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道家儒家关系或易经是儒家学说还是道家的学说?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请问 儒家 有易学 那么道家也有易经 为什么?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易经最早是儒家经典,魏晋南北朝时,道家玄学兴起,并将老、庄、易并称为三玄,同时,这一时期道教崛起,为了适应儒家正统的现实,道教采取儒道兼采、以儒解道的策略,于是易经堂而皇之就成为道家经典了.但事实上,易经和道家在许多方面有冲突,如道家主张天道无为万物自化,易经却说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两者是不一样.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文章不存在_百度首页现在位置: &
道家思想和道教与周易的渊源
作者: ⁄ 时间:日 ⁄ 分类:
2500年前,几近同时,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诞生了四位伟大的圣贤,他们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佛祖释迦牟尼、创立了儒学的孔子、和创立了老庄哲学的老子。他们创立的哲学、宗教、思想、道德规范以及精神文化等等,所折射出的光芒,开启了人类崭新的文明,成为人类的修为向往、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两千多年来,始终影响、滋养和指导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直到今天。
而此时,中华大地上正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此时的《周易》,从8000年前伏羲画卦,到3000年前周文王演卦、做卦辞、爻辞,再到孔子作《易传》,已然时历三古(上古、中古、近古),易更三圣(伏羲、周文王、孔子)而趋于完善。并因此而成为诸子百家都在汲取营养的思想之根和智慧之根。
春秋时期的思想和文化极为繁盛,思想学术流派纷呈,宛若宇宙中闪耀的点点繁星。老子及其思想,成为了最耀眼的星辰之一。“道”是老子《道德经》所宣扬的基本思想。老子认为,道是超时空的,为天地万物的根源,不可名状,亦无法认知,但却是万事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最终依据和普遍法则。
今天来看,老子所宣扬的道,其实就是宇宙运行的规律,以及揭示和掌握规律的方法。老子的道家思想,不仅描绘了宇宙本体的阴阳变化的能量本源,同时也反应出人在天与地之间的物化思想和充满着哲辩的阴与阳、虚与实、进与退、兴与衰的大道观。他的这些至上的思想,至今,不仅在文明的东方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也在世界的各个国度散射出它无穷的魅力。
后学认为,老子的道家思想,是对《易经》“形而上”的阐释。
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为宇宙本体的思想,并加以进一步神秘化,认为得道之后可以“长生久视”、“以登云天”。庄子的思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这主要源自老子《道德经》中,诸多关于养生的论述,如“谷神不死”、“清静无为”、“抱朴守雌”、“专气致柔”、“静观虚览”等等。庄子发挥了老子的这些思想,认为通过修道可以使人返老还童、延年益寿。并提出了“无待”、“无己”、“心斋”、“坐忘”等修道方法。并认为修道之后就可以“与道同体”,成为“真人”、“至人”、“神人”。
今天来看,庄子思想体现更多的是人的精神依托和心灵归宿,更着重于自身的修为。
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道教逐渐形成。
东汉初期,道教形成之先,出现了一本后来成为道教早期经典的经书《太平经》。《太平经》认为:“四时五行守道而行,故能变化万物,使其有常也。阴阳雌雄守道而行,故能世相传。凡事无大无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
由此看来,《太平经》的这些思想,实际上是老庄哲学思想的延续。然而该书除了遵循道家哲学、儒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学说外,同时又以传统的宗教思想及巫术为基础,吸收了当时的天文学、医药学、养生学等自然科学的成就,建立起了庞杂的宗教神学理论体系。它运用神道设教的方式,宣扬天人合一和善恶报应的思想,以及帝王统治术和封建道德观念,以实现“太平世道”为理想目标。
