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上市公司买万亿理财产品,是不务正业还是277cc生财有道道

一周排行榜当前位置:吴晓灵:不保本理财产品全部收益应归客户,银行只该收管理费用 吴晓灵:不保本理财产品全部收益应归客户,银行只该收管理费用 发布时间:
14:58:00吴晓灵认为,现在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是,往往会在预期收益产品出现亏损时,才会拿出利润进行弥补,达到预期收益。一旦产品超出预期收益,银行又会把超出预期的部分作为利润计入账中,而现在所谓“不保本产品又保预期收益的概念,是对市场纪律的扭曲。”
“现在银行一直呼吁,希望理财产品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和信托、资管的产品获得同样的法律地位,这样就不必绕道信托和其他资管产品去做投资。而我认为要获得公开平等的地位,关键是要认同它是一个集合投资产品,要有基金管理牌照。”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在8月19日举行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17北京年会”上表示。
吴晓灵认为,现在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是,往往会在预期收益产品出现亏损时,才会拿出利润进行弥补,达到预期收益。一旦产品超出预期收益,银行又会把超出预期的部分作为利润计入账中,而现在所谓“不保本产品又保预期收益的概念,是对市场纪律的扭曲。”不保本银行理财产品全部收益应归属客户,银行只该收取管理费用。
“银行理财产品是5万元起,应该统一对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和产品性质认识的基础上,来吸收理财产品合理的内核,对我们的法律进行适当调整。”吴晓灵表示。
以下为吴晓灵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17北京年会”上的演讲实录,投资家网根据速记整理。
不保本又保预期收益,是对市场纪律的扭曲
财富管理市场在我们当前的金融业当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够借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交流和探讨,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的积累促进着中国财富市场的发展,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现在的单位定期存款已经达到30.8万亿,而中产阶级人数据瑞信测算已经达到1.09亿人。在控制社会杠杆率和货币政策回归中性的大背景下,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作用更加重大。2016年底,我们的货币供应量M2已经达到155万亿,信贷/GDP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67.6%。盘活存量增加直接融资数量是新形势下融资的方向。由专业机构进行集合投资更有利于提高社会融资的效率。
这次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来了要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推进金融改革,其中防范金融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防范金融风险、发展财富管理市场当中,我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做工作,要统一认识、完善法律、制定标准。
第一,统一认识是立法修法的前提条件。
对于第三方机构进行的财富管理在法律关系上是信托。资产管理机构包括信托公司、公募基金或者私募基金的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在货币资产管理时一般采取资金集合投资的形式,这种资金集合投资的形式其法律关系是信托,金融产品属性是证券。当前资产管理市场争议最大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的看法,在将近100万亿的整个财富管理产品当中,银行大约占到了30万亿。
我们怎么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我认为,区分金融产品性质的要素是风险承担方式和收益的分配方式。资金集合的投资计划它的本质特征有四点:第一是按份额募集资金,第二由第三方进行管理,为委托人利益进行投资;第三,投资人承担风险,享受收益;第四,管理人收取管理费用,合伙型的私募基金还可以按合同份额,按合同来分享部分的利润。集合投资在世界各国均被认定为证券。
