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四个意识 践行文化自信 践行新时期沂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不忘初心方可文化自信_以沂蒙精神为中心_徐占春
下载积分:380
内容提示:不忘初心方可文化自信_以沂蒙精神为中心_徐占春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9|
上传日期: 21:11:5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8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不忘初心方可文化自信_以沂蒙精神为中心_徐占春
关注微信公众号1,儒雅文采,君子情怀  
---读武传法散文集《清音品韵》    口 邹洪复    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意即在写作中把情感的自由表现与优美的艺术形态联系 起来才算好作品。武传法的《清音品韵》就文采斐然地实践着这一理论。  首先,从文体上讲武传法的散文超越了古代的那种晦涩难懂,堆砌词藻,浮夸虚饰的语言,也没有现代白话文的那种浅显和脱离优雅传统文化趣味的漂浮感。武传法的散文不仅含有一种优美精致典雅的感,又具有明白简洁寓于理趣的审美意向和时代情愫,反映了作家在创作中求新、求变、求美的严谨文风。无疑,武传法的散文在写法上创造性地继承了古典文学诗赋的韵味,文采以及我国历代文人骚客的那种贵族文化气质,这种文化气质反映到精神层面上就是古代有文化人所共同追求的一种人生态度,即君子情怀。  君子,是指有很高道德操守的人或人格高尚的人。君子的特点由文言文译成白话可有如  下七个特点:1,态度可亲而庄重,不容侮辱;2,卓然自立,坚持节操;3,洁身自好然不屑依此媚与人;4,为人虚心正直,心胸开阔;5,不为世俗间追名逐利所污染;6,注重晚节,终生保持良好的声誉;7,不结党营私,不攀缘显贵。  在不少学者疾呼道德失范的今天,人们忙于享受所谓现代的情感消费而忽视了我国古代一些优秀文化精神的熏染,有不少人患了精神贫血症而浑然不觉,天天生活在庸俗,无聊甚至精神无所寄托的虚伪中。武传法散文的存在打开了我们与古代优秀文化相连的一扇精神之门。  “我谓石有八德,曰坚,曰贞,曰义,曰纯,曰通,曰真,曰谦,曰智。作家接着逐一为我们解释了石有八德的具体含义。这种以石喻人,借石寄情,抒发心志的散文展露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和儒雅文人的君子情怀,读后令人深思。  丹麦人齐克果说:“一个人只有在精神生活中才有希望发现他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否则,他就会继续淹没在理智生活与道德生活的贫乏和虚伪之中。“他所指的精神生活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贵族神;这种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理想,高贵的精神气质和高雅的审美趣味。  其中,人格又最为重要。所以贵族精神其实无关乎身份和地位。比如每逢在中华民族危难关头,那些挺身而出为民呐喊,为国家前途奔走呼号的志士仁人,他们虽无官衔爵位,却有贵族精神;而那个在俘虏营里乐不思蜀的刘禅,虽然是凤子龙孙,却与贵族精神无缘。武传法的散文就常常综合折射出一些贵族精神。在文化 不断粗俗的今天,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武传法的散文充溢着文人蕴气,气质淳朴,风格有范,透出了典雅之美,淡泊之美和清丽自然的充实之美。如他的《双奇轩记》、《秋声赋》、《品茗赋》,等等。  世间万物转瞬即逝,不再重现,只有通过艺术,通过写作才能被真正领悟而得以保存。武传法让“崇矣壮矣“五镇之首的沂山以及中国的茶文化,石文化,盆景文化等在其作品中得到永恒,更让人们体味自然的神韵,优雅的生活情怀以及文化的优美律动。  笔者认为,武传法的散文具有品位和格调,他的作品像一个个高尚的人,在充满文化氛围的广场上舞蹈,处处洋溢着儒雅文采和具有贵族精神的君子情怀,不可不读。  
楼主发言:34次 发图:0张 | 更多
  2,用诗歌摆渡生活的梦    --读邵光智诗集《季节鸟》      口
邹洪复     这几天,我一直在考虑写作对于写作者个人存在的意义。假如不是把写作当作一种生活态度或姿势,当作生命的自然绽放和呼吸,那么,所谓写作就会成为一种工匠式的谋生手段或一种人生无聊的涂鸦。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很佩服那些在工作之余,把写作当作生命吐香的休闲和种花养草式的消遣的作家。这种写作自然,朴实,散淡,随意,深有生命生活的在场感和个人梦的美好呈现。  这也是近读邵光智的新著《季节鸟》的体会。因为邵光智就是我所佩服的那种作家。  记得邵光智说,我写作大都是忙到夜里人静,想换位思考时或是节假日,安安静静地呆着,想着历史和季节的变换,想着我所经历的生活的纷繁事物,想着文学艺术的精妙之处,就忍不住开始写,只有走向朴素的生活,才能觅到写作不竭的源泉。  正是这种坦然自若,与世无争的写作态度,使邵光智仅在这半年多时间就在《山东文学》、《绿风》诗刊、《散文诗》、《扬子江》诗刊和《青岛文学》等众多文学专业报刊发表诗歌40余首。  确实,写作首先是需要静的,只有心静,周围一切才会生动,才可以神游万里,精鹜八极;只有心静,才能“致远”,才可以观照万物,看到和找到自己。文学创作其实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自己和身外之物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作家在路上的一种不倦审视,沟通和交流,在这意味深长的人生深处,作品就是作家精神、审美和性格的抵达和凸现。  读着邵光智的诗歌,常常有一种人性深处的美好缓缓漫来,一种成熟的温暖照耀心胸。邵光智善于透过大地和自然中的一景一事,来诗意地呈现自己,并如影随形地和它们相知相守。通过物景来观照人生,让它们悠然自在地栖居在语言中,他的诗歌都是会说话的,有的如旋律漫行,有的如雪花飘曳,有的如梦语呢喃,有的微笑如歌,有的大度哲思,可谓千态百姿,群星烁闪,和而不群。  从题材角度来看,邵光智的诗歌可以大略分为:对季节的诗意慨叹,对农村和大自然的眷恋,和对故乡风土人情的吟咏。这些貌似平凡的题材,在邵光智的勤奋努力和深情挖掘中,都很有了一些新鲜、深意和对从前这种题材写法的超越。  也就是说邵光智对这类题材的写作已经进入了一种新境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这确实是令人欣喜和佩服的。  邵光智的诗歌已经脱离和超越了那种狭隘的借景抒情,而是一种直接人性的进入,使景情合一,诗歌在一种心境的呵护下,明朗活泼地跳跃在读者的视野和想象里。既有现代人的时尚气息和清新,又有对题材的合理把握,也就是说他的乡土诗歌的写作观念是超前和正确的,他对待人生和事物价值观念是和时代合拍的。他的很多诗歌是一种先进文化的体现。如《怀念水鸟》一诗:        小时侯曾在河边    设下一个阴谋    让一只水鸟    因一只小虫子的诱惑    丢失了歌唱的生命        而另一只水鸟    它美丽的伴侣    面对突然的灾难和    生死别离    哀鸣着    久久不忍离去        多少年了    这对水鸟    盘旋在我的天空    深深伤害着我    我不敢面对它们    甚至不敢说出    愧疚和怀念    怕这些粗糙的汉字    会突然走火    击中那正在飞翔的翅膀    击碎我脆弱的心  这首诗歌,在娓娓叙述中,体现了诗人一种美好的人生情怀和反思,就如一个光体,在诗句错落有致的行走中,辐射出人生和生活的很多思考和感悟。并从另一方面回忆了童年,体悟着现在。既有纵向的人生探询,又有横向的时代诘问。里面有惆怅,有疼楚,有梦想,有呼喊,又有对环保问题和大自然的深情关注。  一首短短的诗歌竟然包容了这么多东西,一方面显示了诗歌这一体裁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说明了邵光智对诗歌这一体裁掌握和运用的功夫老道,令人钦佩。  从这首诗歌,我们也可以看出邵光智诗歌语言的特点。一是语言简洁,亲近如口语,明朗率真,朴素纯粹。二是叙述语气亲切,自然,富有旋律质感。三是善于运用拟人,对比等手法,使诗歌具有呼吸的鲜活和人性的冲突。四是注意使语言达到诗意的陌生化,这种诗意语言的叠现,容易给读者的阅读期待以清新和美感,增强了诗歌艺术性的表达。  总之,邵光智的诗歌如其人,自然、质朴、纯粹又富于美感,他的诗歌是他人生态度的坦然流露,在梦与现实中诗意的栖居,在很多情况下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氛围。读后,令人着迷和温暖。  邵光智在用诗歌摆渡着生活的梦,这种存在和写作方式确实让人羡慕而尾随,并不由得对他和他的诗歌心生美好的祝福和祈愿。
用语言作曲的小说  
——于彦国短篇小说集《赶集》印象    口 邹洪复    青年作家于彦国的短篇小说集《赶集》近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是他十年创作的一个小结。他的小说很有自己独到的艺术追求和探索。这是读完其作品后首先感受到的。  很显然,于彦国在追求一种小说写作的艺术化。他的小说精致有趣,题材看似平淡却富于寓意。他的好多作品读起来常常叫人忍不住心头一乐,而又意味深长。其小说于质朴、淡雅中将原本可能比较贫乏的生活勾勒地鲜活盎然,妙趣横生,并且于冷静地叙述中透出机智、诙谐、幽默和深刻;言语中总有一股舒缓的旋律在热气腾腾、若隐若现地流动、变奏、回旋和升华。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一件精雕细刻、很有特色而又充满生活气息和活力的艺术品。  于彦国的小说离读者很近,能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鼻息和体温。行文温和,看似漫不经心,却能引起读者联想,从而加强对人物及其生活背景的立体感受。小说具有抒情诗的意境,有词和小令的韵味,极富乐感。于彦国是一位用语言作曲的小说家。  生命,对于人来说,是肉体和精神力量的统一。生命的美应该包括美的人性,美的理想,美的自然,美的艺术,美的处世态度,美的生活方式等等。儿童的歌音为什么会让人感到清新、纯洁、甜味四溢、沁人心脾和唯美?我想,是因为他们的身心没有一点功利性,没有市侩的庸常、琐屑,心中也没有什么“难念的经”和心理负担,他们的心境坦坦荡荡,只有快乐在荡漾,可谓是大有若无,如刚出泉源之水,清冽、甘美,富有朝气活力。于彦国的小说就是在追求生命的美和儿童的歌音,读了让人陶醉。  古人云,在成人社会里,很多人是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挤挤挨挨,皆为利来。许多人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所谓的老练,都在有形无形的市侩化。也许,天上的云彩再美,艺术家所创作的再好,对市侩化的人和读不懂艺术品的人来讲,没有意义。但是,所有的艺术都会有它自己的知音,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曲高和寡,然后再慢慢为大多数人所领悟的。所以,在写作上不媚俗,追求自己的艺术个性,不断为自己的写作设置困难,不断超越自己,是每一个有责任心,认真的作家所毕生追求的。从于彦国风格迥异的小说里,可以看出于彦国对自己的写作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正如他在《赶集》自序里所言:关于写作的手法和角度,以及创作思路,我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文学的生命在于创新;我不希望将自己的创作思维模式化,或者固定在一种风格上,那样,会给人造成千篇一律的感觉,使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不够丰富,不够多采。  比如他早期的小说《草声》、《午后的麻烦》等属于写实主义的,象《飞走的馒头》就具有一定的童话寓言色彩,《民间音乐》、《村长要讲话》在荒诞中探求一种哲理,而象《我大姐犯了三次错误》、《站在家门口看风》就是属于跨文体写作,是采用散文或碎片式结构写的。  写得好的小说不仅给人以精神愉悦和享受,不仅能给人以思考,而且可以给读者以想象和产生创作的冲动和灵感。反观于彦国的小说,我觉着对每一位小说写作者而言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优秀的小说家须具有宽广的文化视野,能够博古通今。