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给板材行业新闻带来是机会还是厄运

&& &&&&用户名:
“一带一路”战略下企业应如何走出去?&
来源:烟台市商务局
&首发栏目:
&&&&&&&&&&&&&&&&&&&&&&&&&&&&&&&&&&&&&&&&&&&&&&&&&&&&&&&&&&& 一带一路&战略下企业应如何走出去?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未来五年我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其中,将&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未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主要战略。&一带一路&无疑为我国广大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海外投资机会和海外市场,更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海外投资机遇期。
   在这一大战略下,作为最大受益者的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又该如何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防范风险?
   近日,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宋海在出席于新疆哈密举办的2015丝绸之路高峰论坛时,对中国的企业如何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把握市场和机遇给出了建议。
   国企和民企海外投资机会均等
   宋海表示,&一带一路&为广大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投资机遇。首先,与大部分&一带一路&的国家相比,我国在技术、设备、资金和服务上具有较大的优势。由于技术和资金优势,我国首要任务是帮助周边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发电站、港口、公路和高铁等。这些有利于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连接。一旦周边国家的整体基础建设改善了,更加具备了被投资的条件,整个海外投资活动就会提高。
   同时,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的人工成本较低,会吸引外国投资者进入投资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进而提高当地工人的工资,带动当地的消费,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对外投资,企业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获取相对廉价的原材料,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可以向外扩张,推广自己的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自身良性发展。
   其次,中国相当一部分产业,尤其是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中国企业与经济转型也遇到了瓶颈。但过剩的产能光靠国内的消费力还不够,需要有新的方向释放。可以说,&一带一路&为中国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契机。
   再次,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中,国企和民企海外投资机会是均等的。在这个过程中,两者的分工是不同的。国企有更多在海外投资的经验。相对来说,民企在投资大型项目上的经验会少一些。我国的&一带一路&对周边国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扶持作用。
   在发挥这一作用时,国企有可能会投资一些回报较长、毛利率较低但对当地政治影响力较大的项目,民企会进入分工更为细致,投资期短的一些项目,两者投资重点是不同的。
   企业应该怎样走出去
   宋海认为,&走出去&的企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择国家,二是选择行业,三是要搞好跨国投资和经营的团队;四要认真研究风险,寻找专业的服务团队;五是建议企业寻找合适的本地伙伴。具体而言,宋海给出以下建议。
   一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诚信为本。宋海表示,参与&一带一路&海外投资的企业,不仅要考虑存在的经济风险,更要考虑东道国对我国对其投资的心理认同和接纳程度。也就是说,企业在海外运营中,要树立和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即一方面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兼顾项目的经济性、环保性和对当地社会民生的改善,以诚意和行动改变国际社会的认知;另一方面,要把维护和改善形象纳入公司海外战略的统筹考虑和规划。&走出去&的企业要通过实施具体的商业合作项目,用看得见、信得过的成功商业项目运作,打消疑虑,筑牢合作根基。
   二是熟悉并自觉遵守国际法律规范,这是企业参与海外投资的关键要素。宋海认为,商业运营的底线是遵纪守法,&走出去&的企业更要遵守三条&红线&:即本国法律法规、东道国法律法规以及国际规范和惯例。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企业应当特别注意各国法律制度体系的差异性,加强与我国驻当地使领馆的联系,积极防范相应的风险,避免盲目投资。
