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后所有的怎样证明他是出家人人都是师父吗?真正的师父又是谁呢?

查看: 209|回复: 0
请放下对师父不合理的期待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请放下对师父不合理的期待& & & &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师父,没有师父就没有传承,没有传承,修行就不会有所成就。
& & & & & & & & & & & & & & & &
& && & 学佛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修行的实践。在具体修习的过程中,由于法理未透,很容易出现各种偏差,因此师父的指导尤为重要。通常最适合指导你修行的师父都是出家人,他们主动放弃世间名利,选择清苦的出家生活,不为别的,只为众生解脱。
& && & 只要你与他有缘,而且足够虔诚正信,那么他就可以把你带上修行之路,除此之外,世俗方面他比普通人还普通。因此除了修行,不要在其他方面对你的师父有更多的期待。
& && & 很多人学佛最初都不是奔着渡人渡己的目的来的,而是因为遇到各种生活烦恼和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想到道门碰碰运气,结果一进来发现,原来红墙大院中别有一番风景。
& && & 出家人与之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啊,出家修学佛法,大多都是通达经典,智慧深广,辩才无碍;且又心地善良,慈悲柔软,善解人意,对信众也是非常关爱,善于以佛法开导信众;若是再加上颜貌端正,相好庄严,那简直就是很多女信众心目中的“绝世暖男、超级男神”。从此把师父当成了自己心灵的依靠。师父慈悲,循循善诱,先是解决各种烦恼,然后劝导皈依,逐渐引导修行。
& & & & & & & & & & & & & & & &
& && &可是很多人错解了师父的这种慈悲包容,把师父当成了倾诉的对象,当成了知己,当成了无所不能的神仙,总是对师父有各种各样的期待。
&&心情愉悦,找师父。
&&心情不好,找师父。
& &家庭矛盾,找师父。
& &情感纠葛,找师父。
& &闲着无聊,找师父。
& &生孩子,找师父;
& &不生孩子还是找师父。
& & 总之就是,有事没事,找师父;
& &&&对师父太过黏腻,以为师父无所不能。
& &&&他们期待自己的师父有名气,这样跟别人提起的时候才有面子;
& &&&他们期待自己的师父懂,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改运;
& &&&他们期待自己的师父慈悲,“淡泊名利”,不用供养就能传授各种装X的本领。
& && &他们期待自己的师父会,以后生病就可以不去医院花钱受罪;
& && &他们希望自己的师父有神通,祈祷灵验,这样才有安全感;
& && &他们甚至期待自己的师父长得帅,这样才符合审美要求,看得顺眼。
& && &师父是教你学佛修行,帮助你得悟正道的,对师父在佛法修行上的指导不期待,反而有那么多世俗层面的期待,难道不觉得惭愧吗?
& && & 有些人给自己找借口,我还是凡夫,在入圣道之前,难道不能暂时满足一下自己的世俗需求吗?如果是基本的生活需求还有情可原,可是仔细想想你对师父的这些期待,哪个期待背后是正大光明的想法?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些居士也许在社会上有些地位,或者是在家里骄横惯了,到了庙里就把这些习气也带到了庙里,他们总期待师父可以高看自己一眼,为了引起注意,就给师父不断的送东西,而且是想当然觉得师父需要什么就给师父送什么,从来不考虑师父是否真的需要,送来如果师父不接受或者不使用还会特别不高兴。
& && & 还有的女居士为了引起师父的注意,不惜在师父面前装嫩、撒娇、卖萌,看到谁与师父走近了还会心生猜忌,私下打听,搬弄是非。期待师父修行指导方面的眷顾可以理解,世俗方面的期待还是越少越好。
& && & 需要注意,师父并非圣人。师父乃是传承教法,其职责是以佛法威力,教化众生,共向大道。 对于初入道门之人,师父会以慈悲方便调摄、护念此等之人善根,令其深入信仰,最终生起对三宝,对上师的真实信靠之心,直至得悟正法。
& && &&&师父相貌庄严,声音洪亮,那是师父多年修行的功德与,不应该成为你以世俗心觉得师父长得帅、声音迷人,从而迷恋的理由;
& && & 师父修行好,供养的人多,那是若干世修布施的功德,不应该成为你担心师父生起贪心、乱用众财,从而不发心供养的借口。
