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教育部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提出的要求 科学性 时代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11.2.4您当前所在位置:&>&&>&
核心素养之价值取向与意蕴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科研部主任、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成员王月芬介绍说,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意义非常重大。它具体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具体到课程改革上,将基于学科本质观来确立学科素养,基于学科素养来择定学科课程内容,基于学科课程内容来研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读懂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一时间,“核心素养”被反复提及,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词汇,甚至引起概念上的泛化。有些教师认为,以前提的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现今的核心素养只是提法发生了改变,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围绕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核心素养的意蕴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帮助教师理解什么是核心素养,以促进其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达成教育目的。
什么是核心素养?
教育肩负着为未来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使命。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永远都是教育的终极追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正视现代公民必需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世界各国纷纷启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我国,双基、三维目标曾是我国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培养要求。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社会的来临,我国也紧跟时代要求,启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研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组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对核心素养进行了如下界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不断的提炼与升华过程中,项目组设定了核心素养的一级指标,分别为:社会参与、文化修养和自主发展。在三个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又将学生的核心素养依次分为9大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根据我国国情,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作为未来的社会人,学生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这三大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育人的关键,也是学生社会参与过程中的必要品格。学生的文化修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自主发展(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与学生社会参与(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核心素养的价值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顺应时代发展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更高要求而提出,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与前瞻性。其价值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关注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从我国国情看,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是教育上位的、宏观的要求,而核心素养则是从终端层面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核心素养的确定,将教育的视野聚焦到教育主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上来,做到了目中有“人”。相较以往的双基、三维目标而言,更关注学生的品格与能力培养,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原则。
其次,关注教育主体的发展性。相较于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确立是建立在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之下的。这就打开了教育的固有格局,使教育不仅仅拘泥于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讲授与学习方法的获得,更注重人文修养与社会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培育。
再次,关注教育结果的未来性。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事业。教育的结果区别于产品加工,不是仅为满足当前之需而进行工业生产。因此,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明确面向未来的人终身发展的能力与品格——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引领育人模式改革,有助于达成教育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
核心素养的意蕴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包括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纷纷启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组专家在专项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初步确定为9个素养、25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
作为一线教师,对学科课程三维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更熟悉。在区分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核心素养直指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教育是为未来培养现代人的事业,通过教育,学生所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品格与关键能力,既能让每一个个体在适应社会化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中实现其个人价值,也能让学生群体在社会活动中彰显其社会价值。对于学科教学而言,教师想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首先需要明晰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使其具备核心素养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相当于总的素养达成目标。而学科素养则是因年龄、知识结构差异,在学校教学中达成的阶段性目标。两者之间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以高中生物学科为例。由于生物学科归属于科学学科范畴,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素养可归纳为:生命观念、理性思维、实验探究和社会责任4项。这4个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价值追求而提出,也是课程核心培养目标的一部分。对一名学生而言,在其读书生涯所学的所有课程的学科素养的累积,共同指向其发展核心素养。
当然,作为教育实践者的教师,仅仅了解核心素养或学科素养是什么是不够的。要想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不仅需要教师理解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还需要教师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式方法上做文章,通过教师的教激活学生的学,才能让核心素养的价值与意蕴形成生长的力量。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教科规划办)
本栏目最新热文排行榜舟山宠物网
舟山宠物网
舟山宠物网,同城宠友交流,宠物爱好者交流平台!