只有如此才可能高屋建瓴,一览众山小,才可以清醒地知道自己写作努力的方向。才可以将不同的文化糅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产生更先进的思想,因为文化的核心就是思想。所以说写作者观念的先进和落伍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作品内容与形式的整体效果。艺术从来就是喜新厌旧,求新求变的。  二,优秀的小说家应该有创作悟性。也即在创作中要有艺术直觉的穿透力始终行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悟性是一种创造力的闪现,它能够体现一个作家的才气和灵气。悟性是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的展露。悟性体现了作家一种对事物本质和美好诗意的探索、提炼和整合的高度,它可能会通过人物的变形、景物的变形、环境的变形、心灵的变形来表达、想象、虚构作家心灵化的作品,从而表达作家对生命生活的庄严和态度,撕破伪生活对人的遮蔽,给生活以新的趣味和寓意。  三,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应该一直坚定不移地探索人的心灵的秘密,给人以感触、疼、思考和回首往事的反思。在这一过程中,小说中要始终有自己的呼吸和魂脉涌动,要有自己的审美个性。可以说作家应该有两种写作:a,在自己某一种信仰下写作。B,以自己的气质、自己的判断和悟性写作。大师的作品其实是一种在艺术上的独裁统治和笼罩,要么推翻,要么顺从,就这两条路可走。  四,艺术化地关注当下生活,让身临其境、梦幻般的美仑美奂地在场感笼罩读者。写作中,可以以无看有,以空对万物的童言无忌,给汉语的活力以最大的可能性,让语言直立行走,用汉语谱曲,让语言散发出甜美的味道,轻松旋律的味道。在形式上可以艺术化的拼贴生活的碎片,给生活以本质的体现和美的诗意还原,使小说立体多棱,具有丰富多彩的多变性和先锋精神。  五,小说家应该具有比较高的精神高度,美好的生活情趣和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正如一切艺术家应该是国家或民族的心灵,是人民身上最好的筋肉。应该要有为真理服务的意识,在精神上复兴国家的信仰。用作品建立一种心灵的新制度,唤起人们的美好感情,是任何时候任何时代,艺术家责无旁贷的使命。  总之,文学之道是无道之道,文学之招是无招之招,文学之用是无用之用,文学之大是无大之大。文学对诗性、人性和神性的追求,正是人类自身的追求,轻视文学就是轻视人类自身。  赶路的锺声已经敲响,祝愿于彦国今后,写出更多更好让我们读了狂喜的小说。
  4,文以学养并提    --读党宝修先生《党家山人诗集》随感      口 邹洪复      其实,文学的题材无论如何变化,都不会超出风、雅、颂这三种。其实,无论文学的体裁和技巧如何拓展,作品里面都会有作家的魂魄存在,作家的生活姿势和态度,审美趣味,无不荡漾于其作品之中。这是近读诗人党宝修的新著《党家山人诗集》所感受到的。  抒情,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是文学作品存在的本质,是任何文学作品所不能够远离的。就我而言,是不喜欢反抒情。在作品中,只有抒情,才会有人的彰显和鲜活,文学虽然需要理性之美的照耀,但是,那注定是非主流。因为文学的本质注定是感性,主观和审美性并烛辉映的。在文章中,没有作家本人趣味和态度的存在只能个别作家的单厢情愿。我还是喜欢那种传统的做人与为文相统一的理念。因为我和党宝修先生比较相熟,看了他的诗集,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以上对文学创作的看法。  《周易-系辞传》中说:“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几句话正隐语了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和作品的关系问题。“二人同心”正是指现实中的作家和其作品的如影随形。“同心之言”正是透出了作家心态、自身修养和审美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作家的生活姿势就是文章的气韵和灵魂的绽放。作家的气质无疑就是作品的气质。这是创作的根本前提。一句话,文学创作的本质就是给自己写自传。党宝修先生的作品充满了雅美情怀和宽博的人文修养,也正是恰切印证了以上的观点。  韵律感。其实,文学创作所追求的语感,就是音乐中的乐感。好的文学作品都有一种旋律在流淌,一种优美律动在烁闪。在字里行间的跳跃和照耀背后,有文化的蕴蓄在凸现,作品在有意无意中张扬了作家的气质,审美习惯和精神追求。可以说,作家内心的律动过程,付诸于文字,就是语感的闪现过程。这也体现了心静才能为文的道理。  党宝修先生的诗歌中,语言用韵,声调铿锵,使读者获得和谐的节奏感。他的作品荡漾着心平气和的语感,读后,甘之如饴,如沐春风。其作品内容体现了一个现代人的君子之气和朴实地开拓进取风范。很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风格,其才情有如千里伏流,迂回曲折,历久而后涌现。党宝修作品所体现的语感大多如风行水上,畅达而至,自然成文,成功实践了了文以学养并提的创作理论。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认真的创作者思考和借鉴的。  个性化。三国时候的曹丕把文章写作看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鼓励文人们积极创作,不要“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把文学创作提到了一个自觉创作和与国事并提的高度。尊重了文人,促进了文学发展,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了写作个性化的重要。这些观点几乎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传统。因为文章没有个性化就不可能“而遗千载”。诚然,任何文学作品的成功都离不开作品个性化的坦露。现在的作品也盖莫能外。  《党家山人诗集》的个性化首先体现在以上所述,其次,还体现在诗人大量的古典新用上,诗人毕业于大学中文系,在读的过程中,我常常惊讶于他那宽博的知识视野和把古典语言现代化的诠释。那种典雅有序的语言组合,仿佛乐音迭起。那种儒雅气息荡漾心中,让人忘记了浮世的喧闹,只有雅美之气袅袅萦绕在心胸。  党宝修先生的诗歌自然、质朴、温和、典雅。没有以辞、以律害意,遵循的是以天地造化为师,以真善美为本,以自然众生为友,以人世的喜怒哀乐为怀,可谓是文质兼备,体现了一个诗人应有的才情和精神追求。  他的记游系列,感怀系列,教育学人题咏系列,都给人以深刻和一种恢弘的气度。尤其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党宝修先生还是当地著名的书法家,他的《读帖十首》融书法写作与人生感悟于一体,既有书法评论和心得,又有自己艺术追求的奇思遐想。  在《党家山人诗集》中,我最喜欢他的教育学人题咏系列,读之热血沸腾,倍受激励和鼓舞,且眼界大开。
  5, 巫昂:大言不惭地把自己和我们给扔出来  
——读巫昂诗集《什么把我弄醒》印象    口 邹洪复    读巫昂的诗,就仿佛看一个不更事的孩子在淘气。她的诗歌弥漫着一些调皮想法,让人时而摇头,时而叹惋,时而沉思,大多时候是让人常常忍不住偷着乐,时而大笑,时而坏笑,时而心领神会的笑。其实,我的意思是说,读巫昂的作品,对我这种保守的人来讲是一次精神历险。好几次,我都忍不住想冲上前去拍她几巴掌,把她给揍一顿。  《我在二十世纪的秋天》    我在二十世纪的秋天  出生  那时侯,祖母送来一只  小母鸡,以志祝贺  等到亲爱的弟弟出生时  换成了一只大公鸡  其中的意思不言自明    所以我避免像  公鸡一样鸣叫  而在夜晚  这叫声无比刺耳  好象我陷入了一场  生殖的灾难。    这首诗歌只是题目和内容的落差就玩弄了我们的阅读期待。当然,也可以看成是巫昂借助文字,把自己从童年一步跳到了成年,这里有让人发笑的童真,又有故做深沉的调侃,也有诗人买弄的愉悦在里边,味道确实很不错的。巫昂真是一位自足的诗歌小地主,小国王啊,得赶紧佩服。  其实, 巫昂更是一个善良可爱的孩子,她常常不动声色地玩耍,冷不定地就玩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句子。巫昂有真情,并且总是把它埋得挺深;当然,有时候也很浅,是那种坦然大度的浅,就像整个世界的如实呈现。其实在巫昂的内心里从来就没有真和假,善和恶,只有欲望,一种玩耍的欲望和任性,只有表达和言说,她的多数诗歌像一幅女人味道很浓的画,在这幅画里,她过她的日子,一个人的日子。她很明净清澈,从来没有恨,也没有抱怨。  很显然,巫昂是一个表面随意、平静,内心激情固常在的家伙,她是一个不会掩饰什么的人,是一个通体透明的人,她不会把那些叫隐私的东西埋在心里,而是通过美和思的文字包装后,扔到有人需要的地方。巫昂这家伙一辈子都不会成为一个阴险的人,一个世故的人,也不会成为一个斤斤计较的小女人。她把生活本身当成自己可以放心依靠的家。她是一个天真的人,甚至在世俗面前显的有点懵懂无知,虽然她是中国社科院毕业的硕士。有时候,她的文笔让我感到一种清纯的可怕。请看这首《小布男人》:    我在刺激你  让你拉长了脸  我在爱你的时候  不遗余力地毁坏你    你被撕开的时候  露出肚子里的棉花  我的手指头  还在棉花团的深处  找到了两颗籽    巫昂的精神是富足的,甚至已经到了以自身傲视万物的境界。巫昂是柔弱的,她又是小,像一枚钻戒戴在这世界的手指头上。所以,确切说,她是这世界上一个让人人都珍贵的小,又是一个让人人都敬畏的大。“凡是我爱的人/都有一双食草动物一样的眼睛/他注视我/就像注视一棵不听话的草”(《凡是我爱的人》)这如碧水一样灵动的诗句,仿佛是来自《圣经》的神圣和耶酥的口谕,我看着它洁净的流淌,内心升腾出一种无言的感动。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宣言,一种人生哲学,也是活着的一种优美姿势和态度。弗洛伊德说“哪里有自我,哪里就有超我。”巫昂的诗歌就是以自我为本的典型。她那任性、霸道、横冲直撞的诗思,常常让现实措手不及,常常将现实撞得发呆,一愣一愣的,因此,她的诗歌就常常把我们的内心也给扔到了大庭广众之下暴晒。  巫昂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把自己展开的过程,她在自己灵魂翅膀的一开一合中悠然自得,仿佛一位在春天里荡秋千的仙子。巫昂说这不是诗,这就是生活,出出进进,往往来来。巫昂是现实的,她没有幻想,她的此在和彼在是合而为一的。她所有的一切都是现在时和进行时,她在梦里跑着,她活在梦里,她的生活本身就是梦的本身。她是生活正做着的梦。“天快亮的时候/我们总算分开了/你的嘴角/浮现着一丝微笑/那是剧本没有的情节//你转身/睡自己的觉/那也是剧本没有的结尾。”(《嘴角》)这正是巫昂在生活之剧本里的状态记录和暗示。她分不清剧里剧外,生活和诗歌没有一点距离,虽然诗人仿佛在找这种距离,但是寻找的过程是一个令人疼痛的过程,是一个给自己心境制造矛盾的过程。这时候,诗人骑在中间看到了生活之轻和梦之重的呈现,给诗歌更加增添了人性绽开的凄美和点滴无奈。  巫昂是童话里的蓝精灵,你都拿不准是她在咀嚼生活,还是生活在咀嚼她;也拿不准是生活在享受她,还是她在享受生活。时代需要始终站在眼前的诗人,在一些装腔作势的诗歌面前,巫昂的诗歌,坦然质朴富于内涵地走在生活的记录和思考里,站在我们眼前。她是稀有的,罕见的,昂贵的。  巫昂的语言运用得很机警敏捷,她在写作中肯定是把语言当作了一只她喜欢的老鼠,所以,她的作品才有老鼠逮猫的大胆,那只猫就是巫昂的生活。黑暗是老鼠自得其乐的天堂,它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玩耍着,咀嚼着,破坏着这世界的安谧,制造着一个一个的寓言和童话,给黑暗以疼痛。巫昂就是一只整洁的小白鼠,天天东窜西跳地,还不断地在咀嚼自己,在逗自己玩,她把巫昂当成了一辈子也嚼不完的口香糖。“奇怪的果子/长满眼睛的果子/你吃它/它看你一眼/你亲吻它/它又看你一眼/你丢弃/它最后看你一眼。”(《最后一朵》)巫昂就这样闪烁其辞,不明不白,镇定自若,大言不惭地暴露着自己顽劣可爱的天性。她那充满寓言和童话式的诗歌,思潮迭起,清丽可人,既有梦的美和虚拟,又有直击现实的硬朗和率真。  徐敬亚说:“评论一位诗人的难度,与谈论整个世界的难度正好相等。”那么说说像巫昂这样一位真正的诗人,难度会更大。这时,我仿佛看到巫昂把一只脚正放在沙发的脸上,她那扑朔迷离的表情不知道又陷入了哪一首诗的情节里。谁知道明天,她会把自己和我们又给扔到哪里?
