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湖北湖北省崇阳县单行道非农户口,可以迁到黄陂区吗

崇阳县到湖北省内各市县的公路里程 金农网
&&&&&&&&&&&&&&&&&&&&&&&&&&&&&&&&&&&&&&&&
)崇阳县到省内各地的公路里程(
目的地地图
2小时1分钟
119.1125公里
2小时1分钟
118.5486公里
2小时1分钟
114.913公里
2小时1分钟
112.898公里
2小时1分钟
114.2568公里
2小时1分钟
124.7583公里
2小时1分钟
109.1303公里
2小时1分钟
118.8391公里
2小时1分钟
83.969公里
2小时1分钟
114.2683公里
2小时1分钟
91.915公里
2小时1分钟
151.0814公里
4小时1分钟
160.8235公里
3小时1分钟
123.8201公里
3小时1分钟
126.1046公里
3小时1分钟
112.4767公里
3小时1分钟
110.3503公里
2小时1分钟
117.7252公里
3小时1分钟
108.8781公里
6小时1分钟
456.9433公里
6小时0分钟
464.6865公里
6小时1分钟
477.1348公里
7小时1分钟
514.3577公里
9小时1分钟
469.8255公里
514.7525公里
8小时1分钟
420.6676公里
6小时1分钟
410.4092公里
5小时1分钟
294.7644公里
4小时0分钟
285.0354公里
5小时1分钟
295.4372公里
4小时1分钟
273.4851公里
5小时1分钟
294.0175公里
5小时1分钟
285.0839公里
7小时1分钟
373.6993公里
5小时1分钟
326.7902公里
5小时1分钟
292.0157公里
7小时1分钟
332.6289公里
5小时1分钟
266.0249公里
5小时1分钟
258.4136公里
4小时1分钟
240.58公里
5小时1分钟
328.4616公里
5小时1分钟
331.5359公里
5小时1分钟
331.5636公里
6小时1分钟
324.6996公里
6小时1分钟
377.8764公里
8小时1分钟
370.8209公里
6小时1分钟
387.3698公里
4小时1分钟
311.003公里
5小时1分钟
295.2488公里
2小时1分钟
86.9205公里
3小时1分钟
127.6042公里
3小时1分钟
124.9157公里
4小时1分钟
242.7761公里
4小时1分钟
236.4932公里
4小时1分钟
185.3087公里
4小时1分钟
190.0201公里
5小时1分钟
226.969公里
2小时1分钟
152.049公里
3小时1分钟
189.509公里
3小时1分钟
223.3993公里
3小时1分钟
165.4223公里
3小时1分钟
159.3316公里
3小时1分钟
192.2468公里
2小时1分钟
124.5713公里
3小时1分钟
191.5897公里
4小时1分钟
199.2389公里
4小时1分钟
183.586公里
2小时1分钟
114.0692公里
4小时1分钟
165.1347公里
3小时1分钟
157.2739公里
1小时1分钟
62.026公里
5小时1分钟
229.7294公里
3小时1分钟
127.0131公里
4小时1分钟
145.2292公里
3小时1分钟
200.708公里
5小时1分钟
189.1821公里
5小时1分钟
205.6027公里
4小时1分钟
154.6472公里
4小时1分钟
154.0464公里
4小时1分钟
192.371公里
5小时1分钟
202.5431公里
4小时1分钟
150.5962公里
1小时1分钟
41.4369公里
1小时1分钟
47.2013公里
40.7275公里
44.3085公里
23.2072公里
4小时1分钟
248.8856公里
4小时1分钟
230.3621公里
9小时0分钟
447.5676公里
499.1295公里
8小时1分钟
431.8665公里
392.123公里
442.8392公里
473.0879公里
9小时1分钟
448.5344公里
389.0592公里
2小时1分钟
106.0779公里
3小时1分钟
146.2776公里
3小时1分钟
148.1184公里
表中距离数据根据公路卫星导航系统计算,选择一条比较方便的路线,数据仅供参考,部分边远地区没有资料
金农网(.cn)版权所有湖北省 (中华民国)
在法汉-汉法词典中发现10个解释错误,并通过审核,将获赠《法语助手》授权一个
添加笔记:
<div id="correct" title="在法汉-汉法词典中发现10个解释错误,并通过审核,将获赠《法语助手》授权一个">有奖纠错
湖北省,为下辖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是延续所设置的22省之一,为华中七省之一。简称为「鄂」。