   三是提升与媒体及公关机构的交往能力,提高透明度和规范信息披露。宋海说,在当下,&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必须提高&走出去&企业的透明度,通过主动、真实、客观的信息披露,让世人了解中国企业在东道国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开展负责任投资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为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改变。
   他建议,企业家可以同我国驻当地的媒体、公关公司联系,同时重视海外公关人才的培养和公共关系工作的常态化与制度化,构建和谐、务实与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
   四是尊重当地文化。&走出去&的企业,要有国际化视野和担当,尊重东道国民众的社会文化心理与习惯,了解东道国的文化特点及其差异性,找到与当地利益相关和沟通交流的渠道和最佳方式,提升当地居民对企业的认知度与满意度,增进中国企业与当地居民的情感纽带和文化认同。
   企业参与海外投资策略的选择
   当代跨国投资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并形成了美国、欧盟、日本三极化市场。有资料显示,它们约占全球对外投资额的70%。
   宋海认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对外投资中,其市场战略的选择,应该是尽量避免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发生正面的市场争夺,要力争先在市场空隙地带有所突破,以积蓄力量,不断扩展,逐步形成一种多层次的、多样性的对外投资市场格局。选择这种对外投资市场战略,他给出的具体建议是:首先,利用我国在资源开发方面所拥有的非常成熟的技术和低成本的人工优势,可在&一带一路&沿线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投资,合作开发资源。他说,这些地方所拥有的石油、天然气、森林、有色金属矿及棉花等,资源丰富,又是我国长期所需要的,在发达国家没有进入之前,中国企业应作为一个重点选择的投资市场。
   其次,应利用发达国家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产品的优惠条件,积极投资初级产品加工、工业品加工领域。并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出口加工市场,把其销售市场主要建在发达国家。
   再次,利用国际跨国公司只掌握核心技术、其产品自制零部件不断下降带来的市场机会,企业可根据自身优势在国内外为其生产配套产品,采用跟进投资。通过把自己融入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经营体系之中,获得其全球市场的一定市场份额。
   对外投资方式的选择
   宋海指出,现阶段,我国对外投资企业主要采用的是新建海外企业的方式,而且大都为现汇投入,这种单一、落后的投资方式也是制约我国对外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代的资本输出,早已不是单纯的资金输出了,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需要采用成熟技术、成套设备、具有与投资国家和地区有较强互补关系的过剩原材料、技术软件、工程人员及信息服务等为主的资本输出方式,以加快我国成熟产业的国际转移。
   他建议,投资具体方式的选择应重点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要尽可能避免独资或一切从头开始的做法。要充分利用对方优势,切实贯彻&优势互补&的原则,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是合作开发资源方面,既要保持自身优势,又要保证对方的利益,才会有长远的合作与发展。
   其次,在发达国家进行投资,主要应采取并购的方式。尤其是对那些拥有专门技术特点的中小企业,要尽可能通过国外融资进行兼并或股权收购,不仅可以减少投资成本与风险,还可以进入成熟市场,培育技术上的竞争优势。
   对外投资可能面临哪些风险
   &一带一路&贯穿几十个国家,每个市场成熟度不同,国家间更有来自文化、经济、法律、政治和监管体系上的差异,甚至一些国家还存在政治不稳定或是政府管治低效的情况。加上技术革新、全球化和大宗跨境投资等趋势影响,各个国家的投资环境更加错综复杂。
   宋海认为,其中的投资风险、信用风险、政治风险、互联风险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企业将要面临的四个最主要的风险。
   他说,各国的法律法规不尽相同,不合规的操作往往会遭受严厉的处罚。法律风险是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当地到底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外商投资有怎么样的法律规定和待遇,两国签合同是按照哪国的法律进行,遇到仲裁又去哪个国家,都有很多实际操作问题。在应对相关监管风险的同时,企业还需要考虑到风险敞口程度、保险范围、资金和税收、索赔和保险凭证需求等问题。
   宋海给出如下规避风险的做法:一是建议企业可以选择购买本地保单、全球保单,或者是全球统筹保险方案。即通过一家全球性保险公司为自己提供统一的保险保障服务,该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其关联公司或合作伙伴,来提供统一的保险保障服务等不同方式,覆盖以上所提及的主要风险。
