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派到其他公司工作两年后工作6年合同到期期,本公司说没有适合我的项目做了希望我主动辞职,这样我可以要求赔偿吗

关于西语同学找外派工作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 感觉许久没有写日志了,本来人人网是同学间分享快乐的平台,这一年里却成了我骂人的宣泄物。想到每次骂人都有特务处的人拿给被我骂的人看,心里就很过瘾。可是让大家看到很多脏话让我心里很是愧疚。终究是涉世未深,经历一些不公道就泼妇骂街,实在是惭愧。&&&&&&& 我应该算是西语界混的最差的了。过去看学长学姐在国外闯荡,虽然劳累辛酸,但终究是有着拼搏的充实快乐,也开阔眼界。对外派的工作,我一直都很向往,但轮到自己时候却狠狠地摔惨了。当年只觉得外派工作都应该差不多,赚经验最重要,公司有没有名气,薪酬是不是特别高,心里都不在乎。我想很多学弟学妹起初都抱着这样的心态,对找工作也没有经验,这就恰好给了一些人可乘之机进行骗诱。我想以自己的经历说说咱们西语同学找工作一定一定一定要弄清楚的一些问题,千万不要走我的老路。&&&&&&& 首先,不仅不能不在乎工资,各项福利、假期、加班费都一定要弄清楚有没有,因为等你真的工作了,看着别人都有奖金、福利、加班费、假期,而你辛苦工作半天什么都没有,甚至加班都只能算是调休,并且你真的要是休了,还是会扣钱,或者公司突然说本周六全体员工正常加班,连调休都没有,你就会后悔了。当然这些在国内不会太过分,出了国,天高皇帝远的,让你天天&正常加班&到晚上9点半,不到点不许回宿舍,外国假期不给放,中国长假只放一天,而且没有任何奖金福利,你就要崩溃了。关于工资,我经历的花招太多了,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举个例子,如果公司说你的国内月薪是4000,出国月薪是1500美金,在国企的同学肯定会觉得,出国以后是1500美金+国内4000rmb,这就上当了,工作了才知道这个4000其中有1000是所谓的北京地区补助,你不在北京这钱就没了,工资其实是3000,当然还是扣掉社保之前。出国月薪1500美金也不是这么回事,只是你的北京地区补助变成了外国地区补助,真正的国外工资是3000rmb国内+1150美金补助,在国外还要强行交100美金生活费,也就是说出国的工资是3000rmb国内+1050美金补助,算下来奇迹般的就差不多是1500美金。这是刚开始,出了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要预防他们其他花招,一定要问清楚这工资是否能全发,万一之后被迫又只能发一部分,实际在国外领到的钱只有六七百美金,想想的落差吧。希望大家不要给一些人耍花招的机会,不到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就不要急于出国。工资是否按时发放也是很重要,如果你在国内就发现了自己的工资总不能到期入账,那么你出国了只可能是变本加厉。&&&&&&& 再说说关于出国公司定的一些协议等陷阱。首先劳动合同正常情况下应为三份,你,公司,劳动部门各一份,如果不是这样的你就要警惕,问清楚。出国前可能公司都会让你签署一些确保在外工作_年的东西,其中如果有一条:若你在该期限到期前,因个人愿意提出辞职,或者提早回国神马的,自愿承担公司在你身上消耗的费用,那么你一定要警惕了,最好在签署之前就问清楚该费用包括什么,各多少钱,列一个详单给你,否则等你真的出国了,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的你想要提前回国,因为这一条,你就又会成了任人宰割的鱼肉,三四万的赔都是可能的。而且一定要问清楚,一旦提前辞职回国,机票由谁承担。记住,they can do worse.&&&&&&& 关于所外派的国家,最好是建交了的,有事可以找大使馆,如果是去中美洲等未建交国家,最好了解一些签证办理的知识。去未建交国家,必须由第三方与双方都建交的国家办理签证,最常见的是走美国,或者墨西哥。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要去,因为不管是以什么其他手段到达该国,你都不能算是合法,不能够正常办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清新脱俗的我
嗨,康康。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混在外企 - 我做会计好多年(含求职面试过程)---转天涯某帖 推荐~
我的图书馆
混在外企 - 我做会计好多年(含求职面试过程)---转天涯某帖 推荐~
偶尔来到天涯的会计板块,看到一些帖子是关于个人会计职业发展方面的,有的发贴者希望能进四大却又无门,有的总结出拿高薪的经验是会计+英文,还有的还在准备各种会计方面的考试以求获得向会计更高层次发展的敲门砖。各有各的经验,各有各的教训,很多说的都是很有道理的。做为一个在外企这个圈子里断断续续呆了十多年的“老”财务工作者,从一个出纳混到财务总监,我没有经验也算有些教训,也许对会计这个职业里的后来者,会有一些借鉴的作用。我是觉得,一个学会计的人想要在会计这个职业中混得好,光有会计技术是不够的,就像一个人光有智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情商一样,而作为一个会计他的情商就是会计技术以外的一些“软”的东西,比如经验、思维方式、处事方式、外语的掌握程度等等。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比起我十几年工作中遇到的很多牛人,我的智商只能算是平庸,情商也不能算非常高,所以现在混的只能说是:“比上大大不足,比下将将有余”。不过6位数的年薪,怎么也能说明我的经验教训应该还是会有些可借鉴的东西。    不过,我的这些经验教训只适用于那些自认为是凡人的,如果你是一位有着远大目标,要奔向百万年薪,自认为是牛人的人,那就别看了。    还要声明的是,我这个纯粹是个人的一些感悟,不是要写个职场背景的小说之类的。很多事情是想到了就写,没什么逻辑的,大家别当小说看了,但也不是纪实文学。有些事情时间久了,我也不保证记忆的准确性了。但我的感悟和想法是真实的。    我是90年代初毕业于北京市属一所财经院校,专业就是会计学。大学毕业那年赶上外交部系统一个单位招收毕业生,在那年月过四级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时我们班50个人只有10个过了,所以只有我们这10人被推荐去招生考试,当时考完后觉得难度一般,就是语文和英语,英语考试只不过是给一篇文章让你念,然后回答几个问题,因为确实太简单了,我对答如流。大概又过了一段时间,大概半个月,学校通知了3个人被录取,包括我,其他两个人都是班里的尖子生,其他没被录取的不是因为学习不好,而是英语的确一般,这让我第一次感觉到英语在找工作中的重要性。    我在大学里,成绩并不是很好,当时学校规定4门课不及格就不给学位,而我有3门都不及格,其他的也都在六七十分。但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认为是因为我的智商不好所导致的学习成绩不好,当其他同学都在图书馆中用功的时候,我也在图书馆,不过是在看小说,我不能说是小说能提高我的情商,但的确有一些帮助。    我的父亲是做外语工作的,所以他一直向我强调外语的重要性,在那个读书无用论的年代,我确实没有重视这个问题,不过也在他们的压力下,我也被迫关注起英文,这时这点关注让我过了四级。和现在这个年代不同,不过四级就不能拿学位,那个年代托福上500都是不错的了。    当时大学毕业还是国家统一分配,很多同学都希望到大的部位大的机关,很多家里有路子的同学家里都是要递条子的,而像我这种没有门路的人通过考试轻易的拿到了外交部的进门票,让很多同学都有些眼红。那时候税务系统也在学校找人,但同学很多都不愿意去,现在想起来,人在很多时候眼光很重要。    接到外交部那个单位的录取通知后,我四处打听,通常进入外交部的应届毕业生,学会计的一般都进入部里下属的类似三产企业中先锻炼一、两年,工资都是不错的,据说(后来证明据说都不可靠)能达到500左右,当时毕业能拿到80就不错了,所以我对这份工作还是充满期待的。    但另一方面,那时候毕竟还年轻啊,心里还是有些想法的,90年代初外企在北京还不多,心里也还是想去试试。通过父母的朋友介绍知道一家外企制药公司在招会计,这家公司在目前也是排名世界前三的制药企业,当时在国内刚开展业务不久。所以尽管拿到了外交部的录取通知(用现在话讲叫offer),我还是去这企业面试了。    还记得面试前,俺妈带着俺去买了西装,200大洋,看起来不错其实料子很一般。面试时已经是5月份了,但我还是忍着春天的阵阵热浪,穿上了俺妈对俺的期待奔赴战场了。通过了这些年面试别人的经验,对刚进职场的后来者说一句,当你实在拿不定主意穿什么去面试时,那就穿西装吧,这个是最稳妥的。不要随便学那些IT人,用不修边幅的外表来表明自己的牛x。 不管怎么说,给面试官留下第一眼的好印象-这很重要。 今天是国庆后长假第一天,忙了一上午,从八点半开始2个小时面试了3个人。到了现在才有点时间。本来想接着昨天写,但上午因为面试,有点感想,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做会计的人,尤其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现在好像都很喜欢往“四大”里面跑,觉得在里面呆几年,也算镀了点金,对将来事业的发展有好处。应该说想法是正常的,只不过我觉得“四大”不是适合每一个人的,而且随着四大在国内这么多年的发展,他们的光环也早已不似当年那么闪耀。因此,做为一个会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没有必要大家都在一棵树上吊着。有时候,你哭着喊着非要进四大,等到你真进去了,也许这反而是你事业发展上的一段弯路。    闲话不说,还是说我今天的面试吧。我们公司是一个外资软件企业,母公司是上市公司。在我们这个细分的行业里的排名,无论从销售额还是市值,在全球都能排进前五。但我们的软件的应用范围是绝对和微软那样的东西不能相提并论的。