,才能使须弥山石窟更有影响,更具吸引力。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陈悦新从事须弥山石窟研究已有近20年的时间,她告诉笔者,据史料记载,宋代已有须弥寨,须弥寨应该是因了须弥山而来的。因此,须弥山之名最晚也当始于唐代,相对确凿的年代应在须弥山大佛开凿之后。到了唐代末年,须弥山之称已约定俗成。明代《万历固原州志》在记《重修圆光寺大佛楼记》碑文里,已直呼&须弥山&之名了。
面孔之二:古代军事要塞
须弥山处在古代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位置,不仅是宗教和文化交流的中心,还是经济交流的中心。
须弥山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第一座著名的佛教石窟圣地,也是著名的石门关所在地。石门关是隋唐前后著名的七关之一,为西北通往唐朝都城长安的要冲,是屏蔽中原及长安的门户。
据史料记载,须弥山石窟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又成为由长安到西域最短路径的必经之地。到了唐代,唐王朝为了加强边疆防卫,又在这里设立了石门关,制约着中原与西域的军事与交通,使这里有着&关中咽喉&之称。宋代,这里还是平夏城黄铎堡的险要关隘,宋和西夏的边境交叉之地。
面孔之三:古代历史沿革的记载者   
我国石窟的开凿与佛教的传入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全国上下争相崇信的&国教&。当时,全国大力提倡开凿石窟,须弥山就是在那个时期应运而生的。
须弥山石窟的开凿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有研究者认为,一方面是为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中西文化的融汇,另一方面是源于北魏时期统治阶层的信仰及其崇佛浓郁的政治环境,再加上北周政权奠基人宇文泰对原州(今固原)的着意经营,使得固原在唐代无论从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丁明夷从事石窟研究近50载,他认为石窟艺术是一部鲜活的&历史书&:&比如说须弥山石窟的造像中,北周时期的人物造像非常有代表性,如果有人拿北周时期的古董去做鉴定,其实就可以以须弥山石窟北周时期的人物像进行比照。&
须弥山石窟还有唐、宋、西夏等各个时代的题记多处,这些题记,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
面孔之四:处于石窟造像手法的过渡带上
须弥山石窟开凿时间早,佛造像采用石刻手法雕造。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石刻造像艺术手法的更替和定型,是在须弥山完成的,它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造像奠定了基础。我国的石窟造像有雕塑和开凿两种形式和类型。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造像为泥塑,敦煌莫高窟为泥塑彩绘,炳灵寺造像大多为彩塑或者石胎泥塑,麦积山石窟仍是以石胎彩绘为主。而山西云冈、河南龙门石窟造像均变成石刻雕凿,须弥山正好处在石窟造像泥塑与石刻的过渡带上。
除了造像手法,须弥山石窟中还有很多时代特色鲜明的造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通常被称为第5窟的大佛楼大佛造像。这是一尊高20.6米的露天弥勒佛坐像,大佛仪态端庄而安详,为唐代武则天时期所开凿。这尊高耸的大佛造像虽是砂崖雕凿,但造型和雕凿的刀法却给人以泥塑一样的柔美感。该大佛比山西云冈第19窟大坐佛还高7米多,也比云冈石窟中最大的第19窟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佛还高,是全国大型石窟造像之一。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印媛]
标签:&&&&&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佛教名博: |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撼龙经》中的须弥山究竟是指哪座山?
【《撼龙经》原文】
&惟有南龙入中国,胎宗孕祖来奇特,.............................
& &须弥山,其实是个音译词,中文叫做妙高山,它最早出自佛教中的梵文《长阿含经》:一东弗于逮,在须弥山东,其土东狭西广,形如半月,纵广九千由旬,人面亦如半月之形,人身长八肘,人寿二百五十岁,二南阎浮提,在须弥山南,其土南狭北广,形如车厢,纵广七千由旬,人面亦象地形,人身长三肘半,于中有长四肘者。人寿百岁,中夭者多。三西霍耶尼,在须弥山西,其土形如满月,纵广八千由旬,人面亦如满月,人身长十六肘,人身长五百岁。四北郁单越,在须弥山北,其土方正,犹如池沼,纵广一万由旬,人面亦像地形,人身长三十二肘,人寿一千岁,命中无夭。
其中由旬是长度单位,一由旬为六十里(这里是指华里,华里是古时候常用的里程单位,1华里=0.5公里),肘以一尺八寸为一肘。先不论佛经中关于须弥山的真假,先假设它是真的存在,那么从四大部洲来看,符合地球人类的就只有南部洲阎浮提了,其描述才与地球上的人类符合。“其土南狭北广,形如车厢,纵广七千由旬”,地球确实是北半球土地面积宽广,南半球土地面积较少,长宽大约是七千由旬,即21万公里,而实际地球经线长度是2万多公里。为什么会相差10倍左右呢?是佛经有误还是单位换算错误呢?还希望有关专家学者能够进行验证。但是“人面亦如地形,人身长三肘半,于中有长四肘者”,人身高大概是6.3尺到7.2尺,中国古人常讲“堂堂七尺男儿”,所以年龄完全与人类相符合,人寿百岁,中夭者多。这个也符合地球人类情况,人类最长寿命也就百岁左右,而古时候大部分活到60岁的就很少了。如果说南部洲阎浮提就是佛所说的地球的话,那么另外三个部洲又是在哪里呢?
现在关于须弥山的假设有很多种,说法一:须弥山就是珠穆朗玛峰&。说法二:须弥山就是雪山——冈仁波齐。说法之三:须弥山是银河系的中心——黑洞。说法之四:须弥山是在太阳系中的某个区域或是在某一星球。但是以上四种说法都被证明不符合佛经所说的,我个人猜想就是:须弥山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普通人是看不见的,因为它是属于四维或者多维空间的存在,只有按照佛的方法修行到一定的境界才能看见,此说法是根据索达吉堪布讲解的“证悟空性与因果不虚不相违背”中,关于须弥山是否真的存在这一问题的开示:“……在多数人的面前显现为地球,但在业力更为清净的有情(如具禅定者或天人)面前,却会真实地显现为南赡部洲以及须弥山等。由此可见,一切现量所见绝非真实存在……因为一切缘起皆是空性,而以空性又可显现一切的缘故,跟据不同众生的业力,即有地球或者须弥山等的不同显现。”而此处最关键的即是性空缘起之理,须弥山也是某些修行者境界中的现量所见。佛教徒依佛祖的教言去修持,则须弥山、七金山以及四大部洲等都完全能够现前;在《无垢光尊者传记》中记载,无垢光尊者由妙音天女拉着,绕整个四大部洲转了一圈;有一位觉囊派修持时轮金刚的上师在其境界中,也完全见到了整个须弥山及四大部洲等,一切形貌皆如《俱舍论》中所描述的一样。另外,在《毗奈耶经》中也有记载,当时印度遭受严重饥荒,有些比丘(也就是和尚)就以神通飞往北俱卢洲,那里具有丰富的饮食,在那里化缘以后,再以神通飞回印度。所以说,佛教中的须弥山,与现实中的须弥山是完全不在同一个存在面,更不在同一个空间。
然而,杨救贫所处的年代,以及从其的认知角度来讲,须弥山很可能就是处于中国境内的某一座高山,其一可能是珠穆朗玛峰;其二也可能是宁夏固原的须弥山,其三有可能是杨公当年修炼的地方——昆仑山。
我们来一一分析和排除其中的疑点,其一,如果是珠峰,其高度确实是符合这个须弥山,但是当时的中国(唐朝)其首都是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其纬度明显比珠峰要高,怎么可能“唯有南龙入中国”呢?所以排除之。其二,如果是宁夏固原的须弥山,须弥山汉代称逢义山,北魏、隋、唐称石门山。从须弥山石窟1号窟中一则西夏时的题记“拱化三年七月十五日……须弥山巡”看,“须弥山”的称谓,时间应在宋、西夏时期。拱化三年,即公元1065年。游遍中国大好河山的杨救贫怎么会不知道它其实就是石门山吗?其海拔只有2003米,竟被称为“须弥山”,不能不佩服当年起名者的勇气。所以也可以排除之。
而额喇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昆仑丘或玉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昆仑山虽然不是佛经中的“须弥山”,但是它确是杨公心中的“须弥山”,其中往西北方向沿着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穿过咸海与乌拉尔山脉相连,再由乌拉尔山脉分出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其中往北沿着吉尔吉斯斯坦(唐朝时期属于中国,叫做“碎叶城”,诗人李白出生的地方)、北接天山山脉,经过新疆乌鲁木齐,再与阿尔泰山山脉相连,其龙脉尽入中西伯利亚高原。其西沿着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中东国家,穿过里海和黑海进入欧洲大陆。
其西南沿着,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穿过红海进入非洲大陆。本来印度也属于西南龙脉的,但是由于地壳运动,印度板块一直在往东移动,所以现在的印度应该才是正南了。
“西北崆峒数万程”,崆峒是指山高雄俊的意思,而不是只现在的崆峒山。
&“东入三帏为杳冥”,其中“帏”字应该是“韩”字,“帏”是指古时候男子佩戴的香囊,(可能是后人抄书的过程中抄写错误所致),那么“三韩”又是指哪“三韩”呢?