而银行存款的特征是由银行承担盈亏风险,投资人(存款人)享受固定收益,因而保本保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均已由监管当局认定为结构性存款,要缴纳存款准备金和占用资本金。
银行发行的不保本、不保收益的理财产品,符合集合投资的所有特性,发行超出200份以上的产品应按公募基金管理。
不保本产品又保预期收益,是对市场纪律的扭曲,银行理财产品近30万亿,我们应该对此统一认识、新老划断、正本清源。刚才讲到了,只要是明示保本保收益,尽管这个收益是浮动的,但是已经认定为结构性存款。银行不保本但是又有预期收益的产品应该是属于集合投资计划。
但是我们现在的银行往往在预期收益产品上有了亏损的时候,拿自己的利润在进行弥补,而达到预期收益。一旦这个产品超出预期收益,银行又会把超出预期收益的那些作为银行的利润计入自己的账中,他认为因为我们过去有亏损的我们垫了,那么有盈利应该归我。
不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全部的收益都归客户,银行只应该收取管理费用。现在对市场的刚性兑付的误导,对市场产品性质的混淆,关键就在于银行有预期收益但是又不保本的产品,他的这种操作上的不规范性。我们应该统一认识,但是这样的产品确实量太大了,将近30万亿,应该把它新老划断,新的产品一定不能再这样做。
不同资管产品的不公平竞争,其根源是对产品性质的认识不同。现在银行一直呼吁,希望银行的理财产品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和信托、资管的产品获得同样的法律地位,这样他就不必绕道信托和其他资管产品去做投资。而我认为要获得公开平等的地位,关键是要认同它是一个集合投资产品,要有基金管理的牌照,它就具有了法律的地位。
银行还有一个顾虑,如果把200份以上的不保本的理财产品按照公募产品来管理,它的投资范围特别是它的非标产品会受到限制,这个问题我在下一步讲修法的时候会讲到。
资产管理市场混乱,来自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第二,我们要完善法律制度,奠定监管和行为规范的基础。
一是修改《信托法》,我们的《信托法》只是信托关系法,没有把信托经营明确出来,今后修《信托法》应给信托经营以单章,而且还应该明确财产登记的法律地位,以对抗善意第三人。
二是将集合投资计划明确为证券,纳入《证券法》的调整范围,按照发行和交易公开与非公开,制定信息披露的要求和交易规则,这既是《证券法》的核心,也是实现功能监管的法律基础。
三是将《证券投资基金法》修改为《投资基金法》,这样有利于适应市场多层次融资需求,公募的投资范围由法律规定,非公开募集的投资范围由合同约定。
银行理财产品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它适应了非合格投资人中风险偏好较高者的需求。现在如果是公募产品,它的认购点是一块钱,但是非公开募集的,他的认购点是一百万以上。银行的理财产品投资了一些非标的产品,因而他的收益率比公募基金更高,而且还比较稳定,适应了一些风险偏好比较高的投资者需求。
但是如果按公募基金管,他的非标产品是违法的。因此,建议扩大公募基金投资范围,在一定比例内投资于非标产品。既然有了非标产品的投资,就有了它不可能有市值的估值不能完全拿市值来评估,而银行现在是按照历史成本法来对非标产品进行估值,我们应该相应的制定基金的估值准则,在这方面做一定的调整。在资产端放开的时候,在资金端应该适当提高投资人的门槛。
银行的理财产品是5万元起,我认为应该在统一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和产品性质认识的基础上,来吸收银行理财产品合理的内核,对我们的法律进行适当的调整。
第三,制定标准,规范财富管理业务。
资产管理市场是人力资本为主的市场,制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资质标准和行为标准非常重要。
现在国家对于个人理财,人社部有个人理财规划师,而我们也引进了国际上的金融规划师,一个是国际标准的,还有一个是做了中国金融本土化改造的,CFP和AFP。
针对公司理财,现在也制定了一个公司金融顾问的标准,这是中国教育基金会牵头制定的,经过中国金标委批准的。个人理财规划师和企业的金融顾问的标准化均对服务过程、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做出了规范。
