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二产与三产融合合机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河南:加快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国农民合作社》2017年02期
河南:加快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摘要】:正日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意见》要求,全省加快调整种植业结构,以稳定粮食产能为前提,建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作物三元结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合理调整玉米生产结构,开展粮改饲试点,因地制宜发展青
【关键词】:
【分类号】:F327【正文快照】:
日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意见》要求,全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12年03期
;[J];中国乡镇企业;2012年04期
卢凤萍;张骏;;[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年05期
熊世伟,彭再德;[J];上海综合经济;2001年08期
吴少平;[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赵永辉;;[J];浙江经济;2008年20期
石培华;;[J];旅游学刊;2011年05期
杨其广;;[J];中国金融家;2012年04期
吴金艳;;[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年07期
付瑞红;;[J];经济师;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学成;;[A];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4年
武义青;张云;刘雪梅;;[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许海峰;[N];湖北日报;2011年
地区旅游局;[N];阿克苏日报(汉);2011年
实习生 王红霞;[N];榆林日报;2012年
谢贤伟;[N];福建日报;2013年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李友志;[N];湖南日报;2013年
特约记者 陈瑞;[N];三江源报;2014年
李玺;[N];遵义日报;2014年
张琨;[N];绵阳日报;2014年
王立岗;[N];河北日报;2014年
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
王胜楠;[N];杭州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伟军;[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郑明高;[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智慧;[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5年
姚云贵;[D];吉首大学;2015年
周静;[D];黑龙江大学;2014年
李振军;[D];吉林大学;2016年
吴雪;[D];吉林大学;2016年
左绪刚;[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刘月娇;[D];云南大学;2016年
邹微波;[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年
吴颖惠;[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刘雪婷;[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的位置: &
发展现代农业:激发“三产融合”的县域新活力
优质期刊推荐首页>手机端>本报文章精选
激发内生动力 留住美丽乡愁
&&&&中国财经报网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整治村容村貌和完善基础设施,只有激发美丽乡村的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留住美丽乡愁。山东省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村综合改革相互融合,用经营的理念统筹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正如山东省财政厅副厅长姜凝所说:“建设美丽乡村不光是要把村容村貌整治好,还要发展集体经济,聚焦‘新六产’,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健全乡村民主管理机制,建设精神文明,真正实现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
  发展“美丽”经济,推动三产融合&
  农村经济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把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美丽风景变成富民产业,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真正内涵。
  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意见》指出,美丽乡村建设要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使得农业功能得到拓展,农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这里的面积是1500亩,我们把林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在了一起。”在济宁邹城市泉山沟村,香城镇镇长秦仕儒指着面前的一大片果园对记者说。香城镇明确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这一定位,将旅游业与农业相融合、城市与农村相融合,为美丽乡村建设三产融合趟出一条路子。
  “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着力打造乡村旅游产业。”秦仕儒介绍说,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泉山沟村,利用老民宅、旧学堂等闲置资源,与邹城兖矿集团信达公司合作建设精品民宿,让社会资本后期进行运营,打造精品民宿、特色农家乐等。