古代朝鲜半岛南部有三个小部落,他们是马韩、辰韩、拚韩,合称三韩。韩国之韩即来自于此,现在的韩国人和朝鲜人都称自己为“三韩子孙”,这一点和华人自称“炎黄子孙”极为相似。而昆仑山往东分出祁连山,再沿着黄河以北的阴山、经燕山、长白山到达三韩地区。是为东龙。其中“杳冥”就是指路途遥远的意思。
“唯有南龙入中国”,严格地讲应该是“东南龙”,昆仑山脉往东南方向就是“中国”了,古时候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不是一个概念,古时候“中国”就是指中原。
到此,我们终于明白了《撼龙经》开头所说的须弥山,究竟是哪座山了。该“须弥”并非佛经中所讲的须弥山。而昆仑山即是《撼龙经》所讲的须弥山,昆仑山脉出八方,坎乾二龙入俄罗斯(苏联),其水流北,兑坤二龙入西洋,其水流西,离龙入印度其水流南,艮震巽三龙入于中国,其水流东,俗语称“天下无水不朝东”此“天下”只是指中国而已。
杨救贫当年在黄巢破京城时,携宫廷秘术去昆仑山修炼,昆仑山是一座神山&,据说西王母就住在昆仑山上。杨公在昆仑山得到了九天玄女的赠送的两件宝物,其中一件就是“赶山鞭”,另外一个就是《天玉经》,修炼完成之后,“步龙过虔州”,意思就是,跟随和追寻某一条龙脉,一直跟到虔州(今江西赣州),与我祖曾文辿公偶遇,文辿公感觉杨公所学非凡,遂败其为师,后来杨公和曾公找到三僚这块风水美地,觉得非终老林泉之辈,于是在三僚开基,繁衍生息,开枝散叶,流传至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佛教中的须弥山、宇宙观 暗物质和暗能量
我的图书馆
[转载]佛教中的须弥山、宇宙观 暗物质和暗能量
须弥山(梵语:
Sumeru),又译为蘇迷嚧、蘇迷卢山、弥楼山,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是佛教经典中记载的诸山之王和世界的中心。
  在《起世因本经》卷第一〈阎浮洲品第一〉中关于须弥山的描述是:……须弥山王入海水中八万四千由旬。出海水上高八万四千由旬。下根连地。多固地分。其山直上。无有阿曲。生种种树。树出众香。香遍山林。多诸贤圣。大神妙天之所居止。其山下基纯有金沙。其山四面有四埵出。高七百由旬。杂色间厕。七宝所成。四埵斜低。曲临海上。
  须弥山王有七宝阶道。其下阶道广六十由旬。……又须弥山王中级阶道广四十由旬。挟道两边有七重宝墙.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如下阶。上级阶道广二十由旬。挟道两边有七重宝墙.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如中阶。
  佛告比丘。其下阶道有鬼神住。名曰伽楼罗足。其中阶道有鬼神住。名曰持鬘。其上阶道有鬼神住。名曰喜乐。其四捶高四万二千由旬。四天大王所居宫殿。有七重宝城.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诸宝铃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宝城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又复如是。……
  佛告比丘。须弥山北有天下。名郁单曰。其土正方。纵广一万由旬。人面亦方。像彼地形。须弥山东有天下。名弗于逮。其土正圆。纵广九千由旬。人面亦圆。像彼地形。须弥山西有天下。名俱耶尼。其土形如半月。纵广八千由旬。人面亦尔。像彼地形。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提。其土南狭北广。纵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尔。像此地形。须弥山北面天金所成。光照北方。须弥山东面天银所成。光照东方。须弥山西面天水精所成。光照西方。须弥山南面天琉璃所成。光照南方。郁单曰有大树王。名菴婆罗。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弗于逮有大树王。名伽蓝浮。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俱耶尼有大树王。名曰斤提。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又其树下有石牛幢。高一由旬。阎浮提有大树王。名曰阎浮提。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金翅鸟王及龙王树名俱利睒婆罗。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阿修罗王有树。名善画。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忉利天有树。名曰昼度。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须弥山边有山。名伽陀罗。高四万二千由旬。纵广四万二千由旬。其边广远。杂色间厕。七宝所成。其山去须弥山八万四千由旬。其间纯生优懵藁ǎ头摩花.俱物头花.分陀利花。芦苇.松.竹丛生其中。出种种香。香亦充遍。
  从经中描述可以看出,须弥山的形状与我们日常看到的山川并不一样。而且经典中描述的须弥山周围环境也无法与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的地貌特征相对应。这时我们不仅要生起疑问:须弥山到底在哪里?它是否真的存在?对此问题有种种说法,让我们先看看这些说法正确与否。
  说法一:须弥山就是珠穆朗玛峰 。
  按照经典中的描述,须弥山北方应是北俱卢州,那里的人福报最大,人寿1000岁,无有空者。根据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珠穆朗玛峰的北面是中国的西藏(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中最高的山峰,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尼泊尔与中国的交接处),在往北是新疆、俄罗斯。这些地区的人的寿命与福报与北俱卢州的人相去甚远,其它各州的描述也不符。因此,珠穆朗玛峰四周并不符合须弥山四方各大州的情况。
  说法二:须弥山就是雪山——冈仁波齐。冈仁波齐是冈底斯山主峰,冈底斯山脉横贯中国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与喜马拉雅山脉平行,呈西北——东南走向,,冈底斯山也是四大河流的源头。这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河,一条是向西和向北奔流的象泉河和狮泉河,最后都汇入印度河。一条是向东流淌的马泉河,最后变成汹涌的雅鲁藏布江。 冈底斯山不仅是苯教的发源地,也是印度教大自在天派的发源地。诸如苯教、印度教、耆那教、祆教皆属一个源头,最早都起源于冈底斯山。冈仁波齐被印度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峰形似金字塔,四壁非常对称。由南面望去可见到它著名的标志:由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一横向岩层构成的佛教万字格。
  从冈仁波齐山的外形以及它的传说中看,它确实有很多与须弥山相似的地方。如山体是四方形,传说中山里住着鬼神众,山底与大地相连,山脚下有四条河流等。但也有很多与须弥山不符的地方。如日、月在山腰转,山顶阔而平,以及须弥山东、南、西、北四大州的情况。因此,雪山——冈仁波齐也不符合须弥山的描述。
  说法之三:须弥山是银河系的中心——黑洞。已故著名佛教人士黄念祖老居士就曾说过,当今天文学家观察到银河系中心是个黑洞,这很像佛教中的须弥山。
