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怎样能做到不起一念心动 一生绵延txt念呢?

净空法师:一切法不能求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的真诚心不够,真诚心要是到家了,感应现前,佛菩萨会知道 - 净空法师的日志,人人网,净空法师的公共主页
我们学佛,从《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净宗同学修行守则》学起。
共5472篇&&
净空法师:一切法不能求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的真诚心不够,真诚心要是到家了,感应现前,佛菩萨会知道
恭录自《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87集&&&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你没有放下,你没有看破,你还在原地踏步,没有提升自己,放下就提升了
&&& 见爱是烦恼,这是佛门的术语。「我见、邪见」就是五种见惑,佛教弟子,入门首需要把这五见断掉。这五种见断了,证须陀洹果,小乘,在大乘,是华严圆教初信位菩萨。等,等其他的四种,我见、邪见、见取、戒取跟边见,这五种。「一切迷理之惑」,理是事实真相,理是法性,这个东西是迷理的烦恼、习气,迷惑,这叫见。「贪欲、瞋恚等」,这就是五种思惑,贪瞋痴慢疑,这个「等」就是等下头有痴、有傲慢、有怀疑,这些都叫做爱。可见得中国古代的教学,一个字里头包含很多意思。爱是思惑,不爱也是思惑,为什么?你动了情,你动了念头,这就错了。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应化在世间,跟世间人和光同尘,生活在一起,没有两样。不一样的在哪里?就是我们有爱见,他们没有。他怎么没有?他跟我们生活在一起,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佛、这就是法身大士。他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是菩萨,比佛低一等。比他更低的是阿罗汉,阿罗汉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阿罗汉,没执著。也就是这个地方讲的见思全断了,内里面没有贪瞋痴慢疑,外面没有身见、没有边见,见取、戒取、邪见都没有,这是阿罗汉。你要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你就懂得修行修什么,怎么修法。
&&&  不是经要多念、要多听、要多去研究,那全是手段,手段太多了,不仅是这个,八万四千法门全是手段。哪一个手段适合我们用,我们用起来很有效,你就用这个做手段,准能成就。修什么?六根在六尘境界修不执著,头一个修这个。那个起心动念太难了,我说我不起心不动念,还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这个事情,只有法身菩萨才做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能做到,十法界里头做不到,声闻、缘觉、菩萨、佛都做不到。十法界里面的佛,经上给我们讲四种成佛,我们前面学过了,「信满成佛」,十信满了成佛,十法界的佛。他的功夫怎么样?他的功夫也只是不执著、不分别,还是有起心动念;换句话说,还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以为是自己的心。知道身不是我,起心动念的那个是我,就是他有我见,身见放下了,我见没放下。《金刚经》前半部是放下身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后半部是放下我见,「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后半部是法身菩萨,前半部是小乘罗汉,这是功夫,这真正传法。
&&  我在早年,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那就是传法。看破是什么?了解事实真相,看破;放下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他传给我了,实际上我在那个时候也没有看破、也没放下,但是这个概念有了,这个概念就是一生修行的指导原则。我们自己没有能力看破,读经,看佛菩萨怎么看破的,我们藉著佛菩萨的教诲来帮助我们看破。可是真正看破,那是章嘉大师的标准,就是你放下,你真看破了;你没有放下,你没有看破,你还在原地踏步,没有提升自己;放下就提升了。所以,底下这一步不放下,就不能升一等,像爬楼梯一样,放下下面一层,我就登到上面一层,不断的看破,不断的放下。
