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去上学去了、我去威莱集团能干下去吗些什么工作呢

为什么很多孩子都上学了,妈妈还不愿意去上班呢?
为什么很多孩子都上学了,妈妈还不愿意去上班呢?
昨天,有个朋友向我诉苦,说她孩子都已经上学了,还抽不开身去上班,婆婆经常有意见,天天看她脸色,觉的自己没去上班是件很内疚的事情。大家都是这么觉的,孩子上学了,就应该出来上班,可她说,在她一天当中除了接送孩子,和家务外也就没有其它空余时间了,简直比工作还忙,可能带过小孩子的人才会理解吧每天早上给孩子煮饭然后带孩子去上学,回来洗衣服做饭,然后又去接孩子,回来帮她复习功课,然后陪她吃饭,哄她睡觉,才有一点点时间,然后孩子睡醒了又去上学,再忙些家务又要接孩子了,感觉一天过得非常快,连聊天的时候都没有了,她抱怨说其实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在我的观念中,上班确实会比带小孩子轻松,可是为了孩子更加的优秀,嬴在起跑线,还是自己亲自带小孩子比较 好,所以多体谅全职带小孩的宝妈们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一个愿意在文字中认真书写的女子
作者最新文章上幼儿园的孩子该怎么预防感冒 第999页 母婴育儿 - 贝加网
上幼儿园的孩子该怎么预防感冒
我家里有一个2岁8个月的宝宝,我和我老公准备让宝宝在家里接受幼儿班教育,我自己是小学老师,这样好吗?可是我父母不赞同,我该怎么办?不用吧,学校里学的自己都会干嘛不在家教呢!还可以促进亲子关系,孩子太小了,在学校很多东西都不能自己弄,比如擦屁股,吃饭,自己在家照看的好些 个人觉得还是到幼儿园比较好,毕竟自己的孩子对妈妈很熟悉,对妈妈的脾气也很熟悉怕管不住孩子 在家教育倒是可以,但是你要想想孩子上幼儿
如果是感冒了,先在家里把病养好吧。园里孩子多,容易交叉感染,加上孩子冷热了不知道,老师也照顾不过来啊。给孩子吃清淡一点。多喂一点开水。慢慢将息。 最好不要去了,以免传染感冒。 最好别去了,最近一段时间感冒的特别多,而且还传染,如果感冒了一时半会还好不了,孩子受罪,大人也跟着遭罪,还是等一段时间再去吧 怕传染就不去了,感觉那个小朋友应该不会去上学把 最好别去了,最近一段时间感冒的特别多,而且还传染,
快五岁的宝宝他们幼儿班上才6个小朋友。全园里才二十多个。不知这样对幼儿发展是好是坏。是正规的园下的分园怎么说呢,也好也不好,好的一方面是老师会把孩子照顾的更细致一些,不好的方面是孩子太少,幼儿园赚不到钱,势必会从某些方面节约,另外也不利于开展一些活动。 当然挺好的啊,我家宝宝幼儿园有三十几个小朋友呢,老师根据就照顾不过来。 有利必有弊;;总而言之先看幼儿园整体
我儿子现在二岁二个月了,我一直在考虑到底是今年九月送他去上学还是明年九月。我老公一直就希望儿子明年上学,说儿子太小学不到什么。但我又觉得二岁九个月就可以去了。请大家给点意见。有朋友说明年刚好三岁二个月时送去,但这样送去就是插班了,要么就是少读一月期小班,要不就是再多读一学期小班了。开新班是每年九月。这要看孩子的适应能力怎样,如果适应能力很强,就可以早一些送幼儿园,如果孩子哭闹的厉害,就要晚一些。孩
每次幼儿园有活动,让家长去,她看见我们就咧嘴哭,也不知道受了多大的委屈,其实什么也没有,我家孩子有点内向,不爱说话,可老师说她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相处的很好,也不知道真的假的。其实真正的放手是有道理的,让宝接触人群多开口说话的同时父母不要一味的给予宝太多的保护色,当然这种保护色是不能让宝看出来的那种或是在宝的面前不能太过于明显了。这样宝才不会动不动就哭,而平时父母也要正确引导教育宝做个坚强的孩子。让
我家宝宝该上一年级了,但是宝宝不是很想去,为了上这个学我没少分心血,但是宝宝又开始不想上学了,我该怎么开导宝宝呀?这个不是反感,有可能宝宝从幼儿园的生活,转移到正常的,校园生活会有些不习惯,因为告别了一些老朋友。真是要跟孩子解释,这是自然成长的过程。
海幼儿园招生对象 ●小小班(出生年月为日之后的):   这个很多幼儿园都不开设的,少数的会开。要看小班的招生情况而定。小班如果招满了,一般就不开小小班,小班招不满的情况下会开。    ●小班幼儿(出生年月为日——日):   06年8月31日后出生的小盆友如果想早点上小班,要去具体的幼儿园问的,每个幼儿园情况不同的。    ●中班插班幼儿(出生年月为
我家宝宝4岁上幼儿园小班在,在;园;里有两节写字课,回家还有作业。我觉得孩子真的很累,不知孩子过早写字是福还是祸。不是所有的幼儿园都让宝宝写很多作业的,如果这么小就对上学失去了兴趣,以至于逆反,那就得不偿失了。这个幼儿园每天在教室坐着上课时间是多少,在外面活动玩的时间是多少?如果玩的时间太少,可以考虑换一家! 我觉得宝宝4岁了,学写字挺好的,只要她自己愿意写,可以培养她好的习惯,写字可以锻炼宝宝手