民国年间,湖北省总体区划变化不大。辖境相当于现今湖北省除英山县全部、大悟县东北部、武汉市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以外的地区。民国36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积为186229平方公里。东接、,北邻,西界、,南接。
以下依据中华民国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出版)、内政部统计司编《民国十七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报告》(1931年出版)、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40年出版)、中华民国年鉴社编《中华民国年鉴》(1952年出版,页19-21)所提供的人口数据:
调查年代户数人口男性女性每户平均人口性别比例
29,590,000
15,900,000
13,690,000
26,699,000
14,753,000
11,946,000
1936年至1937年
25,516,000
13,731,000
11,784,000
20,976,000
10,947,000
10,029,000
随中华民国政府来台人数,据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于民国79年(1990年)普查外省籍人口按本省籍分的数据,原湖北省籍在台人数为10万7719人,占外省籍269万4917人口当中的4%。
民国初年的老汉口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打响了第一枪(),在湖北咨议局成立了武昌起义军政府。得以成立。
民国时期,湖北经历了混战、江城风暴。民国12年(1923年)2月汉口爆发了著名的「二七」京汉铁路工**罢工,是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颠峰。
民国15年(1926年)7月1日,誓师北伐。此时吴佩孚在两湖驻有10万大军,对于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他十分藐视,认为不足为惧。8月底,国民革命军进入湖北,与吴佩孚大军激战于粤汉铁路要隘汀泗桥一带。双方在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伤亡,汀泗桥四度易手,最后被北伐军攻下。吴佩孚在汀泗桥失守后,又在贺胜桥附近重新集结,双方在贺胜桥展开激战,最终贺胜桥仍被北伐军所攻下。吴佩孚退回武汉,部署防御,打算借长江天险死守这一战略要地。9月,北伐军向武汉发起进攻,三路齐出分攻武昌、汉阳和汉口。先后攻下汉阳、汉口,10月10日攻下武昌。至此,吴佩孚军队主力大部被歼灭,北伐军消灭吴佩孚的计划基本实现。
宁汉分裂与宁汉合流
期间,一度作为国民政府首都。时任北伐总司令的以当时位于武汉的国民政府受***控制为由,在另组新的国民政府,主张。最后以武汉国民政府主动进行清党而告终。民国16年(1927年)8月19日,武汉政府宣布迁都南京,汪兆铭亦于9月初亲抵南京,是为「宁汉合流」。
围剿**苏区
民国16年(1927年)后,中国***于该年湖北各地举行秋收**,创建了鄂豫边、湘鄂西等苏维埃政权。中原大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开始围剿**苏区。
爆发后,武汉又成为抗战首都。著名的便是在此处发生。
抗战结束后,国共发生军事冲突。民国36年(1947年),***、***部队进入,白崇禧成立九江指挥部进行围剿。民国37年(1948年)底,之后**受到严重打击。民国38年(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国民政府的长江防线崩溃。5月17日,武汉失守。湖北省政府迁往恩施县(今恩施市)。10月下旬,**发起鄂西南战役,向西南进军。11月6日,进驻恩施。省政府往四川万县。川鄂绥靖公署主任,向湖北省主席朱鼎卿转达国防部的命令,将所有湖北省军政名义的机构一律撤销,改编为第三兵团,由朱鼎卿任兵团司令官。中华民国的湖北省至此彻底消亡。
省、县之间的行政区
辛亥革命后,清代各道被废除,民国2年(1913年)置鄂东、鄂北、鄂西3道观察使。民国3年(1914年)5月23日,全省改置为江汉、襄阳、荆南3道。民国10年(1921年)8月,裁荆南道,以宜昌等13县与襄阳道荆门等3县合置荆宜道,以恩施等7县新置施鹤道。民国15年(1926年)国民革命军进入湖北后废道。
民国2年(1913年)1月17日置武汉黄德道,旋改名鄂东道,观察道驻夏口县(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民国3年(1914年)5月23日改设。道尹为繁要缺,一等。驻武昌县(今)。辖武昌、鄂城、嘉鱼、蒲圻、咸宁、崇阳、通山、通城、大冶、阳新、汉阳、夏口、汉川、黄陂、孝感、沔阳、黄冈、黄安、黄梅、蕲春、浠水、麻城、罗田、广济、安陆、随县、云梦、应山、应城29县。民国15年(1926年)废。