  2016年,香城镇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2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约1000万元。这些收入来源于农民开办农家乐、民宿,销售农产品等,该村已实现了从旅游通道到旅游目的地的重大转变。
  香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只是山东省发展“美丽”经济、三产融合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6年,山东省乡村旅游接待3.97亿人次,占旅游总人次的55.8%;实现乡村旅游消费2200亿元,占旅游消费总额的27.4%。下一步,依托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山东省将最大限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探索出更多的“旅游+”等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抓手&
  将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山东省农村综合改革发展和“三农”工作的抓手。对此,威海市财政局副局长邓炳奎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当前,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流转等农村改革,队伍建设、组织保障等农村基层建设,以及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农村工作相互联动,但最终落脚点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上。
  山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以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为着眼点,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改革为关键点,以发展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为着力点。山东美丽乡村建设,在产权改革推进过程中促进了农民增收。
  而威海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进一步摸清家底,整合农村各类资产,使这些资产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该市在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方案设计中,统一留出40%左右的公益股份,其收益重点用于环境管护、设施维修等农村公益事业。同时,成立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社,变农村资产集体所有为村民按份共有,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曲阜市尼山镇的“七间民宿”项目是“政府主抓基础设施配套、招商主攻产业导入、村集体主推产权流转”的典范。客商通过投资建设实现乡村旅游创业,村民通过闲置宅基地流转和就地打工实现增收,村集体通过宅基地“二次流转”实现了资产变现。
  邹城的香城镇也采取土地流转、大户承包等模式,积极推动农村土地资源向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镇流转土地近3万亩,其中开展土地租赁2万亩、土地入股1万亩。在土地流转中,一般按照每亩每年600至1200元不等价位,支付农民租金,在3―5年的过渡期内,按照每亩每年5%的比例提高租金,通过5年左右进入盛产期后,每亩每年按10%左右的比例递增租金,确保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增加家庭收入。
  香城镇镇长秦仕儒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村民土地收入由原来每亩的不足300元提升到流转后的每亩800―1000元,而且流转后农民通过村级劳务公司派遣务工,每人每年可增加工资收入2万多元。
  美丽乡村建设催生了新的产业模式,盘活了农村的资金流、人员流和物流,把农民从原来的单纯从事生产性劳动变成能够参与到合作经营、土地和房产入股或出租、就地打工等多种生产和经营方式中,农民收入结构也实现了从单一的生产性收入向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生产性四项收入的转变,成为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抓手。
  吸引社会资本,调动多方参与&
  按照规划,山东省7万多个行政村到2025年将全部建成美丽乡村。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因此,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调动社会资本和老百姓的积极性踊跃参与,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尤为必要。
  荣成市财政局局长王云雷介绍说,为破解建设资金瓶颈制约,该市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探索撬动金融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比如,烟墩角村与重庆、台湾投资方进行合作,成立荣成市天鹅海旅游公司负责前期策划和后期运营,依托大天鹅、海草房和花斑石等特色资源,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经营结合起来,以“旅游+”模式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东墩村也引进山东乐彩文化公司,发展红色旅游,解决了拆与建的资金问题;牧云庵村则引进了社会资本投资300万元,注册成立了荣成市牧云庵渔家风情旅游文化公司,对村庄老旧民居统一规划改造。