我家儿子现在三岁四个月,因为我们夫妻两工作都很忙,所以想送他去上全托的幼儿园,可是我们不知道这样对他的心理影响有多大,我们以前经常出差让他很没安全感,所以胆子比较小,我们担心送去全托后不知会不会让他更加胆小怕事.如果是我一定会很早就把孩子带去上幼儿园。。这样才能让他独立,自主。坚强。不依靠人。我孩子现在15个月了,我准备今年9月1号去幼儿园问问。21个月的孩子可不可以上托班。(规定是24个月才能上
目前小宝宝的作息时间不定,中午总是快两点睡,吃饭自己会吃,但不吃奶奶烧的,要吃店里的馄饨和面,该不该放到托儿所磨练一下熟悉一下会好的,不过宝宝不愿意去的话,家长可不要妥协,每天要告诉他该上幼儿园了,语气要坚定,别用征求的语气问他,还有孩子回家后记得问他在幼儿园过得好吗,有什么开心的事说来听听, 我觉得还是去比较好,让孩子先熟悉一下 如果孩子在家大人实在没法让宝宝进入规律的生活,可以送去暑托班试试,
因为天冷,而我每天要8点就上班,宝宝的体质太差.于是我决定让宝宝去中小幼儿园上学去,为此,我在幼儿园陪读了两周.说说儿子的改变和我的感受吧,因为下周我要正常上班,而宝宝则要正式开始他的幼儿园生活了.而我又很迟疑下学期,宝宝该去哪上学:上课:因为跟着我在学校读的是学前班和一年级(我去那上课他就在哪),作息时间很规律,而初进幼儿园,他们这里混乱的很,老师想上课了就让孩子去,不想就让
我们和你们一样大,也打算九月送他去,我主要看环境和师资…因为这么小上不了公立的,所以,私立的,我就选择相对出名,又正规点的,离家不远的…我考虑了很多因素,最后决定去一所示范的私立幼儿园…是一所一级达标中学的老师创办的…场所大,安全措施也到位…师资力量也好…整个镇区,除了公办的就差不多这所最好了…小小班3000多一学期… 我们打算宝宝两周岁的时候去,就去小区里的幼儿园,让她跟小朋友多接触一下,现在独
专家你好,我家宝宝现在22个月,究竟多大才能去幼儿园呢?去早了孩子听不懂老师的话,我怕像电视里面演的似的老师打孩子,去晚了又怕耽误孩子学知识,毕竟在家里面教的和在幼儿园教的不一样嘛,很矛盾啊,请专家老师帮帮忙出出注意~谢谢~宝宝最好是等到三周岁之后在去上,这时候宝宝也懂事多了,平时要多鼓励孩子,告诉他上学的好处。 电视里的负面报道总是个别案例,选择一个优秀的幼儿园是第一个原则,然后就是家长要有好心
如果仅有一个幼儿园可上,可是老师不负责,宝宝有常被欺负怎么办啊?当妈妈的肯定会很心痛的。那就晚一点送,反正宝宝不一定要从小班就开始入读,可以大一点再送去也可以。这样大一点,宝宝的保护能力也强一点,到时入园的话,也会好一点。 还是建议继续去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被欺负可找对方小朋友的父母调解一番。 尽量跟老师多关顾下。长期欺负总不行的。 我们这儿也是,没有办法呀!只能让宝宝上喽!给老师讲一
孩子两岁十个月了,从小就喜欢抱她自己的小被子,上幼儿园了不管干什么也一直抱着,不和别的小朋友玩也不交流,这段时间还不愿意去幼儿园,被子就是她的寄托,怎样才能把这个坏毛病改掉啊~真愁人~家长要多带孩子接触小朋友,不断让孩子融入到集体中,分散注意力,孩子都会有这个毛病,大一点时会慢慢改掉的 宝宝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这个不用愁的,慢慢循序渐进的循循善诱 我家宝宝也这样,也喜欢抱被子,不过没你家的严重,她就
悦旅行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 备案号:浙ICP备号-5您的位置:&&&&两个小孩在树林里的故事
两个小孩在树林里的故事
日 14:39出处:亲亲宝贝网作者:llq阅读次数:162
两个小孩在树林里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小孩在上学的路上被树林迷住了,兄妹两想找最闲的小动物一起玩耍,结果小动物们都很忙,没人愿意和他两玩,小鸥鸲说:“只有把应当干的活干完的人,才可以愉快地休息和玩耍。”
两个小孩在树林里的故事
有两个小孩,哥哥和妹妹,一同上学去。他们要从一片青翠的树林旁走过。路上尘土飞扬,闷热难受,可是树林里却又凉爽,又好玩。
哥哥对妹妹说:“你晓得吗?上学还早呢。这会儿学校里又闷热,又没趣儿,可树林里一定非常好玩。你听,鸟儿唱得多好听呀!还有,松鼠可多啦,它们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妹妹,你说咱们进不进树林里去玩呀?”