民国2年(1913年)1月17日置,旋改名,民国3年(1914年)5月23日改设。道尹为要缺,二等。驻襄阳县(今襄阳市汉江南岸)。辖襄阳、钟祥、京山、潜江、天门、荆门、当阳、远安、宜城、南漳、枣阳、谷城、光化、均县、郧县、房县、竹谿、竹山、保康、郧西20县。民国10年(1921年)8月,荆门、当阳、远安3县划属荆宜道,辖县缩减为17县。民国15年(1926年)废。
民国2年(1913年)1月17日置,旋改名,观察道驻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民国3年(1914年)5月23日改设。道尹为要缺,二等。驻宜昌县(今)。辖宜昌、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松滋、枝江、宜都、长阳、兴山、巴东、五峰、秭归、恩施、宣恩、建始、利川、来凤、咸丰、鹤峰20县。民国10年(1921年)8月改名荆宜道,驻所仍旧,辖区缩小,辖宜昌、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松滋、枝江、宜都、长阳、兴山、巴东、五峰、秭归、荆门、当阳、远安16县废。民国15年(1926年)废。
民国10年(1921年)8月置析荆南道置。驻恩施县(今)。辖恩施、宣恩、建始、利川、来凤、咸丰、鹤峰7县。民国16年(1927年)废。
行政督察区
湖北省自民国21年(1932年)依《剿匪区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条例》将全省分设为11个行政督察区后,到民国24年(1935年)11月时亦未变化。随着红军长征西去,省内公路逐渐完成,到民国25年(1936年)3月,湖北省乃将全省11区裁并为8个区,大致如下:原第1区、第2区合并为新第1区,辖蒲圻等11县,专署设蒲圻;将原第3区与第4区合并为新第2区,辖蕲春等11县,专署设黄冈;将原第5区、第6区(沔阳、潜江除外)并为新第3区,辖随县等10县,专署设随县;将原第6区的沔阳、潜江划归原第7区,改设为新第4区,辖江陵等9县,专署设江陵;原第8、9、10、11各区,依次改为第5、6、7、8各区。抗战期间,置鄂东、宜昌、鄂北3行署,管辖部分行政督察区,各区辖县有所变化。抗战结束后废其行署,行政督察区数目不变,唯各区辖县有所变化,武昌市直属省政府(下表据《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第206-208页整理而成。):
湖北省政府直辖区
民国35年(1946年)起直辖武昌市。
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21年(1932年)置「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及「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第一区专署驻蒲沂县,辖蒲圻、武昌、汉阳、嘉鱼、咸宁、通城、崇阳7县。第二区专署驻大冶县,辖大冶、阳新、鄂城、通山4县。民国23年(1934年)第二区专署迁驻阳新县,4月辖大畈特别区。次年6月裁撤大畈特别区。
民国25年(1936年)3月合并二区为新的「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蒲圻县,辖原第一区的蒲圻、咸宁、武昌、汉阳、嘉鱼、通城、崇阳7县及原第二区的大冶、鄂城、阳新、通山4县。抗战结束后,专署迁驻咸宁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后,改称大冶专区。
第二行政督察区
民国21年(1932年)置「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及「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第三区专署驻蕲春县,辖蕲春、浠水、黄梅、广济、罗田、英山6县。第四区专署驻黄安县,辖黄安、黄冈、麻城、黄陂4县。民国22年(1933年)1月第四区增领礼山县。
民国25年(1936年)3月合并二区为新的「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署驻黄冈县,辖原第三区的蕲春、浠水、黄梅、广济、罗田、英山6县及原第四区的黄安、黄冈、麻城、黄陂、礼山5县。抗战期间,民国28年(1939年)12月裁第二区,所辖11县由鄂东行署直辖。民国30年(1941年)复置第二区,领鄂东行署直辖11县及第三区孝感县计12县,专署驻地同前。抗战结束后,孝感县复归第三区,辖县减为11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后,改称黄冈专区。
第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21年(1932年)置「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及「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第五区专署驻随县,辖随县、安陆、孝感、应山、云梦、应城6县。第六区专署驻天门县,辖天门、汉川、沔阳、京山、钟祥5县。民国22年(1933年),第七区潜江县来属。
