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对蒋介石评价算民族败类吗 听说当时日本都打了中国来了大半个中国都成日本的了 不是张学良搞的西安事变

蒋介石日记里的真相:淞沪会战是中国政府军主动发起?
&&&&来源:&&&&
&&&&&&字号
所以蒋介石说,在上海打淞沪战役就是把日军的注意力从陇海线转移到上海来,是为了保护苏联的物资可以从陇海线运到华东华中来,这是蒋介石日记中明确记载的。
后来,蒋介石有了一个新的说法,在上海发动淞沪战役是为了解华北之围。因为日军集中兵力在进攻华北,那么在上海开辟一个新战场是为了分散日本人的兵力,让他把兵力转到华东来,这样日军的锋芒减少后兵力就会减弱。
蒋介石前后的解释不一样,在淞沪打仗的原因上有两个说法,不过,蒋介石本人没有主动把日军的进攻方向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
产生让日军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进攻想法的人是陈诚,陈诚在回忆录中讲过,他曾经在淞沪战役之前向蒋介石提过这个意见。陈诚的日记在民国档案里面发表过,藏在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有各国的租界,而且上海是许多国家在中国的一个重要的贸易地点。在上海打一仗会引起国际的关注,引起英美特别是跟中国商业关系密切的国家注意,意欲让国际上关心中日的战争。关心中日之间的纠纷,也是蒋介石要在淞沪打一仗的想法。
在淞沪战役中,有一种说法认为不应该坚持那么久,打那么长时间,为什么在上海打那么久?而且当形势不利的时候,蒋依然主张不能撤退,因为蒋主张打给外国人看。当时,西方正在召开九国公约的会议,蒋介石的目的是在上海坚持打下去,是为了让欧洲的各国注意到上海。&
6.南京国民政府为什么决定迁都重庆
杨天石:上海沦陷后,中国军队损失很大。为什么中国军队撤退时慌不择路?因为日军从上海的后面金山卫登陆了。如果中国军队不撤退,就有被日军全军包围的危险。许多兵员的损失是撤退的时候混乱所导致。上海沦陷后,日军就分路进攻南京,南京处在危险之下,所以就决定迁都。其实,国民政府迁都前的准备早在1935年就有了。我在《寻找真实的蒋介石》一书中讲到:1934年,蒋介石追剿红军,到了云南、贵州和四川,他才发觉四川可以作为中华民族的抗日复兴的根据地。1935年,蒋介石在重庆发表演说,决定把四川作为抗日复兴的根据地,而且他在演讲的时候就叮嘱要保密,对外宣称来四川是因为要“追剿”红军,不让日本人知道中国政府已经决定把四川作为根据地。1935年,国民政府制订了一个军事计划,然后派了一个国防专员到各地区传达这个计划,传到了山西,国防专员告诉阎锡山,原来没有找到根据地,下不了跟日本人作战的决心,现在到了四川,找到了这个根据地,中央政府下了决心进行和日本做持久战的计划。
蒋介石在1936年也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说战争打起来之后,沿海是守不住的,我将要在那里做最坚强的抵抗,然后逐步地后退,一直退到四川。在四川,保留一个自由中国的天地,在那里等待盟国的支援,然后反攻。
所以,蒋介石迁都重庆不是一朝一夕,不是偶然的灵感,而是1935年以来考虑很久的一个想法。后来,在1937年的10月至11月一次最高国防会议上做了这个决策,蒋介石做了一个政府迁渝和中国抗战的报告并决定了迁渝的日期。
7.蒋介石能坚持抗战的原因之一就是依靠苏联
杨天石:蒋介石在北伐的时候主要依靠苏联,顾问是苏联人鲍罗廷,军事顾问是苏联加伦元帅,各个军甚至师都有苏联军事顾问。但是,后来因为1928张学良在东北发起中东路事件,导致中苏断绝了外交关系。1928年,蒋介石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率领军队北伐,到了山东济南,日军借口革命军对济南城内的日本侨民抢劫、强奸、屠杀出兵侵占济南,而且把以蔡公时为首的几个中国的外交官,很残忍地杀害了。蒋介石这时给李济深写过一封信,意思是跟苏联人绝交之后,一定要在国际上争取一个友好的国家,这是他在1928年五三惨案之后的态度。
蒋介石最早找的是英国,但是觉得英国靠不住,所以在英国之后蒋介石找的是德国。为什么没找美国?因为美国那个时候采取的是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所以,直到抗战爆发前,蒋介石一直在争取德国支持,靠从德国进口弹药武器。