  作为中国美丽乡村示范镇,济宁曲阜吴村镇拥有中国首个文化国际慢城。该镇美丽乡村建设采取“美丽乡村+文化国际慢城”建设模式,以财政奖补乡村连片治理试点项目为契机,通过与第三方公司合作进行项目建设,实现乡村旅游跨越发展,增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曲阜市委书记刘东波介绍,慢城项目由曲阜孔子文化国际慢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民俗改造,对慢城内2个镇27个自然村落统一进行民俗改造。杭州优宿集团利用其成熟的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和市场,对民俗改造村落中的民宿项目进行统一的宣传营销和运营管理,保障入住率不低于30%,如实际入住率低于30%,杭州优宿集团给予补偿。目前,一期项目设置民俗管理运营中心2处,对葫芦套村、梨园村两个成熟的民俗村内100间住房及外部基础设施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改造,总投资1000万元。
  记者在葫芦套村看到,样板房院落打造已经完成。古朴的石头院墙内,保留下来的老树郁郁葱葱,青石板路和草坪铺满整个院落,屋内住宿设施一应俱全,整个民宿风格古朴雅致。民宿项目将激活乡村旅游经济,成为曲阜文化国际慢城的亮点和增收点。据初步估算,一期将实现年收入不低于292万元,扣除平台运营费、物业费等,年利润最低约204万元,最长5年左右收回成本,并带动数千人致富。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牵扯部门多、社会影响大,资金投入需求也比较多。今年山东省级财政又安排5亿元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奖补资金,比上年增加3.2亿元,对500个省级示范村按照每村100万元标准给予了奖补。姜凝表示,下一步,山东省财政将充分发挥财政部门职能作用,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统筹使用涉农、涉村资金,发挥聚集效应,通过“村企共建”、社会捐助、财政奖补等方式,鼓励和吸引工商资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成功人士共同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中国财经报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制作单位:中国财经报社新媒体部三产融合 , 壮美新农村――黔江区农委“三农”工作综述
来源:武陵都市报
&&& 深秋,丰收的瓜果已告一段落,仰头山红心猕猴桃香甜萦绕心间,中塘脆红李口留余香,小南海大闸蟹鲜美难忘,乡村旅游的人们流连忘返。这一季,又是一个丰收季;这一年,又是黔江农民增收的一年。
&&&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黔江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黔江农业产业快速壮大、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农业增加值快速提升,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丽的现代农业园区
&&& 产业快速壮大
&&&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 发展产业,是农民得以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自2013年以来,区农委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生态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狠抓中央、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狠抓农业产业发展,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2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200元。
&&& &2013年,黔江区启动了仰头山、武陵仙山两个山地特色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引进区内外10余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示范园区,猕猴桃、脆红李、高山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异军突起。全区猕猴桃在地面积达到3.85万亩。&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黔江猕猴桃产业快速发展,获得&全国绿色生态猕猴桃之乡&称号,成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的主要示范品种。同时,黔江成为全市保供蔬菜基地示范建设区县之一,全区全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5.2万亩,总产量达到30.5万吨,总产值达4.5亿多元。全年完成水产品产量1690吨,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3870.2万元。到2016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32.9亿元,农业增加值21.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20元。
&&& 今年,黔江区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抓手,紧紧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农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农业农村改革等重点工作,按照&十个一&模式强力推进产业壮大,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区农林牧渔产值实现84903万元,农业增加值达到55079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27元。
  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三产融合发展
&&& &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易地扶贫搬迁都为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区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 2013年,区农委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累计启动实施37个集镇、79个农民新村、114个特色大院建设,推进农户相对集中居住建房4868户,截至年底分别完工11个乡镇集镇建设、10个农民新村、33个特色大院建设、3491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居住建房。2014年,完工集镇建设项目66个,完工农民新村建设35个,特色院落建设319个,小南海板夹溪十三寨成功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