   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企业将面对使用不同信用和支付方式的客户,因此增加了交易风险。企业可以通过评估并购买针对交易方违约风险的保险加以防范。
   二是关注汇率风险。宋海提醒企业,还应该注意的是参与&一带一路&对外投资也存在金融体系风险问题。目前人民币比较稳定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外汇储备充足,但很多国家在外汇储备上很不充足。因此,去投资的企业赚的是当地的钱,但一旦当地货币贬值,投资回报就会大受影响,必须妥善处理这个问题。
   如何应对海外投资带来的风险挑战
   宋海指出,&一带一路&沿线有许多国家经济落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没有实现发展,能否在短期内通过&一带一路&就能发展起来?尤其是一些人烟稀少地区,建立互联互通能否获得经济效益?许多基础设施建设能否盈利,甚至能否回本?至少在短期内能否通过发展经济产生经济效益?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
   &一带一路&战略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在于能否创造稳定的投资回报率。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商业环境不佳,政治版图也存在着不确定性,这都使得投资项目的回报率存在着较大变数。
   宋海建议采取以下策略:首先,采取审慎的投资策略与操作。研究显示,企业海外并购的失败率在50%&70%之间。从目前的投资回报来看,&一带一路&中一些项目甚至有可能风险高于收益。
   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企业都需要坚持&两个审慎&,即采取审慎策略和审慎操作。&一带一路&在战略层面上可以高调推进,但在具体操作中应谨慎从事,避免急功近利、大干快上,更要避免好大喜功。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可选择&高估风险、降低预期&的审慎策略,即宁可将风险评估得高一些,并适当降低收益预期。
   其次,企业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时应保持清醒的战略头脑。
   一是应搞清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为了达到什么样的战略目标,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生产布局以取得系统综合优势﹖还是为了获得廉价的原材料供给?或是为了打入竞争对手的本国市场﹖明确目的后根据不同的战略目标选择制定相应的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二是企业应充分运用资本运营手段。走并购之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并购不仅可以利用目标企业现有的生产设备、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而且还可以获得对企业非常有用的技术、专利和商标等无形资产;还可以大大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可以利用目标企业原有的销售渠道,较快进入当地以及国外市场,既节约了营销成本,又避免了艰难的市场开拓;通过跨行业的并购活动,可以迅速扩大经营范围和经营地点,促进产品多样化和生产规模扩大;可以减少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使企业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再次,熟练利用国际资金,做好项目触资。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企业规模,也可降低项目风险。项目融资是针对一个特定项目所进行的贷款活动,以项目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它与传统融资方式不同,即使项目未来现金流量和收益欠佳,只要借款人目前有良好的资信和偿债能力,贷款机构也会放贷。项目融资作为一种新的国际金融方式成为一种专为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开发筹集资金的手段。
   最后,重点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管理。一是引入第三方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审查。企业作为投资方,有时可能因为&身在此山中&的缘故无法正确辨析投资项目的利弊,为此,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审查,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公正地对项目进行分析,同时也能避免由于企业内部人员评估审查时的&走过场&行为,以致无法作出系统性、真实性评估的情况。
   二是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控制管理。在企业决定实施对外投资并明确了投资方案之后,要注重对投资实施活动中各项事务进行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做到相互制衡。企业财务部门要全面监控对外投资的资产价值,关注对外投资的资产价值变化,及时防范投资风险发生。
版权所有(C)
烟台市商务局 技术支持:烟台国际经贸信息中心
地址:莱山区新苑路5号
邮编:264003 电话: 传真
: E-mail:一带一路战略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向西延伸?