舟山宠物网服务时间:7*24小时
您当前的位置:> 明德动态
黄四林:《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明德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好机会,我代表我们课题组给大家汇报我们课题组研究的成果,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更多提意见和建议。下面我想从我们课题组做的一些事情给大家做汇报,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我们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它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二是我们课题组是如何开展的?三是围绕着我们课题组做的课题研究给大家一一介绍。四是给大家介绍经过三年的研究,我们课题组建构的中国学生核心发展的框架和指标,以及它们的主要表现。一是背景和意义。我们在构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本质我们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问题,就是面对21世纪的变化,我们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在21世纪的变化时代,一个人要想成功生活,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人要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这是我们思考的原点问题。大家都知道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为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出来,我们的教育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我们如何立德树人,更加明显。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上来看,大家都知道现在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由我们的生产力转化为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都开始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提高国民素养。我国要想在国际竞争当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开始注重国民的核心素养问题。这是国家的形势。有人把1999年称为素质教育的元年,从1999年开始实施到现在实施了十几年,为我们国家的教育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深入开展,当前教育的很多问题也暴露出来了。首先我们发现我们培养的学生,他们的考试分数越来越高,但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下滑。我自己有一个明显的感受,我在北师大当老师,我们的本科生大四毕业的时候我们让他做毕业论文,最后交上来的毕业论文用中文写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写的话没有一句话是通顺的,主谓宾没有,一大段都是逗号,一直到最后一个句号,一段结束的时候才是句号。能考进北师大,985、211学校,一定是考试能力很高的,但是他写的话是非常不通顺的,我们感到不能理解。现在的教育极需全面的提升和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上面,我们现在有个基本的理念,我们把抽象的、结构化的知识以学科为本交给了学生,在现实生活情景中他一定会用,但是学生在真实情况下往往是不会用的。以我自己举个例子,有的时候我跟我爱人在家里有小矛盾,她经常说你还是学心理学的,我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挺难的。我反思,我学了几十年的心理学到底到哪里去了?心理学仅仅是一个知识,并没有转化成我在一定情境下的能力或者素养。这是当前的素质教育我们急需面对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2013年5月受教育部的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领衔,联合国内多所高校近百名研究者,历时三年时间攻破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二是研究的总体设计。在开展课题组之前我们专门组织了大量的人员就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素养进行了探讨,并做了文献的收集。课题组指出,“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综合表现。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综合性。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我们过去更多谈的是某个具体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价值观分开是谈的,核心素养是这几个的综合表现。&&& (二)关键性。它是一个人成功生活、实现自我价值,能够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必备的,最核心的素养,它不是基础素养不是专业素养,一个人要有良好的身体、身心健康,要能够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这是最基础的素养。我们讲的核心素养不同于基础素养,也不同于专业素养。&&& (三)发展性。它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阶段性就是高中、初中、大学,甚至将来工作的不同时期,贯穿人的一生,连续性它体现在核心素养是在一生中发展,背后是我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四)可育性。就是后天可教、可学的,通过课堂、学校、家庭教育、自身实践提高,我们可以从这四个面来理解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在我们教育改革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核心素养是经过一套严密设计的育人系统,所以在课标、课程的改革上面起到一个指导、引领作用,同时它也指导教学实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我们过去的很多教学都是以学科为本、以知识为本,比如我是教数学的只是把数学的知识体系教给学生,我只关心我这个学科知识的传授,但是核心素养要求以学科为本为转化为以培养学生素养为本位,不是过去的学科素养,同时也引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明白我们应该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如何去学习,同时也会指引我们的教学检验和测评。