  从银河系的外貌特征上看,它确实有很多与经中描述的须弥山及其周围环境有其相似之处。如果以太阳系为单位,我们发现日、月都是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这一点就符合日、月绕行与须弥山的特征;还有银河系从里到外一层一层的星云也很像须弥山周围的七重香水海;从银河系中心向外的四条旋臂也很像须弥山角的四条河流;银河系的外貌特征很像经中描述的须弥山周围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香水海,周匝围绕的特征。但也有很多与须弥山不符的地方。如经中描述的须弥山是依地而起,而银河系中心并没有这一特征;又日、月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时,日、月必须是以太阳系为单位,将它们看做一个整体才能成立。但是经中描述的日、月则是在一个平面上,分别绕行与须弥山,这一点上银河系中心也不符合须弥山的特征了。因此,银河系的中心——黑洞也不符合须弥山有日、月平行绕行的条件。
  说法之四:须弥山是在太阳系中的某个区域或是在某一星球。
  如果须弥山处于太阳系中的某一位置,根据日、月绕行于须弥山半腰的描述,那么须弥山就一定要处于太阳与月亮之间,太阳与月亮要处于同一平面的轨道上运行。太阳做为太阳系的核心,它带领太阳系的所有行星包括月亮在内,都是在围绕着银河系运转,而月亮做为地球的卫星,它仅仅是围绕着地球运转。因此,太阳与月亮根本就不在同一个平面的轨道上,而且太阳要比月亮大得多,如果将太阳比做西瓜,月亮就连芝麻粒也不如,这根本不符合经中描述的太阳宽广51由旬,月亮宽广50由旬的说法。可见,须弥山不能满足太阳与月亮同时绕行于其山腰的条件。如果须弥山位于太阳系中的某一星球上,就又不符合其依我们居住的大地而起的条件了。因此,从须弥山地理条件上看,不应位于太阳系中的某个区域或是某一星球。
  说法之五:须弥山是存在的,但并非实有。此说法是根据索达吉堪布讲解的‘证悟空性与因果不虚不相违背’中,关于须弥山是否真的存在这一问题的开示:‘……在多数人的面前显现为地球,但在业力更为清净的有情(如具禅定者或天人)面前,却会真实地显现为南赡部洲以及须弥山等。由此可见,一切现量所见绝非真实存在……因为一切缘起皆是空性,而以空性又可显现一切的缘故,跟随不同众生的业力,即有地球或者须弥山等的不同显现。而此处最关键的即是性空缘起之理,须弥山也是某些修行者境界中的现量所见。佛教徒依佛陀的教言去修持,则须弥山、七金山以及四大部洲等都完全能够现前;在《无垢光尊者传记》中记载,无垢光尊者由妙音天女拉着,绕整个四大部洲转了一圈;有一位觉囊派修持时轮金刚的上师在其境界中,也完全见到了整个须弥山及四大部洲等,一切形貌皆如《俱舍论》中所描述的一样。另外,在《毗奈耶经》中也有记载,当时印度遭受严重饥荒,有些比丘就以神通飞往北俱卢洲,那里具有丰富的饮食,在那里化缘以后,再以神通飞回印度。
  以上是佛教与科学对于器世间的不同认识,不仅佛教与科学的认识不同,就连佛教内部下下乘与上上乘的观点也是不尽相同。而《俱舍论》所宣说的须弥山,也只是佛教中的一种说法,并不是所有的观点皆同于此。
  密宗在《时轮金刚》中也宣说了须弥山,但不像小乘所讲的那样是四边形等等,而是七金山在里面,须弥山在周围,这与现在的地球基本相似,但是其真实的距离、形状等与地球还是不相同。,《时轮金刚无垢光疏》中又说:“虽然种种世
  界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但在胜义中一切世间之量皆不存在,而佛陀是依不同众生的业力而宣说了不同的世界。”因此,小乘《俱舍论》的观点对密宗的观点并无妨害。
  总之,理解了缘起性空,则不论是佛教内部的各种观点,还是科学的说法,都是可以理解而不会有任何矛盾的。如果并不了知此理,而一定要破斥科学的说法,则是非常困难的。假如非得说地球不是圆的,而一定要按照佛教所说的须弥山那
  样去安立,那么请问八万由旬的须弥山又去哪里寻找,是在美国、亚洲,还是欧洲?’
  佛陀讲解须弥山的起因是听到有人议论世界形成的原因,于是佛陀给大众宣说了《起世因本经》。在经中,佛陀详细阐述了世界形成的原因及世界的容貌,经中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描述就是以须弥山为中心而逐渐展开的。
  须弥山这个称谓并不是佛教的原创,而是出自于更为古老的印度教。根据印度教,须弥山就是冈仁波齐,是印度教教主湿婆居住的地方。佛教也沿袭了这个称谓,并容入了自己的观点,于是须弥山这个名词就出现在了佛教的经典里。从而可见,佛教关于须弥山的描述也有顺古之意。
  另根据古代佛经的叙事风格,经典中关于数字的描述大多数都是一种比喻。如经典中出现了大量的‘七’、‘八万四千’等数字,其实‘七’在佛教中代表圆满,比如:‘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香水海,周匝围绕’。这里的七重是说这些栏楯、罗网、行树、香水海都圆满无缺的围绕着,而不一定就是恰好的七重。又如在《阿弥陀经》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里的‘若七日’并不是指具体的七日,而是代表念佛从始至终圆满无缺的意思。‘八万四千’也是如此,它是代表很多很多。如佛陀说法有‘八万四千’法门的八万四千,是表示有很多很多法门,而并非指不多不少,刚刚好‘八万四千’个法门。
  佛陀讲经时,是与弟子们以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展开,佛陀大多时候都是以大众能够听懂的道理来讲解宇宙万物,其目的也是让弟子们明理而不是科普或是对客观事物的验证。所以看上去并不像我们今天科学那样的严谨和对数字的精确。佛陀从初转法轮一直到他涅槃,其说法的风格都是应机说法,随问随答,其一生的讲经都没有一种固定模式和一种固定说法。正如《金刚经》所言:‘如来无有说法,若说如来有说法者,即是谤佛。’
  话再说回到须弥山上来,从以上关于须弥山的种种说法我们可以看出,佛教经典中的须弥山不应是我们物质世界中某山或是某地,也不可能是经典中的杜撰、或是假说。本文通过以上论述,初步形成这样一个认识:须弥山确实存在,但我们不能试图以科学或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这有点像现代科学中的测不准理论,你越像侧准它,它就离你越远。经典中的宇宙中心也不是唯一的、确切的位置,这是因为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因此,在宇宙中的任何一处都可以认做是宇宙的中心,须弥山也就可以在任何地方显现。须弥山的型貌也是随众生各自业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显现。如我们航天员看到的宇宙是漆黑一片,而天人则说天空是明亮无比。我们的航天员飞入了太空和月亮,也没有见到一位神仙,见到的只有漆黑的太空和荒芜的月貌。由此可知,须弥山也应没有固定型貌。
  通过本文对须弥山的初步认识,我们可以对须弥山做以下总结:
  1、须弥山没有标准形象。须弥山随众生的业力越清净,它就越庄严。反之,我们可能只会看到一座荒山,或是什么都看不见。
  2、须弥山无处不在。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的中心,对于每个众生来讲,每个众生心中都有一座以我为中心的须弥山。对于每个世界来讲,世界的中心就是众生业力的堆积——须弥山。
  3、须弥山其实就是众生业力的堆积的显现。如须弥山的高大和难以逾越就是众生业力的强大和众生的贡高我慢难以调服。
  后记:本文原本配以图片说明,但因无法上传,只好作罢,请各位贤友谅解!本文在“佛教导航”网上刊登的题目是‘寻找须弥山’。
 参考文献:
  《起世因本经》卷第一〈阎浮洲品第一〉、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 收于大正藏 第 01 册 No.