哥哥的主意正合妹妹的心愿。他俩把课本往草地上一扔,就手拉着手钻进茂密的白烨树下一丛绿茵茵的灌木林里。树林里的确热闹,好玩极了。小鸟拍着翅膀不停地飞着,卿卿喳喳一个劲儿地唱着;松鼠在树枝上来回地跳着;小飞虫在草丛中飞来飞去。
他们看见一只金黄色的甲虫,就对它说:“跟我们玩一会儿吧。”
小甲虫回答说:“我倒愿意跟你们玩,可我没有工夫呀,我得给自己准备午饭啦。”
他们又对一只毛茸茸的蜜蜂说:“跟我们玩一会儿吧。”
小蜜蜂说:“我哪有工夫跟你们玩呀,我还得采蜜呢。”
他们又去问一只蚂蚁:“你能跟我们玩一会儿吗?”
蚂蚁呢,连听他们说话的工夫都没有,它正拖着比自己的身体长两倍的麦秸,忙着修建精巧的房子呢。
他们又去找小松鼠,邀它一块儿玩。松鼠摇着扫帚似的尾巴说,它正忙着储备过冬吃的松子呢。
鸽子也对他们说:“我正忙着给孩子们垒窝呢。”
小灰兔忙着跑到河边去洗脸。就连白色的草毒花也没工夫答理他们,它正趁着阳光灿烂的日子,赶紧酿造香甜可口的果子呢。
大家都忙着干自己的活儿,谁也不愿意跟他们玩,他们可扫兴了,于是就跑到一条小河边。小河冲击着河底的卵石,穿过树林,发出潺潺的响声。
他们对小河说:“你大概没有事干吧,跟我们玩一会儿好吗?”
小河气呼呼地说:“怎么,我没事干!哎,你们这两个懒惰的孩子,我白天黑夜地干活,连一分钟也不闲着。难道我没供给人们和五禽六畜水喝?除了我,还有谁能给人们洗衣服,推水磨,载船舶和灭火灾?啊,我干的活太多啦,累得我头都发晕了。”小河说完,又冲击着河底的卵石,哗哗地流起来。
他们越来越觉得没趣,心想还不如先去上学,放学以后再来树林里玩。
可是,就在这时,哥哥又在葱绿的树枝上看见一只美丽的小鸥鸲。它悠闲自在地站在那儿,好像没事可干,只顾唱着轻松愉快的小曲儿。
哥哥冲着小鸥鸲喊道:“喂,你这位快乐的歌手!倒像没有什么事可干,跟我们玩一会儿吧。”
小鸥鸲委屈地说:“怎么,我没有事可干!难道我不是一天到晚逮蚊子喂养我的孩子吗?这会儿我累得连翅膀都抬不起来了,可还得给我的小宝宝们唱催眠曲,哄着它们睡觉呢。而你们今天干什么啦?小懒虫!你们不去上学,什么也不学,还跑到树林里妨碍人家干活。你们最好还是上学去,而且要记住:只有把应当干的活干完的人,才可以愉快地休息和玩耍。”
他们觉得挺害羞的,就上学去了。虽然迟到了,可学得很用心。被北京“赶”出去的孩子去哪上学了
[摘要]随着北京提高了小学入学门槛,数以万计的非京籍适龄儿童被挡在北京的校门外。一些父母无法辞职、老家无人依靠的非京籍学生,最后选择了“坐”在北京的门槛上读书。 候鸟学生一切为了上学
候鸟学生调查 | 那些被北京“赶”出去的孩子到底去哪里上学了随着北京提高了小学入学门槛,数以万计的非京籍适龄儿童被挡在北京的校门外。一些父母无法辞职、老家无人依靠的非京籍学生,最后选择了“坐”在北京的门槛上读书,并形成了一条以三河、廊坊、香河、大厂、衡水等河北市县为主的“环北京教育带”。或不堪重负,或利用商机,它们都在为北京的人口调控政策买单。坐在北京门槛上读书本刊记者/杨迪 刘子倩 文/高敏 摄影/甄宏戈(发自北京、三河、香河、廊坊、衡水、固安)11月5日,星期四,初冬,阴雨。几百名孩子聚集在北京西站的北广场,背着书包,拖着行李,躲在爸妈的雨伞下,做着每月例行一次的告别。孩子中,最大的十二三岁,最小的只有五六岁。魏刚老师从斜挎包里拿出厚厚一叠火车票,边挥着手边扯开嗓子喊:“今天下雨,就不集合后进站了,让孩子们一个个地排队来我这儿领票,家长就不要进了。”他们不是去远足或旅行,而是集体去距离北京270公里的河北衡水上学。仅在河北衡水英才学校,就有五分之一是“家在北京、学在衡水”的“候鸟学生”,人数高达1200人。孩子们无法理解,为何要远离在北京工作的父母,去异地过半独立的学龄生活,有的哭着拉着爸妈的手不松,有的干脆蹲在地上耍赖;家长们则无奈地将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孩子拖付给“押车”老师。“儿子,不哭哈,妈周末就给你打电话。”李云用手摸着7岁儿子的头,目送他领票、进站,一转身,眼泪就掉了下来。随着北京加强人口调控,抬高小学入学门槛,这些家在北京,却无法让孩子在北京上学的家长,经过反复权衡,做出了既不赖在北京,也不把孩子扔回老家的第三种选择——到河北读书。原因很简单:大人不用抛弃在北京的工作,和孩子仍可每个月见面,最重要的是,根据河北2013年公布的异地高考政策,只要学生具有两年以上在河北的高中学籍,家长有《就业/失业登记证明》及本地居住证明,异地生源就可以在河北报名参加高考。“虽然河北高考的分数线也挺高的,”一位家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但至少可以保持一个家的经常性完整。”形象点说,他们成了一群“坐”在北京门槛上读书的孩子。这个门槛,以三河、廊坊、香河、大厂、衡水等河北市县为主,并渐渐形成了一个“环北京教育圈”。或不堪重负,或利用商机,这些城市都在承担着为北京的人口调控政策买单的重担。骤然收紧的北京入学政策李云不是在北京“漂”着的小商小贩或餐馆服务员,她在一家公关公司工作,算是白领。2004年,李云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之后结婚、买房、买车、生子,一路过来,在孩子上学以前,她从没觉得自己和周围的北京籍同事有什么差别。“税和社保,我一分也没比别人少交过。”直到开始为年满6岁的儿子操办入小学事宜,她才发现,多年来她以为的平等,在孩子身上变成了“从不存在”。李云早早地就把孩子入学所需的“五证”准备好了,包括:父母或监护人的在京暂住证、在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没想到,到北京市义务教育服务平台填写入学信息时,出现了一项她没想到的证明:需提供在通州区的社保记录,且社会保险需要在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缴满12个月。