在核心素养为指导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学业质量测评,为引导我们核心素养的落实,这是核心素养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教育部明确给我们四个任务,第一个任务要建造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领域,第二个阶段要有指标,第三个阶段是在不同的表现要界定,第四是为教育、改革和素养提出建议。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个是科学性、第二个是时代性,第三个是民族性。“科学性”就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科学的程序与方法。“时代性”,必须立足于我们国家的实际国情,同时又面向未来。“民族性”,不同国家、不同组织面对核心素养的同时,都非常注重遵循本民族实际情况建立,我们国家也不例外,要面对我们的国情,我们的需要,尤其是能够继承和传承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课题组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的。&&& 第一个是从理论上探讨什么是核心素养。刚才已经把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如何理解给大家汇报了。第二个是就是我们要梳理从建国到现在党和国家对于教育的方针、政策的要求,为我们建构核心素养提供政策依据。第三个是我们梳理了国际上先进的组织、国家、地区他们在建构核心素养时的方式、方法、过程,为我们建构核心素养提供经验。第四个我们梳理了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中对教书育人以及对个人修身成德的优良传统,把它继承和拉入到我们的核心素养里面。第五个把我们当前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以及高中这三个课标我们都拿过来分析,看看这些课标它们的核心素养是怎么要求和怎么实施的,为我们下一阶段对课标的修订指明了任务和方向。第六个是我们课题组遵循了当前不同职业、不同单位,他们对我们培养21世纪的人有什么样的期望和要求。主要是从以上六个子课题进行的。&&& 为了开展研究,整个课题组有了精细的顶层设计,然后细分为两个方案,分为六个子课题进行的。这三年间我们开了50余次总项目及子课题研讨会,整合研究成果,进行多轮意见征询,征询130余人次的学科专家、课标组专家、课程教材专家、教育学、心理学专家的意见,修改完善总框架。教育部委托中国教育协会以及各个省市的教育行政单位广泛征求了意见,让一线的教师、一线管理者为我们提意见。我们收集的材料打印出来有这么高一摞,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有很多已经不在教育工作岗位上的老师、专家给我们写了很多的意见和建议。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天早晨8点还不到,我到办公室,就有一个来自四川绵阳退休的老教师自费来北京找我们,因为他没有我们的联系方式,在北师大找了三天才找到我们,他7点半就到我们办公室了,他带了厚厚的一本资料,他说他先是中小学的一线教师,后来成为研究员,再成为地方教育行政的领导,现在退休了,他对我们核心素养的征询意见稿非常感兴趣,给我们谈了很多意见,给我们很多一线的资料。最后他到中午的时候,他说你必须今天给我回答,我这些意见我能不能采纳?我说这个有点困难,你的意见我听了很好,我会汇报给林老师和课题组,让课题组整体讨论,最后我们会在修改稿中有所体现,但不一定一一回答。老先生的这个精神非常让我们感动。&&& 三是下面说说我们的六个子课题。第二个是我们课题组从2013年党和国家重要会议上的讲话文件,我们发现最早出现的有关教育政策是在1957年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我们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梳理得出三个结论,第一我们国家始终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始终围绕着德智体为主线,具体的内容会随着社会发展不同的时期有所变化、有所侧重。第三个是我们国家要体现德育为显、能力为重,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对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内涵越来越清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情又有所侧重。通过教育政策的研究,我们发现党和国家指出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政策是非常宏观的、抽象的,它代表着国家对我们培养人才的期望和要求,但是它如何去落地、如何去细化、如何转化为具体的素养,这中间还是有一个过程。第二个方面我们另外一个课题组比较了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他们对学生发展素养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实施的途径。我们发现最早提出核心素养的是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他们主要是基于当时的国际背景。我印象我上高中的时候,93年高一的英语课本第一课讲的就是卡尔·马克思,我忘了当时文章的名字,讲的就是有一天你会坐在家里,坐在电脑面前,你想买什么东西,想买衣服、想买吃的甚至想买一支笔,都会送到你家门口。93年我当时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时代,当时我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是作为课外小说读的,93年到现在2016年,早就已经实现了,现在在家里买任何东西都可以送到家门口。我上大四的时候,大学里面才有了互联网的概念,我们学校的网吧是五台机子同时开,五个人同时上,而且每个人一小时是20块钱。我们当时找了五个人去上,一个小时下来,网速非常快,这是大四9月份、10月份的事情,到大四下学期,互联网已经发展到每个小时2块钱,从晚上10点钟到第二天早晨7点钟这段时间总共10块钱随意上,当时我们特别兴奋。我们经常一夜一夜上网,感觉到以前花20块钱上一个小时,现在10块钱能上好几个小时,能获得很多的材料、很多的资料,坐在网吧里面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信息。现在才不过十几年、二十年的时间,我们能想象今后十年我们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今后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的孩子你今天教给他知识,过了二十年以后他也像你一样,他成为这个社会的一员,你教给他的他能不能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能不能适应二十年后的环境,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这又回到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去培养的问题。