  6,自己的宫殿  
——读王竞成诗集《掩泪入心》有感  
  口 邹洪复    一首诗歌的创新或旁枝溢出令人欣喜感佩,被诗歌敲动心灵是很美中知足的事。诗歌的美与思常常牵引我夜不成寐。读青年诗人王竞成近版的诗集《掩泪入心》,就有这种体会和感觉。
  阿尔贝.加缪曾言:“没有现实,艺术就是子虚乌有的东西。”看多了很多所谓诗人那凌空蹈虚,不知所云的东西,再读王竞成的诗歌就有一种返朴归真的亲切感觉。他的诗歌都是以现实为依托,要么借景物怀人抒情,要么就事论事,毫无做作和矫情,他的诗歌坦坦荡荡,自自然然,朴朴实实,幽忧美美,有的如泣如诉,有的如梦似画,有的渐入佳境,有的诙谐可爱,他的诗歌具有童心的纯真,具有荷花的清雅脱俗和幽香,常在不经意的话语间给人的心魂以震撼。  不知怎么,读王竞成的诗歌,好几次我都没有“掩泪入心”,却是泪如泉涌。读了这十几年的诗歌只有叶延滨的《干妈》曾给过我这种感动,这也许是我和诗人心交已久,心心相通,惺惺相惜,所以轻易就找到了读他诗歌的切入点的缘故,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王竞成诗歌的感人魅力。  王竞成的诗歌主题首先具有一种朴实真切的游子情怀。渴求清净、平稳、秩序的生活,对一个诗人来说,是绝对有害的。艺术的本质就是流浪,在生活的彼岸畅游,它并不在世俗的现实的此处。一切创造活动都有这一特点。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词语的是北方,故乡,母亲,节日,家,思念,季节,客居等等让人触景生情的意象,这些意象是诗人精神跋涉后灵魂栖息的家园,王竞成用它们来特立独行地精心建造着自己的精神宫殿,这里面有想象中的现实,想象中的心灵史,想象中的美,它们给生命添置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张力,生活因其而更丰满,鲜嫩。无疑,王竞成的诗歌给在物欲之壑忙于奔波的人提供了一个休憩的温暖港湾。  王竞成用语言点亮的心的灯盏,用形象做雕塑。他的诗歌是语言的呼吸,生命之翼的颤动。诗人依靠想象力和真情,把现实的土壤或天空捏成自己心仪的形状,用形象说话、歌唱、表情达意,于是,他的诗歌开始自在飞翔,在飞翔中展露了诗人的才情追求、生命姿态和审美素养。王竞成的诗歌是诗人的信仰和灵魂之舞。  诗歌不外有以艺术美见长,以直击现实、对庸俗的反叛见长,以思想智慧的裸现或意味深远见长等几类。王竞成的诗歌是对现实的一种温柔的反叛,一种美的渗透,具有一种老子式的智慧和人生情怀。  他的诗歌个性内含了诗人的气质和性格,表达了诗人的写作追求,可以说它囊括了王竞成的才、学、气、识、力等几个方面。“多少年只写了一行/弯弯曲曲寄向海洋”这首名字叫《小溪的情书》的超短诗,凝练,简洁,形象,具有优美旋律动感而又富含哲思,恰切地反应了王竞成诗歌的特点。  诗歌应当体现出时代的前沿性,当下感,正如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建筑,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服饰。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从来都是一体,血肉相依交融。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师与大师的区别就是形式的区别,比如莫奈,比如凡高,比如卡夫卡,比如普鲁斯特。时代与时代的区别也是形式的区别,比如汉赋,比如唐诗,比如宋词,比如元曲。一部文学史乃至一部艺术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艺术形式的创造史和演变史。每人都努力构建独有的形式以把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每个时代也都努力构建独有的形式以把自己和其它时代区别开来。所以,法国人福柯说:“在一个价值混乱和消解的时代,在一个追求时髦,各领风骚三五年的社会,青年人必须怀有直抒胸臆和标新立异的抱负。”就我理解,好的诗歌会让人读起来新鲜有力,它写作的角度和表达具有高度、阔度和深度。王竞成的诗歌,如《轻轻叫喊的叶子》、《东方荷》、《父亲居住在一粒粮食里》、《风咬过的月》等等就形神兼备,在形式上有自己探索,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令人读来手不忍释卷。  原创性就需要蔑视。与常规传统斗狠,与时尚主流比牛,与习惯了通常艺术的读者较劲。在写作前景上,诗人必须拥抱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的气概,追求一种深刻而独特,散漫而坚定,不同凡响,舍我其谁的笔触情怀。可以这样说,在写作上,诗人离中庸之道越远越好,先锋就是超前,就是在最前面,就是求异,就是反叛,就是实验,就是对从前艺术进行无情的颠覆。我宁愿相信这就是艺术创作和进步的铁律。而王竞成的诗歌在这一方面似乎太过于求稳、求美,使有些诗歌穿着雨靴,打起雨伞,过于闲适优美的雨中漫步了。  而另一方面,读王竞成的诗歌大多时候叫我温暖,叫我甜美的忧伤,他诗歌朴实飞翔的姿势优美雅致,具有田园意味,那淡淡的伤感,那总也挣不脱的故园情,游子意,以及他那梦幻般的吟咏,着实让人陶醉。金斯伯格曾言:“人类活动的意义一直都在于减轻存在时的痛苦。”而王竞成的诗歌做到了,况且,文化时尚并不是审美行为,而是追逐潮流的心理现象。所以,王竞成的诗歌就从这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艺术写作确实需要百花齐放,百花争艳,并非一定要走先锋这条路。这也是时下一些如我一样浮躁又有些激进的写作者或刊物编辑所应警醒和有意注意的。  在写作上,要么要站在最前面,要么要将自己的艺术观点和创作追求坚持到底。在写作上,与时俱进恐怕是行不通的。
  7, 从诗意的腊月出发  
---读王良葆文集《从腊月出发》的感受    口 邹洪复    腊月像一本书,不折不扣地站在那儿,它不说话,有大美而不言,睁着最大的眼睛而不看。你不知道它在想什么,它在雪花里朦朦胧胧地,和它一起,会悠闲自在。  腊月是一个容器,它盛满了看见的和看不见的东西,它是大,大到装盛整个空间,思想和所有;它又是小,小到可以听见一粒尘土的喘息一只青蛙的眠歌。  风到哪儿,腊月就会到哪儿,腊月有着冷静的激情。它用手掌托起大海,倾听海螺和老龟的私语。  腊月是一个约会,总是很准时,它的脑袋在秋天,它的屁股在春天的华灯初上。脑袋和屁股的距离就是腊月的身材。人们在它身上走都要细声慢语,脚步轻柔。腊月是诗意的弥漫,一声狗叫很容易让腊月支棱起耳朵,过年的时候,它不说,做听众。  大多数时间里,腊月像腊梅一样,是一种心情,一段舒缓音乐的抒情,是静。是雅。是趣。腊月是孩子们在街上的雪仗。是正下着的一盘棋。是一对相依相偎的恋人。腊月是一棵让秋天归巢的树。  腊月是美,是雪花的脚步轻轻,是被窝里温柔的自由。最是思念好时候。  腊月也如花,如梦,如诗。让我们沿着理想的路,从腊月出发。  傍晚的时候,我走在街上,走在一本《从腊月出发》的书里,很多人也走在街上,也走在这本书里。街上有很多个我,有很多个手挽手。街上到处是随想曲,灯光和随想一起,安谧地沉默,甜美的呼吸。真实的帐篷漫漫升起,星星们坐在上面,这时候,热闹也成了安静。  读完青年作家王良葆新近出版的小说散文集《从腊月出发》的时候,于不经意间,我写下了上面的这些文字,很显然,是王良葆的作品点燃了我。我真想忍不住把他书的名字改为《从诗意的腊月出发》。  王良葆的文字首先透出的是诗意的真诚。那些纯洁清雅的字句像怀揣爱情的雪花在我的心空甜蜜荡漾,那些对社会对故乡对亲情的真诚吟咏,常常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从《那副断项链》到《第一次系领带》,从《父亲的春天》到《今夜无眠》,从《母亲的麦垛》到《故乡红石榴》,从《麦苗返青的时候》到《家园恋歌》,它们以各种各样唯美的姿态站立在我面前,和我坦诚地说笑着,思考着,给我一种亲切的随意,它们是自在的幸福的,我默默读着它们,不敢打搅它们。惟恐我一出声,就惊扰了它们的蓝梦。  王良葆那素朴的语言,就像春天各色花儿,随意,散漫着开满文章的山坡。“麦苗返青的时候,你来吧/我等你//麦苗大清早就含着欣悦的泪/读你的消息”。这一句里的两个“麦苗”,一个是实指,一个是虚指,借物喻人,就使作家炽热的情感前后挈和,并且瞬间有了一个更美的升华。一个“泪”的暗喻,一个“读”的动作,这样一静,一动,使作家的情感更形象具体地跃然纸上。所以,这一句应该是虚实相生,动静很好结合的典范句子,读来让人陶醉、回味和感动。也可以说这是作家情真意切美好情怀的诗意呈现。  再如《家园恋歌》里的“纵使拄杖的老母亲,把前方游子的归路望尽,站成山坡一座永恒的碑;/纵使拓荒的父亲,摸一把腰间的酒葫芦,会醉成一粒种子,在春天的阳光里长成一蓬坟草;/前方那树那草总是不停地摇曳着绿色的旗语:回,家,园,回—家—园!”这样优美深情凄楚伤怀的母子父子情,家园之爱就像一副充满动感的油画,在黄昏里,在父母的渴盼,游子的牵念里,一点一点在我们面前展开。那种沧桑感,那种刻骨铭心的亲情和相互关爱,在作家凄美的言语里,呼喊着,缠绵着,和着泪眼吟唱着,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去国怀乡的人不由地想起自己的心事和对故园的怀恋。作家用诗意的言语为我们打开了情感的闸门。因为里面有作家的真性情在荡漾,有作家的美学修养在缠绵,所以,才文采斐然,才感人至深。  读王良葆的作品,让人感到了真的淡雅和朴素,美的清新和飘逸,善的敦厚和和随意。可以说是文如其人:善良,实在,坦诚。
