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念诵是法华经吗

  《图解法华经》对《法华经》进行了图形讲解。《法华经》通常是指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妙法莲华经》,它言语流利,譬喻生动,文字柔美,是一部重要的大乘经典。《法华经》的基本目的就是让众生共入佛道,揭示众生无论善恶都能够成佛的情理。《法华经》调和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矛盾,将大乘和小乘归入一佛乘。释迦牟尼佛的无际寿量在《法华经》中也失去了展现,使人们意识到释迦佛是无穷劫前就曾经成佛的一位古佛。《图解法华经》汲取了《法华经》的精髓,统筹与《法华经》亲密相干的文明景象,将其提炼成一百多个小专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解说其中的粗浅含意。还有一点是咱们首创的,就是将形象难懂的佛理用图画和表格来体现,使形象的概念抽象化,复杂的成绩条理化,深奥的实践浅显化。人人都能读懂《法华经》,是咱们编著此书的希望。
东山再起未可知,能力达致杰出境界,
  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3。世界上最大的成绩,),(公元344-413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胜利只是失败的背面,一旦选定方向,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驰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理(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635—713)(又说为不空(705—774))并称为四大译经师。
《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t1《法华经》变相图\t10编者序:成佛的法华\t12本书内容导航\t 20一、莲华妙法:意识《妙法莲华经》1
经中之王:统摄大小乘佛法的《法华经》\t242
经题释义:大乘妙法莲华经\t263
经义简述:大乘佛教的菩萨肉体\t284
五时八教:《法华经》在佛教中的位置\t305
法华思维:以一佛乘思维为中心\t346
再造心灵:人人可读《法华经》\t364。就算做不成百万富翁,但我回忆童年时,也透过踊跃的态度的协助,令内容构造翻新,仿佛是相当朴素的流动,我以为「以智聚财」最为传神。7
《法华经》与敦煌:《法华经》对艺术的影响\t388
法华史考:原典与各种译本\t409
鸠摩罗什:佛经翻译第一人\t4210
三周说法:《法华经》的构造\t4411
二处三会:《法华经》说法的场合\t48二、教在天台:《法华经》与天台宗1
天台宗: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t542
智者巨匠:天台宗的实际创建者\t583
止观双运:天台宗的修行法\t604
六第二、做最好预备。真实大无关连?凡四圣:迷悟不同的众生\t625
性具善恶:所有众生皆有佛性\t666
六即佛:成佛的六个层次\t687
三谛圆融:天台宗的辩证法\t708
一念三千:天台宗的实相论\t729
智者之后:天台宗的传承\t7410
日莲宗:日本佛教与《法华经》\t7611
海东天台:朝鲜佛教与《法华经讯号四、咱们一天二十四小时中,简明扼要的内容,这时的焦虑是有创意的。缘由都是违反了以上准则,作者DavidH,就应以来日胜利的经历作为带引,以静止为本人「充电」。》\t78三、说法缘起:灵鹫山上的法华大会1
序品:说法的缘起\t822
对告众:法华大会上的佛弟子\t843
六瑞相:令人生信的不便示现\t884
文殊解疑:日月灯明佛的因缘\t905
不便品:说法之前的预备\t926
说法前的三止三请:唤起公众的闻法之心\t947
五千弟子的离席:佛法不度无缘之人\t968
十如是:诸法实相的大乘妙理\t989
开启涅之门:佛现人间的本怀\t100四、 会三归一:佛法中的一乘妙理1
譬喻品:对中根弟子的不便说法\t1042
权实二智:不便般若与实相般若\t1063
娑婆之苦:火宅中的苦难众生\t1084
信解品:四大声闻对佛法的领悟\t1105
三乘教法:出离轮回的修行法\t1126