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基于这样的背景开始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然后一些先进的组织和国家纷纷开启了核心素养的工程。&&& 我们分析比较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美国、日本包括我们国家台湾地区它们核心素养的遴选和制定,我们梳理了40余万字,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他们会基于他们的价值观、基于他们的组织、政治、经济、文化遴选他们的核心素养的指标。我们发现最有代表性的是有四个方面:第一是培养核心生活和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人,包括像OECD,包括台湾、日本;第二是个人终身学习,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第三个是培养个人发展,第四个综合取向,像美国。但是我们发现这些国家或者是地区,虽然建构的领域和指标不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呈现出个人的发展和社会与国家的发展相统一。&&& 培养成功生活的,这是OECD,他们基于社会的愿景和个人的需求最后提出了三个领域:自主行动、使用工具、在社会异质群体中互动。它的核心是具有反思的,最后这样的人可以成功地生活,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同时OECD还提出他们所提出的三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联系,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领域起的作用不同,但是一定是共同起作用。比如说在A的情境中主要是自主行动,其次是使用工具,最后是在异质群体互动。在B的情境中主要是使用工具,然后异质互动,但是都是相互促进的。&& &日本没有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他们提出的是“21世纪型能力”,他们认为21世纪应该具备的能力核心是思维能力,包括解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元认知、适应力。基础能力包括语言技能、数量关系技能、信息技能,但是人的思维能力如何表现出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建立人际关系、社会参与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在这里面他们明确提出思维能力是核心,基础能力是思维能力的基础,而实践能力起到引领的作用。&&& 我们国家台湾地区在这些基础上又加了领域,发现人类的整体价值并构建文明的能力。这是他们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指标的表现。第二个方面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为代表的,他们提出要跨学科,指向终身学习为指向的。提出了七个指标,包括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式与认知,数字数学、科学技术。然后欧盟也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的一级指标,包括国语交流、外语等等。第三个是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加坡提出来二十一世纪培养的应该是自信的人,应该是自主学习的人,这是从个人角度说的,从国家层面来说你应该是热心公民、是积极贡献的人。那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他们提出的核心素养包括三个领域。第一个是核心价值观,第二个方面是社交和情趣素养,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决策,社会性意识,第三个方面是热心公民素养,他们认为在这个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价值观,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会塑造一个人的情感、行为,会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 第四个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他们提出的核心素养是体系,我们把它称为彩虹体,上面的彩虹,外虹就是我们讲的核心素养的三个不同的领域,包括生活和职业技能,包括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他们提出来要实现这三个领域,主要是依托核心科目和21世纪主题,在课程里面完成的。包括传统的,数学、阅读、计算等等,还有五个21世纪的主题,包括全球意识、理财素养、环境素养、公民意识等等五个方面。有四个支撑:21世纪的标准如何评价,21世纪的课程和教学,21世纪的专业发展、21世纪的学习。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核心素养体系,不单单是三个领域、几个指标,它对每个领域里面的指标有详细的说明。比如像学习和创新素养里面,包括他们现在所提出来的4C。大家都知道美国过去非常强调传统的3R,现在他们非常强调4C,就是我刚才讲的交流、合作、批判性思考、创造力这一方面,他们把4C称作“21世纪超能力”,一个人如果能有4C的素养,在21世纪能适应当前环境,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能够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刚才给大家介绍这四个有代表性的核心素养的领域以及指标,我们发现虽然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同,他们的领域不同、指标不同,但是它们都指向最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且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个是自主发展,个人方面,还有就是个人和他人社会的,社会参与、互动,另外非常强调的就是文化学习,包括工具性的这三个领域。具体从指标上来看,他们都非常强调传统的素养,包括语言素养、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但同时也高度重视和强调时代所应该具备的素养,比如说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心素养、创新和创造、社会参与素养等等。在座的各位,现在进入了合作的时代,任何一个人要想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有合作的精神,能够有团队意识。但是现在很多的学生在沟通、交流这方面确实很有限制。给大家举个例子,我自己带的学生,我经常收到他们的短信、微信或者是邮件,看了他们的信息后心里面怒火三丈。有一次一年级的大学生来请我当他的老师,头一天我们谈了将近一个小时,谈的很高兴,我也很欣赏他,但是第二天早晨他给我发了一个短信,他说我要参加咱们学校的社团,社团需要推荐人,需要你作为推荐人,需要你提供基本信息,姓名、性别等,请在下午4点半前发给我。