  8,醉读《陈寅恪的读书生涯》有感    口 邹洪复     国学大师陈寅恪说过:“马克思和弗洛依德两派学说,其实《孟子》中‘食色性也’四字已足概括了。”人的吃饭问题或人与身外之物的关系是马克思学说主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人本身欲望的冲突或性意识和心灵之间的问题是弗洛依德学说要研究和解决的。  陈寅恪先生(),年仅13岁就游学日本,后又赴欧美,留学于德国柏林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前后留学时间长达16年,36岁时回国,通晓十数国语言。先后受聘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等等。求学时被人称为中国最佳“读书种子”,教学中获“教授之教授”美誉,治学则被海外颂为“伟大的中国史学家”,总之,斯人位居国宝之数。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先生王国维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若禁中国译西书,则生命已绝,万世为奴矣。”当时,陈寅恪就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共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那是一个群贤出世、大家纷至的年代,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作家、学者,对西方社会制度、生产力水平、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讨论,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与改革,对中国的前途进行了不懈的探求。然而时至今日,他们所讨论和研究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这个时代,每一位国人应该干什么?  陈寅恪先生的一生,特立独行,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叔本华说:“天才往往出世蒙垢,后世彰显,即为后代而生存。  寅恪先生在国外求学十数年,完全是为读书而读书,在那么多高等学府学习,也只拿了两个学士文凭,确实是真有学问的人绝不需要硕士、博士头衔来装点门面。这也是对当今很多混职称、混文凭人的绝妙讽刺,更是对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唯文凭是举做法的一种警醒。  寅恪先生为清华中文研究所、史学研究所、中文系和史学系皆开课。由于他非凡的记忆力和求根究底的性格,清华园里都称他为“活字典”、“活词典”;他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直到下课铃响,还在讲解不停。每节课均以新资料来认证旧闻,或在习见史籍中发现新的理解。寅恪讲学注重内容而不拘形式。上课从不点名,从不小考。大考也是照章而已。他说最好的考察学生的办法是在学生听讲及研究后,细细想想,到了学期结束,对教师提出几个问题,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知道学生是否用过功夫,可以约略分别成绩。  寅恪先生去世后,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他自己写的64本笔记,其中用藏文写的13本,用蒙文写的6本,用突厥回鹘文写的14本,用土火罗文写的1本,用西夏文写的2本,满文的1本,朝鲜文1本,中亚、新疆文2本,梵文、巴利文10本,俄文、伊朗文写的1本,印地文写的2本,希伯来文写的1本……不说信息量,只是语言寅恪先生就用了20多种。后交到季羡林先生处,先生叹曰:“这些笔记能留下来,多亏神灵佑护”!  寅恪先生思维敏捷,谈吐幽默,他在柏林读书时曾与周恩来有过交往,据寅客学生石泉讲,寅恪曾谈到在德国留学时,“有一天晚上在一家华侨开的饭店里,我无意中和周恩来还有曹谷冰等3人相遇,同在一桌吃饭,由于政见不同,彼此争论起来。周恩来很雄辩,曹等3人都说不过他恼羞成怒,动手就打,竟同时连我一起打。我们一同退入老板娘的房间,从里面锁上门。直到曹等走后才出来。没想到他们竟把我也当作了共产党。其实我那天什么也没有讲,只是听他们辩论。”  1949年以后的中国内地,由于政治气候变换,学术开始淡化,学者们被挤向社会语境的边缘,浓郁的政治气氛,火热的革命运动使人们为新政权的每一次政治事件而亢奋、激动。1953年冬,北京方面邀请寅恪先生北上,担任中央历史研究委员会第二历史研究所所长职务,寅恪先生在他的《对科学院的答复》中正言: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因此提出如赴任,则不学政治,不宗奉马列主义。他说,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是必须争的,切须以死力争。可谓直言不讳,毫无顾忌!  陈寅恪先生出版的著作总计有170万字以上,陈寅恪先生的名字,在他辞世20余年后,也终被人们从封尘的历史中呼唤出来。人们在轻轻翻着他的书页,不能不思考着什么。  
  9,遗弃形式,向内心靠近    
——简评刘书峰诗集《流浪的翅膀》  
  口 邹洪复      刘书峰的诗集《流浪的翅膀》近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欣然细读后,心中就被他的诗歌牵出一些想法来。他的诗歌真诚朴实,一如一艘纯洁的帆船在乡情、亲情、爱情的湖面上漫游,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产生悠然自得的感动。从而折射出诗人幽雅的生活情趣,美好的人生态度和对当代诗歌富于美感的敏锐的领悟能力。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诗人领导人们追求对生活的崇高理解和崇高的情操,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习惯于对一切庸俗丑恶的东西感到厌恶,领会一切好的、美的东西的魅力,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刘书峰的诗歌就给人一种纯粹的精神享受,没有一点媚俗之气,每一首诗歌都向我们展露了诗人对美的理解,对生活的一种昂然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纯洁雅致的情怀。如《举烛者》、《春天的雪》等等。  读了刘书峰的诗歌我们不能不感到,人是通过感情来享受整个世界的。这也说明诗歌抒情的属性。“坐在门槛上/箫声在芦花头顶飞翔/连自己都感到陌生的乳名/在母亲微弱的呼唤里/一下子变得明亮”(《九月芦花》)一个“坐”字,一个“呼唤”,一个“明亮”,这几个动词就把诗人想念母亲,母亲牵挂孩子的情景勾勒出来,并暗含诗人对童年的一种怀念。这是一幅极有美感、意味深长的母子情深图,透出一种悠远的温馨和感动。“月圆的时候/思念已经十分饱满/想象你/突然站在我面前/月光围成梦的栅栏”(《月圆的时候》)思念的感情就这样被诗人诗化成一种空灵的美感,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说明诗人诗歌创作技艺的成熟。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几句话就塑造出一种很美的意境,令人陶醉。  刘书峰在诗歌里处处播种真诚,正如他在作者手记中所说:“做一个至真至纯之人,或者做一个向至真至纯一直努力的人,是我最大的目标和快乐。”其实这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或诗人所首先要具备的,读他的诗歌让我想起西蒙.波娃的一句话:“当一个人真实的展示自我时,所有的人都会与此书发生联系,并对其中的真实发生兴趣。”我又想起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句话:“在散文中,真实的写真实的身边事,能拨动千千万万平常人的心弦,能净化他们的灵魂。”他们的这些说法实际上是在讲创作技巧和做人的统一,这些说法对诗歌创作也是同样适用的。令人高兴的是诗人刘书峰早在实践着这一创作规律。从他诗歌的立体感,鲜活程度,从他的叙述语气和漫游的语感中,从他在后记中所说的“遗弃形式,向内心靠近”的写作追求里,我们都是能看出的。  总之,刘书峰的诗歌在内容上渗透着真诚和朴实,有一种丰厚的生活气息,感应着这个时代的魂脉,有一股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他的诗歌语言纯净,幽雅,富有理趣和美感,意境深远,确实做到了精致的说话。有人说诗歌就是光明和美的抵达,读了峰的诗后,我们说,确实。
  10,倾情艺术,流淌真诚  
   ---简评黄强诗集《有梦无痕》  
    口 邹洪复  
    读着黄强的诗集《有梦无痕》,那一首首纯净优美的诗歌张贴在古朴的乡村上空,霞彩一样发出素朴的光芒;有似眼前涌动着一条心灵原野上流淌真诚的阳光河。  它们照耀洗涤了我刚才还虚浮躁动的奔波之心,让人一下子回到从前的本真,体悟到真善美的激动。  