所以,公司从规模看,其实还是个小公司。在国内的范围看,也是中小企业的规模而已。    今天招聘的,其实不是我们公司的职位,是我们下属一家关联公司的。这家公司是初创企业(start-up),到目前有20多人了。考虑到公司的发展,决定给这家公司招聘个财务经理。以前这家公司的帐,都是我们给代做的。所以这回招聘,我也友情赞助了一下,帮忙从会计角度看看应聘者。    3个应聘者都是我们比较熟识的一家猎头给推荐来的,全是目前正在四大工作的人,这个是关联公司管理层特别要求的。其实我对这个要求很不以为然。这个下面结合每个面试者再说。3个人中,两个是普华的,一个是毕马威的。毕马威的那个,去年刚毕业。普华的一个工作了2年,另一个工作了3年。    我问了那个毕马威的人,他为什么只做了一年就要离开。他说他不喜欢审计这个行业,做了一年觉得很不适应,不是怕累,只是他受不了那种很程序化的工作方式。我相信他说的话。从我和他聊的内容看,这个人还是很聪明的,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还是挺有见地。但确实在四大,你第一年是不太容易学到太多的真东西,更多的你接受的是一种训练,是把你训练成能在四大这个体系里面工作的人。很多毕业生甚至是英语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一点会计基础没有也进了四大。他们还要通过这一年二年的基础训练,迅速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所以,这个应聘者,会计专业毕业,又想马上干点事情的人,我觉得是很难会适应四大第一年的工作。他不一定是好高鹭远,我是觉得他的性格确实不适合做一个审计人员,但同时,我觉得他也不适合做一个会计人员。性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才工作了一年,以他的经验,应付不了一个财务经理的工作。我不明白我们这家猎头公司怎么推荐他了?!    面试快结束的时候,我和他实话实说,我说我觉得他不适合这个职位,而且我觉得他可以考虑其他方面的工作,比如咨询行业或者投行之类的,他人还是很聪明的,性格上也比较外向,脑子里想法比较多,其实去做BD方面的事情也不错。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进四大呢,白白耽误了一年。    普华工作了2年的是个小女孩,今年才24岁,以前是学国际贸易方面的,学校是挺有名的咱国家TOP 5的。谈了10分钟,我就知道她不合适,基本上对会计还不是太明白呢。总是跟我强调她参加了几个大型企业的审计,都是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这里就不披露了。不过你才工作2年,在那些大型项目中,根本不可能独当一面的。    我过去一个同事,4大里面干了10年审计,第一次全权负责一个航空公司的审计,非常的晕,差点干不下去了。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可就老有些四大的年轻人,总爱说他做过什么什么大型项目,比如什么中国人寿啊、工商银行啊、中国石油啊,都是境外IPO呢。但从我的角度看,如果你只在四大干过3、4年,其实多做中小企业的项目更锻炼人。因为只有这些小项目,级别低的人才能负责的方面更多,看的更全。你才毕业2年,如果跟我说你一直做大的IPO,其实学的东西应该不多,尤其是如果带队的高级员工能力也一般的话,你就基本上废了吧。    我问了这个小女孩不少税务方面的事情,发现她基本上没什么概念。这个情况你做企业就比较费劲,尤其是个初创企业,税务筹划其实很重要,有些事情一开始做错了,以后想纠正都不容易,特别是在北京这个地方,税务方面灵活度不是太高。所以,我觉得这个女孩可能是觉得自己在四大里面没什么发展了才想出来的。她觉得自己2年的经验不错了,要求的薪水居然是一年20万。这个让我特别的吃惊。因为以她的能力,年薪10万就是上限了。这大概是很多从四大出来的人的共同想法吧,以为四大这块招牌能让他们薪水翻倍的涨,但其实现在,四大已经算不上是个金字招牌了。
第三个面试者,是这几个里面比较成熟的了。在普华干了3年,以前也是学会计的。学校一般,全国财经学校里面大概是前5,但综合排名不怎么样那种。但我觉得他离开普华好像是不得已,因为他似乎很喜欢普华的一切,言语中流露一种自豪感。所以我就问他现在是什么级别了,今年升职了吗。他有点闪烁其词。我基本上也就明白了。估计是今年没升职,属于普华希望能自然淘汰的那一类了。普华的体系我不是很清楚,但干了3年,今年是第4年了,可能明年可以考虑升经理了,如果今年没给升职,那明年的经理就没什么很大的希望了。         我比较关心的就是什么原因让他没升职,但这仁兄一直不正面回答问题,我估计他是各种面试技巧之类的书看多了,跟我避实就虚呢。我觉得这是现在很多求职者的一个大误区,看了太多的面试技巧,老琢磨怎么忽悠面试官。其实面试的时候,应该是展示一个相对真实自我的机会。做人事的人都知道over-qualified 和under-qualified的说法。如果你对一个职位是前者,其实你做起来不一定开心,因为工作太简单,没有挑战性。如果是后者,你真得到那个职位,你会做的很累,而且还会错误百出,可能最后连试用期都过不了。因此,展示真实自我,也是让用人单位了解你是不是真的适合这个职位,不光是你的能力,还包括你的性格、成熟度等等。毕竟找个工作不是像把自己卖了,不合格的产品你卖了,人家不找你算帐你就走运了。可把自己卖到一个不合适的职位上,倒霉的是自己。         最终我还是觉得这个第3个面试者不是很适合。其实这个职位应该是找一个有在企业里工作过的背景的人,能够把帐建起来,能够把企业的内控制度搞起来的人,当然还得熟悉一些税务的实务。一个大学毕业就进四大,干了2、3年的人,其实很大程度上是under-qualified这个职位的。         如今的四大,每年都从各大学大量地招收应届毕业生,这些人进了四大,前1、2年做的工作是比较初级的。在这些工作中,有些人会表现出比较强的个人能力,有些人会表现出适合在四大工作的潜质,也有人两者兼有。这些人如果一直在四大,会一直往上走,最终只有少数人成为合伙人。绝大多数人,因为各种原因就离开了。有的人主动离开,被其他公司挖走了;有的人是能力强,但不一定适合四大的工作方式;更多的人是看不到在四大更远大的前途,于是镀上几年金就跳槽了;还有相当一部分,等于是完全不适应四大,能力又不强,于是升职升不上去,其实就是被淘汰了。今天我面试的3个人,2个人其实是属于被淘汰的范畴,1个是不适应四大。         因为我说的这种情况,其实现在在企业里面招聘的时候,很多并不一定把四大看成是必须的条件,因为大家知道很多四大出来的水平并不高。我在论坛上看到有些人,本身的条件很好,也有若干年的工作经验了,但还是想进四大,其实大可不必的。反而应该发扬自己的长处,改善自己的短板,多花时间真正增强自己的实力,不要把时间花在想怎么钻进四大里面。实力强的人,到哪里都会闪光,这个是硬道理。既是你老爹不是当官的,即使你不会拍马屁,但只要你水平够了,你肯定会有机会。         下面还是说我自己那点旧事吧。              昨天说到我要去那家外企制药公司面试了。面试算是三轮,第一轮是人事负责人,这个人也是和父母的朋友认识,相对来讲很客气,只是问了大概情况,也问了我的英语,他解释说公司中外国人很多。我很担心我的英语状况,所以我诚实的回答到:“我没和老外说过话。”所幸的是他并没有用英语和我交流,这样这就算过了这一轮。         当天下午就见了他们的财务负责人,负责人是位女士,大概35-40岁之间。在我面试前她刚刚面试完前一位候选人,我看到那位候选人走过,他身上的便装着实有些邋遢,给我的感觉一个做会计的人是不应该穿成这样的。面试的时候的问题也只是大学学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同样也问了英文怎么样。我那时还只知道诚实,我说这四年其实真的没搞懂会计,倒是最后的会计实验课才让我明白了会计到底是怎么回事,别指望我现在马上就能做报表,但如果能让我有机会操作学习,我会进步很快,至于英语,我就坦率的说我的确没什么信心,从来没和老外交流过。我觉得我的坦诚还是说服了这个财务负责人,加上我那会也年轻,也是阳光灿烂的年级,估计他们还是挺愿意我这么个人去的。         就这样我又过了第二轮的面试,第三轮就是他们的总经理-一个老外。一个会计能被总经理面试,一个原因是因为会计这个职位还是有些重要性的,另外那时他们公司也不像现在那样人员庞大,估计这洋老兄也是闲的慌了。和这位总经理是面对面的英文交流,在大学里也上过外教的课,但和外教也是从来没有过交流。这次和老外第一次的交流还是很恐怖的,开始的自我介绍阶段基本上就是靠事前背的,然后他开始问我对会计的看法时,我勉强能听得懂几个词,那时我已经满脸通红,说话结巴,以至于到最后,这位大经理不得不从人事部叫来一位先生来给我做翻译,这让我很没面子,心想这下完了。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次英语不好带给我的不力,对,不力,不是不利,是满脑子想法说不出来的无力,很失望的,很受打击。当时我不知道,今后我还会面对数次这样的失望和打击。         不过十几年前的我,还是有点运气的。出人意料的是在两天后,制药公司的人事部通知我我被录取了。直到现在,我也不清楚为什么他们会录取我。如果非让我总结一下的,我只能猜测是这么几点:1,毕竟是会计学专业毕业的,符合他们想找的初级会计的基本要求 2,刚毕业,人还比较阳光,呵呵,又很诚实,没城府,好管理 3,外表看起来比较悦目一点,当然不是因为我多帅,而是那身西装,比之同时期很多穿着小夹克去面试的同学,显得比较职业一点,尤其是做会计这个职业。         我第二天就去了那家公司拿offer,这次去,已经不在我面试的地点,而是到了公司在国贸附近的新办公地址,大概在20层左右。一进去,明亮的办公环境,整齐的桌椅,我当时心里那叫一个振奋。到了人事部,拿了offer,起薪500,试用期过后根据情况调整。前面说了,那是90年代初,大学毕业生毕业到事业单位的话,加上各种补贴,一个月也就150-200吧。所以,500算是高薪了。         出了人事部,我又去见了那个财务负责人,她见了我说让我尽快把手续都办好,如果学校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就让我赶紧上班吧,那会才5月底6月初啊,毕业证还没拿到呢。