  《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印度·世亲造,唐·玄奘译。
  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
  《佛说阿弥陀经》收于《大正藏》第12册,姚秦鸠摩罗什译。
  索达吉堪布讲解:《俱舍论颂讲记》
--------------------------------------------------------------
<img style="border-width: border-style: vertical-align:" alt="佛教中的宇宙中心:须弥山" src="/DownloadImg/6/.jpg" real_src="/DownloadImg/6/.jpg" title="[转载]佛教中的须弥山、宇宙观&暗物质和暗能量">
<img style="border-width: border-style: vertical-align:" alt="佛教中的世界中心:须弥山" src="/DownloadImg/6/.jpg" real_src="/DownloadImg/6/.jpg" title="[转载]佛教中的须弥山、宇宙观&暗物质和暗能量">
须弥山模型
须弥山,梵名 Sumeru,巴利名同。又作苏迷卢山、须弥卢山、须弥留山、修迷楼山,略作弥楼山(梵
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佛教宇宙观主张宇宙系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一千个一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一佛之化境。每一世界最下层系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或谓硬石,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即为山、海洋、大洲等所构成之大地;而须弥山即位于此世界之中央。
相传此山有八山八海绕其四周,入水八万由旬,出于水上高八万由旬,纵广之量亦同。周围有三十二万由旬。由四宝所成,北面为黄金、东面为白银、南面为琉璃、西面为颇梨。而须弥山四方的虚空色,也由这些宝物所反映。七金山与须弥山间的七海(内海),充满八功德水,七金山外隔着碱海(外海)有铁围山,碱海中有郁单越(北)、弗婆提(东)、阎浮提(南)、瞿耶尼(西)四大洲,此即所谓的“须弥四洲”。
在上列诸山中,须弥山及七金山皆为方形,只有铁围山是圆形。以上九山、八海由三轮所支持。风轮在最下,其量广无数,厚十六亿由旬。其上有水轮。水轮上部则凝结成金轮。水、金二轮深度共达十一亿二万由旬,下方八亿由旬是水轮。而两轮之广,直径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最初,由于有情业增上力,风轮生,依止于虚空,又依有情之业力,大云雨起,澍风轮上,积为水轮,又因业力风起,击水,上部结为金轮。这是有情的依处,即器世间,住在此间的有情有天、人、阿修罗等六趣。
诸天中有地居天、空居天之别,六欲天中的忉利、四王二天属地居天位,忉利天位于须弥山顶上。四王天位于须弥山的第四层级。又须弥山的第三层级以下,有四王天的眷属夜叉神止住,住第三层的称为恒憍,住第二层的称为持鬘,住初层的称为坚手。七金山以及日轮、月轮的宫殿内,也有四王天的眷属止住。六欲天(欲界)上面有色界四禅十六天,其上更有无色界四天。
依上述三轮的支持,由九山、八海、四洲构成的国土,称为一世界或一须弥世界。一千个须弥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倍的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由于有小中大的区别,所以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为一佛的化境。此世界乃是为六趣二十五有界的有情作依止,相对于有情世间,而称为器世间。
在六趣中,地狱(奈落)在南阎浮洲下一千由旬至四万由旬间,有等活地狱至无间地狱的八热地狱。其眷属地狱,即十六游增地狱,位在各地狱的四门。又,八寒地狱亦在其附近,南阎浮洲以及东西二洲,也有孤地狱散布。一说地狱趣在大铁围山间。其次,饿鬼趣除居其本处南阎浮洲下五百由旬外,也散住于人天间。畜生趣以大海中为本处,而遍在诸趣中。阿修罗趣以须弥山麓与须弥海为本处,又遍在各处,以和忉利、四王二天战斗为事。人趣居四大洲及其眷属八洲,但南洲所属的遮末罗洲,是罗刹的住处。四王、憍利等六欲天,及色界、无色界都是天趣的住处。
以上是《长阿含经》第四分〈世记经〉以及《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等所揭示的世界建立说,又称须弥山说。按须弥山说原系印度之宇宙论,佛教亦加以沿用,古来中国及日本的佛教界皆信奉不渝,然日本在德川时代,由于地动说的输入,世人渐有疑须弥山说者,佛徒为此作辩护者亦颇不乏人。其中,圆通于文化七年(1810)撰《佛国历象编》五卷,论述须弥山说之不谬;其门弟禅机等人又再补充师说;禅机门下有佐田介石,撰《天动等象记》、《视实等象仪详说》等,亦力唱须弥山说,于宗初期,喧腾一时。
据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记载,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其山直上,无所曲折,山中香木繁茂,山四面四埵突出,有四大天王之宫殿,山基有纯金沙。此山有上、中、下三级“七宝阶道”,夹道两旁有七重宝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其间之门、墙、窗、栏、树等,皆为金、银、水晶、琉璃等所成。花果繁盛,香风四起,无数之奇鸟,相和而鸣,诸鬼神住于其中。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为帝释天所居住之处。
据立世阿毗昙论卷二数量品记载,以须弥山为中心,外围有八大山、八大海顺次环绕,整个世界之形相团圆,有如铜烛盘。须弥山周遭为须弥海所环绕,高为八万由旬,深入水面下八万由旬,基底呈四方形,周围有三十二万由旬,继之为八山,山与山之间,隔着七海。八山之山名顺次为:由乾陀(梵Yugandha^ra
,巴Yugandhara )、伊沙陀(梵I^s!a^dhara ,巴I^sadhara )、诃罗置(梵Khadiraka
,巴Karavi^ka )、修腾娑(梵Sudars/ana ,巴Sudassana )、阿沙干那(梵As/vakarn!a
,巴Assakan!n!a )、毗那多(梵Vinataka ,巴同)、尼民陀(梵Nimim!dhara ,巴Nemindhara
),铁围山(梵Cakrava^d!a ,巴Cakkava^l!a
)。七海之前六海名称,即随其所环绕之山而得名。第七山外有碱海,其外有铁围山。须弥四洲:弗婆提、瞿陀尼、阎浮提、郁单越,各位于碱海中之东西南北四方,吾等众生即居住于南面之阎浮提洲。然关于八大山之名称及顺次,于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大楼炭经卷五灾变品之记载,略有不同。
须弥山具体位置
在《起世因本经》卷第一〈阎浮洲品第一〉中关于须弥山的描述是:……须弥山王入海水中八万四千由旬。出海水上高八万四千由旬。下根连地。多固地分。其山直上。无有阿曲。生种种树。树出众香。香遍山林。多诸贤圣。大神妙天之所居止。其山下基纯有金沙。其山四面有四埵出。高七百由旬。杂色间厕。七宝所成。四埵斜低。曲临海上。
须弥山王有七宝阶道。其下阶道广六十由旬。……又须弥山王中级阶道广四十由旬。挟道两边有七重宝墙。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如下阶。上级阶道广二十由旬。挟道两边有七重宝墙。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如中阶。
佛告比丘。其下阶道有鬼神住。名曰伽楼罗足。其中阶道有鬼神住。名曰持鬘。其上阶道有鬼神住。名曰喜乐。其四捶高四万二千由旬。四天大王所居宫殿。有七重宝城。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诸宝铃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宝城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又复如是。……