&&  这要用佛学名词来讲,就是止观。贤首国师在《妄尽还源观》里面告诉我们修行的,五止六观,给我们讲五种放下的方法,六种看破的方法,那是《华严经》修行的方法。可是修行要有德行,以德为基础,德就是前头讲的四德。四德前面的三条,从一体,自性清净圆明体,从一体起二用。二用,第一个宇宙出现了,第二个我出现了,我是正报,宇宙是依报。这个依报、正报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是哲学的问题、是科学的问题,哲学跟科学最尖端的问题、最终极的问题,科学、哲学到今天都没有答案。佛有答案,宇宙万物、生命、我从哪里来的?从一体。这个一体是哲学上讲的本体,大乘佛法称它为自性、称它为法性,性就是体的意思。这是真正的自己,这个不是生灭法,不生不灭,这是究竟位。学佛,佛教的教学终极的目标,就是帮助我们回归自性,那叫圆满成佛。自性能生万法,换句话说,自性里头一样都不缺。
&&&  所以佛法的修学,宗旨就在明心见性,无论哪个宗哪个派,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目标在哪里?在明心见性。我们净土宗不说明心见性,说求生净土,生净土干什么?明心见性。我们的明心见性在极乐世界,不在此地。为什么?此地,我们的业障习气很重,明不了心,见不了性,就是烦恼习气放不下。净宗是带业往生,烦恼只要控制住、伏住,带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自然就没有了。这个法子妙极了!这是阿弥陀佛无比的恩德,他加持给我们,我们要不靠他,靠自己修行,无量劫都未必有成就。你知道这个人对我的恩德多大!知恩才晓得报恩,怎么报法?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报恩,在极乐世界圆满成佛,是究竟报恩,这一点,修学大乘、修学净宗不能不知道。
&&&&  这个地方见爱这两个字的定义,此地说得很好,一切迷理的惑,迷惑,就叫做见。贪欲、瞋恚等一切迷事之惑,统统叫做爱;迷在事上的,七情五欲都叫爱,用这个字做代表。迷在理上的,事实真相不了解,这叫见。「见者一切之见惑,爱者一切之修惑」,又叫思惑。「迷事之惑中,以爱著为苦之本,故标爱而该余也」。七情五欲里头,用爱做代表。七情,中国人常说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后头这个欲就是五欲。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这些都是事,这是首先教我们放下的。
&&& 原理原则是一个,决定是破情执、破傲慢、破怀疑,这三样东西把我们所有的性德都毁掉了,这三样东西断掉了,性德就现前
  嘉祥《法华经疏》第二卷:「经论之中多说,慧门鉴空,智门照有」。鉴跟照是一个意思,慧是鉴空的,就是知道空,智是知道有。换句话说,空是性,有是相,明了相的、现象的,这是智;知道当相即空,了不可得,这是慧。所以阿罗汉有慧,阿罗汉知道万法皆空,他什么都不执著了,他自度,不能化他。菩萨比阿罗汉高,菩萨知道万法皆空,但是他也知道万有,有是什么?有是假有,不是真有。他有智,能处理这些假有之事,教化众生。众生不是人人都看破的,迷的太多了,对於这个假相放不下。放不下,菩萨要给他秩序化,让他们生活离苦得乐,这是智。告诉他们,人要修德,要断恶向善、要积功累德,这样能够帮助你的生活更幸福、更美满。教人,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你一定要遵守,决定不违背,你一生幸福、平安、快乐,你真得到;你要是违背,你就有苦有难。佛法教人也不例外,你看佛的普世教育,教一般人的,教十善,教孝、教敬、教十善业道。净业三福第一福里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个是根,世出世间一切善法都要从这儿扎根。一定要晓得,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表面上做个样子,实际上心里不是真心情愿,这样的人都不会有成就。可以下个断语,他决定不能成就,为什么?像树木它没根,它决定不能长成。
