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无人机招聘靠谱吗应用前景展望 长春无人机招聘靠谱吗送快递靠不靠谱

民用小型无人机的销售现状和前景怎么样? - 知乎1904被浏览156620分享邀请回答1.3K15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721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5 个回答被折叠()03:29:44 UTC
宋鸿兵 文 | 鸿观察 张洪平
无人机送快递会是一门好买卖吗?
3月22日,上市不久就因连续涨停而备受关注的顺丰控股公布2016年业绩说明,其中关于无人机配送包裹的111项相关专利备受关注。
其实一直以来有关无人机送货的可行性就一直不断被媒体与公众热烈讨论,不光是盛产黑科技的谷歌与电商巨头亚马逊,快递与电商企业DHL、顺丰、京东也纷纷加码投资无人机配送的技术研发,声称未来要做成科技企业。
无人机送货到底是不是一种可行的商业模式?它有哪些好处?需要什么成本?未来无人机会取代数百万的快递小哥吗?
商业世界的规则其实很简单,市场会奖励提高收益降低成本的方法,会惩罚提高成本降低收益的方式,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无人机瞄准的是快递、电商的末端配送环节,在企业内部并不是创造收入的“利润中心”,而是支撑其它部门的“成本中心”之一。
既然是成本中心,那么无人机能否得到广泛运用就决定于是否能节省成本。快递业的成本主要就是运输成本与人工成本,人工成本能占总成本的1/3到1/2。配送末端现在都是人力配送,中心城区交通工具以电动车为主,偏远地区以机动车为主。
如果使用无人机进行配送,它有哪些应用场景呢?或者说,能完全取代人工配送吗?
首先,电商平台的配送几乎都是纯投递,但快递公司的快递员则几乎都要兼顾揽件与派件,尤其是顺丰公司的快递员的散单揽收较多,与投递量之比几乎达到1:1。而无人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还不能完成快件的验视与揽收的全环节作业,所以把投递工作完全交给无人机,也还要保留很多人员用于快件揽收,这样并不合算。
其次,无人机配送的应用场景有限。无人机更适用于有空旷地面的独立住房,如果是低层的独立住房还方便一些,但要求楼房住户每次都要到大街上指定地点(比如某电线杆下)取快递,用户在新鲜劲过去之后将丧失好感,转而要求传统的人工配送到户模式。
部分厂商正在进行一种尝试,让无人机可以停放到用户的阳台上,不过这对阳台的开放性、面积,以及无人机的尺寸(决定载重量)都有更苛刻的要求,限制了应用场景的范围。
再次,无人机的承载能力有限,如要提高则会增加采购与使用费用,现在被关注较多的中小型无人机,其使用效费比也不高。
京东曾曝光多款无人机型,有报道称其正在研制能载货30kg,飞行30km的机型,不过笔者没有找到详细技术参数,所以下文以现有成熟机型为例测算。
2016年曾被误传与顺丰快递合作而广受关注的智航无人机,据其官网介绍,其工业级“凌云物流无人机”的最大载重量5KG,在载重3KG时于无风环境中可续航30分钟,但货仓体积较小,官网未说明其货仓容积,目测估计仅能放下一套茶具。
2015年有报道称亚马逊的无人机配送成本可降至1美元(约7元人民币)/次,中国的工业用电大约在0.6-0.8元/千瓦时,取中位数0.7元/千瓦时,按照智航的数据,电池容量488.4wh(22000mAh)载重3kg时可飞行30分钟,即飞行一次用电0.4884千瓦时的电费成本为0.7*0.元。
不过这仅为飞行一次的电费成本,目前电池成本可能是其余成本中最大的一部分。全新的22000mAh电池市场售价约2000元,频繁使用的话一年即需要更换,大规模采购和以旧换新可以显著降低成本。我们假设成本下降2/3,即每架无人机电池换新费用700元左右,假设一年365天每天派送10件,单件成本约为700/(365*10)=0.19元/件。