但是,要想找一个比德国更能同情赞助中国的国家只有苏联。蒋介石日记中有一段话说,日本人最怕的是苏联,日本最怕的,我偏偏要和它友好。蒋介石曾说要把跟苏联友好看成是对日本的第一打击,所以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企图跟苏联友好,让其帮助中国抗战。从1932年开始,蒋介石就企图恢复邦交。蒋介石的第一步就是派人谈判。派的是中国一个老外交家叫颜惠庆,经过艰难的交涉,在1935之后,中苏恢复了邦交。
8.北京和天津成了日军侵华的后方
小林元裕:日本侵占中国时已有日本人来到中国,日,抗日战争爆发三个月前,在北京(即当时北平)的日本人有2109人、朝鲜人1854人、“台湾籍人”61人,加起来的日本侨居民共有4024人。从这个数字可以得知,当时在北京的日本侨居民中,日本人占了约2000人,朝鲜族人也差不多2000人,这是当时的民族构成。另外,在同一时期的天津,日本人有9373人,差不多达到10000人了;朝鲜族人有1962人,差不多2000人;“台湾籍人”74人,合计11409人。即在北京有约4000人,在天津有约11000人的日本侨居民。10000多人并不是一个小数字,包括当时日本的殖民地朝鲜和台湾在内的日本的侨居民在北京和天津就有15000人左右。日军是以这些为起点进入中国的,特别是天津有日本的驻军,也就是当时的支那驻屯军,这支军队必定会到天津来。天津处于华北地区的前线,军队驻扎到那里之后从北京和天津发动进攻,军队也一点点向东部和南部开进,这样的话这些前线又与日本相连,成为一个中间地带。所以,首先华北作为前线,会成为战场,在度过这一阶段后那里会成为“铳后”,也就是中文当中的后方,以天津为例,在天津举行过慰问活动,在7月29日战斗告一段落后,在天津的侨民举行遇难者捐款活动,并去当地慰问,向天津丰台的驻扎部队、向各地医院的受伤士兵赠送香烟和杂志、点心等,向医院赠送留声机、唱片等。天津在抗日战争开始时即转为华北地区的日本前线基地,同时也担任着大后方的职责。
为什么说是大后方?它在日语中是“铳后”,也就是枪的后面,日本国内也就是“铳后”,这也就是大后方。但是从日本的立场来看,中国是战场,但日本并不是在中国全国发动战争,因为中国面积很大。因此日本早期在中国可以发动战争的地方就是北京、天津。从那里发动战争,并把战争扩大,这样的话,在这些占领区,即对日本来说的占领区,对中国来说的沦陷区,有很多日本人又从日本国内、从朝鲜半岛进入这些地方,这样一来,又有很多日本人在占领区集合。如此一来,随着战争的扩大,日军就从占领区向战场输送各种物资,输送人员。因此,这些“铳后”,即后方,从日本来看当然是前线基地,而后又成为日本和中国战场前线的连接点。
9.日本军队是如何进入中国的
小林元裕:战争爆发后最初和军队打交道的是女性,是妓女。之后和军队一起进入的是卖烟卖酒的商人。军队侵入中国会占领某个地方,在稳定了当地的治安之后,规模较大的企业就会进入中国,之后就在当地占领经济。因此,最初只有规模较小的商人和军队一起进入,随着他们逐渐开往前线,企业会从日本本土来到占领区。虽然在北京和天津早就有企业在开展经济活动,这些企业当然也会随着战争的扩大而扩大经营,也会有来自日本国内的大型企业在那里开展经营。
因此,从事纺织业的日本人是最多的,当然天津也有纺织企业,但是那多数是和日本人做买卖的小规模的企业,还有那里有连接天津和日本的码头,贸易公司也很多。随着战争的扩大,就有更多的企业从日本本土进入中国,日本人也就这样进入中国。因为企业进入中国后需要日本职员,因此也有很多日本人为了求职而来到中国。
日本在华北和华中分别设有国策公司,在那里工作的日本人是从日本本土来的。这样一来,日本的经济活动就以这样的形式在占领区展开。当中当然有军需物资,还有就是开发资源,比如煤炭、铁矿石,有为数不少的大型企业开发资源出口到日本。
在日本,所有年满20岁的男子会依照征兵制度接受征兵检查,通过检查的人就会成为军人,这是起因于战争的。也就是拥有健康的体魄的话就可以成为士兵,这是日本战前军队的征集方式。当然,有的军队来自日本,这些军队肯定是在日本征集的。我从事专门研究中,还有日本的侨居民,即在北京、天津这些日本占领区内的日本人,他们年满20岁时也会被命令接受征兵检查,之后就在中国国内进行征兵检查,如果身体健康的话就会被录用为军人派往战场。也有人在成年后,到十八九岁时来到中国,待到年满20岁时接受征兵检查。
&&相关新闻
(责编:雷蕾、周斌)当前位置:
刘亚洲上将:大阅兵是对抗日英雄的伟大致敬
  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上将谈铭记历史、弘扬抗战精神——
  大阅兵是对抗日英雄的伟大致敬
  ■本报记者 曲延涛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抗日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赢得对海洋民族的胜利
  记者:您在最新著作《精神》中说,中国自秦皇汉武之后就失去了原来的精神。那么,今天我们找回失落的精神了吗?