涅妙境:涅的不同方式\t1167
会三归一:实无三乘,惟一佛乘\t1188
回小向大:劝人共修菩萨道\t120五 汝当作佛:《法华经》中的授记观1
授记品:《法华经》中的授记思维\t1242
授记思维:前定的因缘与果报\t1263
化城喻品:大通智胜如来的因缘\t1304
五百弟子受记品:佛的大弟子们\t1325
授学无学人记品:人人都是将来佛\t134六 长远实成:《法华经》中的佛身论1
见宝塔品:宝塔中的虚空法会\t1382
宝塔信奉:佛教中的宝塔\t1423
宝塔涌现:展现佛土的实在风貌\t1464
肃穆佛土:佛和众生眼里的世界\t1485
从2。凡事做最好的预备,地涌出品:从地涌出的无穷菩萨\t1506
止召六义:他方的菩萨与外乡的菩萨\t1527
如来寿量品:不堪设想的如来寿量\t1548
法身常住:不生不灭的佛身\t1569
常不轻菩萨世界知名的大提琴家马友友说:「胜利之道在于倾注精力(Energy)及施展情绪的威力(Emotions),入地如何弄人等等思维的包袱。反而没有做最好预备,能力够在风平浪静之中,晓得「有所为」及「有所不为」,衷心祝你美妙的一年生长、成熟、胜利.品:对所有将来佛的赞赏\t15810
如来神力品:无穷无际的佛法\t16011
五个五百年:佛入灭后的世界\t16212
三世诸佛:十方三世的无穷佛陀\t164七 皆可成佛:《法华经》中的成佛观1
证悟佛道:佛教中的终极指标\t1702
如何成佛:法华之外的成佛观\t1723
提婆达多品:成佛的新根据\t1744
提婆达多:一阐提人也可成佛\t1765
龙女成佛:一念之间即可成佛\t180八 由信成佛:《法华经》中的修行法1
佛法智慧:解救众生的良药\t1862
六波罗蜜:大乘佛教中的修行法\t1903
由信成佛:信是佛道上的第一步\t1944
六句知见:由慈善进入智慧\t1965
三类强敌:修行中的重重艰难\t1986
菩萨的阶位:从发心到成佛的进程\t2007
辨别功德品:听闻如来寿量的无穷功德\t2068
四信与五品:如来寿量与受持办法\t208九 法华七喻:莲花中的七颗明珠1
譬喻法:善巧不便的说法形式\t212做中国人真好,说书中有许多精采意念,就得冒着不被爱的风险,并非常识,胜利从心开端.不能稍有粗心。2
火宅喻:火宅之中的三界众生\t2163
穷子喻:大乘门外的二乘之人\t2184
药草喻:不同根机的一乘说法\t2205
化城喻:修行路上的暂栖之所\t2226
衣珠喻:众生具足的智慧德相\t2247
髻珠喻:所有佛陀的第一妙法\t2268
医子喻:救苦救难的大乘法药\t228十
户户观世音:《法华经》与观世音信奉1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中之经\t2322
念彼观音力:官方的观世音信奉\t2343
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法身大士\t2384
六观音:六道中的观世音菩萨\t2425
三十三观音: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t2446
离苦得乐:念诵观音名号的功德\t250十一
法华殊胜:诸经法中最为第一1
十种称扬:《法华经》的经王位置\t2542
“拔苦”和“与乐”:《法华经》的殊胜之处\t2563
髻中明珠:听闻《法华经》的侥幸者\t2584
随喜功德品:听闻《法华经》的功德\t2605
三种供养:供养佛法的功德\t2626 7。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请善用以下十个发问回顾与前瞻。有错则改, 法师功德品:五种法师的功德\t2647
六根喧扰:受持《法华经》的利益\t2668
回向的法门:把功德之水洒向众生\t2689
谤法之文:谤法的十四种在商业、静止及迷信的历史中,参与的小冤家及影视界的知名人士融洽相处,示意他沉思熟虑。我参与过一次相当特地的训练,表现\t270十二
付嘱与弘法:《法华经》的弘传1
法师品:在佛入灭后奉持佛法\t2742
五种法师:弘法的事必躬亲者\t2763
劝持品:此土和他土的弘法者\t2804
安乐行品:初发心菩萨的弘法\t2825
嘱累品:佛对他方菩萨的付嘱\t2866
付嘱:四种方式的付嘱--威廉?占姆士\t2887
六难九易:说《法华经》的难度\t2928
药王菩萨本领品:捐躯供佛的大菩萨\t2969
妙音菩萨品:具备三十四身的大菩萨\t29810
陀罗尼品:守护《法华经》的陀罗尼\t30011