再说我还想毕业了先玩上1个月呢。不过看到那么好的办公环境,心里倒也很迫切地想上班了。财务负责人自己没有独立的办公室,但是她的工位是在一个角落,后面是墙,左面就是整块相连的大玻璃,玻璃外面就是东三环,那会高楼还不像现在这么多,视野很开阔。她给我指了她前面的一个座位说,这个是空的,你来了就坐这里吧。多少年过去了,我还记得那天是个阴天,但我内心深处却觉得阳光灿烂啊,一点也没感觉到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次挫折就在眼前了。  拿了offer回家,父母也为我高兴啊,没想到大学一年级就3门不及格,整天不好好读书就知道看闲书,每天花大量时间踢球看球,还留着一头“流氓头”(我爹语,其实就是90年代初那会齐秦的发型,我这岁数的人都知道)的儿子,居然也混进了外资企业了(不是“外企”,那时候“外企”特指通过北京外企服务公司招人的外国公司代表处)。    第二天,兴高采烈地去学校,找学生处的老师,想去问问怎么办手续。可老师都不在,郁闷,回家。下午俺娘去学校办事,忘了说了,俺娘是学校的老师,也是教授呢,她说顺便帮我打听一下。晚上她回来,我就听到噩耗了。学校说,我们被外交部下属单位录取的三个人,不能再找其他工作了,这个是已经定了的。三个人中的另一个,自己也找了工作,好像是一家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大概是当时的“六大”之一吧。据说她也找了学校,也被驳回来了,这位还是连续4年一等奖学金获得者呢,学校也没给网开一面。    当时我还年轻,父母也都是学究气比较浓的人,大家都觉得这事到这一步,就没什么办法了。但我确实对外交部下属单位的那份工作没那么高的兴趣,还是一心想去外资企业的。俺娘于是就替我又去找了在学校的关系,但最终没成。当时很是痛苦。虽然职业生涯还没开始,但也算是职业生涯的第一次挫折了吧。    我把这事跟那家制药公司说了,他们执意要我去他们那里面谈一次。我去了,才发现他们是以为我不想去他们公司而找借口。我跟他们解释,最终他们也相信了。他们说,去那些地方很没意思的,他们那些人都是从国企出来的,受不了那个氛围。我想那个时候,国企也好,事业单位也好,对想干点事情的人,确实没什么吸引力的。    若干年后想这个事情,我不知道我没去成这家公司到底对我是好是坏。从一个角度说,如果去了,跟着这家公司发展,应该是个很激动人心的日子。从90年到现在,这家公司经历了几次并购,在全球范围越做越大,现在是制药行业绝对的世界前5。而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正因为我没去成,才会在经历了2年无聊的出纳生涯后,毅然决然离开外交部系统以及派驻国外使馆的“美好”前景,加入到当时的“六大”之一,重新追寻我的职业理想。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似乎我都应该能做出点成就的,但事实是偏偏没有。为什么呢?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天的我们是没法控制的,在人的是我们可以掌控的。而我却没有真正的好好谋划自己的未来。我觉得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实力和其他同学比也是不强的,运气比较好而已。更别说和名校的同期毕业生比了。但我幸运的是,我的起点还是可以的。两条路我走任何一个,如果在接下去的3年里有过很好的思考和规划,我觉得今天的我肯定会有所成就,如果说成就二字还有些虚的话,换成世俗一点的年薪的概念,我至少现在应该是7位数吧。    因此,我觉得,做为年轻的人,尤其是刚毕业或还没毕业的人,不要太在意你职业生涯初期的薪水之类的东西,要多想自己的发展,怎么发展,要有很具体的计划,不是懵懵懂懂地给自己画个饼,励志一下,而是真的去思考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性格特点,自己深造的可能性,所处的地域等等。多和别人交流,不光是长辈,也要和同龄中比较强的人多交流,了解他们的计划,看看有什么自己可以借鉴的方面,并相应制定自己的计划,总之,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嘛,至少别被落下太远。要跟着主流走。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但做起来不是那么回事。    当然,我到底错失了什么机会,浪费了大好青春,这些都是后话,大家听我慢慢叨唠来吧。 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学生入学都要军训的,结果让我赶上了,大一入学后就被发到外地军训了一个月。万万没想到的是,4年后进了外交部系统,还得再次军训。这次是军训了半年之久,不过比起真正进入外交部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我们还算幸运的。外交部的大学生是被拉到山东的一个小岛上封闭军训了1年。你想想,你要是当年一个北大的学生,入学军训1年,分到外交部军训1年,总共2年,算是服了兵役了。    我不能去那家外企,也只能到外交部下属公司去报到了。当然报到的时候就知道了要被发出去军训半年,觉得挺恐怖的。我们那一届,差不多60个人被这个外交部下属单位录取。男生不到15个,严重比例失调啊。女生主要都是学外语的,是将来被派到各外国驻华使馆工作的。所以现在你如果去使馆办签证,那里的中国雇员,估计很多都是这个机构派的呢。不过我这么说是根据10几年钱的情况,也许现在人家使馆也面向社会招聘,呵呵。    军训从当年的8月持续到次年的1月,历时半年,直到春节前才回到家。军训中酸甜苦辣,个中滋味,我想每个经历过这么长时间军训的人都会有相似的体会。这期间有趣的事情也很多,只是这里是会计版块,讲的又是职场经历,觉得写多了有跑题之嫌,就不多述。如果有人有兴趣,或者是也有可能在未来某个时间被军训这么长的时间,想提前了解的,说一声,我会单写一写。    过了春节,回到单位,被通知分到了单位下属的一家餐馆工作。餐馆主要接待外国旅游团以及驻京的外交官或是亲属,算是个外事单位,是可以收外汇券的那种。我这个分配在4个学会计的里面算是最差的了。另外3个人,2个是我的同学。一个分到了一个和地产相关的管理机构,是单位下属机构中最赚钱的;另外一个同学和一个女生分到了单位的本部,算是局里的干部了。至于我为什么分得那么差,我也不知道原因,难道是根据在大学里的成绩吗?    在局里学习了几天,就跑去餐馆报到了。那天是骑车去的,按照提供的地址一路找去,倒是很好找。进了餐馆大门,往用餐大厅去的走道里有岔道,是个过道,两边都是办公室模样的房间。挨个找去竟然没有发现财务部门的影子,只好随便敲开一扇门,问人家财务在哪个方间,被告知财务不在这个餐馆内,是在旁边的一所公寓内。    出了餐馆,进了旁边的院子,上了紧挨餐馆的公寓2楼,看到有个公寓单元的门开着,就进去了。挺大的一个公寓,进门是个小厅,右手边有个房间锁着门,后来知道这个是餐馆内部的理发室。对面是个厕所,没有洗澡设施的纯粹的厕所。再往里走,过道两边豁然开朗的是两个大厅,一南一北。南厅外面是个大阳台,厅里摆了张乒乓球台;北厅则是一面大窗户朝外,摆放了很多沙发,应该是餐厅暂时用不上的。两个厅加起来得有80平米那么大。走道的尽头是个卫生间,而卫生间的两侧是两个房间。    我看两个房间都开着门,就走过去。其中一间里面有个大姐,看起来30多岁,我就问这里是不是财务部,她说是。我就说我是新分来的,叫LXG。大姐就说“啊,知道知道,我们昨天收拾了一天,给你腾地方呢”,并指着一个空桌子说,你就坐这儿吧。    我看看这个财务室的环境,再想想一路找过来的曲曲折折,心中暗自叹息啊,和那家制药公司没法比啊,当时心里就很郁闷了。过了会大家都来了,一一做了介绍。财务主管跟我说,小L,你最年轻了,就先做出纳吧。于是,做为全餐馆学历最高的人,我开始了我一年多的出纳生涯。    财务算上我一共6个人。主管是个女的,30出头吧,是我来之前餐馆学历最高的,大学本科,但没拿到学位,就叫LZH吧;我来那天第一个见到的大姐XHY是成本会计,快40了;坐她对面的是LGY,总帐会计,30多了,男;坐我对面的是YCQ,我来之前是出纳,我来了还是出纳,但是成了高级出纳,指导我的工作;还有一个人,其实不是餐馆的会计,算是关联企业的会计,管一个在外地的外事单位的帐。    因为那是十多年前,又是个国营单位,所以财务管理是很薄弱的,财务部门的工作就是报销,记账,出报表,收钱,简单的不能再简单。我不能说财务部的这些同事水平低,只能说在那个体制下,很难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其实按现在的情况,这6个人的工作,2个人干就足够了,这还是因为必须得有个出纳。    整个餐馆大概是100多人出头,主要是厨师和服务员两类人。没有人事部门,人事部门的职能权限都在上级单位了。还有业务部门,3、4个人,外出联络联络业务吧,里面都是能人。我刚到的时候的总经理是个退伍军人,倒是经常雄赳赳气昂昂的,但我不是特喜欢他,当然我估计他也不喜欢我吧,觉得不是一路人。主要的人就这些了,还有的人如果后面需要涉及,我再介绍吧。    餐馆的业务模式也是很简单的,就是堂食和外烩。堂食就是顾客来餐馆里吃饭,餐馆说是面向外交人员的,但其实社会上来吃的还是多数,光靠那些外交官的生意,大家都得喝西北风了。另外堂食的主要顾客就是外国旅行团了,搞不清楚业务部门怎么忽悠人家的,外国游客不远万里来到北京,不去全聚德不去东来顺,来这个餐馆干什么?而外烩呢,就是去人家提供的地方提供餐饮服务,比如某个使馆或外交官家里要搞个宴会什么的,我们就会派几个厨师和服务员,带着做饭和盛菜的家伙去了,在那里连做带服务一条龙,做完了通常都是当场给钱,一般都是外汇券,会有人交到财务也就是我这里。    而我的工作也就相应的简单。按照正常的程序,这个出纳每天的工作应该是这样:一大早餐馆的收银员会上来财务室交一次钱,是昨天下午营业收的钱,有支票也有现金,我的任务就是核查现金和支票总数和同时交上来的水单,核对无误后就都扔到我保险柜里,然后就可以把这些制单,很简单的借方现金银行存款贷方收入就行了,但是是四本帐,因为外汇券是不能和人民币混着记的;有时候两个采购员会来拿支票,这个也不复杂,往往他们已经拿到总经理的批复了,我开支票,主管给盖章就行了;下午刚上班的时候,餐馆的收银员会再上来财务室交一次钱,这个就是上午营业收的钱;我同样制完单连同上午的单交给主管审核,当天的主要工作就结束了。