  刘亚洲:抗日战争是一曲壮丽的史诗,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抵抗法西斯侵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是第一个拿起枪杆子的国家,也是战斗到最后的国家。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勾勒出我们民族近现代史的曲折轨迹,而伟大的抗日战争正是这段历史的转折点,是一道过去与未来、沉沦与崛起、衰败与复兴的分界线。
  一个民族,要指望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占有巩固的地位,关键是确立自信心。而这种自信心往往是通过一两次决定性战争确立的。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崛起无一不经历几场硬战的考验。
  抗日战争正是这样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硬战,成为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成长起点,代表着一个民族精神的觉醒。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以抗日战争为开端,以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牺牲赢得的胜利,使蕴藏在我们民族内部的无穷力量得以焕发。没有什么比战争更能塑造一个民族的品格,也没有什么比战争更能反映一个民族的血性、胸怀、胆略。抗日战争重建了民族自尊,赢得了国际尊重,鸦片战争以来长期失落的民族自信心开始恢复,找回了自信,成为伟大民族复兴的重要心理支撑点。
  抗日战争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传统的复兴与弘扬。
  中华民族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几百年抗击北方草原民族的袭扰侵略,只有在秦皇汉武时期才以农耕民族前所未有的主动进攻精神,在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大规模歼灭战中,赢得决定性的胜利,大体划定农耕民族与草原民族的生存边界,也奠基起我们民族面对侵略时,意志坚韧、持久经略、决定性会战、彻底歼灭的传统。1936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北上抗日途中,写下经典篇章《沁园春·雪》,对秦皇汉武所奠基的伟大反侵略战争传统是心向往之的。
  抗战时期,毛泽东写下的不朽战争著作《论持久战》,指挥的不少经典战役,在精神气质上都是对中华民族历史上反侵略战争传统的传承。但是,这一次的对手不是游牧民族,而是一个新崛起的海洋民族。近代中国安全的祸患始自海洋,国家衰败源自海洋。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赢得对海洋民族的胜利。
  一个国家的士兵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这个国家就有什么样的魂魄
  记者:鲁迅说,无论体格多么健壮的国民,若是精神上麻木和愚昧是可悲的。今天,我们中国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
  刘亚洲:抗日战争是我们民族的一次涅槃,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重建。西方何以富强?中国何以贫弱?这是从鸦片战争以来洋务运动先驱者们探讨的问题,也是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思想家们认真探讨的问题。鲁迅说“中国是沙聚之邦”,中国人那种圆滑、敷衍、逃避、奴性、保守,在事关民族存亡面前袖手旁观的麻木和愚昧,使得富强的梦想总是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失去。国民性成为一个关系民族前途命运的问题。
  战争离不开精神的对决。恰恰是在抗日战争中,我们这个民族展现出“拼将头颅十万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精神,从“八女投江”到“狼牙山五壮士”,正是这种不屈服、不妥协、不退让,决绝无比的真实写照。