佛告比丘。须弥山北有天下。名郁单曰。其土正方。纵广一万由旬。人面亦方。像彼地形。须弥山东有天下。名弗于逮。其土正圆。纵广九千由旬。人面亦圆。像彼地形。须弥山西有天下。名俱耶尼。其土形如半月。纵广八千由旬。人面亦尔。像彼地形。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提。其土南狭北广。纵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尔。像此地形。须弥山北面天金所成。光照北方。须弥山东面天银所成。光照东方。须弥山西面天水精所成。光照西方。须弥山南面天琉璃所成。光照南方。郁单曰有大树王。名庵婆罗。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弗于逮有大树王。名伽蓝浮。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俱耶尼有大树王。名曰斤提。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又其树下有石牛幢。高一由旬。阎浮提有大树王。名曰阎浮提。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金翅鸟王及龙王树名俱利睒婆罗。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阿修罗王有树。名善画。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忉利天有树。名曰昼度。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须弥山边有山。名伽陀罗。高四万二千由旬。纵广四万二千由旬。其边广远。杂色间厕。七宝所成。其山去须弥山八万四千由旬。其间纯生优懵藁āc头摩花。俱物头花。分陀利花。芦苇。松。竹丛生其中。出种种香。香亦充遍。
从经中描述可以看出,须弥山的形状与我们日常看到的山川并不一样。而且经典中描述的须弥山周围环境也无法与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的地貌特征相对应。这时我们不仅要生起疑问:须弥山到底在哪里?它是否真的存在?对此问题有种种说法,让我们先看看这些说法正确与否。
说法一:须弥山就是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有人认为其为佛教神话中的须弥山。
按照经典中的描述,须弥山北方应是北俱卢州,那里的人福报最大,人寿1000岁,无有空者。根据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珠穆朗玛峰的北面是中国的西藏(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中最高的山峰,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尼泊尔与中国的交接处),在往北是新疆、俄罗斯。这些地区的人的寿命与福报与北俱卢州的人相去甚远,其它各州的描述也不符。因此,珠穆朗玛峰四周并不符合须弥山四方各大州的情况。
说法二:须弥山就是雪山——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是冈底斯山主峰,冈底斯山脉横贯中国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与喜马拉雅山脉平行,呈西北——东南走向,冈底斯山也是四大河流的源头。这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河,一条是向西和向北奔流的象泉河和狮泉河,最后都汇入印度河。一条是向东流淌的马泉河,最后变成汹涌的雅鲁藏布江。冈底斯山不仅是苯教的发源地,也是印度教大自在天派的发源地。诸如苯教、印度教、耆那教、祆教皆属一个源头,最早都起源于冈底斯山。冈仁波齐被印度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峰形似金字塔,四壁非常对称。由南面望去可见到它著名的标志:由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一横向岩层构成的佛教万字格。
从冈仁波齐山的外形以及它的传说中看,它确实有很多与须弥山相似的地方。如山体是四方形,传说中山里住着鬼神众,山底与大地相连,山脚下有四条河流等。但也有很多与须弥山不符的地方。如日、月在山腰转,山顶阔而平,以及须弥山东、南、西、北四大州的情况。因此,雪山——冈仁波齐也不符合须弥山的描述。
说法之三:须弥山是银河系的中心——黑洞。
已故著名佛教人士黄念祖老居士就曾说过,当今天文学家观察到银河系中心是个黑洞,这很像佛教中的须弥山。
从银河系的外貌特征上看,它确实有很多与经中描述的须弥山及其周围环境有其相似之处。如果以太阳系为单位,我们发现日、月都是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这一点就符合日、月绕行与须弥山的特征;还有银河系从里到外一层一层的星云也很像须弥山周围的七重香水海;从银河系中心向外的四条旋臂也很像须弥山角的四条河流;银河系的外貌特征很像经中描述的须弥山周围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香水海,周匝围绕的特征。但也有很多与须弥山不符的地方。如经中描述的须弥山是依地而起,而银河系中心并没有这一特征;又日、月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时,日、月必须是以太阳系为单位,将它们看做一个整体才能成立。但是经中描述的日、月则是在一个平面上,分别绕行与须弥山,这一点上银河系中心也不符合须弥山的特征了。因此,银河系的中心——黑洞也不符合须弥山有日、月平行绕行的条件。
说法之四:须弥山是在太阳系中的某个区域或是在某一星球。
如果须弥山处于太阳系中的某一位置,根据日、月绕行于须弥山半腰的描述,那么须弥山就一定要处于太阳与月亮之间,太阳与月亮要处于同一平面的轨道上运行。太阳做为太阳系的核心,它带领太阳系的所有行星包括月亮在内,都是在围绕着银河系运转,而月亮做为地球的卫星,它仅仅是围绕着地球运转。因此,太阳与月亮根本就不在同一个平面的轨道上,而且太阳要比月亮大得多,如果将太阳比做西瓜,月亮就连芝麻粒也不如,这根本不符合经中描述的太阳宽广51由旬,月亮宽广50由旬的说法。可见,须弥山不能满足太阳与月亮同时绕行于其山腰的条件。如果须弥山位于太阳系中的某一星球上,就又不符合其依我们居住的大地而起的条件了。因此,从须弥山地理条件上看,不应位于太阳系中的某个区域或是某一星球。
说法之五:须弥山是存在的,但并非实有。
此说法是根据索达吉堪布讲解的“证悟空性与因果不虚不相违背”中,关于须弥山是否真的存在这一问题的开示:“……在多数人的面前显现为地球,但在业力更为清净的有情(如具禅定者或天人)面前,却会真实地显现为南赡部洲以及须弥山等。由此可见,一切现量所见绝非真实存在……因为一切缘起皆是空性,而以空性又可显现一切的缘故,跟随不同众生的业力,即有地球或者须弥山等的不同显现。”而此处最关键的即是性空缘起之理,须弥山也是某些修行者境界中的现量所见。佛教徒依佛陀的教言去修持,则须弥山、七金山以及四大部洲等都完全能够现前;在《无垢光尊者传记》中记载,无垢光尊者由妙音天女拉着,绕整个四大部洲转了一圈;有一位觉囊派修持时轮金刚的上师在其境界中,也完全见到了整个须弥山及四大部洲等,一切形貌皆如《俱舍论》中所描述的一样。另外,在《毗奈耶经》中也有记载,当时印度遭受严重饥荒,有些比丘就以神通飞往北俱卢洲,那里具有丰富的饮食,在那里化缘以后,再以神通飞回印度。
以上是佛教与科学对于器世间的不同认识,不仅佛教与科学的认识不同,就连佛教内部下下乘与上上乘的观点也是不尽相同。而《俱舍论》所宣说的须弥山,也只是佛教中的一种说法,并不是所有的观点皆同于此。
密宗在《时轮金刚》中也宣说了须弥山,但不像小乘所讲的那样是四边形等等,而是七金山在里面,须弥山在周围,这与现在的地球基本相似,但是其真实的距离、形状等与地球还是不相同。《时轮金刚无垢光疏》中又说:“虽然种种世界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但在胜义中一切世间之量皆不存在,而佛陀是依不同众生的业力而宣说了不同的世界。”因此,小乘《俱舍论》的观点对密宗的观点并无妨害。
总之,理解了缘起性空,则不论是佛教内部的各种观点,还是科学的说法,都是可以理解而不会有任何矛盾的。如果并不了知此理,而一定要破斥科学的说法,则是非常困难的。假如非得说地球不是圆的,而一定要按照佛教所说的须弥山那样去安立,那么请问八万由旬的须弥山又去哪里寻找,是在美国、亚洲,还是欧洲?'