& && & 既然能够感召那么多供养,境界自然不会低,也一定会懂得“众财还于道”的道理,千万不要对师父怎么使用你所供养的财物有所期待,供养之后就应该放下执着,师父怎么用自然有师父的远见。
& && &&&到庙里来的居士,从事各行各业的都有,他们总希望自己所从事行业的便利,有朝一日能够对师父有所帮助。
& && & 比如从事餐饮业的,期待师父去他们那里就餐;从事服装设计业的,期待师父能够穿他们剪裁的衣服;从事电子产品维修业的,就期待师父手机、电脑坏;从事医药行业的,就期待师父能够生病,从而得到他们的照料。
& && & 其实想说,不认识你们之前,师父都生活的好好的,希望你们不要在生活上对师父有如此多的期待,如果期待,那么就期待修行吧。
& & & & & & & & & & & & & & & &
& && & 的皈依是很神圣的,因此,皈依之后,便称呼为“师父”,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父恩同再生,因此,作为弟子,千万不可有所懈怠。大儒韩愈曾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亦不必贤于弟子。”在佛门之中,因出身不尽相同,背景亦有差异,因此,弟子未必不如师父,而师父也未必非得比弟子强。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几乎每个师父都希望自己的弟子超越自己,并将佛门发扬光大。
& && & 在佛门之中,有的师父收比自己年长者为徒者,实属正常。佛门之中,弟子所拜的师父,只是将自己渡入佛门者,而我们真正皈依的是大道。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概如此。按照常理,将弟子渡入佛门之后,作为师父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弟子自己修行。因而,若师父还能经常抽时间管着你,说明你已得到师父器重,应该感到庆幸。
如福斋架构:
导师:如福老和尚(天台宗第四十四代、临济正宗第四十六代,84岁)
乘清上师(能海上师唯一在世传人,105岁)
本乐长老(太虚大师传人,100岁)
道生长老(普陀山佛协咨议委主席,96岁)
清德长老(中佛协咨议委副主席,94岁)
俊生长老(御赐普陀山普济寺退居住持,88岁)
正智长老(虚云公五宗法脉传人,81岁)
崇慧大和尚(江苏兴化景德禅寺方丈)
净安大和尚(浙江黄岩广化寺方丈)
悟定(江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江西师大客座教授。)
心里(中国素食文化发起人)
心缘持灯法师(湖北黄冈白龙潭寺住持)
普然法师(四川泸州二郎寺住持)
常定智安法师(本焕老和尚法子、黄冈半偈庵住持。)
&&心華继成法师(东莞石龙小月庵住持)
官方微信号:RUFUZHAI(如福斋)**扫描二维码:
& & & & & & & & & & & & & & & &
Powered by Discuz! X3.2十天内免登录
女居士如何和男众师父相处?
女弟子依止女法师学佛是最合适的。只是无论哪个时代,女法师都寥寥无几。这也正常,各行各业中男众都是绝大多数。有很多修为非常好的女法师,女弟子很难遇到。很多女居士皈依依止的常是男众师父。哪怕不皈依,平时去寺院,也往往是男众道场,接触到的也常是男众师父。一些年轻女居士女善信,刚接触佛教,完全不懂规矩,和中青年男法师接触过程中,怎样才能维护好师父和自己呢?这个话题,很早就想探讨,但是很严肃不知道如何下笔。今天粗浅聊聊。
情不重不生娑婆。法师,无论是初一出家还是十五出家,都是放下了世俗的名利了,尤其是情。当一个人下定决心出家,就是放下了一切去追求自己的清净解脱,同时也发大愿度众生。从剃度那一刻开始,他们的心约束在佛门,人常住于寺院,日常生活以僧团为主,他们的一生是自我学习和提升的一生,世间的一切俗情真的不要去打扰他们,不然他们出家时的毅然放下以及出家后吃的苦就不值得了。请女居士,在抬脚跨进佛门时,想想这个道理吧。只有你心里明白了这些道理,那么你的心底自然会升起对出家人的敬重,那么你的言行举止才会端正。恭敬出家人,不是随便说说就会真的做到恭敬的,要在心底种下一颗端庄稳重的种子,才可能跨进佛门遇到善缘,为自己积累福报。一切进步恭敬中来。
请你知道,师父的魅力,其实就是他的法衣。假如没有了这身僧服,你说他到底是谁?你是因为学佛遇到他,他是因为代表三宝而出现在红尘。不要一开始就观念错误,把佛门当做小资心灵鸡汤的场所,学学瑜伽,聊聊灵修,品品香道,不经意间似乎遇到前世的什么缘。可不要误解了仓央嘉措的诗歌。记住,在佛门,你和师父,仅有佛缘,没有人情更没有杂情。他的父母见到他都合十称呼他师父,你何能何德,你认为你可以是谁?