民国25年(1936年)3月合并二区为新的「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署驻随县,辖原第五区的随县、安陆、孝感、应山、云梦、应城6县及原第六区的钟祥、天门、京山、汉川4县。民国30年(1941年)孝感县移属第二区,抗战结束后来隶。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后,改称孝感专区。
第四行政督察区
民国21年(1932年)置「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专署驻江陵县沙市,辖江陵、荆门、监利、石首、公安、枝江、松滋、潜江8县。民国22年(1933年),潜江县往属第六区。
民国25年(1936年)3月改称「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驻随县,辖原第七区的江陵、荆门、监利、石首、公安、枝江、松滋7县及原第六区的潜江、沔阳2县。民国30年(1941年)6月,荆门县暂时拨归第五区,旋归回。民国33年(1944年),荆门县复属第五区,抗战结束复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后,改称荆州专区、沔阳专区。
第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21年(1932年)置「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署驻襄阳县,辖襄阳、枣阳、宜城、光化、谷城、南漳、保康7县。民国25年(1936年)3月改称「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地及辖县未变。民国30年(1941年)6月,第四区荆门县暂时拨属,旋归回。民国33年(1944年),第四区荆门县复隶,宜城县改名自忠县,辖县增为8县。抗战结束后,荆门县复归第四区,辖县减为7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后,改称襄阳专区。
第六行政督察区
民国21年(1932年)置「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宜昌县,辖宜昌、远安、当阳、宜都、兴山、秭归、五峰、长阳8县。民国25年(1936年)3月改称「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地及辖县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后,改称宜昌专区。
第七行政督察区
民国21年(1932年)置「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专署驻恩施县,辖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鹤峰、利川、咸丰、来凤8县。民国25年(1936年)3月改称「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地及辖县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后,改称恩施专区。
第八行政督察区
民国21年(1932年)置「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郧县,辖郧县、均县、郧西、房县、竹山、竹谿6县。民国25年(1936年)3月改称「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地及辖县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后,改称两郧专区,属。
县级行政区
清代湖北省在宣统三年(1911年)时,分为10府、1直隶厅及1直隶州,下辖1厅、6州、60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除府、州、厅建制,一律改县,计69县。后在省、县之间设道级政区。民国15年(1926年)废除道级建制,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民国22年(1933年)5月置礼山县时,河南省罗山县西南部划入湖北大悟县。民国23年(1934年)3月,安徽省英山县划入湖北。民国38年(1949年)时,湖北省划分为8行政督察区,下辖1市、70县。另,汉口有时为省辖市,有时为特别市。民国77年(1988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为各省县市编定代码,该法规于民国94年(2005年)10月停用。湖北省各县、市沿革情况如下:
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地代码县等级县市驻地(2013年1月)北洋时期沿革
省政府直辖
武昌镇(今)
湖北省省会。民国18年(1929年)6月武汉特别市改为汉口特别市后,湖北省请设武昌市,内政部以武昌未合设市条件,予以驳回。民国24年(1935年)4月,湖北省政府筹设武昌市政处,谋求发展省会市政。国民政府于同年7月令准。
治武昌镇(今);抗战结束后迁金口镇(今)
江汉道(驻地)
清代为附郭。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武昌府留江夏县。民国2年(1913年)5月改名,以旧府名得名。
清代为汉阳府附郭汉阳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府留县。
清代为武昌县。因与本省县名重名,民国2年(1913年)5月改名寿昌县。又因与浙江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再次改名。县境有楚邑鄂城,故名。
今嘉鱼县驻地鱼岳镇
蒲圻镇(今城区)
今咸安城区
今崇阳县驻地天城镇
今驻地通羊镇
今驻地隽水镇
大冶镇(今城区)
今驻地兴国镇
清代为,民国元年(1912年)1月改称。因与江西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改名。以古县名得名。
毛家集(今大悟县东南新城镇毛集村),民国26年(1937年)春迁治河背咀(今大悟县东南新城镇新城街道社区)。抗战结束后迁三里城何家塆(今大悟县北三里镇)。民国35年(1946年)7月迁回毛家集(今大悟县东南新城镇毛集村)
民国21年(1932年),**红军撤离,国民政府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以豫鄂边界「形势重要,距城窎远,控制不便」,政令不及,于民国22年(1933年)1月以河南省罗山,湖北省黄陂、黄安、孝感4县接壤地带置县。同年5月6日行政院令准。
黄州镇(今),因「县治偏处一隅,控制殊虑困难」,而团风镇居全县中心 ,濒临长江,交通方便,民国18年(1929年)8月迁治团风镇(今团风县团风镇)。因治所遭遇水灾,民国21年(1932年)12月迁回黄州
清代为黄州府附郭黄冈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府留县。
今红安县驻地城关镇
今驻地黄梅镇
蕲州城(今西南蕲州镇)
清代为蕲州,民国元年(1912年)1月改称蕲春县,以古县名命名。
今浠水县驻地清泉镇
清代为。为以免与蕲春县县名相混,民国23年(1933年)提出改名,因境内有浠水,故名浠水县。5月2日行政院令准改名。
麻城镇(今城区)
今驻地凤山镇
今驻地温泉镇
分别属安徽省淮泗道、安庆道
初隶安徽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月划属湖北省。
梅川镇(今北梅川镇)
今汉川市城区
今孝南城区
城关镇(今安陆市城区)
清代为安陆府附郭安陆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府留县。
今曾都城区
清代为,民国元年(1912年)1月改称县。
今云梦县驻地城关镇
城关镇(今广水市城区)
今应城市城区
郢中镇(今城区)
清代为安陆府附郭。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府留县。
今驻地新市镇
竟陵镇(今天门市城区)
沔阳城(今西南沔城回族镇)
清代为,民国元年(1912年)1月改称县。
城关镇(今城区园林街道)
分别属襄阳道、荆宜道
清代为。民国元年(1912年)1月改置县。
沙市(今)
分别属荆南道、荆宜道
清代为附郭。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府留县。
分别属荆南道、荆宜道
今城区(旧绣林镇)
分别属荆南道、荆宜道
今驻地容城镇
分别属荆南道、荆宜道
松滋老城(今北老城镇),民国21年(1932年)6月迁驻磨盘州(磨市,今东南南海镇磨盘州社区)。民国23年(1934年)2月迁回旧治。民国36年(1947年)6月又移治新江口(今驻地新江口镇)
分别属荆南道、荆宜道
今驻地枝城镇
分别属荆南道、荆宜道
襄阳道(驻地)
清代为附郭襄阳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府留县。
今城区(旧城关镇)
清代为宜城县。民国33年(1944年)8月10日改名自忠县,为纪念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而改名。
今南漳县驻地城关镇
今枣阳市城区(旧城关镇)
05043 三等
今驻地城关镇
光化(今城区东北老县城村)。因县城在抗战中被日军毁坏,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迁治老河口镇(今城区)