17:01:16 来源: 王建 
展望未来20年,中国的能源、矿产和农产品的获取方向,主要是依靠中东与非洲,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带路战略”的空间指向为什么是“向西”的问题
导读:展望未来20年,中国的能源、矿产和农产品的获取方向,主要是依靠中东与非洲,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带路战略”的空间指向为什么是“向西”的问题。&文/中国经济50人论坛 王建一带一路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29位国家领导,130多个国家代表,数千位国外嘉宾和媒体的盛会,标志着本届论坛取得了巨大成就。此时我们也看到了国内外对为什么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以下简称带路战略)的各种探讨与议论,比如说是为了进入欧洲市场,是为了输出过剩产能,为了接替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引领新全球化,为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乃至为了创造人类发展新模式,比如“三个共同体”。一个宏大的战略中包含了多元目标,这本来并不使人奇怪,但是在发展战略中,除了战略目标,还必须有战略重点,就是在多元目标中也必须分出主次,比如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对外开放战略”的时候,就提出了以广东、福建为重点,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试点,在实际执行中又把重点放在了深圳,才有了对外开放以点带面的成功和今天的深圳,也才有了80年代后期的“沿海战略”、90年代初期以浦东开放带动的沿江、沿边开放,形成了以后中国经济全面开放的格局,为中国新千年加入WTO,抓住新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实现经济腾飞,奠定了体制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对于“带路战略”这么大的一个战略来说,明确其战略重点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明确了战略重点,才能理清多元目标之间的关系,知道我们每一步应该怎么走,什么成本值得付出,能够为中国收获什么经济、政治乃至军事利益。本文就是想对目前对“带路战略”目标的流行观点做一些评价,同时提出笔者自己的认识。一、中国是为进入欧洲市场而实施“带路战略”吗?从中国某城市出发,自新疆出境到达欧洲某城市的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目前被称为“X新欧”。自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带路战略”以来,许多地方政府都以开通“X新欧”为参与“带路战略”的重要行动,由于去程与回程列车明显不成比例,大约为3:1,且去程特别是回程的空载率很高,和海运相比没有明显的经济性,所以不仅需要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补贴支持,社会舆论也多有批评。“带路战略”是长期战略,如果未来欧洲市场具有广阔增长前景,目前中欧货运班列间进出口贸易间严重的“出大于进”现象就会逐步消失,地方对货运班列的补贴也会逐步为增长的关税所取代。但是我看有三个重要的原因,会使欧洲市场的长期前景,不是扩大而是萎缩,不是开放而是走向某种程度的封闭。第一,川普上台后美国实体经济正在走上逐步封闭的道路,原因是发达国家的虚拟经济已经走到头了,不得不回调。欧洲与日本比较美国经济虚拟化的程度要差,现在看虽然还没有跟上美国的回调步伐,但欧央已宣布将在明年结束QE,也要向回走了。第二,以进出口占GDP的比重衡量,虽然欧洲的经济开放度要高于美日,但欧盟的内贸率要显著高出美日,比如美国对北美的贸易比重只占40%,日本对亚洲的贸易占50%,但欧元区主要国家的彼此贸易比重都在60~85%之间。比如美国对东亚的贸易能占到40%,但欧洲只占15%。所以深度开发对欧出口空间的意义,本来就不大。第三,欧洲内部的经济运行状况与机制,也正在对欧洲各国扩大进出口造成强约束。欧元统一的目的,本来是为了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充更加优化资源配置,以形成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在欧元统一后的17年中,却形成了北欧生产,南欧消费,北欧出口,南欧进口,以及北欧储蓄,南欧借债的格局。