看了短信我当时心里面堵的实在太难受,谈了一个小时还不知道我不姓名、性别,还不知道我单位,还必须在4点半发给他。我们的研究生有一次跟我说,他说黄老师我下周会给你看我的毕业论文,我下周一到周四有什么事,只有下周六下午有时间。我在给我们的学生上公共课、上教育心理学,每天早晨7点40我刚刚走到学校的南门就接到学生的短信,也不知道他怎么有了我的手机号码,给我发了个短信,也没有黄老师称呼,就是说我上了你的教育心理学给我的分数是84分,我明年要申请出国,我现在大三,我的分数必须要达到95分以上,才能争取出国,如果你不给我95分及以上会影响我明年的出国,会影响我一生的发展。我这一天的心情都非常糟糕,非常郁闷,我不知道我怎么回答他,我到底给不给他改分数?如果改了分数我就打破了我作为老师的基本的职业操守。我跟学生每次上课前,第一堂课我就言之凿凿说我对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该是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从来不会改分数,如果我要不给他改分数我要影响他申请出国,甚至影响他一生的发展,这个责任实在担当不起。所以下午3点钟的时候,我突然想明白了他这是在要挟我。既然是要挟我,我就应该理直气壮不搭理他,这种人最好别出国,给国家丢人。我跟我很多同事聊天的时候把这些例子举出来,他们说看来黄老师你还是年轻老师,这种事情我们经常发生。后来我的学生到我这里来,我第一件事情就告诉他,怎么给老师发微信、发邮件,给老师发短信、邮件第一句话,比如说今天在北京雾霾很严重,请老师注意少出门,多注意保护自己,下面再说要几点给你东西,我看了心里可能好受一点。如果一个人不会交流、不会沟通,谈什么合作、谈什么团队?&&& 四是我们对课标的研究,我们梳理了义务教育课标。我们发现当前的课标中以能力为主,重视工具性素养,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学生提出全面要求,尤其重视实践素养、主动探索、问题解决能力等素养,但是也存在问题,对素养缺乏明确界定,系统阐述,他们所提出的素养都是语文针对是语文,数学针对是数学,我们现在做一件事情很难依靠某一学科所完成的,比如说社会责任、创新精神,你说是哪一门课程能单独完成的?往往是多门课共同完成,但是我们现在的教学理念往往认为我们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教给了学生,学生会自动把各个学科的知识整合、融合,融会贯通,但这个太难了、太幻想了。还有当前课标里面虽然规定了核心素养,但是内容往往不一样。&& &五是实证调查。我们开展了48场调查,最后专家有500多人,我们在不同地区都进行了访谈和调查,最后发现访谈的结果主要包括五个领域,公民意识、与人交往、学习与发展、知识基础、健康与安全。问卷调查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学会学习、公民意识等几个方面。我们把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进行对照发现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像健康素养、学会学习、品德、自我管理等,这为我们建立学生核心素养建立了很好的建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们建构的依据主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育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的原则。根据这三个依据,我们建构了核心素养,我们的中心是全面发展的人,依据:一是党和国家历来都把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目标,而且全面发展的人也是我们课题组核心素养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归宿点,而且从国际来看,他们也都指向全面发展的人,而且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发展的理论。围绕着“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建立了三个领域。第一个是自主发展,自主发展重点要求的是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发展,能够解决问题。第二个是社会参与,能够提高社会责任感,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最后发展成为有责任担当,有目标、有理想的人。第三个领域主要是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点强调的是能够掌握人文和科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运用人类优秀文化的成果,追求真善美,发展成为一个有文化基础,有高品位的这样一个人。刚才我们讲的文化基础是个体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必要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证,这三个领域相互联系。围绕这三个领域我们遴选了不同的指标。很多指标是反复强调的,比如说创新、道德品质、学习等,根据这些课题研究我们归纳出了三个领域六个素养,自主发展里面是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里面是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围绕六个素养我们有具体的表现,基本的要领。刚才王司长说缺少思想品德,我们所建立的核心素养就是关键能力的综合表现,每个素养指标里面都体现既是能力又是品格。最后是实践创新,实践创新里面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根据这个框架下一步要着手做的是在不同的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具体的表现是什么以及如何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测评,这是我们课题组下一步要完成的事情。& &&最后简单跟大家汇报,我们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当前国际、国家对核心素养的落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基于核心素养指导课程改革;通过核心素养指导教学实践,转变过去的以知识为本位、学科为本位,转变为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同时也指引学生该如何学习;最后是建立起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评价,来考核检验教育的成果,这是我今天的汇报,谢谢。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新闻
服务时间:7*24小时
加盟合作:
扫描二维码
关注世纪明德
扫描二维码
下载明德在线
国内研学营
国际研学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部 媒介素养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