今保康县驻地城关镇
今当阳市城区(旧玉阳镇)
分别属襄阳道、荆宜道
今驻地鸣凤镇
分别属襄阳道、荆宜道
分别属荆南道、荆宜道(驻地)
清代为附郭。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府留县并改县名,以府名得名。
分别属荆南道、荆宜道
今驻地龙舟坪镇
分别属荆南道、荆宜道
今兴山县南昭君镇
分别属荆南道、荆宜道
鱼洋关(今五峰县驻地五峰镇)
分别属荆南道、荆宜道
清代为长乐县。因与福建、广东二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改名五峰县。因明代置五峰石宝长官司于此,故名。
050** 三等
归州城(今西北归州镇)
分别属荆南道、荆宜道
清代为。民国元年(1912年)1月改称秭归县,以汉代县名命名。
今驻地信陵镇
分别属荆南道、荆宜道
今城区(旧城关镇)
分别属荆南道、施鹤道(驻地)
清代为附郭恩施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府留县。
今宣恩县驻地珠山镇
分别属荆南道、施鹤道
今建始县驻地业州镇
分别属荆南道、施鹤道
今城区(旧都亭镇)
分别属荆南道、施鹤道
今来凤县驻地翔凤镇
分别属荆南道、施鹤道
今咸丰县驻地高乐山镇
分别属荆南道、施鹤道
今驻地容美镇
分别属荆南道、施鹤道
清代为鹤峰直隶厅。民国元年(1912年)1月改置县。
均州城(今西北丹江口水库区)
清代为,民国元年(1912年)1月改称县。
郧阳老城(今西北丹江口水库区)
清代为附郭。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府留县。
今驻地城关镇
今驻地城关镇
今驻地城关镇
今驻地城关镇
己裁撤或升格
汉口镇(今汉口)
清代为夏口厅,民国元年(1912年)1月改称县。「因汉口设市,区域太小,无成县之可能」,民国18年(1929年)7月31日,国民政府指令撤销夏口县,分别划属汉口特别市及汉阳县管辖。
民国15年(1926年)10月以夏口县汉口镇及汉口特别区市政局辖域置汉口市,隶属湖北省。民国16年(1927年)1月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以武昌、汉口、汉阳3城为一大区域,称为京兆区;4月,将武汉、汉口二市合并为武汉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民国18年(1929年)1月改设武汉市政府,辖域为汉口镇及武昌、汉阳二县城区,隶属湖北省政府;4月又置武汉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6月以武昌县城地,划归湖北省政府,改称汉口特别市。民国19年(1930年)5月以汉阳县城地,划归湖北省政府;7月改称汉口市。民国20年(1931年)5月降为省辖市,隶属湖北省政府,民国36年(1947年)6月核准为行政院直辖市。
大畈(今东北大畈镇)
民国23年(1934年)5月,湖北省政府决定将阳新县的黄沙、九折、慈口、大畈、燕厦,通山县的富有、横石潭大桥背,以及鄂城、咸宁2县部分,划为「大畈特别区」。民国24年(1935年)6月撤销特别区,各地复归原县辖。
行政区划年表
湖北省行政区划年表
说明:「?」表示不能确定其发生年份或月份,故放于最有可能的一年内,详见注释
行政区划变更
改兴国州为兴国县(1月)
改蕲州为蕲春县(1月)
改随州为随县(1月)
改沔阳州为沔阳县(1月)
改归州为秭归县(1月)
改均州为均县(1月)
改荆门直隶州为荆门县(1月)
改鹤峰直隶州为鹤峰县(1月)
改夏口厅为夏口县(1月)
废武昌府留江夏县(1月)
废汉阳府留汉阳县(1月)
废黄州府留黄冈县(1月)
废安陆府留安陆县(1月)
废江陵府留江陵县(1月)
废襄阳府留襄阳县(1月)
废宜昌府留东湖县(1月)
废施南府留恩施县(1月)
废郧阳府留郧县(1月)
东湖县改名宜昌县(1月)
江夏县改名武昌县(新)(5月)
武昌县(旧)改名寿昌县(5月)
寿昌县改名鄂城县(1月)
兴国县改名阳新县(1月)
长乐县改名五峰县(1月)
析夏口县置汉口市(10月)
改汉口市为京兆区(1月)
京兆区改制为武汉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4月)
武汉特别市来属,称武汉市(1月)
武汉市改制为武汉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4月)
省夏口县入汉口特别市及汉阳县(7月)
行政院辖汉口市降格为湖北省辖市(5月)
析河南省罗山县,湖北省黄陂、黄安、孝感3县置礼山县(1月)
蕲水县改名浠水县(5月)
析阳新、通山、鄂城、咸宁4县置大畈特别区(5月)
析武昌县置武昌市(7月)
省大畈特别区入阳新、通山、鄂城、咸宁4县(6月)
安徽省英山县来属(3月)
宜城县改名自忠县(8月)
汉口市改制为直辖市,直隶行政院(6月)