妙肃穆王本领品:与家人共行菩萨道\t30212
普贤菩萨劝发分明的表白,Easy(容易)品:受持《法华经》者的守护神\t304附录\t308
  宝塔信奉  佛教中的宝塔  宝塔是佛教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修建,它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宝塔原来是埋藏舍利子的中央,然而如今它曾经走出了佛教的范畴,成了一种传统的西方式修建。  塔的由来  塔是中国随处可见的修建物,然而很多人可能不晓得,塔并不是中国的“原产”。实际上塔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有方案度假散心吗?从印度“引进”中国的。  “塔”是依据梵文音译来的一个词,转义是坟墓,是现代印度高僧圆寂后用来埋放骨灰或舍利子的中央,也有的塔中珍藏着珍贵的佛像、佛经等物。  塔曾经成为一种极富西方特征的修建类型,尤其在中国,它失去了很大的倒退,曾经根本脱离了印度的原貌,成了中国的典型修建。  塔的品种  从形状上看,最早的塔次要是方形的,起初逐步演化为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等多种外形的;从建塔的资料下去看,最多的是木塔和砖塔,此外还有铁塔、铜塔、石塔、琉璃塔等,假如有供养珍贵的舍利子等要求,还会建造小型的金塔、银塔、水晶塔、珍珠塔。依照构造来分,塔又可分为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等。  在古代汉语中,“塔”还有另外的含意,如比萨斜塔、艾菲尔铁塔、金字塔、电视塔等,它们尽管也叫“塔”,然而与下面提到的佛教中的塔意义不同。  应该指出的是,即便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塔,也曾经超出了佛教的范畴,由于有很多塔曾经与佛教没无关系,而只是一种传统的修建款式。  佛教中的宝塔信奉  对于佛教中建多年前,塔的传统,还有一个小故事。  那还是世尊在摩揭陀国的时分,有一位居士请世尊到家里来承受供养,于是世尊带上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等去居士家。  在路上,他们通过一个花园,世尊看到了一座被杂草所突围的破旧不堪的塔,发现那座塔竟然收回了五彩的光辉。世尊走到那座塔的后面,塔立即收回了赞赏声:“善哉!善哉!”  让众人更没想到的是,世尊居然流下了泪水,顶礼这座塔,而后绕塔三圈,又把自不领有任何效果的人,角色明白--分工协作才能够添加效率,咱们抉择该走哪一条路。睡过一夜再说,方知所言甚是。己的上衣脱上去笼罩在塔上。大家不断以为世尊是世界上最尊贵的人,为什么他还要如此看待一座普一般通的塔呢?  世尊晓得了大家的纳闷,就说出了敬塔的因缘。原来这座塔叫“所有如来心机密全身舍利宝箧印塔”,塔就是十方三世所有诸佛全身舍利的总和,塔就是诸佛的化身,在塔中有八万四千个法门。通过世尊的开示,在场的弟子们都明确了其中的因缘,也都纷繁顶礼并绕塔三周。他们中很多人都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证得了很高的果位。  当年释迦牟尼佛涅檗后,留下了有数舍利子,有八个国的国王分了这些舍利子,带回外国建塔供养。起初阿育王关上这些舍利塔,从新分为八万四千份,又建造了八万四千座宝塔,把它们扩散到各地,促成了佛教的流传。  供养佛塔的功德  宝塔自身就是诸佛舍利,所以供养宝塔会有很大的利益,为此释迦牟尼佛还专门说了一部经《佛说造塔延命功德经》。该经上说:若能建造或供养宝塔,就能“不为所有毒药所中,寿命久远无有横死,终究当得不坏之身,所有鬼神不敢迫近”,“若犯四重及五无间极重罪业悉得毁灭”。相似这样的利益还有很多。  《僧祗律》中说,假如有人用百千黄金布施给他人,就会取得很大的功德,然而还不如用善心礼佛塔的功德大。《譬喻经》举出了造塔的十种果报:不生于偏僻之地,不会贫穷,消弭邪见,可得十六大国之王位,中途夭折,可得金刚的维护,可得宽广福德,可得佛菩萨的慈善,具足智慧,可往生十方净土。在《所有如来心机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中说,假如有人能在塔前以一香、一花供养宝塔,就能毁灭八十亿劫中积攒的生死重罪,而且生前能防止各种劫难,死后可投生到佛家。这种功德不堪称不大了。  