实体经济增长率并没有比欧元统一前显著高出,不仅如此,在08欧债危机后还出现显著停滞。因此,由于促使欧洲走向货币统一的经济增长动力并没有形成,就动摇了欧元的基础,因为这种格局的极限,就是南欧的消费规模逼近北欧的储蓄能力。这么说的根据是,就在过去两年中,从欧元区银行间跨境结算系统,简称TARGET2的债权债务净差,与德国年均新增净储蓄的规模比较,已经相等乃至超过了。Target2反映的是欧元区各国中债权与债务的累积额,目前主要是北欧国家拥有的债权不断增加,和南欧国家累积的债务不断增加,需要说明的是,其中80%以上的债权是属于德国的。在08欧债危机开始时,target2净差基本是零,其后就不断增加,2014年是4500亿欧元,到去年末已飙升到8200亿欧元,两年猛增了3700亿欧元。这说明在过去两年,南欧国家以借债方式获得融资,从北欧国家的进口大增,而北欧国家把剩余产品以出口形式提供给南欧国家,获得债权。如果北欧国家有能力持续向南欧国家提供剩余产品,target2净差继续扩大当然没问题,但是新千年以来尽管在欧元统一后德国获得了巨大出口空间导致贸易顺差猛增,目前是最大的顺差国家,但过去15年中平均每年增加的顺差也只有710亿欧元,其中2010年后的5年中平均年增只有700亿欧元。所以北欧国家的净储蓄增长,是跟不上南欧国家负债进口的需求的。当然德国的8千亿债权中,有4成是由外资买走的,其实还不是靠吃东亚的净储蓄?走到目前这一步,北欧的净储蓄已基本吃的差不多了,因此维持欧元区统一的内部潜力就快走到了尽头,现在欧元区正在作希腊第三期债务安排,要求它继续压缩社保和居民消费,后面就是法、意、西等,都得靠压缩需求减少进口而平衡宏观供求,所以欧洲未来对中国的进口肯定是压缩的。如果不了解欧洲经济与欧元的前景,大搞X新欧有意义么?二、中国是为输出过剩产能而实施“带路战略”吗?另一方面,中国的净储蓄供给能力也不是无限的,这就涉及到应该怎样看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带路战略”是长期战略,至少要管20年,从这么长的时期看,中国的产能是不可能过剩的,因为中国还远没有完成工业化与城市化任务。比如直到去年,中国的城市户籍人口才刚过5亿,人口的主体还是农民身份,而城乡消费差距仍高达3倍。说中国钢铁是过剩产能,但去年中国人均钢产量只有580公斤,世界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人均1吨,日本2吨。说中国电过剩,但去年中国人均电力装机刚过千瓦,世界工业化国家人均1500瓦,美国2500瓦。说中国汽车产能过剩,中国目前百人10辆,美国80辆,日德65辆。所以,过剩是暂时的,一旦中国进入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中国的产能就会显得严重不足。比如,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平均标准计算,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庞大,年产10亿吨钢也很正常,年产1亿台汽车也不会过剩,如果今天的13?8亿人口中有80%是城市人口,中国的生产规模就需要比目前增加2?5倍,这需要中国以9%的年均增速再增长15年才能实现。因此,不能以目前的总供求态势来制定长期战略。当然在中期内利用国内的富裕产能,向“带路战略”的沿线国家多输出一些钢铁、水泥等基础设施建设所必须的产品,也是好机会,既有利于减轻国内产能过剩压力,也有利于战略的起步和实施,所以中期内不应否定其积极意义。三、实施“带路战略”是为了接替美国引领新全球化和接替美元的地位吗?爆发自美国的07全球金融危机,严重伤害了美国的元气,川普上台以来,美国不仅提出要退出TPP、 NAFTA等经济组织,也要退出全球气候条约,甚至认为北约对美国也没有意义。这种从经济到政治上全面退出世界领导地位的势头,让很多中国人认为是出现了中国提前接替美国世界领导地位的机会,国际上也有希望中国接替美国继续引领新全球化的呼声。然而,真的到了该中国出头的时候了吗?而“带路战略”就是接替美式全球化的制度框架吗?我认为如果真这么看就错了。首先,“带路战略”的实施方向是明显的“西向”化的,即陆路与海路的交通方向都是向西朝西亚、欧洲和非洲延伸的。“带路战略”沿线国家虽然包括了世界60%的人口,但却只涵盖了30%的经济规模。但是在中国的东面即环太平洋地区,却集中了世界40%的人口、50%的贸易和60%的经济。二战前世界的经济中心在环大西洋地区,但是随着二次战后日本、亚洲四小和中国经济的相继崛起,世界的经济中心就不断从环大西洋地区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因此,若说“带路战略”是新全球化的新框架,由于没有包含世界经济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全球化”的含义。