佛陀讲解须弥山的起因是听到有人议论世界形成的原因,于是佛陀给大众宣说了《起世因本经》。在经中,佛陀详细阐述了世界形成的原因及世界的容貌,经中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描述就是以须弥山为中心而逐渐展开的。
须弥山这个称谓并不是佛教的原创,而是出自于更为古老的印度教。根据印度教,须弥山就是冈仁波齐,是印度教教主湿婆居住的地方。佛教也沿袭了这个称谓,并容入了自己的观点,于是须弥山这个名词就出现在了佛教的经典里。从而可见,佛教关于须弥山的描述也有顺古之意。
冈仁波齐神山——有人认为其是佛教神话中的须弥山。
另根据古代佛经的叙事风格,经典中关于数字的描述大多数都是一种比喻。如经典中出现了大量的“七”、“八万四千”等数字,其实“七”在佛教中代表圆满,比如:“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香水海,周匝围绕”。这里的七重是说这些栏楯、罗网、行树、香水海都圆满无缺的围绕着,而不一定就是恰好的七重。又如在《阿弥陀经》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里的“若七日”并不是指具体的七日,而是代表念佛从始至终圆满无缺的意思。“八万四千”也是如此,它是代表很多很多。如佛陀说法有“八万四千”法门的八万四千,是表示有很多很多法门,而并非指不多不少,刚刚好“八万四千”个法门。
佛陀讲经时,是与弟子们以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展开,佛陀大多时候都是以大众能够听懂的道理来讲解宇宙万物,其目的也是让弟子们明理而不是科普或是对客观事物的验证。所以看上去并不像我们今天科学那样的严谨和对数字的精确。佛陀从初转法轮一直到他涅盘,其说法的风格都是应机说法,随问随答,其一生的讲经都没有一种固定模式和一种固定说法。正如《金刚经》所言:“如来无有说法,若说如来有说法者,即是谤佛。”
话再说回到须弥山上来,从以上关于须弥山的种种说法我们可以看出,佛教经典中的须弥山不应是我们物质世界中某山或是某地,也不可能是经典中的杜撰、或是假说。本文通过以上论述,初步形成这样一个认识:须弥山确实存在,但我们不能试图以科学或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这有点像现代科学中的测不准理论,你越像侧准它,它就离你越远。经典中的宇宙中心也不是唯一的、确切的位置,这是因为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因此,在宇宙中的任何一处都可以认做是宇宙的中心,须弥山也就可以在任何地方显现。须弥山的型貌也是随众生各自业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显现。如我们航天员看到的宇宙是漆黑一片,而天人则说天空是明亮无比。我们的航天员飞入了太空和月亮,也没有见到一位神仙,见到的只有漆黑的太空和荒芜的月貌。由此可知,须弥山也应没有固定型貌
暗物质和暗能量是什么?
Dark Matter
什么是?(包括)被认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它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的物质含量,而我们可以看到的物质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10%不到(约5%左右)。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但它却能干扰发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地感受到。科学家曾对暗物质的特性提出了多种假设,但直到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
几十年前,暗物质(dark matter)刚被提出来时仅仅是理论的产物,但是现在我们知道暗物质已经成为了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暗物质的总质量是普通物质的6.3倍,在宇宙中占了1/4,同时更重要的是,暗物质主导了的形成。暗物质的本质现在还是个谜,但是如果假设它是一种的话,那么由此形成的与观测相一致。不过,最近对以及亚结构的分析显示,这一假设和观测结果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同时为多种可能的暗物质理论提供了用武之地。通过对小尺度结构密度、分布、演化以及其环境的研究可以区分这些潜在的暗物质模型,为暗物质本性的研究带来新的曙光。
大约65年前,了暗物质存在的证据。当时,弗里兹·扎发现,大型中的具有极高的,除非的质量是根据其中恒星数量计算所得到的值的100倍以上,否则根本无法束缚住这些星系。之后几十年的观测分析证实了这一点。尽管对暗物质的性质仍然一无所知,但是到了80年代,占宇宙大约20%的暗物质以被广为接受了。
中,是某些人的猜想,指一种充溢空间的、具有的能量。按照相对论,这种在长距离类似于一种。如今,这个猜想是解释和宇宙中失落物质等问题的一个最流行的方案。
暗能量主要有两种模型:(即一种均匀充满空间的常)和quintessence(即一个能量密度随时空变化的动力学场)。区分这两种可能需要对宇宙膨胀的高精度测量和对膨胀速度随时间变化更深入的理解。因为宇宙膨胀速度由方程来描写,所以测量暗物质的方程是当今观测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暗能量它是一种不可见的、能推动宇宙运动的能量,宇宙中所有的恒星和行星的运动皆是由暗能量来推动的。之所以暗能量具有如此大的力量,是因为它在宇宙的结构中约占73%,占绝对统治地位。暗能量是近年宇宙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性的重大成果。支持暗能量的主要证据有两个。一是对遥远的所进行的大量观测表明,宇宙在加速膨胀。按照,加速膨胀的现象推论出宇宙中存在着压强为负的"暗能量"。另一个证据来自于近年对的研究精确地测量出宇宙中物质的总密度。我们知道所有的普通物质与暗物质加起来大约只占其1/3左右,所以仍有约2/3的短缺。这一短缺的物质称为暗能量,其基本特征是具有负压,在中几乎或完全不结团。最近WMAP数据显示,暗能量在宇宙中占总物质的73%。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通常的能量(辐射)、和,压强都是非负的,所以必定存在着一种未知的负压物质主导今天的宇宙。
“我们整个宇宙的构成分三块:73%的暗能量,23%的暗物质和4%我们已知的物质,可以说4%以外的部分大都属于未知。如果此次暗物质的发现能够得到确认,那么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无疑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暗物质的发现对于天文学家来说也有特殊意义,它解决了一个多年的谜题。李淼表示,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很难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太阳系或者银河系为何能维持现在的状态,光靠可见物质的引力是无法解释的,但在暗物质的假设模型里就可以解释。&
暗物质与其他物质伴生,有物质的地方就有暗物质,但分布得更广。比如说,在有恒星、星系的地方一定有暗物质,但暗物质要比这些星系占的空间大许多,所以暗物质的质量比星系质量大。&
来自芝加哥大学宇宙物理卡弗里研究院的负责人迈克尔·特纳表示,他们已经处于宇宙主要研究的开端。因为他们发现了一种神奇的暗物质,挑战了所谓的标准物理模型。这对于识别粒子稳定性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说该发现非常有意义,因为标准模型只能帮助人们了解部分的宇宙。标准模型只能对宇宙中4%到5%的物质进行解释。而占据宇宙物质23%的暗物质以及占据宇宙72%到73%的暗能量却无法探索,尽管这两种物质似乎拥有一种促使宇宙膨胀的神秘力量。
暗物质与佛法
  刘栅延
  [摘要] 最新的科学发现宇宙的绝大部分是由暗物质(dark
matter,DM)和暗能量组成的,李政道提出“了解暗物质和暗能量,是21世纪科学史的大战” 。里面对很多东西的描写都不能为现在的科学所证实,例如其广义的宇宙、六道生命等。本文试着结合佛教教义与暗物质最新科学发现,对二者的关系作一初步阐述。