通常快下班的时候,我就应该去趟银行,把当天收的人民币现金和支票存进银行里。而外汇券现金和支票,则是攒个几天去趟阜成门那里的中国银行去存。    人民币的开户银行在东大桥,大概就是现在蓝岛东边那个叫世贸天阶的地方。这个离我们餐馆有点远,骑车得20-30分钟吧,所以应该是单位派司机班送的。但每天下午快下班的时候司机班是不爱出车的,那年月司机还是很牛的,连领导有时也要照顾他们的情绪,所以我们财务通常是不麻烦他们。于是我经常拿个塑料袋,里面装上几百现金和几张支票骑车去银行了,到银行办完事情,就直接下班回家了。不过,我可不是天天去。我发现我们主管也很少管大家,很少盘我的现金库。所以,有时候我好几天都不去银行,通常都是手头有支票快到期了,才去一次。    工作中比较烦人的就是月底了,要结帐了,所以怎么也得盘一次现金库。做出纳,都说要日清月结,我是没有日清,所以到月结,经常有现金对不上的情况,不过每次最终都能把数凑上。银行余额调节表我也做,但好像做了没人看,没人看,我就马虎着做,到离职的时候,还真发现点问题。    所以做了这么多年之后,尤其是开始自己也当了主管了,我对下属的工作还是盯的比较紧的,不是每月抽查,也得每个季度抽查。 现在想起来,那段时间是我上班后最悠闲的时光了,从心底感觉到悠闲。因为那会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分到事业单位,按规定是5年内不得离职的,否则要赔钱给单位,还会失去“干部身份”,所以当时就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了,想先混上5年再说吧。    另外,工作了一段时间,又听了很多说法,说我们这些大学生就是到基层锻炼的,一般一两年后就会被外交部选上,派驻到咱们中国的驻外使馆去,运气好的第一次就能去美国啊欧洲国家什么的,运气不好的,可能会被派到非洲国家,但据说非洲国家风景都很好。    像我们军训的时候带队的领队,第一次出国去了埃及,待了四年回国。回国后外交部就分给他一套2室1厅,在永安里那里。他在部里晃了2年,结了婚后,又被派到美国了。去美国时,他的级别已经可以带家属了,所以他老婆和他一起去的。他家里还挂着张他和老布什总统的合影。陪着我们军训了半年,回来待了段时间,听说他被派到欧洲的一个国家使馆去了。    我记不太清了到底是什么级别可以带家属,好像是第二次出国并且是二秘以上吧。那时候咱们这方面的政策还很不人道呢,初次出国级别不高的,即使结婚了,配偶也是不能跟着去的,更别说孩子了。有时候一去就是4年,中间好像只有一次探亲。我在餐馆的时候,就有一个厨师30多了,孩子都5、6岁了,终于熬到被派出国了,是个非洲国家,比较富裕的那种。可是这老兄呆了不到3个月就回来了,是他自己要求回来的,他回来跟大家说,他特想家,想他孩子,想得夜里自己在床上掉眼泪。当然,夫妻分居也是个问题。    像我这样的会计系毕业生,到了使馆都是会计兼采购,可以自己开车出去,不像其他使馆工作人员,是不能随便离开使馆的。听一些早几届的人说,去驻外使馆其实挺没意思的,但能攒钱,而且攒的都是美元,因为在国外纪律很严,不能随便外出,没花钱的机会。攒的钱到回国的时候,能搞到好多买电器大件的指标(年轻点的估计都不知道“指标”这事,问问家里年长的人都是知道的)。    这些事情多少影响了我,让我觉得也许留在这个地方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不就是熬时间熬资历吗,这个难不倒我啊。熬到差不多,就能出国、分房、带老婆周游列国、挣美元、买进口电器,看来还是挺不错的。这些想法让我当时一直对没能去那家跨国制药公司而耿耿于怀的心情得到些许的平衡,也就打算这么干下去了。    也正因为这样的心态,我的生活呈现了一种奇怪的两面性。一方面,是积极的方面,就是既然在这里干下去了,就要干点名堂出来。于是开始想着怎么能够把自己的所谓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让这个餐馆的财务工作因为我的到来有了质量的改变。而另一方面,就是消极的方面,就是反正我已经是这里学历最高的,没什么压力和动力,能够让我想起去提高自己的实力,增强自己的技能,这个方面,让我白白浪费了1年多的大好时光。
从积极的方面说,我在餐馆工作的1年,做了3件事,觉得还是有点意义的。    第一件事,就是提议增强财务室的安全,给我们财务的屋子加了个柜台。现如今,说到财务部的安全,应该都不是指现金或支票的安全了,应该重视的是信息的安全,因为财务数字是公司的核心机密之一。不过因为会计电算化了,信息都是储存在电脑或各种存贮媒介中,这些东西一般的偷窃行为也不会有兴趣的。估计唯一在物理上还特别需要保存的就是增值税发票吧,那东西丢了,还是有些麻烦的。    但十多年前就不同了,尤其对我们这个餐馆来说,很多的业务都是通过现金来结算的,现金还是很多的。其中最大项的现金来源就是卖烟。    熟悉烟草业的人都知道,在咱们国家烟草是专卖的。怎么专卖呢?具体的运作我也不是特别的明白,给大家介绍一点表面的东西吧。比如你是生产化妆品的,理论上你是可以直接生产完了卖给最终消费者的。当然,实际上没有厂家会这么做,因为这么做销售的效率太低了,通常生产者会把东西卖到各种渠道,类似什么总代理啊什么的,一级一级的下去。但烟草制造企业是不能这么卖的,他只能把烟卖给中国烟草总公司,烟草总公司再通过各种渠道销售。当然,咱们加入了世贸组织了,今后这种专卖制度能否继续可能是个问题。据说目前全世界实行专卖制度的只有中国和北朝鲜。    之所以有这种专卖制度,可能跟烟草这种商品本身的特性有关吧。香烟这种产品利润高,危害大,呵呵。既然烟草制造企业受了这个限制,烟草销售的也当然不是谁都可以做的。你要想卖烟,你得有烟草销售的牌照。现在的情况我不是很清楚了,但过去,你卖进口香烟就是俗称的外烟,你还得有专卖的牌照才能卖呢。你要是没这个牌照,你的进货渠道就只能是走私了,这个可就违法了。    而我们恰恰是个外事单位,所以自然就有了卖外烟的牌照。但是其实我们卖不了那么多的烟。不过社会上有人想卖,又拿不到牌照,他们就会来找我们。通常我们去正规的渠道买到烟,考虑上税的因素在加个几个点卖给他们。他们通常都是私营的,没支票,所以他们来给我们交钱的时候都是给现金的。一般这种事情一个月平均1到2次,交易额少的三、四十万,通常五、六十万,最大的一次有一百多万,全是现金啊!    平时点钱的事情都是出纳干,但收烟钱的时候,就是整个财务都得帮忙了。几十万的现金,真正100元面值一捆的没多少,点起来工作量很大。点完了,找两个大旅行袋一装,坐上单位的车就去银行。到了银行对公的柜台,把包往柜台上一扔,还得跟后面排队的说你们换个队吧,这钱多。通常大家看到这两大袋钱,都不知我是干什么的,那会,年轻的我心里居然还有点虚荣心得到满足的快意,哈哈。    还说回点钱这事,通常财务点钱的时候,别的部门的同事就不来了。但还真有少数人,闲得慌偏这时候进来溜达。他看你点钱,他也不捣乱,就在哪儿看着。这个比较让人烦,即使是同事,在潜意识之中你也想防着点。这对点钱的效率还是有影响的。因为这个原因,我也提出来财务这个屋子是不是不能随便让人家进啊。可大家说都习惯了,在门口贴个纸“闲人免进”也不合适啊。我就想要不咱们弄个柜台吧,去局里办事的时候我看局里出纳那屋就是有柜台的。想法提出来,主管也同意。于是就向我们上级主管餐饮的处级单位申请,很快也批下来了。    大概过了一个月,柜台弄好了。从那以后,其他部门的同事到了财务这屋,都不好意思绕过柜台进屋里了。财务工作的环境有了一点改善。其实不光我觉得点钱的时候周围清净了不少,其他同事也享受到了好处。过去月底结帐,满屋子都是制完的单子,还没装订,来来往往的人多,就怕丢。现在好了,单子放在柜台后面,别人是接触不到的了。    这件事最终能办成,还是我们财务主管的面子比较大,八卦的说,她和我们上级的处长关系很好,这让这件事比较容易。但做为提出这个主意的人,我也是很高兴的。2月份到这个地方上班,9月份左右柜台建成。我的意见居然被采纳,让我觉得还挺有成就感的。
大概是我到了餐馆工作一年后吧。某一个早上,餐馆的一个收银员上来交款。我在这个餐馆期间,先后和5个收银员打过交道,都是餐馆的服务员转了做这个工作的。这5位,都挺有意思的,不过这里就不多说了。那天上来的,是一位岁数比较大的,40多岁了吧。她交了钱,跟我说,我们没零钱了,你给我换点。我觉得换就换吧,把保险柜里的都换成整的,我还好盘库呢。    打开保险柜,发现其实我零钱没多少,就想把这些零的都换出去就行了。谁知收银大姐说不够,不够我也没办法啊。她立刻不高兴了,口气挺硬的说,那你去银行给我换去,没零钱我们怎么工作啊。我那时年轻啊,也就顶了她,我说银行那么远,我怎么换啊。就这么话赶话吵了起来。我们主管看了,赶紧打圆场。这大姐声音是越来越大,把整层其他部门的人都招来看热闹了。主管不让我说话了,那我就不说,坐下看我的书。那大姐吵了会,旁边又有人劝,呆了会就走了。我以为这事情就这么算了。    到下午,我们主管莫名奇妙的消失了1个钟头。她回来就直接跟我说,小L,事情闹大了,LMC要开除你。LMC就是我们总经理。原来这收银大姐回到餐馆,又挨门去说了,连比划带夸张的,还专门去总经理那里告状。我一大学生,在餐馆这个环境,本身是个另类,也许很多人不是很喜欢我,我上面又没人罩着。发生这事,我是直接暴露在各种火力之下了。    我们主管是有处长罩着的,总经理平时不能把她怎么样。出了这事,找个借口,把她给训了一顿。她也一肚子气,让我自己找总经理去解决吧。猛一听这事,我还挺害怕的。其实我不怕他开除我这事本身,开除我我正好一分钱不用赔,赶紧找外企工作呢。我害怕的是这种结局俺爹妈接受不了,怎么工作好好的被开除了呢?这再给我上纲上线,我是比较烦的。    这个事情发生在现在的企业身上,我也许就得立刻走人了,当然根据劳动法公司还得给赔偿什么的,但我让总经理那么不高兴,也确实没法混下去了。但在那会在那个单位,总经理其实拿我是没办法的,因为我可是正经的“国家干部”身份,我政治上也没犯错误,经济上也没问题,就因为一个争吵加上对业务工作的支持不够,他是没法开除我的。真要开除我,他还得费不少事情去解释呢。我想总经理也是明白这些道理的,所以当我去餐馆他办公室找他的时候,他到一点儿都没有生气的脸色了,只是一个劲的批评我年轻不懂事,不尊重老员工,对业务支持也不够,要我这个大学生放下架子(我其实一点儿架子都没端过,因为我没架子可端)。