    黄强用诗歌这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最高语言艺术娓娓倾诉着故土的风俗家事,一些有趣的、辛酸的对童年和历史片段的悠远回忆,令人久久不能释怀,从而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父老兄妹的倾情爱恋。他的诗歌不能不引起如我一样“城里的乡下人”的感动。他的诗歌乡土情愁,像一盏盏摇曳的心灯,澄明亲切,充满希望和美感,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黄强的诗歌通过精美叙述性语言,以一种平静和气的语态和心境让我们看到了乡土诗写法的另一般天地和境界,一如旋律行进中的音乐剧,他的诗中处处洋溢着富有童心的和暖气息。他善于从看似平淡、俗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一井井澈清的诗歌绿泉。请看:“年是爹娘搓的一根线/不管千里万里/就能一下子把你拉到/除夕的门槛//古历的新年/端一碗浓浓的乳名/倚在门框上痴痴等你//娘知道你多少天/没有回家”。  《过年》仅这么几句话就将我们过年时家家盼团圆的浓情蜜意富于生活气息,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且真挚恰切地表达了慈母盼儿归,游子归心似箭的心境,读后令人的眼睛不禁盈满泪水,并不由对饱经风霜和辛酸的老母以最心底里的祝福和报答。  关于写年的诗歌,诗人还有一首《童年的年》,让我们读了则会有另一番感动:“爆竹一声呐喊/春节来了/我的童年就疯了//童年就在那块腊肉上谗着/童年就在那身新衣上亮着/童年就在那副春联上红着/童年就在压岁钱上笑着/童年就在奶奶那拄香上缠着/童年就在爷爷那杯酒里闹着//童年不知年关/年关关不住铺天盖地的童年。”这跳跃性的排比诗句生动贴切地勾勒出孩童过年时的快乐心情,一下子把我们带进了自己的童年,仿佛诗人黄强正在为我们童年时的过年拍摄一组组蒙太奇,使人读后倍感温馨和不由产生悠远回忆;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老年的年是团圆/中年的年是感慨/童年的年是爆竹/一声呐喊/童年的年轮就胖了一圈/一圈又一圈/春节就老了。”表明了诗人过年时的一些感慨和对青春易逝的一点无奈并暗含“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的催人奋发之旨。从这两首短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黄强的表述非常质朴自然,他的语言是那么原始而地道,无一点杂质而显得纯粹透明,并没有苦心经营的雕琢,诗中的意象给读者的感觉是实的,富有生活原汁原味的鲜美,却并不泥实,其中都隐藏着意味深长的内涵。他的这种写法的诗歌是很多的,如“雾气,淡了又浓/炊烟,浓了又淡//二妞儿,下面/三牛儿,打蛋!/香味儿,四漫/笑声儿,一串。”仅这么简短的几笔白描就将改革开放后农家做早餐的和乐气氛有色有声地表达出来,让人感到生活的爽朗和美好,并富有幽默感。又如《山里来的孩子》,写十几个山村孩子推举一个伙伴去看城里的景象,然后回来讲给他们听,“他把两角钱慷慨地交给影院/座位真软,像小河边的草地/他庄严地检阅了火车/一张站台票,才用一个最大的硬币/他把百货大楼上下逛了三遍/没花一分钱,买了那么多新奇。”读了这样的诗句,我首先遗憾地想到咱们国家现在还不像英美日法等国流行音乐剧,黄强的诗歌其实是音乐剧中最好的歌词;正如诗人自己所说:“不知怎么,我并没有朦胧,唱了一支热情明快的歌》”  诗评家邹建军说:“诗的语言应该是日常口语的变形。变形,主要是对语言锻造,语调的把握,诗情的节制表现。”诗人西川近期也说:“我从前写诗,追求的是将诗竭力写成诗所具有的样子,现在感觉诗的形式无所谓了,只要能够恰切地表达内心。”而黄强正是以敏感而又善良的心灵,以睿智的诗人直觉,实现了他的两位同仁对诗歌形式和人容的追求和探寻。  黄强的很多诗歌像一幅幅木版画,如《牧鸭姑娘》、《初夏》、《渔家女》等等。而一些诗又以童心的目光表达一些稚真的情话景语,显出一个恬淡、无忧、澄明的境界,如《上学》、《听古》等等,那明快单纯的诗句奏响的优美旋律,像片片阳光和着朵朵洁白茉莉花的舞蹈,散出淡淡幽香,使读者陶醉在童年的梦境之中。“九月,枣儿颤颤地红/野花喷鼻儿香/割草的小妹从山上下来了”,“我用目光的长鞭/放牧轻轻的白云”。身居济南闹市的黄强以淳朴的拳拳赤子之心做着乡村和大自然的忠实歌手,令人不禁想起俄罗斯民族的大诗人叶赛宁。  “小城太小气了/吃水也要钱买/小城太大方了/路灯从天黑亮到天明。”〈奶奶和小城〉写了住在乡下的奶奶初进小城时的感受,语言冷静而纯清,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香甜而又含咖啡的苦涩,朴素而深刻。黄强还有很多诗抒写了他独特的人生感受,是具有相当可读性的,如〈家〉,用精致蘸着心血,以小说的结构写出了“文革”时期的辛酸风雨和感人的亲情,让经历过的人读后无不揪心痛疼和反省不该发生惨剧的时代。这也是黄强对诗歌形式的一种有益探索,具有诗剧的意味。  “父亲,不要送了/你送的话。儿子就担不起了/像担不起身后这巍巍的大山。”〈父亲〉一诗中简短几句,将父子深情表露得叫人震撼。“爱得太深了/爱得太深/伴着千行万行狂喜的泪//天和地/疯狂地拥抱、接吻。”这一首〈雷雨〉写的形象大气、有趣而又含义深广,这恐怕是我国自新诗以来写雷雨的诗歌中最好的一首。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历史感,是现代诗重认传统的途径之一。现代诗的三度空间,或许便是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加上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吧。”每一块乡土都是与文化、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即乡土是历史和文化的乡土。黄强的乡土诗正是历史感、地域感和现实感的有机巧妙结合。他的诗歌题材宽广,并非简单地依靠写景抒情或借物抒怀,而是通过精心捕捉大量日常生活情节,将它们富于现实感、现代性地展示出来;他的诗是现代诗潮浸润下的乡土诗,是现代诗的民族化和乡土诗的现代化,是我国新诗走向生活,走向现代,走向历史与文化的成功实践。
  文章写的挺端庄,可损起人怎么那么狰狞呢。。。
  12,说说天涯虚拟社区《舞文弄墨》的写手们  
        口 邹洪复  
      
      很久的时候,我都不知道bbs是只什么鸟,上网只知道向聊天室窜,更不知天涯虚拟社区在何方。  后来知道了bbs。记得那时,常在家乡的一个社区发帖子,很受欢迎。有云中子,小刀牛试,心舞和夏琳等朋友鼓舞我,他们是斑竹。那儿有一个叫樱桃的总斑竹,是中文系刚毕业几年的大姑娘。她生日,让我去,我就去了,我们三人一起聊天,那一个是她同学。  樱桃说,你去天涯玩吧,那儿怪不错的。  当天回家,我就注册了名字,来了。我这人虽然善歌可舞,却天生不好动,在网上也一样,我只是泡在舞文,对其它栏目却熟视无睹。直到前一个多月,我才去了几个地方,转转,感觉天地浩瀚,却都是陌生,没有一点亲切感。我喜欢上舞文了,赖在这儿不想走,真是没办法。因为在舞文有好多很熟悉的朋友,甚至从没有说过话的,只是看到id就很亲切。  很多时候,我介绍朋友来这儿玩耍,甚至一点都不喜欢聊天了。说实话,我一直喜欢自己和自己一起轻松自在的玩耍。毫无功利性得笑眯眯成了一种习惯。我喜欢这种单纯静谧温馨得生活方式。  蝴蝶飞飞飞是我们这地方写作最好的才女,挥霍生命如粪土是我们这儿写作的老大。还有不少家乡的朋友都在这儿,确实是好。  记得初来时候,云裳儿就给了我一个贴着小猫咪图图的回复,她告诉我她一个同学是我们这儿的,心里就感到很温暖。刚来时候回帖的还有筱谙,余北门,废物点心,红红落叶,眼镜唱歌,山东文章,桃之夭妖,王子酒吧,独裁者,雅蕾,浪子岛等等。他(她)们的鼓励给了我暖和的氛围,让我对舞文有了一个家园的感觉。  
    一,我写诗歌时候遇到的朋友。   
      在现实生活中,我一向很自信。套用某位爷爷的一句话:不满是向上的车轮。  真不知道此刻,我怎么稀里糊涂想起了这句话。  莫非那位爷爷飞着的魂灵正好路过我身边?  其实,我比较信奉的是有为有不为和坦然自若,气定神闲。  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我都遵循一个三善原则,即,与人和自己周围的一切为善,乐道人之善(尤其在人背后更要如此)和独善其身。只要心拥真诚,即可做到君子坦荡荡。  有人说自古文人最相轻,我是最不喜欢这话,也很讨厌这么做的人,也许,我不是文人。但是,我也还是讨厌。  我已经写了许多年的诗歌,还曾经出过两本诗集,发过近百首诗歌,所以,来到舞文,看到这么多朋友的诗歌写得很棒,我也写得更起劲了。我一直把写作当成是一种生命吐香的方式。  
      闲着时候,就读舞文诗人的作品,粗略记下读的印象,当然,好多写得好的朋友的作品,我可能忘记或没有读到,只好请求再三原谅了。  
      天骄、葛藤飘飘、丰临、裸孩、空荡的原野和非牛7对生命的深刻体悟,  
      取手、飘蓬子、湖北青蛙、魅力兰朵、裸脚大强、雪峰哥哥、匪君子、商略、杨献平、木雨nn、红闲碧静和玩泥巴的小小孩对诗歌唯美的追求,  悠哉、日照青苔和卢小雅的文人诗歌,  凡斯、李师江、我是三皮、水上漂、鲁力的贴肉写作,  风吹佩兰、ewood、梦瑶的趣味诗歌,  eileencat 的童话诗歌,  挥霍生命如粪土、山东文章、有腿毛和丧尽天良吧的生活放歌,  嗜血的刀锋 是哪一位?诗歌写得大气磅礴,学者味道  还有刚到舞文的-元小兰的诗歌,因他刚来,就多说几句。他的诗歌灵动,机智,诙谐,清新,幽雅。有一股激浊扬清的才气闪烁,仿若山涧溪水清澈,纯粹,明亮,又似春月和着花瓣在水中调皮跳跃。他的诗歌单纯,简单,而又充满性情。我很喜欢了。  