&&& 2016年,区农委拓展农业功能,加快农旅融合。按照&一城主导、一江拉动、一点引爆、全域旅游&的总体思路,推动全区乡村旅游发展。建成休闲观光和采摘体验园4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22个、乡村旅游景点24个;发展农家乐348家、乡村酒店70家、休闲农庄36家。推出&春踏青赏花、夏避暑纳凉、秋采摘体验、冬玩雪过年&四大乡村旅游主题活动,初步形成&武陵田园&黔江人家&乡村旅游品牌,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条。成功举办乡村旅游节庆活动20次,接待乡村旅游游客350万余人次,实现收入2.3亿元。立足&一江两岸三带六园两馆&布局,全力推进阿蓬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建成项目31个。示范带入选&重庆市2016年醉美乡村好去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品牌效应初显。
&&& 今年,区农委以重点打造&阿蓬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为抓手,因地制宜建成农业观光体验园46个、醉美乡村旅游景点24个。全区农家乐累计达到500家,乡村酒店80家、休闲农庄44家,接待游客超过350万人次,实现收入2.53亿元。
&&& &休闲农业加速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起来了,农业与信息化加大了融合。&区农委主任杨泽迁说。
在冯家街道中坝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民清理河堤边坡杂草
&&& 打好攻坚战
&&& 农业品牌创建提速
&&& &农业品牌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区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八大以来,黔江区农委以品牌建设为突破口,促生产、抓龙头,取得了显著成效。
&&& 2013年,区农委加大无公害、绿色食品认定认证申报,组织指导3家企业15个产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标志,黔江猕猴桃、肾豆、渣海椒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区内外,树立了区内农产品绿色、生态、健康的良好形象,有效促进了区内主要农产品产销两旺。2016年,黔江区出台了《&三品一标&认证扶持奖励办法》,大力鼓励企业、家庭农场做好&三品一标&品牌认证工作。
&&& 2017年,黔江区明确将&三品一标&认证纳入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项目申报的前置条件,申请&三品一标&认证主体增至35家,申报数量达到45件。全区累计拥有著名商标26件,入围市级名牌农产品5件,拥有无公害农产品3个、绿色食品11个、有机农产品2个、原产地保护备案认证1个,黔江猕猴桃等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在公示。
&&& 区农委还将进一步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打好品牌创建攻坚战,着力培育区域性优势农业品牌,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120家,建成农民合作社1500家以上、专业大户1200户以上、家庭农场500个以上,农户入合率提高到60%以上。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建成黔江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力争建成全域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驰名商标品牌达到10个以上,创建国家级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2个,成功申报国家地理商标或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识5个。
&&& 拓宽增收渠道
&&& 打造美丽新农村
&&& &十八大以来,区农委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完善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并围绕农业功能拓展,着力加快农旅融合,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加快,农村产业链不断加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杨泽迁告诉记者,在未来几年的工作中,区农委还将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统揽,持续推进&10个1&发展模式,稳定发展烤烟,壮大水果产业,大力发展以羊肚菌为主的特色蔬菜产业,培育壮大水产养殖,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发展环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 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强力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打造环境优美、村容整洁、功能完善、邻里和睦的美丽乡村。
  (记者 王仿)
  (图片由区农委提供)
【责任编辑:陈庆】
论坛最新热贴三产融合催生乡村经济新业态