最后他要求我找到那个收银大姐当面道歉。好,我脸皮也厚,想想也不能吃眼前亏啊,就去餐厅找那个大姐道歉。那大姐看我态度挺好,也拉不下脸了,直说大家都是为了工作什么的。这事就告了一个段落。  但对我来说,这事还真让我想了不少。从那以后一直到现在,我一直记着一个事情,就是财务的人毕竟不是给公司挣钱的,在财务和业务部门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财务不是100%的正确,最后输的通常是财务。这件事上,其实前任出纳是都去银行换些零钱放保险柜里存着。但我们交接的时候,他没跟我说这件事,我经验少啊,不知道啊。干了一年才碰上前台没零钱的事情,结果就出了问题。如果说我没什么错的话,至少财务也有错,说明交接工作做的不好。所以这事财务完全没理了。    有的人会说,我们公司的财务就很强势。其实,你好好想想,通常强势的财务都有个强势的财务负责人,而这个人要不就是老板亲信(小企业),要不就是一个空降兵,是董事会请来看着公司的(大公司),本质上财务自己还是很难强势的。真正做财务的人能够硬起来说话的地方,大概就是在会计师事务所了,因为在那里,做审计的人是给公司挣钱的啊。我后来在六大,就曾经因为财务部门不给我报销一笔住宿费,跟他们吵了,我是做业务的啊,最终他们财务斗不过我们做业务的,还是给我报销了,这是后话。    这件事过了就过了,比这个事更让我郁闷的,是工资上面我的不平衡。前面说了,我是整个餐馆学历最高的了,但我的工资直到我离开,都是全餐馆最低的。我的工资,基本工资不一定最低,但其他的东西就很少了,工龄也短。而餐厅的服务员,很多也不到20岁,各种补贴带加班,平均一个月都要拿到250左右,级别高一点的,都要3、400。财务的同事们,因为工龄啊各种补贴,也都少的200多,多得300。而我呢,平均下来每月150左右。原本想,也许熬到出国,挣的也许就多了。但那会外资企业多了,不少认识的人进去了,挣的不少,让我觉得出国不应该是唯一的路。我一小学同学,学电脑的,当时进了一家外企,在国贸那边,一个月800。而我们餐馆以前有个人,辞了职,连“国家干部”身份也不要了,去了一家外企的北京代表处,说一个月能拿到1500左右,当时对我都是天文数字了。    因此,想要离开的愿望开始在我心中萌动了。 说回在AAA的面试吧,大概等了得有一个多小时才轮上我了。进去发现是挺小的一个办公室,一男一女,男的是香港人,女的是大陆人。我照例是把简历背了一遍,不过他们让我用英语。背完了,他们改用中文了,问我了解不了解AAA,我说以前完全没听说过,以为是国营单位呢,但刚才等的时候看了小册子,原来是很大的一家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他们又问,你考注册会计师了吗,我说那东西难度很高吧,我想应该过两年再考。他们就问如果进了这个所,所里让你考,你考不考,我说考啊,那就试试看吧。他们互相看了看,好像就没问题了,就说谢谢你来面试,我们还要面试其他人,如果合适我们再通知你之类的话。    我就出来了,看了看表,大概总共7、8分钟。我想,这个是看来没戏了。想想那个1200元的工作,我没一点沮丧,高高兴兴回家了。    和那家合资企业说我2个星期之内上班,因为要交接一下,其实那用那么长时间,就我干那点活儿,半天就交接完了。其实我是不知道怎么办辞职,不知道局里会不会放我走。    第二天上班,找了个人少的时候跟我们主管说了。平时主管经常对我说,小L走吧,在这儿干有什么意思啊之类的。可我真提出辞职了,她也不知道怎么处理了,因为那是个事业单位啊,那么多年好像还没辞职的,只有调动的。她就跟我说,她支持我,但该怎么办手续,她一概不知。我就给局里人事处打电话,都不知道谁接的,反正听我说完后,态度就变了,说怎么都要走啊,现在都不能走,赔钱也不让走之类的,让我好好工作,别折腾。我有点晕了,完全没了主意。想了一天,还比较茫然。    而第二天一早刚上班不久,电话响了,那边问LXG在吗,我说我是。那边就说,我们是AAA,通知你被录取了。当时办公室里还有别人啊,我就“啊、啊”的一直没正经说话。不过现在想来,我也够大胆,把单位电话留在了简历上。到了中午,办公室没人的时候,我就又打了电话过去,我说我忘了问薪资待遇了,那边接电话就把电话转了进去,一个女士接的电话,我听出来是那天面试的那位,就直接问了,那边说,试用期800,过了试用期900。还问什么时候能上班,这边事情多,希望能早点来。我说大概得半个月吧,那边也就没说什么。    于是,在我还在郁闷怎么办辞职手续的时候,就又要面对我职业生涯再一次的选择了。现在看来,选择AAA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那时,六大对很多人完全是陌生的,而且那家合资企业给的工资比AAA高了50%! 天想说说培训,是因为上午的时候我们财务主管跟我申请,想参加一个培训,培训的内容就是新会计准则。我们不是上市公司,所以一直也没正式实施这个新准则。但我们计划明年某个时候要完全转轨到新准则。所以我给大家提要求,让大家学习新准则。    财务主管说有个培训机构还在办这个新准则培训,她想她和2个高级会计一起去听听,价钱不贵,但也不便宜,每人得2000多。这个原则上我同意的,只要大家安排好工作就行,另外到了第四季度了,财务部也还有点预算。说这事的时候,我就让她把相关的资料拿给我看看。她拿给我一看,我就改主意了。我说培训我还同意你们去,但不能去这家。为什么呢,因为我不喜欢这家,我觉得它是个骗子。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就称这家培训机构叫DPZ吧。真实的名字不敢说,怕惹麻烦,呵呵。    大概是96年吧,我刚从六大出来,到了一家外企。很快就到了9月份,公司开始要进入做下年预算的工作。我没做过啊,心里很没底。做审计的时候,看过人家的预算,但那是人家做好的,真正一个预算怎么开始,中间的过程该如何控制、推动之类的,完全没有概念。于是跟老板说,能不能参加个培训啊。毕竟公司是大公司有钱啊,老板对我前几个月的工作也还满意,考虑了一下,尽管事先也没培训预算,还是批准了,给了个上限别超过2000元,10年前的2000元,还是能参加一个不错的培训的。    网络在那个年代还没那么发达呢,找培训我就直接从公司传真机接收到的各种传真广告中以及报纸的广告中找了。结果在一期报纸和一个传真上,都看到了DPZ这个机构,感觉挺有点名气的,而且正好有关于如何做预算尤其是在大型跨国公司里做预算的这么一个培训。广告介绍的是他们请了一个外企公司的财务总监,有数年的工作经验,对预算这东西从实务到理论都有很丰富的经历。我看了觉得还行,就打了电话过去,想问得更详细些,对方就有云山雾罩的讲了一大通,我问能不能给点具体的资料,她说有,可以给我传真过来。    很快,传真来了。可我却有了疑问了,因为这个传真上把那个讲师的情况说的更细了,说这个人再往前是在六大里工作了很多年,“负责”了很多大中型外资企业的审计,是很高级职位的。而这个人他们称呼为M先生的,他的姓M是不太常见的,而我在AAA就 曾有个同事是这个姓。我于是就又打电话过去问,这个M是哪个所的,对方说他们一般不透露讲师的情况的。我就说我有同事听过一个M先生的培训说特好,我想知道是不是这位。这下对方好像放松了警惕,说他以前是AAA的,名字是M什么什么。她再说什么,我都不听了,我把电话挂了。为什么,因为我了解M啊。从2008年现在看来,他是个能力挺强的人,因为我听说他现在做的不错,而且他的性格其实是很外向,能忽悠人那种。他的技术能力一般,但很会和别人打交道,而且很善于忽悠自己的背景。但是10年前啊,可不是这样。他在AAA只做了一年,只做过一个稍微有点规模的企业的年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是他负责的。他离开AAA后也就是96年那个时候吧,他在一家中小型企业里做内审。我不知道他数年的财务总监经验是哪里来的,他的预算经验是哪里来的。再告诉你啊,他那会刚大学毕业2年啊。    所以说啊,有些培训机构骗人是相当厉害的。当然,参加培训的人通常都是公司出钱,发现受骗了也不心疼,只是浪费了时间而已。但也确实有些小企业,财务部门争取一次培训的机会也不容易,如果上当了,是浪费了一次挺好的机会的。所以直到现在,我选择培训的时候,还是很谨慎的,因为很多的培训机构很不负责任,而且他们抓住了参加培训的人的心里,反正是公款,发现受骗了,也没几个人会真的没完没了的要个说法的。我说的这个DPZ,这么多年了,看来还活的挺好。    所以大家在决定要参加个培训前,最好是多打听一下培训机构和讲师的情况,当然这不容易。像我这次,还是因为是M我才发现。要是这个是其他六大的,我还真可能就受骗了。    我觉得大家选择培训的时候,最好是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有的放矢,并非贵的培训就一定好、一定适合自己。比如说你想参加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培训,像是讲讲US GAAP以及它和中国准则的差异,那就最好是参加小班的授课。最好参加的人在15-20个左右。这种培训人少,价格往往高,学生和老师会有非常多的机会互动,因为价格高,参加的人里难免会有一些公司里财务的骨干,这些人问的问题往往很有难度。这样的培训,通常老师的水平不会太差,太差了他不敢接啊。我参加过一个,老师是在毕马威做了10年了,后来去了家美国上市的公司做。课上举的例子都切合实际,理论和实际都有一套,确实不错。而参加培训的,好几个都是挺有名气的公司,我记得有西门子的、美孚的,问的问题也很靠谱,不是那种下了课或者休息的时候就去问老师特弱智的问题那种,让老师都休息不好,呵呵。    当然,也有培训是宣讲一些新的法规的。比如说税法方面的,价钱不是很贵,人很多。但只要讲师是税务口做实务的,我觉得就应该还可以,这样的培训,你找个大学教授倒不一定合适。因为毕竟最终你实际操作的时候,解释权是在税务手里,你得听听人家是什么角度来看问题的。    还有一类培训,其实叫研讨会,就是seminar,往往价钱不便宜,而且是在高档酒店里。这个往往内容其实就那么回事,貌似是想通过这么个研讨会,给财务人员弄个关系网络什么的。这种的,建议大家就少参加了。通过一个研讨会,你能建立什么有价值的网络啊,你说呢。另外,你要是级别低的去了,人家是个公司的财务副总,地位不对等,人家图什么跟你建立关系啊。