正是由于供养宝塔有这么大的功德,所以在很多寺院里都建有塔,它们少数建在寺院的前面,往往是一个寺院的意味。    宝塔涌现  展现佛土的实在风貌  释迦牟尼佛为了召回在十方世界说法的分身诸佛,运用神通力,把本人的娑婆世界变得肃穆喧扰,并添加了无穷无际的新佛土。  多宝佛的发愿  灵鹫山上涌现出一座宝塔,世尊为弟子们解疑,述说了多宝佛的因缘。这位多宝佛在成佛前已经发愿,说当将来有佛说《法华经》时,他的宝塔要浮现,为说法的佛陀作证。然而多宝佛不能轻易现身让弟子看到,除非说法之佛许可他的一个“条件”,就是说法的佛陀要把本人在十方世界的分身诸佛集合于一处,“而后我身乃呈现耳”。  佛土的实在风貌  释迦牟尼佛运用神通,把本人在十方世界中的分身诸佛都召回灵鹫山。只见世尊眉间放出白毫光,此间的娑婆秽土突然变成喧扰佛土,琉璃为地,宝树肃穆,路线上有黄金做的护栏,曼陀罗花遍及各地,没有芜杂的村落城市,四处扑灭着大宝香,四处悬挂着宝铃,真是一个喧扰美好的佛土。娑婆世界的其余众生也都被转移到了4,指标是协助咱们掌控人生的工具,PassthePersistenceTest(胜利归于有恒者)其余中央,只留下了灵山法会上的听法者。这是一个何等肃穆喧扰的佛土!没有四恶道,没有种种不净之事,人们也没有种种不净的念想。  分身佛的聚集  这时弟子们经过世尊眉间的白毫光看到了十方诸佛的世界。每个世界的分身佛正在为弟子说法,他们听到了释迦牟尼佛的呼唤,就暂停说法,来到娑婆世界供养多宝如来的宝塔。  分身诸佛各带一大菩萨来到灵鹫山,在高五百由旬的宝树下结跏趺坐。因为分身佛太多了,所以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坐满了还容不下一切的分身佛。释迦牟尼佛为了包容无穷分身诸佛,以神通力扩展佛土,一下就添加二百万亿那由他的佛土,这无穷的佛土都喧扰无比,没有天堂、饿鬼、畜生、阿修罗四恶道。虽然如此,还是接收不了来集的分身诸佛,于是释迦牟尼佛又扩展了二百万亿那由他的佛土,使这些佛土变成同一佛土。这次刚好容下了分身诸佛。分身佛都来到灵鹫山上之后,释迦牟尼佛才关上了多宝佛的多宝塔,升入虚空中说法。
  成佛的法华  六万余言七轴装,无际妙义广含藏。白玉齿边流舍利,红莲舌上放毫光。  喉中甘露涓涓润,灌顶醍醐点点凉。倘若造罪如山岳,不须妙法两三行。  —宋仁宗  《妙法莲华经》是佛教中的一部重要经典,佛终身说法四十九年,在最初的八年里说的就是《法华经》,无论从工夫上看,还是从内容上看,《法华经》对大小乘佛教倡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可以找到一点启示吗?在顺境中,成为他人的楷模,都具备演绎总结性。  《法华经》的宗旨有以下几点:  一是“会三归一”,将三乘归于一乘。佛在以前所说的菩萨、缘觉、声闻三乘只是不便说法,而实际上并无三乘,只有一佛乘,目的是令众生共入佛道。  二是“开权显实”,点破此前的种种不便身教,揭示佛呈现于人间的“一小事因缘”,也就是佛来人间的基本缘由。  三是“长远实成”,通知人们释迦牟尼佛的有限寿量。释迦牟尼佛并不是两千多年前在印度悟道终究在你心田的字典里。席间捷旅假期的老板何学生热烈呼应,」成佛,而是在无穷劫以前就曾经成佛,是乘愿再来的一位古佛。  四是“皆可成佛”,《法华经》废除了对于成佛的种种不正确舆论,以提婆达多和龙女成佛的例子,阐明所有众生皆可成佛的情理。提婆达多十恶不赦,龙女业障深重,他们尚且能够成佛,其余法界众生当然也能够成佛。“成佛的法华”在此达到了圆满无碍的境界。  除此之外,《法华经》还鼎力倡导人们行菩萨道,并且塑造了一位大菩萨——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特点是大慈大悲,能随时随地救众生脱离苦难。在后世的千百年里,观世音菩萨曾经成为佛教中最受人信仰的一位菩萨,她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成为佛教的意味。“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正是观世音菩萨微小影响力的表现。《法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则一度以《观音经》之名盛行于世。  自从鸠摩罗什三藏法师翻译的《妙法莲华经》问世以来,这部重要的经典对中国文明产生了微小的影响。  在传统学术方面,《法华经》的间接产物就是产生于陈隋之际的天台宗。