其他还有无人机折旧费用、无人机事故和遭人为损毁需要补充的费用、系统研发维护的分摊费用、维护人员的人工费用等等。如果未来大规模运用,这些成本可以明显降低,我们粗略地按0.5元/件计算。则无人机派送一件快递的成本大约为0.34+0.19+0.5=1.03,我们计为1元/件。
如果在城市环境下,一名骑电动三轮车的快递员平均每日可送件70-150件,按100件/天计算,各快递公司普遍采取无底薪计件薪酬,送件奖励在1-2元之间,每辆三轮车价格3000元,可使用2年,按一周工作6天、一年工作50周计算,全寿命600天,三轮车成本折合分摊后每个快件0.5元。(我们这里把电动三轮车按快递公司出资购买计算,实际上有很多快递员是自掏腰包购买的。)
综合计算下来城区如果使用人力投递,快递公司的成本大约在1.5-2.5元,明显高于无人机配送。
不过这只是单次费用的比较,总费用的比较还要考虑送货效率问题。限于无人机承载能力的限制,其配送模式基本是一次一件(一个用户)。目前无人机平飞速度约60km/h,假设一个城市配送点辐射半径5km,平均送货半径2.5km,总里程5km,无人机飞行需要5分钟,装货及等待用户取货需要5分钟,配送一件总时间10分钟,每小时配送6件。
设其每天早8点开始配送(时间早了用户可能反感,可以个性化定制),工作到晚20点,12个小时可配送12*6=72件,大约只相当于人工配送方式的70%,需要3驾无人机才可替代2名快递员,而且还要另外留出人员应对揽收事宜,可见在人工成本不大幅上涨的前提下无人机并没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载重量、能源利用效率与采购成本之间是一个不可能三角,选择两个必然要牺牲另一个。提高载重量必然加大无人机尺寸,换装更大功率的电机、更大容量的电池,增加有效载荷之外的“无效”重量,这又会增加单位重量的能耗。
虽然效率低于人工,不过无人机派送的好处是明显的,其响应速度快,如果结合类似京东的本地仓储模式,可以发挥最大的效果,实现下单10分钟即配送的极致体验,苹果新品首发时也许是个合适的营销噱头。
无人机具有优势的应用场景其实在乡村偏远地区(含城市远郊区)。一个典型的乡村使用场景为从县城的物流中心起飞,辐射半径30km的范围,平均飞行半径15km,总飞行距离30km。
不过由于具备购买力的农村人口大多已经进城务工,所以农村地区即使有需求,量也往往不大,且由于道路条件较差,尤其是山区可能还要绕很多远路才能到达目的地,所以传统的配送方式成本高收益低,现实中这部分业务很多是放弃了的。就连作为国内快递业龙头的顺丰,至今尚不能完全覆盖国内所有县级市,县以下乡镇村的覆盖情况就更差了。
无人机的好处就是可以无视道路条件与路径,径直地飞向目的地。无人机载货量小的特点也能满足农村偏远地区少量、分散的需求,其直去直回的高速响应特点也能在一天内多次往返不同的地区,一个位于县城的配送点,搭配几架无人机(重、轻载组合)即可满足一个地区的快件配送需求。
而采取传统方式要达到同样的效果则耗资不菲,服务质量也不稳定。此时无人机的成本相对于传统方式就要便宜得多,理论上只要边际收益为正即可开展业务。
随着人口老龄化,出生率降低,劳动年龄人口降低的影响逐步显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工成本将快速上升。快递业不光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今后多年的增速仍将大幅高于宏观经济增速。未来虽然增速会逐渐下降,但降到平均水平也是在人口达到顶峰、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之后。基本可以确定,快递员岗位的用工需求量会在未来会继续快速上涨。