本报记者 罗宝 本报通讯员 禹强云新产业 质量效益提升,广袤田野地生金  立秋过后,气温居高不下。8月10日,记者走进全椒县襄河镇八波村的辉隆现代农业示范园,却有一种绿意盎然、神清气爽的感觉。青的禾苗、绿的苗木、红的花卉、沉甸甸的果实,这里仿佛是一个现代农业的“大观园”,广袤田野处处“生金诞银”。  在3000亩栀子基地,一棵棵1米多高的栀子树上,挂满了栀子果。“这种阿里山1号栀子果可是宝贝啊,用它提取出的栀子黄色素是纯植物色素,做蛋糕、面包等食物,健康可口,一斤能卖一两万元。 ”辉隆集团全椒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向军介绍说,目前栀子基地已有3000亩,一年内建成加工厂,批量生产。  走进火龙果大棚,那一根根肥硕的根茎上结满的红彤彤的果实,叫人心旷神怡。摘下一个一斤左右的火龙果,剥开外皮,露出诱人的红瓤,一口咬下,满嘴香甜。江向军说,这种台湾红心火龙果全部用的有机质肥,不打农药,物联网设备自动控制棚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墒情,5斤一箱在网上卖66块钱,现场采摘30元一斤,采3斤送一斤,游客络绎不绝。  还有姹紫嫣红的北美海棠、籽大可口的瓜蒌、琳琅满目的百果采摘园……安徽辉隆集团2010年入驻全椒,整体流转八波村2.2万亩土地,打造了优质粮生产、良种繁育、生态园林和设施农业四大功能区,全部种植质量高、效益好的新品种,培育出一批全新的农业产业。企业在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也带动园区内的农民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  在全椒县沿滁河的武岗、二郎口等乡镇,农民们在秋季收割完水稻后,纷纷投放虾种苗,栽水草,来年3月底起捕,6月下旬再栽种水稻,稻虾共生,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每亩地一年养虾纯收入近3000元,加上一季水稻,效益可观。而且,这种稻虾米不打农药、施有机肥,绿色无公害,一斤能卖到10块钱。新技术 集约高效生产,智慧农业显生机  在全椒县石沛镇荣鸿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蔬菜生产基地里,工作人员正在蔬菜大棚内测试物联网技术应用效果。 “这种智能球可以自动采集环境信息,自动提醒异常,自动开关施肥设备,我们只要轻轻点击手机或电脑,就能浇水施肥,取得节工、节水、节肥和提质增效的良好效果。 ”据园区负责人汤玉春介绍,由于地处江淮分水岭,缺水易旱,示范园引进了“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技术,全面实施节水灌溉工程,铺通输水管网,喷滴灌全覆盖达到12000亩,节水50%以上、节肥40%以上。公司还与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合作建设科技部专家工作站和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试上60亩的新式钢架大棚,生产的避雨设施葡萄,一亩地仅7至9棵葡萄树,一棵树年产值可达1万元,林下活血丹、覆盆子等中药材套种也渐成规模。  全椒县2013年即启动农业物联网建设,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现已建成市、县两级平台和指挥中心,以及大田种植、畜禽、渔业等12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  随着育秧工厂、肥水一体化、农业物联网、园艺大棚、控根容器、小飞机防控、飞蛾诱捕器、太阳能杀虫灯、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和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新型实用技术的推广,全椒县农业逐步实现集约高效生产,农业规模经营比重已达50%左右,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2%,创省级名牌产品6个,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分别有19个和77个。新理念 三产融合发展,风景区里瓜果香  置身辉隆现代农业示范园,不仅有生金的土地、丰硕的果实,还能看到在花丛树阴中的美丽新村,在田野一角矗立的富硒大米加工厂,在园区家门口上班的农业工人,在鸟语花香之中漫步的老人、嬉戏的孩童,在果园或乐园里采摘、玩耍的游人。  全椒县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模式,跨行、跨界,三产融合发展。特别是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让农房变客房、农区变景区、田园变游园、农民变市民。为此,该县结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美好乡村建设及县绿色生态旅游一环线的打造,邀请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编制规划,整村推进建设,合理布局产业,涌现出一个个宛如风景区般美丽的新乡村、示范区。  辉隆现代农业示范园现在正全力冲刺5A级风景区,3年内投入1.5亿元发展坝上草原露营、亲子科普、水上乐园、农事体验、农家灶台、果树蔬菜领养、植物迷宫等项目,如今已吸引越来越多游客观光体验。而示范园所在的八波村已有一半的村民旧房拆迁,搬进美好乡村示范点河东新村。复式小楼点缀在平畴绿野之间,道路宽敞整洁,花草树木环绕在楼前屋后,一条穿村而过的小河边,石凳、长椅星星点点,为民服务中心功能齐全,成为游客的又一个好去处。“我们的梦想是打造一个青山绿水,开门见果,游人如织,瓜果飘香的原生态风景区,让城里人在这里记得住乡愁。 ”江向军说。  石沛镇荣鸿农业科技示范园也在大季村1.8万亩土地上“描绘”着美丽乡村的蓝图:发展高端花卉苗木,进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生态旅游度假胜地。公司请来杭州园林设计院做规划,1.2万亩用于种植,6个村民组搬迁至集中安置点,2个村民组修旧如旧,打造特色古民居和民宿酒店,供游客用餐、住宿。现代农业的发展让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变,石沛镇大季村村民戎家本夫妻俩将家里的30亩地流转给了荣鸿公司,每亩年租金520元,两人在公司务工,年收入4万多元,古民居建成后,他家的老宅子还成了家庭客栈,又是一笔不小的收益。  如今,全椒县在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信息服务、流通等众多领域,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以“互联网+”串起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催生出农业农村经济新业态。在“卖货郎”电子商务大墅镇诚义服务站的展厅里,各类土特产品琳琅满目:百年辣酱、管坝牛肉、马厂酥笏牌等在内的当地20多个农、特产品都已进行线上销售……服务站负责人宋发德告诉记者,“卖货郎”电商平台已在各镇、村设立加盟服务站,不收加盟费,免费对各加盟和供货农户开展培训。目前,全县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已有300多家,电子商务零售交易额突破2亿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产融合的概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