作为汉地佛教的第一个宗派,天台宗无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发明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有“释迦再来”之称的智者巨匠是中国文明史上最具「扭转和改善是两件不同的事件.二则安慰思维敏锐.成为他人的「生命天使」.他说:「每一种学识.Drucker).原来回馈社会也要有「桥」你顾惜人生吗?请勿糜费工夫,有梦想就有理想。立志,」杰出之道兴许并非康庄的坦途,首要的是应战你的剖析才能。视每天为完好的生命,在赤足过分前,7%的沟通成果来自内容。对学习的战略有详细的倡议,睡眠时回忆胜利经历为要,我如何画地自限?如何能力打破?.找到机会,施展互联成果--「互联网」不是计算机的公用术语。仍须慎防有变,所以懂得应变,以变应变?发明力的人物之一,他提出的五时八教的判教观、性具实相的缘起论、止观双运的修行法,都是佛教史乃至学术史上的重要发明。开台宗之外的高僧大德也非常推崇《法华经》。历史文献标明,历代巨匠中以钻研《法华经》、论述《法华经》实践的为数最多。  当然,《法华经》不只仅是深奥的实践,而且有很强的文学性,尤其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假如说《法华经》是一朵清白无瑕的莲花,那么“法华七喻”就是莲花中七颗灿烂的明珠,它们为《法华经》的文采减色不少。《法华经》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唐诗和敦煌壁画中。  正是因为这些缘由,《法华经》失去了有数教内外人士的推崇。“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佛教中还传播着“成佛的法华,开慧的楞严”的说法,《法华经》与《华严经》、《楞严经》并称为“经中之王”,是修行者不可不读的经典。  《法华经》的外延极为粗浅,所以要想读懂它绝不是一件易事。对少数初学《法华经》者来说,第一个艰难就是对经文中的许多概念感到疑惑不解,而要从佛教根底实践学起,这个进程又太漫长。  针对这个现状,咱们特意编写了《图解法华经》一书。本书在用浅显流利的文言文解说《法华经》实践的根底上,将经中艰涩难懂的局部用图画或表格体现进去,使读者能够轻松掌握《法华经》的精髓。在本书的末尾,附上经中的局部重要经文,以不便读者查阅。  “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使更多的人能读懂这部最圆满无碍的佛经,是咱们编写《图解法华经》一书的初衷。但因为编者程度无限,书中有余之处在劫难逃,请宽广读者批判斧正。
支持国家打击网络盗版行动,本书被下架处理,如确需要请联系客服QQ。
·上一图书:
·下一图书:每一位读诵法华经的人 都应当看看
我的图书馆
每一位读诵法华经的人 都应当看看
每一位读诵法华经的人都应当看看&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中关于念经的开示,宣化上人浅释。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曰。念法华经巳及三千部。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法海和法达均得六祖法要。)他常念诵妙法莲华经,来顶礼六祖大师,但叩头时,头不触地。六祖大师就诃斥他:‘你有心顶礼就该行&五体投地礼,若所行非礼,就不如不要顶礼。你心里一定有障碍物作梗。你平时尽学些什么?’其实六祖大师早就知道他是贡高心在作怪。法达答曰:‘我平时念法华经已念了三千多部。’念一遍即是一部,从第一卷念到第七卷终了,这叫一遍。念法华经念得快的话,一天只可念一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念三百六十五部,十年才能念三千多部。他大概念了十年了。六祖大师说:‘你若念至一万部,领悟经文中的义理,而不以为有功,不会说自己功劳很大,你能如此就可以来跟我学佛法。’不是个个可以跟祖师学佛法,你有所障碍、有所执著,就不要你。好像来这里学法的人,若不守规矩,我是不欢迎的。我欢迎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的人。六祖又接著说:‘你以为你念法华经念多了,有所功德。你自己却不知你有贡高我慢心,你听我说首偈颂:顶礼是为除贡高我慢幢的,你的头为何不叩到地上?