辛亥革命后置武昌府,以原江夏县区城为辖境,为鄂军都督府的治所。民国元年(1912年)起以武昌县为省会,民国24年(1935年)7月起以武昌市为省会,均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以后,湖北省政府于民国27年(1938年)8月至10月21日迁至宜昌;10月迁入恩施县。民国29年(1940年)1月,湖北省第二行政区署在黄冈县北部的黄土岭改组为鄂东行署,代行省政府职权。抗战结束后取消鄂东行署,于民国34年(1945年)10月迁回武昌市。
民国38年(1949年)4月的,**的长江防线崩溃,湖北省政府再次迁往恩施县。10月下旬,**发起鄂西南战役,湖北省政府往四川万县。
省行政机构
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日),武昌新军起义。次日,成立**,以黄帝纪元4609年为年号,推选为都督。10月17日公布《中华民**政府暂行条例》,10月25日公布《中华民国鄂军政府改定暂行条例》,对军政府各部设置有所更动。民国元年(1912年)4月19日,设民政长,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下设内务、财政各司。民国3年(1914年)5月23日,改民政长为巡按使,下设政务、财政各厅。民国5年(1916年)7月6日,改巡按使为省长。民国15年(1926年)9月15日,国民***政治会议决定在汉口创建湖北省临时政治会议,为全省军政、财政最高领导构,下设政务委员会与财政委员会,为运行机构。民国16年(1927年)1月18日,国民***尔治会议议决改朝北省临时政治会议为**,**建省事宜,并行使政务。3月25日,国民***政治会议决定,将**委员会改组为省政府委员会,湖北省政府正式成立。4月,国民政府在宁、汉两派分裂后,湖北省政府隶属于武汉国府。7月20日,武汉国府下令改组省政府委员会。9月,宁汉合流,湖北省政府归属南京国府。12月19日,国民政府下令改组湖北省政府,并于翌年1月7日成立新的湖北省政府。抗战期间,湖北江汉平原一带先后沦陷,湖北省政府迁往鄂西南一带。先后设鄂东、宜昌、鄂北行署。抗战结束后,湖北省政府恢复其行政管辖区域。
民国38年(1949年)5月,因省会武昌市为**解放军**,湖北省政府再次迁往鄂西南。10月,解放军进入鄂西南,湖北省政府迁往四川省万县。随着国防部的命令,撤销所有湖北省军政名义的机构。
鄂东行署、宜昌行署、鄂北行署
鄂东行政公署,民国28年(1939年)12月15日置,公署驻黄冈县北部的黄土岭,辖原第二行政督察区所属11县;民国30年(1941年)7月复置第二行政督察区(一说1945年9月复置),增辖孝感县和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34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鄂东行署迁至黄冈县,9月裁撤,恢复为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宜昌行政公署,民国29年(日置,由林逸圣兼任,辖第六行政督察区。枣宜会战后,因鄂西江汉平原富裕地区被日军**,己无保留必要,同年11月14日裁撤。
鄂北行政公署,民国31年(1942年)11月23日置,公署驻光化县老河口镇(今湖北省老河口市城区),辖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34年(1945年)9月裁撤。
历任湖北省军政长官、省政府主席
(1911年10月 - 1913年12月)
(1913年12月 - 1914年2月,代理)
(1914年2月 - 6月,署理)
(1914年6月 - 1915年8月)
(1915年8月 - 12月)
(1915年12月 - 1916年7月,1916年1月前为代理)
(1916年7月 - 1921年8月)
(1921年8月 - 1925年1月)
(1925年1月 - 1926年2月)
陈嘉谟(1926年2月 - 10月)
湖北省政府主席
(1927年12月 - 1929年5月)
(1929年5月 - 1932年3月,1930年2月前由代理)
(1932年3月 - 1933年7月)
(1933年7月 - 1935年12月)
杨永泰 (1935年12月 - 1936年10月)
(1936年12月 - 1937年11月,1937年10月起由代理)
(1937年10月 - 1938年6月,1937年11月前为代理)
(1938年6月 - 1944年7月,1939年2月 - 1940年8月由严立三代理,1943年起由朱怀冰代理)
王东原 (1944年7月—1946年4月)
万耀煌 (1946年4月 - 1948年4月)
(1948年4月 - 1949年2月)
朱鼎卿 (1949年2月 - 1949年11月)
关注我们的微信
下载手机客户端
赞助商链接
欧洲最具活力的中文社区.最大的关于法国的中文网络平台
法语爱好者的家园 留学与考试的助手 提供各种法语相关的信息与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北省崇阳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