&&  古人说的,孝是根,敬是本。《礼记》打开,第一章「曲礼」,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一部《礼记》摆在第一句话,毋不敬。毋不敬,是佛家的意思一切恭敬。不敬就是傲慢,就是自以为是,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这是错的。如来证得究竟果位,对一切众生谦虚,为什么?毋不敬是性德,他自性里头流露出来。为什么要敬?一切法不离自性,自性是一切法的理体,他相不好,他性是好的,相有好丑,性没有好丑。佛从自性上看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是佛就从恭敬当中见到了。但是佛说得很清楚,凡夫,六道众生,烦恼习气太重了,傲慢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自己要承认自己傲慢,承认你才会改;不承认,不知不觉,傲慢在起作用,破坏我们所有的功德。
  读书人都知道,孔子说的,这个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古时候的大圣人,三千二百年前,周朝,孔子心目当中最佩服的一个人,孔子就是学周公。孔子说,这个人的才华像周公一样,但是他有两个毛病:一个骄,一个吝啬,「使骄且吝」,夫子说「其余则不足观矣」,你就不必看了,全是假的,他不是真的;换句话说,他决定不能成就,这个成就是成圣成贤,不是其他的。也就是说,他不是圣人、他不是贤人,表演得再好,假的。在佛法里面讲,成佛、成菩萨、成阿罗汉都做不到;换句话说,他的佛学得再好、戒律持得再好,苦行令人敬佩,依旧是凡夫。
&&  贪、瞋、痴叫三毒烦恼,这个东西构成末那识。末那是什么?末那是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叫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大烦恼就是末那识,末那识就是这四大烦恼。转末那成平等性智,这一转过来,四智菩提里头平等性智就现前,转第六意识(第六分别)为妙观察智。转识成智从哪里转起?从六、七。六、七哪个先?第七先,第六是后,次序不要搞颠倒了。我脱衣服,先脱外头这件,再脱里头那件;搞错了,我先脱里头的,后脱外头的,你怎么个脱法?搞错了,顺序颠倒了。转识成智一定从第七识下手,第七识就是断见思烦恼,第七识就没有了。
&&&  贪瞋痴,贪瞋痴的心是什么?中心,从中心点下手那就更快,中心点破掉了,全部就解散了。贪的中心点是情执,最难破;瞋的中心点就是慢,就是傲慢;痴的中心点是怀疑,不能小看。情执、傲慢、怀疑是三毒的核心,你从这里下手,贪瞋痴就没有了。破三毒怎么个破法?这佛教给我们的,佛不教,我们怎么会知道!佛是过来人。佛佛道同,佛佛的方法、手段也是相同,同一个原则、同一个道理,方法不必相同,方法无量无边。但是原理原则是一个,决定是破情执、破傲慢、破怀疑。这三样东西把我们所有的性德都毁掉了,这三样东西断掉了,性德就现前。
&&&&&&&&& &&
&&&&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全归一句阿弥陀佛,这就是「洗濯垢污,显明清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若融通禅门」,禅宗的话,「则洗濯垢污,即迥脱根尘」,宗门的话。迥是远远的,脱是摆脱它,根是六根,尘是六尘,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内外都不执著,内外都不分别,内外都不起心不动念,叫迥脱根尘。「显明清白是灵光独耀」,清白是体、是相,灵光独耀是起用。这就是什么?寂光遍照,照而常寂,寂而常照,这灵光独耀,这是明心见性的境界。要会归在净宗,则是都摄六根,「都摄六根是洗濯垢污」,我们把六根收起来。都摄六根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我们的眼放在色上、耳放在声上、鼻放在香上、舌放在味上,把它收回来,叫都摄六根。心就定了,不要往外头境界上跑,心要收回来,都摄六根是洗濯垢污。「净念相继、自得心开,是显明清白」,这是净宗。所以我们把心收起来,不分别、不执著,收心了。不是叫你眼不见、耳不听,不是的,见色闻声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最高的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佛境界;不分别不执著,菩萨境界,看得清楚、听得明白,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