“我在海淀上班,社保也是公司在海淀交的,怎么可能有在通州的社保记录呢。”李云并不是唯一被骤然收紧的入学政策拦在小学门外的家长。刘宁是北京一家电力公司的产品研发工程师,2003年,受所服务企业邀请,从保定到北京工作。工作11年后,去年他跳槽到办工地点在另一区的一家公司,但纳税、社保,“一个月也没断过”。“许多人的压力可能在社保和纳税年限不够,我一直觉得在我身上不存在这个问题,我连续交了十多年了,我们都不算流动人口,我们就是稳定地工作、生活在北京。”但是,当孩子的入学政策出来后,他傻眼了——他竟然全不符合:第一个要求房产证,刘宁买的房子,房产证还没有办下来;其次要求在学区所在地缴纳社保满3年;第三要求父母的暂住证在学区所在地登记连续三年。“这种条件我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啊!”刘宁跑遍了居住地周边的教育部门,还试图到工作单位所在地的公立学校报名,无论是面谈,或电话咨询,回答都干脆直接:你的条件不符合政策要求。这项史上最严厉的入学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底。在当时的北京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北京市委书记、市长首次表态,要坚决控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切实把北京常住人口增速降下来。2014年初,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强人口规模调控列入年度主要任务之一,而在此前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里,对外来人口的措辞一直是加强“服务管理”;2014年7月,在“控制特大城市人口”的精神指导下,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向媒体表示,要“痛下决心遏制北京人口无序快速增长”。作为“遏制”的主要手段之一,自2014年起,北京对小学入学政策列出了不同的条件:对非京籍适龄儿童在北京市接受义务教育,要求提交“五证”以及其他“相关材料”。什么是“其他相关材料”?北京市教委未作统一规定,由各区县自行解释。不只如此,2014年时,“相关材料”的审核权力一般由学校掌握,2015年时,这些“相关材料”的审核权已提交到了区教委。经《中国新闻周刊》不完全统计,这些“相关材料”主要包括:父母双方劳动合同、社保记录、在职证明、父母双方所在单位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结婚证、生育证、流动人口婚育证、租房合同、房租完税证明、房租完税发票、居住房屋的水电费单据……而对于李云和刘宁这样已在京工作超过十年的白领,最无法跨越的障碍是:入学儿童的监护人至少有一方在学校所在区就业,在本区缴纳社保,社保至少连续缴纳6个月以上。说到这里,李云提高了声调反问,“我在北京买了房买了车,交了11年税和社保,就因为居住地和工作地点不在一个区,孩子就没法上学了?能有多少人是在一个区工作和居住的?”刘宁则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就算是有心为孩子上学换工作或搬家,但怎么折腾,时间也不够了啊!”政策收紧的效果相当显著,据北京市教委统计,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新招生数量为15万3千余人,相比00余人,下降了1.2万余人。离婚、买房、跳槽……父辈与制度的博弈为了孩子入学,刘宁跑遍了北京东南西北的私立学校。很大一部分私立学校,虽然入学条件略有宽松,但仍对家庭住址或监护人的社保记录有所要求,否则没有办法提供学籍;而那些不提供学籍允许“借读”的学校,不是校舍条件太差,“连暖气都没有”,就是离家太远、收费太高。“其实也不完全是花钱的问题,主要是心里觉得不公平。”刘宁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同样是纳税人,别人的孩子可以不花钱,就在家门口上公立学校,我们就要多花几倍的钱,去上离家那么远的私立学校?”刘宁的朋友、同事中,为孩子上学绞尽脑汁的不在少数。有一对夫妻,因为孩子入学要求夫妻双方都必须在本区工作和缴纳社保,但他们只有一人在本区工作,为了满足条件夫妻俩去办了假离婚;还有不少人,无论如何都无法满足条件,只好带着孩子离开了北京。“大家都明白,这个政策的目的是,孩子上不了学,父母就一起回老家。”但刘宁说他的情况不一样,他的父母均已过世,老家也没房子,十多年来,他的生活圈朋友圈全部在北京,“撵我走,我都没地方可去”。这些被北京入学政策“挤压”出来的孩子,渐渐发现了一个新的选择方向——河北。相对于北京市百花齐放的“证明”限制,河北的公立小学入学条件相当宽松:提供身份证、户口簿,当地就业证及学区所在地居住证明,即可就近入学,租房协议、买房协议都算居住证明。更重要的一点是,2013年,河北公布了一项针对外地户籍学生的高考政策:只要学生具有两年以上高中学籍,家长有《就业/失业登记证明》及本地居住证明,不论户籍是否在河北,均可在河北报名参加高考。受此政策影响,燕郊、廊坊、香河、固安等距离北京较近的河北市县,一下子涌入了大量新增入学生源。