各类金融机构或独立的资产管理机构,在从事资产管理业务时,除应持有相关的牌照外,还应配备有相当水平资质的从业人员。如果我们能够在牌照管理上,在从业人员的资质管理上有所进步,我们的财富管理市场才能够更加规范,发展得更加健康。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会替代一些理财规划行为,特别是在二级市场上的投资顾问工作,即智能投顾。但人力资本在场景化、综合性、侧重于一级市场资产管理规划上,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这就是我对财富管理市场理论上的认识、法律上的建议和未来的一些看法,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分享到:上一篇下一篇最新个股研报盘面总结:截止收盘上证指数跌幅0.19%,收于3372.04点,成交1629.1亿,较昨日相比大幅度缩小588亿。深圳成指涨幅0.04%,收于11275.3点,成交2267.2亿,较昨日相比大幅度缩小975亿,盘面上小幅震荡,快递概念、装饰装修、次新股、触摸屏、上海自贸、高送转、相关股票今天,沪深两市指数窄幅震荡、涨跌互见。市场观望气氛浓厚、成交量萎缩。 观察盘面,认为:1,沪市大盘日线图上MACD指标出现绿色柱和两条指标线死叉,显示对应级别的调整还有下跌动能;缩量反弹难以消化上方的套牢盘,从而抑制大盘的反弹高度。因此,认为大盘反弹乏力 挖坑诱空。股指小幅反弹以周一尾盘有色、钢铁活跃,周二再度跳水,热点变换非常快。技术上,节后市场冲高回落在3400点下方横盘整理,既然不能向上突破,那么只能向下回撤寻找新的爆发时点,主力对上证护盘而不拉升意味着短期上攻动力不足,创业板指数则明显受到年线压制,在年线附近大起大落,多空争夺加剧,但这往往也是机相关股票最新问答答首先开户买入少量低价股,熟悉股市规则北京亿群他化大自在天 &解答答股价的强势特征已经确立,短线可能回调,建议逢高了解获利沐 阳 &解答答下跌趋势有所减缓,该股压力位为36.42元,支撑位为35.51元,建议继续持有观望沐 阳 &解答新股申购申购代码申购日期732507732856300718732659732937证券开户炒股入门知识一起牛APP微信公众号10-11 10:12
要点 | 速读1、用“脱实向虚”“不务正业”给企业买理财定性,忽视了问题的复杂性。2、对过度频繁融资的企业应适当提高其再融资门槛,监管部门也应做好信息披露,方便投资者用脚投票。文 | 刘文昭近年来,上市公司买理财产品渐渐成了一种“时尚”。有人觉得,上市公司不好好搞主业,是不务正业;也有人觉得,上市公司买理财产品只要不违法,无可厚非。随着上市公司理财的规模不断创出新高,争议也越来越激烈。随着上市公司买理财的规模剧增,质疑也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大规模购买理财产品,始自2013年。2012年底,证监会出台《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放宽了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投资要求,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大幕从此拉开。2012年,A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仅为71亿元;2013年暴增至1667亿元;2014年增至3474亿元;2015年超过5500亿元;2016年攀升至7807亿元。而Choice金融数据平台的统计显示,截至日,沪深两市已有1142家上市公司,购买了1.11万亿元的理财产品。图注: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金额屡创新高随着上市公司理财规模的扩大,质疑声也越来越多:1、资金是宝贵的,在大量企业急需资金发展生产的时候,上市公司却把募集的资金买理财,降低了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2、中小股东买上市公司的股票,一般是看中了企业和行业未来的发展,买理财自己就可以,国内的上市公司分红大都不积极,企业的理财收益中小股东很难分享;3、银行的理财产品也有风险,一旦本金损失,会损害股东利益:4、企业大量投资理财产品,其他投入就会减少,会影响企业主营业务的发展……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也曾痛斥“部分工业企业自有资金不搞设备更新去炒股”的行为,他表示,“大家可以回忆,2015年4月,股市疯涨,在2015年4月之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利润规模连续6个月负增长,4月突然正增长,什么原因呢?数据分析显示,当月增长企业中,95%以上炒股、炒房、期货、基金。我也是企业出来的,这就是不务正业! 5月,股市下来了一点,企业的利润虽然还是增长,但6月之后,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又掉入负增长的深渊,连续七个月负增长。这就是脱实向虚!”(财新网日)图注:全国政协委员、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曾痛斥部分工业企业不务正业但用“脱实向虚”给企业买理财定性,太过简单判断企业购买理财产品是否合理,先要看钱是企业自己的还是募集而来。一般来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自有资金在某段时间内闲置,利用这些资金买理财产品是一种现金管理方式(回报比存定期更高)。