  我们现在从分别、执著上下手,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不执著、不分别,用这个功夫。怎么用法?把起心动念全都放在佛号上。见色,不论是好看不好看,全是阿弥陀佛;听声,也不知道是好听不好听,统统是阿弥陀佛。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全归一句阿弥陀佛,这就是「洗濯垢污,显明清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样念佛,没有不成功的。你要真会,哪里都是道场,不必去拣择什么清净地方,不用,全是清净地方,没有一处不清净。你真的不接受外面干扰了,心清净了,环境就清净,身心清净,没有一样不清净。待人接物,一片慈悲,没有一个妄念,没有妄语、没有妄心。「盖一声佛号一声心,念佛即是始觉合本也」,句句都是始觉合本觉。本是本来是佛,是心是佛,念佛是始觉,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他怎么会不成佛?这把念佛法门讲到究竟处了。&&
阅读(2934)|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在生活当中怎么可能不起心动念--学佛网
在生活当中怎么可能不起心动念
& 20:14:00&&&nbsp
热度:2459 &&
&&&&在生活中修行,不可能做到不起心动念啊,与人相处,以及在这个世界生活,肯定会起心动念,就会有妄想分别执着,那怎样修清净心呢,那好像只有与世隔绝闭关修炼了,那岂不是我们是不能证得正觉,我们就不能达到那个境界。我很困惑,希望明理的同修开示。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净空老法师公众号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及图片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或图片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南无阿弥陀佛 
要知道正念无念,无念才是正念,有念就不正。这个道理很深,楞严经有一句话解释了: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起心动念就是无明。所以要知道法身菩萨就已经没有起心动念了,更何况佛,有念就脱离不了十法界。
往生极乐 
很多众生错误的认为佛有正念,这是大错特错。要知道觉心不动,有念就是不觉,就是分别执着,清净心哪来的念头,有念就不清净。佛之所以说不二,是为那些执着烦恼真实的众生而说,完全是为了不起心动念。
阿弥陀佛 
佛法千经万论,一切善巧方便,只有一个目的让你放下起心动念。佛说烦恼即是菩提,并不是允许你起心动念,恰恰是为消灭你想要消灭妄心的念头,也就是说修行的宗旨只有一个,绝对不能起心动念。
青灯古衣 
一心!不需要起心动念的时候,心里多念佛,剁东西上厕所的时候别念!
尽管在“理”上,我们都知道要起“正念”,但理上的正念很难成为我们凡夫的一种“境界”,因为凡夫都有很深的“无明烦恼所熏成的习气”,我们在“事”上很难摆脱“妄念”的左右。
这就需要有“定力”,而定力是修行的主要目的。整部《楞严经》都是让你修定的。没有定力的基础,理上的正念可能也只能成为一种“文字禅”。
有了定力,正念就能“生慧”。生慧就能大用当前,理事就如如不二了。
妙本居士 
佛菩萨为众生说法时往往要打比方、举例子、讲道理,也是要用思想的,但这是随缘而为,看说法的缘熟了自然去起念、去说法的。
成佛了并不是不动念了,而是随缘起念(当然都是正念,不会象我们凡夫一样生贪嗔痴、生烦恼)。比如有人骂佛甚至要杀佛,佛不会动心,不会象我们一样生害怕、担心、愤怒等烦恼,佛心中“无我”,不会想自己如何,一切随缘;如果发现他可以接受佛法,就会自然的为他说适合他的法而度化他,说完马上放下,不会去思索、回味。所以佛起念不起念完全随众生的需要,能利益众生时佛什么事都可以做,这就是佛的境界,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对我们来说,首先要学会放下自私自利,因为我们平时的起心动念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这个身体思前想后,这是应该放下的。同时要学会利益众生,遇到能帮众生的事时就要努力去做,这时不管是想、是说还是做,只要做完即放下,念念不停留,就不叫起心动念,叫真空妙有,是我们佛性的妙用。但只要一有停留、有执著就是烦恼。如果没有什么能做事时就应该不起念,这时想东想西,想成佛都是妄想,因为没有随缘。
当然我们开始达不到这么高,就用一句佛号来代替,把不好的念头都归到佛号上。有正当的事情或能帮助众生时就努力去做,无事就念佛,这样就没问题。
我爱喝羊奶
那就是说我们是证不得阿罗汉,证不得正觉的,那在家居士就只能求往生了?
我爱喝羊奶
除非与世隔绝,要不然怎么可能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怎么可能不起心动念?