还有,做财务的往往都比较腼腆,这种培训很多都是一个公司的2个人一起去,中午吃饭也在一起,很少主动和别人交谈,尤其是很多女会计更是这样。所以这种培训,我个人认为是最不值的。 那几天每天都在想这个事情,和上次在制药公司和外交部之间的选择不同的是,这一回完全可以由我自己做主。其实那1200元的工作对我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办公的大环境也要比AAA那边好,毕竟那是在国际大厦,那时还是北京市比较顶级的少数写字楼了。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当时去两家公司面试后的感觉,是觉得AAA的人的素质好像高一些。另外看了介绍的小册子,发现AAA原来是挺知名的所谓“六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看一些介绍,好像六大进入中国大概是80年代的事情,但都是以代表处的形式存在。等到可以建立合作会计师事务所的时候,好像都是90年代了,而且初期发展的也不是很快,人比较少,做业务都是从香港那边派人过来。我觉得这个应该是一个机会,一个国际性的大公司新开辟一个市场,肯定有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如果能在比较早的阶段进入这个公司,应该说是个好的机遇。    这个问题花了我大概一周的时间反复权衡了一下,还是决定去AAA,宁可少拿50%的工资。我觉得这是我职业生涯中到目前为止少数几个正确的决定或者是抉择了。    这个决定做了,下面就是要把手头那点工作交出去,然后让局里同意我走。这两件事,应该是先让局里同意我走,餐馆这边才会同意我开始交接的。但局里那边是铁板一块,我自己又跑了一次局里,见了人事处的人,人家口气很硬,没商量,交钱也不行。因为刚放走了一个,他们不敢再放了,估计怕向上面不好交代。而且,对他们来说,那个年代,不让你走的,一般来说你还真不敢走,因为你的档案都在人家手里,正规的公司都是要档案的,你拿不到档案人家怎么接收你啊;另外我们还是“国家干部”身份,强行走了,真的被开除了,就没这个身份了。那是个“铁饭碗”,谁想丢掉呢?!    而餐馆这边发现我也没拿到局里的任何批复,说明局里根本不会同意。这个情况下,我们主管也不敢说让谁来接我的工作,她真那么做了,就等于她同意我走了,在那个体制下,我能理解她的处境。当时很着急,但想到应该能有2到3周的缓冲时间来想想解决的方案,我就想再看看其他的解决途径,不能冒进,得罪了局里毕竟不好。    可偏偏这时,接了AAA的一个电话,让我改变了我的想法。    那是一天早上,到了财务室,刚照例收完下面收银员送的钱,制完了单,就开始发呆想我怎么能够搞定局里让我走这件事。电话响了,对方说是AAA的,问我交接的情况怎么样,到底哪天能够来上班。我很奇怪,前两天刚跟他们通过电话啊,干嘛这么着急问啊。对方说,现在临时有几个项目特别需要人,想知道你明天能不能来上班,而后天就要出差去海口那边做个项目。    我当时就有点发蒙,这边局里还不放呢,更何况工作没人接啊。中午我没吃饭,在公寓里找了个没人的地方理了理思路。首先,我觉得我在局里没关系、没背景,想要通过正常程序在短期内离开是不可能了,所以,只能一不做二不休,我“强行退出”了――既然都死机了,只能关机。为了个人事业发展,我觉得明天就去AAA上班。其次, 既然做了这个决定,剩下的就一定要把工作交接好。我也在论坛看有人发帖说,能不能不交接就走了。我说能,但不好。做会计的人最重要的一个素质就是“责任心”。我要是知道一个干会计的人责任心不强,我是万万不敢用的。    下午上班,我什么都没说,埋头把手头所有的单子都制完,盘点现金,清理支票,自己也不知道交接单应该是什么格式,因为我来的时候就没有正式的交接工作,但我还是按照我的理解,把我做的工作、每个工作的状态、存在什么需要跟进的事项很详细的写了满满一篇A4纸。    都弄完了,找了个时间,办公室的同事都在四处溜达休息,人比较少的时候,我跟我们主管说,我明天就去上班,局里批不批我不管了,大不了开除我了。我的工作内容也不复杂,我都写在这个单子上了,您看看,觉得行,就签个字,算是正式交接了。觉得不行,我就把单子放这里,我自己留一份,将来哪天能交接了,我就回来交接。主管看我去意已决,似乎也没什么办法。不过我还是要感谢她的是,她在交接单上签了字,这多少也算给了我这个“强行退出”一点点合法的认可。我也跟她说了,有些未达账项是有些历史问题的,一直没解决,如果有问题,我将来找时间回来可能多做些解释工作给下一个人。我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后来从海口出差回来,还专门回去了一趟,和接了我工作的人,把未达账项的一些事情理了清楚。    这么多年,我都遵循一个原则,也要求我的下属一样,就是做财务的人一定要有责任心,你笨点都没关系,只要有责任心,勤能补拙,至少在你做到财务经理前,都是有帮助的,也只有这样,做财务的人才能让人放心。如果一个人让别人对你失去信任,那你很难再改变别人的想法,尤其是做财务的,其实做别的工作也一样。    就像美国的次贷,危机越来越厉害,到今天这个程度,已经不仅是市场的问题,而是投资者信心的问题,大家都已经互不相信,银行都不愿意放贷,放了也想一天内能收回来。这就是这个市场的贪婪和不负责任造成的后果。    当然,咱们国内也是一样了,老百姓相信你的产品,支持你们成为民族产业的佼佼者,你倒好,滥用了这个信任,你往人家吃的里面一会儿放个苏丹红,一会儿掺个什么胺。也就是现在中国人多,不愁没市场,但是早晚,这些滥用了人民信任的人会倒霉。    这个事情不多说了,莫谈国事,小心为妙,河蟹河蟹,又到了吃大闸蟹的时候了,哎呀,今天天气真好,您哪里溜达去啊,呵呵,哈哈。。。。。。
这些年关于六大啊四大啊,有不少人都写过了,有的写的是相当地详尽,让我实在是没什么“猛料”可爆了;另外我在六大是10几年前,当时很多的情况和现在完全是不一样的,有些事情对现在是没什么参考的价值的。而现在四大在国内的运作,也明显比以前要正规和完善,实际上很多东西也是我们这些10几年前那拨人不曾接触的。因此,对于六大,我不想写太多所谓内部的层级啊、晋升制度啊、工资出差补贴啊、审计程序啊之类的东西,就给大家讲讲六大和我职业发展的关系吧。    在前面我说了,我不是个高智商的人,这个绝对不是瞎谦虚,这是真的;而且我先天听力有点问题,加上一直在国内这个环境,英语的听力和口语也不是很好。不过,我在AAA的发展其实还算不错,这个大概归于我的情商还算高,这个我也确实不需要谦虚。这估计有家庭影响的因素,尤其是我的父亲,我觉得他的思维方式、面对困境时的从容淡定、不轻易受主流思想潮流影响等等方面,对我有很大的正面影响。当然,我的情商也不是那么地高,所以我才会在AAA有了我人生到目前为止职业生涯最失败的一次选择。    其实在AAA第一年,我获得的评价并非最高,对审计方面很多东西的领悟也远远没有其他同事来得快来得透彻,但是第一年过后我的工资却是同时期进所的同事中第二高的,仅次于一个第一年就拿下CPA全科合格的超级考试牛人。也许大家会问,工资不是保密的吗?是,所里是这么规定的,但那会大家私下里还是沟通了,呵呵,主要是怕资本家们剥削我们,哈哈。    我的工资高,自己后来分析可能有二个因素。    第一个是我第一年糊里糊涂地就把CPA考试的四门考过了三门(后来才变成的五门),这么看我起码不是那么笨的人哈。我5月份进所,然后就出差,出差回来就报名,一下把四门全报了。报完就接着出差,根本没时间复习。9月中考试,具体时间早忘了,我大概是9月初手里才没了项目,所里给了假,回家复习。期间还回外交部那个餐馆帮着追了几笔帐。所以实际复习的时间前后就10天,不过好在那会大学毕业才2年,很多东西还不陌生,看看就都想起来了。考试成绩出来,所里一次考过的就2人,一个是老员工了,比我们早好几届,级别也比我们高;另外一个就是我说的那个考试牛人。我一次过了3门,所里还有另外一个也是过了3门。所以我成绩算不错。    第二个因素就是我在所里不属于那种乖乖听话的,但也绝对不是特刺头不好管的,而且我不结盟。在所里真正能算是朋友的人只有一个,这个人和我同一天到AAA上班,直到现在我们都是朋友。但是我们只是朋友,并没在所里成为一个小团体,因为这个哥们也是个不喜欢乱折腾的人。但其他的人我觉得就不是,很多人因为做某一个项目而成了死党,老喜欢在办公室里坐在一起,嘀嘀咕咕不知道说什么,挺不利于团结的。我觉得所里还是觉得我这样的人比较“正”吧。所以尽管好像没什么人尤其是带项目的人不管是香港的还是大陆的,都没给过我太多好的评价,但我和所里领导们的关系我觉得至少没什么特别的对立。    而第二年后,我在所里开始受到重视。原因是做了一个大项目审计,而这个大项目的带队是个香港人。我觉得他也是我在AAA做的所有项目里,带队的水平最高的。我则是因为和他初次合作的时候,表现出一些聪明和灵活,得到他的关注。后来项目往深进行的时候,他给我了个很好的机会,就是做“存货”这个部分的审计。在审计中,存货是最难的一个部分,而像我做的这个项目的规模来说,能做存货的应该是工作了2年以上的,而我那时刚做了一年多。当然我独立做起来是很困难的,是这个人给了我很多的指导。2个月的项目下来,终于是磕磕碰碰的完成了。项目结束的时候,他跟我说“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功力大涨啊”。确实,我觉得我后来在AAA的一年多的时间,基本就是吃这个项目的老本了。    所以有时候,你进了一个公司,尤其是比较年轻的人,也许有个好的主管,是你成功的一个捷径。因为这个人不光会在技术上帮助你提高,也会帮助你在公司里寻找机会。而我说的这个香港人在项目结束后,给我的评价应该是相当的好,并且和AAA当时在北京负责审计的经理沟通了这件事。从此以后,这个经理给了我不少机会,对我也比较关照,直到他离开AAA回到香港。但他走之前,也向接任的人推荐了我。    此后,因为培训机会的问题,导致一些同事离开了AAA,这其中包括一些也是被看好的人。而我又顺利拿下CPA的最后一门考试,在我离开AAA的时候,也是所里少数(大概3、4)自己培养的CPA了。其他的几个CPA都是财政部为了办合作所从部里派来的,其实严格说不属于AAA的管辖的。    正因为事业似乎有点一帆风顺了,我开始不安分了。