确实,很多出家人是优秀的,他们如果不出家在世间,生活工作都是好手。出家是他们的宿世因缘,也是他们已经选择定的人生。如果真的爱佛教,就应该爱师父。爱师父,不是要爱到抢回家去,或者要去占据师父心里的什么位置。一个如法的女居士,应该自觉主动地规避错误。出家不容易,修行不容易,把他引诱回归到世俗中去,和尚还俗,又能做什么呢?脱去法衣,他可能比不上一个普通人。因为他既不懂赚钱,也没有相应的谋生技能,不懂如何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没有刻意攀缘的社会关系,生存能力有限。就算他出家前万贯家产,出家那天起,他就放下一切了,千万不要以为他的人生轨迹就是为了进佛门遇到倾国倾城的你而后把他的江山交给你。出家人的万丈红尘与女居士无关。法师存在的价值就是弘法利生。你把他这个价值给破坏掉了,就是害了佛教、害了他。难道你就把他收在家里为你一个人念经?
当然,作为比丘,自己守住防线是第一要务。只要自己守得好,谁也不能把你怎么样。但作为女弟子,尤其是年轻貌美的女弟子,若有机会频繁地和师父接触,怎样如法如规,是极其重要的事。
女同修去寺院进香时,去见师父时,不要穿刻意表现身材体态的紧身衣裤和裙子,不要化妆,不要用香水,参加法会时请穿海清,这个是基本常识吧。不要浪笑也不要捂嘴笑,那不代表开朗也不代表矜持;不要斜视无需凝眸,那不代表温柔也无关风月。记住,“宁搅千江水,莫动道人心”,若扰乱了僧人的心,罪过非轻。
基本的“女居士须知”,如下:
1、假如对方不如法,请你说“不”,同时要坚决远离
男性出家人约你单独到房间“谈谈”,哪怕理由再好,回答他的应该是“不!”。现在很多活动,朝拜啊,禅修啊,有了很多机会认识接触师父,你不要以为师父的话都是必须遵命的,师父尚不是佛,他说的正信的佛法是可以信受奉行的,他说人话时要自己用智慧去辨别。如果他伸手拉你的手,除非你正掉在河里,否则,“不”。如果他对你表演情圣那一套,说什么前世如何,或者下流玩笑,你能够跑多远就赶紧跑多远。这好像都是些很白痴、不用教的女性常识,但偏偏就有人栽在这些问题上。普通男人这样做都是坏人;一个出家人这样做,就绝对不是好人。
但是好奇怪,有的女人感觉到出家人对自己有别样感情时,或者仅仅师父对自己比较关心,心底就暗暗窃喜,似乎自己好有魅力征服了出家人,于是上演世间的烂片,大众面前表现出其实自己很清白,声明自己仅仅发心照顾师父啦,仅仅为了学佛没有非分之想啦,很矜持要回避对方,但是呢,私底下并不端正自己态度,不要说远离,反而期期艾艾、体贴有加……出家人也是人,人情使然,完全可能在日常相处中,对某个或某些弟子更器重些,但是有的女居士阴一套阳一套,搞什么情场游戏,唯一目的就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她们这样做败坏了出家人的清净心,还引起大众对出家人的诽谤。在男女众相处中,一旦大家有看法,伤害的绝对不是居士,因为人们对居士没有什么价值期待,但是大家对出家人有很多寄托和期待,一旦发现出家人有什么地方不如法,大家会议论甚至轻慢,而且有的人不能正确看待问题,会由此疏远佛教甚至诽谤佛法僧。
2、不可以单独去见男上师
一般来说,比丘师父在接待女众的时候是会讲明的:不要单独来见我。他们也不会和一个女人单独外出。如果人家没有讲,你也应该自觉。最好是带伴同去,不单独去。
假如是外出比如行脚什么的,大家住旅店,记住,你也没有必要单独去见师父。师父的住房就是你的禁区。如果有事情需要找师父,可以约去大堂。或者一定去师父住房,请约上其他人。
3、不能在隐秘的环境与上师单独相处
如果实在没有同伴,而又必须去见师父,那么,记得进去之后把门打开,不要关门。来往的众人都看得见你们,不会有什么流言蜚语。如果情况特殊,不合适开门,怎么办?开窗。把窗打开,不拉下窗帘。或者开门开窗条件都不具备,请记者,不要坐出家人的床,并且坐在光亮的位置,比如窗边。出家人比大众敬畏因果,知道分寸,你端正,他们更端正。总之,不能创造那种隐秘的单独相处的环境。