      常常跟我帖,给我鼓励的朋友有:据说腿毛如蓑衣的有腿毛小同学,有一个阶段,他曾说最喜欢我和魅力兰朵的诗歌。有丧尽天良吧朋友,总之,有很多,如辽东散人、好思佳、张家妹妹、盗版软件、无量美、长剑在手、苏玄玄、伊人三心二意和亲爱的card等等等等等。  
      还有上面我所说得那些朋友。写到这里,有点困了,也想起了过去一起快乐和谐的朝朝暮暮,心里又笼上来许多美孜孜。祝那些写诗歌的朋友天天如意。  那些已经好久不来的朋友,你们都好么?我想你们了。。。。。。  
    二,我写散文时遇到的朋友  
      在散文和随感栏目,翻了又翻,又转了好几转,  只看见了风吹佩兰的典雅,费物点心的纷扬,朱碧的细腻,张家妹妹的真诚,蝴蝶飞飞飞的醇美,流氓兔不胜其烦的率真,天水丫头的情思,任大小姐的鸣叫,谢有顺好为人师的散文讲稿,谢宗玉的对纸媒的若即若离,石耿立的淳朴,黑可可的黑。  还有唐不遇的博学,雷铎的禅,章红的呜咽,今布衣的暇思,韩浩月的随意,小李肥刀的姐姐和卡撒布蓝卡,麦小麦的隐居,王子衿的快乐人生和扬州美人的遗忘,  还有麦田99的一件小事,黄海的静止,曾是牧童的家乡印象,张建的老外生活,*樱樱*de虚构。  
      看了这一切,才反省自己已经好久或其实一直就没有在舞文和朋友们说话。  耳光,给自己。再一个,还是给自己。怪自己实在是不应该。  其实,就是和写诗歌的朋友一起,我也很少说话。简直是不超过三人。因为,我一直以为,大家都是用作品说话的人,我耐心听就是对朋友们的尊重。确实,这快一年的日子,除了忙活自己的,我就是一直在耐心听朋友们的心音了,虽然,各位不知,我也还是听了。  
    三,我写小说时候遇到的朋友  
      其实,我平时不大喜欢读小说。  即使读,那也是无论多长的小说,必须一气读完才成,  所以托老的《战争与和平》我从不敢看,因为外表太厚,我害怕。  奇怪的是雨果的《悲惨世界》我居然看了三遍。  对目前当代作家创作的小说,我也是很有些恐惧。一是大多数没有自己想法和缺少大气磅礴的精神指向。二是太媚俗和浮躁。  我一听到有人说自己一年能够写作好几个长篇,我就害怕。  我记得自己刚开始写一个小说的时候,一个叫阿逗的朋友回的帖子,很让我感动和一直受鼓励。  她说:期望你会写出很好的东东,我很少看到让我感动的东东了,祝福你)遗憾的是她以后也没有再来给我回帖子,但是,只要一开始写,我就会想起她的话。  在我写那个小说的时候,有好多朋友都给了许多鼓励,满庭花雨、水无涯、木棉1、愤青的尾巴、用户10、微笑100、蝴蝶飞飞飞、云裳儿、卢小雅等等,令我大感动和温暖。  其中我记得写长篇《深宅》的如痛说我的那个小说是他在天涯里看到的最好的一部小说。我就很得意。  还有好多朋友当下来读,给我发消息称赞,也让我感到了幸福。有时候,连写作的辛苦也会忘掉。  
      奇怪,我怎么在这儿婆婆妈妈得说起自己来了。好无聊。:)  至于天涯的小说,可以说,我没有完整读下一篇来(短篇除外)也有几个是很认真读下来了,看看语感,总是。  可以说,天涯舞文的小说写作水平与诗歌一样,是相当有水准,甚至创作势头超过了诗歌。舞文云集了这么多著名作家,这在全国bbs上都很罕见。一大批优秀的小说家在这儿,我都不敢说了  说实话,舞文的小说我阅读有限,所以,自然是没有资格多说。  
      刚才,一直写得心神不宁,是一边在qq上聊天,一边写。  对方是一个绝色美女,芳龄20,刚参加工作,我的爱徒,钢琴弹得很欢,人就更不用说,全身光芒奔腾。  怪不得,前些日子她坐车200里,说来看我,那一天刚好我相当忙,家里来了好多客人,我和她聊了几句,就让她回了。她也没有好意思说她的情况。  原来,她谈了一男朋友,说是很精,一个单位的,大她8岁,征求我意见。我就反复说要听她父母意见。她说她男朋友不让告诉她父母,说是时机还不到。  我一边写,一边劝她,最后,她终于同意和她父母讲了。现在,我还担心是否又一朵鲜花要插在牛粪上了。真是情况复杂,我又想起了她的美,她美的确实是一塌糊涂,不服不行。她的网名叫布头小丸子,有时候也叫音乐女孩。  我记起在舞文,小说语言有音乐感的是风吹佩兰和母鱼,语言充满气息味道的是慕容雪村和风铃子,结构细腻者是满庭花雨和藤上风铃。叶明新的现实,一人一人一人的激情,汪建辉的理性,朱碧的率真,李师江的喧哗躁动,小舌头的对语言的不完全挑衅,谷童的细腻,燕垒生的狂放,菊开那夜的诗化小说,也很好很好看了。  大概就读过这么多,感到无上的不好意思。其中卫捷、西门大官人、雷立刚、陆建华、彭西嘻、玫瑰水手、纯羊毛、小城来客,雷铎等等等朋友的都没有读。  我没有读到的那些伟大辛勤的小说,只好请您主人解谅。或者对某大作家一时无有想起,也请狠狠原谅。  
    四,我与斑竹朋友。  
      我一直以为,斑竹应该是最类似于真正公仆的,确实很操心费力,这个感觉,卢小雅干了一月多,应该最有体会。  我也曾经在梦幻社区、网时代社区和真情论坛等做过斑竹,感觉太影响自己的自在和精力。  所以,我一般是不愿意随便给斑竹添麻烦,初来舞文时候,首先是被风吹佩兰的一个写收藏夹的丰富打动,接着又被她主页里的文字狠狠打动,那种与纸媒完全不同的灵动文字,让我吃惊。其时,我并不知佩兰就是云裳儿,我很喜欢风吹佩兰这名字,结果,就想和她说话,常常又不知说啥好。到现在,我都还有这心理,真怪哈。  以后,慢慢就熟悉了,我记得一次给佩兰打电话,我还没有说话,她居然就说是飘蓬子?我大惊,她说把我号码输入她手机了,我就很感动。  我曾经向云裳儿要过一个红脸,是我那个《尝试集》,因为,我想在诗歌方面探索自己路子,所以很自信。要了三次才给,就被她的认真所感动。其实,我对写作给不给红脸很少在意,一方面是自信,一方面我一直以为写作就是让自己轻松,有喜欢者更好,没有也无所。但是,内心里无意识中就有和大家分享自己创作的意思,因此,常常想bbs上写手的风格其实比雷锋还伟大。  至于舞文其他斑竹就没有联系。只是,我很感激母鱼,在那些人在舞文捣乱时候,她曾说就飘蓬子一人在认真为文了。  给过红脸的斑竹是云裳儿,水木丁,母鱼,朱碧、彭西嘻和卢小雅,有意思的是彭西嘻在上任第一天就给了我居然5个红脸,以后,居然就没再给。我这么说红脸,有时候应该也是一个斑竹对写手的鼓励和关切,是不带功利性说得。  前些日子,化名去关天茶舍、天涯杂谈和闲闲书话发帖子30个,居然得红脸20多。刚到关天,朴素斑竹居然发消息说,邹洪复,你好。当时吓我一跳,因为我用的是别的id,显然,朴素看过我在舞文的帖子。等到那一天,汪建辉发消息告诉我说有人在杂谈冒名发你帖子,我说那人是我。心里对他很感谢的。其实,我有不少帖子都被人无端转走,也没有说明和消息。那天我用google搜索,他们转我帖子标了名字的才20多个。  慕容雪村和如风在杂谈当斑竹,他们老给我红脸,我说我可不喜欢要这么多红脸,慕容雪村说,你的文章是免检产品当然得红脸了。我说我是舞文的飘蓬子啊,居然让慕容雪村狠狠吃惊了,哈哈哈,然后,雪村说,那就更久仰了。然后,我们一起谈了一个多小时。  闲闲书话的云-在-青-天斑竹,他告诉我要在他们那儿写名人书话,看者会众,确实,很热情。  还有不少别栏目的斑竹到舞文来看帖回帖,如:幽忧一诺,芷水,孙悟饭,方蛇,美丽哀愁,臭球,谷童等等等等等。  原先舞文的斑竹如长江后浪,葛藤飘飘等也常来指点。   所以说,天涯斑竹的素质之高,工作量度之大,在全国少有,我们应该好好感激他们的辛勤劳动。最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五,我看拍砖和灌水  
      对于拍砖和灌水的水平,关天茶舍和天涯杂谈应该是最高和最有味道,舞文就很显浮躁和粗糙,甚至有点蛮横无理。  对于舞文拍砖者和灌水者,我就很有些看不起和看不惯。那天我看到关天一个网友说舞文几个人毫无道德的无理取闹,确实是太可悲。都让人家看笑话了。  有一个叫什么饼的写小说,简直是毫无文德可言,真不知这样的人写小说是干什么的,我都觉得这人不配写作。当然,也许是性急之下,斗转星移,人也许会变好的吧。  灌水者很恶劣得影响了别人的写作和舞文的清雅和谐气氛,我就奇怪,他怎么会那样没有自尊?甚至都没有最起码的文人素质。这样的人是应该好好自醒。  我觉得废物点心等几个女同学的灌水,就很有趣。有时候,日捣一乱的灌水虽然冒失,也显可爱。  灌水和拍砖本身就是一项自得其乐的运动,我有时候闲下来就喜欢专门到灌水专区去放荡。有一次,江海渔生同学就问,你怎么跑这儿来了?我说,在这儿才有灌水的氛围啊。真的,到灌水专区确实是可得大自在,好玩极了。  我发现舞文有的拍砖者有时候是带着情绪,甚至是“阴谋”而来,太率性任为,甚至自视太高。殊不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伤极他人,你的情绪也会肯定受伤。所以说,心地无私天地宽,相逢一笑俱欢颜。  对于写作的拍砖和论争,舞文还是太少,可能大家各自都是高手的原因。  若果舞文能够形成几个流派,在关于文学创作上有热闹纷争;若果有很多关于写作的砖块横飞,对大家写作的提升一定大有裨益。可惜是很多同学,只顾发表而忽视看别人东东,当然包括我,真可恶。  
      其乐融融,活泼有趣,用文章对生活打情骂俏,是我最喜欢。生活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灌水拍砖和游泳,该有多开心。  对于这一点,我很崇拜毛爷爷说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说了这老半天,才明白,还是他老人家会生活。确实,对有些东西,不佩服是做不到的:)  是到了各位拍砖手和灌水王上水平,上档次的时候了,世界跑得太快,我们坚信一定会把这世界拍的更美,灌得更加陶醉。  让我们携起手来,围成赤道,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开心得拍打,在欢歌笑语中灌水吧!  