上次说到我在AAA发展得还算不错,但也开始有些不安分了,原因大概是两个方面的。    首先最重要的是培训的问题。当时六大都在国内发展不久,培训的机会不像现在那么多。但至少有其中的两、三家做的还可以,那时候已经安排相当数量的员工去海外培训,很多都是去香港(那时香港还没回归,也算海外吧),也有去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少数有去欧美国家的包括英国啊美国什么的。    而AAA在这方面动作比较迟缓。在我进入AAA第二年后半段,终于海外培训有了着落,也不过是去香港培训半年而已,而名额居然只有2个。所里选了2个女孩去,一个是那个考试牛人,另一个其实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是她,可能她看起来比较乖巧?没有被选上的都有点失望,不过所里说了,后续会有很多机会,而且说香港的培训应该半年内再次有机会。    不过性急的人也确实有,没到半年,有几个同期来的同事就走了。这里面不乏所里评价不高能力不强的,但也有2个人也是属于做的相当不错被看好的。这些人几乎是在1个月左右的时间集中走掉的,对留下来的人的心理产生很大冲击。尤其那会六大的人在会计这个圈子还算是“熊猫”――比较稀缺的资源,走掉的人,不管是能力强的还是能力差的,在外面找的工作都不错,薪水普遍翻了一番,职位通常也都是会计主管,其中一个直接在美资的一个制造企业当上了财务总监,那可是个挺有名的公司,而这个同事在当时我们那批人里,就是个中游水平啊。    于是留下的人虽然有各自的想法,但对外面的世界普遍抱了跃跃欲试的心态。我自认为做的还不错,尤其是走了若干人后就更显突出。我是所里自己培养的CPA,是我们那批进所也是所里前几年快速发展时期挺重要的一批人里面,唯一留下的男性了。我人也比较温和(就是圆滑吧),和上上下下的关系都不错(除了一个人,待会就说)。在干完3年,要从初级往高级升的时候,我是两个没有悬念可以升职的人之一。所以,我对那个半年后去香港培训的机会还是很有把握的,可是,这个培训居然迟迟没有来。私底下的传言好像是香港那边不在负担这种培训了,一个时期内可能没有这种海外培训了。我倒霉就倒霉在这些传言上,甚至自己都没好好思考过,那么大的一个所,想在中国好好发展,他一定会考虑员工的发展问题的,我现在都不知道自己当时脑子里那根神经短路了!    这个一直没来的培训,让我觉得所里不是耍我们呢吗,心中不爽。    另一个方面,按说不是大问题,但当我有个想走的心,这些方面就成了我说服自己的理由了。    这个方面就是我和审计部经理C的关系不好。我前面说了,我和上上下下的关系都不错,除了一个人,就是这个人。我说过,因为做一个大项目表现不错,常驻北京的审计经理对我很关照。后来他走了,就把我介绍给了接替他的人C。多年后我想,其实C对我不感冒,是很正常的事情。哪个人新一上任,都想提拔自己的人,对前任留下来的,即使是不错的员工,他往往也不会重用,这是人之常情吧。当然即使C不是很喜欢我,他也拿我没什么特别的办法。我做的好的时候,他也没话说,该表扬还得表扬。当然稍微有点错的时候,批评的也比较狠一些吧,伤害咱幼小的心灵的自尊心的话他也说过。我到现在也不认为和他的关系是让我离开AAA的重要因素,只不过也是我说服自己的一个理由,那会毕竟年轻,比较容易冲动吧,说到底,还是情商不是那么高。    有了想走的心,我就想先看看外面的机会,不看则已,看了就更浮躁了。因为真是没想到的是,六大的人那会在外面还真是挺吃香的。这就是市场吧,包括人才市场,都是物以稀为贵的。90年代中期那会,外资进来的越来越多了,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对财务人才的需求也很大。在国外,六大发展了那么多年,估计为企业培养了不少人才。可在那时的中国,六大刚发展没几年,出来的人相对外企的需求,是很少的。所以出去找工作,真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我只是发了3、4份简历出去,面试了少数几次,就搞定了几份工作。    一个是另一家六大的工作,这家当时的风头很猛,据说培训的机会也不错,唯一的负面评价就是非常累,加班太多。后来这家倒了,因为那个著名的“安然”事件,所以我不说名字,大家也应该知道它是哪家了。当时它只是挂了个招聘会计的广告,并非是招审计。我想不如试试,在哪儿干会计不是干啊。没想到的是,人家见我是AAA的,倒很热情,面试了2次后就问我还想不想干审计,我一听就犹豫了。我当时在考虑还要不要继续在六大这个圈子里混,即使在六大里,是不是还要干审计。人家说,如果是审计的,马上就可以给我offer了,怎么着我也是个执业注册会计师啊,人家估计也是求贤若渴,呵呵,臭美一下。但如果是我还想干会计,那就得转到其他的人去面试。我想了想,和人家说让我回去考虑一下吧。    回到家还没考虑,就有别的家找到我。一家是个电信设备制造商,他们要找个内审,我当时和他们见了一次,对我印象不错。他们希望我去,跟我说他们的公司很有发展,将来还会给我期权。当我后来接受了另一个公司的offer后,面试我的那位还给我打电话劝我,让我好好想一下,那将是个大事业。我觉得他的语气就好像说“让我们一起去开创大场面”吧,哈哈,想起了NBA了。可当时的我就觉得他是忽悠我呢,他们的办公地点很破,他们的CEO是个大胡子,还给我面试了(说明这个职位还是很重要的),他的办公室大概比我们家卫生间大不了多少。那年月网络还不发达,但我在各种媒体上,也找不到太多这家公司的报道。我短视了,我拒绝了他们。若干年后我后悔了,他们是UT-斯达康! 之所以当时安达信和UT的offer我都没接,是因为另一家公司更吸引我。这是一家FMCG跨国公司,如果从大家感兴趣的财富500强排名看,按销售额那年月在全球前150吧,按利润额可就更靠前了,能是前50了。什么是FMCG,很多人可能都知道,不知道的朋友上网搜一下,马上就知道了,我之所以不说,是怕我这么告诉你了,你印象不深,呵呵,开个玩笑。    FMCG行业在国内的外企,十多年前比较有名的大概有宝洁、联合利华、雀巢、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菲利普莫里斯、英美烟草、麦当劳、肯德基、玛氏、卡夫、强生、百威等等。这些公司不光在市场上表现不错,在人才市场上也吸引了不少精英,尤其在大学毕业生中,这些公司口碑都不错。一来这类公司很早就开始在校园中推广自己,并利用校园招聘这种模式招收了大量大学毕业生;二来毕业生一旦进入这些公司,这些公司也确实像他们招聘的时候承诺的那样,给予比较完善的培训和大量的晋升机会。    我当时选择了BBB(就这么称呼它吧),就是看重它是个跨国公司,就是咱们现在通常说的MNC。我当时是觉得,在AAA这几年,虽然不能说学了多少东西,但对一般的会计技术应该是比较熟悉了,但对于一个MNC是怎么运作的,是完全没有概念。不光是财务管理方面,包括业务、人事等等各方面,我当时的感觉在一个MNC里面工作几年,应该是可学的东西很多的。这个感觉现在看来,对错各占了一半。    对于一个做财务的人来说,如果要往高级职位发展,其实是管理的责任越来越大,而一个MNC很多都有几十年甚至是百年的历史,管理的水平通常都比较高,否则他们不可能同时在很多个不同国家做生意还井井有条。大家不要小看这些管理的经验,当一个企业真正发展起来,在异地尤其是异国有了分支机构并迅速发展的时候,不是随便一个什么企业、随便的什么人都能管理得好的。但是,MNC因为它的规模大、基数大,它的发展通常不会像小公司那么令人激动。比如UT-斯达康,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公司发展到后来那个规模,那样一个和它一起成长的经历,在一个MNC是不可能体会得到的。所以,当一个人有了选择的机会的时候,要多考虑一下自己3到5年里的个人目标,把选择和目标能结合起来,不能光看公司的规模、看工资水平,当然更不要考虑什么公司的排名之类其实比较虚的东西。    而对于我来说,我个人其实是没什么远大的目标的。对我来说,多赚些钱,维持一个还可以的但不奢侈的生活水准就够了。所以现在看来,从事业发展的角度,我选择BBB对我是合适的;但从我个人角度看,其实应该选择UT,这样能拿到期权的可能性比较大,UT上市我就能赚一笔,也许能达到我个人设定的退休目标。呵呵,不好意思,我个人的目标比较低,让大家见笑。    但真从事业发展的角度考虑,我离开AAA其实才是个错误的选择。 会计是个万金油的职业,谁都可以做。比如你没有会计基础,都觉得可以向会计方面发展。你为什么没有想往做一个医生那方面发展呢?因为会计这个东西门槛是很低的,没有会计基础的人,关起门来看几天书,都能把会计证考下来。你试试往医学那方面发展,估计你连开始的信心都没有!因为那个门槛就高多了。    正因为会计的门槛低,选择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就多。物以稀为贵,这个道理放哪里都是一样的。能做会计的人多了,会计的地位和工资水平自然就不会太高了。这个我说的是一般公司的比较初级的会计。如果你现在选择进入这个行业,我敢说至少开始5年,估计你的薪水高不了。    虽然很多人都能做会计,但在有些中小公司,老板还是会选择自己信任的人做这个职位,通常是自己的亲戚啊、朋友啊之类的。为什么呢,因为会计管着钱啊,老板当然得找自己最信任的人了。也因为此,在这样的公司,有时候有能力的人不一定能往上发展。    当然也有些人,靠着自己的努力,坐上了比较高的位子,但是风险又很高,因为老板是要你做假账的。做假账通常为什么,90%以上是为了逃税。逃税是什么概念,逃税就是你从国家的口袋里偷钱,你觉得你罪行严不严重啊。所以,这样的公司,你有机会往上,估计你也不敢。    那这样,只能去些大公司了、正规点的公司了。可我前面说了,能做会计的人太多了,你去了这样的公司,如果级别低,其实地位也就很低,工资也不会很高。你只能努力往上做,但会计这东西,你越往上做会计以外的东西就越多。比如,会计得受税务管着啊,你要是个财务经理,少不了去税务局当孙子,请人家吃饭。这活计也不是那么好干。    你肯定不想只做个财务经理吧,还想做总监啊,CFO啊。做这些高职位,有时候你能力不错,可你没有名牌大学的背景还真不一定玩得转。因为你要帮助公司上市啊,那些投行啊咨询公司啊,如果看你是个什么美国名校的MBA,你说的话他们就比较相信。你要是一个咱国内二、三流的土鸡大学呢,英语再说的不是那么灵光,你连跟人家过招的机会估计都没有。    有些老会计呢(不是不尊重老会计们啊),觉得自己懂的多,自己做点花帐人家看不出来。所以老有个传说呢,说会计越老越吃香,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了。现在你随便找个四大好好干过2、3年的小审计师,严格遵循着四大的流程去做,估计国内没几个老会计做的假账人家查不出来的。你说会计这个技术含量是不是太低了。    造成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衍生品,那才叫复杂,其实估计四大的人都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所以你看倒闭的那些大投行他们去年底的年报,都是四大做的吧,估计没人报告里提及这些投行有很大风险。这么一比,老会计做的那点花帐,根本算不了什么。    我没怎么梳理我的思路,就这么随便给你回复了,见谅。总之呢,你现在要是已经在会计这个行业里呢,我当然要鼓励你了。不过如果你还没进入这个行业,英语也满不错,为什么不去试试其他的职业呢。有些职业可能确实门槛高些,可你一旦跨进去了,前途应该会很不错的。  