寒冬阳光 
看破万法,放下妄想执著,见自本心识自本性,体用自如,心体无碍。
寒冬阳光 
六祖坛经中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曰长。六祖知其未明心地,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不动念是不可能的,要动正念。如果连念都不动,你怎么学佛呢?佛教说既然这个世界都是人起心动念引起,那你们说说应该让人类怎么做,不可能不起心动念吧,那这世界岂不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佛教说既然这个世界都是人起心动念引起,那你们说说应该让人类怎么做,不可能不起心动念吧,那这世界岂不
佛教说既然这个世界都是人起心动念引起,那你们说说应该让人类怎么做,不可能不起心动念吧,那这世界岂不永远痛苦?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六道都是苦啊,只是轻重不同而已,但佛陀为什么出家呢,未来的国王,就是了悟了人生是苦,多么完美啊对啊,是常人认为最幸福的人啊,太子,最完美的身材、最高的智慧,最美的妻子,这个世界本就是永远痛苦的。佛出世,就是为了让众生明白这个道理啊。佛陀出家前
那为什么有的人活的乐呵呵,醉生梦死
没有了悟人生是苦,必在乐呵之后,痛苦随之。人生八苦,无人能避。
那我为什么要做人
你做人,是因为前世曾守五戒,不然,那有人可做呢?贪心重的做鬼、嗔心重的在地狱,行十善的升天,不信因果愚痴之辈当牛做马,做人,也并不容易,下一辈想做人,更难啊,下一辈能做人的,与进恶道的比例,是手掌中一把土与大地土的比例啊。想一想有几人学雷锋、几人不贪不嗔不痴,便知结果。因此,佛陀出世,就是为了度众人知因果,明道理,所谓的佛,不是万能的,但是全知的,他老人家舍王位出家,为的就是教育我们了知世间和出世间的道理,引导我们走向解脱之路啊。想做人,就守五戒,想更好,就行十善,想解脱不入轮回,就学佛。上面的都不想,就按常人的活法,自然下世想做人也不可得了。
那就是说大多数人是错的吗?那你认为该怎么做人
五戒是做人的底线啊。没有做到,就是错的。连错都不敢认,就更错了。做人,首先就要认错,然后改错。比如杀生吃肉。我们知道,弱肉强食是动物界畜生界的生存法则。如果我们也按这个法则,自己比动物们厉害,就吃它们的肉为乐,那么,毫无疑问,自己仅是个比一般动物高级一些的高级动物而已,那里是人呢?人,只所以与动物不同,就是有仁爱之心,不再以弱肉强食为准则。其它,如不妄语、不乱搞男女关系、不偷盗,比较好理解。因为正常的人都应守这些原则的。
楼主,我能理解你问题的意思。不过,你关于佛法的表述并不是很正确。在世界产生这个层级,佛法所说的心、念,并非仅仅指人的心、念。其含义要深远广大得多。还是先回答你的问题。最基本来说,例如是一个人、一个小团体、一个国家的角度,有什么样的心念,的确会引发什么样的业报。例如以不顾环境的心去发展工业,自然得到环境污染的苦果——这当然是痛苦。但是,如果常以好的心念,那么自然可以去引发好的业报。例如:以勤奋向上而乐观的心,其后得到富足安乐的生活——这对个人来说,自然不是痛苦,而是快乐了。所以,佛法说:人得好意,其福难量。当一个人的福报到达一定程度,自然就有机会得到良好的佛法机缘,由此迈上无上解脱的道路。在这个道路上,就可以逐步降伏以“起心动念”为“我”的妄想,最终到达佛的境界,远离一切痛苦。以上是从个人离苦的道路来回答问题。这个回答,同样对人类这个群体也有参考意义,即:常有好意,常住好心。俗话说的话,可以暂时理解为:每个人都尽量去怀抱着善的、好的心念——这个善、好,是以佛法为标准来衡量。如果人人向善、乐善,世界上的痛苦,或者说,一个让诸多人痛苦的世界,就会逐步转变了。如果要深究这个答案,想要学习佛法中如何解释这个问题,可分别学习:四圣谛、十二缘行、业集随心等等法理。届时,则能自答。
这个说的是像由心生,人一生所经历的所有的事都是由六根六识所产生的因果关系,包括生老病死。不起心动念是佛菩萨的境界,是妙不可言的极乐世界,是没有痛苦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佛教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起心动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