比如,据廊坊市统计局数据,2014年,廊坊市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分别比2013年增加了1.1万人和2.3万人;而据《三河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三河全市在校小学生2014年比2013年增长了9.8% 。廊坊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学校长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她所在学校今年招生人数1200人,真正属于学校片区并且是廊坊户籍的,只有600人,剩下的,都是外地到廊坊务工人员的子女,以及在北京不能入学最后被迫转学的孩子。许多家长为了照顾孩子,换了工作;还有人每日奔波上百公里,以保证家和工作两不耽误;有些家长为了能够在廊坊入学,甚至通过中介买一份假的购房协议。“好多学生都搞不清楚是哪来的,”这位校长说,“看着这些家长,实在是让人觉得又可怜又可怕。”燕效:一根快绷断的弦作为这一轮转移入学潮的第一站,距离北京中心仅30公里的燕郊首当其冲。今年8月30日,燕郊汇福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汇福学校)七年级学生家长张东从女儿手里拿到了一张通知单。为了女儿上学,7年前,他在汇福学校同一小区买了住房,按照当时开发商的承诺,家住汇福学区的业主,孩子小学毕业后,可直接升入汇福学校的初中部。但这张通知单告诉他:即将入学汇福学校初中部的女儿,要到燕郊八小报到。“所有家长都愣了,这太意外了。”张东说。燕郊八小离汇福学校还有四五公里的路程,孩子原本出了家门就能上学,现在变成要走这么远的路。汇福学校的解释是:学校缺教室,无法满足教学条件,所以七年级的5个班的400多名学生全部到燕郊八小上课。汇福学校成立于2009年9月,欧式风格的建筑,浅黄色的外墙,配着白色的石膏雕花,校园两旁种满了高大的梧桐。最初,这是汇福地产为自己配套的楼盘兴建的一家私立学校,但政府没批私立学校,直接征用为公立小学。负责招生的副校长李立强记得,汇福最初的招生范围只有周边的五六个小区,那个时候在燕郊买房的多是投资客,房市很热,但入住率并不高。汇福学校招生的第一年,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总共招生700多人,20个班,每个班30多名学生。如今,汇福周围的大型住宅小区已多达14个,学校的入学人数随之迅速上涨。2010年,招生增加的学生数多达五六百人;2012年5月,报名统计后,新招生净增数达到了1000人。“相当于50个班级,每个班增加20个孩子。”到2015年,仅一年级招生就达1000余人。最初按照2500人设计的汇福学校,如今已有5300名学生。张东记得,他女儿2009年入学时,一个年级只有三四个班级,如今,一个年级达8个班,“教室肯定不够用啊”。为了安排激增的学生,汇福学校将原来的功能教室、活动教室都改造成了教室,班级容量也不断增加,最后一排学生与后墙紧贴着,第一排课桌距离讲台不到1米,为了扩大承载能力,有靠背的座椅都换成了小板凳。按照国家规定,小学班级容量,每班不应超过45人,如今,汇福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高达80人,老师上课,要用扩音器。三河市教育局副局长孙士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直以来,三河市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在招生时坚持对外来人口和本地籍人口一视同仁原则,有房产和户口优先入学;有房产没户口的,就近入学;无房无户口的,就近入学优先,就近学校容量不足的,可以调配到其他学校。在北京持续收紧的调控政策下,燕郊宽松的入学政策带来了人口的巨量增长。1997年时,燕郊的常住人口只有8.7万人,不到20年间,2014年时燕效常住人口已扩张到65万人,除了被低廉的房价吸引,许多人都是为了孩子上学而来。与汇福学校同是2009年开学的三河市第七小学,第一年招生时,六个年级总共招生800多人,到了2011年,新招生人数已经激增到2000余人。据教育局统计,2015年,燕郊镇各小学新招生总人数达6000人,是往年的3倍。为了应对不断迁入的人口和就学需求,从2008年起,燕郊陆续新建了3所小学,同时对16所村小进行了扩建。即便如此,似乎仍无法应付不断上涨的入学需求。每年招生时节,燕郊各个小学门前排队如长龙,家长为了确保能报上名,甚至带着帐篷,在校门口扎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燕郊小学校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每年小学招生报名时期,学校、政府的心情都是紧张又复杂。“我们学校的政策是决不心软,死卡75人(指班容量),无论如何不能再超。”但同时,他们又害怕无法入学的学生家长出现集体抗议的情况。燕郊的新生入学压力,在河北已经出了名。一位廊坊校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每次省内组织校长交流,最后的焦点都会聚集在燕郊学校的压力上,“他们那儿就是根快绷断的弦”。但作为家长,张东只能站在家长的立场考虑问题。“当初我们买房时得到的承诺,就是在这所学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我们不能接受突然要到离家那么远的去上课的安排。”几轮交涉下来,校方妥协了,七年级学生仍然留在汇福上课。