  共产党人如此,不少国民党军人身上也展示出可歌可泣的铁血精神。抗日名将张治中在战前写好遗书:“当前正是国家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治中身为军人,理应亲赴疆场,荷戈奋战,保卫我神圣领土,但求马革裹尸,不愿忍辱偷生,如不幸牺牲,望能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前赴后继,坚持战斗,抗击强权,卫我国土。”
  陆游曾说“兵魂销尽国魂空”。一个国家的士兵有怎样的精神状态,这个国家就有什么样的魂魄。甲午战争时期,清军士兵无论拿什么武器,看上去都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精神一变天地宽,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里,农民拿起武器就是战士。共产党的士兵都懂得,战场上刺刀要见红,只有敢于拼刺刀的队伍,才是厉害的队伍,才是英勇无敌的队伍。这种自信、雄强、勇毅正是一个民族上升期的写照,也是新旧时代变革的精神底蕴之所在。
  年,昭和天皇的弟弟三笠宫亲王在深入考察中国战场以后,对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干部发表了《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的讲话,称日本对中国是“无所不取,掠夺殆尽”。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对民众的军纪则特别严明,决非日本军队所能企及”,在这种情况下,中共若不“猖獗”,“那将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中的第一大奇迹了吧。”“在我看来,这样的日本军队,是无法与中共对阵的。”
  没有哪一次的巨大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造成巨大历史灾难的日本侵华战争,也使中华民族结束了苟且偷安的历史!这场战争深刻地改变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
  时代发展已天翻地覆,有些日本人还生活在军国主义时代的历史幻觉中
  记者:您说过,抗日战争是中日两个民族在精神上与格局上进行的一次全面对决。抗战已过去70年了,日本为什么仍有些人对战胜他们的中国人耿耿在念,原因何在?
  刘亚洲:一个不能自主的国家所希望的是恢复过去曾经拥有的;相反,一个自主的国家则是争取创造它所未有的。战后70年,日本仍是一个不能自主的国家。时代发展虽已天翻地覆,有些日本人还生活在军国主义时代的历史幻觉之中,缺乏清醒理智的现实感。
  在一个走向没落的国家中,总会有人试图螳螂挡臂,希望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甲午战争结束后,在满清王朝衰落的残阳中,张之洞以往昔的大国心态说,“知耻——耻不如日本”。当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与日本的历史地位发生逆转,日本有人难以接受失败的现实,难以接受日本失去的“大国”地位。
  在世界文明史上,日本因为缺乏原生性的文明创造力,从来不是领导世界发展潮流的强国。文明创造力的缺失,使得日本只能长期在大国舞台上充当配角,当然是一个具有极强搅局能力的配角。对征服者与强者,日本总是恭顺与合作;对待弱者与被征服者,日本则屡屡以屠城、血洗的方式对待。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收养日本战争遗孤,放弃政府战争赔款的态度,毛泽东、周恩来坚持发展中日友好的远见,恰恰映衬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深厚底蕴与博大,中国政治家在战略上的谋深虑远。
  文明的局限性,决定了生存的局限性。日本很多时候的悲剧就在于,本来只能做“棋子”,却总想成为“旗手”。真相往往使人痛苦。侵华战争的失败只是将日本文明的局限、日本右翼政客在战略上的浅陋、日本国家战略上的失败彰显出来,而日本有人却难以接受这种为历史所检验的真相。一个民族如果习惯于掩饰历史、拒绝真相,沉缅于自大的狂妄幻想之中,则是没有希望的。
  抗日战争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以选择、锤炼民族的英雄来为时代开辟道路
  记者:9月3日,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在北京的长安街上将举行一场盛大的阅兵式。您觉得这次大阅兵的意义何在?中国在对外传递什么信号?