让甜蜜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哈哈,我的话讲完了。(下面可能有鼓掌)
  13,爱在生活的气韵和琐碎里面涌动  
   ---读那言随笔集《家有蛮妻若兰》  
    口 邹洪复  
    那言刚出版的随笔集《家有蛮妻若兰》是一本危险的书。读它的直接危险结果是导致女的再也不会红杏出墙,男人再也不能有外遇,只好乖乖得夫妻恩爱。  这本书翔实记录了一对结了婚的普通男女有趣的日常琐碎生活。他们以夫妻的名义天天假猩猩或不假猩猩地唇箭舌枪、狗撕猫咬、狼狈为奸,相互勾搭成趣(其实,他们两人真的是夫妻)。  生活这点破事被他们夫妻两个搅和得有滋有味,他们把家庭那点破事搞得真像家庭似的,没有夫唱妇随,却也热闹和谐,充满了温馨。爱情这点破事也被他们夫妇咀嚼来咀嚼去,像真事似的向我们做着鬼脸和在我们面前走着诗意的模特步。  这是一本经过精心包装和策划的书,是一本甜美婚姻的鲜活教材。里面有幸福男女的恩爱法则。  这本书中对若兰这个人物的言行举动刻画得非常成功,看完本书后,我差一点爱上了她的刻薄、可爱、可笑、骄横、善良的咄咄逼人。也暗自窃喜:多亏没娶上像若兰这样的媳妇,她太会修理男人了。像我这种生性喜欢自然随意和喜欢独处的人,倘若遇到像若兰这样的小女人,我得被她给烦死,一定什么也做不了。我觉得若兰适合给喜欢陪伴女人的各色男人做老婆。其实,若兰满会享受男人和生活的。  本书的男主人公说实话,我不大喜欢,也许因为我也是男人的缘故。也许在爱情里泡着的男人,在局外人看来也是很贱的。这种贱人是有福之人,是会讨得女人欢心的可爱之人。  心拥爱情的人,一定就会有幽默感和诙谐的可爱情怀,所以,本书的语言就有着一种轻松的幽默和风趣。所以,我一直把这本书当作是作者的生活自传来读的。  其实《家有蛮妻若兰》这本书里,若兰是个好老婆,方家琪是一个模范丈夫。这本书最直接最现实的向我们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夫妻之间应该怎么相处?  读完《家有蛮妻若兰》这本书后,首先觉得夫妻之间的美满和恩爱并不是依靠等待和期盼就可以自然而来的,确实是需要夫妇双方的精心培育。  妈妈告诉小狗它的幸福在尾巴上,它就一个劲的追它的尾巴,可是老是够不到。小狗其实拥有幸福的,幸福在它的身上,不用刻意去追寻的。它要享受幸福只要按平时的步调生活就可以了。  其实,幸福就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和眼前,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会发现、珍惜和享受。  《家有蛮妻若兰》这本书里,到处是触手可及的幸福,当我们仔细看完这本书后,才觉得幸福原来就是离我们好近。在夫妻生活里,我们常常所抱怨的,我们常常会忽视的,我们常常去追逐的,我们常常倦于耐心体会的,这本书就给了我们一些反思和重新呵护爱情的勇气。  《家有蛮妻若兰》是那言用一个老公的身份对夫妻之间生活的记录,是用一个丈夫对老婆的深情写下的老婆的日常生活恶作剧,它分为若兰的可爱,若兰的无理,若兰的诡计和若兰的善良等几个部分,读的时候,常常会被他们夫妻之间的顽劣可爱逗得忍不住笑出声来。让人真切体会到了爱在生活的气韵和琐碎里面涌动。  确实,拥有爱情的人是最幸福的,也是会彼此关心体贴的。  行文至此,摘录书中方家琪和若兰的片段通信,作为本文甜蜜的结束。  方家琪的信:  我亲爱的若兰同志:  请你给几分钟时间让我把话说完,说完了我就任你处置,就算被你杀人灭口、焚尸灭迹也在所不惜。  若兰,其实你算得上是一个好同志,每天不辞辛劳地做饭。尽管每天都是稀饭、白菜和罗卜,不带半点荤腥,但是我知道你那是出于好心,你想让我健壮如牛,并不是你自己存心要减肥。  你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上班的时候你打电话教我怎么跟女同事相处;下班的时候你关照我社会治安太乱不要乱跑早点回家;给钱的时候你尽量把那张面额最小的给我,因为你说100元等于50斤大米,50元等于25斤大米,你说我身体不太好,只能扛25斤大米去上班。若兰,我很多次想跟你说但又不敢说,我心里想着的是100元钞票和50元钞票重量差不多,关于扛大米上班的想法只是你的一厢情愿。  
    若兰的信:  亲爱的家琪:  看来你是误会我了,这些年来我力求做个人见人赞的好妻子,我没有像其他女人那样去学“训夫宝典”,也没有去看“把他拿下”,我一直给你最大的自由和理解。  你口口声声走以我为中心的家庭路线,可是我的指示精神得到贯彻落实的却是寥寥无几。每次我用心良苦地想把你引入正途,可是结果总是以我的“恨铁不成钢”而告终。  你既不让我省心,也不给我争气,还一个劲儿地埋怨我小心眼、坏脾气。你若再这样,我就告老还乡辞职不干了。
  狠狠地鼓一掌:原来飘蓬子就是你呀?那更久仰!
  回忆,与两个画家有关  
----读吴树强先生的画              口 邹洪复        一个人发呆的时候,心里静,四周也闪烁着静。  坐在那儿,眼神常常下意识得顺着墙壁爬行,有时候,目光就落在一幅画上,赖着不走了。很多时候,我就这样,坐在书房的电脑前发呆,什么也懒得去想。        我的书房有20平米,书却不多,排着队,站在橱子里,规规矩距地,才挤满了一面墙。  朋友的书画,或行书,或草书,或国画,或油画,懒懒散散得,坐满了我书房的另一面墙,仿佛一直在和我说话似的。看着它们,就仿佛见到了朋友们的亲切,感受着他们的生动。  总是,很多时候,猝不及防,就被他们的作品给拽进去了,很多时候,我仿佛漫步或出入在他们的作品里,感同身受得体悟着他们的创作激情,和他们的画笔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比如,我现在正看着的《孕》,就是在我乔迁新居的时候,吴树强先生画了,送给我的。  吴树强先生毕业于山东工艺美院,曾在《齐鲁晚报》做过美编,现为专职画家,他的创作情况,中央电视台曾做过新闻报道,有不少作品被美国、新加坡、韩国等海外人士收藏了。  那天忽然遇到吴树强先生,我说,你这家伙,把你的画再给我几幅。他说,都拿去办画展了,我包里有我画的照片,你先拿去看看,过过瘾吧。  一切艺术形式其实都是同气连根,互动互通的。这些日子,我一张一张翻着吴树强的画,一直在想。  吴树强先生用色彩、线条,光的明暗对比、空间感和虚虚实实的结构画面,向我们表达美的故事和寓意。他每一幅画的意境都不同,有的如歌,有的如梦,有的如诗。  比如挂在我书房里的那幅《孕》,我觉得只是一个美丽少妇坐在大地上而已,而吴树强则告诉我说,我把大地画成子宫的形状,这幅画是春天里的景象,春天是孕,大地是孕,女人是孕,女人背后遥远的母牛是孕,连天空里的云彩,我也画成子宫的形状,暗指天空,也是孕。孕就是希望,就是生命力,就是未来啊。并且,我把那个坐在子宫大地上的女人像占了整幅画的二分之一,目的是凸现人性的优美、典雅和人与整个世界的和谐共存和相互照耀。听了老吴的解释,再细看,整幅画果然是溢满生机和祥和如意。吴树强对画的构思立意之精妙,真叫人佩服。      前几天匆匆看了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小传,觉得做任何事情终生都是需要热情和激情溶于生命之中的。他那幅闻名于世的《蒙娜.丽莎》可以说倾注了画家一生的情感,这种激情使画家毕生的艺术探求深深镌刻其中。  当达.芬奇第一次遇见丽莎的时候,丽莎的形象让他想起了曾在他悲苦的童年,给他以温暖和母爱的养母阿尔别拉,他觉得丽莎特别像阿尔别拉,阿尔别拉也梳着像她现在这样的头,但24岁就去世了。      当画家把画交给贵夫人丽莎的时候,他对丽莎说:“我看这幅画应该叫蒙娜.丽莎,而不是叫唐娜.丽莎。”因为“唐娜”一词意为夫人,“蒙娜”一词常用来称呼年轻的女子。因此,“蒙娜.丽莎”的意思是“年轻的丽莎女士”。从这句话不难看出达。芬奇对养母和自己童年的深情怀念。      吴树强先生的不少画里面就到处荡漾着童年的回忆,读来感到温馨、静美、甜蜜和悠远,他的画以写意为主,仿佛是一颗孩童纯稚的心在梦里嬉戏,画里的人和景物都不泥实,满是新鲜、可爱,满是喜悦和憧憬。      吴树强先生用画笔给我们讲一些人间尽善尽美的故事,他的画风拙朴明朗、恬然大度,仿佛于不经意间探手从时间的大河里采撷出一份又一份的生动和感念,让观者的心回到了从前里,那里面旋转着质朴的亲情,圣洁又实在的爱情和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还有一些说不清楚的温暖梦境在飘逸,如旋律飞翔在人生的天空。      我喜欢这样的画,因为它们总能美孜孜地带着我,在时光的隧道里飞升,让我一次一次找到过去美好人生的珍贵,  在吴树强先生的画里,与童年共舞,与爱情相拥,与大自然一起和谐呼吸和嬉闹,是多么快乐惬意的事情啊。这时候,我的眼睛里总是爬出满足的微笑,它们仿佛在说着:感谢美术,感谢那些像吴树强一样亲切的画家。
  15,一声呼唤----近听通俗歌曲有感        口 邹洪复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苏小明的一曲《军港之夜》,对听惯了《大海航行靠舵手》、《社会主义好》、《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大震动,当时,人们纷纷谴责《军港之夜》是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有损无产阶级的革命干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港台通俗歌曲疯狂涌入大陆,令很多青少年陶醉其中,伴随音乐市场的相对开放,我国的通俗歌曲也慢慢开始自己成长起来。其间,“西北风”的横扫全国,广东包装推出的如杨钰颖、毛宁等都令人欣喜。  对于通俗歌曲,我觉得有如下特点:一是通俗歌曲面向青少年大众,具有平民气质,多是贴近生活,排解青春躁动和为听众制造一个音乐的乌托邦。二是通俗歌曲具有商业目的和时尚化,它注意研究青少年心理,通过炒作,包装,制造偶像等手段,来最大化激起、满足、麻木和快乐青年人。三是通俗歌曲多用电声乐队伴奏,音乐语言简单好唱、通俗易懂,且唱法比较自由。四是通俗歌曲崇尚个性。  近二十年来,我国通俗歌曲的创作一是模仿港台,二是模仿民歌,三是原创,但总是很少。近来有些歌手模仿欧美和韩日,都说明了原创底气的不足。  很明显,我国通俗歌手靠实力的还是太少,如刘欢、田震、韩红等这样认真唱歌的,都是令人尊敬的。我不喜欢偶像派歌手,他们大多没有很好的音乐修养,无论是歌唱,还是舞台风貌,都让人觉得如木偶,有些歌手甚至连乐谱都不认识。所以,偶像派歌手大多如秋虫,浅唱低吟三五天就销声匿迹了。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在国内居然找不出一个世界级通俗歌手来演唱,也是通俗歌手们的悲哀。而美声唱法的却能有好几个世界级的,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至于摇滚歌曲,崔健是一个高度,后来者都奔向了个体欲望和个体黑暗里去了,宣泄和排解,张扬个性和欲望的呐喊并非仅仅通过我要我要的无聊。翻版和复制欧美摇滚,没有自己新东西也叫人乏味。  无聊也许是有深度的,无聊也许可以生万物,若果无聊生出吸毒,生出性乱,那就是无聊之罪过了,这种音乐就是低级趣味甚至无趣了。大家叫好的往往就是庸俗的,就是平庸的。  有一种歌曲只是给听众解渴的,如水;会唱以后就索然无味了。有一种歌曲是既可以解渴,又能给心灵带来营养的,如果汁;每一次唱它都会生出感动和感慨。其实,仔细分辨,就可以看出来,其实,大多数的听众都是愚蠢的、盲目的、自以为是的。  一种音乐是用来释放人性尘埃和人性恶的,比如摇滚,释放了让人轻松,透彻,又跌入虚空,又释放,这种激情很容易让听者上瘾的。  一种音乐给人以美的无法描绘,于无意间就分解消融了人性的恶和人性的尘埃。这两种音乐,很明显,后者是我所喜欢的,前者是我偶尔为之的。  我觉得目前通俗歌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歌曲题材单一,仿佛都是爱呀,爱呀,想啊,想啊,孤独啊,孤独。仿佛中国青少年只关心这个似的。这种喋喋不休,没完没了的毫无新意的重复,很可笑。  二是通俗歌曲的形式也是模式单调,仿佛都是平平直直的调,密密麻麻的词,自自由由的发展,雍长雍长的结构。三是制作人和歌手为了急功近利,多在音乐之外下功夫,比如制造音乐派别和音乐名词,歌手拉自己小圈子等等。  另外,歌手们自身的音乐修养,做人修养和各方面学养、尤其是缺少与艺术相融的个人气质、气度,也是使通俗歌曲徘徊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同台演出,为什么港台歌手都清新自然活泼,而大陆歌手却总是那么古板,矫情?我盼望着能为音乐而生的人出现,盼望一个通身都是音乐的人出现。也更加盼望有这个土壤。  看见那么多大众可怜的音乐素养,我想起了一句话:没有伟大的听众,就没有伟大的音乐。  可以说,我们整个民族大众的音乐欣赏习惯和水平离发达国家民众的水平还相差近200年,呼唤一流原创型的歌手和词曲作家,也许需要慢慢来。老是自得其乐的麻木,肯定是不行。  其实,在当今音乐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和加深之时,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类型音乐和不同价值的音乐文化,不在它们之间划分高低等级才好。也有不少好的通俗歌曲通过其优美的词曲、配器和演唱而显示出真、善、美、新、异的良好势头,它们对鼓舞、引导、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调节人们的心境起了良好的“营养剂”、“清新剂”的平衡作用。我们期待出现非常多这样的作品。