此外,其他初级服务行业也在争抢劳动力的供应。送餐员由于和快递员的工作内容十分接近,不光分流了大量劳动力供应,也是快递员流失的最大去向。而由于快递员又是体力劳动者,除了职业病,体力的消退也决定了这个群体吃青春饭的特点。供给的减少和需求的增加将持续推高快递员的用工成本,实际上从2015年开始,快递业已经明显感受到了招工难和应聘者薪酬预期的大幅上涨。
除了无人机之外,智能机器人(双足、多足),以及无人车,由于都可以投递到居民家门口(需要解决无人车上楼梯问题),与无人机存在明显区别,这将是另一片广阔的市场。
机器人相较于无人机,在配送领域的应用场景更加多样化,泛用性更好,但所需技术也更复杂,发展会更慢。无人机正好相反,技术发展较快,但应用限制更多,适用场景更少,这制约了无人机配送,尤其是在城市地区的应用前景。
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不过自动化对人力的替代会首先发生在高度标准化的生产环境下,典型的场景是工厂流水线,对场景相对复杂的末端配送环节,机器人配送的实际应用会相对滞后,但技术进步的方向是明确的。
实际上实现物理功能的硬件已经很成熟,很便宜了,现在是硬件在等待软件追上来,即人工智能何时能达到人类智能的水平,不过相信奇点已经临近了。
被替代出的初级劳动力可以部分补充快递员的用工需求,使得劳动力价格上涨放缓,这可以减缓企业对加快投资自动化配送研究与应用的紧迫感,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趋势。最终决定机器人是否会大量替代人类劳动力的还是成本,取决于人类工资上升与机器成本下降的速度,两条曲线相交之日就是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力之时。
此外还有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比如用户或第三方会不会故意损毁机器人/无人机?这个风险当然有,但使用人工配送同样类似风险,共享单车能被扔到河里,我相信一定也会有闲人拿弹弓打无人机的。不过机器人/无人机倒是不会有故意违章的问题,想必会受到交通主管部门的欢迎。
最后,政策的问题有可能一刀毙命。比如北京六环内禁飞无人机,虽然上面我们说了核心城区本来也不是无人机的优势业务范围,但保不齐哪天来个全国禁止低小慢的禁令(低空、小目标、慢速),那我们上面说的就都白扯了。当前位置: >>
无人机送货:每个公司都说自己在做 真的靠谱吗?
发布日期:
& 采购无人机,点击:
(原标题:隔三差五就有公司说自己在做无人机送货,真的靠谱吗?)
无人机作为一个消费电子产品,或者叫做智能硬件,它的热潮似乎已经过去了。但是大公司们,比如 Google、亚马逊,快递公司
DHL、顺丰都在拼命开发&无人机送货&。
这几天,Google 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合作,在校园里推荐了一个新的无人机送货服务:你买的午餐墨西哥卷饼可能是 Google Project Wing
无人机送来,然后从天而降,飞机会自动飞到你附近,然后在空中盘旋,用绞盘和绳索慢慢放下货物。
这项和墨西哥快餐公司 Chipotle Mexican Grill 合作的短期项目看起来很像营销项目,实际上确实也只服务数周时间。
实际上,担纲送货服务的 Google Project Wing 无人机已经实验了很长时间,2014
年就已经进行了货物绳索空降的实验,还申请过专利,Google 设想这种无人机可以快速呼叫,给心脏病人送去除颤仪或者药物。
转播到腾讯微博
Project Wing 原型机
其实除了 Google,其他的大公司也都在积极准备无人机送货这件事,我们梳理了一下:
亚马逊:这家衷心希望能把货物更快地直接送进用户手里的公司,已经实验了很久无人机送货。它们用的无人机和大家常玩的多轴无人机区别不大,也是垂直起降,充电送货。亚马逊曾公布了几段视频来展示原型机,按照他们的设想,&PrimeAir&无人机计划希望实现