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打电话是最合适的,能不见就不见。
4、打电话也有很多学问
不可以随便打电话,他们作息时间和大众不一样。这还是其一。
其二是,电话是妄念催生器,一用电话聊天,不知不觉会闲话不断,尤其有的女性,背着家人同事,和师父煲电话粥,家长里短,绵绵不绝,师父成了精神寄托。这是严重的颠倒念,生活以及精神空虚的人才会导致寻求出家人倾诉,心理医生需要付费,朋友会泄密,就是师父稳妥。
请问,师父是你的精神情人吗?师父出家的目的,是为了有一天认识你,陪你煲电话粥吗?哪怕你供养了他一座庙,你也没有资格拥有一个陪你话聊的出家人。出家人一裘袈裟遮万丈红尘,一双芒鞋踏冥阳两界。
现在是网络时代,通过博客、微博、微信,很容易认识出家人,于是一些女居士,和出家人认识后,就是用电话去交流,她们发心不是为了学佛,而是找个人倾诉。可以检点下,你电话的内容,有百分之几是请问佛法?基本是讲述自己的生活和各种不便于当着老公同事面讲的话吧?她们的这个心态,说不好听点,是网恋的心态。不少女人有这个毛病,师父们真的很无奈,你不理她,她说你不慈悲;你理睬她,难免有一天一旦见面,就是网友见面啦,她发现你没有她想象的帅(她之前一直认为你是唐僧那个样),看到你身边还有其他女弟子,于是她完全可能心理巨大失落,翻脸倒扣你一顶“好色”的帽子。
这个世界,出家人真的不容易啊,那些非议某师父好色的女人,仅仅因为他好的不是她这个色。而似乎被好色的女人,表面装得很无辜,大众面前很天真,暗地里却要去明示师父你可以对我随便一点,不要那么严肃——这是彻底的无知与虚荣! & 这些情况,不能不说出来提醒师父们。 &这个时代的女居士,有的真的我们都不理解了。其实真心学佛的人,你一定可以从她们的端庄言行中感觉得出来,她们不会用所谓供养来拉近和出家人的距离。对师父最真的供养,最大的供养,是一颗全心全意学佛并发愿度众生的心和生活中的菩萨行,而不为了自己的功德,更不是为了表现自己对师父的感情的钱和物。如法的女居士,关心的一定是师父和自己的修行与解脱。那些杂乱心的女人,师父们完全可以不理睬,她们也没有福德给予你们大供养的。随和有时候不是慈悲,而是纵容,伤害的是出家人的名誉。
5、和师父保持距离
哪怕是拥挤的环境,也不要跟师父坐得太近。不要说你们在旅游车上,不要说禅修教室很狭小。其实,再小的空间,你都可以保持自己的态度的,还有,不可能没有男众居士吧,请你请他们坐在师父身边,你不需要像个保镖或撒娇的孩子赖在师父身边。也不要说看到师父一个人坐在那里很孤单,所以你一定要去做个伴。出家人世俗的家都放下了,他们心里天地很大,处处是莲台,何须一个女人凑在身边,可笑!
6、不要倾诉你的情感问题
因为出家人既不能劝和,又不能劝离,这其中的尴尬,只有出家人自己知道。感情不如意,找和尚,实在是不合理的。并且容易产生移情作用,到时候很难收场。夫妻不和是说明你生活中没有做好妻子的角色,自己好好反省,去诉苦做什么呢?出家人不是妇联主任。就算你家庭和睦,也无需向出家人展现你的幸福,他们不是社工做幸福指数调查。一些女居士和师父的电话微信短信聊天,她们大约不敢给自己配偶或是第三者看记录吧,这里面的问题,自己要反省。
7、言行庄重,不跟和尚撒娇
和尚就是和尚,长得再帅,再平易近人,出家前的成就再大,出家的故事再离奇,名声再大,学问再多,也是和尚。管好你自己说话的方式,眼神不要轻浮,举止不要随便。不要跟和尚撒娇,跟和尚撒娇真的很诡异。千万不要学佛不成反而成了楞严经里那个什么魔女吧。
不少学佛的女众,是在现实生活遇到困难病痛失败,感受到苦痛后,才来学习佛法的。因为爱惜你的发心,没有一个师父告诉你,他们一般说很好很好这是你的逆增上缘;其实,遇到人生打击才进佛门,就说明你福慧欠缺。世间有的人对佛法是闻即信受的。另外女身九孔常漏,身为女身说明今生福报智慧不足,所以女人要有更加惭愧和忏悔的心才对。也需要了解佛门戒律,以戒为师。很多女众,学法初期,由于不懂佛理和戒律,在亲近法师或其它男众的过程中,往往发生思想和行为的颠倒和错位。
1、把师父当精神病医生,不是为求解佛法,而是偏离成为找个可以耐心听自己倾诉的对象,从而产生感情上的依赖。并不依据佛法找出自己的问题、忏悔自己。师父成了鸦片。