  to夏岚馨:其实,我真的是想帮你,你可能理解成了是我对你的攻击。你的勇气、才气和毅力,我很喜欢的,祝福你,也祝贺你的小说出版:))    to恭小兵:谢谢小兵,祝你大作早日出版:))    请阅读的朋友勿回帖,抽空我会继续来。拜托:))
  16,一部值得去读的长篇小说  
——简评郭庆文的《梦该有个家》    口 邹洪复    郭庆文的长篇校园小说《梦该有个家》刚一出版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山东省作协、明天出版社等四家单位为其联合召开了作品讨论会,与会文学评论家和作家们对作品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好评。  本书用现实主义的笔法,以美丽神秘的小山村圣门峪为背景,围绕5名山里小学生的生活,真实深刻地透视了沂蒙山区80年代初的农村现实,从而显示了郭庆文对农村现实、教育事业以及历史人文诸方面的深沉关注和思考。  细读这部小说,我们的头脑中不能不产生这些问题:如何面对农村的贫困落后和陈旧观念?如何面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失意。。。。。。显然,作为小说这一文本,是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功能的,但是,任何优秀的小说从来就必须有揭示现实问题的作用。只有提出问题,才能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思考,进而产生改造的勇气和信心。这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所具有的认识作用。尤其是在现时的很多小说家们忙于营造所谓的后现代氛围,纯主体写作,疏于爱心和责任之时,郭庆文却将文学情怀托付于农村和儿童。为农民写作,为农村孩子写作,这是一个作家的良心和使命感的体现,这种精神的确难能可贵,令人敬重。我想,这也许正是这部作品成功的原因之一。  由于某种功利的驱动,许多小说家都忙于搞都市系列、情爱系列、金融系列、历史系列的创作等等,而郭庆文把视角放在农村,放在那些默默无闻的农村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沉重的题材,也是一个寥寂的角落。这类作品可能引不起大的反响或形成什么舆论新闻热点,但却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9亿多农民,如果没有农民的富裕和觉醒,没有农村广大儿童的素质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没有农村思想观念和物质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现代化。所以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作家,应该把目光和笔力投向农村,把爱心和良知奉献给他们的孩子。从郭庆文的这部长篇,我们已看到了希望。  《梦该有个家》将儿童富于童趣的生活与严峻的现实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情节,人物都具有浓郁的形象性和典型性。一是小说的小主人公们面对生活的艰辛,没有畏惧退缩,而是团结互助,奋力抗争,他们为大人分忧,为老师分忧,体现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传统美德。二是整部小说都充满着真挚的爱心。其中的父子之爱、师生之爱、同学之爱、朋友之爱等等,读来令人心动,如作品中描写的瘸民办,“虽然身体残废,生活清苦,但对乡亲对学生总是把心掏出来,自己即使再清苦也无怨无忧,看到别人有难处,自己就油煎火熬的。”这即是作家对沂蒙山中无数爱心奉献者的歌颂,也是作家对人间最高尚最圣洁的爱之精神的吟咏。三是整部小说洋溢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坚强信念。书中的小主人公们,几乎人人都面对艰难,但他们仍对生活和未来充满理想,千方百计改变现存的艰难,这些都对小读者们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作用,并且使人们在阅读回味中净化了思想和灵魂。这也是这部小说与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原因。  小说《梦该有个家》成功的再一个原因,我想是它所具有的美感作用。首先美在语言真率朴实,叙述语气充满着温情和真意,同时,小说的结构契合无缝,富有条理。其次美在人物的塑造上,如对5位儿童各具性格的向往和家庭背景的描述,对瘸民办孟老师的敬业精神及为保护学生而献身的悲壮行动的塑造等等。再是美在环境描写上,小说中无论是描写圣门洞、龙卷风还是美妙的大自然,无不具有精妙之处,令人读来流连往返。四是美在对传说的描述上,传说都天然地具有精神的美感和地域特色,如飞来石的传说,圣门洞的传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个灿然的童话,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它既为小说的发展提供发动力,又渲染了美妙的如梦如幻的氛围。  马克思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费孝通在自己70岁生日那天曾挥毫写下了如下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所以说美在生活和艺术中是极其重要的,美是文学艺术的核心,哪里鄙视对美的爱,哪里就缺少爱。由于《梦该有个家》具有较高的美感,所以小说就有了较高艺术品位。这应是当前许多忽视塑造、创作美的小说家需要认真借鉴的地方。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郭庆文对小说这一文本的创作具有深厚的功力以及他思想的深刻独到。他用简洁有力的叙述笔法描写了一连串的事故,并使人物性格和境遇在这些故事中逐步展开;同时又以精神细腻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画人物的音容笑貌,使人物形显骨立而又血肉丰满,跃然纸上。  这部小说是郭庆文对少年儿童、农村生活的厚爱和长期深情关注的成果,是他对农村现实生活酸甜苦辣的心灵咏叹。它既适于少年儿童阅读,又为成年读者所喜爱,这也是所有取得成功的儿童小说所共同具有的一个特点。
  飘荡蓬子一下子把过去总结了一下吧    有过去写的,也有新的吧?  真不错。
  17,游于诗内,无所往而不乐  
——谈谈邵光智的散文诗    口 邹洪复    邵光智的诗歌始终关注着农村和土地。8年前,我读过他刊发在《绿风》诗刊和收在《当代中国青年诗选》中的5首诗歌,获益匪浅;从那时起就常常在各级报刊上读到他的大作,他的诗歌一直是以农村文明为背景,他善于运用诗人的敏锐感觉和精致美丽的语言,来表达或叙述农村和土地的一事一景,看似平淡质朴却意味深长。其作品处处透出人性的光芒和哲理的思考,他的诗歌精神像一只在广阔天地自由飞翔的鸟儿,没有物质的缀附甚至没有对物质的奢望,自由纵飞就是一切。因为对每个人来说,物质贫困是暂时的,精神贫困将是一生的。  邵光智作品的题材直接简洁,仿佛是诗人一探手就从农村和土地的历史中取出来一样,如他的诗歌题目《木犁》、《木车》、《水井》、《蛙鸣声声》、《割稻的人》等等,看似简单,却能引起人们的回忆和联想,这些题目本身就富于历史感和诗意的美感,它们穿越了时空,与现实纵横缠绕在一起,似一幅幅油画凸现在读者面前。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曾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光。”而邵光智仅用一支生花妙笔就让他的《木犁》、《水井》等身上都有了太阳且发出令人心灵暖和的光芒;记得谢明洲先生告诉我:“诗是一种光明和美的抵达。”确实。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今天,人们对农村文明的向往;也表明了邵光智这类诗歌作品的份量。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既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写的景明,即是好词》”其实,人们固有的需要自有人类以来就就未曾改变过,在许多地方已经不再山清水秀的今日,诗人邵光智只好“非对眼前写景,仅据心上说情”了,虽然“说得情出,写的景明”,环境保护却依然任重道远,这或许是诗人立意之所在。在这个问题上,邵光智显然没有像宋代苏轼所说的:“游于物外,无所往而不乐”。  任何文本的写作,语调的把握很重要,诗歌的写作亦不例外。邵光智对作品语调的把握做到了有节有度,在冷静中蓄含着激情,于思考中飘逸出美好的情感。“镰刀在你手里成为朴素的民间乐器,在稻子的光束里,在农业的深处,缓缓吹奏。”短短几句质朴形象的语言,在缓缓的语调行进中,如落花流水般地将《割稻的人》的艰辛劳作化作一段乐章而升华为自豪和优美。真是“放下镰刀,汗水便成为歌唱的花朵”了(《割稻的人》)。这样的散文诗句充满着真诚和情景交融的美感,展露着艺术灵气,丝毫没有做作和文人的矫情。将常人看来又苦又累的平庸生活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这正应了一句话:世界上只有平庸的灵魂,没有平庸的生活。  邵光智这样的诗句随处可见:“一年四季,你在贫瘠的土地上来回演唱,乡韵独具的主旋律,虔诚加泥土味的音色,渲染出小村色彩斑斓永远不败的风景。”这是描写《木犁》的诗句,渗透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悟,语言富有弹性和张力,给读者留出许多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有宽厚的肩膀和温热的手掌驾着木车,在崎岖的山路上,吱吱扭扭奏出许多年前的丰衣足食。”这是描写《木车》的诗句,它在富有人情味的立体述说中,透出了诗人乐观大度,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美好生活态度,也隐含着诗人对不屈不挠面对艰难生活的人的赞许和鼓励。  邵光智的成功源于他对生活内涵的准确把握,以及对农村和土地的深沉思考和关注,其作品是诗人不断体悟而在人生之路上绽放的永远娇美的花朵,它们渗透了诗人的生命感、责任感和艺术良知。他用美妙的语言做成衣裳又天衣无缝地穿在他的思想和情感上,因而他的作品都是一些活生生的艺术精灵,自由自在地在地球上诗意地漫步、思考。  “兄弟成了农民,有了泥土般的殷实与勤劳,年年无怨无悔地喂养远方。理解他们,你必先理解土地的深厚和粮食的贵重,理解辛苦劳作对于人类的全部意义。  当我握着兄弟的手,感受到他一身泥土芬芳,我无法分离平凡与崇高,艰辛与辉煌。  兄弟,你是我寻觅多年的诗章。”  读着邵光智的这一首《农民兄弟》,我感喟良久,除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增强四个自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