30 分钟内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将在 120 米以下的空域里自动飞行,主要负责运送 5 磅以下的小包裹。
DHL:德国邮政 DHL 和亚马逊有业务合作,也希望用无人机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快递投递问题,用无人机来解决人力缺口。DHL
和德国政府取得合作,2014 年已经获准在德国农村和偏远地区进行无人机快递测试,往海岛上运送药品。DHL 的 Paketkopter 四轴无人机承重
1.2kg,飞行时间最长约为 45 分钟,全自动飞行。
顺丰:顺丰的无人机送货计划 2013 年就曝光了,但 2015 年才有更多细节出现。顺丰的合作伙伴是国内的一家极飞,他们的四轴无人机最大载货
1kg,满载飞行时长约 16 分钟,也是全自动飞行。特别的是顺丰的无人机设计了黑匣子系统,一旦失事可以循着数据找回。
GeoPost:也叫法国邮政,是法国国有的邮政公司旗下的快递部门。GeoPost 2014 公开了测试视频,他们的无人机是与 Ateshsys
公司合作制造,结构是六轴旋翼无人机,最大载重 4 千克包裹,可以投递 20 公里。
转播到腾讯微博
亚马逊送货无人机,其他公司的无人机也都大同小异
可以看出,目前几乎所有公司的无人机送货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式:垂直起飞,自动设定路径,到达目的地降落放下包裹,返回。
这种设想看起来很美,但是有几个问题待解决。
首先是电池问题。商用无人机的表现比消费级的无人机玩具们好很多,但 45 分钟、20 公里的续航也已经是极限。带上包裹,也就只能飞 10
公里来回,就必须回来重新换电池或者充电,想想看,这个效率一定慢得惊人。
Google 的 Project Wing
固定翼无人机续航要长很多,但是它没法快速降落和起飞,只能在开阔地带送东西,用途有点局限。无人机体积所限,一次了不起带一两个包裹,每次点对点送去再返回,这效率远远不是快递员装几十个,然后分散投递能相比的。
其次是自动飞行控制的问题。
无人机自动寻找客户有几个关键因素必须满足,一是自动避让障碍,这项技术目前可以做到避让墙壁,但是电线这样的东西还是无能为力,然而低空的电线却最多;二是精确定位,现在即使是军用技术也没法实现在城市里准确定位你家而不是送到隔壁,欧美居民区的大房子可能好一点,但这种数据变化太大,邻居昨天种了一棵树这种数据很难及时更新和避开;三是躲避其他无人机,就算所有的商用无人机都有互相通信的功能,能保证整体协作不相撞,那一般人玩的消费级无人机呢?玩具呢?没有办法全部监管。
最后是安全问题。用户在亚马逊上买了个牙膏可能只有 15
块,但是却派了一台价值两万块的无人机去送货。在无人机降落放下货物的这个过程里,怎么确保它不被其他人打下来换钱呢?就算有合理的损失管理和追溯手段,加上出现故障自己掉下来的事故,无人机损失的成本,或者砸到地上无辜路人的成本也会高得惊人。
总的来说,无人机送货目前看起来是一个看起来很美,对公司来说,既能节省人力,又可以显得非常炫酷的新项目。
而现阶段公开讲正式推出服务的送货业务,比如 Google 的墨西哥卷饼和达美乐的披萨,基本上都可以认为是赶赶热点,借势营销。
如果真的要实现无人机送货,我们需要太多的技术突破:电池续航、安全、成本、立法&&短期内,真正的无人机还实现不了,就像无人驾驶一样。
编辑:邹婷婷  责任编辑:张海
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全球无人机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加入公司无人机快递业务真的可靠吗?_网易数码
无人机快递业务真的可靠吗?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无人机快递业务真的可靠吗?)