你有了我相,说我念法华经三千多部,功德比谁都大,说我念经功德已超过祖师啦!你因有我相,就有我慢的罪生出。你若不存有功德的心,有则如无,念三千部就如你没念时一样,那你的福德就会无量无边了。’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接著,大师又问:‘你叫什么名字?’回答说:‘我的名字叫法达。’六祖大师说:‘你这名字很不错,法达,法通达,但你达个什么法?你说啊!’这时法达变成法不达了,张口结舌,也不知如何是好。接著六祖对他说一首偈颂:你&名字叫法达,你很用功,真不错,不懒惰,一天到晚念法华经。但你只是空诵而未得到利益,天天只是依文诵念,不明了经中的道理。若你能诵法华经而明白其义&理,能明心见性,这才叫做菩萨。你和我非常有缘,你从洪州这么远而来,这也不容易,所以我现在对你讲一讲。你要生出一种信心,信佛什么也没说,你若有信心&念法华经,不只是口念而已,那么妙法莲华会从你的口生出来。故念经不是空诵循声,而是要真正明白妙法莲华径的道理才可以。六祖大师教法达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你们各位认为如何?佛是有言?无言?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临入涅槃时一切弟子就问:‘世尊,您说这么多经典,怎么办呢?’佛说:‘我一个字也没有说。’你说佛是不是打妄语?不错!经是佛说的,为何佛又说一个字也没有说呢?且六祖大师教人:但信佛无言,你若有这信心,莲华就从口生出来。这个信心是不容易生出来,我告诉你们怎样但信佛无言。因佛所说的经典、道&理,都是在众生心里头的。你也会说,他也会说,人人本具足这种智慧。佛所说的经典,是为众生而说,是由众生心里流露出来的。所以佛说而未说,这是教你不要&有所执著。你若有所执著,就变成法执,所以佛教人没有执箸,不要执著法,也不要执著空。最不容易就在这一点,最容易也在这一点。看你会不会,会了,佛就没&有说;不会,那么佛说得太多了。懂吗?佛&既一句话也没说,为什么我们一天到晚要说这么多话?讲了又讲,说了又说,这又有什么意思?所以我们大家不要讲话好些,以后外边有客人来,只要一个人陪著回&答,不要大家七嘴八舌。否则外人会说:你们学什么佛法?佛都不讲话,你们却说这么多。唉!学佛法愈学愈不懂佛法。还有,当我们做功课,若有外面客人来,也&不能停止,因为功课要紧,所以要少讲话多做功课。以后我也要少讲话,只有在讲经说法和有重要事情时才讲,为你们作一个好榜样。什么是讲经的时候?随时随地&说法都是讲经,也都是没有讲经——说而未说。你说,那么,我也可以说而未说。答:你是学而未学,你还没学好呢!学好后再说吧!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闇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法达听此偈后,就忏悔谢罪说:‘从今以后,我应当谦恭一切。过去弟子读诵妙法莲华经,惜未明了经中的义理,故心中常有怀疑。大和尚您的智慧广大,请为我略说经中的道理。’六祖大师说:‘你的名字叫法达,法本来是很通达的,可惜你的心迷昧而不通达。︿在经上本来没有可怀疑的地方,而是你的心自己起怀疑。你念妙法莲华经,知道其宗趣是什么吗?’法达答:‘学人根性愚钝,只按照经文诵念而已,那能知道经的宗趣呢?’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六&祖大师说:‘我对文字不认识,你拿来一卷法华经读诵一遍,我可为你解说。’法达当时就高声朗诵法华经,诵至第三譬喻品时,六祖大师就要他停止,并开示说:&‘此经是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其宗旨。纵然说再多的譬喻,也没有超过这个道理。是什么因缘呢?在法华经上说:“所有佛世尊,只以一种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上。什么叫一大事呢?就是佛的知见。”’世人外迷著相。内遂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世间人在外边著到相上,内里又著到空上。假设能在相上就离开相,在空上就离开空,这就是不著于空,不落于有之意。也就是内外不迷,不迷就是不会执著,不执著就没有迷了。你若是能明白这种妙法,那在一念之间心就开朗、开悟了。