可没几天,张东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孩子回家说,没有语文老师,一直没上语文课,语文课都是上自习,或者课代表带着读课文。张东急了,找学校,又给教育部热线打电话,“语文是主课啊,没有老师怎么行?”副校长李立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教育局没有给学校那么多老师的编制,学校外聘老师,也不能随便招,还要经过试课、听课审查,最后才能录用。这么严格,每月工资只有1500元,实在是很难招到。”学校的老师也都是超负荷工作。每个班七八十个孩子,批改作业、备课、组织活动……学校已经停办了“多彩大课堂”等许多特色教学活动,但老师每天工作时间仍超过10个小时,“那些刚毕业的老师,开始都水灵灵的,用不了两三年,就都憔悴了”。“教师的数量有编制和财政限制,申请需要一段时间,”孙士猛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今年暑假,教育局就提出要增大教师编制的比例,扩招300名有编制的教师,之后3到5年,持续按这个规模增加。现在方案已经出台了,希望3年左右可以解决三河市中小学教师短缺现象。”汇福学校则在家长的抗议下提出了解决办法,在新增教师没到位前,由三个副校长分别给三个班级代教语文课。张东不时向女儿打听,副校长确实来上课了吗?女儿兴奋回答:校长的课讲得特别棒。但李立强说,副校长去上课,解决了缺少教师的问题,却又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许多教学研讨会议没法开了,“因为校长都在上课”。无论张东还是李立强,都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张东的忧虑是:“先是没教室,后来又没老师,明年还可能发生什么?”李立强则时刻关注周围的小区、路两旁的商铺,然后在心里默默算计:以后上学要增加多少人?“候鸟学生”公立学校的压力,在私立学校看来,却是巨大的机遇。由于不受学位、编制等限制,他们迫切地希望接收这些无法在北京上学、但又不愿远离北京的家庭的孩子。一位非京籍初中毕业生的父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的孩子户口不在北京,考虑到高考的学籍要求又不能在北京上高中,正一愁莫展时,他“遭遇”了来自大厂、香河、廊坊等多家河北私立学校的“招生轰炸”。李云和刘宁在朋友的推荐下,选择了一所名叫“衡水英才学校”的河北私立学校。衡水距北京270公里,普通绿皮火车要3小时45分,直达列车也需2小时零4分,无论从距离,还是城市建设,都算不上是理想。“整个县城连条像样的宽马路都没有。”李云说。但衡水努力打造的,就是一座教育之城。从1990年代开始,这里就呈现出全城办学的景象。据衡水英才学校校长张振友说,大约在1996年,仅在衡水市桃城一个区,就有30多所民办学校。张振友分析后认为,中国的人口流动性会变大,而孩子的教育却未必能一起流动,民办教育将来会有旺盛的市场需求。1996年7月,他租下了20亩地,盖了七排平房,创办了英才学校。从开办之初,张振友的办学理念就是“全寄宿制学校”:不是一周放一次假,而是一个月放一次假,每个月的最后一天放假,回家休息6天,下个月5日开学。在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每天每个活动环节,都有严格规定,比如。每天早晨5:30起床,吃饭不得超过20分钟,等等,张振友没有看错。第一年,学校8个年级8个班,一共只招到40名学生,最少的一个班只有2个学生,但第二年,学生人数就增加到了200人,1998年,开始有衡水本地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送到这里读书。2003年时,学校已经有200多名家在北京的学生就读。出于“特色办学”和“为父母分忧”,张振友决定,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往返于北京与衡水之间,有专门的教师负责路上照顾学生。十余年后,“家在北京、学在英才”的“候鸟孩子”已增加到了1200人。最初,全部学生往返,两节车厢就可以搞定,如今,一列火车已经不够。衡水火车站每到月底固定为英才学校预留1000张到北京的Y502次列车车票,最后渐渐无法一天完成接送。从今年起,初中部和小学部的学生分两天离校,才解决了这个难题。每次从衡水上车,车站专门开通一条检票口;北京西站,也允许这队特殊的“候鸟孩子”使用车站的爱心通道。对学校来说,教室数量和住宿床位直接决定了招生数量,英才学校已新建了一栋17层高的现代化教学楼,并准备进一步扩建学生宿舍。不只衡水一地发现了北京提高非京籍生入学门槛的商机。2015年9月,一家由北京八中、固安县人民政府和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集团)共同筹办的北京八中固安分校(以下简称固安八中)在固安产业新城落成开学。这所学校占地127亩,分为小学部、中学部,还配备有游泳馆、演播厅、剧院、智能阅览室、智慧教室和专业舞蹈教室。砖红色、尖顶的欧式教学杰,掩映在草坪、银杏与梧桐之间。“我们这是模仿英国剑桥大学的建筑风格建的学校。”固安八中办公室主任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校长王金才,是在北京八中任教三十多年的老教师。他介绍说,固安八中的优势是既分享了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也提升了当地的教育规模和品质,符合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方向。