  刘亚洲:这次大阅兵是对抗日英雄的一次伟大致敬。抗日英雄们,生则以头颅作路标,倒下则以身躯铺垫民族前行的道路。今天,我们正是走在英雄的道路上。
  没有英雄诞生的民族是可悲的,不崇敬英雄的民族没有未来。
  战争是一部英雄的成长史。一场战争在塑造伟大的同时,也在淘汰卑劣。在这场铸就英雄、塑造民族魂魄的战争中,既把投降者精神的萎缩、血性的沦陷载入民族耻辱史,更将战争中诞生的英雄塑造成我们民族共同的记忆。
  抗日战争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以选择、锤炼民族的英雄来为时代开辟道路。抗战爆发不久,战争前途是胜利还是失败,拷问也考验着每一个中国人。在最需要方向的时刻,过去的革命党人汪精卫却彻底投降。革命党人曾经以“好头颅,谁当砍去?”的殉道精神,冲垮了千年封建藩篱。但是,转瞬间黄花岗上一抔土,早已湮没于荒烟蔓草之中。在面对日本侵略时又如何?亲日之风甚嚣尘上,不少人露出了“对凶兽则显羊相”的奴性。辫子割掉了,但是留辫子时代的思想却没有割弃。昔日的“英雄”成为民族的罪人。
  我常想,国民党也曾经为中国历史的伟大变革迸涌出不少血性奔腾的伟男子,但是,为什么在一个需要英雄的历史关头,却出现一批“惧日”而跪下堂堂七尺男儿之躯的败类?
  刘亚洲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正在上小学的刘亚洲看了电影《甲午风云》,满心愤懑,第二天上课时在作业本上画了这幅画。五十年来,他一直保存着这幅画。
  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强大文明的国家中有资格占有一席之地,遇到任何挑战就不可退缩。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作为抗日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去回避、躲闪、隐忍,而是不断奋起抗争,创造出战争的奇迹,把“亮剑”精神贯穿始终。
  战争的残酷就是你死我活,战场上的英雄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打出来的。1944年,日军已是大势已去,但是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仍然溃败不已。蒋介石在对高级干部训话时说:“我们国家和军队的地位,低落到这种地步,我们如果还有一点良心血性,还能够毫无感觉吗?还能够因循下去吗?”
  同样是高级将领,在共产党的队伍中又是一番气象。日夜,八路军第129师集中第385旅与第386旅主力、新编第10旅及决死队第1纵队各一部,将参加报复性“扫荡”的日军第36师团岗崎大队500余人,包围于山西武乡关家垴地区。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亲临阵地视察、指挥。日军飞机轮番轰炸扫射,战况十分激烈。
  刘伯承建议彭德怀暂时撤围,另觅战机。彭德怀在电话里咆哮:“拿不下关家垴,就撤掉你129师的番号,杀头不论大小!”彭德怀无所畏惧知难而战,是英雄情怀。刘伯承不惧“杀头”讲真话,也是英雄本色。
  因此,从塑造民族精神的意义上去仰望,抗战英雄注定要成为民族心中经久长存的人物,并不仅仅因为战胜攻取的成就,更在于其蕴藏的精神、情感、正义。
  这次大阅兵既是对抗日英雄的缅怀,也是对和平的期盼。维护和平正是我们要对外传递的信号。
  在人类战争史上,战争比和平更为久远。和平不是无代价的。美国在“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名义下进行了无数次战争,这里暂不谈战争的实质如何以及正义与否,但美国把这些战争无一例外地变成了自己的精神遗产,并以纪念碑的形式警醒后人:美国今天的社会是得益于这些人的。这一理念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一个民族要想兴旺发达,必须有坚实有力的军事力量来支撑这个民族的发展。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伤亡最大、代价最惨,其中,国力贫弱、军事落后是根本原因。正因如此,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则显得尤为重要。
  和为贵,是我们民族的伟大传统,所以才有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防御性军事工程——万里长城,而不是穷兵黩武地不断发明毁灭人类的战争利器。但是,历史已经警示,日本虽然缺乏战略,但不缺少战争冲动。日本自近代以来,在对华政策上往往表现出挑衅性、进攻性、冒险性,主动制造冲突、摩擦、挑起战争,屡次打断中国历史性发展的机遇。
  战争只有在逝者眼里才结束。中国要有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离不开一支维护和平的强大军事力量。
责任编辑: 彭敏杰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介石日本留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