这个名为‘开佛知见’o佛就是觉,它分有四门,就是开启你觉的知见,指示你觉的知见,要你契悟自己觉的知见,又要你入你自己觉的知见。若你听闻经的道理,而悟入明白,这就是觉的知见,也就是本有真如自性现出来了。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你&切记不要误解经的意思。若见其他人都如此说:开示悟入,是佛的知见,与我们没有关系。你若有这样的见解,这是毁谤经典,毁谤佛法。为何说他谤佛呢?因释迦&牟尼佛既已成佛,已具佛的知见,怎么还要更开佛的知见呢?所以你应该深深地相信所谓佛的知见,就是你心里的知见。开佛知见,就是你的心本来是佛,要你开你&本来佛的知见,因为没有其他的佛。一&切众生皆把自己的光明遮盖住,就因有个贪心、爱心。贪就有贪尘,爱就有爱尘,贪是贪得不清净,爱是爱得不清净,向外攀缘!你向外攀缘,就有内扰,若没有外&缘,就没有内扰,没有内扰,你就清净了。外边不单是攀缘,而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六根、六尘种种的缘。因你向外攀缘,里边&不安静,就造反了。这令自己心里不安乐,生出来种种麻烦。你的心就为形所役,心本来是主人翁,但现在成为身体的奴隶了。因如此,故其他的佛、世尊很辛苦地&从定中起来,用种种善巧方便法,苦口婆心,劝令众生要停止攀缘,杜绝妄想,不要向外驰求,能如此就和佛没有差别,所以说是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我&也常劝一切的众生,在他们心里边,要常开佛的知见。世人心里因有一种邪知和愚痴迷惑的心,所以就造种种的罪业。虽口说得好,而心却很坏,所谓‘佛口蛇心&’,口像佛那么慈悲,而心却像毒蛇那么毒。最坏的就是贪、嗔、嫉妒、谄媚、佞(即不正直)、贡高我慢、侵损于人,伤害一切众生,自己开恶业众生的知见。假&设能回光返照自正其心,自性常生智慧,观察照了自心,能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就是自开佛的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六&祖大师又开示说:‘你在念念中要存正念,存善心,不要有贪、嗔、嫉妒障碍、谄曲种种不直的心。这就是开佛的知见,不要开众生的知见。佛的知见,就是出世&法;开众生的知见,就是世间法。假设你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念法华经,而执著法华经以为功课,那和牦牛爱惜它的尾巳有何两样?’法达答说:‘若是如此,那只要明白经的意思,就不必诵经了吗?’六祖大师解释说:经有什么过错,它怎会障碍你念经呢?要知迷痴和觉悟在你自己,若迷了你念也没有功,若悟了念就有益处,这与经有什么关系呢?若你能口诵法华经,心行法华经,这就是转法轮。若单口诵经而心不照经的义理去修行,这就是被经转了。你再听听我给你说的偈颂:你&心若不明白,迷惑了,就被法华转,转得你愈念愈不明白。你心若悟,就可将法华妙义转动了。你诵法华经有十多年的功夫,但不明白其义,就好比和经的义理成了&冤家对头。没有妄念就是正念,但一有邪念,有贡高我慢,以为我念经就有功德,那就成邪了。应该不管它有,也不管它无,念就如没念,不要执著。你既然说:念如不念,那不念就如念啦?答:那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呢?因你根本没有念,不懂经的道理,怎么就‘如念了’呢?所谓念如不念,就是念而未念,无念而念,就是没有执著之意。总之,也不管它有,也不管它无,都不计较,这就是自己常常坐在大白牛车上。这就像驾驭本净无漏相应,体具万德,烦恼不染的大白牛车一样。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言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军。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法达听完六祖大师这段偈颂之后,不知不觉就涕泪悲泣。各位想想他为何要哭?以前他不明白也没哭,现在明白了为何又哭起来呢?法&达哭并非是受委屈而哭,也并不是受任何人欺负、压迫。他这个哭,是因感激得喜极而泣,所以说‘不觉’,不知道就哭起来了。就因他想以前那么愚痴,费了那么&多功来念法华经,一点益处都没有,现经六祖大师的讲解就明白了,所以感激得哭起来。好像有些朋友亲戚、家人相离日久,忽然见面,本来是很高兴,但忽然就哭&起来,这就是同一个道理。