再补充一点吧。    如果你真想进入这个行业,不要太迷信那些什么CPA,ACCA的资格,别的公司我不知道,至少我呆过的几家外企,没有拿这些证书当回事的。我在我的好几个回帖里,都强调了教育背景的重要,确实是这样的。你想想啊,你读一个正经的MBA,也得2年啊。你拿一个像样的硕士学位,也得3年啊。可你拿个证书,不过就是下了班和周六周日回家复习的时间而已,哪个含金量高,不言自明。    所以别说你是美国/全球前十名的MBA了,你就是15名到30名的MBA,也比那个ACCA证书值钱,更别提咱那个CPA了。我自己就是CPA,我没有鄙视这些证书的意思。但一个人要想在一个公司做到很高的财务职位,我遇见的人,以名校的居多,真正靠CPA、ACCA的少。     所以如果你想往财务方面发展,再去读个好学校吧,长远看有好处。 当时拿了BBB的offer,就开始考虑辞职的事情了。毕竟不是在外交部那个时候了,现在是来去自由的。我提出辞职的时候大概是5月底吧。AAA是每年7月升职的,而我当时做为所里仅剩的唯一一个自己培养的男性CPA,升成高级职员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听说升成高级职员,薪水会上调很大一个比例。因此,从内心深处来说,其实当时自己并不是特别的想走,只是因为觉得培训这个事情让自己不太高兴。因此,从拿了offer到提出辞职,我思考了得有一个星期,期间反反复复,想了又想,可以这么说,直到我提出辞职那一刻,走与不走在我心中的比例应该就是50%对50%。最终决定走,就想换个环境吧。那时候毕竟年轻,想这些事情的时候头脑还是不清醒,现在想起来,都想抽自己个嘴巴,呵呵。    辞职是向所里的总经理提出来的,就是当初面试我的那个香港人。他听说我要走,很吃惊。看得出他很真心地想挽留我。对于我提出的觉得所里的培训机会不是很多,他当时给我的答复后来想起来意味深长,只是当时我已经提了出来辞职,就没再多想。他的原话早记不住了,但基本的意思就是所里真在安排新的培训机会,应该比以前的培训要好,只是现在正在计划阶段,也不方便说太多,但他说我一直表现不错又是老员工,有新的培训机会所里会优先考虑,更何况我是CPA,所里也很需要,在所里的发展会很大。    我当时头脑发热,心想提出了辞职,不走也没面子啊,不听你瞎扯了,所以对总经理说的给我几天考虑时间的要求根本就置若罔闻了。这就是年轻人的情商低啊,第一想事情不周到,我其实走的心并没有那么强烈,可还是决定走,说明自己傻啊;第二呢,死要面子活受罪啊,其实从总经理当时的话里,我也听出点东西,可面子问题当时不知为什么想的那么重,就觉得走出这一步就不能再退。所以啊,奉劝年轻的朋友两句话,一句是我自己的,另一句好像是周润发的一个电影里的,原创是谁就不知了。    我的那句是 “机会往往就出现在你觉得自己再也坚持不下去的时候。”    别人的那句就顺口多了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我离开AAA去BBB上班半年后,还在所里工作的朋友告诉我,所里刚宣布了一个新的培训机会,3个同事被送到美国的AAA去工作一年半!3个人,两个是比我级别低的,另一个是位女士,我在的时候,她和我是当时所里仅剩下的2位自己培养的CPA。我相信如果当时我留下,我肯定会是3个人之中的一个。    我工作到今天,英语听说是我的一个短板,我觉得除了和我先天的听力不好有关,就是我的大脑好像特没有语言天分的细胞。我这样的人,唯一提高英语的途径,大概就是送到英语国家去待上一段时间了。可我错失了这个机会,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个是我职业生涯最好的一次机会。后来培训回来的3个人,一个因为家庭的原因,去了伦敦的AAA工作;一个去了另一家很大跨国公司;还有一个现在在AAA是合伙人;3个人发展的都是相当的好,而这3个人,并非是我们那一批中最顶尖的,这个18月的美国工作经历对他们的帮助是很大的。我不止一次的后悔啊,如果我当时选择留下,今天AAA里面一个合伙人的办公室就是我的,呵呵,有个歌曲的一句话最能形容我每次想起这件事的心情 “……想到就会心碎……”。    今天写到这里吧,我得躲卫生间里哭两嗓子………………..   哭完了,接着写。    不管怎么说,是义无反顾的辞职了。当然也听到些好的消息,至少让我当时选择离开时心里不那么难受。有个级别比较低的同事听说我要去BBB,很惊讶地看着我说,原来是你啊。原来她有个大学同学就是在BBB做财务的,说我应聘的那个职位已经面试了好几个月了,面试了若干个人,他们财务老板都不满意。直到最近,听说这个职位终于找到合适的人选了,老板很满意,据说快要去上班了。这么一说,我还是他们千挑万选的呢。顺便说一句,这个级别比较低的同事,那会到AAA工作还不到1年,技术不怎么样,英语也一般,但就因为她在六大混了这么一年,我走那会她也四处面试,好几家外企也抢着要她呢。那会儿真是六大的人的好时光啊。当然,现在四大仍旧不错,只是不再有那么“神圣”的光环了。    直到今天,六大的经历对我也是非常宝贵的一段时光。那时候很年轻,精力也旺盛。每年除了年中那几个月不是那么地忙,其他时间都是在出差。去过的地方也是千奇百怪,当时觉得审计这个工作真是个苦差事,但当你回头想的时候,又觉得这些经历非常有意思。    比如我做过的一个香港上市公司的审计,他们的老板是个台湾人,老家在福建,所以把工厂建在了福建,是一个很小很偏僻的小镇。我们是2月份去的,南方很干冷。而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那里的条件实在是太差了。住的酒店说是2星,镇上最好的,其实连负2星都没有。每天早上5点开始供电,6点就停电,也就是这一个小时才有热水。晚上10点就停电,同时也就没了热水。我们是和一帮子香港人一起做,香港人白天都磨洋工啊,到了8点以后才精神,大概那会算加班了,哈哈。所以每天我们在客户那里得干到10点到11点才回酒店。回了酒店,没电没热水,只能点个小蜡烛,随便拿凉水洗洗就睡了。睡得晚,早上就不想起,稍微赖床,就错过了热水了。但更要命的是,有时候他们连水都给停了,而我的习惯是起床先去新陈代谢,你就知道我多难受了。    这个还不是最难受的。最让我们难以忍受的事情是那里的老鼠太猖獗。我一个同事晚上没吃饱,就到小卖部买了袋饼干吃,没吃完,就放一个塑料袋里,挂在酒店房间的衣服架子上,因为我们听说这里闹耗子,才把饼干挂在半空中。结果夜里的时候,我这个同事听见屋里啪啪的响,借着窗外进来的光线,他赫然看见一只硕大的老鼠正在离衣架半米多远的桌子上,向空中挂着的饼干跳去,可惜这鼠老弟弹跳的能力实在不怎么样,老是够不着,于是就从半空摔到地下发出啪啪的响声。它倒是锲而不舍,摔下去,连疼都顾不上,又蹿上椅子,从椅子有跳上桌子,接着够。有一次,它的爪子已经碰到了塑料袋了,这是我们那哥们儿终于按捺不住,大喝一声,没想到鼠老弟看了一眼,居然没搭理他,接着跳。这次这哥们儿怒了,起得床来,抄起个东西就扔过去,这鼠老弟受了这惊吓,才一溜烟跑了。不过,他毕竟只是用这个“远程炮弹”和老鼠过了招,而我是和一只到现在都不知是公是母的耗子差点有了亲密接触。    一天夜里,我睡得正香,忽然觉得胳膊上有动静,像是人的手指在按压我的胳膊。那会年轻啊,脑子敏啊,第一反应就是“靠,是个老鼠吧”。当时我没敢动,把眼睛睁开,往胳膊那里一瞄,啊,一只老鼠正顺着我胳膊偷偷往我脑袋这里爬呢。当时我浑身发麻啊,像触电一样做了起来,老鼠一惊,掉头就跑,它还很镇定,踩着我的腿,跟过桥似的往我脚的方向撤退而去。我那一夜后来就再没睡着。早上早早就起了,趁着有热水,好好洗了洗。洗完了,换好衣服,想把换下的内衣内裤给洗了,发现停水了,就把衣服放在椅子上了。晚上回来你知道怎么着了,我内裤上被咬了一个大洞!那个厂子的经理,是个台湾人,在那里呆着没什么文化生活,闲的无聊,买了个鸟枪打耗子玩。我们看见他打死过一只不算尾巴都有将近30厘米长的大耗子。    住宿的条件确实苦,但吃的不错。每天3顿饭,顿顿有螃蟹,都是硕大的海蟹。前几天,大家都抢着吃啊。过了一个星期,螃蟹放在哪里都没人碰了,呵呵。那时没手机,酒店房间里的电话就像个玩具,连酒店内部通话都不行。给家里打电话,都是到酒店前台交点钱,然后到旁边的电话亭子里给家里打长途,通常说个3、4分钟就挂了。不像后来啊,出差久了,想家了,给家打个电话,那多方便啊。 再说个关于暧昧的话题吧,这个大家是不是比较感兴趣啊,呵呵。不过看完大家也许就失望了,因为这里面可没有什么猛料。这个客户说起来比较大了,它的产品也比较有名,估计很多人都知道。但90年代中那会,它只在国内有个办事处,在北京郊区有个小的合资企业。我和另一个同事,也是和我岁数相仿的,男的,被派去给这个办事处和合资企业做个审计,是为了一个特殊事项,有点像尽职调查,但不完全是。那个办事处在建国门商圈的一个酒店里,因为办事处不过20几人,就租了几个客房办公。财务部单独有一个房间。财务就2个人,财务经理兼着会计,加上一个出纳。这两个人都是30岁出头吧,跟他们一聊天,两个人都有孩子了,都3、4岁。    所里给我们时间很有限,办事处待一天,合资公司2天。所以我俩一到客户处,就埋头工作了。可这两大姐姐倒是很热情,守着我俩问这问哪,对我们很好奇,对AAA也很好奇。弄得我们俩工作效率比较低。我只能对他们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作合同到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