摘要:随着无人机的发展普及和应用,催生了不少与无人机行业相关的新工种,同时也让航拍、农业、安全监控等各个行业都有了全新的工作方式,成为了一个新时代的高生产力工具。而在快递行业里面也已经有不少的电商平台或者传统快递公司开始尝试使用无人机来为用户配送购买的商品,希望以此来节省配送时间和物流成本。以国外著名的电商平台亚马逊为例,他们早就在 2013 年就开始有计划想要使用无人机送货,现在他们的无人机配送业务依旧属于试运营的状态。亚马逊的无人机送货业务被命名为 Amazon Prime Air,目前他们已经研制了三款专门用于配送自家仓库商品的无人机,原型机是较为普通的六轴无人机,下面带有商品包装盒的卡扣。后续做出来一款类固定翼的无人机,但实际上还是通过电机和旋翼垂直飞升或者前进。现在最新款的就是有保护旋翼外框的四轴无人机,但是比原型机大很多,而且有专门放置商品包装盒的内仓。亚马逊可以说是在无人机快递业务里面投入最早,同时也最有决心的一家公司。此外国外科技巨头谷歌公司也曾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合作,使用无人机为学校师生在校园范围内配送墨西哥卷,甚至有计划与星巴克合作配送咖啡。国内的电商平台京东也在上年双十一也开始使用无人机进行试运营配送,还有主营快递业务的顺丰速运也已经开始使用无人机为偏远地区配送货物,甚至是国营的中国邮政 (EMS) 在上年 9 月份也与一家无人机公司合作正式开通第一条无人机邮路。(配图为 EMS 邮政无人机)看着国内外的无人机快递业务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实际上这些无人机真的能够有效提升物流效率吗?成本真的可以比人工运送要低吗?我们可以大概探讨一下。首先是上面这些参与开发无人机快递业务的公司使用的无人机基本都是以四轴、六轴无人机为主,大多都是使用自带的机内货仓运输商品,而这些机内货仓的载物容量也相当小。由于无人机的动力有限,一般也不能够运输太重的商品,基本都只能运载 2 - 5 公斤重的货物。而且现在无人机本身的续航能力也不强,加上负重的货物,大概会比官方宣传的续航能力更差一些。再考虑到需要往返飞行,大概只能在单程飞行十分钟左右的范围内配送。就算我们先忽视掉各国政府和地区对于无人机的航空限制和法律法规,单纯根据上面的运输条件来看,基本上无人机也只能在一次短途运输过程中运送少量轻且小的散件,或者只运送一件不太重又不会太占空间的大件。光是无人机配送的条件就相当严苛,如果想要一次性运送大量邮递包裹、或者是又重又大的包裹,甚至配送范围较远的地方,都没办法使用无人机来配送。再者,把快件交由无人机运输,也未必能够很好的保证货物能够顺利到达用户手上。虽然现在的无人机已经拥有了一定的避障和识别危险物能力,但实际运输过程中还是有很多难以避免的危险。例如高空中的风筝线、细小突出的树枝,甚至有可能无人机被人恶意攻击,导致无人机和快件的双重损失。另外天气的因素也必须要考虑进来,如果是下雨天或者雾霾天气时,基本没有防水功能、主要依靠视觉避障的无人机几乎就完全没办法可以顺利飞行了。就算起飞和运输的过程中相当顺利,天气也非常好,无人机还是得要在相当空旷和平整的地方才容易降落。国外亚马逊试运营的无人机使用自动飞行系统,除了在装配环节时需要人工之外,运输、卸货、返航基本都是使用自动飞行。但是对接受快递的客户要求会比较高,首先是需要客户必须有一个较大的前院或者较空旷平整的安全区域,然后在地面放上亚马逊专用的无人机标识,无人机就会在这个地方降落。如果整个飞行和降落过程都需要使用人工控制,整个运输过程就会相当繁琐、而且成本会更大,毕竟需要全程人工监控,还得培训专业的无人机配送飞手。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无人机快递就完全没有任何用武之地,例如在一些地理环境比较严峻的地方、隔着大山河流的情况下,无人机的使用可以大大减低配送人员的工作危险性。在空中直线飞行也能够减低人力物力的投入,只需要充满电,然后交让熟练的配送飞手操作就可以了。但是依旧需要注意上面提及到的载重低、容量少和飞行时间短的问题。多说一句:其实遇到下图中的情况,似乎挂个带滑轮的篮子效率会更高一些。
快递行业的无人机业务,现阶段来说更多是一种对于配送服务的新探索项目,而其中多少也有点跟风搞噱头的因素。目前绝大部分快递配送的场景都不满足使用无人机进行配送的条件,实际应用的意义并不大。如果配送目的地并不是人车难行的穷山恶水之地,似乎还是让快递小哥骑着摩的小三轮配送会更有效率一些。
本文来源:cnbeta网站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慧飞无人机培训不靠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