《太平经》的思想,为早期道教的萌芽奠定了基础,在道教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后来的道教便从宗教的角度,把老子的“道”说成是“神异之物,灵而有性”。还进一步从宗教神秘主义出发,将“道”人格化,把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尊为“太上老君”。又从“道”衍化出道教尊奉的至高无上的神灵“元始天尊”,产生“三清”尊神等等,逐渐发展并形成了道教的神仙体系。
而实际上,在1800年前,道教形成时,老子和庄子都已死去700年了。
《周易》是儒家重要经典,道教在形成的过程中,自然也将《周易》奉为经典,并广泛加以应用。道教往往以《周易》解“道”,涉及关于“道”的性状、“道”的运动、“道”的化生万物等一系列问题。
另一部早期道教经书为《周易参同契》,出现于东汉后期,主要讲炼丹修仙的秘诀,是对以往炼丹术的总结和发展。此书系借《周易》爻象的神密思想来论述炼丹修仙的方法。作者魏伯阳认为,欲求长生不死,必须顺从阴阳变化,掌握六十四卦运行规律来从事炼丹活动。
道教最早的组织是出现于东汉末年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太平道的创立者是太平道起义的组织者,叫张角。太平道起义又称“黄巾起义”。
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其弟张宝、张梁则称“大医”。他们以治病的方式传道,持九节杖画符念咒,教病人叩头思过,并教人饮其符水。这些都属于古代流传的役使鬼神、驱鬼治病的巫术。叩头思过,就是向神坦白自己的罪责过失,向神忏悔。符水咒说,就是用符箓和咒语召神拘鬼,制止恶鬼害人,以消灾除病。前者是无条件向神投降,后者是想法让神为自己服务。有的人因病较轻,经过这种心理刺激,饮用符水后痊愈,就说此人信道心诚;如果病稍重不愈,就说因他不信道所致。
张角的太平道经过十余年的传教活动,信徒总数达数十万之众。随后发动起义。因起义时约定道民皆着黄巾,所以史称“黄巾起义”。黄巾起义在朝廷军队的镇压之下,很快失败。太平道也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销声匿迹。
五斗米道的创立者是闻名于道教史的张陵,道徒称其为张道陵或张天师。
东汉顺帝时,由于皇帝昏庸,外戚和官宦把持朝政,致使官吏横行,民不聊生,造成哀鸿遍野的悲惨景象。这时,四川大邑鹄鸣山中有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叟,自称梦遇太上老君传与道法,命为天师,传教救世。此人便是张陵。
张陵传教时,因规定凡信徒入教,必须交五斗米,所以张陵创立的道教便称为五斗米道。据《三国志·张鲁传》记载:张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
张鲁是张陵的孙子,嗣教后,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亲率大军征讨张鲁,张鲁因降曹被封为镇南将军。又因其女儿成为了曹操的儿媳妇,所以张鲁降曹后,五斗米道取得了合法地位,影响日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的成长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一批道教领袖。他们先后从神学理论、组织制度等多方面对道教进行了改造,使道教走向成熟化、定型化。实现了道教从追求“天下大吉”的太平盛世到不死成仙的重大历史转折。
葛洪著有《抱朴子》一书,其核心内容实际上是把《老子》哲学范畴的内容,改造成了神仙道教的内容,使之成为神仙道教的理论基础,促使道教转向以追求不死成仙为最高目标。
寇谦之对道教的改造,主要是对道教组织制度的改造。他到处宣扬他亲奉太上老君的圣谕,赐封他为天师。这实际上是想将张陵取而代之。果然,经他改革后的道教被称为新天师道。新天师道在性质上由原来带有浓厚原始巫术色彩的民间道教,变为符合儒家伦理纲常,符合士大夫贵族阶层口味的道教,成为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工具。
陆修静对道教的改造,主要是整理了混乱的道书、制定和完善了道教戒律等。
陶弘景对道教的贡献,主要是他建造了一个整齐有序的神仙世界。
(之后道教的发展、兴衰史等,略)
&&&&&&&&&&&&&&&&&&&&&&&&&&&&&&&&&&&&&&&&&&&&&& 张一指
&&&&&&&&&&&&&&&&&&&&&&&&&&&&&&&&&&&&&&&&&&&&&&&&&&&&&&&&&&&&&&&&&&&&&&&&&& 2008年3月于北京
立秋了,我要过好日子了!!! 08:55
讲解风水学原理和应用方法,实地参观考察恭王府 19:09
网站已经通过备案,正在加紧搭建ing 22:29
用了半天的时间把网站搭建起来了,嘿嘿 16:0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易与道家儒家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