2015年9月,固安八中第一年招生,小学436人,初中268人。小学阶段每年3万6千元的学费,是许多当地家长的顾虑。“我一年不吃不喝也就将将够个学费。”一位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表示。但王金才却看好固安八中的未来。固安距离天安门仅50公里,正在建设中的固安新城,规划是座可容纳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规划中有金融街区、SOHO办公街区及商务办公街区,以及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总之,是个带有前沿概念的全新卫星城市。王金才认为,随着北京人口政策的收紧,那些无法在北京就读的孩子,“尤其是读到高中希望参加高考的学生”,唯一的选择是辐射到周边,“那么我们学校就会是第一选择”。所有后果,都只能由孩子来承担无论是主动选择,或被动选择,在新一轮入学大战中,多数家长无奈地妥协了。然而,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这样“以学控人”的政策,真的有用吗?事实上,在2013年前,北京市对于非京籍学生的入学政策还算友善、宽松。2001年,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意见》,指出: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流入地管理为主,通过安排在公办中小学借读,利用富余校舍及师资条件开办专门学校等多种方式,保证在京合法居住的流动人口的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这也是在积极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规定的解决流动人口适龄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两为主”原则。2002年4月,北京市又出台了《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按照这一规定,只要是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父母在北京居住半年以上并已取得暂住证的孩子,就可以入学借读,“从日起,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借读收费,小学由每学期500元降到200元;初中由每学期1000元降到500元。”这一年,时任北京市市长刘淇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明确:北京市对外来人口实行“管理、教育、服务并重”的政策。有专家感慨,北京对外来人口从过去的“管理、控制”到现在“管理、服务并重”,是飞跃式的变化。不过,在这段政策宽松期,北京学校无论是招生人数,还是在校人数,都没有显著增长。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官网数据:2001年,北京市小学的新招生人数为9万余人,在校人数为66万余人;至2005年,新招生人数反而降了2万余人,整体在校人数减少16余万人;至2009年前后,方缓慢回升,小学新招生人数增加到10万人,但在校生数仍比2001年少2万余人。小学入学人数从2010年开始呈现“井喷”式增长。这一年,全市小学新招生数11万3千余人;2011年又疾增了近2万人;至2012年时,达到14万1千人;2013年,已增至16万5千人。但与此相对应,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的增量,反而呈现增速逐步放缓的状态。2011年时,北京常住人口的增量是56.7万人,至2014年,这一数字已降至36.8万人,从2011年到2014年,北京常住人口的增速从2.9%下降到1.7%。但是,将从2007年至2014年小学新生中非京籍的数量加以比较,便会发现,非京籍学生在北京小学招生人数中,一直维持在较稳定的比例上。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时,北京市新招收非京籍小学生占当年小学新招生人数的40.51%,之后逐年缓慢增加,最高值出现在2010年,达到47.55%,然后便出现下降趋势,至2013年时,只占45.17%,到了2014年,降到史上最低值38.44%。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林宝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这说明这一轮入学人数的增长,并非由于北京招生政策的宽松,也不是北京常住人口快速增长所引发,而是北京市新的生育状况和人口结构决定的。“原因之一,是2008年前后,北京出现了一轮‘奥运宝宝’生育高峰,带动了两年入学人数的增加;原因之二,是北京市的外来流动人口主要以青壮年劳动人口为主,比如,根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北京市外来流动人口中16岁到59岁的劳动力占90%,而他们的子女到了受教育教育的阶段,使得入学开始人数增长。”在林宝看来,“外来人口快速增长几乎是北京目前无法避免的一个事实”。