此外,从历史上美国从世界政治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看,虽然它1890年工业就超过英国,在一战前GDP就超过英国,却是在1945年二战结束后才正式接替了英国的世界领导地位,期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而且是在两次欧战严重消弱了英国的实力后才得以接替英国地位的。中国在2010年工业规模超美,但是GDP超美尚需时日,中国走向世界权力中心是21世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是认为就在未来不远的时间,显然就是误判了。美国在成为世界霸主之前,早就是南北美洲的霸主,而中国直到目前连“中日韩自贸区”都没有搞定。中国要想走向世界,必先走向亚洲,然后才是世界,不能还没走稳就想跑。其次,由于“带路战略”有明确的地缘空间去向,是通过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各种经济政治关系来达到中国的战略目的,因此如果以“带路战略”取代美式新全球化不可能,接替美元的战略地位就同样不可能。这是因为从全球货币使用结构看,美元占比超过40%,欧元占比超过30%,再加英镑与日元,发达国家的货币就占到了全球的八成以上。这种以美元为主的全球货币支付结构也具有明显的空间结构特征,即美元的使用,包括贸易、投资和储备,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地区,所以有人形象地称太平洋为“美元湖”,但是在“带路战略”朝向的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却是欧元的天地。这是因为欧洲的经济具有很强的封闭性,这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同时也因为中东和北非与欧洲的经济联系显著强于美国,例如在埃及的贸易中,与欧洲的进出口规模是与美国的6倍。虽说是“石油美元”,但是在欧元诞生后,中东有些国家如伊朗,就开始发展用欧元结算石油出口。所以,地中海是“欧元湖”,在“带路战略”的沿线国家,是越向西,欧元的势力就越强。因此想以“带路战略”奠定人民币取代美元的基础,就有些文不对题了。当然,在冷战结束世界进入“虚拟资本主义时代”后,货币不仅为实体经济服务,也越来越多地为虚拟经济服务,乃至为虚拟经济服务替代了为实体经济服务,成为了货币使用的主体。比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货币交易的最大单一商品是石油,年均高达万亿美元,由此使美元脱离黄金后仍能拥有货币霸权。而在进入虚拟资本主义时代后,世界最大的单一商品竟成为货币本身,其货币交易的内容,主要是利率衍生品与汇率衍生品。在2010年前后,世界年均货币交易额就超过了2000万亿美元,是全球年GDP的二、三十倍,近几年日交易额曾达到10万亿美元的高峰,是世界年出口额的一半还多。而最大的国际货币交易市场就在伦敦,最大的交易币种是美元,占比超过2/3。但是这种变化是美欧经济朝向经济虚拟化演变的结果,那么中国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学习美欧搞虚拟经济吗?当然不是,中国虽然人民币在世界支付货币中的占比目前只有不足2%,排名也很靠后,但是中国却是世界第一的实体经济大国,而且因为工业化,特别是城市化的目标还没有完成,还有很长的实体经济道路要走,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应该是随中国实体经济发展而自然推开的过程,比如,中国应首先追求人民币的周边化,以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当中国的经济、贸易与海外投资能够长期稳坐世界第一位置的时候,世界货币的位置就会自然落入中国人掌中,不用去争。四、“带路战略”的目标——为资源而向西对于一个具有明确地缘指向的战略来说,赋予其过多的全球战略目标内容,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全球战略应该用其他全球性的战略设计来解决。那么,如果排除了获取欧洲市场、输出过剩产能、接替美国新全球化的领导地位,以及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这些目标后,中国的力量要跨出国界向西延伸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为了获取资源。