  [关键词] 暗物质 宇宙 生命 佛法
  一、暗物质的提出
  1934年,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茨维伯尔(Fritz Zwicky)研究了星系团内星系的运动,首次提出暗物质(dark
matter,DM)存在的可能性。原来星系在宇宙中有一种成团倾向,彼此之间有引力联系,由其构成的体系称为星系群;若受引力束缚在一起的星系群不止几十个,而是几百个、上千个、几千个,那么就称为星系团。星系团中成百上千的星系,因被自身引力束缚,运动速度与引力必须达成平衡才不致出轨;而且引力越强,运动速度越快。然而,兹威基发现,星系团内星系远远不足以产生如此大的引力,那么一定还存在人类看不见的其他物质,他称之为暗物质。
  暗物质存在的直观证据,是引力透镜现象:当遥远星系发出的光途经某个星系团附近时,光线就会因星系团引力偏折,这时的星系团就好似一个透镜,朝这个方向望去就会看到巨大的光弧甚至同一个星系的几个不同镜像。
  1990年,美国航天飞机将哈勃太空望远镜送上太空。根据哈勃望远镜获取的观测资料,人们计算出宇宙年龄大约为120亿年~140亿年;然而天文学家已知有些古老的球状星团,它们的年龄约为140亿年~160亿年左右。这便显现出一种矛盾,即宇宙年龄居然比某些球状星团年龄小。
  后来,一个意外发现震动了科学界。天文学家称为Ia型的超新星,因其爆炸时发出光的亮度是固定的,故可作为一个标准烛光。知道了标准烛光,再用望远镜观测其亮度,就可确定其距离。十几年前,由利斯等人和帕尔莫特等人组成的两个独立天文研究小组几乎同时宣布:利用Ia型超新星作标准烛光,他们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此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宇宙膨胀一定是减速的,因为万有引力对膨胀只起减速作用。宇宙加速膨胀这一发现表明:宇宙年龄比人们原来想象的要长,而且其中要么存在斥力,要么存在科学家称之为暗能量的负压强。
  2008年,紫金山天文台与美国、德国、俄罗斯有关单位研究发现:电子能谱在
亿电子伏特能量区间,与理论结果比较有一个很强的“超”,分析表明该“超”可能是暗物质粒子湮灭的产物,观测结果与暗物质理论预言的
Kaluza-Klein
粒子模型(粒子质量6200亿电子伏特)吻合得很好。该结果如果正确,不光是解决暗物质是什么这个难题,同时暗示宇宙存在额外维,可能导致物理学方面的重大突破。
  英国华裔天体物理学、英国科学与技术设施委员会高级会员赵红胜博士指出:“暗物质和暗能量可能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随着未来的天文学家逐渐认识到暗能量对星系产生的微妙影响,我们也会同时解开宇宙暗物质之谜。”
  根据物理学的定义,暗物质是至今人类无论用什么方法也看不见,只可以通过引力感觉到它的存在的一类物质。相对于暗物质,科学家们也预言并证实了暗能量。尽管人类目前对暗物质和暗能量所知甚少,但却计算和证实了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宇宙物质组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暗物质的特点
  宇宙中的大多数是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宇宙中,我们已知的各类物质仅仅构成了宇宙物质总量的4%——其余的96%分别由暗能量和暗物质构成。暗物质的总能量比我们这类物质的总能量要大5倍或5倍以上。明暗物质所占的质量约为1比6。
  暗物质对所有我们能测量的光、电场、磁场、强作用(核的能力场)都不起任何作用,但暗物质有引力场(地心吸力就是引力场) 。
  宇宙中这类暗物质大尺度结构可以对遥远的星系产生弱引力透镜效应,其质量会使附近的光线弯曲,导致遥远星系的形状和星系间排列产生微小变化。
  不像质子及电子等物质,暗物质极少和周遭物质发生作用。暗物质既不发光也不反射光,且并不产生电磁辐射。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比例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暗能量能产生一种负压力。在裂变和聚变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少量的差异。按照爱因斯坦的著名质能式
,这些少量的质量差异能够转化为巨大的能量,而暗能量可以将物质质量全部消失,完全转化为能量!
  暗物质可分为冷、热暗物质,运动模式可能和气体分子运动差不多。高温并高速运动的热暗物质却不发出辐射,其比例应该是20%。科学家们最倾向把中微子当做暗物质的一类。但是对暗物质的其他性质则完全不知道。对无所不在的暗能量除了推测其可能有负引力作用外更是一无所知。
  三、暗物质与宇宙
  佛教完整的宇宙模式是由一小世界、一微尘世界、娑婆世界、微尘数世界、十方微尘数种世界逐级扩展、宏化而至无穷的宇宙模式。我们所可见宇宙不过是整个宇宙体系里的一个微尘而已。
  一小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环绕着九山八海四大洲,上有六欲天、初禅天。一微尘世界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有八大地狱、四大洲、六大欲天,均是不同于我们这个三维世界的宇宙空间。
色界有四禅十七天与色究竟天。无色界众生无身体、无物碍、无示现、无方所,没有任何称得上物质性的存在,可见物质与暗物质皆不存在。此界天人无所爱乐,溟然寂静,清净无为。
  可是现在除我们地球南瞻部洲外,其他均不可见、不得知,毋论其它诸世界。科学至今尚未证实地球之外还有没有人类,好像人类是宇宙的孤儿似的。北俱卢州、东胜神州、西牛贺州这三大部州上有人,可是我们至今未能发现。他们居住的星球到底叫何名字?难道是时空折叠或多维空间使我们相互隔离?还是存在着什么特殊的宇宙屏障?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提出“天外有天”的说法:因为暗能量,我们的宇宙之外可能有很多的宇宙。那么我们不妨可以假设,在观察范围内而不能观察到的宇宙生命及其世界是由暗物质构成的,或许这个宇宙就与我们所在宇宙重合在一起。须弥山就在太阳系中,日月绕其而转,举眼所望,并不见虚空中有这样或类似的地方,这同样使我们相信须弥山也是由暗物质构成,而且这些暗物质将太阳系星系团维系在一起。否则须弥山近在咫尺,而佛是不妄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不可能不为我们所见。
  美国科学院院士、寻找地外理性生命(SETI)研究所所长德拉克(Drake)是现代SETI科学的奠基人。他将一个星系中发现存在理性生命的概率写成了由简单因子构成的公式:
  Nc=N ?fp?nLZ?fL?fI?Fs
  根据这个方程式,SETI的资深天文学家Shostak估计我们银河系有1万到100万颗行星存在理性生命。在这个概率下,我们现在并不能发现理性生命的原因除遥远不得见外,只能说其中有些生命本来是凭我们已有的科学手段所不能发现的,例如暗物质生命。
  而超弦理论也认为,弦存在于11维(也有科学家认为是10维)空间。但除了我们平常说的三维可以观察到以外,其他的维度都极其微小,是人类“看不到也摸不着的”。由此引申开来,我们常说的“宇宙”,实际上是数万亿个宇宙(为了将我们常说的宇宙与之区分,暂且称之为小宇宙)的集合体,即多元宇宙。每一个小宇宙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法则和特点,它们中的大部分都不适合生命居住。
  可是我们不能见,并不能代表其他智慧生命不能见。例如在《维摩经?佛国品》中,舍利弗尊者曾怀疑佛陀的国土不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这在凡夫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佛陀却告诉舍利弗:“这就是我所感受到的娑婆世界。”使我们吃惊的是,地球上这个世界里竟然还隐藏着这么一个美丽的净土,可是我们并不能见。