只要不损害股东的利益,企业采用何种方式管理现金,是企业的自由。经济是有周期性的,企业的经营自然也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如果一家企业当前的市场需求已经饱和,产品净利润很低,盲目扩大生产,企业只会越做越亏,将部分利润购买理财产品,等经济转暖再投入,更符合投资者的利益。即便是募集来的资金,买理财产品也并非一定有错。因为募集的资金不可能一下都花出去,企业按照项目进度,将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购买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也无可厚非。此外,由于国内融资审核周期长、不确定性大,企业好不容易成功融资一次,自然倾向于“用好用足”。这一做法虽然不够“诚实”,却能让企业低成本的持有大量现金,这对企业平稳经营发展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国内上市企业大量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还有商业利益的考量。企业贷款要找银行,银行又有卖理财产品的考核压力。上市公司购买与自己业务关系密切银行的理财产品,是捧场;购买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则是贷款的敲门砖——有上市银行董事长曾表示,“银行说,‘你买我们1个亿的理财产品,我们给你们贷两个亿,你不买,我们就不贷’,你说我们买不买?”图注:购买理财产品是一些企业和银行进行利益交换的形式在现实中,企业花钱购买理财产品,仅表明这笔钱这家企业没有用,不意味着其他实体企业也无法使用这笔资金。就连人民日报也承认,“这几年的情况看,银行理财产品筹集的资金,绝大多数还是流向了实体经济……因此,上市公司理财并不会引发资金大规模脱离实体经济。”对上市公司买理财不能一棍子打死,监管要有针对性如前所述,影响上市企业购买理财产品的因素很多,企业购买理财产品也不一定有错。用企业“脱实向虚”“好逸恶劳”来解释企业购买理财产品,显然低估了企业的理性和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上市企业募集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较低。Wind数据显示,2016年理财产品认购资金来源于募集闲置资金、自有资金的比例分别为58%和42%。有论者指出,企业募集的资金大量闲置,说明不少上市公司只是想尽可能多的囤积资金,并没有找到清晰的盈利方向,而且不排除一些企业有利用融资制度漏洞,套取资金“空转”套利的可能。如果企业只顾融资,却没有好的盈利办法,小股东的权益确实很可能受损。这不仅因为企业买理财可能会赔,还因为在所有股东中,小股东既缺乏对企业的控制权,又缺乏足够的信息。当企业具备大量的闲置资金,且没有投资出路时,管理层或大股东有能力(也有动力)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将企业的财富转移(或进行利益输送),因此监管部门应适当提高持有大量理财产品的企业再融资门槛,同时鼓励企业在缺乏投资机会的情况下,分发红利或者回购股票。分红,能避免企业自身资金管理不善给股东带来的损失;回购股票,可以稳定股价,调节资本结构,这些做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小股东的利益。今年年初,证监会曾表示要健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的现场检查制度,督促保荐机构对在审项目进行复核,但对于故意套取资金的上市公司来说,最能让他们心疼的还是大额罚单。如果处罚力度不足,还会有上市公司想着用各种名目募集资金,借机牟利。当然,监管部门再努力,也会百密一疏。这时加强企业融资的相关信息披露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上市公司此前的融资行为有信息披露不充分、融资后资金使用和公布的用途不同、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继续融资等失常行为,监管部可发布风险提示,并建立这类企业的数据库,让公众免费查询,也是消除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一个办法。如此,作为理性人的企业,自然会重新权衡购买理财产品的利弊,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会获得更多的重视。第4041期 出品 腾讯评论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今日话题
本文由实况优化排版,不代表实况观点
不错,一键分享
重新发现生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