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的粮食、石油和初级产品就相继转入净进口,初级产品进口增速,不仅显著高出进口平均增速,也高出出口平均增速,而按照过去20年的初级产品进口增速,再过20年中国的贸易肯定会因初级产品进口速度过高出现逆差,这是因为,以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为背景,中国能源和主要矿产的天然禀赋不足而形成的必然结局。可见,从实物量上看,主要资源的进口比价值量还要快。我还特别列出了近两年的进口情况,近两年虽然国内的经济不断下行,但初级产品进口增速还是特别快,这就说明了一个情况:应该是国内的资源产出速度在下降,比如铝,中国铝矿资源仅占世界的3%,但铝矿年产量却占到世界的21%,由于连年产出大增消耗了大量资源,国内产量掉下了不得不依靠进口是早晚的事情。再比如,过去6年中国的原油产量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减产了1%,都是因为资源储量被耗尽,才引起产出增长率下降,乃至转为负增长。由于国内资源产出长期落后于资源需求增长,甚至是需求增长而产出下降,主要资源的进口依赖率就必然会越来越高,并且必然使世界资源产出越来越被中国所吸纳。还是看石油,新世纪以来世界石油产出年增速一直稳定在1%,但上表说明中国的进口一直在年均10%,由此使中国占世界石油市场份额显著上升,2000年是2%,2015年是14%,其它主要矿产如铁矿和各种有色金属矿等,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占国际市场的份额,都逐步上升50%以上,甚至上升到80~90%。前面已经说过,如果中国展开大规模城市化,到2030年将会产生8亿新增城市人口,中国的工业产出规模必须达到目前的2?5倍才成,这虽然会保未来15年中国仍能有9%的年均经济增速,但对世界资源的需求也必然会增加3倍甚至更多。必须看到,在冷战后的新全球化过程中,主要工业国从进口资源转向进口制成品,给中国让出了资源进口空间,07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长陷入低迷,对资源的需求相对较弱,也有利于中国增加资源进口。但是随着主要工业国转入实体经济,以及世界经济走出低谷,世界资源市场的供求格局必然会相应转变,世界各国围绕资源产生的矛盾必然会随之增多,这就是中国必须保障海外资源供给的稳定,和加快资源走廊建设的迫切性所在。有人说,世界不是正在兴起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吗?新技术革命是否会减低各国的资源冲突?什么是互联网+,就是信息流加快带动物流加快和生产效率提升,其结果是扩大了生产与消费规模,加快了世界资源消耗。比如共享单车是用什么造的?还是传统的钢材、橡胶和塑料。现在说在未来5到8年内纯电动车会替代传统的汽车,但还是离不了电,而电是二次能源,世界火电机组有6成是烧煤的,4成是烧石油和天然气的。对于人工智能而言,比如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更是会以生产效率的提升来扩大生产规模。因此,除非有新能源和材料革命的出现,就不会减少各国的资源冲突。但是现在看来,至少在未来二、三十年内还没这个前景。展望未来20年,中国的能源、矿产和农产品的获取方向,主要是依靠中东与非洲,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带路战略”的空间指向为什么是“向西”的问题。与3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所提出的“陆桥战略”不同的是,“带路战略”虽然也向西,但目标早已不是欧洲的市场,而是中东的石油与非洲的矿产和农地。此外,“带路战略”的核心既然是保障获取资源,那么以最短的距离和最低的成本进入资源获取地就必须是主要的战略手段。目前看,陆路通向中东与非洲的捷径是阿富汗、伊朗和沙特,或者是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然后经埃及进入非洲。海路应出缅甸入印度洋,再进入海湾和非洲。所以上述国家才是带路战略中重要的战略节点,是必须搞定的国家。由此而言,“带路战略”所经的沿线国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尽量要少而精,以减少政治麻烦与经济负担。(本文作者介绍: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来源:金融投资家俱乐部
本文来源:王建 作者: (责任编辑:)
服务电话:010- 服务信箱: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板材行业新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