  又佛说《法华经》时,从地涌出多宝七塔,释迦如来为供养多宝塔,故集合十方分身之诸佛,并以神力三度将娑婆秽土变为清净国土。例如初变娑婆世界为净土时,如经所云:“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琉璃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八道,无诸聚落、村营、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薮。烧大宝香,曼陀罗华遍布其地,以宝网幔罗覆其上,悬诸宝铃。唯留此会众,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次变二百万亿那由他之国;三变诸国通为一佛国土,以容受十方诸佛来访:“东方释迦牟尼所分之身,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中诸佛,各各说法来集于此。如是次第十方诸佛,皆悉来集,坐于八方。”语亦与《维摩经》相同。
  暗物质宇宙同我们可见宇宙一样,有成住坏空。在这个世界是成的时期,在那个世界则是住的时间,在另外的世界是坏的时期,或者是空的时期。因为不一样,所以不能了解其它世界是怎回事。不但不能知道其它世界的情形,就是对于我们所住的世界,也不能完全了解。坏劫有火、水、风三大灾,由须弥山一直到三禅天依次毁灭,暗能量愈高者,愈到最后毁灭。
  四、暗物质与生命形态
  在佛教生命观里,宇宙生命的形式分有佛、菩萨、罗汉、缘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十道,佛、菩萨、罗汉、缘觉已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其余六道却在轮回之中。
  天道没有像人间的生、老、病苦,寿元极长,身放光明,它有几乎像梦境般的快乐,这些骄傲的众生住在珠宝的宫殿,耽溺在各种声色的享乐中;阿修罗本性善良,却常带嗔恨与妒忌之心、执著争斗之意志,好勇斗狠,迷惑众生;畜牲道的众生,则愚昧无智,只有极少数的畜类如龙等是例外;饿鬼众生不但受到饥渴之苦,并且受到热、冷、疲劳与恐惧诸苦,尤有甚者,饿鬼永远遭受着无法满足的极度欲望的折磨;地狱道众生则每一分钟都充满了痛苦。
  可是我们除人类和畜生可见外,其他四道俱不能见,而且有三大洲的人类也是不知所在,历史常常记载着龙的出现,可是现在谁也没见过。虽然佛经上说,鬼道众生遍布虚空,饿鬼散居于不同的地方,有些也散居于人间的世界,可是我们看不到,这正是此类众生或由暗物质构成的缘故。有时也能偶然瞥见,那是在晚上背景为黑色的环境下,别有因缘才能瞧见其模糊的身影,白昼绝不能见。
  天界众生也不能见,例如兜率天众生通体光明,普照世界,化乐天众生也是身有常光。这种光明也属于暗物质吗?可以存疑。所谓暗物质并不是就指黑色的物质,而是为我们现在所不可探测;而探测不到的东西也并不都是暗物质,有些是超出我们科学能力所及的范围。以暗物质解释一切隐秘现象和世界,那有以偏概全的嫌疑,这不是我们所应该采取的态度。“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倒是可以。
  何祚庥院士说:暗物质是“原则上就不会发光的物质,或者说,它们自身不仅不能发光,而且也不会反射、折散或散射光,亦即对各种波长的光,它们都是百分之百的透明体!”
  《地藏占察经》说:“地藏菩萨发心以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萨婆若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地藏菩萨现菩萨身,在十方世界广度六道众生。这十方世界就是指多重宇宙,地藏菩萨能往来自在。他特别对鬼道众生的情形相当熟悉和眷顾,发愿救度。为什么像地藏菩萨等能见我们所不能见,观暗物质世界如观掌中果?那当然是他对人体科学的研究已达到极致的结果,从而大大拓宽了人的认知能力和手段。
  吴信如大德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原功德经讲记》中说:“确实世界上有这么一种物质上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是物质。我们现在有很多东西,都是由暗物质在作怪,我们弄不清楚。佛教叫不可见无对色,也就是无表色。”无表色系以身业与口业为缘,生于身内的一种无形色法。以其具有防非或妨善的功能,故把它作为受戒之体。然而又因其不显于外,故称无表;又以其为身内之地、水、火、风等四大所生,故谓之色。无表色虽然属于色法,却不像其他色法一样,具有可见性、物质性、障碍性等。
  又从微观角度来看,有学者提出,元气及人体身上的经络就是由暗物质构成的。认为脏腑功能的正常表达是通过气的不断运动来实现的,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其实就是体内“暗物质”通过三焦这个大的信息潜能传导通道及经络这个特定的信息潜能传导通路,流行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毛腠理的以物质和能量为载体的信息潜能交流过程。那么依此类推,藏密所说的三脉七轮亦同此理。
  五、暗物质与中阴身
  根据濒死体验,人死后神识飘飘离体,而旁人不能见,自然是中阴身已超出肉眼所见范围。《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九》云:“谓中有身,唯两眼境:一同类眼见,五趣中有,各见自类也。二净天眼见,言净天眼者,修得天眼,极清净故,能见中有;生得天眼,则不能观,以中有身极微细故。”因为中有身由极微细物质组成,故不能见。在当前的科学背景下,我们现在不妨把极微细的中有身看作是由暗物质构成的。
  为何可以“同类眼见”,即中阴身能见中阴身?那当然是由暗物质世界的宇宙规律决定的;这个世界的宇宙常数与我们所在宇宙有所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得见。
  根据佛经所载,中阴身神通自在,穿墙越壁,穿越他人色身,乃至山河大地,都不成问题,而是随心所欲,于一念顷即至,快胜光速。我们前面已经知道,暗物质是极少与其它物质发生作用的,自成体系,所以可见物质并不能障碍它。在我们看来是不可逾越的东西,在中阴身来看丝毫不成问题,腾空飞翔,随心所至,甚至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都是可以的;只是一切不能摆脱生前业力罢了。为何不能摆脱生前业力?因为此作为暗物质之无表色有善恶:善性无表色有招乐果之业道功能,有念念倍增之防非止恶功能;恶性无表色有招苦果之业道功能,有念念倍增之防善止善功能。其具神通,也是暗物质具有较大暗能量的缘故。
  据《大宝积经》所载,地狱之中阴形貌丑陋,面如焦炭;
  畜生之中阴形似轻烟,没有固定形状,以其生前即无有意志力或愚痴,故感报业果如此;饿鬼之中阴形色如水,视其福报而有清浊之别;人天之中阴形如金色;色界(天界)之中有其色鲜白,以其具禅定功夫,心不混浊,故通体透明;至于无色界之中阴身,则非凡夫所能了解。这说明暗物质也是有很多层次的,其组成之变化形成了丰富的外在表现。犹如地球上各类物质仅由百余种元素组成,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却是多姿多彩,人则各呈其面,物是各有其性,景色或秀美,或瑰丽,或壮观,不一而足,令人叹为观止。我们现在知道的暗物质至少可以分为冷暗物质和热暗物质两种,产生于大爆炸、运动速率比光慢得多的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或温普粒子)叫做冷暗物质,或CDM。产生于大爆炸、运动速率接近或超过光速的WIMP叫做热暗物质,或HDM。
  说到这里,那有人会问,既然中阴身是由暗物质所组成,为何生前并不能脱离色身而他去?这是由于人有我执的缘故,牢牢抓住这个身体就是我,所以竟能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倘若一个人悲观之极,灰心灭智,于生并无眷恋之情,那么此人离死期就不远了,不需要采取自杀之类的措施,自然神识离体,黯然他去。例如史书上一些政治人物本来在台上风光无限,一朝突然免职,赋闲在家,怏怏不得意下,竟然数日或数月而亡。
  六、结论《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尽管佛在当年并没有提出暗物质之类的说法,可是我们依文解义,认为佛法的观点里面已包含了暗物质的涵义在内。本文从宇宙论、生命观、死亡学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猜想,以期抛砖引玉,以新的科学观点和现代术语来诠释佛法。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须弥山石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