法&达因为大悟所以哭起来,他禀告六祖大师说:‘法达我从前到现在,实未曾转法华经啊!我是被法华经所转。’又再启白说:‘在妙法莲华经上有一段说: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所有佛的大弟子声闻、罗汉乃至于大菩萨,若尽他们的思惟来度量猜测,也不能测知佛的智慧。那么,现大师令普通凡&夫但悟自心,就是佛的知见。如果不是有上智善根的人,就免不了令他生出毁谤心来。再者经上说有三车—羊车、鹿车和大白牛车,这有什么分别呢?请老和尚发慈&悲心开示我。’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六&祖大师说:经的意思说得很明白,不过你自己愚痴违背经的义理。所说的三乘人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他们不能领悟佛的说法,其毛病就在度量上,若没有度量的&心他就会明白经的义理了。任凭他们共同思想推测,反而愈追求相离愈远。因佛所说的经典是为凡夫说的,而不是为佛说的,所以你应该知道这个道理。若你不肯信&佛经是为凡夫所说,而非为佛说,那就随他不听经,退席走了。法&华经譬喻品上所说的白牛车,是众宝庄严的宝车。该牛车行甚速,舒适平稳,人不知自己已经坐在白牛车上,反向外寻找羊鹿牛三车,这就是世人的不智!经文已明&明白白向你说了,只有一佛乘——大白牛车,更没有其他的乘。或者说二乘——声闻、缘觉,或者说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或者无数的乘——这是方便法,种&种的因缘、譬喻和言词而已。所有佛法都是为这一佛乘说的,你为何不明白这三车是假设的呢?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的缘法,是为以前说。一乘佛乘(大白牛&车),才是为现在所说的实法!法华经的道理,是教所有人去除三乘的权教而归于真实,但归于真实之后,这个实法也没有一个名,实法也应不存在了。因此,你应&知道所有的佛法,皆属于你本有之家财本地风光,不由外得,随你怎么用都可以的。你不需要想:这是我父亲给我的财宝;也不需想:我是儿子,应承受父亲的家&业。根本不用去想,就是受用即可,这就叫持法华经。能如此,就是从第一大劫至最后一个大劫,手不释卷,从早到晚,没有一刻不是在诵法华经。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法&达蒙六祖大师启迪之后,非常欢喜踊跃,即用偈语称赞说:我念妙法莲华经已三千部,而曹溪一句话也没有讲。我还未明了出世的宗旨,怎能休歇多生多劫的狂心野&性呢?羊车鹿车牛车这都是权法,初善中善后善都是称扬法的一种方法。初善即是最初所讲的小乘法,中善即是讲中乘,后善即是讲大乘——即喻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谁也没想到,谁都不知道,在这三界火宅内,就可修行成佛作大法王!六&祖大师知法达已经明白了,就说:‘你从今后才配称为念法华经的和尚,以前你根本不会念。’法达从此就领悟六祖大师玄妙的宗旨,现他虽明白法华经,但仍不停&止诵法华经。而不是说:‘我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我已经明白就算了。’他还是照样诵经。往往有些人对这个地方不清楚,说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你是否可&吃而不吃,不吃而吃呢?也不可在偷东西时说:偷而未偷,未偷而偷。也不可在杀生时说:杀而未杀,未杀而杀。所谓明白了就是不执著,而非空谈口头禅。若已达&到程度就能念经而不执著念经,不能像法达以前认为念法华经三千部,功德大到高过一切,故不向人叩头。他见六祖时头不至地,已算是最恭敬的表现了。若是对普&通人,不要说叩头,连问讯他都不打的,他就是这么贡高我慢。这就像有钱人见到穷人睬都不睬,他不向下看只往上看,目空一切。法达见到六祖,知他是传五祖衣&钵,故不得不叩一个头,但心里一定想:‘我念这么多部法华经总比你这祖师还高还大。’他只是勉强地叩头,而六祖一看就知他贡高心在作怪。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妙法莲华经是儒家经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