2、在与男众的接触中,无论是师父还是师兄,不重自己威仪,身体和语言过于随便,对师父以及男居士的热情多于恭敬。 难道一群人在一起,有共同的信仰就表示没有了男女之别吗?请记住,净土才是全部紫色金身,目前请拿出女人的稳重和羞耻心。
3、有的年纪大的女众将自己喜欢的出家人,认做自己的“干儿子”,混乱了出家人和在家修行人的关系。年纪轻的女众,内心潜意识中,在男众面前张显自己的欲念,想要获得虚荣心的满足。还有一种中年女人,孩子大了,夫妻间没有太多甜言蜜语了,又没有老到退休年纪可以打麻将,经济也宽裕了,精神寄托就转移到出家人身上,今天供养吃的,明天穿的,有事没有事找师父聊天,师父成了蓝颜。看看啊,把世俗的东西完全带到道场中来了。
4、不甘寂寞,到寺庙参加活动或是听法仅仅是排解寂寞的一种方法,并没有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修行的渴望。佛法成了创可贴或是禅茶。与法师和其它男众的谈话中废话多于请法,搬弄是非,量窄妒忌,欲态百出,种种暧昧。
5、目前网络时代,微信发达,有的人每天早上微信问吃了吗?喝了吗?晚上问睡了吗?冷吗?热吗?随意打出去的字,一颗散漫的心,严重扰乱了出家人的生活和清净心。请问,师父是你的病人还是情人?出家人出家那天起,他们生活中的风雨,他们自己会去面对,不需要一个女居士的体贴关心,其实,作为一个女居士,你这样泛滥的温情,到底可以解决师父什么问题呢?你既然连去寺院做常住护法居士的条件都不具备,那么你到底有多大福德可以真的去帮助一个出家人更好地修行?你眼里他很苦很寂寞,其实你眼里的“苦”是他们人生的另外一种境界,他们是寂寞,可是每个人难道不是在爱欲中独生独死?不要用扭曲的俗情干扰他们。真的顶礼出家人,请学习放下你的手机,不要在网络里骚扰出家人。
在学佛的过程中,有的女居士,不持戒律,言行举止轻浮,动人道心;欲望不止,情关不禁;滋男女情执,断人修学心志;近她,她说你不如法,远她,她说你装,真的对她无情,她嗔恨就起;以学佛和供养为名去接近出家人,但是相处中偏离学佛主题……这一切,请打住,请反省,请忏悔!常观己心,善护念之,有则改之,逐渐令身口意三业清静。戒,是为需要的人而设的。千万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引诱比丘破戒的女人,是一种极重罪,现世没有资格受居士戒乃至出家戒,来生必堕恶趣。这不是佛不慈悲,《地藏经》云:“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 。
哪怕你遇到个别真的不守规矩的不良比丘,你能端正自己,就不会出什么事情。不是说和出家人打交道,你要压抑你的性格,把自己搞得跟戴着假面具一样刻板,但上述起码的规矩一定要做到。这样做,并不妨碍你依止师父学习佛法。相反,不这样做,则很有可能毁掉你原本挺好的学法前景。因为一个持戒、正直的师父,不可能喜欢一个女居士跟自己言行轻佻,更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破坏佛教的形象。如果这个居士总是很随意很散漫,提醒了也不改正,那么疏远她、摒弃她是真修行人唯一的做法。
师父师父,传我佛法为师,延我慧命为父。师父亦可以是朋友。假如希望和出家人做朋友,你一定要有德。高僧自古不稀少,大德从来在世间。高山流水两依依,映日荷花别样红。
本文来源:网易佛学
作者:佛教
关键词阅读:
《楞严经》传入中国的因缘非常不易,此经未来,盛名先至。隋朝天台智者大师研诵《法华经》而创立一心三观法门,后遇梵僧以止观示之。梵僧阅后告诉智者大师:“此与天竺楞严意旨相符。”此后智者大师便向西方虔心遥拜,希望能一观楞严的意旨。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僧出家人不打诳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