从内部原因看,北京集政治、经济、医疗、教育等众多城市功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以及较快的经济展所带来就业量的增加,都会催生人口规模的增长;而放眼全国,中国人口总量仍在增长、中国城镇化进程仍在快速推进,也使得北京人口仍会保持一定程度的快速增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胡兆量在其撰写的《北京城市发展规模的思考和再认识》中就断言:“全国人口规模稳定大体还需要40年,在全国城市化基本完成之前,北京城市人口将持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王桂新认为,以往的“以房控人”“以业控人”都只能起到一些“修修补补的局部作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提出要严控大城市规模,同时以户籍制度、各种行政和经济手段控制大城市人口的迁移增长,”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但事实证明都没有取得成功。”林宝对此表示赞同。他将这种分流方法形容为“去皮毛”,收效不会太大,因为大部分所谓的低端产业和就业人口,是北京产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很难分割。他认为,真正有效的办法是“割肉”:依靠顶层设计,将某一条块的城市功能自上而下疏导出北京,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顶端、部门和低端产业同时分流。以医疗为例,据统计,每年来京治病的人数就高达3000多万。“更重要的是,北京人口调控不应只盯着外来人口。”林宝补充说:“比如,北京户籍人口结构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高达21.2%,而外来人口中,16至59岁年龄人口高达90%,如何协调好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矛盾,是北京人口调控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政策可能无法立杆见影地改变北京的人口数量,却立杆见影地改变了这些家庭的生活。11月的一个周末,33岁的吴丹正在家里给儿子炖排骨。她在北京东三环上班,六岁的儿子在固安八中上小学一年级。为了兼顾工作和孩子上学,她在固安买了房子,同时在北京另外租了一处房子。平时,孩子住在学校,她住在北京;每周五,她开车回固安的家,全家一起过周末,周一再起早赶回北京。开学两个多月后,她已经逐渐适应了这种每周穿梭两地的生活,每次往返100公里。“开车也就一个小时,还是挺方便的。”她一边翻炒着锅里的排骨一边说,“就算是完全在北京城区生活,通勤时间也得一个小时左右。”吴丹仅是固安八中众多“北京-固安”双城生活家庭中的一员。据八中校方统计,这样的家庭占全校学生的三分之一还多。但吴丹说她目前不会考虑离开北京。至于孩子的将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刘宁也不会离开北京。“我在北京刚买了房,最起码得把房贷还完吧。”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多年以后或许会考虑去外地养老,但眼下,还要留在北京工作。有时,他想起每月只回家一次的儿子,会不自觉地感到伤心,“他上幼儿园三年,每天都是我接送他,现在突然就要去离家那么远的地方,一个月才能见一次”。刘宁说,从5月跑入学开始,他的心态从“满怀信心”渐渐变成“绝望”,最后默默接受现实。他最愧疚的,是所有后果最终都只能由孩子来承担。“他毕竟才六岁,不懂自己为什么要面对这些,他甚至也不知道,离家200多米就有一个小学,但他就是无法入学。”沉默了一会儿,刘宁补充说,“我老家在农村,上学时都没这么小就离开家,社会发展了这么多年,我也奋斗了几十年,结果我的孩子上学,还不如我小时候……唉。”另一位母亲在对《中国新闻周刊》讲述为孩子求学的经历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虚无缥缈”。她在北京也工作了11年,9岁的儿子在衡水英才学校读四年级。她无法把孩子留在身边,因为北京无法入学;也没办法送回户口所在的老家,因为老家没有人能帮忙照顾。为了使孩子不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最初,她都是直接去学校接;偶尔,也会在每个月中,买点东西送到学校去;在家里想孩子时,她就拿出孩子的照片,摸摸,看看。“我们家孩子没有哭”。在问及孩子如何适应这种状况时,这位母亲有些冰冷地回答,“他不是坚强,像我们这种生活,他有哭的理由吗,有哭的权利吗?”“孩子喜欢北京吗?他没说过。他喜不喜欢有什么办法吗?”她舒展了一下眉头继续说,“中国的政策随时随地都会变,说不定哪一天,又会变成一个好政策。”★(应受访者要求,李云、刘宁均为化名。实习生李明子对本文亦有贡献)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100元,为1名贫困家庭婴幼儿提供3年的爱心营养包。
本月0人支持
每100元,给贫困地区1名小学生送1个爱心包裹,帮他们圆梦!
每2-3元钱,给贫困饥饿1名孩子1顿营养餐,让他们健康成长。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研究生去襄阳能干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